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组织社会学》

2019-07-08 371页 ppt 4MB 44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奎林

人民老师

举报
《组织社会学》* 王汉林目录第一部分:绪论(重点:组织社会学理论) 第二部分:组织系统的要素分析 第三部分:组织的运转过程 第四部分:组织系统的变迁与发展*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第一节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参见《十讲》)第二节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组织概念及其运转过程第四节我国社会组织研究状况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 一、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 (一)什么是组织现象? 从组织社会学的不同理论流派,如新制度学派vs群体生态学,引出组织现象林林总总,不同研究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研究课题。 社会学角度:社会分层(代际流动)、男女不平等现象、职业声望...
《组织社会学》
* 王汉林目录第一部分:绪论(重点:组织社会学理论) 第二部分:组织系统的要素分析 第三部分:组织的运转过程 第四部分:组织系统的变迁与发展*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第一节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参见《十讲》)第二节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组织概念及其运转过程第四节我国社会组织研究状况组织现象与经典问题 一、问题与现象:组织研究的课题 (一)什么是组织现象? 从组织社会学的不同理论流派,如新制度学派vs群体生态学,引出组织现象林林总总,不同研究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研究课题。 社会学角度:社会分层(代际流动)、男女不平等现象、职业声望、集体行为等,背后都是组织研究的问题。 组织学角度(见后): 组织边界的不同: 内在结构的差异:Intel公司:所有职员一律平等;花旗银行:级别上的不平等。 报酬形式:一般大学:固定工资;工商企业:计件工资、提成等。 产品品牌:有些领域不重要,有些领域很重要。 组织间经济交易关系:有些制定后靠非正式关系维持。(二)组织社会学中的经典问题1、韦伯——科层制组织 特点:等级制度、非人格化、成员专业化、理性—法理权威基础等;产生原因:更具效率、国家间竞争;缺陷:不适应非正式的小型企业、反韦伯式组织情结。2、米歇尔斯——“目标替换”理论(《政党论》,着眼于组织局限和弊端) 即组织正式目标被个人利益等替换。(三)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角度? 并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研究框架,只关注具体的理论及其观点和角度。包括马克思的社会理论、韦伯的历史比较分析方法、涂尔干的群体层次研究角度、制度学派和社会网络学派等。(四)社会学研究中对因果“机制”问题的关注 即知道些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后,可根据相关因果规律和理论推定其社会性后果,从而达到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目的。例:相对剥夺感 对于“机制”,埃尔斯特认为其是公理和描述之间的一个解释层次,是指两个事物间的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例:效率机制 区分因果关系和统计关系。社会学理论的任务是发现相关者间统计关系背后的因果关系。二、组织社会学历史的简短回顾(一)序曲(20世纪初至三四十年代) 主要学术活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霍桑试验后的人际关系学派(二)两个黄金时代(20世纪50至60年代和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前者形成了两大流派,包括以默顿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提出“有限理性”概念的卡纳基—梅隆学派。 后期研究集中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展出的理论包括新制度学派、群体生态学派、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以及“事件史”统计分析方法等。(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挑战和发展 社会网络学派一、研究对象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就是从社会学角度去研究组织现象。 杨伟民:组织社会学是了解、解释、预测如何更好地建构社会组织以实现其特定目标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组织中的正式组织。 张家麟:组织社会学是一门关于具体的社会系统、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以及它们组成成分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达维久克:组织社会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组织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分支,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的结构、组织目标、行为和功能,内部、外部关系及其变化,以提高组织效率,推动组织发展。 组织社会学是指对专业组织(包括企业及各类机构)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转规律和问题的研究科学。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客体;二是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三是研究的基本变项(1)研究的基本概念 研究客体是指专业组织形式。一般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行政组织(包括企业和机关)和一般的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又可以分为两类,即有章程的、联合的组织形式和没有章程的、自愿的组织形式。组织社会学重点研究前一类组织形式,即各类企业(机关)等专业组织形式。 这类组织形式既是一种正式组织,也是社会系统中最活跃、最具有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一种组织形式。离不开社会系统的相关概念: 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压力;角色紧张; 冲突的解决;性格;价值(好员工); 文化;群体; 社会规范;社会行动;社会系统;社会关系与组织关系*社会系统:组织分析框架(2)研究内容a.基本结构形式 组织结构;部门化;操作;相互行为; 输入/输出要素; *组织的系统结构 结构,部门化,操作,相互行为 输入 输出 人与组织的关系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研究内容 b.组织结构的功能问题无论组织设计出怎样的结构,都包含四种功能,即正功能与反功能,隐功能与显功能。 c.组织的运转过程、问题与规律 (3)基本变项 组织社会学的研究变项包括人的变项、组织变项和环境变项。通过这些变项形成了不同的研究领域。第一,在行政系统中,对政府行为的可行性,中央集权的局限性,以及整体社会控制方式的研究。第二,在营利性组织中,对组织的规则的形成过程、复杂程度与组织发展的关系、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交易费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三,关于组织过程的研究。第四,关于各类新型组织的研究。  组织社会学所使用的组织概念基本上是指正式组织,区别于无结构的非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一.正式组织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1)组织都有确定的目标,组织内部的个人也有各自的目标;(2)不同组织有不同结构;(3)每一个组织皆具备技术结构;(4)组织是一种有结构的整体活动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伴随正式组织运转而产生的。 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 以理性原则为指导 感性因素为指导以感情与融洽的关系为标准 活动以成本与效率为主要标准,为此确保成员合作 行为规则是为共同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依靠正式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或惩罚来引导成员行为 感情的支持、赞许或厌恶来影响成员行为 正式组织是一种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 存在的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组织成员的心理需要正式组织的延伸涵义:(1)正式组织延伸了个体能力不足,即组织是一种实现目标的工具或手段;(2)组织也是个体实现其自身目标的工具;(3)实现组织目标是个体目标实现的前提,成员必须共同努力;(4)组织的效率较高2.组织的任务(1)应付环境和技术的挑战。(2)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3)统一成员的认识,以实现集体的目标。(4)有效率,至少要做得比市场好。二.组织的运转过程(1)资源的获得与流动(2)组织自身的制度化程序(决策及其部署、协调)(3)组织结构中的制度因素*行动结构模式(行动者与目标的之关系)行动者目标规范价值观念环境条件手段一手段二手段三手段四手段五·····三.组织与社会的关系组织是社会的基本机构现代社会是组织化的社会组织化是化解矛盾的工具传统组织结构特点改革开放前的组织情况改革开放后组织结构的分化社会整体控制结构发生了变化政府组织方面的分化新型组织的出现对“单位现象”的研究“单位”的概念与类别单位组织的特点单位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单位成员与组织的关系单位组织研究的意义*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案例名称:太阳神的衰落 活动涉及的课程内容:第一章组织的概念及其运行 具体要求: 要求:针对“太阳神”集团的发展历程,对其“病因”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提示(学习指导、研究思路、调查方法、思路点拨及提示等) 1、对企业由成功到失败的过程进行分析,不能仅仅从企业领导人或者发展战略进行单方面的分析,而应对产品布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领导人、管理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性分析。 2、在对企业的内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注意搜集当时社会与行业背景的信息,将企业置于社会与行业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将组织发展与社会背景加以联系。 3、对组织创新的条件进行思考,并分析一种管理思想和策略通过什么方式贯彻执行最有效。 4、组织成功的关键是领导者,还是组织结构?*案例分析:教师对该问题/案例的观点与说明这个案例给出企业经营失败的可能,而且每个方面也都是导致衰落的原因。我们在理解这个案例不能陷入某个观点,而应该跳出世外看中国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是不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常常说中国没有企业运作传统,人们还没有学会使用组织的方式与人打交道,不会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因此问题是全面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如果只是试图解决一些具体事件或问题,那样又会导致新的问题的出现。组织社会学在分析类似现象时要从总体着手,例如发达国家或者原本这类企业组织的基本结构形式,运行规则,适应的环境等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就下列题目进行讨论:●影响企业发展的外在与内在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企业创新需要什么条件?●一种管理思想和策略通过什么方式贯彻执行最有效。*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第一节组织与市场第二节组织与制度第三节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第四节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其它:科学管理理论、科层组织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协作理论、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制度学派理论、组织环境理论、组织经济理论*第一节组织与市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1、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2、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3、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4、经济学关于组织研究的新动向5、小结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一、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引例一:通用汽车公司同费舍汽车外壳制造公司从合同关系到兼并,即从组织间市场关系到组织内部科层制关系。 引例二:戴尔公司雇佣IBM公司提供售后服务。 问题引出:市场化与内部化如何抉择?由市场到组织的转变代价是什么?组织内在化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组织内部有不同结构?*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思想:行为通过价格协调、个人理性选择、帕累托效率,组织被看做一个“黑盒子”。这种市场关系是一种“非社会性”关系。在这里,每一个人、组织的反映相同,所以,高度抽象化后的组织、消费者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社会性、只关注个人利益就可完成市场或生产活动的行动者。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组织(一)解释逻辑:效率机制 经济学的基本解释逻辑:效率机制(成本最小化\产出最大化) 效率作为实证分析工具的特点(米尔格罗姆、罗伯兹《经济学、组织和管理》): 一是只限于参与决策人的利益;二是因不同约束条件变化;它不是最后决定的唯一标准。 需要组织的原因(钱德勒《有形的手》《规模与范围》): 组织可以提高规模效率;可提高“范围经济”的效率(如生产服务范围)。 (二)讨论 钱德勒相关理论的缺陷:一是不能解释组织目标一致vs内部结构差异;二是依然为解释“为什么需要组织”。*三、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 科斯、威廉姆森(1975《市场和等级制度》、1985《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一)威廉姆森的理论框架 基本概念:“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行为的投机性倾向、“小数现象”(如两个公司间通过合同成为双边关系,只有两个或很少数目的公司参与。)这些现象的相互结合会产生市场失败问题。*三、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 因此,市场和组织间不是一个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的优势和弱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市场和组织之间的选择随交易成本而变化。——交易成本学派的一个基本思想 另一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合同问题,而所谓交易成本即涉及和执行合同的成本。 其中,必须考虑合同关系和市场关系的不同,包括前者为小数现象,后者为大数现象;前者中的不对称信息问题;后者是一个非人格化的经济关系。*(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工具:几个重要的分析概念 交易本身是分析单位。1、交易成本的种类: 两大类: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后者由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导致) 二者互为转化。如组织间关系变为组织内关系,那协调成本则可能会转化为激励成本。2、测量交易成本的角度(威廉姆森) 一是资产专用性问题(包括产品、机器、知识等);二是交易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三是交易之间的连接性。*(三)一个具体分析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中所讨论的有限理性、投机行为和资产专用性三个问题及其关系。 (+表示该问题存在,0表示该问题不存在。第四种情形是交易学派要研究的问题)** (三)一个具体分析 认为不同的行为假设蕴含不同的合同过程,交易成本亦随风险、防范措施(制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交易成本学派的基本思想包括,经济活动的形式为交易成本所决定;制度对交易成本大小有重要作用;不同合同因交易风险和制度不同而不同。*(四)小结 新古典经济学关注的是生产成本最小化,研究的是市场问题;而交易成本学派关心的是交易成本最小化,研究的是市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转化问题、组织间双边关系、组织内部关系等。*四、经济学关于组织研究的新近动向 交易成本学派、信息经济学、博弈论 (一)“旧车市场”的例子 阿克罗夫指出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运行的脆弱性,提出了“市场失败”的一个原因。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高质量产品的市场不存在,或高质量产品的供给低于需求。充分信息;信息不充分但对称;信息不对称(劣币驱逐良币)*(二)一个合同的理论框架 阿罗1985年认为不对称信息产生的问题分为两类:一是合同前信息问题,二是合同后信息问题。*(二)一个合同的理论框架1、逆向选择 指合约双方中的一方拥有私有信息来达到自己的私利,而对合约另一方在合约中利益带来不利影响。即信息不对称引起投机行为而产生问题。不对称信息的根本特点是不能通过市场得到需要的信息。 组织对策即针对“逆向选择”的解决办法:一是有效地合同设计、组织设计;二是隐性合同,即社会规范、专业化准则、企业文化等的有效利用。这要求把一个即时市场变成一个重复市场。*2、道德风险 指合同签订后,合同一方拥有私有信息,其行为又不能被另外一方在不付出代价的情况下观测到,此种情况下,他可采取投机行为损害对方而获得私利。(根源是信息不对称问题) 作者认为:所有问题都是合同问题,所有的合同问题都是委托—代理问题,所有的委托—代理问题都是激励问题。*2、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人是自私的,即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不同。 组织对策:一是增强“监督”的力度来解决隐蔽行为;二是组织设计的完善激励机制。* (三)社会习俗的建立:一个博弈论角度的讨论 萨格登有关共生秩序的文章引入案例(打捞浮木) 哈耶克认为“共生秩序”即制度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不是设计出来的,二是大家在同时进行经济交易时不约而同产生的规则。 解释以上观点引入了博弈论。博弈论模式化得三个基本要素:参与者、策略集合和收益。同时需要考虑博弈中的信息结构(表中假设对称)、时间顺序(表中假设同时)。*(三)社会习俗的建立:一个博弈论角度的讨论 在这里,萨格登提出的观点是,案例中博弈的解不在于博弈本身,而是人们的选择过程可能运用非经济的、社会的机制,“身份”即是社会机制。*(四)小结 赫希曼认为经济学的特点是简练化,如经济学假设人们的偏好或爱好不变、假设人们的行为追求私利,并且很多社会产品不是商品,这些都是可以复杂化的问题。 埃尔斯特认为许多无法靠经济机制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社会规范来解决(如下图中的“社会正义”,促使Ⅱ向右,Ⅰ向左)。*第二节:组织与制度: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一、关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开场白不同类型的理论研究: 一是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如提出崭新的问题、新的研究角度或新的解释逻辑; 二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如研究设计或研究的操作化、变量的测量等; 三是对原来理论的进一步阐释、发展和完善; 四是致力于不同流派间的对比和融合; 五是资料累积和实证研究。从历史角度的研究,就是要将这些研究工作在这个流派和研究文献中定位。新制度学派:迈耶和罗恩1977年创立*二、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三个问题: 组织趋同性问题(科层制的普遍性); 组织做同效率生产无关活动的原因(企业的公益行为,国外校长的社区活动); 怎样解释组织制度和组织实际运行分离的现象?(制度制定后束之高阁)*三、组织社会学中制度学派的基本思路(一)学术背景 一是早期制度学派的研究工作。代表人物:赛尔兹尼克。认为组织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即组织是一个制度化的组织。换言之,所谓制度化组织是处于社会环境、历史影响之中的一个有机体。(田纳西水电建设的研究) 二是新制度学派出现之前组织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状态。代表理论: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二)迈耶新制度主义的基本思想 关注组织趋同性问题;组织制度和其内部运作很多无关。 基本出发点: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认识现象;组织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 1、合法性机制 基本思想:社会的法律制度、文化期待、观念制度成为人们广为接受的事实,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规范着人们的行为。(食品企业要注重食品安全) 定义:指那些诱惑或迫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机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教师教人求真;医生救死扶伤;会计公司不做假账) 作用:约束组织行为,帮助提高组织社会地位。*2、从“制度环境”到理性神话 制度环境——文化观念(被神化)——理性神化(不得不接受) 原因:一是具体问题\逻辑被延伸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逻辑;二是组织环境和程度越来越复杂;组织面对的法律、文化和其他观念制度也具有很高的组织程度。3、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以及组织的对策 迫使组织建构具有合法性的形式和做法,其影响是:组织间趋同;组织间的模仿(提高组织的生存能力)。 对策:把内部运作和组织结构分离开来。 前者可成为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后者可成为正式结构。*(三)合法性机制的进一步探讨 制度学派的合法性定义为:合法性机制是诱使或迫使组织采纳在外部环境中具有合法性的组织机构和行为这样一种制度力量。 合法性机制对组织行为的影响:强意义和弱意义。前者是指组织行为、形式都在制度所塑造的,组织和个人本身没有自主选择性。后者指制度通过影响资源分配或激励方式来影响人的行为。* 韦伯提出的三种合法性机制:一是个人或领袖魅力;二是传统;三是建筑在法理上的认同。 现实中的“搭便车”现象:1、奥尔森:小群体中不会发生,因为:容易被奖惩。2、涂尔干:机械团结—有机团结,认为现代社会的依赖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道格拉斯认为其实不然烦,仍是“共享观念”。3、道格拉斯《制度是怎样思维的》:小群体依然存在这种现象,之所以更加容易解决“搭便车”问题,是因为“共享观念”。 “五人被困”的故事: 个人主义(抽签);民主社会(投票);等级社会(尊老) * 具体阐述:玛丽·道格拉斯的思路p78-85 思考:核心价值观的微观基础 制度实现自然化的三种具体机制:p83 1、身份2、取舍;3、分类 * (四)迪玛奇奥和鲍威尔关于组织趋同性的思想 从弱意义上讨论合法性机制 基本思路:趋同现象起源于组织面临的制度化环境。 趋同化的驱动力包括:国家制度和专业组织; 三个机制包括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 两个命题: 1、组织间的依赖关系导致组织趋同。 2、组织目标越模糊不清,就越能导致组织间的趋同。*四、制度学派的实证研究和演变(文章评论) (一)托尔博特和朱克(1983)的研究 课题:解释美各市政府采纳公务员制度现象。逻辑解释:理性选择和合法性机制。 贡献:研究趋同性的角度和方法;研究方法。 (二)哈恩的研究 研究:财务审核公司规模的两极分化问题。 运用理论:经济学角度和“合法性机制”的作用。 * (二)哈恩的研究 * (二)哈恩的研究 *四、制度学派的实证研究和演变(文章评论) 贡献:把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扩展到经济领域;把竞争和合法性结合起来;使用了社会网络的研究方法。 (三)另外几项研究 保罗·赫希(环境本身是如何变化的?如公司兼并:大鱼吃小鱼—互惠互利) 豪斯查尔德和曼纳:模仿机制的3种形式(频率、特征、效益)*五、一个应用:从制度学派的观点看“送温暖”现象狭义效率机制的角度:形式主义、浪费资源 合法性机制角度的解释:满足制度环境压力(公众、工人利益等) 效率机制的解释:效率并不是看花费多少,而是看它而对效用最大化目标是什么。所以,合法性机制与效益机制可能并不矛盾,而是互补的关系。 “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 六、小结 制度学派的贡献: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解释组织现象。*第三节组织与社会关系网络 20世纪90年代社会网络理论一、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 研究问题:是否需要一个微观的角度去解释问题? 二、社会网络学派的回答: 两个思路——网络结构主义思路, 网络结构功利性的思路* 思路一:[德]齐美尔的基本思路 P1141.个人和群体的两重性当一个人加入一个群体的时候,受到群体的约束,建立起了个人和群体的基本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网络关系;当个人进入网络时,他不仅仅是这个网络中的一个点,而且将其他网络关系带入现在的网络。(同学的初级群体等) P1152.自由和约束之间的关系 ——人们行为受到网络的约束; ——人的自由一定体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上;如果一个人不参加任何群体,那么他是没有任何个性的。(自由:与他人不一样的社会关系。如各种社团)* 齐美尔、涂尔干的不同:社会关系、共享观念 社会网络的3个要素: 网络结构;(“我是谁”——“在圈子里混”) 个人在网络中的地位; 网络中不同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意大利企业家族、银行家的互动;政产学研金) * 思路二:社会网络功利性的思路 P118强调个人利用社会网络争取社会资源以获得地位 科尔曼:从理性选择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可以通过理性选择而建立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如“求职”、“升迁” 社会资源——社会资本*三、从“内嵌性”到“结构洞”: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 ※格兰诺维特的“内嵌性理论”(思路:网络结构) 研究的起点:低社会化(如经济学派); 过度社会化(如制度学派) 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之中的,只有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我们才能理解具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内容和形式。 * 例如:家庭、电影院的失火 (经济学的激励、制度的制约:不太好解释) 网络关系的强弱、重复性会影响人的行为,网络的位置、结构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内化过程,从而使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不同的行为。* ※博特的“结构洞理论”(思路:网络功利性) P123博特的中心命题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成功地运用网络的话,他的生活机遇就会大大改善。 博特的基本思路是,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 结构洞:处于这一位置的人没有重复的信息源,这是最为有效率的网络结构。 结构自主性:在一个网络中,一个人的位置越自主就越独立,效率最好,得到的信息就越多,也最能调动资源。 基本思想:不重复的信息源有效率。* 社会网络学派的实证研究 怀特:市场——企业之间的互相作用,与消费者关系不大 乌泽: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即使有制度,仍需要关系) ——网络也有局限性: 疏远型、亲密型——关系适度 ——贡献: 测量嵌入性的概念: 关系强度;关系维度;网络的互补性。 * 小结:——贡献:1、从社会结构来讨论问题;2、为解释个体行为提供了微观基础;3、概念的操作性强。——不足:1、理论上的问题:网络机制是什么?不仅要看到网络收益,也要看到投资;没有看到网络的局限(如仅仅靠熟人办事)。 *2、研究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存在问题:缺少与其他理论对话(正式组织地位:制度)1、到底是网络还是地位的作用大? 2、样本选择有点问题(仅限于成功的样本)3、搜集资料的困难(小规模)* 制度的微观基础:制度学派框架内的一个尝试 一、共享观念的微观基础 已有观念制度、观念制度的维持或改变、利益政治中的话语动员*二、组织趋同性的微观基础(信号理论)组织采纳新的制度的决定又先后之分?(制度学派不好解释) 信号经济学——采纳新制度是在释放一个信号 信号的作用与成本: 1、可以晋升(表现能力) 2、也可能是浪费资源 3、信号的成本与能力成反比,高能力的人更愿意采用。 * 因此,两个组织趋同条件:第一,发出信号的成本和企业的地位、差异性(操作化为企业规模)有关系;第二,好的企业愿意采纳这一信号,因为它们对制度环境的压力更为敏感。 “追逐时尚”:由快到慢(非线性关系)。(N:制度的采纳比例,即合法性;企业与制度环境的关系;S:企业规模;R:资源的集中程度)* 比较理论分析:三种机制之间的关系1、不同经济形式与三种机制(三种机制可以并存共生)*2、机制间的关系 共存平行; 共存互补; 相互竞争、相互替代; 3、小结(见下一张表格)**第四节有限理性与组织研究一、需要解释的组织现象 1、组织管理方面的书籍很多,WHY? 2、何种情况下,组织容易建立规章制度?两种说法:外部环境稳定,不需要制度;稳定的环境中,容易沉淀而成。 有限理性: ——学术理论 ——研究思路*二、有限理性概念的历史回顾 赫伯特·西蒙20世纪50年代首创 P161基本思想:人们信息加工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无法按照充分理性的模式去行为,即人们没有能力同时考虑所面临的所有选择,无法总是在决策中实现效率最大化。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 詹姆斯·马奇和理查德·赛特+西蒙=“卡耐基-梅隆”学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行为心理学派; 20世纪90年代:行为经济学 特奥斯基,卡恩曼(“不确定条件下个人决策行为”,2002年因此获诺奖)*三、有限理性的研究工作 ※心理学基础: P163西蒙:只考虑部分选择;循序成对的方式比较评判;满意原则 心理学“不确定条件下个人决策行为” P164“估计”的基本机制(3个):——代表性(基于因果联系)——联想性(基于容易联想的程度)*——取舍性(512,2250,40320) ※组织基础 第一,政治学基础(利益的作用): P167组织内部的决策过程是一个各种利益集团之间讨价还价、相互形象、相互妥协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理想的理性选择的过程。 ——利益的考虑,使得信息的使用是策略的,而不是中立的; ——组织的目标不都是连贯的;, ——组织目标与决策执行有时不一致,即“目标替代”。(罚款事件) *1第二,注意力分配(赛特和马奇《厂商的行为理论》):——时间和注意力的短缺,使得人们无法对所有的选择同时加以考虑。——组织结构的意义不仅仅在与权力分配,重要的是进行注意力分配。(如秘书,制度制定的“集中现象”,纪检监察的设置使人减少注意力)——组织决策与人们的承诺、执着有重要关系。(一个人的成功亦如此)*第三,组织规章制度与有限理性 可预测性是组织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有助于组织与外界建立持久的交换关系。为此,组织通过规章制度来保证它的稳定性、持续性、可预测性。但是,组织制度一旦建立,就会制约信息的收集,即制约对外在环境新信息的反应。 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总是一个理性过程。(制度制定是对成败的总结)第四,组织学习与有限理性 组织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在许多情形下,组织学习帮助我们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一个组织的效率和成功的概率。但是,组织学习并不能成为摆脱有限理性的途径。许多学习机制有可能引导我们走向学习本身产生的陷阱,而有限理性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组织学习的这些潜在问题。*学习试验(20-1残酷的世界;20-2温暖的世界;迷茫的世界)    *组织学习的4个问题: 1、组织学习遵循“满意原则” 2、组织学习是“边干边学”(向后看) 3、适应性(现在)与适应能力(未来)之间的矛盾 ——“经过专门训练的无能” ——不能“迷信学习” 4、因为组织的有限理性,人们常常依赖社会角色与社会规范     *四、有限理性与其他理论的关系 1、与交易成本学派(合同不是万能的) 2、与制度学派(模仿的趋同) 3、与网络学派(也许对市场机会视而不见)     *五、从“有限理性”到“组织的局限性”理性组织与学习(适应)型组织的对比(下表) 理性组织 学习(适应)型组织  组织目标 向前看 向后看 信息 多多益善 简约化(制度化) 决策过程 共时性 逐次化 行为原则 最大化原则 满意原则 组织机制 理性设计 学习机制、规章制度、注意力*第一节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试图创造出一种理性技术,以便建构那些能使组织各分支之间关系协调的结构和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找到确定的理性技术和方法,组织就能够更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劳动分工、等级过程与职能过程、组织结构和管理跨度。一、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弗里德里克·泰罗(Taylor,FrederickW.1856—1917)其它理论(详见教材):* 1、工人观念的错误2、体制上的“磨洋工”3、劳动方法不科学泰罗的分析*1、建立真正科学的劳动过程2、科学挑选和渐进地培养工人3、将挑选和训练的工人与劳动过程相结合4、管理者与工人之间亲密和经久的合作泰罗管理原则*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是法国管理学家.他把工业企业所从事的活动分为六类:[1]技术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生产、制造和加工活动[2]商业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采购、销售和交换活动[3]财务活动:指企业从事的资本筹集活动,以及有效使用资本的活动。[4]安全活动:指保护企业资产、保障企业人身安全的种种活动[5]会计活动:指企业的存贷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6]管理活动:指企业的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2、法约尔的科学管理理论*[1]劳动分工;[2]权力与责任;[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人员的报酬[8]集权化或非集权化[9]等级制度[10]秩序[11]公平[12]人员的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二、科学管理理论的意义法约尔的管理原则*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韦伯论权威的基本类型 三、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观点 三、古德纳对科层制与现实关系的研究阿尔文·W·古德纳(AlvinW,Gouldner)是美国社会学家。古德纳通过分析,得出科层制有三种行为方式:虚幻式、代表式和惩罚为主式。 四、科层组织理论的影响第二节科层组织理论*1、分工2、等级原则3、规章制度4、非人格化5、量才用人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第二章组织社会学的理论发展第三节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人际关系理论就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和需要、行为的动机,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包括领导与工人的关系)等。其观点如下:1.梅约和霍桑实验;2.需要与激励理论;3.群体关系模式:包括麦克雷戈(DouglasMcGregor)X理论与Y理论;阿吉里斯(ChrisArgyris)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利克特(RensisLikert)的雇员中心论;4.领导类型模式 三、人际关系理论的地位与影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尊需要需要理论::美国的阿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友谊需要* 一、巴纳德的组织协作理论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曾多年担任美国新泽西州比尔电话公司总经理,并两次调任新泽西州救济管理局局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纳德建立了“联合服务组织”,并管理这一机构。巴纳德的组织定义:组织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力量和活动加以有意识的协调的系统”。经理人员从事的工作包括三方面:[1]维持组织的内部沟通[2]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3]确定组织的目的和目标第四节组织协作理论*二、弗利特的伙伴关系理论 玛丽·帕克·弗利特(MaryParkerFollett,1868-1933)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城,曾是一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 弗利特的组织原则: [1]通过直接接触达成协调 [2]协调应在早期阶段进行 [3]协调是一种“交互联系” [4]协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第五节系统理论与权变理论 一、组织的系统理论肯尼斯·保尔丁、罗斯·艾什比和路德维希·贝塔朗菲等人在他们对组织的研究中把复杂的数学技巧和一般系统论结合起来,使当今组织理论学家能在健全的组织理论中进行建设。这一学派的基础是数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 二、组织的权变理论权变,通俗地讲就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权变学派的基本命题是: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以及与总环境的关系,依赖于具体情境。权变学派观点认为组织系统是由各分系统构成,他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并试图了解组织在变化的条件下和在特殊环境中运行的情况。权变学派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宜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 一、自然与有机系统 二、揭示内幕的传统 三、制度学派的新发展第六节制度学派理论* 一、组织与环境 组织变项包括:结构、部门化、操作行为、相互关系等。 环境变项的分为七个方面: 1.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环境里各要素的流动率。 2.同质性与异质性:组织所面对的个人或组织所彼此相似的程度。 3.集中与分散:组织所面对的环境中的个人或组织集中与分散的程度。 4.环境容量:指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能容纳多少组织生存。 5.范围:指组织活动的目标、范围、功能及所需资源为其他组织共同认可的程度。 6.动乱与平静:指环境受外界活动影响的程度。 7.易变性:指组织对外界环境变迁的接纳程度。 二、一般环境与具体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人口区位学模式第七节组织环境理论* 一、康芒斯的交易概念康芒斯(J·R·Commons)认为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活动,交易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两种活动构成了人类的全部经济活动。 二、科斯的交易费用概念科斯(R.Coase)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认为成立企业的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就可能减少,但却不能消除。 三、威廉姆森的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森(O.E.Wilianmson)分析了影响交易费用的两种因素,一是产品市场的环境特点——“交易要素”,包括不确定性和潜在交易对手数量。二是人性具有的两个特点,它导致交易双方常常在利益的讨价还价中争执不下以致谈判难以进行,这种“人的要素”包括有限理性和投机取巧。第八节组织经济理论*第三章组织分类及研究方法第一节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第二节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第三节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第四节系统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第一节一般组织的分类原则 一.帕森斯的的分类方案:帕森斯(TalcottParsons)是以组织的功能和目标为基础进行分类的: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和模式维持组织 二.布劳和斯克特的分类方案:彼特.布劳和W.里查德.斯科特是以组织的受惠者为基础把组织分为四类: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性组织和大众福利组织 三.埃特奥尼的分类方案:埃特奥尼(AmitaiEtzioni)分类方案的基础是根据组织权力类型和组织成员的服从方式: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和道德类组织 四.卡茨和卡恩的分类方案:丹尼尔.卡茨和罗伯特·卡恩也是以追求的目标和执行的功能来给组织分类:生产和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和管理或政治性组织 五、汤普逊的分类方案:詹姆士·汤普逊的分类是以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为基础:长链组织、媒介组织和集约组织组织分类方案比较 提出者 分类方法 组织类型 举例 帕森斯 执行的功能和追求的目标 生产组织、政治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 拖拉机厂、政府机构、法院、大学 布劳和斯科特 组织输出的受惠者 互惠组织、服务组织、经营组织、大众福利组织 射箭俱乐部、医院、拖拉机厂、大学 艾特奥尼 使用职权使其顺从,报酬,正规的行为模式 疏远类组织功利类组织道德类组织 军队、集中营销售公司教会 卡茨和卡恩 追求的目标与执行的功能 生产或经济组织、模式维持组织、适应性组织、管理或政治组织 零售商店、学习系统、研究与发展组织、政府 汤普逊 所采用技术的类型 长链组织媒介组织集约组织 汽车制造公司银行、房地产中介NASA类组织*一、以产业为基础进行的分类1.第一产业组织2.第二产业组织3.第三产业组织二、以国家机构编制性质为标准的分类1.国家机关编制的组织2.国家事业编制组织3.国家企业编制组织…………第二节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我国社会组织的分类 分类方法 组织类型 举例 以产业为基础 第一产业组织第二产业组织第三产业组织 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流通部门、服务部门 以机构编制的性质为标准 国家机关编制组织国家事业编制组织国家企业编制组织 权力机关、行政机关文教卫生事业组织商业、民用航空等 按职能为基础 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 立法机构、公安机构等各类企业组织NGO组织 按规模 小型组织中型组织大型组织 按内部关系 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政府机关、军队、学校等学术沙龙、业余俱乐部等*第三节组织研究的系统方法系统原理1.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过程的复合体”2.系统的特征集合性;层次性;相关性;3.系统原理要点(1)整体性原理:局部服从整体,整体效果最优(2)动态性原理:相对的稳定状态,绝对的运动状态(3)开放性原理:与外界不断交流,保持活力*(4)环境适应性原理: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互相影响(5)综合性原理:共同性与规律性4.组织系统的分析层次高社会秩序团体关系人际关系低*四、组织的分类与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的使用 整体性观点;化零为整;有助于构建模型;定量化元素之间的关系易形成集权化观点;组织关系简单化;不适用于开放型系统;系统方法太抽象,难以应用;系统方法的定量化使用易导致确定性的幻象**第二部分组织系统的要素分析第四章组织目标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六章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组织文化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它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组织目标、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文化和组织内的群体。它们属于组织系统的静态结构,是组织进行设计与管理的基础,也是组织能否与外在环境进行资源高效率交换的重要因素。组织经营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多寡,而在于如何合理地组织已有的人力与物力资源,组织方式的差异是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第一节目标的性质第二节影响目标制定的因素第三节目标制定的方法与原则第四节目标实现的评估第四章组织目标*第一节组织目标的性质一、组织目标含义组织目标在定义和实现方式上与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完全一致。组织目标就是组织努力争取达到和所希望的未来状态。它是组织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代表着一个组织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二、组织目标分类主要目标、次要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平衡性目标、改进性目标、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 一、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环境有许多种类,它通常被分为一般组织环境和具体工作环境。它们对组织目标的存在和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组织内部因素对目标的影响(1)权力状况指组织的集权度。(2)组织的资源状况。(3)群体发展阶段对组织目标的影响。 三、组织参与者对目标的影响第二节影响目标制定的因素* 一、目标制定的基本原则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和选择原则。 二、组织制定目标的方法1.指令法与参与法2.控制法与激励法3.定性法与定量法第三节目标制定的方法与原则* 一、有效性标准 二、效率标准 三、人道主义标准第四节目标实现的评估*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第一节组织结构的性质第二节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第三节组织设计的原则与理论第四节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第五节有效结构的基本特征*所谓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正式规定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关系形式。 一、组织结构的传统研究 二、组织结构的假设与变项组织并非只有一种结构,还包括其他三方面内容:(1)组织成员对组织结构的认识,以及对它们自身在组织环境地位的确认和假设;(2)组织实际运转状况,它与组织图或显性组织结构有重要差别;(3)确定必要的结构形式,即为设计组织结构所必须考虑到的基本变项。1.组织结构的基本假设2.组织结构变项:(1)组织规模;(2)组织的复杂性;(3)组织的形式化 三、组织结构的要素分析组织结构的要素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位、目标、权威和角色,它们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构成了组织的基本结构。第一节组织结构的性质* 一、组织结构的水平分化与整合1.水平分化的类型:[1]按功能分部化;[2]按程序或设备分部化;[3]按人群或服务对象分部化;[4]按地区分部化2.水平分化的影响3.水平分化的整合。包括四个步骤:整合前阶段、接触阶段、互动阶段和后互动阶段 二、组织结构的垂直分化与整合1.垂直分化的前提条件2.垂直分化的设计3.垂直分化的功能第二节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功能单位次级功能图5--1功能分部结构图*图5--2功能部门再分化结构图*同一序列图5—3按程序和设备进行的分化*图5-4按人群或物进行划分*图5-5:按地区分部化* 一、组织设计的性质(1)组织设计的概念;(2)组织设计与结构;(3)组织设计与非正式群体;(4)组织设计与环境;(5)组织设计与组织发展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1)组织设计的传统原则;(2)组织设计的动态原则(DynamicGuidelines);(3)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 三、组织设计的程序(1)确定组织设计的基本方针;(2)进行职能分析和职能设计;(3)设计组织结构的框架;(4)联系方式的设计;(5)管理规范的设计;(6)人员配备和训练;(7)各类激励制度的设计;(8)反馈和修正第三节组织设计的原则与理论* 一、直线式职能制结构直线式职能制结构是企业管理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以直线制为基础,在各级生产管理者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 二、矩阵组织结构形式矩阵组织结构是把那些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产品、或按工程项目和服务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成一个矩阵,称之为矩阵结构。 三、事业部制组织形式事业部制组织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产品种类和地区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事业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有自己的产品和市场,实行独立核算。事业部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有直接提供利润的职能,是总公司控制下的利润中心,由事业部组织产品或地区的生产、销售、采购等全部活动。第四节组织设计的基本形式*一、直线式职能制结构*小天鹅集团正式成立专业从事特许事业人员:7名重庆小天鹅直线职能制(2000)*专业从事特许事业人员:总部57名,支持小组40名连锁公司持续发展重庆小天鹅餐饮公司组织图*表现直线-职能关系表现规划-目标关系表示执行人员(受双重领导)二、矩阵组织结构形式----工程矩阵*表现直线-职能关系表现规划-目标关系表示执行人员(受双重领导)二、矩阵组织结构形式----产品矩阵*表现直线-职能关系表现规划-目标关系表示执行人员(受双重领导)二、矩阵组织结构形式----项目矩阵*三、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一、结构要有效率与效能 二、结构要具备创新能力 三、结构要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结构要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发挥与发展 五、结构要便于整合与协调第五节有效结构的基本特征*第六章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第一节群体概述第二节群体结构第三节群体之间的关系第四节组织内的非正式群体* 一、群体涵义1、群体概念:群体是指为实现共同目标的两个以上保持持续性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个人组成的社会单位。2.群体形成的原因(1)从组织角度看,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共同的工作任务;(2)从个人角度看,促成群体的原因,一是物质利益的因素,二是社会心理因素。二、群体类型三种类型:功能型群体、项目型群体和兴趣-友谊型群体.三、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阶段——内部协调阶段——发展壮大阶段——成熟阶段四、影响群体关系行为的因素1.影响群体行为的个人因素2.影响群体行为的环境因素3.人员构成4.工作任务性质第一节群体概述*群体发展阶段图* 一、群体结构的构成1.地位构成2.角色结构3.群体规范4.责任与权力 二、群体结构的评价1.实现目标的能力2.群体凝聚力第二节群体结构* 一、群体关系的制约因素1.任务确定性2.目标差异性3.相互依赖性 二、群体关系的协调手段规章制度、统一领导、规划、联络人员、特别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 三、群体间冲突的原因1.扩大自身的影响力2.提高群体的综合地位3.增加资源的份额 四、冲突后果及其处理方法1.群体内的变化2.群体间关系的变化第三节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关系的制约因素* 一、非正式群体及其产生1.非正式群体: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团体。2.非正式群体的产生3.与非正式群体相关的问题 二、群体现象分析行为层次——感情层次——规范层次——目标层次——价值层次 三、非正式群体的功能1.非正式群体对工人的意义2.非正式群
/
本文档为【《组织社会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