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文字学:绪论 汉字形体的演变

2019-04-23 78页 ppt 8MB 50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和风细雨

本人是从教二十多的教师哟,平时积累了大量资料,愿与大学分享。

举报
中国文字学:绪论 汉字形体的演变中国文字学*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許慎* 今五經之道, 昭炳光明, 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許冲*第一章绪论 汉字和汉语文字学*一、关于文字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辅助工具。2、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并非语言本身。*(1)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其唯一的存在形式是其形体。(2)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二...
中国文字学:绪论  汉字形体的演变
中国文字学*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許慎* 今五經之道, 昭炳光明, 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許冲*第一章绪论 汉字和汉语文字学*一、关于文字1、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是最重要的扩大语言交际作用的辅助工具。2、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并非语言本身。*(1)文字是视觉符号系统;其唯一的存在形式是其形体。(2)语言是听觉符号系统,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二、中国文字 文字,先秦叫“名”、“书”、“文”或“字”。*《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于方。”《荀子·解蔽》:“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爲武。”《呂氏春秋·序》:“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文字”合用,始见于秦始皇二十八年时琅邪刻石上的“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一语中。此后它既可以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也可以用来指一个个的字。* 中国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 现有: 56个民族, 80多种语言(亦说120多种), 有本族文字的民族23个, 有现行文字31种。*汉文的种类汉字系统中的汉文,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有两种:通行汉字和江永妇女字。通行汉字,指自夏商以来,社会通用以交际的汉字,如商周甲金文、现代汉字等。*江永妇女字(妇女字或女书)在湖南江永县等地妇女中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汉语书写系统。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的书写形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字符号体系。*女书**作品形式:多为诗歌,载体是纸、书、扇、巾。存在原因:作为姊妹妯娌之间的秘密通讯方式,男子禁学。*三、文字学及其分支 按传统观点,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按新的观点,二者是并列的学科。 语言学包含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文字学则以书写符号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揭示文字发生、存在和发展的规律。*1、文字学: 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研究文字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文字的类型及其特点,研究文字和社会、文字和语言、文字和书写工具等。*2、文字学的分支:普通文字学、比较文字学、个别文字学。(1)普通文字学:研究世界上的各种文字,从中找出所有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的。*(2)比较文字学:选择世界上古今各民族两种或几种文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共性和共同规律,发现它们的个性差异和个别规律差异。两种形式:共时比较:特定时段的文字体系的比较。历时比较:文字体系演变状况的比较。*推荐专书:王元鹿,《比较文字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普通文字学与比较文字学的差异:前者重求“同”,后者重求“异”;前者运用综合或归纳的方法,后者运用比较的方法。*(3)个别文字学: 用描写或历史的方法研究某一种文字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的规律的。*个别文字学又可分为历史的和断代的两种:历史文字学和描写文字学。 前者以某种文字的历史发展为研究的对象。如我国的传统文字学、汉字发展史。 后者以某一时代个别文字的状况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如我国的甲骨文字学、金文学、篆文学、现代汉字学。*四、汉语文字学称谓的沿革专门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国以前称为“”。我国从西周时起就设有小学。《汉书·艺文志》因小学先学文字,所以把教幼童识字的课本和有关文字方面的著作统称为“小学”。*隋唐以后,“小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了汉语的文字、音韵和训诂,成了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科的总名。 中国文字的研究,在当时是为解经艺行王道服务的,古代目录书一直将文字著作附属于经部,处于经学附庸的地位。*清代末年,章太炎认为“小学”之名不确切,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中建议把它改为“语言文字之学”。其后,人们逐渐用“汉语文字学”或“文字学”来代替“小学”,专称研究汉语汉字的学科。因“文字学”只研究汉族的文字,不以国内少数民族的各种文字为对象,故近人多改称之为“汉字学”(狭义的中国文字学)。*五、汉语文字学的分支 根据汉字发展情况,汉字可划为: 古文字、今文字两大阶段(秦隶是二者的分水岭)。*1、秦隶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1)按时代的时代的差异分为: 原始汉字、殷商文字、西周春秋文字、战国文字、秦小篆。 (2)按书写材料的差异分为: 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简帛文、玺印文、货币文。 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学科叫古文字学。*2、秦隶以后的汉字,称为今文字。 今文字从书体的角度可分为汉隶、楷书、草书、行书。*今文字中用来记录现代汉语的汉字,即经过简化、废除了繁体字和异体字的现代通用楷书汉字,称为现代汉字。 专门研究现代汉字的学科叫现代汉字学。*总结:汉字可分为古文字、今文字两大阶段;与此相适应,汉语文字学形成古文字学和现代汉字学两个分支。*六、汉语文字学的内容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指出传统汉语文字学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汉字形义研究;汉字字源研究;汉字构形研究;汉字文化研究。*(1)汉字形义研究理论上,探讨如何通过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达到确定它所记录的词的词义这一目的,并从中总结出汉字形义统一的规律。实践上,借助字形的分析来探讨古代文献的词义,为古书阅读和古籍整理提供语言释读的依据。*(2)汉字字源研究 尽量找出汉字最早字形,寻找每个字构字初期的造字意图,探讨汉字的形体来源。(3)汉字构形研究探讨汉字的形体依一定的理据构成和演变的规律。*(4)汉字文化研究 一方面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汉字,解释汉字; 另一方面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包括对个体字符和对总体系统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文字学”与“汉字学” 二、汉字研究的开始 三、汉字的起源 一、“文字学”与“汉字学”周代“八岁入小学”汉代用以称文字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隋、唐后总称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小学”“语言文字之学”清末民初,西学东渐“XX学”兴起“文字学”以《说文》“六书”为主“汉字学” 二、汉字研究的开始《尔雅》《说文解字》《释名》《方言》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最早释词的书据小篆析形、音、义声训探字义,同音同训第一部语言学著作 三、汉字的起源(一)文字产生前的记事方式结绳契刻图画 (一)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主绳兵黄金谷物《周易·系辞下》 (二)契刻在木棍、竹木片或骨头上刻些锯齿类的记号。齿的作用:记数验对齿形、齿数两片竹木上的齿相合 (1)中国古代的虎符阳陵虎符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 (2)书契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曰:“吾富可待矣。” 文字契刻记录有关事项刻齿以为凭骑缝盖章骑缝签名《列子·说符篇》 (三)图画印第安人奥基布娃部落一个女子的情书熊女子图腾泥鳅男子图腾帐篷约会地点附近有天主教徒附近有三个湖沼路线 (二)汉字的产生“图画文字”图画文字重复、简化形义具约定性不对应语言中某个词,不具有固定的音命以约定的读音Whomadeit?Andwhen?仓颉造字与汉字的产生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说文解字·叙》《荀子·解蔽》汉字形成的年代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周易》没有民族在阶级社会前创造完整的文字体系我国在夏代进入阶级社会①汉字形成概不早于夏“历史是文字很发展以后才能产生的”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传下来②夏朝已有较成熟的文字公元元年1000BC20003000原始文字,不晚于前第三个千年中期夏商1300BC~1046BC甲骨文1600夏商之际前17C前后古文字形体流变研究一、研究古文字形体流变的意义研究古文字形体的发展演变过程,对于解读古代文献,阐释古老的中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详细了解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2、有助于探索汉字未来的发展方向王凤阳《汉字学》:“改革者们把拼音文字看成开民智、救危亡的武器,他们观察文字时,多从实用角度出发去对比,很少顾及汉字的历史研究。他们除批评方块汉字繁难、不利于应用新技术、不利于接受新知识外,往往感情用事,对方块汉字采取‘骂倒’的态度。”二、古文字形体演变的原因1、文字的符号属性驱动文字形体向前发展2、文字的工具属性促使文字形体向前发展3、文字的可读属性带动文字形体向前发展4、文字的表意属性推动文字形体向前发展5、文字的审美特性促使文字形体向前发展6、书写工具与材料的进步促使文字形体向前发展7、社会政治力量对文字形体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龟甲兽骨刀青铜器皿竹简缯帛毛笔秦朝时推行小篆三、古文字阶段汉字形体流变分析1、抽象化2、方块化4、表音化3、笔画化添加声符新造形声字5、表意化6、繁化因增加声符义符而繁化:因增加羡符而繁化的:汉字形体演进过程中形体上增加的与音义无关的装饰性笔画或部件叫“羡符”。7、简化8、分化省简笔画部件再造简易形体分化前的形体称“古字”,分化出来的形体称“今字”,合成为“古今字”,也称“分别字”、“区别字”等。引申分化假借分化9、同化10、讹化部件同化字形同化整字讹化部件讹化古文字简说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诸多传说,其中仓颉造字说最有代表性。王充的《论衡》中说仓颉长着四只眼。刘安《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 汉字产生非一人一时所造,而是由使用文字的社会群体长期摸索使用,然后约定俗成的结果。囗古文字学是文字学的分支之一。一般认为,古文字学大致包括上述四个文字分支: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简帛文字。当然,严格说来,上述分类并不是一个,因而是有交叉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目前发现甲骨15万片,4500多个单字。能够识读且为大家公认的单字约1500个,不能识读的多是人名、地名、氏族名。 第一个认识和研究甲骨的人是王懿荣。见下图。 甲骨文的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龟甲通常是龟的腹甲,兽骨通常用牛的肩胛骨,此外还有少量羊、鹿猪的骨头。 甲骨的钻凿。钻就是在甲骨的背面钻一个圆形的槽;凿就是在钻槽的一侧凿出一个椭圆形的穴。 甲骨的占卜。占卜是用灼红的铁钎烫灼经过钻凿的槽,槽受到高温爆裂,其反面按一定方向呈现出由兆干和兆枝组成的裂纹,象“卜”形。贞人一般按照“卜”形的纹式来判断吉凶。如“卜”字的一点向上,则吉;若向下,则不吉。 占卜后,贞人会把占卜的内容记录下来,由于契刻之辞多与占卜有关,故称“卜辞”。卜辞一般分四部分:占卜的时间、贞人的名字称为叙辞,记录所问事项的称为命辞,记录兆象的称为占辞,记录应验结果的称为验辞。例如: 癸已卜,贞,旬亡田?王曰,(有)(祟),其(有)来(艰)。气至五日丁酉,允(有)来(艰)自西。沚告曰:“土方正于我东鄙,(灾)二邑。方亦帚我西鄙田。”(郭沫若《卜辞通纂》第五一二片)。 田,咎。气,迄。允,果然。正,征。帚,侵。金文 先秦时期称铜为金,因此后人把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 代表性青铜器:鼎鬲甗簋盂爵角斝尊匜。商、西周金文 商代金文最常见的是族徽、先祖的名号、作器者名号。一器上一般只有几个字,也有少数字数较多者,如《我方鼎》、《宰甫鼎》等。 西周早期金文。以武王时期的《天亡簋》、《利簋》,成王时期的《何尊》,康王时期的《庚赢卣(you3)》、《大盂鼎》,昭王时期的《召尊》、《令簋》等为代表。武王成王时期,字形上大小仍不均匀,象形性还较强,如天亡簋、何尊等;笔画凝重,有的中间粗肥而首尾出尖,捺有波折,如亿作父辛角;布局上还不够规整,行列感不强。康王昭王时期字形趋于规整,布局上也很美观。 西周中期金文。此时期“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的格式化用语开始流行,可作断代的依据。长篇铭文更为普遍,如共王时期的《墙盘》,懿王时期的《师虎簋》,孝王时期的《大克鼎》等。穆王恭王时期,字形规整拘谨,象形性已消失。共王至孝王时期,部分铭文布局仍很规整,但笔画已粗细一致,进一步向线条化、平直化方向发展,波折与粗肥笔画也已消失。还有一些另类风格的铭文,布局散漫,字体粗犷、敦厚。 穆王时期《静簋》恭王时期《师酉簋》孝王时期《大克鼎》 西周晚期金文。从夷王至幽王时期。此时期铭文末尾盛行“万寿无疆”的套语。宣王时期出现了铭文字数最长的《毛公鼎》,有498字。此时期字形普遍作长方形,大小相近;笔画绝大多数为细劲均匀的线条。 宣王时期《小克鼎》春秋战国金文 这一时期的金文因诸侯势力的增长,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特点,当然“同出一源”的特点决定了其差别只是书写风格的差异,而字体结构仍保持大体一致。此时期还出现了铭文装饰化、美术化的特征。秦源于宗周故地,铭文承继西周金文而稍有变化。东方各国文字圆润秀美,字体多呈修长之态,如下图《齐侯盂》。南方吴越楚等国也曾流行修长的文字,如”德“(秦公簋)王孫誥鐘(楚)。有的还有鸟形或虫形纹饰,即“鸟虫书”,如下图《越王州句剑》。 战国时代除传统金文外,还有大量的兵器铭文,货泉文字等。春秋战国早期的铜器铭文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西周晚期的风格,字体笔画遒劲凝重,字数也很长;中晚期铭文笔画纤细,款式工整,但内容开始贫乏,只是以“物勒工名”的形式出现,可以兵器刻辞为代表。春秋战国石刻文字 此时期比较典型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和诅楚文。 石鼓文。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上细下粗象鼓形。字体是战国时秦国使用的文字,为“籀文”或大篆,比金文更加规范、严整,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中的过渡性字体。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历代捶拓,石鼓残损严重,今存仅272字。所以研究石鼓文须依靠拓本,其中较有名的是明朝安国所藏的北宋拓本,分“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三种,郭沫若《石鼓文研究》就是用的这三种拓本。 诅楚文。诅楚文写作刻石的年代稍晚于石鼓文,共三块,相传出土于北宋嘉佑、治平年间。原石早已亡佚,现存最早的拓本是宋元以后的翻刻本,原拓已失。郭沫若的《诅楚文研究》所用拓本即是依据元至正年间的中吴本。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后元13年、楚怀王17年(公元312年)。当时楚怀王领六国攻秦,于是有此檄文。其字形与石鼓接近,与当时东方六国文字有异同。简帛文字 郭店楚简、上博简、睡虎地秦简**********************************
/
本文档为【中国文字学:绪论 汉字形体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