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2020-03-11 9页 pdf 1MB 1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陆弟

暂无简介

举报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1TG/GD124-2015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重要的行车设备。为保证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运行安全可靠,特制定本规则。第二条从事接触网运行维修的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贯彻本规则的规定。本规则未作规定的,铁路局可根据需要自行规定,并报铁路总公司备案。第三条接触网运行维修应坚持“预防为主、重检慎修”的方针,按照“定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的原则,遵循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维修方式,依靠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等手段...
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
1TG/GD124-2015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接触网是电气化铁路重要的行车设备。为保证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运行安全可靠,特制定本规则。第二条从事接触网运行维修的相关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贯彻本规则的规定。本规则未作规定的,铁路局可根据需要自行规定,并报铁路总公司备案。第三条接触网运行维修应坚持“预防为主、重检慎修”的方针,按照“定期检测、状态维修、寿命管理”的原则,遵循专业化、机械化、集约化维修方式,依靠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等手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行“运行、检测、维修”分开和集中修组织模式,确保接触网运行品质和安全可靠性。第四条本规则技术作为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和质量验收依据。第五条本规则适用于工频、单相、交流25kV,列车运行速度200km/h及以上和200km/h以下仅运行动车组的铁路接触网设备的运行维修。第二章一般规定第六条接触网运行维修是通过对设备定期检测、分析诊断、2质量评价和鉴定,并依据结果实施修理,恢复设备正常运行状态的循环管理过程。主要包括运行、检测、维修等管理工作。第七条供电段应设置接触网运行、检测、维修管理机构,配齐相关机具和材料,建立健全技术资料,实行维修成本预算管理,制定设备抢修预案及相关,不断提高接触网运行管理水平。第八条接触网设备应充分利用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等手段,定期进行检测,开展即时、定期分析诊断,按照标准值、警示值、限界值界定设备状态,划分缺陷等级(两级缺陷),为设备维修提供依据。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包括: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和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等。第九条维修是指在接触网系统实际运行状态出现不允许的偏差或发生故障时,对接触网系统进行必要修复,恢复正常功能,以及通过精确检测、调整修理,恢复设备标准状态的过程。接触网维修分为一级修(临时修)、二级修(综合修)、三级修(精测精修)三级修程。第十条达到或超出限界值的一级缺陷纳入一级修(临时修),由运行工区及时组织修理;达到或超出警示值且在限界值以内的二级缺陷纳入二级修(综合修),由维修工区按修理;达到一定条件的开展三级修(精测精修),恢复设备标准状态。3第十一条铁路局、供电段应定期组织接触网动态运行质量评价和设备整体技术状态质量鉴定,不断提高接触网运行管理水平。第三章运行管理第一节管理机构及职责第十二条接触网运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管理组织的作用。铁路总公司: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负责全路接触网运营管理工作,确定运行维修方针、原则;制定、批准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章;统一指导、规划接触网维修方式和手段;监督、检查铁路局和供电段接触网运行维修情况。铁路局: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规程、规范和标准;组织制定本局有关标准、制度和办法;制定供电段管理职责和范围;监督、检查、指导、协调全局接触网运营管理工作;审批局管新产品试运行和重要设备变更;定期开展设备运行质量评价,安排更新改造工程,增强供电能力,改善设备技术状态,适应运输发展需要。供电段: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规章、标准和制度;补充制定相关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制定接触网作业指导书;制定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分析、鉴定设备运行状态,组织评比和考核;组织技术革新和职工培训,保证设备运行质量和安全可靠供电。第十三条供电段供电车间、检测车间和维修车间及工区设4置原则供电车间管辖运营里程宜为200公里左右,枢纽地区宜单独设置,有砟线路区段可适当缩短。供电车间下设运行工区。运行工区管辖运营里程宜为60公里左右,有砟线路区段、站间距较小的城际铁路、山区、高原和严寒地区可适当缩短;枢纽站、动车段(所)宜单独设置。检测车间一般设置在供电段所在地。检测车间可按照6C系统的运用、维护和数据分析等职能设置检测工区。维修车间承担的维修任务以1200~1500延展条公里为宜。接触网维修车间下设维修工区,一般设在维修车间所在地,根据管辖范围可在异地增设。第十四条供电车间、检测车间和维修车间主要职责供电车间: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组织接触网一级修(临时修),跟踪验收维修质量。检测车间:负责供电段6C系统综合数据处理中心工作,以及供电段6C系统检测装置的维护、运用、管理和检测数据分析。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装置配置标准见附件1。维修车间:负责接触网二级修(综合修)工作,采用集中修方式组织实施。第十五条接触网运行工区、检测工区、维修工区主要职责运行工区:负责接触网设备日常运行管理,主要是一级修(临时修)、巡视检查、单项检查、非常规检查、施工配合和应急处置等,对二级修(综合修)结果进行质量验收。5检测工区:负责6C装置的运用、维护,并对6C系统检测数据进行分析,为设备维修提供依据。维修工区:按照月度维修计划,负责接触网设备全面检查、二级修(综合修)和专项整治。第二节设备接管第十六条接触网设备开通运行前,应按规定进行检查验收,符合下列条件方可接管运行:(一)接触网设备经过验收具备送电开通条件。(二)危及供电安全的树木清理、35kV及以下跨越线迁改,以及侵限建筑物拆除均已完成,接触网设备已采取必要的防鸟措施。(三)供电段、车间及工区(包括车站应急值守点)的房屋、水电、通讯、道路和供暖等生产、生活设施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四)供电段、车间、工区开展检测、维修以及抢修工作所需的工机具、材料等配备齐全。车间、工区主要工机具配置标准见附件2、附件3。(五)供电段应配备接触网抢修车列、绝缘子水冲洗车。运行和维修车间(或工区)应修建车辆停留线及配套车库。停留线具备车辆日常保养、维护、维修和随时出动抢修条件。(六)铁路局、供电段收到开通所需的竣工文件和技术资料。第十七条接触网设备开通前,资产管理单位(或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供应商等相关单位,向供电段提供下列书面6和电子版技术资料:(一)接触网竣工工程数量表。(二)接触网竣工图纸。主要包括供电分段示意图,车站、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供电线路平面布置图,接触网装配图,设备零件图及安装曲线,接触线磨耗换算表等。(三)工程施工记录。主要包括隐蔽工程记录,锚栓拉拔试验记录,轨面标准线记录(主要包括支柱侧面限界、外轨超高等),不同电压等级附加导线、引线、接触悬挂等线索交叉时的最小间距及对地距离等。(四)每根支柱装配图表(主要包括定位、支持装置、相邻跨距吊弦等)。(五)各种线索、零部件、设备安装档案(主要包括生产厂家、批次、安装地点和安装时间等)。(六)设备、零部件、金具、器材的技术规格、合格证、出厂试验记录和试验报告、安装维护手册(使用说明书),承力索、接触线、绝缘部件及接触网零部件等抽样检验报告,电缆相关资料(主要包括电缆及附件合格证、出厂试验报告、现场试验报告、电缆清册、电缆路径图等)。(七)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及其批复文件、施工设计(含变更设计)、图纸及审核意见资料。(八)设备招标技术规格书、采购的产品供应以及施工单位工程质量保证合同。(九)上跨接触网电线路(主要包括上跨电线路名称、位置、7电压等级、上跨线高度、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上跨接触网的构筑物(主要包括构筑物名称、位置、最近的构筑物墩距线路中心的距离,接触网带电部分距构筑物最小距离、产权单位及联系方式等)有关资料。(十)开通前最后一次接触网几何参数静态测量数据、波形图,动态检测波形图及检测报告。第十八条接触网设备投入运行前,供电段要做好运行准备工作,配齐并培训运行维修人员,组织学习有关规章制度,熟悉即将接管的设备;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电气化铁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第十九条为保证接触网设备可靠供电,禁止从接触网上引接非牵引负荷。第二十条为保证接触网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应在接触网支柱的线路侧或站台侧墙、隧道一侧的边墙上标出轨面标准线。在电气化铁路竣工时,由施工单位标出轨面标准线,开通前由供电、工务单位共同复查确认。有砟轨道每年复测一次,复测结果与原轨面标准线误差不得大于±30mm。特殊情况需调整轨面标准线时,由供电、工务部门共同确认,并经铁路局批准。供电段负责轨面标准线日常管理,保持其清晰醒目。第二十一条位于轨道侧的回流装置维修分工规定吸上线与扼流变压器连接时,连接钣(端子)由电务段负责,连接钣(端子)上的螺栓和吸上线由供电段负责。第二十二条接触网远动隔离开关维修分工规定8被控站的光纤配线盒(含)至通信机房的光缆及光纤配线盒由通信段负责。光纤配线盒至供电设备的跳纤、尾纤由供电段负责。第三节技术管理第二十三条在接触网投入运行时,供电段应建立正常生产秩序,制定并落实各项制度,备齐技术文件和资料,建立各项原始记录,按时填报台账报表。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应有下列技术文件和资料:(一)国家铁路局、总公司、铁路局有关规章和制度。(二)接触网设备有关标准(企标、铁标和国标)和作业指导书。(三)接触网零部件技术条件、试验方法及图册。(四)一杆一档管理台账和设备技术履历。(五)与相关单位设备分界协议,管内车间、工区之间设备分界及各专业分工规定。(六)供电LKJ数据和设备建筑限界资料,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装置,电分相断电标、合电标的位置,关节式电分相无电区、中性段长度,电力机车、动车组禁停标位置资料。(七)第十七条规定的技术资料。(八)供电段有关制度、办法和措施。第二十四条接触网车间、工区应分别备有下列技术资料:9序号技术资料名称供电车间运行工区检测车间检测工区维修车间维修工区1供电分段示意图√√√√√√2管辖范围内的接触网平面布置图、装配图、安装曲线√√√√√√3接触网“一杆一档”√√√√√√4作业指导书√√√√√√5电分段、电分相结构图√√√√√√6上跨接触网电线路、构筑物有关资料√√√√√√7隔离(负荷)开关、避雷装置、绝缘器等设备安装调试、使用说明等√√√√8设备和工具试验记录√√√√√9有机绝缘部件寿命管理记录√√10接触网外部环境有关资料(防洪重点处所、周边污染源、危树等)√√√√11接触线磨耗换算表√√√√√√12轨面标准线记录√√√√13接触网隐蔽工程记录√√14管内设备改造情况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改造内容、质量评定等)√√15供电LKJ数据和设备建筑限界资料√√16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资料√√17接触网几何参数静态测量数据、波形图√√√√√√18接触网设备履历√√√√√√19作业门、可调用视频资料的探头位置√√√√√√第二十五条接触网运行维护应根据环境、气候特点,针对风、洪(雨)、雷、冰、污(雾)闪、锈蚀、鸟害、异物、危树等影响供电安全的外部环境因素,建立有效机制,减少对接触网设备运行安全的影响。第二十六条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车间、工区相关人员应定期对技术资料进行检查,并不断修订完善,确保技术资料完整准确。第二十七条接触网使用的工器具、仪器仪表,应由具有资质的机构按规定进行检定或校准。第二十八条接触网设备统计项目包括运营里程、正线公里、接触网延展公里、接触网换算公里。10运营里程指线路起点至终点之间的距离,为起、终点公里标之差。单位:公里。正线公里指正线线路的延展长度之和。单位:公里。接触网延展公里指接触网接触导线长度之和。单位:条公里。接触网换算公里指将接触网不同设备按照系数换算为线条公里的数量总和。单位:换算条公里。换算公里数量=∑(设备数量×换算系数)。各设备及部件的换算系数为:序号设备及部件名称单位换算系数1正、站线接触网延展公里条公里1.002隧道内(含桥梁)悬挂延展公里条公里1.303附加导线延展公里(供电线、回流线、架空地线、避雷线)条公里0.20附加导线延展公里(正馈线、保护线)条公里0.40附加导线延展公里(双正馈线、保护线)条公里0.604高压电缆公里0.805限界门处0.156线岔(交叉)组0.12线岔(无交叉)组0.257隔离开关(手动)台0.12隔离开关(电动)台0.20隔离开关(负荷)台0.308分段、分相绝缘器台0.129避雷器台0.0510软(硬)横跨组0.1311中心锚结组0.1012锚段关节组0.2513补偿装置(含下锚拉线)组0.1014关节式分相组0.4515隔离开关远动控制系统套5.00第二十九条运行接触网有变更者,应按以下规定逐级报批:(一)属下列情况之一者,由铁路局报总公司审批:1.由于接触网变化而降低带电或停电通过超限货物列车的高11度和宽度;2.变更接触网局界。(二)属下列情况之一者,由供电段报铁路局审批:1.变更悬挂类型;2.变更接触线、承力索、附加导线材质和截面;3.拆除或长期停用接触网;4.变更绝缘水平;5.变更接触网分段(相)位置和开关操作方式;6.非铁路产权专用线架设接触网的供电和开通方案;7.改变供电方式或供电单元。第四节计划与天窗第三十条接触网生产计划包括年度检测、维修计划和月度维修计划三部分。年度检测和维修计划,由供电段于前一年11月底以前分别下达到车间,同时报铁路局。月度维修计划由供电段编制后下达维修车间。鉴于各地区设备性能及运行条件不尽相同,铁路局可调整检测的项目、周期和范围,并报总公司核备。第三十一条为保证定期检查和及时处理设备缺陷,在列车运行图中须预留接触网维修“天窗”。接触网三级修(精测精修)或改造时,天窗计划原则上应逐日连续安排。对较大车站(如枢纽、区段站等)和必须利用垂直12“天窗”作业的区段,应根据设备状况定期安排“天窗”停电维修。第三十二条列车调度员和供电调度员要密切配合,按“天窗”时间组织接触网停电维修。如因运输需要等原因必须取消“天窗”时,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遇有危及安全的故障或缺陷必须立即停电维修时,供电调度员应于停电前通知列车调度员,列车调度员根据供电调度员停电通知及时发布相关行车调度命令。第三十三条供电段要做好检测、维修组织工作,实施周期不宜超过规定周期的20%(按天计算)。第三十四条供电段各工区、各工种(包括变电、电力等)在同一停电范围、同一封锁区段内作业,应尽量安排同时进行。第五节质量管理第三十五条为保证维修质量,接触网用料入库前,验收部门应对接触网重要零部件和线材进行检查,确认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与产品一致后实施验收,向供电段提供验收报告,否则不得上线使用。第三十六条接触网运行、检测、维修工区应分别建立相关记录(见附件4),实现网络化管理和数据共享。第三十七条接触网运行维修要落实记名制度。每次作业完成后应及时填写相应记录并签认。工长和车间主管人员要定期检查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并签认。13第三十八条运行工区一级修(临时修)或单项设备检查完成后,由当日工作领导人负责检查验收,确认作业质量。维修工区进行的所有作业,运行工区应进行质量检查验收。第三十九条检测车间应及时将相应区段的即时分析、定期分析以及缺陷通知单报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由技术主管部门下达至供电车间、维修车间;维修工作完成后,供电车间、维修车间应将缺陷反馈单反馈技术主管部门,维修记录留存备查。第四十条接触网三级修(精测精修)、更新改造竣工后,由施工单位向铁路局提报验收申请,铁路局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和供电段进行验收。第四十一条更换线索、零部件、支柱、绝缘部件后,应记录所更换设备的名称、材质、型号、厂家等信息,并修订相关技术资料。第四十二条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和车间每月、铁路局主管专业部门每季度应组织开展接触网运行质量分析,并分别编制质量分析报告。质量分析应根据接触网检测和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对接触网质量状态进行综合诊断,找出设备在运行中出现的特殊性、普遍性问题及质量状态变化规律,针对反映出的质量问题,制定整治措施,纳入维修计划。质量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一)检测、维修计划完成情况。(二)检测、维修及设备运行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及采取的措施。14(四)接触网质量状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第四十三条铁路局组织供电段定期对接触网动态运行质量进行评价,每年10月底前对设备整体技术状态进行质量鉴定。对季节变换、故障频繁发生等特殊情况可不定期组织质量评价。第六节成本管理第四十四条接触网设备维修成本实行预算管理。三级修(精测精修)成本可在预算内按项目管理。第四十五条铁路局应根据接触网设备使用状况,科学合理安排一级修(临时修)和二级修(综合修)费用。需要开展接触网三级修(精测精修)时,铁路局依据设计文件确定工作项目和工作量,编制预算,经规范审批程序后提出书面建议,资产管理单位同意后实施。第四十六条铁路局供电处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应根据预算对成本费用预测、控制、分析和审核。第四十七条供电段应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成本核算体系,以及供电段、车间、工区预算责任考核机制,发挥主要职能科室作用,加强成本管理,严格成本控制。第四十八条供电段应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检查成本费用情况,分析超支原因,提出整改措施;应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努力降低能源、材料消耗,严禁支出超预算。第七节新产品试运行第四十九条在运营高速铁路接触网线路上进行新产品试运15行时,研制单位应事先提出书面,按规定权限报有关部门,经批准并与承接试运行任务的供电段签订协议后方可实施。新产品试运行申请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一)产品生产及管理条件。(二)产品研制报告。(三)产品技术条件及型式试验报告。(四)安装维修及使用说明。(五)拟安装地点、试运行期限,以及试运行中需检测内容。第五十条承力索、接触线试运行由总公司审批,其余设备及零部件试运行申请报告应报送供电段、资产管理单位审查,由铁路局批准。第五十一条供电段承接试运行任务后应及时组织实施。试运行期间要按规定加强监测、检查和维护,认真记录分析运行情况。试运行期满后提交新产品试运行报告。供电段出具的试运行报告需经铁路局审批后,方能交给研制单位。未经铁路局审批的试运行报告无效。第五十二条新产品试运行期一般不少于1年。遇有产品质量缺陷危及安全时必须立即拆除,同时做好记录并通知研制单位。第四章检测与分析诊断第一节检测第五十三条检测是指利用仪器、设备或人工等方式,对接触网进行检查测量,掌握设备质量及运行状态的过程。包含监测、16静态与动态检测、检查、零部件检验四部分。检测后必须进行分析诊断,并以此作为编制维修计划的依据。监测第五十四条监测是对接触网外观、零部件状态、主导电回路、绝缘状况、外部环境和弓网配合等运行状态进行监视测量的过程,分为移动视频监测和定点监测两种方式。(一)移动视频监测。利用安装在检测车辆、机车或动车组上的监测设备对接触网进行外观检查。主要包括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二)定点监测。利用安装在接触网关键处所、特殊地点的监测设备,监测列车通过时接触网或受电弓状态,接触网设备绝缘状态、温度、位移变化,以及外部环境是否存在异常。主要包括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第五十五条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周期:10天。主要内容:监测接触网设备有无明显脱、断、偏移及其他异常情况,有无鸟巢、危树等可能危及接触网供电的周边环境因素,有无侵入限界、妨碍机车车辆运行的障碍等。第五十六条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周期:实时或定期。17主要内容:监测接触网与受电弓运行状态、接触网温度等。第五十七条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周期:3个月。主要内容:监测接触网设备零部件有无烧伤、缺失、断裂、松动及其他异常情况。第五十八条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周期:实时或定期。主要内容:监测受电弓有无异常状态。第五十九条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监测装置(6C)(一)绝缘部件状态监测。Ⅲ、Ⅳ污秽等级区段应建立领示点,优先采用在线实时监测装置。周期:1.在线监测装置:实时;2.其他方式监测:6个月。主要内容:监测领示点绝缘部件附盐密度或泄漏电流。(二)主导电回路电气节点监测。优先采用在线实时监测装置。周期:1.在线监测装置:实时;2.示温贴片监测:利用全面检查、步行巡视等方式确认;3.利用紫外成像仪监测电缆终端或中间接头状态(有条件时):12个月;4.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电气节点接触状态(有条件时):12个月。主要内容:监测供电线(加强线、捷接线、正馈线)接续点、18电连接线夹、隔离开关设备线夹及触头、吸上线接续点、电缆终端或中间接头等有无过热现象。利用红外热像仪监测电气节点状态,应选择在被测点有持续负荷电流时进行。利用示温贴片监测电气节点状态时,示温贴片应保持清洁,粘贴位置应能够准确反映线夹温度变化并宜于地面观察。(三)采用其他地面监测装置的周期和内容由各铁路局自定。静态与动态检测第六十条静态检测是指利用运行检测车辆在接触网静止状态下进行非接触式测量,或人工使用仪器、工具测量接触网技术状态。(一)周期:6个月。项目:1.线岔;2.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二)周期:12个月。项目:1.接触线几何参数(接触线拉出值、跨中偏移值、接触线高度、接触线坡度);2.绝缘锚段关节、关节式电分相;3.轨面标准线。(三)周期:36个月。项目:1.非绝缘锚段关节;2.补偿装置。19(四)周期:60个月。项目:接地电阻。(五)不定期检测项目:对动态检测超限处所进行静态复核、确认。上述未明确的设备和项目,纳入检查内容。第六十一条动态检测是指利用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等手段,测量接触网技术状态及弓网接触取流状态。(一)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周期:15天。项目:1.接触线动态拉出值、高度;2.硬点、一跨内接触线高差;3.弓网接触力、接触线抬升量、燃弧;4.接触网电压。(二)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周期:实时或定期。项目:1.接触线动态拉出值、高度、接触线的相互位置;2.燃弧次数、燃弧时间、燃弧率;3.接触网温度。检查第六十二条检查分为巡视检查、全面检查、单项设备检查和非常规检查。20巡视检查是对接触网外观、绝缘部件状态、外部环境及电力机车、动车组取流情况进行目视检查,分为步行巡视检查和登乘巡视检查。全面检查、单项设备检查具有检查、测量和试验等多重职能。针对无法或不易通过静态和动态检测、监测手段掌握设备及零部件运行状态的所有项目,利用天窗在接触网作业车作业平台、车梯或支柱上进行近距离检查,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试验等。全面检查是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单项设备检查是对个别设备进行专项检查,并兼有维护保养职能。非常规检查通常在特殊情况下或根据需要进行。第六十三条步行巡视检查周期:防护栏内区间一般不进行步行巡视。车站、动车所巡视周期3个月,隧道内巡视周期12个月,防护栏外巡视周期3个月。主要内容:(一)有无侵入限界、妨碍列车运行的障碍。(二)各种线索(包括供电线、正馈线、加强线、回流线、保护线、架空地线、吸上线和软横跨线索等)、零部件、各种供电附属设施等有无烧损、松脱、偏移等情况。(三)补偿装置有无损坏,动作是否灵活。(四)绝缘部件(包括避雷器、电缆终端)有无破损和闪络。(五)吸上线及各部地线的连接是否良好。(六)支柱、拉线与基础有无破损、下陷、变形等异常。21(七)限界门、安全挡板或网栅、各种标识是否齐全、完整。(八)自动过分相地面磁感应器有无缺损、破裂或丢失。(九)有无因塌方、落石、山洪水害、施工作业及其他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和行车安全的现象。第六十四条登乘巡视检查周期:需要时。主要内容:接触网状态及外部环境,有无侵入限界、妨碍列车运行的障碍,有无因异物、落石、山洪水害、施工作业及其他周边环境等危及接触网供电和行车安全的现象。绝缘部件有无闪络放电现象以及电力机车、动车组受电弓取流情况。第六十五条供电车间主任每半年对管内设备至少巡视检查1次,供电段段长每年对管内关键设备至少巡视检查1次。第六十六条全面检查周期:36个月。主要内容:(一)无法或不易通过监测、检测或其他检查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态的所有项目,如接触悬挂、定位支撑装置、支柱(含拉线)和基础、附加悬挂、接地装置、标识等螺栓是否齐全,有无松脱现象,零部件安装方式是否正确、有无裂纹、变形、烧伤,线索有无锈蚀、散股、断股、烧伤等。(二)重点处所的附加导线对地距离及线索、引线、接触悬挂间距测量,接触线重点磨耗测量,高压电缆绝缘测试。(三)利用接触网作业车检测受电弓检查动态包络线。22第六十七条单项设备检查周期和项目:(一)6个月检查1次的项目:1.分段绝缘器;2.分相绝缘器;3.远动隔离开关及其操作机构。(二)12个月检查1次的项目:1.避雷装置(雷雨季节前,含接地电阻测量);2.非远动隔离开关;3.高压电缆及附件。第六十八条非常规检查是指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状态检查。一般用于在接触网发生跳闸、故障或出现极端天气气候条件和灾害后,对相应接触网设备状态变化、损伤、损坏情况进行检查。非常规检查的范围和手段根据检查目的确定。零部件检验第六十九条零部件检验是指对拆卸送检的接触网零部件进行外观检查、补充特殊试验,确认其质量状态的过程。零部件性能下降、状态劣化,判定即将或基本达到寿命时,应进行更换。第七十条当接触网零部件接近预期寿命,或日常检查发现存在质量隐患、无法确认其能否在预期寿命周期内安全运行时,应对该类批零部件进行抽样质量检验。第七十一条对满足下列情况之一,应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专23项或抽样质量检验。(一)发现同一处所或部位重复发生磨损、裂纹、腐蚀、烧损等异常现象时。(二)特殊环境(大风、严寒、沿海、潮湿、隧道、周边有严重污染源等)区段检查发现接触网零部件状态劣化,表面腐蚀或磨损明显,需确认其是否能够继续安全使用时。(三)检测发现接触网参数与初始参数对比变化较大,经分析确认其与连接的零部件性能关联性较大时。(四)区段内接触网零部件脱落、裂损、烧伤等故障多发时。(五)需要检验判断确认零部件运行状态或预期残余寿命时。第七十二条零部件检验应由获得国家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专业检验机构进行,并出具检验报告。第七十三条零部件检验结果应纳入分析诊断和质量鉴定报告,作为接触网设备维修的依据。第二节分析诊断第七十四条分析诊断是根据接触网检测结果,判断设备运行状态、判定缺陷等级,为维修提供依据。分析诊断包括即时分析诊断、定期分析诊断。第七十五条检测监测设备报警或发生危及行车信息时,应立即进行即时分析诊断。(一)当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受电弓滑板监测装置(5C)和接触网及供电设备地面24监测装置(6C)等设备出现报警、异常信息时,应立即分析原因并安排处理。(二)当接触网安全巡检装置(2C)、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4C)及静态检测发现严重缺陷、状态异常时,检测工区应立即分析设备缺陷对接触网运行产生的影响,报供电车间安排处理。第七十六条定期检测工作完成后,检测工区、运行工区应在下表时限内完成定期分析诊断。装置名称分析项点分析主体完成时限1C缺陷数据检测工区3日全面分析检测工区10日2C季节性、关键性问题检测工区1日全面分析检测工区3日3C全面分析检测工区10日4C季节性、关键性问题检测工区3日全面分析运行工区20日5C、6C全面分析检测工区1日第七十七条当检查和人工静态检测发现设备缺陷时,由发现班组分析并纳入维修处理。当零部件检验发现质量缺陷,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应立即分析零部件质量缺陷对接触网运行产生的影响,并安排修理。当发生跳闸、中断供电、打碰受电弓等异常情况时,供电段技术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对该区段检测资料进行分析诊断,查找原因并修理。第七十八条根据检测结果,对设备的运行状态用标准值、警示值和限界值三种量值来界定。25标准值为标准状态目标值,一般根据设计值确定。警示值为运行状态提示值,一般根据设备技术条件允许偏差来确定。限界值为运行状态安全临界值,一般根据计算或运行实践来确定。标准状态是设备最佳运行状态,一般根据施工允许偏差确定。第七十九条根据设备运行状态值,设备缺陷分为两级。(一)静态设备缺陷等级划分一级缺陷:达到或超出限界值。二级缺陷:达到或超出警示值且在限界值以内。(二)动态检测缺陷等级划分见附件5。第八十条供电段要加强分析诊断人员培养,定期组织培训,以保证分析诊断的质量。第五章修程修制第八十一条一级修(临时修)是为了使设备状态保持在限界值以内,对导致接触网功能障碍的缺陷、故障立即投入、无事先计划的临时性维修。主要包括一级缺陷的临时性修理、危及接触网供电周边环境因素处理、导致接触网功能障碍的故障修复(必要时采取降弓、限速、封锁等处置措施)。第八十二条二级修(综合修)是为了使设备状态保持在警示值以内,对定期检测发现缺陷有组织、有计划的维修,以及设备全面维护保养。主要包括二级缺陷集中修理和设备全面维护保26养(必要的防腐和注油等)。二级修(综合修)可结合全面检查进行,或根据缺陷情况有计划地安排。第八十三条三级修(精测精修)是指通过检测动态条件下的弓网作用参数,测量静态条件下的接触网几何位置,检验零部件质量状态,依据检测、检验分析结果,全面调整接触网静态几何参数、更换失效或接近预期寿命的零部件和设备、更换局部磨耗接近限值的接触线,恢复接触网标准状态。(一)满足下列条件时,应开展一次三级修(精测精修)工作。1.一般运行7年或弓架次达到50万次以上;2.动态检测发现弓网动态作用特性成区段持续不良、故障多发以及线路平纵断面发生调整的区段。(二)铁路局应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三级修(精测精修)施工设计,并组建专业队伍或委托具有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业绩的专业队伍实施。第八十四条供电段每年应对接触网线路周围2公里以内的所有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污秽等级,明确绝缘部件监测监控及清扫维护要求。绝缘部件清扫周期如下:(一)Ⅰ、Ⅱ级污秽等级区段:3年。(二)Ⅲ级及以上污秽等级区段:1年。(三)分段、分相绝缘器:6个月。特殊处所应缩短周期,适时安排清扫。潮湿隧道的绝缘部件27参照Ⅲ级及以上污秽等级管理。第六章质量评价与鉴定第一节质量评价第八十五条质量评价是通过对接触网动态几何参数、接触线平顺性参数、弓网受流性能参数等进行综合分析,掌握设备动态运行功能。第八十六条质量评价一般以正线公里为单元,根据每公里接触网扣分数进行评价。质量评价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种。具体评价标准见附件5。总扣分t<10为优良,10≤t<40为合格,t≥40为不合格。第八十七条区段质量评价根据区段内每公里接触网评价结果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公里数为相同质量等级公里数之和。优良率、合格率、不合格率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第二节质量鉴定第八十八条质量鉴定主要是通过静态方式对接触网几何参数、设备及零部件状态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掌握设备整体技术状28态。第八十九条质量鉴定可采用静态检测、接触网悬挂状态监测检测图像分析、人工检查的方式,按单项设备和整体设备分别进行。接触悬挂、附加导线以条公里为单位,隔离(负荷)开关、避雷器等以台为单位;线岔、绝缘器(含关节式分相)等以组为单位;整体设备以换算条公里为单位。质量鉴定以跨距为鉴定单元。若在被鉴定的跨距内有一处不合格,即视为该跨距不合格(在悬挂点及定位点处,跨距长度按相邻跨距的平均值计算)。对一个锚段的接触线、承力索、附加导线等,当接头及补强数量超过规定值后,该锚段即视为不合格设备。整根高压电缆有一项不合格的,即视该根电缆为不合格设备。第九十条质量鉴定等级分为三种(一)优良:绝缘部件(含空气绝缘间隙)、接触线几何参数和主导电回路的设备状态未超过警示值者。(二)合格:设备状态未超过限界值者。(三)不合格:设备状态达到或超过限界值者。优良率、合格率、不合格率分别按下列公式计算:29第九十一条质量鉴定结果应详细记录,并作为当年设备质量运行状态填入接触网设备履历。供电段要针对鉴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鉴定不合格的设备按照责任进行考核。第九十二条质量鉴定范围应包括所有接触网设备,但下列设备可不作鉴定:(一)已封存的设备。(二)本年度新(改)建或已列入当年大修计划的设备。对本年度新(改)建或大修设备的质量状况,可按工程竣工验收质量评定结果统计。第九十三条质量鉴定发现缺陷在鉴定期间已处理的,可按处理后的质量状态进行评定。第七章维修技术标准第九十四条接触网系统整体技术标准(一)接触网系统满足设计的速度目标值。(二)接触网应满足系统载流量的需要。(三)接触网在自然环境中应满足系统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有足够的机械、电气强度和安全性能。任何条件下安全系数至少满足附件6的规定。30(四)各部位螺栓紧固力矩符合零部件规定要求。第九十五条接触网与受电弓在接触点载流量、材质、几何参数、动态性能等方面相匹配,接口条件满足国标和铁标相关规定。第九十六条本规则是基于最大长度为1950mm的受电弓弓头制定。受电弓弓头外形轮廓见附件7.1。第九十七条受电弓动态包络线是指运行中的受电弓在最大抬升及摆动时可能达到的最大轮廓线。接触网任何设备不得侵入动态包络线范围内。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见附件7.2。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应符合下列规定:受电弓动态抬升量150mm(线岔始触区为200mm),横向摆动量直线区段为250mm,曲线区段为350mm。第一节接触悬挂接触线与承力索第九十八条承力索宜采用恒张力架设,接触线应采用恒张力架设。接触线架设张力应根据线材材质、额定张力等因素选取,且不应小于线盘绕线张力,架设张力偏差不得大于8%。承力索和接触线架设后,应采取超拉或其他措施消除新线蠕变引起的初伸长。超拉完毕后方可进行悬挂安装。第九十九条承力索(一)承力索应采用铜合金材质,容许载流量符合运能需要。31(二)承力索位置标准值:直链型悬挂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标准状态:标准值±50mm。警示值:标准值±150mm。限界值:标准值±200mm。(三)承力索磨耗及损伤1.承力索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损伤则应更换;2.承力索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损伤则应更换;3.承力索在悬吊滑轮处应转动灵活、无卡滞,悬吊滑轮与线索相匹配;4.承力索在承力索座、悬吊滑轮等处悬吊固定时,应加装与承力索材质匹配的预绞丝护线条。标准值:无损伤。标准状态:无损伤。警示值:无散股、损伤3股。限界值:断股。(四)一个锚段内,承力索接头和断股补强的总数量应符合以下规定(不包括分段及下锚接头)。标准值:0处。标准状态:0处。警示值:2处。32限界值:4处。承力索的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第一百条接触线(一)接触线应采用铜合金材质、容许载流量符合运能需要。(二)接触线拉出值(含最大风偏时跨中偏移值)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30mm。警示值:400mm。限界值:450mm。(三)接触线高度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30mm。警示值:标准值±60mm。限界值:标准值±100mm且小于6500mm。(四)接触线坡度(工作支接触线相邻悬挂点高度变化)标准值:V≤250km/h时,坡度≤1‰,V>250km/h时,坡度为0。标准状态:V≤250km/h时,坡度≤1‰,V>250km/h时,坡度≤0.5‰。警示值:V≤250km/h时,坡度≤1‰,V>250km/h时,坡度≤0.5‰。限界值:V≤250km/h时,坡度≤1.5‰,V>250km/h时,坡度33≤1‰。(五)接触线偏角(水平面内改变方向)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1°且≤4°。警示值:6°。限界值:8°。(六)接触线局部磨耗、变形及损伤1.接触线允许最大局部磨耗面积设计速度导线材质工作张力标准值警示值限界值200-250CTS无磨损15%20%300-350CTSH-15028.5kN无磨损11%15%CTMH-15028.5kN无磨损17%23%CTMH-15030kN无磨损14%19%CTCZ-15031.5kN无磨损19%25%CTCZ-15033kN无磨损16%21%RiM12027kN无磨损13%17%接触线局部磨耗达到或超出限界值,立即进行更换;达到或超出警示值,进行重点监控,纳入三级修(精测精修)更换。2.检查接触线与检测尺之间的间隙,其间隙不得大于0.1mm/m。3.接触线扭面角度标准值:0°。标准状态:5°。警示值:15°。限界值:20°。(七)正线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侧线一个锚段内接触线接34头的总数量应符合以下规定(不包括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标准值:0处。标准状态:0处。警示值:1处。限界值:2处。(八)接触线硬点、弓网接触力的技术标准参照附件5。吊弦与吊索第一百零一条吊弦(一)吊弦偏移接触线与承力索同材质时,顺线路方向吊弦偏移达到以下技术标准(交叉吊弦除外)。标准值:0。标准状态:20mm。警示值:50mm。限界值:100mm。(二)吊弦状态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否则应采用滑动吊弦。吊弦预制长度应与计算长度相等,偏差应不大于±1.5mm。(三)吊弦线夹状态吊弦线夹在直线处应保持铅垂状态,曲线处应垂直于接触线工作面。曲线处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应穿向曲线外侧。35(四)载流环吊弦载流环应固定在吊弦线夹螺栓的外侧,接触线吊弦线夹处载流环应与列车前进方向一致,线鼻子与接触线夹角保持30°~45°。承力索吊弦线夹处载流环应与列车前进方向相反。(五)吊弦位置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50mm。警示值:标准值±100mm。限界值:标准值±200mm。(六)两相邻吊弦点接触线高差标准值:0。标准状态:10mm。警示值:10mm。限界值:15mm。定位点两侧第1吊弦处(弹性链型悬挂时为弹性吊索外第1吊弦)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于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10mm,且不得出现V形。(七)吊弦损伤标准值:无损伤标准状态:无损伤。警示值:断3根单丝。限界值:断7根单丝。第一百零二条弹性吊索及弹性吊索吊弦36(一)弹性吊索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悬挂点两端长度相等,允许偏差为±20mm。(二)弹性吊索线夹处吊索外露中锚端为20mm,下锚端为150mm,允许偏差为±5mm。(三)弹性吊索工作张力符合设计规定,不得松弛。允许偏差为标准值±10%。(四)弹性吊索不得有散股、断股(丝)、接头、补强、硬弯。(五)第1吊弦与相邻弹性吊索吊弦的高度差小于10mm。弹性吊弦与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相等。(六)弹性吊索两端与承力索的连接符合设计规定。锚段关节及关节式电分相第一百零三条绝缘锚段关节及关节式分相(一)转换柱处两悬挂垂直距离、水平距离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20mm。警示值:标准值±30mm。限界值:标准值±50mm。(二)中心柱处两悬挂垂直距离、水平距离1.接触线(承力索)垂直距离标准值:等高(设计值)。标准状态:20mm(标准值±20mm)。警示值:20mm(标准值±30mm)。37限界值:30mm(标准值±50mm);2.接触线(承力索)水平距离:同转换柱;3.中心柱处接触线等高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工作支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五跨锚段关节中间跨为过渡跨,接触线等高点(屋脊处)宜在过渡跨跨中,高度比相邻定位点抬高0~40mm。(三)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作支过渡处调整符合运行要求。(四)转换柱处绝缘子串与悬挂点的距离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mm。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允许偏差±100mm。(五)任何情况下,两接触悬挂及定位支撑装置带电体各部分应满足空气绝缘间隙要求。锚段关节内的定位支撑、吊弦载流环、斜拉线等不得减小空气绝缘间隙。(六)关节式电分相中性区和无电区长度符合设计要求。第一百零四条非绝缘锚段关节(一)设计极限温度下,两悬挂各部分(包括零部件)之间的距离应保持50mm以上。(二)转换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20mm。警示值:标准值±50mm。限界值:标准值±100mm。(三)转换柱处两接触线垂直距离38标准值:设计值。标准状态:标准值±20mm。警示值:标准值±30mm。限界值:标准值±50mm。(四)中心柱处两接触线水平距离为设计值,允许偏差±30mm;两接触线距轨面等高,允许偏差±20mm。两接触悬挂接触线工作支过渡处接触线调整符合运行要求。第一百零五条锚支接触线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工作支接触线300mm以上,并持续抬升至下锚处。下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线索延伸下锚抬升的需要。中心锚结第一百零六条中心锚结按其作用分为防断和防窜两种形式。设置位置满足其两边接触悬挂的补偿条件基本相等。第一百零七条防断中心锚结(一)正线、站线、联络线一般采用防断中心锚结。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及连接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二)承力索中心锚结绳1.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2.中心锚结绳、固定线夹应与承力索材质匹配,其设置位置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辅助绳外露长度不小于50mm;3.中心锚结绳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弛度,承力索中39心锚结绳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300mm以上;4.中心锚结绳的张力符合设计要求。(三)接触线中心锚结绳1.中心锚结所在的跨距内接触线不得有接头和补强;2.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连接。两端距相邻的吊弦或电连接距离不得小于500mm;3.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的长度和张力力求相等。中心锚结绳处于受力状态,不得触及弹性吊索,不得改变相邻吊弦受力和接触线高度;4.中心锚结绳两端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侧锚结绳压接后回头外露长度不小于20mm。(四)中心锚结线夹1.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安装牢固。在直线上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2.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与相邻吊弦接触线高度应相等,允许偏差0~10mm。第一百零八条防窜式中心锚结(一)防窜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二)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防断式相同。线岔第一百零九条单开和对称(双开)交叉线岔40(一)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二)道岔定位支柱位置应符合设计。(三)线岔交叉点两侧定位点拉出值满足设计要求,并应保证两接触线交叉点位于规定范围内,任何情况下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450mm。(四)交叉点位置标准值:横向距两线路任一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柱大于2.5m。标准状态: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50mm范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允许偏差±50mm。警示值:同标准状态。限界值: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630~1085mm范围外的横向中间位置,允许偏差±50mm。(五)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标准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高80~100mm,并按设计要求延长一跨抬高350~500mm后下锚。标准状态: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41100mm,并延长一跨抬高350~500mm后下锚。警示值:同标准状态。限界值:同警示值。(六)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安装牢固,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七)始触区。线岔两工作支中,任一工作支的垂直投影距另一股道线路中心600~1050mm的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必需时)外的其他线夹。在始触区至接触线交叉点处,正线和侧线接触线应位于受电弓中心的同一侧。(八)道岔定位器支座、软横跨定位立柱不得侵入本线及邻线受电弓动态包络线。(九)道岔开口方向、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距大于等于1220mm处,并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距离不小于1220mm。(十)当非工作支下锚偏角大于8°时,非工作支应延长一跨并适当抬高后下锚。(十一)两支承力索垂直间距不应小于60mm。(十二)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量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第一百一十条复式交分和交叉渡线线岔(一)复式交分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中轴支距中点;交叉渡线道岔两接触线相交于两渡线中心线交点处。42标准值:0。标准状态:50mm。警示值:100mm。限界值:150mm。(二)两接触线高差、限制管和始触区等,同单开道岔的线岔要求。第一百一十一条无交叉线岔(一)岔心两端的定位柱距岔心距离符合设计规定。(二)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三)两承力索垂直间距不应小于60mm。(四)道岔柱处接触线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任何情况下拉出值不大于450mm。(五)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范围为始触区。始触区不允许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类金具。(六)交叉吊弦1.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600mm的范围内,两交叉吊弦间距一般为2m。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6~8m;2.交叉吊弦的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经过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433.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应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载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接触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七)对于38号及以上道岔,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大于850mm处,各增设一根吊弦。接触线吊弦线夹螺栓从两接触线间向外穿。(八)带辅助悬挂的无交叉线岔1
/
本文档为【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