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王兆鹏: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

王兆鹏: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

2018-09-30 10页 pdf 1M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4480

暂无简介

举报
王兆鹏: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历来传诵的边塞词,内容上似无难解之处,大多数人认为此词是抒发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有人认为是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①。可当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深入了解范仲淹戍守西北的所作所为后,却发现以前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词。要弄清它表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须首先明白范仲淹是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什么心境下进行创作的。一、何时何地作此词关于此词的写作时地,今人有三种意见,一说是康定元年(1040)在延州所作②,二说是庆历二年(1042)或三年在庆州所作③,三说是庆历四年在麟州所作④。究竟哪一种说法合乎史实呢...
王兆鹏: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
范仲淹的《渔家傲》,是历来传诵的边塞词,内容上似无难解之处,大多数人认为此词是抒发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有人认为是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①。可当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深入了解范仲淹戍守西北的所作所为后,却发现以前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这首词。要弄清它表达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须首先明白范仲淹是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什么心境下进行创作的。一、何时何地作此词关于此词的写作时地,今人有三种意见,一说是康定元年(1040)在延州所作②,二说是庆历二年(1042)或三年在庆州所作③,三说是庆历四年在麟州所作④。究竟哪一种说法合乎史实呢?我们试从外证和内证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最早提到范仲淹此词的,是北宋魏泰的《东轩笔录》: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词以送之,其断章曰:“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顾谓王曰:“此真元帅之事也。”⑤这则记载,如同事件的证人证辞,提供了如下几点线索:其一,此词的创作时间是在戍边期间(“守边日作”),创作地点是在塞外,属现场创作,而不是守边回内地后的追忆。其二,范仲淹所作原是组词王兆鹏肖鹏内容提要范仲淹的边塞(组)词《渔家傲》不是作于康定元年秋天的延州,而是作于庆历二年的庆州。庆州当时是一座危机四伏的孤城、险城,四周耸立着成千上万的黄土塬,词中的“千嶂里”、“孤城闭”,乃写实。深入调查范仲淹镇守西北三年的所作所为,可知他是精通兵法和谋略的大帅,也是爱护士卒的将军。他戍守边疆,不是为个人建功立业,而是为边疆的长治久安建立攻守全胜的防御体系,长年累月也在所不惜。《渔家傲》这首(组)苍凉悲壮的边塞词,不是抒发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更不是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惆怅,而是抒发内心的悲凉,是范仲淹反复思考土兵东兵、攻策守策的利害得失的产物,充分体现作者厌恶战争杀伐、悲悯天下苍生的高尚情怀。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47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乐歌数阕”),而不是一首词,可惜后来散佚,如今只存“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了。其三,组词的主旨是“述边镇之劳苦”。其四,欧阳修读过此词,称之为“穷塞主之词”,而且反其意,竞赛似地写过一首同调词送王素戍边。再结合范仲淹词中“塞下秋来”、“落日孤城”和“将军白发”等内证来看,范词是以将帅(“将军”)身份戍守边塞期间的某个秋天在“孤城”中作。因此,考订此词的创作时地,必须同时符合下列三个条件:时间:范仲淹镇守边疆的某年秋日,且在欧阳修作词送王素出守平凉之前。地点:边塞的某座“孤城”。人物:作者当时的身份为帅臣,是掌管军事的“将军”。范仲淹平生只戍守过西北的边境,因此,“塞下”、“孤城”只能是他在西北担任边帅时的某座孤城。范仲淹镇守西北四年,职务屡有变动,驻地防区也有变化。兹将其戍守西北时的职务变动情况列表如下:时间地点职务康定元年七月己卯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副使,管勾都部署司事⑥康定元年八月庚戌延州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庆历元年四月癸未耀州知耀州庆历元年五月壬申庆州知庆州,兼管勾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庆历元年十月甲午庆州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庆历二年十一月辛巳泾州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庆历三年四月甲辰汴京枢密副使,五辞不许而后就道据上表,范仲淹在西北边城经历了三个秋天,即康定元年秋、庆历元年秋、庆历二年秋。《渔家傲》即作于其中的某个秋天。先看康定元年秋。七月,范仲淹与韩琦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二十八日庚戌,范仲淹代张存知延州⑦,正值秋季,时间上有可能作此词,但从情理上说,不大可能。一则词中强烈的思乡怀归情绪,应该是戍边较长时间后才有的心理感受,不可能初来乍到就有如此情绪。二则范仲淹到任延州的具体时间,是康定元年九月末。稍后他在《论夏贼未宜进讨》奏札中说:“臣昨于九月末至鄜延路,便遣葛怀敏、朱观入界掩袭族帐。”⑧也就是说,康定元年九月三十日或稍前,范仲淹才赶到延州。不日就进入十月,时令已是冬季,范仲淹来不及在延州孤城中写“塞下秋来”的《渔家傲》组词。过去认为《渔家傲》词是范仲淹知延州时所作,是没有深入了解范仲淹抵达延州的具体时间而作的判断。范仲淹虽曾知耀州(今陕西耀县),但为时仅一个来月。庆历元年四月四日癸未,因烧西夏元昊书事而被降职知耀州,五月二十四日壬申即调知庆州。没有在耀州过秋天,所以此词不可能作于耀州。庆历三年秋天,他已回到朝廷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故这年秋天不可能在塞外作此词。有人说是庆历四年九月范仲淹在麟州作此词,也不可能。因为欧阳修送王素词作于庆历四年六月或八月,范词在此前早已传播于世。检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知王素“出守平凉”,即受命任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渭州,是在庆历四年六月二十日庚戌⑨,而出京是在八月。据此可知,欧阳修在汴京写《渔家傲》词送王素,最早是庆历四年六月二十日王素被命之后,最迟是在庆历四年八月离京赴边之日⑩。而范仲淹《渔家傲》词的创作早于欧阳修送王素词。因此,谓范仲淹《渔家傲》词是庆历四年九月他宣抚河东在麟州(今陕西神木)时所作,不能成立。庆历元年秋和庆历二年秋,范仲淹都在庆州,有可能作此词。但庆历元年秋,范仲淹戍边刚满一年,他的身份只是庆州知州,兼掌管环庆路部署司军政事务,不是边帅将军。与自称“将军白发”的身份不符。如果《渔家傲》写于被新任命为“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的十月份之后,那时已是冬天,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48季节上又不吻合。只有庆历二年秋最有可能。这一年,范仲淹戍边已有两年多,对边塞将士的艰苦有了更深更久的体验和了解,而且戍边的战略部署也初见成效,与边疆族民达成和解,颇受少族民族的爱戴和信任輥輯訛。闰九月,王沿所部副总管葛怀敏战败于定川寨,元昊大军直抵渭州(今甘肃平凉),焚荡庐舍,屠掠民畜。泾州、汾州以东各地,宋军纷纷闭垒自守。范仲淹派兵紧急前往增援。战后泾原路、环庆路寨堡残破,庆州成为门户洞开的“孤城”。而且,这个时候范仲淹是“本路经略安抚使招讨使,兼兵马都部署”輥輰訛,与词中“将军”的身份正好相符。所以,我们推定《渔家傲》组词是庆历二年秋天在庆州所作。二、庆州是怎样的“孤城”按照传统考据的要求,考定了此词的创作时间和地点,任务也就完成了。但我们还要追问的是,此词作于庆历二年秋天的庆州,对词中情感内涵的理解有什么助益?如果我们把理解作品的真实意图比作一个刑事案件的侦破,那么,仅仅弄清楚了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时间和地点远远不够,还必须回到现场去勘查,以寻找相关线索,提取有用证据。仿此思路,我们拟“穿越”到北宋仁宗时期的庆州,考察范仲淹词创作现场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或许对词作文本的解读有意想不到的启示和帮助。庆州,是今天甘肃省庆阳市东北三十八公里外的庆城县。当年范仲淹镇守时,庆州城是座边城、危城、小城、孤城。从地理位置看,庆州是边城。当时西夏与北宋的实际控制边界线,距离庆州城只有七十多里。环庆路所辖的华池、凤川,更与当时西夏人控制的金汤寨、白豹城接壤。从防御力量看,庆州是危城。范仲淹当时可用的守兵只有两万人,分别驻扎在环州和庆州,地广兵稀,防线薄弱輥輱訛。庆州与延州一样,是西北最主要的国门。而庆州位于马岭河谷(参见图1)的中上游,是“北控胡羌,南藩关陕”的“要害”之地輥輲訛。西夏人可以沿着河谷南下。庆州一旦失守,西夏人就可以长驱直入南侵。当时的庆州,是一座危机四伏的孤城、险城。范仲淹词说“孤城闭”,一点都不夸张。从人口规模看,庆州是座小城。虽然我们无法查到庆历年间庆州的人口数据,但可以据《宋史·地理志》的记载间接推知。庆州“崇宁户二万七千八百五十三,口九万六千四百三十三”輥輳訛。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整个庆州所辖安化、合水、彭原三县共九万六千多人,半个多世纪前的仁宗庆历年间(1040—1046),人口自然更少,估计庆州城内不过几千人而已。人少,城内就显得荒凉冷清。从山川形势看,庆州是被群山包围的一座孤城。其东紧靠子午岭山脉,海拔在1500—1700米左右。它的西面是六盘山,北面是与西夏交界的横山和羊圈山,南面则是莽莽苍苍的秦岭。整个庆州东、西、北三面地势隆起,只有中南部较为低缓。当年西夏人从西北远眺东南关中腹地,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带地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由于千万年河床切割、雨水剥蚀,这里的山川、河谷、塬沟、峁梁、沟壑纵横交错。庆城县县城座落在马岭河谷狭长的平地上,地势比较低,四周耸立着成千上万的黄土塬(参见图1)。庆城县所在的河谷海拔在1100米左右,周围的黄土塬海拔在1280—1320米左右。站在城中四望,周围黄土塬的相对高度都在150米以上,高处甚至超过200米,而且距离县城不过一二公里,近在咫尺。而宋代城墙的修筑标准通常为四丈,折算成今天的高度,也就10—11米左右,远远没有周边一百多米、两百米的黄土峁塬高。站在庆州城头,无法放眼远眺,所以范仲淹说“千嶂里”。弄清楚了庆州城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就可以知道,“千嶂里”的“千嶂”,原来并不是南方人熟悉的或想象中的重峦叠嶂,不是陆游《入蜀记》所说的“江南群山,苍翠万叠,如列屏障”輥輴訛,而是围绕逼迫在眼前的那些无数的黄土塬山丘绝壁(参见图2、图3)。“千嶂”之“千”,既是描写广度,也是形容高度。那些无边无际、层层叠叠、高耸荒凉的塬峁,会给戍守西北边塞的南方将士造成一种特别沉重的压抑感、逼仄感。三、“将军”在西北边疆做了什么除了地理环境,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范仲淹本人在戍守西北期间的行为和心理。有四件事,最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49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堪注意。其一,临危请命,解延安之危。人们都知道范仲淹曾知延州,但并不了解范仲淹是在延州兵败,形势岌岌可危,原知州畏惧不敢留任时主动请求至延州戍守危城的。史载:至部,首按鄜延。时延安始困兵火,障戍扫地,城外即寇壤,岿然孤垒。人心危恐,废食待窜。凡朝廷遣守,皆以事避免,迁延不时往。公遂留不行,骑奏愿兼领延州事以待寇之复来。上嘉而从之。輥輵訛其后延州诸寨失守,东西四百里无藩篱,人心危恐,知州张存辞不知兵且老,乃以仲淹代之。輥輶訛康定元年正月,西夏数万兵马大举入寇延州,宋军在三川口(今延安市枣园镇西)大败,延州成为孤城,城外尽为西夏所有。原知州范雍因兵败被贬,五月,朝廷任命陕西都转运使张存接任輥輷訛。张存先是拖延不赴任,到任后又以自己不懂军事和父母年高为借口,向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请求调任内迁,于是范仲淹上奏朝廷自请代张存知延州,以防备敌兵再犯。当时延州城外是西夏人控制的区域,原兵砦堡垒全都被破坏,城中人心惶惶,随时准备弃城逃走。正是在这种危急形势下,范仲淹主动请求戍守延州城,以待敌至,以安人心。范仲俺强烈的使命感和英勇无畏的担当精神于斯可见。范仲淹到延州后,革除弊制,大阅州兵,很快就训练出一支一万八千人的精锐部队,西夏人闻之,不敢再犯。延州危机,数月内即行化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先是,诏分边兵,部署领万人,钤辖领五千人,都监领三千人。有寇则官卑者先出。仲淹曰:“不量贼众而出战,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为分州兵为六将,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贼不敢犯,既而诸路皆取法焉。贼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大范,盖指雍云。輦輮訛范仲淹在延州创建的分部教习、量敌众寡出兵的御敌之法,得到朝廷的高度肯定而推广至各路施行。范仲淹采取强兵修寨等措施,兵不血刃,即化解延州之围,让民众安居乐业,功莫大焉。范仲淹镇守延安,西夏人不敢再侵犯,是因为西夏人深深感受到范仲淹“腹中自有数万兵甲”。范仲淹不是以他的勇猛凶狠,而是以他的智慧韬略赢得了西夏人的敬畏与尊重。其二,不急功近利,拓疆御寇,以为持久之计。范仲淹守边,不急功近利,不求个人功名,而是图1庆城县地理位置与地貌图(图片来源于Google卫星图)图3庆州黄土塬地貌之二图2庆州黄土塬地貌之一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50力求保卫国家边塞的长治久安。为此,他兴营田,省军费,筑堡砦,听边民互市,使羌、汉边民安居乐业輦輯訛。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就说:“公为将,务持重,不急功近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属羌归业者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輦輰訛范仲淹在《论夏贼未宜进讨》的奏札中也自陈:“自刘平陷没之后,修城垒,运兵甲,积粮草,移士马,大为攻守全胜之策,非为小利而动。如重兵轻举,万一有失,将何继之?则必关朝廷安危之忧,非止边患之谓也。苟自今贼至不击,是臣之罪也……苟岁月无效,遂举重兵先取绥、宥二州,择其要害而举之,屯兵营田,作持久之计。如此,则茶山、横山带蕃汉人户,去昊贼相远,惧汉兵威迫,可以招降,或即奔窜。则是去西贼之臂,拓疆制寇,无轻举之失也。”輦輱訛范仲淹谋划的是“攻守全胜之策”,是“拓疆制寇”的“持久之计”,以战略防御的手段达到战略反攻的目的。《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輦輲訛范仲淹正是以全方位的备战,最终不战而迫使元昊讲和輦輳訛,保全城池和军队,避免生灵涂炭。西夏元昊最终与北宋讲和、不再侵犯宋境,主要得力于范仲淹和韩琦的战略布局。二人功勋得到时人的充分肯定。张唐英《范仲淹传》称:“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元昊大惧,称臣。”輦輴訛王偁《范仲淹传》也说:“仲淹与韩琦俱有威名,军中为之语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乃决策谋取横山,复灵武,而元昊数遣使来请和。”輦輵訛正是由于范仲淹和韩琦决策收复灵、夏、横山之地,元昊惧而讲和。范仲淹远大的战略眼光、超常的军事智慧、周密而富有实效的军事部署,确实起到了安边定邦的作用。其三,不求个人功名,屡辞晋级加官而不受。很多人以为范仲淹《渔家傲》词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其实,范仲淹从来不以个人的功名得失为意,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就说他“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輦輶訛。范仲淹守边,压根不考虑个人的功名事业,而是为了完成国家重托,确保边疆的长期安宁。守边期间,他多次推辞不受朝廷的晋级嘉奖。庆历二年十月定川兵败后,范仲淹因出兵驰援,使关中人心大定,仁宗闻讯后大喜,特迁范仲淹为枢密直学士(正三品)、右谏议大夫(从四品)。范仲淹坚辞不受,上《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说:“二年于兹,一功未立。屡叨进改,深负愧羞……臣等则宿兵困民,讨伐未效,罪之大者,请落近职,左降一官。”輦輷訛不仅不接受嘉奖,还自请落官降职,大公无私,一心为国,有如此者。庆历三年四月,范仲淹擢升枢密副使輧輮訛,回朝任职,又五次上奏辞让,请求继续留在西北完成未竟之业。其《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三状》曰:窃以处劳而思逸、重内而轻外,人情之常也。今臣等勤勤恳恳,且愿竭力塞下,岂置身艰苦,违人情之所乐,以矫时干誉者哉!诚以经画西陲,于今累岁,虽无毫发之效,上副委遇,其如军中之事,粗已谙详。况西贼父祖以来,蓄养奸谋,一旦叛命,乘累胜之气,而遣人纳和,此固包藏祸心,别营凶计。今防秋急备,都无数月之期。臣等若贪冒宠荣,便离职任,向去或有侵轶,害及生灵,使朝廷重忧,后人当患,则有识之人,孰不责咎,何施面目以对威颜?虽伏显诛,亦无所救。故臣等披沥肝膈,屡有奏述,且乞在任,以尽疲驽,持重保边,庶少败事。或且许其盟约,未解防虞,则愿更留岁月之间,补完阙漏,纵其翻覆,不失支梧。万一寸功有立,寇患稍平,则朝廷进用有名,臣等归朝未晩。輧輯訛范仲淹始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一再请求留任边陲,是想将边防事业做到万无一失后再回朝任职。读此奏状,令人动容。明乎此,说范仲淹词中“燕然未勒”表达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是不明白范仲淹的人格精神,不明白范仲淹镇守西北的心理动机。说范词中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感慨,更是想当然之辞。其实,范仲淹在西北是怀才大遇,深得宋仁宗的信任,并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只是他建立的是长治久安的御边体系,而不是逞一时之快的杀伐军功。其四,爱惜将士生命,体恤士卒艰苦。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51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范仲淹为将,关心士卒生活,体恤士卒艰苦,爱惜士卒生命。他在《让观察使第一表》中说:“臣闻自古将帅,与士旅同其安乐,则可共忧患,而为国家之用。故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今边兵请给粗供樵爨醋盐之费,食必粗粝,经逾岁年,不沾肉味。至有军行之时,羸不胜甲,弃而埋之,负罪以逋,未能远去,皆捕而斩之。臣虽痛而不忍,岂敢慢法?或有危逼,欲使此等之心同其忧患,为国家之用,不亦难哉!”輧輰訛最能体现范仲淹爱惜士卒生命的,是庆历元年正月他拒绝出兵与韩琦共同进攻西夏一事。为报三川口兵败之仇,仁宗下诏韩琦的泾原路兵马、范仲淹的鄜延路兵马联合发兵进讨西夏。这对一般的将帅而言,正是个人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但范仲淹接到诏命后,急忙向朝廷上奏《论夏贼未宜进讨》札子,反对出兵进攻,主要理由是:“正月内起兵,则军马粮草动逾万计,入山川险阻之地,塞外雨雪,暴露僵仆,使贼乘之,所伤必众。”輧輱訛实在要打,至少也要等到春暖之后。仁宗认可范仲淹的建议,但要求范仲淹与韩琦协调,随机应变,根据情况再发兵。韩琦则力主进攻,出兵前,派遣秦州通判兼经略判官尹洙去延州,说服范仲淹共同进兵。尹洙是范仲淹的好友,在延州逗留两旬劝说,然而范仲淹坚持认为:“我师新败,士卒气沮,当自谨守,以观其变。岂可轻兵深入!以今观之,但见败形,未见胜势也。”尹洙临走时叹息说:“公于此乃不及韩公也!韩公曰:‘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外。’”范仲淹回答说:“大军一动,万命所悬,而乃置于度外,仲淹未见其可也。”輧輲訛韩琦还是出兵进攻,由于大将任福不听军令,冒险深入,被西夏人引到今天宁夏隆德附近六盘山麓的好水川,被事先设下埋伏的西夏兵尽数歼灭,宋军一万多将士全部殉难。韩琦回师途中,遇到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数千人聚集在道路旁,哭于马前。他们拿着阵亡者的衣服,一边洒纸钱,一边哭着招魂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哀恸之声震天动地。韩琦痛心愧疚,掩泣驻马,久久不能前行。范仲淹闻而叹曰:“当是时,难置胜败于度外也。”輧輳訛好水川兵败,再次印证了范仲淹是极具战略眼光、善于把控兵机形势的军事家,也让仁宗“益信公智谋过人远甚”(《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輧輴訛。事实证明,范仲淹采取以逸待劳的防御策略是正确的,韩琦不考虑兵机形势,盲目进攻,损兵折将一万多人,而范仲淹部下则不损一兵一卒,其功德亦大矣。还需指出的是,韩琦与范仲淹原是志同道合的挚友,范仲淹得以从越州知州升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韩琦力荐并以身家性命担保的结果輧輵訛。范仲淹拒绝韩琦共同出兵的请求,于私而言,是既得罪了朋友,又可能冒犯皇上,还失去了个人可能立功扬名的机会。但范仲淹考虑的不是朋友间的私人情谊,而是战争胜负的得失、参战人员的生命。没有取胜之机,徒然让部下送死,即使是皇上的诏命、好友的请求,他都坚决不为。他在《论夏贼未宜进讨》札子中引《兵法》曰:“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不战可也。”輧輶訛范仲淹不愧为精通兵法、爱惜士卒生命的良帅!四、词意新释重返历史现场,深入了解了范仲淹《渔家傲》词创作现场的地理环境、战争背景、作者的行为心态后,我们再来解读原词。“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不是奇异的异,而是差异的异。范仲淹在这里不是赞叹塞下秋来风景的奇异壮美,而是慨叹边塞之地与他熟悉的江南内地差异之大。此时的江南,正秋高气爽,色彩斑斓,气候舒适宜人,诗人可乘兴赏秋,所谓“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郡斋即事》)輧輷訛。可眼前这塞外,荒凉苦寒,连大雁都耐不住北方的寒冷,迫不及待地飞向南方了。“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迁就平仄而倒置语序。大雁是候鸟,秋冬飞往南方,春天再飞回北方。湖南衡阳有座回雁峰,古人传说大雁南飞到回雁峰,就不再往南。唐人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即说:“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輨輮訛大雁南飞,是如此的决然,一会儿都等不得,一点留恋之意都没有,何况从南方来的不习北方水土的将士呢?首二句是写景,写物候、气候,以反衬之法暗寓人情之苦。“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有两层含意,一则通过可视的大雁形象,写出气候的苦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52寒和人的凄冷,二则写出大雁尚可自由飞离这苦寒的边塞,而人却无法归去,还必须留在此地驻守。雁“去”人“留”,明写雁而暗写人。上句是从视觉形象描写长空群雁的南飞,“四面边声连角起”则转而从听觉方面写战时边塞气氛的紧张、恐怖。“四面边声”,化用李陵《答苏武书》里的名句:“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輨輯訛蔡琰《胡笳十八拍》里也写过这种凄婉的听觉印象:“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輨輰訛虽然这两篇作品是不是出自李陵和蔡琰的手笔,后人有争议,但唐宋人却深信不疑,常使用这个语典。如毛文锡《甘州遍》:“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輨輱訛边声,包含了羊马的嘶鸣、胡人的奏乐、风吹草木的声音。“连角起”,意思是与城头的画角响成一片,更增加了战争紧张恐怖的气氛。这不是和平时期的边塞旅游观光,而是战争时期的两军对垒,城外四起的边声和城头的军号声,声声撞击着将士们紧张、凄苦、孤寂的心弦。“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嶂,是耸立如屏障的山峰。“千嶂里”,描写孤城的周围都是高耸如屏障的重峦叠嶂。这些叠嶂主要不是指远处的岩石山峰,而是逼在眼前的那些无数的黄土塬的山丘绝壁。考察了庆州独特的地形地貌,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蕴涵就会有新的体会:从视觉感受来看,群山团团包围着海浪般起伏的塬峁,塬峁团团包围着孤城,孤城团团包围着孤军,孤军中间是那个孤独的白发将军。几个同心圆把词人困在了垓心。从心理感受来说,千嶂如同城外成千上万的敌军,紧紧包围了他所在的孤城。长烟一炷、落日一轮、孤城一座、守军一旅、将军一人,那么无助地被困在这片大山深处。黄昏的时候,边塞本来就要紧闭城门,何况黑压压的敌人就在城外游荡。长烟,是边塞报警的信号。狼烟一道,在城中袅袅升起,无声地诉说着孤城的紧张与恐怖。上片写苦景,为下片的苦事、苦情做了充分的铺垫。“浊酒一杯家万里”,语意似乎很简单、明白,以至很少有人注意过它的出典。“浊酒一杯”,语本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輨輲訛这里的“浊酒一杯”,指家乡的土酒,延伸指家居的普通生活,与官场的奢华生活相对立。南宋王之道《江城子·和彦时兄》所说的“浊酒一杯从径醉,家纵远,梦中归”輨輳訛,也是同样的用法,指在家乡过简陋日子。唐宋人有“在家贫亦好”的观念輨輴訛,“浊酒一杯”就是在家乡过平常日子的具体体现。我们不知道这个典故,会把“浊酒一杯家万里”理解成:我在边塞孤城里,独自喝着浑浊的土酒,家乡却在万里之外。知道了出典,我们才明白范仲淹的原意是:多么想念家乡陋巷的简单生活啊,多么想坐在自己的家里喝喝土酒啊,可是家乡却远在万里之外。“浊酒一杯”是梦,“家万里”是残酷的现实。两者之间,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转折词:然而。庆历二年秋,是范仲淹离开江南来到边塞的第三个秋天,故乡情结、还家意愿,时常在脑海中盘旋。就在这年春天,他在筑大顺城后回师途中作绝句曰:“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城大顺回道中作》)輨輵訛没有奇兵筑城的成功喜悦,有的是春老未还家的慨叹。“将军”未“了边事”,不能还家;已“了边事”,仍“未还家”。他不禁有些苦笑了。即使是伟大的将军,也有平凡人的心理、平凡人的情感,他也想家,他也希望过平凡而和平的生活,更希望守军将士能早日回家过平凡的家居生活。想家是一种本能冲动、是内心无法抑制的愿望,可理智上他却没有回家的打算。使命未了,不能还家,所谓“燕然未勒归无计”也。“燕然未勒”,用燕然山勒石纪功的典故。东汉车骑将军窦宪追杀匈奴单于,深入沙漠腹地三千里,最后来到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在崖石上刻石纪功而返。班固为作《封燕然山铭》,其文有曰:“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可谓一劳而永逸,暂费而永宁也。”輨輶訛范仲淹用此典的真实含义,不是说没有像窦宪那样建立个人的不世之功,而是说没有像窦宪那样恢拓境宇,振大宋之天声,使边境从此一劳永逸、永续安宁。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所说的“今边略未固,兵力未强,威令不扬,战斗多覆,因循已甚”輨輷訛,正是“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最好注脚。“归无计”,不是无计可归、无法归乡,而是使命未完成,不能归家,不愿归家。范仲淹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53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庆历三年春天,仁宗召他回朝任枢密副使,他五次上书推辞。庆历四年夏、秋间,他任参知政事时,又主动提出辞职离朝赴边防秋。范仲淹的伟大,不在于他远在塞外不想家,没有常人的愿望与欲求,而在于他想家不归家,自愿牺牲个人的幸福来担当天下大任,为国家驻守边防,防止敌人再度入侵,“害及生灵”(《除枢密副使赴阙陈让第三状》)輩輮訛。这首小词,体现的依然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人格与崇高精神!范仲淹感慨“归无计”,也是站在士兵的立场,替那些不幸的中原将士表达心声。当时屯守边塞的驻军,由土兵、东兵和番兵三部分组成,土兵是从边境当地征募来的乡兵,番兵是归附宋朝、被收编的当地异族军士,东兵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禁军。西北边塞一般是东兵、番兵、土兵混杂在一起戍守,但土兵、番兵招募非常困难,数量也不稳定,一直是西北军中的少数,范仲淹部下绝大多数还是从中原调来的东兵。当时范仲淹在《上攻守二策状》中说:“今之守边,多非土兵,不乐久戍,又无营田,必须远馈。久戍则军情以殆,远馈则民力将竭。岁月绵久,恐生他患,此守御之未利也。”輩輯訛东兵不愿意长久戍守,军心不稳,粮草供应线又过长,这两点都是守边的大患。范仲淹呼吁要尽量招募当地土兵,认为“守以土兵则安,守以东兵则危”(《再议攻守疏》)輩輰訛。东兵思乡,日夜盼望换防走人,所以才会叹息“归无计”,所谓“远戍之兵,久而不代,负星霜之苦,怀乡国之望”(《上攻守二策状》)輩輱訛。可见,他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绝对是有感而发,不是泛泛的空话,其中包含着范仲淹长期关注的用土兵还是用东兵守边的战略考量。“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晚时分,城里城外的军帐逐渐恢复宁静,将军正在怀想家园之际,忽听到不远处传来悠扬哀怨的笛声,打破了夜空的宁静。抬眼望望帐外,皓月当空,地上沙白如霜。此句有声响,有画面。而最感动人的,不仅仅是画面感,更是那笛声,笛声里含有思乡的原质和激素。唐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说:“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輩輲訛笛声一起,所有的将士都呆了,都在望乡了。这场景多么让人震撼!“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指满城的将士,包括将军本人,也包括征夫。大家都睡不着觉,辗转反侧,思念家乡。“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即白发将军流泪,征夫也流泪。将军为什么流泪,仅仅是思乡泪、思家泪?庆历二年,将军范仲淹五十三岁,为何已是满头白发?且读庆历二年十月范仲淹《让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表》中的一段文字:昨寇逼三川,其势可困,而葛怀敏等入贼伏中,一战大溃,杀伤满野,驱掠无算。臣以本路多虞,救援不早,臣方痛心疾首,日夜悲忧。发变成丝,血化为泪……自西事以来,延安东路、北路官军伤折万余人,并金明、承平诸寨杀虏过蕃部万余户,约四五万口,及麟府丧陷,镇戎三败,杀者伤者前后仅二十万人矣。死者为鱼肉,生者为犬羊。輩輳訛定川兵败,导致士卒杀伤满野,无数边民被驱赶劫掠,兵民死伤接近二十万,范仲淹为此痛心疾首,日夜悲伤忧虑,“发变成丝,血化为泪”!原来他的头发,是因忧国而变白;他的眼泪,不是为他自己而落,而是为将士而落,为苍生而落,为国家而落。“白发将军”,不仅是位大智大勇的将军,更是一位大仁大爱的将军!重返历史现场,深入调查了范仲淹在镇守西北三年里的所作所为,可以清楚地看出,范仲淹是精通兵法和谋略的大帅,也是同情爱护士卒的将军。他戍守边疆,是为天下谋,为苍生谋,而不是为自己的稻粱谋,不是谋取个人的功名事业。胡安国曾说:“圣人志在天下国家,与常人志在功名全别。”輩輴訛范仲淹就是这种“志在天下国家”的“圣人”。四年后他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被证明决非道德大言。他是真正的国家栋梁,真正的战略家,真正的将帅之材。他愿意为国家挺身承担大任,愿意在艰苦的边塞上释放自己的战略才华,哪怕长年累月地耗下去,也在所不惜。《渔家傲》这首(组)苍凉悲壮的边塞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厌恶战争杀伐、悲悯天下苍生的高尚情怀,值得我们敬重。他的眼泪是英雄的眼泪,大丈夫的眼泪。欧阳修嘲笑它是“穷塞主之词”,不过是一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54句轻佻、浅薄的调侃。这首词既是他抒发内心悲凉情绪的产物,更是他反复思考土兵东兵、攻策守策的利害得失的产物。它应该与范仲淹那些边塞奏折对照起来阅读。奏折上的范仲淹是刚烈铁血、智勇兼备的大帅,而曲子词里面的范仲淹却是心地柔软的白发老人。*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批准号:12&ZD154)成果。①参见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程自信、许宗元《宋词精华分类品汇》,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539页;潘百齐《全宋词精华分类鉴赏集成》,河海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90页;刘尊明、朱崇才《休闲宋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②夏承焘等撰《宋词鉴赏辞典》,第24页。③萧涤非、刘乃昌主编《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30页。④焦拖义:《范仲淹的〈渔家傲〉作于麟州红楼》,载《榆林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⑤輧輲訛輧輳訛魏泰:《东轩笔录》,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6页,第82页,第82页。⑥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移知永兴军,道授陕西都转运使。议者谓将漕之任,不预戎事,遂改充经略安抚副使,仍迁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员外郎以宠之。至部,首按鄜、延。”(范能濬编《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45页)由此可见,范仲淹赴西北,是先到鄜州巡按,后到延州。表中所列经历,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范仲淹全集》,第713—760页)和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25—3364页)。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八月)庚戌,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范仲淹兼知延州。”(第3035—3036页。)⑧范能濬编《范仲淹全集》,第650页。按,“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范文正集》作“未”,点校本改作“末”,是。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九(第3080页)、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一三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二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引范仲淹此奏,俱作“末”。又按,朱观受范仲淹之命“入界掩袭族帐”,在十月三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载,康定元年十月三日乙酉,“鄜延钤辖朱观等袭西贼洪州界郭璧等十余寨,破之(此月三日,据范仲淹奏议)”(第3051页)。可证范仲淹确实是在九月末到达延州,十月初三即命朱观等袭击西夏人族帐。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庆历四年六月)庚戌,淮南都转运按察使、兵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王素为刑部郎中、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兼知渭州。”原注:“素虽有此除命,到八月乃出京。”(第3635页。)⑩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7—169页)系欧词于庆历四年七、八月间,甚是。庆历四年八月十四日,欧阳修出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欧词当作于八月十四日离京之前。輥輯訛范仲俺庆历二年四月所作《让观察使第一表》即谓:“臣自到边上,其熟户蕃部皆呼臣为‘龙图老子’。”(《范仲淹全集》,第354页。)輥輰訛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范仲淹全集》,第946页。按,范仲淹庆历二年四月所上《(辞让观察使)第三表》谓:“众知儒臣,固不责其勇力,及改武帅,则取笑于三军。”(《范仲淹全集》,第360页)已自称“武帅”。輥輱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载,庆历元年六月己亥,陕西体量安抚使王尧臣言:“(环庆路)今所管兵才二万,仍分在环、庆二州,近发新团,立指挥以代旧兵,仍不及元数。庆州之西七十里即马岭寨,北十里即背汉蕃部杀牛族,有强壮人马二千余,皆负险而居。自来招辑不至,多扰缘边。”(第3140—3142页。)輥輲訛傅学礼:《庆州府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輥輳訛《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150页。輥輴訛陆游著、蒋方校注《入蜀记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輥輵訛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范仲淹全集》,第945页。輥輶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輴訛輦輵訛輦輶訛輦輷訛輧輯訛輧輰訛輧輱訛輧輴訛輧輶訛輧輷訛輨輵訛輨輷訛輩輮訛輩輯訛輩輰訛輩輱訛輩輳訛范能濬编《范仲淹全集》,第1197页,第938页,第650—651页,第934页,第1203页,第936页,第364页,第390页,第354页,第650页,第945页,第650页,第97页,第102页,第364页,第390页,第136页,第654页,第139页,第364—365页。輥輷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康定元年)五月甲寅朔,以陕西都转运使、工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张存为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第3009页)按,范雍被贬后,康定元年二月由赵振兼知延州,后赵振因失塞门被贬,改由张存知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036页)。輦輮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036页。另参见高锦花《论范仲淹的边防思想》(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輦輯訛《宋史·范仲淹传》谓范仲淹“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掳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第10270页)。另参见诸葛忆兵《论范仲淹“积极防御”的守边策略》(载《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卢晓河《从宋夏战争看范仲淹的国防意识》(载《西夏研究》2013年第3期)。輦輲訛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5页。輦輳訛张唐英《范仲淹传》:“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元昊大惧,称臣。”(《范仲淹全集》,第934页)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方谋取横山故地,渐复灵、夏,然后可以诛贼。贼知亡无日,惧不克当,因遣使讲和。”(《范仲淹全集》,第946页。)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55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传统音乐轨范探索》李玫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4月出版中国是个有律学研究传统的国度,留下了丰富的律学典籍,并构成中国古典文献分类支系“经部乐类”的主体,但对中国音乐中大量中立音现象却没有著述留世。作者自1990年代始,潜心于此议题研究,从音律现象发生的内在机理、外在物质条件、音乐审美特性、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民系迁徙的历史成因等多元视角,深入剖析丰富多样的中立音调式,提炼其内在逻辑结构,出一个理论系统,为教科书中的缺失环节做出建设性补充。此集收入6篇相关内容的论文。中国古代琴学是古代文献分类经部乐类及子、集艺术类两部中的重要内容,但多为审美及琴式、技法的论述。此集包含四篇有关琴律学的研究,其研究视角与皆具创新之处。其中《古琴减字谱中的隐藏智慧———古琴谱中独有的律学资料展现出琴律发展历程》一文被英文期刊JournalofMusicinChinaSpring2015vol5.No.1选入刊载。燕乐二十八调理论是一个庞大议题,此集选入已发表的7篇论文,呈现出与以往研究的不同视角与方法。在这一节中,还有一篇旋律学分析文章,展示一种建立在对中国民间音乐发展技术体系认知基础上创立的分析体系。此集中选入的两篇音乐图像学论文为二十多年前旧作,但于2012、2013年两次分别在国际会议上用英文宣讲,均得到热烈反响,其中《中国式箜篌》英文版已在国际期刊MusicinArt2014Spring-Autumn上发表。另有音乐图像学批评一篇,在学术监督和项目审核方面也产生了社会影响。·书讯·輧輮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〇载,庆历三年四月“甲辰,以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韩琦、范仲淹,并为枢密副使;知永兴军、资政殿学士、给事中郑戬为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等使,驻军泾州。琦、仲淹凡五让,不许,乃就道。”(第3363页。)輧輵訛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载,康定元年二月癸丑,“时贼兵尚围塞门、安远寨,延州诸将畏避,莫敢出救。及闻范雍责命,众忧骇,诉于安抚使韩琦,愿无使雍去。琦奏:‘雍二府旧臣,尽瘁边事,边人德之。且乞留雍以安众心。赵振粗勇,俾为部署可矣。若谓雍节制无状,势当必易,则宜召越州范仲淹委任之。陛下焦劳之际,臣岂敢避形迹不言?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第2981—2982页。)輨輮訛輩輲訛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59页,第718页。輨輯訛輨輲訛輨輶訛萧统辑、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73页,第603页,第770页。輨輰訛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62页。輨輱訛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编校《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534页。輨輳訛唐圭璋编校《全宋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138页。輨輴訛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今世所道俗语,多唐以来人诗……‘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冯道诗也。‘在家贫亦好’,戎昱诗也。”(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页。)輩輴訛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节目研究中心)责任编辑乐闲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56
/
本文档为【王兆鹏:范仲淹边塞词的现场勘查与词意新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