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上博简_武王践阼_集释_下_

上博简_武王践阼_集释_下_

2013-04-14 6页 pdf 321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095

暂无简介

举报
上博简_武王践阼_集释_下_ 三、今译 【甲篇】 周武王问师尚父道:“不知黄帝、颛顼、尧、舜 的治国之道传下来没有? 大概隐约暗昧而见不到 了吧。”师尚父说:“就写在丹书上,大王如果要看, 为什么不先进行斋戒?之后我将把丹书拿出来。 ” 武王斋戒三天之后,穿着端服、戴着正冠从堂上当 楣处走下来,面朝南站在庭中,师尚父说:“先王的 秘籍,不能按照面朝北的臣子之礼来宣读。 ”于是 武王就转身向西走了几步, 再作九十度转身向南 走了几步,接着转身面朝东,站立在客位上,师尚 父在主位上捧出丹书, 念出书上的话:“怠战胜义 就会灭亡, 义战胜怠就会长久, 义战...
上博简_武王践阼_集释_下_
三、今译 【甲篇】 周武王问师尚父道:“不知黄帝、颛顼、尧、舜 的治国之道传下来没有? 大概隐约暗昧而见不到 了吧。”师尚父说:“就写在丹书上,大王如果要看, 为什么不先进行斋戒?之后我将把丹书拿出来。 ” 武王斋戒三天之后,穿着端服、戴着正冠从堂上当 楣处走下来,面朝南站在庭中,师尚父说:“先王的 秘籍,不能按照面朝北的臣子之礼来宣读。 ”于是 武王就转身向西走了几步, 再作九十度转身向南 走了几步,接着转身面朝东,站立在客位上,师尚 父在主位上捧出丹书, 念出书上的话:“怠战胜义 就会灭亡, 义战胜怠就会长久, 义战胜欲便会吉 顺,欲战胜义便会凶险。 如果靠仁术获取天下,又 用仁术来守护它,其国运会传至百代;如果以不仁 之术得到天下,而用仁术来守护它,其国运会传至 十代;如果以不仁之术得到天下,又用不仁之术守 护它,那么很快就会祸及己身。”武王听后,相当恐 惧。便在自己的座席的四端书刻戒辞。在席[前左 端的]戒语是:“一定要戒除安逸淫乐。 ”席前右端 的戒语是:“不要做日后悔恨之事。”席后左端的戒 语是:“百姓的艰难困苦,千万要记住。 ”在席后右 端的戒语是:“前车之鉴并不遥远, 看看你所取代 的那个政权。”在室户转轴上的戒语是:“要诚惶诚 恐地谨于言语,嘴巴可招致尊敬,也可招致诟詈, 张口时要慎之又慎。”在鉴上的戒语是:“看到事情 的正面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看不见的反面。 ”在盥 盘上的戒语是:“与其淹没在小人的阴谋之中,还 不如淹没在深渊之中;堕入深水还可以泅水得救, 而随入小人的阴谋则绝不可活。”书于堂上楹柱的 戒语是:“不要说没有毁伤,灾祸正在滋长;不要说 没有损害,灾祸正在增大;不要说没有残杀,灾祸 已然形成。 ” 在手杖上的戒语是:“什么时候最危 险?当人忿怒暴戾的时候。什么时候最易迷失?当 人受到嗜欲诱惑的时候。什么时候最容易忘形?当 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下) 杨 华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50072) 摘 要: 在最新公布的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七)》 中, 有一篇简帛文献 (甲乙两本) 与传世本 《大戴礼记·武王践阼》 基本相同, 这是礼学文献见于战国楚简的又一案例。 综汇兼采已发的 40 多篇考 释文章, 可以形成一个较好的简文集释本。 传世礼书与出土简帛的行对证研究表明: 第一, 至少在战国时期, 周武王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 第二, 战国竹简的甲本和乙本, 与唐代孔疏所引之郑注本、 唐代传世本进行校勘, 有助于厘清 《大戴礼记》 文本流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但要判定这几种文本的优劣, 目前尚为时过早。 第三, 上博七 《武王践阼》 篇与此前公布的上博二 《民之父母》 (《孔子闲居》) 篇, 原来 可能是合编为一卷的, 但在传世礼书中却分别收编到 《大戴礼记》 和 《小戴礼记》 之中。 这, 汉代二戴 在选编 《礼记》 时, 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新整理, 或 “分类去重”, 或 “增广扩充”, 才形成后世所见的两种 《礼记》 汇编。 汉人对战国礼书的 “增广扩充” 现象, 尤其值得注意。 关键词: 上博竹简;武王践阼;礼记 中图分类号:K8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 / j.issn.1674-8107.2010.02.020 收稿日期:2009-11-1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出土简帛与中国古代礼制研究”(项目编号:05JJD770015),国 家社科基金“简帛所见楚地丧祭礼制研究”(项目编号:09BZS006)。 作者简介:杨 华(1967-),男,湖北钟祥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史、中国文化史研究。 第 31卷第 2期 2010年 3月 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ol. 31 No. 2 Mar. 2010 文章编号:1674-8107(2010)02-0118-05 第 2期 人富贵的时候。”在室南窗口的戒语是:“王位难于 夺取,却容易丧失;士人难于归附,却容易叛逆。不 勤勉恭行就不会记取箴言,也不能说我已知晓;不 ……” 【乙篇】 周武王问太公望说:“有一种道, 它不足十句 话,却可以指导百代,有没有? ”太公望回答说: “有。 ”武王说:“这种道可以说来听听吗? ”太公望 回答说:“我虽然是君主之臣,但道却是圣人之道。 您斋戒之后我才会告诉, 您不祈祷我不会说出 来。 ”于是武王斋戒了七天,太公望捧出丹书来朝 见武王。 太公望面朝南站立,武王面朝北站立,再 次问道。 太公望回答说:“丹书上说:‘志向胜过私 欲便会昌盛,私欲胜过志向便会亡国。志向胜过私 欲便会吉顺,私欲胜过志向便会凶险。虔敬胜过怠 惰便会吉祥,怠惰胜过虔敬便会灭亡。存心不敬则 立身不定,不勉力强行便会邪曲,邪曲就会败亡。 只有虔敬之人,才会传之万世。如果以抚顺之道驾 驭百姓,统治就会顺成,百姓也愿意为我所用。’丹 书上又说……” 四、相关问题讨论 (一)武王铭物故事 古人将戒语书之随身物件,以自警自戒,是一 种起源甚古的文化传统。 关于周武王为铭自戒的 故事,历代皆有记述。宋人王应麟《困学纪闻》对之 曾有讨论,今据王氏之论,有如下线索。 《后汉书· 朱穆传》注引: 黄帝作巾机之法,孔甲有盘盂之诫。 《太公阴 谋》曰:“武王衣之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 故后必寒。 ’镜铭曰:‘以镜自照者见形容,以人自 照者见吉凶。’觞铭曰:‘乐极则悲,沈湎致非,社稷 为危。 ’” 《后汉书·崔骃传》注引: 《太公金匮》 曰:“武王曰:‘吾欲造起居之诫, 随之以身。’几之书曰:‘安无忘危,存无忘亡,孰惟 二者,必后无凶。 ’杖之书曰:‘辅人无苟,扶人无 容。 ’” 另《太平御览》引《太公阴谋》《金匮》等书,还 记载有其它多种铭语: 笔之书曰:“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 棰之书曰:“马不可极,民不可剧。 马极则踬,民极 则败。”冠铭曰:“宠以着首,将身不正,遗为德咎。” 书履曰:“行必虑正,无怀侥幸。 ”书剑曰:“常以服 兵,而行道德。行则福,废则覆。 ”书车曰:“自致者 急,载人者缓。取欲无度,自致而反。 “书镜曰:“以 镜自照,则知吉凶。”门之书曰:“敬遇宾客,贵贱无 二。 ”户之书曰:“出畏之,入惧之。 ”牖之书曰:“窥 望审,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钥之书曰:“昏谨守, 深察讹。”砚之书曰:“石墨相着而黑,邪心谗言,无 得污目。”书锋曰:“忍之须臾,乃全汝躯。”书刀曰: “刀利硙硙,无为汝开。 ”书井曰:“原泉滑滑,连旱 则绝。 取事有常,赋敛有节。 ”[1](P115-116) 东汉蔡邕曾作《铭论》谓:“武王践阼,咨于太 师。作席、几、楹、杖、器械之铭十有八章。 ”王应麟 梳理出的材料已逾十八种,其中不乏重复之语,如 镜铭则两个版本内容相近,语有详略而已。今竹简 本《武王践阼》的记载,证明至少在战国时期,武王 的铭物自戒就已是一个公认的儒家故事。 (二)传世本与简本的关系 《礼记·学记》“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 无北 面,所以尊师也”下,郑玄注引用了一段《大戴·武 王践阼》的句子: 武王践阼,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黄帝、颛 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 ”师尚父曰:“在 丹书,王欲闻之,则斋矣。”王斋三日,端冕,师尚父 亦端冕,奉书而入,负屏而立。 王下堂,南面而立。 师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东 面而立,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 唐代孔疏已将这一段引文与当时的《大戴》传 世本进行对校,发现其中有若干不同: 云“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与” 者,武王言黄帝颛顼之道恒在于意。 言意恒念之, 但其道超忽已远,亦恍惚不可得见与。与,语辞。今 检《大戴礼》唯云“帝颛顼之道”,无“黄”字。或郑见 古本不与今本同,或后人足“黄”字耳。 云“丹书” 者,师说云:“赤雀所衔丹书也。”云“端冕”者,谓衮 冕也。其衣正幅与玄端同,故云“端冕”。故皇氏云 “武王端冕”,谓衮冕也。 《乐记》“魏文侯端冕”,谓 玄冕也。 云“师尚父亦端冕”者,案《大戴礼》无上 文,郑所加也。云“西折而南,东面”者,案《大戴礼》 唯云“折而东面”,此“西折而南”,“南”亦郑所加。 云“师尚父西面道书之言”者,皇氏云:王在宾位, 师尚父主位,故西面。王庭之位,若寻常师徒之教, 杨 华: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下) 119 第 31卷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由上表可见: (1)武王接读《丹书》的位置。 目前有两种说 法:一是武王下堂而后转为东面,见于今本大戴 本、竹简甲本、郑注本;二是太公南面,武王北面, 见于竹简乙本。 竹简乙本的说法甚为特殊,原因 何在,尚有待研究。 而唐人所见之传世本唯作“折 而东面”,所以才引起孔疏的辨误。 戴震、汪照、汪 中等据删“西”、“南”、“而立”四字。 王树楠删“南” 字。 黄怀信、方向东主张不当删。 今竹简本中“西 面而行,矩折而南”之句,更清楚地描绘了武王变 位的顺序,证明“西”、“南”、“而立”等并非衍文, 黄、方等今人判断是正确的。 (2)斋戒的时间。 竹简甲本说“武王斋三日”, 与传世本同,王聘珍早已指出:“三日者,致斋三 日也。 ”[2](P104)而竹简乙本则明言“武王斋七日”,按 照常识,当指散斋七日。 (3)师尚父的装束。 在武王端冕之后,今传世 本皆有“师尚父亦端冕”句,然而,孔疏曾说:“云 ‘师尚父亦端冕’者,案《大戴礼》无此文,郑所加 也。”可见,唐人所见的《大戴》本并无此句,今传世 本此句盖由后人所增。检之简本,甲乙二本皆无此 句。 (4)丹书之言。《荀子·议兵》作:“敬胜怠则吉, 怠胜敬则灭。 ”《六韬·明传》和孔疏所引《瑞书》均 同此。 孔疏所见《大戴》唐传世本已作“敬胜怠者 强,怠胜敬者亡”,所以汪中、戴震等曾据之认为, “吉、灭”不能叶韵,主张改为“强、亡”对言。 但是, 现在竹简乙本正是“吉、灭”对言,说明孔疏所引之 唐代传本有误。 通过比较,有学者(如郝士宏B)认为,郑注本 可能与竹简更接近一些。 我们认为,今天所见传世 本其实已非唐人所见传世本,其中不乏后人据郑注 则师东面,弟子西面,与此异也。 其《丹书》之言, 案《大戴礼》云:“其书之言曰:敬胜怠者强,怠胜 敬者亡。 ”《瑞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 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与《瑞书》同矣。 “凡事 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 枉者灭废,敬者万世。 以 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仁得之,以不仁 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倾 其世。 王闻书之言,惕然若惧,退而为戒书。 于席 之四端为铭”,及几、鉴、盂、盘、楹、杖、带、履、剑、 矛为铭,铭皆各有所语,在《大戴礼》也。 以上孔疏所言的唐本《武王践阼》,是后人据 以校订该篇的主要依据,孔疏也曾明言“或郑见古 本不与今同”。 现在有两个竹简本面世,正可由之 进行对校,来坐实或否定唐人之疑。今以表示之如 下: 唐代传世本 郑注本 竹简甲本 竹简乙本 武王的位置 王行西,折而东面而立 王行西折而南, 东面而 立,师尚父西面 武王西面而行, 矩折而 南,东面而立 武王北面,太公南面 斋戒的时间 三日 三日 三日 七日 先王名号 帝颛顼之道① 黄帝、颛顼之道 黄帝、颛顼、尧、舜之道 授丹书者 师尚父 师尚父 师尚父 太公望 师尚父的装束 师尚父亦端冕 丹书之言 敬胜怠者强 , 怠胜敬者 亡。 《丹书》(《瑞书》):[敬胜 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怠胜义则丧, 义胜怠则 长;义胜欲则从,欲胜义 则凶。 志胜欲则昌,欲胜志则丧; 志胜欲则从,欲胜志则凶; 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以仁得之, 以仁守之,其 量百世;以仁得之 ,以不 仁守之,其量十世 ;以不 仁得之, 以不仁守之,必 倾其世。 仁以得之, 仁以守之,其 运百 [世 ];不仁以得之 , 仁以守之, 其运十世;不 仁以得之, 不仁以守之, 及于身。 ①传世本中,或作“黄帝、颛顼”,或作“昔帝、颛顼”,可能属于形近而讹,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M].620-621. 120 第 2期 而修改之处。正如方向东所云:“今《大戴礼》与郑氏 所引悉同,盖后人因郑注增之,非孔所见也。 ”[3](P624) 所以,很难确定郑注本距简本近,还是传世本距简 本更近。 如在校书时根据唐宋类书所引,而增删 先秦古籍字句,则正如清人凌廷勘所谓“是犹舍 当官案牍,而求情实于风闻也”。 [4](P272-273) 正由于此,判定竹简本和目前流行本二者孰 优孰劣,还为时过早。 李锐《<武王践祚>研读》的 意见比较公允: 简书不知是否有佚,脱落数铭(亦可能是传 本流传过程中合并了更多同类事项)。 二者实际 上乃传本之异。观其文脉,似传本更顺畅。 ……从 文脉来讲,传本《武王践祚》并不比简本差。 但是 二者之优劣以及早晚,则尚不好判断,因为二者 可能同源。 鄙意对于“重文”,我们可以从事校勘 等工作,但是要判定其早晚以及优劣,则还需要 更多的证据。 (三)从简本《武王践阼》看二戴《礼记》的成 书 关于《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的成书年代,历 代看法大致相近,基本认为其出于古礼之《记》。 王聘珍认为“此记者纪录旧闻也”。 [2](P5)黄怀信认 为“此篇文辞不古,非西周作品,当是后人据传闻 而记,属古《记》。 ”[5](P24)方向东认为它是战国时期 的作品,其著作年代晚于《仪礼》《论语》,早于《孟 子》《荀子》。 [3]()P5竹简本的面世,对于此类结论不 能产生大的变更。 但竹简本礼书也透露了某些有 助于思考礼记成书过程的信息。 刘洪涛C认为,上博七《武王践阼》篇与此前 公布的上博二《民之父母》篇,在形制(简长、契 口、编连)、书体以及保存状态基本一致①,原来可 能是合编为一卷的。 早期参加上博简整理的李零 曾经指出: 《[民之父母]》,佚书,收入《上博楚简》(二),其 内容与今本《大戴礼·孔子闲居》有关。 这个篇题 不合适。它也是与另外三种合抄。一种与今本《大 戴礼·武王践阼》有关,另外两种与颜渊、子路有 关,都未发表,也被割裂。 ② 李零文中言及的与颜渊、 子路有关的另外两 种材料,由于上博简材料尚未全部公布,不能确定 (或许就是已经公布的某篇)。 目前虽然还不能肯 定《武王践阼》与《民之父母》就是同一篇文献的合 抄,但二者关联紧密,为同时乃至同一人所抄,应 当是合理的推测。 竹简本《民之父母》的内容是:③ [子]夏问于孔子:“《诗》曰:‘凯俤君子,民之 父母’,敢问何如而可谓民之父母?”孔子答曰:“民 【简1】[之]父母乎? 必达于礼乐之源,以致‘五至’, 以行‘三无’,以横于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其 【简2】[之]谓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敢问何谓‘五 至’?”孔子曰:“‘五至’乎?物之所至者,志亦至焉; 志之【简3】[所]至者,礼亦至焉;礼之所至者,乐亦 至焉;乐之所至者,哀亦至焉,哀乐相生。 君子【简 4】以正,此之谓‘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闻之 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三无’乎,无声之 乐,无体【简5】[之]礼,无服之丧。 君子以此横于天 下,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明目而视之,不可 【简6】得而见也,而德既塞于四海矣,此之谓‘三 无’。”子夏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何 诗【简7】是迡? ”孔子曰:“善哉! 商也,将可教《诗》 矣! ‘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无声之乐。 ‘威 仪迟迟,【简8】[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 ‘[凡民有 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子夏曰:“其在语 也,美矣! 宏矣! 大矣! 尽【简9】[于此而已乎芽”孔 子曰:“何为其然!犹有‘五起’焉。”子夏曰]:“可得 而闻欤? ”孔子曰:“无声之乐,气志不违;【简10】 [无]体之礼,威仪逮逮;无服之丧,内恕巽悲。 无声 之乐,塞于四方;无体之礼,日逑月相;无服之【简 11】丧,纯德同明。无声之乐,施及孙子;无体之礼, 塞于四海;无服之丧,为民父母。 无声之乐,气【简 12】[志]既得;无体之礼,威仪翼翼;无服丧,施及 四国。 无声之乐,气志既从;无体之礼,上下和同; ①刘洪涛 C 认为,上博七《武王践阼》自 1 号简至 12 号简“之道”以上为一人书写,12 号简“君斋”以下为另一人书写,有两个书手。恐 亦未必。 ②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46;《孔子闲居》并非《大戴礼记》篇目,今存《小戴》之中,李文此处恐系 笔误。 ③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此处释文以濮茅左的整理为主,同时参照了其它各家意 见。 具体学术前史,参段君峰《上博简<民之父母><内礼>研究———兼谈二戴<礼记>的成书年代》,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5 月, 杨华指导。 杨 华:上博简《武王践阼》集释(下) 121 第 31卷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无服【简13】[之]丧,以畜万邦。 ”√【简14】 整理者已经指出,其内容与传世本《礼记》的 《孔子闲居》篇相同,它实际就是《孔子闲居》的 “民之父母”“五至”“三无”“语美” 四章。 简本无 题,而且它并非《孔子闲居》的全部,所以整理者 谨慎地以首章之意《民之父母》名之。 值得注意的是,上博二《民之父母》的末简 (简14)简尾平头完整,有“墨钩”(√)符号,而且 墨钩之后留有大量空白,无疑表示本篇内容的结 束。 然而,传世本《孔子闲居》在此之后还有很长 一段。 换言之,竹简本《孔子闲居》比传世本内容 要少得多。 与之相似,本文所讨论的《武王践阼》,其竹 简本内容也少于传世本。 《大戴》传世本中,共在 十七处铭辞(席前左、席前右、席后左、席后右、 机、鉴、盥盘、楹、杖、带、履屦、觞豆、户、牖、剑、 弓、予),而竹简本只在十处(席前左、席前右、席 后左、席后右、户机、鉴、盥盘、楹、杖、牖)。 从简文 的顺序看来, 并不是整体性或段落性的脱简,而 似乎是一种“选择性的脱落”;换言之,传世本在 竹简本的叙述中“插入”了一些内容。 以上信息使人产生以下疑问:第一,在战国时 期合为一编的《武王践阼》与《民之父母》,为什么 到汉代却分属于大戴、小戴两种《礼记》之中? 第 二,同一篇礼学文献,为什么在战国时期的段落要 少于汉代? 目前的出土材料还不能给出完满的答案。 但 有一点可以相信,在战国时期的儒门后学中,流传 着很多版本的礼学文献, 有些文献主题明确 (如 《武王践阼》《民之父母》),有些文献的主题并不集 中,近乎“摘抄汇编”(如上博六的《天子建州》)。 ① 汉代二戴在选编《礼记》时,对这些古书进行了重 新整理,或“分类去重”,②或“增广扩充”,才形成后 世所见的两种《礼记》汇编。关于“增广扩充”之论, 洪业曾认为《大戴》是对《小戴》的增广扩充,即“篇 章增益”。③但近年越来越多的出土材料面世,促使 今人进一步思考:汉人对于先秦的礼学文献,似乎 还存在“段落增益”和“字句增益”的可能。 这当然 有待于更多的出土材料公布。 ①上博六的另一篇礼学文献《天子建州》,各段落涉及封建、庙制、兵阴阳、朝聘之礼、祭礼,以及立、视、旋、言等各种礼容,其主 题似乎并不集中,而是几种礼学文献的“摘抄汇编”。 简文载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版,第 125-153、309-338 页。 参拙作《<天子建州>礼疏》,“2007 年中国简帛学论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台北:台湾大学,2007 年 11 月 11 日。 ②刘洪涛 C 指出:“战国时期也曾流传过很多不同版本的 《礼记》, 汉代学者也曾对这些不同的版本进行过分类去重整理的工作, 《记》百三十一篇大概就是整理去重之后的篇目。 从这个意义来讲,《民之父母》、《武王践阼》合编本应该是《记》百三十一篇的一个早期版 本,把它称为‘《礼记》’,应无太大问题。 ” ③洪业《礼记引得序》谓:“颇使人疑其初先有《戴礼记》而后有《大戴礼》。 大之者,以其书中所收辑者,较戴《记》为多耳。 ‘大戴礼’是 也,犹云增广戴礼欤? ”洪氏著《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1 年版,第 219 页。 参 考 文 献 [1] [宋]王应麟.大戴礼记[A].困学纪闻:卷五[C].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清]凌廷堪.《大戴礼记解诂》跋[A].校礼堂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8. [5] 黄怀信.大载礼汇校集注·前言[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下转第 132页) 122 第 31卷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nnotation of the Bamboo Book Preserved in Shanghai Museum YANG Hua (Research Cent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chool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ti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In the Chu Bamboo Book of War State presented in Shanghai Musem, recently exhibited to the public, a document printed on bamboo ( including Volume A and Volume B) recorded more or less the same content as in the book “Da Dai Li Ji.Wu Wang Jian Zuo” . This is a new case of Li document printed on the bamboo book. Combing this document with 40 other published documents, a collection and annotation of documents on bamboo can be compiled. The research on the hereditary books of Li and the unearthed bamboo documents reveal three facts: first the Confucianism story of King Zou Wu who inscribed mottos on objects to warn himself was universal acknowledged; second, the collation of volumes A and B of the Bamboo book in the War State, of the bamboo book annotated by Zheng and quoted by Kongshu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hereditary helped to clear up the problems arose in the process when the book “Da Dai Li Ji” passed down to the next generations; third, the book “Wu Wang Jian Zuo” exhibited in Shanghai Museum can be integrated with “Parents of People” and “The Casual Residence of Confucius”, but it was compiled into “Da Dai Li Ji” and “Xiao Dai Li Ji”,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the two scholars surnamed Dai in the Han Dynasty had selected some documents from Li Ji and also supplement documents so that today we have two versions of Li Ji.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upplemented version. Key words: Bamboo Book Exhibited in Shanghai Museum;“Wu Wang Jian Zuo”;“Li Ji” (责任编辑:萧世民) (上接第 122页) Rite and Music Boom within One Hundred Years ———On Ri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LIN Cun-yang (History Research Center, Chinese Social Science Academy,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social instability and the cultural conflict between the Man Ethnic and Han Ethnic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between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and to seek a new ruling mode, the Qing government, having realized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and social role the rite plays, decided to reconsider the traditional rite and music culture and further explore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y and system. The new rite mode, initiated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 Sunzhi, Kangxi and Yongzheng, was formed in size and system, and its influence lasted until the end of the dynasty. The Qing government adopted the new mode not only to adjust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olicies, but also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ly ideology of “ruling the country with rite and music” . The gains and loss of the new mode provided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a mirror for reflection. Key words: rite;update the rite with time;Sanli Colleg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ite system;regulating law with the rite theory (责任编辑:萧世民) 132
/
本文档为【上博简_武王践阼_集释_下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