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白菜DUS测定

2013-03-20 45页 pdf 923KB 1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943

暂无简介

举报
大白菜DUS测定 ICS 65.020.20 B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00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测试指南 大白菜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 (Lour)Olsson) (报批稿) ××××-××-...
大白菜DUS测定
ICS 65.020.20 B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00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测试指南 大白菜 Guide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ests for Distinctness Uniformity and Stability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 (Lour)Olsson) (报批稿) ××××-××-××发布 ××××-××-××实施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GB/T ××××—2003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 1 5 测试............................................................................... 2 6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 2 7 性状............................................................................... 2 8 测试品种分组....................................................................... 3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大白菜品种测试性状............................................ 4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性状的解释................................................... 11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大白菜新品种测试技术问卷格式 ................................ 38 GB/T ××××—2003 II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家炳、吕波、张凤兰、陈广、刘晓松、王景义、柯桂兰 GB/T ××××—2003 1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大白菜 1 范围 本标准了大白菜(结球白菜)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技术要求、测试结果 的判定原则及技术的内容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pekinensis (Lour)Olsson)新品种特异 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测试和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的 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6715.2 瓜菜作物种子 白菜类 GB/T ××××—2003 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0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中的术语和定义适 用于本标准。 4 供试品种种子的要求 4.1 供试品种种子质量和数量 递交测试的大白菜种子质量应达到 GB 16715.2《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中对大白菜原种(纯度不 低于 99.9 %,净度不低于 98 %,发芽率不低于 75 %,水分不高于 7 %)或杂交种一级种子(纯度不 低于 98 %,净度不低于 98 %,发芽率不低于 85 %,水分不高于 7 %)的要求;数量不少于 20 g(种质 材料不少于 10 g)。 对选择性测试项目,递交种子的数量和质量应符合 1 的规定。 表 1 选择性测试项目递交种子的数量与质量要求 项 目 种子数量 g 种子质量 育性鉴定 10 严格套袋自交或隔离繁殖 的高纯种子,发芽率>80 % 抗病鉴定 5 发芽率>85 % 抗逆境鉴定 5 发芽率>85 % 4.2 供试品种种子的处理要求 递交的种子未经审批机关同意,不应进行任何处理。如果经处理,须提供处理的详细说明。 4.3 供试品种的保存 测试单位接到测试品种后,应立即分出留存种子,并妥善保存,以备复查。 4.4 供试品种的文字材料 申请测试者,除递交种子外还应按附录 C 填写“技术问卷” GB/T ××××—2003 2 5 测试 5.1 测试时间 测试的持续时间不少于连续二个相同季节的生长周期。 5.2 测试条件 测试的条件应能满足测试品种植株的正常生长及对其性状的正常测试。一般每个测试品种安排 在一个测试点进行测试,如有特殊要求的可进行多点测试。 5.3 田间设置 每个小区株数不少于 40 株。密度:早熟品种 60 cm × 45 cm;中晚熟品种 70 cm × 50 cm。每个测 试品种设三次重复,并设标准品种和保护行。栽培方法同一般露地大白菜栽培。 5.4 附加测试 审批机关可以承认申请者在申请之前自己所做的测试结果,但为特定目的而设立的附加试验,例 如抗病性、抗逆性(冬性、耐热性)等,应在审批机关指定的鉴定单位或特定的生态区进行测试。 5.5 田间管理 测试点与大田管理措施相同。对测试品种和近似品种的田间管理严格一致。 5.6 取样和观察 样品的取样、观察、测试按附录 B 相应性状的要求进行,重复观测的数据区分别取自三个区组。 5.7 其他 第二次相同生长季节测试所使用的种子,常规种、保持系、恢复系为第一次生长季节收获的种子; 不育系和杂交种由申请者提供前一年所配制的种子。 6 性状的观测与判别 6.1 观测的基本要求 审批机关根据申请者提供的新品种资料,确定该品种的测试性状。 品种测试的观测分别按附录A和附录B的要求执行。与测试品种一起观测的标准品种,应当表现 正常,否则本次观测无效。 观测的记录按GB/T ××××—200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总则)的要 求执行。 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判别参照GB/T ××××—2003(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测试指南 总则)的要求进行。 6.2 特异性的观测与判别 如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的同一性状在同一代码内,则表示测试品种在该性状上与近似品种无差 异,否则有差异。测试品种与近似品种有一必测性状在不同代码内或不少于二个补充性状在不同代码 内,可判定为新品种。 6.3 一致性的观测与判别 对测试品种一致性的观测,以代码为单元,计算变异度。常规种、保持系、恢复系的允许变 异度不超过 2 %,不育系的允许变异度不超过 0.1 %,杂交种的允许变异度不超过 4 %。测试品种的变 异度不超过近似品种在该性状上的变异度,也可判定测试品种在该性状表现一致。 如果所观测的性状有差异,以表现最多的性状值为准,并报出该值。 不能进行个体测试的性状,不进行一致性鉴定。 6.4 稳定性的观测与判别 对测试品种稳定性的观测,在二个相同生长季节的测试结果中,测试品种同一性状的表现在同一 代码内,或第二次测试的变异度与第一次测试的变异度无显著变化,则表示该品种在此性状上是稳定 的,否则,为不稳定。 7 性状 7.1 概述 GB/T ××××—2003 3 大白菜测试性状包含植物形态特征、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抗病虫性状等四方面,共55个(性 状的描述见附录A),分成必测性状和补充性状。必测性状为每个测试品种必须进行观测、描述的基 本性状;补充性状是在必测性状不能区别测试品种和近似品种时,进一步选测的性状。 7.1 必测性状(16 个) 株型、叶形、叶色、茸毛、中肋(叶柄)色、外叶数、叶球形状、叶球高度、叶球宽度(直径)、 球顶部包合状况、叶球颜色、叶球内叶颜色、球叶数、叶球重量、净菜率、熟性。 7.2 补充性状(39个) 子叶的大小、子叶的颜色、株高、开展度、叶片长、叶片宽、叶的光泽、叶缘波状、叶缘锯齿、 叶面皱缩、叶脉鲜明度、中肋(叶柄)厚、中肋(叶柄)长度、中肋(叶柄)宽度、中肋(叶柄) 形状、球顶部形状、软叶率、中心柱形状、中心柱长度、花蕾、侧芽、收获延长期、贮藏性、田间 耐热性、春播心柱长度、冬性、花瓣的形状、花瓣的大小、花的颜色、种子的大小 、种子的颜色、 雄性不育、不育度、不育株率、自交不亲和性、病毒病抗性、霜霉病抗性、黑斑病抗性、黑腐病抗 性。 8 测试品种分组 测试品种的种植可分成几个组,以利于特异性的评价。适于分组的性状是,根据经验在同一个品 种里面不会变化或变化轻微的性状,在收集的品种中,性状不同级别的表达应是较均匀分布的。建议 分组性状如下: ――白菜品种播种季节类型:春播、夏播、秋播; ——熟性:极早熟、早熟、中晚熟; ——叶球形状:(表 A1 性状 22)。 GB/T ××××—2003 4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大白菜品种测试性状 表 A1 性状表 性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准品种 代码 小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1、 子叶的大小 21 大 秦白二号 7 黄绿 1 浅绿 3 绿 5 2、子叶的颜色 21 深绿 7 直立 3 半直立 5 3*、株型 41 平展 7 极矮 北京小杂 50 号 1 矮 北京小杂 61 号 3 中 中白四号 5 高 秋绿 75 号 7 4、 株高 43 极高 长丰一号 9 小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5、 开展度 43 大 华白一号 7 短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6、 叶片长 43 长 长丰一号 7 窄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7、 叶片宽 43 宽 郑白四号 7 近圆 1 宽倒卵 2 倒卵 3 长倒卵 4 8*、叶形 43 长圆 5 黄绿 1 浅绿 3 绿 5 灰绿 7 9*、叶色 3 深绿 9 注:“*”为必测性状。 GB/T ××××—2003 5 表 A1 续 性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准品种 代码 弱 北京小杂 50 号 3 10、叶的光泽 3 强 秋绿 75 号 7 无 秋绿 75 号 1 少 北京小杂 61 号 3 11*、茸毛 3 多 长丰一号 5 无 1 小 3 中 5 12、 叶缘波状 3 大 7 全缘 1 钝锯 2 单锯 3 13、 叶缘锯齿 3 复锯 4 平 1 稍皱 3 多皱 5 14、 叶面皱缩 3 泡皱 7 不明显 1 15、 叶脉鲜明度 3 明显 2 白 1 绿白 3 浅绿 5 16*、中肋(叶柄)色 43 绿 7 薄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17、 中肋(叶柄)厚 43 厚 长丰一号 7 短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18、 中肋(叶柄)长度 43 长 长丰一号 7 窄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秦白二号 5 19、 中肋(叶柄)宽度 43 宽 长丰一号 7 平 3 中 5 20、 中肋(叶柄)形状 43 鼓 7 少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21*、外叶数 43 多 长丰一号 7 GB/T ××××—2003 6 表 A1 续 性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准品种 代码 球形 1 头球形 2 筒形 3 长筒形 4 22*、叶球形状 43 炮弹形 5 极矮 北京小杂 50 号 1 矮 北京小杂 61 号 3 中 中白四号 5 高 秋绿 55 号 7 23*、叶球高度 5 极高 长丰一号 9 小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24*、叶球宽度(直径) 5 大 郑白四号 7 舒心 翻心黄 1 拧抱 北京小杂 56 号 2 合抱 长丰一号 3 25*、球顶部包合状况 5 叠抱 中白四号 4 平 3 圆 5 26、 球顶部形状 5 尖 7 白 1 浅黄 2 浅绿 3 27*、叶球颜色 5 绿 4 白 1 浅黄 2 黄 3 28*、叶球内叶颜色 5 桔黄 4 少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29*、球叶数 5 多 高抗一号 7 低 长丰一号 3 中 高抗一号 5 30、 软叶率 5 高 郑白四号 7 小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秦白二号 5 31*、叶球质量 5 大 华白一号 7 低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中白四号 5 32*、净菜率 5 高 7 扁圆 1 圆 2 长圆 3 33、 中心柱形状 5 锥形 4 GB/T ××××—2003 7 表 A1 续 性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准品种 代码 短 秋绿 75 号 3 中 郑白四号 5 34、 中心柱长度 5 长 高抗一号 7 无 1 35、 花蕾 5 有 9 无 1 36、 侧芽 5 有 9 短 北京小杂 50 号 3 中 京夏王 5 早熟 长 北京小杂 61 号 7 短 北京 75 号 3 中 郑白四号 5 37、 收获延长期 5 中晚熟 长 秋绿 75 号 7 极早 北京小杂 50 号 1 早 北京小杂 61 号 3 中 秦白二号 5 中晚 中白四号 7 38*、熟性 5 晚 长丰一号 9 差 北京新一号 3 中 北京新四号 5 39、 贮藏性 6 好 北京新三号 7 弱 3 中 5 40、 田间耐热性 42、43 强 7 低 3 中 5 41、 春播心柱长度 5 高 7 弱 北京小杂 61 号 3 中 京春王 5 42、 冬性 7 强 春冠 7 近圆形 1 倒卵形 2 43、 花瓣的形状 82 长倒卵形 3 小 3 中 5 44、 花瓣的大小 82 大 7 白 1 浅黄 2 黄 3 深黄 4 45、花的颜色 82 桔黄 5 GB/T ××××—2003 8 表 A1 续 性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准品种 代码 小 秋绿 55 号 3 中 北京小杂 61 号 5 46、 种子的大小 9 大 秦白二号 7 黄 1 浅褐 2 红褐 3 褐绿 4 47、种子的颜色 9 深褐 5 细胞质 1 质核互作 2 核基因互作 3 显性核不育 4 48、雄性不育 82 隐性核不育 5 低 3 中 5 49、不育度 82 高 7 低 3 中 5 50、不育株率 82 高 7 弱 3 中 5 51、自交亲和性 8 和 9 强 7 高抗 1 抗 3 中抗 5 感 7 52、病毒病(TuMV)抗性 24 高感 9 高抗 1 抗 3 中抗 5 感 7 53、霜霉病抗性 23 高感 9 高抗 1 抗 3 中抗 5 感 7 54、黑斑病抗性 24 高感 9 GB/T ××××—2003 9 表 A1 续 性状 观测时期 性状描述 标准品种 代码 高抗 1 抗 3 中抗 5 感 7 55、黑腐病抗性 24 高感 9 GB/T ××××—2003 10 表 A2 大白菜生长发育阶段十进制代码表 代码 一般描述 00 干种子 1 发芽期 2 幼苗期 21 一叶一心 22 二叶一心(拉十字) 23 三叶一心 24 八叶一心 3 莲座期 4 结球期 41 结球初期 42 结球中期 43 结球末期 5 收获期 6 贮藏期 7 现蕾期(50 %植株现蕾) 8 开花期 81 开花始期(30 %植株主顶开花) 82 盛花期(50 %植株主顶开花) 83 末花期(大部分植株已谢花) 9 种子收获期 GB/T ××××—2003 11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性状的解释 B1 子叶的大小 B1.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并在当地最佳播期露地催芽单粒播种。 B1. 2 观测时期:一叶一心期。 B1. 3 观测部位:子叶。 B1. 4 观测方法:测量子叶最大宽度,以厘米表示,按表 B1 进行分级。 B1.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1 子叶大小的分级标准 宽度 cm <1.3 1.3~1.8 >1.8 级别 小 中 大 代码 3 5 7 B2 子叶的颜色 B2.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并在当地最佳播期露地催芽单粒播种。 B2. 2 观测时期:植株一叶一心期。 B2. 3 观测部位:子叶。 B2. 4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按表 B2 进行分级。 B2.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表 B2 子叶颜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黄绿 浅绿 绿 深绿 比色卡号 150 142 141 135 代码 1 3 5 7 B3 株型 B3.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 2 定义: (1)直立:结球初期外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在 60°以上。 (2)半直立:结球初期外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在 30°~ 60°。 (3)平展:结球初期外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在 30°以下。 B3. 3 观测时期:结球初期。 B3. 4 观测部位:外叶与地面所成的角度。 B3. 5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照片 1。按表 B3 进行分级。 B3. 6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GB/T ××××—2003 12 3 直立 5 半直立 7 平展 照片 1 株型 表 B3 株型的分级标准 株型分类 直立 半直立 平展 代码 3 5 7 B4 株高 B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4.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4. 3 观测部位:植株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至植株最高处。 B4. 4 观测方法:测量植株基部与地面接触处至植株最高处的自然高度,以厘米表示,按表 B3 进行 分级。 B4.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4 株高的分级标准 高度 cm <30 30~40 41~50 51~60 >60 级别 极矮 矮 中 高 极高 代码 1 3 5 7 9 B5 开展度 B5.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5.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5. 3 观测部位:植株外叶。 B5. 4 观测方法:测量植株外叶开展最大距离,以厘米表示,按表 B5 进行分级。 B5.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5 开展度的分级标准 开展度 cm <55 55~75 >75 级别 小 中 大 代码 3 5 7 B6 叶片长 B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GB/T ××××—2003 13 B6.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6. 3 观测部位:最大外叶。 B6. 4 观测方法:测量叶片最长部分的长度,以厘米表示,按表 B6 进行分级。 B6.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6 叶片长的分级标准 长度 cm <40 40~60 >60 级别 短 中 长 代码 3 5 7 B7 叶片宽 B7.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7.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7. 3 观测部位:最大外叶。 B7. 4 观测方法:测量叶片最宽部分的宽度,以厘米表示,按表 B7 进行分级。 B7.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7 叶片宽的分级标准 宽度 cm <25 25~35 >35 级别 窄 中 宽 代码 3 5 7 B8 叶形 B8.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8.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8. 3 观测部位:最大外叶。 B8. 4 观测方法:目测,并根据最大叶长、叶宽数值计算叶形指数(最大叶长/最大叶宽), 结合图 1,按表 B8 进行分级。 B8.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图 1:叶 形 GB/T ××××—2003 14 3 弱 7 强 表 B8 叶形的分级标准 叶形指数 <1.3 <1.3 1.3~1.7 >1.7 >1.7 级别 近圆 宽倒卵 倒卵 长倒卵 长圆 代码 1 2 3 4 5 B9 叶色 B9. 1 栽培方法:同一般露地栽培的大白菜。 B9. 2 观测时期:莲座期。 B9. 3 观测部位:外叶。 B9. 4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和照片 2,按表 B9 进行分级。 B9.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黄绿 3 浅绿 5 绿 7 灰绿 9 深绿 照片 2:叶色 表 B9 叶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黄绿 浅绿 绿 灰绿 深绿 比色卡号 150 142 141 137 135 代码 1 2 3 4 5 B10 叶的光泽 B10.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0. 2 观测时间:莲座期。 B10. 3 观测部位:叶球周围外叶。 B10. 4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照片 3,按表 B10 进行分级。 B10.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照片 3:叶的光泽 GB/T ××××—2003 15 B10 叶的光泽的分级标准 级别 弱 强 代码 3 7 B11 茸毛 B11.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1. 2 观测时期:莲座期。 B11. 3 观测部位:中部叶片。 B11. 4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照片 4,按表 B11 进行分级。 B11.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无 3 少 5 多 照片 4:叶的茸毛 表 B11 叶的茸毛的分级标准 级别 无 少 多 代码 1 3 5 B12 叶缘波状 B12.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2. 2 观测时期:莲座期。 B12. 3 观测部位:外叶叶缘。 B12. 4 观测方法:目测(横向观察),参照照片 5,按表 B12 进行分级。 B12.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无 3 小 5 中 7 大 照片 5:叶缘 GB/T ××××—2003 16 表 B12 叶缘波状的分级标准 级别 无 小 中 大 代码 1 3 5 7 B13 叶缘锯齿 B13.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3. 2 观测时期:莲座期。 B13. 3 观测部位:外叶叶缘。 B13. 4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图 2 和照片 6,按表 B13 进行分级 B13.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表 B13 叶缘锯齿的分级标准 级别 全缘 钝锯 单锯 复锯 代码 1 2 3 4 图 2 叶缘锯齿 1 全缘 2 钝锯 3 单锯 4 复锯 照片 6:叶缘锯齿 GB/T ××××—2003 17 B14 叶面皱缩 B1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4. 2 观测时期:莲座期。 B14. 3 观测部位:外叶叶面。 B14. 4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照片 7,按表 B14 进行分级 B14.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平 3 稍皱 5 多皱 7 泡皱 照片 7:叶面皱缩 表 B14 叶面皱缩的分级标准 级别 平 稍皱 多皱 泡皱 代码 1 3 5 7 B15 叶脉鲜明度 B15.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5. 2 观测时期:莲座期。 B15. 3 观测部位:外叶叶面。 B15. 4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照片 8,按表 B15 进行分级 B15.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不明显 2 明显 照片 8:叶脉鲜明度 GB/T ××××—2003 18 表 B15 叶脉鲜明度的分级标准 级别 不明显 明显 代码 1 2 B16 中肋(叶柄)色 B1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6.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16. 3 观测部位:叶球周围外叶中肋背面(向阳面)。 B16. 4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照片 9,按表 B16 进行分级。 B16.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白 3 绿白 5 浅绿 7 绿 照片 9:中肋(叶柄)色 表 B16 中肋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白 绿白 浅绿 绿 比色卡号 145D 145C 145B 143 代码 1 3 5 7 B17 中肋(叶柄)厚 B17.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7.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17. 3 观测部位:叶球周围最大外叶中肋。 B17. 4 观测方法:测量最大外叶中肋最厚部分的厚度,以厘米表示,按表 B17 进行分级。 B17.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17 中肋厚度的分级标准 厚度 cm <0.85 0.85~1.2 >1.2 级别 薄 中 厚 代码 3 5 7 B18 中肋(叶柄)长度 B18.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GB/T ××××—2003 19 B18.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18. 3 观测部位:最大外叶中肋。 B18. 4 观测方法:测量最大外叶中肋长度,从基部量至中肋明显变细处,以厘米表示,按表 B18 进 行分级。 B18.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18 中肋长度的分级标准 长度 cm <20 20~35 >35 级别 短 中 长 代码 3 5 7 B19 中肋(叶柄)宽度 B19.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19.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19. 3 观测部位:最大外叶中肋。 B19. 4 观测方法:测量最大外叶中肋最宽部分的宽度,以厘米表示,按表 B19 进行分级。 B19.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19 中肋宽度的分级标准 宽度 cm <5 5~8 >8 级别 窄 中 宽 代码 3 5 7 B20 中肋(叶柄)形状 B20.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0.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20. 3 观测部位:最大外叶中肋基部 3 cm 处横切面。 B20. 4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图 3 及照片 10,按表 B20 进行分级。 B20.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3 平 5 中 7 鼓 图 3 中肋(叶柄)横切面 GB/T ××××—2003 20 3 平 5 中 7 鼓 照片 10:中肋形状 表 B20 中肋形状的分级标准 形状分类 平 中 鼓 代码 3 5 7 B21 外叶数 B21.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1. 2 观测时期:结球后期。 B21. 3 观测部位:外叶 B21. 4 观测方法:测量叶球外部现存叶片数,按表 B21 进行分级。 B21.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21 外叶数的分级标准 叶片数 <12 12~16 >16 级别 少 中 多 代码 3 5 7 B22 叶球形状 B22.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2.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2. 3 观测部位:叶球。 B22. 4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图 4 及照片 11,按表 B22 进行分级。 B22.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球形 2 头球形 3 筒形 4 长筒形 5 炮弹形 图 4 叶球形状 GB/T ××××—2003 21 1 球形 2 头球形 3 筒形 4 长筒形 5 炮弹形 照片 11:叶球形状 表 B22 叶球形状分级标准 形状分类 球形 头球形 筒形 长筒形 炮弹形 代码 1 2 3 4 5 B23 叶球高度 B23.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3.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3. 3 观测部位:叶球。 B23. 4 观测方法:测量最大高度,以厘米表示,按表 B23 进行分级。 B23.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23 叶球高度分级标准 高度 cm <20 20 ~ 30 31 ~ 40 41 ~ 50 >50 级别 极矮 矮 中 高 极高 代码 1 3 5 7 9 B24 叶球宽度(直径) B2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4.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4. 3 观测部位:叶球。 B24. 4 观测方法:测量叶球最大直径,以厘米表示,按表 B24 进行分级。 B24.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24 叶球宽度的分级标准 宽度 cm <15 15 ~ 20 >20 级别 小 中 大 代码 3 5 7 GB/T ××××—2003 22 B25 球顶部包合状况 B25.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5. 2 定义: (1)舒心:叶球心叶介于翻心和包心之间。 (2)拧抱:球叶叶片中肋向一侧旋拧。 (3)合抱:球叶叶片两侧和上部稍向内弯曲,叶尖端接近或稍超过中轴线 (4)叠抱:外球叶向内扣抱,远超过中轴线,把内球叶完全掩盖。 B25. 3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5. 4 观测部位:叶球顶部。 B25. 5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图 5 和照片 12,按表 B25 进行分级。 B25. 6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舒心 2 拧抱 3 合抱 4 叠抱 图 5:叶球顶部抱合状况 1 舒心 2 拧抱 3 合抱 4 叠抱 照片 12:叶球顶部抱合状况 表 B25 叶球顶部抱合状况的分级标准 包合状况 舒心 拧抱 合抱 叠抱 代码 1 2 3 4 B26 球顶部形状 B2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6.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6. 3 观测部位:叶球顶部。 B26. 4 观测方法:目测,参照图 6 及照片 13,按表 B26 进行分级。 B26.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GB/T ××××—2003 23 3 平 5 圆 7 尖 图 6:叶球顶部形状 3 平 5 圆 7 尖 照片 13:叶球顶部形状 表 B26 叶球顶部形状的分级标准 形状分类 平 圆 尖 代码 3 5 7 B27 叶球颜色 B27.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7.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7. 3 观测部位:叶球中上部。 B27. 4 观测方法:目测,对照标准比色板,参照照片 14,按表 B27 进行分级。 B27.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白 2 浅黄 3 浅绿 4 绿 照片 14: 叶球颜色 GB/T ××××—2003 24 表 B27 叶球颜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白 浅黄 浅绿 绿 比色卡号 150D 5D 145A、B 141 代码 1 2 3 4 B28 叶球内叶颜色 B28.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8.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8. 3 观测部位:叶球内叶。 B28. 4 观测方法:目测叶球纵剖面中上部主体色,对照标准比色板,参照照片 15,按表 B28 进行分 级。 B28.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白 2 浅黄 3 黄 4 桔黄 照片 15: 叶球内叶颜色 表 B28 叶球内叶颜色的分级标准 颜色分类 白 浅黄 黄 桔黄 比色卡号 13D 13C 13B 14A 代码 1 2 3 4 B29 球叶数 B29.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29.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29. 3 观测部位:叶球。 B29. 4 观测方法:测定>1cm 球叶叶片数,按表 B29 进行分级。 B29.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29 球叶数的分级标准 叶片数 <25 25 ~ 45 >45 级别 少 中 多 GB/T ××××—2003 25 代码 3 5 7 B30 软叶率 B30.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0. 2 定义:收获期叶球的软叶质量占叶球质量的百分数为软叶率。 B30. 3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0. 4 观测部位:叶球。 B30. 5 观测方法:测量叶球质量,短缩茎质量和中肋质量,按公式计算软叶率以百分数表示。按表 B30 进行分级。 m –m1 –m2 X= ———————————— …………………………….(B1) m –m1 式中: X——软叶率,单位为百分率(%); m—— 叶球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1—— 短缩茎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2—— 中肋质量,单位为千克(kg)。 B30. 6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30 软叶率的分级标准 软叶率 % <40 40 ~ 50 >50 级别 低 中 高 代码 3 5 7 B31 叶球质量 B31.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1.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1. 3 观测部位:叶球。 B31. 4 观测方法:测量,以千克表示,按表 B31 进行分级。 B31.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31 叶球质量的分级标准 叶球质量 kg <1.2 1.2 ~ 3.0 >3.0 级别 小 中 大 代码 3 5 7 B32 净菜率 B32.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2.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2. 3 观测部位:植株地上部。 B32. 4 观测方法:测定荒菜质量(毛质量)和净菜质量(球质量),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净菜率,以百 分率表示。按表 B32 进行分级。 m1 GB/T ××××—2003 26 X= —————— …….…………………………………….. (B2) m2 式中: X —— 净菜率,单位为百分率(%); m1—— 净菜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2—— 荒菜质量,单位为千克(kg)。 B32.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32 净菜率的分级标准 净菜率 % <65 65 ~ 75 >75 级别 低 中 高 代码 3 5 7 B33 中心柱形状 B33.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3.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3. 3 观测部位:中心柱。 B33. 4 观测方法:目测(纵剖面),参照图 7 和照片 16,按表 B33 进行分级。 B33.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1 扁圆 2 圆 3 长圆 4 锥形 图 7: 中心柱形状 1 扁圆 2 圆 3 长圆 4 锥形 照片 16: 中心柱形状 表 B33 中心柱形状的分级标准 GB/T ××××—2003 27 形状分类 扁圆 圆 长圆 锥形 代码 1 2 3 4 B34 中心柱长度 B34.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4.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4. 3 观测部位:中心柱。 B34. 4 观测方法:叶球纵剖后测量从髓底部到伸长最高处距离,以厘米表示,按表 B34 进行分级。 B34.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1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34 中心柱长度的分级标准 长度 cm <2.5 2.5 ~ 5.0 >5.0 级别 短 中 长 代码 3 5 7 B35 花蕾 B35.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5.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5. 3 观测部位:叶球纵剖面中心部位。 B35. 4 观测方法:目测。按表 B35 进行分级。 B35. 5 观 测 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表 B35 花蕾性状的分级标准 花蕾 无 有 代码 1 9 B36 侧芽 B36.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6.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6. 3 观测部位:外叶叶腋萌动伸长的叶芽。 B36. 4 观测方法:目测。按表 B36 进行分级。 B36. 5 观测量:每小区随机选 5 株。 表 B36 侧芽性状的分级标准 侧芽 无 有 代码 1 9 B37 收获延长期 B37.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7.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GB/T ××××—2003 28 B37. 3 观测部位:叶球。 B37. 4 观测方法:目测。计算从植株成熟至 10%的叶球丧失商品价值的天数,按表 B37 进行分级。 B37. 5 观测量:全区。 表 B37 收获延长期的分级标准 熟性分类 早熟 中晚熟 收获延长的天数 <7 7 ~ 14 >14 <15 15 ~ 25 >25 级别 短 中 长 短 中 长 代码 3 5 7 3 5 7 B38 熟性 B38.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8. 2 观测时期:收获期。 B38. 3 观测部位:叶球。 B38. 4 观测方法:目测。计算从播种到 90 %的植株达到适宜收获的天数。按表 B38 进行分级。 B38. 5 观测量:全区。 表 B38 熟性的分级标准 收获天数 <55 56 ~ 65 66 ~ 75 76 ~ 85 >85 级别 极早 早熟 中熟 中晚熟 晚熟 代码 1 3 5 7 9 B39 贮藏性 B39. 1 栽培方法:按照第 5 章的要求。 B39. 2 观测时期:贮藏期。 B39. 3 观测部位:叶球。 B39. 4 观测方法:贮藏温度 0℃ ~ 1℃,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 85 % ~ 90 %条件下贮藏 150 天结束时,调查脱帮、心柱、裂球、腐烂、病害等,并测定损耗率。按表 B39 进行分级。 m1–m2 X = —————— …………………………………………… (B3) m1 式中: X ——为损耗率,单位为百分率(%); m1——为入窖质量,单位为千克(Kg); m2——为出窖质量,单位为千克(Kg); B39. 5 观测量:30 株。计算平均值。 表 B39 贮藏性的分级标准 损耗率 % >35 35 ~ 20 <20 级别 差 中 好 GB/T ××××—2003 29 代码 3 5 7 B40 田间耐热性 B40. 1 栽培方法:在日均气温 25℃以上条件下栽培。 B40. 2 观测时期:结球中、后期。 B40. 3 观测部位:叶球。 B40. 4 观测方法:调查结球紧实度达半成心以上的植株数,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结球率。按表 B40 进 行分级。 B40. 5 观测量:全区。 n X = …………………………………… (B4) N 式中: X—— 为结球率,单位为百分率(%); n—— 为结球株数; N——为总株数;
/
本文档为【大白菜DUS测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