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2017-09-24 37页 doc 253KB 1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以读带读,走进名人故事 1、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以“名人故事”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课文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古今中外四位名人超乎常人的努力付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名人的无限钦佩,文章结构分明,叙述条理,为凸显人物形象,作者巧妙地选择典型事例,又通过关键词句进行润色,使其表达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本单元还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精读与略读》,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略读与...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以读带读,走进名人故事 1、单元整体概述 本单元以“名人故事”为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以“叙事”的方式记录了古今中外四位名人超乎常人的努力付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名人的无限钦佩,文章结构分明,叙述条理,为凸显人物形象,作者巧妙地选择典型事例,又通过关键词句进行润色,使其表达效果达到最优化。同时,本单元还安排了一篇略读课文《精读与略读》,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略读与精读的方法,更好的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细腻学生的阅读感受,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单元以精读课例作为引子,习得“叙事写人”的写作方法,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从更多的名人故事中体会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在语境中揣摩字义辨别多音字的读法;借助语境推想关键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新词,行款整齐。 2.学习运用略读的方法快速理清文章脉络与结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进行复述;能够运用精读的方法品读品析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积累文中优美片段。 3.运用“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叙事写人”小练笔。 4. 拓展阅读名人名著,丰富阅读资源,提升阅读能力。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能够通过读书,自主识字学词,读懂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能够较好地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推想关键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能正确积累运用;也能够通过批注进行课例精读,有初步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品析词句的能力。然而仅仅靠课内的几篇课文还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还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如何从课内阅读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中去,从更多的名人故事中感受人文主旨,从更多的“典型事例”中感受事例选择对凸显人物形象的的作用,这对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也是有益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确立了“以读带读,走进名人故事”这样的单元训练主题。 四、单元教学整体 课时 教学内容 基本课型 教学目标 主要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单元基础知识 预习过关课+单元导读课 1. 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语言环境,推想关键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对比阅读四篇课文,感受写作上的异同,明晰单元主题。 (一)直接导入 (二)熟读词语,规范书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浏览课文,感受异同,明确单元主题。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精读和略读》 阅读方法指导课 1.朗读课文,感受精读和略读两种阅读方法的异同。 2.学习如何进行略读,尝试略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理清脉络,确定重点 (三)略读提炼,精读学习 (四)总结归纳,精略结合 (五)尝试略读,阅读名著 (六)回顾总结,寄予希望 第三课时 《海伦.凯勒》 精读方法指导课 1.精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第四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精读方法实践课 1.朗读课文,能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语境辨析 “游历”“嘱托”“酷刑”“横祸”“残生”等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2.品读司马迁“发愤”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继续感受“选用典型事例”突出司马迁“发愤”的写作方法。 3.能够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一)谈话导入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品读“发愤”朗读感悟,借助典型事例感受人物形象 (四)设置情境,抓住标题,复述积累 第五课时 “叙事写人”小练笔 写作提升课 1.运用“选择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叙事写人”小练笔。 2.分享交流写作成果。 (一)复习导入,回顾写作手法 (二)作前交流,筛选素材 (三)当堂习作 (四)作后展评,交流分享 第六七课时 《二泉映月》 诵读积累课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体会四字词语描绘的画面,积累词语。 2.倾听名曲《二泉映月》,诵读课文第4、5小节,体会两个排比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积累精彩片段。 3.读写结合,用语言补充留白,写写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一) 谈话导入 (二)欣赏名曲,了解作者 (三)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四)词语练读,整体感知 (五)布置作业 (六)复习回顾  (七)精读感悟,品读排比句,领悟“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感受阿炳对生命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八)整体回顾,感受写法 (九)作业设计:背诵4.5小节 第八课时 《郑和下西洋》 略读方法实践课 1.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推想词语中关键字的字意,积累词语。 2.运用略读方法快速把握课文大意,借助小标题理清课文层次,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 (一)谈话导入 (二)理清脉络 整体感知 (三)部分理解,练习复述 (四)了解意义 升华情感 (五)拓展阅读 第九课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名著交流课+阅读推荐课 1.运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赏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精彩片段,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同伴交流阅读收获。继续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推荐阅读名人成长故事系列丛书。 (一)回顾导入,谈话激情 (二)整体感知,交流略读 (三)汇报交流,精读悟情 (四)总结延伸,拓展阅读 (五)实践应用,推荐阅读 预习过关课+单元导读课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结合语言环境,推想关键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对比阅读前四篇课文,感受内容及写作上的异同,明晰单元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对比阅读四篇课文,感受内容及写作上的异同,明晰单元主题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收集人物相关资料。3.思考并尝试解决课后题。 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的五篇课文,我们来读一读这五篇课文的题目。课件出示课题,指生读,齐读。 (二)熟读词语,规范书写 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预习的结果怎样呢? 1.认读本单元的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 玫瑰 暴躁 干燥 脾气 跌宕 倔强 静影沉璧 如饥似渴 撕裂 桅杆 酷刑 鸿毛 发愤 隶书 飞来横祸 镇定自若 (2)同位互读。指名读,难读的词语要集体练读。 预设:强调“倔强、桅杆、飞来横祸”等多音字的读音。“倔强”中“强”读“jiàng”亦作“ 倔犟 ”,强硬直傲,不屈于人。“飞来横祸”中“横”读“hèng”,意指“意外的灾祸”。“桅杆”中“杆”的读音有几种?指名让学生组词加强记忆。 小结:字义决定字音,要学会结合词语来想一想字的意思,通过字义来确定读音。 “撕、燥、躁”是平舌音,区分“燥、躁、澡”的不同。引导学生从形声字的特点和词义来区分,“干燥”的东西容易着火,所以是火字旁。“躁”脾气暴躁的人发火时捶胸顿足,所以是足字旁。“澡”洗澡时要用水,因此是三点水。 小结:形旁表意,要学会根据形旁来确定字义。 2.听写生字,规范书写。 (1)听写本单元需要掌握的生字。 (2)同位互相订正。汇报听写结果。 (3)教师根据学生听写中出错的字进行重点强调,并让学生观察怎样把字写端正写规范。如:“脾”的11笔是“丿”,不要写成“撇折”。“遣”字先写走之里的部分,后写“走之旁”,第6笔是竖画。“泰、隶”的下部是“氺”。 (4)学生根据老师强调的生字,在方格本练习书写。实物投影学生的书写,组织学生互评。教师相机点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吗?挑选喜欢的段落或难读的段落再读一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内互读展示。 3.指名朗读展示。 指导读好下面两段情境优美的段落。 ①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结合课文,推想一下“如饥似渴”是什么意思?指生说,师生相互补充。 ②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熬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跌宕”这个词很少见,知道意思吗?指名说。 小结:我们要边读边关注一些生僻词语的读音,以及它的意思,尽可能的扫清阅读障碍。 4.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 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现在我们将第三单元的前四篇课文很快地从头到尾默读一遍,可以几段几段地粗读,也可几页几页地翻阅,而不要探究某个字、词或句子的意思。读完之后试着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为了提高读书速度,我们默读课文。 (1)学生默读,思考主要内容。 (2)师生交流,用习得的方法(如:要素法、提取关键词、题目扩展法、抓住中心句、串联段意等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把课文主要内容说清楚。 小结:五年级的同学读书,要学会在短时间内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并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将课文主要内容条理地说清楚,这是一项重要的本领。 (四)浏览课文,感受异同,明确单元主题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四篇课文,从内容上或写作方法上你发现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学生浏览后交流。 预设:(1)这四篇课文都是描写人物的。       (2)有中国的名人,也有外国的名人。       (3)都讲述了名人的故事,他们的成长都很艰辛。       (4)有的课文有环境描写,有的课文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描写,还有的课文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3小结:本单元的前四篇课文都是叙事写人的文章,涉及古今中外的名人,字里行间透露着他们成长过程的艰辛与坚持,大都选择抓住典型事件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4.四位名人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他们其中的哪一位最令你感动?说说感动你的理由。 (五)布置作业 1、自主预习《精读和略读》一课。 2、搜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资料,借阅或购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单元导读           中外名人           精彩故事                                                               (滕州市八一矿区学校  杨婉艳) 阅读方法指导课《精读与略读》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精读和略读两种阅读方法的异同。 2.学习如何进行略读,尝试略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感受精读和略读两种阅读方法的异同。 难点:学习如何进行略读,尝试略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准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书籍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要读书,好的读书方法,能让我们事半功倍。你有哪些好的读书方法,分享一下好吗?     生自由言说。(大声朗读,小声读,默读,浏览,批注式阅读等)     我们的书籍浩如烟海,想一本本都读完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有选择的去读,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种读书的方法。 板书课题:精读与略读 (二)理清脉络,确定重点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文章写了哪几方面内容?     2.汇报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交流预设:   (1)什么叫精读?精读的作用。   (2)什么叫略读?略读的作用。   (3)略读的方法。   (4)掌握读书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     3.课文重点讲的是哪种读书方法? 明确课文的重点——略读。体会精读与略读的异同。 环节二、实践----学习精略,体会异同 (三)略读提炼,精读学习 1.刚才我们所经历的快速浏览就是略读。瞧,略读帮助我们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重点的内容,我们要用哪种读书方法去学习?(精读)什么是精读? 指名读,师相机出示: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 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 2.回顾我们以前的课文学习,我们是如何运用精读的方法学习课文的,你能举例说说吗?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字词的释义,文章内容的概括,重点语句的解析,课文写作手法等举例说明精读的应用。 3.回顾了往昔对精读方法的运用,我们再来读本段文字,你是否有更深的理解?师生共同读本片段。 4.师总结:想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精读时,要认真地、反复地读文章,逐字逐句地深入研究,精读课文,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既然,精读方法这么好,我们能不能都用这种方法来阅读?(不能) 5.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为什么不能都用精读的方法来阅读?生交流,师出示: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而书籍却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更不可能对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又必须读大量的书,因此我们还要学会略读。 6.略读,这是本文重点。下面我们用精读的方法,学习略读。出示课件: 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略读又是精读的基础。通过略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从而确定它是否须要精读,或哪些地方须要精读。 齐读本段文字。师生梳理本节知识点: (1)什么是略读?(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2)略读有哪些作用?生交流。       我知道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大量的书刊,获得更多的知识。       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然后确定选择是否精读。       我知道略读是精读的基础。     (3)再次读文,消化略读。 过渡:略读的作用这样显而易见,我们该怎样进行略读? 7.小组合作,感悟略读。 (1)合作学习5——8节。 (2)汇报交流。 教师相机出示: 面对一大堆读物,如何略读?从提要、前言、章节目录中了解每本书的梗概、特点及应用范围。 对一本读物来说,如何略读?几段几段粗读,几页几页翻阅。“一目十行” 略读通常采用什么方式?默读。 ④怎样做才取得最佳的略读效果?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读物的内容。 (3)我们怎样才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呢? 只要我们善于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四)总结归纳,精略结合 精读和略读其实是相对的,那我们能不能只取其一?(不能) 是的,我们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8.师总结:阅读中精读与略读各有其用,精读的程序是由小而大,略读则是以大包小。但不管精读还是略读,只要我们善于把它们结合起来,一定会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环节三:运用---精略结合,阅读名著 (五)尝试略读,阅读名著 1.出示课件: 名著便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时隔100多年,当我们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这位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我们不由得惊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如何诞生的?翻开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许我们的心灵之光将由此被点燃。     这是第9课《海伦.凯勒》课后的读书推荐卡。指名读课件内容。 2.请同学们,打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运用我们刚学到的略读方法,略读本书的提要、前言、章节目录,概述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小组合作交流。交流预设:《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同时也介绍她体会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她的慈善活动等等。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3.略读了本书的提要、前言、章节目录,你想选取哪些文章来精读?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畅谈。 4.课下请大家运用我们学得的精读方法阅读你所选取的篇章,为我们下一课《海伦.凯勒》的学习和读书交流会做准备。 (六)回顾总结,寄予希望     浩渺无际的知识太空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着的。不同类型的书籍和文章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与略读的结合,会让我们有新的发现,新的火花,新的意境,新的创造。希望在以后的阅读中,大家能有效地将精读和略读结合在一起,获取更多的知识营养。 六、板书设计                                         方式                 精读          略读                         结合            意义                                                                                                                                                                           (滕州市东郭镇党山小学    侯志苹) 精读方法指导课 《9 海伦·凯勒》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课后练习题进行阅读思考,做批注。     教师: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精读课文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运用精读的方法学习一篇人物传记《海伦·凯勒》。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师板书课题,强调“凯”左下部分的写法。指导读准“勒”,指出“勒”还有一个读音“lēi勒紧”。) 2.结合前两课时的学习和你收集到的资料,谈谈对海伦·凯勒给的了解。   3. 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个名字——海伦·凯勒。师相机做出评价。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这是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师生交流, 板书: 学盲文  学说话 2.默读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海伦?如果能从文中获得一些信息可以做上标记。生生、师生交流。 课件出示中心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谈谈你对“不屈不挠”的理解。可以结合词典和课文内容来谈。板书:不屈不挠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至7自然段,边读边思,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海伦· 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圈画下来,多读几遍,在旁边写下感悟。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出示重点语句,指导深入感悟。 1.精读“摸盲文”。 预设1——关注词语、展开想象,学习方法。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初谈感受,想象画面,读出理解。 (2)关注词语、展开想象 “不分昼夜”“拼命摸读”“不停地书写” 点拨想象: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做什么?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她在做什么呢?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么,?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做着什么?  “如饥似渴” 点拨:什么意思?海伦渴求什么?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夏日的午后,……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冬日的夜晚,…… 此时知识就是维持海伦生命的精神食粮,如果这时夺去她学习的知识,那就是夺去她的生命! “摸出了血” 点拨: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 是的,在早晨、中午、傍晚、深夜,海伦她不分昼夜—— (引生齐读上面一段话)你感动了,请你来告诉大家,海伦——-(再读)面对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海伦——(生齐)这才是不屈不挠啊! (3)对比阅读,感受海伦不屈不饶的精神。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她不分昼夜,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对比阅读,你觉得第一句好在哪里? 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感受海伦对知识的渴求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体会比喻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小海伦为什么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为什么会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代价? 通过联系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出原因。 小结:联系上下文是一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的好方法。 (5)指导感情朗读。 (音乐声中,教师语言描述) 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海伦——生读“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生再读。 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生再读。 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然——生再读。 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生再读。 (6)想象画面,体会形象。 小结:是啊,孩子们,这就叫“不分昼夜”,这才是“不屈不挠”。 下面,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自己的眼睛,把刚才读到的几个场景,想象成一幅幅画面。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教师相机评价。 小结:同学们,读书就应该这样把一段文字读成一幅画面,这样,这段文字就会在你心中立起来、活起来。 (7)总结方法。 我们抓住关键的字词,设身处地的展开想象,通过对比阅读,联系上下文阅读,想象阅读,让读者更能形象生动的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 过渡:摸盲文,用手指“说话”已属不易,但海伦凭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会了真正意义上的说话。下面,请大家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6自然段的“学说话”事例,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 2.精读“学说话”。 预设2——亲身体验,联系生活,学习方法。 萨勒发音时,要海伦用手放在她的脸上,用感觉来判断萨勒舌头和嘴唇颤动的情况,以此体会怎样发音。这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 “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亲身体验,感受艰辛。 学习方式:让学生同桌或者是前后的同学相互合作体验,从而体会海伦学说话的艰难程度。 学习过程:(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夜以继日”“反复”“甚至”“直到”“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体会海伦学说话之艰难。) “夜以继日”和上文中哪个词语意思相同?(不分昼夜)都说明时间?(长) “夜以继日”和“不分昼夜”可以作为一对近义词来积累。 (2)联系生活,借助资料,感受精神。 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出示) 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3-4生读)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播放海伦学习说话的视频。感受海伦又付出了多么大的艰辛呀!请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让老师倾听你们内心的感动,进一步感受海伦的不屈不挠。     (3) 指导朗读。 师范读,配乐读,点学生读,同桌互读。 师生接读:面对如此艰难的学习方法,海伦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着,一遍,两遍,三遍,尽管练得口干舌燥,她仍然——练习,练习,练习……;喉咙沙哑了,疼痛难忍,她仍然——练习,练习,练习……;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读了几个小时,头昏脑涨,她仍然——练习,练习,练习……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读悟结合,以读促悟。 小结:功夫不负有心人,海伦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最终取得了成功,我们真为小海伦感到骄傲!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作者是怎样用千把字浓缩了海伦·凯勒传奇一生的?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归纳: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对比阅读,感受事例的典型性。 (1)阅读名著便览 海伦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是让我们每个人为之震撼的一生,要想更全面的去了解海伦。出示课后名著便览的内容,大家读一读。在这部书里关于写海伦不屈不挠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请读读以下片段。 (2)读读下面的文字,继续感受海伦的不屈不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二章 走出黑暗和寂静    文学理想 1887年5月,我第一次读一篇完整的短篇小说,那时我才7岁,从那时到现在,我如饥似渴地吞食我的手指所接触到的一切书籍。 起初,我只有几本凸字书,一套启蒙读本,一套儿童故事和一本名为《我们的世界》的叙述地球的书,这是我全部的书库。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上面的字磨损得无法辨认。有时候,莎莉文小姐读给我“听”,把她认为我能懂得的故事和诗歌写在我手上。但我宁愿自己读,而不愿人家读给我“听”,因为我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我觉得有趣的作品。 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阅读这段文字,抓住重点词语“一遍又一遍”“直到”“上面的字磨损的无法辨认”“如饥似渴”等谈谈感受,读出画面,读出理解,再次感受海伦的不屈不饶。 (3)读读这段话,你又有什么感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二章 走出黑暗和寂静    入学 我所学习的各种教材很少是盲文本的,因此,不得不请别人将内容拼写在我手中,于是预习功课也就要比别的同学费时得多。有时,一点儿小事要付出很大的心血,不免急躁起来。一想到我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读几个章节,而别的同学都在外面嬉笑、唱歌、跳舞,更觉得无法忍受。但是不多一会儿我就又振作起精神,把这些愤懑不平一笑置之。因为一个人要得到真才实学,就必须自己去攀登奇山险峰。既然人生的道路上是没有任何捷径的,我就得走自己的迂回曲折的小路。我滑落过好几次,跌倒,爬不上去,遇着意想不到的障碍就发脾气,接着又制服自己的脾气,然后又向上跋涉。每得到一点儿进步,便受到了一份鼓舞。我的心越来越热切,奋勇攀登,渐渐看见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每次斗争都是一次胜利,再加一把劲儿,我就能到达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我希望的顶峰。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在这部书《绝不服输》《鼓起勇气上台演讲》《学习拉丁文》等章节中都有,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抓住这些典型事例精读体会。 (4)思考:既然这样的事例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取这两件事例呢?能换成其它事例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全班交流。   海伦.凯勒的一生是不屈不挠奋斗的一生,是生命的奇迹诞生的一生。 “摸盲文”、“学说话”是命运转折的原因,奋斗精神的写照。   “摸盲文”——使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这使她的生命有了新的开始。   “学说话”——使海伦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是她生命的转折。 小结:选取的事例要典型,这样才能刻画人物性格,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我们才能从这短短的文字中感受到海伦传奇的一生。 3.拓展阅读,情感升华。 课下继续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根据这两节课的学习选择精读和略读的章节用心阅读,为我们的读书交流做好充分的准备。     4.出示海伦图片,并引读 一种精神/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精神/请记住——海伦﹒凯勒 一种品格/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 请记住——海伦凯勒 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一个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向前的人/请记住——海伦 凯勒 六、板书设计                  9.海伦·凯勒 (不屈不挠)   学盲文                    学说话                                  (典型事例)                                               (滕州市西岗镇南荒小学  李洪涛) 精读方法实践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4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语境辨析 “游历”“嘱托”“酷刑”“横祸”“残生”等关键词语的表达效果。 2.品读司马迁“发愤”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继续感受“选用典型事例”突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写作方法。 3.能够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品读司马迁“发愤”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继续感受“选用典型事例”突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写作方法。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 学生:1.完成课后练习,围绕3、4两题进行思考、批注阅读。2.收集司马迁的资料,了解《史记》这部历史巨著。 教师:收集有关司马迁的资料,了解《史记》这部历史巨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精读课文,了解了美国女孩海伦·凯勒不屈不挠地奋斗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生命有了奇迹,同时成就了海伦·凯勒传奇的一生。今天这节课,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中国的传奇人物---司马迁。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发愤”这个词语理解吗?指名说。(决心努力的意思) 这种说法大家赞同吗?赞同。 关于“司马迁”的资料你收集到了哪些?和大家交流交流。指名说(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好相关内容。)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题目直截了当的告诉了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写的?结果如何?带着这样三个问题浏览课文,看看能不能给课文划分一下段?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1.小组交流划分情况。 2.指名说划分情况。师生补充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第一、二段:原因 第三段:经过 第四段:结果 3.把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品读“发愤”朗读感悟,借助典型事例感受人物形象。 1.关于 《史记》 ,作者在文中也有一段描述,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这段话。 出示: 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指名读,短短两句话,却写出作者无限的感慨, (生齐读) 2.从作者的评述与感慨中,你感觉哪些词句的分量比较重?(发愤、 耗尽毕生的心血、用生命写成。) 3.司马迁的愤是从何而来,他又是怎样发愤、耗尽毕生心血、用生命完成 《史记》 这部辉煌巨著的呢?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三小节, 画出能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句子,在空白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 圈画、 写想法、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 出示: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 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 齐读,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说的?就这样死了,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死呢?  (2) 理解:飞来横祸。 “横”为什么读二声?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在什么情况下读四声? 出示: “横” 读二声的时候就是表示和位置关系“竖”的相对一面,地理位置,另外还有关于位置的引申, 如横行霸道,横尸街头,横头横脑。读四声的时候就是表示的一种态度、性格等等还有就是超出寻常, 1. 凶暴,不讲理;蛮~。强~。2.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 指名读。是的,字义决定字音。“飞来横祸”在文中指什么? (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3) 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棱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4) 理解:酷刑。 司马迁受了酷刑!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 出示: 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 (6) 自由读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士大夫气节,士大夫犯罪,杀头可以,但污辱性的惩罚是受不得的。士大夫如果遭受酷刑,一般都会自行断,这就是常说的“士可杀不可辱” (7) 难怪“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结合语境理解“悲愤交加”、“残生”。 这里的“残生”,能换成“一生”吗?(不行,“残生”是指他残余的日子,而“一生”则从出生开始全部包括在内。)可以换成“余生”吗?(不行,“余生”只代表剩余的日子,而“残生”说明司马迁已经残疾了,是废人了,更能说明对司马迁来说,剩下的日子是残废的,活着也毫无意义了,生不如死。)从残生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刑罚的残酷。 指导朗读。 但最终司马迁却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8) 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9) 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 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 (10)两个叹号和两个“一定”说明了什么?(决心之大。)                  引导发现:四句话,首先句号作结;接着是一反问,然后连用了两个感叹号,此处的情感是层层递进的。小小标点却包含了很重地情感。 一起读读。 同学们,在屈辱、痛苦、挫折面前,是抑郁而终,做一个弱者,含恨离开人世,还是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引读 因为追求不同,人生价值完全不同,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一起朗读,要读得掷地有声! 4.探究发愤的缘由 过渡:受刑后的司马迁内心十分复杂,除了对人活着价值的思考,还有什么原因使他要活下去写完史书?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在一旁写写你找到它的原因。 预设:(1)环境的影响 ①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座名山,是司马迁少年时代所居之所,滔滔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他想效仿英雄成就一番事业,他想把英雄的故事记录。 ②黄河,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在黄河地区,诞生了多少英雄人物,发生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司马迁从小就喝着黄河水长大,受黄河文化的熏陶,他的血液里流淌着黄河儿女不屈的精神,受母亲河的熏陶,也是他喜爱历史的重要原因。 ③“受父亲的影响, 司马迁努力读书, 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 广交朋友, 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年轻的时候司马迁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写,非常喜欢历史,同时也为写《史记》 做好了准备。 (2)父亲的嘱托 父亲是怎样嘱托的? 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 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 “我死之后, 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 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2)想象理解,交流看到、听到、想到 (3)指导朗读: 那一刻,父亲流着眼泪,紧紧拉着司马迁的手说--------  那一刻,父亲深深凝视着司马迁的眼睛,颤抖地说------ 那一刻,父亲强咽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 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齐读) 此处的“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嘱托有托付的意思,比嘱咐的分量更重。) 小结:正是由于司马迁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是他毕生的心血。让我们发自肺腑地赞叹: ——(生齐读后一节) 5.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漫长过程中,肯定遇到了很多困难或灾难,而作者为什么却选取遭受酷刑这件事呢?(因为这个事例最能突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是的,人物的塑造必须造择典型的情事例,这样才能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果以后写作时能运用这些方法去描写一个人, 那么这节课大家才算真正有收获。 (四)设置情境,抓住标题,复述积累 1.《史记》 这部辉煌巨著终究也让司马迁名垂青史了, 但是 《史记》 写作的这段经历却很少有人知道。你愿意把这段经历讲给别人听听, 让更多的人了解一下吗?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 出示: 第一段:受环境影响,努力学习历史(原因) 第二段:牢记嘱托,研读整理史料。(原因) 第三段:飞来横祸,忍辱写《史记》。(经过) 第四段:耗尽心血,完成辉煌巨著。(结果) 2.同桌互说,指名说,评价。 环节三、总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推荐阅读和拓展作业。 1.《史记》里的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大门。希望大家课下认真读《史记》。 2.用“ 选用典型事例”的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 六、板书设计 1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环境影响 牢记嘱托 忍辱写书 完成巨著                                                                                                             (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  刁会会) 写作提升课 (第5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选择“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叙事写人”小练笔。 2.分享交流写作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选择“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叙事写人”小练笔。 三、前置学习活动 学生:观察你身边的人,看看他们有什么特点?如何选用典型事例向他人作清楚介绍。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作前指导——明确写作手法 (一)复习导入,回顾写作手法 1.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海伦·凯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两篇课文,从“典型事例”中感受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和一个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板书:典型事例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再次感受这种写作手法。 课件出示《海伦·凯勒》第四自然段,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齐读。 课件出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三自然段,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齐读。 选用“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好处呢?指名说。 3.课前,已经让同学们观察了身边的某个人,他有什么特点?你选用哪一件“典型事例”给大家介绍清楚这个特点呢?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作前交流,筛选素材 1.小组交流。 2.指名说。师生倾听,评价,促进对写作素材的选择。 3.对于这样的一次小练笔,你有没有什么困难?说出来我们可以共同解决。 预设:(1)观察细致吗?(2)选择什么样的事才是最典型的?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三)当堂习作 课件出示要求: 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有好多有特点的人,你有没有留心观察过?能不能选择一个或两个“典型事例”把他的特点向别人说清楚?争取写得生动具体。 学生下笔成文,教师巡视指导,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四)作后展评,交流分享 1.自读自改。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看看是否有错别字和不通顺的词句,不合适的地方自己试着改过来。 2.小组互改。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再评一评:能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形象刻画地具体形象吗? 小组内互听互评,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共同交流。 指2人上讲台朗读自己的习作并投影,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根据老师要求思考问题。 (1)投影第一位学生的写作片段,想一想这位同学为我们刻画出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课间活动时,我看到舒璇在座位上看书,便跑过去问:“舒璇,你在看什么书啊?”她没有说话,只是把书抬起来放到我眼前。我见她不想搭理我,又开始没话找话说:“你,不想出去玩吗?”她摇了摇头,我试图用力拉她,她却坚定地摇了摇头。我无可奈何地说:“你太认真了!”她依然一言不发,我只好慢悠悠地走了。 指名说。预设:这位小作者观察了身边的同学,但不够细致,不是太生动具体。 (2)投影第二位学生的写作片段,想一想这位同学有没有把人物的特点介绍清楚?有没有生动具体? 妈妈是一个爱唠叨的人。今天早上我刚起床,妈妈就像一位女高音高歌唱家那样,甩开了她嘹亮的嗓音,“才起床,自己看看闹钟,都几点了?”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妈妈又开始了,“赶快吃早点,起那么晚也不怕上学迟到。”我为了让自己的耳朵休息休息,赶快坐到餐桌旁,她又不厌其烦地说:“快点儿吃,你看你吃饭到底有多慢?”我真想赶快吃完,赶快去学校,于是低头狼吞虎咽起来。看我如此吃相,她好像看不惯,“你看看,谁让你吃那么快了,别噎着了。”我真想赶快逃出妈妈的视线,让自己的耳朵“喘口气”。 指名说。预设:这位同学写了一个“爱唠叨的妈妈”,主要从人物的语言以及小作者自己的表现来突出妈妈的这一特点,写得比较生动具体。 4.再次自我修改或同桌交换修改,共同提高。 结合自己刚才的所听所想,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习作,默读修改。 5.誊抄习作,展示作品。 在班级展示栏内展示学生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五)总结 这节习作课,我们尝试着用“选择典型事例”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生动。可是,有时用一个事例不能完全表现刻画这个人物形象,那么可能会选择两个或三个典型事例才能充分刻画这个人物。再给这样精彩的片段加个合适的开头或结尾就是一篇成功的习作了。 六、板书设计 “叙事写人”小练笔 选择典型事例 刻画人物形象                                       (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  朱耿秀) 诵读积累课1《二泉映月》 (第6、7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语境推想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体会四字词语描绘的画面,积累词语。 2.倾听名曲《二泉映月》,诵读课文4、5小节,体会两个排比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积累精彩片段。 3.读写结合,用语言补充留白,写写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语境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体会四字词语描绘的画面,积累词语。2. 诵读课文4、5小节,体会两个排比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 难点:读写结合,用语言补充留白,写写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三、前置学习活动 1.查阅阿炳的资料,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及创作成就,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熟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自主解决文中四字成语的意思。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6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 谈话导入 通过“学说话”“摸盲文”两件事让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屈不挠、创造生命奇迹的盲聋哑人,通过“忍辱写书”一件事又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忍受屈辱、发愤写成辉煌巨著的文学巨人。这节课,我们走进《二泉映月》,通过一首名曲的创作过程再来认识一位双目失明、经历坎坷的音乐家——阿炳。板书:二泉映月,指名读,齐读。 (二)欣赏名曲,了解作者 1.这是一首名曲,在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二泉池畔创作的。我们先来用心来聆听这首世界名曲,这首曲子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播放名曲,闭眼倾听。指名说。预设:(1)我听到了阿炳一生的苦难,一生中充满了坎坷。(2)首曲子非常凄凉、悲伤。(3)我听到了跳跃的节奏,好像是阿炳的抗争…… 小结: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听出了不同的内容。今天要学习的第10课《二泉映月》,向我们讲述了曲子创作的过程,走进阿炳,你会从曲子中感受到阿炳的心声。 2.课前已经让大家收集了阿炳的资料,把你了解到的和大家一起分享。指生说。 阿炳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是个个苦难的人。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们人民喜爱,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三)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带着你对这首名曲的感受,带着你对阿炳仅有的一点了解,读一读这篇课文,读出你自己独特的感受。生自由读。 接读课文。朗读、正音:动人心弦、倔强等,教师评价并相机点拨,指导学生朗读好生字词及其所在的句子。 (四)词语练读,整体感知 1.课文中有一些词语用得好,值得我们反复地诵读,最好能够积累下来,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    月光如银  师傅离世  委婉连绵        深沉的叹息     月光似水    双目失明  升腾跌宕        伤心的哭泣     静影沉璧    卖艺度日     步步高昂        激愤的倾诉     月光照水   疾病折磨     舒缓起伏      倔强的呐喊     水波映月  经历坎坷  恬静激荡 先自由读一读,生自由读词语。 指名读,师生相机评价、正音。 2.这些词语的意思明白吗?默读词语,想想它们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 指生汇报有困难的词语,师生互动解决。 重点理解(PPT展示): ①“经历坎坷”: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②“恬静激荡”:这是一对反义词的,为什么放在一起呢?在这首乐曲中,有一部分恬静形容月光,有一部分激荡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 ③“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形容水很平静,像碧玉一样光洁圆润的月亮倒映在水里的静止的画面。 3.再读词语,进行归类 竖着读这些词语,你会有什么新发现?自由读,指名读。说说新发现。 预设:第一组词语写“二泉映月”的美景,第二组词语写阿炳的身世,第三组词语写《二泉映月》的旋律,第四组写阿炳的心声。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再读词语,带上感受来读,你会发现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画面,争取能把词语描画的画面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划分意义段 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划分一下段落,你会怎样划分?默读课文,先想一想。指生说。预设:第一段(1、2节)在中秋之夜在二泉旁边,师傅告诉他要等他长大才能听懂泉声。第二段(3、4节)写阿炳历尽坎坷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听到许多声音。第三段(5、6节)写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的话,应该怎么说?指名说,师生评价推进概括清楚。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课后题第3、4题,阅读课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下节课,我们来做交流。                               六、板书设计:              10、二泉映月         二泉美景    阿炳的身世      曲子的旋律    阿炳的心声                     第一段:1、2节                     第二段:3、4节                     第三段:5、6节 (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      王兴)  诵读积累课2《二泉映月》                                   第7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六)复习回顾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二泉映月》。 1.首先我们来听写两组词语检验上节课对于词语的掌握情况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师父离世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疾病折磨  经历坎坷 2.写好后,同桌互相批改,圈出错误,及时订正。 3.你能选择这些词语说说文章的内容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七)精读感悟,品读排比句,领悟“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感受阿炳对生命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1. 读懂阿炳坎坷的经历,关注排比句,体会他苦难的一生 (1)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多么希望师父说的奇特而美妙的声音出现在他的耳畔啊,他听到了什么?(板书: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2)是什么原因能让阿炳听得到这些声音?从文中找出来原因。(回顾一下第三自然段)看看十年后的阿炳受了哪些苦难?(课件出示)学生读书。 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 (3)读写结合,用语言补充留白,写写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a.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的阿炳的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教师在乐曲声中叙述) 在风雨交加的酷夏――— 在大雪纷飞的严冬――- 在病痛折磨的寒夜―――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请你拿出笔,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受,写一写你心目当中的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 b. 学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思考、动笔写,写后交流,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4) 阿炳的叹息,叹的是命运的不公。课文中还讲到了“伤心的哭泣”,你知道怎样的哭称之为“泣”吗?命运如此不公,为什么不是号啕大哭,而是小声哭泣呢?你能体会到什么? (命运如此不公,可是他找不到途径去发泄,他发泄又有什么用呢?) 他只有强忍着,使得这份感情变成了琴弦上伤心的哭泣。阿炳同时又在“激愤地倾诉”和“倔强的呐喊”,他“诉的”“喊的”又是什么?(引导学生揣摩阿炳的丰富内心。) (5)这句排比句的使用,真实地描绘了作者的情绪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浪高过一浪,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使他的情绪在瞬间达到高潮,一触即发。引读,对读,齐读下面句子: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这些文字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铭记心头,齐背。 2. 品读阿炳创作曲子的过程,领悟“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感受阿炳对生命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的精神。 人们说“曲为心声”,《二泉映月》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请同学们来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品读描写“琴声”的句子,感受曲子的旋律美 ①默读第5节,用红笔画出描写“琴声”的句子。 a.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山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b.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c.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我们把描写“琴声”的三句话连起来读,读出曲子的优美悦耳。 (2)品读描写阿炳“心声”的句子,体会阿炳坎坷的人生 ①在每一句琴声的后面还写了三句话,自己读一读,这三句话写的是什么?生自由读琴声后面的句子(是作者的感受,阿炳的心声。) ②我们一起读,女生读“琴声”的句子,男生读“心声”的句子。(课件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通过对比读,感受作者“心声”和“琴声”交替出现的写法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③小结:琴声、心声声声相融,融入了这茫茫的月夜。自由读读,记一记这精彩的片段。 3.抓住排比句,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乐曲的旋律是简洁的,但蕴含作者的情感却是丰富的。现在我们再来读“他爱那……”的一组排比句,自己练习读一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排比句,表达阿炳对生命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排比句的气势,通过教师配乐范读,男女生对读,师生接读,反复感受阿炳的美好品质。 我们读出了排比句的气势,从旋律中读出了韵律,感受到了音律的美,从“琴声”中读出了“心声”。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组排比句。 (3)作者由阿炳一生的经历和乐曲旋律的变化,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景、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不同的人听了曲子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感受也不会一样。等我们长大了,再来听二泉映月,会听到今天听不到的声音。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八)整体回顾,感受写法 1.再读这两小节,看作者在写《二泉映月》的过程中,多次插入了环境的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情景交融,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2.阅读这样的文章,我们采用怎样的方法? (读一读,想一想,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角)。 3.运用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继续阅读这类文章。 (九)作业设计:背诵4.5小节 六、板书设计                  10. 二泉映月 琴声﹢心声 排比    命运抗争  向往光明                                                                (滕州市级索镇赵坡小学    黄浩)  略读方法实践课《郑和远航》 (第8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推想词语中关键字的字意,积累词语。 2.运用略读方法快速把握课文大意,借助小标题理清课文层次,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推想词语中关键字的字意,积累词语。 难点:运用略读方法快速把握课文大意,借助小标题理清课文层次,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 三、前置学习活动 1.熟读课文,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主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3.说说郑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4.阅读有关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资料、故事。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     1.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一千年来,一百位对全世界影响、贡献最大的人物,中国仅有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五人入选。而航海家郑和排在第一位。郑和远航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个名人故事——郑和下西洋,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课题。 2.收集了有关郑和的资料,来介绍一下你了解的郑和。指生说。师生互动补充。   (二)理清脉络 整体感知     1.郑和七次下西洋,作者并没有一一介绍,而是详写了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课文哪几小节介绍这一经过?   (1)学生读完后找到(1-5)自然段,分为第一段。   (2)6、7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呢?(其余的六次远航和远航的意义)分为第二段。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用“/”分三层。 交流分层情况:扬帆起航(1-3)  友好交往(4)  战胜凶险(5) 3.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叙述条理“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远航意义”,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交流反馈:1405年7月11日,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一次出使西洋,一路上受到各国欢迎,并进行了货物交换,同时也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亚非各国。就这样郑和先后七次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4.师总结:概括小标题,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清课文层次,快速把握文章大意。这是一种很好的略读方法。 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三)部分理解,练习复述 1.学习“扬帆起航”,感受船队规模 (1)默读“扬帆启航”这一层,整理从中得到的信息,将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简单批注。   (2)交流:     ①时间,地点,人物(人多) ②“宝船”多,大,设备先进        师点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战船,水船,粮船,多。(规模大  场面壮观) ④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怎么才能讲好“扬帆起航”这一部分呢?讨论复述方法。 复述方法:①熟读课文  ②说自己的话  ③分清主次  ④抓关键词   (4)学生尝试复述,师生点评。   (5)感悟:这是一次(            )的远航 (预设:人数众多  规模宏大  ) 2.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第四自然段写友好交往,其中出现了许多人,请你理出人物的出场顺序,圈画关键词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交往(关键词) 郑和 赠送礼品 (各国君臣) (热烈欢迎) (老百姓) (扶老携幼 争相观看 惊叹不已/ 换取土特产品) (商人) (做生意) (很多人) (赠送礼物) 阅读汇报,完成表格。   (2)抓关键词 想象画面 ①“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 ②一家老小齐出动,纷纷来到海边,争相观看,还情不自禁发出感慨……假如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些什么? 生交流,补充语言。 赞叹了一句又一句,根本停不下来,这就叫——(惊叹不已)“已”是什么意思?(停)   (3)抓住了这些信息,复述“友好交往”这个场面就有顺序了。请大家尝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师小结:要是我们复述的时候能够理清顺序,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4)老师赠送你们一组成语,讲的就是郑和出使西洋与各国友好交往的情况。 读: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 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 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5)感悟:这是一次(            )的远航 (预设:友好交往  影响深远  ) 3.品读战胜风险,感受郑和其人   (1)海上的经历也充满艰辛,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海上航行会面临什么危险?(险恶风浪  海盗袭击)   (2)圈画郑和应对风险的关键词语,说说这是一个(      )的郑和!   (3)抓住“镇定自若”“奋勇向前”“化险为夷”“严阵以待”“迅速”“包围”等词语,朗读感受郑和镇定自若、处变不惊、有勇有谋。 郑和事先得到海盗要来偷袭的消息,早就命令士兵摆好了阵势,就等着海盗来犯,所以,“待”的意思就是——(等待)。在郑和的镇定指挥下,船队一次次渡过难关,将危险转化为——平安(夷)。   (4)齐读这一节,感受人物形象。 (5)指导复述:表现出郑和的英勇镇定。 (6)感悟:这是一次(            )的远航 (预设:充满凶险  危机四伏  )     4.小结复述方法 学生练习复述   (1)郑和胜利完成了第一次远航,我们也收获了复述的方法。 提炼总结:  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  2.抓关键词  3.想象画面 (2)综合采用以上方法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全班交流, 评价。 环节三、总结——情感升华,积累拓展。 (四)了解意义 升华情感 1.课文详写了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略写了其他六次远航,这样文章就重点突出,主题明确。指名读最后两自然段。 2.出示资料: (1)87年之后,哥伦布2只小船200多人发现了美洲。 (2)100多年后,麦哲伦3只小船300多人发现了好望角。 你们看了有什么感觉? 3.再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你有什么感觉? 交流反馈: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理解“顶峰”。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中国人的自豪感。 5.感悟:这是一次(            )的远航  (预设:史无前例  振奋人心  永不停息) 6.最后,让我们在一组成语中结束本次航海之旅。 令出如山 振臂一呼/浩浩荡荡 络绎于途/惊涛骇浪 水土不服 讲和通好 观风问俗/奇珍异宝 互通有无/五洲四海 心悦诚服 (五)拓展阅读     1.故事讲到这儿,相信你们对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以及远航所产生的影响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现在还想知道些什么吗?(自由说) 2.推荐阅读《上下五千年》和《明朝那些事》里的相关内容。思考:你怎样理解梁启超先生所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六、板书设计 11、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1-3)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往(4)                                          战胜凶险(5)               (滕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陈颖) 名著交流课+阅读推荐课 (第9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赏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精彩片段,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同伴交流阅读收获。继续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2.推荐阅读名人成长故事系列丛书。 二、教学重难点 运用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赏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精彩片段,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和同伴交流阅读收获。继续感受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前置学习活动 1.师生共同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夏志强译,中国文联出版社,新悦读之旅丛书)了解整体内容,深有感触的地方可以做批注,推荐阅读最后一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搜集其他的名人成长故事。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导入,谈话激情。 1.通过第9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位不屈不挠的海伦·凯勒。就像名著便览中所说的那样,课件出示: 名著便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竟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时隔100多年,当我们穿过悠长的时光隧道,回眸凝视职位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孤独岁月的弱女子,我们不由得惊叹:生命的奇迹究竟是如何诞生的?翻开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也许我们的心灵之光将由此点燃。 她是一个生活在在盲聋哑世界里的人,她度过了87年无光、无声的世界,但她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一生写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究竟是怎样的不屈不挠让海伦·凯勒创造了这样的生命奇迹呢?也许从她的自传中我们能有更多的感受。 2.之前的一个多星期,我们都在阅读她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各自的读书收获。板书:读书交流 环节二、整体感知,交流略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你感觉海伦·凯勒的语言怎样? 你能简要介绍一下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吗?指生说。 环节三、汇报交流,精读悟情 1.海伦·凯勒的语言优美隽永,我们无不被故事情节而吸引,无不为精彩的描写而惊叹,无不被作者的精神所感动。你最喜欢阅读的是哪一章节的哪一部分,从中你又能体现出什么?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随机指导) (1)指名小组代表,师生共同评议。 预设一:聆听心灵渴望——向往光明,乐观向上 ①光明,对于我们这样身体健全的人来说是多么平常,但对于一个集盲、聋、哑的人来说,光明意味着什么?这段文字是有声音的,我们可以听到海伦内心的呼唤和渴望。课件出示:1.有时,我的心在哭泣。如果我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得到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凭借视觉将会有多少美展现出来啊! 2.假如我是个大学校长,我要开设一门必修课程,就是“怎样使用你的眼睛”。 ②这些文字,我们听到海伦内心最热切的渴望,最直接的心灵独白。其实她的渴望是渗透在整本书、整篇文章的字字句句中,也渗透在她一生的日日夜夜中。 预设二:想像感人画面——心怀感恩,渴求知识 ①在这假想的三天光明中她首先希望看到的是莎莉文老师,这段文字给出了。读着这段文,浮现在你眼前的有哪些画面?从这些画面中你体会出什么? ②课件出示“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太太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她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还要研究她的容貌,发现她出自同情心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迹象,她正是以此来完成教育我的艰巨任务的。我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 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配乐朗读。 预设三:理解精神形象——自强不息,坚忍不拔 ①在《希望之光》这一章中,你从这些题目中感受到什么:《目盲心不盲》《超越痛苦》《正视残疾》《我的信条》。 ②结合交流海伦的乐观向上,坚韧不拔。 预设四:感受博爱情感——悲天悯人,珍爱生命 ①在《用爱和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感谢那双双托满阳光的手》《爱的福音》《友谊和生命》《感谢生命 感谢生活》等章节,你读出了什么? ②结合语言文字交流海伦善良和博爱。 (2)重点汇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①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重点阅读这一章,回忆思考:海伦是如何安排这三天的?并完成下表: 第一天 白天 晚上 第二天 白天 晚上 第三天 白天 晚上 ②交流表中内容。  ③在这三天中,海伦看了很多东西,而从这些东西都可以看出海伦的内心,请大家随意找一两处海伦的“所见”,来透视一下海伦的内心。  学生交流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①作者对自己周围的人怀着极其真挚的友爱,希望能看到表现他们内心美的外部特征,这说明她是何等善良。  ②她希望看到地球和它的居民的简要历史,还要看到人类精神的千姿百态,这又显示了她坦诚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她关心日常世界,希望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场面,把别人的欢乐和痛苦当成自己的欢乐和痛苦,这又表现了她的博爱以及跟外部世界交流的强烈愿望。 环节四、总结延伸,拓展阅读 1.在海伦的三天光明中,丝毫没有恐惧、失落、凄凉、悲哀,我们看到的是她对光明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对世人的规劝。从同学们的汇报中,我们感受到海伦·凯勒对人类的爱,看到了乐观向上、坚忍不拔、善良美丽的海伦·凯勒,看到了生命的奇迹是这样创造出来的,既受感染,也充满感激。课件出示,指读。 “19世纪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另一个人就是海伦·凯勒。拿破仑试图用暴力征服世界,他失败了;海伦·凯勒用笔征服世界,她成功了”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 2.同学们,我们刚刚读过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使我们认识了海伦凯勒,她以自己乐观善良、坚忍不拔的伟大人格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其实像这样的人,古今中外还有很多,把你知道的一些名人的事迹介绍给大家。指生介绍。 环节五、实践应用,推荐阅读 1.这些名人以他们与众不同的魅力,崇高而伟大的人格,独特而平凡的经历,灿烂而辉煌的业绩,给世人留下宝贵的财富。我们学校的图书室,有很多藏书,也有不少名人传记。课件出示图书室有关藏书。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名人故事, (板书:名人故事)课件出示,指导自读。 格林尼亚的改变 法国的维克多·格林尼亚出身于有钱人家,自幼生活奢侈,不务正业,人称他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二流子”。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格林尼亚意外地受到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的羞辱。姑娘对格林尼亚说:“请站远一点,我最讨厌你这样的花花公子挡住了视线!”骄横的格林尼亚生平第一次遇到别人对他的蔑视和冷遇,他怒不可遏。可是这令人无地自容的耻辱并没有使格林尼亚失去理智,他像一个昏睡的人被猛击一掌后突然清醒过来一样,开始对自己的过去产生了悔恨之情,他留下一封家信,悄悄地离开家乡。信中写道:“请不要探询我的下落,容我刻苦努力地学习,我相信自己将来会创造出一些成绩来的。”此后,他潜心于学问,在导师巴比埃的指导下研究金属镁所引起的有机合成反应,创立了格林尼亚反应。这一成就,使他于190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1.文章写了件什么事? 2.表现了维克多·格林尼亚什么精神?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3.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读,巡视指导。 3.分享收获,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推荐阅读。 (1)是书,引领我们走进名人,聆听他们的心声。是书,引领我们走近名人,目睹他们的伟大与崇高。我们也许不能成为名人,但名人的成长足迹却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我们图书室有很多名人故事和传记,同学们走进图书室借阅有关书籍。 (2)课件展示图书室有关书籍。 指名交流:你喜欢哪个名人,你打算怎样阅读他的传记。 (3)推荐阅读。(课件出示) 推荐阅读 1.继续深入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在学校图书室,借阅自己喜欢的名人传记,认真阅读,感受名人伟大的精神品格 六、板书设计: 读书交流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名人故事                                       (滕州市田陈矿区学校  梁井莉) 附: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案编写信息统计表 年级 单元 姓名 单位 (区市、乡镇、学校) 课时(按序填写) 课型 五 第 三单 元 杨婉艳 滕州市八一矿区学校 第1课时 预习过关课 侯志苹 滕州市东郭镇党山小学  第2课时 阅读方法指导课 李洪涛 滕州市西岗镇南荒小学  第3课时 精读方法指导课 刁会会 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  第4课时 精读方法实践课 朱耿秀 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  第5课时 写作提升课 王兴 滕州市实验小学荆河路校区      第6课时 诵读积累课 黄浩 滕州市级索镇赵坡小学    第7课时 诵读积累课 陈颖 滕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第8课时 略读方法实践课 梁井莉 滕州市田陈矿区学校  第9课时 名著交流课+阅读推荐课 文档已经阅读完毕,请返回上一页!
/
本文档为【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