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汉代丧葬习俗面面观

2018-10-14 4页 doc 15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汉代丧葬习俗面面观汉代丧葬习俗面面观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sǐ者丧葬事宜。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国家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丧葬制度,也就不可能产生丧葬习俗。 河南省有一个市从今年年中开始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坟复耕”运动,据披露,截至目前“已平迁200多万坟墓,复种耕地近3万亩”。大规模的平坟运动在海内外引起舆论批评浪潮。不只是当地民众不满,在外地工作的当地人不满,甚至也引发了海外华人、华侨的强烈不满,而当地竟然不为丝毫所动,...
汉代丧葬习俗面面观
汉代丧葬习俗面面观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sǐ者丧葬事宜。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国家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丧葬制度,也就不可能产生丧葬习俗。 河南省有一个市从今年年中开始开展了大规模的“平坟复耕”运动,据披露,截至目前“已平迁200多万坟墓,复种耕地近3万亩”。大规模的平坟运动在海内外引起舆论批评浪潮。不只是当地民众不满,在外地工作的当地人不满,甚至也引发了海外华人、华侨的强烈不满,而当地竟然不为丝毫所动,逆主流民意和舆论潮流而动,实在令人惊异。近年来,该省每年都要搞祭祖大典,祭拜炎黄二祖。一个如此重视传统、尊重国人先祖的地方,竟然会出现大规模刨人祖坟的运动,实在有些匪夷所思。 坟对中国人来说,不是一片平常无奇的土堆。而是社会关系、人生价值之所以维系的一个坐标。不像基督教等文明,中国人信仰自己的祖先。几乎每一个中国家庭都有一本家族的族谱,这本族谱上记载着往上十几代,乃至几十代祖先的名字,从这份家谱中,人们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而按照这些家谱,人们又追溯姓氏的起源,然后,追溯到上古的炎黄二帝。在中国人的概念当中,长辈或祖先虽已逝去,但是,他们在阴间仍然照看着子孙,保佑着子孙的平安和家族的昌盛。 中国人纪念祖先,不只在祖先的祭日,而且有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到了阴历的十月一,也要给先人上坟、烧纸,过年的时候,也有各种纪念的意识。因为,对祖先的敬重,以及祖先对于当世人生的价值意义,人们对祖先的坟冢也保持了高度的敬畏和禁忌。这不仅仅是一种支系亲人之间的情感寄托,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信仰。中国人也讲究迁坟,迁坟也看风水算日子、要举行仪式,可是,这祖坟自家人可以迁的,外人就不能动的。刨人祖坟,在过去是被看作最缺德的事情,并且要遭受断子绝孙的诅咒。可以说,不刨人家的祖坟,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拙文仅就汉代丧葬习俗提供一些资料,并发表若干粗浅的看法。 汉代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方面均为汉文化的形成莫定了基础,并长期影响着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方向。汉代艺术灿烂辉煌,其中汉画像石是以石板为墓葬表现当时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艺术形式,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枝独特的艺术奇葩,其形象构成组含的文化意义可视为汉代墓葬文化的具体呈现。 在中国古代丧葬史上,汉代的丧葬礼俗颇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丧礼和葬俗两方面。汉代丧葬礼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传统的因素,也有当时社会现实的因素在内。当然,汉代丧葬礼俗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汉代的丧礼和葬俗是在 先秦和秦的基础上发展得来的,并形成复杂多样的丧葬习俗和制度。汉代丧葬礼俗对后世以及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看,丧葬礼俗还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为后世保存了相当数量的物质史料和文化财富。但历史上厚葬之风屡禁不绝,在当今社会仍陈渣泛起,造成一定社会问。这就要求我们对汉代丧葬礼俗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使一些消极的陈规陋习得以克服和清除。 汉代,由于统治者的极力倡导,儒家的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对当时的丧葬习俗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厚葬风气盛行,继商周之后出现第二个厚葬高峰。当时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争先恐后,倾尽物力财力,大肆厚葬。每年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用来修筑皇陵,所以皇陵无不建得宏大豪华,随葬的珍宝之多令后世咋舌;诸侯王、权贵皇戚、富商大贾、中小地主等,倚仗财力,其墓葬往往“积土如山,列树成林”;就是庶民百姓和边远下士,也无不仿效,以显孝心,以邀孝名。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皇陵、大型崖墓、“黄肠题凑”木椁墓和装饰精美的画像石、画像砖墓的大量出现,证明了这一点;随葬品更是精品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等计2000多件(套),许多随葬品都是稀世之珍,艺术瑰宝。 除厚葬外,汉代丧葬习俗的第二个特点是“事sǐ如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灵魂不灭的观念。在墓室的型制和结构上,尽量模仿活人住宅,有前室、中室、后室及侧室、耳室,分别安放棺椁、生活用品、用于“出行”的车马器等,有的还有厨房、厕所。在随葬品方面,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有的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如食物,有酒、粮食、水果、禽、鱼、牲畜等等,多被制成饼、饭和各种菜肴,名目繁多,不胜枚举;生活用具有盘、卮、豆、酒壶、奁、甑、鼎、案、耳杯、酒樽、镫等等。当时的人们认为,这些宏丽的墓室、丰富的随葬品,能保证sǐ后在阴间可以尽情享用。 与厚葬之风和灵魂不灭观念相适应的便是墓祭之风的流行。汉代人们认为,陵墓是“鬼神所在,祭祀之处”。所以他们在墓前(有的建于地下)建立祠堂,作为定时祭祀sǐ者的场所。汉代墓祭时还有避讳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禁止刑徒参加墓祭,因为他们认为墓室是先人的阴宅,灵魂凭依之所,受过刑的人去祭墓,会有损祖先之德。 汉代丧葬盛行口含又称作“饭含(晗、晗)”,即依丧葬礼俗而给sǐ者口中填塞的贝、粱稻、玉、金属货币等口含物。古人重丧葬,不忍sǐ者口中虚空,故置之以实其口。早在大坟口文化时期的墓葬中就发现了sǐ者口中置玉口含的现象,殷商之际墓葬中习见贝、玉蝉、玉鱼、玉珠之类口含物。两周时期,口含习俗不仅流行,还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周礼•天官•玉府》:“大丧共含玉。”《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文家加饭以稻米。”《说苑•修文》:“天予冶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庶人以谷实。”汉代崇尚厚葬而盛口含之风,先秦口含礼制得以遵行,王公贵族多效古礼,庶民则多以铜币作口含,意欲使死者带钱到另一个世界资用,汉以后沿袭不衰。 汉代丧葬习俗普遍实行“二次下葬”。 汉代时期下葬时,人们通常是通过墓 道将棺椁送入墓室,然后再将墓门封闭。在夫妻合葬墓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先故去的人葬于别处,待夫妻中的另一位去世后再一同葬于自家的墓中;第二种方式则是直接将先故去的人葬于墓中,并封闭墓门,夫妻中的另一位去世后,家人寻找到当时的墓道,二次下葬,即通常所说的“二次葬”。 从“二次葬”可以发现,汉代社会男尊女卑,不论在生前的日常生活中,还是sǐ后的安葬方位上,都能体现出来。男方在安葬时通常都在“上位”,而每个地方、每个家族对于“上位”的理解各不相同。有的以河为上、有的以山为上、更有以东或以北为上等不同的说法。 两汉时期,民间的乐舞祭祀活动极其繁盛,在丧葬仪式中举行盛大的娱乐性歌舞表演。汉代丧礼音乐包括黄门鼓吹、《挽歌》、《巴渝》耀歌等,为了营造隆重、盛大的丧葬气氛,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歌唱、器乐、舞蹈、杂技、俳优等,几乎都被用到了丧葬之中。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已远远超出了寄托哀思的限度,体现了汉代“厚死崇丧”的时代风尚。阴阳五行和黄老学说强调的“鬼神观”与儒家所推崇的“孝道观”,是“厚死崇丧”丧乐文化形成并盛行的直接动因。
/
本文档为【汉代丧葬习俗面面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