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99-10年分析名词解释

99-10年分析名词解释

2013-03-04 30页 doc 958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31470

暂无简介

举报
99-10年分析名词解释2010年名词解释 1、 共振线 共振线 resonance line   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外层电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为共振线。   原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由最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第一共振线的激发能最低,原子最容易激发到这一能级。因此,第一共振线辐射最强,最易激发。上述为共振线的广泛定义。   从狭义上讲,所谓共振线实际上仅指第一共振线。如果...
99-10年分析名词解释
2010年名词解释 1、 共振线 共振线 resonance line   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   外层电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为共振线。   原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由最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所发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振线。第一共振线的激发能最低,原子最容易激发到这一能级。因此,第一共振线辐射最强,最易激发。上述为共振线的广泛定义。   从狭义上讲,所谓共振线实际上仅指第一共振线。如果基态是多重态结构,则只有对应于跃迁到最低多重态组分而发射的谱线,才称为共振线。 2、 均化效应 均化效应   分析化学中,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拉到溶剂化质子水平的效应称为均化效应。 3、 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达到某一置信度(如95%)时,预报量可能出现的范围(如E(y)±1.96σ,这里σ是差)。 定义:是指由样本统计量所构造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   1、对于具有特定的发生概率的随机变量,其特定的价值区间------一个确定的数值范围(“一个区间”)。   2、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3、该区间包含了参数θ真值的可信程度。   4、参数的置信区间可以通过点估计量构造,也可以通过假设检验构造。 :   Pr(c1<=μ<=c2)=1-α   α是显著性水平(例:0.05或0.10)   100(1-α)指置信水平(例:95%或90%)   表达方式:interval(c1,c2)——置信区间 4、 Molecular ion 分子态离子 分子离子 molecular ion   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常用符号M·+表示。   分子离子是质谱图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其质荷比m/z值就是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它是质谱图中所有碎片离子的起源。   作为分子离子的必要的(但非充分的)条件是:   (1)必须是质谱图中最高质量的离子;   (2)必须是奇电子离子;   (3)必须能通过丢失合理的中性碎片产生质谱图中高质量区的重要离子。   分子失去一个电子所形成的正离子称为分子离子,它的质荷比值即代表了试样分子所对应的分子量数值。分子得到一个质子所形成的正离子称为准分子离子。   化合物分子通过某种电离方式,失去一个外层电价电子而形成代正电荷的离子称为分子离子。 2007年名词解释 1、 陈化 陈化现象  高分子溶液在放置过程中自发的聚集而沉淀的现象称为陈化现象。这是由于光线、空气、盐类、pH、絮凝剂、射线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边缘效应 平面色谱法 边缘效应   在平面色谱法中,同一块色谱板基线上不同位置点上同一种物质,而产生边缘比移值大于中间比移值的现象.他是因为边缘的溶剂蒸发比中间的快,从而加速了边缘的溶剂迁移,让边缘比移值变大.他可以通过展开前的饱和来和点子句色谱板1cm来减小. 3、膜电极 膜电极 membrane electrode 在其结构上配备有膜组合的电极。如玻璃电极、离子交换电极或氧电极等。 : 4、Doppler带宽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 Doppler effect 多普勒展宽 共振能区内的中子与靶核相互作用时,靶核的热运动引起中子截面的共振峰峰值降低,但宽度展宽,从而使更多的中子能量处于共振能附近,而被共振俘获吸收的现象。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具有波动性的光也会出现这种效应,它又被称为多普勒-斐索效应.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image/f95898186a7f468c4aedbc1b" \t "_blank" 多普勒效应4 因为法国物理学家斐索(1819~1896年)于1848年独立地对来自恒星的波长偏移做了解释,指出了利用这种效应测量恒星相对速度的办法.光波与声波的不同之处在于,光波频率的变化使人感觉到是颜色的变化. 如果恒星远离我们而去,则光的谱线就向红光方向移动,称为红移;如果恒星朝向我们运动,光的谱线就向紫光方向移动,称为蓝移。   光(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分为以下三种:   (1)纵向多普勒效应(即波源的速度与波源与接收器的连线共线):f'=f [(c+v)/(c-v)]^(1/2)   其中v为波源与接收器的相对速度。当波源与观察者接近时,v取正,称为“紫移”或“蓝移”;否则v取负,称为“红移”。   (2)横向多普勒效应(即波源的速度与波源与接收器的连线垂直):f'=f (1-β^2)^(1/2) 其中β=v/c   (3)普遍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的一般情况):f'=f [(1-β^2)^(1/2)]/(1-βcosθ)   其中β=v/c,θ为接收器与波源的连线到速度方向的夹角。纵向与横向多普勒效应分别为θ取0或π/2时的特殊情况 5、 Magnetic anisotropy磁各向异性 磁各向异性:物体中相对于一个给定参考系的各不同方向上,物体具有不同磁性的现象。 磁各向异性是指物质的磁性随方向而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弱磁体的磁化率及铁磁体的磁化曲线随磁化方向而变。铁磁体的磁各向异性尤为突出,是铁磁体的基本磁性之一,表示饱和(或自发)磁化在不同晶体方向时自由能密度不同。磁各向异性来源于磁晶体的各向异性。 2008年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 material balance 物料平衡   物料平衡:Kw(2)HA的存在形式有HA及A-两种,其浓度和等于HA的分析浓度(所谓酸的分析浓度指未电离酸和已电离酸浓度之和)c:[A-]+[HA]=c(3)这种把一种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的各物种浓度之和等于其分析浓度的关系物称为物料平衡 2、 Ion pair chromatography离子对色谱法 离子对色谱法 ★   (1) 定义 离子对色谱法可分为正相与反相离子对色谱法,因为前者较少使用,故只介绍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是把离子对试剂加入极性流动相中,被分析的样品离子在流动相中与离子对试剂的反离子生成不带荷电的中性离子对,从而增加了样品离子在非极性固定相中的溶解度,使分配系数增加,改善分离效果。   (2) 常用离子对试剂 分析碱类用烷基磺酸盐为离子对试剂,如正己烷磺酸钠。分析酸类常用四丁基季铵盐,如四丁基胺磷酸盐。   (3) 分离机制以RPIC分离碱类物质为例,用离子对模式说,说明分离机制。[离子对分离示意图]上图中B为碱分子,遇H生成BH正离子,在流动相中与离子对试剂的反离子RSO生成不带荷电的中性离子对而溶入非极性的固定相中。   (4) ★分配系数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的分配系数与液-液色谱中的K的含义类似:   分离碱(RNH):流动相pH=3-3.5,K=[RNH·PICB]s/[RNH·PICB]m   分离酸(RCOOH):流动相pH=7.5,K=[RCOO·PICA]s/[RCOO·PICA]m   反相离子对色谱的出柱顺序与反相色谱一致,分配系数K除与RHPLC有同样的影响规律外,还与离子对试剂的碳链长度和浓度有关。碳链长度增加,K(或k)相应增大。反相离子对色谱很易实现,用ODS柱,在流动相甲醇-水或乙腈-水中加入0.03~0.01mol/L的离子对试剂即可。   (5) 特点 该法使反相色谱法得以用于有机酸、碱、盐的分离,而且可以避免用普通的HPLC仪器长期进行离子色谱时,流动相(酸、碱)对泵与流路的腐蚀。这种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很广,如生物碱、有机酸、磺胺类药物、某些抗生素与维生素等。在体内药物分析上也有许多应用,如在测定人体内碱性药物的血药浓度时,有利于与其代谢产物和内源性酸性杂质分离。在许多药物分析课题上可用RPIC替代IEC,但PIC试剂的价格较贵是其缺点。 3、 标准对照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中) 标准对照法 在同样条件下配制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浓度应尽可能接近,在选定波长处,分别测定吸收光度,根据定律 A标=E1%1cmc样l A样= E1%1cmc样l 因是同种物质,同台仪器及同一波长测定,l和E1%1cm相等,所以 A标/A样=C标/C样 C样=C标A样/A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根据物质分子对波长为200-760nm这一范围的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重现性好。波长长(频率小)的光线能量小,波长短(频率大)的光线能量大。分光光度测量是关于物质分子对不同波长和特定波长处的辐射吸收程度的测量。   描述物质分子对辐射吸收的程度随波长而变的函数关系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或吸收曲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通常由一个或几个宽吸收谱带组成。最大吸收波长(λmax)表示物质对辐射的特征吸收或选择吸收,它与分子中外层电子或价电子的结构(或成键、非键和反键电子)有关。朗伯-比尔定律是分光光度法和比色法的基础。这个定律表示:当一束具有I0强度的单色辐射照射到吸收层厚度为b,浓度为c的吸光物质时,辐射能的吸收依赖于该物质的浓度与吸收层的厚度。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的A叫做吸光度;I0为入射辐射强度;I为透过吸收层的辐射强度;(I/I0)称紫藤为透射率T;ε是一个常数,叫做摩尔吸光系数,ε值愈大,分光光度法测定的灵敏度愈高。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由5个部件组成:①辐射源。必须具有稳定的、有足够输出功率的、能提供仪器使用波段的连续光谱,如钨灯、卤钨灯(波长范围350~2500纳米),氘灯或氢灯(180~460纳米),或可调谐染料激光光源等。②单色器[1]。它由入射、出射狭缝、透镜系统和色散元件(棱镜或光栅)组成,是用以产生高纯度单色光束的装置,其功能包括将光源产生的复合光分解为单色光和分出所需的单色光束。③试样容器,又称吸收池。供盛放试液进行吸光度测量之用,分为石英池和玻璃池两种,前者适用于紫外到可见区,后者只适用于可见区。容器的光程一般为0.5~10厘米。④检测器,又称光电转换器。常用的有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后者较前者更灵敏,特别适用于检测较弱的辐射。近年来还使用光导摄像管或光电二极管矩阵作检测器,具有快速扫描的特点。⑤显示装置。这部分装置发展较快。较高级的光度计,常备有微处理机、荧光屏显示和仪等,可将图谱、数据和操作条件都显示出来。   仪器类型则有:单波长单光束直读式分光光度计,单波长双光束自动记录式分光光度计和双波长双光束分光光度计。   应用范围包括:①定量分析,广泛用于各种物料中微量、超微量和常量的无机和有机物质的测定。②定性和结构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还可用于推断空间阻碍效应、氢键的强度、互变异构、几何异构现象等。③反应动力学研究,即研究反应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关系,测定反应速度和反应级数,探讨反应机理。④研究溶液平衡,如测定络合物的组成,稳定常数、酸碱离解常数等。 4、 体系间跨越  系间窜越(Intersystem Crossing,ISC): 不同多重度的能态之间的一种无辐射跃迁。跃迁过程中一个电子的自旋反转,如S1~→T1或T1~→So。 2009年分析化学试题 1、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⑴有时某些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稳定的络合物,这些络合物较对的MY配全物更稳定,以至到达计量点时滴入过量EDTA,也不能夺取指示剂配全物(MIn)中的金属离子,指示剂不能释放出来,看不到颜色的变化这种现象叫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如以铬黑T作指示剂,pH=10.0时,EDTA滴定Ca2+、Mg2+时,Al3+、Fe3+、Ni2+和Co2+对铬黑T有封闭作用,这时可加入少量三乙酸(掩蔽Al3+和Fe3+)和KCN(掩蔽Co2+和Ni2+)以消除干扰。 ⑵由于有色络合物的颜色变化为不可逆反应也会引起封闭现象。这时MIn有色络合物的稳定性虽然没有MY的稳定性高,但由于其颜色变化为不可逆,有色络合物并不是很很快地被EDTA破坏,因而对指示剂也产生了封闭。如果封闭现象是被滴定离子本身所引起的,一般可用返滴定法予以消除。 如Al3+对二甲酸橙有封闭作用,测定Al3+时可先加入过量的EDTA标准溶液,于pH=3.5时煮沸,使Al3+与EDTA完全配位后,再调整溶液pH值为5.0~6.0,加入二甲酚橙,用Zn2+或Pb2+标准溶液返滴定,即可克服Al3+对二甲酚橙的封闭现象。 指示的僵化现象   有些金属指示剂本身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的溶解度很小,使终点的颜色变化不明显;还有些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所形成的络合物的稳定性稍差于对应EDTA络合物,因而使EDTA与MIn之间的反应缓慢,使终点拖长,这种现象叫做指示剂的僵化。这时,可加入适当的有机溶剂或加热,以增大其溶解度。   如用PAN作指示剂时,可加入少量甲醇或乙酸;也可以将溶液适当加热,以加快置换速度,使指示剂的变色较明显;用磺基水杨酸作指示剂,以EDTA标准溶液滴定Fe3+时,可先将溶液加热到50~70℃以后,再进行滴定。   另外,金属指示剂大多数是具有许多双键的有色化合物,易被日光、氧化剂、空气所分解;有些指示剂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日久会变质。如铬黑T、钙指示剂的水溶液均易氧化变质,所以常配成固体混合物或用具有还原性的溶液来配制溶液。分解变质的速度与试剂的纯度也有关。一般纯度较高时,保存时间长一些,还有,有些金属离子对指示剂的氧化分解起催化作用。如铬黑T在Mn(IV)或Ce4+存在下,仅数秒钟就褪色,为此,在配制铬黑T时,应加入盐酸羟胺等还原剂。 2、Deviation 偏差 deviation 在多次重复测定中 某次测定值与各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差值。 3、Capacity factor 柱容量因数 色谱柱的柱容量 Capacity factor 柱容量的定义是:在色谱峰不发生畸变的条件下,允放注入色谱柱的单个组分的最大量(以ng计)。当注入色谱柱的单个组分的量超出柱容量,则出现前伸峰(或前沿峰)。前伸峰使色谱峰展宽,从而造成可能的积分误差及共洗脱问题,并出现保留时间的变化。 4、荧光和磷光 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从激发态分子衰变为自旋多重度相同的基态或低激发态时的自发发射现象。   由多重度相同的状态间发生辐射跃迁产生的光,如S1→S0的跃迁。   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时,由于电子跃迁而由被激发分子发射的光。   物质经过紫外线照射后发出荧光的现象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自发荧光,如叶绿素、血红素等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发出红色的荧光,称为自发荧光;第二种是诱发荧光,即物体经荧光染料染色后再通过紫外线照射发出荧光,称为诱发荧光。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原子荧光可分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等三种类型。 磷光是一种缓慢发光的光致冷发光现象。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通常具有和基态不同的自旋多重度[1]),然后缓慢地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与-{zh-cn:荧光;zh-tw:萤光}-过程不同,当入射光停止后,发光现象持续存在。发出磷光的退激发过程是被量子力学的跃迁选择规则禁戒的,因此这个过程很缓慢。所谓的"在黑暗中发光"的材料通常都是磷光性材料,如夜明珠。 2005年试题 1、荧光熄灭   荧光熄灭:   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 荧光熄灭剂:   引起荧光熄灭的物质称为荧光熄灭剂。   如,卤素离子、重金属离子、氧分子以及硝基化合物、重氮化合物、羧基和羰基化合物均为常见的荧光熄灭剂。 荧光淬灭的原因:   原因很多,机理也很复杂,主要包括:   ①因荧光物质的分子和熄灭剂分子碰撞而损失能量;   ②荧光物质的分子与熄灭剂分子作用生成了本身不发光的的配位化合物;   ③溶解氧的存在,使得荧光物质氧化,或是由于氧分子的顺磁性,促进了体系间跨越,使得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转变至三重态;   ④当荧光物质浓度过大时,会产生自猝灭现象.[1] 荧光熄灭法   利用荧光强度的减小与荧光熄灭剂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来进行测定含量的方法。 2、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化学位移   由于有机分子中各种质子受到不同程度的屏蔽效应,因此在核磁共振谱的不同位置上出现吸收峰。   但这种屏蔽效应所造成的差异是非常小的,难以精确的测出其绝对值,因此需要一个参照物(reference compound)来做对比,常用四甲基硅烷(CH3)4Si(数字下标)(tetramethylsilane,简写为TMS)作为标准物质,并人为将其吸收峰出现的位置定为零。(TMS中,Si原子电负性较小,电子云可以较多的流到甲基上,因此C原子所受的电子屏蔽较大,将它的C原子的吸收线作为参考零点。一般地,化合物中,C原子的化学位移在0-250这个范围内。)   某一物质吸收峰的位置与标准质子吸收峰位置之间的差异称为该物质的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常以δ表示:   化学位移(δ)=【υ样品—υTMS / υ0(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00000 ppm   式中,υ样品为样品吸收峰的频率,υTMS为四甲基硅烷吸收峰的频率。由于所得的数据很小,一般只有百万分之几,故乘以1000000。   注: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要达到200MHz甚至更高,以产生强磁场。   英文公式: δ= (shift from TMS for a particular proton in Hz) / (spectrometer frequency in MHz) 在各种有机物分子中,与同一类基团相连的质子,它们都有大致相同的化学位移。 3、重排离子 重排离子 质谱中的某些离子是通过断裂两个或两个以上化学键重新排列形成的,这种裂解称为重排开裂。重排开裂生成的离子称为重排离子。 与单纯开裂不同,由于重排开裂时脱去一个中性分子,因此重排开裂前后离子所带电子数的奇、偶性保持不变;其质量数的奇、偶性一般也保持不变,除非重排开裂时失去了奇数个氮原子。由于离子的电子数与质量间存在一定关系,故可根据离子质量推测该离子是否由重排开裂产生,从而有助于机化合物的结构推断。   产生重排开裂的主要原因是:重排离子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能够脱去稳定的中性分子;需要裂解的临界能较低;开裂中心在易于移动的氢附近等。 4、永停滴定法 Dead-stop titration 永停滴定法 Dead-stop titration 永停滴定法是电位滴定法的一种。永停法是利用电流或电压变化来判断终点的.当电流或电压达到一个恒值并保持一定时间不变,就可认为终点. 5、 proton balance equation 质子条件式 proton balance equation 质子条件式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当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失去质子的数目必然与碱得到质子的数目相等,这种相等关系式称为质子条件式(PBE,Proton Balance Equation),又称为质子平衡方程。 6、 条件稳定常数 条件稳定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各副反应系数均为定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是常数,表示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实际稳定常数,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条件稳定常数   在有副反应的情况下,平衡情况如“主反应和副反应”所示,反应平衡常数由没有副反应时的变为有副反应时的        或   =+--     ≈1     =--   在一定条件下各副反应系数均为定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是常数,表示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实际稳定常数,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例:计算pH=2.0和pH=5.0时的值   解:查得=16.50, 由 ~pH表,pH=2.0时,=13.79, pH=5.0时,=6.45. 由表,pH=2.0和5.0时,=0   ∴ pH=2.0时,=-=16.50-13.79=2.71   pH=5.0时,=16.50-6.45=10.05 结果表明:pH=2.0时,ZnY很不稳定,不能滴定,而pH=5.0时,可以用EDTA滴定Zn。 7、 conditional potential 条件电位 conditional potential 条件电位 分析化学中,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形和还原形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时(或氧化型和还原型的分析浓度之比为1的电位,称为条件电位。 8、死时间dead time 死时间 dead time 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组分,从进样到出现最大峰值所需的时间。 死体积(dead Volume),从进样到惰性气体峰出现极大值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所谓惰气指的是与色谱固定相无相互作用的组分,也就是说它能与进样瞬间的载气同时进入检测器。所以惰气出峰时间反映载气流过系统的时间。载气流速一定,此时间不变,故称死时间。 液相色谱死时间是指样品在整个色谱过程中完全不被保留、通过整个色谱系统所需要的时间。  在色谱中测定死时间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所谓的无保留的探测物如尿嘧啶、某些无机盐等直接测定;二是根据同系物的保留时间用数学方法进行计算求取死时间。 9、 对称因子 对称因子 symmetry factor   1、对于单电子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925.htm" \t "_blank" 电极反应,反映电极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922.htm" \t "_blank" 电势对于其迁越步骤的正、逆向过程影响的参数,相当于正、逆向过程的对称性。 10、最佳载气线速度。 最佳载气线速度。 最小板高对应的载气线速度称为最佳线速度。曲线最低点的线速度值即为可获得最好柱效的最佳线速度值。 2004年试题 1、 硅胶GF254板 硅胶GF254板 硅胶GF254是指添加有煅石膏和荧光剂,制成薄板后,在254nm紫外光下,版面呈现明亮的(淡绿色)荧光。 硅胶类别及其性质: 硅胶H--------不含粘合剂,不含荧光剂; 硅胶G--------不含荧光剂,含煅石膏粘合剂; 硅胶HF254----含荧光物质,可用于波长为254nm紫外光下观察荧光; 硅胶GF254----既含煅石膏又含荧光剂,可用于波长为254nm紫外光下观察荧光。 硅胶G添加有煅石膏,制成薄层板时依靠靠煅石膏的凝固作用可使薄层板上的硅胶有一定的牢固度,硅胶不容易脱落。 硅胶H是指没有添加煅石膏的硅胶,制成的薄层板不牢固,硅胶容易被抹掉,所以不能用手接触板上的硅胶薄层。 硅胶GF254是指添加有煅石膏和荧光剂,制成薄板后,在254nm紫外光下,版面呈现明亮的(淡绿色)荧光。 一般来说,由于硅胶H制成的薄板没有牢固度,所以很少用它制薄层板; 硅胶G制成的薄板有一定的牢固度,可用于下列物质的分离:(1)本身有色泽的,(2)在紫外光下能显示荧光的(即荧光物质),(3)通过适当的处理可显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在适当的条件下都能在硅胶薄板上显示出斑点; 硅胶GF254薄板由于本身有荧光,所以不适合荧光物质的分离(因为斑点难以显示和辨别),但是很适合本身没有荧光的物质的分离(由于这些物质在薄板上把荧光覆盖了,所以在254nm紫外光下斑点成暗点,与薄板本身的强荧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便于辨别斑点),尤其适合于在硅胶G薄板上不易显色、难以辨别斑点的物质的分离。 大部分生物碱本身无色,所以要选择合适的硅胶板以便使展开后的斑点容易辨别。对于无荧光性的生物碱,可以选择GF254板,展开后在254nm紫外光下斑点呈暗色,斑点之外有亮绿色的荧光,很容易辨认。对于个别有荧光的生物碱,可以选择硅胶G薄板,展开后在紫外光下,斑点呈现荧光亮点,非斑点处很暗,也很容易辨别、确定斑点的位置。当然也可以采用喷显色剂、碳化等显色方法确定斑点位置,不过因为这种显色方式是基于化学反应,所以具有破坏性,无法回收被展开的物质。 2、 荧光效率 荧光效率:荧光色素能发出荧光,除具备合适的能量外,还须具备高荧光效率。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即荧光量子产率,是指荧光物质吸收光后发射出的荧光光量子数与其所吸收激发光光量子数之比。 荧光物质(fluorescentmaterial)又称为荧光素(fluorescein或luciferin)、荧光色素或荧光探针,是指能够吸收光并能在较短时间内发射荧光,而且能作为染料的化合物。荧光素通常具有芳香环结构。 (1)荧光效率:荧光色素能发出荧光,除具备合适的能量外,还须具备高荧光效率。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即荧光量子产率,是指荧光物质吸收光后发射出的荧光光量子数与其所吸收激发光光量子数之比。即 荧光效率=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吸收光的光量子数 荧光量子产率数值反映了荧光物质将吸收的光能转化为荧光的效率,其数值越大。该物质的荧光越强,用于荧光分析的荧光物质荧光量子产率数值要求达到0.35以上。大部分物质没有发射荧光的性质,即使是荧光色素也不能将吸收的全部光转变为荧光,而是在发射荧光的同时,或多或少地以其他形式释放其所吸收的光能:因此,在通常情况下,荧光量子产率数值总是小于1。 (2)荧光强度:荧光强度(fluorescence intensity)是指荧光色素发射荧光的光量子数,决定荧光色素检测的灵敏度。在一定范围内,激发光越强.荧光也越强,即荧光强度等于吸收光强度乘以荧光效率。所以,选用适当强度的光源作为激发光源和选用适合于被检荧光物质选择性吸收的光谱滤片作为激发滤片,是提高荧光强度的根本方法。 (3)荧光物质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每种荧光物质的吸收光不仅有一定波长。而且在各波长上的吸收量也不同,从而构成特殊的吸收光谱曲线;发射荧光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荧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有一定的吸收光谱(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荧光光谱),如吖啶橙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是455nm,其发射波长光谱为450~700nm。因此,吖啶橙与不同细胞成分结合后。可产生橙、黄、红、绿等荧光。了解各种荧光染料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有利于在观察被检标本时,有效地选择适当的滤片,获得最好的荧光效果。 (4)荧光稳定性:提高激发光强度固然可以提高荧光强度,但激发光强度不可能无限提高。因为激发光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光吸收趋于饱和,而且不可逆地破坏激发态分子,这种现象称光漂白。对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而言,如光源长时间照射样品。可导致光漂白现象,严重影响检测。解决光漂白问题最直接的方法:一是降低光照强度,二是使用抗淬灭剂(anti-fade reagent)。 3、Capacity factor 柱容量因数 色谱柱的柱容量 Capacity factor 柱容量的定义是:在色谱峰不发生畸变的条件下,允放注入色谱柱的单个组分的最大量(以ng计)。当注入色谱柱的单个组分的量超出柱容量,则出现前伸峰(或前沿峰)。前伸峰使色谱峰展宽,从而造成可能的积分误差及共洗脱问题,并出现保留时间的变化。 4、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BPC) 化学键合色谱 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BPC) 化学键合色谱 键合固定相 bonded stationary phase  又称化学键合固定相,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将固定相(功能分子)键合到基质表面后得到的色谱固定相。键合固定相耐高温和有机溶剂,是当今液相色谱中使用最广泛的色谱固定相。 5、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 significant figure有效数字  在一个近似数中,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位数止,这中间所有的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字的有效数字。 7、共沉淀与后沉淀 共沉淀 一种沉淀物从溶液中析出时,引起某些可溶性物质一起沉淀的现象。 共沉淀(coprecipitation),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引起某些可溶性物质一起沉淀的现象。例如,用氯化钡沉淀SO娸时,若溶液中有K+、Fe3+存在,在沉淀条件下本来是可溶性的硫酸钾和硫酸铁,也会有一小部分被硫酸钡沉淀夹带下来,作为杂质混在主沉淀中。 后沉淀   后沉淀,英文上称作pastprecipitation,指沉淀操作中,当一种组分析出沉淀后,另一种本来难于析出沉淀的组分,在其表面上相断析出的现象。   如果往含有两种离子M1和M2的溶液中加入沉淀剂P,则M1P立即沉淀,而M2P并不沉淀。但是,当析出的沉淀与母液一起放置时,M2P将在M1P表面上逐渐沉淀,且放置时间越长,M2P析出得越多,这种现象称后沉淀,又称继沉淀。 8、stoke shift斯托克位移 8、stoke shift斯托克位移  荧光光谱较相应的吸收光谱红移,这被称为斯托克位移(Stoke’s shift)。   固体吸收光子(吸收)的能量将大于辐射光子(发光),因此吸收光谱同发光光谱相比,将向能量高的方向偏移(蓝移),这种偏移现象称为斯托克斯谱位移。 荧光光谱发生向短波方向的位移被称为反斯托克位移(Anti-Stoke’s shift)。 光致发光的光谱一般出现在比吸收光能量更低(长波长)处,这种现象称为斯托克斯效应。被光激发后物质的电子在从激发态回到基态发光之前,会与周围的原子发生作用使其激发能的一部分以热等其他形式发生不是辐射的能量移动而引起失活,因此产生能量差。这种激发光与发光之间的能量差称为斯托克斯位移。 8、 红外非活性震动 红外非活性震动:CO2的对称伸缩震动频率为1388cm-1,但在CO2的红外光谱却无此吸收峰。这说明CO2分子的对称伸缩震动并不能吸收频率为1388-1的红外线而发生能级跃迁,因而不呈现相应的基频峰。不能吸收红外线发生能级跃迁的振动,称为红外非活性震动,反之称为红外活性震动。 红外活性振动:瞬间偶极矩变化不为零的振动。 基频峰:当分子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后,振动能级从基态(V0)跃迁到第一激发态(V1)时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基频峰。 倍频峰:如果振动能级从从基态(V0)跃迁到第二激发态(V2)、第三激发态(V3)……所产生的吸收峰称为倍频峰。 泛频峰:倍频峰、差频峰(两个吸收峰差值处出现峰)及合频峰(两个吸收峰和值处出现峰)总称为泛频峰。 特征峰:凡能用于鉴定原子基团存在并有较高强度的吸收峰,称为特征峰。 相关峰:一个基团除了有特征峰外,还有很多其它振动形式的吸收峰,习惯上把这些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可以佐证的吸收峰称为相关峰。 特征区:习惯上把波数在4000~1330cm-1(波长为2.5~7.5μm)区间称为特征频率区,简称特征区。 指纹区:波数在1330~667 cm-1(波长为7.5~15μm)的区域称为指纹区。 诱导效应:分子中引入不同电负性的原子或官能团,通过静电诱导作用,可使分子中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这种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分子中形成大π键所引起的效应叫共轭效应。 振动偶合:当两个频率相同或相近的基团联结在一起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相互作用而使谱峰裂分成两个,一个高于正常频率,一个低于正常频率。这种相互作用称为振动偶合。 10、异裂heterolysis;heterolytic cleavage 异裂heterolysis;heterolytic cleavage   非均匀断裂。共价键断裂时,共用电子对完全转移给成键原子中的某个原子,形成了正、负离子,这种断键方式称为异裂,A:B→A++:B-。在极性溶剂中或有催化剂的影响时,极性共价化合物易发生异裂。以异裂方式断键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2003年试题 1、金属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  络合滴定法所用的指示剂,大多是染料,它在一定pH下能与金属离子络合呈现一种与游离指示剂完全不同的颜色。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金属离子浓度逐渐减小,滴定剂进而夺取金属指示剂络合物当中的金属离子,使指示剂游离出来,呈现游离指示剂的颜色,表示达到滴定终点。   又称金属离子指示剂。是络合滴定法中使用的指示剂。指示终点的原理是在一定pH值下,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络合,生成与指示剂游离态颜色不同的络离子。等当点时,滴定剂置换出指示剂,当观察到从络离子的颜色转变为指示剂游离态的颜色时即达终点。如在pH值=10时,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测定水的硬度,选铬黑T作指示剂。当溶液由红色变为蓝色时即达终点。 2、均化效应 均化效应   分析化学中,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拉到溶剂化质子水平的效应称为均化效应。 3、银量回滴测定氯离子方法(Volhard法) 银量回滴测定氯离子方法(Volhard法) 以铁铵矾[NH4Fe(SO4)2]作指示剂的一种银量滴定法。在酸性介质中,用硫氰酸铵(NH4SCN)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含Ag+的试液,待硫氰酸银(AgSCN)沉淀完全,稍过量的SCN-与Fe3+反应生成红色络离子,指示已到达滴定终点。采用返滴定法可测定Cl-、Br-和I-。即加入过量硝酸银标准液,将Cl-、Br-和I-生成卤化银沉淀后,再用硫氰酸铵返滴剩余的Ag+。 用该法测定Cl-时,由于氯化银(AgCl)沉淀的溶解度比硫氰酸银(AgSCN)的大,近终点时可能发生氯化银沉淀转化为硫氰酸银,将多消耗硫氰酸铵滴定剂而引入较大的误差。为避免此现象,可加入硝基苯等试剂保护氯化银沉淀。该法较莫尔法的优点是干扰少、应用范围广。 佛尔哈德法   (Volhard Method)——铁铵矾[NH4Fe(SO4)2]指示剂   (一)原理:   SCN-+Ag+=AgSCN↓(白色)Ksp=1.0×10-12   终点时:SCN-+Fe3+=FeSCN2+(红色)K稳=138   终点出现早晚与[Fe3+]大小有关。   (二)滴定条件   1.溶液的酸度——在硝酸的酸性条件下进行   2.直接滴定法测定Ag+时,AgSCN吸附Ag+,近终点时需剧烈摇动   3.返滴定法测定Cl-时:   Cl-+Ag+(过量)=AgClˉ SAgCl=1.35×10-5mol/L大   Ag+(剩余)+SCN-?AgSCNˉ SAgSCN=1.0×10-6mol/L小   终点时:SCN-+Fe+=FeSCN2+(红)发生转化作用:   AgClˉ+SCN-=AgSCNˉ+Cl-   致使[SCN-]ˉ,已生成的FeSCN2+离解,红色消失,多消耗SCN-,造成较大误差,常采取预防措施:   (1)加入有机溶剂硝基苯(有毒)、1,2—二氯乙烷、甘油等,用力摇动,使AgClˉ表面被有机溶剂覆盖,减少与溶液接触;   (2)近终点时,防止剧烈摇动;   (3)加入AgNO3先生成AgCl后,先加热至沸使AgCl凝聚,滤去沉淀后取清液滴定。   4.干扰物质   强氧化剂及铜盐、Hg盐等,应预先分离或掩蔽。 4、相界电位 相界电位 由电荷转移造成金属与溶液中的多余正负电荷,分别集中分布在相界面的两边形成了所谓的化学双电层。双电层的形成抑制了电荷转移的倾向,达平衡态后,在相界面两边产生一个稳定的电位差称为相界电位。 5、光谱项spectroscopic term 光谱项spectroscopic term   粒子的一个能态。标记该能态的量子数称为光谱项符号。   原子光谱的光谱项符号是:2s+1LJ。其构成方法为:(1)用字母表示总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的值,对应规则是L=0,1,2,3,4,…→S,P,D,F,G,…;(2)用数字表示光谱项的多重性2S+1,其中S为原子的总自旋角动量量子数;(3)谱项的支项用右下标的J值加以区分;(4)在某些情况下,还在右上角标记J在某轴上的投影MJ,值以更细致地描述原子态。分子光谱也有光谱项,通常L采用群论中的分类符号进行标记。 6、原子核的进动 原子核的进动 进动本为物理学名词,一个自转的物体(原子核)受外力作用导致其自转轴绕某一中心旋转,这种现象称为进动 7、Titer滴定度 Titer滴定度 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的待测组分的质量。 8、Raman scatter light 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a),是一种散射光谱。拉曼光谱分析法是基于印度科学家C.V.拉曼(Raman)所发现的拉曼散射效应,对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进行分析以得到分子振动、转动方面信息,并应用于分子结构研究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光的散射现象中有一特殊效应,和X射线散射的康普顿效应类似,光的频率在散射后会发生变化。频率的变化决定于散射物质的特性。这就是拉曼效应。 9、Correlation absorption band相关吸收峰 Correlation absorption band相关吸收峰 由一个官能团所产生的一组相互依存的吸收峰 10、Ion suppress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抑制色谱法 Ion suppress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抑制色谱法 一种反相色谱技术。当采用反相色谱分离有机弱酸、碱性有机化合物时,在流动相中加入酸性、碱性添加剂,改变流动相的pH值,抑制溶质电离,使溶质在色谱过程中以中性分子保留。这种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反相色谱技术称为离子抑制色谱法。 2002年试题 1、 恒重 恒重 两次称量重量差异在万分之三以下算恒重:   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样品1g)的重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   在每次干燥后应立即取出放干燥器中,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若炽灼应在高温炉内降温至300摄氏度左右时取出放干燥器中,待冷却至室温后称量。) 2、titer 滴定度 titer 滴定度 指每毫升标准溶液相当于的待测组分的质量。 3、fluorescence 发射荧光法 fluorescence 发射荧光法 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生的能反映出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光致发光(Photoluminescence): 荧光和磷光是分子吸光成为激发态分子,在返回基态时的发光现象,称为光致发光。 荧光: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寿命为10-8 ~ 10 -11s。由于是相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几率较大,速度大,速率常数kf为106~109s-1。 磷光: 从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由于磷光的产生伴随自旋多重态的改变,辐射速度远小于荧光,磷光寿命为10-4 ~10s。 4、条件稳定常数 条件稳定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各副反应系数均为定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是常数,表示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实际稳定常数,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在有副反应的情况下,平衡情况如“主反应和副反应”所示,反应平衡常数由没有副反应时的变为有副反应时的        或   =+--     ≈1     =--   在一定条件下各副反应系数均为定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是常数,表示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实际稳定常数,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5、吸收线的半宽度absorption lines 吸收线的半宽度absorption lines 吸收线是某一波段的光被冷气体吸收时在光谱中形成的暗谱线。谱线不是几何线,它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宽度。它是以发光强度为纵坐标,频率为横坐标的宽度十分窄,高度很高的一个发射峰(对发射线而言)。其宽度以谱线峰值强度一半处的宽度表示,半宽度(half width)或半(高)峰宽(peak width at half height),而在原子光谱分析书中则通称半宽度和半波宽度 谱线轮廓(line profile )   谱线不是几何线,它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宽度。它是以发光强度为纵坐标,频率为横坐标的宽度十分窄,高度很高的一个发射峰(对发射线而言)。其宽度以谱线峰值强度一半处的宽度表示,半宽度(half width)或半(高)峰宽(peak width at half height),而在原子光谱分析书中则通称半宽度和半波宽度。常以60Co的1332.5KeVγ峰的FWHM值作为γ射线探测器能量分辨率的指标。分析光谱时,以光的强度和波长为轴所得到图。这种图可以看出某一吸收或发射谱线的形状。 6、 电位分析法potentiometric 电位分析法potentiometric 电位分析法是利用物质的电化学性质进行分析的一大类分析方法。电化学分析法主要有电位分析法、库仑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与极谱分析法等。包括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直接电位法是利用专用电极将被测离子的活度转化为电极电位后加以测定,如用玻璃电极测定溶液中的氢离子活度,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溶液中的氟离子活度[1](见离子选择性电极)。电位滴定法是利用指示电极电位的突跃来指示滴定终点。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直接电位法只测定溶液中已经存在的自由离子,不破坏溶液中的平衡关系;电位滴定法测定的是被测离子的总浓度。电位滴定法可直接用于有色和混浊溶液的滴定。在酸碱滴定中,它可以滴定不适于用指示剂的弱酸。能滴定K小于 5×10-9的弱酸。在沉淀和氧化还原滴定中,因缺少指示剂,它应用更为广泛。电位滴定法可以进行连续和自动滴定。 2001年试题 1、滴定误差 滴定误差  分析化学中,由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相对误差。 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又称终点误差(end point error)。滴定分析中,利用指示剂的变色来确定滴定终点,滴定终点与等当点不一致时所产生的误差,称为终点误差,它表示该滴定方法的系统误差。 2、条件稳定常数 条件稳定常数   在有副反应的情况下,平衡情况如“主反应和副反应”所示,反应平衡常数由没有副反应时的变为有副反应时的。在一定条件下各副反应系数均为定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是常数,表示用副反应系数校正后的实际稳定常数,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3、体系间跨越 体系间跨越 处于激发态电子分子的电子发生自旋反转而使分子的多重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如S1*→T1* 4、振动自由度 振动自由度 分析化学中,分子基本震动数目,或独立振动数目。 分析化学中,分子基本震动数目,或独立振动数目。分子的运动由平动、转动和振动三部分组成。平动可视为分子的质心在空间的位置变化,转动可视为分子在空间取向的变化,振动则可看成分子在其质心和空间取向不变时,分子中原子相对位置的变化。对于一个原子数为 N 的分子来说, 总共具有 3N个运动自由度, 需要3个空间坐标来确定这个分子质心的位置,如果这个分子是非直线的,则需要3个坐标来确定分子在空间的取向;如果是直线分子,2个坐标就可以确定分子在空间的取向。因此需要6个坐标确定非线性分子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5个坐标确定线性分子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在确定分子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数量后,剩下的就是分子的振动自由度。 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一个非线性分子具有 3N-6 个振动自由度,线性分子具有 3N-5 个振动自由度。每个振动自由度代表一种独立的振动方式,称为简正模式(normal modal)。在简正模式中,分子的质心和空间取向保持不变,每个原子以相同的频率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同时通过平衡点。简正模式是分子最基本的振动方式。 5、荧光薄层板 荧光薄层板  在制备薄层板的吸附剂中加入荧光剂(常用硅酸锌、荧光黄、桑色素等),制成的薄层板称为荧光薄层板。此板在试样展开后,在紫外灯下观察,背底发荧光,而试样组分点由于吸收了紫外光,就不发荧光或荧光较弱,这样便于观察无色组分。 6、Accuracy 准确度 Accuracy 准确度  指在一定实验条件下多次测定的平均值与真值相符合的程度,以误差来表示。它用来表示系统误差的大小。 7、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相对标准偏差  相对标准偏差(RSD,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就是指:标准偏差与测量结果算术平均值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如下 RSD%=S/Χ*100%其中S为标准偏差,x为测量平均值. 8、Leveling effect拉平效应 Leveling effect拉平效应 亦称“校平效应(leveling effect)”。通过溶剂的作用,使不同强度的酸或碱显示同等强度的效应。 例如,盐酸、硝酸和高氯酸在冰醋酸中酸强度是不同的(即酸性不同),但以水为溶剂时,则难于区分他们的酸强度(可认为他们都是强酸,酸性一样)。这是由于水对质子有较大的亲和力,从而掩盖了这些酸给出质子能力的差异,而把这些酸不同的强度拉平了。同样,当二甲胺和苯胺溶于甲酸中,由于甲酸具有较强的给出质子的能力,因此也把这两种碱的强度拉平了。研究拉平效应,有助于认识溶剂对酸碱强度的影响,在化学研究上有一定的意义。 9、Detectability检测限 Detectability检测限   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   检测限有几种规定,简述如下:   1.分光光度法中规定以扣除空白值后,吸光度为0.01相对应的浓度值为检测限。   2.气相色谱法中规定检测器昌盛的响应信号为噪声值两倍时的量为检测限。最小测浓度是指最小检测量与进样量(体积)之比。   3.离子选择性电极法规定某一方法的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外延的延长线与通过空白电位且平行于浓度轴的直线相交时,其交点所对应的浓度值即为检测限。   4.《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检测操作指南》中规定,给定置信水平为95%时,样品浓度的一次测定值与零浓度样品的一次测定值有显著性差异者,即为检测限(L)。当空白测定次数n大于20时: L=4.6 σwb   式中:σwb——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 检测上限是指校准曲线直线部分的最高限点(弯曲点)相应的浓度值。 10、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 Chemical shift化学位移   某一物质吸收峰的位置与标准质子吸收峰位置之间的差异称为该物质的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常以δ表示:   化学位移(δ)=【υ样品—υTMS / υ0(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1000000 ppm   式中,υ样品为样品吸收峰的频率,υTMS为四甲基硅烷吸收峰的频率。由于所得的数据很小,一般只有百万分之几,故乘以1000000。   注:核磁共振仪所用频率要达到200MHz甚至更高,以产生强磁场。   英文公式: δ= (shift from TMS for a particula
/
本文档为【99-10年分析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