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2018-09-28 18页 doc 39KB 10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以碑刻资料为中心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第32卷第4期 2011年8月 韩山师范学院Vo1.32N0.4 Aug.2011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以历代碑刻资料为中心,考证潮州韩山书院实始建于1243年,绵延约770年." 城南书庄"曾 为其讲堂名.名为"韩山"的书院历史E有三个院址:城外南七里,城内西南,笔架山 麓. 关键词:碑...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第32卷第4期 2011年8月 韩山师范学院Vo1.32N0.4 Aug.2011 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 以碑刻资料为中心 吴榕青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以历代碑刻资料为中心,考证潮州韩山书院实始建于1243年,绵延约770年." 城南书庄"曾 为其讲堂名.名为"韩山"的书院历史E有三个院址:城外南七里,城内西南,笔架山 麓. 关键词:碑刻;韩山书院;始建年代;院址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11)04—0008—08 自林英仪《潮州韩山书院沿革述略》…一文 发表之后,认为韩山书院始建于北宋元袍五年 (1090).此后林英仪在相关的文章及编着中一再 申明此观点一,编纂韩山师范学院校史及国内很 多学者都沿袭其说法,把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定 为北宋元{右五年(1090).如李国钧主编的《中 国书院》附录"历代书院名录"及季啸凤主编的 《中国书院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俱 把潮州的韩山书院定为北宋元祜问建.揆之早期 的史料,这其实是一个不小的错误.虽然曾楚楠 及马泓波已指出来了,但仍往往不被学界所重 视;况且两位学者对于早期韩山书院的名称,地 址仍有些纠葛不清,因此有重新讨论之必要. 书院发端于唐而勃兴于宋.作为中国古代一 种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的性质,功能及内涵在 不同时期是有差别的,不同类型的书院也呈现出 各自的特色.以宋代而言,书院有官办的,也有 私立的;书院与州县学既互为消长,又相互补 充.而"带有学派性的精舍,书院,主要活跃于 南宋孝宗,光宗两朝.理宗后,绝大多数书院限 于程朱理学的传授"Ill. 南宋以前,尚未见潮州有书院的记载.程朱 理学在理宗朝获得合法地位且成为国家的正统思 想后,由于朝廷的提倡,地方遍设书院,一时蔚为 风气.韩山书院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幸好 目今仍留下不少关于韩山书院的宝贵金石资料, 收稿日期:2010,11—30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古代潮州教育碑刻资料的收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06GI一02);广东 省本科教学改革质量工程第三批立项:"地方院校加强区域文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BKJ, GYB2008078);韩山师范学院文科重点项目:"潮州书院研究";"碑刻与明清潮汕的社会". 作者简介:吴榕青(197】一),男,广东潮州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D载《岳麓书院通讯?l986年第2期,第75,79页. (见《韩山书院与城南书院》,刊干《潮州市志资料》第3期(1988年12月);《韩师吏略》,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3年出版. ?曾楚楠:《潮州书院浅议》,《潮州市志资料》第3期(1988年12月),叉见曾氏《拙庵论潮丛稿》(中华诗词 出版社,2008年出版,第88一l02页.);马泓波:《北宋书院考》(陕西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2005年5月)第l9—2l 页;马泓波:《(中国书院电)中12所书院非北宋考》,《电学月刊》2005年第3期. ? 8? 表1:韩山书院碑记一览表 允先辑录各个时期的韩山书院碑记,列表如下 (见上表): 书院始建年代 对书院创始意见的分歧,究其根源,是误读 了明清方志转录的过于简略且容易产生歧义的记 载.今以嘉靖《广东通志初稿55(成书于1535年), 嘉靖《潮州府志》(成书于1547年)的记载为例: 韩山书院:在州城南.宋元秸五年知州 事王涤始建为韩文公庙.淳熙六年,知州事 丁允元迁于东山.庆元五年,知州事沈杞复 建亭于旧址.淳祜三年,知州郑良臣改建为 祠堂,前为讲堂,列以斋舍.元至顺间,总 管王元恭改建为韩山书院.[21318 韩山书院:在城西南.宋元祜五年知州 王涤始建,扁日"昌黎伯庙".淳熙十六 年,知州丁允元迁于东山.庆元五年,知州 沈杞复建于旧址.淳祜三年,知州郑良臣 改建祠堂,斋舍,课试诸生.元至顺间,总 管王元恭改为城南书院.131誊二继置. 这两段文叙述含混不清且前后抵牾:(1)似乎告 诉人们韩山书院始建于元祜五年(1090),但又 指出王涤所建为韩文公(昌黎伯)庙,书院与纯 粹的祠庙纠缠不清.(2)丁允元迁址的时问一说 淳熙六年,一说淳熙十六年.(3)庆元五年 (1199)沈杞在旧址上重建,一说是亭,另一处 无表明,是书院,还是庙?(4)淳{右三年 (1243),一说"改建为祠堂",一说"改建祠 堂,斋舍",究竟是把旧建筑物改建成祠堂,还 是把祠堂改建成书院?(5)更为离奇的是,一说 至顺间,王元恭改建为韩山书院,另一说改为城 南书院.这样一来,弄得人一头雾水,无所适 ,今《永乐大典》卷5343"潮州府"辑 从.幸好 录的宋元方志《三阳志》佚文可解决此问题: 《图经志》韩山书院:在城内西南.《三 阳志》仿四书院之创,地在州城之南,乃 昌黎庙旧址也.淳熙己酉,丁侯允元迁其庙 于水东之韩山,其地遂墟.(原注:《三阳图 志》以溪东之山,乃韩公登览之地,……庆 元己未,沈侯杞即墟创亭日"盍簪".)淳祜 癸卯,郑侯良臣以韩公有造于潮,书院独为 阙典,相攸旧地而院之外敞二门,讲堂中 峙,扁日"城南书庄",后有堂,扁日"泰 山北斗",公之祠在焉,旁立天水先生像. 翼以两庑,四辟斋庐……山长,堂长位于祠 堂之左右,仓廪,庖滔,井厕靡不毕 备.……此书院创始之规模也.? 另有宋末林希逸所撰《潮州重修韩山书院 记》为证: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55卷五三四三《潮州府55第44—46页《书院55引《三 阳志55,中华书局影印残本, 1960年. ? 9? 韩山书院,余闻之旧矣.成淳五年 (1269)夏季,有以三阳士友之书来溪上, 日:韩山,文公故庙址也.前使君郑公良臣 筑室于斯,扁其三,门曰"城南书庄",论 堂日"宗道",祠室日"泰山北斗".文公中 居.天水赵公左,濂溪,槎溪二公右.两庑 四斋,职员十,生徒倍.食之以田,则郑公 所拔,陈公圭买之?自淳祜癸卯迄今,未三 十年…… 这两段原始材料讲得非常清楚,韩lIJ书院由 郑良臣创建于淳袼年(1243),它是在原韩文 公(昌黎伯)庙遗址上新建的,在此之前,潮州 并没有书院.曾楚楠先生在《潮州书院浅议》一 文中,对元裱五年创建书院这一错误说法的辨析 细致人微,也认为潮州有书院,实始于南宋淳裕 ==三年(1243). 笔者以为,尽管韩LIJ书院与韩庙(祠)存在 至为密切的关系,且祭祀空间是书院的主要构成 部分,也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祠庙的兴 建却不能等同于书院的创立.人所熟知的苏轼撰 写的《韩文公庙碑》,只言元柘五年(1090)潮 知州王涤"b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新创韩庙,匾 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j阳志》也仅云王涤 新建城南韩庙以代替原在州治后的韩祠,名为 "昌黎伯庙".;王涤本人则自说他"建韩庙以尊 先贤"是其治潮功绩这些材料俱不涉及书 院.再从当时全圈大兴州县学,书院湮然无闻的 背景看,元裕年问潮州创办书院之说殊难成立. 因此,把书院的创办时间确定在淳祷年 (1243)为允当. ?,书院的最早名称 论者多认为书院初名"城南书庄",后才改 称"韩山",主要依据是元代吴澄所撰碑记,其 中有山长陈文子之语:"潮城之东,隔水有山, 文公平日憩息之地,手植木尚存.潮人称其木为 韩木,山为韩山.后取城东之韩山以号城南之书 院云.""马泓波即据段话而认为"而有韩山书院 之名是在元代"[5121,却又失之拘泥.但细揣上引 《j阳志》"书院独为阙典,相攸旧地而院之", "此书院创始之规模也"等记述,城南是地理方 位的巧合,但主要是取韩愈诗题目"符读书城 南"之意,城南庄为韩愈之别墅.."."后"未 必是指元代,亦可指宋代,其意是因韩愈治潮有 功,而先有"韩山"之名,然后才取其来命名书 院,此举为崇韩之意,非必名称与地址同一.再 说"城南书庄"只是书院内讲堂匾名.并且参照 《三阳志》下文"韩1lJ书院廪田"的标目综合分 析,说书院初名"城南书庄"似难成立. 而最能说明事实的也还是南宋末年林希逸所 作碑记,作者开宗明义便说"韩山书院,余闻之 旧矣",撰写时在咸淳五年(1269)一.由此可证 书院始创时即命名"韩山".可知其时已有"韩 山书院"之名,而院址却不在韩山(即韩江之东 的笔架1"),也并非至元代之后才易名. "城南书庄"为宋元时期韩山书院的讲堂匾 额名称,它作为书院内的主体部分,最多只能用 作书院的代称或别名,而非其原名,本名. 以上为宋元时期书院最初的名称,历有明一 代不变,清代变革见下文. 韩山书院院址及沿革 (一)南宋后期至元末(1243,1366)城外南 七里的韩山书院 最早的韩LLI书院建于州南七里的城外韩庙旧 址,向无异议,只是近人常有将其与城内西南的 迂址相混者.清乾隆,嘉庆问,郑昌时确指当时 的城外南郊的圣者庵为王涤所建韩庙即韩山书院 旧址,原文如下: 今之城南书院,昔之所谓韩山书院也. 志称宋知州王公涤,移刺史公堂后韩文公庙 于此.抑予又闻故老云:"王所建庙在州南 ?((宋)林希逸:《潮州重修韩山书院记》,栽林希逸《竹溪庸斋十一稿续集》卷十 一,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上 海古籍影印本,1987年.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第43—44页嗣庙》引《三阳志》. ?(宋)王涤:《拙亭记,载上揭《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五第24页引《三阳志》. ((元)吴澄:《潮州路韩山书院记》,此碑今尚存潮州西湖公园文山亭内,《记》文皆 被明清方志及吴澄文集所 收录,兹据元碑文. ? 10? 七里,今圣者庵也.后毁于火,乃移此."然 此庙亦屡改,淳祜三年,知州郑公良臣改祠 堂,建斋舍课诸生.…一.171272. "倦j 清末海阳县南厢都有废村叫"圣者亭 地略 .至今在市西南郊的枫溪区蔡陇村仍存地 名"圣者亭(庵)"并庵庙遗迹,该处距老城区 约3公里多,地望正与文献记载相吻合.据庄万 翔居士考证,该地原有会通寺,俗称"圣者 庵",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问(1165,1172),早于 韩山书院创建之时业已存在.此与郑昌时的记 录可互为印证. 在郑知州创建书院之前,前知州沈杞于庆元 五年(1199)在韩庙旧址上建了一个"以为迎送 之所"的盍簪亭一.对面又建有一个崇祀本州九 贤的南珠亭(取韩愈《别赵子》诗:"婆娑海水 南,簸弄明月珠"之意),这些建筑物与书院 一 同构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至咸淳五年(1269),书院构架已不堪负 荷,摇摇欲坠.潮州通判兼摄郡事林式之即进行 了第一次整修.林希逸所撰碑记为证: (韩山书院)自淳祜癸卯迄今,未三十 年,藩夷檐缺,横者,植者俱敝,凛凛若将 压焉.今通守林侯适摄郡事,一日,率诸生 谒祠下,讲毕,周旋四顾,……于是捐俸金 四十两,命堂长林震曾董其役.凡室之材, 无分巨细,摧折者易之,腐缺者补之.楹之 础高至数尺,去瓦之敝,重复一新.自门堂 斋庑以至庖滔,与外之九贤堂,皆完且固. 仲春始事,首夏迄工. 修复T程尽管不大,但正当宋季边事吃紧, "郡方焦熬,需调百出" 后方盗寇扰攘之时,在 的情况下,林式之捐俸金扶持文教的举措实堪称 许. 至元十五年(1278),潮地遍燃战火,书院 的堂庙及附近的亭台荡然无存.六年后即至元二 十一年(1284)书院又重建起来,又在韩祠(书 院内)的前面添建燕居室,祀孔子和"四 师"——颜回,曾子,子思,孟子.论者以为 这是广东宣慰使月的迷失和潮州路总管丁聚施行 惠政之一端.虽然当时"书院仪复,规模隘 ",但在遭战乱重创未愈的情形 陋,营缮多缺 下,恢复书院规制,使潮州这一重要文教设施得 以延续下来,功不可没."泰定乙丑(二年, 1325),仍构(韩)庙于书院燕居之南,徙公之 旧祠像,北坐南向.… 至顺二年(1331),潮州路总管王元恭将书 院的规模进行扩展,并对其布局作了较大的调 整.其时方志记载: 至顺辛未夏,郡守亚中大夫宁+f-y_侯元 恭始至,谒祠,周旋顾瞻,谓诸生日:"夫 子西坐东向,文公背夫子而坐,又且面浮屠 之钟楼.次序位置,皆有未安.非所以尊圣 贤也."即议改创新祠,.迁公像于燕居室之 后,以天水先生赵德,文惠陈公尧佐坐堂上 左右配享.……? 翌年,tlj长陈文子特请当时南方的大儒吴澄 作《潮州路韩山书院记》,备述扩建T程的缘起,经过. 至顺辛未夏,总管王侯至,命山长陈文 子计其费,乃撤旧构新.韩祠燕居,位置相 直,宽袤齐等.后有池广十丈许,畚土实 之.建讲堂其上,扁目"原道".两庑辟斋 舍,馆诸生,日食之供有庖,岁租之入有 廪.教官之寝处,祭器之贮藏,一一备具. 宏敞壮伟,倍加于前五月经始,九月落 成,海阳县长忻都实董其役. 扩建后的书院除原有的"原道堂"更壮观 外,一切配备比昔日更加齐全.据元《三阳图 志》所载,其时还以陈尧佐,王涤,李迈,丁允 元,廖德明,郑良臣,林寿公,陈圭等贤守配 ?笔者曾干l996年亲到其地察看,次年偕陈罱熙老师再次考察,陈景熙老师协助记 录 ?庄万翔:《潮州寺庵摭拾(二)》,载《人海灯》2005年第3期,第38页.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第33,44—46,45,45页. ?(宋)林希逸:《潮州重修韩山书院记》,《竹溪腐斋十一稿续集》卷十一,上海古 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 1987年. ???(元)吴澄:《潮州路韩山书院记》,此碑今尚存潮州西湖公园文山亭内. . 】1? 享,井恢复了书院前面的南珠亭,祀本路前朝九 贤?. 元末潮州政局动荡,书院再次毁于兵祸.至 正二十五年(1365),陈友定控制了福建及潮 州.次年冬,西夏人王翰(那木翰)出任潮州路 总管,将韩山书院迁建于城内.晋安刘嵩作《重 建韩山书院纪略》云: 韩山书院旧在城南外七里许.至正壬辰 (1352)火,遗址鞠草,名存实亡也.丙午 (1366)岁,灵武王公以江西省左右司郎中 兼郡守事,追修故典,相其地非礼法之所, 乃毁城西大隐庵而迁焉.经始是岁冬十一 月,讫工明年春正月.主之者王守那木翰, 赞之者同知骆希仲,府判逯文约,推官周 泌,经历黄庄,黄瑛,知事赵祜,教授林士 猷,太史元,学宾载世昌,山长吴期也.晋 安刘嵩记.福建省照磨张泰书z 王翰于元鼎将移时仍决然重建书院,此举实 ,把书院 属世所罕见.他以"非礼法之所"为南 迁建于城内西南大隐庵旧址(今潮州市区城南小 学,叩齿庵一带),可能是鉴于书院已成为官学 之一种形式,置于城内更为适宜的缘故,又体现 其抑佛扬儒之态度.于是,明初的《(潮州府) 图经志》及其后各种志书便记为:"韩山书院, 在城内西南."?地址仍然不在今天韩江东岸的韩 山麓. (二)元代末年至清初(13661688)在城内 西南的韩山书院 在政府的干预下,明初有部分书院被改办成 府(州)学,县学,社学,或是归并到以上各级儒 学中去;也有部分书院被地方官府保留下合乎规 范的祭祀职能,但没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当然有 很多书院自然荒废了.沿袭宋元以来官办的韩山 书院至明初尚存,其田产似也未被官并取消... 韩山书院在永乐年间曾被重修,并增人地方名宦 的供祀.正统三年(1438),潮州知府王源整修 了书院前的亭榭.仅此,我们虽难于判 断其时书院是否开展教学活动,但可确信书院未 曾荒废且显然存在另一种意义的教育活动——祭 祀仪式. 到了弘治十年(1497),潮州府同知车份购 买民地拓建书院的讲堂,斋舍,增添名宦乡贤的 祭祀位口i卷..建学.这表明至迟在其时韩山书 院必有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学(宣讲)活动.因为 在此前的正统九年(1444),皇帝"诏改生徒肄 业之所为书院",,这似乎给后来书院的复兴打 开一道曙光.韩山书院重建讲堂,与政府重新重 视书院教育功能的政策是一致的. 正德,嘉靖年问,讲学之风大兴,书院遍布 全国.总之,书院允许存在,但不作为独立教育 实体正式纳入官学系统,一如明代人沈德符所 言,"本朝旧无额设明例"[1Ol. 原作为儒学辅助机构的官办韩山书院,在正 德,嘉靖年间,韩山书院屡次被官方整修,又重 焕生机I巷-罐骱.尤其在嘉靖七年(1528), 经被贬为海阳县教谕,名臣陈察的请求,潮州两 任知府相继修葺祠字,清复被占田产,新建原道 堂(讲堂),广辟斋舍聚纳众士子"衄咩. 官方的韩山书院仍是地方儒学(府,县学)重要 的补充与辅助. 韩祠当然是书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南宋淳 祷三年(1243)以来,就分别有溪东(韩山)祠 和城南祠之称.有明一代,已迁入城内西南的韩 山书院,即又称作城南祠,可以没有经常, 的教学活动,却从未中断祭祀韩公的仪式. 在书院教育取舍上,清初是一个令人困惑的 摇摆期.一方面,朝廷仍不倡导设立以"书院" 为名目的教育机构,企图以官方控制的社学或义 学来取代或公或私的书院,而另一方面,其时各 地事实上存在着不少的传播儒学正统思想,服务 科举的书院. 早在顺治四年(1647),署巡道曾弘恢复,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第44—46页《书院》引《三阳图志》. ?(元)刘篙:《重建韩山书院记略》,谢逸编:《潮州市文物志》第6—51页(内部发 行),1985年.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书院》,《田赋》引《(潮州府)图经志》 ((明)郭子章《潮中杂记》卷四"韩公二祠沿革考",香港湖州商会影印万历刊本(内 部),1993年: ((民国)《名山县新志》卷十一《学校》,转引自杜家骥:《明清时期的书院政策, 职能与潮州地区的书院》,载 《湖学研究》第6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 . 12. 重建了韩山书院…";康熙二十二年(1683)潮 州知府林杭学又重修了书院ll2倦《学校》L,同 时,明末改名的"明经馆"被回改为"原道堂". 康熙二十七年(1688),韩山书院这所历史 悠久的教育机构,在绵延了445年之后,被知府 石文晟改为南隅社学.但是三年后,即康熙三十 年(1691),书院很快就获得恢复进. ()清代笔架山麓的韩山书院与城内西南 的城南书院(1691年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巡道史起贤接任惠潮 兵备道,鉴于韩IJJ书院这一古老且在潮人心目中 占据重要地位的教育机构,已被改办为南隅社 学,遂有在笔架山山麓韩祠旁重兴之设想.虽然 后来在城内西南的的韩山书院也得到恢复.似乎 看来史道台创建新书院,但两书院俱祭祀韩愈, 实际上可视作旧韩山书院的另一支的延续. 昌黎书院,西靠韩文公祠,背倚文昌阁.书 院开工于康熙十年(1691)正月,落成于次年 七月,历时共一年又六个月.书院为_二进建筑, 大门匾标"昌黎书院",正中建有"原道"堂, 后面接着"进学"舍(都取自韩愈文章之义). 并在前面配建亭榭,两边建造厢房.其所立碑记 宣称"贤祠之不可无书院,犹圣庙之不可无明伦 堂……文庙为展谒释奠之地,书院则讲学课文之 所"?,书院是在韩祠东面文昌阁下面的"荒 基"上建起来的,可是,到了雍正二年 (1724),有人说昌黎书院是在蔡梦悦祠的基址上 建起,应改回成祠堂.当然这直接与雍正元年禁 办书院的谕令有关,书院原又立有史起贤的生 祠,遂成为攻击的对象.故而雍正《海阳县 志》,也说是从蔡梦悦祠改建来的,并把蔡公的 "千载甘棠"石牌坊移到外面,在坊址上建起书 院大?. 雍正十一年(1733),是政府书院政策正式 转变的关键~,-Jl司.皇帝在一道上谕中对书院教育 作了肯定,并赐钱支持省城书院的建设.这一政 策切实推动了全国各地书院数量的增长,最终导 致走上化,规范化,同时也是单一化的道 路.在这种声势下,代之以类似地方儒学(府县 学,义学)配套教学设施的课士式书院,作为地 方生员(监生)及童生肄业的场所. 就在朝廷关于书院的上谕颁发前夕,知府龙 为霖捐俸2000两(元),大规模扩建坐落在韩山 麓的昌黎书院.书院获得地方政府下拨的丰厚经 费.T程从雍正十年(1732)九月开始,到次年 (1733)三月告成,历时6个月.增设配置,修建 楼舍,面貌焕然,并改名为韩山书院@.在这次 修整后,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萃十一城之秀 拔其尤者以居之,延名师,定考课,亲省试,给 膏资."?成为当时服务于府属11个县读书人 的几乎与府学地位相等的学校. 经过将近70馀年的风雨,韩山书院获得一次 大整修.嘉庆十五至十六年(1800,1811),郑昌 时监督管理韩山书院的建筑工程.其笔记称: "戊辰(嘉庆十三年,1808)温公承志为巡道, 倡改之.举绅士为司事,昌时与焉.溯书院初 建,适交三甲子也."又作《韩山书院落成》诗 日: 庙左广辟韩山院,院中雅富笔花图. 康熙辛未书院成,雍正壬子加峥嵘. 是岁辛未百廿载,重建书府嗟莫京. 史公(府宪)善始(辛未)龙公(府 宪)继(壬子), 温公(道宪)王公(府宪)完巨制. 据《潮州志》职官载,温承志为山西太谷 人,两次任惠潮嘉分巡道,分别在嘉庆十四至十 五年,嘉庆十六年至十八年;此处"王公(府 宪)"当指王衷,山西文水人,嘉庆十四至十九 年任潮州知府.郑昌时作为书院学生,其时亲 自参与此重修活动,记载确实可信. ?(清)仇昌祚:《重建韩文公祠原道堂碑》,(清)林杭学修:康熙《潮州府志》卷三 《学校》,卷十五《艺 文》,潮州市方志办影印本(内部),第668—669页一 ?(清)史起贤撰:《昌黎书院碑记》(康熙三十一年,1692),该碑今存韩山师范学院 碑廊. ?(清)张士琏修:雍正《海阳县志》卷三《学校》,潮州市方志办影印本,2002年, 第88页. ?龙为霖:《韩山书院碑记》及碑阴. ?(清)张士琏修:雍正《海阳县志》卷首龚崧林《序》,潮州市方志办影印本,2002 年,第6页. ?饶宗颐纂修:《潮州志(第五册)?职官志》第l0,16页,湖州市方志办影印本,2005 年,第2263,2276页. ? 13? 嘉庆十六年(1811),道台温承志大修韩山 书院,基本完工.所幸,嘉庆十九年(18l4), 新任潮州知府万云偕同海阳县令徐一麟集结地方 乡绅,继承前任官员未竞事业,修建乞佩亭,并 且修缮门墙与修葺书舍,更于院内西面广植树 木,花草,以御酷暑.至此,书院面貌大为改 善. 至同治八年(1869),惠潮嘉道台张铣寿莅 任后,热心书院教育,"每月亲莅书院,与诸生 上下讲贯,评阅文艺,雍雍然多秀良士".但是 此时的书院已"栋宇摧颓,上漏下湿,阶庭生茂 草,负笈者无以蔽飘摇",书院诸生"非期会不 至,居者寥寥",基于此,张铣寿决定重整书 院,"乃命工伐木辇石,仍其旧而新之.院西增 厅事三楹,旁及奎星楼,陆丞相庙,皆葺治焉. 凡案几,床榻,可给生徒日用之求者,罔不备 具".在这一次的重修后,韩…书院重换生机, 在教学上也不断改进,"月有程,口有课".? 在城内西南,被改办成社学的原韩山书院已 在三年后恢复过来.鉴于在韩江东面的笔架山麓 的昌黎书院已改为韩山书院,嘉庆元年至二年间 (1796,1797),潮州知府韩义将其改名为"城南 书院",把城内4所社(义)学都合并到城南书院 中憾一.至此,韩山,城南两所书院终 于名副其实,各不相混,但俱祀韩愈.这即是郑 昌时所讲的:"今之城南书院,昔之所谓韩山书 院也";"今之韩山书院,昔之所谓昌黎书院 也." 光绪二十八年(1902),就在朝廷诏令改建 新式学堂前夕,在惠潮嘉道巡道丁宝铨的倡导 下,韩山书院又获得一次大整修.他去除积弊, 刊定章程,并且增加学生的膏火费,以此提高书 院的办学质量. 至清末(约1903,1905年之间),韩山,城 南两所书院皆改办成新式学堂,分别为今天韩山 师范学院及城南小学的前身. 表2:韩山书院,城南书院院址变迁一览表 结语 通常碑刻资料是较翔实可信的,其更具 真切性,可纠正文献在传抄过程中的讹误.同 页 时,当文献记载有歧异,应该后出服从前出原 则.本文以历代碑刻资料为中心,并且尽量使用 最早的文献记载,考证潮州韩山书院实始建于南 宋淳三年(1243),之后一直绵延了约770年. ?(清)万云《重修韩山书院记》(嘉l庆十九年,1814),民国《潮州志.金石志》(未 刊稿). ?(清)张铣寿:《重修韩山书院碑记》(同治八年,l869),饶宗颐《韩山志.金石下.石 刻三》稿, ?(清)丁宝铨:《重修韩山书院记》,碑存韩山师院内碑廊中. ? 14? 而"城南书庄"曾为其讲堂名,这给后来区分韩 山书院与城南书庄两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 罔难.名为"韩山"的书院历史上有个院址: 城外南七里,城内西南,笔架山麓.因为有了碑 刻证据,韩山书院的院址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状况也显得清晰明朗. 参考文献: 【11张惠芬.论宋代的精舍与书院IJI.华东师范大学 (科教版),1987(1):31—44. [2】(明)戴骡.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六)【MJ.北京:书 F1文献版社,1996. f31(明)郭春震.潮川府志【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 礼,1991. 高明士.书院祭祀空间的教育作用[c]//朱汉民,李弘 祺.中闰书院.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66. 【5】马泓波.北宋书院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f61屈守元,常思春.韩愈全集校{主【M】.成都:四川大学 出版社,1996. 【7】(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M】.吴持,校点.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清)卢蔚猷,吴道镕.海阳县志[M].光绪二十六年 (1900). 【9】马明达.元朝初期的潮州路It]l/潮学研究(第l辑). 汕头:汕头大学版社,1993:47. 【10](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MJ.北京:中华书局, 1959:608. 『ll】(清)吴颖.(顺治)潮州府志[M].广州:广东人民 出版社影印本,1996. 【121(清)周硕勋.(乾隆)潮州府志J.潮州:潮州市 方志办刊印,2001. Re-analysisoftheFoundationYear, AcademicSiteandEvolutionofChaozhouHanshanAcademy —— Focuseflontheinscriptionsmaterials Rong—qing (DepartmentChinPHanshanNormalUniversity,ChaozhOU,521041) Abstract:Focusingonthehistoricalinscriptionsmaterials,theresearchhasprovedthatChaoz houHan- shanAcademvwasfoundedin1243andlastedabout770years."ChengnanAcademy"hadeverbeenitsleeture hall'Sname.Inhistory.theacademynamed"Hanshan"hasthreeaddresses:Sevenmilesinthe southoutof town.southwestinthetownandthepiedmontofBiJiaPeak Keywords:inscriptions,HanshanAcademy,foundationyear,academicsite 责任编辑吴二持 ? 15?
/
本文档为【潮州韩山书院的始建年代、院址及沿革再探——以碑刻资料为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