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最新版)

2017-12-02 20页 doc 42KB 1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最新版)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最新版)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篇一《医学读书笔记》 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多学科领域。其实,行为医学就是研究行为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行为医学作为一门与多个学科相关的交叉性学科,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目前,行为医学的研究已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心理学、疾病防治、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医学哲学以及健康教育等...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最新版)
医学方面的读后感(最新版)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篇一《医学》 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一门多学科领域。其实,行为医学就是研究行为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行为医学作为一门与多个学科相关的交叉性学科,覆盖面宽,应用范围广,目前,行为医学的研究已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人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心理学、疾病防治、医学教育、中西医结合、医学哲学以及健康教育等领域。有学者认为行为医学与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并列,是现代医学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保障和促进人们的健康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行为医学发展迅速,但其基本的学科体系与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健康行为。如充足休息和睡眠,合理膳食,适度运动;积极应对现实生活;保持愉悦心情;注重预防接种、定期体检、健康咨询、戒除不良奢好等自我保健。包括这些行为的特征、产生、发展、巩固。二是异常行为。包括饮食、吸烟、酗酒、致胖等不良习惯行为;过分固执、好争辩、急躁、紧张、好冲动等A型性格行为;赌博、吸毒、酗酒、网络等成瘾行为;致意外行为;自杀行为;卖淫、嫖昌、婚外性行为;同性恋、双性恋、易性癖、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等性变态行为;不良就医与医疗行为;占卜、风水、祭祀、个人崇拜等迷信行为;巫术、催眠术、等神秘行为。包括这些行为的特征、产生、发展、巩固、转变的原因和机制。三是行为评价和诊断。研究发展一套测量评价各种行为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心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行为评定量表等。行为评定量表包括生活事件量表、儿童行为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精神症状全面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躁狂量表、A型行为量表、恐怖强迫量表、老年期人格和痴呆测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述情障碍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个人评价问卷、康乃尔医学调查表等。四是行为干预与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行为矫治法、行为塑造法、经典分析疗法、松弛疗法、满灌疗法(又叫冲击疗法、暴露疗法)、音乐疗法、暗示 疗法、脱敏疗法、森田疗法、理性情绪疗法、代币调节法、厌恶疗法、生物反馈疗法、自我控制疗法、应激调节疗法、改变生活方式疗法、体育运动疗法、气功疗法、药物治疗、心理咨询等。五是行为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具体应用。在应用研究方面,产生了行为流行病学(常见的有抑郁性、强迫性、焦虑性等神经症的行为 流行病学,消化性溃疡、肥胖症、神经性厌食、冠心病、高血压、皮肤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的行为流行病学)、预防行为医学(健康教育、传染病与非传染病预防、临床预防、社会医学、道路交通、职业卫生、社区卫生服务等都与行为医学息息相关)、临床行为医学(如病人就医、遵医行为、医患合作行为、临床诊疗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危重患者抢救、会诊、转诊等临床行为)、女性行为医学(少女、女青年、成年女性、更年期、老年等女性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女性计划生育、性行为等行为特征)、儿童行为医学、老年行为医学、护理行为医学等以应用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分支学科。在基础研究方面涉及到神经行为学、行为生理学、行为药理学、行为解剖学、行为病理学、行为毒理学、行为生化学、行为遗传学等,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在行为医学发展历史方面:行为科学的起源是近代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 而行为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建立在欧洲16 世纪“文艺复兴”以后的实证科学精神基础上的,它使得科学的心理学从宗教神学、经院哲学的桎梏中独立出来。20 世纪初,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首倡行为主义运动的著名文章《行为主义心目中的心理学》,首先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 他认为意识是不可捉摸的,不应列为心理学研究内容,只有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下来的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行为的基础是刺激一反应行为不是生而有之,而是后天环境学习获得。在此之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建立了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美国动物心理学家桑代克创立了关于联想学习的实验方法。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实验心理学强调行为疾病学习模仿理论、行为治疗、行为矫正,其理论基础建立在经典性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方面,不良行为得以矫正。1973年,美国生物反馈专家Birk L 应用生物反馈技术研究治疗癫痫、哮喘、紧张性头痛、偏头疼,取得较好效果,并第一次提出行为医学之词。1977年2月,以Scharz 和 eiss在等人为代表的医学家在美国Yale大学召开了第一次行为医学大会,并第一次提出了行为医学的定义。1978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行为医学刊物:《行为医学杂志》;1990年在瑞典成立了国际行为医学学会。1989年,成立我国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与生物反馈分会,1990年10月,在天津召开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1992年6月出版我国的行为医学刊物《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2年8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第二次全国会议,学会正式更名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2016年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行为医学学会。研究表明,除生物、社会和自然因素外,不良的心理、行为因素亦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人类46.7%的疾病均与自身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密切相关。在我国,占前三位死因顺位的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的病因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已超过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而成为第一位与死亡有关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及人们对健康的追,行为医学将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学习、研究行为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篇二《读书笔记》 《童年》读书笔记 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邪恶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 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腐败,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 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 段落选抄:此时此刻,我就会产生一些特别纯洁的、飘忽不定的思绪,但这种思绪是细腻的,像蛛网一样透明,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它们往往是突然爆发,马上就像陨星似的迅速消逝了,在你心中留下莫名的忧伤。这有时会使你得到安慰,又令你惶恐不安。这时你的生灵在沸腾,在融化,渐渐形成一种终生不变的形状,于是你的心灵的面孔就这样产生了。 读书笔记之《爱的教育》 时间过得飞快,很快半个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假期里,我读了朋友给我的好书。 这本书就是《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百多年前,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亚米契斯创作的。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使我受益非浅。《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其中“每月例话”里面的《马里奥的微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十分感人。本文记述了一个十二三岁的意大利少年马里奥乘上了一艘开往马耳他岛的巨轮。在船上,马里奥结识了一个好同伴,这个女孩子跟马里奥年龄差不多,只不过个子比马里奥高了一点儿。经过聊天,马里奥知道,原来这个女孩子叫克莉泰,跟他一样都失去了父母,是来投奔亲人的。深夜,可怕的风暴来了,甲板的东西都被卷走了,船底也经受不住风暴,破了,水汹涌的灌了进来,眼看船就要沉了。乘客们都惊慌失措,跑到甲板上号啕大哭起来。 一半的乘客都跳入了事先准备的小艇里,可只有一艘小艇,小艇上已经坐满了人。只够再容纳一个小孩子了,而克莉泰和马里奥都十分想下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眼看小艇离船越来越远,马里奥把机会让给了女孩,女孩跳入小艇,得救了。大船即将沉没,但马里奥面对死亡反而从容镇定,十分开心。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十分感动,我想我们大家都应该学习少年马里奥,学习马里奥舍己为人甘牺牲,面对危险十分镇定,十分坚强的品质。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篇三《读书笔记》 我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日语111班 20 占满婷 首先说说选择这本书的理由吧,因为之前听同学说这本书将原本一板一眼、循规蹈矩,而且语言深刻难以体会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白话文来体现,而且我本是一个理科生,所以由同学的以及作为对自己一个理科生历史知识相对缺陷的弥补,我选择了这本书。事实上,这本书在出版的时候曾掀起了股不小的明朝热呢。 现在说说这本书的内容了,大体是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人 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期货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了对当时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的演义。不知道自己归纳的行不行,个人的了解是这样的。文章从一开始就用幽默调侃、通俗易懂的几句话让大家记住了朱元璋的本名及它的由来。从朱的传奇的人生来看,他从贫民到和尚到乞丐再到皇帝,这其中的转折似乎让大家觉得不可思议,但读入其中,才明白一切其实都顺理成章。作者用一句话评价了他心目中的朱元璋:知道可能面对的痛苦和困难,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这是在他决定投军参加起义的时候,作者对他的心理状态的描述。 文中着墨较多的是两位主人公的几次生死较量,第一次大的战役是龙湾大战,这一战对朱非常重要。这场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个人物是康茂才,说白了就是现在众多间谍中的一个,然而此间谍不同一般间谍的地方是,或者可以说更高明的地方是,他是一个双面间谍。 即陈友谅以为他是潜伏在朱身边为已所提供情报的细作,但是康的真正主人却是朱元璋。这次由于康的虚假情报,看似成败已成定局的的战争,却得到了意外的结局。这一次的战役虽然是众多战役中的小小一战,却奠定了他以后的千秋大业。战争就是这样,充满血腥和杀戮,成为王,败为寇~我们也可以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朱开始的势力并不强大,但是他很擅长煽动人心,并一鼓作气。强势与力量固然令人生 畏,可是真正的强大在人的内心,这是朱早就深谙的道理。经过这一次的战役,下面的决战才更快到来,胜负也将更快得出,一个明王朝就快诞生了~ “„„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券,倒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券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券。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这是我觉得文中一处很经典的黑色幽默,从这句话就对当时朱灭臣的状况可见一斑了。 一个多月的时间,总算把这本书看完了,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也不嫌累,更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深深地吸引着我。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 有独守正道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但却是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作者当年明月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明朝276年的风风雨雨。276年,一次次的死里逃生;276年,一年年的盛世景象。这个王朝,用最实际的方式名留青史;这个王朝,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有276年是属于自己的。 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和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篇四《医学读后感》 关于医学书籍的读后感 《中医全息医学》内容概要: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医全息诊疗理论与实用技术,具体介绍了中医全息诊断、经络全息刮痧疗法、中医全息耳穴诊断治疗和中医全息足部诊疗法,其中中医全息诊断包括头诊、面诊、鼻诊、唇诊、人中诊、手诊、腹诊、脐诊及背俞穴诊等。本书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全息诊疗法的理论源流和现代全息诊疗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可为高等中医药学校培养临床实用型人才提供帮助,并可作为临床医生、健康保健从业人员提高疾病诊疗水平的有益学习资料„„ 《中医全息医学》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全息学将客观世界转化为一系列不同水平等级、不同复杂程度、相互交错的系统结构。每个系统中又包含着各种内容相关、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全息学称为全息元。这些子系统通过各种相关关系反映不同等级的母系统、展现着母系统。在全息学理论的启迪下,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全息分支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全息医学„„ 中医全息医学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本书基于全息生物医学原理,发掘、收集、整理了散见于历代中医学典籍中的一些支离的蕴涵全息生物医学思想的且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方兴未艾的诊断治疗方法,构架人体全息诊疗学。书中内容,在收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理论阐释深入浅出,论述全面系统,具有较重要的理论价值;诊疗方法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书很厚,跟全息学有关的各方面内容都有,没有一下子看完,当工具书备用。 《医学源流论》是一部集中反映徐大椿医学思想的论著,其中有大量篇幅集中反映了徐氏的辩证用药观。有关元气学说的论述、辨病与辩证、 病与主症、病与主方、方与主药的关系,亡阴亡阳之分辨,重视药性专能,提倡溯源治学,反对滥用温补等观点对后世颇有影响。 他在《源流论》里以很大的篇幅论述了元气和生命以及疾病的关系,并专门写了“元气存亡论”的论文。认为元气在体内首先是一种生理状态和活动支柱,亦即功能表现和物质基础;若机体受到创伤后,它在体内可产生一种免疫功能;若元气受损或衰竭,则表示疾病的预后不良乃至死亡等等。故在治疗一切疾病时, 都要以保护元气和拯救元气为根本的前提。转载自百分网阴阳相贯, 水火既济, 生化之机才会永恒不息。“命门为元气之根, 真火之宅, 一阳居二阴之间, 熏育之主,而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在治疗用药时, 元阳不足患者定慎升提发散之品; 元阴不足患者, 慎用辛热香燥伤阴耗津之剂。这一系列论述, 增添了医者对元气、命门更深刻的理论研究, 长期的临床观察, 详尽 阐明了命门的实质以及元气和它的关系。 他在《源流论》里强调临床医学的规范化思想,认为“医者必能实指其何名,遵古人所主何方,加减何药,自有法度可循。乃不论何病,总以阴虚阳虚等笼统之谈概之,而试以笼统不切之药,然亦竟有愈者,或其病本轻,适欲自愈;或偶有一二对症之药,亦奏小效,皆属误治”批评某些医生“惟记方数首,择时尚之药数种,不论何病何症,总以此塞责,偶然得效,自以为功。其或无效,或至于死,亦诿于病势之常”徐氏在强调规范化的同时,并未否定灵活性的重要性。“病有经有纬,有常有变,有纯有杂,有整有乱,并有从古医书所无之病,历来无治法者 ,而其病又实可愈”。在没有陈法可守的情况下,医生应当发挥主观的创造性,运用巧思奇法, “然后天下之病,千绪万端,而我之设法亦千变万化,全在平时于极难极险处参悟通澈 ,而后能临事不眩”。这种来自个人体悟、高度灵活的技巧,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是任何规范无法全部包容或完全替代的。 徐氏对于方药的配伍运用也很有见解,他果断反对那种不顾病人具体病情动辄用猛烈之药截邪气或以峻补之药遏制邪气而取得一时疗效的做法,反对不辨虚实滥用补药,他认为用药之力除考虑其寒热温凉补泻之性外,还要考虑其气、味、色、质、形及所生之地,以其偏性调和脏腑;他还强调方和药有密切的关系 ,但方和药不能混为一谈。假如“按病用药,药虽切中,而立方无法, 谓之有药无方;或守一方以 治病,方虽良善,而其药有一二味与病不相关者,谓之有方无药”。因此,他要求医家,在临床制方遣药之时,务必切合病情,作到既守法度,又不拘泥。使所创制之方“分观之而无药弗切于病情,合观之则无方不本于古法”。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篇五《读书笔记》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手捧一本《战争与和平》,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往总是崇敬拿破仑的勇敢和智慧,从未想到从俄国的角度去看这一段历史是如此不同。托尔斯泰以其深刻细致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壮阔而又生动逼真的历史画卷。我从中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探索。其中安德烈的形象最让我印象深刻。 安德烈一出场就是一个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形象。他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积极参军作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虚伪、无能,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使他感到了生命的虚无。曾经渴望建功立业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热情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美丽的少女娜塔莎,娜塔莎的美丽和无忧无虑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的背叛又让安德烈落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死去。 安德烈一生都在追寻着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在起起落落中,他苦苦思索,寻求着一种超脱世俗生活的价值所在。安德烈的思索也启发我们读者的思索: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这样的问我想每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应该曾经想过,也很可能像安德烈一样经过了一个反反复复、时而兴奋、时而落寞的痛苦的内心挣扎过程,甚至很可能到现在都没有找到能够真正说服自己的明确答案。我想,这个我们苦苦追寻的、左右我们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哲学吧。每个人的人生哲学都不尽相同,然而每个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却颇为相似。是 也,非也,哪里有衡量的标尺呢, 千百年前,屈子立于汨罗江畔叹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现在每个人都还是一出生就在不断追寻,并且在这个追寻过程中成长、老去、直至死亡。或许,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这如同夸父追日一般永不停歇的追寻吧~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然而人类怎能停止思考呢,虽然奥斯特洛茨战场上高远的天空依然飘浮着宁静、镇定的白云,老榕树依然岁岁枯荣,安德烈的心灵历程却不会停止。 古典书籍读后感 近期一口气读完连环画版本的《东周列国志》和《诸子百家》,大部分内容以前都有所接触。体会比以前自我感觉要深刻,觉得对个人修养、创业管理、经商致富、健身养生都有帮助。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东周的春秋和战国时期,可谓中国历史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典型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封邦建国之社会)。与秦汉之后的专制社会比起来,这一段时期虽然战乱频繁,但是民众却相对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户籍及人才流动自由,各种有能力的人竞相登上历史舞台。这个时候的君主也不像后世那样握有绝对的独裁权力,国家实行的是贵族共治,在很多国家,贵族拥有废黜君主的实力(西周厉王时期出现过一段“共和”时期,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共和国时代了)。 这一段时期与欧洲的封建社会相似,但是没有中国秦汉后的专制独裁,也没有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黑暗。虽然诸侯混战,然而人才辈出,文化艺术哲学光辉灿烂,各种价值观、理论学说纷纷登场。当中国进入秦汉之后的专制社会,两千多年来,虽然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然而中国人却从此被君主专制制度以及相应的礼教所束缚,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是循环往复,几千年不断上演同样的朝代更迭故事。所以当看到六国一个个被秦国所灭的时候,若能时光倒流,我多愿意与荆轲、屈原、苏秦、信凌君、平原君等仁人志士一道,阻止这个时代的流逝。 这个时代,乱而有序,乱而有活力,代表了中国固有的民主和自由传统。 二、 关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与科学 通常都说中国的社会是儒家社会,中国是儒教治国,中国人信仰孔子。当我看了这些书再认真的思考,对这种说法实在不能苟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理论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只是因为它的 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能很好的维护其统治秩序。但它绝对不是统治者自己的意识形态,没有一个统治者是按照儒家的原则去做事的。秦始皇不必说了,有名的暴君,“焚书坑儒”是其杰作;汉武帝“独尊儒术”,却爱神仙之道,杀宰相成瘾,灭太子毫不手软;唐太宗杀兄逼父,已是大逆不道;宋太祖赵匡胤似乎好一些,可是他的弟弟宋太宗有“烛光斧影”篡位杀兄之嫌疑,那句针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也丝毫体现不出仁义之君在哪里。毛泽东是最坦诚的,他干脆发动一场“批林批孔”运动,硬是把沉睡2000多年的孔子从地下挖出来再狠狠地批判一番。而他用的武器,名 义上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际上却是2000多年前的“法家思想”。我高中时收藏了一本文革时的法家文集,专门批林批孔用的,里面收的是荀子(所谓儒家的唯物主义派别)、韩非子、李斯、商鞅等法家代表人物的著作。而毛泽东本人,显然也对孔子不感冒,他推崇的人物,如曹操,是典型的法家人物,他贬斥的人物,如宋江,恰恰是忠君、仁义的孔子信徒。 说中国是儒教国家,是非常片面的,中国人从来就是儒法并用,外儒内法,亦儒亦法。用儒,则“人之初,性本善”,用法,则“人之初,性本恶”。统治者在任用文人儒士的同时,从来也没有忽略法家治国安邦之术。儒、法在中国的历史上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谁也离不开谁,就像道家之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互相转化。读诸子百家著作,儒家、墨家、法家、庄子等都会相互批驳,但大家却都以老子为师。孔子见了老子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其尊敬和佩服之情,溢于言表。老子说,无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人的本性有善和恶吗,本来没有,没有善恶却可以分出善、恶。由善,我们有儒家的仁政,由恶,我们有法家的法治。善也好,恶也好,儒也好,法也好,它们都是从人伦社会的角度出发的,是老子《道德经》中“德”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大凡中国成就大业的王者,受后世敬仰的谋臣,成功的商人,顶尖的诗人和大学问家,骨子里几乎都是道家的信徒。他们心中没有绝对的善和恶,不遵循常人的礼和义;他们儒法并重,“治 大国若烹小鲜”;他们志存高远,充满浪漫主义的豪情;他们富于诗意,充满想象力;他们懂得屈,懂得申,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他们懂得矛盾、阴阳的对立和统一,从来不会静止地看问题„„范蠡功成而身退,携西施泛舟于太湖;文帝景帝推崇“无为而治”,才有汉武时代的武功;诸葛亮最得意的时候是“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毛泽东,不打枪而带军队,不读马克思而讲“矛盾论”,从大乱(文革)中而寻大治;无数青年的偶像李小龙,也是道家的弟子„„这些我们认为成功的人,无一没有遵循老子的教诲啊。又如跆拳道、柔道、空手道、截拳道、茶道、棋道,太极拳„„这些健身养生之术,哪一个没有认为遵循了“道”的原则, 宗教与科学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中国的宗教道教固然源出于道,中国独特的科学又莫不是对道的传承。都说中国的哲学导致中国没有科学,导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冯友兰说是因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讲求实用和逻辑的墨家和名家没落了。我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感受到,《道经》是讲大道,讲宇宙和人世的基本原则的,《德经》则偏重于社会和人伦, 而对于自然规则、方法论的论述则明显不足。也许,正是老子的这一个缺失,导致中国几千年以来一直围绕着人而做学问,追求的是天人合一,却对于“外物”、“机械”等甚少研究。但其实道家的思想本源里面,包含了很多深邃的现代科学哲学思维。以下略举一二: 小时候读《射雕英雄传》,郭靖背《九阴真经》的第一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原来语出《老子》,这与现代物理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何异,(注: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认为宇宙的“熵”,无序程度与日俱增的定律。) 杨朱也算道家的一个人物,他有一句话臭名昭著:“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大家都批驳他自私自利,其实西方古典经济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正是基于这一利己主义吗, 还有很多,如果算上通常称为道家经典的《易经》,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我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社会的哲学本源。我们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自然科学、医学、兵法、文学等都是源本于此。我们的哲学本源是包含了这些逻辑思辨思维的,只是在后来的发育过程中人文、伦 理的这一块儿得到了发展,而自然、逻辑的这一块儿则发育不良。也正因为这个特点,所以中国的文化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一面:中国的文人,通常是既能读书,又能治国,又能带兵,还能看病的,中国的文化学到后来就成了一本书。 三、 中国需要“文艺复兴”,你我多读点好书 我们现在常常强调中华复兴,中国崛起,电视剧里经常播放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康熙乾隆的丰功伟绩,近来更有“中国不高兴”之类的书大行其道。乐观的人看到西方金融危机,便认为中国时代已经快要到来了。我并不迷信西方的“民主自由”,坚信中国特色的道路也能实现中华之崛起。但我从来不看好GDP所带来的中国“崛起”感觉。我坚信,中国的崛起需要自己的“文艺复兴”。 现代欧美的崛起是从近代“文艺复兴”起始的,“文艺复兴”的源头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复兴。中国要崛起,经济取得一定成绩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文化人的崛起,这批人懂逻辑,懂自然,懂社会,懂人伦,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维,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根基,这个底蕴和根基就是先秦的诸子百家。她是我们的文化之本,精神之母,信仰之源。 儒也好,法也好,墨也好,名也好,阴阳、中医、兵法、自然、逻辑,诸子百家,莫不源于道。“大道至简”、“治大国若烹小鲜”,做为一个创业者,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达到这个境界该是多么逍遥,多么自由~反之,一个缺乏文化、精神和信仰的人,财富、声名、地位终会成为其所累。您看近来落马的多少高官,富人,他们不可谓努力、不可谓不有为,不可 谓不聪明,下场却让人唏嘘不已~ 中国的谋臣智士,未出山时读书、下棋、赏山、品酒,论道,出山就可以带兵、治国、经商„„所以不管你是经商、从政、打工、治学、科研、养生,你都需要去领悟和体会道的原则。我们的国家要复兴,我们的政治要民主,我们的文化要繁荣,也需要我们再次回到春秋战国这个辉煌的时代,去品味和领会先人的智慧。 道家不像儒家那样强调读书,他强调得更多的是一种理解和领悟,是一种洒脱和自然。所以他最不墨守成规,最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我喜欢读书,所以给自己,也给朋友们,八本书,大家一起来读:《老子》、《庄子》、《易经》、《楚辞》、《黄帝内经》、《孙子兵法》、《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喜欢李小龙的朋友注意 了,这些也都是他喜欢的书哦。 《中国的文艺复兴》读后感 2006年12月7日,《南方周末》刊登刘军宁先生的长文《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该文围绕十五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进行阐述,论及当下中国文化艺术的走向,提出“现在是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文艺复兴的时候了”。其后的半年时间里,“中国文艺复兴”作为一个时髦话题,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论辩,有拥趸也有反对者,其间大大小小的相关研讨会、网路博客的热议使得“文艺复兴”成为一个几近“沸腾”的焦点,至今余音未息,反而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在笔者看来,这一现象所凸现的并不仅仅是“中国文艺复兴”这一词组的合法性与相关判断,而是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讨论本身是否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笔者无意于讨论刘文观点及其正反阵营的是非,而更愿从近现代中国文化界、尤其是中国画坛对于“文艺复兴”的接受态度入手,在国人关于这一语词的集体记忆中寻找其风行与“复发”的踪迹。 提出“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说法的,刘军宁显然不是第一人。甚至在近九十年前以“新潮”一词对译“文艺复兴”西文Renaissance的北大“新青年”们也不是这一“专利”的持有者。早在1837年,当外国传教士编《东西洋考每月传统记》介绍西方“经书”而将汉语“文艺复兴”引入中国时,清廷的文官大臣们就已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文艺复兴价值观作为师夷制夷的有效途径,王韬、刘锡鸿、曾纪泽、薛福成等人都在游历欧陆之后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主张以西欧“文艺中兴”之路径发展洋务,来接续、复兴天朝上国的伟业。“文艺复兴”真正由实业层面进入文化领域则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后,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在1944年出版的《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一书中将“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目标定为“新世界、新文化、 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篇六《读书笔记》 简?奥斯丁小说简读 学院:民族学院 班级:少干七班 姓名:肖惠中 一、 简?奥斯丁简介 简?奥斯丁富有智慧,她的品位无可挑剔。 ——弗吉尼亚?伍尔夫 简?奥斯丁(Jane Austen)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 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1、生平 简?奥斯丁 1775年12月16日生于 英国斯蒂文顿小镇一个繁荣而稳定的 乡村,兄弟姐妹八人。其父乔治?奥斯丁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 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其母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极有 见解、思想活跃”。因此,奥斯丁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 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二三岁就开始写 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奥 斯汀并不喜欢这个地方,据说她曾遭遇了忧郁症的折磨。在这里,奥斯丁拒绝了 一位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住了四年左右,父亲在该地 去世,于是奥斯丁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 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 治无效,不幸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去世后安葬 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2、创作 简?奥斯丁从十二三岁就开始从事创作,早期的习作都是中短篇,其主要创 作集中在小说方面,她一生共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即《埃莉诺与玛丽安》又名 《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爱玛》,(Emma, 1815),《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劝导》 (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其次要作品有未在中国内翻译出版过的两部短篇《苏珊夫人》(Lady Susan,1794,1871死后出版) 和《爱情和友谊》(Love and Friendship,1790, 14岁时写)。 《简?奥斯丁信件集》中译本目前已由译言古登堡 计划翻译并电子版上线,其中包括其侄孙整理并于1882年出版的信件集的大部 分内容。 3、创作特点 (1)内容上多关注于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 奥斯丁出生于牧师家庭。 在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法国革命、英法战争等重大事件。 她经历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变革,但她终生居住在乡间小镇,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 育,她的小说对这一切没有直接的反映。 (2)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奥斯丁的作品没有极端的贫富 悬殊,没有激烈的对抗和斗争,也没有强烈的激情和冲突,行文中虽然也设置悬 念,但总体上比较平和舒缓,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没有极大地心理落差,并都以大 团圆结尾,渗透着强烈的喜剧氛围。 (3)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且以女主人公的恋爱婚姻为线索,以细腻的笔 触描写女主人公在恋爱中不断成长并最终战胜各种阻挠获得美满爱情和婚姻的 过程,塑造了一个个善良、正直、智慧、自尊、独立的主人公形象,反映出作者 先进的女性自我意识。 (4)巧妙应用反讽等艺术手法,使小说语言生动、简洁、诙谐、精辟,发 人深省。在使用严肃的警句时往往以不经意的态度精心选择一些带有夸张色彩的 词语,赋予其小说以一种多层次的反讽意味,使小说更富于哲理,耐人寻味,对 小说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文学史地位 我们读奥斯丁,是因为她对我们的了解远远多于我们自己。道理很简单: 她影响着我们成为什么样的读者,成为什么样的人。 ---哈罗德?布鲁姆 在西方文学史上,奥斯丁是一位有争议的作家。有人对她誉备至,如 英国评论家麦考莱(1800-1859)称她为“散文中的莎士比亚”,英国小说家福 斯特(1879-1970)认为她塑造的“人物虽然比狄更斯的矮小,情节却安排得更 紧凑”;英国文学评论家艾伦(1911-)则视她的作品为“十八世纪精华荟萃的百 花园中最后的也是最绚丽的鲜花”;《纽约时报》说“奥斯丁小姐洞察力非凡,对 身边寻常生活的直觉性认识和捕捉无人能及,而这又让她的洞察力具有了难以超 越的描述力量。但也有些人对奥斯丁的作品持批评态度。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 温就对她怀有极大地“反感”,《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则认为她“全 然不知激情为何物”。不过,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经过两百年的变迁,奥斯丁 的作品仍然脍炙人口,表明了它们重大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奥斯丁的研究远远早于国内,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811-1869 在这一阶段的前期(1811-1833),奥斯丁的六部小说陆续在其去世前与去世 后发表。在她在世期间,只有为数不多的文章对其作品进行了评论和介绍。直到 1870年,她的侄子J?E?奥斯丁?李《回忆录》发表前,大大小小不到五十篇 文章提及奥斯丁,其中只有六篇将其作为讨论主题,对奥斯丁做了肯定的评价和 独到的分析,奠定了后来奥斯丁研究的基础。较具代表性的有司各特对《爱玛》 的 肯定,由此肯定了奥斯丁作品的价值,指出她描写人物、事实的精确性、细节 处理的长处等,认识到奥斯丁小说与以前的不同;理查德?惠特利大主教触及了 奥斯丁小说的构思技巧;谢立丹评价《傲慢与偏见》是“他读过的最机智的作品之一”。总结起来,这段时期对于奥斯丁的研究极为单薄,触及的深度很浅,多局限在表层。 (2) 第二阶段:1870-1939 1870年,奥斯丁的侄子所做的《回忆录》发表,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奥斯丁的注意。在此前后,英国出现了“人人争说奥斯丁”的局面,但是人们只是因为此书激发了对奥斯丁的兴趣,很少关注到奥斯丁作品的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是理查德?辛卜逊和葛德文?史密斯等认识到了奥斯丁作品在人物塑造、反讽以及戏剧性叙事。1870年之后,关于奥斯丁的生平与背景的书籍陆续刊行。代表专著有:1880年,萨拉?泰特勒《简?奥斯丁与其作品》;1884年,布拉勃恩《简?奥斯丁书信》;1889年,梅顿夫人《简?奥斯丁书信》;亚当斯《简?奥斯丁的一生》;1930年,玛丽?拉瑟尔《奥斯丁与其艺术》,这是第一步专门探讨奥斯丁艺术特色的著作,分析了奥斯丁的风格和叙事艺术。总之,这一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奥斯丁艺术的本体,确立了她在文学教学、欣赏中的地位。 (3) 第三阶段:1940年至今 1940年代以后,奥斯丁研究在各个方面全面推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拉瑟尔—哈丁一派获得长足发展;对奥斯丁创作整体和生平等方面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英美学界出现了一批奥斯丁研究的专门学者,如骚塞姆的《简?奥斯丁》、克莱尔?托玛琳的《简?奥斯丁的一生》等;奥斯丁爱好者团体的建立与活动,如1940年英国简?奥斯丁学会成立,1949年,简?奥斯丁纪念委员会成立等;大众传媒对奥斯丁的改编与普及,奥斯丁的小说被陆续改编成影视剧本,搬上银幕。 2、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的奥斯丁研究真正起步于1980年代初,经过以杨绛、朱虹、黄梅等为代表的研究者近二十年的努力,初步奠定了中国奥斯丁研究的基础,在奥斯丁小说婚姻主题的探讨、人物形象的分析、反讽及喜剧特色的揭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 些进展。下面对新时期以来奥斯丁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1)译著 建国以来,简?奥斯丁的六部小说均陆续被翻译出来,并以不同的版本出版,这六部小说在我国出版情况如 下: 《诺桑觉寺》 1958年6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麻乔志译本。2016年12月,重庆出版社据以重印。 1986年5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1997年1月,译林出版社据以重印。 2000年5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金绍禹译本。2016年4月与2016年8月,先后两次再版。 《傲慢与偏见》 1980年6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王科一译本。1986年2月,收入《外国文学名著丛书》。1990年11月至今,又多次再版。 1990年7月,译林出版社出版孙致礼译本。1994年5月至今,又多次再版。2016年5月,中国戏剧出版社据以重印。 199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张玲、张扬合译本。1995年8月至今,又多次再版。 1996年5月,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王晋华译本。2003年10月,最新再版。 1996年1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张经浩译本。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4月、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5月、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8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6年6月、华文出版社2016年1月、延边人民出版社2016年11月和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年1月先后据以重印。 1997年1月,海南国际新闻出版社出版雷立美译本。2003年10月,南方出版社据以重印。2016年2月,北京燕山出版社据以重印。 《爱玛》 1982年5月,漓江出版社出版刘重德译本。花城出版社1993年11月、明天出版社1996年12月先后据以重印。 1984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张经浩译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年5
/
本文档为【医学方面书的读后感(最新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