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理性的缄默_谈理性的局限性问题

2012-11-11 4页 pdf 187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2436

暂无简介

举报
理性的缄默_谈理性的局限性问题 *收稿日期:2009-04-14 **作者简介:杨苏磊(1982- ),男,安徽六安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文艺复兴运动的号角吹亮了中世纪的漫漫 长夜,理性为人类送来了第一缕阳光。 人类用理 性和科学作为武器斩杀了宗教愚昧的头颅,上帝 的万能遭到质疑,上帝神秘的创造被科学的数据 和理性的推理颠覆,上帝的旨意和圣经的教条不 再是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唯一考量,而要看是 否符合理性的标准。理性像天空升起的第二颗太 阳,又像天堂出现的第二位上帝,分享着神圣的 荣耀,它也不负期望地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广阔和 敞亮的文明...
理性的缄默_谈理性的局限性问题
*收稿日期:2009-04-14 **作者简介:杨苏磊(1982- ),男,安徽六安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文艺复兴运动的号角吹亮了中世纪的漫漫 长夜,理性为人类送来了第一缕阳光。 人类用理 性和科学作为武器斩杀了宗教愚昧的头颅,上帝 的万能遭到质疑,上帝神秘的创造被科学的数据 和理性的推理颠覆,上帝的旨意和圣经的教条不 再是人们行为的唯一、唯一考量,而要看是 否符合理性的标准。理性像天空升起的第二颗太 阳,又像天堂出现的第二位上帝,分享着神圣的 荣耀,它也不负期望地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广阔和 敞亮的文明之路。正是由于理性在克服宗教愚昧 以后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从而出现了人们对于理 性的疯狂崇拜,“理性万能”,“理性至上” 的观点 甚嚣尘上。人类赶走了宗教的神却迎来了“理性” 的神,理性主义再次占据了人类思想的脑壳。 直 到工业化时代,直到信息化的今天,理性主义的 坐磐仍未撼动,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认识论上,“唯理论”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 认识的辩证关系,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地、 绝对地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并且把理性认识的 结论当作恒久不变的铁律,形而上学地加以神圣 化,更没有对理性认识所利用的手段本身进行反 思。 休谟以其旷世奇才提出的伟大的 “休谟问 题”:归纳推理的前提是没有经过逻辑论证的,把 结论当作前提,即归纳推理方法的合理性是游离 在理性之外的;从“事实”判断能否推出“价值”判 断,理性的局限性被错误地遮蔽了,这是理性的 缄默,更是“哲学的耻辱”。 理性不是万能的, 其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 本文试图探讨理性本身及理性认识的局限性,从 而打破理性万能的神话。 一、“工具理性”暴露出的理性的局限 性 理性作为启蒙的因素并非完美无瑕,理性和 科学的“嫡出”———工具理性已经将理性恐怖化, 量化的普遍性便是理性的局限性。 我们的社会按照理性化的要求组织成各个 科层制单位以便于管理,日常生活严格按照预定 的程序进行,交往遵照规定的形式完成,生产被 机器的流水线严格限制。理性和科学已经逐渐衍 生出“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把理性的局限性和弊 端集于一身,它剥夺了人性,使人们不得不开始 冷静的反思。 理性的缄默 ———谈理性的局限性问题 * 杨苏磊 ** 张静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和社会组织高度有序的今天,理性的地位空前崇高,尤其是以技 术合理性和工具理性为标志的合理化社会建构更是把理性当做标尺来衡量一切。作为现代 性危机的一种因素,人们已经开始反思“理性崇拜”。同样,在认识论上,“唯理论”的弊端也在 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理性的局限性,破除迷信,理智对 待“理性”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理性;局限性;工具理性 中图分类号:B0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2009)03-0011-04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INSTTTUTE OF EDUCATION 第 23 卷第 3 期 2009 年 6 月 Vol.23 No.3 Jun.2009 11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工具理性”是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 身演变和发展的结果。 随着工具理性的极大膨 胀,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控制中,出现了工 具理性霸权,理性由解放的工具退化为统治(自 然和人)的工具。 “理性成了用于制造一切其它 工具的工具一般,它目标专一,与可精确计算的 物质生产活动一样后果严重”。 [1] “技术和理性已 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具有了社会异化于自 身的强制本性”。 [1]主体使意识物化的技术过程, 摆脱了神秘思维的各种意义, 特别是一般的含 义,因为理性本身,变成了包罗万象的经济结构 单纯的协助手段。理性成了用来制造一切其它工 具的一般的工具。由于工具理性的统治而带来的 人的异化和物化,批判紧随反思之后,在法兰克 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工具理性始终是其批判所 指向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韦伯之后,卢卡奇将工 具理性批判引向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总体 批判,而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又把对资本主义的 哲学批判扩大到对人类文明史的批判,马尔库塞 等也都对工具理性有过论述。 工具理性带来的灾难理性本身并非绝 对完美,它同样是包含利弊的矛盾统一体,不能 将它神圣化,要破除对理性的崇拜,清醒认识其 局限性。 二、认识的过程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是一个过程, 必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 进入到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这就说明,理性 认识并非认识的最终完成。如果把理性认识绝对 化,抬高到最终阶段的位置必然阻碍我们认识真 理。 在物理学历史上,有人根据能量守恒规律设 想出制造一种“永动机”的可能性,如果仅仅停留 在理论上,或者说,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本身很难 否定这种可能性。 为了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我们 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这种假设的可行性。“永动机” 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 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 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 方。 在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 案是 13 世纪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 亨内考设想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 装 12个可活动的短杆, 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 个铁球。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 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 动力矩大。 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转动下去, 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 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仔细 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 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 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 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止运动。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 人们逐渐认识到: 任何机器对外界做功,都要消耗能量。 不消耗能 量,机器是无法转动的。 19 世纪中叶,一系列科 学工作者为正确认识热功能转化和其它物质运 动形式相互转化关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久之 后,伟大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被发现了。 人们 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有 各种不同的形式,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 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传 递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的转 化定律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更精确、更丰富的 科学基础,有力地打击了那些认为物质运动可以 随意创造和消灭的唯心主义观点,它使“永动机” 幻梦被彻底地打破了。 “永动机” 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持续了几百 年,这个神话的被驳倒,不仅有利于人们正确的 认识科学,也有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 这个 事例也说明推理判断这些理性认识的方法也不 是普遍适用的。理性认识只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 个阶段,它本身的局限性需要实践的弥补,如感 性认识需要理性认识的补充一样,我们要达到真 理,必须把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实践相结合,只 有这样才能克服理性的局限性。 三、理性认识的相对真理性体现出的 理性(理性认识)的局限性 正如认识是一个过程,理性认识本身也是具 体的、历史的。在爱因斯坦相对论提出以前,牛顿 力学被认为是普遍真理,但当人类认识的触角伸 向微观领域的时候,牛顿力学的解释力明显捉襟 见肘。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 经典力学的使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和微观 领域。 经典力学与行星运动轨道矛盾:按牛顿的 万有引力理论,行星应该沿着一些椭圆或圆做周 期性运动,而天文观测表明,行星的运动轨道并 12 不是严格闭合的, 它们的近日点在不断的旋近, 如水星的运动。实际观测到的水星运动情况与爱 因斯坦相对论的计算结果吻合得很好;经典力学 只适用于弱引力。牛顿认为,物体的半径减小时, 其表面上的万有引力与半径的二次方成反比地 增大,对于半径接近零质点的物体,其表面上的 万有引力接近于无穷大;爱因斯坦认为,物体的 半径减小时,其表面上的万有引力比二次方成反 比规律增大得快,引力趋于无穷大发生在接近一 个“引力半径”的时候,只要天体的实际半径大于 它们的引力半径,那么,由爱因斯坦和牛顿引力 理论计算出的力度差异并不很大,但当天体的半 径接近引力半径时,这种差异将急剧增大。 这就 是说,在强引力的情况下,牛顿引力理论不再适 用。 这说明牛顿力学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明 理性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我们也可以断言,相对 论也是阶段性的相对真理,将来它也要被新的理 论补充,它同样不属于终极真理。 真理是相对的 又是绝对的,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人 的认识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不断接近、走向绝对 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 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 力可能性和使命是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 界的。 就思维可以与存在一致而言,真理是绝对 的;但每个人以及每一代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 限制又无法完全认识世界,认识是限定于一定域 限的。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也就是说,理性认 识的结论并非一劳永逸的教条,随着人类认识能 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结论会变更甚至被推翻。 四、理性(理性认识)的解释力有限 在理性的光芒没有完全折射出来以前,人们 凭直觉和想象解释世界,或者根据宗教的习惯把 解释的权利交给“万能的上帝”,理性暗淡的蒙昧 时代,人类被隔绝在真理的大门之外。 随着文明 的进步,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提高,以科学 和理性为指引,逐渐拨开世界的神秘和迷幻的外 壳而接触到了事物的真理,从此,理性登上舞台 扮演重要的角色。理性以一种无所不知的姿态解 释着种种现象,人们像以前信仰上帝一样信仰理 性的解释力。然而,当我们在解释诸如宗教信仰, 价值判断以及心理学中诸多现象的时候,理性的 解释并不能让我们心悦诚服。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 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 会意识, 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 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 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2]“历史上,每一个民族都 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就是在科学文化高度发达的 今天, 各种宗教信徒仍占世界总人口的 60%以 上,如果再加上信仰原始宗教的人数,比例更高。 所以,从古到今,宗教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 遍现象”。 [3]如果在科学尚不昌明的古代,人们普 遍信仰宗教是理性的缺失所致,那么在科学高度 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有如此庞大的人群对宗教 顶礼膜拜呢?在这些虔诚的信徒中不乏学术精英 和思想巨匠。 尤其是在西方,那些自然科学的领 跑者, 甚至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各种宗教的信仰 者。他们一方面用试验和数据给科学和理性戴上 花环, 另一方面又把虔诚献给上帝。 梁漱溟说: “所谓宗教的,都是以超绝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 面之安慰勖勉的”。看来对于这一现象,我们用科 学和理性无法解释。 在价值判断中,理性的解释力同样薄弱。 在 纳粹弥漫的年代,号称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 日耳曼民族居然被一个野心家左右,民族意志完 全屈从于个人的意志,德国人至今仍然对此深感 困惑。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分析了这种权威主 义性格与机械趋同,区分了受虐狂和施虐狂的不 同表现,“描述施虐———受虐冲动和权威主义性 格还涉及到更极端的无助,并相应地有通过与崇 拜或统治对象的共生关系采取的更极端的逃避 方式”[4]。 “我们可以在心里分析过程中研究这种 神秘的帮助者的需求,这恰似一个试验”[5],是一 种探索式的研究, 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施 虐———受虐现象, 但这也只是一种现象描述,试 图对这种纳粹意识形态———盲目崇拜领袖进行 心理学的分析,但是,结论本身仍存在争论,理性 解释力不从心。理性的局限性为非理性让出了地 盘。心理学中的性格分析、直觉和幻觉现象、歇斯 底里现象等等也表明理性解释力的有限性,无数 事实提醒我们必须破除对理性的迷信。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进步不断提 高的过程,我们无法超越其具体阶段,在认识阶 段上的急于求成和盲目跨越就等于向真理的反 方向加速前进。 真理本身也是相对的,只存在相 对真理而没有绝对真理。理性(理性认识)更不是 绝对的,理性的局限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保持缄 默。 经验论者错在把感性认识绝对化,将认识停 杨苏磊 张静:理性的缄默———谈理性的局限性问题 13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Criticism and Dreams:Nietzsche’s The Birth of Tragedy and the Imagination of German Culture HE Qi-q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 Nietzsche was designing his book named the Birth of Tragedy and embarking on a modern cultural criticism in order to build the dreams of the future of German national culture during Prussian War. In the birth of tragedy we can find that the imagination of German culture of Nietzsche has shown initial signs and his thinking on Greek tragedy and myth is the beginning that Nietzsche found the secret of culture. Then will power and eternal circle become the important ideological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Nietzsche. Key words: nation culture imagination; will power; eternal circle (责任编辑 何艳) (上接第 6页) [3](德)萨弗兰斯基 .尼采思想传记 [M].卫茂平译 .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太原:北岳文 艺出版社,2004. [5](德)尼采 .看啊这人 [M].张念东,凌素心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6](德)尼采 .权力意志 [M].张念东,凌素心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1. [7](德)尼采.尼采论善恶[M].朱泱译.北京:团结出版 社,2007. [8](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M].周颖,刘玉宇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转引自张文涛 .尼采六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7. [10](德)尼采 .偶像的黄昏 [M].卫茂平译 .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1]君特·沃尔法特 .尼采遗稿选[M].虞龙发译,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5 年. 留在感性经验阶段,如果我们把认识停留在理性 认识阶段,将理性认识绝对化,那我们也是彻底 错误的,这是“唯理论”的错误。 我们要达到正确 认识事物的目的,必须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认识,再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我 们才能离真理越来越近。 参考文献: [1][德国]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 证法(哲学片断)[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2][德国]马克斯·霍克海默,特奥多·阿多尔诺.启蒙辩 证法(哲学片断)[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3]吕大吉 .宗教学通论新编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8. [4]玉时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4. [5][美]埃里希·弗洛姆 .逃避自由 [M].北京 :国际文化 出版公司,2000. Rational Silence: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Limitation on Ration YANG Su-Lei ZHANG 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05, China) Abstract: It’s highly developed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h ofighly order today, rational status unprecedented lofty, is in particular weighs take the technical rationality and the tool rationality as the symbol rationalization society construction the rational regard rod all.As modernity crisis one kind of factor, the people already started to reconsider “the rational worship”.Similarly, in epistemolo- gy, “rationalism” the malpractice in the humanity knew the truth on the path establishes layer on layer the barrier.Therefore, we must acknowledge the rational limitation, dispels the superstition, the reason treatment “the rationality” status and function. Keywords:ration; limitation; the tool rationality (责任编辑 何艳) 14
/
本文档为【理性的缄默_谈理性的局限性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