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No)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

(No)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

2012-11-06 4页 pdf 528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643

暂无简介

举报
(No)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 作者简介:金敬红( 1965- )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教学;李思国( 1943- )教授,研究方向:词典学,双语翻译 收稿日期: 2003- 05- 07(修改稿) 2003年第9期 总 第 174 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3, � 9 Serial � 174 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 金敬红 � 李思国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 110004) � � 摘 � 要:本文介绍了美国...
(No)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
作者简介:金敬红( 1965- ) ,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二语教学;李思国( 1943- )教授,研究方向:词典学,双语翻译 收稿日期: 2003- 05- 07(修改稿) 2003年第9期 总 第 174 期 外 语 与 外 语 教 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3, � 9 Serial � 174 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 金敬红 � 李思国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 110004) � � 摘 � 要:本文介绍了美国翻译理论家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 并借鉴了法国释意理论的代表人物勒代雷的释意理论, 在对他们的理论介绍和比较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四个过程,即信赖释意、理解入侵、表达吸收和对等补偿。同其他理论一 样,阐释翻译理论有其价值, 特别是对翻译实践具有实用价值, 但是他也有其必然的局限性。 关键词:阐释; 信任;理解; 吸收;对等补偿 � �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ermeneutic translation theory of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George Steiner, makes some reference to le mod�le interpr�tatif ( the interpretational theory) of French translation theorist Marianne Lederer, and based on the introduc- 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theories, proposes the four- stage translation process, i. e.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rust, invasion along with un- derstanding, incorporative import, and equivalent compensation. Like any theory, the hermeneutic translation theory has its value for trans- lation, especially its practical value, however it also has its own limitations. Key words: hermeneutics, trust, understanding, incorporation, equivalent compensation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4- 6038( 2003) 09- 0044- 04 1.引言 自 1972年霍姆斯( Holmes)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应用语言 学大会上提出了翻译学研究后, 出现了许多翻译学的理论,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试图用其他学科来解释翻译现象。对于 翻译学,国内外有许多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都提出了自己的 见解,都在为翻译学的构建做着不懈的尝试。阐释理论来自 英文的阐释学,阐释学的英文词是Hermeneutics, 而Hermeneu- tics 的英文解释是 the science and methodology of interpretation, especially of scriptural text(解释学解释的科学与论, 尤指 对�圣经�经文的解释)。 1975年乔治�斯坦纳 ( George Steiner)提出并详细论述了 阐释学翻译理论模式,阐释学翻译理论很快便成为西方译界 的一个重要理论。阐释翻译理论在法国发展很快,法国的阐 释理论是口笔译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建立在对口译的研 究的基础上。法国的阐释翻译理论的代表是巴黎高等翻译 学校的前任校长塞莱斯科维奇 ( D. Selescovitch)和她的弟子 玛丽雅娜�勒代雷 ( Marianne Lederer)。目前阐释翻译理论正 以其系统性和实用性,在国际译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笔 者认为斯坦纳的阐释理论的精髓是对翻译过程的阐述, 而勒 代雷阐释理论的精髓是对翻译实质的阐述。 本文拟以在对两位阐释理论家的理论介绍的基础上, 对 阐释理论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本文作者对阐释理论的看法。 2.篇章翻译 2. 1 阐释翻译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意识�一文中说: �所有感知都 伴随阐释��这种阐释(就是文字或图像任何一种形式的概 念化)帮助我们完成感知。�(转引自勒代雷, 2001: 12 � 13) 在德国,阐释理论主要是一种翻译理论, 它强调译者作 为特殊读者的作用,这个特殊读者在翻译过程中是主动的、 富有创造力的。有两位德国的哲学家对斯坦纳的影响很大, 一个是埃德蒙德�胡塞尔 ( Edmond Husserl) ,另一个是汉斯 � 乔治�戈达默 ( Hans-Georg Gadmar)。以 Paepcke和 Stolze 为代 表的、受到胡塞尔和戈达默影响的翻译理论家将翻译看作是 一个以交际为目的的阐释过程。 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中有这样的论述�翻译时, 我们 破解密码,理解就如解剖 � � � 割开外壳, 让内核显露。�(斯坦 纳, 1998: 405) 爱德蒙�加利( Edmond Cary)认为翻译的目的不是原语和 译入语在语言上的等同, 而是建立在两国的文化、情感基础 上的篇章的等同。阐释理论试图摆脱原语的外壳, 以篇章作 参照,以两国的文化为基础, 将文本看作是文化产品, 翻译时 译者应该自如完整地将原语篇章用译入语表达出来。 �44� 2. 2 阐释翻译的实践基础 法国的阐释翻译建立在对口译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是口 笔译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口译即为解释、阐释, 口译时, 从语 言到语言的翻译有时是不可能的,对口译译员来说听众无时 不在, 他面对的现实是寻求适合于听众的方式从而表达意 义。意义在口译过程中转换为译者的思想,然后译者将这一 思想又变为另一种语言的具体的表达方式。否则其结果便 是拗口的词句,令人费解的译文。 笔译也是交际行为, 笔译人员也要面对读者, 与口译不 同的是: 文字和读者的距离拉得要远, 作品产生的环境可能 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 剩下的只是文字符号, 这些文 字符号有着意义,但是有时人们理解的涵义与最初作者使用 的涵义是不完全一致的。这给后来的译者无穷的阐释的可 能与空间。但是无论信息输出和接收的环境多么不同, 意义 是翻译的核心,要捕捉话语篇章的所有细微的意义和情感, 译者只有重新表达,重新阐释。 2. 3 什么是阐释 操不同语言的人的共同需求是互相理解, 交流思想, 翻 译的对象不是语言, 而是意义。翻译的目的不是语言, 而是 借助语言来表达意义。因此翻译时译者不仅要把握语言意 义,更要传达对意义起着重要作用的其他因素 ,如语境因素、 文化因素、语言外知识因素等。 勒代雷认为翻译即为�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 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勒代雷, 2001: 1)。翻 译行为的目的是理解篇章,然后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这一 篇章。对译者来讲,话语篇章是语言知识同语言外知识相结 合的产物。理解的内容包括语言和语言外知识,重新表达的 质量不仅取决于译者的语言知识,同时也取决于译者的语言 外知识, 因此译者不仅需要语言知识, 还需要广泛的语言外 知识。对阐释翻译来说寻找对应的词译或句译都是不够的, 话语篇章翻译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 塞莱斯科维奇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译者都是画家, 而不 是摄影师, 绘画是借助画家的看法, 从要表现的现实中提炼 与现实相当的意义和信息,翻译亦然, 是要透过语言层次, 深 入到言语层面,理解文本或篇章的意义,以恰当的形式加以 表达。�(许钧, 1998: 10) 3.阐释翻译的辩证过程 任何翻译理论都不可忽略翻译过程,阐释翻译理论也是 一样。勒代雷提出的翻译的 3个步骤是释意、理解和表达意 义对等(补偿)。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提出了基于 阐释学分析的 4 个翻译步骤, 即信赖 ( trust)、侵入 ( aggres- sion)、吸收( import)和补偿( compensation)。 笔者认为斯坦纳和勒代雷提出的阐释翻译的步骤是相 似的,并不矛盾。而且他们的论述都是辩证的,提出了阐释 的前提后,他们都认为补偿是必要的。综合分析后, 笔者认 为可以将阐释翻译过程分为 4 个步骤: �信赖释意, � 理解 入侵, �表达吸收, �对等补偿。 3. 1 信赖释意 斯坦纳称信赖即为�信任投资�,这是对以往认知行为的 肯定和体现,但斯坦纳认为从心理角度看, 这种信赖有时也 是危险的,因为�译者可能会面对对他十分不利的、甚至是充 满�敌意� 的文本�(斯坦纳, 1998: 312)。也就是说译者相信 文本中一定有内容,但内容转化过来却可能是空洞的, 毫无 意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翻译过程中内容的理解, 都来自 于信赖, 这种信赖是自发的、潜意识的, 其原因是译者的预 设,译者认为这是一个有条不紊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 内在的联系。译者对事物表现出信赖,认为这是一个存在着 联系的世界,事物并不是孤立的, 有其存在环境 � � � 认知环 境。 斯坦纳辩证地认为有时译者的信赖投资换回来的却是 毫无内容的文本,没有意义的内容, 译者的信赖面临着一个 挑战,同时也是对语言学习过程和翻译的一次挑战。但是译 者的积极性,加之前人成功的翻译实践又会促使译者继续尝 试。这种信赖与实际内容的差距意味着译者要在译文与原 文的一致性上下�赌注�。他不仅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非常 脆弱的地位,而且也可能发现任何值得表达的东西都不会进 入某种模式。 这样阐释就显得必然,而且十分必要了。阐释理论认为 在语言层次上,孤立的句子不具备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 语 义潜在的意义完全存在。词汇的一词多义、复杂的句子结 构、两种语言的差异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任何段落、 语篇,无论简单还是复杂, 都会引起多种阐释。译者发现自 己觉得值得表达的东西进入不了某种模式,这时阐释就意味 着译者应从篇章角度出发借助认知补充, 去理解原文。 3. 2 入侵理解 巴兹尔�哈迪姆( Basil Hatim)认为阐释是� �跟着感觉走� 进文本�(哈迪姆, 1997: 3) , 而文本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 统,因为文本中有各种语言学的及上下文的限制因素, 译者 在翻译之前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是完全有必要的。 翻译又是一个各种关系(如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社 会、伦理因素)交织与碰撞的中心: 一方面, 翻译是不同思维 体系、不同语言系统、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审美价值与观 念交汇、互动的中心; 另一方面, 翻译活动中存在着多方面、 多因素的冲突,如译者与作者的冲突、译文与原文的冲突、译 入化和原语文化的冲突等。冲突中必然产生这些系统、 因素的相互之间的�侵犯�。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 首先要理解文章的语言, 同时更重 要的是借助于语言外知识理解文章的意义。意义不存在于 词语层次上,而存在于篇章层次。因为词语无法全部表达一 种文化、伦理、感情、知识等, 虽然在句子层次有潜在的意义 存在, 但孤立的词语、句子不具备为读者提供认知补充的能 �45� 力。多数情况下译者感兴趣的也不是词语、句子, 而是文章 的篇章内容 ,如果存在意义含混不清的情况, 原因不是篇章 含混不清,而是认知补充的不存在或者不足, 缺乏认知补充, 句子的意义就是不完整的。阐释的内容即是认知补充的内 容,缺少阐释, 译文便是蹩脚的译文。 斯坦纳称翻译的第二个阶段是入侵, 入侵后而获取, 这 是一个是对原文的理解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理解不仅是 一种行为, 而且是一种暴力行为,有些理解并不是十分理智 的,也就是说,人的理解有时由于认知知识和认知环境的制 约,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黑格尔认为所有的认知都具有侵 犯性, 而每一个预设都是对客观世界的侵犯, 海德格尔认为 �理解、认知、阐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斯坦纳, 1998: 313) , 是不可避免的一种侵犯形式。理解不是一种方法,而是最初 的一种状态。每个理解行为的目的都是要兼并另一个实体, 理解行为不仅指的是理解而且还指消化。消化在语际翻译 中就意味着侵入和损失。对符号的解译就是将驱壳打碎, 将 内容暴露其外。斯坦纳认为翻译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 译 者有时会发现文本的内容变得越来越空瘪,就像光线从织物 中透过来一般,越来越弱, 这也就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 损失 是不可避免的。 译者入侵的同时也会获得, 斯坦纳将此比作�一个露天 矿,矿产资源被开采完后, 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疤痕� , 因此 翻译也是具有掠夺性的�(斯坦纳, 1998: 314) , 某些文本在被 翻译后内容甚至会产生扭曲。 3. 3 表达吸收 对原文的入侵理解后, 第三个阶段是吸收阶段, 即表达 阶段。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吸收不会造成一个真空状态, 它 一定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认知环境、语义场是实实在在 存在的, 同时语言和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们在不断地 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文本也会受到作者认知补充的 影响。海德格尔曾说过�我是我所理解的我�(斯坦纳, 1998: 315)。它暗示着译者的认知补充也在随时受到理解水平变 化的制约。没有任何语言或文化不在受着变化的威胁, 任何 语言或文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吸收会带来两种结果, 一种是消化, 一种是感染。虽然 任何符号的破译都具有入侵性, 有时甚至是破坏性, 但是翻 译带来了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化接纳。另一种结果 是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感染,原来的有机体会发生变化。斯 坦纳认为洋泾滨便是一个例子, 它试图给母语保留一个地 带,但是面对着政治、经济对语言、文化的入侵,这种尝试经 常是失败的。斯坦纳认为我们要辩证地看这一问, 翻译行 为丰富了我们的方法, 但是�也可能会出现译入语文化被操 纵,甚至被致残的现象�(斯坦纳, 1998: 315)。有时对外文文 本的吸收也会扼制作家的创作动力与源泉,具有传统观念的 社会在不成熟的或不能消化的同化力量的吞噬下会失去平 衡。 表达吸收阶段是阐释的重要阶段,面对着话语篇章译者 应该怎样阐释呢? 让�李德尔是这样解释译者的重新表达的程序的:即�寻 找最合适的表达形式,实际上多少是通过有意识和潜意识思 想在摸索中进行的�(勒代雷, 2001: 29)。信息能够起到对语 言外知识的记忆,对等意义的发现多少是自发的, 如果要表 达的思想完全理解了, 那么就能自如地对语言进行重新表 达。从理论上讲,译者要保证客观、正确地传达原讲话者所 表达的思想,就要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有些情况下, 重新表 达的路程十分艰苦,译者需要找到可以接受的对应词, 达到 译入语和原语语言和意义的等同与近似,而实际上很难做到 表达过程中的不偏不倚。代码转译并不是客观的表达方法, 只能是机械的表达方法。因此阐释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阐释 并不是以字词为基础,而是以篇章为基础的。脱离语言会带 来形式的损失,但对于翻译来说意义不会有损失, 译出的内 容不仅与原文相符,而且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而且译者只有 放弃原语言形式才能更好地表达意义,这里根本不存在其他 方法。 阐释是不是就等于毫无限制的自由呢? 并不是这样 ,勒 代雷和斯坦纳都认为意义对等是表达的一个重要制约。 3. 4 对等补偿 成功的翻译必须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意义对等, 词语对等 只能满足一时的需要,一味使用词语对等不可能帮助完成对 等翻译。将两种语言涵义翻译出来只是初步的翻译, 而且用 此方法翻译全文是行不通的。 真正意义的对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1)意义对等:勒代雷辩证地认为意义对等不仅是合理 的翻译方法所带来的结果,也是译者的一种本能,面对由字、 词组成的文本,译者会启用所有语言外知识, 用另一种语言 对作者的思想进行重新表达和再现。�所有翻译当然都会有 词汇的对等,但是只有创造出对等的意义才可使译文成为话 语篇章,这才是释意(阐释)理论的精髓。�(勒代雷, 2001: 41) ( 2)提喻对等:篇章是明喻和暗喻的有机结合, 借助于明 喻可以避免过长的陈述,借助于暗喻不至于使读者对明喻所 指的意义产生歧义。译者选择适合译入语读者的明喻, 在其 译入语中创立另一种明喻与暗喻的平衡,以表明原文的意义 和感情。这就是提喻对等。 如果无法达到对等,补偿就是必需的。斯坦纳认为翻译 过程中只有有了第 4个环节才算是完整的,绝对的等值只能 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 我们在通过认知入侵后会满载而 归,同时又失去了平衡, 我们失去平衡是因为我们从他人那 里拿来了东西,也可能在拿来的同时又丢掉了东西, 整个系 统便产生了倾斜,所取之道应是中庸之道, 即起到补偿作用 的阐释行为。 在翻译行为中,为了恢复原有的平衡, 补偿是必不可少 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翻译行为中有损失,但是这种后果也 �46� 有其正面影响,确定一个文本是否值得翻译, 即让它处于一 种动态的表现状态,这种行为可以使原文内容得到放大、膨 胀,获得更多的内容, 原文在这种关系中得益,同时原文也在 同译文之间产生的距离中得益。斯坦纳辩证地认为由于距 离产生了新的形式, 这些译文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更美的画 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都认为�一个事物必须与其他事物相 联系才能体现其自身�(斯坦纳, 1998: 317)。在这种联系中 又会出现另一种不平衡的现象,即: 译者拿走的太多, 或拿走 的太少,或者把一些蹩脚的地方删去。真正的阐释翻译要使 这些关系达到平衡。 翻译能体现原语的潜力, 更能体现原语自身所没有达 到、没有意识到、没有体现出的价值。阐释理论家 Scheierma- cher 认为�译者给出的比原作者给出的要多。�(斯坦纳, 1998: 318) , 这也辩证地说明阐释理论强调要补偿的原因。 4.讨论 4. 1 实用价值 ( 1)阐释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打碎原语的外壳, 因 为语言翻译只是初步的翻译, 语篇翻译才是阐释的精髓。 英、法两种语言之间互译时, 做到对应词对等后, 意义便对 等,但对于英、汉互译,多数情况下这种对等是不可能的。所 以阐释理论对于英、汉互译有着很实用的价值。 ( 2)阐释理论不仅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 而且重视过程 的描述, 笔者认为翻译过程的描述对于实践更有指导意义、 更具实用性 ,同时也使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翻译理论 走下玄学的神坛,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更具可操作性。 ( 3)阐释理论是辩证的、二元的, 它承认要信赖原文, 但 又承认译者可能会被原文所背叛, 因此要对原文辩证的认 识。它承认理解的客观性,但又认为理解过程受主观因素的 制约,是一个充满暴力的过程。它认为表达的过程会使人有 所收获, 同时又承认会有所损失,因此补偿是一个必不可少 的部分。 �斯坦纳的阐释理论把翻译放到道德层面去审视。翻 译中的暴力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弱势文化中的译者不可 避免地要面对强势文化的影响及冲击。斯坦纳认为翻译行 为要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所有的范围、种类及层面, 因此译者 要表现出应有的道德。翻译是一个充满暴力的过程, 因此翻 译活动中译者对道德的诉诸就显得尤为必要。 4. 2 局限性 纽马克( Peter Newmark)在谈到阐释理论时曾说过, 有些 持阐释理论的译者试图探寻文本表面以外的意思, 他们的理 由是这样更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但是当原语的意思比较 抽象或不清楚时,译者最好还是采用直接的译法。 阐释理论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理论,同时它又有其自身 的局限性。它强调译者对原文的阐释,这样就意味着一个段 落或一个句子可能有无数的理解,这一点正是人们对阐释理 论提出怀疑的原因。阐释是有限度还是无限度的? 阐释到 底应该离原文有多远? 阐释的程度能否量化? 这些都是阐 释理论没有谈到的,这也说明进一步对阐释理论进行研究是 有必要的。 5.结束语 阐释理论是对翻译理论的一个贡献, 特别是对汉、英互 译来说,它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但它也有其局限性。阐释的 限度该有多大,哈迪姆指出�要进行阐释就要建立和原 则,但是建立原则是很难的�(哈迪姆, 1997: 42)。笔者认为 如果阐释理论能够在阐释限度规范的建立上做进一步的深 入研究,那么阐释理论将对翻译实践起到更大的实际指导作 用。 参考文献: [1] Steiner, G. Af ter Babel �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2] Hatim, B.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 tures �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 M ] . Exete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 [3] Snel-l Hornby, M . Translation Studies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M ]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4] Newmark, P. More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 M ] . Clevedon etc. : Mult ilingual Matters, 1998. [5] Samuelsson-Brown, G. 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ors [ M ] . Cleve- don: Multil ingual Matters, 1998. [6]勒代雷. 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 [M ] .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 1994. [7]许钧. 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 [ J] . 外语与外语教 学, 2003( 4) . [8]许钧. 翻译释意理论辩 � � � 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 [ J] . 中 国翻译, 1998( 1) . [9]许钧.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研究评介 [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 3) . [10]蒋骁华. 近十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 [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 �47�
/
本文档为【(No)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