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形势与政策课件打印版PDF版

2012-10-07 34页 pdf 1MB 1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9151

暂无简介

举报
形势与政策课件打印版PDF版 第一章 美国重返亚洲及其影响 一、美国高调重返亚洲 二、美国重返亚洲造成中美之间及中国周边局势紧张 三、 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几点分析 一、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 (一) 通过一系列外交与军事大动作宣誓重返亚洲 近年来,美国反复强调自己是“亚太国家”,高调宣称“重返亚洲”。2009 年 7 月,在 泰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郑重宣布,美国将“重返亚洲,亚洲事务将在美国外交议程上 处于更加显著的位置”。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很失败。美国 没能在全球战略下增加在亚太地区的...
形势与政策课件打印版PDF版
第一章 美国重返亚洲及其影响 一、美国高调重返亚洲 二、美国重返亚洲造成中美之间及中国周边局势紧张 三、 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几点分析 一、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 (一) 通过一系列外交与军事大动作宣誓重返亚洲 近年来,美国反复强调自己是“亚太国家”,高调宣称“重返亚洲”。2009 年 7 月,在 泰国访问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郑重宣布,美国将“重返亚洲,亚洲事务将在美国外交议程上 处于更加显著的位置”。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认为,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很失败。美国 没能在全球战略下增加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 进一步巩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传统安全同盟的关系 ,如将钓鱼岛、台湾列为 美日军事同盟关注的对象,借此巩固二者的关系。 • 插手南海问题。2010 年,希拉里在 7 月份河内举行的东盟论坛外交部长的会议上首次 抛出南海岛屿领土争议“事关美国国家利益”的话题。 • 2010 年至今,进行美韩、美日、美越和美国同菲律宾等各种联合军演,如 10 年利用“天 安号” 和延平岛事件,美韩频繁进行军演,并把核动力航母开到了黄海。进入 2011 年, 美国与亚太国家举行联合军演的频率呈上升之势。如 4 月 5 日,美菲举行了为期 10 天 的第 27 届“肩并肩”联合军演,美方参演人数为 3000 人左右,菲方有约 2000 名士兵参 演。6 月 14 日起,美国联合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文莱等 6 个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西里伯斯海和苏禄海举行了为期 10 天的“东南亚反恐合作” 联合军演。 • 10 年召开东盟美国峰会。 • 有报道称,美国和新加坡就美 LCS-2“独立”号濒海战斗舰进驻新加坡的谈判进入实质性 阶段,最新、最先进的美国舰艇将很快第一批永久进驻新加坡。扩大在亚洲的驻军。美 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站 9 月 14 日文章称:今年的澳美部长级会议不同寻常。 据报道,两国驻军正在制订中。美准备让两国军事关系迈进一大步,即在澳西部海 岸和北部海岸部署美军。 • 计划投入 120 亿美元全面升级关岛军事基地。 • 部署在太平洋地区的航空母舰战斗群已经由五个增加为六个,尽管在全球服役的航母已 经由十二艘减为十一艘。 (二) 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的缘由所在 1. 美国在亚洲有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亚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美国与东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东亚持续地崛起,先是日本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后是亚 洲“四小龙”的崛起;再后是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崛起。 美国经济的发展与东亚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债务国,东亚先是日本,目 前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美国在东亚有着巨额的投资,与中国和日本等东亚国家有 着庞大数目的贸易往来;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美国和中国有着紧密地联系,美国和中国等国家 处于产业链条的上下端。 2. 美国重返亚洲主要是应对中国崛起 上个世纪 90 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就提出,构成挑战的国家是中国和俄罗斯。为防 止两国的挑战,美国对北约进行了扩大和强化,制定了“美日新防卫合作指针” 。 美国通过美日 “防卫指针”可以做到防止中国实现改变东亚地区政治、军事现状的战 略意图,即: • 在东北亚,一旦朝鲜半岛有事时,美日既要确保中国无法在半岛扩大它的势力范围, 更要建立一个与它结盟的统一的韩国政府; • 在台湾,美要努力争取不让“民主、自由”的一员回归社会主义中国,以避免东亚民 主化的进程受挫和中国战略前沿向美防线推进,突破第一岛链; • 在东南亚,美日要承担起保卫南中国海的自由航道和阻止中国以武力方式解决南沙 群岛争端的行动。 • 进入新世纪,美国忙于反恐,热中打阿富汗及伊拉克两个战争。中国则利用美国反恐战 争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并在经济、军事和外交的发展中,都上了一个台阶。 • 实现了经济实力跃升,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两位数增长,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 • 军事装备升级,中国神州号飞船显示中国掌握了外太空飞行器的变轨(使飞船的椭 圆形轨道变为近圆形轨道,如果变轨的是核弹头,他就成为一种无法防御的太空武 器,使美国所有导弹拦截设施形同虚设)技术;制造了第一艘航母; • 成功解决了除印度外所有邻国的陆上边界争; • 中亚方面,建立了上合组织; • 同东盟签署的 1+10 自由贸易协议,10 年开始生效,同东盟签订了 3+10 的经济合作 协议。 • 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密切,和平发展的呼声高涨。 正如国外媒体指出的: “事实证明,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场战争是北京方面得到的战 略礼物。” 待 09 年初奥巴马上台,美国才惊觉形势有变:立即调整战略思维,主要将中国看作其 世界主导地位的挑战者,加大了对中国的防范,高调宣称重返亚洲。 近年来,奥巴马政府明确将亚太地区确定为其全球战略重心。对于美国扩大在澳大利亚 的驻军,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专家欧内斯特·鲍尔说: “这是明美国安全支点正 从中东转向亚洲的确凿证据。” 此次所谓美国重返亚洲,是美国“反恐”告一段落,于 2010 年 8 月底从伊拉克撤完战斗 部队后,其全球战略重点的进一步向东转移。 3. 美国忧虑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日后在外交上会日益咄咄逼人, 以致干扰美国海军在国际水域的活动,甚至威胁到自中东至东北 亚的石油运输。 4. 美国有机可乘 中国有一万八千公里的海岸线,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带来丰富资源的同时,也 带来了许多安全危机,从北到南中国面临一系列的不利因素:朝鲜核问题和朝韩的摩擦;与 日本在东海油气田和岛屿归属上的争执;台湾海峡僵局以及南海海上领土争端等等。 这些问题都非常复杂,短期内是解决不了,与中国有争议的台湾和有关国家也希望借助 美国的力量获取自己的利益。 二、 美国重返亚洲造成中美之间及中国周边局势紧张 (一) 对中国海权的限制与反限制 在中美两国的长期较量中,是中国的陆权对美国的海权。在中美的陆上较量中主要指朝 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国没有占到便宜,而海上是美国的。 冷战期间美国用“第一岛链”围堵中国, “第一岛链”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 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冷战后,虽然中美关系总体良好,但美国为追求其全球领导地位从未放弃对中国的防范 和制约,为此美国需要将中国的力量遏制在第一岛链之内,并在中国近海对中国进行窃听、 侦查等。 从 2001 年 4 月 1 日发生中美撞机事件,到 09 年中美南海舰艇对峙,美国长期以来一 直在中国的近海地区、沿海地区,或者在领海以外的地方,对中国进行军事侦察,给中国制 造了很多心理上的、战略上的,特别是军事上的一种困扰、或者是骚扰。撞机事件后,中方 要求美方向中国支付 100 万美元赔偿费用,但美国只同意支付 34567 美元,遭到中方断然 拒绝。赔偿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还未解决。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必然要谋求自己的海权,仅就中国进口石油来讲,中国现在 对石油的强大的依赖必须要有一条安全的海路,这就是中国运油要千里迢迢从中东地区,经 过马六甲海峡到台湾海峡,海权不仅事关军事和海防,而且与政治、经济、贸易、资源密切 相关。近现代史上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是以走向海洋国家为显著标志的,都是把海洋作 为生命线的。 中国海洋战略的第一步,是对自己领海的坚决守护和对海权的充分掌握。明确南海是“核 心利益”,表明中国海洋战略首要关注的是保证自己领海的安全。 不过,这个不算过分的要求却将改变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中国想收复或者掌控自 己的海权,必然与美国、日本及越南、菲律宾等国发生利益冲突。 中国海防能力由点成线、从局部走向统一,是 2010年举世瞩目的现象。 • 在 3、4 月间,北海舰队跨过宫古海峡(Miyako Strait),穿越巴士海峡(Bashi Channel),抵临马六甲海峡以东海域,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展开军事演练; • 5月份,东海舰队穿过冲绳群岛和宫古海峡,到达西太平洋有争议的冲鸟礁附近海 域。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海军已具备冲破第一岛链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海防能力已 从局部防御发展到整体协同巡航。 此次美国重返亚洲, • 在中国的近海和南海联合中国周边的国家频繁进行军演 • 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势下继续出售武器给台湾; • 借助日本对中国东海舰队穿过冲绳群岛和宫古海峡进行抗议和监视, 其目的就是制约中国海防能力的发展。2011年 7月 27日中国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招待 会,宣布中国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实验和训练,这 又引发了外界对中国海上战略的种种猜测与联想。 (二) 在美国高调重返亚洲的氛围下,亚太地区原有的一些 争端、矛盾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特别是一些国家与中国原有 的主权争端,开始突显 “天安号” 和延平岛事件后,美韩频繁进行军演,至今朝韩关系紧张,“六方会谈” 迟迟不能恢复 中日之间存在的海上油气田开采的矛盾和钓鱼岛主权之争。日本在此态度上日趋强硬。 10年扣押了在钓鱼岛附近捕鱼的中国渔船的船长。 南中国海的争端升温 1. 争端的由来 人民网有一篇文章,《南沙群岛主权纠纷祸根是谁种下的?》 认为是美日埋下祸根。 文章说:中国南海有四大群岛,分别是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 沙群岛是分布范围最广、岛礁数量最多的一组大群岛,国际上习惯称其为“斯普拉特利群岛”。 中国最早发现了南沙群岛。汉朝时中国人已发现经南沙群岛到印度洋的航线。此后,历代政 府不间断地对南沙群岛行使主权并进行实际管辖。唐朝时南沙群岛划归琼州府管辖。到明清 时中国人已在南沙海域捕鱼,并在一些岛屿上居住。清朝将南沙群岛正式划入中国版图。从 最早发现到拥有主权,再到开发利用,中国都远远早于其他国家。 从现代国际法的角度来看,中国拥有对南沙群岛的主权。20世纪 30年代之前,没有任 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提出异议;70年代以前,英、美、法、苏等国出版的《世 界地图集》,以及各种文献和权威的百科全书均清楚地将南沙群岛标属中国。 日本二战战败后,于 1946 年底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当时的中国政府将其划归广东 省管辖。但 1951 年,美国把苏联、中国等对日战胜国排除在外,片面地和日本媾和,签订 《旧金山和约》,并在第二条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的一切权利、权利根据 和要求”。该条约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明确规定将南沙群岛“归还中国”。 这一祸根成为后来一些国家提出无理主权要求、侵占南沙岛礁的借口。1974 年,美国 学者又证实该海域可能是个“地下宝库”,于是南沙群岛“主权未定论”有了市场。 1956年 5月,菲律宾宣称在“斯普拉特利群岛”发现“无主地”,提出对部分岛礁的主 权要求。1970年菲方派兵占领两个小岛,至 1980年,菲已先后侵占 8个岛礁。 南越政权于 1956年派兵侵占南沙群岛的南威岛,1975年将所占的一系列岛屿定名为“长 沙群岛”。目前,越南在南沙群岛的 32 个主要岛屿上驻有军队,配有发电设备和雷达系统, 其中 29个岛屿还配备了卫星电视系统。 马来西亚于 1977年动手在岛礁上建立主权碑,1980年后开始派兵侵占岛礁。 印尼则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后卷入南沙海域的划界争端。 2. 目前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分歧: 10 年 7 月,希拉里在河内举行的东盟区域论坛上讲到美国在南海地区有它的利益,就 是要在南海有自由航行权,特别是讲到美国要出面组织一个国际性的机构来处理南海领海领 土的争执。 中国认为,美国所谓南海的自由航行权并不是问题。实际上它只是美国重返亚洲的借口。 同时中国反对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将其国际化。认为这不符合现在目前的现状,因为很多东 西都是双边的争论。 11 年 6 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说,南中国海的主权争议应该由相关的国家自己 解决,美国若介入很可能激化矛盾,并陷入一场并非如它所愿的冲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 就南中国海争议问题对美国发出的最直接的警告。 美国插手南海问题,将其国际化, 不只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而已,实际上关系到谁 来主宰或者主导东南亚南海地区的争执。 3. 有美国的撑腰,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加紧了在南海开采天然 气和石油。 专家保守估计,南沙油气储量超过 200亿吨,占整个南海油气资源的一半以上,有“第 二个海湾”之称。 南沙石油不仅含硫量低,而且基本位于 200—1000米之间的易开采层。介入南沙争端的 几个国家对油气依赖程度都很大: 越南强国梦的一大支柱就是南海的石油,菲律宾严重缺油; 马来西亚、印尼、文莱都是石油生产和输出国。 因此,几个国家纷纷对南海石油进行掠夺性开发。在各自相持不下的情况下,1991 年 开始,中国提出在承认主权归属中国的前提下,愿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主张, 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然而中国的提议并未得到执行。 11年 6月 13日,越南进行了军事演习并签署了新征兵令;随后和美国进行军演。越南 拉印度在南海进行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 同是 6月份,美国支持菲律宾的国防,并表示将提供武器和军事装备协助菲律宾军 队现代化。菲律宾誓言,将会“挺身对抗任何侵略行动” 6 月 15 日,菲律宾宣布拆去 3 个岛上的外国标识。中国和菲律宾都声称对它们拥有主权;随后,菲律宾总统宣布将在 6 月底与美军在南海争议海域举行军事演习。 越南和菲律宾两国国内民主主义高涨,发动了反华的示威游行。 (三) 美国重返亚洲,造成了地区频繁的军演以及军备战的 展开 菲律宾大量购买美国武器,军方配备的是美式装备、越南新近购置的潜艇来自俄罗斯。 2011 年 09 月 22 日美国宣布 58.52 亿美元对台军售计划。有美国政府官员称,过去两年半 中,美国对台军售的规模之大与步调之快前所未有,未来美国仍将考虑进一步对台军售。 “南 海地区的战略要点,位于越南东南部海岸的金兰湾最值得关注。” “这里经过美苏两个超级 大国近半个世纪的苦苦经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水港之一,同时位于沟通太平洋和印 度洋的重要水路上,战略价值无法估量。2010 年 3 月,越南宣布该军港将进行 3 年升级计 划,完成后将对外国军船开放,这里无疑将成为越南海上战略的一枚重要棋子.” 近来,俄罗斯和朝鲜也宣布要进行军演。 三、 对美国重返亚洲的几点分析 (一) 美国重返亚洲主要凭借“巧实力”和军事实力,表明 美国主导亚洲,手中的“牌”越来越少 希拉里上台后提出了所谓的巧实力外交,在重返亚洲中的巧实力,实际上不过是美国利 用了亚洲本来就长期存在的争端,通过激化有关双方矛盾谋取主导地位,充满了“挑拨离间” 的意味。 另外,美国主要凭借的是频繁的军演、加强军事同盟、扩大驻军等显示其军事实力的手 法重返亚洲的。这实际上仍然是组织军事集团、加强军备竞赛的冷战思维在作祟。 但重要的是,这表明了美国过去支配东亚秩序所倚赖的其它权力资源已经日益枯竭。当 前美国已经难以支配政治正当性的话语权。 美国也不再能指导东亚各国的经济政策思维。世纪性的金融危机让美国所宣扬的“自由 市场神话”全面破功,东亚国家对于如何平衡市场与国家、自由与公平、开放与风险,更有 自信形成自己的政策理念。特别是像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这些过去帮助美国传播政策 理念的重要组织也开始被迫改弦易辙。 美国也无法阻挠东亚经济一体化大趋势。金融海啸及之后的美债危机对美国经济的重创, 让美国无法再扮演经济成长火车头,东亚国家都意识到他们必须调整以美国、欧盟市场为重 心的出口导向策略。在东盟与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生效之后,韩国、日本都面临加速融入区域 自由贸易圈的压力。同时,东亚主要货币之间的换汇机制已经逐渐形成,人民币更逐步成为 中国与东南亚双边贸易的结算货币。 这些权力基础的流失,让美国决策者产生很高的战略焦虑,所谓软实力和举世无双的军 事力量,就成为美国重返亚洲唯一可以依靠的战略利器。 (二) 当前的中美冲突是否意味着两国的战略摊牌 对于美国重返亚洲事态的发展,有媒体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两国的战略摊牌会 加速到来。应当说,当前中美之间的战略摊牌并没有历史的必然性。 1. 中美关系实际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而这次中美关系的紧张并没有改变 两国所具有的广泛共同利益,尤其是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2. 两国之间的纷争也没有改变双方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性。 3. 两国之间的纷争也没有改变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4. 过去 30 多年来,中国是在现存国际体系内得到发展的,也还将在这个体系内发展,这 决定了中国不会挑战美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 2005 年 9 月前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纽约的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年会发表了一个长篇 演讲,题为《中国向何处去》,佐利克在演讲中将中国与苏联作了区分。 他说:“在长达 50 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政策是隔离苏联,其内部矛盾导致了内耗。近 30 年来,我们的政策是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出来。其结果是,今天的中国绝非 1940 年代 后期的苏联可比: ——中国不寻求传播激进的反美意识。 ——中国虽未实行民主,但也不认为自己正与全球民主制度进行最后搏斗。 ——中国虽然有时采行重商主义,但并不认为自己正与资本主义进行殊死斗争。 ——最重要的是,中国不认为自己的前途取决于废除现行国际体系的基本秩序。事实上 情况正相反:中国领导人认定,他们的成功依赖于与当代世界联网。 佐利克所以将中国定位为“利益相关者”,就表达了中美在维护现有国际体系的问题上 有共同的利益。 (三) 美国的动作不会改变中美及东亚今后基本走势 冷战时期,美国在中国周边构筑的包围圈即所谓“第一岛链”到“第二岛链”,至今仍 有遗存。美军在南海等中国近海活动也不是始于今天。稍稍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最近美国 的动作大都是“故伎重演”,并没有什么新意。 从涉及中国主权核心利益的角度看,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1979年 3月,中美建 交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声称要继续出售武器给台湾,美国对台湾的安 全仍然要承担责任)、美国与日本之间的新“防卫合作指针” (美国和日本于 1997年制定 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它将日美防卫合作的范围由日本本土扩大到了日本周边地区, 并确定日美可以联手对付亚太地区的紧急事件,主要指三大热点。1999 年日本国会通过和 新指针相关的周边事态法。新指针和日本相关法律提出了和北约战略新概念类似的对周边事 态进行武力干预的规定)在当时都是一些有突破性的举动。 而今天美国的动作也没有达到那样的程度,即并未冲破过去的框框。尽管美国政府用了 一些新词汇,但它尚未构筑一个全新政策,而且它也没有全面颠覆中美关系的勇气与实力。 (四)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美之间在地区和全球性问题上进 行进一步的利益调适势在必行 在二十年前,海上航行安全对于中国显然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现在则不同了,随着中 国经济发展,中国会像其他的国家一样,一定会拓展自己的国家利益,美国不能再把中国定 位为一个“大陆国家”,不能再把中国海军的活动范围限制在所谓“第一岛屿链”之内。 要进行利益调适,美国要进一步调整心态。美国要确实准备接受一个繁荣和强大的中国, 要消除对中国发展的过敏心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美国的心态是“老子天下第一 甚至连并列第一也不能容忍。 现在中国不跟美国争这个老大。中国不仅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意愿。但美国也要 认识到,每个国家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美国的军事装备和设施别说与发展中国家比,就是与其它发达国家比都遥遥领先。可是 现在中国增加一点军费,改善一点武器,美国就有专家说“改变了亚太的军事平衡”,未免太 言过其实了。中国的“四化”本来就包括了国防现代化。中国的军事力量是一定要现代化的, 中国一定会拥有“蓝水海军”。调整心态,欢迎和接受中国的军事力量现代化才是正确的办法。 不然,不仅会摩擦不断,而且美国自己整天忧心忡忡,日子也会过得很不舒服。 (五) 认清美国的霸权本质,看到中国崛起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与中国的交往中,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是不能让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也 就是说美国霸权不能与他国分享。克林顿执政之初将中国和俄罗斯,之后主要将中国视为美 国全球地位的潜在挑战者;小布什面临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时,改善了同中国的关系,但是 却用用战争和单边主义展现美国主导世界的力量;面对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特别是中国的崛 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突出强调“我不接受美国成为世界第二” 美国的做法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大国关系史上,守成国家与新兴国家矛盾的尖锐是 一种历史的定势。这种历史定势在最近的演绎,就是 冷战期间美国以苏联为对手并以国家制定的“秘密武器”最终使苏联崩溃瓦解; 而在冷战结束前后一段时间,美国则又以日本为对手,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的安排,抑制 了日本的经济扩张。对此,中国必须提高警惕,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 亚洲国家也不可能一味地追随美国 中国周边同中国有领土和领海争议的国家,如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等,其在经济上对中 国有着较大的依赖。中国经济崛起推动亚洲经济轴心发生转移,大约近 5 年来,东北亚与东 南亚的主要出口地区都从美国转成了中国。08 年,中国与亚洲国家贸易总额已经超过了美 国。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亚洲国家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后经济快速增长也要寄希望 于中国。 中国周边的国家不可能长期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长期追随美国。这 就是越南不仅同美国进行军演也同时与中国进行军演、越南和菲律宾一方面在南海问题上对 中国采取强硬的态度,另一方面紧接着就到中国访问的原因之所在。 长远地看中国要处理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中国在坚持和平发展的同时,制定出实际的 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政策是非常中国的。11 年《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的实施准则的制定, 应当说走迈出了第一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研究院海洋安全项目副研究 员写的一篇文章《南中国海纠纷——中国为何采取务实立场》对此又中肯的评价,文章指出: 在 11 年 8 月结束的峇厘岛亚细安区域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上,中国和亚细安 签署了双方于 2002 年发表的《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South China Sea,简称 DOC 或宣言)的实施准则。这被认为是在和平解决南中国海争端上 向前迈进一大步。中国接受亚细安提出的实施准则,在没有根本改变北京的南中国海政策的 情况下,仍然意味着处理争端手法上的重大改变。 中国一直不愿意看到主权问题国际化。因此,尽管宣言存在,北京还是一直寻求双边的 解决。此外,中国在较不敏感的地方,也对多边合作抱开放态度。中国是首个在 1970 年代正式提出“搁置争端和共同发展资源”概念的国家。中国也在 2005 年联合越南与菲律 宾勘探南中国海地震情况。然而,这项计划于 2008 年因菲律宾国内的压力而被暂时中止了。 为了落实宣言,中国和亚细安国家承诺在边界争端没有最终解决前,进行一系列的合作 计划。当声称对南中国海拥有主权的国家,加紧对能源的勘察来满足对经济发展的需要时, 合力发展石油和天然气的计划,将可以减少压力和互惠互利。 资料:苏联 美国中央情报局前雇员施瓦茨撰写了《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彼 得·施瓦茨,大西洋月刊出版社,1996年),书中详细记载了美国如何处心积虑地用军 备竞赛拖垮前苏联,从而也使自己付出沉重代价的事实。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里根政府 为了使苏联丧失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引诱苏联与其进行军备竞赛, 从而使苏联继续坚持片面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战略,以此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同时设 法压低国际石油价格,以耗尽苏联外汇来源。美国实施的秘密战略严重损害了苏联经济,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趋势。美国自己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80 年代,美国的 国债从 7000 亿美元猛增至 30000 亿美元。书中指出,遗憾的是苏联政府没有识破美国的秘 密战略,否则陷入经济破产的可能不是苏联而是美国。 资料:日本 签订广场协议。所谓广场协议是指,上世纪 80 年代,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 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 年 9 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 德密会于纽约广场饭店,签约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力求借此扭转美日之间巨 额贸易逆差。史称“广场协议”。此协议一经签订,日元在 3 个月内就从 1 美元兑 240 日元 上升到 1 美元兑 200 日元,到 1988 年甚至戏剧性地攀升至一美元兑 120 日元的高位。 日元升值使海外企业和土地等资产价格以及金融资产相对比较便宜,于是日本企业和投 资家意气风发地大量接收已开始出现泡沫破灭征兆的美国国内资产。美国则借由美元贬值等 因素成功转移了泡沫破裂成本和外债负担,充分利用这个缓冲期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新 经济。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日本经济实力急剧膨胀,特别是 1985 年《广场协定》 带来的日元大幅度升值不仅让日本成为能够购买美国“洛克菲勒大楼”的超级买家,而且促 进了日本公司的海外扩张,甚至连以“丰田方式”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管理经验也成为美国商 人们皮包里的必备书之一。那位创造了“文明冲突论”的哈佛大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在 90 年代初《外交》双月刊的文章中就毫不含糊地将日本定位为美国“最大 的威胁”。 90 年代中期后,日本经济进入 “退休日本”状态。 1995 年一度达到 1 美元兑换 80 日元,此番升值对制造业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影响。随后,在美国的干预下日元开始贬值并引 发了抛售日元狂潮。由于日元贬值造成日本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再加上日本金融体系中固 有的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使银行体系受到市场的严厉惩罚,一些大银行纷纷破产或重组。 第二章 中东局势的动荡与西方的干涉主义 一、中东局势动荡的原因 二、对利比亚的武力干预 三、国际干预的双重 四、中东局势动荡影响 中东地区,包括阿拉伯国家,还包括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塞浦路斯。 阿拉伯国家是指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这些国家有统一的语言——阿拉伯语,有统 一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绝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 阿拉伯国家共 22 个,总面积约 1426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3.4 亿,包括:西亚地区的 12 个国家:巴勒斯坦、约旦、叙利亚、黎巴嫩、沙特、伊拉克、科威特、巴林、卡塔尔、 阿联酋、也门和阿曼;北非的 7 个国家:埃及、苏丹、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 亚和毛里塔尼亚;东非地区的 2 个国家:吉布提和索马里以及太平洋西部的 1 个国家:科摩 罗。 阿拉伯国家的政体不尽相同,共有 8 个君主制国家(其中,沙特和阿曼实行君主专制, 阿联酋为特殊的联邦君主制,约旦、科威特、巴林、卡塔尔、摩洛哥等 5 国为君主立宪制), 埃及、苏丹等 14 个国家为总统共和制。 君主制国家“王位”传承为世袭制,或传位给兄弟,或由儿子继承;而共和制国家,则 由选举产生,不过近年来也出现了父传子的现象。 中东不仅因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处而独享重要战略地位,还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气 的主要生产地,有苏伊士运河。正因为如此,中东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成了大国争夺 和美国谋求霸权之地。 今年初到目前为止,中东地区持续动荡,先是突尼斯、埃及、利比亚,接着是巴林、阿 曼、也门和叙利亚等国家。 一、 中东局势动荡的原因 1. 分配不公、贫富悬殊 以埃及为例,占埃及总人口 20%的富裕阶层占有社会财富的 55%;占人口 20%的中产阶 层占有社会财富的 27%;占人口 60%的低收入和贫困阶层只拥有社会财富的 18%。2009 年 埃及 GDP 为 1621.4 亿美元,但是穆巴拉克执政三十年,其家族的财产居然高达 500 亿-700 亿美元。 阿拉伯国家的财富增长主要来自石油等资源。但是,资源带来的财富由于不能大体公平 分配,于是,对“资源的诅咒”产生了。没有计划生育法律的阿拉伯国家,剧增的人口差不 多都是“贫下一代”,加剧着从“经济增长”和“资源开发”中没有相对受益的大多数与主 导财富结构的统治集团的矛盾。阿曼的示威群众提出的要求就是“把石油收益平均分配给全 体阿曼人”。 2. 失业率攀升 这是年轻人不满乃至上街示威的重要原因。阿拉伯穷国的失业率一般都在 30%到 40%, 甚至更高。 3. 腐败现象严重 再以埃及为例,贪污受贿、收回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埃及人的工资很低,公务员的月 工资一般不会超过人民币 1500 元。这在埃及属于中下等收入。然而,一些官员却常常能住 好楼房、开好车。 4. 体制僵化,改革滞后 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执政多年。83 岁的穆巴拉克在位近 30 年,突尼斯本阿里总统 当政 23 年,萨利赫在也门掌权 33 年,利比亚的卡扎菲 1969 年上台执政至今。另外,“世 袭制”也在阿拉伯世界普遍存在。 巴林人在游行时高喊“我们只有一个要求,暴君倒台!” 沙特阿拉伯的 100 多个学者、 民主分子和商人在互联网上发表声明,呼吁沙特进行重大改革,包括推行“君主立宪制”。 上述导致中东动荡的原因的出现,与现行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特别是与美国有着重要 的关系。 首先,有学者指出中东国家掉入了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的陷阱。 国家之间角逐富强,说到底实际是各个国家产业水平在世界产业链中位置的竞争,毫无 疑问就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工业化的国家,能够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家,能够 真正地走向富强。当年不管是英国也好,美国也好,德国也好,包括日本也好,他们在崛起 过程中,都注意到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对于实现富强的重要性。他们在制定经济政策的时候, 往往是先保护后开放,也就是说,等本国的民族工业壮大到相当程度,足以在与国外的民族 工业进行竞争时,能够获胜的时候,它再推动对外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主义事实上 是西方崛起的一个秘诀。 但是,在西方推行的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开放。那些还没有建立起 自己民族工业的国家,如果按照西方的意愿立即开放,就得用自己的低附加值产品与发达国 家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行交换。中东国家就是这样做的。由于他们富有石油,可以用石油与发 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交换。这个看上去公平的自由贸易背后暗含着残酷性和不平等性。 中东国家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引发了国家财富的缓慢地向外流失。他们把好不容易从 地下挖出石油赚的钱,反过来买了美国的债券,支援了美国的经济建设;要么就是用来购买 奢侈品;还需要进口大量的商品,哪怕像农副产品,更不用说日用品,汽车、电子产品,都 是从国外进口。这是一个财富外流的过程。 尤其是西方主导的全球化,“通过全球化的能源基础——石油,形成了阿拉伯统治集团 和西方金融资本、石油政治势力的盘根错节的利益勾结。……这些中东统治者,几乎无一例 外,把其攫取的国内财富存在了西方的金融系统中,而不是留在国内。……阿拉伯国家的财 富增长主要来自石油等资源,而石油等利益又使其与主导世界体系的西方的关系千丝万缕, 密切相关。照顾西方的利益,就是照顾自己的利益。”因而出口石油主要是富了中东国家的 统治者。 上述情况的存在,是中东国家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失业率攀升,腐败现象严重的根源。 其次,中东国家体制僵化,这也同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着重要关系。 历史原因是中东在二战之后的局势使然。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争夺领土,共爆发五次中 东战争,使其国内激进民族主义抬头,强人政治乘势而起。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期里,强人 政治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抵抗外侮。穆巴拉克是空军将领出身,他统治下的埃及 就是这一情况。 现实原因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希望中东局势稳定,大笔军援以及政治支持,使这些国家由 一些符合美国利益的政客长期掌权。 最后,中东地区动荡也同此次金融危机后美国中东战略的调整有关。 欧洲外交关系研究会旅美高级研究员理查德·高思认为,中东局势动荡的直接外部因素 是美国中东战略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权力真空。他指出,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影响,迫使奥 巴马上台后在中东战略上采取守势,特别是美军从伊拉克撤出,成为新世纪美国(中东战略 战略)收缩的标志性事件”。 二、 对利比亚的武力干预 对于中东地区的动荡,美、英、法和北约对利比亚实施了军事打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 度关切。 1. 它违反了国际法规定的避免使用武力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禁止威胁使用或使用武力一直是世界秩序和国际法的核心内容。 只有两种合法的例外,一种是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使用武力;一种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第 51 条行使自卫权。然而,在现实中这一核心内容经常遭到冲击,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 等西方国家绕过联合国的批准,先后发动了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对主权国家进行 武力干预,公然违背国际法。 此次利比亚局势出现动荡后,自 3 月 19 日开始,由美、英、法和北约主导对利比亚展 开了军事行动,又一次违背了这一原则,因而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 首先,欧盟的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对联合国安理会 3 月 17 日通过的有关在利比亚设立禁 飞区的决议投了弃权票,并拒绝参与联军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欧盟还有一些成员国选择 了置身事外。一些北约成员国及其他参与国则对军事行动目标保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北约唯 一穆斯林成员国土耳其强烈反对直接军事干预。一些阿拉伯国家反对军事打击行动,阿盟也 对此提出质疑;由 53 个国家组成的非洲联盟坚决反对军事干预,呼吁立即停止轰炸利比亚 地面目标的行动。 其次,军事打击超越了联合国第 1973 号决议关于设置禁飞区的授权。阿拉伯媒体有评 论称,“阿盟和非盟已经意识到,它们心目中的‘禁飞区’已经走样,法英美等国的军事行 动显然已偏离联合国安理会第 1973 号决议指明的方向”。 最后,解决国际争端强调要优先采取和平手段,只有在用尽各种和平手段均无济于事的 极端情况下,才能动用武力,这是国际法中避免使用武力的要求所在。此次对利比亚的军事 打击以“保护利比亚平民”为开战理由,几度变换说法后变成以“推翻卡扎菲政权”为目标。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对卡扎菲政府军地面部队实施打击后,其在实质上已经介入利比亚内战。 对此,有学者指出:“在武力使用上,还必须遵守只能以保护平民而非推翻政权为目的、 不得介入一国内战、不得超出必要限度、不得采用违反战争法的作战手段等国际法规则。否 则,其合法性难免要受到质疑。” 2. 避免使用武力的原则在现实中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屡受冲击 的原因 • 一是国际力量的不平衡。“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够发达,内部体制存在着这样那 样的弊端以及对外部世界存在着相当的依赖性而形成了主权保障的脆弱性”,“发达 国家主权运作的稳固和完善使得它们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主动和有利的地位”。在与 发达国家的关系中,落后国家的主权不仅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还常常受到发达国 家的干预甚至是武力干预。 • 二是强权政治的存在。近代,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提出和确立了国家主权。 后来主权范畴为发展中国家所普遍接受。“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绝对主权 理论、主权平等原则成了西方列强向海外扩张的障碍,于是‘主权消亡论’、‘主权 过时论’应运而生。”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打着“人道主义”和“反恐”等旗号, 无视《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和联合国的存在,肆意进行国际干预甚至武力干预, 这是强权政治在当今国际社会的主要表现。 • 三是冷战思维的影响。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欧亚用于遏制苏联社会主义的军事同盟 ——北约和美日军事同盟不仅没有解体,反而进一步扩大和强化。通过参与对南联 盟、阿富汗和此次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北约已演变为进攻性的军事集团。 这一热衷于强化军事同盟、崇尚军事实力的做法,仍然没有摆脱冷战思维。 3. 现实证明对主权国家动辄使用武力并非解决危机的有效途径 1999 年 3—5 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造成了之后国家的分裂。2003 年,南联盟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 年 6 月 3 日,黑山宣布独立,2008 年 6 月科索沃 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使原南联盟一分为三。需要指出的是,科索沃的独立只得到美国和一 些西欧国家的承认,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也未得到联合国的承认。 2001 年 10 月 7 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针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了阿富汗战争。 它被称为美国发动的一场历时最长和最失败的战争。战争至今已经整整 10 年,投入了 10 多万兵力,虽然美国在最后关头捉住了本·拉登,但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恐怖组织仍然 活跃,“反恐”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2003 年 3 月,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投入兵力 13 万,军费高达 7 630 亿美元,超过朝鲜、越南战争的费用。2010 年 8 月底,美国从伊拉克撤出全部战斗部 队,伊拉克组建新政府,国内安全局势仍不稳,暴力事件持续不断。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利比亚的武力干涉,加剧了动荡局势,使这一地区的政治形势 更加恶化。 4. 中国等“金砖国家”的立场和主张 在使用武力的问题上,中国一直坚持遵循《联合国宪章》的有关规定,坚持避免使用武 力的原则。2011 年 4 月 14 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发表了《三亚宣言》,指出: “我们对当前西亚北非以及西非地区局势动荡深为关切,衷心希望相关国家和平、稳定、繁 荣、进步,根据其人民的合法愿望在世界上享有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我们都赞同避免使用武 力的原则。我们主张,应尊重每一个国家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我们愿在安理会 就利比亚问题加强合作。我们认为,各方应通过和平手段和对话解决分歧,联合国和地区组 织应发挥应有作用。” 这不仅代表了中国和与会的金砖国家的立场,也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主权、 积极支持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和以和平的手段解决危机的一贯立场。 2011 年 10 月 4 日,由于俄罗斯、中国的否决和印度、南非、巴西、黎巴嫩的弃权,法、 英等国关于叙利亚问题的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安理会未获通过。此前在 8 月份,因俄、印、南 非和巴西等国的抵制,欧盟关于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未能在安理会付诸表决。这表明,西 方国家几个月来干涉叙利亚内部事务的企图受挫。2011 年以来,西方国家对中东北非一些 国家的干涉主义甚嚣尘上,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使之达到极点。此次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案, 无疑是对这种干涉主义敲响的警钟。 有学者认为,中国日前对联合国干预叙利亚决议草案行使否决权的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 的“戏剧性的高度关注”,有人拍手称快,有人怒火中烧。中东地区媒体认同中国向“西方 干预主义”说“不”对全球和平稳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而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等西方强国却对中俄的否决票充满敌视。英国政府称俄中“要 为叙利亚今后发生的暴力负责”,美国更是屡次斥责中俄动用否决权,国务卿希拉里甚至在 公开演说中指责中俄“未能与和平示威者站在一起”,中俄必须给“为自由、人权而战的人 们拿出其解释”。 国际舆论充分注意到,中国行使否决权显然是对“西方干预主义”的一次干预。中方此 举要达到的直接目标,具体地说,就是阻止西方对叙利亚可能进行的军事制裁,防止西方部 署和实施中东军事计划的合法化,遏制西方用军事手段粗暴干涉别国内政的野蛮做法。 对中国来说,维护中东稳定大局,要比维护自己在叙利亚和中东地区的利益更为重要。 中国的否决票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一次反击,是中国寻求新型国际秩序进程中的一次亮相。 行使否决权也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一个积极信号——在影响全球安稳和发展的大是大 非面前,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中国外交正在走向成熟和自信,中国行 使否决权不仅仅是对“西方干预主义”的一次干预,它正在被国际舆论视为干预“西方干预 主义”的开始。“中国面孔”将不再模糊不清,“中国主张”和“中国立场”今后将积极地活 跃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把弃权票换成否决票,北京是在告诉世界,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是 可以信赖的朋友,是维护全球安全稳定、和平发展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 三、 国际干预的双重标准 1. 中东地区的动荡凸显了国际干预的双重标准 第一,同样是专制统治,美国长期与沙特、埃及等国家交好,而对伊拉克大打出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力图主导中东地区,其在这一地区的主要战略利益 包括三个方面: 1) 石油利益,通过控制这一地区的石油达到垄断世界石油资源及其运输通道的目的; 2) 支持以色列,试图通过主导巴以和谈,维持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 3) “9·11”事件后,美国的战略利益加上了反对国际恐怖主义。 从实现这些战略利益出发,美国在支持其战略利益的亲美国家和反美国家之间划线,对 于前者不仅不谈人权民主问题,还大力扶植,形成紧密的关系,对于后者则以人权民主为幌 子,去之而后快。 首先,和亲美的石油出口国形成了利益勾结。在中东和北非,沙特政权较为保守,带有 封建色彩,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妇女不仅没有参政权,甚至基本上没有工作的权利。2003 年至 2004 年间,沙特逮捕了要求推行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分子。但是,由于沙特亲美以及沙 特是世界上最大的三个产油国之一,因而美国与其有着密切的合作,长期保持着盟国关系。 其次,美国通过长期扶持支持其中东政策的国家,得以维持其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埃及 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以色列的国家,穆巴拉克政权同以色列 1979 年签署了和平条约, 该条约事实上是以色列地区安全战略的支柱。埃及穆巴拉克的统治还有助于缓和以巴冲突并 抗衡伊朗在该地区的势力。 穆巴拉克在埃及实行的是 30 年不变的极权统治和专制的国家治理方式,并利用权力积 聚了巨额的家族财产。但是由于他积极支持美国的中东政策,两国关系一直密切。埃及得到 的美国军援在世界上仅次于以色列,美埃两军交往也有 30 多年的历史。事实上,正是这些 大笔的军援以及政治支持,才使符合美国利益的如穆巴拉克这样的政客长期掌权,反过来, 这些政客对以色列的支持又帮助美国实现了其中东政策。 最后,近 10 年来,美国针对伊斯兰教极端势力所进行的“反恐”斗争,也得益于当地 强人政权的支持,强人政权被认为更有能力压制伊斯兰教极端势力。 对于同一地区的反美国家,美国则采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2003 年,美国布什政府以 “反恐”为名,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其真实的目的是要除掉敢于同美国叫阵的萨达姆政权。 萨达姆政权虽然构不成对美国的现实威胁,但对美国称霸中东却是一个现实的挑战。通过征 服伊拉克,美国可以整治整个中东,震慑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对巴以双方进行诱压,启 动中东的和平进程,维护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美国绕过联合国安理会对伊动武,就是试 图实现其战略目标。美国还把反美的伊朗、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国家称为“邪恶国家”,大力 攻击其人权民主问题。 第二,同样发生动荡,对利比亚,美国明确提出推翻卡扎菲政权,对其他国家,奥巴马 政府则提出要推动这些国家革新而非革命,要改革而非推翻其政府。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于巴林、约旦、也门的动荡,采取了与利比亚不同的做法。巴林出现 动荡后,巴林政府在沙特出兵的帮助下,对示威抗议的人群进行了武力镇压,美国对此默不 作声。美国所以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究其原因,仍然是利益问题。对于战略盟友,奥巴马 政府态度温和,没有实施军事干涉,而对于长期反美的利比亚,则态度强硬,武力干涉,要 求卡扎菲下台。 第三,美国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干涉别国内政,对自己的人权问题却视而不见。 美国以推行人权民主为伊拉克战争作辩护,指责萨达姆进行种族屠杀。具有讽刺意味的 是,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发生了“虐囚”事件,随着照片在互联网上的广泛传播而引起公愤。 美国还在战争中大量杀害平民。维基揭密网站 2010 年 10 月 22 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 年 3 月至 2009 年底,在伊拉克战争中,有 28.5 万人伤亡,至少 10.9 万人丧生,其中 63% 为平民。……据《华盛顿邮报》2010 年 10 月 15 日报道,伊拉克人权部 2009 年发布的报告 说,2004 年 1 月至 2008 年 10 月 31 日,共有 85 694 名伊拉克人丧生。总部设在英国的‘伊 拉克尸体计数’组织称,自美军入侵伊拉克以来,共有 12.2 万名平民丧生”。 2. 如何认识西方国际干预的双重标准 首先,双重标准暴露了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人权民主的虚伪性。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 以“人权卫士”、“民主楷模”自居,高举人权民主的旗帜进行国际干预,除了价值观和意识 形态使然,还因为与赤裸裸地干预主权国家内政相比,它可以使干预者站在道义的制高点。 然而,正是干预的双重标准充分暴露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自诩“人权卫士”、“民主楷模”的虚 伪性。 其次,双重标准还暴露出,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干预主权国家内政,越来越成为美国等 西方国家获取自己战略利益的重要工具。通过上述对双重标准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美国等西方国家完全是按照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战略利益来进行国际干预的。 由于人权民主的旗号成了西方获取自己战略利益的工具,所以比起关注改善自己的人权 问题来,美国更乐于关注别国的人权,更愿意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并希冀以此站上 道义的制高点,增强软实力,以此获取自己的战略利益。 再次,实行双重标准,常常使干预者陷入尴尬的境地。这一地区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在 美国推动“大中东民主计划”的过程中,哈马斯在加沙地区的选举中胜出。美国认为哈马斯 是恐怖组织,因此,对于这一选举结果采取了拒绝接受和不支持的态度,但又无法改变这一 选举结果。 最后,双重标准的实质是霸权利益至上。如上所述,美国所以长期支持埃及的穆巴拉克 政权,是因为他在美国实施中东政策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当埃及局势动荡,穆巴拉 克大势已去的时候,美国就毫不犹豫地转向反政府势力一边。其中的逻辑就是实用主义。 四、 中东局势动荡的透视 1.
/
本文档为【形势与政策课件打印版PDF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