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20150625 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

20150625 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

2019-08-15 9页 doc 26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82581

暂无简介

举报
20150625 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到了这个容易遗忘的年龄,常常无法说清楚昨天都干了什么,但中学时代的生活,仍深深烙在记忆的深处,虽然那记忆像蒙上了一层雾水的镜子,总是影影绰绰,看不真切。我已不能完完整整讲述一件事情,但我还是可以触摸到内心最深沉的情感。 我的父母都在梅村中学教书,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梅村中学读书,自然没有任何个人努力可以炫耀。小学赶上了开门办学,大部分时间是在“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田间度过,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因为是教工子弟,没有考试便进了梅村中学。 当时的梅村中学十分破旧,教室的窗子没有几个是...
20150625 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
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到了这个容易遗忘的年龄,常常无法说清楚昨天都干了什么,但中学时代的生活,仍深深烙在记忆的深处,虽然那记忆像蒙上了一层雾水的镜子,总是影影绰绰,看不真切。我已不能完完整整讲述一件事情,但我还是可以触摸到内心最深沉的情感。 我的父母都在梅村中学教书,我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梅村中学读书,自然没有任何个人努力可以炫耀。赶上了开门办学,大部分时间是在“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田间度过,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因为是教工子弟,没有考试便进了梅村中学。 当时的梅村中学十分破旧,教室的窗子没有几个是玻璃完整的,校园的围墙到处是豁口,校门口的篮球场停满了梅村公社的拖拉机,场子被碾得烂烂巴巴的。 尽管校园毫无起眼之处,但在学校呆长了,你还是会觉得她的与众不同,这里的老师、这里的学生就是和别的学校不一样。^教师努力乐教、学生勤奋好学。那时候,还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更没有奖金、加班费的诱惑,但在梅村中学,这种毫无功利色彩的努力、这种近乎下意识的勤奋成为一种风尚,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受到感染、受到激励,更受益无穷。 ‘还记得教初中的张振义(名字不知道记的对不对)老师是一个很帅的小伙子,讲课时总喜欢有意无意地甩动额发,让不少女生着迷,不过我们更喜欢他带回来的很多课外练习题〈要知道那时候除了课本,我们没有任何参考资料我曾一度沉迷在解决他那一道道刁钻古怪的分解因式里,苦恼并快乐着。那也是我这辈子唯一一段喜欢数学的时光。 初中教我们英语的徐兴华老师也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尽管他的英语发音不是很“牛津”,但上课却很“牛劲”。^不厌其烦、反反复复。还记得当时可以初中考大学,徐老师将我们几个英语比较好的学生组织起来,每天晚上学习英语,准备初中毕业考上海外国语学院,那可是一点报酬都没有的啊!为了说服家长让我们参加,徐老师还一家一家地去游说。虽然最后我们没能坚持下去,但这一幕却长久地留在我心里。 蔡书汉老师是我在读高中的时候来到梅中的,他个头不高、戴着金丝眼镜,样子十分儒雅,可我们大家都怕他。认真、严肃、严格让他不怒自威。记得他坚持用普通话上课,这在当时的老师中可是绝无仅有的。萧县人把说普通话叫做“见人”,这里面包含了许多的讥讽和不屑,可蔡老师坚决不予理会,就这样和我们一“挖”几年。我从心底里佩服他的特立独行,虽然那时我们还不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蔡老师的特立独行也影响了我生平的第一次重要选择:在读高二的时候,我决定选择文科,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当时盛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成绩实在太差的学生才会去学文。只有蔡老师坚决地支持了我,我义无返顾地选择了自己的路。 那时学校的生活是单纯的,单纯得近乎单调,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同学交往很少,尤其是男女同学之间连话也不讲,如果是男女坐同位,课桌的中间还会划一道楚河汉界,谁也不准越雷池一步,同学多年没讲过一句话的决不止一个两个。每当想起这些,我脑子里总蹦出一句话:那时,我们不懂得爱情。我还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某某在同学中说,他喜欢我。我竟十分愤怒,把说喜欢我的人叫过来,非常生气地质问他。他在我面前低着头,竭力否认。现在想起来,那一刻,他是多么难堪!使我至今仍觉十分抱歉。 二十年后,我在上海见到了几个初中时的老同学,大家觉得十分的亲切,几个快到四十岁的人竟像孩子一样在南京路的大街上瞎逛。在那个还相对封闭的年代,我们也许错过了许多让人心动神摇的体验,但那也许是我们的幸事,至少我们减少了因爱成仇的可能,留出了许多温情的空间。 就在这样的混混沌沌中,我完成了知识和学习技能的最初积累。当时我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基本上没有认识,更无从判断,是母校勤奋向上的校风和老师的殷殷教诲让我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记得1982年的那个秋天,县城大街的墙上,红红的光荣榜写着我的名字,父亲面带微笑接受别人的道喜:你女儿不错,考了个文科状元!当时的我只顾了高兴,现在想起那一刻,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你,我的母校;感谢你,每一位给过我教诲的老师! 陈曙光一种称呼母亲、母体、母系、母语……这些与“母”字相关的词汇,总带给人许多温馨与梦想,那么,母校呢? 一今后的你,或者是脚踏实地的农民,或者是平步青云的官员,母校应该永远是你的灵魂净化 之地,世界在这儿为你敞开了大门,由这儿为起点,走进了世界。梅村中学就是我的母校。当我二十年前以一名髙中毕业生的身份走校园时,我那年迈的班主任告 诉了我以上的道理。尽管,梅中现已更名为萧县中学,尽管萧中已被列为省示范高中,母校一梅中这个称呼,在学子 心中,诗意盎然,温馨如故,难以割舍。一种建筑这种建筑,我叫它庵棚。二十年前的梅中,在我的记亿中,几乎没有楼房的影子。教室是砖,寝室是石头墙,上面全覆以灰 瓦一一这种建筑,不透风,不漏雨,代代学子在里面捧读春夏秋冬四季,并没觉得寒酸。二十年前的梅中,还有一种建筑,规模和质量均不如学生们的教室寝室,那就是老师们的厨房庵 棚一一庵棚是个什么样子,低矮、潮、土石墙混杂、鼠洞斑斑,如今想来,鼻子酸酸的。二十年后,带着孩子走进新梅中,如逛公园。孩子说,爸,无论如何,髙中一定要来萧中就读。我说, 放心吧孩子,只要你上进!但一提二十年前的席棚旧事,孩子却摇头不信一一她的眼里,是萧中的另种建筑,教学楼、宿舍楼、图书楼、实验楼、天文观测台、多媒体教室……我说:孩子,二十年前的故事是真的,那时我们没觉得苦;二十年,我的老师,用他们勤劳的双手 “塑”起了这些楼房,你们这代学生,能感到幸福、知道珍惜就行了;一种心情“回母校,有一种敬畏的心情。”不少人对我提起过拜访梅中的感觉,我说,这种奇怪的感觉,我也 有,而且更甚。2002年的10月3日,是梅中60周年大庆,母校将校庆电视专题片创作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备感荣幸!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梅中的印象不光是母校,他还是我的精神故乡、我的灵魂家园!因为,10月3日校庆那一天,也正好是我38岁的生日!母校的校长说:你要把校庆电视片写好,我相信你。母校的老师说:来吧,校庆那天来梅中过生日,更有意义。电视片的创作,很顺利,很激动,很投入,因为创作时的感觉虽然是对母校的“敬畏”,但心情是自 由的、欢畅的:讲述老家的温馨故事,不需要虚构,只需要盘点岁月,捡拾岁月,如数家珍地倾诉!一种依托也许,母校的震撼力太强了!从我们首节课的“起立”开始,从我们头堂体育课的“立正”开始,纪律 和约束就形成了威严,进人了我们的灵魂……假如你是一个成功者,当你回首母校时,感觉应该是温暖的;假如你是一个失败者,在生活或事业 中有个闪失,那也不要紧一一寻找一个宁静的夜晚,去母校喘息几口,当你步出校门时,会再一次对自 己说:一切,从头再来!作者简介:陈曙光,男,38岁,萧县中学82届毕业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理事、萧县文 联副主席,出版有文学专著8部。       旧时萧县中学 杨坤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巳惘然。”20年前,我背着行李铺盖,揣着报到证,风尘仆仆地“摸”到 梅村。当时的梅中因教学质量和升学率较高而名闻遐迩,是皖北地区教育界的一颗明珠,可谓桃李满 天下,也是莘莘学子心目中的“圣地”,特别是我这样身处穷乡僻壤的“乡巴佬”,能来到朝思暮想的“圣 地”读书,兴奋喜悦之情,更是不可言喻。学习的日子,是紧张而充实的。 梅村中学有着良好的学风、校风。同学们学习都很刻苦、勤奋,老师队伍英才碁萃、高手云集,时不 时地推出一项活动,使我们这些农家孩子大开眼界,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 欣赏水平,教研组的老师们组织起一次规模庞大的“唐诗鉴赏”活动。每天早饭后,在校门附近的 公告栏上,用大张白纸贴出一首唐诗,下附疑难释义和解析文章。由于当时尚无《唐诗鉴赏辞典》之类的工具书,赏析文章均出自梅中老师的手笔。文章见仁见智,桃红李白,不仅评析得当,而且文辞华美, 瑰丽璀璨,使人“如入芝兰之室”。脍炙人口的诗句和仪态万方的书法,使学子们看得如痴如狂,深深陶 醉。公告栏前,每天都挤满了学生,一边朗吟、背诵,一边抄录。这次“唐诗鉴赏活动”,历时一月之久,使 学生们广泛受到一次审美教育,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文学浸润。许多诗句至今不假思索仍能脱口而出, 成为闲遐时独特的精神享受,受益终身。… 那时我们吃的是每月八元钱的“包伙”1生活非常清苦,每天一斤大馍,早三两,晚三两,中午四两4 菜肴也很简单,早上咸菜,晚上咸汤,中午大锅菜。每周偶尔能吃上一次荤菜。分肉的时候,大家精力最 为集中。八个人一盆,盆子周围摆满了瓷缸,“小组长”亲自操勺,将肥肉一片片先捡出来,分到各人缸 子里,然后再分素菜,绝对公平I期间,大家目不转睛,精神高度集中,掌勺人没半点“暗箱操作、中饱私 熳”的机会;晚上咸汤,亦是如此,一般由班长或团支部书记主持分配,力求公平、公正,不允许“优亲厚 友,以权谋私”。个中况味,今天的小皇帝们无法体会。由于正处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身体需要大量的 营养和热量,整日饥肠辘辘,饭后,便挤着去排队,买上一块馍,加餐!由于大家多数都来自农村,惺惺 相惜,亲如兄弟,有时买来一块馍,几个人掰着吃;打一壶开水,几个人分着喝;冬日里,被褥单寒,便在 一张床上挤着“打通腿”。戏言“苟富贵,无相忘! ”,淳朴的乡村少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没有虚伪做 作,学生时代结下的友谊,就像蜜中的王浆、奶中的初乳,白金般珍贵。这种情感如同一瓮美酒,岁月愈 久,愈加醇厚、醉人,这种真挚的友情,是阴晦日子里一抹明亮的阳光,互相支撑着,走过艰苦的人生路 途。有时,在他乡异地,遇到一位梅中校友,令人欣喜若狂,颇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是母校的纽带,把 她的学子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近年来,送孩子上学,笔者总喜欢静静地在母校的校园里转转。母校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楼、 宿舍楼、电教楼、实验楼鱗次栉比。看到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学子,由衷羡慕,感叹人生难再。教学区 内,保存下来的“旧物”,只有原来的“实验楼”和楼后的一栋教室。人生如白驹过隙,二十年只不过是沧 海一粟。记得我读书时,有一首歌叫做《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中唱道“再过二十年乂我们来相会伟大 的祖国乂该有多么美”,当时就想:“二十年,该是多么遥远啊! ”谁知二十年转瞬即逝! “问姓初不识,称 名忆旧容”。适逢母校60周年校庆,届时,同学相聚,该又是一番何等的情形? “只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 改旧时波”。母校,在学子的心目中,永远是那么年轻、美丽!(原题目:春风不改就时波)虽然离开 梅中已有十七年,但六年的校园生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真诚地感谢您,母校,感谢您对我性格 的塑造;感谢您,敬爱的老师,感谢您对我精心的裁培和厚爱! 当我进人梅中时,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管不住自己。经常感到睡眠不足,晚自习时经常犯困,早 晨不想起床,晨跑的1000米对我来说尤其困难,但是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当我离开梅中时,已渐渐 喜欢上了跑步,并坚持下来,现在已成为我的主要爱好之一,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使我的工作更有成效。原载于梅村校庆,有删节。 印象更深的是母校的老师们,很多老师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的物质条件挺艰苦, 很多老师的身体不好,还承受着沉重的家庭负担,但是他们关爱学生,以学生的前途为重,经常不计报 酬,抱病为我们补课。面对学生,他们现得非常乐观,诙谐、生动地讲解使教学变得很精彩。这种乐观 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 我不会忘记是母校把我送进了大学,从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走进中国科学院深造,然后又到国外 的著名学术中心从事科研工作。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有过弯路,有过困惑,但是每每想到母校的栽培、 老师的厚爱,我就不敢自弃和懈怠,虽然现在的天地变大了,但是母校为我开辟的那片天空永远是湛 蓝的晴空,激励我去追求更无限的风光。吴莩桐1949年毕业于萧县中学初中部,省劳模,副编审。 从1957年任《萧县报》编辑算起,至1999年在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岗位上离休,凡 40余年,一直从事文字编写工作。其间曾任《拂晓报》编辑、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 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执笔主编的《萧县志》在全国新编地方志优秀成果首次评奖 中,荣获一等奖。几年来编写的《萧贤拾萃》、《萧钟声声》等富有地方色彩的书籍, 均获社会广泛好评。 萧县龙城网 爱萧县,爱生活。 www.axiaoxian.com 淮海战役的炮声刚停,我就到萧县中学读书。迄今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我们班在最东南的那个教室。为我们讲课的是知识渊博又富有数学经验的老师,如段笠村老师教文史、张靖远老师教数理等。但是,最使我难忘的是萧县中学图书馆(或称图书室),它接收了原萧县简易师范的图书,有购进了许多新书,管理图书的王老师是黄维华校长的爱人。我喜欢读书,课余时间总是到图书馆去,有时帮王老师整理一下书籍报刊,我平时阅览和借书,王老师也给予照顾。 图书馆的大部分图书,我都读过。有的是粗读,有的是细读,或不止读一遍。在这里阅读图书和报刊,既丰富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萧中的图书馆对我的成长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热爱图书和图书馆,并终生从事图书馆工作,可以溯源到这里; 我爱好读书的习惯,在这里养成; 我相当学者、作家的理想,在这里萌生; 我接触和了解辩证唯物主义从这里阅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开始; 我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走进人类知识的宝库,从这里起步; ............ 最近,听说图书馆的藏书已近二十万册,我很高兴。随着萧中的发展,多年来始终都是安徽省优秀的省示范高中,希望萧中的图书馆也相应的发展、壮大。  萧县中学校史有多久,好像谁也难能说清。因为早在七十年前,萧县已有中等教育,应算作萧县中学的前身,1942年建校直说,是以国立萧县中学创办为依据的。戏说萧县中学即萧县的中学,不无道理。 萧县中学有多大,同样谁也说不清。建校初期的建设中学,1942年国民党办了个萧县中学,1944年共产党也办了个萧县中学,同时又两个萧县中学;1948年校址定在城南梅村,彭城中学、徐西中学合并过来,上堂子(现萧城中学)作为二部,萧县禇兰中学作为三部。北部的黄口中学、砀山中学,南部的濉溪中学、怀远中学、凤阳中学等学校的学生在高考前一年全部搬到萧县中学复习。故又有萧县中学非萧县一县中学之说。 作为共和国的第一批省级重点中学,萧县中学从1953年起,先后在江苏和安徽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教育厅的“江北第一”和安徽省的“皖北教育明珠”的赞誉因而传开。梅村中学,萧县中学之雅号也。 名校出名师。校中的名师有几何?似乎更难说得清,只是人们曾经这样统计萧中的名师——查一查萧中教师队伍中有哪几个还算不上名师的。这说得是中、老年教师队伍。后来者居上,虽不敢妄下断语,后生可畏,却是至理名言。一代代的萧中教师队伍是一个英雄的群体,早已在社会所公认的。从建国算起,治校有方的校长以黄维华、郑趣白、王汉卿、朱向群为代表,德高望重的名师以萧龙士、单子厚、庄骥、王一苇、张靖远等为典范。萧县中学前有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获得者梅声应;现有特级教师、全省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孙美义;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安徽省省级课题审定专家成员冯亚光、等等当代萧中教师的楷模。——萧中的教师队伍是值得骄傲的。 名师出高徒。从萧中直接毕业的学生约有六万人,这自然不包括为外校、外地“代培”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萧中成为名校,正是由她遍布在海内外无数学子的成功而铸就的。他们当中,有数千名成就卓著的教授、科学家、政治家,更多的是默默奉献的劳动者。共和国六十多年建设的丰碑上,记下了萧中校友浓重的一笔。 ——萧中的学子是值得骄傲的。 萧县中学从创办时的一两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120多个班级7000多名学生的规模,办学条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萧中校园广阔,楼房巍峨,环境优雅,景色怡人。知之者谓之学府,不知者以为花园。可以这样说,萧县中学的办学条件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目标已经实现,萧中正在提升高的省级示范高中,明日将跻身全国千强之列。回想当年学生在打谷场上坐着马扎子上课的情景,年轻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以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萧县中学已经站在安徽省最强中学之巅。 七十多年过去了,几代萧中人永智慧和汗水铸成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萧中精神,形成了萧中特有的宽松的政治环境、浓郁的学术气氛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构成了萧中真正的优势。 几十年来,萧县中学与共和国同步发展。萧中能有今天,靠的是萧县人民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靠的是千万家庭和学子对萧中的信任,靠的是萧县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奋进的努力。萧中将不负重望,将为萧县人们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
本文档为【20150625 萧县中学1982年老萧中老朋友在这个容易遗忘的年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