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所有分类]美学复习题

[所有分类]美学复习题

2017-11-13 50页 doc 116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所有分类]美学复习题[所有分类]美学复习题 第一章 引论 一(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二(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直在发展,对美学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是,...
[所有分类]美学复习题
[所有分类]美学复习题 第一章 引论 一(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二(美学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美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直在发展,对美学概念的界定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但是,从目前美学的研究情况来看,我们简单概括的这一定义基本反映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学科性质。我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中的客体、主体及主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的规律。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三(学习美学的意义 1(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从本质认识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从而使学习者能够更自觉地按照美感产生的规律追求美、创造美。 2(学习美学能够使我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3(学习美学,掌握审美活动规律,能够提高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4(有利于各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工作。 四(学习美学的方法 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学习美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结合自己的审美活动感受、领会有关美学原理,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亲自在生活中从事各种艺术创作实践体会、理解美学规律。 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哲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我们研究美学、学习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够从根本上确立我们研究美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方法。在学习美学过程中,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问题和解决问题,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美学原理吸收了美学史上一切美学思想的精华,学习美学史可以 1 使我们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和比较,加深对美学问题和理论的理解。 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积累自己的经验。美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美学这一学科还很年轻,有许多问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讨。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法研究身边的美学现象,解决实际的美学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出发,独立思考,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丰富美学理论。 第二章 审美活动 一(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 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还有几种较有影响的关于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即“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 “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 “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这种观点强调了审美发生中的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观点把人只作为一种动物或事物来看待,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物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因而显得片面和牵强。 “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二(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以来,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的“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成为西方在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巫术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和他的名著《金枝》。图腾崇拜说 2 认为,人类审美发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活动。所谓“图腾”(totem),就是被远古人类看作是一个氏族的标志或象征的某种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社会早期一种混沌未分的文化形态。图腾崇拜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和他的《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等。 我们认为,人类审美与审美发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和图腾崇拜有密切联系的。但审美与审美发生于巫术和图腾崇拜的理论又不十分正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艺术虽然具有很强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关于审美发生尽管有上述种种说法,但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审美与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理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我们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也为审美的发生与审美发生提供了前提;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与感觉能力也不断发达,人开始有能力进行愈来愈复杂的活动,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虽然物质生产劳动是审美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审美发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从劳动到艺术的诞生。曾经经过了巫术礼仪、图腾歌舞等中介,并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最后才诞生了纯粹审美意义上的艺术。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生产劳动是审美发生与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很可能是多因的,而并非单因的;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个方面,从更加广泛深入的层面去考察和探究它的根源。 四(审美发生的多元决定论 .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至于各门原始艺术形式的出现,更是难以归结为某种单一的原因。因此,在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这样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问题上,简单的线性思维方式恐怕无法揭示它的真正奥秘,必须采用辩证的多元思维方式才能为我们提供正确的研究途径。 人类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摹仿的动机、生物的本能、游戏的需要。在原始社会中,原始生产劳动、原始宗教(巫术)、原始艺术(图腾歌舞、原始岩画)等等,几乎很难区分开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原始 3 社会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且共同组成了原始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审美发生于非艺术,人类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最终归结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所以说,人类审美活动的起源虽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多种原因实际上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五(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与美的诞生 审美发生其实也标志着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得人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主体和客体之分。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自然界)之间,才逐渐形成了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等在内的各种现实关系,审美关系也是主客体价值关系中的一种。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了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也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与人为敌或与人无关的自然转变成的“人化的自然”。所谓“人的对象化”,则是指人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体现出来。因此说,审美客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 总而言之,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外部自然界被“人化”而成为审美客体;另一方面,实践又创造了对象的主体,主体的五官感觉也相应地被“人化”而产生审美感受。与此同时,也是实践使得主客体之间发生了关系,并进而形成了审美关系。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积淀在审美关系中,体现在客体便是审美价值的产生,体现在主体便是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形成。显然,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不仅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审美价值不是主观的产物,但它又并不是与主体无关。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因此,我们说,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客观世界的美,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 第三章 现实美 一(自然美的概念 所谓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二(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自然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自然美的产生及自然美领域的逐渐扩大是和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人改造自然,使大自然逐渐成为和人有着密切关系的“人化”了的自然; 4 另一方面人自身也得到了改造,经过数百万年的生产劳动,人逐渐锻炼出了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大脑,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器官和感觉能力,以及人所独具的道德感和美感这样一些高级情感。直到这个时候,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才开始成为审美的对象。 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的。 总之,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三(自然美的特征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第二,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变易性。 四(自然美的种类 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五(自然美的审美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第二,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第四,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六(社会美的概念 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七(社会美的主要特征 5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人的各种社会活动中的感性显现。社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社会美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事物中的直接体现。社会美和人类实践有着明显的直接联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的。 第二,社会美突出体现为美与善的统一,它与一定的社会功利性密切相关,社会美内容重于形式。 第三,社会美具有实在性、稳定性。认识社会美,主要不是通过对某一社会事物的联想去把握它的社会意义,而是去通过社会事物本身去感受其固有的社会意义。而且,社会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是明确的、稳定的,不像自然美的事物一样,具有朦胧不定的社会意义。 第四,社会美同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等相联系,政治立场、伦理和道德观念的不同,影响对社会事物的审美判断。 八(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会风尚。 九(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第二,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第三,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社会美向人们揭示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好事物,揭示人生的丰富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使人们树立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促使人们去想象、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四章 艺术美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一方面,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 另一方面,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 典型形态。 二(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 6 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美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每一件艺术作品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烙印。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另一方面。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尤其是艺术鉴赏,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不同,使得审美感受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也打上了欣赏主体的烙印。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经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艺术美的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 三(绘画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是: 第一,追求视觉形式。绘画是一种具有直观性的视觉艺术形式,在绘画中,一切精神性的内涵都是需要通过变幻的形式来表现。 第二,具有瞬间延展性。绘画艺术的语言是线条、色彩和形体块面,由它们构成的画面是凝固的静物形态。绘画以这种瞬间的凝固不动的的形象来表现丰富的内涵。绘画表现动作时必须“寓动于静”,也就是选取动作发展的某一瞬间, 而最佳的一瞬间应当是最能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能使人想象出更多的东西来的一瞬间。 第三,具有形神兼备性。绘画艺术总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丰富的精神内涵。 四(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7 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操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最具表现力的因素。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 第一,丰富的情感性。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待征。黑格尔认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 “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 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第二,意义的象征性。象征性是音乐艺术的重要审美特性。比起其他艺术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音乐的象征更有其独特的意味。唯有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实现象征意义的媒介,人们以自身的听觉器官所感知到的声音与客体事物相互对应,从而实现独特意义的呈示,即象征性。 第三,形象的模糊性。音乐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五(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概括起来讲,建筑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如下: 追求以实用性为基础的空间美。 以空间组合、形体、色彩、装饰等为艺术语言。 以直观的建筑形象体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六(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 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电影的种类除有有声片、无声片、黑白片、彩色片外,按内容分有故事片、音乐片、美术片、舞台纪录片、艺术纪录片等。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它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电视艺术有电视剧、文艺专题片、文艺访谈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综合艺术,又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都采用画面、音响、蒙太奇等艺术语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概括起来讲,影视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是: 第一,画面运动性。电影和电视作品主要是由运动的画面组成的。运动是影 8 视画面最独特和最重要的特征,运动的画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活动的艺术形象和令欣赏者惊叹的审美效果。 第二,时空自由性。电影和电视艺术都需要同时占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完成形象的展示,而且也要求表现空间与时间的自由性。电影与电视中运动的画面随时可以打破空间与时间的界限,只要内容需要,天南地北、昼夜古今可以瞬息之间相继出现在画面上。 第三,心理真实性。影视艺术的特性还表现为使观众心理产生真实感,这种心理真实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有机统一。电影的逼真性,来源于电影画面的照相本性。在所有的艺术形象中,电影形象最具有直观的真实,它不但能够再现事物的形状、颜色和声音,而且能够再现人物与事物的活动,甚至能够在人们眼前精确地再现出事物一些最细微的特征。假定性,同样也是电影基本的美学特性。电影作为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 第五章 审美类型 一(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二(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三(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 9 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四(悲剧性的概念及悲剧性的本质特征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这里所说的“历史的必然要求”,是指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要求,它代表着正义的、进步的、新生的力量,以及他们的合理要求,但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和新旧力量对比的悬殊,在矛盾冲突中导致悲剧性结局。这就是说,悲剧性的本质归根结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冲突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讲,悲剧性与崇高是一致的。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处于尖锐对立与冲突时,客体以外在巨大形式暂时压倒了主体,主体则在严峻冲突中最终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显现。悲剧性的本质比崇高更加深刻,悲剧性的主客体冲突更加尖锐和更加激烈,具有合理性的社会力量在悲剧中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 10 东西毁灭给人看”,人们正是从这种毁灭中更深刻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使人们在悲哀与痛苦的同时,努力去奋斗、去抗争。正因为如此,悲剧的意义,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与崇高相通的。悲剧的美是一种崇高的美。 五(喜剧性的概念及喜剧性的本质特征 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性是一种突现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 喜剧性的本质特征是“用另外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生活的喜剧把本质隐藏在假象中,喜剧艺术则是透过假象揭露本质,通过撕开假象,让无价值的内容赤裸裸地暴露出来。喜剧性艺术具有“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第二,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第六章 审美心里 一(审美心理结构的主要因素 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审美心理产生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之中。现当代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审美心理结构中包含着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 感知包括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所谓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所谓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等基本特征,它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感觉和知觉和称为感知。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所谓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所谓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在审美心理中,既有再造性想象,也有创造性想象。在审美活动中,人们总是把从感觉、知觉所得到的关于对象的完整表象,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的活动再造出来,或创造出新的形象。身后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多,想象的翅膀也就越丰满,所得到的审 11 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就越强烈。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待客体的一种态度。情感在审美心理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审美心理是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统一体。那么,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在审美心理中统一起来的呢,它们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以情感作为中介所形成的有机统一。 理解是审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美的事物不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形象,而且还有内在的本质和深刻的意蕴。审美心理的理解因素主要包括:首先,对于审美对象的认识内容,不能脱离理解因素;其次,对于审美对象形式的认识,也不能脱离理解因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审美对象内在意蕴和意味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性因素。 二(移情说与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 自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近百年时间里,“移情说”美学在西方许多国家具有很大影响力。移情说的先驱是德国美学家费希尔(1807,1887)和他的儿子,他们有关审美中移情作用的论述,为后来的“移情说”开了先河。一般认为,移情说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1851,1914),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论移情作用》、《再论移情作用》等。立普斯的移情说成为早期西方审美心理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什么是移情作用呢,就是指人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往往不自觉地将无生命、无情感的事物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与此同时,人自身又受到这种错觉的影响,进而和事物发生共鸣。立普斯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美学的,他重点研究了审美欣赏心理,他认为审美欣赏实证上就是一个移情过程。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为审美对象。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的状况升华为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的境界。 移情说对于移情作用做了细致研究,特别是立普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了人在观赏几何形体时产生的心理错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这是他们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移情说又是一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它把这种美感中的移情现象从认识论范围扩大到本体论范围,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所谓美丑,一切都只是人的主观移情的结果,他们看不到人类实践活动是移情作用的基础,反而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的移情的结果,这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了。 三(距离说与审美心理 原籍瑞士、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布洛(1880-1934)在《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各国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 12 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必须抛开实用目的与功利需要,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由功利的变为审美的,才能够真正获得审美感受。布洛的“距离说”是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与黑格尔关于审美要保持自由欣赏态度发展而来,其核心是强调了审美活动必须摒弃实用功利目的,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来讲,就是“虚静”。布洛进一步指出,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心理距离”必须适中,距离过远或距离过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所谓距离太远,是指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或科学认知的态度,根本就没有进入审美的心境,没有建立审美的态度。所谓“距离太近”,是指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固然需要共鸣和移情,但是,心理距离也不能太近甚至于消失,如果完全把剧中的故事当作生活的真实,甚至把剧中的人物当作生活中的自我,那也同样不可能得到美感。 布洛的“距离说”指出了审美心理的一些重要规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至今仍有较大影响。但是,布洛的“距离说”完全否定审美主客体是在人类漫长实践活动中才最终形成的这一历史进程,过分夸大了心理距离在美感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免以偏概全,把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尤其是布洛将美与美感混淆起来,把美单纯归结为主观心理的产物,使他最终落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 四(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理论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得?弗洛伊德(1856,1936年)于1895年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堪称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不但在现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现代西方人文科学和其他学科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无意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核心,也是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最大的贡献,这一贡献为心理学研究开拓了新的空间,揭示了人的意识深处潜藏的无意识,打开了对人类自身研究的新思路。同时,这一发现不仅对世界各国的文学、戏剧、电影、绘画等各种艺术门类提供了创作的主题和题材,而且为西方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文艺创作心理的研究和审美欣赏心理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活动作为人的性欲的升华与转移,从根本上说是在无意识领域中被压抑的本能获得了释放。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与白日梦幻者和精神病患者有某些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是一些幻想过于丰富、过于强烈的人。艺术实质上与白日梦一样,同样是人们的精神避难所,在这里可以使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在想象的王国中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 从审美心理研究来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它开拓了一种心理学文艺学的研究方法,从创作主体、鉴赏主体的心理结构心理需要来进行研究,拓宽了文艺研究的空间。其次,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发现和研究,对审美心理的深层研究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弊病也十分明显。尤其是弗洛伊德只讲人的生物性,不讲人的社会性;只讲人的无意识,不讲人的意识;只讲人的生物本能,不讲人的社会存在,特 13 别是将人的性本能作为最根本的动力和源泉,更是十分荒谬的。 五(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审美心理研究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近年来,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西方学术界有时也被称为现象学的心理学,在欧美发达国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关注人类审美心理与审美需要,因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学家、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斯洛(1908,1970)。马斯洛先后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论”、“自我实现论”、“高峰体验论”等重要理论,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之父”。此外,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和著名西方当代哲学家弗罗姆等人,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做出了较大贡献。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七种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是:第一层,“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或生理需要,这是最基本的需要;第二层,“安全需要”,包括人身安全、避免危险等,引申涵义还包括社会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指人渴望在家庭、亲戚、朋友、单位、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在给予他人爱和接受他人的爱中享受温暖; 第四层,“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为他人所尊敬,胜任工作、事业有成,从而得到肯定的评价和赞扬等等;第五层,“认知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求知、探索、认识和理解等,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内在动机,认知和好奇心分不开,人的认知天性推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科学的发展;第六层,“审美需要”,包括对于对称、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马斯洛是第一位把审美需要当作人的基本需要的心理学家;第七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指个人特有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它是金字塔的顶尖,是人的所有基本需求中最高的目标,也是完满人性的体现。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有赖于前面各种需要的满足。马斯洛认为,各种基本需要都能得到满足的人,将会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创造力。 人的潜能和价值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从生物进化论和比较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马斯洛认为,人的潜能就是人的内在价值。潜能得到发挥,也就是价值得到实现。? “自我实现”与“高峰体验”:自我实现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最高追求目标,究竟什么是“自我实现”呢,马斯洛认为:“它强调‘完满的人性’,强调以生物学为依据的人的本性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完满的人性”主要指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就被称为“自我实现”。马斯洛认为,能够做到“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中的一批杰出人物,他们有着坚强的信念和决心,都有着积极的创造性,对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很少失望、焦虑、恐惧、悲观的情绪,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并获得创造的乐趣,同时在创造性工作中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更全面地享受生活,自然地发挥着全部生理、心理功能,他们的行为动机来自于发展潜力与实现潜 14 能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马斯洛进一步指出,“自我实现”的重要特征便是“高峰体验”。什么是“高峰体验”呢,马斯洛概括性地指出,高峰体验的最大特征,就是人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时的一种体验,人在这种体验中会感到欣喜若狂、销魂落魄、如醉如痴,它是人的存在最完美、最和谐、最幸福的一种境界。高峰体验的时刻,人有一种反归自然或与自然合一的极度欢乐,人的心胸仿佛豁然开朗,体味到宇宙、人生的无穷奥妙,仿佛进入了天堂,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一种尽善尽美的人生境界。“高峰体验”来自于创造的冲动和创造的激情,来自于科学发现和伟大的灵感,来自于爱情与异性的结合,来自于人与大自然的交融,更来自艺术创作活动与审美欣赏活动。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审美心理的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 第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审美活动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人的“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阶段,看作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一环,看作能使人获得巨大精神享受的“高峰体验”。审美实质上就是对自我本质和价值的观照。人的潜能的发挥离不开审美活动,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和艺术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精神需要在物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当今消费社会与商品社会时代,在物欲横流、精神贬值、商品拜物教泛滥的情况下,强调人的价值,强调精神的魅力,强调人的高级需要和精神需要,强调审美与艺术在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都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西方近现代为数众多的心理学流派中,第一个响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宗旨,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创造完美的人格,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的文学艺术必须真正树立为大众服务的思想,研究读者、观众、听众的审美需要和接受心理,真正做到尊重观众、以人为本。 第四,我们的文学艺术应当以人文理想和人文关怀作为最高价值,而决不能以商业利益最为终极目标。这就需要作家艺术家具有文化品味、艺术创新和美学追求。 当然,人本主义心理学虽然十分关注审美活动与审美心理,但它毕竟只是西方现当代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对审美活动与审美心理的研究,也仅仅只是局限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的。何况,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身不是一个体系严谨的学派,而是一个相同观点学者的松散联盟,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重要论点还缺乏科学的论证或实验室证据,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论证的科学性。此外,马斯洛过分强调人的天生潜能,过分强调个人价值而忽视社会价值等等,使得他的学说存在着某些矛盾和缺陷,这些都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并加以分析。 15 第七章 审美文化 一(西方学者对审美文化的四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作为代表,主要观点是“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必须有一个由文化人组成的文明核心,从而去教化和影响整个社会,而这就离不开艺术和审美作为媒介。 第二种看法:以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梭罗作为代表,主要观点是“生活艺术化”,在他看来,单纯的知识算不上智慧,知识与美结合才能造成智慧。梭罗认为,美好的生活不是通过积累知识和占有财产而达到的,只有通过对自然和人性美的敏锐感受才能达到。显然,梭罗提倡审美与生活的融合、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第三种看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这部经典著作中,主张真善美在高层次上的融合,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第四种观点: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以杰姆逊等学者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批评等等。这种观点对西方当代文化持否定与批判态度,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商业化、技术化给当代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法兰克福学派的突出特点是文化批判性,在他们看来,传统美学提倡精神性与自由性的文化品格,在今天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时代已经蜕变为享乐型与消费型的商业品格,他们由此分析与阐述了美学从传统理论向当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带来的种种弊端,并给予了严厉的谴责。 二(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 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并且在后工业社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遵循市场规律成批生产或复制出文化产品,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传播,将为数众多的大众作为消费对象。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等,已经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娱乐等诸多领域,甚至已经成为现当代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传播媒介走向大众的过程必然会伴随着社会更趋民主化的历史进程,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教育方式、审美娱乐方式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完全可以讲,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物质前提,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三(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两大重要特征:“消解”与“复制”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后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具有与过去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化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消解”和“复制”这两大特征。 16 “消解”是指后现代主义文化更多地致力于解构,崇尚解构主义,力图打破整体性,以零散化、边缘化、多元化、不确定性来“消解”整体性。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消解”体现在许多方面,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消解”深度。后现代主义主张削平深度或消解深度,追求一种平面感,反对文艺向深度开掘,主张无深度的平面文化,追求感官刺激和文化游戏。其二,“消解”主体。后现代主义却突出自我怀疑,强调主体丧失,反对一切中心。打个比方来讲,如果说现代主义的反叛表现在“上帝死了,只有人的主体存在”。那么后现代主义的反叛则更加彻底,表现在“主体也已经死亡,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显然,后现代主义对主体的消解、对中心的消解、对权威的消解,都是十分彻底的。其三,“消解”艺术。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于艺术的消解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现代科技与富裕生活使原来只有艺术家能够参与的各门艺术日趋平民化与大众化,逐渐形成一种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不是艺术家的态势。其次,后现代主义消解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过去T形台上的模特是专为服装或展销演出的,是为了商业目的而非艺术表演,但现在却堂而皇之进入了各种大型文艺晚会或电视文艺晚会。再次,后现代主义也消解了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MTV可以说是最典型最彻底地消解了音乐与电视两门艺术之间的区别,产生出这样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各个门类艺术家之间的区别也被消解,电影艺术家张艺谋可以去导演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著名画家陈逸飞也可以去拍摄电影或从事服装设计,许多演员更是既拍电影,又拍电视,还演话剧、写文学传纪、出歌唱专辑等等。后现代主义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真正推崇的是大众文化,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商品社会里,在大众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后现代主义使大众文化更趋向于平面化、娱乐化和游戏化。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复制”。传统艺术与高雅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中外著名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歌剧、交响曲等等,都是独一无二、匠心独运的精品。但是,后现代主义却突出“复制”,复制使得艺术成为“类像”。所谓“类像”,就是指那些无需原作凭籍“仿真”创造出来的作品。著名的“后现代”专家杰姆逊教授指出:“我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正是具有这种特色。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的复制,以及商品的复制和大规模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类像。”复制的可能性使真正的原作不复存在。比如说电影,很难说一部电影的原作是什么,谁也没有看到过。电影就是一门可以由机器来无穷地复制的艺术。复制与仿真创造出比真实还要真实的“超真实”世界。大众传媒是最主要的仿真机器,它不断地再生产出大量的形象与符号,包括电影、电视、广告、摄影、计算机、网络等等构成的影像文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四(文化产业的种类 文化产业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如书籍、报刊、影视、音像、绘画、雕塑等文化产品;第二大 17 类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等演出业,以及娱乐业、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应当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五(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以来, 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尤其在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甚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的三大趋势包括:文化产业的高度集中化、国际化、跨媒体经营,这三大趋势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追求受众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资料表明,美国最富有的企业里,100家企业中有72家与文化产业有关。其中,迪斯尼公司早在1997年就已经成为世界五百强中名列前芧的企业,成为把影视、娱乐、零售、玩具制造业等等集于一身的跨国集团,它的影视公司拍摄米老鼠、唐老鸭的卡通片,迪斯尼乐园里有米老鼠、唐老鸭的游戏,然后再制造和销售相关的玩具,形成一条具有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统计资料还显示,1998年美国出口收入占第一位的产业不是航空航天,不是汽车制造业,也不是计算机,而是音像制品,包括影视作品、MTV等等。世界发达国家都认为,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最快,效益最好,最为有利可图。资料显示,英国的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机械制造业,日本的文化产业也已超过汽车制造业,而加拿大的文化产业则占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四成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有发展前途的两个朝阳产业。新千年来临,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以后,世界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更是有增无减。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的审美文化与文学艺术在发展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为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带来了空前的机遇,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娱乐消费日益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领域。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表明,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在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方面的精神消费成为热点。人们在满足了生活最基本需求以后,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消费。近几年城镇居民用在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多。显然,文化产业作为经济与文化的结合点,作为文化经济一体化的产业群,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更加突出。“发展文化产业,应当以扩大社会效益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支柱,以满足人民文化需要为前提,以回应文化市场需求为轴心,合理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和文化产品品种结构,科学地进行文化生产。 第八章 审美教育 18 一(美育的性质 美育的主要性质是情感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美育的特点 美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形象性。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美育是从观赏美的形象开始,并且始终离不开美的形象,让受教育者通过美的形象来领悟美的内蕴。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它们首要的特征就是形象性。 第二,娱乐性。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提出了“寓教于乐”的主张,强调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不仅可以使人们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三,自由性。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一般来讲,智育、德育等教育方式,都或多或少要采用灌输的方式来进行。智育、德育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大多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听讲的形式。而美育的特点,恰恰是采取自觉自愿的自由方式进行。 第四,普遍性。美的普遍性,决定了美育的普遍性。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美育也就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尤其是现当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美和美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只是在学校的课堂或校园中进行,而是进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完全可以说,美育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容美发、形象设计、服饰打扮、家居装饰等等,都离不开审美和美育。审美教育在现当代社会的生活化趋势,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随时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美育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教育或人生教育。 三(美育的任务 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美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具体说来,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基本观点与看法,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世界真、善、美三个方面的认识,分别构成真理观、伦理观、审美观,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审美观念的系统化。审美观是在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审美观主要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等。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是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性,审美情趣来源于人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又决定着人的审美标准。正因为审美情趣对人的审美观有如此重要的影响,所以,思想家和教育家们都把培养人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19 第二,提高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审美鉴赏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实践的结果。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审美能力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平,鉴赏者个体的审美能力更是需要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与艺术实践中培养与提高。 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能力,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同样,人们感受美和鉴赏美的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美和创造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创造能力,正是人的这种创造力,使得社会不断发展,人类自身不断完善。美的创造活动是人类创造活动中的高级活动,所谓审美创造力,就是指人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 第四,塑造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应当说是美育最根本和最核心的任务。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们之所以特别重视美育,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育在塑造完美人格上具有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与此同时,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家庭美育。家庭教育是美育的起点。社会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教师。一个人最早接受美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作为美的摇篮,甚至当一个胎儿在母腹之中尚未出生时,就已经可以开始进行美育了。 第二,学校美育。学校美育是美育的重点。学校是从家庭到社会的中间环节,它对学生施行有、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因此,比起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来,学校美育的时间更有保证、条件更加优越、美育更加系统、效果更加明显。 第三,社会美育。社会美育是美育的大课堂。社会美育是指借助于社会上各种专门的美育设施和环境所施行的美育。比起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来,社会美育具有更加广阔的范围和鲜明的特点。 第四,自然美育。自然美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自然美对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体验人生、激发情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第五,艺术美育。艺术美育是美育的核心与主要手段。艺术美育在审美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作用。艺术美育是美育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与途径。艺术美育之所以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由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美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而自然美育、艺术美育则渗透其中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途径和手段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20 一:名词解释: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学、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审美主体: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者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说。审美主体是特定的人。审美主体还具有相应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标准,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保证与审美活动必需的评价标准。 1.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境界。蒙太奇和长镜头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 审美客体:审美客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客体,是在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 并与审美主体构成对象性关系的另一方。审美客体自身具有规定性,是审 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物质载体。 4.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 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 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5.绘画艺术:是一门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 过构图、造型和色调等手段,在二度空间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6.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美美育活 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 7.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 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 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 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 审美发生的根本原因。 8.园林艺术: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文化所创造的既有实用功能 又可供人休闲或观赏的自然景观,它利用一定的技术和艺术手段,凭借山 水、花草、林木、建筑等组合而成。 9.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型”。是在人的知觉中呈现出 来的式样,具有整体性和独立性的特点。 21 10.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 自然性的统一,它的 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 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11.崇高:又称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 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形式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 劲键、奇特的特色。 12.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是优美。中国 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 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雅典、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13.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 生活的艺术种类,主要包括音乐、舞蹈这两门艺术。 14.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采用 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语言。 15.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积极肯定 的生活形象。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也是美的最 早存在形态之一。 16. “生物本能说”的代表人物是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等人。这种观点认为,人类审美源于吸引异性与人的本能,一切审美与艺术创造都源于人最重要的生物本能,即性本能。这种观点强调了审美发生中的心理因素,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观点把人只作为一种动物或事物来看待,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物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本质,因而显得片面和牵强。 17.“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18.巫术与图腾崇拜说 19世纪末,尤其是20世纪以来,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的“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成为西方在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问题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巫术说认为,神话、歌舞等在内的原始人类文化现象都是巫术仪式或巫术习俗的组成部分,因而原始艺术最早是作为一种巫术手段,为保证原始人狩猎成功而举行的巫术仪式。巫术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他的《原始文化》,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和他的名著《金枝》。图腾崇拜说认为,人类审美发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活动。所谓“图腾”(totem),就是被远古人类看作是一个氏族的标志或象征的某种动物、植物或 22 自然现象。图腾崇拜是人类最古老、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人类社会早期一种混沌未分的文化形态。图腾崇拜说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是美国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和他的《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等。 19.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审美与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自从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的民族学家和艺术史学家中就广为流传审美发生于劳动的理论,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是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和他的《没有地址的信》。这种观点在我国学术界与文艺理论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至今仍有较大影响。 20.现实美:是指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的美,包括自然事物的美,社会事物的美等等。 21.自然美:就是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2. 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美,它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23.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一种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艺术等。 24.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实用和书法艺术等。 25.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26.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即文学,是以语言或其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主体通过对于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7.综合艺术: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一类艺术的总称。综合艺术吸取了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各门艺术的长处,获得了多种手段和艺术表演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会到一起,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28:绘画艺术: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29.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3 30.音乐艺术:是以人声或乐器生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审美情景的表现性艺术。 31(电影艺术: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的意境。蒙太奇和长镜头是哦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32.电视艺术:电视属于大众媒介,它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电视艺术有电视剧、文艺专题片、文艺访谈等。 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 33.优美: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34.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35.悲剧性:“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36(喜剧性:喜剧性,是同悲剧性相对应的。“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也就是说,滑稽可笑的人物或事物披上了一件令人炫目的漂亮外衣,以此来掩盖自己的庸俗或丑恶,而当这件漂亮的外衣被撕破时,不仅暴露出自己的本质原形,而且当众受到嘲笑、讽刺和否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喜剧性是一种突现了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和谐,给人以笑的审美类型。 37.直觉说 :是代表西方影响较大的美学学说之一。克罗齐“直觉说”的核心是认为“直觉即表现”。此外,克罗齐还进一步认为,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艺术。从艺术即直觉即表现出来,克罗齐还提出了艺术作品与艺术欣赏是统一的,因为二者都离不开直觉。 38.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其意思是“完形”。“完形”在格式塔审美心理学中具有特殊的含义。“形”是指人的知觉经验中形成的一种意象组织和结构。“完形”是指心理活动中的“形”的整体性。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 39.文化: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为止财富、精神产品和社会制度。作为一个完整有机体的“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体系,而他们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的子系统。 40.审美文化:所谓审美文化,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 24 为方式的总和,它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41.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包括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物态化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如书籍、报刊、影视、音像、绘画、雕塑等文化产品;第二大类是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等演出业,以及娱乐业、游戏业、策划业、经纪业等等;第三大类是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广告设计、形象设计、景观设计等等。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广义的文化产业还应当包括体育产业、旅游产业、教育产业等等。 42.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是审美与教育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活动既是一种教育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二者兼而有之。 43.审美观: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特别是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关于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审美观念的系统化。审美观是在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人们的审美实践和审美创造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审美观主要包括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标准等。 44.审美能力: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过程中主体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 45.审美创造力:所谓审美创造力,就是指人在审美实践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 25 二、填空题: 1. 艺术美的主要特征表现为( 形象 ) 性、(主体 )性、(审美)性。 2. 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3. 鲍姆嘉通于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 4. 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其中物质环境美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美、(社区)环境美、(居室环境)环境美。 5(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形体、节奏、(色彩 )、(质感)、(空间组合) 等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6.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 7. 审美文化有三种主要行为方式,即(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审美消费) 。 8.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两大重要特征是(“消解”)与(“复制”) 。 9. 现代西方早期审美心理学主要流派有(移情)说、(内模仿) 说、(距离) 说和(直觉说)。 10(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喜剧)三种。 11. (1750)年(鲍姆嘉通)出版了他的《美学》第一卷,这一年被称为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纪元。 12. 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乐)、(舞)三者合一的。 13. 音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包括丰富的(情感)性、意义的(象征)性、形象的(模糊)性。 14. 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不同,戏剧可以分为(喜剧)、(悲剧) 、(正剧 ) 三种。 15((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16(审美生产是指审美产品的(创作 )与(制作)。 17.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近代(或1750年前后) ,德国的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18. 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三种类型。 19.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 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 20. 摄影艺术的主要造型手段是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 21(蔡元培提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26 22. 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美、美感 、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等。 23. 人的外在美主要体现在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三个方面。 24. 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音响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蒙太奇 和 长镜头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25. 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包括形象的形象的间接性、题材和内容的题材与内容的广阔 性、审美情感的审美情感的共鸣 性。 26(社区环境美的主要内涵包括清洁卫生、服务设施齐备、美观且有地方特色。 27.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产生于18世纪中叶,德国的鲍姆斯通被称为“美学之父”,他在1735年发表的《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 》中首次使用了“美学”这一概念,1750年,他出版了《 美学 》第一卷。 28. 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美(或美的艺术) 。 29. 在审美发生和美的起源理论中,从古希腊到20世纪初,先后出现过摹仿说、生物本能说、游戏说等传统学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20世纪以来在西方的研究当中占主导地位。 30. 一百多年来,人类学、考古学、美学、艺术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人类史前艺术与审美活动的图景,其中主要包括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原始歌舞、原始神话等几大类型。 31. 自然美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32. 自然美的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 的自然事物,另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 的自然事物。 33. 在人类产生以前,没有自然美存在;自然美的领域是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 34. 社会美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 35. 艺术美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其二是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 和理想的表现,是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 36. 根据材料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绘画艺术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 37. 雕塑艺术的制作方法是雕刻和塑造。从雕塑艺术样式来区分,雕塑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 38(建筑艺术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40(从世界范围看,园林艺术主要有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三种类型。 41(根据表现手法区分,戏剧艺术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和戏曲等。 42(人类早期的舞蹈往往是歌、舞、乐三者合一。 27 43. 人们将感性的审美经验升华到理性的思维高度,在美的形态方面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在审美形态可以分出优美、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不同 的类型,前者侧重于客体存在,后者偏重于主体感受。 44. 优美的核心是和,其实质在与它体现出了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 45.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量的崇高(体积无限大),另一种是力量的崇高(威力无比巨大)。 46.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所写的《诗学》主要是探讨悲剧的。他认为悲剧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能起“陶冶”作用。 47. 从表现内容上分类,喜剧可分为否定型喜剧、肯定型喜剧、含泪型喜剧三 种。 48. 审美心理结构中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主要心理因素。 49. 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继涌现出许多心理学流派,包括: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以谷鲁斯和浮龙?李为代表的“内模仿说”;以布洛为代表的“距离说”,以克罗齐为代表的“直 觉说”等。 50.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流派。 51.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和动机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个层次。 52. 广义的“文化”概念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 精神产品和 社会制度,主要包括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_三大系统。 53. 20世纪70年代左右,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理论。 54. 后现代文化的两个重要特点是消解和复制。 55. 在审美文化中,一般来说有三种行为方式:审美生产、审美调节和审美消费。 56.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其核心和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57(西方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席勒把这审美的自由活动称作“游戏”,并说,“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58.美育的性质决定了美育的特点,美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形象性 、娱乐性、 自由性、 普遍性等特点。 59(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此外,自然美育和艺术美育也已经渗透其中。 28 三、判断题: 1(表情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待征。 答:?对。?理由:对。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2(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 答:?不对。?理由:自然美是人对自然事物的认识、评价,自然美的产生是和人类社会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人类产生以期自然的物质属性虽然存在,但自然是自在之物,不能自觉为美。只有在人类开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改造了人类自己时,自然美才产生了。 3.摄影艺术应如实再现被摄对象,而不应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答:?不对。?理由:摄影艺术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也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任何艺术品之所以产生美感,都是因为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4.感知是审美心理的基础。 答:?对。?理由:因为审美过程中,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形式特征首先作用于人的感官,才会引起心理上的快感。 5(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形象的间接性。 答:?对。?理由:因为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的,而语言具有抽象性,欣赏者必须在理解语义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才能形成艺术形象。 6(“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答:?对。?理由:“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由于客观社会原因或历史的必然冲突,真善美、生命、爱情、信仰、理想等等“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损害或被毁灭,这个过程或结果使人们陷入剧烈的悲痛,但马上又被正面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所感染,被惊心动魄的感人力量所震撼,因而由痛苦转化为快感,从而获得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即悲剧性美感。 7.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对。?理由: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于观察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8.建筑艺术主要以空间组合、形体、节奏、色彩、装饰等为艺术语言。 答:?对。?理由:空间组合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形体是建筑物的总体轮廓,节奏是指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规律的排列和变化,色彩和装饰是突出建筑物艺术形象特性的辅助手段。 9(大众文化就是大众传媒。 答:?不对。?理由: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是既具有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事物。 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在工业社会中以 29 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的、以大众为消费对象的一种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等等。大众传媒对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乃至文化教育方式、审美娱乐方式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大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完全可以讲,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物质前提,没有大众传媒,就没有大众文化。 10(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答:?对。?理由:因为优美的核心是和谐,体现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和谐。在对优美的事物审美的过程中,只有从生理的快感到精神上的愉悦。 11(审美的主体是主观的,审美的客体是客观的。 答:?不对。?理由:审美主体是在人类漫长实践活动基础上产生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即“人化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人自己,“人化”着人自身的感觉和感官。审美客体同样是在人类漫长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山水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也并不是天然存在的。客体的审美价值不能离开主体和主体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审美客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积淀在审美关系中,体现在客体便是审美价值的产生,体现在主体便是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形成。 12(审美发生的传统学说是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物,都是错误的。 答:?对。?理由:参见《美学教程》本章补充说明,。 在哲学上,唯心主义观点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精神决定物质。表现在美学上就是从本质上否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只是一种精神的东西。因此,尽管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有许多合理因素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吸收,但从根本上说,柏拉图、黑格尔对美学本质的认识存在谬误的,它们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及其对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没有认识到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也是实践。 在哲学上,旧唯物主义观点简单、机械地把客观事物看作和人的实践没有任何关系的纯客观的东西,对事物、现实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由于在哲学上把自然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割裂开来,并用静止的观点看待客观事物,而不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在美学中把美简单地看作一种静止的客观形式,而没有看到美与人的主观认识、与人的实践活动的联系,没有把美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 30 四、简答题: 1(简述优美的美学特征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3)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简述喜剧艺术"寓庄于谐"的美学特征和基本方法。 答:(1)“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 (3)喜剧性艺术之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之二是“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3. 简述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答: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 (1)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会风尚。 4. 简述喜剧性的基本美学特征 答:(1)喜剧性艺术的基本美学特征是“寓庄于谐”。“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辨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2)喜剧性艺术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第二,以夸张揭示荒诞。通过夸张乃至变形,揭示真实,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5(简述艺术美的主要特征 答:(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 31 值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得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术品区分开来。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机统一。艺术美的审美性又体现为真、善、美的结晶。 6(简述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答:(1)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心理学上把想象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人类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再现出记忆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创造性想象是在经验基础上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2)在审美活动中,生活经验越丰富、越具有想象力,得到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也越强烈;没有想象,人就不能形成审美理想,不能创造出比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更美的现实美和艺术美。 (3)审美想象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情感是想象的动力和中介,审美对象往往在想象中被涂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同时,主观情感也在想象中得到自由抒发。 7(简要说明社会美的审美意义 答: 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 (2)、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 (3)、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8(简述喜剧艺术的审美作用 答:(1)喜剧艺术使人们在笑声中满足了审美需求,激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笑是一面胜利的旗帜。""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喜剧引发的笑声,能够成分展现人们的优越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2)喜剧中的讽刺作为一种战斗武器,能够揭露敌人的反动、腐朽、伪善,揭露严重阻碍社会进步的习惯势力及社会生活中的严重缺点和错误,起到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作用,增强人们与丑恶现象和错误现象做斗争的力量和志气。 9(简述书法艺术的种类 书法艺术主要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5种。 32 (1)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又叫“秦篆”,小篆字形整齐,转角处多呈弧形。 (2)隶书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隶书横笔首尾方中带圆,转角处多呈方折。 (3)楷书最早出现于魏晋时期,特点是字形方正,笔画平直,风格古雅,整齐端庄。 (4)行书,在魏晋时期得以完善,其特点是字形流畅飞动,刚柔相济,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5)草书始于汉代,最早由隶书演变而成的“章草”,后来发展为“今草”,唐代出现“狂草。” 10(简要说明美育的主要任务 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审美创造力。 (4)塑造完美人格。 11(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传统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外乎三个方面: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哲学。换句话说,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美、美感和艺术美。美的哲学,主要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审美心理的特点和规律。 12(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第一,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第二,学习美学理论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学习美学原理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第四,学习美学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13(为什么审美发生是“多元决定”的, 答: 审美发生是一个古老神秘的复杂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和侧面来进行探索。“多元决定论”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解释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这一复杂问题。人类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最终归结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漫长历史进程。“多元决定论”中的多种原因实际上集中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审美发生与美的起源归根结蒂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14(探讨审美发生和审美发生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第一就是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对史前艺术遗迹的分析研究;第二就是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研究;第三就是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所进行的分析研究。以上三者的结合为研究人类审美与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和有力的手段。 15(自然事物是通过与人的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联系而成为审美对象的, 答: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他们是人类生活、劳动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33 2、与社会生活发生以形式美为中介的间接联系。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的是美的形式,于是,人们看到的那些与美的事物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形式的事物时,也会产生美感。 自然事物的某些特征(包括经过劳动改造的和未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美)与人的某些性格品质相似。人常常赋予客观对象以人的某些特征,从而使自然事物具有了美感。 16(欣赏自然美对美育有什么作用, 答: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17(我国著名的绩溪木雕别具特色。那里的村民个个都是“艺术家”,每家每户的门框、门面、窗户都是用木质材料精心雕刻制作的,而在这里雕刻的图案都是南瓜、茄子、玉米、谷子等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请结合所学理论,分析说明当地人为什么把这些自然事物作为美的对象, 答:这一现象说明了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联系决定了那些自然事物能够引起人们的兴味和喜爱,被人们赋予了自然美的特征。那些瓜果蔬菜和农作物虽然也是自然事物,但茁壮的的秧苗、成熟的果实是农民付出劳动的结果,而且它们对农民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因而农民们看到这些自然事物感到亲切、喜欢,并把它们做为美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 同时,自然美并不决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决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种自然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当人们把瓜果蔬菜同丰收的喜悦相联系时,就会把它们做为美的事物来欣赏;而同时,人们也可能会把它们当做恶和丑的事物来看待。 18.(老虎、青蛙等自然事物,有时被人们作为自然美的对象来欣赏,有时又被人当作恶或丑的事物来看待,这是为什么, 答:这一现象说明了自然美并不决定于自然事物本身,而是决定于自然事物的某种自然特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当人们把老虎的勇猛和人的勇猛威猛品质相联系、把青蛙捉害虫与人的行为品质相联系或把青蛙游水与小孩游蛙泳相联系时,人们就会把它们作为美的事物来欣赏;当人们把老虎吃人的凶残与坏人的凶恶相联系,把青蛙身上冰凉的粘液与人的尸体上的冰冷粘液相联系,就会把它们做为恶和丑的事物来看待。 19(“人类出现以前自然美已经存在”,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人类出现以前,自然事物都是自在之物,它们的物质属性虽然早已存在,但自然本身不能自觉为美,美丑只对于人有意义。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观照对象的主体。 20: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和联系。 答: 一方面我们强调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形象虽然是艺术家创造的,但它也是现实美的创造性再现。 34 另一方面,我们更强调艺术美高于现实美。艺术美是源于现实美、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典型形态。 21(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艺术美的形象性、艺术美的主体性、艺术美的审美性。 2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答:这句话就是强调客观现实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自然美丰富生动,是艺术家创造的源泉;强调在艺术创造中,要以大自然为师,勤于观察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也指出了艺术要靠艺术家用“心”去创造,而不是摹写自然,基本正确地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23(《清明上河图》是以宋代都城汴梁市民生活为主题的长卷绘画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繁华的景象和自然风光,是历代风俗画创作的典范。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也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虽然这两件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大为不同,但是因为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使作品的艺术美超越了现实美,因而都是艺术珍品。 答: 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而艺术美是现实美的能动反映,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劳动产生的美,凝结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第二,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有时甚至是转瞬即逝的;而艺术美被创造出来之后,就固定不变了,可以长久地供人们欣赏。第三,现实美分散地存在于客观现实中,与客观现实的其他属性混杂在一起;而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美的集中提炼、加工、集中和概括,比现实美更精粹、更鲜明、更生动,具有典型性。 24(“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答:恩格斯这段话揭示了艺术典型的一条普遍规律,即艺术典型都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所谓“每个人都是典型”,是指艺术中的典型形象要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揭示社会生活的一定本质,即具有典型的共性。所谓“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指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即鲜明、具体的个性特征。 25(“画了一幅很美的画”与“很美地画了一幅画”。 答:从根本上讲,任何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客观现实生活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的产物。正因为如此,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离不开现实生活;但另一方面,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具有更加感人的艺术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艺术家由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到按照审美理想进行构思,再将审美情感化为艺术观察、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的过程。 35 26(试析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27(浅谈如何在喜剧中“寓庄于谐”。 答;“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喜剧性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是由于如下两个原因: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第二,夸张是喜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夸张乃至变形,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28(举例说明移情说理论基本内容。 答:移情说的功绩在于对审美活动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立普斯认为,审美感受的根源并不是来自客观事物,而是来自审美主体的内在情感,也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感”。只有这时,审美客体才在审美主体心目中成为审美对象。由物我分离、物我对立的状况升华为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的境界。 移情说对于移情作用做了细致研究,特别是立普斯从心理学出发,研究了人在观赏几何形体时产生的心理错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移情说又是一种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它把这种美感中的移情现象从认识论范围扩大到本体论范围,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无所谓美丑,一切都只是人的主观移情的结果,他们看不到人类实践活动是移情作用的基础,反而认为客观世界万事万物都不过是“我”的移情的结果,这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主观唯心主义了。 29(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之间有何联系, 答: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并且在后工业社会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以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遵循市场规律成批生产或复 36 制出文化产品,并且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进行传播,将为数众多的大众作为消费对象。 30(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答: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第一个重要特征是“消解”。现代主义认为世界还是一个整体,而且现代主义当初的反叛是以他们自己的新秩序来取代陈旧的秩序。但是,后现代主义却力图打破整体性,以零散化、边缘化、多元化、不确定性来“消解”整体性。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复制”。传统艺术与高雅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中外著名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歌剧、交响曲等等,都是独一无二、匠心独运的精品。但是,后现代主义却突出“复制”,复制使得艺术成为“类像”。所谓“类像”,就是指那些无需原作凭籍“仿真”创造出来的作品。 31(如何正确认识文化产业, 答:文化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强制性,可以实现跨国、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控制。资本对于利润的追逐并不受国界的限制,为了寻找和开拓市场,资本势必像洪水一样向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漫溢。教材中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最好的证明。文化产业的跨国跨地区运作,最终结果势必是达成全球文化的一体化、单一化,而这同一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话语系统主要是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文化为标准,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为代价。后者为了保存自己免遭外来文化的同化,势必要强调文化的民族性、本土性,提倡文化的多极化、差异性,重视发展本土文化的特色和个性,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保护措施。我国大陆电影制作近年来为我们提供了不少经验,例如:在境外资金支持和保证之下合作进行文化制作。在引进国外的文化工业产品的同时,注意为本土文化的伸展开拓出开阔的空间。 32(美育具有那些特点, 答:美育具有形象性、娱乐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点。形象性是美育的显著特点。娱乐性是美育的鲜明特点。自由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普遍性是美育的又一重要特点。 33(美育有何任务, 答: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人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人们的创美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 34(试论述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和美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特殊的地位,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部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全民的素质自然也就包括提高审美素质,而人的审美素质的提高又会反过来影响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37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与主要途径,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同时,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促进人的创造力。 38 五、论述题: 1.试论人的内在美 答:(1)(内在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的美,是人的美的决定因素。内在美是抽象的、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它必须通过外在的言行来体现,内在美的感性形式是人的各种实践活动。听其言,观其行,而后能窥见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作为一种社会美,人的美是有深刻的社会内涵的,人的内在品质的社会价值是判断人的美的重要尺度。 (2)(具体而言,人的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精神美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崇高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丰富的美好情感和智慧、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修养等。 ?人的美和崇高的理想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理想就是人们在头脑中预想的。希望实现的目标。在美的理想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图景的富有激情的想象,它是人们在头脑中创造的新世界的蓝图,也是人的精神美的集中体现。 ?人的精神美还体现为人在现实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情操。 ?具有丰富的美好情感。美好的情感是人的人格美的主要体现,对人类生活和生命充满热爱之情、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之情、真挚的爱情、真诚的友情、令人感到温暖的亲情等,都是人物美的重要构成成分。 ?聪明智慧、渊博的学识有助于增强人的美感,是人的内在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性格美性格美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特征的美。性格指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行为方式。性格决定人的活动方向和心理风貌,使人的精神具备了个性感情特征,是人的内在美的重要方面。性格美的表现是热情、开朗、活泼、诚恳、果断、稳重、刚强、机智、幽默等。 2.试论优美与崇高的联系与区别 答:(1)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 ?、时间上的慢与疾。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 39 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 3.请结合实例对比分析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1)(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优美与崇高的区别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比分析: (2)(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 (3)(时间上的慢与疾。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4)(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5)(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 (每个要点及其举例分析6分) 4.举例论述人文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答:(1)(广义的人文环境是指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的社会环境。狭义的人文环境特指一定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生活风尚构成的社会氛围。人文环境的美是进步社会形态的表现,是进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表现,是先进的文明生活方式的体现,是人类美好的社会人文理想的体现。 (2)(构成人文环境美的要素包括先进的生产力和进步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繁荣的文化事业等。 (3)(生活方式即人们在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的美是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活动方式体现。文明表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统一,以及精神生活内容的极大丰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体现为劳逸结合、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科学的生 40 活方式是指按照科学的规律生活,“终身学习”体现了当今文明生活方式的特征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每个要点及举例说明10分) 5.试述“审美距离说”审美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原籍瑞士、后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布洛(1880-1934)在《作为一种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中,首次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心理距离说”,在各国美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2)布洛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即审美主体必须抛开实用目的与功利需要,把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由实用的变为欣赏的,由功利的变为审美的,才能够真正获得审美感受。(需举例说明或阐述) (3)布洛的“距离说”是从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与黑格尔关于审美要保持自由欣赏态度发展而来,其核心是强调了审美活动必须摒弃实用功利目的,用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来讲,就是“虚静”。布洛进一步指出,在审美活动中,这种"心理距离"必须适中,距离过远或距离过近,都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所谓距离太远,是指一种实用功利的态度或科学认知的态度,根本就没有进入审美的心境,没有建立审美的态度。所谓“距离太近”,是指审美活动与艺术欣赏固然需要共鸣和移情,但是,心理距离也不能太近甚至于消失,如果完全把剧中的故事当作生活的真实,甚至把剧中的人物当作生活中的自我,那也同样不可能得到美感。(需举例说明或阐述) (4)布洛的“距离说”指出了审美心理的一些重要规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且至今仍有较大影响。但是,布洛的“距离说”完全否定审美主客体是在人类漫长实践活动中才最终形成的这一历史进程,过分夸大了心理距离在美感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未免以偏概全,把复杂的问题过分简单化了。尤其是布洛将美与美感混淆起来,把美单纯归结为主观心理的产物,使他最终落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潭之中。 6(举例说明自然美与人及社会实践的关系。 答:美的起源和艺术的起源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其中的以制造劳动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劳动实践。 以太阳为例。在没有人类以前,太阳早已存在,但无所谓美与不美。在人类早期,太阳不但不被认为是美的,反而是凶恶的。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逐步认识和改造,人和自然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又出现了《夸父逐日》的神话。此后,人们逐渐熟悉和喜爱太阳火红的色彩和圆圆的形状,红色成为生命和光明的象征,圆形也成了和谐美满的象征。《夸父逐日》这则神话也成为人们追求光明的比喻。此时的太阳才变成了审美客体,具有了美的价值,成为人们歌颂和赞美的对象。所以我们说,自然美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 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是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成为能够为人服务的、使人感到可亲的过程中不断扩展的。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 41 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7(结合实例论述什么是人的美,人的美有什么特点。 答:人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又是在长期社会劳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因此,在人身上,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具体而言,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人物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往往是人的内在美的显现形式。人的内在美具有持久性,不因人的年龄增长而衰减。 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是多样化的。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在美。内在美是人物美的核心。 8(浅谈如何在喜剧中“寓庄于谐”。 答:“庄”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诙谐可笑。在喜剧中,“庄”与“谐”处于辩证的统一。失去了深刻的主题思想,喜剧就失去了灵魂;但是,没有诙谐可笑的形式,喜剧就不成其为喜剧。 喜剧性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寓庄于谐”的美学效果,是由于如下两个原因:第一,在倒错中显真实。一切艺术都要真实地反映生活,而喜剧艺术是要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以取得喜剧效果。第二,夸张是喜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夸张乃至变形,常常能够产生明显的喜剧效果。 9(喜剧艺术的本质特点在于“逗乐”,越是丑的东西越有审美价值。 答:此题应该从喜剧“寓庄于谐”的特征出发辨析。这种说法忽略了喜剧艺术揭示生活本质的要素。“为逗乐而逗乐”、缺乏实际内容的肤浅笑话不能称为喜剧,喜剧必须在诙谐形式中表现生活本质真实。丑作为与美对立的范畴,能进入审美领域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在倒错的形式中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喜剧中的丑是在倒错(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真实,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中伪装成钦差大臣的骗子;电影《百万英镑》中的一个流浪汉;卓别林电影《摩登时代》中的工人都是这种“丑”的代表。 10(“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答:在素质教育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促进。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美与善的关系问题。美是以善为前提的,二者又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在德育中运用美育的方式,可以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真正转化为道德情感,使人的思想道德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与升华。与此同时,德育对美育同样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美育可以通过以美引善,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美育与智育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美与真的关系问题。美是以真为基础的,二者同样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美育应当通过以美启真,激发人们追求真理的热情与学习科学的兴趣,使人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发现科学真理。 42
/
本文档为【[所有分类]美学复习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