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2018-03-19 31页 doc 61KB 1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1.0古代埃及的建筑 伊姆霍泰普: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的一位“工程主持人”,主持过一座早期金字塔工程,甚至留下了一本真正的关于建筑工程的著作。 玛斯塔巴(Mastaba):是古埃及墓穴建筑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模仿上埃及比较流行的住宅设计的供皇族和贵族使用的古埃及砖墓。造型简单,用砖或石块砌成,长方形的平台略有收分,多为单层,在一端入口。内有厅堂,平台下面安放着死者的墓室,上下有阶梯或斜坡甬道相连。这种玛斯塔巴陵墓后来演化为阶梯形金字塔。 金字塔:金字塔主要由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 1.0古代埃及的建筑 伊姆霍泰普: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的一位“工程主持人”,主持过一座早期金字塔工程,甚至留下了一本真正的关于建筑工程的著作。 玛斯塔巴(Mastaba):是古埃及墓穴建筑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模仿上埃及比较流行的住宅的供皇族和贵族使用的古埃及砖墓。造型简单,用砖或石块砌成,长方形的平台略有收分,多为单层,在一端入口。内有厅堂,平台下面安放着死者的墓室,上下有阶梯或斜坡甬道相连。这种玛斯塔巴陵墓后来演化为阶梯形金字塔。 金字塔:金字塔主要由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昭塞尔金字塔:是萨卡拉的第三王朝建基皇帝昭赛尔的金字塔(约前2778年),古埃及现存的金字塔式陵墓中最早者。全部用石建成,塔身呈阶梯形,分六层,是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麦登金字塔:建于第三王朝末期,塔身下部斜度51? 达舒尔金字塔:建于前2723年,塔身下部斜度43?,上部斜度54?15? 吉萨金字塔群:建于第四王朝,约前2723,前2563年,主要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及大斯芬克斯组成。 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Sphinx):位于埃及的开罗市西侧吉萨区的哈夫拉金字塔南面,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通常为雄性,是“仁慈”和“高贵”的象征。 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古埃及王新国时期以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门楼、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 奥西里斯柱: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位于皇帝祀庙里一种柱式。其特点为在柱子前面有一尊穿着彼岸之神奥西里斯服装的女皇立像,但面容是皇帝的,表示皇帝死后成为彼岸之神。 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出现在神庙入口处,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高度不等,已知最高者达50余米,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碑身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例如爱德府神庙前的方尖碑。 牌楼门(Pylon):古埃及庙宇的大门,门的式样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正中不大的门道,形体简单而稳重,门道上有厚重的石板楣梁,墙身中间留空。内有楼梯可通至门楣。表现出国王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墙面上刻有程式化的人物与象形文字图案,并嵌有石制旗杆。 卡洪城:古埃及为修建金字塔的工匠、奴隶提供生活居住设施的聚居地形成了一种特殊城市。通往法尤姆绿洲路上的小城、中王国时期、长方形、砖砌城墙、东西分区(死墙)、南北分阶层。 2.0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 山岳台(Ziggurat):在两河流域,古代居民崇拜山岳,并对集中式高嵩构图的纪念性加深了认识,形成了一种叫山岳台的宗教建筑物。是一种用土坯砌筑或夯土的高台,建于一个大平台上,外形呈阶梯形,四角正对方位,内为实心土坯,高有达数十米者。一般为7层,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由单坡道或双坡道通达,坡道或与台侧垂直,或绕台侧盘旋而上。代表建于公元前21世纪的乌尔山岳台。 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又称悬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巴比伦城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位于新巴比伦城城门西侧,约275*183米。空中花园据说采用立体造园手法,由沥青及砖块建成,该建筑是建在梯形平台上的花园,为四层平台,退成阶状,25米高,每台层下以圆拱、拱廊下为房间,台层上覆盖绿化,有灌溉系统,顶部有喷水装置,远处看像森林覆盖的人造山,如悬于空中而得名。被誉为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五腿兽(Winged bull):萨艮二世王宫中央拱门门洞口两侧及碉楼转角处的石板上雕的人首翼牛像,正面为圆雕,侧面为浮雕。正面2条腿,侧面4条腿,共5条腿。转角1条两面共用,因为它们巧妙地符合观赏条件,所以并不显得荒诞。 伊什达城门:波斯时期的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上有用彩色琉璃砖砌成的动物形象,并有华丽的边饰。 帕塞玻里斯王宫(波斯波利斯宫):前518,460年,波斯王大流士和泽尔士在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建筑群倚山建于一高15米,面积460*275米的大平台上。入口处是一壮观的石砌大台阶,宽6.7米,台阶两侧刻有朝贡行列的浮雕,前有门楼。中央为接待厅和百柱厅,东南面为宫殿和内宫,周围是绿化和凉亭等。布局整齐但无轴线关系。宫中建筑多为石梁柱结构,外有敞廊。 百柱厅:位于西亚帕赛玻里斯方宫里的一个典仪性的大厅,因其中有石柱100根而得名。 1 大流士石窟墓:前485年,建于波斯波利斯以北的山岩峭壁中。正面呈十字形,宽约13.3米,刻有大流士宫立面缩影。中部四根兽头式柱子,门楣为埃及式,上面为一用人象支承的国王宝座。 巴别塔(Babel):圣庙北侧高耸入云的大庙塔,据说是《圣经》里的通天塔。在汉穆拉比最早建造巴比伦城时就已建造起来,并在尼布拉尼撒时得已完善。 3.0爱琴文化的建筑 美加仑室:最早见于古爱琴文化的王宫建筑中,它的形制一般为一矩形房间,房间中心是一壁炉,围着壁炉,四根柱子支撑着屋面,墙壁饰有壁画,入口处为门廊,通常有两根柱子,它的前面往往朝着院落或天井,因而形成狭边向前正中设门,门前有一对柱子的形制,据推测,很可能是进行宗教活动(如祈神)的重要场所,这种建筑形式被认为是古希腊神庙建筑的起源。 迈锡尼卫城狮子门:迈锡尼文化略晚于克里特,其建筑的城市中心以卫城为代表。风格粗犷,防御性强,迈锡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狮子门是卫城的主要入口,由两块垂直的石块和一巨大的过梁组成。门道上起缓冲作用的三角石灰石上可有两头狮子。3.5米宽、3.5米高,门上的过梁中央厚约90厘米,两端渐薄,结构上很合理。它上面发了一个叠涩券,大致呈正三角形,使过梁不必承重,券里添了一块高3.5米、厚5.1厘米石板,浮雕着一对相对而立的狮子,保护着中央一根象征着宫殿的柱子,也是上粗下细的。门两侧城墙突出,形成一狭长的过道,加强防御性。 大力神式砌筑:迈锡尼卫城外面围一道大约1KM长的石墙,有几米厚,石块很大,多有5~6t重,得名为大力神式(独眼巨人式)砌筑。 4.0古代希腊的建筑 古典建筑:指希腊盛期、罗马共和国盛期和罗马帝国盛期的建筑。 古希腊人文主义:古希腊人文主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体是最美丽的,将神拟人化,另一方面内容是强调格调,结构逻辑强,体量宜人。 柱式(Ordo):古希腊古典时期建筑的各个构成部分——檐部、柱子、基座之间,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形成定型做法,这种特定的石质柱梁结构的艺术形式叫做柱式。 柱式(Order):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order。 母度:柱式各部分之间,从大到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建筑物的大小不同,柱式的绝对尺寸也不同,为了保持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我们把柱下部的半径作为量度单位,称作母度。 多立克:产生于伯罗奔尼撒以农业为主的寡头制城邦,反映着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性格强有力、粗壮、压抑。材料为粗糙石灰石,特征为没有柱础,拔地而起,收分卷煞明显,柱身有20个带尖角的凹槽,柱头为倒置的圆锥台。比例粗壮,开间比较小,檐部较重,极少线脚,表现出雄壮有力,线脚少,高浮雕,强调体积,象征男性。代表建筑有帕提农神庙外廊所有的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古代希腊的三种典型柱式之一,其特点是比例修长,开间较宽,檐部较轻,柱头为精巧柔和的涡卷,外廊下垂,多用桂叶和忍冬草叶作雕饰。 科林斯:古代希腊的三种典型柱式之一,其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叶,作为 副处 顽强生命力的象征,后被罗马人继承。 端柱式: 叠柱式: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立面构图形式,即下层用比较粗壮质朴的多立克柱,上层用比较欣修华丽的爱奥尼柱,上层柱子的底径等于或稍小于下层柱子的上径,上层柱子中线略收进,显得稳定,上下层的柱式都是具备完整的三部分,不会因为叠置而省略或简化。按层横分,显示适宜的建筑尺度但立面效果重点不突出。代表帕迦马雅典娜庙。 围廊式:古希腊神庙的一种典型平面形制,中间设大厅,围绕其有一圈列柱围廊。 集中式:建筑物的形制,主要是指建筑的构图的对立统一首先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垂直轴线,各部分统率在这条轴线之下,向心性很强。代表如罗马万神庙、意大利的坦比哀多。 圣地:氏族制时代部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的卫城在平民取得胜利的共和制城邦里转变为守护神的圣地。同时,民间的自然神圣地也发达起来,有一些圣地的重要性超过了旧的卫城。 卫城(Acropolis):古希腊的一种政治、军事、宗教的中心,被认为是守护神或自然神的圣地。常有神庙作为其中心建筑,供奉神灵,如雅典卫城。 圣地建筑: 古希腊圣地建筑群(Sanctuaru of ancient Greece):在平民取得胜利的共和制城邦里,平民将原为奴隶主聚居地的卫城 2 改为公共聚集的场所,演变为圣地,在圣地最突出的地方,建造整个建筑群的中心,守护神庙。建筑群的布局以自由的、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原则为主流。 雅典卫城:古希腊最代表性的建筑群,几乎影响了此后欧洲几千年的建筑,现今仍是世界上最经典的建筑群之一。公元前5世纪,为了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把卫城建为希腊的宗教文化中心,并结合各行业工匠提供就业机会,在希腊,人民建造了雅典卫城。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冈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娜像,主要建筑是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卫城山门和卫城中心的雅典娜帕提农铜像。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从城下仰望,都能看到较为完整与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希腊的精神文化以及政治中心。 帕提农神庙: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帕提农原意处女宫,祭祀雅典城守护神雅典娜的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位于卫城的最高点,是雅典卫城的主要建筑物。不仅是宗教的圣地,也是雅典国家的财库和档案馆,同时代表了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最高成就。卫城上唯一的列柱围廊式,东西各8柱,南北各17柱。型制最隆重,全方面采用了最庄重的庙宇形制多立克,内部综合运用了多立克,爱奥尼。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涂有强烈色彩,白大理石砌筑,铜门镀金,山墙尖饰金。围廊内圣堂墙桓外侧的檐壁是爱奥尼式的,浮雕是爱奥尼式的,内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山墙风格被认为是古典建筑的基本风格。 主要设计人是伊克底努,卡里科拉特参加了设计,雕刻由费地和他的弟子创作。为歌颂雅典战胜波斯侵略者而建。 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雅典卫城里的古希腊神庙,建于公元前4世纪,建筑师为皮忒欧,东面门廊——爱奥尼柱式。南面——女像柱廊。爱奥尼柱式的典型代表,平面由三个矩形组成。 奖杯亭:早期克林新柱式的代表。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起源于古希腊的一种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主要特征是下面有台基,上面是圆形实心的亭子,亭子有壁柱,顶上有奖杯。代表是古希腊雅典奖杯亭。 列雪柱拉德音乐纪念亭:公元前3世纪希腊本土后期的作品,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圆亭立于一2.9米见方的基座上,顶上为得奖奖杯。从杯底至地面为10米多,造型秀丽,装饰自下而上渐丰富。 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纪念性建筑在希腊晚期出现。 5.0古罗马的建筑 天然混凝土:古罗马人利用活性火山灰、石灰、碎石、砂子和水制成的天然混凝土,用于浇注拱券、墙体等结构。 拱顶体系:古罗马时期,在券拱技术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结构体系,其特点是:一列十字拱串边互相平衡纵向的侧推力,而横向的侧推力由两侧的筒形拱抵住,筒形拱的纵轴同这一列十字拱的纵轴相垂直,它们本身的横推力互相抵消,只在最外侧才需要厚重的墙体。代表是玛克辛提乌斯巴西利卡(Basilica of Maxentius)。 拱券结构: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筒形拱(Barrel Vault):覆盖平面为长方形的内部空间的拱顶,半圆形,单向的即称筒拱,与筒拱走向平行的两侧墙为承重墙。 筒形拱:一个单一的、拱起的表面从一面墙延伸另一面墙,直到覆盖整个建筑空间。 十字拱(交叉拱)(Cross Vault):为突破承重墙的限制,公元1世纪中叶,古罗马开始使用十字拱。它覆盖在方形的间上,用两个等跨筒拱在平面上胡成直角相贯,以覆盖方形平面的空间,这样可取消承重墙,仅四角共四个支点即可支承十字拱顶,使空间开放,结构重量减轻,不必要连续的承重墙,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它促进了建筑平面的模数化。十字拱又便于开侧窗,大有利用大型建筑物内部的采光。 肋架拱(骨架券前身):是产生于公元四世纪的古罗马的一种拱券结构。早期的肋架拱做法是先筑一系列的发券,然后在他们上面架设石板。其基本原理是把拱顶区分为承重部分和围护部分,从而大大减轻拱顶,并把荷载集中到券上以摆脱承重墙,这种结构方法也能节约框架,有很大的意义。欧洲中世纪的建筑大大发扬了这种肋架拱,此种做法发展成为罗马风时期的骨架券。 连续券:起源于古罗马的券拱与柱式组合起来的立面样式,其特点为把券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代表为卡瑞卡拉温水浴场。 券柱式:是古罗马建筑技术上以及艺术上一大成就,即“券”加“柱”,是用柱子去装饰券,是一种非承重构件,也是装饰构件,目的在于装饰立面效果。由券同柱式或券同柱式中之檐部与柱子组成。支撑拱券的墙和柱子又大又重,必须装饰,同时又必须使他们能和同时流行着的梁柱结构的柱式建筑艺术风格相协调,最好的办法是用柱式去装饰券,后来产生了券柱式的组合,解决了柱式与拱券的矛盾。非承重构件也是一种装饰,券柱式的目的是为了装饰立面构图。其基本原理是: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等保持原有的比例,开间放大,柱子突出墙面3/4柱径,产生虚实对比,光影变化丰富,但由于柱子只 3 起装饰作用违反了结构逻辑。 列柱式:由一排柱子共同支撑着檐部,它可以在建筑的一个面形成矩形或圆形的围廊。依靠柱子的重复排列而产生一种韵律感。采用不同的柱式和不同的开间比例,又会使建筑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巨柱式 (Giant Order):产生于古罗马时期,为解决柱式间剁成建筑之间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方法,就是一个柱式贯穿二层或三层,立面重点突出,优点为能突破水平分划的限制,可使建筑闲得高大雄伟,缺点为尺度失真。巴尔贝克的太阳神庙内部使用了这种巨柱式。它在古罗马时期流行不广。 双柱式:双柱是将两个柱子并在一起。叠柱则是将柱子按层设置。双柱和叠柱在构图上富于韵律感。 壁柱:壁柱虽然保持着柱子的形式,但它实际上只是墙 的一部分,并不独立承受重量,而主要起装饰或划分墙面的作用。 倚柱:倚柱的柱子是完整的,和墙面离得很近,主要也是起装饰作用。倚柱常常和山花共同组成门廊,用来强调建筑的入口部分。 罗马五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罗马爱奥尼;罗马克林斯;混合柱式。 巴西利卡:古罗马的巴西利卡用做法庭、商业贸易场所会议厅的大厅,平面长方形,一端或两端有半圆形龛。主体大厅被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被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当中部分宽且高,称中厅;两侧部分狭且低,称为侧廊。侧廊窄,侧廊上常有夹层。强调中厅,中厅比侧厅高,利用高差开高侧窗采光。入口通常在长边。由于巴西利亚结构简单、容量大、便于群众集会,其形制对中世纪的基督教堂和伊斯兰礼拜寺均有影响。代表有图拉真广场的乌尔比亚巴西利卡。 明厅(Atrium):有自然采光的厅,就是明厅,厅的窗子直接靠外墙。 维特鲁威(Vitruvius):古风马的御用建筑师,公无前1世纪完成《建筑十书》是现存欧洲最完备的建筑专著,,这部书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建筑十书》:是由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于公元前33年退休后着手写的,是一部建筑学著作。公元前20年完稿。书分十卷,主要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物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辰合适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温和供水、施工机械和设备等等,内容十分完备。它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米,并且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全面地、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它按照古希腊传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中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巴尔贝克大庙(黎巴嫩):建筑于古罗马时期的建筑群,位于黎巴嫩,怨括大庙、朱比特庙、维纳斯,大庙用前廊式布局,是东方最大的矩形庙宇。 古罗马万神庙(Pantheon):公元前27年,阿格里巴主持,在罗马城内建造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因而叫“万神庙”。公元80年被焚毁,阿德良皇帝把它重建。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新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平面是圆形的,穹顶直径达43.3米,穹顶象征天宇。中间开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从中射进来的柔和的漫射光,照亮空旷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静谧气息。 罗马斗兽场:建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专为奴隶主看角斗面建,东西长188米,南北长156米,观众席分5区,外立面四层,底三层采用连续80个连续的券柱式构拱廊,由上而上依次是塔司干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第四层为实墙,外饰以科林斯式壁柱。 纪功柱:起源于古罗马的一种纪念性建筑物,其特点是柱身中空,可延台阶盘旋而上,柱身常有雕刻,记载某人的功绩,柱头多立所表扬人的立像。代表为图拉真广场上的图拉真纪功柱。 凯旋门(Trumphal Arch):起源于古罗马的一种为了炫耀对外战争胜利的纪念性建筑物,位于大城市中心的交通要道上,中央有一个或三个拱券,上有大量雕刻。其特点方方的立面,高高的立面和女儿墙,1或3开间券柱式,墙上有主题性浮雕。 泰达斯凯旋门:古罗马凯旋门的典型代表,是现存最早的凯旋门,位于建于公元1世纪。外形近方形,深度比较大,组人以稳定、庄严之感。凯旋门为混凝土浇筑,外部用白色大理石贴面,使用组合柱式。 君士坦丁凯旋门:古罗马凯旋门的典型代表,位于建于公元3世纪,为3开间券柱式构图,中门宽阔,两侧较小,为纪念对外战争取得而建。 图拉真广场:帝制建成以后,罗马皇帝渐渐汲取东方君主国的习俗,建立起一套繁文缛节来崇拜皇帝。最强有力的皇帝之一,真正统一了罗马全境的图拉真全境炫耀自己的丰功伟绩,并且在奥古斯都广场旁边建造了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即图拉真广场。它的规模极为宏大,广场形制参照了东方君主国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米的深度里,布置了三进深的院落。室内室外的空间交替,空间的纵横、大小、开阖、明暗交替;雕刻和建筑物交替,酝酿建筑艺术高潮的到来,反映对皇帝崇拜的目的。在运动中展开和深入,不论是沿轴线的还是绕弯子的,像古希腊的圣地那样。其建筑风格都是纪念性的,空间尽头的神庙完全成为了帝王个人崇拜的场所。 4 输水道:建于地下或地面上的人工输水管道,利用略微的坡度引导水流。罗马人发明的输水道常为带拱的砖筑物。 尼姆加尔输水道:建于古罗马时期,现部分遗址位于法国戛河河谷,由三层连续券组成。 卡拉卡拉浴场:古罗马时期的浴场,位于罗马,主体建筑物宏大,结构十分出色,功能完美,内部空间组织简洁而又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 戴克利提乌姆浴场:古罗马时期的浴场,位于罗马,主体建筑物宏大,结构十分出色,功能完美,内部空间组织简洁而又多变,开创了内部空间序列的艺术手法。 银婚府邸:古罗马时期的住宅代表,位于庞贝城,住宅有了纵轴线上的层次,由天井到穿堂到后院,产生了光线明暗的戏剧性变化。 潘萨府邸:古罗马时期的住宅代表,位于庞贝城,住宅有了纵轴线上的层次,由天井到穿堂到后院,产生了光线明暗的戏剧性变化。 6.0拜占庭的建筑 ?帆拱:拜占庭时期为解决在平面上盖穹顶的几何形状承接过渡问题的做法。其做法是在4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4边(发券),在4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4 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它是为了把穹顶放在方形的平面而建立的。不仅摆脱了承重墙。而且在方形平面能够做成圆形穹顶,在穹顶的统协下,完成了集中式构图。这是拜占庭的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圣索菲亚大教堂使用了帆拱。成就:1.把顶的重量传递给四角,摆脱承重墙,空间不封闭,平面灵活多变。2.方形平面做圆形穹顶。3.在穹顶的统帅下完成了集中式构图。 钟乳拱:又称蜂窝拱,伊斯兰教建筑中的顶棚装饰,由一个个层叠的小型半穹窿组成。在结构上起出挑作用,在造型上起装饰作用。 希腊十字:西方纪念建筑的一种型制,产生于拜占庭时期,9世纪起,拜占庭教堂最普遍的一种平面形制。主要用于教堂类建筑。中央穹顶和它四面的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称为希腊十字。它使教堂内部空间得以最大限度的扩大。它内部空间的中心在穹顶之下,但东面有三间华丽的圣堂,要求成为建筑艺术的焦点。教堂的纪念性形制同宗教仪式的神秘性,不完全契合。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的平面即为希腊十字型。 鼓座:起源拜占庭建筑中的一种结构名称,其特点是位于穹顶与帆拱之间的竖筒形结构,把穹顶的荷载传到帆拱上,代表为基辅圣索菲亚教堂。 集中式:教堂就是采用穹顶,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典型代表作是索菲亚大教堂,他的主要结构是一个巨大的圆顶大厅,体积之庞大,使用材料之珍贵,装饰之华丽,都是空前的。 小料厚缝:拜占廷建筑的拱券和穹窿多采用的砌筑方式,砖的厚度小,灰缝宽。 湿壁画:在古代欧洲使用比较多。它是壁面基底半干时,用清石灰水调和颜料进行绘制,颜色与未干燥的墙面经过渗透而牢固结合,干燥之后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由于必须一次完成,不容打草图与修改,着色后立即渗入,色彩晦暗而且浓重,需要掌握预想效果,所以技巧上难度较大。 镶嵌画:以大小不同的彩石、玻璃料器、金属等硬质片料拼嵌而成的图画。 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建筑最辉煌的代表,东正教的中心教堂。 圣马可教堂(威尼斯):希腊十字式教堂。希腊十字式教堂的特点: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长;或四臂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 7.0西欧中世纪建筑 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庭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迁都后帝国西部的建筑,分裂后的西罗马的建筑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长达数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建筑类型主要是基督教堂。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西欧10,12世纪封建确立时期的一种建筑风格。因该期建筑的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承袭了古罗马建筑的半圆形券拱和砖石技术,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名罗马风、罗马式建筑、似罗马建筑等。但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施工粗糙,较古罗马建筑厚重。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代表为意大利比萨教堂。 巴西尼卡拉丁十字:巴西尼卡是古罗马一种用于法庭、交易所、图书馆等用途的长方形大厅建筑,平面被两列(或四列)柱分为三个狭长的厅,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中世纪西欧巴西尼卡被改作基督教堂,增加了横翼,形成十字形,故名。 拉丁十字:西欧中世纪教堂的一种平面布置方式,古罗马晚期,4世纪,由于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圣品人增多,后来就在祭坛前建造一道横向的空间,给圣品人专用,大一点的也分中厅和侧廊,高度和宽度都同正厅的对应相等。长轴东西向,有较高中厅和两边侧廊组成,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在两侧开高窗,西端为主入口,东端为圣坛, 5 短轴为横厅,象征十字架。竖道比横道长得多,信徒门所在的大厅比圣坛、祭坛又长得多。天主教会一直把拉丁十字式当作最正统的教堂形制,流行于整个中世纪的西欧。代表有圣保罗教堂。 盲券:我们大陆很少用这词。英语:blind arch 。 实心拱,假拱, 装饰拱。拱式的装饰,不是结构意义上的拱。 扶壁:在10-12世纪,西欧罗马风建筑时期所用的一种结构构件,其实质是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拱脚上的外墙附加的墙。 骨架券:最早起源于公元4世纪古罗马晚期的肋架拱,后做法技术失传,直到11世纪西欧罗马风时期重新应用。其特征是先在墩子上发1个或几个骨架形的券拱,之后再进行填充,使得承重与围护部分分开,从而大大减轻了拱顶,并且把荷载集中到券上摆脱承重墙。代表为米兰圣安布洛乔教堂。 束柱:起源于10-12世纪,西欧罗马风建筑中的柱身做法,这时候的教堂中柱柱头逐渐退化,中厅和侧窗的拱顶的骨架券一直延伸下来,贴在柱墩的四面,形成了集束柱,这样细柱与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束柱后在哥特教堂中被广泛地应用,如亚眼教堂。 透视门:产生于罗马风建筑,盛行于哥特建筑。教堂墙垣很厚,以致门窗洞很深,墙面利用连列小券及一层层的同心圆线脚组成的券洞门以减轻沉重感,这种层层退进的券门常称为透视门。 比萨教堂:罗马风建筑的典型代表,位于意大利比萨,拉丁十字式,外观以空券廊作装饰。 比萨斜塔:钟塔在主教堂圣坛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高55m,分为8层。中间六层用的围着罗曼式的空拳廊,低层只在墙上做浮式连续券,顶层收缩,做结束部。楼梯藏在厚厚的墙砌体中,它在建筑时就有倾斜,工匠们企图用砌体本身校正,但是没有成功。 哥特建筑(Gothic):12-15世纪,西欧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风格上完全脱离古罗马的影响,而以尖券、尖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顶,教堂中的钟楼、飞扶壁、束柱、花窗棂等为其特点。“哥特”原是参加覆灭奴隶帛的日尔曼族,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兴古罗马文化,才把那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骨架券:哥特时期出现的骨架券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四个柱子上做双圆心尖券,四条边和两条对角线上各做一道尖拱。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减少了券脚的推力,也简化了施工。 尖券:尖拱由相交两圆构成,两圆共有一条半径,被哥特式教堂广泛采用。尖拱之所以被采用是基于其在力学上的优点,它比圆拱更坚固牢靠,因此就不需要的像圆拱所需那么厚的墙壁来支撑,而且十字拱的对角线骨架券不必高于四边的,十字拱不必逐间隆起,十字拱的间也不必在是正方的。此外,尖拱直指天庭带有使灵魂更靠近上帝的涵义。 双心尖券:多用于哥特建筑时期的一种结构形式,用混凝土浇筑而成,有助有减小拱券的侧推力和减轻结构,代表建筑巴黎圣母院。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由扶壁和飞券两个部分组成 做法:由侧廊的外墙上按一定的距离排列若干粗壮的墙垛,这个墙垛被称为扶壁。在其上再做一道拱券(亦称飞券),飞跃侧廊的屋面直抵中厅拱顶的券脚。扶壁和飞券共同产生向内的推力,抵消中厅拱顶向外的推力。扶壁和飞券完美的结合为一个整体,被称为飞扶壁。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是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大创造,是支撑承重墙中的侧向水平推力的结构构件;利用从墙体上部向外挑出一个或多个券形构件,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空,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侧推力,将墙体所承受的压力传到一定距离外的柱墩上,实际上起支撑作用,解决了水平推力的问题。缩小了中厅与侧厅之间的墩柱的断面,加强了两部分的联系。由于减轻了墙体的负担,原墙体上墙墩的体量就可以缩小了。巴黎圣母院。 玫瑰花窗:哥特式建筑中装饰富丽的圆窗,内呈放射状,有从窗中央向外辐射开来的窗棂和窗饰,中间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成为哥特式教堂的明显特征。主要用在中堂的西端和耳堂的两端,在中世纪哥德式风格时期的法国,它的发展到达了颠峰,世界上最漂亮的玫瑰窗就是这个时期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 辉煌式哥特:15世纪之后,在法国由哥特建筑发展成为辉煌式建筑,垂直线条被各种装饰物缓和,装饰已经堆砌过多,代表建筑杰旺多姆三位一体教堂。 垂直式哥特:15世纪之后,在英国由哥特建筑发展成为垂直式建筑,体现理性精神的骨架券,转化为在拱顶上弯曲盘绕,交织成综错的网,没有结构作用,反倒成了结构的累赘。代表建筑为温且斯特主教堂,格罗赛斯特主教堂。 威尼斯总督府(Palazzo Ducale):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曾经几度改建,原来是一座拜占庭建筑,现状主要是14世纪时的重建的,建筑师齐阿尼,主要特色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立面高约25米,分为三层,外加一个只开了一排小圆窗的顶层。第一层是券廊,圆柱粗壮有力。最上层的高度占整个高度的大约1/2,除了相距很远的几个窗子之外,全是实墙。 黄金府邸:威尼斯最美的哥特式府邸之一,康塔里尼(Contarini)家的黄金府邸,其立面是模仿总督府的,第三层做了券廊,另一侧有比较封闭的墙面,构图更活泼。面临大运河的墙垣是白色石灰石砌的,因为装饰细部全都贴金而得名。 穆达迦风格:西班牙8世纪被阿拉伯占领,10世纪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式建筑中,形成的特殊的风格。它的特点是用马蹄形券、镂空的石窗棂、大面积的几何图案或其他花纹。 6 钟乳拱(Stalactite):又称蜂窝拱,为伊斯兰建筑构件,由一个个层叠的小型半窟窿组成。在结构上志出挑作用,在造型上起将饰作用。代表建筑有阿尔罕布拉宫中的钟乳体。 阿尔罕布拉宫:13-14世纪,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座宫殿。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举行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东西向的叫狮子院,比较奢华,是后妃们住的地方。。 石榴院:13-14世纪,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座宫殿。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举行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 狮子院:13-14世纪,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座宫殿。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举行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东西向的叫狮子院,比较奢华,是后妃们住的地方。狮子院内有124根纤细的白色大理石柱,支乘着周围的马蹄形园回廊,墙上布满精雕细镂的石膏雕饰。中央有一座有12头古拙的石狮组成的喷泉,水从狮口喷出,流向周围的浅沟。 哥多瓦清真寺:建于8-10世纪,位于西班牙的伊斯兰清真寺,其形制是广厅式,用许多平行单向联系的连续券做承重结构,殿内柱头和顶棚之间发两层券,上层亚半圆券,下层马蹄式券,用白色砖和红砖交替砌成。 吉拉尔达塔:位于西班牙的清真寺塔,始建于12世纪,后多次得建,方形平面,先用石筑,后用砖筑,塔虽然高大,但门窗尺度正常,用马蹄券或花瓣券,配着小巧的阳台,墙面有阿拉伯式几何花纹。 8.0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5世纪的建筑风格,其特征是在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下,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但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而形成的新的面貌的建筑形式,其代表建筑为垣比哀多。 帕拉帝奥母题(Palladian Motive):维晋寨的巴西利卡,帕拉第奥奉命改建维琴察巴西利卡,将其外围加了一圈两层的券柱式围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帕拉帝奥大胆创造的一种券柱式。具体做法是在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个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着额枋,小额枋之上开一个圆洞,每开间里有3个小间。于是,每个开间里有了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的,而以发券的为主,为在视觉上使负荷同被符合者平衡,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圆洞。(四面增加券柱外廊)构图特点:这种券柱式实部和虚部均衡,彼此穿插,各自形象完整,虚实互生、有无相成;方的、圆的对比丰富,整体上以方开间这主,开间中以圆券为主,有层次,有变化。小柱子在进深方向成双,同大柱子均衡。小柱子与大柱子也形成了尺度的对比,映照着立面的雄伟。后常常被引用,不过适应性较小。代表:圣马可图书馆二楼立面、巴齐礼拜堂内部侧墙。(《中外建筑史(笔记)》P54) 阿尔伯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理论代言人,著《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著作,在书中阿尔伯蒂指出建筑的任务即实用、经济、美观。指出美是客观的,美的规律就是数的规律,把推敲柱式当做建筑艺术构思的重要课题。他著书立说,制定原则和。代表作:佛罗伦萨的鲁兰府邸、罗马威尼斯府邸。 《论建筑》:1485年出版,作者阿尔伯蒂。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出版早,体系完备,成就相当高,因而影响很大。分10章,书里有研究建筑材料、施工、结构、构造、经济、规划、水文等的章节,也专门研究过园林和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阿尔伯蒂的著作有意追随威特鲁威,模仿他的体例。《论建筑》代表盛期建筑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着重讨论基本理论及造型美的客观规律,没有超出维特鲁威的建筑体系,但对其有反驳。它重视古罗马的成就,重视实际经验,建筑创作的基本任务是实用、经济、美观。建筑的美是客观的,存在于建筑本身,美的规律是数的规律,建筑中最完善的体现是柱式,把推敲柱式当作建筑艺术构思的主要课题。 坦比哀多(Tempietto):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纪念性风格典型代表,是第一个成熟的集中式建筑物。建于罗马,设计人伯拉孟特。这是一座集中圆形建筑,周围16颗多立克柱子,高3.6米,连穹顶上的十字架在内,总高度14.7米,有地下墓室。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神堂和鼓座,外加一圈柱廊,使它的体积感很强。建筑物体积虽小,但有层次,有几种几何体的变化,有虚实的映衬,形体端庄,手法娴熟,构图很丰富。它的体积感、完整性和它的多立克柱式,使它显得十分雄健刚劲。 圆厅别墅:晚期文艺复兴庄园府邸的代表。外形由明确而单纯的几何体组成,依纵横两轴线对称布置,比例和谐,构图严谨,形体统一完整。平面为正方形,四面有门廊,廊中有六棵爱粤尼柱。文艺复兴晚期代表帕拉第奥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世创作产生影响。 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建筑代表,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梵帝冈的教廷教堂。许多著名建筑师和艺术家曾参与设计与施工,初始选中了伯拉孟特的为希腊十字式。后经多人修改,最终由米开朗基罗主持,历时120年建成。主要参与人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教堂的修建过程反应了进步力量与发动宗教力量的斗争。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纪念碑。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大穹隆内径41.9米,从上面采光塔顶上十字架顶端到地面为137.7米,是原罗马城的最高点。教堂内部富丽堂皇,外墙面以大柱式做装饰,前面的广场是巴洛克式广场的代表。 7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文艺复兴时期最终完成的,由大小两个梯形组合而成,被誉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广场。主广场由圣马可教堂、旧新市政大厦围合,次广场东西两侧是总督宫和圣马可图书馆。 美狄奇府邸(米开罗卓):位于佛仑罗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建筑,建筑师为米开罗卓,全用粗糙的大石块砌筑,非常沉重封闭,风格威严高傲。 法尔尼斯府邸(小桑迦洛):位于罗马的文艺复兴时期府邸代表,建筑师为小桑迦洛,追求雄伟的纪念性,外面仿拉斐尔设计的潘道菲尼府邸。 潘道菲尼府邸(拉斐尔):位于佛罗仑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府邸代表,建筑师为拉斐尔,风格温柔雅秀,体积起伏小,爱用薄壁柱,外墙面上抹灰,多用纤细的灰塑作装饰,强调水平分划。 麦西米府邸(帕鲁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帕鲁齐(Baldassare Peruzzi)在罗马设计的府邸。特点:房屋顺着街道的转角布置,外墙呈弧形。墙面处理简单而平坦,但入口向内凹入成廊状,加上底层壁柱的衬托,使之具有一定的深度感,加强了表现力。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创作不断深入,平面和空间布局进步的表现之一。建筑艺术处理精致,力求丰富。 手法主义(Mannerism):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其特点是追求新颖尖巧,堆砌壁龛、雕塑、涡卷等,玩弄诡谲的光影、不安定的体形和不合结构逻辑的起伏断裂或错位,由于爱好新异的手法被称为“手法主义”。 连列厅:文艺复兴晚期使室内外空间流转贯通的手法,即腹地的主要大厅排成一列,门开在一条直线上,造成多层次的,深远的透视效果。实例:罗马巴波利尼府邸 巴洛克(Baroque):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常用的手法有波浪形曲线、曲面建筑部分断折、不完整等。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巴洛克(Baroque):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起源于意大利罗马的建筑风格。主要特征为:1,炫耀财富。2,追求新奇。3,趋向自然。4,城市与建筑,既庄严隆重又充满欢乐。影响: 突破了欧洲古典的、文艺复兴及后来的古典主义的“常规”。开拓了建筑造型的领域,活跃了形象构思能力,开拓了室内空间布局崭新的观念,积累了大量独创性的手法。 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位于罗马,意大利巴洛克建筑代表,维尼奥拉设计,拉丁十字式,教堂形式新异,节奏不规则跳路,突出垂直分划,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有意制造反常出奇的新形式。 圣卡罗教堂(波洛米尼):位于罗马,意大利巴洛克建筑代表,波洛米尼设计设计,立面中央一间凸出左右两面凹进,均用曲线,形成一个波浪形的曲面,似乎在流动,但构图稳妥,很见功力。 圣安德教堂(伯尼尼):位于罗马,意大利巴洛克建筑代表,伯尼尼设计,平面是一个不大的横向的椭圆,它的正立面简洁,但包含着多种几何形状以及虚实、明暗的对比和呼应。 西班牙大台阶:西班牙台阶由钙华石砌成,台阶分12段,台阶宽度富有变化,有急有缓,让人感到富有创意和张力。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威尼斯学派: 9.0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广义的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狭义的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古典主义(Classicism):古典主义建筑是17世纪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且成为了当时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特点:强调建筑表现王权,表现专制国家的力量;这使得古典主义建筑严正、高贵、神圣,酷爱秩序和宏大的体量,透露出一种理想的英雄主义情绪。崇尚古典,特别是古罗马文化;唯理主义。否定自然美、感性美。古典主义建筑主次清晰、简洁,重视构图规律;强调、法规。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崇尚古典柱式,强调柱式必须恪守古典(古罗马)规范。它的总体布局,建筑平面与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和规则的集合形体,并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古典主义强调外型的端庄与雄伟,内部则极尽奢华之能事,在空间效果与装饰上带有强烈的巴洛克特征。影响:这种风格甚为欧洲各君主制的国家欢迎。代表建筑:法国凡尔赛宫,卢佛宫东立面和旺道姆广场(1699-1701)。 卢浮宫东立面(勒伏、勒勃亨、彼洛):古典主义建筑最重要代表作,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凡尔赛宫(孟莎):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作,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很有影响。 法国17,18世纪艺术和技术的集中体现者。凡尔塞宫花园称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设计采用几何式。 8 恩瓦立德新教堂(孟莎):第一个完全古典主义教堂建筑, 17世纪最完整的古典主义纪念物。 旺道姆广场(孟莎):平面为抹去四角的长方形,对线对称、四周一色的封闭性广场,轴线交点上有纪念柱。古典主义广场代表作。 孟莎式屋顶:这是法国17世纪的独特屋顶形式,方底两折式屋顶,下部陡峭而上部坡度突然转折,变得很平缓,甚至做成小平顶,使内部空间好用,并且使屋顶在建筑物的外貌上所占地位降低。.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在法国宫廷出现的以细致柔腻装饰为特征的室内风格,又称路易十五式。后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具有繁琐、妖媚、柔糜的贵族气味和浓厚的脂粉气。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装饰细致柔腻,色彩淡雅,常用各种曲线和涡卷,尤爱蚌壳、卷叶等。这种建筑潮流主要可描述为新奇的、动态的。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著名的巴洛克建筑早期作品是罗马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巴黎苏俾士府邸客厅(洛可可装饰名家勃夫航)。 10.0欧洲其他国家16~18世纪建筑 超级巴洛克:18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在耶稣教团的倡导下,流行起的一种极其夸张的巴洛克手法,注重每个部位的细节装饰,突出体积起伏和光影变化,手法近乎烦琐的堆砌。代表建筑是格兰纳达拉?卡都牙圣器室。 银匠式:15世纪下半叶和16世纪流行于西班牙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伊斯兰建筑中的装饰手法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柱式细部相结合,装饰中强调素朴与繁密的对比,轻灵与厚重的对比。这种风格的建筑和装饰常常十分精致,使人联想起的不是石雕,而是精细的银器。银匠式风格的早期为哥特银匠式,后期为伊萨培拉银匠式。代表建筑为贝壳府邸(哥特银匠式),阿尔卡拉?德?海纳瑞大学(伊萨培拉银匠式)。 都铎风格:16世纪上叶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建筑风格,从外形而言受中世纪寨堡形式的影响还比较明显,柱式的因素还不多。建筑体形复杂起状,尚存有雉堞、塔楼,这些属于哥特风格;但其构图中间突出,两旁对称,已是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内部以顶部的钟乳状装饰或锤式屋架为其标志特征。 锤式屋架(Hammer bean):16世纪上半叶,英国室内大厅用的一种装饰性木屋架形式,其特点是用于重要大厅,富有装饰性。由两侧向中央逐级升高,每级下有一个弧形的撑托和一个雕镂精致的下垂的装饰物。代表建筑罕普敦府邸大厅。 帐篷顶:俄罗斯民间一种教堂的屋顶形式,其特点是呈多边形的攒尖式屋顶,高度很大。乡间小教堂是村庄里最重要的建筑物,这是村民们的骄傲。要突出它,要装扮它,但由于结构技术差,跨度不大,所以就把它升高,因而形成了墩式的体形,再给它一个多边形的攒尖式的顶子,高高的,名为帐篷顶。为16世纪俄罗斯大型纪念物提供了雏形。代表建筑尼各里斯卡亚教堂。 16.0伊斯兰国家的建筑 光塔(邦克楼、宣礼塔):光塔又名邦克楼、唤醒楼、看月楼,为伊斯兰建筑特有的标志,伊斯兰教清真寺群体建筑之一,带有出挑阳台的通常纤细的高塔,与清真寺相连,是阿訇传呼信徒祈祷的塔形建筑。常放在寺院的四角,有二,四甚至五,六个。 大马士革清真寺:位于大马士革的伊斯兰教寺庙,建于8世纪初。其特征是布局为巴西利卡式,但比例宽而浅。礼拜殿137×37米,圣龛位于南墙正中,前面上有穹窿。内院122.5×50米,周围有列券迴廊。 伊旺:11世纪以后,伊斯兰集中式建筑正南设一个通高的大凹龛,上面是拱顶,凹龛底上深处是门洞。这个龛就叫伊旺。 17.0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窣堵波(Stupa):印度佛教中半球形穹窿(覆钵)状的佛教圣祠,为纪念佛陀及其教义或对圣地、圣迹示敬而建。主要是用埋藏高僧的骸骨,周围可设一圈小径,僧侣门绕其诵经。现存最大的窣都波位于桑契,大约建于公元前250年。 精舍:印度建筑中佛教或耆那教的修行寺庙,内常设有水池,壁上环有若干小窟。 支提窟(Chaitya):印度佛教中位于毗诃罗旁边的专门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支提多为瘦长的马蹄形,有一圈柱子。在里端,半圆部分的中央是一个就地凿出来的窣都波。礼佛的时候,僧侣们便鱼贯绕窣堵波颂经。代表有卡尔里支提窟。 毗诃罗(Vihara):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印度佛教中的石窟僧院。其特征为大抵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小禅室,显然模仿民居的三合院布局。 仰光大金塔(缅甸):位于缅甸的佛教塔,始建于公元前585年,为珍藏佛祖的骸骨而建。其特征为现高113米,全身 9 贴有金箔,立在一周长约413米的凸角形基座上,顶上金制华盖,上悬金银铃一千余,宝顶镶有金钢钻、红宝石与翡翠等六千余颗。其座内有佛殿,殿内有玉石雕的坐卧佛象,塔外有各式小塔数十座。 波罗浮屠(千佛坛,印尼):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建筑,建于8-9世纪,为珍藏佛祖的骸骨而建。其特征为形体呈阶梯形,底下两层是基座,当中五层平面呈方形,象征地,方坪台有障壁;上面三层平面呈圆型,象征天,三层圆平台共有72座小塔;顶上有一窣堵坡。建筑权力规矩、施工精确 吴哥窟(柬埔寨):位于柬埔寨的国王陵寝兼佛教圣地,建于1113-1152年。其特征为基地长方形,周围环有宽90米的濠沟,濠沟内侧东西1025米,南北800米。寺院居中仿东,大门向西,建在一三级台基上,各级有迴廊。底层迴廊廊壁布满精美雕刻,题材为印度佛经故事;二层迴廊四角有塔,主殿金刚宝座式,中央塔高42米。塔身与塔顶均布满莲花蓓蕾饰。整座建筑构图完整、造型稳定、突出中心、主次分明。 泰姬陵(印度):印度伊斯兰风格的陵墓,建于1630-1653。其特征为基地长方形,有两重院子,中间的大花园被十字形的水道等分为四,水道的交叉处有喷水池,周围是茂盛的常绿树。陵墓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局部镶嵌有各色宝石,建在一坪台上。建筑形体四面对称,每边中央有波斯式的半窟窿形门殿。平面约57米见方,中国大窟窿真径17.7米,顶端离地61米,也是波斯的尖顶式。坪台四角有四座高约41米的邦克楼。整幢建筑格调统一,手法洗炼,施工精巧,是印度伊斯兰建筑的杰出代表。 18.0朝鲜和日本的建筑 鸟居:日本建筑早期,一种牌楼式的门洞,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由一对粗大的木柱和柱上的横梁及梁下的枋组成。梁的两端有的向外挑出,稍低,有一根枋子,两端插入柱身,也有在外侧伸出的。著名的如伊式神宫的鸟居,造型简练刚挺,寓巧于朴。自7世纪中国建筑传入后,鸟居的形式有了些变化,如柱子有侧脚、横梁两端起翘,甚至有用斗栱者。 阑干:日本神社建筑中与竖杆相连的水平板构成的木质栏杆。 神社:日本崇拜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 本宫:日本神社正殿。 坚鱼木:日本神社本宫正脊上横向安置着的一排圆木。 千木:日本神社本宫前后坡屋面的两端的一对方木,顺屋面两侧在上端高高挑起,前后形成交叉。 高床:日本神社本宫地板大多架起1米以上,有一些神社还在四周将地板延伸出为平台,叫高床。 神明造:日本神社的本宫形制。是长方的或正方的,有一些分里外两间。木梁架,有近似抬梁式的,也有近似川斗式的。两坡顶,悬山造。有坚鱼木和千木。地板大多架起1米以上。入口在长边或在山墙。门前设木梯。 伊势神宫:日本神社的代表建筑群。其特征为分内外两宫,内宫称“皇大神宫”,祭祀天照大神,始建于公元前不久。外宫称“丰受大神宫”,祭祀专司天照大神食物的丰受大神,大约500年始建。内、外宫的形式大体相同,全部建筑物轮流每20年彻底重建一次。 鞭挂:每边博风板上端的8根挑出的细木条。 严鸟神社:日本神社的代表建筑群,创建于12世纪,由本殿、拜殿、祓殿、鸟居组成。其特征为神社建于一个朝西北的袋形海湾里,本殿位于湾底岸边,它前面为拜殿,再前面是祓殿和祓殿之前的平舞台,都建造在海面上。平舞台左右有乐房。正对着这条轴线,在海湾的口上,水中央有一个大鸟居。 唐破风:日本建筑宫殿正面屋顶斜坡上装饰着的歇山式山墙。 千鸟破风:日本建筑宫殿正面屋顶檐口向上弯起成弓形。 百济式:公元6、7世纪,由中国、朝鲜工匠到日本建造佛寺,奠定了日本早期佛教建筑的布局方式,称为百济式。其特征佛寺主体部分都是进了南大门之后的一个回廊围成的方形院子,南面回廊正中是中门,进了中门,院子里有金堂和塔,金堂和塔可以前后排列在中轴线上(如大阪的四天王寺),也可以分别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如奈良的法隆寺)。 唐式:金堂在院落的中央,前面东西侧有一对塔,讲堂有北回廊正中。 唐招提寺金堂:位于日本平京城的唐招提寺中的殿堂。建于8世纪,由中国高僧鉴真和尚主持建造。其特征为面阔7间,进深4间,前檐有廊,正面开间由中央向两侧递减。柱头为六铺作,双抄单下昂,庑殿顶。为中国唐代纪念性建筑风格,雍容大方,端庄平和。 法隆寺五重塔:位于日本平京城法隆寺内的塔,建于8世纪初,属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其特征为高5层,底层至四层平面4间见方,第5层两间,塔内有中心柱,由地平直贯宝顶,总高32.45米,其中相轮等约高9米。各层面阔不大,层高小,而出檐很大,所以这座塔仿佛就是几层屋檐的重叠,非常轻快俊逸。此塔明显带有中国风格。 凤凰堂:日本平京城平等院中的殿堂,是阿弥陀堂中最杰出的,也是日本建筑史中最杰出的建筑物之一。其特征为形制为寝殿造,一正两厢,以廊相连,三面环水,朝东。正殿面阔3间,进深2间,歇山顶。四周加一圈廊子,正面5间,侧面4间,因此形成了腰檐。腰檐的中央一升高,突出正门。两翼廊子是两层的,殿平4间,然后折而向前伸出 10 两间,前端是悬山式的。整下平面像一只展翅的鸟,得名为凤凰堂,开在正脊两端立铜铸的金凤凰。 平京城(奈良):公元710-784年间为日本首都,即今奈良,布局上全仿隋唐的长安城。南北约4.8?,东西约4.3?,东北部还有一方“外京”。正中一条朱雀大路把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两半,各有4条南北大路。东西大路一共9条。大路之间是居住区,正方形的,被纵横各3条小路分为相等的16个町,每町大约120m见方。左京和右京各有一市场,叫东市和西市。 寝殿造:日本古代的建筑群平面布局形制,常用于皇宫、庙宇的建设。基本形制为:正屋(寝殿)居中,前有池沼,两侧有配屋(东对、西对),其间连以开敞的游廊(渡殿、透渡殿)。更复杂一些的,在配屋外侧又向前伸出廊庑(中廊),到池沼边沿以亭阁(钓殿、泉殿)结束。在中廊的中段有一个“四脚门”,即东中门和西中门。左右大致对称。代表建筑有紫宸殿。 主殿造:11世纪日本在寝殿造基础上改进的一种建筑布局形制,常用于府邸。其特征是简化寝殿造,并采用非对称的格式,常只有一个配屋,另一个以廊子代替,或者造一个小寝殿,寝殿本身复杂化空间划分更加合理。代表建筑为慈照寺银阁。主殿造上承寝殿造,下启书院造,是一种过渡制,因为主要是武士阶层的上层的府邸,所以又叫“武家造”。 书院造:14世纪日本出现的一种在主殿造基础上改进的建筑布局形制,于16世纪成为定式。其特征是一幢房子的若干个房间里,有一间是最主要的(上段或一之间),这间房间的正面墙壁划分为两个龛,左侧宽一点的叫床(押板),右面的博古架叫棚(违棚)。左侧墙上,紧靠着床,有一个龛,叫副书院。右侧墙上是卧室的门(帐台构),分四大扇,中央两扇可以推拉,地面垫高,顶棚隆低。凡具备这样一间“上段”或“一之间”的房子,就叫书院造。代表建筑为京都西本愿寺白书院。 和式(日本式):13~14世纪佛教建筑中主要的流派。主要继承7~10世纪的中国唐代的佛教建筑,加入日本传统的神社建筑的因素。例如:用架空的地板,在壁外檐下展出平台;外墙多用板壁,木板作顺向排列;屋顶常用桧树皮葺;柱子比较粗;补间没有斗栱,只作斗子蜀柱,等等。代表性的作品有奈良的唐招提寺的鼓楼(1240年)和京都莲花王院的本堂(1266年)等。 唐式(禅宗式):13~14世纪佛教建筑中主要的流派。是随佛教禅宗从中国传入的宋代江浙一带的建筑样式。寺院的主要特点是平面布局依轴线作纵深排列,追求严整的对称,前后顺次是山门、佛殿、法堂等,左右有钟楼、经藏、禅堂、方丈等。斗栱与和式的不同,补间铺作整齐,有下昂,用重栱,大多为计心造。常用花头窗,槅扇门,也有用花头门的。柱子、梁架等用材比和式的细,斗栱的材栔也小一些。从明间到梢间,开间的宽度递减。板壁的木板竖立。翼角起翘比较大,角椽作扇形排列。由于用材小,所以唐式影响大一些。典型的例子有神奈川县的圆觉寺舍利殿(1285年)和岐阜县永保寺的几座殿堂(14世纪初)。 天竺式(大佛式):13~14世纪佛教建筑中主要的流派。是从中国福建传去的闽浙一带地方建筑做法。特点主要表现在结构上,构架近似川斗式,柱子高大,爱用偷心的插栱(丁头栱),重叠多层。其它特点还有露明造、没有飞檐椽、壁板横排等等。天竺式的结构比和式的、唐式的构架整体性强,更稳定,但是使用大木料太多,以致不能长期广泛流行。突出代表是重建的奈良市东大寺的一批建筑物,和兵库县净土寺的净土堂。 折衷式:13~14世纪佛教建筑中主要的流派。几种样式互相渗透混杂,东都东福寺山门(1385年)就是唐式和天竺式的混合。。 茶室: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与书院造府邸同时,日本形成了茶道。这是有闲阶级寄生生活的一种表现,以品茶、斗茶为主题而制定了一套烦琐的礼仪规则。为这个目的而专门光起的一种建筑物。 草庵风茶室:日本古代茶室所用的一种建筑风格。其特征为一般茶室很小,以当时刚刚流行的地席(叠、塌塌密)来说,以四席半的居多,还有更小的,甚至只用两席。采用居民泥墙草顶、落地窗。周围布置布石、树木、桌凳、灯笼等。 数寄屋(Sukiya):日本古代草庵风的茶室盛行之后,出现了一种田舍风的住宅,模仿茶室,称为数寄屋。是取茶室风格的意匠与书院式住宅加以融合的产物,常用“数寄”分割空间,其特征为数寄屋比茶室整齐一些,多讲求实用,少一些造作的野趣,更显自然平易。木材常常涂成黝黑色,障壁上画水墨画,是数寄屋的一个特点。意境古朴高雅。其传统形式在日本现代建筑中仍可见到。代表建筑为京都桂离宫书院。 数寄屋风府邸: 天守阁:16世纪中叶日本出现的一种高层建筑物,原为府邸,后作为军事堡垒。其特征为立在毛块石砌筑的高台上,高台各面的后倾角度很大,加上天守阁的面阔逐层收缩,所以形象威武稳重。它的各个立面不同,再同小天守、武器库等组合在一起,轮廓参差起伏,每个角度都明显地变化着构图。代表姬路城天守阁。 姬路城天守阁:16世纪末17世纪初,位于日本姬路城。其特征为外观5层,内部实为6层,还有地下室1层。墙垣是石砌的,外面粉刷纯白垩,防火性强。它的水平分划弱而山花丛起,动态比较强。除大天守外,还有三个小天守监护着大天守的门,互成犄角之势,防御侧面的攻击。 比翼山花:在天守阁上,为了扩大视野,便于射击,墙面上常设几个凸碉,它们被装饰成歇山式的山花(唐破风),其 11 中成对的山花称为比翼山花。 桃山时期: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日本建筑中追求豪华壮丽的潮流的时期。 枯山水:写意庭院的盘景式园林。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环境气氛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7世纪,中国隋文帝曾经赠送日本天皇一副盆景,在漆盘里放着几块石头。这副盆景对日本的园林艺术未必有着正真的历史意义,但是凑巧成为了一个象征,日本的写意庭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盆景式园林,他的集中代表就是枯山水。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沙象征湖海。只点缀少量的灌木或者苔藓、薇蕨。最严格意义的枯山水就是京都府龙安寺方丈楠庭(传1450年)和大仙院方丈北庭和东庭(约1509年)。此外还有退藏庭、灵运院书院等的庭院。他们都是些闲庭小院,面积不大,却要在“方寸之地幻出千岩万壑",方法就是写意、就是象征。象征就是调动观赏者的想象力,也就是观赏者的哲学、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枯山水常和禅学联系在一起,运用隐喻和顿悟,对空与有、虚与实作出心灵的观照。 回游式园林:供人漫步游览的园林。 12
/
本文档为【外国建筑史名词解释汇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