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

2017-10-17 12页 doc 32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 2002年第5期 总第170期 齐鲁学刊 QlLUJOORNAt No.5 GeneralNo.170 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 李献芳 (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元好问在东平的交游,执教活动,不仅推动了雅俗文学的交融,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 发展的新风,而且培育了大批的元初栋梁之材,推动了以儒治国的进程,推动了元蒙上层建筑 的发 展.元好闸在东平的活动对金末元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元好问;东平;兴学养士 中图分类号:I...
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
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 2002年第5期 总第170期 齐鲁学刊 QlLUJOORNAt No.5 GeneralNo.170 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 李献芳 (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元好问在东平的交游,执教活动,不仅推动了雅俗文学的交融,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 发展的新风,而且培育了大批的元初栋梁之材,推动了以儒治国的进程,推动了元蒙上层建筑 的发 展.元好闸在东平的活动对金末元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元好问;东平;兴学养士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2)05—0069—04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文坛上一代宗师,金亡后,与 金之官员被羁管山东聊城六年.结束囚徒生活后, 以金之遗民身份和文坛领袖声望,常年奔走于燕京, 真定,东平之间,通过各种渠道进言蒙古上层和地方 权要,劝勉其实行儒家仁政,保护中原文化,推进元 蒙上层建筑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东平是金之重镇,蒙古南下,这里免遭战火,政 治,经济相对稳定,繁荣,自元太祖铁木真窥伺中原 到元世祖统一中国的几十年间,东平一带一直在严 实父子的控制之下.严实虽是武人,但能”折节自 厉,间亦延至儒士,道古今成败,至前人良法美意,所 以仁民爱物者辄欣然慕之”;又有”合散亡,业单贫, 举丧葬,助婚嫁,多求而不靳,屡至而不厌”的惠政 [1](“万户严武惠公”),于是,中州名士趋之若鹜,东 平人才集一时之盛.元好问曾得到严实部下行军干 户赵天锡的照顾,被招为严实幕客,成为东平文化圈 中的关键人物. 一 , 元好问在东平行踪考 自1223年金之官员被羁管聊城,元好问得到赵 天锡的照顾,与严实父子和赵天锡结下深厚的友谊 后,他在晚年的十一年中,曾先后八次到东平. 1,丁酉太宗九年(1237)四十八岁 四月由冠氏至东平,留宿正一宫,与全真教范 炼师会.<范文正公真赞》:”丁酉四月,拜公像于 其七世孙道士圆曦.乃为之赞云.”[2](卷三十八) 秋还冠氏. 2,戊戌太宗十年(1238)四十九岁 四月结束羁管囚徒生活,准备回故乡忻州.告 别严实和东平诸生,留宿正一宫,作<范炼师真赞》. 赞云:”戊戌之夏,予过东平,留宿正一富.时范炼师 已东迈,门弟子王仲徽出其写真,求予为赞.”四月十 五日,在正一宫作<伤寒会要引),”戊戌之夏……河 东元某书于范尊师之正一富”[2](卷三十七).至王 玉汝家作<云峡》诗.与东平诸友告别.作<别张御 史》:”只应千里并州道,常并虚危侯德星”;<别康显 之》:”后夜并州月千里,南窗尊酒且流连.”康晔,字 显之,高唐州人,金末第进士,后至东平学府为教授, 儒林祭酒.有<淡轩集》.<元好问全集>(以下简称 „全集》)卷二?别李周卿三首>:”六年河朔州,动辄 得谤讪.”卷九<出东平》:”潦倒本无明年计,往来空 收稿日期:2002—03—14 作者简介:李献芳(19s7一),女,山东东平人,山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置六年家.”卷二<酬韩德华送归之作》:”良朋漫东 州,岁月见忠悃.”学生韩德华送归至冠氏.八月初 二,别冠氏诸人,过卫州,新乡与赵天锡挥泪而别. 3,庚子太宗十二年(1240)五十一岁 蒙古东平万户严实四月卒,赵天锡五月二十四 日卒.十月月应严忠济(严实次子)聘往东平.冬至 至东平,作<东平行台严公神道碑》,<内翰冯公神道 碑铭》(冯璧),<蘧然子墓碣铭》(赵滋),<千户赵侯 神道碑铭》(赵天锡).正月初一宴集阎载家,<全 集》卷二十九<故帅阎侯墓》云:”辛丑元年(1241) 元日,予方客东平.载之盛为具召予,及大兴张圣 予,祁人宋文卿,东光龙英孺,镇人刘子新,太原崔君 卿,浑原刘文季,寿春田仲德辈,饮于家之养素斋 …… 其所致客皆名士,乐籍,又京国之旧,饮既洽, 谈谑间作,坐客无不满引举白者.”这是元好问在东平 少有的一次大型社交活动.春,饮于王君璋家,作<南 乡子》,其七题下注云:”饮东原璋郎中家续增.”[2] (卷四十二)与康哗赋<官园探梅》.<元史》本传:子贞 任参议东平路事.兼提举太常礼乐后,”作新庙学,延 前进士康哗,王磐为教官,招致生徒几百人,出粟赡 之,俾习经艺”[3](卷一五九.<宋子贞传》).元好问诗 当作于康哗任教官后,故亦作于此.三月离东平. 4,乙巳乃马真后四年(1245)五十六岁 九月二十八日为营太夫人迁葬事,往东平.<全 集》卷十一有<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此诗当自忻 州动身往东平经石岭关时作.<与枢判白兄书》:”狼 狈北来,复以葬事往东平.”十一月至东平,过张圣与 家,卷四<云岩》序云:”乙巳冬十一月来东平,过圣与 张君之新轩,而此石在焉.圣与名之日?云岩?.”拜 访名儒张特立,<赠张文举御史》诗末注:”先生新失 明.”按<元史》本传:”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 首传旨谕特立日:?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 代如一.?叉谕日:?先生年老目病,不能就道.”„[3] (卷一九九,<张特立传》)张特立被赐号”中庸先生”是 下年的事,这里称御史,应为本年作. 十二月十五日,膪拜孔庙,作<曲阜行记》.自 曲阜返,刻手植桧为十哲像,并为之赞.<全集》卷 三十八<手植桧圣像赞》:”乙巳冬十二月,拜庙还, 得手植桧把握许,就刻之为宣圣,颜,孟十哲像…… 宜为儒家世宝,乃百拜而为之赞云.”次年春,自东 平经彰德返乡.卷十七<朝散大夫同知东平府胡公 碑》:”岁丙午,某过彰德.”彰德,今河南安阳市,是 70 东平返忻所经之路. 5,壬子宪宗二年(1252)六十三岁 十月应严忠济之聘,过真定到东平.<全集》卷 二十六<东平行台严公祠堂碑铭》:”壬子孟冬,公之 嗣子某,走书币及好问于镇阳.”卷三十四<东平贾氏 千秋录后记》:”壬子冬十月,自真定来东原,显之以 此本见示,且征后记.”冬至日,在张圣与家为其子起 名并作诗,卷四<壬子冬至新轩张兄圣与求为儿子阿 平制名……》.为萧汉杰作诗,卷十<赠萧汉杰》诗序 云:”壬子冬,(汉杰)与余相值于东原……其别也,因 为长句以赠.”为张特立作贺诗,卷十<贺中庸老再被 恩纶》.与杨飞卿相见,作<临江仙》词.次年二月应 商正叔之请作<商氏千秋录》.寒食节与东平诸友宴 集风山灵泉,作<寒食灵泉集序》.为宋子贞作(鸠水 集引》.春三月,离东平,幕府诸公送至西湖.卷四 十三<江城子》题序云:”东原幕府诸公送予西湖,行 及阳谷,作此为寄.” 6,癸丑宪宗三年(1253)六十四岁 十月应行台之召至东平.从孙天益之请,为其 父作墓碑.<全集》卷三十<宣武将军孙君墓碑》: “癸丑之冬,予以行台之召东来.天益谓予颇知其先 人,持府学教授康侯显之志文见示,涕洒再拜,以墓 碑之铭为请.”次年正月二十三日,离东平,过故关, 作<甲寅正月二十三日故关道中三首》:”六十复半 十,年年添白头.” 7,乙卯宪宗五年(1255)六十六岁 八月,东平府新学落成,严氏聘元好问撰文记 之.并邀其校士.是月,自镇阳至东平,作<濮州刺史 毕侯神道碑铭》:”乙卯秋八月,予来自镇阳.东平参 佐王君璋诗以毕侯叔贤之子,之子婿来请.”九月初 一 ,作<东平府新学记》:”盖经始于壬子之六月,而落 成于乙卯六月初五.…八月丁卯,侯率僚属诸生舍菜 于新宫.”<元史》卷一六o<阎复传》:”弱冠人东平 学,师事名儒康哗.时严实领东平行台,招诸生肄进 士业,迎元好问校试其文,预选者四人,复为首,徐 琰,李谦,孟琪次之.”秋作<约严侯泛舟》.此次应 聘而来,不仅作记,校士,还”猥当受简之末”[4](卷 二十二,<东平府学记》),执教诸生. 8,丁巳宪宗七年(1257)六十八岁 五月二十六日,在东平为张仲可<东阿乡贤记》 作跋:”岁丁巳夏五月二十六日,河东人元某谨书.” 七月,从东平府医官吴辨夫请,作<尚药吴辨夫寿冢 记》云:”丁已秋七月,予将西归,尚药吴辨夫有请日: „思问不佞,侍先生汤液有年矣.日者不自揆度,辄 豫作冢墓以寄终焉之志.而州里不经见,颇有言. 敢质之先生,以怯二三之惑.…[2](卷三十四)吴辨夫 世为东平人,丁巳年六十八岁,先生作此文时,应在 东平.七月西归,九月四日卒于获鹿寓舍. 二,元好问在东平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元好问早年从学于文坛盟主赵秉文,三十二岁 赴汴京会试,登进士第.金裒宗朝任左右司员外郎. 金之灭亡使他进一步认识到:行中国之法,推行仁 政,重视教育就是救国救民.为保护中原传统文化, 元好问被蒙古兵俘虏.离开汴京前,他冒死上书蒙 古中书耶律楚才推荐五十四位知识分子.1247年, 经元好问策划,他的好友张德辉与忽必烈进行”王庭 对策”.1252年,元好问与张德辉第二次觐见忽必 烈,开导这位元朝第一位皇帝要重视知识,重视人 才.拥立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使之免除儒户兵赋. 元好问在东平兴学养士,大兴汉法,是保护中原传统 文化,以文治为永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他在东平 的行踪来看,除一次是为营葬太夫人乞求援助外,其 他几次大多为兴学,应聘而来.他与东平有割舍不 断的情缘,直到去世前的两个月,才离开东平.他在 东平的活动对金末元初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保护了大批艺人,架起了雅俗文学的桥梁. 在金末元初,东平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蓬蓬勃勃 的兴学事业,吸引了大批学士和艺人来此谋生.早 在金章宗时期,”元太宗十年(1238)十一月诏管民 官,有亡金知礼乐旧人,并其家眷赴东平.宣圣五十 一 代孙衍圣公元措来朝言于帝日:?今礼乐散失,燕 京南京等处,亡金太常政臣及礼册,乐器多存者,乞 降旨收录.?于是降旨令各处管民官徙其家属赴东 平,令元措领之于本路,税课所给”[5].”宪宗二年 (1252)三月五日,命东平万户严忠济立局,制冠冕, 法服,钟磬,简虞,仪物肄习”[5].可见,金亡后雅乐 乐工多流落东平一带,这里既是前朝亡国礼乐的集 中地,又是有元一代礼乐的重要发源地.东平也为 散乐艺人提供了献艺谋生的活动场所.早在宋金发 展起来的杂剧,话本,平话,诸宫调等艺术形式,随着 文人和艺人的踪迹而流落东平.在这里最早实现了 雅乐与俗曲的交融.元好问身体力行创作散曲,他 的散曲[双调?骤雨打新荷],为歌女名姬广为传唱. 元好问影响,培养了一大批元曲作家,如商挺,杜仁 杰等都是着名散曲家. 东平还是元杂剧兴盛的区域之一.从散存资料 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元杂剧的演出盛况.<录鬼 薄》载”前辈”杂剧作家五十六人,其中大都十人,真 定七人,平阳四人,东平三人.有杂剧作品流传至今 的”前辈”作家三十人,其中大都十人,真定三人,平 阳二人,东平二人.元好问的学生杜仁杰,长清人, 在元好问为内乡令时,曾与麻革,张澄去投依元好问 避乱,其后在严实幕府为幕宾三十多年,人元”屡征 不起”,其创作多记录原籍东平的情况.(庄家不识 勾栏》,是对东平一带戏剧活动的描写.”前截儿院 本<调风月》,背后幺末敷演刘耍和.”“幺末”即杂剧 的别称.写元末杂剧院本同台演出,还没有”厘而二 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东平一带戏剧活动的水 平.(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宦门子弟错立身》一 剧,虽是南戏,却反映了北方的情况,女主角王金榜 是东平散乐.可见,东平散乐在当时非常着名.孙 楷第先生的<元曲家考略》”高文秀”条,未涉及东平 府学事,但在康进之条中曾有考订.其中对严忠济 建新府学时主持府学的康晔考订尤详,云:”(录鬼 薄》康进之,疑于晔为兄弟行,其剧<老收心》,(杏花 庄》梁山泺李逵事.皆涉东平,盖亦曾寓于东平者.” 高文秀,康进之,这两位作者也都是写李逵的圣手. “如果孙先生推测属实,那末他们都与东平府学发生 直接间接的关系,倒也是一种?佳话…[6].在元好 问的影响下,东平不仅促进了艺人与文人的结合,也 促进了院本,杂剧的创作,为元前中期培育了大批戏 剧家,如徐琰,张孔孙,王修甫,张时起,顾仲清等. (二)大兴儒学,为元初培养栋梁之材.严实父 子仁民爱物,一直比较重视”布宣圣化”,”崇饬儒 馆”.元好问就聘于严实幕府,在这里教授诸生,交 游日广,”又其所与游,所交皆天下名士”[2](卷二十 九,《千户赵侯神道碑铭》),声名日隆.他教学方法灵 活,随时传授,不拘形式,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而 较少的刻板灌输,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效果良好.徐 世隆<文序》:”性乐易,好奖进后学,春风和气,隐然 眉睫问,未尝以行辈自尊.”他重视审美教育,元好问 好诗,他与学生交谈,有”日课一诗”之癖[2](卷五十 附录一,<徐世隆序》).<锦机引》,<杜诗学》,<唐诗鼓 吹》等是他编写的授诗的教材.他与弟子张孔孙,孙 得谦的送别诗,既是赠诗也是为学生授课,把文学创 作实践直接传授给弟子.他主张学以致用,把兴学 7l 之事作为儒者之事.”贤相当任之,良民吏当为之. 贤相不任,良民吏不为,曾为斗食吏不得执鞭于其后 乎”[2](卷三十二.<寿阳县学记》).1253年,他应聘到 东平,参与招考校士科举,亲选了阎复,徐琰,孟祺, 李谦等着名的”东平四杰”,举荐他们出仕.元好问 在东平的教育实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其经世致 用,民族统一,无华夷正闰之辨的思想,传达给他的 学生.后来,”东平四杰”成为元初着名文臣,徐琰任 陕西行省郎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李谦为集贤大学 士,荣禄大夫;孟棋,阎复为翰林学士.他的弟子都 在新朝发挥了文治的才能,孙德谦,张孔孙,刘肃,商 挺,张晋亨等人事迹见载于<元史》,均系忽必烈开创 元朝的有功之臣.所以,虞集说:”方是时,士大夫各 趋所依以自存.若夫礼乐之器,文艺之学,人才所 归,未有过于东鲁者矣.世祖皇帝,建元启柞,政事 文学之科,彬彬然为朝廷出者,东鲁之人居多焉.” [7]正是元好问等人不遗余力的奋斗,才使只重杀伐 的蒙古新政权,开始注重文治,改变了文坛的荒漠局 面. 元好问晚年在东平教授诸生,不仅培养了一大 批元初栋梁之材,也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发展.元好 问以其教育实践,继承了中原汉族所建立的传统文 化,也继承了北方民族所建立的北朝文化传统,推进 了以儒治国的进程和蒙古政权上层建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元好问全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3]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全元文[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东平州志:第十九册[M].乾隆本. [6]邓绍基.关于高文秀为元代东平府学生员问题[J].中华文史论丛,1985,(3) 【7]虞集.道园学古录【M].明景泰七年翻刻元本. 责任编辑:张玉璞 YuanHaowen?sActioninDongPinganditscontributiontotheculture LIXian—fang (ChineseDepartmentofShandongEducationalInstitute,Jinan250013,China) Abstract:TheexperiencesofYuanHaowen?Stourismandteachingdidnotonlyenhancethe blendingofrefinedandpopularliterature,whichopenedthedevelopmentparthofpopularliterarure inYuan,MingandQing,italsocultivatedalotofscholarswhopromotedthecourseofadministe— ringacountrywiththeConfusianismandthedevelopmentofthesuperstructureinYuanandMing. TheactionofYuanHaoweninDongpingdidagreatcontributiontotheculturedevelopmentbetween JinandYnan. Keywords:YuanHaowen;Dongping;initiatingeducationandcultivatingscholars. 72
/
本文档为【元好问在东平的活动及对文化的贡献】,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