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守望者·传承类 - - 湖北文艺网 -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17-11-28 30页 doc 58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守望者·传承类 - - 湖北文艺网 -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守望者·传承类 - - 湖北文艺网 -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守望者?传承类 陈义文 从艺简历: 1942年随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雕刻技艺,豫西南各县从事木版年画雕刻工作。1982—1989年,调老河口工艺美术厂工作,期间携木版年画参加省民间美术展览。2007年至今参加社区对木版年画的开发利用工作,在家庭设年画雕板保护专柜、年画展厅、工作室。开展木版年画系统整理、雕刻、传艺工作。 主要成果: 1、《木版年画》荣获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人; 2、2007年《木版年画》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非物质遗产保护成果奖; ...
守望者·传承类 - - 湖北文艺网 -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守望者·传承类 - - 湖北文艺网 -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守望者?传承类 陈义文 从艺简历: 1942年随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雕刻技艺,豫西南各县从事木版年画雕刻工作。1982—1989年,调老河口工艺美术厂工作,期间携木版年画参加省民间美术展览。2007年至今参加社区对木版年画的开发利用工作,在家庭设年画雕板保护专柜、年画展厅、工作室。开展木版年画系统整理、雕刻、传艺工作。 主要成果: 1、《木版年画》荣获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人; 2、2007年《木版年画》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非物质遗产保护成果奖; 3、1990年陈义文获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事业贡献奖; 专业奖励情况: 1、2011年《木版年画》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特殊贡献奖; 2、2009年陈义文被襄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第二届“襄阳优秀技能人才”称号; 3、2009年《木版年画》获省文化厅、教育厅举办的手工制品大赛优秀奖。 主要事迹: 陈义文的木版年华 陈义文,男,汉族,生于1929年,中共党员,工艺美术师职称,祖藉河南省社旗县,14岁随父学艺,16岁即开始木版年画的雕刻、创作。1949年前先后随祖父、父亲在老河口、襄阳、均州、谷城、枣阳、南阳、邓州等地为当地印刷作坊刻制雕版,1953年定居老河口,参加当地手工业联合互助合作社,继续从事木版年画制作工作,后转入组建的市木雕厂工作,现已退休,从业66年,熟练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创作、雕刻、印制技术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老河口木版年画兴盛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至解放前老河口市区印制木版年画的作坊有刘源盛、德茂公、和顺成、松昌福、万源永等十几家,这些印刷作坊,规模小的有几十人,大的有一百多人,工人们一年四季从事年画印制,产品远销邻近的陕西、河南、四川、湖南、江西等地区,由此可见老河口在当时已是鄂西北、豫西南地区木版年画制作基地。在老河口木版年画传承普系中,目前有较高艺术造诣的当属83岁的陈义文老先生,他是目前鄂西北、豫西南地区唯一健在的木版年画雕版、印制艺人,老河口木版年画继承了“南派”年画的艺术真传,有浓厚了地方色彩和芳香的泥土气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陈义文的木版年画艺术就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和推崇,陈老 先生祖籍河南省社旗县,14岁时即随祖父陈福兴、父亲陈国卿学习木版年画雕刻艺术,先后为鄂西北、豫西南地区三十多个县、市印刷作坊刻过年画样版。作品先后参加了1986“湖北民间美术展“和1987年”首届中国艺术节“,部分作品入选中学生美术教材和木版年画专集,并在许多省级博物馆存列。甚至一些作品漂洋过海,或参加展出,或被国际友人购买珍藏。2009年6月,81岁的陈义文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等待半个世纪的梦想,也成为老河口最高龄的社区志愿者。2010年2月7日,陈义文荣获“襄阳市第二届杰出人才”表彰,接踵而至的消息令他振奋,2010年,“老河口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上海世博会上精彩亮相。在2012年4月15日召开的中国木版年画拯救工程表彰大会上,陈义文获得特殊贡献奖。 年画是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文化艺术形式,但这一古老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走向失落。而陈义文老人一生锲而不舍紧握着他的雕刀,在夕阳下坚守。演义了一曲“木版年华“。 漂落逸仙斋 陈义文今年77岁,祖藉河南社旗,明清两代,社旗的木版年画十分兴盛。祖父陈福兴早年跟一个叫“王哈蟆”的人学艺。在清朝末年流浪于湖北各地,以画坊雕版为生。少年的他就跟父亲陈国聊学习木版年画的雕刻技艺,父亲身背工具盒,他则挎个蓝布包,父子相伴,行走于竹县、均州、随州、枣阳、襄阳、宜城、南漳、老河口等地,雕版卖画。经过父亲的身传口授,耳熏目染,他心领神会,操刀实践,两年后便出师卖艺。他先被应聘在当时颇为繁荣的老河口胡德俊开设的一家名为“松昌福”作坊里作工,技艺日渐娴熟,以后便开设专门的“门神铺”,并在老河口安家 。 陈义文虽在老河口安家,但一直居无定所。开始在“门神铺”暂居,前店后床,过着披星戴月的日子。后来租住在一个叫“五福楼”的大杂院,杂院虽破旧不堪,但有幸结识了住在同院的两位当地“文化人”,一个是做钱货生意的乔大爷,喜欢文化,常常给他讲些历史,戏曲,人文美学方面的知识;另一个是书法家周道合先生,教他舞墨弄文,学写书法。这种文化影响,对他日后的木版雕刻赋予了新的色彩。 解放后参加互组组,入社雕刻厂,搬进雕刻厂的普通工房居住,住房狭窄,拥挤不堪。这一时期,木版年画被视为封资修,牛鬼色神。老人被迫远离“木版”,开始雕刻图章、乐器、印刷文字。像当时的《光化报》印刷,铅字残缺,都由他来雕字补缺,他还经常为报纸雕刻标。老人回忆说:由于政治原因,放弃他心爱的木版年画,但他没有放弃刻刀,每天仍在练功,为他日后的复出增强了功力。 改革的春天来临后,陈义文在政府的关怀下,在城北的一个居民新区建起一座两层楼的小院。漂荡了一生的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居所。他欣喜若狂,用自己的刻刀在拱形的院门上方雕刻了“逸仙斋”三个大字,这意为着他将要回到那神魂颠倒自由自在的“木版年画”的王国里。乔迁定居加之民间艺术的复兴,他浑身焕发出了极大的艺术激情。他日夜兼程, 手中的刻刀更加有力,脑中的艺术灵感不断闪现,一鼓作气雕出了一批神采各异,内容丰富,构图饱满、线条致密繁重,画风纯朴,雅俗共赏的“年画”精品,形成了陈氏独特的木版风格,引起了各界的注目。1987年,国家在老河口召开了木版艺术现场会,陈义文被誉为有别于北派扬抑青木版年画的南派传人。他所住的巷子经有关部门批准,已更名为“陈义文巷”。 创建成为全国名街名巷??“陈义文巷” 彩染抱朴斋 在一间名为“抱朴斋”的木版年画作坊里,只见陈义文激情四射,神彩飞扬,时而木版爆花飞舞,时而雕刀发出“噗噗”的声音,时而含一口清水,将手扫喷雾润湿,随即在雕版上将墨涂匀,铺上油光白纸,用一种叫“字耙”的工具在雕版上轻抚几下,把纸揭下,一张生动多彩的年画便跃然纸上。这就是老河口市政府在该市李宗仁博物馆为陈义文先生特设的一个工作场所。从此陈义文有了自己的“艺术创作室”,他给它取了个象征着他艺术风格的名字“抱朴斋”。在这个工作场所,他边创作,边展示自己的作品。 存列在“抱朴斋”的年画极具收藏价值和卖点,都是陈义文的精品之作。他的作品构图饱满而主次分明,线条密实却一丝不苟,颜色丰富而对比鲜明,均衡中力求变化,整个流程全部是沿用古法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从画墨线稿,贴版,砧版,刻版到设套色,到套色版,印刷。印刷至少要十三四道工序。它全为套色印刷,一般一种颜色一块版,一种年画一般5-7种颜色。他说:“他的印刷是自制的物质颜料,一律不用当今的化学原料。他的染料,即具环保性,又可以保存多年不变色,不像化学原料一湿就“串了”。这可能是他的又一绝活。 陈义文选择雕刻所用的木版为山中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棠粟木或梨木,他的工具都是自己打造制作的。他即是铁匠又是木匠,各式工具定身制作,用起来得心应手,陶醉洒脱。 陈义文唱戏、说曲,拉胡弄弦,样样都会,所以他的作品根植于民间土壤。年画题材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民间传说,大部分画稿是祖、父辈沿袭下来的,所以才保留年画的原汁原味。按形式大致分为:神像、门神、门画、喜画、中堂等20多种。神像中有赵公明元师、灶王爷,门神中有岳飞、郑成功、孟良、秦琼、尉迟恭,钟馗等忠良正面人物,喜画的喜庆色彩浓厚,以福禄寿喜、一团和气、和合二仙作为代表,中堂作品较少,只有百寿图一种。 他的人物各具特色,都是历史的再现。唐朝汉朝人物,骑马扬图,穿衣不一样;武将美女在造型上不同;人物座、卧、站、跪,各有尺寸。胡须眉毛不是一把抓。像秦琼,眉毛是红的,跟别人不一样,黄忠是扬头状,满须胡,而刘备则是低头状,三须胡。 难怪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仲杰给予了高度评价:“老河口市年画来源于河南,整体比较工整,风格隽秀,线的力度干净,利索,工笔的用笔表现到位,保持了画意和刀法,尤其是人物的头发感觉不错,牙齿用菱形,富有装饰效果。” 这正是:一刀镌就子午线,七彩染成抱朴斋。 相交天涯客 2006年春节前夕,陈义文的逸仙斋,青藤爬满小院,大红辣椒串满墙壁,准备上市的年画五颜七彩,层层叠叠,小院一派火红的喜庆气象。这天,他迎来了珍贵客人,一位在襄阳工作的世界无国界卫生组织医生,来自新西兰的琳达女士。这是她第三次来到逸仙斋,前两次还带着海外的好友和翻译,买走了多幅木版年画。这次她独身而行,一进门就打着手式,问候陈老艺人过得如何,并双手抱拳,向陈义文拜年致禧。然后爱不释手地翻阅陈义文的新年年画,并询问陈义文一些艺术问题,而陈义文虽然神情专注,然而摆摆头还是听不懂她的语言。两双眼睛你看着我,我望着你,无法交流。琳达女士灵机一动,拿着手机找人用手机翻译,当两人都听明白后,双方乐得哈哈大笑,接着琳达女士买下了几幅心义的门神年画。琳达女士热情奔放,从容乐观,一手抱着年画,一手便拉起陈老艺人去当地吃特色小吃。 近几年陈义文的木版年画,就这样不径而飞,漂流到新西兰、比利时、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由此结交了一批海内外朋友。 郧阳师专为纪念原中央党校第一任校长杨献珍先生(杨先生曾在郧师工作生活),计划建一个杨献珍走廊,书写了大量诗词书法,需要木版雕刻。当他们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陈义文作品后,带着书法作品幕名而来,实地察看后,更是赞叹不已,双方合作一拍即合。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校方还带着当地书法界专家胡顺江、杜明亮、张万丰三番五次到陈义文家反复搓商,从木材到工笔、从着色到意笔,一丝不苟。为了增强艺术感,他们将陈义文接到校方,实地体验生活。一来二去,他们得知陈义文爱喝酒,酒量也大,每次见面,就赠给陈老一些郧阳特色酒。陈义文非常感动,他说:木版雕刻,不仅拥有了更多合作伙伴,而且得到了一批相知,相交的艺友、酒友、朋友。木版传情意,朋友遍天下。 河口木版年画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这个消息更令他纠结:家传手艺究竟如何传承,陈义文百感交集,心潮难平,说出了他心中的担忧。俗话讲:离世一个人,消失一门艺。他年岁已大,现在木版年画还后继无人,怕就怕老河口南派木版年画在他手中失传。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孙子陈洪斌进入老人视线。在广州打工的陈洪斌曾在2009年“文化遗产日”应爷爷要求回过老河口。“我跟爷爷去公墓学过刻碑,吃不消。”2010年12月30日,陈洪斌正式入门家传技艺,这离爷爷在上海世博会上精彩亮相献艺刚过去4个月。30天后,陈洪斌飞往澳大利亚,亮相“荆楚文化走澳新”。 守望者?传承类 黄春萍 从艺简历: 本人毕生从事汉绣艺术近30年,自幼喜爱金石书画,师承汉口大兴路绣花街韩家绣坊韩辉、武昌白沙洲绣铺项珍珍等汉绣世家的长辈。由于酷爱汉绣专业,1982年,考入武汉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美术理论与刺绣专业,并以汉绣实践为主。 1985年毕业被武汉市绣花厂设计室录用,师从陈秀菊、邱满英、周汉菊、邹春生老师。 1986年至1990年,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服装系,系统学习绘画、设计,研究历代服饰及中国四大名绣。从此步入自己设计、自己试制室内装饰汉绣和实用汉绣样品,其大量样品在绣花厂进行批量生产。 1990年武汉绣品公司汉绣研究所成立,并担任研究所所长。 1990年至2007年,在全国各省、市、区、县学习具地域特色地各种不同绣种。室内装饰汉绣系列曾多次获轻工部奖项。 2008年聘为(长期聘用)二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汉绣班客座教授。每年分上下两学期,共60天左右,每天6课时。(节假日除外) 2010年在市残联的支持下,残疾人汉绣班成立(长期聘用)。因学习时间有限,锦绣坊—汉绣工作室长期免费为全市残疾人汉绣爱好者提供学习、销售、就业一条龙服务。 2013年武汉市计生委汉绣班成立(长期聘用)。面向全市下岗女工、外来流动人口,为她们提供创业、就业平台。每年三期。对想继续学习的学员免费在工作室进行严格培训。 2012年在中南民族大学为学生们讲解汉绣基本理论、传授汉绣基本针法、表演与展示。 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现场表演与展示活动。 2010年被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2012年被评为省级汉绣传承人。 锦绣坊—汉绣工作室20多年来共培养汉绣学生3000多名。其中下岗女工、外来流动人口2500多名,残疾人200多名,学校学生600多名。每周定期在工作室举办汉绣专题讲座,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汉绣展示、表演。提供就业平台,解决就业问题,同时对汉绣生产性保护、传承、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主要成果: 汉绣具丰富的楚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将汉绣传承、保护和发展,并走产业化道路,本人收集了各个时期的汉绣作品共三百多件,并作详细研究,复制清代汉绣老残片20余幅。现正在为“回归”系列绣制作品,每幅作品将更清晰地表现各种汉绣针法,让人们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汉绣,也将作为历史资料存档。编写系列教材,将各种技能、针法做成小样,以便传授。 在大、中专院校美术专业被聘为汉绣客座教授,并授予江城十大技能名师。学生毕业后从事汉绣工作的无数,从而解决就业问题。义务为残疾人传授汉绣技艺,并专为残疾人、计生家庭、外来流动人口开设汉绣培训、销售、就业基地,解决生活困难问题。 在世博会展演中大力宣传、推广汉绣,对汉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让汉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由文化部组织的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充分展示并表演汉绣风采,由于人气旺、销售情况好,各地方电视台、报刊经常作有关汉绣的采访。 在“文化月刊”“中国西部”“投资时报”“收藏”“中国工艺”等全国重点刊物发表并作专题报道。 作品“屹立的国旗”在汶川博物馆作永久收藏,并列为地震后汶川一百个精美画卷之一,并授予“汶川荣誉市民”称号,重建后的汶川是世界的汶川,成为全国重点旅游景点,汶川博物馆里的每一件作品更是使每位游客记忆犹新。此作品对汉绣的宣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品“铁血肇端”在辛亥革命博物馆作收藏,其作品的创意、绣制技艺的不同表现形式,对汉绣的宣传及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公安”绣标、肩章系列至今在全国使用,充分汉绣在全国无处不在,为弘扬汉绣艺术,展现荆楚文化作出杰出贡献。 培训肢残人、聋哑人、智障人学习汉绣,改善生活、解决就业问题,在全国是首例,得到中国残联的高度评价、并给予奖励和支持。多次捐赠汉绣作品拍卖,用来资助艾滋病患者及贫困家庭。 锦绣坊-汉绣工作室被评为武汉市汉绣生产性保护基地、巾帼手工创意联盟副会长单位,为汉绣生产性保护、传承、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加活动情况: 1、1992年,为庆祝武汉市总工会与日本福冈建立友好城市30周年,绣制的两面锦旗赠与日方,受到日方的高度赞誉。市总工会获赠一辆小轿车。 2、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为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绣制《屹立的国旗》,被汶川地震博物馆永久收藏,个人被授予“汶川荣誉市民称号”。《屹立的国旗》还被列入《震后汶川100个精美画卷》一书。作品绣制用时整整一年,绣了568万多针,线色800余种。用刺绣的方式,表达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作品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3、2010年7月,参加了上海世博会湖北活动周(中国元素)展示、表演。 4、2010年10月,参加了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市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5、2011年5月,赴成都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表演与展示,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赞誉,展品也受到成都市民的青睐。 6、2011年10月,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创作的《铁血肇端》作品,被湖北省辛亥革命博物馆收藏。 7、2011年10月,黄春萍汉绣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手工制品”,充分证实汉绣是传统工艺上升到艺术、纯手工制品的代表。 8、2011年11月,任武汉市收藏家协会,古玩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9、2011年3月,在武汉市首届女红创业项目大赛中被评为“优秀女红创业项目”和首届“江城十大巧娘”称号。同年4月,武汉市巾帼(手工)创意联盟成立。黄春萍汉绣被评为副会长单位。全省范围内,通过多种形式共举加汉绣技能培训班380期,培训共3000人。与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实现企业文化与汉绣的完美结合。 10、2012年元月,捐赠给湖北省工会二幅汉绣作品,拍卖价格为8万元,资助黄石、大冶的贫困家庭。 11、2012年5月,在上海参加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人培训班。 12、2012年9月,参加由文化部、枣庄、台儿庄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13、2013年5月,在湖北美术馆参加“第一届湘赣鄂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的展示和表演。 培训、传承情况: 1、2008年至今,被武汉市二轻工业学校聘为汉绣班客座教授。让汉绣走进课堂,并对外招生,其培养的学生无论是文化底蕴、文学修养、美术基础等都有一定的高度。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要符合美术逻辑,构图要新颖,绣工要精细,不能照抄照搬,墨守成规,在传统的基础上,走发展的道路。在2011年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新加坡、澳大利亚等美术学校纷纷来到该校汉绣班吸取教学经验,也将中国传统汉绣引进他们的课堂。 2、2010年4月,应武汉市残联、武汉泽华残疾人阳光家园的邀请,为智障托养院的8个孩子开设刺绣课。智障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因人施教,经过几个月的刺绣学习,她们的智障病情得到了缓解,刺绣技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上能独立完成作品。辅导她们绣制的“红楼”和“黄鹤畅想曲”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韩残疾人艺术交流中荣获大奖,为武汉市硚口区被评为全国残疾人重点城区(全国三个市、三个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残联和各省、市残联的负责同志,纷纷前来参观,中央电视台作专题报道。 3、2010年11月,应武汉市残联邀请,为市残联服务中心组织举办第一期肢残人汉绣培训班。20多名来自武汉各城区的肢残人,通过短短的一个多月的学习,他们掌握了汉绣的基本技能,绣出了100多幅汉绣作品。2011年11月,第二期残疾人汉绣班开班。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平台,为残疾人培训、销售、就业等一条龙服务,省委常委、中共武汉市委书记、市人大常主任阮成发经常关心残疾人汉绣班的成长。受到中国残联和省市各界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为武汉市被评为全国残疾人示范城市做出了贡献。中外慈善友人纷纷前来购买残疾人汉绣作品。 4、2012年4月在中南民族大学为学生们讲解汉绣基本理论、传授汉绣基本针法、表演与展示,深受广大师生的一致赞扬。 5、2013年7月,应市计生委领导邀请举办全市计生家庭及外来流动人口汉绣培训班。培训后的学生可继续在工作室学习。 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常年为汉绣爱好者传授汉绣技艺,定期举办汉绣专题讲座,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汉绣展示表演活动。提供就业平台,解决就业问题。 专业奖励情况: 1、1989年,全国计划生育作品大赛,汉绣作品《太挤了》获全国一等奖。题材以中国地图外形为主,依袭传统汉绣技巧,精心绣制而成。 2、1990年,绣制的公安袖标在全国绣品竞选中,获轻工部“一等奖”,并在全国公安系统使用至今。 3、1990年至2007年,日用汉绣系列作品、装饰汉绣系列作品曾多次获轻工部奖项。 4、2009年10月,汉绣作品《屹立的国旗》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和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5、2010年,月,个人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湖北省文联文学艺术院、湖北省博物馆评为“湖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6、2012年8月,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传承人。 7、2010年10月,参加了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市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荣获传承人展示“纪念奖”,作品《飞天》荣获展品展示“银奖”。 8、2010年11月,在首届中韩残疾人文化艺术交流中,辅导智障残疾人李茜绣制的作品《黄鹤畅想曲》荣获一等奖。 9、2011年6月,带领武汉市二轻工业学校汉绣班学生,在天津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中,系列汉绣作品荣获一等奖。 10、2012年6月,在省首届非遗创意设计大赛中,汉绣服饰“花开富贵”获一等奖。 11、2012年9月,市教育局授予“首届江城技能名师”。 12、2013年3月,锦绣坊-汉绣艺术工作室评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主要事迹: 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把自己逼上绝路;永远不要停下来。人没有追求不能原谅”等…这是我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刺绣是我的生命,是我的灵魂,无时无刻离不开它… 难以忘怀的“这一年???” 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我从湖北武汉带上我的作品来到汶川,一路上听到的看到的都是灾区重建的变化,孩子们坚强的笑脸和朗朗的读书声,让我为之感动! 5.12大地震撕裂了我们的土地,摧毁了我们的家园,更撕裂了我们的心,在电视上我们看到废墟中,瓦砾下那一双双眼睛对生活的渴望与顽强,仿佛在向我招手,我多么想上去拉他们一把,哪怕只送上一口水,以尽我微薄之力。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的子弟兵;大学生;志愿者在瓦砾下,黑暗中争分夺秒拯救, 被埋压的生命,失去校园的孩子让我为之心痛,在倒塌的教学楼废墟上有一面五星红旗依然屹立在那里飘扬,我顿时惊呆了,它是灾难中的一个缩影是民族精神之旗。 我要绣,要绣这废墟上屹立的国旗~ 为5?12周年祭,从地震后的第八天就开始对“屹立的国旗”进行创作,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制作完毕,在绣制过程中,我常以泪洗面,心情无比沉重,因为我是一名汉绣教师,废墟里压的全是学生,在开始绣的前一周,我一看到画面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当看到废墟中飘扬的红旗,情绪才会逐步稳定下来,直到一周后,我才狠心绣下了第一针,之后的每一针,都刺痛着我的心,手指扎破了就一口一口的吸,泪水也一次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这一年???”里,我每天在二轻工业学校汉绣班代课,下午下完课后,要以最快的速度去店里打点生意,维持基本费用,晚上六点必须要到家绣制“屹立的国旗”直到晚上十二点以后。有时是睡了起来绣,绣了再去睡,每当夜深人静之时,边绣边想着废墟下被压的学生,泪水就时常流落在眼前的这片废墟上。夏天忍着蚊虫的叮咬,冬天忍着刺骨的寒冷,春夏秋冬就这么不停的绣着这面“屹立的国旗”大年三十也忍着同家人和孩子的团聚,泡上一碗方便面就这样送走了2008年的除夕之夜。爆竹声响了,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我默默的祈祷灾难中逝去的生命,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活着要珍惜生命,擦干我们的眼泪,灾难是撕裂不了我们紧握的双手,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垮英雄的中国人民。 “这一年???”里的每一天,对于我都很沉痛;悲伤,很多人都说,我几乎变了一个人,没有笑脸,没有亲情,只有工作,只有冷漠,言语很少。就连我多年的男友也离我远去,未来的婆婆及家人对我意见很大:“年把都没来看过我们,这忙,以后怎么能???”我和男友感情很好,但在这特殊的一年里,难道就经不起考验吗,我无怨无悔,肯定是坚持我的人生信仰,在我的能力范围内,做有意义的事,值得回味的事。 “这一年???”里让我变得更坚强,更有斗志,就在“屹立的国旗”绣制接近尾声时,有很多人想买,有人出10万,20万,还有人说拿去拍卖,然后支援灾区。新闻媒体都要抢着帮我送到灾区,都被我婉言谢绝。我一定要亲自送去,亲眼看看一年后的灾区人民。就在5?12周年祭的那一天,我带着作品和自己做的横幅“湖北人民深切悼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来到四川成都的天府广场,广场上围满了自发前来悼念的群众,当他们看到我手中的横幅和刺绣作品立即抢了过去,并高高举起,整个广场立刻宣起了新的高潮“中国加油”,“四川雄起”的呼喊声,在天空中回荡,(附有图片)这就是对灾难中遇难者最深切的悼念。这一刻,将成为一抹永远留在我们记忆中深处的红。几百家中外媒体都在现场(网上资料)此时此景,需要的就是这面“屹立的国旗”,它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也是全民族的需要。 在省民协鄢主席的坚持和支持下,“屹立的国旗”被评为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花了一年的时间,用了568万针,线色八百余种,它是以楚绣;汉绣为基础,融合其他绣法,绘画,为一体,绣制而成。用绣的方式,来表达时代精神,更具历史深度。 人不追求不可原谅,“这一年???”里,我失去了很多很多—亲情,友情,爱情,但我从不后悔,“屹立的国旗”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我将载着这个使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这一年???”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最难以忘怀的一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铁血肇端赞 同年在完成佳作后,为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创作《铁血肇端》。楚人革命,源远流长,太史公曾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虽千年犹得验证:大泽乡揭杆,暴秦顿灭;武昌城枪声,帝制顷消。百年之前,革命兴起,旗兴武昌;铁血精神,遍传九洲。扬星旗于江夏,引志士于荆襄。气吞云梦,威振华夏。然革命之源头,当在中和门(今起义门)下。想当年,工程营枪声起,中和门为之开,引南湖炮队入城,登蛇山而炮轰总督府。武昌首义实肇端于此,当辛亥革命庆典之际,登斯楼也,追昔忆今,能不发出铁血肇端之叹乎, 为辛亥革命百年祭,创《铁血肇端》图,以铁血精神,废寝忘食,展想象之翅膀,绘百年前旧景;用慎密之手法,现心目中圣地。一针一线,融情感于现实;一色一彩,表崇敬于其中。观此图也,红叶与巨石相杂,红叶似血,衬风流志士之热血;巨石如铁,寓铁血志士之坚贞。城楼与小径相衬,城楼雄伟,如辛亥精神之伟大;小径曲折,似革命之艰辛。想当年,沿小径百余米开外,工程营肇发发难第一枪,继而中和门下,斩铁锁,夺城楼,引炮队入城,辛亥革命之烈火,轰轰烈烈,迅即席卷神洲大地;民主政治之理念,方兴未艾,相继融入国民心中。 这次辛亥革命百年祭,又费数年之时,以这《铁血肇端》,缅怀先烈,表纪念之心;弘扬革命,倡铁血精神。其拳拳之心,更为感人矣。 感恩。。。。。。 经多年与残酷的市场打拼,从而得到如何应对市场、如何将汉绣艺术与市场完美结合,真正达到汉绣生产性活态保护。在创造盈利的同时,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免费招收全市残疾人学习汉绣,由于地方小、学员多,今年四月投资近80万元为残疾人、下岗女工、外来流动人口开设汉绣培训基地。这支残疾人汉绣团队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空间,找到自我价值,她们边学、边绣、边卖,其乐无穷。并为她们宣传,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关心支持残疾人汉绣。 其中学生杜先交在锦绣坊的支持下,加上自己绣制的汉绣作品在百步亭开设汉绣阁。数月来盈利逐步增加。学生詹萍、刘英在市残疾人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周海云、乌霞在汉阳区残疾人艺术大赛中获一等奖。 更可贺的是这批残疾人汉绣团队也肩负起汉绣传承的义务,曾多次参加担任其他汉绣班的教学指导工作。 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关注残疾人汉绣。 守望者?传承类 秦礼刚 从艺简历: 湖北云梦人。国际木偶联合会会员,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湖北皮影协会副会长,湖北工艺美术名人,梦泽影戏馆馆长。 1978年拜刘修昌为师学演皮影戏,1983年转拜云梦皮影大师陆春元为其关门弟子。擅长制作和表演。 1985年在云梦城关东正街建起了“梦泽影戏馆”,每年演出364天。他演唱字正腔圆、优美动听。诙谐处令人捧腹,悲惨时催人泪下。操影敏捷,散打双手舞10影,枪战正面取头、回马取头、一战三取双头均为绝招。30多年来坚持常年演出,观众上座率经久不衰。曾有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等专家和学者慕名而来观看演出。 主要成果: 皮影作品先后在《中国画报》,《南方人物周刊》,《文明》,《北京青年周刊》,《深圳航空》,《湖北旅游》,《东莞时尚杂志》等刊物中发表, 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云梦皮影画册《汉孝子黄香》 2010年法国电影片《云梦皮影艺人和他的影迷们》 2012年中国电影纪录片《梦泽影戏馆》 专业奖励情况: 2005年9月作为湖北省的唯一代表,以云梦皮影团团长的身份应邀参加首届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与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北京,唐山等共计22个皮影团同台竞技,获得本届大赛唯一的一个“最佳表演奖”。同时举办的中国皮影雕刻大赛中获“神刀奖三等奖”,“展览一等奖”。 2007年6月应文化部调请参加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中华世纪坛演出受到温家宝总理,李长春常委接见,分别交谈并合影留念。并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化遗产日”奖。 2010年获文化部颁发的中国首届民营剧团《优秀剧目奖》 2012年被评为“云梦皮影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事迹: 作品先后在《中国画报》,《南方人物周刊》,《文明》,《北京青年周刊》,《深圳航空》,《湖北旅游》,《东莞时尚杂志》等刊物中发表,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云梦皮影《汉孝子黄香》。 欧州时报、香港商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工商报、人民摄影报、新华每日电 讯、北京日报、唐山晚报、福州晚报、杭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珠海特区报、楚天都市报、湖北日报、孝感日报、孝感晚报、都对云梦皮影和秦礼刚进行了报道。 中央电视台1套《夕阳红》,2套《金土地》3套《灿烂星空》,7套《农村文化巡访》,香港TVB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等摄制组,都以梦泽影戏馆为主题制作了云梦皮影专题播出。 武汉电视台对外部制作的《云梦皮影》专题,在中央电视台4套,9套对海外演出。 由湖北电台与云梦县委宣传部联合制作的专题节目《皮影人生》,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出后又陆续在美国亚州之声广播台,英国伦敦世界广播网,澳大利亚墨尔本3CW中文台,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台和巴拿马,立陶苑,南非等10多个国家落地播出。 2005年9月作为湖北省的唯一代表,以云梦皮影团团长的身份应邀参加首届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与来自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北京,唐山等共计22个皮影团同台竞技,获得本届大赛唯一的一个“最佳表演奖”。同时举办的中国皮影雕刻大赛中获“神刀奖三等奖”,“展览一等奖”。 2007年4月应邀率团参加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国际皮影周汇演活动,受到热烈欢迎。 2007年6月应文化部调请参加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中华世纪坛演出受到温家宝总理,李长春常委接见,分别交谈并合影留念。 2008年赴北京门头沟参加“华影争艳迎奥运”全国皮影传统流派雕刻精品展。 2010年3月应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邀请,率团首次走出国门。先后在法国布列塔尼大区首府雷恩市,中部城市篷蒂维市和西部城市布雷斯特市为法国社会各届演出皮影戏10余场,受到法国社会各届广泛好评。 守望者提名?传承类 赵植中 从艺简历: 12岁因爱唱三棒鼓,便由此接触到跳三鼓艺术。1953年仞次与王兆祥(跳三鼓老艺人郊启焕人徒弟)同台演出,随后拜跳三鼓老艺人郑启焕为师,从此便走上跳三鼓表演艺术道路。 参加工作后,因醉心于唱跳三鼓,主动扔掉铁饭碗,把唱跳三鼓当成了终生的追求和目标。 主要成果: 2006年,在石首市有关部门的关怀下,成立了石首跳三鼓协会,被当选为协会主席。 赵植中积极配合市文化局、市群众艺术馆对跳三鼓的调查、研究、管理,他尽管读书不多,但经常自己动笔写新段子,讴歌新时代、讴歌新农村。他把跳三鼓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册。长期以来,他保存的各个时期的跳三鼓唱本达68种,每年都抽出人员参加市里的公益文艺演出,民俗表演,曾两次带头上台到长江大学进行演出,让跳三鼓走进高校。 专业奖励情况: 1988年创作跳三鼓《虎三四季美》获石首市创作节目优秀奖。 2008年被评为感动石首2007年度人物。 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首跳三鼓》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被荆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佳农村文化工作者。 2009年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2007—2008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2年被评为石首市十佳道德模范。 2012年创作的跳三鼓《迟到的孝》获省十二届“百花书会”优秀创作奖。 2013年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事迹: 赵植中,男,生于1938年10月,湖北省石首市团山寺镇北河口村二组人。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首跳三鼓”代表性传承人。幼年丧父,讨过米,放过牛,也曾读过两年私塾。12岁因爱唱跳三鼓,便由此接触到跳三鼓艺术。1953年初次与王兆祥(后来的师兄)同台演出,随后拜跳三鼓老艺人郑启焕为师。从此便走上跳三鼓表演艺术道路。1957年参加石首果林河宣传队,1958年参加石首钢铁厂文工团,1959年担任石首六波管理区文化站站长。1960年被团山公社评为文化战线红旗人;1963—1965年因自编自演新节目受到嘉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受到县、公社的嘉奖。参加工作后,因醉心于唱跳三鼓,主动扔掉铁饭碗,把唱跳三鼓当成了终生的追求和目标,无怨无悔。晚年后仍然从事跳三鼓艺术,从艺60年的生涯里,曾多次获得奖励。在他的奔走与呼号下,石首于 2006年成立跳三鼓协会,赵植中任协会会长。跳三鼓协会现有会员104人,还有几名会员来自邻近的公安县、江陵县。 赵植中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转好思想》、《歌唱王杰》、《两本帐》、《海上捉飞贼》、《双车缘》《扫除六害》、《朱总理视察调关》、《计划生育好》、《虎山四季美》、《敲起三鼓唱新春》等。跳三鼓《虎山四季美》在“爱我家乡、振兴石首”创作节目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创作奖。《响起三鼓唱新春》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由以往三人说唱,改为五人表演,既丰富了演唱形式又增添了观赏性,在参加湖北省第十一届“百花书会”文艺晚会上,获创作三等奖,5个优秀表演奖。荆州水产工作现场会议在石首市召开期间,新编曲目《话龙虾》参加现场会的演出,观看群众达数千人。创作曲目《迟到的孝》,在2000年参加 “第五个遗产日”荆州调演,《迟到的孝》,2012年在湖北省第十二届“百花书会”评奖活动中获优秀创作奖。 2008年12月,湖北省文化厅命名赵植中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首跳三鼓代表性传承人。几年来,赵植中恪尽职守,传承义务履行情况较好。 赵植中原来有4名徒弟,4名徒弟又各收了1名徒弟。为了让跳三鼓有更多的传人来继续和发扬,2010年5月,已年过七旬的赵植中收了39岁的女弟子彭伏珍,而跳三鼓的女艺人屈指可数只有二、三人。彭伏珍热爱唱跳三鼓,唱功、表演、年龄等条件都具有优势,她和其丈夫陈孝见,协会秘书长,早已同台演出,是活跃在寿府孝堂和舞台上少有的跳三鼓女艺人,在社会上演唱很受欢迎。同年9月他又在石首城区收42岁的刘忠清为徒,他是餐馆老板,家住在团山寺镇白果庙村二组。他从小爱听跳三鼓,耳濡目染爱上了跳三鼓。20年前就想从师学艺,但其父亲反对,认为是不务正业,没有学成。现在刘忠清的父亲已过世,女儿在外打工,儿子读大学,他们夫妻俩在石首城区开馆子。他在20年后终于实现心愿,感到很高兴。他说,别人追求财富,我追求快乐,我很喜欢民间曲艺,希望能在师父的点化下为跳三鼓事业作出点贡献。他还说:开餐馆也要革新,原来的口诀是“肉要淡,鱼要咸,鸡子鸭子要煮烂,”现在人们追求健康,口味要清淡,作为跳三鼓,因时代在变,也要创新。赵植中为其发给了跳三鼓协会会员证、胸牌、有关跳三鼓的知识及唱本。 这两次收徒都分别举行了收徒仪式。为了让跳三鼓协会在石首能够拥有一席之地,他不顾年事已高,上传下达,不停奔走呼吁。现在,石首跳三鼓协会在赵植中的领导下,全市范围内共有28个跳三鼓歌班。这些歌班有时各自为阵,有时互相合作,有时探讨技艺。赵植中积极配合市文化局、市群众艺术馆对跳三鼓的调查、研究、管理,他尽管读书不多,但经常自己动笔写新段子,讴歌新时代、讴歌新农村。他把跳三鼓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装订成册。长期以来,他保存的各个时期的跳三鼓唱本达68种,每年都抽出人员参加市里的公益文艺演出。曾两次带头上台到长江大学进行演出,让跳三鼓走进高校。 近年来,赵植中积极配合石首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对跳三鼓的全面研究工作,整理跳三鼓音乐及文字资料,建立起跳三鼓资料库。筹划在今年10月开办跳三鼓培训班,组织老艺人向青年爱好者传授演唱技艺。举办跳 三鼓观摩演唱会和跳三鼓汇演,培养一批跳三鼓创作人才。以重点歌班为典型,带动其它歌班的演唱质量的提高。组织石首市跳三鼓协会参加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活动”,用原汁原味的跳三鼓形式进行表演。在参加荆州市文化局主办的“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暨荆楚文化遗产成果展,石首跳三鼓项目以翔实的文字图片资料形式,向人们讲述并见证了民间艺术精粹的昨天与今天,引来许多市民驻足观看。 赵植中在自己钟爱的跳三鼓事业上,收获了各种各样的荣誉。1988年创作跳三鼓《虎三四季美》,在“爱我家乡、振兴石首”创作节目大奖赛中,获优秀创作奖。2008年,被感动石首2007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感动石首2007年度人物。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石首跳三鼓》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2007—2008年度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荆州市农村文化建设四个“十佳”评选活动中,被荆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佳农村文化工作者”。 2012年被石首市委、市政府评为石首市“十佳道德模范”。2012年创作的跳三鼓《迟到的孝》,获湖北省第十二届“百花书会”优秀创作奖。2013年被湖北省文化厅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 正如石首市十佳道德模范组委会的颁奖词所言:60年前,他闯进了跳三鼓的世界,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钹鼓,低吟浅唱,依然婉转;心中一团火,守着梦想,从未熄灭。他为跳三鼓而活,跳三鼓却因他焕发新生。 守望者提名?传承类 吴修富 从艺简历: 17岁开始学理发,后成为终生职业。理发之余悉心研习旧社会乞讨艺术“泥神道”,并糅进耍耍、莲湘等其它民间舞蹈元素,从而演绎成新的民间舞蹈肉连响,成为拿手绝活。一生爱好文体活动,长期坚持表演、传授肉连响和参加业余文艺演出活动,长期兼职篮球裁判。多次被特邀到中央电视台表演肉连响;多次组队参加省、国家少数民族运动会展演肉连响。2003年被命名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2009年6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成果: 几十年的研习、演练,使源于社会最底层的原始乞讨艺术“泥神道”舞蹈得以升华,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深受社会普遍赞赏的新的优秀民间舞蹈“肉连响”,保护、传承了优秀民间文化遗产。2004年,肉连响被确定为恩施自治州广场舞蹈,在全州普及推广。2007年,肉连响被公布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肉连响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北省唯一进入国家级第二批名录的民间舞蹈。 专业奖励情况: 1991年参加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肉连响荣获银牌1枚、铜牌2枚。1994年9月在湖北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肉连响荣获二等奖;1998年9月在湖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肉连响荣获二等奖;2001年,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文化厅、体育局、广电局、妇联举办的“湖北省首届社区文化节”(特色家庭)类比赛中荣获百佳奖;2007年11月,在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表演肉连响荣获一等奖。2010年3月,被评为2009年度“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受表彰。2012年9月被中共利川市委、利川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利川市首届文化名人”,受表彰。 主要事迹: 在利川山城,有一位尽人皆知的“吴裁判”,他的出名,除了多年担当业余篮球裁判外,是大家都知道他会跳“肉连响”。 “吴裁判”的名字叫吴修富,他从小热爱文艺和体育,拜师学理发时,常因跑去看戏打球,没少挨师傅的训斥。那时,常有民间艺人在城里演戏,吴修富边看边学,什么龙船调、秧歌舞、耍耍、莲湘„„,他学得惟妙惟肖。上世纪50年代,吴修富的理发师傅牟师傅,经常学做“泥神道”的动作。“泥神道”是旧社会穷人乞讨的一种艺术形式,乞讨人赤裸上身,身上糊满稀泥,双手在身上拍打,使其稀泥四溅。乞讨人走到哪家,哪家被迫给钱。吴修富看到师傅学做“泥神道”的动作很有趣,也跟着模仿起来。只要理发的活儿一闲下来, 他就比比划划,琢磨舞蹈技艺。他经常脱光衣服,双手在身上拍打,嘴里哼着节奏,跳得满头大汗。无数次的练习,无数次的揣摩,使他对这种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形成了一定的套路。到后来,他试着把秧歌舞、耍耍、跳丧舞、莲湘等民间舞蹈的动作融为一体,通过拍击肩、臂、额、肘、腰、胯、腿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其舞蹈动作和声响效果,跟打莲湘相似。由于不用道具,只是双手与身体各部位接触发生有节奏的响声,人们把这种舞蹈称之为“肉连响”。一有空闲,吴修富就自编自练,自娱自乐,使舞蹈动作娴熟定型;一有机会,他就露两手,并无数次地在公开场合亮相,从而渐渐有了影响,形成了气候。 1986年,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恩施州举行,吴修富作为一名热心观众随利川代表队去看热闹。当他看到大家表演一些很有民族特色的节目时,他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找到组委会的同志说,想占用点时间表演一下自己的一个节目。获准后,他借了恩施代表队文艺表演队的服饰,又请一帮参加踢毽的姑娘帮忙拍手打节拍,然后独自登场表演。随着他“扭身”、“拧腰”、“拍额”“颤动”、“圆转”、“顺拐”等刚劲粗犷的舞姿,与搓指、击掌、拍打身体各部位发出的声响和谐统一,一出精彩独特、富有神韵的民族舞蹈肉连响,使体育场顿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观众大声叫好,整个体育场沸腾了。肉连响一炮打响,把那天晚上的表演推向了高潮。没想到这个临时上演的节目在没有导演指导和精心组织的情况下竟获了个大奖。吴修富第一次登台表演肉连响大获成功,从此迷上这门艺术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那以后,每届民运会,市里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队时,必有吴修富参加,而且每次参加都获了奖。1992年,他随湖北省代表队赴广西南宁参加全国民运会,表演肉连响等节目,分别获得二、三等奖。他和他的徒弟们还到昆明、乌鲁木齐等地演出,每次都载誉而归。他历次参加表演获得的奖牌、奖状、证书、奖品等挂满一屋、装满一箱。他头缠须帕,身穿短裤,赤裸上身,四肢系铃铛的演出彩照多次刊登在国内外报纸和画报上。2000年8月,利川市首届民歌艺术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来利川,拍摄了他表演肉连响的全套动作,后来中央电视台7台播放。多年来,他培养、辅导跳肉连响的多达数千人,跳得十分熟练的“徒弟”上百人。一次在五峰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民运会,演出后,参赛人员都跟着他学跳肉连响。1988年,比利时洞穴专家来利川考察腾龙洞,看了吴修富表演的肉连响,赞叹不已,于是把吴修富请到招待所,硬要吴修富给他们教会了肉连响。后来,外国专家与吴修富一起同台表演肉连响,观众掌声不绝。肉连响这一民间艺术从此成为我国与世界增进和平友好的桥梁和纽带。 为了使肉连响长期传承下去,后继有人,吴修富坚持培训带徒,长期在利川职校、武校兼职任教传授肉连响。几十年培训学员近千人,培养骨干200余人。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刘守红,把肉连响舞蹈接受下来,每次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守红也多次到中央电视台和参加中央电视台主持的活动表演肉连响,多次参加湖北省和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肉连响。2010年,刘守红被公布为肉连响省级传承人。 2006年,利川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启动,吴修富尽情展示肉连响的全部动作和提供肉连响丰富的资料,使肉连响很顺利地被公布为县级、州级、省级名录;2008年6 月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湖北省唯一进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舞蹈。2009年6月,吴修富也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肉连响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吴修富已85岁,满头银丝,但精神矍铄。他说是肉连响使他强筋健体,延年益寿。现在,他裁判不当了,剃头刀不拿了,却整天热衷于肉连响等民族舞蹈。一谈起肉连响,他津津乐道;凡有人请他教肉连响,他从不推辞,多年来,不管是单位或个人请他教肉连响,他从未收过一分钱。他说,民间舞蹈,来自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共有的,应该普及,让大家娱乐,大家享受。他还把肉连响传授给他的儿子、孙子,家里常有祖孙三代同跳肉连响的情景。正是由于他多年来对传承肉连响做出的卓越贡献,2003年,他被授予恩施自治州“民间艺术大师”光荣称号,每年享受州人民政府津贴。2012年9月,吴修富被中共利川市委、利川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利川市首届文化名人”称号。 守望者提名?传承类 陶培峰 从艺简历: 1973年从下放知青点招入本县东风服装厂挑花车间,负责挑花设计工作; —1992年调入本县印刷厂负责印刷设计,多次用挑花设计装饰纹样; 1983 1992—退休,调入湖北羽绒厂负责黄梅桃花——床上系列产品的国家星火项目,退休后,协助组建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编制出版有关黄梅挑花书籍。 主要成果: 黄梅挑花产品、工艺品选送全国工艺美术展,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装饰设计制作工作,用黄梅挑花设计“舞美”获全省金奖,两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舞美展,作品被省艺术馆收藏,担任副主编出版“黄梅挑花”一书。 专业奖励情况: 1981年获工业设计三等奖、舞美设计金奖、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银奖; 1989年获“工艺美术师”职称,地方电视台专题报导; 2008年获省政府授予“湖北工艺美术名人”称号; 2010年7月被省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评审委员会评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主要事迹: 我是黄梅县唯一终身从事黄梅挑花设计、发掘、研究黄梅民间挑花的文艺工作者。退休后,仍然不忘黄梅挑花,先后参与黄梅挑花企业的组建,将挑花应用于建筑设计、家庭装璜设计,多次深入民间、田野采风,挖掘民间挑花图案,发现民间挑花艺人,设计黄梅挑花服装、床上系列产品、壁画、舞台艺术、书籍装祯等,宣传、推介黄梅挑花,出版黄梅挑花专著,撰写专业文章,在黄梅桃花民间艺术这方面卓有成就。 陶培峰,男,1947年,黄梅县黄梅镇人,毕业于湖北工业大学工业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黄冈市美协常务理事、黄梅县美协名誉主席。 1973年春节从下放知青点招工到孔垅东服装厂挑花车间,从事挑花设计工作。 1975年12月,参加省工艺美术公司在沙市举办的湖北省绣花行业培训班,历时2个多月,在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和我省多位老师的培育下,学艺大有长进;在张朗、陈少平老师指导下,多次下乡采风、收集民间图案。 1976年,设计的双面挑花宫扇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 1977年5月,在省工艺美术公司组织下,赴山东河泽进行牡丹写生一个多月,中央工艺美院著名教授俞致贞为我们讲授并作示范写生。 1977年6月,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北厅窗帘设计制作,任设计攻关组组长,在陈少平教授带领下,克服困难,大胆创新,圆满地完成了该项工作。 1978年4月,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设计的黄梅挑花床帘陈列在湖北展馆中心位置。 1978年10月,省公司组织赴庐山植物园写生并赴北京挑花厂、中央工艺美院、上海绣花厂参观考察。 1980年4月,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成立,成为第一批会员,并出席湖北省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 1980年8月,湖北省武汉市与美国俄亥俄州结为友好城市,其设计的黄梅挑花工艺服装、挑花领带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湖北出口商品展览。 1980年12月,参加省公司组织的(宜昌)湖北省抽纱、刺绣科技研讨研会,并作《黄梅挑花的设计风格》专题发言,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和同行的好评。 1981年6月,参加在罗田举办的黄冈地区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培训班,任辅导老师,历时三个多月。 1981年,其设计的黄梅挑花台布,获湖北省二轻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三等奖; 1982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1985年5月,受地方政府委托,为黄梅戏《於老四与张二女》一剧设计具有黄梅挑花风格的舞台布景,该作品获省文化厅金牌奖。 1985年9月—1987年7月,考入湖北工业大学工业美术系,并以优异成绩顺利毕业。 1987年8月,《於》剧舞美作品代表我国参加在捷克布拉格市举办的国际舞美展并获“现代与传统结合”优秀奖; 1989年4月,《於》剧舞美第二次代表我国参加在上海市举办的国际舞美艺术节。 1989年8月,黄梅县恢复文联工作,当选县美协主席,同年获“工艺美术师”专业职称。 1990年,为湖北羽绒制品厂设计挑花图案,生产的产品获“首届全国轻工博览会银奖”。 1991年,设计挑花图案,产品获“第二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杯奖”。 1992年,湖北羽绒制品厂申报国家级星火项目“黄梅挑花——床上系列产品”成功,调入羽绒厂任挑花分厂厂长,主持该项目的技术工作。其间设计的挑花产品获第二届全国轻工博览会金奖和其它大奖,县政府授予全县科技进步奖。 1993年,黄梅县新车站落成,受聘为候车大厅设计制作挑花风格的大型壁画“东山圣境”,湖北电视台新闻频道同期播出。 1994年,受县妇联委托,为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妇女代表大会设计多项挑花工艺品;作品在京展出,颇受国际友人关注。 1995年5月,黄梅电视台制作电视专题节目《艺海探珠》,介绍本人继承和发扬黄梅挑 花艺术的历程和成就,并在全县多次播出。 2001年,为开发黄梅挑花传统艺术,积极参加组建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为多方开发黄梅挑花新产品,先后成功试制塑料发泡技法、电脑设计处理挑花图案技术等工艺,为黄梅挑花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已发展成我县挑花行业的龙头企业。 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体先进个人。 2005年12月,加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工艺美术委员会。 2006年,黄梅挑花申遗工作正式展开,受有关部门委托,积极参加该项工作。 2007年,配合县有关单位,积极参与《黄梅挑花》一书的编篡工作,担任该书副主编。 2008年3月,当选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并出席代表大会。 2008年,挑花作品《晨妆》由省艺术馆收藏,同年由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 2010年,由省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评审委员会授予“省工艺美术大师”资格证书。
/
本文档为【守望者·传承类 - - 湖北文艺网 - 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