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六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2018-03-30 16页 doc 34KB 1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六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六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从投入、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 人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剖析了六安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六安市旅游业发展主要对策建议~即深化认识~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优化布局~ 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错位开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区域联动~走共同发展之路,科教兴旅~加强 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数字旅游,旅游交通网络构想,发展中的旅游业将面对更加多样的 需求。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六安市 T...
六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六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文章分析了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从投入、旅游产品结构、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 人才、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剖析了六安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六安市旅游业发展主要对策建议~即深化认识~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优化布局~ 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错位开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区域联动~走共同发展之路,科教兴旅~加强 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力发展数字旅游,旅游交通网络构想,发展中的旅游业将面对更加多样的 需求。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对策,六安市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Tourism in Lu’An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Lu’An .Illustrate the main problems exit i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Lu’An. From the product mix of tourism, spatial layout of tourism, tourism talents, the quality of tourism service,tourism marketing to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ourism industry. At last, giv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Lu’An. First,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rationalize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ourism. Second, optimizing the layout as well as building the im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ird, comprehensive exploitation, treating individual tourism product. Forth, area cooperation and working better together. Fifth, developing tourism wi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human resource. Sixth, developing digital tourism further more. Seventh, the conceiving of construction in the tourism traffic net. Eighth, facing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in developing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at Present; Countermeasure; Lu’An City 前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也进一步 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这个大背景下,被誉为 “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六安市地处安徽省西部,南依大别山,北傍淮河,东滨巢湖,辖五县四区,总面 [1]积1.7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12.9%,人口687万。该区气候为亚热带和温带 的过渡地带,且境内地形复杂多变,自然景观丰富多彩。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 完成439.83亿元,其中一产112.11亿元、二产158.86亿元、三产168.86亿元;财 政收入32.9亿元。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教育、卫生、广播电视、体育、计划生育 以及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在不断推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六安市旅游业的 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为实现六安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转变提供了前提。 1 但是六安市旅游业的发展仍有很多不足,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因此,分析六安旅游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 之意,置六安国,“六安”之名沿袭至今。皖西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皋陶文化,淮夷文化和楚文化。2006年万佛湖升格为4A级风景区。新增待批四星级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3家,并完成初评工作。全年接待国内游客305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510人。旅游总收入14.8亿元,增长23.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2万美元.2007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944人次,比上年增长69.0%;接待国内游客386.9万人次,增长26.5%。旅游总收入19.7亿元,增长31.8%。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06.5万美元,增长59.9%;国内旅游收入19.5亿元,增长31.4%。年末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点(区)12处,其中,万佛湖4A景区申报成功。 十多年来,六安市坚持政府主导、旅游扶贫和富民强市战略,打大别山牌、走特色路,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要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加以培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形成以大别山天堂寨生态森林游为龙头,万佛湖休闲度假游、寿县古文化游为两翼,淠史杭水利和其他山林生态观光游及金寨县将军城红色旅游为骨干,各景区相互沟通、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具体现在: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现代化立体交通网正在形成,与周边城市正在实现无缝对接,可进入性大大增强,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相对距离大大减少,绝对时间大大缩短。电力网、通讯网、广电网覆盖各旅游景区,一大批新的旅游项目建成,吸引力大大增强。 (二)旅游接待设施基本配套。 全市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30家,星级饭店20家,其中4星级饭店6家(含在建和待评3家),城市和风景区累计拥有间10000多间,包括游乐设施在内的各种服务项目齐全,接待能力大大增强,服务质量大大提高。 (三)旅游商品开发初具规模。 现有旅游商品生产定点企业16家,名特优旅游商品众多。历史名茶“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金寨毛峰”等都是国内的顶级名茶。寿县豆腐、金寨山珍、霍山中药、舒城贡席享誉国内外。旅游商品包装日益精致,旅游纪念品种类多多,能够满足游客各方面的购物、收藏需求。 (四)六安大别山旅游品牌日渐鲜明。 六安红、绿、古各种特色旅游资源兼备,原生态绿色旅游产品、底蕴深厚的人文 2 旅游产品突出,逐渐成为周边城市和合肥、南京、上海及其他长三角城市游客的优选目的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六安旅游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建设和差异化的旅游产品需求趋势更加明显,六安大别山原生态绿色旅游产品必将成为更广大范围平原型城市群游客的青睐之地,到六安大别山观光度假的游客将越来越多。六安大别山之旅已构筑多条黄金线,能够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选择和需求。 二、六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从纵向的角度看六安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发展情况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的讲话,揭开了新时期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的序幕。自此,安徽省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作为安徽省的一个市,六安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4年—2006年,不管是六安国内旅游业还是国际旅游业都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8亿元,分别为2004年的1、4倍和1、7倍。 (二)从横向的对比分析 “两个不相适应” :一是六安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绩与六安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二是六安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态势与兄弟省、市竞相发展的势头不相适应。2005年,国内旅游者接待人数居第八位,在合肥、安庆、芜湖、池州、阜阳、马鞍山、铜 [2]陵之后。 三、六安市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是支撑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石,旅游业的高度发达有赖于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的全面发展,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交通系统通迅设施、污水处理、停车场等方面的内容,旅游设施包括以宾馆为代表的住宿挂靠设施、餐饮设施、购物商店等。 六安市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导致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部分景区旅游基础设施设备比较简陋,交通通迅不畅,宾馆不足,可进入性差,不能适应旅游“快旅、慢游、迅速、安全、舒适”的需要,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行业。“吃、住、行、游、购、娱”六个因素,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哪个要素太弱都会影响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目前,六安六要素发展很不平衡,未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不能充分发挥“游”对其他要素的拉动作用。旅游购物和娱乐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创新类产品和精品名牌少,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 3 六安旅游一直以山水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对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层次较低,产品单一,与巨大的资源赋存不相匹配,已经开发的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满足游客需要的初级层次上,基本仍停留在最基本、最原始的观光旅游阶段。“看得多、参与少”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休闲娱乐,参与性产品,特种旅游产品和创新类旅游产品少,缺乏名牌和特色精品。六安市旅游一直以天堂寨为龙头,以寿州、万佛湖为重点,基本上还是自然风光游览这类传统旅游产品,一些新兴的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如度假旅游、探险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发。 六安市旅游主导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精品不精,特色不够鲜明,趋同性和低水平建设时有发生,没有树立起良好的旅游整体形象,以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主要表现为盲目跟风、免费旅游产品老套、导游培训亟须强化,旅游纪念品缺乏创意。六安旅游开发的战略格局的分布不尽合理,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过于依赖天堂寨景区、寿州古城文化景观和万佛湖景区,而忽视了六安其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未充分遵循通盘考虑、合理配置的原则,未充分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 (三)旅游人才短缺,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六安是人才净流出地区,旅游人才严重短缺,与六安旅游业的发展在六安经济社会发展中和在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相比,旅游人才资源无论是从量上还是质上均相去甚远。旅游从业人员中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仅点10%,初中及以下学历占了70% [3]以上。旅游策划、开发、营销规划、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外语人才普通缺乏,特别是旅游行政管理队伍薄弱,一方面市县区旅游局的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普遍偏少;另一方面,现有的管理队伍中直正懂得管理 、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旅游产品的服务内容,可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在一般情况下是较易改善的,但是服务要想获得游客的满意的信任,重点是软件部分,尤其是以人来服务的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态度本身就是商品,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服务,从事旅游服务的主体是人,旅游行业服务质量的差异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从业人员,旅游者对其所获服务项目的质量评价遵循的是水桶原理,六安市旅游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无论从文化素质上和专业素质上来说,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整个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四)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整体旅游形象不突出 旅游产品的特殊性(不可移动性)注定其市场营销的难度,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到市场营销中,旅游促销的概念可表述为:旅游营销者将有关旅游企业, 4 旅游地及旅游产品的信息,通过各种宣传,吸引和说服的方式,传递给旅游产品的潜在购买者,促使其了解信赖并购买自己的旅游产品,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六安市的旅游市场营销资金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每年用于市场营销的经费非常的有限,由于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不足,整个营销的效果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六安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市场营销乏力,经费足,手段老化,宣传的产品形式单一;营销范围小,没有积极开拓潜在客源市场;往往是零敲碎打,各自为政,没有把旅游产品作为一个区域系统进行宣传促销,缺乏对六安整体形象的宣传,在游客中没有建立起突出的地区整体旅游形象。同时,由于六安市的旅游发展起步晚,缺乏拳头产品,尚未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缺乏象黄山、九华山那样具有较高的中外影响力的景点,且因促销手段不足,以至旅游景区(点),在国内,乃至省内旅游市场都缺乏应有的知名度。2001年在舒城万佛湖举办的国际龙舟赛大概只有舒城本地人知道,这都是旅游市场营销力度不够的后果。 (五)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六安旅游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为: 一是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六安市国林、文物、宾馆等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致使当地旅游业仍然停留在粗放的经营状态,或者同一景区跨越不同的行政区,被行政区分割现象严重,形成不了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带来了诸多弊端,涉及到某一景点的开发,开发商需要与诸多部门反复蹉商,往往贻误了商机,拖延了时间,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受到损失,也使许多大好资源闲置,废弃,特别是在有的地方相关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别 进行宣传和开发,没有统一整体的规划和管理,这样即容易引起景区开发建设和宣传的雷同,投入大而效果差,又不能开成合力,难以突出重点,品牌应很难产生。 二是旅游局管理职能有限。旅游业是个关联性强,牵涉面广的行业,往往涉及到旅游、宗教、文化、林业、城建、水利、商业、工商、交通、税务、外事、宣传、公安等众多部门,工作难以协调,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旅游局作为后设小局,自身可用管理权力极为有限,难承担如此重任。 三是旅游业机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应该有与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旅游行业却经营机制不完善,不能适应旅游业这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经营自主权落实不够,旅游价格不规范,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经营管理落后等问题,影响了旅游质量的提高。 四、六安市旅游业发展主要对策建议 5 (一)深化认识,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全市上下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六安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切实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下大力气解决制约六安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管理体制痼疾。 一是借鉴上海、杭州、黄山等城市的法,成立六安市旅游委员会,由旅游委员会行使对全市旅游业的全面领导和协调作用,负责旅游商贸系统有关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协调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旅游交通、商贸购物、餐饮、住宿、旅游文化娱乐等类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与规划指导等; 二是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条例》,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 三是推进景区(点)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景区(点)经营机制创新的核心是企业化,通过引进先进管理方式对景区(点)的管理体制、结构和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使景区的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探索旅游资产管理与运营的有效 [4] 机制,有利于政府职能部门更好地行使职能,有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设立市县两级旅游发展资金,旅游发展资金应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且每年按一定的幅度增加,旅游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全体形象宣传、旅游市场促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旅游商品开发、旅游发展研究等。 (二)优化布局,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 首先要优化布局。六安市的旅游资源开发应采取“一心四片”的总体布局模式,即以六安城区为总接待中心和服务基地(中央区),向周边四个分区(金寨区、寿霍区、舒城区、霍山区)辐射,南部以山岳自然风光游览为主,北部以历史文化名胜见长。 1随着区内和区际旅游区的集中连网,该区可逐步开辟以下旅游线路:?合肥—六安— 23金寨(梅山)—天堂寨;?淮南(蚌埠)—寿县—六安—梅山—天堂寨?合肥—六安 4—霍山—天柱山?合肥—巢湖—舒城—霍山—寿县。六安市应以规划为先导,指定旅游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加强规划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旅游规划对旅游发展的指导作用。实现旅游产品开发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和上规模、上档次、上品位,对旅游精品要“精心规划、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精心管理、精心服务”。 其次,要着眼全局,统筹协调,把六安旅游业的发展同六安城镇体系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加快主要旅游线高等级公路和旅游专用公路建设,尽快形成联络各主要景区的高等级环状旅游公路网络,加快供电、供水、卫生、绿化、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配套设施,改善接待条件,解决旅游者在行食住游购娱等方面的不足,将六安建设成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是要对六安的旅游形象进行精心设计和强力营销。六安形象的传播和维持,主 6 要应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告、服务咨询、网络促销,旅游节庆等方式进行形象宣传,大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增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错位开发,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六安旅游资源丰富,可组合开发出许多有特色、有个性、有品位的属于自己的旅游产品。但根据旅游市场细分的要求,应审慎定位,既要充分考虑六安自身的因素,又要考虑周边地区的竞争以及旅游客源地的情况,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避免景点设置上的简单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在六安市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有特色的是“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而最具垄断性的是“寿县古城”及皖西地区的水利工程。因此,三者应成为六安市当前旅游开发的重点。天堂寨风景区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要特色,以生态、观光、科研教育、森林植物观赏为主要功能的山岳旅游地。寿县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战国时著名的都会。城东八公山,是著名的古战场,山城相依,是适应开展观光度假、历史教育、科研等活动的综合性人文基地。 一是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以生态资源、环境资源为载体,把生态观念融入旅游产品之中,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渐成趋势。六安山高林深,自然资源未受到破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有“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有号称“江北小黄山”的铜锣寨,大别山第一主峰的白马蜂。可通过设立生态经济示范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村的形式,开展“亲近自然,走进乡村”生态游。 二是近几年乡村旅游开始升温、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我国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同时也越来越得到旅游者的欢迎。“农家乐”旅游产品形式走俏,“2006年中国乡村游”提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旅游促销口号。 与此同时,作为“红色故乡” “将军摇篮“之一的六安市,发展红色旅游不可避 1免。在发展红色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立足保护,防止急功近利搞 23开发?转变观念,切实探索市场化运营之路?拓展功能,求新求异做出特色。同时红色主题的旅游景区,依凭资源禀赋不同,可以考虑在红色中加入绿色、蓝色、古色等 45自然山水和人文的旅游元素?政府主导,企业跟进,创新营销模式?进一步推进区域 6间深度合作?政策配套,鼓励发展奖励旅游、会议旅游。有关部门应该尽快全面审视和调整有关规章,并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以奖励旅游、会议旅游为形式的红色旅游的发展。 (四)区域联动,走共同发展之路 目前客源市场的开拓应以合肥为依托和中转,吸引淮南、蚌埠和阜阳等大中城市的居民来此观光,休养度假;要借上海—南京—杭州旅游金三角之“东风“加强横向 7 联系,以优异的旅游线路打入国内最大客源市场。合宁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的开通,为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应进一步拓展西部通道(312国道和宁西铁路),联合“西厢”以武汉、信阳两地为中心,尽可能的吸引湖北、河南两临省的游客。六安地处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区和以武汉都市圈的华中经济区之间。皖浙赣旅游金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旅游正走向一体化。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六省正面临着一个协同作战、迎接旅游大联合时代的到来。六安应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本着“互补、互动、互利、互赢”的原则,树立大区域、大旅游、大市场的整体观念,积极寻求与周边城市、同类城市、省内城市、长三角城市、国内重点城市、国际客源地、国际友好城市的合作,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合作重点,达到借力开发六安旅游产品的目的,以此提升六安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五)科教兴旅,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素质的高低已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旅游行业也不例外。旅游业是一项人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只有作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才能在旅游市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六安要把科教兴旅战略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强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首先,要做好市县两级旅游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培养、选拔、储备和任用。这些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有关政策法规及各项管理措施是否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按照“服务型政府机构”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政府部门打造成“学习型组织”。各工作人员要积极进修学习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计算机、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定期选派一些业务骨干到先进城市及境外参加中短期培训,学习现代旅游管理业务。 其次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企业家队伍,在构成旅游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诸多生产要素中,企业家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就没有六安旅游业的高速、持续、健康发展。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办法,不断提高企业家队伍水平。 三是加强导游、宾馆等服务队伍建设。实行导游持证上岗,加强导游资格考试、导游资格年审及日常培训工作,严格监管,提高导游人员的业务素质;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强化旅游职业认证制度、完善岗前及在岗培训制度。 四是整和市内外力量,成立六安市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可以以皖西学院为依托,整和六安社科联、市委政策、研究室等力量,引进区外智力,为六安的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等服务。 (六)大力发展数字旅游 8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网络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从管理的角度去掌握IT技术、从信息的角度去管理企业,这是对现代管理人才的基本要求。[5]信息技术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旅游产品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特殊依赖。旅游产品不同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十分独特的异质性、易逝性和国际性的性质。而这些特性都使得旅游业与其他行业更加依赖于信息的交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有助于饭店业营销。饭店是通过中央预定系统对客源构成、流量及流向进行控制,并通过各种价位组合及调整实行收益管理,以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要加强CRS(各个企业集团饭店所采用的内部预定系统),Internet以及其他有关信息技术或手段教育培训。加快我国饭店业在国际预定领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信息技术有助于推销旅游企业形象,通过网络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传播旅游信息,展示企业特色。多学科交叉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地球的建设,加上管理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信息技术有助于加快旅游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从决策管理层到基层操作人员,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对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会大大提高企业整体效益和管理水平。数字旅游可以通过办好信息简报、建好旅游网站、用好信息平台、加强旅游统计这些途径实现。 (七)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构想 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对旅游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根据六安市旅游资源分布特征,结合现有交通线的分布,并注意与经济建设相协调,提出旅游交通 [6](公路)网络建设构想。一种是放射的公路网络,即以六安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另一种是弓箭型战略,以寿县—六安—佛字领—晓天一线为弓,寿县—合肥—舒城—晓天为弦,合肥—六安—金寨一线为箭,有的放矢,射向大别山。两者相结合,形成一个以合肥、六安为中心,覆盖全区主要旅游景点的公路网络系统。该公路网络的建设,以现有公路网络为基础,提高道路等级,增建山区公路,设计环形路线,增大公路密度,以达到通畅、快速之目的。 目前主要措施是加快312国道和105国道纵横两条国道的建设。这一公路十字,将是六安市的主要旅游通道。宁系铁路的建成也会极大的促进该区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旅游规划、管理、服务等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新市场的开发。 (八)发展中的旅游业将面对更加多样的需求 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面对不断变化着的多样的旅游需求,我们需 9 123要最新的决策与之相适应。变化?地点注目、新鲜与稀罕;?近地热衷自驾与亲朋;?观 456光讲究主题与深度;?行程开始试调与自主;?游乐,更爱新潮与心跳;?休闲,趋向健 [7]78身与轻松;?高档追求野趣与豪华;?暂且观望与卧游。对于这些多样的旅游需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供给。 结语 旅游业在发展,旅游的方式也在千变万化,我们要时刻做好准备迎接六安旅游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新思路,提出新想法,设计新线路。将创新的思维充分发挥,挖掘出巨大的市场潜力,提高旅游综合竞争力,力争将六安市建设成旅游大市乃至旅游强市。 参考文献: [1]2007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N]. [2]2006安徽省统计年鉴[M]. [3]颜红.池州市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3,,29-30. [4]籍振芳.山西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0,1,,61-65. [5]查良松.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卢村禾.安徽旅游资源和旅游区[J].地理知识~1983,3,,21-22. [7]2001-2004中国旅游发展现状趋势绿皮书[M]. 10
/
本文档为【六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