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斯多葛与伊壁鸠斯

2017-11-11 16页 doc 35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斯多葛与伊壁鸠斯斯多葛与伊壁鸠斯 斯多葛主义 与伊壁鸠鲁派同时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是斯多葛主义。它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公元前 335—263年)。芝诺年轻时就象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移居文化中心雅典,长期在市内的画廊向游览者宣讲自己的思想。争取到许多信徒,人们于是把这一流派称作画廊学派。而画廊的希腊文音译是斯多葛,故有斯多葛主义一说。斯多葛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6世纪,其间内容发生过不断演变,唯心论的宿命论色彩越来越浓厚。早期斯多葛派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如在自然观上把世界的本原归之于火,随之有气、水、土其它元素,最后一切为火所灭,开始新一...
斯多葛与伊壁鸠斯
斯多葛与伊壁鸠斯 斯多葛主义 与伊壁鸠鲁派同时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哲学派别是斯多葛主义。它的创始人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公元前 335—263年)。芝诺年轻时就象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移居文化中心雅典,长期在市内的画廊向游览者宣讲自己的思想。争取到许多信徒,人们于是把这一流派称作画廊学派。而画廊的希腊文音译是斯多葛,故有斯多葛主义一说。斯多葛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6世纪,其间内容发生过不断演变,唯心论的宿命论色彩越来越浓厚。早期斯多葛派有唯物主义的倾向,如在自然观上把世界的本原归之于火,随之有气、水、土其它元素,最后一切为火所灭,开始新一轮的往复循环。这种火的本原说以及循环论的思想与赫拉克利特的观点相同。在认识论上他们支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知觉是外物在心上造成的印象,对业已获得的知觉进行回忆就形成观念。他们也同意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是发展运动的观点,但又认为运动的决定因素或者说动力是世界理性,这是一种严格的必然性,实际就是命运。所以斯多葛派在社会人生方面宣扬克己修身、恬淡寡欲、服从命运的哲学,唯一的善就是德行。 斯多葛主义是古希腊的四大哲学学派之一,也是古希腊流行时间最长的哲学学派之一。(注:古希腊另外三个著名学派是柏拉图的学园派,亚里斯多德的逍遥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从公元前3 世纪塞浦路斯的芝诺创立该学派算起,斯多葛主义一直流行到公元2 世纪的罗马时期,前后绵延500年之久。一般认为,斯多葛主义的历史分为早期、 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早期的代表人物除了芝诺以外,还有克雷安德和克吕西波;中期的代表人物有潘尼提乌、波昔东尼、西塞罗等;晚期的代表人物是塞内卡、爱比克泰德和奥勒留。 根据斯多葛主义的见解,哲学由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部分构成。在哲学划分的这三部分中,特别是在伦理学中,斯多葛派都谈到了国家、法律和政治问。克雷安德把哲学分为六大部分,其中除了辩证法、演说术、伦理学和物理学和神学之外,又把政治学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区分出来。在哲学各部分的进一步细分中,原来作为逻辑学的一部分的演说术,又被斯多葛派分为三部分:立法演说术、诉讼演说术和庆典演说术。 由此可见,政治学是斯多葛派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只对斯多葛派的逻辑学和伦理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几乎完全忽视了对斯多葛派政治思想的研究,但斯多葛主义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方面恰恰是其政治学而非伦理学。因此,本文即是希图改变这种状况,对曾被我国学术界长期忽略而又不应被忽略的斯多葛主义政治学作一初步的研究。 一 斯多葛主义源起于希腊城邦制度解体后的希腊化时代,它同当时的怀疑主义、犬儒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一样,都是对后城邦社会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所不同的是,斯多葛主义在这种反思中提出了一些崭新的观念和思想,从政治学方面讲,主要有以下四点: 1.自然法思想 世所公认,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影响的自然法思想是由斯多葛主义首先提出来的。这种自然法思想导源于斯多葛主义的宇宙观,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有时,他们又称它为“逻各斯”,“世界理性”、“上帝”或“命运”,这种普遍法则,作为自然的必然性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它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主宰者。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这种普遍法则的支配,它也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芝诺指出:“自然法是神圣的,拥有命令人正确行动和禁止人错误行动的力量。”因此,自然法不仅是支配自然的普遍法则, 同时也是支配社会的普遍法则,因此,自然法便从自然领域导入了社会政治领域。主要从政治的角度表述和阐发自然法思想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是罗马的西塞罗。 西塞罗坚定地宣称,在人定法之上,还有一个自然法存在着,它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统治宇宙的上帝的理性。关于自然法的 1 性质和作用,西塞罗指出:“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规则,它与自然相吻合,适用于所有的人,是稳定的、恒久的,以命令的方式召唤履行责任,以禁止的方式阻止犯罪……要求修改或取消这样的法律是亵渎,限制它的某个方面发生作用是不允许的,完全取消它是不可能的;我们无论以元老院的决议或是以人民的决议都不可能摆脱这样的法律,……一种永恒的、不变的法律将适用于所有的民族,适用于各个时代;将会有一个对所有的人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它是这一法律的创造者、裁判者、倡导者。” 在西塞罗看来,这种自然法具有高于一切人类社会立法的权威,是衡量人定法的唯一标准,它本身即是正义的同义语。 正是斯多葛主义的阐述和强调,自然法作为对永恒正义的表达和信仰,作为对人间非正义统治的批判成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普遍信念,并因此而成为整个西方政治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独立的个人 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化的独特观念,它在非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是不存在的,这种个人主义观念在西方可说是古已有之,而最早、最鲜明又最系统地表达个人主义观念的哲学家是斯多葛主义,这种个人主义观念是在城邦体制瓦解以后,在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重新解说中提出来的。 在古希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城邦时代,个人(主要指作为公民的个人)与国家几乎是溶为一体的,个人(公民)是国家有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家(城邦)则是公民生活围绕的中心,城邦兴衰与个人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城邦时代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均视个人为城邦国家的一部分,在国家之外独立存在的个人——这种观念是城邦时代的希腊人从来都不曾有过的。 在城邦解体后的希腊化时代,个人与国家之间紧密而融洽的关系也随之终结了,希腊人不得不学会过单独的生活,而且还得学会在一种新的社会联合体的形式下,即庞大帝国的形式下生活在一起,这种帝国在规模和人数上都远远大于城邦,尤其是政治上的独裁专制,将一般民众统统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日益疏离,这种状况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塔恩所指出的:“作为政治动物,作为城邦或自治的城市国家的一分子的人已经同亚里士多德一道完结了,作为一个人的人则是同亚历山大一道开始的。” 由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疏离、个人日益从政治生活退回到个人生活,日益关注个人的精神世界,这实际促成了个人的某种解释和个人主义的萌发。斯多葛主义便鲜明地表达了一种个人主义观念,在斯多葛主义看来,个人本身即是自足的,个人的幸福全在于内心的宁静和顺乎自然,不需假以外求,任何外在的功名和事物都无助于个人的自足和幸福。这样,斯多葛主义以一种伦理学的方式初步表达了个人主义的观念,即独立的个人是自足的、完美的和可行的。虽然它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但它却为现代个人主义奠定了某种基础。 3.世界主义的滥觞 在西方,世界主义的观念也是由斯多葛主义首先提出来的。当然,它首先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一种反映。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解体以后,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大的帝国之中,这种大型帝国,不论是马其顿还是罗马都拆除了种族间的屏障,使各种族的人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之内,促进了种族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使得原有的狭隘的种族观念逐渐淡化,一种世界主义思潮悄然兴起。另一方面,从理论上说,个人主义必然从逻辑上引伸出某种形式的世界主义观念,因为独立存在的“个人既要考虑如何安排他自己的生活,又要考虑同其他个人的关系(他就是同这些个人构成了人们居住的世界的);为了满足前一需要,就产生了研究行为的种种哲学,而为了满足后一需要,则产生了有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某种新思想。”“个人的生活和孤立的意识也有其相反的一面,这就是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是种族的一员,具有到处大致相同的人类本性。斯多葛主义是由其个人主义引伸出了如此结论:人类一体,每个人都是人类大家庭中的一员,个人与人类整体的关系优于个别种族、国 2 家的关系。因此,要树立一种超越单一种族和国家的世界主义新观念。 4.平等的观念 在人类一体的世界主义观念中,斯多葛主义发现,人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一个相同的类,在这种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具有与上帝共同的理性,共同受同一个自然法支配。因此,所有的人,无论其出身、种族、财富以及社会地位如何不同,在都具有自然赋予的理性这一点上他们都是相同的,作为一个人,他们都是平等的。西塞罗曾指出,在给人下定义时,应该是适用于所有的人。更为可贵的是,在奴隶制普遍存在,奴隶不被当作人看待的时代,斯多葛主义毫不迟疑地将平等原则适用于奴隶。塞内卡就认为,从伦理的意义上讲,奴隶制是不道德的,他还要求人们以由己推人的方式,将奴隶作为精神平等的伙伴、朋友来对待。 可以说,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个平等的观念是由斯多葛派提出的,虽然它还仅仅表现为一种观念,并未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一种诉求,但它毕竟是后代平等政治追求的理论前提。 二 从以上我们介绍的斯多葛主义政治思想的四大要点来看,斯多葛主义的这些思想在古代世界是非常新颖、非常先进的,对后世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果说,从纯粹哲学上看,斯多葛主义同伊壁鸠鲁主义、犬儒主义、怀疑主义一样,不过是古代哲学中众多的流派之一,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巨匠要逊色不少,那么从政治学上看,斯多葛主义就具有绝对的重要性,其地位和影响绝不亚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大师。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斯多葛主义是具有连贯性的西方政治思想的真正起点。西方政治学虽说早在公元前5世纪即已出现, 并在希腊城邦时代有过巨大的发现,出现了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伟大人物,但随着城邦在政治上的失败,以城邦为中心的古典政治学也告终止。在城邦失败的地方,以斯多葛主义为代表的新政治学得以诞生,这种新政治学所建构的政治传统就一直连续不断地延续到今天。正如美国政治学家萨拜因所说:“在政治哲学史中,公元前322 年亚里士多德的逝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正如他那比他早死一年的伟大的学生一生标志着政治学和欧洲文明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城邦的失败是划在政治思想上的十分清楚的一条线,而从这时开始,它的历史就一直不断地延续到今天。正如卡莱尔教授所说,如果说政治哲学的连续性在什么地方中断的话,那就是在亚里士多德逝世的时候。……无论政治思想后来的变化有多么大,它们无论无何也是连续的,从斯多葛学派中自然法理论的出现直到革命的人权学说都是如此。”巴克也认为, 西方政治文明的传统是由斯多葛学派首先建立起来的。这种政治传统一直未曾间断地流传至今。由此可知,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学只是西方政治学的前奏,斯多葛主义政治学才是其真正的起点。 第二,斯多葛主义的许多政治见解均成为西方政治文明的主要构成要素。斯多葛主义有关独立、自足的个人的观念无疑是独具特色的西方个人主义的早期表述,并对日后个人主义在近代的最终确立起了重要作用。而这种个人主义对个人独立的强调、对个人自主的追求、对个人自由的捍卫以及对压迫个人的种种外在权威和力量的批判是促使西方走向现代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它已经成为西方政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斯多葛主义关于人类一体、天下一家的观点是中世纪教俗两界关于世界国家的直接理论先驱,它在近代演变为世界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一方面对近代国家法和世界政府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在实际事务层面,国际联盟、联合国以及许多国际组织的建立,世界主义是其理论基础之一。而斯多葛主义则是最早倡导世界主义的哲学家。 斯多葛主义关于不分主人和奴隶、希腊人和异族人、高贵者和卑贱者、富人和穷人,所有人在精神上和人格上都一律平等的思想是西方最早的平等观,它对基督教的平等观和近代的平等观均起了重要作用,是现代平等观的先导。 3 第三,最重要的或许是整个西方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而又影响深广的自然法传统是由斯多葛学派奠立的。梅因指出:“如果自然法没有成为古代世界中一种普遍的信念,这就很难说思想的历史,因此也就是人类的历史,究竟会朝哪一个方面发展了。”(自然法思想在西方政治传统中的重要性是尽人皆知的。(注:参见本人另文:《自然法:永远的价值追求》,《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 )美国学者李普曼说:西方的“公共哲学作为自然法而闻名于世。哪怕自然法一词是引起了许多语义混乱的术语。我认为,这种哲学是西方社会的制度得以运转的前提条件。”这种学说主张在统治者与拥有主权的人们之上,在由凡人组成的社会之上,还有法律和正义。李普曼继续指出:“两千年来的欧洲思想一直受到这样一个观念的影响,即人的理性功能,可以对具有普遍有效性的法和秩序,形成共同的观念。作为理论,这个观念是由芝诺和斯多葛学派首次提出的,并为罗马的法律家们所吸收,为基督教神父们所采纳,被托马斯?阿奎那重新加工、重新确立。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后,它以一种新的形式为1688年英国革命与1776年美国革命提供了哲学根据。这个观念的持久的生命力及其在各个时代的一再复兴表明:它是普遍的不可磨灭的人类要求的反映,并且与制订处理各历史时期一再出现的政治问题的实际政策相关。 ”(自然法的主要功效在于它诉诸于“自然”权威,诉诸于人的理性,并依此来重新判定人类所享有的权利,使人们能够抛开历史传统、现存秩序的束缚,为正义和人的权利找到新的根据和终极理由。它主要是批判性的,它要在人定法的基础之上树立更高的权威,对现存秩序和法律进行评判,提出改进的意见,从而使法律和秩序更合乎正义法则。由斯多葛学派开其端的自然法思想在西方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以致于亚当斯说,在欧美国家“一个律师无论在他的公案上还是在他的衣袋里,都决不能没有一本关于自然法、公法、或道德哲学的小册子。”美国学者考文也认为,西方政治史上最著名的文献之一《美国宪法》所要表达和捍卫的理想正是自然法的思想。 伊壁鸠鲁 (Epicurus, 公元前341~前270年)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 伊壁鸠鲁生于公元前341年的萨摩斯,但父母亲都是雅典人,他在18岁时搬到雅典,之后曾去过小亚细亚,并在那里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公元前207年开始在雅典建立了一个学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哲学家”。据说在庭院的入口处有一块告示牌写着:“陌生人,你将在此过着舒适的生活。在这里享乐乃是至善之事。” 伊壁鸠鲁的学说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强调远离责任和社会活动。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快乐包括肉体上的快乐,也包括精神上的快乐。伊壁鸠鲁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它是“一种厌足状态中的麻醉般的狂喜”。 同时,伊壁鸠鲁强调,在我们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趣时,我们必须同时考虑它所带来的副作用。在追求短暂快乐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是否可能获得更大、更持久、更强烈的快乐。他还强调,肉体的快乐大部分是强加于我们的,而精神的快乐则可以被我们所支配,因此交朋友、欣赏艺术等也是一种乐趣。自我的欲望必须节制,平和的心境可以帮助我们忍受痛苦。 伊壁鸠鲁相信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并不认为原子的运动受各种自然法则的支配。伊壁鸠鲁否定宗教,否认神是最高的法则制定者,因此也就蔑视必然原则。伊壁鸠鲁悖论(Euthyphro Dilemma)是其著名遗产之一。伊壁鸠鲁也同意德谟克利特的有关“灵魂原子”的说法,认为人死后,灵魂原子离肉体而去,四处飞散,因此人死后并没有生命。他说:“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非理性的。因为对自身对死亡认识是对死亡本身的无知。 伊壁鸠鲁的学说并没有发展出科学的传统,但它自由思维的态度和反对迷信的实践,一直得到罗马帝国早期一些上层阶级成员的尊敬。而在今天,“Epicurean”这个词已经具有贬义,用来形容那些追求享乐的人们。 伊壁鸠鲁学说 伊比鸠鲁是一位相当特别的哲学家,也是受到最多误解的哲学家。他能跳脱无尽的形而上辩论,将重点放在人生真实的问题以及解决上,而不像一般哲学家只是去「解释」命运。许多人将他的名字当成「享乐主义」的同义字,事实上正是天大的误解。他的学说可以看成实用的「地球生活守则」。 他的学说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现在重读他的学说,是非常有意思的。 希腊化时期与全球化社会 首先我们比较伊比鸠鲁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伊比鸠鲁生於西元前342年,在他六岁那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继承了王位,开始东征,短短几年内征服了所有的希腊城邦,横扫波斯、埃及,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帝国。虽然在政治上,亚历山大征服了 4 希腊,但是在文化上,希腊文明却藉此流传到整个帝国的辖区,和各种文明交流融合,产生新血,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希腊化时期」。这时候,地中海地区的人们扩展了前所未有的视野,这麼多不同的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让向来习惯於城邦生活的希腊人重新调整适应新世界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那个时代的基调是动荡不安的,有史以来第一次,希腊人见识到庞大的帝国,陌生的大国度充满未知,人心惶惶,安全的城邦已经瓦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改变,每个人都像漂流在海上的小船,无依无靠。这种时代氛围深深影响哲学的发展,不是彻底怀疑、认为一切都是虚空、就是相信世界最高的主宰支配了人的命运,许多新兴宗教崛起,恐惧造就了迷信。整个社会充斥著厌世、弃世之风,以愤世嫉俗著名的「犬儒学派」就是此时产生的。 再看看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近年来,全球化突然成了一个流行名词,事实上从十七世纪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就已经悄悄变成互相关联的整体。和伊比鸠鲁的时代不同的是,当时统一世界的力量是军事征服,现在则是经济。 工业时代以后,这种相互关联的的关系发展得更明显,人们又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社会变迁。直到今日,许多跨国企业的各部门遍布五大洲,在非洲或拉丁美洲生产原料、在东南亚加工、销售到欧洲和北美洲,劳动人口大量在国际流动,「国家」的界限逐渐模糊,一个强国可以为了弱国境内的资源,不惜强力干预他国内政、外交甚至经济建设的政策。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无力,似乎做什麼都无法改变既有的社会架构,人只能做一个认分的螺丝钉,难以体会人性的尊严,无从感觉生命的完整。和两千多年前的人相比,我们现在弥补这个问题最普遍的方式就是消费~大量不切实际的商品到处充斥,伴随而来的是氾滥的广告,不断左右人们的生活态度。所有的资讯都短暂片面,甚至互相矛盾。人们找不到真正的心灵寄托。 我们不必深入做学术讨论,只要举当前社会的两个实例:对情欲的过度专注,以及对宗教的执迷。情欲是最具体、最切身的经验,当人们再也抓不住任何生存的实感,唯一能抓住的就只有情欲了。然而紧抓情欲,并无法解决内在更深层的需要,各派打著心灵成长招牌的团体就崛起了。 比较我们的时代和伊比鸠鲁的时代,会发现有些共通点:这两个时代都是社会规模大幅度扩张、造成人的适应不良以及价值感的沦丧,都充斥著虚无的风气、觉得一切的行动都没有意义,都有异常的宗教迷信。伊比鸠鲁的学说正是针对时弊而提出,或许对我们当今的处境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 伊比鸠鲁学说的宗旨 伊比鸠鲁出生於萨摩斯岛,是来自雅典的移民家庭。父亲是一位校长,他早期的初等教育都来自他父亲。十八岁到了雅典,服过兵役之后,陆续跟一些哲学家学习,在一番独立思考与钻研之后,他在西元前306年回到雅典,买下一栋房子和一个小花园,作为他的研究基地与学校。 他的团体十分重视友爱,他们按照共同的原则一起生活,包括他自己的三个兄弟、一些朋友、朋友的妻子孩子等,其中还有些原本是奴隶或妓女的人(这成为伊比鸠鲁受到攻击的理由之一)。他们过著非常俭朴的生活,基本的饮食是面包和水。这个花园就是他和弟子们共同实践学说的场所。 伊比鸠鲁认为,哲学必须完全为了人的生活实践而产生,他说:「医学知识若不能治疗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哲学若不能驱逐灵魂的痛苦,也是毫无用处。」因此他认为,人活在世上应该要快乐幸福,哲学应该帮助人达到这个目的。所以许多人误认为他指的是「享乐主义」,这就是误解了他对「快乐」的定义。伊比鸠鲁所说的快乐,指的是「身体的无痛苦与灵魂的无纷扰」。 他的著作「主要原理」四十条,就是他对於人应该如何离开痛苦、获得快乐所开出的「药方」,前四条可说是理解与获得快乐的要目。 第一条:那幸福和永恒的存在体,自身没有烦恼,也不会使任何别的存在物烦恼;因此他摆脱了忿怒或偏爱的制约。这类情感只存在於弱者之中。 这一条讲的就是「神」。伊比鸠鲁认为,当时那些新兴的宗教不能为人们提供出路,反而加深了恐惧,造成更大的精神痛苦。因此他提出:超自然的存在是不会有愤怒或偏爱的情绪的,我们不须害怕。神的形象,就是人的完美状态,对伊比鸠鲁而言就是「不朽的幸福」。达到这个状态的人,就不会畏惧死亡。 第二条:死对我们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那分解了的东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的东西就和我们没有关系。 这一条讲的是如何超越对死亡的恐惧。乍看之下,这种说法很像唯物论,因为他主张「分解了的东西没有感觉」;但是仔细一看,如果人死后没有感觉,后面那一句又为什麼出现「我们」个主词呢,因为死亡会让「我们」脱离会分解的物质,我们的身体、使用的物品、周遭的生物等等,只有当我们物质界的生命存在时才有意义,当我们的精神脱离之后,这一切就不再有意义了。因此他区分了会分解的物质与不朽的精神。如果精神能达到「幸福」的状态,死亡也不过是个转化过程而已。 第三条:消除一切痛苦,是快乐在量上的限度。只要快乐存在和持续,就不存在痛苦和不幸。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人只有感到痛苦时才会觉得缺乏快乐,如果不痛苦,自然不会特别追求快乐了。第二句话接著说,如果我们能过著一种让心态维持快乐的生活,就不会有痛苦和不幸了。基本上,他认为痛苦与快乐都是心识的影响。 这一条也常被人们误解快乐的涵义。伊比鸠鲁和当时的哲学家打过许多论战,他认为:「心的和平与摆脱痛苦是静态的快乐,享乐和高兴是动态的快乐。」获得快乐的途径和人的欲望有关,欲望又分为「自然的」和「虚浮的」。对欲望有正确的分析和取舍,才是得到幸福的基础。如果经过权衡,发现有些快乐不但短暂,而且还带来更大的痛苦,就必须放弃。因此快乐的前提是「理性」,不是放纵。 第四条:肉体的痛苦不会持续很久。极度的痛苦总是短暂的,在肉体中超越了快乐的痛苦不会持续很多天。在久病中可以有胜过痛苦的快乐。 这一条教导人们不要太执迷於身体的不适。伊比鸠鲁多年受到胃病和痛性尿淋沥症的折磨,他临终前写给弟子的信中说「没有什麼痛苦比之更剧烈。但我心中追忆著我们谈话的快乐,却位於这些痛苦之上。」他写好遗嘱,交代后是,洗了一个澡,喝了一杯葡萄酒,安祥宁静的离开人世。行动可以证明「老生常谈」与「实用智慧」的差别。 对友爱的重视 希腊文的友谊 这个词,是从爱 这个动词变化而来的,因为爱,人们才成为朋友 。因此爱、朋友、友谊对希腊人而言是相通的,这个关系可以非常广泛的将血缘关系包含在内。亚里斯多德认为,友爱是维系城邦的基础,因为友爱是正义最真实的形 5 式。在城邦瓦解之后,伊比鸠鲁继承了希腊人对友谊的见解,他的「主要原理」中有部分强调了友爱的重要。 第二十七条:在智慧提供给人生的一切幸福中,以获得友爱最重要。 第二十八条:我们相信没有什麼可怕的事情会永远继续或久持存。这种确信也使我们认清,即使在我们有限的生活境遇中,没有什麼比友爱更能增进我们的安全。 伊比鸠鲁对友爱的重视,和他对正义与快乐的看法是相关的。为了获得快乐,就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以免带来别人的报复或良心的谴责。这是一种消极的正义原则。但是更积极的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最高的原则就是友爱。这种品质不但能实现真正的正义,还可以让人得到支持,并且在全然的分享中享受幸福之感。友爱的意义就是人类的同胞爱、兄弟之爱,这和基督所说的爱是一样的,只是实践方式不同。伊比鸠鲁的前提是,如果大家都能彼此互爱,就自然不会做侵犯别人或伤害别人的事,只要人人都能确实的实践这一点,社会的纷争就会减少。 这样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或许显得太单纯,但是某方面却很符合我们的需要。全然的友爱,就是心轮的开启。当心轮的能量运转,并影响周遭人、事、物的运作,就会将未来带往正面的发展方向。当一切都在能量顺利的运作下进行,人就不必每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伊比鸠鲁甚至也提供了交友之道: 第三十九条:最善於应付外在环境中令人恐惧不安的因素的人,尽其可能的结交朋友,对於不能结交的人也要尽量避免结怨。如果这也办不到,就疏远他们,避免和他们交往。 小结:伊比鸠鲁学说的现代意义 我们大多数人对哲学是很陌生的,因为我们的哲学家不曾真正走出学院,用一般人的语言说话。不只是哲学家,学院中的研究者没有将他们的研究落实到生活中,造成学术与常民的脱节。就这一点而言,伊比鸠鲁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他能将艰涩的论证简化成一般人都懂的几句话。毕竟知识与常识必须结合,不该彼此分离。 他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生活中的实践」。他以身作则,将他的理论变成行动,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他的学说被后世学者称为「希腊人中产生的唯一福音哲学」,他的影响力传到希腊化世界的各地,直到罗马共合国覆灭,持续了三百多年。 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 生平与著作:出生于萨摩斯 。曾在雅典接受军事训练2年。据记载,他自称14岁开始学习哲学,曾就学于柏拉图学派的潘菲劳和德谟克利特学派的脑西芬尼等人,并熟悉亚里士多德和阿那克萨戈拉等早斯哲学家的哲学。伊壁鸠鲁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哲学,建立起一个思想上统一的完整体系 。前306年到雅典 ,在他自己买的一所花园里办学,由此伊壁鸠鲁学派也称花园学派。伊壁鸠鲁的学校里有男有女,还有奴隶,以充满友谊而著称。据记载,伊壁鸠鲁的著作多达300多卷 ,其中重要的有《论自然》、《准则学》 、《论生活》和《论目的》等 。现存的只有3封书信和一些残篇。 哲学思想:伊壁鸠鲁认为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获得幸福生活。因此他的哲学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物理学、准则学(主要讨论逻辑和认识论问题)和伦理学。 伊壁鸠鲁认为感觉是判断真理的标准。感觉是直接的 ,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觉的判断中。他依据感觉经验,肯定物体的存在,进一步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修正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体积和形状有无限多差别的观点,增加了与原子的运动有关的重量这一特性。提出原子有三种运动:因重量而垂直下落的运动、稍微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碰撞运动。伊壁鸠鲁认为物体的颜色等可以感觉到的性质是客观的,人的感觉是可靠的,概念来源于感觉,克服了德谟克利特以及古代哲学家对感觉不信任的倾向,反对了怀疑论和柏拉图的先验论。 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说认为快乐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但是,应当区分不同的快乐。解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节制欲望,远离政事,审慎地计量和取舍快乐与痛苦的事物,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这是生活的目的 。伊壁鸠鲁还认为人是以个人快乐为准则的生物。国家建立在相互约定的基础上,正义是人们互不侵害的契约,有利于人相互关系的便是正义的,否则是不正义的。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的学说被他的历代弟子奉为必须遵守的信条。伊壁鸠鲁的著名学生有麦特罗多洛、科洛特和继承伊壁鸠鲁学园领袖的赫尔玛可。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伊壁鸠鲁学派作为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罗马时期伊壁鸠鲁学派的著名代表有菲拉德谟和卢克莱修。他写的哲学长诗《物性论》,系统地宣传和保存了伊壁鸠鲁的学说 。3世纪以后 ,伊壁鸠鲁的学说成了基督教的劲敌。在中世纪,伊壁鸠鲁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发现和出版,扩大了伊壁鸠鲁学说对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影响。17世纪P.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它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英、法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伊壁鸠鲁的社会契约 说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直接先驱,他的伦理思想对英国J.边沁、J.S.密尔等的功利主义发生了影响。 6
/
本文档为【斯多葛与伊壁鸠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