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工商管理论文精品]基于SCP模式的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改革措施探讨

2018-01-18 50页 doc 167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工商管理论文精品]基于SCP模式的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改革措施探讨[工商管理论文精品]基于SCP模式的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改革措施探讨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Abstract 摘要 电信业改革是当今产业经济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实现电信业的...
[工商管理论文精品]基于SCP模式的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改革措施探讨
[工商管理论文精品]基于SCP模式的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改革措施探讨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Abstract 摘要 电信业改革是当今产业经济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实现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成为各国政府电信改革的目标。经过一系列分拆和重组,中国电信业的垄断结构已被打破,但离实现有效竞争的改革目标尚有不少差距,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的诸多因素远未消除,电信企业竞争力不强,无法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这些都将制约中国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 有鉴于此,本文从上述背景出发,利用西方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的有效竞争理论,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方面分析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并据此对中国电信业的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阐明其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第二章阐述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SCP模式是有效竞争最全面、最具有概括性的衡量标准,因此本文主要基于SCP模式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整体评价框架。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依据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对中国电信业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移动通信领域、固定市话领域、固定长话领域和其他业务领域。第四章阐述了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进一步完善中国电信业的规制体系、实行民间资本参与的电信产权改革以及完善电信企业治理结构。第五章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提出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电信业 有效竞争 SCP模式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searching problems in Industrial Economics field. Workable competition is the aim of II Abstract telecommunications reform. After a series of disassembly and recombination, The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monopolization has been broken down. But there is still a long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ve goal of effective competition. Many factors that block fair trade have not been eliminated. The telecommunication is not competitive enough to facing the more and more furiou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ll of these will restrict the fa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Thus, allowing for the points above, using workable competition theory in West Industry Organization Economics,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evaluate frame of the workable competition, and basing on it,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ompetitive status in every operative area of the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It is suggesting some advices for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to realize workable competition.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The chapter one is introduction. It has made a clear distinction of the whole paper, illustra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rimmed the relative references and evaluated them. Then it put forward the studying route and frame. The second part has described the evaluative frame of the workable competition. The SCP model is the most across-the-aboard, and it has the most recapitulative evaluative standard. Based on the SCP model, this text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whole evaluative frame of the workable competition.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ve frame, the chapter three has studied and testified the competitive status in every operative area of the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respectively, includ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fixed local calls, fixed long distance calls, and other operation fields. The fourth chapter has given some advices to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on realizing workable competition, includ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poverty-right reform and the Structure of Enterprise Governance. The last chapter has concluded the research, pointed out the new points、limits and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 in future. Key words: Chines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workable competition SCP model III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 1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2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3 1.2.1 有效竞争的概念................................................. 3 1.2.2 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4 1.2.3 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 ......................................... 6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 .......................................9 1.3.1 分析框架 ...................................................... 9 1.3.2 研究方法 ..................................................... 10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 12 第一节 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 ......................................12 2.1.1 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与产品差异性 .............................. 12 2.1.2 基于市场结构的有效竞争分析 .................................... 15 第二节 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 ......................................17 2.2.1 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 17 2.2.2 基于市场行为的有效竞争分析 .................................... 18 第三节 市场绩效与有效竞争 ......................................19 2.3.1 经济绩效与配置效率............................................ 19 2.3.2 基于市场绩效的有效竞争分析 .................................... 21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 23 第一节 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状态 ........................23 3.1.1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不对称的双寡头结构 .......................... 23 IV 目录 3.1.2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竞争行为 .................................. 26 3.1.3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绩效比较 .................................. 28 3.1.4 移动通信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33 第二节 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领域的竞争状态 ........................35 3.2.1 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对称的双寡头结构 ............................ 35 3.2.2 固定市话领域中的企业行为 ...................................... 37 3.2.3 固定市话领域的市场绩效 ........................................ 37 3.2.4 固定市话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39 第三节 中国电信业固定长话领域的竞争状态 ........................41 3.3.1 充分竞争且有效的市场结构 ...................................... 41 3.3.2 固定长话领域中的企业行为 ...................................... 42 3.3.3 固定长话领域的市场绩效 ........................................ 42 3.3.4 固定长话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43 第四节 中国电信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竞争状态 ........................44 3.4.1 数据通信业务的竞争状态 ........................................ 44 3.4.2 无线寻呼业务的竞争状态 ........................................ 45 3.4.3 电信增值业务的竞争状态 ........................................ 46 3.4.4 其他业务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47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 48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中国电信业的政府规制体系 ......................48 4.1.1 健全电信业管制的法规体系 ...................................... 48 4.1.2 建立新型的电信管制机构 ........................................ 49 4.1.3 完善电信业的政府管制手段 ...................................... 50 第二节 实行民间资本参与的电信产权改革 ..........................53 4.2.1 推进所有制改革................................................ 53 4.2.2 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54 第三节 完善电信企业治理结构 ....................................56 4.3.1 电信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 ........................................ 56 V 目录 4.3.2 电信企业治理结构的 ........................................ 57 第五章 结论 ............................................. 60 第一节 几点结论 ................................................60 5.1.1 有待于强化竞争的领域.......................................... 60 5.1.2 有待于规范竞争的领域.......................................... 60 5.1.3 有效竞争市场特性总结.......................................... 61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62 5.2.1 本文的创新点 ................................................. 62 5.2.2 本文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63 致谢 .................................................... 64 参考文献 ................................................ 65 个人简历 .............................. 错误~未定义书签。68 VI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化浪潮的兴起,实现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成为各国政府规制改革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为研究内容,通过对电信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以及中国电信业竞争现状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1.1 实现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是当今世界各国电信改革的目标 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电信业作为推进信息化社会的产业主体,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传统上,政府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电信产业实行的是严格的管制。然而,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需求规模的急剧扩张使得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逐渐弱化,电信业的竞争性正在逐步加强。实现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电信业改革的目标。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英国率先打破电信行业的垄断结构,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放松规制、引入竞争的电信改革热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1994年中国联通成立为标志,邮电部对电信业的独家垄断被打破,中国电信行业步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快车道。经过1999年的中国电信业重组和2001年的中国电信南北分拆,中国电信行业形成了以六大国有电信企业,即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为主体的竞争性市场结构。 1.1.1.2 中国电信业距离有效竞争尚有一定差距 目前,中国电信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距离形成有效竞争还相差很远,主要表现在: 第一,结构重组之后,虽然已没有任何一家电信企业处于行业绝对垄断地位,但分业务经营模式下的中国电信企业却在一些细分的业务市场形成了垄断, 1 第一章 绪论 如2005年中国移动在移动通讯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75.6%,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市话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更是超过了98%,业务市场的垄断阻碍了有效竞争的形成。 第二,与世界一流电信企业相比,目前我国电信企业在劳动生产率、管理能力、国际市场拓展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据《2003年中国电信行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显示,在构成企业竞争力的6个参评指标中,中国企业的排名都比较靠后,所有指标均低于平均值。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竞争不够充分。 第三,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和规制制度建设滞后,电信业远未建立公正公平、有效有序的市场秩序。在不同电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上,对有效接入进行人为的阻挠;在放松管制的竞争领域,推行恶性价格战等。这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对产业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第四,中国电信行业从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来看已位居世界首位,但从国际竞争力来看,仍与电信强国有很大差距。根据《2004年中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来看,2004年我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数仅为是美国的64.7%。 由此可见,中国电信行业要实现有效竞争的目标,还任重而道远。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上述背景为出发点,从有效竞争理论入手,运用产业组织分析方法,对中国电信业各类业务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研究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问题,系统分析中国电信业各个业务领域是否实现了有效竞争以及如何实现有效竞争,分业务来分析电信业竞争现状是一项新的研究尝试,对有效竞争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对实现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1.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首先,本文构建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分解为三个方面,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每个方面又包含了若干个具体的衡量指标。为本文及今后关于有效竞争的研究提供了一般性框架。 2 第一章 绪论 其次,将电信业的竞争现状按照业务划分来进行分析,划分为移动通信领域、固定市话领域、固定长话领域和其他业务领域。对每种业务都根据评价框架来衡量其是否实现了有效竞争,为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有效竞争现状的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1.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电信业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以实现电信业的有效竞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最后提出的政策建议对未来政策改革和现行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二,虽然本文的研究聚焦于电信业,但鉴于网络型基础产业(电力、电信、邮政、铁路等)共有的经济特征,尽管技术属性、发展现状和改革进度各异,但从长期来看,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基本框架和实施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供其他网络型产业借鉴。为此,本文的研究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1.2.1 有效竞争的概念 有效竞争理论是基于如何解决马歇尔冲突由克拉克提出的,所谓马歇尔冲突就是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之间存在着难以调解的矛盾,大规模生产带来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企业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加强,结果是垄断的形成扼杀了市场竞争、使经济丧失活力。1940年克拉克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他指出,短期均衡是一种静态概念,在既定的生产条件下,它通过价格的自动调节以实现供需均衡;而长期均衡是一种动态概念,它随着产业成长和经济发展而使长期成本下降和长期供给能力增强,以实现长期供需均衡。他认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这两者的实现条件往往不协调,为缩小这种不协调,首先要明确有效竞争的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长期均衡的竞争 1格局。 1 J M Clark(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40,Vol.30(2):56 3 第一章 绪论 因而,从实质上说有效竞争就是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协调的一种竞争格局。可以用图1.1来分析,在图中,S(X)为规模经济曲线。当不考虑外部性时,生产者成本等于社会成本,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平均生产成本不断下降。C(X)为竞争成本曲线。一般来说,随着竞争程度的提高,生产者的竞争成本可能会增大,但经济效率的提高,会导致社会成本的降低。C(X)曲线将随着垄断程度的增加而逐步上升。T(X)=S(X)+C(X)为规模经济曲线与竞争成本曲线的垂向叠加。当T(X)达到最小时,意味着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综合作用使社会成本最低,从而实现有效竞争。 然而,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又具有相互排斥性,特别是在那些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产业,两者的排斥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垄断,导致经济缺乏竞争活力。因此,有效竞争作为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相互协调的一种理想状态,其协调点是合理界定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度”,其目标是协调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所发挥的作用,使社会经济效率最大化。 社 会 成T(X) 本 C(X) S(X) 有效竞争 规模(或垄断) 图1.1 有效竞争的实质 资料来源: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18 1.2.2 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有效竞争作为兼顾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一种市场结构,如何确定两者的 4 第一章 绪论 “度”,即如何界定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成为许多经济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其中以梅森的“二分法”标准和索斯尼克的“三分法”标准最为突出。 1.2.2.1 梅森的“二分法”标准 1957年,哈佛大学的梅森教授将以往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的论述,归纳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一是将能够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以及形成这种市场结构的条件归纳为市场结构标准;二是将从市场 2绩效角度来判断竞争有效性的标准归纳为市场绩效标准。这就是有效竞争标准的二分法。 1.2.2.2 史蒂芬?索斯尼克的“三分法”标准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索斯尼克提出了以结构—行为—绩效三分 3法来概括的有效竞争标准。 市场结构标准: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 市场行为标准:对于价格没有共谋;对于产品没有共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 市场绩效标准: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 虽然三分法对于有效竞争标准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缺陷,如市场结构标准基本上只是放宽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条件,“不太高”之类的标准尺度也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表述,但是其作用在于:第一,不再将不现实的完全竞争作为理想的追求模式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第二,注意从不同的方面提供判断具体的有效竞争状况标准;第三,这一标准体系有利于从不同角度对竞争是否有效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判断。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对有效竞争的作用如图1.2所示。成熟的市场结构和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的市场行为,保证了竞争沿着具有效率的正确轨道运转,充分地展开。市场绩效决定了竞争有效与否的大方向,否则即使再充分的竞争,如果违背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提高的目标,也无法称其为有效竞 2 Jesse W Markham(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Vol.40(1):349,361 3 Stephen H Sosnick(A critique of concepts of workable competi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8,Vol.72(3):380,423 5 第一章 绪论 争。效率与效果的统一结果就是有效竞争。 市场结构 正确地做事 效率 市场行为 有效竞争 做好事情 效果 市场绩效 做正确的事 图1.2 SCP模式与有效竞争的关系 资料来源:杨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途径—有效竞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8 梅森和索斯尼克对于有效竞争标准的界定充满了非量化、不可判断的内容,没有获得经济学家们的普遍赞同。但他们提出的研究方向为后来者提供了启示。 1.2.3 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成果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市场机制比较完善,在政府放松对电信业的规制之后,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因而,西方经济学家对电信业市场竞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电信服务资费和网络接入定价等方面。这其中影响较大 4的有鲍莫尔和威利格(1982)提出的有效元素定价规则、拉丰和泰勒尔(1994)提出的关于网络接入定价的拉姆塞定价以及史普博(1989)关于完全可分配成 56本定价的研究等。拉丰和泰勒尔系统分析了服务资费、网络接入定价、普遍服务以及规制制度改革等关键问题,论述了可竞争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在电信 4 Baumol,Panzar,Willin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210,248 5 D F Spulber(Market Microstructure:Intermediari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5,70 6 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2,31 6 第一章 绪论 改革中的应用,颇有新意和启发性见解。 始于九十年代中期的中国电信业改革以经济转轨为背景,体现出不同于西方国家电信改革的独特性,受到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张维迎和盛洪(1998)在研究联通公司成立之后的中国电信市场竞争时发现,在电信业务上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的邮电部利用自己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权力处处阻挠联通公司的商业运营。他们认为对中国这个处于经济转轨中的国家来说,最为严重的反竞争行为似乎不是来自企业本身,而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政策或者来自政府与国有企业 7之间的合谋。 《产业论坛》1998年陆续发表了在许多方面观点相左的两篇文章,将人们对电信改革推进路线的争论推向了高潮。王小强主张建立由政府控制、行政垄 8断的国家基础信息网,各运营公司平等接入,开展服务竞争;而方宏一则主张 9保持电信和广电两网并存,展开网络的良性竞争。周其仁(1998)对二者都作了批判,他主张通过公共政策程序分解中国电信,开拓竞争空间,在此基础上全面开放基础电信业务,利用可行的“重复建设”进行数网竞争,实现“三网 10合一”(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复合为一个平台)的技术前景。 一些学者重点对中国电信行业的规制体制进行了研究。1998年王俊豪(1998)比较分析了中英两国电信产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成效,提出颁布《电信法》、培育市场竞争力量、推行电信企业股份制改革等一系列推进中国电信改革的政策建议。于良春、胡雅梅(1999)运用SCP的研究范式剖析了中国电信业的市场运行状况,发现由于电信规制体制不合理,相关法律不配套,企业实力过于悬殊等原因,中国电信业的规制改革并未实现预期目标。 世纪之交,中国电信行业结构大分拆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学者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现实背景。 11郑杰等(2001)提出了中国电信业的主垄断模型。他认为中国在市内固话、固定长话、数据传输、移动通信等电信经营领域形成了一家占领市场主要份额,其它一家企业或数家企业占领少数市场份额的主垄断格局,其中主垄断厂商分 7 张维迎,盛洪(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1998(2):22,24 8 王小强(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论坛,1998(1):45,46 9 方宏一(再论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论坛,1998(2):15,16 10 周其仁(三网聚合,数网竞争(产业论坛,1998(4):52,54 11 郑杰,易卫平,郁义鸿(我国电信行业的主垄断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1(6):94,96 7 第一章 绪论 别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通过对企业行为引起的企业绩效的各种关系进行分析,引入前向纵向控制,发现主垄断企业的各种行为会引起各种不同的效果,其中前向纵向控制会引起行业内利润下降的反竞争效应。 12滕颖(2001)指出我国电信业市场虽然已被分拆为移动通信、长途电话、市话及电信新业务等至少四个业务领域,而且某些业务领域似乎已经形成较好的竞争态势,但垄断的根本条件并没有改变,呈现出“分拆而无竞争”的市场结构模式。文章认为,我国电信市场形成政府直接控制的非市场竞争性和垄断竞争性的市场的新型二元市场结构是一种客观、有效的市场结构,该市场结构的形成可通过政府行政性的强制划分和重组来完成。 史炜(2002)针对中国电信分拆后电信行业市场格局的新变化,重点研究了电信公司资产多元化、引入民营资本、打破行政垄断、建立市场化垄断等问题,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垄断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实现重点产业自我保护和有效扩张的工具,因此需要利用市场化垄断的特有功能来迎接国际电信联盟的挑战。陈小洪、马骏(2002)分析了中国电信行业资费体系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加入WTO对电信资费体系的影响。在总结国外电信资费体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推进我国电信资费体系改革的政策措施。 13马骏(2003)总结我国电信业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包括形成了互相竞争的网络、业务上相互竞争、运营商的规模比较均衡及各业务的竞争程度不同等,总体来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有效的竞争格局,并对如何形成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结构提出了三点措施建议,包括鼓励新的接入方式的运用;增加移动通信市场的准入、允许无线市话技术的应用及增发移动牌照;为增值业务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等。 14)杨学兵(2004提出中国电信市场的特征,其基本假定为:寡占市场、同质产品市场、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各电信运营商的供给能力小于市场需求。他利用贝特朗模型对中国电信价格竞争进行了研究,分为无供给能力限制的电信市场均衡价格,有供给能力限制条件下的电信市场价格竞争,合谋—联合定价,并提出了电信价格竞争策略建议及电信价格监管政策建议。 15孔淑红(2004)指出中国电信业务最主要的几个领域,即市话业务、长话 12 滕颖,钱宇(我国电信业市场格局与电信业发展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5,28 13 马骏(中国电信业竞争分析(当代通信,2003(16):45,47 14 杨学兵(寡占模型与中国电信市场价格竞争问题研究(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36,38 15 孔淑红(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竞争策略及发展对策(经济评论,2004(3):63,65 8 第一章 绪论 业务和移动电话业务领域,均主要有两个参与者,提供只有某些差别的相似产品,构成了非常典型的寡头竞争市场格局。它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以垄断因素为主同时又具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该市场结构的特征是双方自然形成协议定价,共同瓜分市场。但中国的电信市场虽然运营商数目大大增加,寡头有效竞争格局并没有形成,仍处于以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寡头恶性竞争阶段。 16李华威(2004)运用博弈论的相关基本原理,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双寡头垄断结构以及企业的行为进行了微观分析。文章指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是有差别的、独立行动的双寡头垄断市场。在联通初进入市场阶段,容忍是先进入者的占优决策,政府政策的扶持、不对称管制及市场博弈选择的结果,降低了移动市场资费水平,联通通过低价策略迅速扩张市场份额;在成熟阶段,中国移动在容忍和默许的同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包括价格策略以及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如广告、品牌、服务等,并且无论何种策略都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的先动优势。在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博弈的一方首先开发出新的产品与业务,则另一方将在这个新的产品与业务上处于劣势而放弃,如果继续开发只会导致双方的亏损。 这些专家学者的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使电信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建立一个有效有序的竞争格局。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框架 本文的研究首先从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着手,系统构建了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根据该框架对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固定市话领域、固定长话领域和其他电信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分析,从而对整个电信行业的竞争现状有全面认识。最后提出了实现电信业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电信业的规制体系、实行民间资本参与的电信产权改革以及完善电信企业治理结构三方面内容。 16 李华威,杨舟(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的博弈分析(移动通信,2004(6):45,49 9 第一章 绪论 具体研究框架如图1.3所示。 评价框架 市场结构 市场绩效 市场行为 现状分析 其他业务领域 固定长话领域 固定市话领域 移动通信领域 政策建议 政府规制 产权改革 企业治理结构 图1.3 论文研究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1.3.2 研究方法 本文以解释性研究为主,首先建立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有效竞争的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确立了本文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然后根据该框架体系分别讨论了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固定市话领域、固定长话领域的竞争现状,并就我国电信业如何实现有效竞争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和措施,因此本文结合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以期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 第一,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主要以已有的实践经验为基 10 第一章 绪论 础,研究新的任务和条件,判断政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定量分析主要为各业务领域是否实现了有效竞争的判断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第二,比较分析法。本文主要是按照中国电信业的业务分类来分别讨论其竞争现状,电信业各业务领域的差别很大,在对各个业务进行讨论的同时,也加以互相对比,以便为政府的政策建议提供指导。第三,实证分析法。本文首先提出了产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然后按照这一框架运用实证分析法来分析电信业各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从而得出整个电信业的竞争状况。 11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为了确定电信业的有效竞争状况,必须要有一套规范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许多经济学家探索了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其中以索斯尼克的结构—行为—绩效三分法标准最全面、最具有概括性。本文据此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总结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 第一节 市场结构与有效竞争 市场结构是决定产业竞争性质的重要方面,它反映了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买者和卖者集团之间等诸方面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的差别化、新企业的进入壁垒、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和价格弹性、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规模经济、生产的多样化等等。通过对这些市场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度量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个产业的竞争状态,从而研究该产业是否达到有效竞争。 2.1.1 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与产品差异性 在影响市场结构的诸多因素中,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以下分别就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作简要分析。 2.1.1.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可以用行业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市场上的企业数量三个指标衡量。 行业集中度是最常用的绝对集中度的衡量指标,它是指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如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资产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 17业的份额。计算公式为: 17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2,73 12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n x,i,1CR,i(2.1) nN x,i,1in为企业数;X表示居于市场第i位企业的指标数值。CR表示某行业中前nin 家最大企业的有关数值的行业比重,通常以最大的四家或八家厂商的份额来计量,CR和CR,分别称为“4厂商集中度”和“8厂商集中度”。它的值介于0和148 之间,值越大表示市场越集中。贝恩将市场集中度分为六种类型:CR的市场占4有率75%以上为极高寡占型、65%,75%为高度集中寡占型、50%,65%为中(上) 18寡占型、30%,35%为低集中寡占型、30%以下为原子型。 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是以产业内企业组合为基准的一个衡量集中度的指标,指某特定行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公式为: n2(2.2) HI=(/)xT ,i,i1式中,T为市场总规模,X为各个企业的某项业务数值,n为该产业企业总i 数。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HI指数等于0,而在完全垄断的市场上,HI指数则为1。也就是说,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与HI指数呈正相关。 计算出的HI指数通常较小,实际应用时通常乘以10000。根据产业组织学在一般政策实践中运用的标准:如果HI大于1800,该市场被视为高度集中的市场;如果HI在1000和1800之间,则该市场属于适度集中的市场;HI小于1000,该市场被归入集中程度较低的市场。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将这种标准更细分化,见表2.1。 表2.1 以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寡占型 竞争型 市场结构 高寡占?高寡占?低寡占?低寡占? 竞争?型 竞争?型 型 型 型 型 HI值3000>HI?1800>HI?1400>HI?1000>HI? HI?3000 500>HI (0/10000) 1800 1400 1000 500 资料来源: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8 18 杨公朴,夏士维(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42 13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市场上的企业数量也可以反应某一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情况,企业数量少的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反之,企业数量多的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因此,在 19分析生产者的规模及分布状况时可以用市场上企业的数量这个指标来补充。 本文在第三章中将主要运用以上三项内容来测定中国电信市场的集中度。 2.1.1.2 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赚取超额利润时能够阻止新厂商进入的那些因素,是新企业进入特定产业或市场所面临的一系列障碍。由于进入壁垒与垄断力量相联系,要使垄断力量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就必定需要找到某些 20排斥别人进入市场的方法,所以,进入壁垒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进入壁垒的度量问题一直为许多经济学家所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产业超额利润率度量法、企业规模比重法、进入率与退出率法。 某一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新企业进入就越困难,越容易产生垄断,而垄 21断往往会引起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产生垄断利润。无论是结构性的、策略性的还是行政性的进入壁垒,其目的都是使在位厂商获取超额利润。据此,我们可 'CP以用超级利润率来度量进入壁垒。设P为产业价格,为产业平均成本,为 ',P社会平均利润率,为产业超额利润率,则有: PC,'',,,PP (2.3) P '',P,P式中,越大,超额垄断利润越多,则进入壁垒就越高。我们认为当=0,即该行业没有超额利润,行业的利润率与全国平均利润率水平相一致时,处于有效竞争状态。 企业规模比重法是根据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该产业全部企业数的比重来确定产业进入壁垒高低的方法。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越小,该产业的进入壁垒 22就越大。 从进入壁垒的定义看,企业的进入率与退出率也反映了进入壁垒情况,公 23式为: 19 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14,117 20 Kenneth W Clarkson,Roger Leroy Miller(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Evidence,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McGraw-Hil1,1982(373 21 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5 22 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吉林:吉林出版社,2003(161 23 杨惠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58,164 14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新进入厂商数量 进入率=×100% (2.4) 原在位厂商数量新进入厂商数量+ 退出厂商数量 退出率=×100% (2.5) 原在位厂商数量新进入厂商数量+ 进入率和退出率反映了进入和退出的速度,我们可以用进入率与退出率的 进入率,,比值来表示行业壁垒的高低,η越大,新企业进入的速度越快,行退出率 业进入壁垒越低。 本文在第三章中将主要运用这三种方法来测定中国电信市场的进入壁垒。 2.1.1.3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在经营上对抗竞争的一种非价格壁垒手段,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较,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及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 24差异,从而具有可区别性和不可替代性。这种可区别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高低即意味着产品差异化的高低。在产品差异较高的市场上,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巩固或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能通过影响集中度、进入壁垒和非价格竞争间接影响市场结构。 厂商实施产品差异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在产品生产工艺过程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差异,从而生产出差别产品,此为硬差别:二是在产品营销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策划、宣传和服务,进行品牌和商誉创新,创造产品差别,此为软差别。硬差别的主要竞争手段是技术创新,软差别的主要竞争手段是广告和服务。本文在第三章中将主要从这两方面研究中国电信业的产品差异化。 2.1.2 基于市场结构的有效竞争分析 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都会影响该产业的有效竞争情况。 24 陈小洪,金忠义(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85 15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市场集中度是表示在特定的产业或市场中,卖者或买者具有怎样的相对规 25模结构的指标。它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市场集中度是考察市场结构即市场竞争与垄断程度的首要指标。在集中度的分析中,一方面我们认为集中度越高,大企业抑制市场竞争的垄断力量就越强,因此较高的集中度也会削弱市场竞争的活力,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集中度与规模经济正相关,因此,较高的集中度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集中度从抑制竞争活力和促进规模经济两方面影响着有效竞争。 集中度高表明行业中少数大企业拥有较大的经济支配能力,或者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能力。因此,不管这些少数大企业在主观上是否有使用垄断力量的动机,集中度高就已经表明他们在客观上具有了垄断力量。一般来说,集 26中度指标越高,行业垄断程度越高。市场集中度过高可能造成垄断,窒息产业内的竞争,阻碍技术进步,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而集中度过低则会导致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使得企业规模小型化、分散化,无法获得规模经济的利益,最终也会影响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进入壁垒是决定市场结构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市场结构中的进入壁垒条件是与行业的垄断程度相互联系的,行业的进入壁垒越高,垄断程度越强,而垄断的存在又会限制市场竞争的程度,因此,进入壁垒的存在不利于 27市场竞争,会削弱市场竞争的活力。 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并不能完全反映产业组织的垄断、竞争程度,因为如果产品差异十分显著,即使市场集中度很高,也可能出现市场竞争剧烈,呈现明显的垄断竞争的特点。产品差异化的存在,决定了在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其市场分割是不均等的,而且,不论是同一价格下还是不同价格,差异 28市场的企业市场份额都不相同。差异化程度对企业间的竞争内容及竞争程度也产生影响。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差异产品越多,市场竞争就越激烈,因此可以认为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产品差异化的存在,而产品差异化又对市场竞争程度有影响,所以,产品差异化可以通过影响竞争活力,进而影响有效竞争状况。 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对有效竞争的影响详见表2.2。 25 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2,105 26 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经济研究,1998(8):85,87 27 邓启惠(浅谈市场进入壁垒及其效应分析(经济问题,1996(2):52,54 28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8,64 16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表2.2 基于市场结构的有效竞争分析 指标 指标对有效竞争的影响 市场集中度较高可能造成垄断,削弱市场竞争活力;市场集中度较低会导致市场集中度 过度竞争,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因此集中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有效竞争的 形成 相对于市场集中度而言,高进入壁垒更不利于有效竞争,如果有潜在进入者进入壁垒 的威胁,即使市场集中度很高也会形成竞争压力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程度越高,市场竞争就越激烈,越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第二节 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 市场行为是指产业市场上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企业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对付竞争对手、适应市场环境的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可以反映某一产业市场的竞争情况。 2.2.1 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 本文主要介绍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的有效竞争评价方法。 2.2.1.1 价格行为 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企业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市场力量,或者说是市场支配力、定价能力,这样企业为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就必须利用这种市 29场支配力为其创造更多的利润而努力,这就形成了企业的价格行为。本文用销售利润率指标衡量价格行为。销售利润率高,说明厂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勾结、 30欺诈消费者的行为。 利润总额销售利润率, ×100% (2.6) 销售收入净额 2.2.1.2 非价格行为 29 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35 30 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169 17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企业最主要的非价格行为包括两点:一是发明、创新与采用新技术的行为;二是销售行为,其重点是广告行为。 创新是指对新产品、新过程的商业化以及新组织结构等进行搜寻、发现、开发、改善和采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创新能够使厂商获得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垄断会导致创新动力的减弱,竞争具有刺激技术进步的作用。所以创新程度越高,说明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投入的研发费用多,非价格竞争激烈。 广告是一种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及销售地点的信息形式,使企业非价格竞争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广告支出通常与其销售收入由密切关系,广告费用支出的增加将直接导致销售收入的增加,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厂商的利润。广告费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越大,非价格竞争越激烈。 2.2.1.3 组织调整行为 组织调整行为是指企业的合并、兼并、联合等行为。组织调整行为对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较大,有利于实现生产组合的优化,提高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从而间接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集中度, 31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本文主要是通过判断电信业中企业的合并、兼并、联合行为,来定性地判断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是否有利于实现有效竞争。 2.2.2 基于市场行为的有效竞争分析 市场行为中的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均会对有效竞争产生影响,也能够反映某一产业的有效竞争状况。 从价格行为来看,处于有效竞争状态的产业不存在厂商之间共同对付消费者的勾结行为,不存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厂商定价行为和销售中的欺诈行为。因此某一产业中厂商的销售利润率越高,说明厂商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勾结、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这样不利于该产业形成有效竞争。 在有效竞争市场上,企业必须运用非价格竞争手段来扩大产品差异,取得 32竞争优势。根据“新熊彼特假定”,企业规模、企业集中度、市场份额和科学 31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92 32 George Symeonidis(Price competition, non-price competi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UK(Economics,2000,Vol.25(3):37,54 18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研究与实验费用支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有效竞争条件下,企业规模适中,有进行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础,并能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企业的非价格行为显著。如果某一产业产品创新与广告行为的差异化程度低,竞争不激烈,则反映了该产业的有效竞争程度低。 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行为中,并购行为一方面减少了产业内企业的数量,扩大了现存企业的规模,提高了市场集中度,促进规模经济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活力。而企业联合行为有利于把企业竞争从无序引向有序,把分散引向集中,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因此,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行为对有效竞争产生有利影响。 市场行为各指标对有效竞争的影响详见表2.3。 表2.3 基于市场行为的有效竞争分析 指标 指标对有效竞争的影响 价格行为 厂商之间的勾结定价行为会阻碍有效竞争的形成 非价格行为越显著,市场竞争就越激烈,越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非价格行为 构 组织调整行为 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会对有效竞争产生有利影响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第三节 市场绩效与有效竞争 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中,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市场绩效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是结构与行为是否合理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 2.3.1 经济绩效与配置效率 市场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绩效、资源配置绩效和技术进步绩效三个方面。 2.3.1.1 经济绩效 以往对电信业绩效的研究大多都是对经济绩效的研究,且绩效指标的选取 19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比较单一,不够全面,如有的侧重于行业内的个别企业而忽略了行业对国家的贡献,有的则侧重于消费者利益的改善而忽略了企业和产业整体的发展。本文认为,要想全面地评价某一产业的经济绩效,必须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 33考虑,本文分为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三个角度分析。 从国家角度可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市场绩效: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产业业务总量年增长率占GDP年增长率的比重。二者都能反映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企业方面可从各企业自身的发展入手选取指标分析,如全年业务收入、全年新增客户等等。消费者角度可从服务质量与资费两方面入手分析。 2.3.1.2 资源配置绩效 资源配置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因此,分析任何产业的市场绩效都必须要分析该产业的资源配置绩效。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衡量资源配置绩效:利润率和市场供求状况。 在产业组织学中,通常使用利润率作为衡量行业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这是因为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资源配置实现最优,通过资源在企业间的自由流动,各企业的长期利润率趋于平均化,该市场上的所有企业都只能获得正常利润,且不同产业的利润率水平趋向一致。也就是说,行业间是否形成平均利润率是衡量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是否达到最优的一个最基本的定量指标。 利润率的一般计算公式是: ,,T R, (2.7) E 式中,R指税后资本收益率;π表示税前利润;T是税收总额;E表示自有资本。 资源配置绩效也可以反映在市场供求关系上,即市场供求是否能经常保持均衡。这样要分别判断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的发展状况,来判断供求是否均衡。 2.3.1.3 技术进步绩效 市场绩效中的技术进步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普 34及,可用技术指标来衡量,其二是劳动生产率,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衡量。 33 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34,146 34 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29,134 20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技术指标主要反映技术的发明、革新、普及情况,由于难以将技术准确量化,因此本文不做详细讨论,主要讨论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能间接反映技术进步的情况,但该指标并不完全由技术进步决定,还受诸如工资制度、人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对技术进步状况的体现程度有限。全员劳动生产率公式为: 行业营业收入总额 全员劳动生产率=×100% (2.8) 行业职工人数 本文用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行业处于有效竞争时的标准值。 2.3.2 基于市场绩效的有效竞争分析 市场绩效的优劣代表了经济效率的高低,因此市场绩效标准必然成为衡量有效竞争最重要的部分。经济绩效、资源配置绩效和技术进步绩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产业的有效竞争状况。 经济绩效所要说明的是合理的产业组织应该是产业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效益和效率性。某一产业经济绩效的改善有利于该产业形成有效竞争,经济绩效水平越高,表明该产业的竞争状况越趋近于有效竞争,反之,经济绩效水平越低,越不利于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资源配置绩效用以说明有限的资源能否被有效地分配到某一产业的各企业并被充分利用,有效竞争状况下,产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资源配置绩效越高,说明该产业有效竞争程度越高。技术进步反映的是生产可能性边界本身的移动带来的产出的变动,反映了资源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技术进步绩效越高,产业的有效竞争程度越高。参见表2.4。 表2.4 基于市场绩效的有效竞争分析 指标 指标对有效竞争的影响 经济绩效水平越高,表明该产业的竞争状况越趋近于有效竞争,反之,经经济绩效 济绩效水平越低,越不利于该产业有效竞争格局的形成 资源配置绩效 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对有效竞争产生有利影响 技术进步绩效 技术进步绩效高,表明产业的有效竞争程度较高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本章介绍的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总结如图2.1所示。 21 第二章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行业集中度(A11) 市场集中度(A1) HI指数(A12) 市场上企业数量(A13) 超额利润率(A21) 市 场进入壁垒(A2) 企业规模比重法(A22) 结 构(A) 进入率与退出率法(A23) 硬差别(A31) 产品差异化(A3) 软差别(A32) 基 于SCP 价格行为(B1) 销售利润率(B11) 模 式市创新(B21) 的场有非价格行为(B2) 行效为广告(B22) (B) 竞 争 评组织调整行为(B3) 合并、兼并、联合(B31) 价 框 架 国家(C11) 企业(C12) 经济绩效(C1) 消费者(C13) 市 利润率(C21) 场 绩资源配置绩效(C2) 效(C) 市场供求(C22) 技术进步绩效(C3) 全员劳动生产率(C31) 图2.1 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22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中国电信业的细分业务领域众多,各业务领域的竞争状态不同,讨论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现状,需要对各个业务领域分别进行研究。根据第二章提供的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本章对中国电信业最具特色的几个业务领域进行了竞争状态的分析,包括移动通信领域、固定市话领域、固定长话领域和其他业务领域。 第一节 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状态 移动业务是当今各类电信业务中的黄金业务,便捷的通信方式、快速的技术发展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使得投资回报率非常高。目前中国此项业务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企业经营。 3.1.1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不对称的双寡头结构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企业均要由国家发放营业牌照才可经营,因此这里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政策性壁垒,本文在此不再详述。本文主要采用市场集中度与产品差异化两项内容来测定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结构。 3.1.1.1 市场集中度 中国移动是从1987年开始经营移动通信业务的。2005年中国移动达到535亿元净利润,营业额达2430.41亿元,营业收入796.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项目后净盈利535.49亿元,相较04年的417.49亿元净利增长了28.3%。2005年全年新增 35移动电话用户4289.1万户,达到26563.4万户。 中国联通1994年成立之初最先选择进入移动通信领域,当时的注册资本只有13亿元,根本不足以与中国移动抗衡,于是通过“中中外”的形式进行融资, 36利用外资近100亿元。“中中外”是联通为了规避政府不允许外国企业直接拥有、 35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5 36 黄海波(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59,62 23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经营和管理中国电信企业出现的一种融资方式。比如联通的一个分公司(“中”)和一家国外投资方(“外”,一般也是电信公司)组建一个合资公司,该合资企业(主要是外方)建网和买设备,然后再租给联通公司(“中”)。联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具有了相当的实力。到2005年底,公司营业收入达8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净利润为49.3亿元,较上年增长9.7%。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2779.4万户,净增1571.3万户,累计用户市场占有率为34.5%。 表3.1是1999年-2005年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集中度和市场结构,反映了近年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竞争格局的动态变化。 表3.1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集中度和市场结构分析表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中国移动移动通3802 6656 10382 13800 17650 22274 26563 信用户数(万户) 中国联通移动通518 1870 4100 6817 9219 11208 12779 信用户数(万户) 全国移动通信用4320 8526 14482 20617 26869 33482 39343 户数(万户) CR(%) 88% 78% 72% 67% 66% 67% 68% 1 HI值 7900 6600 5900 5600 5500 5500 5600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5)》数据整理 从CR指数来看,自1999年至2001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CR大于70%,11说明这几年该市场是一种极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中国移动公司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但我们亦可以发现,从2002年开始,CR首次低于70%,这点证明中国1 移动通信市场开始由极高寡占型转变为高寡占型,中国联通公司在移动业务方面的实力在迅速地提升。总体上看CR指数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虽然移动1 通信市场仍然是双寡头的竞争格局,但很明显已经从中国移动占据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发展到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间的差距逐步缩小,竞争力度也在逐渐增强。 从HI值的计算结果来看,根据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1999年-2005年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HI值都大于3000,因此属于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24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总之,到目前为止,我国移动电信市场处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双寡头垄断格局,但由于二者的市场份额悬殊,这种双寡头格局仍然是不对称的。 3.1.1.2 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定义,电信业务差异化是指电信运营商在所提供的服务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其与其他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同类服务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产品硬差别与产品软差别,在第二章已经介绍过二者的定义。 从产品硬差别角度看,两者差别并不十分显著。从1G的模拟网到2G的GSM数字网,在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方面,中国移动始终引领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潮流。在GSM数字网时期,中国联通在跟中国移动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这种格局,在2002年联通强力推出CDMA后才开始有了变化。CDMA是移动通信领域的后起之秀,使用的是频分编码技术,与基于时分复用机制的GSM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联通CDMA的目的,在于通过技术优势寻求产品差别化,从而抗衡中国移动推出的GPRS商用网。GPRS是对GSM网络的一个升级,它的引用将延伸GSM系统的生存周期,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号码就可享受到随时在线的服务。 37GPRS与CDMA同属于2.5G的技术标准,是从2G向3G发展的过渡技术。可见,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上的产品硬差别并不显著。 从产品软差别角度看,中国联通首先推出了转换和依附策略,以寻求产品 38差异化,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转换和依附策略,即指在无形服务的市场营销中,尽量把服务和它的使用载体紧密结合起来,把无形之争,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有形之争,降低推广的难度。从2002年至今的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之中,可以看到转换和依附策略在中国联通产品营销推广中的良好运用。联通推出了“存单作担保,免费拿手机”、“打电话,得手机”的活动,把服务的营销依附在漂亮的CDMA手机上,让无形的服务营销插上了有形的翅膀,在发展新用户、完成全年700万用户的目标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中国移动也看到了把服务依附在手机上进行推广的重要性,于是推出了“话 37 连海霞(有效竞争与中国电信业管制体制改革(经济评论,2002(4):35,36 38 王红梅(电信全球竞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219,220 25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费立即送,酷机任你选”的活动,把服务同15款手机紧密联系在一起,减少了消费者信息接受和筛选的过程。 此外,联通和移动公司都多次在各种媒体发布广告,宣传企业的服务理念和品牌形象,如请明星做代言人,赞助各种文艺晚会和影视剧的制作等等,这些都是创造产品差别化的手段。但是两家公司的产品差别化的手段相似,所以软差别也不显著。 3.1.2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竞争行为 目前我国移动电话市场上的运营商只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大公司,因此不存在合并、兼并、联合等组织调整行为,这里只讨论价格行为与非价格行为。 3.1.2.1 价格行为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资费定价主要分为三种: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见表3.2。 表3.2 主要移动通信资费定价分类表 移动电话基本通话费、月租费。中国移动后付费业务:基本月租费50元, 本业务区基本通话费0.4元/分钟,漫游通话费0.6元/分钟;预付费业务:政府定价 无基本月租费,本业务区基本通话费0.6元/分钟,漫游通话费0.8元/分钟。 中国联通可在此标准基础上向下浮动10%。 国际、国内长途电话实行差别定价。国内长途电话0.07元/6秒,港澳台长 途电话0.2元/6秒,国际长途电话0.8元/6秒,给予联通向下浮动10%-15%政府指导价 的扶持政策。各公司优惠时段、优惠幅度自定,报主管部门备案。各公司推 出的手机话费套餐等也属于政府指导定价。 市场调节价 IP电话资费,过户费、呼叫转移、来电显示、短消息等增值业务资费。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根据上表的资费定价可以看出,各电信运营商不具备所有业务的定价权利,因此各营运商只能采取暗中折价等手段来排挤对手。下面我们根据利润率来判断移动领域的竞争情况。本文选取的标杆为沃达丰,沃达丰是世界一流的移动电话运营商之一,总部设在英国及德国,在全球27个国家有投资。本文以沃达 26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丰的利润率为有效竞争标准考虑。 沃达丰2005年移动用户数1.793亿,总收入644.70亿美元,纯利润77.65 39亿美金,利润率为12.04%。而中国移动2005年总收入306.48亿美元,纯利润67.53亿美元,利润率为22.03%。中国联通公司的利润率也很高。2005年,中国联通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6.8亿美元,移动业务收入为人民币90.7亿元,比上年增长8.2%。GSM业务的利润率达到41.5%,CDMA业务的利润率 40达到53.5%。由此可见,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利润率比沃达丰高出很多,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高利润率,是因为国内移动市场的竞争不充分,两家公司均获得了高额利润。 3.1.2.2 非价格行为 对于移动通信运营业来说,非价格行为可以包括网络、业务、品牌、广告与促销、销售渠道等诸多方面。 表3.3及续表即为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的非价格行为。从中可以看出,两家公司非价格竞争行为正在愈演愈烈,可见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强。 表3.3 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的非价格行为 非价格行为 中国移动GSM 中国联通GSM 中国联通CDMA 到2004年底达1.92004年底达6800万2001年底一期网络达到覆盖全 亿用户容量,基本用户容量,基本覆国330多个城市,网络容量为 覆盖全国所有地盖全国所有县市,1581万户,在少数有CDMA 网络 方,国际漫游范围国际漫游范围广,制式的国家开放漫游,2002年 最广,市场接受程市场接受程度较11月开始的二期建设网络规划 度最高。 高。 为1500万户,2004年底CDMA 用户突破2000万户。 提供语音业务客户提供语音业务客户CDMA1X提供语音业务高速 服务国际漫游,并服务国际漫游,并无线互联网接入服务,WAP浏 业务 提供短消息MMS提供短消息WAP数览下载类业务,高精度位置服 等GPRS数据服务。 据业务。 务多媒体业务等。 39 信息产业部(中国电信业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5 40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5 27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续表 非价格行为 中国移动GSM 中国联通GSM 中国联通CDMA 全球通有集团大客有集团大客户制;多种套餐如一次性预存两年话 户制;有各种明的有各种明的暗的套费赠送手机,预存三年则手机 暗的套餐制积分制餐制比中国移动更市话费半价(0.2元/分钟)且广告与促销 等优惠;全方位的优惠;诉求“随时两年免月租费等;诉求更清晰 广告策略;诉求专随地的联通随时随更健康更保密。 家的选择。 地的享受。 全球通包含三个自 品牌:全球通、全 以“世界风”、“新时空”、“UP新势力”和“如易通”球通易达卡、全球 为主的四大移动业务客户品牌。 通易通卡;神州行;品牌 梦网(互联网 移动数据业务;青 UNI联通无限(移动数据业少年品牌M-ZONE 务);CDMA代言人为姚明。 代言人为周杰伦。 几乎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签约卡在各自的主要是自己为数不多的营业 营业厅和各个手机专卖市场,预付费卡的厅,直销经理对集团客户实行销售渠道 销售点最广,甚至在各种小超市、书报亭上门销售;在部分大的手机销 等地方都有售。 售点有机卡捆绑销售。 资料来源:赛迪顾问(中国联通2005年董事长报告书(赛迪网 3.1.3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的绩效比较 市场绩效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是结构与行为是否合理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绩效是产业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市场绩效的优劣代表经济效率的高低,市场绩效标准必然成为衡量有效竞争最重要的部分。市场绩效主要表现在经济绩效、资源配置绩效和技术进步绩效三个方面。 3.1.3.1 经济绩效 28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经济绩效所要说明的是合理的产业组织应该是产业内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效益和效率性。本文主要从企业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来考察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绩效。 从企业方面来看,本文考察从1999年到2005年之间的数据,选取指标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移动电话用户数、全员劳动生产率、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具体数据见表3.4和表3.5。 表3.4 中国移动绩效指标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713.2 1138.7 1346.8 1509.1 1719.3 1924.4 2363.3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31.8 30.9 17.5 12.1 13.9 11.9 22.8 移动电话用户(万户) 3308 6652 10382 13845 17820 20429 26564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98.9 128.6 155.6 220.1 308.3 412.5 539.4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53.7 28.9 41.5 40.1 33.8 30.1 交换机容量(万户) — 10720 16764 18200 22200 23214 31425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5)》数据整理 表3.5 中国联通绩效指标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49.8 256.0 379.8 508.0 667.0 707.4 761.1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221.8 58.0 42.6 33.7 32.5 6.1 7.6 移动电话用户(万户) 521 1874 4100 6817 9280 11352 12779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21 45.6 74.2 164.5 253.5 334.6 429.3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 41.0 144.9 121.7 54.1 32.0 28.3 交换机容量(万户) — 2966 7236 8894 11498 12104 16858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5)》数据整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移动电话用户、全员劳动生产率、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都呈递增状态,反映了中国移动通信的总体绩效在变好。 需要指出的是,两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年增长率都呈递减状态,原因可能是随着竞争的深入进行,两家公司在业务收入增长方面的空间在变小。二者的 29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不同之处在于,2001年中国联通的劳动生产率年增长率大幅度提高,由2000年的41%提到2001年的144.9%。而中国移动则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53.7%降到2001年的28.9%。可能原因是2000年联通在中国香港、美国纽约上市成功,随后公司提高了内部管理效率,最近几年这种情况逐渐趋缓。 表3.6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1999-2005年发展状况的比较,比较内容包括用户、市场占有率、移动业务ARPU。其中,ARPU是average revenue per user 的缩写,表示每月每户平均收入。 表3.6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2000-2005年发展状况的比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用户(万中国移动 6652 10382 13845 17820 20429 26564 户) 中国联通 1874 4100 6817 9280 11352 12779 市场占有中国移动 78.0 71.7 67.0 68.3 64.3 67.5 率(%) 中国联通 22.0 28.3 33.0 35.7 35.7 32.5 移动业务中国移动 142.7 141 115 102 92 83 ARPU中国联通GSM 115 86.3 69.0 56.7 49.4 38 (元) 中国联通CDMA — — 172.3 128.4 85.3 46.8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2000,2005)》数据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家公司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是中国移动的市场占有率仍然高达67.5%,可见我国电信业的移动通信领域的双寡头垄断格局带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1994年之前,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由中国移动公司垄断经营,电信服务的价格不能正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为了维持企业的再生产和保证企业的发展,中国移动公司依靠其垄断地位将其自身的负担转嫁给广大消费者,使移动电话领域的经济绩效大大降低。由于移动电话业务的垄 41断经营,虽然在价格和服务上存在很多问题,但用户却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随着中国联通公司进入移动电话业务领域,上述问题大大改善。从中国联通开始为客户提供详细话单、综合性套餐服务,中国移动也开始提供这些服务,极大的方便了顾客。两家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期望在竞争中拥有优势,如CDMA、GPRS、彩信等等。 41 唐守廉(电信管制(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03,106 30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对于消费者而言,移动通信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合理化是最重要的,所以这里主要从电信服务质量和资费两方面来考察移动通信的市场绩效。 服务质量方面,移动电话接通率有很大提高,从1996年的38.22%上升至2005年的99.92%,而掉话率降至0.13%。具体数据见表3.7。用户满意度有所提高,根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2001年电信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测评结果”显示,中国电信业移动电话业务用户满意度指数仅为74.5分。此项测评结果是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4月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成立联合课题组,开展研究所得,2001年之前各年无“用户满意度”指标。2004年,该指数增长了84.6分。详细数据见表3.8。但是,从信息产业部申诉受理中心反映的数字看,移动电话业务的申诉越来越多,手机用户对移动运营商收取或代收的收集信息费方面异议较多、问题较突出。详细数据见表3.9。 表3.7 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服务质量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接通率(%) 38.2 41.8 52.5 55.8 60.1 99.7 99.8 99.1 99.7 99.9 掉话率(%) 4.68 3.29 3.03 1.39 1.25 0.64 0.60 0.25 0.22 0.13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服务质量报告(1996,2005)》数据整理 表3.8 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测评结果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全国移动电话(分) 74.5 76.2 81.4 84.6 中国移动移动电话(分) 74.7 76.5 83.5 86.7 中国联通移动电话(分) 73.5 75.1 79.3 82.3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电信服务质量用户满意度调查测评结果(2001,2005)》数据整理 表3.9 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业务第二季度被申诉情况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中国移动(件) 7 8 11 20 中国联通(件) 9 10 13 2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信息产业部关于电信服务质量的通告》整理 由此可见,我国移动通信领域服务质量问题仍然存在,需要大量改进,这 31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主要是因为移动通信领域的寡头垄断格局造成的,缺乏有效竞争机制。 资费方面,1992年,国家对部分移动电话业务资费标准进行了调整,即取消了移动电话开户费每号每次200元的规定,制定全国统一的指导性入网资费标准,每户一次性收取3000-5000元。1994年,大幅度下调了部分移动电话业务资费标准。将基本通话费每月150元调整为基本月租费每月50元。本业务区内通话费由每分钟0.50元调整为每分钟0.40元。漫游通话费由每分钟1.1元调整为每分钟0.60元。1995年,继续降低费用,移动电话入网费由3000-5000元降至2000-3000元。1997年,移动电话入网费由2000-3000元降至1000-3000元,允许上下浮动20%。1999年,两次调整移动电话资费标准。移动电话入网费指导性标准降至500-1500元,下降了75%。2001年,移动电话取消入网费。2002年,移动电话国际及港澳台自动漫游业务通话费的价格由各运营企业根据 42市场情况进行市场调节。我国移动通信资费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调整后,原来不合理的资费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表现为移动电话资费大幅度下降,这一变化使得移动电话用户大比例增加。 总之,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经济绩效正在好转,但还是有些问题存在,究其原因,移动通信领域的寡头垄断格局有不可逃脱的责任,因为寡头垄断影响了竞争机制的发挥,距离有效竞争还有一定差距。 3.1.3.2 资源配置绩效 本文以中国联通公司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来看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资源配置情况。根据上市公司年报的数据,本文计算出中国联通2000年至2003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中国联通公司2000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1%,2001年为7.3%,2003年为7.0%,而2003年降至6.1%,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发现其呈下降状态。中国移动公司也有类似情况。这表明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利润率正趋向于平均利润率,市场配置资源的绩效正在变好。 但是,从市场供求角度看,我国移动通信领域的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了,2005年用户总数已经达到3.9亿户,但相对于我国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言,供给能力仍然有待于提高,截至2004年5月,移动电话普及率只有20.8部/百人,此外,供给呈现较大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 3.1.3.3 技术进步绩效 42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1992,2005)(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 32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自主开发能力较差,掌握的核心技术还有限,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受制于国外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善,自主品牌的基站产品仅占3%,交换机占2-4%的市场份额,剩余的市场份额全被国外的产品占领。 现在,通信新技术如CDMA蜂窝电话、宽带光纤网等方兴未艾,国外相应的技术设备、产品已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国内尚无生产能力或生产能力较弱而市场急需的产品,如移动通信基站、移动交换机、ATM设备等,仍将从国外进口。 3.1.4 移动通信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根据上文对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业务属于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但是它们 43之间的力量和地位并不均衡。 中国移动借助原有的垄断地位在竞争中有以下优势:网络优势:中国移动借助于先行进入的优势,从最早的模拟网发展为现在的GSM网,其GSM网在覆盖率、接通率等方面都领先竞争对手。用户优势:中国移动的用户数远远高于竞争对手,另外,由于早期的手机价格昂贵、服务资费也较高,所以那时发展的用户都是高端用户,所以中国移动的用户质量也高于竞争对手。码号资源优势:由于我国尚没有出台带号转网的政策,码号资源成为各运营商的资源,从用户的使用习惯上,特别是高端用户,不愿意轻易更换手机号码,这也成为中国移动的又一优势。管理及人才优势:中国移动上市较早,更早的和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接触;另外,由于经营移动业务较早,也拥有技术上的人才优势。 中国联通虽然在以上几个方面处于劣势,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国联通在资费的灵活度上要高于竞争对手,这也是中国联通用户市场份额逐步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中国联通拥有电信全业务的经营许可,从电信业的一般规律上看,全业务的运营商比专一的运营商占有更多优势,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将多种业务捆绑进行销售;另外,虽然中国联通的移动通信网络的覆盖率在整体上弱于中国移动,但是在有些热点地区的覆盖强于中国移动,这与中国联通的后进入者的策略有关。因为对于后进入者来说抢占话务量比抢占地盘更有吸引力。 43 陈卫华(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9,84 33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潜在竞争者小灵通的蓬勃发展使移动通信行业竞争更加剧烈。严格意义上小灵通并不是真正的移动通信业务,国家政策中移动通信业务的定一种并不包含这种技术。从应用上看,由于技术的限制小灵通只能在慢速移动的近距离中使用,实质上是固定电话的延伸。但由于经营小灵通业务的固定运营商可以借助于原有的固网闲置资源,在本地业务上价格便宜,所以对移动通信的本地业务造成了一定竞争,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移动通信实际资费下调的一个因素。 总体来说,移动通信行业的竞争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中国移动依然是市场的领先者,中国联通虽然能够在新增用户市场、以及整体资费水平上对中国移动造成较大冲击,但是尚不能和中国移动势均力敌。而中国电信等经营小灵通业务的固定运营商是潜在的进入者。另外,虽然移动通信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运营商在营销策略、产品定价上具有一定的经营灵活性,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行业监管和国家政策又会对行业竞争格局的改变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单向收费、网间结算的资费标准、3G运营牌照的发放等。 此外,由于我国的移动通信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行业平均利润率高,同时竞争主体地位的不均衡,行业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目前的行业内的竞争手段还是价格竞争为主,竞争层次有待提高,竞争秩序尚需进一步规范。 下面我们来分析移动通信领域的寡头垄断结构是否形成了有效竞争。 有效竞争是一种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因此某一市场上有效竞争的实现需要该市场是一个可竞争市场,以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威胁迫使市场上的企业按竞争市场的规律和行为行事,从而逐步形成有效竞争。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构建可竞争市场的理论基础。可竞争市场理论是在美国70年代以来,规制失灵和放松规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提出来的。美国鲍莫尔在《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中系统论述了可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第一,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潜在进入者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成本等方面不存在劣势。第二,潜在进入者能够根据现有的价格水平评价进入市场的盈利性。第三,潜在进入者能在市场采用“赚一笔就跑”的“撇脂”策略。该理论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理想的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独家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 34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和效率并存的。 市场是不是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沉没成本”,是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退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那部分投资。沉没成本沉没的程度主要取决于所投入资本向其他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可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从市场退出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进入决策。 移动通信领域需要对专用资产和网络建设进行巨额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沉没成本,会极大的限制新企业的进入决策。因此还没有建立起可竞争市场,距离有效竞争尚有一定差距。表3.10是移动通信领域竞争状态的总结。 表3.10 移动通信领域竞争状态 市场结构 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 市场行为 利润率高,且非价格竞争愈演愈烈 市场绩效 总体绩效良好,但仍存在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综合评价 距离有效竞争尚有一定差距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第二节 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领域的竞争状态 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领域的经营主体,从特许经营牌照的持有情况看,2001年3月前实行的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两家双寡头垄断经营。铁通公司于2001年3月正式投入运营,市话业务的市场结构变为三寡头垄断经营。2001年底《中国电信横切方案》使市话市场形成了电信、网通、联通和铁通四寡头垄断竞争。中国铁通和中国联通的固定市话份额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目前固定市话市场实际上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对称的双寡头竞争。但是固定通信市场打破垄断后,两年来两大公司南北割据,市场相互渗透和扩展迟缓,垄断行为依旧。 3.2.1 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对称的双寡头结构 在固定市话领域,截止到2005年,中国联通的市场份额按照用户数计算约为0.37%,中国铁通市场份额仅为1.3%,而新成立的中国网通虽然和中国电信的 35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实力具有可比性,但由于他们各占据南北固定电话市场,短期之内也不会入侵对方的核心领域,即不会交叉进入对方垄断的市场,因此固定电话市场仍处于寡头垄断格局,与过去不同的只是由两家运营商对不同地域的市场分别垄断。 从市场集中度的角度来看,根据市话业务各公司拥有的客户数量,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该市场上占有绝对寡占地位。2004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为2.7亿户,而中国电信用户数接近1.9亿户,中国网通为0.8亿户。2005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5亿户,中国电信用户数达到2.1亿户,中国网通为1.3亿户。我们选用赫芬达尔指数对1999-2005年该市场结构进行测算,数据详见表3.11。 表3.11 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业务的市场结构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中国电信(万户) 10881 14357 17886 13346 16275 18721 21009 中国联通(万户) 119 43 17 28 92 112 128 中国铁通(万户) — — 136 328 376 393 451 中国网通(万户) — — — 7742 9408 8038 13455 全国用户数万户) 11000 14400 18039 21442 26331 27264 35043 CR(%) 98(92 99.7 99.2 62.1 66 67 68 1 HI值 9800 9900 5900 5200 5500 5500 5600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1999,2005)》数据整理 从表3.11可以看出,本地电话市场中,随着竞争的引入,中国电信独家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其市场份额下降,HI值降低,另外三家电信运营商的份额在不断扩大。根据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的市场结构分类,1999年-2005年中国本地市场的HI值都大于3000,属于高寡占?型市场结构。 从产品差别化的角度看,在本地电话市场上,中国电信运营商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和中国联通。中国网通是从中国电信中分离出来的,只是业务开展的地域不同,在此情况下两者的本地电话服务没有什么差别。中国联通的本地电话业务仅在全国几个城市开展,所占市场份额极小,而且由于实力原因很难和中国电信展开竞争,在此情况下,其业务很难具有差别性。 36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3.2.2 固定市话领域中的企业行为 价格行为:本地电话垄断高价行为在各类典型业务中最为明显,在几次话费调整中,市话费用呈上升趋势。而且,在电信产业大规模改革中,对本地网(市话)的竞争影响不大。这种高价格的背后是本地网竞争的不足。 组织调整行为:2002年初我国对电信业进行大规模重组,原中国电信被南北拆分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其中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河南、山东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21省(市、自治区)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为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新的中国网通);南方部分保留“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名称,继续拥有“中国电信”的商誉和无形资产。重组后两公司将分别占原中国电信业务收入的33.8%和17.2%。 自中国电信北方十省纳入北方网通,固话基础网络被割裂,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主导运营商没有全程基础网络的国家。从产业规模结构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分割损害了产业规模经济的发挥,不利于降低长期成本,而且增加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费用。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这种兼并重组行为属于国家行为,不属于市场竞争的需要。虽然改革的目的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但仍然是国有资本之间的竞争,必然导致低效率的市场行为和资源配置。 3.2.3 固定市话领域的市场绩效 3.2.3.1 经济绩效 这里主要从服务质量和资费两方面来考察本地电话业务的市场绩效。服务质量方面的具体数据见表3.12。 表3.12 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领域服务质量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接通率(%) 43.8 45.6 48.0 54.4 55.5 68.8 93.3 94.7 92.7 93.5 95.2 固话装机平均 30 28.6 26.9 24.3 21.5 15.3 10.7 7.0 5.4 4.1 3.6 时限(天) 37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续表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固话移机平均 28 27.5 25.8 23.2 20.2 14.1 10.1 6.3 4.6 4.3 3.1 时限(天) 固话修机及时 95 95 98 98.8 98.8 99.0 99.1 99.6 99.7 99.7 99.8 率(%) 固话障碍修复 平均时限(小32.5 28.4 25.4 22.3 20.2 17.7 15.7 9 8.9 7.6 7.2 时)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服务质量报告(1995,2005)》数据整理 从表3.12可知,本地电话接通率有很大提高,从1995年的43.78%提升到2005年的95.2%。另外,固定电话装机时限也在缩短,1995年固定电话装机时限平均为30天,而到了2005年,这一指标大大缩短,平均装机时限为3.6天。修机及时率方面,由1995年的95%提高到2005年的99.8%,2000年以后修机及时率超过99%。 资费方面,90年代以前,中国电信采用市话高初装费、低使用费的资费政策,不同电信业务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补贴,造成市话资费过低,而国际长话资费过高的扭曲的资费结构。交叉补贴的主要内容是:长途电话业务补贴本地电话业务,国际电话业务补贴国内电话业务,城市低成本地区补贴农村高成本地区,办公电话用户补贴住宅电话用户。这一交叉补贴的资费结构的形成机制是作为补贴原业务的价格普遍高于成本,而被补贴业务的价格普遍低于成本。应该说,在80年第市话严重短缺而又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采取交叉补贴和高处装费政策是必要的,暂时缓解了电信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电信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90年代开始,我国本地电话资费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具体情况如下:1990年,国家制定市话资费的指导性标准,并根据当时全国市话建设的平均成本,市话初装费收取标准定位为3000-5000元。1996年,市话通话费标准由0.10元调高至0.12元,允许上下浮动20%;初装费降低10%-20%,取消初装费标准的3000元下限。1997年,家庭同址安装第二步及以上电话的,初装费减半收取。1999年,固定电话初装费降至500-1000元,下降了81%,规定固定电话装移机工料费收取标准,统一为300元/线。2000 38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年,调整本地固定电话资费结构,基本月租费100元,首次3分钟0.18、0.20、 440.22元/分钟,以后每分钟0.09、0.10、0.11元,调整后市话上涨约1%。我国固定市话通信资费仍然较高。 3.2.3.2 资源配置绩效 目前,我国固定市话业务的利润率不足10%,虽然低于电信业其他业务收入,但仍然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另外,固定市话业务的量收不平衡现象显著,2005年前11个月,固定电话用户同上年前11个月比增长22.2%,而同期的本地电话网业务收入仅增长了9.1%。 从市场供求角度看,我国本地电话领域的供给能力大大提高了,用户总数达到35043万户,但相对于我国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言,供给能力仍然有待于提高,截至2004年5月,固定电话普及率只有20.5部/百人,此外,供给呈现较大的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 由此可见,我国固定市话业务的资源配置绩效较差,问题仍然存在。 3.2.4 固定市话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领域实际上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对称的双寡头垄断竞争,他们各占据南北固定电话市场,短期之内不会入侵对方的核心领域,即不会交叉进入对方垄断的市场,因此固定电话市场仍处于寡头垄断格局,用户几乎没有选择本地电话的权利,与过去不同的只是由两家运营商对不同地域的市场分别垄断。 具体内容参照表3.13。 表3.13 固定市话领域竞争状态 市场结构 对称的双寡头垄断 市场行为 垄断高价行为明显 市场绩效 存在资费高、资源配置绩效差等问题 综合评价 尚未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由于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各自对不同地域的市场分别垄断,因此二者间有 44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1990,2005)(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 39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效竞争的形成应该通过区域间比较竞争的方式进行。 区域间比较竞争又称标尺竞争,其理论模型由施莱佛在1985年提出,用于不同地区间垄断企业的间接竞争,属于激励性管制方法。它通过对经营条件、经济水平相近的同类企业进行比较,以其中效率较高的企业作为参照,激励垄 45断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其基本理论可以简单描述如下: 若自然垄断企业的利润为π,则有 (3.1) ,,,,,[PC(z)]Q(P)zT 式中P是按边际成本所决定的价格;C(z)是运营的平均成本;z是企业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投入;Q(P)是商品价格为P时的市场需求;T是政府提供给企业的一次性财政补贴。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是 (3.2) maxW=Q(x)dx+[P-C(z)]Q(P)-z, 按照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设计的管制方法应满足P=C,z=T。由于企业通常都是利润爱好型和投资厌恶型的,所以如果价格依赖于企业的成本,则企业将不会有减少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标尺竞争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引入同类型的 1,PCC,,,iij,N-1ji,(3.3) ,,1,Tzz,,,iij,N-1ji,, 企业作为参照,将企业i的成本C和投入z分别按同类企业的平均成本和平均投入ii 来决定,且满足 式中i是被管制的运营商;j是可比的运营商;z是运营商j的投入;C是运营jj商j的成本,N是可比的运营商个数。 由于运营条件完全相同的企业几乎不存在,因此企业的成本完全基于外部成本并不一定合适。标尺竞争通常会考虑引入一定比例的该企业成本,一般数学表达式为 (3.4) PkC1kC,,,()iij 式中是管制部门制定的价格;k是与被管制运营商的成本相关的系数。传Pi 统管制方法使低效企业可以长期经营,而标尺竞争在理论上使每个企业的价格完全与自身成本无关,且成本的削减将导致利润增加,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陷, 45 赵风云,王秀丽(输配电市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68 40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因而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应用。 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市场由南、北两个地区的企业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分别垄断,这两个企业在各自地区具有自然垄断性,政府与垄断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政府可能不知道各地区的真实成本,难以按企业的真实成本制定管制价格,从而影响管制效率,但政府可以运用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通过下面机制使两个企业竞争:南方的最高价格取决于北方的实际成本水平,反之南方的价格水平也就是北方被允许制定的价格水平。只要南、北外部条件相同并不存在任何合谋行为,这种做法能促进企业内部生产效劳和社会分配效率相结合,避免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率两难选择。 总之,固定市话领域有效竞争的形成需要政府对地区性垄断企业中国电信与中国网通运用有效的区域间比较竞争管制方式制定价格,政府管制政策应具有动态性,逐步培养,使二者形成区域间比较竞争。 第三节 中国电信业固定长话领域的竞争状态 在中国电信业各类业务中,固定长途电话市场的运营商最多(包括IP电话运营商),有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铁通等等。本文建立在SCP结构基础上对该领域的竞争状态进行分析。 3.3.1 充分竞争且有效的市场结构 固定长话领域相对于移动通信领域而言,竞争更充分,已经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五家主要的固话运营企业在传统长途电话业务上的竞争态势发展良好,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作为新进入者业务增长迅速,2002年两家公司的长途通话量增长幅度都超过100%。固定长话的竞争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IT技术的采用和IP电话竞争的加剧,导致了IP电话价格的下降,并对传统国内长话和国际长话业务造成强烈的冲击。2001年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时,国际和国内长途话费水平就已大幅调低了,传统固定电话原来较高的利润空间被相应压缩了,IP电话由于话费中包含市话费和长话费两部分,市话费又相应提高,IP电话的优势更是被大大地削弱了。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由于IP电话市场的放开,运营商较多,从2004年的 41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市场份额看,中国电信占40.8%,中国网通占26.1%,中国移动占22.6%,中国 46联通占10.5%,铁通占不到1%。 3.3.2 固定长话领域中的企业行为 价格行为:中国电信于2002年4月突然宣布上调费用国内长话由过去晚上21时起优惠推迟到零点后。又于2002年11月上调国际长途电话接入费,即国外运营商提供的国际长途服务收入中,使用了中国电信的长途网,而应该结算给中国电信的费用。长期以来,因中国电信国内拨打国外的国际长途资费畸高,导致国外主叫国内的长话通话量要高于国内拨出的话务量,中国电信来话结算费收入高于去话收入。国内外希望中国电信降低国际长途资费,提高去话量的呼声不断。因此,固定长话的资费有待降低。 组织调整行为:2000年,信息产业部批准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吉通公司、中国网通经营IP电话业务。2002年横切方案之后,更高一层次回归形成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中国联通四寡头垄断格局。目前,长途电话市场的运营商很多,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铁通等等。不过这些组织调整行为都属于国家行为,不是市场竞争自发形成的。故无法作为有效竞争的标准。 3.3.3 固定长话领域的市场绩效 从企业角度来看,固定长话业务在经历几年的下降后已开始回升,2004年上半年完成收入476亿元,增长14.5%,占电信业务总收入的18.8%,比重比去年底提高了4个百分点之多。 从消费者角度看,固定长话的资费不尽如人意。90年代以前,中国电信采用市话高初装费、低使用费的资费政策,不同电信业务之间存在大量的交叉补贴,造成市话资费过低,而国际长话资费过高的扭曲的资费结构。应该说,在80年第市话严重短缺而又缺乏资金的情况下,采取交叉补贴和高处装费政策是必要的,暂时缓解了电信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电信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90年代开始,我国长途电话资费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具体情况如下:1996年,国际资费标准调低30%,长途电话计费等级由12级简 46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4 42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化为4级。1997年,国际电话实行分时段计费,不分时段资费优惠20%-40%。1999年,调低国际电话资费60-70%,中东以外的亚洲国家按12元/分钟,其他国家按15元/分钟。2000年,电信资费大规模结构性调整出台,国内长途资费降低,将原0.50、0.60、0.80、1.00元/分钟的四级收费统一为0.07元/6秒, 47降低国际资费,国际电话统一0.80元/6秒。我国长途电话资费经过上述一系列的调整后,原来不合理的资费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表现为国内长途、国际长途电话资费大幅度下降,这一变化使得电话用户大比例增加。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国际长途资费仍高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如我国当前使用的国际长话资费标准是0.80元/6秒,折合为1.00美元/分钟,美国现行价格平均为0.5美元/分钟,这种较高的资费水平造成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我国用户普遍感到打国际长途电话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因而抱怨颇多。 尽管如此,固定长话领域的服务质量仍然是大大提高了。主要表现在长途电话接通率有很大提高,从1995年的45.21%上升至2005年的99.2%。见表3.14。 表3.14 中国电信业长途电话领域服务质量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接通率(%) 45.2 49.5 53.7 60.2 64.2 70.3 95.1 95.5 95.4 97.8 99.2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通信业服务质量报告(1995,2005)》数据整理 3.3.4 固定长话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固定长话的竞争首先来自于技术进步。IT技术的采用和IP电话竞争的加剧,导致了IP电话价格的下降,并对传统国内长话和国际长话业务造成强烈的冲击。如中国电信在开通IP电话以后,国内长话业务和国际长话业务明显下降,每年这两部分的业务量都在以10%递减,一些地区国内长话业务和国际长话业务量的降幅高达30%-40%。IP长途电话在通话时长上已经超过传统的长途电话,成为长途业务的最主要方式,IP电话市场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了。同时,5家固话运营企业在传统长途电话业务上的竞争态势发展良好,中国联通和中国铁通公司作为新进入者业务增长迅速,2002年两家公司的长途通话量增长幅度都超过100%。另外,2001年电信资费结构性调整时,国际和国内长途话费水平就已大幅调低了, 47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1996,2005)(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 43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传统固定电话原来较高的利润空间被相应压缩了,IP电话由于话费中包含市话费和长话费两部分,市话费又相应提高,IP电话的优势更是被大大地削弱了。 由此可见,固定长话领域相对于移动通信领域而言,竞争更充分,已经形成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而且竞争比较有效。见表格3.15。 表3.15 固定长话领域竞争状态 市场结构 市场主体较多,竞争充分 市场行为 由于竞争激烈,价格正逐渐降低 市场绩效 资费仍然偏高,服务质量有所改善 综合评价 形成了充分竞争且有效的市场结构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第四节 中国电信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竞争状态 这里的其他业务领域主要包括数据通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下面分别就这三类业务进行讨论。 3.4.1 数据通信业务的竞争状态 数据通信业务主要是指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务、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可视图 48文业务、电子信箱业务四大类。 早在2001年1月,在数据通信业务领域的企业已经很多,互联网骨干网单 49位已有9家,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达520家。而目前,中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总数已经超过500家,可以说我国数据通信市场多元化竞争的格局已经形成。 从产品差别化角度来看,在数据通信业务领域,除了由中国电信提供基础接入业务环节外,由于经营商众多,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状态。该业务领域内经营商基本能够根据消费者的种种类型提供自己特色的服务,而且经营商通过广告等营销手段不断在业务上强化自身形象,以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 从经济绩效角度来看,2004年上半年各类电信业务中增长最快的仍是数据业务,上半年完成收入162亿元,增长29.5%,占电信业务总收入的6.4%,比 48 庄伟刚,胡汉辉(电信产业竞争与规制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2(12):56,58 49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1 44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重继续攀升。保守预计2008年我国数据通信收入比例将达到10%左右,如果考 50虑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出现新业务的乐观情况,则有可能达到15%。 3.4.2 无线寻呼业务的竞争状态 在众多电信业务中,无线寻呼业务发展历程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无线寻呼 51业务是中国最早向非电信企业开放的电信业务之一,后又比照增值业务管理。自国家1993年放开对无线寻呼业务的管制以来,无线寻呼业务就以一种异常迅猛的势头在发展。开放初期,无线寻呼业务成为引领市场发展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由于这种业务具有投资少、技术要求低、见效快、回收期短等特点,因此该行业进入壁垒较低,很快就涌进了大量的经营者,在其发展早期,全国掀起了投资无线寻呼业的热潮。除了邮电部门之外,非邮电部门也大量投资,全国的寻呼台总数在1995年底已超过2000家,2001年达到4400家。 数量众多的寻呼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获取更多的利益,纷纷不惜成本大打价格战,价格竞争到了异常残酷的程度,整个寻呼业陷入了过度竞争之中,而后又受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业务及移动业务快速发展的冲击,多数寻呼公司由于经营不善,出现严重亏损,已经退出或拟退出寻呼经营。更为不利的是,前几年寻呼业过度竞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持续至今,市场经营主体退出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地体现在无线寻呼业务市场中,有些寻呼台不向发证机关办理退出市场的手续,不与用户打招呼,不妥善处理好用户事宜,擅自关闭寻呼台,甚至个别打着“终身服务”的旗号来骗取用户交纳一次性服务费,然后一走了之,造成大量用户的投诉和很坏的社会影响。 经过优胜劣汰,目前仍有寻呼企业近2000家。全国最大的寻呼企业是联通公司,2005年其寻呼用户达4720万,市场占有率达66%,其他较大的寻呼企业 52有中北公司、华英公司、深圳润迅通信公司等。目前,由于移动电话价格大幅下降,对无线寻呼业务构成极大冲击,我国无线寻呼业的发展步入低靡期。 寻呼业的教训,告诫我们虽然电信改革以打破垄断、增加竞争为主,但在电信竞争中同样要注意过度竞争的问题,过度竞争的现象不只发生在国外,在国内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50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4 51 史炜(中国电信资费体系改革的基本看法(中国工业经济,2002(1):44,45 52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5 45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总之,我国无线寻呼业务市场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型市场结构,无线寻呼企业以中国联通为主导(约占60%市场份额),众多企业分营,但是过度竞争带来的问题很多,仍需要逐步解决。 3.4.3 电信增值业务的竞争状态 电信增值业务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原有公用电信网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通信设备(主要是计算机设备)构成增值网后开发的附加通信业务,其实现的价格使原有网络的经济效益或功能价值增高,故称之为 53电信增值业务。电子邮件、语音信箱、电子数据交换、收集短信及互联网接入 54服务等等都属于电信增值业务。目前,我国的增值服务提供商已有8000多家,主要包括各类ISP(提供因特网及相关增值服务)、ICP(提供因特网内容相关服务)、ESP(提供电子商务相关服务)、虚拟运营商、转售业务提供商等等,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有效地繁荣了增值电信服务市场。 增值业务领域竞争态势良好,增值电信企业数达到8000多家,形成了多种所有制企业、多层次业务的竞争,竞争比较充分。由于在网络接入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基础运营企业经营部分增值业务,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如在2003年的400万宽带用户中,中国电信拥有50%,为最大份额,中国网通拥有20%,位居第二,其它份额被广电网络和以长城宽带为代表的众多驻地网所瓜分,这样,中国电信在发展宽带IP增值业务等上就占据了先机。此外,由于基础电信企业经营格局和业务范围还不完善,基础电信企业与增值电信企业的关系还没理顺。新一轮电信重组之后,虽然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有6家,但目前全业务有效竞争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几大基础运营企业经营范围单一,竞争不够充分,在服务下游存在着与其客户竞争、市场定位不准、产业链还没有完全理顺的问题,有时还挤压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增值业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影响了中国电信行业综合效益和整理实力的提高,抑制了开拓电信业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因此,增值业务领域形成了有效的竞争格局,但是由于整个电信业全业务有效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尚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增值业务领 53 李明月,唐小我(几种电信市话资费方式的定价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69 54 张延川,刘高峰(中国电信运营市场发展综述(通信世界,2005(10):79,81 46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域的进一步发展。 3.4.4 其他业务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中国电信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经营数据通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1992年一些非电信企业开始涉足这些业务领域,邮电部在1993年开始放开了对这类业务的管制,正式批准了非电信企业经营。因此这一部分业务是中国电信业最早引入竞争的。经过十几年的时间,这些电信业务已取得相当大的发展。这些电信业务的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型的。 但是,这些市场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无线寻呼业务领域的过度竞争带来了市场不规范问题,而电信业还没有形成全业务有效竞争格局,几大基础运营企业经营范围单一,竞争不够充分,在服务下游存在着与其客户竞争、市场定位不准、产业链还没有完全理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电信业数据通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 总之,电信业数据通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等其他业务领域竞争态势良好,形成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是,由于竞争激烈,使得市场上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政府运用政策手段来规范市场,促进其协调稳定的发展。具体参照表格3.16。 表3.16 其他业务领域竞争状态 市场结构 市场主体较多,竞争充分 市场行为 由于竞争激烈,市场行为不规范 市场绩效 绩效良好 综合评价 形成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但需要政府规范市场行为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7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我国电信产业本着“打破垄断、公平竞争、优化配置、加强监管”的指导思想进行改革,形成了寡头在不同业务领域竞争的市场结构,因而也决定了垄断和竞争的“搭配度”。但是通过对电信主要基本业务的分析,目前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业务与固定市话业务竞争严重不足,而数据通信业务等其他电信业务出现了竞争过度的现象,距离有效竞争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问题。要实现未来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一方面必须重建中国电信业的政府规制体制,另一方面要实行民间资本参与的电信产权改革并完善电信企业治理结构,从而在电信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中国电信业的政府规制体系 我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状态之所以存在很多问题,与政府规制的改革进程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信业迅猛发展,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而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政府管制改革方面却相对滞后,不能适应通信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加上管制政策存在大量不符合国际规则的地方,难以发挥其在电信全球竞争时代促进电信市场实现有效竞争目标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完善中国电信业的政府规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4.1.1 健全电信业管制的法规体系 中国目前还缺乏一个较为完整的电信管制法规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缺乏一部作为电信管制法规体系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法》。现有的《电信条例》显然不能代替《电信法》,这就使中国的电信管制法规体系缺乏基本框架。另一方面,现有的电信管制法规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权威的法规体系。《电信条例》和信息产业部颁布的23个主要法规的系统性、权威性都是有限的,难以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法规体系。 因此,中国尽快颁布一部《电信法》,并以《电信法》为依据,制定或完善一系列的电信管制法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电信管制法规体系。可喜的是, 48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中国目前正在制定《电信法》。一方面,应加快《电信法》的制定步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电信法》的稳定性和全面性。《电信法》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明确《电信法》的主要立法目标是为了维护电信业的公平竞争和有效竞争,促进中国电信事业的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确立电信管制机构明确、权威的法律地位,明确其权利、职责和义务;确定电信管制法规的制定程序,便于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保证电信管制法规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明确电信经营企业应具备的资格,作为发放经营许可证的基本依据,并规定其权利和义务;建立一套监督、仲裁制度,以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强化互联互通的技术手段和管制措施,切实保护电信消费者的利益;逐步放宽对民间资本尤其是国内民营企业进入电信市场的限制。 4.1.2 建立新型的电信管制机构 长期以来,中国的通信业是由原邮电部统一领导的,实行政企合一的管制体制。直至1998年实行政府机构改革时,成立了信息产业部,逐步实行政企分离的管制体制,并在管制实践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至今仍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电信业正在逐步对外开放,电信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电信管制体制改革,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惯例、权威性强、高效率的政府管制机构。 目前,信息产业部还是一个存在明显不足的电信管制机构。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产业部缺乏明确的法律地位,只是国务院的一个工作部门,而不是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授权明确而充分的政府管制机构。第二,信息产业部缺乏有效的专业性,其管制职能较为繁杂,模糊了其管制者的“角色”。第三,信息产业部缺乏相对的独立性,受国务院及原国家计委等横向政府部门的直接制约,很难独立地对电信产业的市场进入、价格等实行综合性管制。第四,信息产业部缺乏必要的权威性,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中央直属企业的主要领导都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统一任命,这使信息产业部难以对实际上具有相当行政级别的国有大型电信企业采取有力的管制措施,很难维护管制者的权威性。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需要在制定《电信法》的基础上,组建一个具有法律地位的,由电信产业的技术管理专家、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等组成的 49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电信管制机构,它可以称为“国家电信管理委员会”或其他类似名称。 其基本职能应该包括:根据电信产业的特点,以《电信法》为依据,制定具体的电信管制法规;审核电信经营者的资格,根据电信产业的需求规模,发放与修改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对电信服务价格和服务质量进行管制;协调和仲裁电信企业之间的矛盾;监督与制裁电信企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接受并处理消费者投诉,等等。根据开展电信管制活动的需要,“国家电信管理委员会”可下设政策法规、通信网络管制、经营许可证管制、价格管制、通信技术、企业公平交易、消费者事务、法律咨询、行政事务、国际事务等部门。 4.1.3 完善电信业的政府管制手段 改革与重建中国政府电信业的管制体制,不能不提到电信业的管制手段。本文在第三章分析了中国电信业的竞争现状,其中移动通信领域与固定市话领域由于竞争主体数量较少,影响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法规,因此我国电信业应该完善市场准入管制手段。另外,电信业移动通信与固定市话业务领域也存在资费不合理问题,因此政府应注意价格管制手段的完善。市场准入管制与价格管制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电信市场能否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 4.1.3.1 继续放松市场准入管制 首先,分类许可方面,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是按照电信业务种类进行分类许可的。中国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这种分类许可既符合电信业务的实际情况和形态,又与世界各国对电信业务的分类相一致,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分类方法,便于在电信业务领域与国际接轨,同时也符合中国对电信业务的一贯管制原则,在此基础上,中国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同样是依照国际惯例按业务种类发放的。 其次,许可证数量的管理方面,中国政府需要通过运用市场准入管制手段,调节许可证发放的数量来改善电信业竞争现状。发放许可证的数量直接决定电信市场能否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发放许可证应该按照有效竞争的要求,一方面市场上不能有太多的企业,以保证规模经济性,另一方面,又要维持一定的企业数量,以保证具备必要的市场竞争压力。目前中国政府需要放松移动通信领域和固定市话领域市场准入条件,增发许可证以加大竞争强度;而对于增值业务市场则要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采用宽松的管制政策,但如果发现有过度 50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竞争的苗头,要及时限制市场准入,维护规模效应,减弱企业竞争的活力。 其中,在固定市话业务领域,天然垄断性使市场准入对市场的调节效果打了折扣。铁通的业务开展困难就是明证。中国电信的南北分拆,虽然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在固定市话领域创造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但竞争效果已经证明这种分拆没有起到显著效果。当前可行的而且能快速在固定市话领域引入竞争的途径是,顺应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尽快发给有线电视公司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第一的有线电视网络,在打破固定市话垄断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这将有利于中国电信市场早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 中国移动业务领域增加许可证的呼声已有几年,但政府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两大移动企业均是在海外特别是在香港上市的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公司,政府担心牌照增加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和盈利能力大大下降,从而影响香港股市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担心是有其合理性的。但从本文第三章第一节的分析中已经得知,移动运营企业每年获取的利润即使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也是遥遥领先的,这其中有不少是竞争严重不足带来的垄断利润。增发许可证带来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与保持现状,维持股市的稳定相比,孰轻孰重,应该是不言而喻的。更何况近几年为了争夺用户市场,移动通信企业总体资费水平实际上已经低于信息产业部的现行资费标准,只要发放许可证把握有度,不会对股市造成大的冲击。中国的移动通信领域,还应增加2,3家运营企业。由于3G代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所以管制机构要密切关注国际上的发展动态,探讨技术标准的选择,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同时,在现有的网络建设项目的审批中,鼓励采用先进技术,以备向3G过渡,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可以直接发放3G牌照。此外,许可证的发放时机值得斟酌,应选择在中国电信市场稳定、业务收入保持高速增长,且国外电信企业尚未大举进入的情况下实行,尽可能地减少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 最后,许可证发放的方法方面,国际上对电信运营企业和业务的授权有三种方法:其一,单个运营企业许可证。在这个过程中,管制机构常常需要从众多申请人当中选出一个或几个运营企业。选择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审批制,即针对众多申请者,以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来决定经营许可证的颁发;二是招标制,即让申请者自己评估经营许可证的市场价值,通过竞标的方式拍卖许可证,拍卖收入归国家所有。其二,总体授权。在这种情况下,凡是符合基本条件的运 51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营企业都可以提供电信业务而无须获得单个发放的许可证。其三,无许可证要求。对于互联网接入等增值业务,属于全面放开的业务,没有许可程序或资格要求。 中国目前在基础业务领域发放许可证采取审批制度,经审批后获准经营电信业务的运营企业无偿使用许可证,但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做法是,用招标或拍卖的方式发售经营许可证或者频率资源,移动业务经营许可证不再必然包含频率分配,这样既可以筹集电信发展资金,又可以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其中部分资金可以用作政府管制机构运作的经费,从而真正保证管制活动的独立性,这对中国而言很有借鉴意义,但如何协调新进入者与之前无偿获得码号和频率资源运营企业的关系,使其能够在相同的起点上进行公平的竞争至关重要。 4.1.3.2 形成激励性的价格管制 中国电信业目前实行的是价格上限管制,它被认为是竞争市场上较为理想 55的管制方法,是顺应激励性管制潮流的明智之举。 价格上限管制的主要内容是电信企业一系列服务的价格加权增长率要比特定价格指数低X,,即将受管制企业所有受管制业务的价格限制在一个范围内。最高限价法与成本加成法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管制者只要制定一个合适的最高限价,而不必费尽心机地去制定企业每一项业务的具体价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成本状况、市场供求等信息灵活地选择其价格结构。这无疑大大减轻了政府的管制负担,降低了管制成本,避免管制失效发生的可能性。在价格上限管制下,企业的成本由企业自己承担,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有效方式就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此,成本上的信息不对称不会对政府和消费者有太大的影响。 价格上限管制作为高效能的激励机制可以为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的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在价格上限管制下,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将导致资费结构接近拉姆士最优定价结构,公式为: MC拉姆士价格, (4.1) 1,R/, 其中ε表示需求的价格弹性,λ是盈亏约束平衡的影子价格,λ/(1+λ)=R,R为拉姆士指数。 55 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8 52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因此,价格上限管制对于解决目前中国公众反映较多的电信资费问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外,价格上限管制满足激励相容约束,企业没有动机操纵其私有信息,管制者不必掌握充分的企业信息,从而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管制失效的可能性。加上价格上限管制是与竞争相容的,在最高限价下,企业有一定的定价自由权,可以根据竞争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资费结构,而不必报与管制者批准以致延误时机,采用价格上限管制也是中国电信业打破垄断的必要之举。 同时,中国电信业在实行价格上限管制的同时还应该对某些业务领域实行价格下限管制。在中国电信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虽然从整体来看目前并未出现恶性价格竞争,但个别电信业务资费已经接近甚至低于成本,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发展下去,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而中国的增值业务领域,如无线寻呼业务曾经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为了避免恶性价格战,为了激励竞争和保护用户利益,推动中国电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电信资费应该实行价格下限管制。 第二节 实行民间资本参与的电信产权改革 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相对不足的主要是固定市话领域和移动通信领域,国内外放松规制改革的经验表明,民营化是引入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到我国电信业的制度禀赋和具体国情,目前在这些领域引入民间资本,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是形成有效竞争的重要方向。 4.2.1 推进所有制改革 中国电信业的所有制改革明显滞后,现状不容乐观。到目前为止,中国现存的电信服务运营企业,其绝对资本依然是国家资本,即便是已上市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公司,其可流通的或已完成股份化的份额在其资产总量中规模也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可流通的份额和可用于市场化决策的权力是不对称的。 传统国有电信企业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国有电信企业属性的对立性,电信企业处于政府所有与管制和监督之下,承担着向全社会提供通信服务的职能,具有“公共性”的属性,同时被赋予一定的自主经营权,具有“企 53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业性”的一面,于是,国有程度越高,经营自主性越差,提高效率积极性就越弱;二是电信企业目标的多重性,国有电信企业不仅要考虑效率,甚至还要更为重视社会效益,从而导致企业缺乏效率;三是企业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足,国有企业具有所有权难以人格化等制度性缺陷,这些缺陷导致约束和激励机制不足,加上外部缺乏竞争的压力,内部缺乏充分的自主权,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带来了经济效率上的损失。中国电信企业产权改革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到电信业的进一步发展。更严峻的挑战还在于,根据中美谈判协议的文本,“入世”后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电信市场,必须与国内电信企业合资方能经营,而目前中国电信企业尚未就此做好准备,同时,中国电信企业单一的资本结构根本无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国际电信资本进行竞争。国有电信企业产权制度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4.2.2 积极引进民间资本 正是由于传统的国有电信企业在组织上存在着产生并加大非效率性的内在问题,因此有必要将其尽可能地变革为效率化的组织形态。引入民间资本是电信企业优化产权结构的一条有效途径。民间资本,是指除政府资本以外的所有资本(包括境外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可以优化电信资源配置,提高电信企业运营效率;可以寻求新的投资来源,减轻财政投资的压力;可以改变国有资本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资本市场的发育。 基于中国现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电信业事关国家网络安全和经济安全这两方面的考虑,应根据电信业所经营业务的性质,分层次、多环节地推进引入民间资本的改革措施,实行以国有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度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一般在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环节(基础网络环节)应保持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而在自然垄断性弱化的环节,应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形成多种所有制结构;在竞争性环节(如增值业务领域),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垄断经营,鼓励民间资本自由进入,任何部门不得设置障碍。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民间资本进入可以有两种方式:经营权方式参与和所有权方式参与。 首先可以采取经营权方式参与提供电信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形式: 54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第一,服务承包。消费者与民间部门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内(通常3,5年)提供服务,民间企业按单位或比率收费。第二,管理承包。民间企业通常以管理费的方式取得收入,管理费一般依赖于某些绩效指标。民间部门无须投入自己的资金,也不用完全承担包括收缴费用在内的一系列商业风险。第三,承租。同管理承包一样,主要由民间部门的承租者决定设备的维修和使用,但在承租方式中,承租者自己解决运作资金问题并自己承担商业风险。民间企业通过向基础设施服务的使用者收费取得收入,一部分上交政府作为租金费用,剩下的归承租者自己所有,承租者一般没有义务投资于基础设施。第四,经营特许业务。特许经营权形式既可以是属于经营权方式的民间参与,又可以是属于资本方式的民间参与。政府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将某种电信基础设施的资产以一定的价格在一定期限内出让给民间部门进行自主经营和管理。在合同期限内,民间部门需要承担商业风险,同时也需要承担投资的义务。在特许经营的情况下,通常都是政府需要民间投资,但从长远看又不愿放弃资产所有权,于是采用了这种方式。该方式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基础部门民间参与的方式,它使得民间部门在合同期内能够得到安全的产权保障。 由于电信产业出现自然垄断性弱化趋势,目前只有固定市话领域具有较强的自然垄断性,其技术、经济特征所形成的进入壁垒对民间资本经营权形式的进入要求较高甚至阻挡其进入外,其他自然垄断性较弱或不再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环节和领域,民间资本的进入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因此,在诸如增值业务等竞争性领域,应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民营企业可以自由出资和经营;对一些公益性、社会性强的项目可以在加强价格管制的情况下,采用管理承包合同或租赁合同的形式,交给民间部门去做;即使是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项目,也可以在其非自然垄断环节实现民间资本企业形式的进入,这是因为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包括几个阶段或环节,除了拥有网络特征的环节和领域不具竞争性外,其他环节或阶段是可以按照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的,可以通过承包经营或利用特许经营的方式,吸收部分民间资本,加快其发展。 民间资本所有权方式的参与则主要包括增量资产的扩股融资以及存量资产的出售和股份制改造等,其中股份制改造是民间资本进入最常见的形式。由于实行股份制具有增强电信业的投资能力、有利于政企分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等多重作用,中国电信产业的所有制改革,应把推行股份制改造作为一种改革取向。中国电信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应处理好政府的控股问题,为维持有效 55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竞争,在对电信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时,政府应掌握控股权。有学者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资本存在的主要形式;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应当保持国有经济的适度控制力。电信的行业特点介于两者之间,国有资 56本未来的存在方式应该是国有控股的电信公司。 接下来的问题是国有股应该占多大比重。目前,中国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时,通常是不出售国有股的情况下,另外向社会募集股份。这既不利于真正用活国有资产,还由于国有股所占比重太大,难以实现股东多元化,从而不利于实现政企分离。实际上,政府对国有资产的控制不仅仅表现在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质上。政府可以用较少的股份控制更大数量的国有资产。因此,可考虑在确保国有股相对控股地位的前提下,出售部分国有股份,这样既可以保证公有制居于控制地位,又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至于政府控股的具体数量,要根据政府财政状况、产业发展阶段甚至具体业务的情况等因素而定。此外,由于电信产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的盘子大,可采取分阶段实施股份制改造的办法。 第三节 完善电信企业治理结构 电信业竞争机制的建立既和产权改革密切相关,又离不开电信企业体制改革,只有通过建立明晰、规范的产权关系和完善的电信企业治理结构,才能在电信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而在电信市场展开有效的竞争。 4.3.1 电信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 中国的电信业改革,从部分服务开放、邮电分营,到政企分开、电信重组和业务分拆,改革的基本趋向是尽可能地引入竞争机制。随着市场结构进一步向竞争性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电信业的微观主体—六家基础运营企业已基本上实行了公司化改造,但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56 陈金桥(电信国企:蜕变重生(互联网周刊,2003(12):38 56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这是由于体制转换涉及诸多深层次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权利利益关系的调整,有极大的难度。从政府到企业,往往希望绕过这些困难,在基本上不触动旧体制和权力利益格局的情况下建立新的企业制度。结果新制度是在被扭曲的情况 57下建立的,当然也很难实现建立新制度的初衷。表4.1对不同制度安排下电信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由此也可以看出电信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不容乐观。 表4.1 不同制度安排下电信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征 类别 计划体制下 公司化改造后 上市股份公司 投资多来源于邮电拨款减少但仍有政府补 预算约束 硬约束 部,软约束 贴等,软约束 所有者代表 邮电部 信息产业部 出资者委派代表 国有资产代表者组成,相出资者按股份组成,有董事会结构 无,主管局负责 对独立性 较强独立性 监督机构 独立性弱 独立性相对增强 独立性强 形式上由董事会聘任,行经理选聘方式 行政配置 市场配置 政任命仍为主要形式 资料来源:刘灿(试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的所有制基础与企业改革(经济评论,2004(4):42 4.3.2 电信企业治理结构的设计 由于股份制改造是逐步进行的,所以在短时间内,试图把所有电信公司,特别是固定市话公司,都改造成普通法人公司是不现实的,这样中国电信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应该设计为特殊法人身份的电信公司和电信股份公司两类。 特殊法人身份的电信公司:之所以称为“特殊法人”,是为与普通法人(私有企业、股份公司等)相区别。特殊法人一般指按特定行业(如电信、邮政、铁路、公路等)的立法,规定每一特定行业中所有特殊法人与政府的关系。而普通公司的法人地位并不是政府可以随意决定的,因为由不同股东共同出资创立的产权分散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天然就具有法人资格。所以“特殊法人”地位的特殊性表现在其法人地位是政府授予的。这类电信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下:所有者代表:电信主管部门。所有者代表应“人格化”,以保证其 57 张立(从市场竞争谈入世后中国电信业的改革与发展(通信世界,2001(11):56 57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责任感和激励机制。董事会结构:国家独资公司由国有资本代表,董事会成员由政府提名或任命,国家不独资时决策机构中就应有其他出资者代表。董事会任命经理,讨论决策企业的重大事宜。主管部门可通过对董事成员的任免、任期和薪金来影响董事会决策,从而间接控制企业。经理来源:由董事会任命,应尽快摆脱“官员化”,逐渐过渡到从经理市场上聘任有管理经验和才华的经理人才。经理报酬:为吸引一流的管理人才,应逐渐实现经理报酬的市场化。这类企业可模仿标准的公司治理结构,兼顾商业性和非商业性目标,并在法律上明确与政府的关系,减少政府干预的随意性。对特殊法人企业,政府可以通过设定利润目标、限价、规定产量、销售渠道和对象、规定产品质量、标准等手段来加以管制。 电信股份公司:包括目前已在境外上市的公司和即将在境内境外上市的电信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治理结构大体如下:所有者代表:所有者代表委派董事长和董事,在某些上市公司中可考虑国家股不必长期占主要份额,让出资者按份额委派董事,目的是为运用激励机制发挥其他出资者的经营管理才能。董事会结构:国有资本代表按其所占股份委派董事,董事会任命经理并决定公司重大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其决议机制应与普通的股份公司相同。经理来源:目前由电信主管部门委派,应过渡到从经理市场聘任。经理报酬:应市场化,给予股权、股票期权。 有学者指出,同国际通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相比,中国企业不能特殊;同私 58人公司相比,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不能特殊。通过与国外电信公司的治理结构对比,本文认为,对于那些已实行产权结构改革,在财产意义上已经与信息产业部脱钩的电信公司来说,以下三点经验是值得吸取的: 一是董事会的独立性问题。为解决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后产生的“内部人控制”问题,美国在董事会结构改革中让越来越多的外部人进入公司董事会,并成立下设于董事会且由外部董事直接领导的提名委员会及报酬委员会等。外部董事的定义是与本公司无关的董事会成员,他们有些是其他公司富有经验的领导人,有些是机构投资者的代表,有些是大学教授或社会知名人士。外部董事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在决策上为公司提出不偏不倚的意见,他们集专家化、知识化、权威化于一身,为保持良好的声誉,敢于和能够说“不”字, 58 吴洪(我国电信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邮电企业管理,2001(3):23 58 第四章 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 包括提出撤换董事长、总经理这类决议,从而使董事会不被内部人所随意操纵,使决策更加符合股东利益。中国电信公司中,外部董事还很罕见,更不用说外部董事占多数或占全部的董事会了,这是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的原因之一。国内企业某些董事会类似于老干部离退休办公室,在公司决策方面只是个“橡皮图章”,一个没有起实质性作用的摆设。吸引国外经验实行外部董事的方式,将有助于克服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决策方式的影响,真正发挥董事会对公司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和控制的作用。 二是公司管理人员的报酬问题。为使董事会成员的报酬与公司的盈利能力直接挂钩,国外广泛运用股票期权的方式,即让董事有权在特定日期之前以一定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公司股票,并在规定期限后才可以兑现,以此作为公司的报酬。股票期权制度将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对企业发展有重大作用。在实施股票期权制度时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的非利益性监督和法制化监督。 三是处理好股东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问题。摈弃狭隘的“股东至上”的治理目标,追求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公司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权衡股东、债权人、经理人、企业员工、顾客、供应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以此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这样的治理目标强调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经理人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全部利益相关者负责,可以有助于实现电信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59 第五章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根据基于SCP模式的有效竞争评价框架,对中国电信业各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进行分析,进而为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提出政策建议。 第一节 几点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电信业竞争现状的分析,说明中国电信业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但是各类业务市场的具体情况有很大差别。其中,移动通信和固定市话业务属于寡头垄断,有待于强化竞争,而固定长话与其他电信业务已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有待于规范市场竞争。 5.1.1 有待于强化竞争的领域 中国电信业的各类业务中,移动通信业务与固定市话业务属于有待强化竞争的领域。 中国电信业移动通信领域由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两家公司经营。从市场结构角度看,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都很高,而产品差异化却很低,属于双寡头垄断结构;从市场行为看,价格行为方面双方都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可见寡头垄断结构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非价格行为方面两家公司竞争愈演愈烈,可见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强,市场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从市场绩效角度看,中国移动通信的总体绩效在变好,但仍然存在着服务质量问题。 中国电信业固定市话领域由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和铁通公司四家企业经营,但是由于中国铁通和中国联通的固定市话份额很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实际上目前固定市话市场上是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对称的双寡头竞争。 5.1.2 有待于规范竞争的领域 中国电信业的各类业务中,有待规范竞争的领域包括固定长话业务和电信 60 第五章 结论 业其他业务。 中国电信业固定长话领域的竞争主体较多,从2004年的市场份额看,中国电信占40.8%,中国网通占26.1%,中国移动占22.6%,中国联通占10.5%,铁通占不到1%。固定长话领域相对于移动通信领域而言,竞争更充分,已经形成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但仍然存在资费较高等情况,需要政府规范市场竞争。 中国电信业其他业务领域,主要包括数据通信业务、无线寻呼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由于在政策上最早引入了竞争,并且市场集中度不高,逐渐形成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由于竞争主体较多,市场上仍存在一些不规范问题,属于有待政府规范竞争的领域。 5.1.3 有效竞争市场特性总结 中国电信业各类电信业务的市场特性如表5.1所示。 表5.1 中国电信业各类电信业务的有效竞争市场特性 电信业务 企业数目 竞争主体 市场特性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双寡头垄总体绩效利润率高,中国移动 断,距离有不对称的良好,但仍非价格竞移动通信 2 效竞争尚双寡头垄存在服务争愈演愈有一定差断 质量差等中国联通 烈 距 问题 中国电信 寡头垄断,存在资费 中国网通 尚未形成对称的双垄断高价高、资源配固定市话 4 有效竞争寡头垄断 行为严重 置绩效差中国联通 格局 等问题 铁通公司 中国电信 绩效有待由于竞争中国网通 充分竞争市场主体改进,资费激烈,价格固定长话 5 中国联通 且有效的较多,竞争偏高,服务正逐渐降市场结构 充分 质量有所中国移动 低 改善 铁通公司 充分竞争 的市场结市场主体竞争激烈,其他业务 众多 构,但需要较多,竞争市场行为绩效良好 政府规范充分 不规范 市场行为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61 第五章 结论 综上所述,移动通信业务与固定市话业务属于寡头垄断格局,竞争严重不足,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较高、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严重阻碍了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有效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对电信产业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所以目前我国电信市场中移动通信业务与固定市话业务的现实状况亟需政府对产业走向进行引导,进一步改善其市场结构,培养企业竞争力,消除市场的无效竞争。而固定长话业务和其他电信业务竞争充分,但仍存在市场不规范等问题,需要政府规范市场,促进各类业务的发展。 鉴于此,本文在第四章提出了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主要分为三块内容:进一步完善政府规制体系、进行产权改革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其中完善政府规制体系中主要包括健全法规体系、建立新型管制机构与完善管制手段;产权改革中强调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提出了民间资本参与的两种方式;另外,本文也设计了电信企业的治理结构。 第二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文系统构建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并据此分业务分析了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现状,但囿于时间和本人能力的限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 5.2.1 本文的创新点 在已有的文献中,比较缺乏按照业务划分对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进行研究,可以借鉴和吸收的成果不多,如何系统研究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以及中国电信业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同时保持研究的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并且在结构上紧密不松散,就构成了本研究的难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总结、归纳、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全面地梳理和构建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建立在索斯尼克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三分法标准基础上,本文按照电信业的特点分别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建立了更加具体的评价框架,一共包括十九项评价内容。为本文及今后关于产业有效竞争的研究提供了一般性框架。 62 第五章 结论 其次,本文按照电信业的各个业务领域来研究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问题是研究思路上的一次全新尝试,并就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较全面地总结和分析了电信业各个业务的发展现状。 5.2.2 本文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本研究主要讨论中国电信业的有效竞争问题,但是有效竞争理论尚不成熟,其衡量标准存在着众多的解释,并且也没有具体的可以量化的指标,因此,本文的研究只是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难以应用严谨规范的数学方法进行表述和推导,有待从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入手,构造该理论的数学表述形式。 第二,本研究主要是运用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来阐述了中国电信业的竞争现状,但是对于中国电信业各个具体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的研究还应从理论角度出发,借助系统的理论工具,通过大量理论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第三,本文的统计数据尚不够充分,这主要是因为对中国电信业分业务领域的研究极为缺乏,在一些公开数据中,很难找到关于固定市话和固定长话之间的分开数据,各个运营商的分业务数据也很少,所以本研究的统计数据仍感匮乏,后续研究还应在有效竞争指标量化以及分业务领域数据充分的基础上进行该方面理论的深入探讨。 第四,本研究按照中国电信业的业务划分来分别讨论其有效竞争现状,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其中的薄弱环节在于各个业务环节的市场竞争结构以及其是否达到了有效竞争还没有明确的定位,这也将是论文以后需要加强研究的地方。 总之,本研究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在电信业分业务领域的有效竞争的研究中尚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仅仅是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囿于时间和本人能力的限制,上述提到的问题只有留待日后进行研究。 63 致谢 致谢 当南开园渐渐被浓密的绿荫和淡淡的花香覆盖时~我才意识到~这可能是我在南开的最后的一个夏天。自己近20年的学生时代也即将终结~要开始一段全新的生活~心情不免复杂起来。除了深深的眷恋~更多的还是对那些关心、爱护我的人们的感恩。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王燕教授。写作过程历时近一年~其间王老师悉心指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论文从选题、结构设计到完稿后结构的调整、文字的修改~无不凝结导师的心血。王老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和平日对我严格的要求将使我受益终身~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所有老师~刘秉镰老师、王迎军老师~白雪洁老师、杜传忠老师、王玲老师、庞瑞芝老师、金相郁老师、刘军老师等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指点~衷心感谢各位老师。 感谢三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们~学习、生活以及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互相帮助和鼓励都使我获益良多~同学之间的纯洁友谊我将永记心间。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父母二十余年的养育之恩~为我提供了最好的成长环境~不求任何回报~没有一丝怨言~我将远行的双肩永远背负着父母沉甸甸的期望。 论文还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老师同学们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朱琴 二零零六年五月于南开园 6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J M Clark(Toward a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0,Vol.30(2):56 [2] 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18 [3] J M Markham(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Concept of Workable Competi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Vol.40(1):349,361 [4] Stephen H Sosnick(A critique of concepts of workable competition(Quarterly Journal of 1958,Vol.72(3):380,423 Economics, [5] 杨涛(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的途径—有效竞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8 [6] Baumol,Panzar,Willin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210,248 [7] D F Spulber(Market Microstructure: Intermediarie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5,70 [8] 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2,31 [9] 张维迎,盛洪(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改革,1998(2):22,24 [10] 王小强(中国电讯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论坛,1998(1):45,46 [11] 方宏一(再论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论坛,1998(2):15,16 [12] 周其仁(三网聚合,数网竞争(产业论坛,1998(4):52,54 [13] 郑杰,易卫平,郁义鸿(我国电信行业的主垄断效应研究(经济研究,2001(6):94, 96 [14] 滕颖,钱宇(我国电信业市场格局与电信业发展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 (3):25,28 [15] 马骏(中国电信业竞争分析(当代通信,2003(16):45,47 [16] 杨学兵(寡占模型与中国电信市场价格竞争问题研究(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 (2):36,38 [17] 孔淑红(中国电信业市场竞争格局、竞争策略及发展对策(经济评论,2004(3): 63,65 [18] 李华威,杨舟(中国移动通信双寡头市场结构及企业行为的博弈分析(移动通信,2004 (6):45,49 [19]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2,73 [20] 杨公朴,夏士维(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42 [21]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8 [22] 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14,117 [23] Kenneth W Clarkson,Roger Leroy Miller(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Evidence, and Public Policy(New York:McGraw-Hil1,1982(373 65 参考文献 [24] 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5 [25] 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吉林:吉林出版社,2003(161 [26] 杨惠馨(企业的进入退出与产业组织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158,164 [27] 马建堂(论进入壁垒(经济研究资料,1992(11):34,38 [28] 陈小洪,金忠义(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1990(85 [29] 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02,105 [30] 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有效竞争(经济研究,1998(8):85,87 [31] 邓启惠(浅谈市场进入壁垒及其效应分析(经济问题,1996(2):52,54 ,[32]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8 64 [33] 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35 [34] George Symeonidis(Price competition, non-price competi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UK(Economics,2000,Vol.25(3):37,54 [35] 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169 [36] 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92 [37] 让••••雅克•拉丰,让••••泰勒尔(电信竞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34,146 [38] 王慧炯,陈小洪(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29-134 [39] 黄海波(电信管制:从监督垄断到鼓励竞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59-62 [40] 连海霞(有效竞争与中国电信业管制体制改革(经济评论,2002(4):35,36 [41] 王红梅(电信全球竞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219,220 [42] 唐守廉(电信管制(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03,106 [43] 陈卫华(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79,84 [44] 赵风云,王秀丽(输配电市场(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68 [45] 庄伟刚,胡汉辉(电信产业竞争与规制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2(12):56, 58 [46] 史炜(中国电信资费体系改革的基本看法(中国工业经济,2002(1):44,45 [47] 李明月,唐小我(几种电信市话资费方式的定价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3):69 [48] 张延川,刘高峰(中国电信运营市场发展综述(通信世界,2005(10):79,81 [49] 张昕竹(网络产业:规制与竞争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8 [50] 陈金桥(电信国企:蜕变重生(互联网周刊,2003(12):38 [51] 张立(从市场竞争谈入世后中国电信业的改革与发展(通信世界,2001(11):56 [52] 刘灿(试论中国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的所有制基础与企业改革(经济评论,2004 (4):42 [53] 吴洪(我国电信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邮电企业管理,2001(3):23 [54] 让••••雅克•拉丰,让••••索纳尔(电信竞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84,87 [55] 肯尼斯?W?克拉克森(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264,287 66 参考文献 [56] 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04,117 [57] 王晓燕(中国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及实现路径(经济经纬,2002(5):24,25 5):32,[58] 陈全明,刘继兵(产业组织适度垄断和有效竞争(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 33 [59] 郭世根(有效竞争带来效率最高(经济前沿,1997(1):90,92 ,172 [60]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台湾:商务印书馆,1964(89 [6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2000(12, 25 [62] 信息产业部(通信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信息产业部网站,2005 [63] 傅军,张颖(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经济理论、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62,115 [64] 谢地(产业组织经济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72,80 [65] 钱得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34,45 [66]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64,68 [67] 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98,310 67
/
本文档为【[工商管理论文精品]基于SCP模式的中国电信业有效竞争改革措施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