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

2019-01-19 6页 doc 18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 伊通河是美丽春城——长春市历史上的第一大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第二松花江(1988年2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第二松花江的名称,恢复松花江原称。故以下均称松花江)的二级支流。伊通河在满语读音为yi tu ula(今伊通,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的音译,主要含意为“洪大”、“汹涌”之意。引自:《漫话吉林》第208页),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主要支流(由南往北)有小伊通河、干沟子河、双庙子河、伊丹河、碱草沟、小河沿...
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
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 伊通河是美丽春城——长春市历史上的第一大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是第二松花江(1988年2月2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废止第二松花江的名称,恢复松花江原称。故以下均称松花江)的二级支流。伊通河在满语读音为yi tu ula(今伊通,古称“一秃”、“伊敦”、“伊屯”,均系满语的音译,主要含意为“洪大”、“汹涌”之意。引自:《漫话吉林》第208页),发源于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德惠市、农安县;主要支流(由南往北)有小伊通河、干沟子河、双庙子河、伊丹河、碱草沟、小河沿子河、西河沟(繁荣路-南湖-动植物园-吉顺明沟)、东新开河、四间河(即串库)、新凯河、农安排水干渠、两家子河、小苇子沟、大苇子沟等。经过踏查长春团队实地踏查考证认为:实际上,伊通河上游有两个源头、一条支流: ——东源,在省城南100公里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的老道洞附近,由渗出的泉水集流而成,向西流经寿山水库至营城子与西源汇合; ——西源,则出于东丰县磨盘山西北石碑岭,通称小伊通河,流向由南而北,其下游一段成为伊通与东丰两县的界河。 伊通河从源头至营城子一段,穿行山谷之间,河床较深,水清流急,经常爆发山洪。过营城子后进入山间平川地带,有杂木河、西苇河等先后流入,流速渐减,河谷渐宽。出县城后接纳了干沟子河、双庙子河等支流。河道进入平原地带,河谷宽阔,流量渐增。 ——支流伊丹河,发源于伊通县最南端河源乡(原板石庙乡)青顶山北麓流沙林夹槽子屯和苇塘沟,越过二道乡石门水库,流约80公里,在朝阳区乐山镇南与1933年为种植水稻而开辟的新开河汇流进入伊通河。伊通河在农安县靠山镇靠山大桥下5公里与饮马河汇合,从河源至汇合处流程343.5公里,因饮马河在汇合处以上流程为368公里、比伊通河长20余公里,按“河源唯长”原则,以饮马河为干流,该流域统称饮马河流域。两河汇合后,向北继续流经20公里注入松花江。 据史料记载,古时的伊通河水面宽广,平时“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每船可装米六十石”,是一条重要的运粮黄金水道。早在明清时期的顺治十二年(1658年),东辽河上游赫尔苏驿东北秦家屯附近,是叶赫河、东辽河域粮食的集中地,一批批的蒙古马队将粮食运到乌苏城(即今伊通县城)河口和柳条边伊通边门。那时,每逢冰雪消融、开江开河的季节到来之时,伊通河口的人流车马便开始络绎不绝。由于水陆交通的发展,伊通河流域的经济空前繁荣。在清康熙年间,康熙帝曾下诏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雅克萨现名:牙克石之战,是沙俄侵略者妄图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大片领土,中国军民被迫进行的一次反对侵略、收复失地的自卫战争。)之战的胜利,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身宽6.6尺,每艘装粮200石,船上载有土炮,每艘船可运兵135人……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战争中,这条“母亲河”为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的壮举谱写了壮丽的篇章。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又在伊通河渡口设立州城。渡口附近的“箭亭子”不仅是闻名遐迩的商贾云集之地,亦是满族人习武、比箭的场所,素有“十个营城子,不如一个箭亭子”之说。在以后的1681年至1690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古伊通河也因此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另据载,伊通河水最盛时,当数清同治年间。据《满洲地志》记载,1868年(同治七年)“伊通河中游河幅三丁(即河宽327米),水深一丈,沿河两岸林密如壁,水清见底;游鱼如梭”。而在下游的农安县伊通河沿岸,据民国初期县 署文件记载:伊通河两岸从亮衣门到嗽叭营子,长200里,宽里许,每年夏季,水清柳绿,鸟语花香,景致宜人。到了清道光年间,伊通河河水大减,规模航运就此中断。 作为千年运粮古道,伊通河不仅在东北运输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还汇集了清以来东北重要的人文景观。据《吉林省志〃自然地理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06>:第四章地表水与地下水第一节河流一节)中载:伊通河,明代称一秃河、一统河,清代称伊敦河。发源于伊通县吉林哈达岭山脉青顶子岭北侧,向西北流,经长春市区,在农安县靠山镇东注入饮马河。流域面积8440平方公里,河长342.5公里,河道平均坡度0.3‰。在长春市郊区新立城水库以上为低山丘陵区,生长稀疏的杂木林,有水土流失现象。河谷宽1~2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泥沙夹小卵石。新立城水库坝址至新凯河口区间为丘陵、台地,河谷宽5~10公里,河道弯曲,河底为细沙和淤泥。新凯河河口以下,地势广阔平坦,河道弯曲,多牛轭湖,河槽较深,河底为泥沙。从源头到新立城水库大坝为上游,从新立城水库大坝到新凯河口为中游,从新凯河口到靠山屯为下游。产流量从上游到下游逐渐递减。年径流量约3.5亿-6亿m3。 新立城水库大坝至新凯河口段区间支流虽较多,但除了小河沿子河外径流都较狭浅、水量不足。包括小河沿子河在内的大部分支流都遭到半封闭式截流蓄水,旱季支流汇水均以生活污水为主。长春市北郊污水处理厂将处理过的大量污水排入伊通河,由于新立城水库基本不放流、北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承担起伊通河中游的灌溉任务。 最大支流新凯河口以下为下游,农安水文站枯季径流主要为长春市北郊污水处理厂排放的中水,汛期新凯河流量对伊通河下游水位影响很大。由于一江二河在靠山镇汇流,汛期松花江和饮马河洪水对伊通河形成顶托作用、致使最下游的防洪任务每年雨季都较重。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年久淤塞,水土流失,加上1939年末“京-大”铁路(伪新京至大安)通车后,伊通河的水运作用大幅度降低,那时在河道上行驶的主要为帆船,而不再是大船,长途水运也黯然失色,而由区域性水运取而代之。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在伊通河中游、1962年在伊通河上游,分别建了新立城水库和寿山水库,新立城水库在汛期拦蓄洪水,枯水期每日由输水洞向伊通河下游河道放流28万立方米,供长春市一水厂(南岭水厂)取水。因南岭水厂取水口日取水只能达到22万立方米,所以每天仍有6万立方米的水通过小板桥水闸进入市中心区。1999年,“引松入长”开始从松花江向饮马河中游的石头口门水库供水,一水厂由石头口门水库负责供水。新立城水库改由地下管道向三水厂输水,随着输水洞的关闭,长春市区段的伊通河从此断流,长春以下河段终年流淌着几乎都是长春市的自然雨水和工业、生活排放的污水。 2010年伊通河上游发生超历史实测洪水,新立城水库一面发挥拦蓄洪水的作用,同时也自92年后首次“喝饱”,此后的数年里保持定期向伊通河注入生态水量,断流10年的伊通河又有水了,在市区两坝三闸蓄水作用下重现了波光粼粼的景色。 伊通河是饮马河的最大支流,流域面积为8840平方公里。其干流流经伊通县、长春市区、农安县和德惠市。河长为342.5公里,其中23公里河段从长春市区流过,农安(德惠)境内为209.0公里、伊通县境内为110.5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4800万立方米。位于中游的新立城水库是长春市区用水的重要水源。从1865年到1985年的120年间,伊通河共发生过洪涝灾害38次,其中对城区危害较大的有5次。 终上所述,可以归纳出历经千百年沧桑巨变的伊通河,也曾是艰难地分成三个历史阶段走完了它的蜕变重生的不同时期。 第一阶段:第四纪晚期伊通河形成以来至1958年,为人类活动与自然状态共存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保持了河流的自然属性,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影响不明显。 第二阶段:1958年至1986年,是伊通河受人工影响和大规模开发阶段,其主要标志是以新立城水库的修建和上游植被的破坏为标志。新立城水库位于伊通河中上游,北距长春市 16公里。新立城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34亿立方米,总库容5.92亿立方米,兴利库容2.75亿立方米,工程按百年一遇洪水设计。1958年7月,新立城水库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60年10月,水库拦河坝、溢洪道、输水道三大主体工程竣工。1975年11月,水电部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将新立城水库列为全国重点险库之一。1983年,吉林省水利厅指令吉林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承担保坝工程施工,同年5月开工,1987年完工。 第三阶段:从1986年起,伊通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与恢复阶段。其主要标志是1986年5月24日,长春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长春市伊通河综合治理规划》。通过对河流护岸工程的生态设计与调控,使受损的两岸生态系统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及其景观格局,恢复河岸生态系统合理的内部结构、高效的系统功能和协调的内在关系。 2005年11月16日,长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伊通河生态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坚持高水平规划、市场化动作,用新理念把水利、生态和美学有机统一起来,加快建设进度。全面推进伊通河生态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将这项“民心工程”和“城市建设一号工程”建设成亲水、亲绿、亲民,集水利工程科学、环境工程科学、建筑园林美学于一体的精品工程。时至今日,长春市主城区共规划污水处理厂16座——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8座;新建、扩建及提标改造的有4座(北郊、串湖、英俊及兴隆),其中北郊污水处理厂为扩建并提标改造。结合此次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提高中水利用率、实现生态补水的目标,拟将东南、天嘉、西部3座污水处理厂扩建并提标改造。同时,展望伊通河的明天,在伊通河上游或还将建设新闸口,而面对尚在继续干涸的伊通河,或还将进一步引松入伊。在2016年1月9日,“引松入长”工程首段宣布贯通,比提前了110天。作为吉林省水利的“一号工程”,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须在完成70公里山洞掘进及地下填埋管道后,连成地下水动脉后,方可惠及沿线长春、四平等地区1000余万人口。 如今,在伊通河两岸散步休憩,已经成为了市民们安居乐业最普遍的休闲方式。无论是年轻的市民,还是“老长春人”都亲眼目睹和见证了伊通河近些年来的变化——河水越来越清,河水异味几乎没有了,困扰南部新城多年的污水排放问基本得到了彻底解决,河岸两边景色也越来越好啦。市民们正在翘首企盼着明天的伊通河更加美丽,河水更加清澈,不时有鱼儿欢快的上下穿梭,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河水欢快地流趟着,渐渐地流向远方……
/
本文档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