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2018-03-02 29页 doc 52KB 8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 58?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钱明程海霞 内容提要:在阳明学的二传弟子中,王时槐是一个思想涵摄面广而又富有理论创新的 思想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塘南思想的研究还只是零星的,那种基于塘南本人学行与着述 基础上的,全面而系统的加以考察的工作还未真正起步.对塘南学行实录的编撰可以展 示其为学的心路历程,而对其着述较为全面的查考则更有助于材料的取舍与把握,此两者 于当下学界对于塘南的思想研究极为必要. 关键词:王时槐友庆堂存稿友庆堂合稿自考录 王时槐(1522—160...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 58?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 钱明程海霞 提要:在阳明学的二传弟子中,王时槐是一个思想涵摄面广而又富有理论创新的 思想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塘南思想的研究还只是零星的,那种基于塘南本人学行与着述 基础上的,全面而系统的加以考察的工作还未真正起步.对塘南学行实录的编撰可以展 示其为学的心路历程,而对其着述较为全面的查考则更有助于材料的取舍与把握,此两者 于当下学界对于塘南的思想研究极为必要. 关键词:王时槐友庆堂存稿友庆堂合稿自考录 王时槐(1522—1605),字子植,号塘南,江西安福人.作为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二传弟子,黄宗 羲将之视为阳明学赖以不坠的江右王门的代之一?;高攀龙认为,在"虽云阳明之宗,实则象山之 派"的江右"诸老之中","塘南可谓洞澈心境者矣"(《高子遗》卷八上,《观白鹭洲问答至泾阳》);胡 煦则认为,"阳明之传,唯王时槐最得圣道之精"(《周易函书约存》卷十三,《篝灯约旨》).另外还有 观点认为,在江右学派遍地皆是阳明弟子的时代,"奋然起而攻阳明之徒者,罗整庵始之,王塘南继 之"(《江西通志》卷139,计东《送蔡先生还先江序》).袁中道亦认为,"阳明之学,传之淮南而后 近?,惟塘南先生悟圆而形方,实为嫡派"(《珂雪斋前集》卷十,《郧水素言序》).由此可见,在晚明 清初,对塘南的评价有所不同,而且此种评价还折射出了塘南与其师承,与各派别之间的某种复杂 关系.?因此,在阳明二传弟子中,王塘南是一个思想涵摄面广而又富有理论创新的思想家.目 前,学术界对塘南哲学思想的研究还只是零星的,那种基于塘南本人学行与着述的,全面而系统加 以考察的工作还未真正起步.对塘南学行实录的编撰可以展示其为学的心路历程,而对其着述较 为全面的查考更有助于材料的取舍与把握,此两者于当下学界对于塘南的思想研究极为必要. 一 ,学行 王塘南的先祖是抚州金溪人,与陆象山同乡.其四世祖王庶立,曾祖父王续,祖父王希礼,"皆 不显".其父王一善,字元夫,号积斋,尝"恒思自振其世,补邑弟子,博洽强记,根据经传,连举不利, 弃去".积斋"生平不喜浮屠,老子教,独诚于筮,筮罔不验".塘南为其仲子.积斋曾教塘南读 《诗》,并"亲指授句读,迪以实践,俾从名师友游"(《邹东廓先生遗稿》卷十三,《积斋王君墓志铭》), ?黄宗羲对塘南的评价较高,如对塘南以中释知,而不以先天后天来范域良知的理解,黄宗羲的评价是"言良知者 未有如此谛当"(参见《明儒学案》页468,中华书局,1985年). ?原文如此,疑脱"禅"字. ?此种关系具体表现为塘南与阳明本人,与江右王门,与泰州学派,乃至于与朱子学的关系,其间的具体内容有待 于学者深究.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59? 对幼年时期的塘南影响颇大.以下便是笔者根据塘南恭忆先训自考录》(以下简称《自考录》)《塘 南居士自撰墓志铭》(均以"某"自称),其门人贺,7止续补王塘南先生(恭忆先训自考录>》(故以"先 生"相称;以下简称续补自考录》?)等史料?编纂而成的塘南七岁至八十四岁的学行实录,通过此 实录,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塘南的心路历程. 嘉靖七年(I528),王塘南七岁,在楚中"始就塾从师开蒙",自称:"某就塾,初读《三字经》,即不 好弄而诵习甚易.先考日:'是可教也,不必更授以杂书.'是冬即教读大学》,自是诸书皆先考自点 句读付之,塾师口授之."又云:"先考雅不喜释老而遵信程朱,时时举孝悌忠信,先贤实行以示某. 复粘二程先生,司马温公,赵清献公画像于堂壁,俾知瞻仰." 嘉靖十年(1531),王塘南十岁,由学易》转而学《诗》:"是冬先考始携某返吉郡.某在楚读《四 书》,《易本义》已完,颇能属对,及抵吉,从师,以郡中治《易》者少,于取友非便也,始改治诗》". 嘉靖十一年(1532),王塘南十一岁,习举业:"始读性理大全》,塾师教作举业文字". 嘉靖十二年(I533),王塘南十二岁,受父督教,研读政史:"先考以某记诵未广,复携往湘,自督 教之.至湘始读史略十科策》". 嘉靖十四年(1535),王塘南十四岁,补读《小学》:"先考以某未知古人事亲事长,立身行己之道, 乃命读小学》". 嘉靖十五年(1536),王塘南十五岁,"冬,先考复携某返吉",翌年"始人府学为附学生". 嘉靖十八年(1539),王塘南十八岁,"先考在楚",南塘与二三兄弟在家自习,"敬识于心". 嘉靖二十三年?(1544),王塘南二十三岁,学从刘两峰:"两峰刘先生设馆于郡西之西塔寺…… 某乃见先生,遂执弟子之礼.先生示以程朱教人居敬穷理之功,某乃检寻程朱论学语及罗整庵先生 《困知记》,依其说,体诸心而行之,久之,竟窒碍无所得."按:刘两峰,讳文敏,字宜充,安福人,年二 十三与刘邦采共学,已而读传习录》而好之,乃人越禀学王阳明(参见《黄宗羲全集》第7册,浙江古 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97页.版本下同).故塘南应算作阳明的二传弟子.然两峰却授以程朱 的"居敬穷理之功",塘南体诸心,"竞窒碍无所得".关于两峰所授塘南的内容,有不同的说法.在 《自考录》中,塘南提及两峰所授乃是居敬穷理之功,属程朱之学,而刘元卿所撰《南太常寺卿塘南王 公行略》载:"公自弱冠师事两峰刘先生,深契王文成之学."(《刘聘君全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 书77集154,第199页)后浙东阳人郡庠教授赵祖元(号南庵)以进士来莅任,课试诸生,首拔塘南,"始 教以博览勤习",以为读书"不当独任胸臆为也",使塘南受益匪浅,"自是文思益进",为文大长.说 明此时塘南既不服膺程朱,亦不尊信陆王,而唯以"博览勤习",记诵"历科程墨,当代名文"为要. 嘉靖二十五年(1546),王塘南二十五岁,赴乡试,以诗经77中式第二十名.五月,"某读书于郡 之水东真常观,夜梦升三清殿,有金甲神人,长丈余,自殿后出,据西而坐,语某日:'汝当连登科第'. 见殿上炉饼,皆鹿鹤之状,占者云:'鹿鹤盖寿微也.'''后来塘南果登科第,并成为王门中最长寿者之 一 ,从而应验了神人之卜. 嘉靖二十六年(1547),王塘南二十六岁,读《慈湖遗书77,遂对杨慈湖的不起意说"遵信不疑": "某自以初登第,学未闻道,且不谙吏事,欲暂请告归,自仲夏至秋,皆注门籍称病,出就天坛神乐观 栖止以俟,三腧月而后上疏.一日偶过道士房,见架上群书,信手探之,得《慈湖遗书》一部,览之,觉 洒然有省,默体诸心,见之日用动静之间,但不起意而天机自畅,遂遵信不疑.……十月抵南京任. ?《自考录》与《续补自考录》皆载于《王塘南先生自考录》(民国铅印本),《塘南居士自撰墓志铭》载于《友庆堂存 稿》卷五(万历三十八年刻本).(版本下同) ?与其相关的史料还有刘元卿《南太常寺卿塘南王公行略》(见载于《刘聘君全集》卷八,《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 I54),以及王时槐《友庆堂存稿》中的其他内容等. ?在此之前,塘南受父之影响极深,此种影响不仅为塘南本人以后的学识奠定基础,而且此种影响在以后的为学 过程中亦得到不断印证. ? 6O?《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时南昌裘鲁江,泰和刘两江,安福欧三溪诸公,皆于公暇相聚讲学.某日:'吾近得《慈湖遗书》,体而 行之,殊觉简易融畅.'鲁江大称赏,日:'此至道也,幸勿再疑.'某乃益遵信."闻父亲病重,"某从陆 归,途次起居应酬,一以慈湖不起意之学行之.因见舆夫遇路之高下险夷,前者呼,后者诺,恍若有 悟.日:'此即不起意之学也.……故不起意之学,愚夫愚妇可与能,而圣人之道不越乎此也.,,' 嘉靖二十七年(1548),王塘南二十七岁,受刘师泉之教,"尽舍往13不起意之见".自称:"先兄 时松旧同执贽于两峰先生之门.一13见某在丧次,问日:'吾弟近13之学如何?'某以慈湖不起意之 学对.是时邹东廓先生同刘师泉先生讲学于永和之青都观,先兄往听讲.师泉先生问某何似,先兄 以不起意对.师泉先生日:'此固是好,但包裹世情尚在耳.'先兄归以告某.此语真切中吾病.于 是便"躬往安福南乡之南院,请师泉先生下教,终13侍坐,尽舍往13不起意之见,悉心以听先生之教, 同志聚者数十人".师泉"教人不得遽用自然,某益用苦功,瞬息不懈,先生亦以为有志可教也.会 两旬,乃别".按:刘师泉,讳邦采,字君亮,安福人,偕两峰入越谒阳明,称弟子,阳明契之日:"君亮 会得容易";"阳明亡后,学者承袭口胳,浸失其真……(师泉)先生怒然忧之"(《黄宗羲全集》第7册, 第506页).后塘南批判王学现成派,师泉的影响不可低估. 嘉靖二十八年(1549),王塘南二十八岁,对钱绪山,刘两峰的"心无内外"之说"豁然有省",主张 " 一 念不息即事也",与王龙溪,钱绪山,刘两峰之学相契合. 嘉靖三十一年(1552),王塘南三十一岁,与金立敬"朝夕与处,甚受其益".金立敬,号存庵,时 任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奉其父督学宪副一所先生之教,以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为学.存庵笃志躬 行君子也,耻空谈而专习静,色温而内劲,言动一无所苟",在性格上对塘南颇有影响. 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塘南三十二岁,春三月,任本部职方司员外郎;夏四月,升南 京礼部主 客司郎中. 嘉靖三十三年(1554),王塘南三十三岁,心契陆五台:"一相见,若宿契,每13升堂毕,即过主客 司与某论学.五台不拘末节,自合矩度.然五台雅重绳趋尺步之士,故于某独心契焉.自五月起, 置小册,手书每月所看书若干卷及静坐功课,题日《晴雨录》."按:陆五台,名光祖,字与绳,浙江平 湖人,与塘南同年进士,高朗有卓识,来为礼部祠祭司主事,官至吏部尚书.陆五台对塘南为学,从 政皆有重要影响.另塘南撰《祭同年陆五台太宰文》言:"时槐早幸侧于榜末,初尚阻于瞻承.既窬 数岁,属有奇遭,一邂逅于东鲁之郊,目击而遂成心契,及同官于金陵之署……."(《友庆堂存稿》卷 九)由此来看,塘南心契陆五台有年. 嘉靖三十五年(1556),王塘南三十五岁,倾心罗近溪为政之道,尤其尊信近溪"吾每13此心常在 百姓身上转几遭"之言,听后"不敢忘".同年十月,在福建漳浦参加抗倭斗争,与福建佥宪徐光启有 往来.按:罗近溪,名汝芳,字惟德,江西南城人,嘉靖三十二年进士,为王艮再传弟子.王艮倡"百 姓13用之学",近溪契之. 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塘南三十六岁,在福建漳浦,诏安等地指挥所属府县卫所官兵,大败倭寇;次 年冬,倭寇又犯诏安,掳掠乡村,塘南"督筑城垣,除夕犹登城犒兵,以示不自暇逸之意,达旦始下". 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塘南三十七岁,是秋,广贼王子文,温祖源等千余人流劫福建地方,塘 南督兵截剿.次年离闽,尝总结三年福建为官经历道:"某自备数南都数年,赖良友夹 持,勉自树立, 矢志坚确,不以身家为念,及任漳南,自觉赤子之心未失,洁已爱民激厉(励)属寮,御寇保境,殚心竭 智,不遗余力.尝冒险者数四,幸无他虞.惟嫉恶大严,如呈革府县科民之害,究治所官虐军之罪,摧 抑豪右,不避权贵,但侵凌细民者,一以法绳之.在任三年,无一字达京师问候及修雠致敬于闽中显宦 之门.盖素性愚拙,不能曲阿也."并"取卷牍,摘其中有关系者,录成一帙携归,题日《漳南存稿》". 嘉靖三十八年(1559),王塘南三十八岁,心师罗念庵,自称:"某在闽三年,未尝与人谈学,以空 言不若见之行事也.惟自念学到究竟,必有归宿,始为大成.尝贻书质之罗念庵先生.至是,躬诣 先生宅上,乞墓铭.先生见名刺,即出大门外相迓.升堂坐定,问日:'向所云归宿者,何如?'某以生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61? 死之说对,先生默然.""念庵先生持己清严,其观人亦以制行为重,后学敬惮,未敢狎见.然先生汲 引心切,与后学言,每倾怀开示'亦未尝专立一说.于某注念甚渥,以为可教,尝日:'汝但自求自试, 久当自得.'某先后所得念庵先生手柬,裱成一卷,以备观省,实心师之."按:罗念庵,名洪先,字达 夫,江西吉水人,嘉靖八年进士第一,阳明私淑弟子,为学有"三变",主张主静归寂. 嘉靖三十九年(1560),王塘南三十九岁,"自是年起,置小册,手书每Et所看书及应酬略节,题日 《省躬录》". 嘉靖四十年(1561),王塘南四十岁,夏六月,着《友庆堂家训》;建金溪王氏南塘祠,"而吾同九世 祖一派下,族谊以明". 嘉靖四十一年(1562),王塘南四十一岁,服阕,北上过邹县,谒孟庙;春三月,调除四川I按察司佥 事,分巡下川南. 嘉靖四十二年(1563),王塘南四十二岁,九月奉旨陛尚宝司少卿,十月游峨眉山,十一月离川I 南,舟行过瞿塘三峡. 嘉靖四十三年(1564),王塘南四十三岁,二月抵京赴任,三月隍尚宝司卿;"南昌万思默名廷言, 浙兰溪徐鲁源名用检,俱在郎署,锐志讲学,某甚受其夹持之益". 嘉靖四十四年(1565),王塘南四十四岁,参与灵济宫大会:"是春,外官人觐,徐存斋公倡集百 官,大会于灵济宫.……士人以会试到京及庠生,皆得赴会.徐公以《定性书》一篇及《学者识仁》一 篇录出,命口口尚宝琨躬送至会堂.设茶毕,兵部郎钱南离朗诵二篇,在坐者互相质问.宁国郡守 罗近溪踊跃欣畅.某与会,目击感叹,羡以为盛事." 嘉靖四十五年(1566),王塘南四十五岁,"正月,印马顾御史论劾某持法太苛,疏下,部覆题奉 旨,降二级";"三月,降受光禄寺少卿.某力请于徐存斋公,求退,不允";"复得思默同寅,因闻艮背 之说,每日在寺中静坐内观,从事艮背之学,久之颇觉有效". 隆庆元年(1567),王塘南四十六岁,"与蒙山丈订,以每月偕郡城同志诸友举会于能仁寺,以十 一 至十三为期,特请周罗山公,刘见川I公,周原山公枉教".塘南联学举会,盖始于此. 隆庆二年(1568),王塘南四十七岁,"是年捐金偕族人修南塘族谱,割田人祠供祭". 隆庆四年(1570),王塘南四十九岁,"是春北上过浙,谒钱绪山公于钱王祠,谒王龙溪公于金波 园.钱公论学谆切,王公谓平常心是道,不可过求".夏六月,复除光禄寺少卿. 隆庆五年(1571),王塘南五十岁,夏四月,陛陕西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关西道.日:"关西事甚 简,边境无虞,而宗藩且安静.惟某自念年已近衰,而学道无闻,仕路亦多沮,有挂冠归隐之 意.……乃具疏遣人赴京奏乞休.""恭录先年所奉廷试策问及诰命敕命,成帙锓梓以存,题日《恩纶 录》"."冬十月,奉旨准致仕,十一月离任南旋". 隆庆六年(1572),王塘南五十一岁,"过蕲州,访顾岩正郎……陪某叩某学,皆近于养生家之问, 留二日别"."夏五月,两峰先生卒,某偕同门贺少龙,陈蒙山二年丈,趋三舍,哭奠于其家". 万历元年(1573),王塘南五十二岁,"始立家会,每月以望日,集家庭兄弟子侄会于家,一以孝悌 慈祥劝勉".日:"某自念年及衰而学未成,既弃官归,世缘已毕,不大明此学,真虚生矣.自此益鞭 策参求,昼夜不懈." 万历二年(1574),王塘南五十三岁,春正月,手书所见八十七条,题日《山馆笔存》.日:"丰城李 见罗丈,泰和胡庐山丈,会于神冈,郡城同志亦集,某赴陪.见罗之学不主良知,庐山志真而行甚端, 与友人处,切倔不倦,能令惰者思奋,盖吾党中之卓然特立者.""始倡集金田两祠缙绅士人,同大桥 朱易庵丈一族,以每年冬举会于元阳观,三日而罢"."自是年以后,每年习静于金牛寺".按:李见 罗,名材,字孟城,江西丰城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邹守益弟子.黄宗羲谓其"固亦王门以下一人 也,而到立宗旨,不得不别为一案"(《黄宗羲全集》第7册,第779页).胡庐山,名直,字正甫,江西 泰和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始从欧阳南野问学,复从学罗念庵.塘南对李见罗,胡庐山二人均较为 ? 62?《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欣赏,称他们是"吾党中之卓然特立者",说明塘南不太有门户之见,为学胸襟较为宽阔. 万历六年(1578),王塘南五十七岁,"始倡集金田两祠族人行乡约"."是春,买舟往建昌,访罗 近溪丈于从姑山房,留旬日而别.近溪简易坦荡,与人相对,形骸俱忘,每日蔬饭共食,不设酒 肴……某侍坐,自愧器局狭小不及也,其受益有得于言语之外者".按:塘南自认从罗近溪那里"受 益有得于言语之外者",这与他对近溪"形骸俱忘"的悟道过程之评价以及对道教的态度密切相关 (参见卷三《罗近溪传》). 万历七年(1579),王塘南五十八岁,春正月,谒南岳祈嗣,"时值会期,州中士友群集,信宿而别". 万历九年(1581),王塘南六十岁,是秋,习静于高沙之新兴观. 万历十年(1582),王塘南六十一岁,是春,偕本邑友人刘元卿,门人赵师孔等过浙访徐用检于兰 溪,又偕诸友人沈莲池(株宏)之杭州云栖寺. 万历十一年(1583),王塘南六十二岁,秋,采集古圣贤亲亲,仁民,爱物之事类书为四卷,题日 《广仁类编》. 万历十二年(1584),王塘南六十三岁,与邹光祖,刘学朱会于三益轩中,"同志诸友亦稍集,某因 手笔论学语成帙,凡二百二十九条,题日《三益轩会语》.是自每年尝习静于三益轩". 万历十四年(1586),王塘南六十五岁,"门人贺汝定,刘文光,曾中甫等,始议倡集九邑同门诸 友,每年九月为西原大会,以十七至二十一日为期.某自念年益衰,恐余光有限,自撰墓志铭以俟". 万历十五年(1587),王塘南六十六岁,"始倡诸友敛金,共建体仁堂于能仁寺善法堂之左,扁其 门日'西原会馆"'. 万历十六年(1588),王塘南六十七岁,"庐陵邑侯钱启新公,武进人,倡集两庠诸生,每月会于城 北阳明先生祠.某主会事,遂定以每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为会期,置会田,后因祠会不举,乃以田 并入西原会".按:钱启新,名一本,字国端,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庐陵知县,东林书院成,与顾宪成分 主讲席,为东林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万历十七年(1589),王塘南六十八岁,是秋,作《续能仁会志》. 万历十八年(1590),王塘南六十九岁,手书所见八条,题日《支筇漫语》;是秋,作《郡城惜阴会录》. 万历十九年(1591),王塘南七十岁,春二月,作《西原同门会录》.是夏,习静于吉水仰慈庵,手 书所见四十三条,题日《仰慈肤见》.九月,奉旨起贵州参政;十月,隍南京鸿胪寺卿;俱未赴任. 万历二十年(1592),王塘南七十一岁,春正月,隍南京大常寺卿;三月乞休疏上;刻《石经大学》 于荆门,自称:"某往年读阳明先生所尊信《大学古本》,窃疑其中尚有错简,若朱子所更定《大学章 句》,以己意补传,尤为未安.至是读《石经大学》,词旨完明,浑成一书,本无阕误.……乃录寄门人 贺汝定,于荆门刻而传之."对朱子和阳明均表示怀疑. 万历二十一年(1593),王塘南七十二岁,十二月,手检先年诸稿,凡泛常应酬之笔悉 删之,惟摘 取论学书柬及诗文稍有关系者,录成三册,题日《友庆堂存稿》. 万历二十二年(1594),王塘南七十三岁,是秋,习静于瑞华山,手书所见十六条,题日《瑞华剩语》. 万历二十三年(1595),王塘南七十四岁,是夏,偶沾病,手书所见二十条,题日《静摄寤言》;秋九 月,着《朝闻臆说》六条. 万历二十六年(1598),王塘南七十七岁,春正月,作《诚心堂助建录》;秋七月,手检甲午至戊戌五年诸 稿,凡泛常应酬之笔悉删之,惟摘取论学书柬及诗文稍有关系者,录成一册,题日《友庆堂续存稿》. 万历二十七年(1599),王塘南七十八岁,春三月,赴金田举诚心堂之会五日,日:"某自三月目病 眩晕,夏秋之后益甚,卧不能起,自是杜门谢客,不复出." 万历二十八年(1600),王塘南七十九岁,撰《圹记》,即《亡儿郡庠生景衡偕配毛氏合葬圹志》 (《友庆堂存稿》卷五).是年,"某自归金田以来,赖吾郡先觉倡明正学,遗风尚存.郡邑岁时会讲不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63? 辍.如在郡有青原之会,安福有复古,复真,复礼,道东之会,庐陵有宣化,永福二乡之会,吉水有龙 华,元潭之会,泰和有萃和之会,万安有云兴之会,永丰有一峰书院之会,永新有明新书院之会,每及 期见招,必往赴焉." 万历二十九年@(1601),王塘南八十岁,"正月初,出赴西原会,始揖客;二月初,订智度敬业堂小会,每 月初八至初十,取接西原会期;"自是先生无一会一日不至;八月乃出西原会;九月同门士大集西原." 万历三十年(1602),王塘南八十一岁,春三月,约万思默会于樟镇;九月,赴西原同门大会十日, 又赴复真会五日,"远近闻先生至,咸忻跃,聚至数百人,随赴金溪诚心堂,亦五日". 万历三十一年(1603),王塘南八十二岁,主教白鹭洲书院,大会九邑士夫,两学诸生,专迎先生 主教,凡五日;会后,吴安节刻《白鹭洲书院正学问答》."其会规皆出先生裁订";又"取先生《续存 稿》二册,行府刻之,题日《王塘南先生续稿》,吴公为序".秋九月十七日,"同门士大会于西原,因议 为先生建讲堂". 万历三十二年(1604),王塘南八十三岁,春,着《潜思札记》五十一条;三月,受邹泸水之邀主教 安福复古书院,与会者八百人;夏五月,讲堂成,扁日"敬止堂",偶书十五条(按:《友庆堂合稿》卷四 的《偶书所见》十四条,所注时间为"甲辰夏",即是该年);秋九月,着《仁知说》十条;九月,同门士大 会敬止堂,请先生讲授,先生"尽情启发";冬十一月,着《病笔》十四条. 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塘南八十四岁,春三月,庐陵新安明学书院新成,大集三乡士为会五 日,请先生主教;是月,着《石经大学略义》,f1人梓而传之;赴敬业堂十日会,时诸生集者七十余人, 先生"一以直透太虚为教.诸生中有专于参究者,有专于收敛者,皆折衷于先生".六月,撰《明学书 院记》;九月,撰《西原敬止堂记》;十七日,举西原同门会;十月初八日卯时卒.搜遗稿中,得"自撰圹 志,遗命"@--帙,一一遵而行之,此外有《友庆堂又续稿》三卷,《文集》若干卷,以俟另刻.二十日, 门人奉主人敬止堂,共祀而瞻仰. 二,着述 王塘南一生讲学不辍,且每事必录,此可考证于《自考录》,但塘南亦云:"自辛丑(万历二十九 年,八十岁)以后,自觉于学益专诣,未敢少懈,所见亦岁岁稍不同,然书之则不可胜书,亦不能一一 记忆而描写也."此是塘南未录完生平学行的原因.所幸后为其门人贺'址续补而完整.因此,塘南 虽称"吾平生少着述",然与其他同时代的人相比,其一生所见所闻,有较完整的记录,此在王门后学 之中,并不多见.他从三十三岁开始着述,曾自述说:"自五月起,置小册,手书每月所看书若干卷及 静坐功课,题日《晴雨录》,必一书看毕乃别看一书,庶功不杂施,心志亦定,而事理渐彻,日无虚晷以 为常."但他在讲到《三益轩会语》时又说:"予初未有着述,年六十三,偶出《三益轩会语》?."(《塘南 居士自撰墓志铭》)似乎是从六十三岁开始才着述立说的.他之所以要把《三益轩会语》说成是自己 最早的着述,乃是因为《三益轩会语》属于语录型,是其思想较为成形的标志,而事实上他的绝大部 分学术性着述也确实完成于《三益轩会语》之后.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塘南的着述活动大致以五十为界,分为早晚两个阶段,即早期的自 省,家训,政策类着述时期与后期的语录,史志,自传类着述时期.早期的代表作有《晴雨录》,《省躬 ?是年之前的注录,主要参考王时槐《自考录》,是年以后的注录,主要参考贺址《续补自考录》. ?"自撰圹志"即自撰墓志铭,据《友庆堂合稿》卷七《塘南居士自撰墓志铭》末尾贺址缀补文,王塘南于万历十六年 六十七岁时自撰墓志铭,万历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间,又对墓志铭作过改订.在《友庆堂存稿》卷五的此铭中, 并未见贺洫的补文.另据《自考录》,塘南此铭始撰于六十五岁. ?《三益轩会语》见于《友庆堂合稿》卷四,下题"甲申",共录有语录148条. ? 64?《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录》,《友庆堂家训》,《漳南存稿》,《恩纶录》等,后期的代表作有《山馆笔存》,《广仁类编》,《三益轩会 语》,《续能仁会志》,《石经大学略义》等.而《友庆堂摘稿》(二册),《友庆堂续摘稿》(三册),《友庆堂 存稿》(二册)和《友庆堂续稿》(二册),《友庆堂又续稿》(三卷)等则是有关塘南各类语录,书札等单 行本的合集或续集,基本上属于"凡泛常应酬之笔悉删之,惟摘取论学书柬及诗文稍有关系者"予以 录之的学术性着述. 关于这些着述的具体内容和刊刻情况,王塘南的《自考录》曾作过详细介绍: 吾平生少着述,惟《三益轩会语》一册(已刻,板在家一——括号内文字皆为原注,下同),《友 庆堂摘稿》二册(已刻,板在家),《友庆堂续摘稿》三册(未刻),《广仁类编》二册(已刻,板在家. 原文:已刻,板在金田;又改,系族人刻,今在家),后蒙郭青螺刻名日《语录》一册?(板在家), 《仰慈肤见》一册,《瑞华剩语》一册,《静摄寤语》一册(俱已刻,板在家),《朝闻臆说》一帙(已刻, 在家);《友庆堂存稿》,系贺瞻龙刻,二册,《塘南续稿》,系吴察院刻,二册(板俱在家).余稿虽 尚有数册,多系泛然应酬之笔,其言未尽合道,不足传也.已上刻板者及《续摘稿》,皆吾手自编 定,吾儿他日了留览,庶知吾志之所存矣.尚有续稿未摘者,可取其关于学问者存之(原文又 《卫道编》一册,已刻,板在庐陵后堂,今在家).又《恩纶录》一册(已刻,板在家,今散失),又《金 溪乡约》一册(已刻,板在金田,系族人刻,原文尚有续稿未刻者). 这说明,在王塘南的生前及身后,其着述的单行本和合集本大都有过刻印,而且种类甚多,至少有十几种. 塘南着作的刊行过程,还有一个与众不同处,就是过若干年塘南便把各类着述的单行本结集合 刻一次,好像很担心这些单行本或未刻本失传似的.所以友庆堂有存稿,摘稿,续存稿,续摘稿等数 种.如万历二十一年十二月,塘南"手检先年诸稿,凡泛常应酬之笔悉删之,惟摘取论学书柬及诗文 稍有关系者,录成三册,题日《友庆堂存稿》";万历二十六年秋七月,塘南又"手检甲午至戊戌(万历 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五年诸稿,凡泛常应酬之笔悉删之,惟摘取论学书柬及诗文稍有关系者,录成 一 册,题日《友庆堂续存稿》";万历三十一年,塘南八十二岁,其弟子"吴公(安节)又取先生(指塘南) 《续存稿》二册,行府刻之,题日《王塘南先生续稿》,吴公为序";塘南过世后,尚"有《友庆堂又续稿》 三卷,《文集》若干卷,以俟另刻".这些存稿,续稿,摘稿等,在内容上很难说就没有重复之处,且因 已多数失传,所以反而给后人整理塘南着作增加了难度?. 塘南的着述名目虽丰,但现存于世的并不多;据笔者所知,有以下几种,兹具述于下: 1,《广仁类编》四卷,二册.《广仁类编》是塘南于"万历十一年"即1583年所撰,时塘南62岁. 据《王塘南先生自考录》"万历十一年"条载:是年,塘南"探集古圣贤亲亲仁民爱物之事类书之为四 卷,题日《广仁类编》."此书共四卷,分为二册,其篇首有陈嘉谟(号蒙山)1583年所 作的《刻广仁类 编序》以及塘南本人同年所作的《广仁类编序》.陈序言: 同年安成塘南王君,与予先后引疾归田里,相与偕郡邑士友讲学郡西西原山中,以共绎孔 孟求仁之旨.久之,王君出其手集《广仁类编》一帙,并其所自序示予,君之大意详于所自序中, 览之当自得之矣.……兹编求仁之方也……循一本之推而民物归仁,是编固考镜之资也已. ?郭青螺(1542--1618),名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江苏泰和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据邹元标所撰《王塘南先 生语录序》(《愿学集》卷四,《四库全书》第1294册,第130,131页,版本下同.)说,该语录由郭相奎刻于楚.后 耿定向于万历十九年(1591)得阅《塘南王先生语录》(参见《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九《别刘调父》),遂撰《读塘南 王先生语录》(同上,卷十九)以记之. ?笔者在整理明人文集时,发现了一个略带普遍性的现象,即某位学者的着作之单行本,合集本被整理刊行得越 多,后人搜集刊刻其"全集"的可能性就越小.比如罗汝芳的着述就有这个问题,王时槐的着述亦复如此.单行 本,合集本对当时来说是个便利,但对后世来说却反而因"全集"本的缺位而造成了诸多不便.这是我们在整理 明人文集时应多加注意的问题.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65? 王君之族人争先寿梓,以广其传,其首事则国子生王子佩所,庠生王子登之,王子蕴卿,三子皆 有志于求仁之学者,于此见王君之仁之行于其家也.是为序. 正如陈蒙山所言,塘南手集此编的背景是归田之后,与士友讲学,"共绎求仁之旨",因而,是编是"求 仁之方",亦是"考镜之资".是编由塘南族人王佩所,王登之,王蕴卿首推其梓,"以广其传". 对于该书,塘南本人在自序中亦曾作过详细介绍: 予闲居稽阅典籍,往往见先圣,大贤,敦谊之士,以孝弟,慈厚,殊德,伟行,流芳垂羡于篇帙 间者多矣.惟散出而未比次,或无以便观省也.敬仰前躅,爰据所闻,掇述而纂,辑之为卷者 四:一曰"笃伦",二曰"德政",三曰"惠济",四曰"活物",各分条类,人纪其事,一展目之,而亲 亲,爱人,泽物之实则备矣.合而名之曰"广仁类编".夫先圣,大贤,敦谊之士,与其孝悌慈厚 之行,不尽列于是编者尚多也.? 此编实际上是塘南对孔门求仁为宗思想的引证,因而对于研究塘南本人的"求仁"思想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是书分笃伦,德政,惠济,活物四类,各摭故实配隶之,时亦及 因果报应之说,盖神道设教,以劝喻颛蒙,故不尽为儒者之言也",表达了不同的学术立场(中华书 局,1965年,第1120页). 至于《广仁类编》的刊刻情况,据塘南后人注日,此书共二册,"已刻,板在家.原文:已刻,板在 金田;又改,系族人刻,今在家"(《增刊塘南先生教子手卷》),此即是言1583年成刻的《广仁类编》, 该书以单行本流于族中,另外,"重刊塘南先生手辑《广仁类编》原稿"由族人出售塘南遗基得银元二 十元,并旅粤族商加捐,于清宣统二年而成.此重刊本,江西图书馆有藏. 2,《友庆堂存稿》十四卷,四册.据《王塘南先生自考录》所载,塘南72岁录《友庆堂存稿》,77岁 录《友庆堂续存稿》(上文已有提及),此在塘南77岁所作的《(友庆堂存稿)自序》 中亦有提及: 予自弱冠,承先觉指示圣门正学,敬信遵行,久未有得.晚归田,益毕力研求,瞬息无懈,惟 虚生是惧.诚自恝资钝,用志不得不专勤,故于诗文,殊未暇攻,即有酬答,亦不以拙陋为歉也. 岁癸巳年,且耄矣,试检曩昔诸稿,其中有与友人论学及于世道于伦理有关系者,不欲悉弃.姑 取其什之一二,命童子录之,题曰"存稿".后五年,复检甲午以后诸稿,亦录取一二,题曰"续存 稿".总成数帙,藏于家,言虽不文,聊以示儿曹,俾知予嗣于闻道而苦于致力之梗概云.万历 二十六年戊戌秋七月既望塘南山人王时槐书."(《友庆堂存稿》卷首) 万历二十六年,塘南自己把"存稿","续存稿""总成数帙,藏于家",未刻.据邹元标万历三十八年春 《王塘南先生全集序》载:"旧故有'友庆堂稿'数种传世,参知萧损之氏并刻金华,致书邹子引其首, 谨识先生大者简端.参知为先生高足,淡凝雅尚,步武师门,先生学其有托,而海内因参知得睹先生 大全,又因先生迦吾吉邹鲁余风.参知功在斯道者远哉!"?(《友庆堂存稿》卷首)也就是在塘南所 作《(友庆堂存稿>自序》十二年后,即塘南去世五年后,萧近高将数种稿本合并,于浙江金华,刻成 《友庆堂存稿》十四卷,四册(以下简称《存稿》),延请邹元标作序.值得注意的是此《存稿》中包含塘 南77岁以后的着作,因此,此本与塘南72岁所录三册本的《友庆堂存稿》,与塘南77岁所录一册的 《友庆堂续存稿》,以及与塘南77岁将前两者"总成数帙"而成的本子皆不相同.《明史?艺文志》载 有《王时槐存稿》十四卷,大概即是指成刻于万历三十八年的版本,此本在湖北省 图书馆善本部有 藏.此本是目前存在的最为原始的塘南着作总集,其内容涵盖广泛,且大多与塘南为学相关,具有 极高的研究价值.从其体例上看,卷之一,卷之三为序,包括文集序,言录序,寿序,官调考绩序,谱 ?此序在《友庆堂合稿》卷三中亦有所录. ?然收入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4册第127页的邹元标《愿学集》卷四中的《王塘南先生全集序》中,"旧故有友 庆堂稿数种传世"则为"旧故有孝友堂稿数种传世".吴震按:"萧损之者,疑即萧近高.又,《孝友堂稿》作者不 明,疑即《友庆堂稿》."(《聂豹?罗洪先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58页) ? 66?《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册序等众多方面;卷之四为记,共l5篇.卷之五为志铭,共2l篇.卷之六为墓表,共4篇.卷之七 为传,共4篇;卷之八为行状,共4篇;卷之九为祭文,共ll篇;卷之十为杂着l7篇,附书lO篇,附诗 32首;?卷之十一,卷之十二为公移,卷之十一为漳南公移l4件,卷之十二为原任漳南道公移6 件;卷之十三,卷之十四为语录,卷之十三为语录l8则,卷之十四为语录24则.值得注意的是关 于语录部分在《存稿》目录中写为"卷之十三四合稿已备,兹为重刷",而在正文中,仅有前十二卷,没 有十三,十四卷的内容.?此又引申出另一问题,即是在《存稿》之前即有所谓的"合稿".在此"合 稿"中有"语录"部分,并为《友庆堂存稿》所直接收录.? 3,《塘南先生友庆堂合稿》七卷,补遗一卷,七册.该书由塘南门人贺'?止编纂,初刻于江西盱 江?,卷首有万历三十八年邹元标序?,卷末补遗了王塘南所撰的《世德堂纪序》,清光绪三十三年塘 南族人捐赀重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即据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清重刊本而影印,(集l14).笔者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宁波大学方祖猷处获得万历初刻本(此据藏书印及书中避讳明廷而推知)的复 印件.原本存五卷,缺卷一,卷二.每卷首页有两颗藏书印,分别是:"余姚黄氏厅库藏书记";"忠端 是口,梨洲是续,难不忘携,贫不忘买,老不忘读,子子孙孙,坚此心口"(按:口者为模糊难辨字).忠 端即黄尊素,梨洲即黄宗羲,故知此书为梨洲父子两代人所藏,后流于民间,现此书藏于何处不清. 因光绪重刊本的目录及内容都同于万历初刻本,故可断定前者的原刻本就是万历初刻本?. 据邹元标《友庆堂稿序》?载:该书的编纂原则是"语录诸文宜精,复者宜删"(《愿学集》卷四), 故而《友庆堂合稿》可谓塘南着述之精编.但反过来说,因删节较多,《合稿》远不能称作塘南之"全 集".通过对《合稿》与《存稿》作在体例与篇目上的对勘,可大致推断:第一,两稿皆非"全集",亦非 "全集"与"选集"之关系,而是由同一编者即塘南门人贺『止根据不同资料先后编撰而成的塘南文集. 第二,两稿差别甚大,互有许多内容不载,且两者各有偏重.如《合稿》卷五"说"十篇皆未见于《存 稿》,"跋"十二篇有十一篇未载于《存稿》;而《存稿》卷十一,十二"公移"二十件则全部未见于《合 稿》,卷五至卷九的"墓志","墓表","祭文","行状"与卷一至卷四的"序"文,"记"文,亦大都未见于 《合稿》.至于两稿所载之"诗",《存稿》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内容为《合稿》所未 收,《合稿》亦有近五分 ?《友庆堂存稿》的目录上注明篇数为22首,但从其篇目来看,实为32首. ?在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同版本的胶片的介绍上,亦写明缺十三,十四卷.由此看来,四册本的《友庆堂存稿》有残 本的嫌疑,具体情形,有待进一步查考. ?万历三十八年春邹元标刊序的十四卷的《友庆堂存稿》中所提的"合稿"不应是万历三十八年冬邹元标序刊的 《友庆堂合稿》的"合稿",后者不具有时间上的可能性.如此来看,在《友庆堂存稿》之前,有"合稿"存在.关于 此"合稿"的具体情形,亦有待进一步查考. ?"盱江"二字,在邹元标的《愿学集》卷四的《友庆堂稿序》中写为"豫章"二字. ?按:《愿学集》卷四(《四库全书》第1294册,第128,129页)所载该序,标题及正文皆无"合"字,末尾未有署.据 《自考录》,塘南在世时所刊只有存稿,摘稿,而并无"合稿",然载于清光绪三十三的《友庆堂合稿》重印本卷首的 邹元标序却有"合"字,末尾亦署"万历庚戌仲冬月".此"合"字从何而来,与《友庆堂存稿》目录中所言的"合稿" 已备的"合稿"有无关联,有待进一步查考. ?按:上海图书馆善本室藏有名为《友庆堂存稿》的清刊本,此本前无序言,后无跋语,据藏书印"南海康氏万氏草 堂藏"可知,此本曾为康有为所藏,但其具体刊刻年代不详.全书仅存卷一至卷五(五册),内容同于七卷《合稿》 本的前五卷.另外,在江泰荣所着《庐陵古文献考略》中,尝言及塘南着有《友庆堂合稿》九卷,并日:"明万历三 十八年(1610)贺『止重加厘定为《友庆堂存稿》二卷,《友庆堂续稿》七卷,后合刊为《友庆堂合稿》九卷,于万历四 十八年(1620)付梓,前有邹元标序……后板毁书佚,清康乾间其裔重加校刊为七卷."(北京,文史出版社,2004 年,第508页)此说不知据何而得. ?邹元标在一年内连续为王塘南着作写了两篇序文,据邹氏说,这是因为"余(予)忆先生语录及集序,凡至再,其 何以复?惟是公谓王先生痛惩妄认虚谈者,言为有当,此真卫道盛心.元某(元标自称)谓此俱无足忧者."(《愿 学集》卷四《友庆堂稿序》) 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67? 之四的内容不见于《存稿》.相比较而言,《存稿》偏重"序","志铭","墓表","行状","祭文","公移" 等往来应酬以及为政处事方面的内容,而《合稿》偏重的则是"书","语录"等学术往来以及学术思想 的内容,前者有利于查考塘南对同时代人的学术评价,进而体现其间的思想互动;后者绝大部分内 容标注了时间,对于了解塘南学术思想的发展极为重要. 4,《王塘南先生自考录》.该书不分卷,其中主要有塘南"万历庚子(1600)秋月庚戌"所作的《自 考录》与同年所作的序,以及其门人贺浊所作的《续补自考录》与《明理学太常寺卿王塘南先生行 述》,同时还载有与塘南同时的吴士奇于"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冬十二月望日"即1605年12月所作的 《明理学太常寺卿王塘南先生传》,时距塘南去世仅两个月.此
/
本文档为【江右思想家王时槐考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