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故事

2017-10-24 19页 doc 40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故事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故事 启迪心灵的钥匙 缘 起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 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天,我们聆听了致力于推广中国传...
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故事
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故事 启迪心灵的钥匙 缘 起 《礼记(学记》开篇说得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汉武帝所制定的教育政策后,中国的教育哲学、教育理论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改变。汉武帝在诸子百家里选择儒家的教学思想为国家的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我们什么,宋朝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伦大道,这就是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教我们平常思维的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 辨、笃行。处事待人接物的纲领:言忠信,行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天,我们聆听了致力于推广中国传统儒家圣贤文化工作的杨淑芬老师、蔡礼旭老师分别讲解的“八德故事”和“《弟子规》易解及故事”时,正是古圣先贤的五伦大道、思维方法及处事待人接物纲领的具体体现。南斯昆大学的净空老教授,一生从事推广多元文化与和平的教育工作,在国内外的多次讲演中,教导学人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落实《弟子规》做起”做社会大众的模范。现今我国正大力提倡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不少幼儿园、小学、中学亦正开展儒家教育及儿童读经班课程。由此学风带动,我们特将“八德故 事”、“《弟子规》易解及故事”合编于一处,汇编成这部《启迪心灵的钥匙》一书。 此书编集整理后,希望更能适合现今更多更广泛的人们去就读和学习。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故事,能使读者心灵深处得到莫大的启迪和教育,能改善现今的社会道德风气,改造人心。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 杨老师所讲的《八德故事》是一九三0年蔡振生先生编集的《德育课本》中的故事,采用竖版、繁体字,现在很多人看起来很不方便。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尽快掌握《德育课本》的内容,本书以杨老师讲授初级“八德故事”基本内容为依据,选取《德育课本》故事中的“八德篇”、“女德篇”以及汇集的“《弟子规》故事”, 故事总数为389篇,29万字。 蔡先生希望在孩童心灵最纯洁的时候,使孩子们得到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中国五千年来绵延不断的德教。蔡先生回忆自己童年时,从四岁开始父亲每天晚上给他讲一则“八德故事”,教他读《孝经》等,这些故事一直扎根在他心里,奠定了他深厚的德行基础。蔡先生的父亲晚年才得到两个儿子,本来在当官,但为了教育孩子便告老还乡,亲自教子读书。蔡先生感念父亲的教育,所以当他到了一定的年龄,看到孝、悌的故事时就非常感动,因而希望把中国传统的美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故事汇 集成册,将其传承后世,发扬光大。 本书中的“《弟子规》易解及故事”, 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攥而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 ,改名为《弟子规》,此书的教诲是:做人的基础规范。讲述伦理道德和人生观,强调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无比重要性。今天大家透过很多传媒报导,不难发现青少年的犯罪率每年都有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德育教学对现今具有极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它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国家的未来~我们中国远祖,教育从幼儿开始,就 是《弟子规》的扎根教育,是必读的第一课本。 海口有位老师教学生读经近两年,约1600字的《大学》和五十首古诗词已烂熟于学生胸中,他对学生满怀期望,颇想早日亲见子弟成圣成贤,但发现学生的思想行为等方面,都与以前变化不大,收效不明显~后来参加了海口教育局和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合办的读经班,听蔡老师讲课后,恍然大悟。蔡老师建议先教《弟子规》,再背“四书”,根据是“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细看此书,果觉甚妙~注重自始至终将《弟子规》的字字句句融入生活之中。没学《弟子规》前感觉德育教育疲于奔命,亡羊补牢,不能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似乎“山穷水尽疑无路”;学了《弟子规》后,与生活水乳交融,进步显而易见,可谓 “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此书真正能帮助大家都获得一把 “启迪心灵的钥匙”,能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教育的有益读本及参考教材,亦同时启迪我们父母师长们,应从小注重培养儿童的德行。我们常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教育是强国之本。”今天我们给儿童最好的基础教育,无过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儒家圣贤文化,并希望得到各界共同来参与和大力推动。 本书对故事原文的评语部分采用较少,对已有部分故事加以扩充,并考虑到中小学生读者的需要,对生、难字加以注解。亦由于我们能力和水平非常之有限,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大家! 1 二00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八德篇 孝篇(24孝) 【第一个故事】 虞? 舜 耕 田 虞 舜 大 孝,竭 力 于 田,象 鸟 相 助,孝 感 动 天。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皇帝:尧、舜、禹非常著名,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 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的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此人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 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瞍” ?,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 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况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 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欣。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 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的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治理天下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派了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 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慧,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 原来聪慧的妻子早已有所准备了。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 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的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的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 未露出忿怒的脸色,彷佛若无其事。此后奉侍父母,对待弟弟,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 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 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 2 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 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的回來, 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定了舜的德能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 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 然泪下~然而,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而潸? 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 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上下无怨、民用和睦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注释】?虞:yú。 ?瞽瞍:gǔ sǒu。?潸:shān,流泪的样子。 第二个故事】 仲 由 负 米 【 子 路 尽 力,负 米 奉 亲,亲 没 仕 楚,叹 不 及 贫。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 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 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 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想再负米百里 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啊~ 子路不仅是一个孝子,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敬重老师的人,但他个性刚猛,比较急躁,所以孔子给他以特别的教诲。有一次子路将要出使他国,向孔子辞行,孔子就以五种禁诫之事赠予子路,为政时要注意:不强 不达、不忠无亲、不恭失礼、不信无复、不劳无功,希望他能好好地以五种禁诫来警示自己: 1.不强不达:一个君子如果有理想有目标,可是不能承担责任,不能坚强,不能发奋图强,就没有办法达 到想要达到的目标,实现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告诉他一定要坚强。 2.不忠无亲:做事一定要忠于,否则就没有办法团结为你效劳的人。 3.不恭失礼:做任何事情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没有发自内心真诚的处事态度,就是个失礼之人,也没有 办法广结善缘,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要推动政事就很困难。 4.不信无复:人一生最讲究的就是信用,如果一朝失信于人,往后要别人相信会更加困难。 5.不劳无功:做官之人首先要以身作则,凡事要躬亲,做好典范,才能把事情做好否则手下的人不愿意向 你学习,你如何施展你的抱负呢, 子路在回卫国帮助国君平叛时,因寡不敌众,被敌人的武士击中,帽子的带子断了掉在地上,他从容地把帽子戴好,整理好自己的衣服,说:“君子虽死,但不能让帽子脱落而失礼。”他不幸死于卫国的噩耗传来, 3 孔子非常痛心,自从他收子路为门生后,子路经常跟随在老师身边,孔子说:“有子路在我身边时,从来没有任何人敢对我恶言相向,也没有人敢污辱我。”所以他很感慨,痛心一位贤才就这样死于卫国。 子路的这种精神是孔子教诲他的,一个君子从始至终都要恭敬有礼,所以子路在临终还犹然记住老师的教 诲,可见孝顺的人一定是尊师重道之人,子路就是一个很好例证。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 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 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的时候, 【第三个故事】 闵? 损 芦 衣 孝 哉 闵 子,衣 芦 御?车,感 父 救 母,千 古 令 誉。 周朝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过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棉花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不是能够承担,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今人或许没有办法,可是对子骞来讲,他一点 都不感到难过,一点也不抱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 手,驾车的辔鞍就掉了,这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 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很是生气,心想:这么大了连马车都驾不好~便要下车呵斥。正要斥骂时,突然发现子骞脸色发紫,浑身颤抖。很是奇怪,便上前拉开子骞的衣襟,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棉花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的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做到作父亲的责任啊~这时,父亲也火冒三丈,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恶劣,居然对一个孩子都如此狠毒。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地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相当的后 悔,最后也把子骞看成和自己的小孩一样的爱护。 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 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为之转变,从可能沦落到悲惨境地的家庭转变为幸福温馨。这个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 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来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的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会像 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动的一天。 【注释】?闵:mǐn。 ?御:yù,驾驶车马。 ?骞:qiān。 【第四个故事】 曾 参? 养 志? 曾 子 养 志,请 与 有 余,母 啮 其 指,负 薪 归 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周朝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他与父亲“曾点”都是孔老夫子的优秀学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顺承亲意,养父母之志的孝行,成为了后世普遍赞美 和效仿的典范。 4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饭的时候,曾子一定都会细心观察和体会父母的饮食口味与习惯,并将父母最喜欢 吃的食物牢牢记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总能准备出父母最爱吃而又很丰盛的菜肴。 父亲曾点深受圣贤教诲的熏陶,平常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困的邻里乡亲。对于父亲的这个习惯,曾子也同样铭记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过饭后,他都会毕恭毕敬地向父亲请示,这一次余下的饭菜该送给谁。 在曾子的心中,时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爱的一切事物,他也都会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随时可以满足父母的心愿。父亲平时很喜欢吃羊枣,曾子就会在外出时尽量给父亲多带回一些。待父亲过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枣,他就想到父亲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无限的伤痛。所以从那以后, 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枣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头去砍柴,只有母亲在家。不巧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一时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礼,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头,希望曾子在山里头心能有所感应,赶快回家。果然,母子连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觉一阵心痛,他马上就想到了母亲,于是,就赶紧背着木柴赶回家 中。 还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给年迈的婆婆吃。当时梨蒸得还不熟,她就端给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气,也很懊恼,就把妻子休出家门。从此,曾子父兼母职,也没有再娶,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把儿子“曾元” 从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来也成为了贤达之人。 曾元在他长大成人之后,曾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向父亲请求是否可以把母亲接回来住,但是曾子并未答应。他告诉儿子说:“人一生最重要的无过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个女子嫁到丈夫家, 最重要的是要使这个家能够承上启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导子女,辅佐丈夫。” 由此可见,曾子极其重视孝道。他认为妻子连蒸梨这种小事都处理不好,又怎能承担起整个家庭的责任,怎能尽到一个儿媳、母亲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会有损于家风,导致家门不修,也会影响到后世子孙。所以与妻子分离也实在是不得已之举。曾元听到父亲这番意义深远的话语,自然也理智地认同了父亲的看 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过一个叫“胜母”的地方,他很避讳这个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这个地方。 孔夫子知道曾子是一个孝子,所以将“孝道”的学问传述给他。在《孝经》当中,夫子与曾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开解无遗。他嘱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发扬光大。由此可知:曾子的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 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对于奉养父母的身体非常的重视,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语行为当中,也非常的谨慎,惟恐有辱父 母养育之恩,担心因为自己表现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时,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时刻以自己的修身来做学生们良好的行为典范。所以,他的学 生“子思”继承了他“养志”的精神,不仅使自己成为了贤人,他的学生“孟子”后来则成为“亚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夫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育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其间不 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与朝代。 纵观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禄”并 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学问”才算真有成就。 【注释】?参:shēn。 ?养志: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舆:yú。 【第五个故事】 老 莱 斑 衣 老 莱 七 十,戏 彩 娱 亲,作 婴 儿 状,烂 漫 天 真。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 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 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生活点点滴滴,尽极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亲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家里充满祥和。人如果能在晚 年安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欣慰。 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是老莱子在父母亲的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更何况,许多人即使年事已高、儿孙成群,也总是把自己的儿女永远当成小孩一 样来看待。 5 不难想象,一个人年过古稀,他的父母少说也有九十多岁了。对于大多数年近百龄的人来说,身体都会比较虚弱,而且行动不便,耳昏眼花。要跟他讲讲话,可能他已经没有办法听得很清楚了。由于腿脚不太灵光,纵使想要带他们到处去走走看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老人家的生活,往往都比较孤寂、单调。善解亲意的老莱子很能体恤?父母亲的心情,为了让父母能够快乐得起来,他装出许多活泼可爱的样 子,来逗双亲高兴。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他有一次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非常地鲜明。就在他的父亲生日的那一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 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小孩儿,特别逗人开心可爱。 从他挥洒自如的动作中,还可以看出,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天性孝顺的老莱子,对身体的健康始终非常地关注。所以虽然年过七十,但还能轻松活泼地在父母亲的面前,迈动轻快诙谐的舞步,让父母欢喜。 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来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地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而 又无可奈何。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流露出人伦至孝的光辉。 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欢乐。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父亲哈哈大笑。 “这 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说完也笑了。 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他幷没有把自己 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父母的体贴,探望。让我们摒弃自私与冷漠,像老莱子那样,做 一个懂得体贴关怀的人,做一个用心去感受别人需要的人。 《礼记》云:“恒言不称老。”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一位孝顺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让父母觉察不到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他们听了之后,该多么伤心啊。所以,在父母的面前,为人子女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 为了让父母亲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老莱子想尽种种办法来体慰父母的心。他把这句善体亲心的话,发挥 得淋漓尽致。这个幸福的家庭,千百年来,令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尽。 【注释】?麓:lù,山脚下。 ?恤:xù,对别人表同情。 【第六个故事】 郯? 子 鹿 乳 郯 子 亲 老,双 目 皆 瞽,入 鹿 群 中,为 取 鹿 乳。 郯子,春秋时期周朝人。他天性非常孝顺,父母年老,双目失明,听人说喝鹿乳会好,郯子就借了一件鹿皮的衣服,乔装成一只鹿,跑到深山里,混进鹿群中取鹿乳。猎人看到动也不动的“鹿”,抽出箭想射。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掀掉鹿皮,并大声地把详细的情形告诉猎人,才免掉了被射杀的危险。猎人非常感动,就把鹿乳送给他。郯子将鹿乳取回家中,双亲喝后眼睛复明。 后来,他做了郯国的国君,所治理的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历代帝王视郯子为德、才、威、雅的化身,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来纪念他。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像,即孔子、老子、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 【注释】?郯:tán。 【第七个故事】 汉 文 尝 药 汉 孝 文 帝,母 病 在 床,三 载 侍 疾,汤 药 亲 尝。 汉朝文帝,姓刘字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身为皇帝,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房子,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州地方的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养身娘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早晚侍奉毫无倦怠,和颜悦色来安慰自 6 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孝治天下。 言教不能令人责服,唯有身教能摄于无形。这个故事说明,孝不分贫贱,不分富贵。只要你有心,每一个人都可以恪尽职责,都可以尽到孝道。 【注释】?荼:tú。 【第八个故事】 郭 巨 埋 儿 郭 巨 埋 儿,雷 震 儿 活,天 赐 黄 金,官 不 得 夺。 汉朝郭巨,家里很贫穷,兄弟三人,父亲去世后留下一些家产。而郭巨都分给其它兄弟,却将母亲接到自己家奉养,克勤克俭地生活。后来,家里添了个儿子,生活更加艰苦,母亲总将好吃的留给孙子,郭巨很心痛,就让孩子在吃饭时出去玩。有一天孩子出去玩,溺水而亡。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叮嘱妻子,千万不要让母亲知道,并对妻子说:“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 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丈夫的话,赶紧挖坑。当挖到三尺深时,突然有一雷巨响,震醒了她的儿子,这时看到坑内有一坛黄金,上面写着 “天赐黄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夺,民不得取”十六个字。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供养孩子。 【第九个故事】 江 革 负 母 避 难,负 母 保 身,乱 平 贫 苦,行 佣 供 亲。 江 革 后汉江革,字次翁。年少父亲就过世了,独与母亲居住,当时正遇王莽作乱,所以他就背着母亲逃难。 在逃难中,经常遇到盗贼,这些盗贼不但想要劫他,还想让他当盗贼。面临这种情形,江革就在盗贼面前苦苦哀求,希望盗贼能念他老母没有人赡?养,放他一马。盗贼看到孝子如此诚心诚意地哀求,所以不忍心劫他,更不忍心杀他,甚至有的还告诉他如何行走,以免再遇到盗贼。有的盗贼被他感动,思念自己的母亲,便纷纷解散了,可见做盗贼也不是他们的本性,都是因为一时之乱,一时环境所迫,才会沦为盗贼。所以江革虽然多次遇到困难,多次遇到艰险,到最后还能得到这些盗贼的帮助,转危为安,可见孝道的力量有多么大~孝道感染力有多深~ 后来盗贼被平乱之后,江革就带着母亲一起走到下邳?这个地方居住。因为非常贫穷,所以他就找了一份苦力挣钱供养母亲,挣的钱再少,也买最好的东西给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母亲过世之后,江革非常哀伤,晚上睡觉都不脱孝服。他的行为不但感动邻里,还感动了地方的父母官,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但是不久,他就辞官返乡。皇帝非常思念江革的为人,最后举派朝廷一定要年年慰问江革,而且一生所得的俸禄由朝廷来供给。 江革的孝行争光于日月,为天下人所知,他的孝顺是非常伟大的,所以人人称他为“江巨孝”。 【注释】?赡:shàn,供给人财物。?邳:pī。 【第十个故事】 蔡 顺 拾 椹? 蔡 顺 丧 父,世 乱 岁 荒,拾 椹 奉 母,赤 黑 分 筐。 汉朝蔡顺,小时候就失去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躲避王莽兵祸战乱逃难来到了椹涧。谁知这里也因连年兵祸,土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母子二人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能活下去,蔡顺留母亲在家,自己天天外出讨饭,讨到好一些的食物带回家让母亲吃,自己只吃些野菜剩粥充饥。 后来,樊?崇率领的赤眉农民起义军打到许昌,当时,老百姓害怕军队抢掠,逃的逃,躲的躲。本来就以要饭为生的蔡顺生活更加艰难了,经常是跑了很远,也讨不到一口吃的。太阳落山了,蔡顺还没有返家,母亲惦念儿子,就坐在村头等候,故而今椹涧乡菜园村西的山冈上还存有“等子寺”遗迹。 又是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蔡顺饥肠辘辘地跑到下午,还是没能讨到吃的。忽然,他发现一片桑林。看到地上落着不少桑椹,他如获至宝,赶忙捡拾。他把黑紫色和青红色的桑椹分开放入篮中,欢欢喜喜地往家赶。不料在回家途中遇到一队赤眉军,士兵们见他篮内的桑椹按颜色分开放置,感到奇怪,问其缘故。蔡顺说:“黑紫色的是成熟的果子,味道甜,带回家给母亲吃;青红色的发酸,留着自己吃。母亲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分开来母亲好拿。” 好人总有好报。赤眉军怜悯蔡顺人好心诚,没有伤害他,而且还要把抢来的东西米、谷、牛、羊送给他。 7 但蔡顺明辨是非,不义来的东西丝毫都不接受。 驻守在熊耳山上的赤眉军士兵们看到蔡顺如此孝敬母亲,不禁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也就不想再四处征战,想回到父母身边,以尽孝道。于是,士兵们就在营寨旁的小河边洗掉眉毛上涂的红颜色,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因此,当地群众就叫这条河为“洗眉河”。 等盗贼平定后,生活也安定了,母亲却不幸过世,还没有来得及办理丧事,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邻居发生火灾,眼见火临近,他就抱着母亲的灵柩号啕大哭,这时火竟然绕过他家,这是孝子感动天地的~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每到下雨打雷,他都跑到墓地,抱着墓碑哭着说:“儿子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蔡顺不仅母亲活着的时候孝顺,去世后仍然事父母如活着一样,确实做到了“事死者,如事生”。 【注释】?椹:shèn,桑树结的果实,同“葚”。 ?樊:fán。 8
/
本文档为【启迪心灵的钥匙-八德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