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慧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慧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

2017-09-26 8页 doc 21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慧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慧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 慧 (鲁迅美术学院 文化传播与管理系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要:在全球化的消费时代,市场经济的洗礼和文化艺术消费的增长为我国艺术教育带来正负双重效应:艺术生活化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数字传媒的全球化促进中西艺术教育的融合;技术理性至上和大众文化的普泛化造成艺术教育审美情感的危机与其审美独创性的缺憾。 关键词:消费时代;艺术教育;技术理性;大众文化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新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消费”...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慧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慧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 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 慧 (鲁迅美术学院 文化传播与管理系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要:在全球化的消费时代,市场经济的洗礼和文化艺术消费的增长为我国艺术教育带来正负双重效应:艺术生活化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数字传媒的全球化促进中西艺术教育的融合;技术理性至上和大众文化的普泛化造成艺术教育审美情感的危机与其审美独创性的缺憾。 关键词:消费时代;艺术教育;技术理性;大众文化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欧美“新经济”复苏和繁荣时期,“消费”是经济、文化和政治体制再生产,社会和个人协调整合,以及个体和个体行为之间的关键[1]性话语,它被定义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指称一个时代。科学技术领域的“信息革命”、经济产业形态的“后工业社会”,文化价值形态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等分别从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学术界对消费时代的命名与指认。在此时期,市场经济的洗礼和文化消费的增长为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之而来的负面效应也不可避免。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关注消费时代的到来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消费时代,高技术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促成了物质的极大丰盈,也在 使人们沐浴在充沛的精神雨露中。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已经明显地把艺术的生产方式转变成了一种集体化生产,生产的企业性质使之显为一种工业:文化工业。文化工业意味着文化、艺术是按照一种工业的方式被批量、快速地制造出来,推向市场。技术和市场的强力介入,以新的机制大幅度提升人们艺术文化的消费比例,使当今的时代出现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和艺术泛化的趋势。这种趋势使高雅的、专门化的艺术审美日常化与普及化,其指向是走出以传统精英艺术为核心的经典美学理论的狭隘圈子,让人们更加适应现代文化生活普泛化后的新变化。 艺术的日常化意味着艺术走下神圣的殿堂步入寻常百姓家。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消费时代日渐淡化、消失。“以前根植于现代主义之中的艺术反文化观念,即生活就是(或应该是) [2]一件艺术作品的观念,就这样与更广泛的潮流相一致了。”由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以艺术品为媒介发挥作用的艺术教育得以普及开来。根据实施艺术教育的途径来划分,艺术教育可分为家庭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三种。中国传统的艺术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而此时,艺术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进一步普及、发展。 在各种类型的艺术教育中,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儿童往往是首先通过家庭的教育,获得最早和基础的艺术熏陶。其间,父母或其他家人通常是最早的教师。在艺术的消费时代,作为家长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轻而易举地获得艺术熏陶,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将基本的和初级的艺术知识和艺术素养传给儿___________ 作者简介:杨慧(1971- ),女,辽宁沈阳人,鲁迅美术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1 童,使儿童开始接触富有美感的事物以及从事与美感相关联的游戏。而在那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家庭,父母对子女提供的艺术感染和教育就更多些,有的甚至直接承担了艺术教学的职能,对于子女起到了艺术启蒙的重要作用。 社会艺术教育在当代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它不仅是家庭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同时也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补充和拓展,更是全社会成员艺术教育走向普及和艺术素养全面提升的重要体现。社会艺术教育还是继续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无论何种年龄层次的人们,均可以将对于艺术的学习视作重要的使命 或者终身的任务。在被消费文化浸染的社会中,作为承担和实施社会艺术教育的机构组织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被推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它们重新调整视野,以日常生活的艺术化为立足点,以大众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为新时代的文化变迁提供展示的场所和一种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提炼其中蕴藏的审美新经验,使之凝聚成人类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这对于全民族和全社会审美素质乃至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学校艺术教育越来越有意识地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例如,我们在国外经常看到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或画廊参观艺术作品展览,有的教师甚至带学生到博物馆去上艺术课,听专题艺术讲座等等。总之,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艺术教育之间的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将会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二、艺术教育的危机和缺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在所难免。消费时代技术专制与市场逻辑的横行,艺术的大规模 危机和审美独立性的缺憾。 复制生产,使艺术教育出现了审美情感的 发达的工业和高度的技术理性铸就了当今消费时代的昌盛,也正是它们的泛[3]滥导致人成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 制造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面人”,即在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在各方面成为物质的附庸,人原来有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现在感性受到理性的压抑,人日趋单维化,人成为没有情感生活的单纯的技术性的动物和功利性的动物。这无疑导致长期以来,我们的艺术教育被限制在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和形式的抽象方面,使艺术教育成为悬浮在层的纯技术性操作,从而对艺术的专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都产生了严重的弊病。在专业教育中,这种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技艺型的人才,而很难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在普及教育中,它只能使他们获得有关艺术门类的知识和技巧,而很难得到对艺术的深层的鉴赏能力与美感趣味。 “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陷 [4] 于无形式的混乱状态。”艺术教育是最具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特点的美育手段。艺术家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创造的,它以和谐的形式承载创作者的理想、美好的情感。它能把人本来看不见的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用活灵活现的形象表达出来,让人从中认识到自身生活的价值;能把人的心灵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展示出来,让人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令人解放的愉悦;能把人从“工作机器”的理性形态下解脱出来,让人的感性和理性得到协调发展;能把人被压抑的各种能量和欲望升华,使个人欲望、情感得到变相满足,精神保持健康。所以,我们应强调人自身的存在要有诗意,即“人诗意地栖居”,力求通过人生艺术化、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的危险,使人从平庸猥琐的生存境界进入到生机勃勃的生存境界。 2 在消费时代,艺术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把人们再现为整个社会所[5]需要塑造出来的那种样子。” 艺术的制造遵循市场原则,追求畅销是它的内在驱动,艺术的独创性让位于作品的商品性和现实的效益性。一切个人的风格、能够在艺术中表达的个人特征,统统由于机械再生产技术的流行而告终结。这所带来的艺术商品化、化和消费性,使得大众文化成为社会文化主流,艺术成为取悦大众,媚俗的东西。大众文化发达的消费时代以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使当代审美理念从超功利化和精神升华的传统模式里走出来转而满足人们日常的欲望释放和快感追逐,短暂性、平面化和时尚化代替了韵味悠长、意境幽远和个性独特。这样,艺术教育仅仅转化为对受众的感性化、快餐化和平面化的一种文化抚慰。它所应有的对人生意义的寻觅和人文理想的憧憬却被弃置一旁,理想褪色、热情淡化、精神因素稀薄已成为消费时代艺术教育的缺憾。 然而,“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而生活着。”[6]艺术品本身就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他们把主体的人格精神投入到艺术作品中,不会因功利的目的,大众低俗的要求而创作出流俗、媚俗、庸俗的作品。因此,艺术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娱乐大众,使情欲观念在艺术幻想中实现和满足,让人获得粗浅的情感安慰。它有着更高的审美要求;人化整个心理状态,拓展人的生命情感,为人提供历久弥新的高品味艺术品,让受众超出艺术形式和艺术形象对生理和心理的愉悦,进入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体验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艺术教育具有独创性,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而应提醒人们在享受世俗生活的同时,注重应有的精神提升,肩负引领和提高大众文化的重任。 三、中西艺术教育的融合 消费社会里,数字化的信息媒体透过不设特定中心的传播网络而占在当前的 据全球,全球化是一种不断发展的趋向,它是一个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体现的是不断加强的同一性,而不是差异性。尽管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思想,提供了平等参与的可能,但这并不能掩饰经济一体化所具有的某种殖民性。媒介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将其意识形态向发展中国家渗透,凭借优势造成一种话语霸权或文化帝国主义。因此,在艺术教育方面,我们应立足于本土资源,从艺术教育的内涵和方法模式等角度出发,借鉴、整合西方优秀的艺术教育经验。 从艺术教育的内涵看,中西方艺术都是孕育于各自深厚的文化积淀,都独具本民族、本地域的审美特色。以知识为本体的西方文化是以理性来处理外部世界,是外向的;以生命为本体的中国文化是以感性来把握内部世界,是内向的。“西[7]方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人,中国艺术的功能张力是娱己。”前者是对对象世界的认知,是有待其真实性来支撑它;后者是对生命状态的体验和感受,是完全个人的,它不需要一个外部世界来证明。所以西方人思维趋于细致、缜密,其艺术强调写实;而中国人着眼个人的领悟,内心的会意,其艺术强调写意,“平淡邃远”是其艺术旨归。尽管二者不同,但都是以人的内在生命的自由为宗旨,都是通过人的感官感受获得情感、精神的净化和提升。以此为基点,我们可以中西方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创造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中西兼容的艺术品,从而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另外,面对迥异于中国的西方文化艺术资源,由于阐释者的主体选择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当我们用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带着解决中国问题的焦虑去看待西方艺术文化和思想意识时,我们就会发现西方文化可资借鉴和利用的新的光 3 泽。因此,西方艺术文化进入中国本土语境必然会被打上本土的色彩,从这种意义上说,对于中国艺术教育而言,实际是在阐释审美民族性的焦虑过程中的对异域思想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以不卑不亢的心理面对西方的文化艺术,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同化作用,对西方文化艺术进行整合,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在艺术教育中,我们要介绍西方优秀的艺术作品,教导学生如何区分西方艺术中的良莠。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本民族文化精粹的教育和传承,以艺术教育的审美属性为基点,对大众进行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确保民族文化的经久不衰和良性发展。 就艺术教育的方法而言,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就提出了“游于艺”的教育模式,是将“礼、乐、射、御、书、数”统合在一起,其中“射”和“御”两项不仅是体育竞技,而且也是军事技能训练。但是这种注重人的全面素质培养的观念,随着社会历史的前行,社会分工的细化,学科划分的专业化,导致单纯对人的智能的执著偏重现象。在这一方面,目前美国已经走在了前面。盖蒂艺术教 discipline-based art-education,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育中心所推出的DBAE( 术教育)理论明确提出了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应该包括四门学科,即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倡导美术教育的学科性。它在课程上的一个重大革新就是使幼儿园、小学一年级直到高中十二年级的艺术教学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这个整体也开始逐步将大学这个阶段包括在内了。把三个相互衔接阶段的艺术教育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安排,这无疑能大大提高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和教学质量,结束了美国艺术教育中艺术创作活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历史。当前,我国的学者正在结合中国的实际,借鉴西方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模式,创建自己的教育模式,其中较有影响的是滕守尧先生倡导的生态式艺术教育模式。它是通过以对话为主导的生态关系,通过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强化美育与体育两系统间的生态联系,培养适应消费时代的全面发展的开放的、智慧的人格。 综上所述,在消费时代,面对艺术的日常化、技术理性的泛滥、大众文化的普及和数字传媒全球化的迅猛之潮,艺术教育应与时俱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进行自律性建设,关注自身审美情感、审美独创性和教育方法等的调整 与重构,使之得以承继发展。 参考文献 [1]弗兰克?莫特.消费文化?导论?消费论面面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3.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 .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5.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31. [4]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69. [5]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18. [6]别林斯基.评《玛林斯基的全集》[M]//伍蠡甫.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48. [7]刘承华.中西音乐形式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J].黄钟,1997(3):28. 4
/
本文档为【论消费时代的艺术教育 杨慧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辽宁沈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