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权威资料]

2017-09-26 13页 doc 29KB 1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权威资料]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权威资料] 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从《乌龙山剿匪记》开始,有关“湘西土匪”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些影视作品大多以“剿匪”为主线,难以正确看待“土匪”这一历史存在。本文对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反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土匪;他者;反拨 前些日子,各地电视屏幕上再度集体涌现出“湘西土匪”的影子,环顾各地卫视,《新乌龙山剿匪记》、《借问英雄何处》、《边城汉子》等连续剧此起彼...
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权威资料]
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权威资料] 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摘 要:从《乌龙山剿匪记》开始,有关“湘西土匪”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这些影视作品大多以“剿匪”为主线,难以正确看待“土匪”这一历史存在。本文对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反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土匪;他者;反拨 前些日子,各地电视屏幕上再度集体涌现出“湘西土匪”的影子,环顾各地卫视,《新乌龙山剿匪记》、《借问英雄何处》、《边城汉子》等连续剧此起彼伏,引起观众的关注,“湘西土匪”也重新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是,看着这些与先前热播过的剿匪剧大同小异的电视剧,笔者不禁有所思,如此类型化、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层出不 个特定时期里的极端景穷,过分突出了湘西历史长河中一 象,将区区10万之众的“土匪”扩展为整个湘西人的形象,对于外界认识真正的湘西、湘西人肯定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确有必要进行反拨,反拨该从哪些角度展开,本文力图对这些问题进行阐释。 一 现状:类型化产出的湘西土匪剧 说起“湘西土匪剧”,始终绕不开将近30年前那部轰动全国的《乌龙山剿匪记》。 1987年夏天,湖南电视台摄制的18集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被选定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献礼片,在中央电视台1套黄金时间播出,该剧一经开播,即受到观众广泛好评。由于《乌龙山剿匪记》取得了巨大的成 功,加上同期推出的热门电影《湘西剿匪记》等,我国影视界兴起了一股以“剿匪”为题材的创作热潮,另一方面也促使湘西成为国内电视界高度关注的主题。 回顾近30年的电视剧类型化发展历程,《乌龙山剿匪记》堪称国内两种类型化电视剧的直接源头,一是如今人们非常熟悉的“剿匪”剧,信手拈来就有《大西南剿匪记》、《武陵山剿匪记》、《桂北剿匪记》、《瑶山大剿匪》、《川西剿匪记》、《戈壁剿匪记》、《剿匪大别山》、《三江大剿匪》等,几乎把国内大部分地区都牵扯进去了;二是它将“土匪”概念与湘西牢牢“粘合”在一起,此后凡是聚焦湘西的电视剧,几乎都把“土匪”作为其中的重要元素,打造成贯穿全剧的重要线索,无怪乎有人在网络上感叹:关于湘西的电影电视有《血色湘西》、《湘西往事》、《战士》、《借问英雄何处》、《龙腾湘西》、《湘西大剿匪》、《拯救女兵司徒慧》、《新乌龙山剿匪记》等,这些电影和电视剧莫不是说的湘西土匪~其实,目前所说“湘西土匪”的电视剧名录中至少还要增添《边城汉子》、《喋血边城》、《湘西风云》等。还有人分析湘西在影视作品中呈现出的第一种形象就是“边地湘西”,它主要通过“剿匪”题材系列影视作品进行形象塑造,以“偏僻、蛮野、贫穷、原始”等符号元素为主要表征,且对于早期推介湘西曾起到“家喻户晓”的效果。? 说《乌龙山剿匪记》是湘西土匪剧的源头,首先在于它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本,更在于它为后来陆续拍摄的系列“湘西土匪剧”提供了相当完整的可供借鉴的套路,包括男女主角的设置、情感冲突等,完全符合类型化电视剧源头的特征,电视剧类型化生产是指在题材、情节、结构、人物、节奏等方面形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叙事模式和生产配方。换言之,在《乌龙山剿匪记》的成功模式导引下,相继诞生出众多“湘西土匪剧”。 如今,中国电视剧类型化、模式化生产已经成为一股风潮,某一题材的电视剧获得成功后,大量相同题材、相似风格的同类作品立即跟风,成堆地冒出来。按照学术界的共识,电视剧类型化生产是指在题材、情节、结构、人物、节奏等方面形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叙事模式和生产配方。以如此衡量,“湘西土匪剧”的类型化特征相当明显,这些电视剧在人物设置、以及人物关系等方面高度雷同,尤其以《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往事》两剧对应就更加明显:前者有个“田大榜”,后者就有“向永国”;前者出了“钻山豹”,后者来了个“庹飞云”;《乌龙山剿匪记》里有个女特务“四丫头”,《湘西往事》赶紧跟上了周满娇。此外,“钻山豹”强抢民女,庹飞云则威逼秋娥成婚„„其他剧作,虽然没有如此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剧中许多重要角色仍可以在《乌龙山剿匪记》中发现对应者,《战士》中的侦察连长郑虎臣,与《乌龙山剿匪记》里的刘玉堂颇类似,都是侦察连长,而且最终都在剿匪胜利前夕壮烈牺牲;《边城汉子》中的蒲地流,是个悲情的剿匪英雄,与“何山”有一定的近似度„„而且,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里都能见到美女土匪的影子,延续了“四丫头”开创的模式,如《湘西往事》中的向清莉,《边城汉子》里的姚岚儿等。最有趣的是,当初依靠主演《乌龙山剿匪记》中的主角“钻山豹”一炮走红的申军谊,后来又陆续在多部“湘西土匪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俨然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可以说,“湘西土匪剧”的类型化生产模式目前已相当成熟,但它给我们的荧屏带来的却是似曾相识的脸谱化人物、千篇一律的情节结构、落入窠臼的情感关系等等。非要说有一定的变化,则是后来的电视剧在情感关系方面进行了更复杂化的处理,且将此作为重要的卖点,如《边城汉子》导演马鲁剑介绍:“全剧虽然讲的是匪事,但也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史。以往的剿匪戏打打杀杀占去大量戏份,但这部戏以情感取胜,很有文化内涵。”而直接脱胎于《乌龙山剿匪 记》的那部《新乌龙山剿匪记》,一方面要迎合当下“情感戏”的需要,另一方面不想放弃观众熟知的“东北虎”刘玉堂符号,只得生硬地将刘玉堂和四丫头说成是在长沙初恋过的“旧相好”,显得不伦不类。而且从《乌龙山剿匪记》中的“四丫头”开始,各类剿匪电视剧中都出现了湘西美女匪首的形象,在诸多“湘西土匪剧”中始终充当主要角色。历史上最有名的女土匪当属“双枪女人”陈大嫂,她原名叫程莲珍,是贵州省长顺县的布依族女土匪头目,后来被毛泽东“特赦”,堪称最知名的美女匪首。湘西固然也有女土匪,如号称“大陆最后一名匪首”的覃国卿,其妻田玉莲即是当初被他抢来的美女,成为“压寨夫人”后甘心为匪,最终与覃国卿一道毙命,但其名气显然远逊于程莲珍。 电视的作用始终很奇怪:一方面,电视传播为民族地区区域文化的保留与延续起到良好的宣传介绍作用,另一方面也进行着潜在的加工和改造,使民族地区区域文化出现模式化趋同化倾向,可能失去一定的原生态和传承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湘西土匪剧”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展示了湘西旧时的社会现实,但也使外界对于湘西形成了刻板的印象,时至今日“匪患湘西”仍是“影视湘西”传递给外界最重要的符号,而本土的人似乎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土家族通常公认,本民族“过赶年”习俗本是为纪念明朝时期土家士兵远赴浙江抗击倭寇、取得“东南战功第一”而成型的,但在经历长期匪患后,竟形成了另一种非常流行的“过赶年”来源之说:“过去匪患严重,团不好年,后来大家商议提前一天团年,以后便相沿下来。”还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些子仪式,如在湖南省张家界市等地的部分乡村,土家人一直习惯在夜里吃团年饭,究其原因是为防止土匪袭掠,抢走自己的过年食物。由此可见,“匪患湘西”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二 归因:“他者”视野下的湘西 “土匪”形象 类型化生产的“湘西土匪剧”频出作为一种影视现象,折射出一种重要的文化心理,即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形象。不可否认,土匪曾是湘西的一种历史存在,甚至可以说是回望湘西发展历程时无法绕过的一环,值得在电视剧中再现;但很明显,在一系列“湘西土匪剧”中,湘西“土匪”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和地理符号,已经被列入“他者”的范畴,这种“他者”的地位使得传播者对外传递有关信息时,不是从信息本身的既有面目出发,在准确解读、编码的基础上展开,全面审视“湘西土匪”作为一个历史存在的真实情形,而是由传播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去建构湘西“土匪”的各种信息,然后向外界传播,只要传播者的解读和编码存在偏差,对外传递出去的信息自然无法保证与本来的情形相吻合。 众所周知,《乌龙山剿匪记》的创作缘起于一位剿匪老战士的嘱托,原著作者水运宪在《〈乌龙山剿匪记〉再版感言》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二十六年前,我的老领导满怀期望地嘱咐我去写一部叫做《湘西剿匪记》的作品。他是一名部队转业的高级干部,湘西历代匪患就是被他的部队彻底剿除的。他特别感慨那段悲壮辉煌的岁月,多少年来一直梦想着为自己的部队树碑立传„„在那个时代,肩负着如此的托付,作者的笔调不免倾向于“丑化”土匪,于是便有了“钻山豹”平白无故打死农妇背篓里的婴儿、田大榜肆意奸淫旧相识的女儿等情节,而由此剧奠定的基调一直在延续,土匪始终表现为凶残无比、面目可憎。因此,有文章道:“剿匪”题材的影视无疑有过度渲染湘西土匪的倾向,客观上给湘西带来了负面的外部影响,湘西人被视为“湘西土匪”,湘西地区则被看作是贫困、愚昧、落后;湘西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强悍的血性精神被人误解;湘西人自强不息、浴血抵御外侮的丰功伟绩并不为人所知。? 其实,将湘西土匪纳入“他者”范畴,并非影视时代的新鲜事物,此前便已存在,甚至成为一种政治打击和迫害 的工具。1945年,蒋介石曾电令当时的第六战区:“巨匪彭春荣应悬重赏,力行缉捕,以除后患。”彭春荣为湘西永顺县人,长期被认为是“土匪”的代表,实际上他是抗日战争前后土家族起义的组织者,他们响亮地提出了“抗粮、抗征、抗日”?的口号,在组织武装队伍的过程中,彭春荣还下达了不准强奸妇女、不准抢杀耕牛、不准乱抓民夫的三大禁令,并规定不准抢劫贫民和行商,不准无故烧杀等。1942年,彭春荣部还与龙山瞿伯阶部合股,正式成立了“湘鄂川边区民众抗日游击指挥部”,商议以“抗日”为宗旨,提出“我们的队伍是湘鄂川黔神圣革命的武装部队,我们为被压迫湘鄂川黔同胞首先奋斗”,成为湘西各族人民抗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动辄将湘西武装队伍称为“土匪”的论调,湘西文豪沈从文曾撰文严厉驳斥:“一般隔靴搔痒者惟以湘西为匪区,作匪又认为苗人最多,最残忍,这即或不是一种有意诬蔑,还是一种误解。殊不知一省政治若领导得人,当权者稍有知识和良心,不至于过分勒索苛刻这类山中平民,他们大多数在现在中国人中,实在还是一种最勤苦、俭朴,能生产而又奉公守法,极其可爱的善良公民。湘西人充过兵役的,被贪官污吏坏保甲逼到无可奈何时,容易入山作匪,并非乐于为匪。一种开明的贤人政治,正人君子政治,专家政治,如能实现,治理湘西,应当比治理任何地方还容易。” ? 对湘西“土匪”的误读固然是长期存在的,但产生的后果却有巨大的差异,在电子媒体时代,尤其电视作为当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对于公众的影响非常深远:电视在乡村虽然不同程度消解了当地生活中的某些传统,但同时又加强了当地人的族群认同感。电视使“全球人”与“本地人”增进了对彼此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他们建构了自己的围城。?大批电视剧聚焦湘西“土匪”,使得许多外人产生了这样的误解:湘西有的是山,这便成了匪的乐地。朝廷设立土司制 度,以达到以夷治夷目的,这个举措是成功的。但朝廷安定了不等于整个西南一带就安定了,洞洞有寇、山山有匪,外人不敢入也。不敢入,是因为有匪,有什么匪,当然是土家匪,土司匪,土匪大概就是这样来的吧。?如此理解土匪和湘西的关系,自然很不恰当,沈从文先生笔下也有详细的叙述:“湘西地方固然另外还有一种以匪为职业的游民,这种分子来源复杂,不尽是湘西人,尤其不是安土重迁的善良的苗民。大多数是边境上的四川人、贵州人、湖北人,以及少数湘西人。这可说是几十年来中国内战的产物。这些土匪寄身四省边界上,来去无定。这种土匪使湘西既受糜烂,且更负一个‘匪区’名分。”?为此,湘西人始终感到有必要重新评价“土匪”、树立湘西良好的正面形象。 三 反拨:湘西“土匪”的生存真相 与国内其他地区类似,湘西“土匪”实质上是一种地方武装势力,湘西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平时为民,战时为兵”的状态生活着,形成了强烈的地域特色,素以勇武剽悍著称,最终获得了“土匪”的名号,另一方面则是湘西人在艰难谋生压力下的不得已选择。 土家族是湘西地区的主体世居民族,其先民巴人曾以歌舞助武王灭纣,《华阳国志?巴志》曾有记载:“周武王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指《尚书?牧誓》有巴蜀之师助纣王之师的记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在明朝,土家族的这一优秀品格得到了更大的发扬:明代“募兵不足以当贼锋之锐”,常调“惯熟战阵,每战必捷”的土家军士参加抗倭、援辽、平叛等多种军事活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则进一步指出:“在周、汉、晋、隋历次统一祖国的战斗中,土家族人民都出过很大的力量,明代对东南沿海倭寇的抗击,第一功是‘土家’兵建立的„„”? 这些史实都雄辩地说明,“土匪”在相当程度上 成为湘西人血性和剽悍另一重灰色的写照,并彰显了当地人“强悍、直率、擅武”的民风。 历史上的“湘西土匪”中,只有少数真正的职业土匪,绝大多数是无事为农、有事则拿起枪跟随团伙行动,但通常不会骚扰地方。他们入伙的原因,往往是被“贪官污吏坏保甲逼到无可奈何时,为自保或另谋生路携枪入伙,并非乐意为匪”?。清朝后期,湘军重要将领胡林翼在上奏朝廷 迫到了“为盗而死,忍饥的条陈中指出:湘西人民已经被逼 而死,等死耳,犯法可以赊死,忍饥则将立毙”的境地了,而来自湘西地区的考察明确印证了这个判断,龙山县是湘西地区土匪颇多的一个县份,也是旧时湘西土匪频出的一个地方,1949年前后湘西巨匪头目师兴周、瞿波平等均出自该县,草果村是龙山县洗车河镇的一个自然村落,地主强迫农民种植鸦片的面积大约一百五十亩,占用了村里的良田沃土和大量的优质肥料。无地少地的农民只得在深山野岭开垦荒地,砍火畲,种包谷、小米、高粱,勉强维持生计。B11而在清朝灭亡前后,湘西地区又迭遭战乱,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动荡不堪,广大农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要么当兵,要么加入土匪的行列,别无活路,这也是中华民国时期湘西土匪队伍膨胀到极点的根本原因之一,湘西本土作家彭世贵在《睁眼看湘西》中,也以切近历史境遇的文笔,还原了湘西土匪的真实面目:匪其实只是官逼民反的产物,是黑暗无道的封建统治政策的催生物,是一群自保家园的正义之士,“湘西有个叫骡子彭春荣,他的队伍就不准打劫过往客商,不准侵扰百姓,奸淫烧杀。他只与真正的匪徒为敌”B12。 勇武剽悍的民风,加上生存环境的艰辛,使得土匪和军人长期都是湘西青壮年的两大“主流职业”,无论从土匪到军人,抑或从军人到土匪,于他们都是再自然不过的身份转换,不存在多少心理障碍。众所周知“无湘不成军”,熟悉湘军内情者还了解另一句话“无竿不成湘”,这里所言的“竿军”即是指由湘西凤凰籍人员编成的军队, 在近代中国颇负盛名,其中不少人就是游走于土匪与军人之间,但一到民族危机的历史关头,他们便挺身而出血洒疆场,成为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1937年11月以凤凰籍官兵为主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28师,由师长顾家齐率领奔赴浙江嘉善狙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军团,这支纯地方部队一经与日军交火,立刻显出装备的劣势,但他们仍坚持与日寇喋血苦战七昼夜,最终因超限完成任务,受到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的明令嘉奖。这一战,128师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全师官兵伤亡四分之三。在以后的南昌保卫、宜昌反攻、荆沙争夺、长沙会战以及洞庭湖南岸的据点争夺等一系列抗日战役中,每一回的硬仗、苦战都有竿军加入,到了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1945年,凤凰二十五岁以下的男丁死伤数目惊人,至少有三千位少妇守了寡,上万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无所依„„ 在湘西“剿匪”取得全面胜利后,许多湘西“土匪”也完成了类似的自我救赎: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中保存的资料数据显示,1949年到1951年,湘西的沅陵、会同、永顺3个专区,共关押土匪3万余人进行教育改造。其中1950年到1951年,在镇反运动中处决2万余人,剩下近1万人随47军赴朝作战。B13这些曾经的“土匪”在朝鲜战场上非常英勇,《湘西往事》导演马功伟“揪”住王学圻在北京昆仑饭店谈剧本、谈角色,其中就有一段话震撼了王学圻,“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十分惨烈的松骨峰战斗,牺牲的烈士中有一半曾在湘西当过土匪。《湘西匪事》(即《湘西往事》)中的主要人物、12洞主老二庹云飞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牺牲成为战斗英雄。”B14而来自湘西张家界市的金珍彪,更在朝鲜战场上消灭165名敌人,号称杀敌最多、获勋章最多的志愿军战斗英雄。 四 开掘:湘西“土匪”的谋生与取义 土匪的确是湘西地区的一个历史存在,由于人数众多、成分复杂,土匪中不乏真正的“恶人”,他们横行乡 里、残害百姓,这些实情在以往的“湘西土匪剧”中都得到了生动、鲜明的艺术体现,作为反映湘西历史状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影视作品是有其存在价值的。问题是,曾经流行的“湘西土匪剧”始终立足于“剿匪”,着眼于从政治上彻底否定“土匪”、在艺术上全面丑化土匪,则脱离了生活的真实状况,有人断言:“剿匪”题材影视在湘西已走到了绝路。B15人们在反思“边地湘西”的传播效果时也提出,这种粗狂的形式“对于湘西区域文化的传播不是一种客观性的呈现,过度渲染了湘西文化中的蛮野匪性,这种夸大传播,遮蔽了湘西的美,拉远了外域对湘西的认同感,甚至本民族也会有一种文化自卑感,其负面影响是显然的”B16。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湘西土匪剧”也进入了穷途末路,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节目加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辨识以修复民族文化,进而传承与发扬少数民族文化„„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化起到修补的作用,如电视可以通过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节目来重现和强化少数民族文化。B17电视工作者如果换一个视角看湘西“土匪”,深入发掘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完全可以编导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湘西土匪剧”,而开掘的主要方向,笔者以为在于“土匪”的谋生与取义两个方面。 如前所述,大部分湘西“土匪”,包括后来成为战斗英雄的金珍彪等,都是被逼到无可奈何时,为自保或另谋生路携枪入伙、落草为“匪”的,他们被逼上梁山,“土匪”成为其谋生的手段,这种人的“土匪”生涯自然与主动以匪为业者有巨大的差别,将他们的日常生活通过电视等艺术途径表现出来,可以展现湘西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正如当初热播一时的大剧《闯关东》,其中的鲜儿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也上山为“匪”,但他们从不干伤害老百姓的事情,观众并不反感、憎恨这些“土匪”。前几年引起各界高度关注的电视连续剧《血色湘西》被认为是继《乌龙山剿匪记》之后 的又一红色经典,该剧直面湘西的“土匪”符号,但并未延续先前那种将“土匪”打入另册的观念,在这部戏里,湘西当地的排帮也持枪抢劫,似乎在干“土匪”的勾当,但他们不是单纯的土匪,几百年在当地遵循着没有形诸文字的地方规则,打劫不过是其谋生的手段之一。此外,该剧还对湘西土匪进行了重新定义和评价,电视剧借田大有之口,对匪帮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不像其他电视剧那样,把湘西“土 ”完全当成只会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强抢民女的十足的匪 强盗和坏蛋。 与表现“土匪”的谋生状况相比,直接反映他们在民族危难时刻的取义显然更符合人们的价值观,更具有政治正确性,因而现有的另类“湘西土匪剧”,主线几乎都与此有关,《血色湘西》是这样,电视剧最后的高潮在于抗日,民族大义召唤着湘西人,平日里具有“土匪”习性的排帮与竿子营的百姓组成联军,用最原始的武器抗击日寇,阻止他们进犯雷达站,最终血洒沙场,粉碎了日本兵的企图。电视连续剧《借问英雄何处》还是讲述湘西“土匪“参加抗日的,人们不难看出,这个故事的核心原型,就是128师开赴浙江嘉善狙击日寇的真实战史。《湘西往事》则加入了土匪自我救赎、前往朝鲜战场抗击美军的历史,但它只是在整部电视连续剧结尾时通过字幕的形式道出了这一点,显得过于单薄。 总之,与洋洋大观的反映“剿匪”主题的电视剧相比,深入开掘湘西“土匪”的谋生与取义,努力还原历史本相的电视剧目前还很少见,但正因为稀缺,也为今后编导此类影视作品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注释: ?王江生:《影视作品中湘西形象构建的成因探析》,《新闻界》2011年第3期。 ?吴柳林、王玮:《民族地区区域文化的电视传播策略》,《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0期。 ?B15彭延炼:《影视业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湘西为例》,《商业研究》2009年第2期。 ?参见赵强、田继胜《湘西地下党的救亡活动简述》,《吉首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沈从文:《苗民问题》,载《沈从文文集?第九卷:散文》,花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版,第415页,第416页。 ?张瑞静:《民族志方法在电视与乡村社会研究中的运用》,《新闻界》2011年第3期。 ?互动百科:《土匪》,http: //.baike.com/wiki/%E5%9C%9F%E5%8C%AA。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 ?B13毛剑杰:《抗美援朝的“另类英雄”》,《看历史》2012年第12期。 B11姜爱、刘伦文:《人地关系与土家族生计变迁六十年湘西龙山县草果村的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B12林铁:《湘西想象中的祛魅与赋魅谈彭世贵〈经典湘西〉》,《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7年第12期。 B14周恩:《王学圻:土匪也“另类”》,《湖南广播电视报》2006年6月5日。 B16毛攀云:《电视剧对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建构》,《电视研究》2009年第11期。 B17龙丽双:《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新闻爱好者》2012年第1期。 责任编辑 玉兰 文档资料: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 完整下载 完整阅读 全文下载 全文阅读 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21世纪台湾电影的喜剧性 纯诗与真情的蝶变 填之以虚空,满足于无物中的救赎 国内翻译主体间性研究的窄化 精神弥留之际的写作难度 天地人心的一面镜子 斯图亚特霍尔与“他者”理论 古典与依恋 乡土文学的家园品质 论《受活》的英译策略 纪实散文与“新五性”及其纪实文学的理论建构 何其芳《预言》艺术奥秘探寻 李劼人在高校文学史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 海外空间与留学时期胡适的“西方文学”体验 现代文学史作家序列研究 西方对莫言及贾平凹作品的接受比较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 口腔医院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探讨 流产服务提供者对流产后服务现状看法的定性研究 南京某区卫生应急能力建 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
本文档为【他者视野下的“湘西土匪剧”及反拨[权威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