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二章

2019-04-25 17页 doc 48KB 7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周次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授课班次   学 时 数 理论 8学时 实验 / 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教案 周次                                    授课教师          授课题目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授课班次   学 时 数 理论 8学时 实验 / 教学目的及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认识的本质 ●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 价值的特性 ●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启发提 问 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 教材与 参考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版 教学手段 与方法 案例引导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主要教学内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真理——掌握真理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得某种价值。 由此,本章的内容分为三个板块: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笫一讲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通过“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等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1)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活动提供越来越丰富的材料。 (2)实践为人们创造出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认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实践还锻炼了主体的认识能力,促进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深化和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对单个人来讲,他的知识不可能全是直接经验,而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二、认识的本质 什么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同学思考。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以下内容的思考: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 通过让学生对一系列名言的分析,了解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中,进一步分析论证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 辩证唯物主义:引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强调主客体双向互动的反映论 ●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来认识问题 小结: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 利用徐悲鸿画马的例子,说明辩证唯物主义摹写性和创造性两个特点的关系。 (四)创造性是反映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例子,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正是重视理论创新,我们党才能够永葆生机,不断发展。在对这些实际例子介绍之后,引发学生思考:同学们在生活中如何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介绍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新颖性、求异性、独立性、多维性、突发性。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希望同学们能够把握特征,加强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通过“木桶理论”等事例的分析,引出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类。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列宁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生动的直观” 具体介绍感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形式。 2、理性认识——“抽象的思维” 具体介绍理性认识的含义、特点、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 ●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引导学生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明确如果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犯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深入调查、勇于实践,获取合乎实际的丰富感性材料。——基础和前提 第二,用抽象的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什么是非理性因素,重点介绍几种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的影响。让学生明确,认识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单纯的过程。 (1)充分发挥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 (2)正确辨析并有效防控非理性因素的消极、干扰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1、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 ● 第二次飞跃主要解决的是改造世界实践思想的问题。 第一、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这一问题。比如南水北调工程。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利用同学们高中时期都非常熟悉的例子“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直接说明这一问题。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小结: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归宿。 (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认识的一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形式上:表现为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内容上:推进认识的深化与提高; ● 本质上:体现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 2、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因受主客观条件(如主观认识能力、客观形态的物质条件与手段等等)的限制而往往无法一次完成。 (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认识发展的反复性及无限性。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真理的定义 提出问题“什么是真理?”带着问题,介绍各个学派对真理的解释。从而比较的提出辩证唯物主义对真理的理解。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在明确真理的定义的基础上,分析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二、真理的客观性 ●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首先,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其次,从认识的深度来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特定的真理不仅所反映的对象在范围上是有限的,而且其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 这部分理论可以借用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的发展过程来说明。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看来,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在这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即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总之,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4、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错误观点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四、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相一致。相符合、相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2、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首先,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发展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既然有真理和谬误之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辨别真理呢?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以便引出:真理的检验标准。 提出几种检验真理的标准: ◆ 权威标准; ◆ 众人意见标准; ◆ 实用主义的标准 ◆ 实践标准 最后以扶正的比萨斜塔的案例,说明在这些标准中,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 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那么“实践这一标准是否就是绝对的呢?”又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从而引出下文: 六、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即唯一性 首先是指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其它标准; 其次是指无限发展的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的真理性。这也是绝对的。 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绝对性。 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因此,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作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第二章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什么又会涉及到价值观那?因此,首先要再次给同学们回顾下本章的体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归根到底,就是实践,这里从实践的目标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实践的目标 首先,任何实践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的的,即以满足人类需要为目的。任何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都会以实现这个目标为出发点来进行实践活动。 其次,从实践所改造的对象来看,正是那些尚不能使人的需要获得满足的事物构成了实践活动所需要改造的对象。 再有,从实践所创造的产物来看,它们正是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事物。所以,我们说实践就是创造有价值的事物 那么什么是价值哪?借用“恨铁不成钢”的例子,说明什么是价值。 一、价值的定义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 价值这个概念很简单,但要注意哲学上的这个价值与政治经济学上的价值、使用价值,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等概念的区别。通过几段话的分析,让学生明晰这些概念的区别。 二、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 这是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 人和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不论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物质需要还是精神需要,都是由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决定的,因而在本质上都是客观的。 ● 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是客观。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体本身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决定的。 ● 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后,就会对主体的需要构成意义关系。 例如某种食物被食用后,对人的生存和生长是否有积极意义;人们欣赏了一部戏剧之后,是否能使主体产生美感和得到教益;人们身处的自然环境,是否能使人身心健康和愉悦等,所有这些,都是客体在与主体相互作用中所构成的意义关系,显而易见,这种意义关系它也是客观的。总之,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是一种客观现象。 2、主体性: 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会由于不同主体的需要和要求的不同或同一主体需要和要求的变化而转移。 价值关系的形成是以主体的需要为主导因素的,因此,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就会因为主体及其需要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药物对于健康人并没有直接的价值,而对于病人则具有直接的价值; 3、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人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如,木材、煤炭、石油、核能、太阳能、潮汐发电等能源形态,对于人类的价值就是历史地发展着和变化着的。这实际上是由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决定的。 4、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对外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价值的多维性要求人们在创造或实现价值时,必须对某一价值物的价值作全面的考察,以决定取舍,要避免看问题的片面性和目光短浅的弊病。 有了价值现象,就有了对价值的认识问题。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从反映对象的内容上来看,人类的全部认识可以分为“知识性认识”与“价值性认识”两类。 “知识性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本身的性质、状况、结构、规律等的反映,是回答关于“是什么?”等问题的认识。 “价值性的认识”则是认识主体对在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关系的反映,是回答关于“好不好?”“该不该?”“要不要?”“有没有用?”等问题的认识。 例如,关于“苹果”的认识,知识性的认识是回答“苹果是什么,苹果的结构、成分是怎样的,苹果上怎样生长的”等等“是什么的问题”。而价值性的认识则是回答“苹果的味道、营养好不好,苹果能满足人的哪些需要,种植苹果有什么效益?”等等问题的认识。 价值认识是一种性认识,也叫评价 三、价值评价 1、价值评价的特点: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例如: ● 这一位同志是否可以担任领导岗位的工作?这是主体对客体的人在进行评价。 ● 是否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这是对精神现象对于主体意义进行评价。 ● 中国是否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于社会现象对于主体意义的评价。 那么这些评价都是要表明评价者对于评价客体所持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它对客体的价值即“善”的认识。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如,人们对喜欢不喜欢某件艺术品,适合不适合用某种药物,赞成不赞成某种社会政治等的评价,往往不同,甚至根本对立。都是评价结果以主体转移的具体表现。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 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主体的病症和药品的性能, 才能对症用药。 ● 只有认识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性才能形成正确会为之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 ● 只有客观地了解了一个人的所做所为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才能正确地评价他的人生价值等等。 2、评价是一种具有客观性内容的认识活动 ● 这是由评价对象——价值关系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反之则是错误的评价。  ● 正确的评价结果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内容。 ● 由于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是否把握了相关真理,是否依据相关真理来进行评价,则决定了其评价结果是否正确。 因此,人们在形成关于社会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等价值评价结果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到以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的规律等相关真理为依据,是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结果的。 讨论:价值评价的这种主体性,这是否意味着价值认识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认识 ? ● 只有与人民、人类的要求或利益不矛盾或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 ● 由于人民群众、人类的要求或利益总是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人、群体、阶级等等)而言,其价值认识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的要求或利益不矛盾或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相反,那些于人民、人类的要求或利益相矛盾或不一致的价值认识,则不是正确的价值认识。 比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爱国主义”、“热爱劳动”等价值观念,由于与历史发展的要求、人类的利益相一致,因而是真正正确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价值认识。而“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好逸恶劳”等价值观,虽然受到某些人的肯定,但是它与历史发展的要求,人类的利益不一致。因此,不是正确的价值观,必然会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这样一种价值认识。 3、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一般说来,由于知识性的认识与评价性的认识一样,都是由于人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同时,它们也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因而,也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也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成功的实践,它就表明:一方面,我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而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想的坚持和追求及对它的价值评价也是正确的。  4、价值评价的功能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性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5、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和实践的根本性问题的具有高度普遍性、概括性的价值观念及其体系。它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的人们,行为的取向也会不同,甚至可以截然相反。即使从同一个真理性的认识出发,也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想反的行为取向。具有同样化学知识的人,有的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有的可用来制造毒品危害人民。可见仅仅拥有科学知识并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的正确。 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2) 价值观在人们实践中的作用 ● 它能够在一个相当长的社会历史时期内引导特定的社会集团前赴后继、持续不断地为解决社会生活和实践所提出的根本问题或重大问题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比如,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等,就是我国人民优秀价值观的集中代表,它们体现了我国人民为实现先进的社会理想和为了人们的利益而英勇斗争、无私奉献、顽强坚毅、不怕牺牲的精神,它成为我们事业成功的巨大推动力量,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 价值观通常还渗透在文化中,对以民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凝聚人们完成共同的重大实践任务的作用。 比如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大林曾以爱国主义的激情唤起了全国同胞反法西斯侵略的决战决胜的坚强信念。他在一个著名的广播讲话中说到,“这是一群丧尽天良、充满兽性的人,恬不知耻的号召消灭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消灭普列汉罗夫和列宁、车尔雪尼夫斯基、高尔基和契柯夫……的民族,德国侵略者想对苏联各族人民进行歼灭战。好吧,既然德国想进行歼灭战,他们就一定会得到歼灭战。今后,我们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的全灭掉。对德国占领者决不留情,消灭德国占领者。”斯大林的广播讲话,当时极大地激发苏联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成为鼓舞人民,战胜法西斯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就是说,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在这里起着凝聚、激励人民群众保卫祖国的重要作用。 ● 正确的价值观通常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反映了社会发展、历史进步和人民群众要求的价值意识。它会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成长给予正确地引导,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主旋律,包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和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等,正是这样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这样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补充:我国目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四、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一)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价值和真理的区别: 2、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 价值尺度,即满足人的需要:指制约人们实践的主体即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规律和规定性,具体表现为人的需要和要求。 ? 真理尺度,即按科学规律办事:指制约人们的实践的外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和客观规律。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在实践中: ● 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 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相互制约: ● 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因此,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 ● 另一方面,真理被确认,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情况。 相互引导 ● 一方面,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 ● 另一方面,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的发展的方向和程度。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新的价值追求。 相互促进 ● 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其生活条件和发展方向,从而促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合理,更符合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性。 ● 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推动着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越深入,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同时也就越能激发起人们探索真理的热情。 3、建立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科学精神及其特点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以求真、求实为基本特征的自觉意识。 第一,其基本要求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第三,崇尚理性思维,要求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 第四,不承认科学有禁区,它鼓励鼓励人们去探索一切未知领域的奥秘,反对束缚人的思想。 (2)人文精神及其特点 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民和人类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为核心,以求善、求美为基本特征的自觉意识。 第一,它的基本要求是把人民、人类的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第二,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建立在真理基础之上的追求美好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第三,主张既崇尚理性,又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意识形式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人的生活、人的追求等人的丰富的存在状态和内心世界,从而起着认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促使其趋向美好的作用。艺术正是以其形象化、情感化的特点而成为人文精神的最佳载体之一的。 第四,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学术腐败、“陈进”作假事件等案例可以在这里贯穿,让学生明确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要遵循科学精神,坚持实事求是,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大胆探索世界的奥秘;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关注社会发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把个人追求与人民需要统一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五、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从根本上说,就是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规律办事。 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关键在于尊重事实、全面深入地把握事实 ⑴必须老老实实地承认事实,尊重事实,忠于事实; ⑵必须全面地看问题; ⑶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⑷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⑸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3、“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 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观察和解决问题,而不能光凭热情。 2 必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灵活运用理论,而不能生搬硬套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坚持与发展——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2、坚持真理和发挥真理是内在统一的   ● 坚持真理是发展真理的基础; ● 发展真理是坚持真理的前提。 3、在实践中,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统一。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要有效的改造世界,必须正确的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实 施情 况及 分析   备注                  
/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精彩一门课教案-第二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