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及其活动特点

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及其活动特点

2017-12-07 5页 doc 17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及其活动特点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及其活动特点 摘要:虽然警卫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但是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警卫意义上的机构和人员。本文简要概况了中国古代警卫体制,并对中国古代警卫活动的特点做了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警卫体制;警卫活动特点 警卫,是指用武装力量进行警戒、防护和保卫。“警卫工作”一词是现代用语,是指特定的机关和部门为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对确定的对象、目标和活动的安全进行保卫的一项专门业务。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独立、完整、系统的警卫体制,因此,对中国古代的警卫工作称之为“警卫活动”比较合适。而且古代对有关宫廷保卫活动、机构...
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及其活动特点
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及其活动特点 摘要:虽然警卫一词最早见于唐朝,但是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警卫意义上的机构和人员。本文简要概况了中国古代警卫体制,并对中国古代警卫活动的特点做了阐述。 关键词:中国古代;警卫体制;警卫活动特点 警卫,是指用武装力量进行警戒、防护和保卫。“警卫工作”一词是现代用语,是指特定的机关和部门为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对确定的对象、目标和活动的安全进行保卫的一项专门业务。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独立、完整、系统的警卫体制,因此,对中国古代的警卫工作称之为“警卫活动”比较合适。而且古代对有关宫廷保卫活动、机构、力量都是用“禁卫”一词,如禁卫军、禁卫律等。 1、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 警卫一词最早见于《唐律?卫禁律》,疏议说:“卫者言警卫之法,禁者以关禁为名,但敬上防非,于事尤重,故次名例之下,居诸篇之首。”但是,警卫活动却不是从唐朝才开始的。 在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警卫意义上的机构和人员。夏朝,王室警卫意义上的部队主要是由夏朝上层成员组成。夏王朝的贵族卫队也是战时军队的核心和骨干。商朝时王室已有了为数不小的警卫武装,也有了负责王宫安全的职官“卫”、“臣”,其成员主要是贵族子弟,他们大都受过专门的训练。西周时期,警卫职能进一步细化,在西周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已有诸多负责帝王及宫廷警卫的官员。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组织包括警卫组织开始向专门化发展,赵、韩、齐、秦、楚等国均设有郎中令,负责宫门传达和警卫。而且这一时期,魏国的李悝兼采各国成法著成《法经》一书,其《杂律》中的“越城”篇,就是涉及宫廷警卫的法律条文。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虽然秦王朝时间短暂,但对后世影响却是很大。正如秦朝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体制的规模和基础一样,秦朝的中央警卫体制也是中国古代中央警卫体制很重要的奠基阶段。《汉书?百官表》说“郎中令,秦官,掌宫殿掖门户……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郎中令除了负责宿卫门户外,还要在宫殿之内侍从皇帝左右。“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即卫尉率领卫卒屯卫皇宫大门;中尉,“掌徼循京师”,即负责皇宫之外的京城戒备。 汉初承袭秦制,武帝时改郎中令为光禄勋。西汉中央直辖的禁军(中央警卫部队)是西汉军队的核心部分,最为精锐。两晋仍沿袭汉制,继续设光禄勋,负责警卫宫殿门户;设置卫尉,负责宫掖门的防守和例行的宫内巡查、治安:担任京城治安警卫任务的仍是掌兵将军。南朝更迭频繁,统治时间短促,各朝负责宫殿警卫责任的大多是领兵将军。北朝都统长统领殿内之兵,负责宫内皇帝安全,仍有卫尉一职,掌禁卫甲兵。 隋立国虽然只有30多年,但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某些改革对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治安警卫方面,隋朝对前代汉族政权和鲜卑族政权的治安警卫措施多有因革,并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这套制度颇具规模,不仅当时执行,而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代王朝所使用、借鉴。 唐朝警卫机构主要是由南衙宿卫军和北衙禁军两部分组成,共同负责皇帝和京师长安的安全警卫工作,职守各有侧重。五代与前朝不同的是侍卫亲军成为中央警卫部队的主力,而前朝以“卫”为单位的中央警卫军体制不再有实际意义。北宋禁军作为正规军,实际职能是既守卫中央,保卫皇帝,又出戍地方。两宋禁兵分别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掌管,又称三衙。 明朝警卫力量主要是由京师三大营和上二十六卫组成的,另外还有宦官组成的内侍。清朝侍卫处官兵及各种近身侍卫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称为“郎卫”。护军营、前锋营、骁骑营、步军营、火器营、神机营、健锐营等负责守卫皇宫,拱卫京师的安全,称为“卫兵”。各个军营重复布置,互相牵制,便于皇帝控制。 2、中国古代警卫活动的特点 2.1 政警不分 在中国古代,宫廷警卫大多是由皇帝亲领。从警卫机构的设置、官员的任免到采取的具体措施,多是由帝王直接授意或亲自掌管。最突出的是唐、明两朝。唐朝,皇帝亲自掌管北衙十军。明朝,上十二卫之第一卫――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既是皇帝的贴身卫队,又是皇帝的耳目特务机关。此外,宫廷警卫机构或警卫部队的主要官员,各朝代大多是帝王的嫡系亲信。他们在朝中还兼任其他多项职务,直接参与政务,这更使得警卫与行政密不可分了。 2.2 军警不分 在中国古代,帝王是统治阶级的象征,皇权是专制主义的标志,因此,加强皇权,维护帝王的安全,便成为历代警卫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和中心。保护帝王安全的责任最早是由军队来兼任的。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就是“以师兵为营卫”:西周警卫力量中的虎贲氏、旅贲氏是战时的主力军。汉朝的南北军、八校尉,隋朝的骁果军,唐朝的北衙十军,宋朝的三衙禁兵,元朝的怯薛,清朝的前锋营、护军营等,均是肩负作战和保卫皇宫、京城安全的双重任务。此外,宫廷警卫机构或警卫部队的官员许多是带兵打仗出身因军功提拔而来的,战时他们又多领兵出战。这也使得警卫与军事密不可分。 2.3 体制上互相制约,相互牵制 在中国古代,起于宫廷的内部政变是帝王及皇权的最直接威胁,不少政变就是由警卫人员、警卫部队做内应,甚至是直接发动的。如秦赵高杀秦二世、隋炀帝杨广被杀等。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各代帝王想方设法对担负警卫任务的人员和部队予以制约,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使他们相互监督、互相牵制,不敢也不可能轻易发动政变,确保皇帝、皇权的安全。最为典型的是唐朝南北衙交错宿卫制度。此外,汉朝八校尉之间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皇帝个人;清朝,骁骑、护军、侍卫分别护卫京师、皇宫、皇帝安全,三者也是分工明确、互相牵制。 2.4 警卫人员出身要求特别严格 秦朝,郎官多为富豪、官僚子弟。汉初规定,只有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子弟才可以到京师为郎。在唐朝初期,最受皇帝信赖的内府亲卫、翊卫、勋卫三卫卫士均为品官子弟,并且必须是从二品至五品子孙中选拔,有着极强的等级观念。明朝规定,“多选富民子弟充宿卫”。 2.5 警卫机构越来越庞大,分工越来越细化 夏朝,王室的贵族卫队平时担任宫廷警卫任务,战时又要作为军队的核心和骨干冲锋陷阵。商朝已有了负责王宫安全的卫、臣等职官,以及专司侍卫的人员。西周时期,警卫职能进一步细化,机构进一步增多。在西周六宫中已有了诸多负责帝王和宫廷警卫的官员,如宫正、虎贲氏、司隶等。秦设郎中令、卫尉、中尉分别负责宫殿、皇城、京城的守卫。郎中令所属的“郎”官,又分中郎、郎中、外郎三类,各有其则。汉朝除光禄勋、卫尉外,又设南北军、期门军、八校尉、羽林军等警卫部队。隋朝,先是设置十二卫府,后又增至为十六卫府警卫宫廷,同时设置东宫十卫府警卫皇太子。唐朝,宫廷警卫机构分南北衙两个系统,南衙有十六卫,北衙 先后建有十军:皇太子宫设置十率。 2.6 警卫形式均为人海战术,戒备森严 各朝代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大都是采取人海战术,在京城和皇帝日常居住与办公的重地周围都部署大量的精锐部队,其军力能占到全国军力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皇帝出宫巡幸、游猎等活动是朝廷大事,也是最重要的警卫活动,沿途都是岗哨林立、戒备森严,并有大量部队随护。在出行安全保卫方面,各朝代都制定有警跸制度、驰道专行制度、出行卤簿制度等等。警跸制度,即皇帝出行时将凡是进入的地区都要实行警戒、清道,禁止其他人活动,类似于今天的戒严。如南齐萧宝卷出行时,“所经道路,屏逐居民,从万春门由东宫以东至于郊外,数十百里,皆空家尽室。巷陌悬幔为高障,置仗人防守。”例如,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巡游江都时,十二卫将兵乘船数千艘随驾警卫:公元616年杨广再游江都时,骁果军随身警卫人数在万人以上。 参考文献: [1]陈鸿彝中国古代治安简史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 [2]张佩芳,中国警卫史纪事本末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德友谢明刚罗海龙中国警卫史探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警卫体制概况及其活动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