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 7

2017-10-07 14页 doc 33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72

暂无简介

举报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 7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 7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7)2010-07-21 00:04一、哲学与科学异而与宗教同。 科学的对象,科学语言中的表象,是和其对象直接等同的。之所以哲学不能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方法乃是因为哲学的对象,在对象类型上,并不是确定的、现成的。 哲学和宗教对象的相通:都追求"真理"--即被认为是实在而非本就是实在的东西。都研究有限的事物--意为别的科学则研究无限的事物?后面一大段前言不搭后语,前后逻辑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凡是读不懂的我都加了红色框框。 哲学是可以从假定开...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 7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笔记 7 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7)2010-07-21 00:04一、哲学与科学异而与宗教同。 科学的对象,科学语言中的表象,是和其对象直接等同的。之所以哲学不能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中有一种现成的方法乃是因为哲学的对象,在对象类型上,并不是确定的、现成的。 哲学和宗教对象的相通:都追求"真理"--即被认为是实在而非本就是实在的东西。都研究有限的事物--意为别的科学则研究无限的事物?后面一大段前言不搭后语,前后逻辑不知道是怎么来的。凡是读不懂的我都加了红色框框。 哲学是可以从假定开始的。"哲学的开端就是一个假定。" 二、非哲学思维(情绪、信仰、表象)和哲学思维的关系;哲学和其他科学的区别。--哲学、哲学思维,一般思维,思维形式,思维本身(第2节) 黑格尔重申思维能力是人区别自身与动物的根本原因,然后强调情感,直觉、表象等也是基于思维的人类独有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这些方式要和这些方式的形式--form即,思维本身--区分开。具体论述如下: 首先,情绪也是思维范畴(这里的"思维"不如说是"思想意识")--黑格尔说:"情绪、直观、表象是这个内容(指将意识填充满的"内容")的诸形式。"[?]情感和思维并不对立,而是同根同存的;情感和思维始终在载体或主体上始终是同一于一个人的生存的。 因此即使是看似与思维对立的东西"宗教热忱",也扎根于"人是一种思维的存在主体这个基础上"。 忽视了这一点会引起对哲学"粗陋的误解"。为什么忽视了这一点会导致对哲学的误解?因为思维只有在哲学反思的场合下才能与情绪,直观,表象等日常思维形式区分开。"那些坚持宗教和'思维'分离的人心目中所谓'思维',大约是指一种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此时的"思维"已经不再是一般思维 用法上那个"思维";思维其实和宗教(信仰、情绪)等不为二。如果能将思维和宗教分开,那此时的"思维"则实质指的是"作为形式的思维本身",而这只有在反思中才能存在,是反思的产物。所以,当思维和宗教分开的时候,这时候的 反思"。这种反思是哲学的内容。此时思维以思维自身为对思维准确地说应是" 象对其进行认识,即哲学是通过反身意识的方式来开展工作、树立自身的(这也是哲学区别于非科学的特点以下会谈到)。在这中反身认识中,思维从本不能分开的各种表现方式中被抽象出来,作为"思维形式"或"思维自身"而成为工作对象。 因此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黑格尔要花不短的篇幅强调情绪和思维是"一样的东西"[?],因为强调情绪和思维的同一,也就是强调哲学这种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从而避免那种"忽略了一般的思想意识和哲学上的反思的区别"的做法。总之,要区分开这两点:泛论"思维"的时候所说的"思维",和哲学意义的反思(即以概念的方式来把握思维,以思维本身为认识对象)。 第二,作为后思的哲学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哲学也是人类思维方式中的一种,但是这种思维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的反己性、返身性:它把思维自身作为对象来认识(所谓"认识"就是寻求关于对象的普遍、必然的知识)。即哲学是一种以人类思维的反身自省为工作方式的思维。这种反省有两种类型:第一,任何一个人的日常行为里都有人类独有的思维能力,和动物相比,他的思维都是"人"所独有的。哲学首先对日常生活中不自觉的生活状态下的自然思维进行思考。这就是哲学对社会的审度,反思,批判性格的由来。第二,哲学可以对自身--进行反思、审度,批判本身再度反思。比如,对哲学研究成果所作的批评,比如学术批评。比如黑格尔对康德的哲学工作的前提,预设,方法的优劣得失所做的评估判断,这就是哲学对反思的反思。是更深刻的反思。总之,哲学的特性就是对事物-对象作反思,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人们对世界万物的判断看法,也可以是哲学反思工作自身。 哲学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反思,靠的是它抽取了思维的形式。凡是形式都是与内容相对的,都是对芜杂繁复的存在的结果、模式等的一种抽象。形式是人们以简驭繁、以少驭多的需求和能力的产物。思维在人生存的各个方面都无时不在,需要用各种形式,如情感、直觉、表象等来概括它;但后来这样的概括 也不够了,把情感,感觉、表象等把握为一类对象,在这个对象中,作为形式的它们也成了内容,其"形式"就是:人类的思想意识,即"思维"。哲学要反思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思维,就需要对后者进行一种整体上的把握,这种把握正是 --的行为。哲学只有研究作为一般思想意识再抽取后者的共同结构--思维本身 的形式的思维本身,即哲学只有反身自省才能达到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审度批判。 第三,推论:哲学思维是一种反身思维,一种"自我意识",而哲学以外的科学和日常生活状态中人们的思维就直接和它的对象同一,只有哲学才将思维本身(通过反身观照)作为人类思维的形式抽象,对象化出来。黑格尔说:"反思以思想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如果说要用一句话概括哲学和哲学以外的科学(理论思维类型)的区别,那就是:哲学是发展到以自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当任何科学发展到以自身--即自己作为一种理论思维,作为自己前提、预设的东西--为考察对象的时候,这种科学也就具有哲学味儿或"哲学性"。 我认为,哲学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这个特性,是揭示哲学的存在价值的"道枢"或"枢机"。正是凭这一点,哲学一方面突破了常识的思维水平,超越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自然生存状态;同时作为理论思维的一种,和自然科学一样拥有自身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第四,不过在处理哲学和生活实际的关系上,不能绝对。因为尽管哲学有对日常生存状态的超越性,但正如以下黑格尔描述自然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一样。生活并不以有无哲学存在为必要条件,相反,在后文中黑格尔指出哲学与现实和经验应保持一致,"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考研哲学真理的外在的试金石"[?]哲学和所有科学却是出自生活的。这反映的是哲学作为思维的一种来于生活、受生活影响和辖制的特点。并非哲学一昧可以超越生活,生活也一直约束、作用于哲学。这大概是任何理论思维和学术活动和生活生存实际应有的必要张力吧。 三、以思想本身为对象的两种情况:单纯不杂地和非单纯不杂地认识 (第3、4节) "把思想本身单纯不杂地作为思考对象,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儿。"[?]将思想本身作为认识对象,即是后思,即是哲学的内容。但黑格尔认为这并不是哲学工作的全部,哲学还有一种工作[?],是将"思想本身单纯不杂地作为思考对象",而这实质上就是:逻辑学。 要明白"逻辑学"是做什么的,须以明白"表象"和概念、范畴的区别为前提。从可接受度、理解度方面谈它们的区别,表象是在传教士、作家、演讲者那里广泛使用的语言的类型,它是最好懂最易于被人们接受的,因为它"都是后者已经知道的烂熟的东西或者是甚为流行的和自明,用不着解释的东西。"[?]而范畴或概念呢?--"除了思考那个概念本身之外没有别的可以思考";一般人"不知道如何用概念去思维"。这说明范畴或概念,第一,不是自明的,而是需要用别的更浅显简易的语言来解释才能为一般读者明白的;第二,造成这个局面的是范畴或概念只和概念自身,概念本身有关,和其他别的并不相关。 这令我们有理由推测:黑格尔说的表象就是对象性名称(objective name),而范畴和概念属于非对象性名称(non-objective name)。语言讲究名称必有所指,用中国先秦名学的术语来说,必须"名实一一对应",那么:名不表达对象(非对象名称)如何能为"名"? 这里,与其说名不表达对象,或失去了、没有"实";不如说名在此表达的是一种特殊的"对象",即该语词被其主人(主体)在实际使用中的用法。与一个哲学概念之名所对的"实"就是这个哲学概念在其使用主人那里的用法;众所周知,对于哲学范畴、概念来说,它们的用法都属于"逻辑规定性"的范畴。这揭示了哲学和逻辑学二而一、不可分割,水乳交融的关系,与其说逻辑学和哲学是两种不同研究领域,不如说它们是同一种思维方式之不同维度(dimension)的工作。 无论是物理时空中的实存对象(经验实体)还是精神、思想中的观念对象(观念实体),表象名称作为对象性名称所指代的都是一种实体,表象作为指称实体的工具,产生于具有时效性、世俗性、务实性的生活世界本身,永远具有歧义、混杂、双关、色彩丰富具体等生活本身的特征。即使加入抽象,它也永远是感性、充满具象性的。而范畴和概念就不同了,它们来自相对和思维、和生活本身分离的哲学后思行为,它不仅不是人民大众过去熟悉的也不是当下流行的语 汇,而且抽象到只有自身可以思量。除了概念自身之外别无思维的对象--这大概正是作为思维的自我意识维度的哲学,被认为"枯燥"、"玄奥"、"晦涩"、"难懂"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黑格尔接着就说"对于一般人的普通意识,哲学须证明其特有的认识方式的需要,甚至必须唤醒一般人知晓哲学特有的认识方式的需要。"[?]哲学必须证明从哲学自身出发是可以认识宗教的对象,认识作为普遍性的真理意义的真理的。 四、第五节哲学的门槛、"指标"在哪里? 这一节从反面谈论哲学被误解为一门没有门槛的、任何人都可以进的学问 工艺"的学的现象。反之就是意为哲学同样是一门有自己独有技术指标、"问。因而这一节内在的问题有二:第一,为何人人都可以在不加训练的情况下就开始(尽管他们自以为是但实际不是)哲学评论呢?第二,哲学的门槛或工艺标准具体落实在哪里呢? 第一个问题来自人们不区分思维的内容和形式两种维度。哲学和日常所面对的东西虽然是一个,但处理方式不同,黑格尔说,对于"世界"、"现实"的意识,"哲学与别的认识方式仅有形式上的不同"[?]。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中,人们使用的名称(包括所有科学专门术语)都属于"表象";在表象的层面,名称的意涵被视为与其内容(名称的指称)同一。但在哲学中语境中所使用的概念,其用法或意义却不是其对象所指,而是其所代表的逻辑规定性。例如:如果将名词"白马"视为"所有的白色的动物马",这就是将白马视为表象即将这个名称的意涵直接等同于所指的结果;但如果将"白马"视为一个表示"将'白'这个观念和'马'这个观念结合的概念",因而"白马"这个观念不同于"马"这个观念(公孙龙"白马非马"说),这就是一种哲学的做法了。又如,将"指"看做手指,这是表象思维层面、日常思维的状态;又如,对以手指物(手指具有指示功能)进行抽象,以"指"来代表所有具有指示功能的存在--名称和语言,这种思维维度就属于逻辑学和哲学了[11]。 同样一个词语,从表象的角度去理解和从概念的角度去理解,得到的结果是大不同的。如果说由于哲学和日常语言都使用到同一套语言,从而令误以为哲学可以像谈论日常对象那样来谈论难以避免,如果说这是"把哲学看的过于轻易"的内在原因,那么,在逻辑学的眼光、素质和观念上的忽视就是普通人自认 为懂哲学、实则没有入门的外在原因。因为只有将思维推进到以自身为对象,进行反身意识,自我意识的程度,才能做到哲学思维的后思、反思要求。而逻辑学,正是以思维自身为对象的一种学科。和对理论思维本身的前提作批判的哲学相比,逻辑学是对理论思维的模式、结构所作的分析,去除了对内容的考察,逻辑学是更加纯粹,单纯的思维。这也正是"哲学知识的形式是纯思和概念 这句话的意思。 的范围"[12] 第六节:何为"现实"?(关键词:理性、现实、经验、现象) 黑格尔说,现实性(Wirklichkeit)居于哲学研究的对象地位:"哲学研究的 。他声称:"哲学归根结底仍是反映现实的;哲学应该达对象就是现实性"[13] 到自觉的理性和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统一?一致?)"黑格尔对现实(Wirklichkeit)有特定的用法。 ?现实是"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 我们对于这种内容的最初的意世界,亦即人类意识的内在和外在世界。"[14]" 识就叫做'经验'。"[15]上帝是关于现实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上帝"观念是现实性的一种典型体现:"稍有教养的人应该知道上帝不仅是现实的,是最现实的,是唯一真正地现实的。"[16]"宗教上关于神圣的世界主宰的学说实在是太确定地道出我这两句话(指"凡是合乎理性就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的意旨了。"[17] ?黑格尔表现出了对偶然存在的极大蔑视和否定,"一个偶然的存在不配享受'现实'的美名。"飘忽即逝、没有意义的"现象"是作为"本身真实配得上称为现实的"意识的对立物而陈述的。在他看来"日常生活中任何幻想、错误、罪恶以及一切坏东西,一切腐败幻灭的存在"只是由于人们"随便把它们叫做现实"才被认为是现实的。[18]没有价值的存在、可有可无的存在即偶然的存在是和"现实"对立的,这表明现实在黑格尔那里以必然性为特征,且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对象。 ?现实不仅和偶性区别,而且和Dasein定在或此在或实存区别。后者是受限定的(determined)、有限的存在,是受"无"限制的"有"。[19]这表明"现实"并不指"实际生活",因为实际生活、定在或实存是受限的因而不自由的存在,也不具有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的那种自觉性。 综上,表明黑格尔所推崇的"现实"侧重不在"现"()而在"实"(reality)即"实在性"上,在"现"和"实"的关系中黑格尔是以"实"统"现"。他认为"事物、社会状况、典章不过是现实性的浅显的外观而已"[20]在黑格尔那里,"现"和"实"都是价值判断,都是观念实体;而在马克思那里,"现"是有衡量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在改变了的社会观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力概念、属于社会组织范畴下的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被作为依托,和基点来规约作为社会性存在物的人类的本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了在一个社会制度下的个体成员的规定性--"人"。故黑格尔以"实"统"现"的现实,和马克思以"现"统"实(在)"的"社会存在"概念旨趣大异;一个是观念实在论者(所谓客观唯心主义者也),一个则是更新了哲学的基点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来进行哲学活动的实践本体论者。黑格尔自陈将现实性和"体现理性"[21] 睿智结合在一起,是为了反对将理念和现实分开,认为现实要静候哲学家爱的""的那些做法。也反映出他的"现实"概念保留了"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之本意,合乎"实在(性)"(reality)的意蕴。 现实性(Wirklichkeit)是一种以"实在"(一种价值目标、期许、指向)来规约"存在"(即自然状态下的人与物的存在,也就是被黑格尔负面评价的"定在"、"实存")的观念。只有如此,才能解释现实和偶然存在、定在、实存等的区别。简言之:"现实性"是一种价值判断。这个判断的标准就是合乎、凸显、展现理性。理性范畴有很多规定性,比如客观必然性、永恒不变性,理性在思维中的突出体现就是展示其作为必然性联系的因果(reason)。因此,"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等于说:实际看到的、感性触摸到的、人个别地经验到的,并不具有实在性并不就是"现实",只有包含和展现理念的,才是实在,即才是现实;反过来,只要包含有理念的对象不仅应当如此,而且它也会实现于现实中。换句话说,出现在现实中的,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道理;认识和反映现实(与现实一致),就是去揭示对象存于现实中的理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理由,那么现象为何存在、何时消亡便都是可以把握的了。 "大都认为理念和理想为幻想,认为哲学不过是脑中虚构的幻想体系而已;另一方面,又认为理念与理想为太高尚纯洁,没有现实性,祸胎软弱无力,不易实现其自身。"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一方面表现出哲学家或精英派知识分子对社会进展、把握个人命运的强烈自信。只要掌握了理念的人,一定 可以在现实中实现其自身。另一方面,暗中自诩哲学家是去把握现象背后的必然联系,能把握住因果、现象之本质的人[22]。 第7-8节、后思/反思(Nachdenken)是哲学的立身之本 1、黑格尔的哲学观的时代性/十九世纪"哲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前苏格拉底时期被称为"哲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关联很少,是一些关于世界初始本源和最原初构成基质的暨宇宙论暨形而上的探讨。到十九世纪,和被称为哲学的和前苏格拉底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差异,此时哲学已经不再是"单纯抽象的思想",而指向"现象界的无限量材料"。黑格尔意识到在这个时代,"哲学"的内涵极其丰富,外延已大大拓展:"'哲学'这个名词已用来指谓许多不同部门的知识,凡是在无限量的经验的个体事物海洋中寻求普遍与确定的标准,以及于无穷的偶然事物表面上无秩序的繁杂体中寻求到规律与必然性知识的,都是'哲学知识'"。[23] 哲学对象的极大丰富要求哲学的囊括能力也应极大提高。前苏格拉底时期那种单纯的抽象方法是不够的,需要对外间世界(自然的世界)和人类当下内心(灵魂、情感、感觉的世界)的双重体察、反映:"哲学既要知觉当前外界自然,也要直观当前的自身心灵与人类心境。"[24] 2、作为经验科学的"哲学"不是哲学 需要研究的经验对象、感性材料的极大丰富,促使人类的知识类型和部门极大增多。虽然这些有组织有体系的学说即理论的方法目的各自不同、因而其科学或学科性质并不相同,但由于对习惯的沿袭它们都冠以"哲学"的名目,因此黑格尔需要在"哲学、"哲学家"名称上的某种混乱中,阐明哲学本身的特质,指出"哲学本身"和实质为经验科学的"哲学"的区别。 首先,黑格尔承认一切知识都需要建立在人用感官或思维对对象作直接接触后的结果上。然后,他归纳了经验科学的特点在于,在从事理论探索的目的上,经验科学的目的在求得规律,获得关于对象的普遍有效的命题,获得关于当前对象的思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牛顿的物理学--自然科学--有"自然哲学"之名;而国际法研究,亦被称作"国际公法的哲学"。通过《小逻辑》导言第七 节这里的两个原注,我们可以看到在英国,一方面哲学和自然科学诸学科如化学、生物学、矿物学、农艺毫无二致,"科学仪器的制造者也惯用'哲学'这一名词,凡不能用"电磁"概括的仪器如寒暑表风雨表皆叫做哲学仪器",[25]另一方面,"哲学的原则"、"哲学原理"被应用于从"保护头发的艺术"到国会关于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政府要员关于治理国家的讲演等各种大小场合。可见,在英国"哲学"一词的内涵曾经多么丰富、使用场合多么泛滥,到了可笑的境地,引得连一向以严谨著称的黑格尔也忍不住幽默了一把。 经验科学不是哲学,因为组成经验科学的经验知识不能满足理性的要求。原因有二。其一,经验只能把握有限的对象,像上帝,精神,自由等内容属于无限的对象经验知识是束手无策的。其二,跟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以作为形式的思维本身为认识对象--有关。黑格尔将"凡思想中的便都必是感官中的"这句所谓"亚里士多德"的名言诠释为"没有在感官中的不是曾经在思想中的"[26] 称或"努斯"是世界的原因。人是能思维的动物,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心灵或努斯所代表的正是,人将呈现于感官的所有"亲密接触"的事物的表象诉诸语言符号即以名称和概念来把握的能力。凡我们要考察和处理的感官中的经验对象,都是在人的思维-语言中进行界定、表征、言说的。凡作为"感官中的"的事物要被考察,便必然要在语言中表征和言说,并且已然是用语言来界定,表征,言过的存在了--正所谓"物莫非'指'"也(公孙龙《指物论》)。这便是"没有在感官中的不是曾经在思想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故而黑格尔所说"法律、道德、宗教等经验的对象,其内容都以思维为根源和基础"[27]的意思就是:一切以经验对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都需以研究思维本身的科学暨哲学为基础。 3、(第9节)哲学作为辩证思维,作为能达到必然性的反思 人(主观的理性)有更高级、具有超越性的追求,能令主观的理性满足的形式,便是"广义的必然性"。[28]黑格尔分析出经验科学中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具有绝对的必然性或这普遍性,具体特殊的东西之间的关系是"外在和偶然的";一切科学方法总是基于直接的事实、给定的材料,或作为权宜之计的假设,而基于假设的科学在黑格尔看来无疑"不能满足必然性"。只有那种志在弥补自然科学缺陷以达到真正必然性知识的反思,作为思辨的思维的,才是"真正的哲学 思维"。[29]哲学的特性--在和经验科学相比的意义上,首先在于它(至少允诺)自己具有真正的必然性。 4、哲学和非哲学的关系又叫做思辨的科学和别的科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反思,并不是事后诸葛那种"反复思考";而是"返"求诸己,对思考本身的"反",即对思维得以进行的前提、预设、基础、条件;思维开展中的方法等思维本身的因素进行审度和考察。因此哲学和非哲学的关系又叫做思辨的科学和别的科学的关系。黑格尔提出思辨的科学一方面应对别的科学的成果 黑格尔并没有讲这些范加以承认和利用以充实自身,另一方面,把自己的范畴( 畴是如何得来的)"引入科学的范畴之内,使它们通行有效"[30]--这里颇有些语焉不详。 5极其关键的一点:"狭义的概念"和"思辨意义的概念"之分 "对于思辨意义的概念与通常所谓概念必须加以区分。认为概念永不能把握无限的说法之所以被人们重复了千百遍,直至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成见,就是因为人们只知道狭义的概念而不知道思辨意义的概念。"[31]黑格尔在这里没有继续详谈什么是思辨意义的概念,但从它的对立面通常所谓概念的本质特性--无法把握无限--来看,这是一种能把握无限,亦即康德意义上的理性对象的概念。 可惜这里同样语焉不详。 -- [?]《小逻辑》第73页,导言?3。 [?]《小逻辑》第72页,导言第39页。 [?]《小逻辑》第73页,导言?3。 [?]《小逻辑》第72页/导言第39页。以下只按全书页码/导言重新编码的数字而注释。 [?]《小逻辑》76/43 [?]《小逻辑》74/41 [?]逻辑学和哲学从学科上,虽然可以分为两个专业;今天,哲学系下面从事逻辑研究和广义哲学研究、部门哲学研究--如伦理学、艺术哲学、审美哲学--的工作对象和模式也是有明确区分的,但从研究工作的性质上这两者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属于哲学工作的一部分,将逻辑研究归属于哲学是可以理解的。 [?]《小逻辑》74/41 [?]《小逻辑》74/41 [?]《小逻辑》76/43 [11]以公孙龙"物莫非指,而指非指"为例,看哲学范畴或概念的思维,与表象的思维的区别。在这句话里公孙龙不过在揭示出他对"名称"和万物之间关系的认识。能够被提及、言说的物都是一种被指称对象,它依靠名的指称作用而成为这个与那个"物";但指示性名称本身并不指示某个具体物事--"指示"本身是一个非对象性符号或非对象术语。简言之,名称的功用就是指称万物,但指称本身并不指示任何物体。指称除了它自身--代表"名词和物体之间处于某种关联关系"--之外,别无其他可以被思考。 [12]《小逻辑》76/43 [13]《小逻辑》78/45 [14]《小逻辑》76/43 [15]《小逻辑》76/43 [16]《小逻辑》77/44 [17]《小逻辑》77/44 [18]《小逻辑》77/44 [19]《小逻辑》导言第44页译者注。 [20]《小逻辑》78/45 [21]原文译为"认为合理性的东西就是现实性的"我没有采纳"合乎理性",而认为应是"体现或凸显理性"的原因在于,中文语境中合理一词具有特定的固有涵义,带有价值判断,即一种正义的、完善、正当的状态。但是黑格尔说的合乎理性,却更偏重一个事实判断--理性和非理性有明确的界线--而非一种需要诉诸讨论的判断即价值判断。相反,黑格尔的价值判断到中文中仿佛作为事实判断对象的"现实"那里去了,现实在黑格尔那里相当于中文的"合理的"。因此,这两句话应该为:体现理性的才是有价值的、可靠的、真正的实在;而凡是具有实在性的都是在理性上找得出根源、来源的。 [22]这样的解释和之前对黑格尔这两句论断的解释有很大出入,但我认为这更符合黑格尔的原意和他写作此书的时候的精神气象。 [23]79/46 [24]79/46 [25]79/46 [26]81/48 [27]81/48 [28]81/48 [29]81/48 [30]82/49 [31]82/49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 :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
本文档为【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小逻辑读书笔记 7】,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