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工程施工劳务分包末次结算合同协议书范本

2022-04-12 1页 doc 30KB 2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is_869970

数字连接

举报
工程施工劳务分包末次结算合同协议书范本 =史学博士论坛> 西晋 /世族0、/势族0 及 /士族0 之考辨 张爱波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经过汉末三国的酝酿期, 士族制度在西晋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世族、势族和士族就是随着士 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三个不同社会阶层及其概念。但在文史研究中这三个概念经常被混用, 实际上, 它们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此, 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考辨区别这三个概念的本义, 可以深入揭示其力 量消长所体现出的政治制度特点。 [关键词] 西晋; 世族; 势族; 士族 [中图分类号] K2...
工程施工劳务分包末次结算合同协议书范本
=史学博士论坛> 西晋 /世族0、/势族0 及 /士族0 之考辨 张爱波 (山东大学 文史哲研究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 经过汉末三国的酝酿期, 士族在西晋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世族、势族和士族就是随着士 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三个不同社会阶层及其概念。但在文史研究中这三个概念经常被混用, 实际上, 它们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此, 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考辨区别这三个概念的本义, 可以深入揭示其力 量消长所体现出的政治制度特点。 [关键词] 西晋; 世族; 势族; 士族 [中图分类号] K237.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3541 ( 2006) 05- 0082- 04 The Study Of / aristocrat0 、/ nobleman0 and / scholar- nobleman0 Of XiJin Dynasty ZHANG Ai- bo ( Institute Of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China)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 the system of scholar- nobleman came into being and developed gradually, but the concept of / aristocrat0 、/ nobleman0 and / scholar- nobleman0 are always mixed. This paper will discriminate those three concepts and open out the deep meaning. Key words: XiJin Dynasty; aristocrat ; nobleman ; scholar- nobleman [收稿日期] 2006- 05- 16 ¹ 5文心雕龙#时序6 说: / 自中朝贵玄, 江左称盛, 因谈余气, 流成文体。0 由此可见中朝下限应是东晋以前, 而 5世说新语# 文学6 一一条云: / 中朝时有怀道之流, 有诣王夷甫咨疑者, 值王昨已语多, 小极, 不复相酬答, 乃谓客曰: -身今少恶, 裴 逸民亦近在此, 君可往问。. 0 , 我们知道, 裴王二人关于崇无、贵有的争论发生在惠帝元康年间, 而裴 与永康初年为赵王 伦所杀, 因此, 此处所指中朝应包括元康年间。又 5诗品序6 亦说: / 永嘉时, 贵黄老, 稍尚虚谈,0。通过以上三条, 我们 可以看出, 中朝应是在东晋以前, 包括元康、永嘉时期, 而在武帝朝, 玄学并没有盛行起来, 所以本文可以有以上结论。 在武帝统治时代结束以后, 西晋进入了中朝时期。 所谓中朝一般指惠帝时代至西晋灭亡的二十七年。这个 时期一改武帝时代对于儒教的尊崇, 而以 / 贵玄0、 / 尚 虚谈0 ¹ 著称, 因此, 这个时代的风气就被称为中朝玄 风。促成这种士风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士族制度在西 晋的形成和发展。士族制度从汉末三国的酝酿期, 西晋 的形成和发展期, 一直到东晋的高峰期和南北朝的衰落 期, 其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而在每个历史阶 段, 士族制度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 而要想分析 清楚西晋士族制度的特点, 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这就是关于世族、势族和士族这三个概念区别的问题。 这三个概念在史书都被使用, 在文史研究中也经常被混 用, 但实际上, 这三个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那么这个 三个概念的本义是什么呢? 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它们力量的消长体现出什么样的时代政治特点? 一 世族称谓较早用之于两汉, 著名的有金、张、袁、杨 等家族。5南齐书#褚渊王俭传6 史臣曰: / 自金、张世族, 袁、杨鼎贵, 委质服义, 皆由汉氏, 膏腴见重, 事起于 斯。0 对于这四个家族为什么被称为世族, 史有所载: 而安世子孙相继, 自宣、元以来为侍中、中常侍、 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 唯有金氏、 张氏, 亲近宠贵, 比于外戚, ,安世履道, 满而不 )82) 2006 年第 5期 (总第 199 期) THE NORTHERN FORUM No15, 2006 Total No1199 溢。[1] (p12657) 金日 夷狄亡国, 羁虏汉廷, 而以笃敬寤主, 忠信 自著, 勒功上将, 传国后嗣, 世名忠孝, 七世内侍, 何 其盛也! [1] (p12967) 自震至彪, 四世太尉, 德业相继 , 与袁氏俱为东京 名族云。[2] (p11760) 从以上记载来看, 这四个家族有两个共同的特征。 首先是累世为官。张安世子孙几十人相继为官, 跨越数 个朝代。金日 子孙七世为内侍。杨氏从杨震起任司徒, 至杨彪, 四世三公, 执掌东汉朝政数十年。袁氏自袁安 任司徒、司空开始, 直至汉末, 四世五人为三公。其次 是德业相继。德指家族传世的为官为人的道德, 如 上文中张家以张安世 / 满而不溢0 的谨慎恭敬品格为家 风, 金家以 / 忠孝0 著称, 杨震不置产业, 欲以清白家 风传世[2] ( p11760)。/ 业0 指家族以 / 通经0 为标榜, 某一门 经学常常成为某个家族的家学, 如汝南袁氏以 5易经6 为家 学[2] (p11524) , 弘 农 杨 氏 以 欧 阳 5 尚 书6 为 家 学[2] ( p11759)。于是, 世族又成为最高封建文化的代。正 如北朝人颜之推所说: / 汉时贤俊, 皆以一经弘圣人之 道, 上明天时, 下该人事, 用此致卿相者多矣。0 [3] ( p1148) 东汉人虽然也对世族有所微词, 但也认为这些世族 的门第与才德之间颇有相符之处[4] ( pp1266- 269)。如王符 5潜 夫论6 曰: / 人之善恶, 不必世族; 姓之贤鄙, 不必世 俗0。这主要是针对当时选举制度上重世族的问题, 但是 同时他也指出: / 今观俗士之论也, 以族举德, 以位命 贤, 兹可谓得论之一体矣, 而未获至论之淑真也0 , 也即 世族与德贤和官位是有联系的, 因此他仍然肯定这样的 选举为 / 得论之一体0 [ 5] (p16)。 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世族的特征一般指累世为官, 德业相继的大家族。在这样的家族中, 人们更多的认为 门第中个人的成功是受门风的熏陶所致, 因而对于世代 相传的门风的重视超越了对于个人的重视, 这样才能使 得一个门第具有权威性并成为世族的标准。这种重门第 的倾向到东晋发展到顶峰, 但是那时德业已不被重视, 而主要是只看门第了。高官子弟以族的规模进入政治舞 台, 形成了一种族之为官的形式, 同时门第也有了制度 的保障。东晋以后的世族具有士族制度发展到高峰和晚 期的特征。 二 势族主要活跃在魏晋易代之际, 是指那些现实有势 力的家族, 即那些魏晋政权当中的公侯与当途者。东汉 末年, 社会动乱, 各政治集团为扩大势力和影响, 对出 身显贵之家的名士尽力拉拢。如曹操一方面从社会较低 层网罗有才能的人士, 实行 / 唯才是举0, 同时也不遗余 力拉拢世族大姓。其重要的谋臣荀 便出自颇有名望的 颖川高门。经荀 推荐, 许多世族大姓加入了曹氏政权, 其中有荀攸、陈群、钟繇、司马懿、杜袭等多人。这种 状况在魏晋易代时期也是如此。西晋的势族除了包括两 汉以来的世族大姓, 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河内司马 氏、河东裴氏等等以外, 但也包括像石苞、邓艾、邓鉴 这样的一些出身寒微的人。也就是说, 不管是出身世族 还是寒微, 只要在当时拥有权势, 就算是势族。势族最 根本的特征就是具有实际权势。我们可以通过魏晋人对 于势族的议论来看一下西晋势族的情况。西晋士人对于 势族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其垄断选举制度的, 刘 5崇让 论6 曰: 能否混杂, 优劣不分, 士无素定之价, 官职有缺, 主选之吏不知所用, 但案官次而举之。同才之人先用者, 非势家之子, 则必为有势者之所念也。非能独贤, 因其 先用之资, 而复迁之无已。迁之无已, 不胜其任之病发 矣。观在官之人, 政绩无闻, 自非势家之子, 率多因资 次而进也。[6] ( p11192) 刘 这里指出因为 / 能否混杂, 优劣不分0, 而且 / 士无素定之价0, 所以主选之吏就按两种标准用人, 一 是根据资格次序。二是如果是 /同才之人0 , 则先用 / 势 家之子0。而所谓的 / 势家之子0 就是指当朝权势官员的 子弟。段灼进一步地指出中正定品与权门子弟的关系: 今台阁选举, 涂塞耳目, 九品访人, 唯问中正。故 据上品者, 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 则荜门蓬户之俊, 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6] ( p11347) 在这里, 段灼所谓的 / 公侯子孙、当涂昆弟0, 与刘 所谓的 / 势家之子0 应是指的同一类人。正是由于这 些人利用权势占据中正上品, 才使得清贫寒素的俊杰之 士被长期埋没而无出头之日。 刘毅论九品有八损疏, 第一条就是谴责中正不公: 今之中正, 不精才实, 务依党利, 不均称尺, 务随 爱憎。所欲与者, 获虚以成誉; 所欲下者, 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 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 不顾才实, 衰则 削下, 兴则扶上, 一人之身, 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 或以计协登进, 附托者必达, 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 必见割夺。有私于己, 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 下 品无势族。暨时有之, 皆曲有故。慢主罔时, 实为乱源。 损政之道一也[ 6] (p11274)。 此刘毅提出的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0 乃是中 正据权势, 据贿赂, 据附托而定品的一种必然后果。而 此处之 / 势族0 与刘 所说的 /势家0 , 段灼所说的 / 公 侯子孙, 当絗昆弟0 相同, 其所依托与看重的皆为当朝 之权势。5晋书#卫 传6 曰: 以魏立九品, 是权时之制, 非经通之道, 宜复古 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 , ,魏氏承颠覆之运, 起丧乱之后, 人士流移, 考详无地, 故立九品之制, 粗 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 乡邑清议, 不拘爵位, 褒贬所加, 足为劝励, 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 遂计 资定品, 使天下观望, 唯以居位为贵, 人弃德而忽道业, 争多少于锥刀之末, 伤损风俗, 其弊不细。, ,0 武帝 善之, 而卒不能改[ 6] (p11508)。 5晋书#王沈传6 所载 5释时论6 虽然没有直接谴责 九品中正制, 却也形象地描述展示了一副追权逐势的求 官图, 文云: 夫道有安危, 时有险易, 才有所应, 行有所适。英 奇奋于从横之世, 贤智显于霸王之初, 当厄难则骋权谲 )83) 以良图, 值制作则展儒道以赿摅, 是则衮龙出于畅褐, 卿相起于匹夫, 故有朝贱而夕贵, 先卷而后舒。当斯时 也, 岂计门资之高卑, 论势位之轻重乎! 今则不然。上 圣下明时隆道宁, 群后逸豫, 宴安守平。百辟君子, 奕 世相生,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指秃腐骨, 不简蚩? 。 多士丰于贵族, 爵命不出闺庭。四门穆穆, 绮襦是盈, 仍叔之子, 皆为老成。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 肉食继踵 于华屋, 疏饭袭迹于耨耕。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 举高 誉者因资而随形[6] ( p12382)。 在以上卫 和王沈的言论中, 也都各自指出了当代 权势的重要性, 如卫 所谓当时定品选官 / 唯以居位为 贵0 和王沈所谓的当时只看 / 势位之轻重0 的弊端。此 处所反映出的问题与上文刘毅、段灼、刘 所抨击的 / 势族0 问题应是同一概念。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势族确实充分体现出现实权 势的特征。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注意到, 就是以 上这些言论的产生的时间都集中于武帝时代, 也就是西 晋初期。刘 这篇文章主题是要求官员们推让官职, 论 选举之弊只带上几句, 没有详述。本传载此论在魏灭蜀 后, 泰始前 , 似当在魏咸熙元年、二年 ( 264- 265 年 ) 间, 但文中云 /自汉魏以来0 , 不似魏时所作, 而应在晋 初[7] ( pp155- 63)。段灼此条先云 /吴人不臣0 , 则上表应在太 康灭吴前; 刘毅 / 太康六年卒0 , 所为 5八损6 也在武帝 朝中期; / 以魏立九品, 是权时之制, 非经通之道, 宜 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 ,武帝善之, 而卒 不能改0 , 卫 之论也在武帝时代无疑。在一段较短的时 间内有如此密集的议论, 说明势族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 阶段性, 在武帝时期是很突出的, 而后来则显然没有再 引起那么多的注意。由此来看, 势族实际上是一个魏晋 易代时期的过渡阶层。 三 总上可见, 世族和势族是不同的。世族是累世为官, 德业相继的大族, 它虽然也必须具有权势, 但是因为它 持续时间很长, 加之具有某种世代相传的门风, 所以体 现出的是一种极强的门第观念。在汉魏晋易代之际, 世 族能否存在下去, 关键在于自身的能力。一些世族加入 了司马氏政权, 继续保持着自己的地位, 而有些世族则 没有抓住这个机会, 从而被淘汰出去。还有一些出身寒 微的人却能利用战功成为西晋的权势阶层。可以说, 在 汉魏晋易代之际立功的世族和出身寒微的人掌握了西晋 的实际权力 , 成为势族。势族的力量在西晋初期武帝一 朝比较活跃, 后来影响渐小, 它其实是一种过渡阶层。 但是, 当我们要与制度结合起来的时候, 无论是世 族还是势族都是不合适的, 因为这两个阶层并没有得到 制度的保障 , 得到制度保障的只有士族。西晋初期颁布 的户调式包括按官品荫族、荫客和占田, 其中特别是荫 族特权, 确定了士之为族, 士族的名称也在此时开始出 现 ¹ , 同时九品中正制度又保证了士族的世袭特权, 从 而促使士族制度在西晋初中期形成、发展起来, 并对这 个时期的士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晋书#食货志6 载晋灭吴后制订的户调式, 其中包 括荫族及荫客制度, 今录如下: 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 多者及九族, 少者三 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 而又得荫人以为食客及佃客。品第六以上, 得衣食 客三人, 第七、八品二人, 第九品及举辇、 禽, ,一 人。其应有佃客者, 官品第一第二者, 佃客无过五十户, 第三品十户, 第四品七户, 第五品五户, 第六品三户, 第七品二户, 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6] (pp1790- 791) 关于这一荫亲荫客制度对于士族制度形成的意义, 唐长孺先生在 5士族的形成和升降6 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现录如下: 如果单从按品荫族来看, 只能证明西晋所重在当代官 职, 不能说明士族特权。但是户调式紧接着补充了一句: /宗室、国宾, 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0 宗室不消 说, 在唐代是荫及缌麻亲的; 国宾指汉后山阳公及魏后陈 留王; 先贤之后可能包括孔子以及诸州郡所谓乡贤等; 至 关重要的便是 / 士人子孙0。显然, 这里所谓 /士人0 是 指具有特殊社会身份的人, 我们知道曹魏时吴质虽已当了 官, 乡里却不与 / 士0 名。5三国志#卷三八#许靖传6 注 引 5魏略6 所载王朗与许靖书有云: / 又惜使足下、孔明 等士人气类之徒, 遂沉溺于羌夷异种之间, 永与华夏乖 绝。0 王朗称许许靖、诸葛亮为 / 士人气类0 , 也是指社会 身份。魏晋时期的政治核心就是由这些 / 士人气类0 组成 的, 因而品官荫特权实际上必然包括大量 /士人子孙0, 而且即使本人并无官职, 多半也是在品官荫庇的亲属范围 之内。但是这一条 /士人子孙0 的补充还是必需的, 也是 十分重要的。一是因为官有任免, 人有死亡, 品官一旦罢 免或死亡, 荫族权利就自然消失, 而作为 / 士人子孙0 (如果是被承认为士人的话) 就得以把这种权利继续下去; 二是品官荫族不包括目前尚无官职的士人及其子孙。应当 注意, 户调式是在灭吴以后颁布的, 吴国大姓高门已丧失 了原有官爵, 也还没有被新朝任用, / 士人子孙0 这一条 便保证他们的社会身份和享受的免役特权不受损害。此外 也还有一些隐居不仕的士人。[ 7] (pp165- 66) 从唐先生的论述中, 我们可以得出两点: 一是户调 式按官品荫族、荫客和占田, 基本精神是保证当代 各级官僚贵族的特权, 荫族部分对于 /士人子孙0 的条 文只是补充, 但 /士人0 是一种社会身份, 也就是说士 族制度保障的是最大范围内士人的特权, 士之为族从而 )84) ¹ 对于士族的形成时间, 余英时在 5士与中国文化#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6 认为: / 在西汉末叶, 士人已不再是无 根的 / 游士0 , 而是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的 / 士大夫0 了。这种社会基础, 具体地说, 便是宗族。换言之, 士人的背后已附随了整个 的宗族。士与宗族的结合, 便产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 士族0。但是我们认为: 对于这个称谓, 在两汉史无明载, 士与宗族的结合 比较符合本文中所谓的 / 世族0 , 因为在下文的论述中, 余文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势族世族的概念而通用之, 所以这种观点本文没有采 用。本文观点参考唐长孺 5士族的形成和升降6 , 5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6。唐文中还举了史例加以佐证, 较为符合客观史实。 形成。二是唐文中在谈到补充条文的必要性时说了三点, 第一点是 /官有任免, 人有死亡0 的问题。指明这个补 充条文对于势族利益的保障。第二点对于吴国己无官职 但却是大姓高门的士人给予这个特权, 又体现出对世族 门第的保障。第三点所谓的隐居不仕的人, 当然沾不上 势族的边, 而实际上就是名望之士。 因此, 我们可以说士族这一阶层范围最广泛, 包括 了势族、世族和名望之士。我们可以把某一阶段的特权 阶层称为势族或世族, 但是对于一种制度而言, 它们都 只是士族制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一种特指, 只有士族才 能体现出这种制度的本质。权势有消亡, 门第有衰败, 但是确定的士的身份却是稳定的。因此, 虽然士族制度 是由当时的势族阶层促成的, 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长期 利益, 不得不把这个特权扩展到更大的范围。 九品中正制度对这种士族制度进行有效的保障。这种 制度是由建安陈群提出实行的, 在开始时是 / 若吏部选 用, 犹下中正, 问人事所在, 父祖位状0 [8] (卷三十二)。也就 是以父祖的官爵 (位) 和个人的名望 (状) 作为评价的依 据。但是后来, 随着势族势力的加强, 中正品第逐渐以父 祖势位为依据了, 这个阶段主要在武帝时期, 因为也正是 在这个时期势族垄断上品遭到了最集中而猛烈的攻击, 从 上文关于势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而到了中朝, 势族经历 了二代三代的承继, 势位已经被士族制度保障下来, 对于 具有同等势位的高等士族内部来说, 处于同一个势位不再 是唯一的标准, 而门第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的中间状 态 ¹ , 要保持自己的家族不断有更高的地位, 从而逐渐转 化为世族, 这样个人的状 (名望) 才能保证凸显出来。从 史实可见, 西晋公卿子弟虽然是借父祖势位入仕, 但并非 没有任何条件限制。如若不惠, 则没有名望, 也就不可入 仕。如: 裴秀有二子: 浚、 。浚嗣位, 至散骑常侍, 早 卒。浚庶子憬不惠, 别封高阳亭侯, 以浚少弟 嗣, 可见 裴憬因不惠, 既不能入仕, 又不能袭爵。[ 6] (p111041)而同样的 情况, 如果有了名望, 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司徒王浑弟王 湛, 少言语, 初有隐德, 人莫能知, 兄弟、宗族皆以为 痴, 三十岁而未入仕, / (晋) 武帝亦以湛为痴, 每见王济 则调之曰: -卿家痴叔死未. ? 济无以答0 , 后来王济发现 王湛非但不痴, 亦有奇才, 感叹 / 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 知?0 , 既而为之引誉, 方得入仕[ 6] ( p11960) , 可见此时得名士 引誉对于个人仕途的重要性。所以西晋士族制度的主要特 点是: 上层士族在保证既得势位的起点上, 利用各种方式 提高自己的名望, 以达到提升家族地位的目的, 从而实现 从官之为族, 到族之为官的梦想。势位与名望正如西晋上 层士族手中的一把双刃剑, 因此保位与求名成为中朝上层 士族的必然追求 º。 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追求呢? 传统的儒家士人品格在现 实的特权制度下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和实行的土壤, 于是正 始以来的玄学人格受到了关注, 但是作为现成的榜样, 正 始玄学的老玄思想乃是 /君人南面之术0 , 显然不适应西 晋士族对于权势和名望的要求, 而竹林玄学的庄玄的 / 越 名教而任自然0 更是与这种权势与享乐精神背道而驰。于 是儒玄 » 思想应运而生了。通过不同版本的 5庄子6 注, 向秀的 /任性0、/当份0 和郭象的 / 独化0、/ 玄冥0 等理 论为上层士族保位求名的人生追求提供了合理性。在这一 时期, 玄风大畅, 主要表现就是中朝清谈和元康之放。上 层士族利用自己的势位推动了中朝清谈和元康之放的形 成, 这种风气又反过来成就了他们及其追随者的名望, 而 这种名望又继续成为入仕专权的标准。通过这样的一个循 环, 最终实现了他们位望双收的政治要求。 [参 考 文 献] [ 1]班固1 汉书[M ]1北京:中华书局, 19831 [ 2]范晔1 后汉书[M ]1北京:中华书局, 20011 [ 3]颜之推1 颜氏家训译注[M ]1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81 [ 4]余英时1 士与中国文化[M ]1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 [ 5]王符1 潜夫论[M ]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 [ 6]房玄龄1 晋书[M ]1北京:中华书局, 19981 [ 7]唐长孺1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1 北京:中华书局, 19831 [ 8]杜佑1 通典[M ]1北京:中华书局, 19881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博士后,山东交通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李世龙] )85) ¹ º » 参见张海明 5玄妙之境6 : / 儒玄之为义, 在于以儒释道, 以孔释庄0 , 主要包括向秀的 / 自生说0 , 裴 的 / 崇有说0 , 郭象的 /独化说0。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31页。 其他中下层士族和吴蜀人士, 虽然也是士族, 得到制度的基本保障, 但是他们不处于权力中心, 所以对权势有极大的热情, 因 此与上等士族表现不同, 而宗王政治和外戚政治给他们提供了这种可能。 5资治通鉴#卷一二八6 大明二年条载裴子野论曰: / 古者, 德义可尊, 无择负贩; 苟非其人, 何取世族! 名公子孙, 还齐布衣 之伍; 士庶虽分, 本无华素之隔。自晋以来, 其流稍改, 草泽之士, 犹显清途; 降及季年, 专限阀阅,,0 可见西晋士族制度的阶段特 点。引自, 5资治通鉴6 , 中华书局, 1982年版第 4038 ) 4039页。
/
本文档为【工程施工劳务分包末次结算合同协议书范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