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九年极语文 《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北京实验版

2019-11-18 10页 doc 113KB 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九年极语文 《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北京实验版初三语文《诗经·关雎》《诗经·蒹葭》北京实验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二、重点、难点: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
九年极语文 《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北京实验版
初三语文《诗经·关雎》《诗经·蒹葭》北京实验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形象思维能力。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情感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二、重点、难点: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三、文本解读分析《关雎》1.《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什么?《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如何?《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2.朗读全诗,整体感知3.美读全诗,重在鉴赏①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②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首章四句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极有层次,语约义丰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次章八句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第三章八句琴瑟友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③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重章叠咏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④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文学知识链接:《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蒹葭》①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本诗的确“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②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关雎》《蒹葭》比较阅读(1)谁能猜猜编者为什么把这两首诗在一篇课文中?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咏的手法。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的比兴手法。(2)再读诗歌,欣赏诗的意境美。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①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想象?《关雎》:(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蒹葭》:(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②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求    《关雎》:君子→→→淑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3)个性阅读,研知文本《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咏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在艺术手法方面,《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四、技巧:1.基础知识《诗经》赋、比、兴重章叠咏2.基本技能反复吟诵,体悟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情感五、课外拓展:阅读《诗经·小雅·采薇》中节选的小段文字,试利用我们学过的诗经的表现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yù)雪霏(fēi)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预习新知:1.了解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2.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同志率部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同志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二、预习点拨:1.上下阕各写什么内容?它们又分哪几层?2.主题句是哪一句?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写景和议论抒情有什么特点?(答题时间:40分钟)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荇( )菜二、文学常识:1.《》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经》共有诗歌首。2.《诗经》所录诗歌时间跨度长,从初年(公元前11世纪)直至中叶(公元前6世纪),涵盖地域广泛,主要是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东到山东,南到流域。3.《诗经》分《》、《》、《》三部分。《》有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分《》、《》,多为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包括《》、《》、《》、《》、《》、《》)及《五经》(无《乐》)之一。4.《诗经》采用、、的写作手法。5.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四、能力提高:(1)《诗经》中,常常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都是形容词,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精彩美丽的自然。请从课文中找出例子,并体会其作用。(2)阅读《蒹葭》一诗,想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简要分析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比较《关雎》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五、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题目。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①,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②。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③。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释】①王。指国家。于。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②泽:内(汗)衣。③偕作:一起行动。1.“岂曰无衣”改为“我有衣兮”好不好?为什么?2.有人说这首诗的语言有强烈的动作性,主要表现在、、三句,这使人想象到的热烈场面。3.“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位置调换行不行?为什么?六、中考链接: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2.蒹葭苍苍,。3.关关雎鸠,。窈窕淑女,。一、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二、1.《诗经》3052.西周、春秋黄河、江汉3.《风》《雅》《颂》《风》十五《大雅》《小雅》贵族宗庙《诗》、《书》、《礼》、《乐》、《易》、《春秋》4.赋比兴5.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三、CB四、(1)《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2)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上沾满霜露的景象,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它既有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这首诗还描写了河边道路漫长险阻、地势越来越高、迂回盘曲的景象,突出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爱情的真挚和执着的追求。  (3)《关雎》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雎》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五、1.不好。“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而且反映了时局的危急,修改后只剩下“关心”一层意思。2.“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3.不能调换。诗歌采用重叠复沓的形式,反映了从准备到出发的过程。六、1.君子好逑2.白露为霜3.在河之洲,君子好逑
/
本文档为【九年极语文 《诗经•关雎》《诗经•蒹葭》 北京实验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