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1-11-02 12页 doc 1MB 32阅读

用户头像 机构认证

hs154

hx主要从事图文设计、ppt制作,范文写作!

举报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PAGE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标准学习重点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幅员一局部,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幅员奠定的重要意义识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宦官专权的史实,并对其分析评价。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比照分析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辟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分析“倭寇〞及政府的海禁政策,认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和还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识记明朝与蒙古、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关系,分析明朝...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PAGE下载后可自行编辑修改,页脚下载后可删除。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学习重点核心素养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幅员一局部,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幅员奠定的重要意义识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和宦官专权的史实,并对其评价。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比照分析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辟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分析“倭寇〞及政府的海禁政策,认识中国人的探险精神和还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识记明朝与蒙古、西藏和东北地区的关系,分析明朝修筑长城的意义;概述清朝建立的史实,认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固的意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元朝灭亡: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局部地区。2.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完毕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3.体制变革(1)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2)建立内阁①明成祖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形成了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称“内阁〞。②大学士职能: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根底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③大学士权力增大: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微点拓展】 1.明朝加强专制皇权的 2.明朝的内阁制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的区别明朝的内阁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近代西方的内阁制是民主政治的产物,有助于防止专制专制。4.宦官专权(1)形成:比拟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表现: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展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特别说明】 中国古代宦官专权及外戚干政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专制皇权的存在,一旦皇帝不能控制权力,就容易大权旁落,被宦官和外戚掌权。 【史料实证】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史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比喻抗衡,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史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那么驳使再拟。再不符意,那么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研读](1)史料一中朱元璋阐述了废除丞相的理由。(2)史料二反映了明朝内阁并不掌握实权。[思考](1)根据史料一分析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理由。“朝廷总之〞确实切含义是什么?提示理由:朱元璋认为丞相专权乱政,导致政局不稳。含义:皇帝总揽大权。(2)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丞相,这种看法正确吗?为什么?提示不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参谋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拟丞相制内阁制权力来源丞相制度皇帝的信任参与决策国家大事皇帝的侍从参谋任免经过皇帝及大臣商议,由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参与政治权有票拟权,但票拟后须呈给皇帝决定对皇权的影响制约皇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结果: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4)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特别说明】 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最终因政府财政难以支持而停顿。 2.戚继光抗倭(1)原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制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沿海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2)结果: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对私人海上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特别说明】 农耕帝国观念保守,严重缺乏海洋观念,导致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海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3.欧洲殖民者的掠夺(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史料实证】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及影响史料一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ái)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明史·郑和传?史料二 哥伦布以后,(西方)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中国)那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研读](1)史料一分析了当时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目的。(2)史料二说明了我国的远洋航行的缺乏。[思考]eq\a\vs4\al(〔1〕根据史料一分析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提示政治目的: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显示中国富强,扩大明朝政治影响;扬威异域,宣扬明朝威德。经济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扩展贸易。(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史料二中现象的原因。你对此有何认识?提示原因:政府统治腐败,明朝海防松弛,国力渐衰。认识:必须顺应历史开展潮流,对外积极开放,而不能故步自封。eq\a\vs4\al()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1)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表达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2)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表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那么和精神。(3)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的边疆关系(1)明蒙关系①防御: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②战争:明中期,瓦剌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③议和: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承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根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明藏关系①册封: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②设机构: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展管理。(3)管辖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微点拓展】 明代长城是在之前长城的根底上扩建而成的。在历史上,长城不仅抵御了北方民族的入侵,同时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限。 2.明清易代(1)女真族建金: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2)清朝建立: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3)明朝的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朝灭亡。(4)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微点拓展】 清军入关又称入关战争,是指公元1644年,以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开场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清朝在全中国统治的开场。 【史料实证】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史料呼和浩特是“青色的城〞的意思,所以一般也称为“青城〞。明朝万历年间,俺答汗与其妻三娘子建立城池。那时候由于三娘子竭力主张与明朝友好来往,俺答汗也主张并且希望与明朝互市。经过和谈,俺答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三娘子也被封为忠顺夫人,这座城也被封为归化城。[研读]史料反映了明朝时期,蒙古与明政府之间的友好往来。[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明政府与蒙古关系的特点。提示双方进展互市贸易,蒙古服从明朝的统治。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参谋机构。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但也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明朝时期设宣慰司管理西藏事务,在黑龙江流域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等,稳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1.以下图是同学们在探究课上做出的明朝中央机构设置简图。由此可以看出(  )A.宰相制度已被废除B.锦衣卫仅对内阁负责C.三省六部制开场设立D.军机处失去了作用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皇帝直接统领六部可知,这反映的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应选A项。2.明朝时“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那么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而顺治帝那么“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御前票拟〞,且“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这说明清朝(  )A.内阁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B.阁臣有权自主票拟供皇帝采纳C.内阁大学士有权参与中枢决策D.皇权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可知,清朝的阁臣缺乏自主票拟的权力,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大学士没有中枢决策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明朝“有所谕,那么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清朝“大学士在御前票拟〞“‘凡有改正者’皆由皇帝亲裁〞可知,清朝的专制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故D项正确。3.梁启超说:“(西方)继哥伦布以后,有无数之哥伦布,继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中国)那么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中国郑和之后再无郑和的根本原因在于(  )A.封建制度的腐朽B.科学技术的落后C.八股取士的影响D.西方列强的侵略解析:选A。中国的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属于朝贡贸易,导致国家财政困难,难以为继,因此再无郑和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应选A。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卫后对防范倭寇侵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         B.文天祥C.戚继光D.郑成功解析:选C。明朝时期,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故C项正确。5.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开展的影响重大。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那么参对而议政事,出那么监察而量是非〞。——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初年丞相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时间,由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可知,丞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第二小问主要职权,由“入那么参对而议政事〞得出参议政事,由“出那么监察而量是非〞得出监察百官。(2)第一小问变化,由材料二“罢中书省,废丞相制〞“(六部)直接由皇帝指挥〞得出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第二小问直接影响,一方面彻底解决君相矛盾,带来皇权高度集中,同时没有丞相的辅助,也使得皇帝政务繁杂。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2)变化: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杂。教材答疑·名师指津1.教材P73“思考点〞应当如何对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提示由积极对外、宣扬国威,到实行“海禁〞;郑和下西洋,一方面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海禁〞一方面维护了海疆平安,另一方面抑制了中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开展潮流。2.教材P75“学思之窗〞?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提示清朝在建立之初,一些人主张建立自己的法典,而不是仍实行明朝的典章制度,说明当时清朝希望改变明朝统治的一些弊端和缺乏的主张。3.教材P76“问题探究〞请阅读上述材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提示(1)明太祖认为宰相“乱政〞,无相那么政令通顺,政局稳定;黄宗羲那么认为宰相能更好地辅佐皇帝,减少政令失误。(2)不充分。明太祖认为丞相中有小人乱政,不利于统治,其说法并未提醒他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专制皇权。黄宗羲认为废除宰相,失去了对皇权的制约,官僚体系遭到破坏,导致明朝开场走向衰落。4.教材P76“学习拓展〞提示略。(建议用时:30分钟)一、选择题1.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名“贤〞相和26名“奸〞相。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A.震慑官员       B.整治朝纲C.罢除丞相D.强化君权解析:选D。朱元璋采取的措施确实有震慑官员的作用,但其根本目的是稳固君主的统治,故A项错误;朱元璋的这些措施都属于整治朝纲的内容,是他为了到达根本目的的手段,故B项错误;罢除丞相是这些措施的其中一项,不是根本目的,故C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及编撰一系列皇谕钦训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君权,故D项正确。2.?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  )A.与唐代宰辅具有一样权力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当了宰相的职能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解析:选C。材料“俨然汉唐宰辅〞说明明代内阁承当了宰相的职能,但是明代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不享有决策权,不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应选C项。3.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说明(  )A.内阁完全取代了六部B.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C.内阁是皇帝内侍机构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A项错误;内阁本来就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权力虽然大,但仍然受皇权制约,故D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的授权,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4.明太祖朱元璋铸了一块“内臣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挂于宫门里,可后来明代政治败坏的时期,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甚至成了真“皇帝〞。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宦官专政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解析:选C。由材料“内臣不许干预政事〞可知,宦官不具备干预政治的职能,司礼监是协助皇帝掌握御笔朱批权力的机构,司礼监太监权力膨胀的根本原因是君主专制,故C项正确;政治腐败是司礼监太监干政的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司礼监太监却成了真‘宰相’〞是宦官专政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表达的宦官和皇权的关系而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5.明太祖专门留下“祖训〞,制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宣德三年(1428年),明政府主动废交趾布政使司,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这说明明朝(  )A.开场实行“海禁〞政策B.全面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C.全力应对倭寇之患D.实行“以德怀远〞的对外政策解析:选D。“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进展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主要涉及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明朝政府与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的关系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明朝应对倭寇的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制止子孙对朝鲜、安南等周围十二国用兵〞“还政于黎氏,使之重建越南国〞表达了大明对周边国家的怀柔政策,故D项正确。6.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兴旺。永乐初,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  )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解析:选D。题干材料说的是明初的造船业的兴旺,这些船只用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宏大,故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7.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展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那么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解析:选A。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展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可知,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的说法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的说法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8.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屡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听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根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根底B.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C.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D.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解析:选D。据材料从“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结果“威逼北京〞到“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结果“不再构成边境威胁〞的变化可知,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故D项正确;蒙古的生存根底是游牧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说明诸王守边是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故B项错误;材料“明朝前期〞和“明朝后期〞说明明朝每个时间段采取的政策不同,不能说明采取了“堵疏并用〞的政策,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以下材料,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康有为?拟免跪拜诏?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概括其趋势。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将其历程划分为汉代、晋至唐、宋代、元明清四个阶段进展概括,并分析其本质。第(2)问,结合三个时期丞相的具体职责,答复君权、相权的变化;从君权和相权的消长上概括其趋势。答案:(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至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反映的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2)变化:秦汉,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设丞相,使其协助处理朝政;汉代设内朝(中朝)等,意在改变相权过重的传统;唐宋,设三省六部、参知政事等,分散相权;明清,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等,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趋势:君权逐渐强化,相权逐渐削弱直至消亡。
/
本文档为【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学案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