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2021-08-05 3页 doc 80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仙人指路88

暂无简介

举报
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研究《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一)区域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价值选择   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着力于质量提升与特色建设已成为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必然选择。我们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终极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起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乡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根”的意义,其浸润与熏陶的作用十分重要。学校的教育特色,也一定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和...
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研究》课题实施一、课题的提出背景(一)区域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价值选择   随着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着力于质量提升与特色建设已成为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必然选择。我们认为: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其终极价值目标,在于发展学生,改善人生,培养起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乡土文化对个体生命的发展具有“根”的意义,其浸润与熏陶的作用十分重要。学校的教育特色,也一定植根于深厚的传统和地域文化中。从这一点看,立足本地优秀的文化资源,理解并发扬其中的文化特质,是学校特色教育的绝好路径。   我校地处江南文化名城常熟,是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有优秀的办学传统,前身是始创于1938年的国立二中,抗战胜利后迁址回江南。常熟秀丽的江南风物、丰厚的人文积淀和崇文尚和的思想观念与学习报国的学校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常熟地方特色和开明务实的教育风格,在区域教学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近年来,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和学科竞赛捷报频传,但欣喜之余,我们也在分析反思,发现这些显性成就背后潜藏的危机。我们认识到,目前普通高中客观上长期存在的应试导向,不利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会使学校逐渐失去宝贵的个性特质。如何着力于自己的校本资源优势,构筑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平台,促进教师、学生、学校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发展课程改革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塑造优质教育品牌,已经成为学校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二)历史文化名城泽被青年学子的丰厚资源   常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世上湖山,天下常熟,秀丽的江南风物是一种自然文化资源;而数千年来形成的独有的民俗民风,也是一种值得研究和继承的历史资源;尤其是常熟人在“尚文精神”的涵养下形成的艺术的、文学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文化资源,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近几年,常熟秉承与弘扬历史名城的精深精致,彰显文化名胜的绿色生态,找准定位,凸显文明智慧,紧扣江南文化文脉,擦亮城市名片,正以“文化再造”的大手笔打造中国江南增长极。以“弘扬江南文化,打造江南品牌,展示江南风采,共享江南文明”为主题的常熟江南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三届,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来我校讲学,题词“江南文脉常熟秀”。常熟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地区教育的宝贵资源,现实上为我们深入研究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强化师生乡土文化观念,提升文化认同与传承、创新意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国外研究领域现状综述   国外乡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卢梭在十七世纪后半期即主张地理教学须从一般儿童所日常目击与接触的乡土出发。之后有泛爱派之撒耳士曼强调以乡土为历史教学之出发点,哈尼奇氏主张乡土科包括历史、地理科等而为综合科目。德国最早开始乡土教育在学校的实施,之后各国越来越注重乡土文化的培植。目前课程设计上形成了三种类型:一如德国是从乡土到国家到世界,再按各学科系统学习;二如俄罗斯先学习系统知识,把各科乡土知识渗透在各部分内容之中;三如澳大利亚按照专题组织各科内容,如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的学校和邻居、我们的家乡和人民等。(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乡土教育来源于日本的乡土教育的影响。清政府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从此具有严格意义的近代乡土教育在我国开始形成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许多中小学积极运用乡土教材充实史地课的教学;80年代各地掀起了“乡土教育热”;90年代不少地区编写了乡土地理、历史教材,渐渐扩大到语文、音乐和生物等学科,少数民族较多的省、自治区编写了自己的民族乡土教材,大大丰富了乡土教育的内容。常熟部分中小学校也曾进行过山歌文化、书画研究等乡土文化内容的研究开发。   目前,除地方志外,有许多机构和个人对常熟乡土文化有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梳理和保存了大量的优秀文化资源。同时,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学校教育研究已经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对乡土资源的教育功能、乡土教材的编写使用、教学方法的探究运用、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也都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摸索。但我们发现,纯粹的研究者不关注学校教育实际需求,而教育一线的实践研究者往往缺少整体眼光,只关注学科教学或某一条线的实践。加上目前普通高中客观上存在的严重的应试导向,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渐趋泛化,没有整体建构起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一)理论价值   将学校教育中对优秀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开发引向深入,可以深化我们对乡土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关系的认识,从提升学校发展内涵的角度通盘考虑,打破学科间、条线间的壁垒,进行整体构建,为学校优质特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使乡土文化资源与现代教育理念、学校办学思想结合,彰显学校的人文之美;同时传承乡土文化精髓,通过感知、鉴赏与反思,充分发挥优秀文化资源的教化功能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二)实践价值   本土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联系起来,形成丰富的、现实的教育资源;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学术研究、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建设具有明晰地方文化特征的校内生活环境;创设个性化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走进生活化、终身化的学习,为学生的人生未来奠基;提升教师文化自觉意识,促使教师思考培养具有深刻地域文化烙印的创新人才,增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建成学校常熟乡土文化课程基地,充实完善图书馆“地方文献及邑人著述”专柜,在校园布置中突显常熟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中反映常熟文化积淀,激发师生对生长土地的激情和挚爱,增强文化认同感,实现人格良好培养。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课题组负责人及核心成员:   课题主持人彭尚炯为江苏省首批教授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先后承担多个国家课题的子课题研究,都已顺利结题,2011年主持的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语文审美化教育策略研究”顺利结题,主编课题研究成果集《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2011年1月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多篇论文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让语文走进学生心灵》一文收录于语文出版社的《把人的教育写在旗帜上》(名师成长研究丛书)。   课题组核心成员为马骏、薛锦明、陈丹、顾建达、朱新华、周志强、张继婷、周鸿、樊溶溶、邵宁等,在通联协调与统筹安排、课堂实践与校本开发、组织安排与成果提炼等方面各有专长。马骏现任我校副校长,常熟市历史学科带头人,参加过两个国家级课题和一个省级课题的研究并已经结题,现正参加一个省级课题的研究,有多篇论文发表。薛锦明、陈丹、顾建达分别是市化学、语文、数学学科带头人,曾先后主持、参与江苏省、苏州市“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在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研究工作,分别负责教科所、教务处日常工作。顾建达为江苏省教育先进工作者。朱新华、周志强都是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分别为语文教研组长与学校图书馆馆长,都曾先后主持完成了苏州市“十五”、“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有多篇论文发表获奖。张继婷、周鸿分别是苏州市政治和常熟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先后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省部级课题研究,个人主持常熟市级课题都已经结题。樊溶溶、邵宁都是教育学硕士,市学科带头人,分别在苏州市历史、艺术学科竞赛中获一等奖,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多个课题研究,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获奖。(二)研究基础及前期文献研究情况1.研究基础   (1)我校长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常熟市图书馆、常熟市博物馆、脉望馆、铁琴铜剑楼、翁同龢纪念馆、铁琴铜剑楼等单位组成了合作单位,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   (2)促进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转变学习方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晴川”文学社常年坚持乡土采风活动,2008年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青春诗页——〈晴川〉十年精选本》,受到广泛赞誉;   (3)学校成立了常熟乡土文化校本开发实践研究小组,集思广益,利用资源围绕本课题进行文献搜索,初步形成了课题研究思想;   (4)课题组部分成员开设的具有常熟特色的选修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有关教材如《常熟乡土文化》、《金曾豪儿童文学作品选讲》等编写顺利,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获奖或发表。2.前期文献研究情况    前期的课题组研究文献主要有:   (1)叶澜:《教育学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   (2)徐福荫、袁瑞锷:《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7   (3)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4)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   (5)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   (6)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   (7)J·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与人类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   (8)JohnElliott著,赵中建等译《课程实验——迎接社会变革之挑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9)常熟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常熟概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2   (10)许霆:《常熟文化研究,》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1.11   (11)何振球严明:《常熟文化概论——中国区域文化的定点研究》,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12   (12)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草根化研究:基于实践的教育智慧》,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13)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   (14)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15)O·F·博尔诺夫著,李其龙等译:《教育人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16)M·W·艾森克 M·T·基恩著,高定国何凌南等译:《认知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课题组以教育教学分管校长为负责人,全校各科室紧密合作,分层管理,教研组间通联合作,保障课题顺利开展实施;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研究活动。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安排在周五下午,研究性学习活动、文学社活动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假期时间安排老师指导进行;研究经费通过自筹与赞助结合,切实保障课题顺利完成;学校书籍报刊开架,有书籍14万余册,其中文化类5万余册,报刊300余种,并专辟“地方文献及邑人著述”专门书柜。另外学校与常熟市委党史办、常熟市政协文史办、常熟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熟市文化局、常熟图书馆及多所大学图书馆建立良好联系,可以获得相关详尽的专业资料。 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的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特点。乡土文化资源,是指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只有经过开发,它们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本课题中的乡土文化资源,特指常熟乡土文化资源,是在长江三角洲以虞山为中心的地带具有5000多年发展史的区域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常熟“土壤膏沃,岁无水旱”的湿地环境;“崇文尚和”的文化传统;以虞山诗派、小说林书社为代表的地方文学,以虞山琴派、虞山画派、虞山印派和曲社、山歌为代表的地方艺术,以毛晋汲古阁、赵琦美脉望馆、瞿氏铁琴铜剑楼为代表的图书刻藏;以岁时节俗、传统纺织为代表的社会风俗;以及距今6000—5500年的崧泽文化时期的钱底巷遗址和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罗墩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址等。   2.有效利用   有效利用是指有成效地发挥人或事物的功能。在学校教育中,资源的有效利用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运用自然、社会教育资源来实现学生发展,同时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3.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   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指根据“以家乡的文化为基础,以师生为课程开发主体,开展特色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研究原则,通过教师有效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打造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相关课程基地,凸显学校德育个性,旨在以此带动学校的课程改革、学术研究、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二)课题研究的支撑性理论   1.哲学人类学理论   哲学人类学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化人类学进行综合和重建,要求从人与文化的关系重新探讨人的本质及其认识问题。德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博尔诺夫把人理解为“文化发祥之地”,认为经济、法律、艺术、科学的过一切文化领域都是作为独创性成就而由人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从其在人的生活中所要发挥的作用出发,去理解这些文化领域。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建构、协商、提升。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得是师生互动交流中调动已有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建构而来;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这种基于案例和问题的学习理论正与课题研究的思路契合。   3.“生活即教育”理论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在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观点,即“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其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教育必须作用于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其三,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多元智能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七种智能(1997年和1999年又相继提出两种),包括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人际关系智能等。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智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组织起来。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观、“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和灵活多样的观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5.后现代主义理论   后现代主义教育植根于各种文化背景,崇尚差异性、偶然性和文化多元主义。课程观方面,多尔提出了“新四R”的课程特征,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提出“构建一种课程模体”,强调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否定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通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教学方法则强调隐喻而非逻辑,生活成为活生生的、被体验的和被发展的。此外,现代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生态学等教育学交叉等理论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三)课题研究的研究假设与研究目标   1.研究假设   乡土文化资源的独特区域特征亦即其个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有效传递,努力帮助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同时,通过这种文化结构的“和而不同”,对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2.研究目标   在学校教育对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中,注重价值反思与创造,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运用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和活动的设计,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珍视学生主体体验,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课程平台;强调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坚持多元,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从而实现学校课程改革、学术研究、环境建设等多角度的综合提升。(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子课题一:乡土文化资源的内涵、特点及教育价值研究   1.探讨课题开发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   2.对常熟乡土文化资源的内涵、地位、作用和特点的理论研究   3.对常熟乡土文化资源的分类和形式的理论研究   根据功能特点、空间分布、性质、存在方式、存在形态、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范式等,对常熟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相关分类。根据课程化的要求,对常熟乡土文化资源的载体形式与存在状态进行梳理   4.对常熟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的可行性、价值取向和筛选机制的研究   从适应性、开放性、高效性、特色性、科学性等方面,确定常熟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的价值取向与原则;秉持常熟乡土文化资源课程化有利于发挥常熟乡土文化的独特教育价值,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等理念,确定课程资源开发与滤筛价值子课题二:乡土文化资源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现状研究   1.常熟乡土文化资源的种类与分布现状调查   查找相关资料,找出具有常熟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包括政治、历史、文学、书法、绘画、音乐、地理等方面的特色文化资源   2.常熟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现状调查   通过查找资料,在师生中调查在学校教育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课程教育的现状,分析我校在学校教育中对于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现状,对既有的课程设置进行评估   3.常熟乡土文化资源与学校适配性研究   研究高中学校课程设置与乡土文化资源的关系,探索在高中学校开展乡土文化教学的可行性,结合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研究乡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起到的帮助与作用子课题三:师生共同参与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1.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途径研究   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流程形态,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的操作要领,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   2.基于综合实践活动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3.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路,设定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目标,制定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4.采集乡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性学习建设中的案例子课题四:学科教学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研究1.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利用研究   (1)常熟乡土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策略研究设置问卷调查,利用文献查找等方法,进行既有常熟乡土文化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形式的分析评估;立足有效利用原则,探索课程开发策略,建立起师生共同发展的语文教学关系   (2)基于常熟乡土文化资源利用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将乡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学活动,加强体验与对话,构建高效教学模式,更好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3)基于常熟乡土文化资源利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   语文课程本质上是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依赖在活动体验中提高。课题组尝试以常熟乡土文化资源开发为平台,适度模糊学科界限,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语文手段以及各学科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的实践和综合性训练   (4)基于常熟乡土文化资源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按照语文学科的要求,对常熟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成果进行筛选、分类、汇总,并将具示范性的教学案例、器材、活动场地等课程基本素材以恰当逻辑关系和信息存储方式搭建形成课程资源开放管理系统,方便教师和学习者对资源共享使用并不断更新2.地理教学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研究   (1)乡土地理文化资源案例的采集处理方式研究      乡土地理研究的大部分资料,是实地调查收集到的,包括观察、测量和访谈,可以全部调查,也可以作抽样调查。对材料加以收集整理,用来作为教学的例证,或者成为课外有趣味的阅读材料。   (2)乡土地理文化资源与地理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   地理教材的每一章节几乎都可以跟乡土文化资源联系起来,用整合、渗透的办法把乡土地理文化知识揉合到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内容中,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途径研究   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如何使探究性活动与教学内容整合得更加科学合理,首先要科学选题。以“选题”为载体,通过收集乡土地理的有关资料,学习查阅文献和网络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答辩等常见研究方法的基本常识,并通过对乡土有关主题的探究,亲身尝试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以“课题研究方案的制订”为载体,探究研究方法和成果的表现形式。   (4)乡土文化资源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   ①依据乡土地理文化资源特点,确定教学课题研究;   ②联系教学内容和乡土实际,精选乡土地理文化资源素材的研究;   ③整合素材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的研究;   ④多媒体课件制作,创设家乡“美”境,感悟“美”的课堂的研究。   (5)基于乡土地理文化资源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根据本课题组研究的内容,研究怎样在开发校本课程中体现乡土地理与地理学科的整合、乡土校本课程内容中怎样体现地理学科的内容(运用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怎样结合高中的课本和来选择编写内容?怎样使搜集的材料不混乱而且有时效性?怎样在乡土地理中运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怎样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怎样评价等。3.高中阶段音乐教学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研究   (1)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渗透地方音乐资源的研究把握音乐教材本身内涵,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处理,融入本地音乐资源,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充分挖掘本地音乐资源,设计鉴赏音乐专题教育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进行较为系统的主题鉴赏;探索音乐鉴赏与其它邻近区域的地方音乐的渗透,以促进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2)提高高中生音乐实践能力的研究搜集有关常熟音乐家的名人轶事,并利用常熟古琴馆等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作为学生学习对象;开展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高中生在书画实践领域的能力、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促进学生音乐实践能力的提高   (3)对“常熟音乐艺术鉴赏”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教学的研究综合前两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撰写“常熟音乐鉴赏”校本课程教材、以及教学课件;开展“常熟音乐鉴赏”校本课程教学,对高中生对于音乐鉴赏学习的接受程度、学习能力展开研究,撰写相关论文,报告子课题五:校本课程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研究1.金曾豪文学校本课程   (金曾豪的少年小说、动物小说和乡情散文)   (1)从作品本身入手,重点研究其风格形成的种种要素   (2)从横和纵的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横的比较,重在和同是着眼于少年这一特殊阶段的读者群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和鉴赏方面;纵的考量,则是从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的历史来衡量金曾豪儿童文学的价值   (3)充分利用金曾豪儿童文学的教化功能,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学习能力   (4)完善《金曾豪儿童文学选讲》校本教材,写出若干与之相关的教学论文2.“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探讨课题开发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   (2)对“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排等进行分析研究   (3)对“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的研究   (4)对“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5)探讨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设想子课题六: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研究 1.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传统文化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2.优质特色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诉求的研究   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发展目标,研究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诉求。即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在信息化时代中,校园文化建设如何能充分体现出与时代同步前行,把握发展趋势,适应学生培养的需要3.乡土文化资源中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要素研究   研究乡土文化资源中的文化积淀,整理文化传承过程中的文化要素。结合优质特色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诉求的研究,找出乡土文化资源传承过程中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要素,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找源头活水4.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的平台研究   以有形环境和无形氛围相结合,以资源平台建设为着力点,探究具有我校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有效利用平台的建构路径,以此为抓手,推动充满时代气息、富有区域特色、反映学校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五)课题研究过程设计   1.研究思路   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寻找包括乡土文化资源和学校有效教育两方面的理论支撑,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项目落实研究任务,边研究边反思边修改,逐步达成研究目标,将成功经验进行区域推广。   2.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2月)   (1)搜集资料,聘请专家指导,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在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基础上设计出实验方案,逐步推进各项活动开展。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2年1月——2014年12月)   (1)通过选修课、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展开研究,理论研讨与教育实践并重;   (2)积累有关数据及文字资料,初步形成阶段性成果,进行课题中期汇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6月)   (1)认真分析、总结,形成一系列如专题研究论文、校本课程教材、活动方案集、校园布置等成果以及其他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2)全面总结,构建乡土文化校本实践体系,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六)课题研究方法设计   (1)行动研究法   通过行动,按照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的模式,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2)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乡土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在课程开发研究中使用。   (3)调查研究法   运用问卷、测试、抽样调查等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过程中有关材料,进行科学统计,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撰写报告。此外我们还将适当采用内容分析法、定量观察法、教育实验法等。(七)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负责人阶段成果(限5项)实践活动资料集,音频视频图片展,课堂展示活动展览2012.10薛锦明邵宁相关论文、教学案例研究文集2013.10彭尚炯陈丹校园布置与文化建设活动、布置2014.9马骏朱新华常熟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课程教材2014.10周志强樊溶溶课题中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2014.10彭尚炯陈丹最终成果(限3项)结题报告研究报告2015.4彭尚炯陈丹校本实践体系及相关教材,教学、活动方案集课题成果集2015.5彭尚炯朱新华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布置、展览2015.5马骏邵宁
/
本文档为【乡土文化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利用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