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量化研究范例

量化研究范例

2021-04-20 9页 doc 24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量化研究范例量化研究范例定量实验研究听觉缺陷引发实验性偏执症PilipG.ZimbardoSusanM.Andersen斯坦福大学LorenG.Kabat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摘要:我们调查了普通人在经历了短暂的失聪过程中所产生的偏执反映。在社会情景中,被试在接受催眠后部分失聪,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各种检测中,他们都变得比较偏执。这一结果为临床上观测到的偏执和老年耳聋之间关联的认知-社会机制的假设提供了支持。1临床观察显示耳聋与精神病理之间有关联。特别是在生命后期出现的耳聋,听力逐渐减退的人通常会出现偏执反应。早在1915年r...
量化研究范例
量化研究范例定量实验研究听觉缺陷引发实验性偏执症PilipG.ZimbardoSusanM.Andersen斯坦福大学LorenG.Kabat纽约州立大学石溪校区摘要:我们调查了普通人在经历了短暂的失聪过程中所产生的偏执反映。在社会情景中,被试在接受催眠后部分失聪,但他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在接下来的各种中,他们都变得比较偏执。这一结果为临床上观测到的偏执和老年耳聋之间关联的认知-社会机制的假设提供了支持。1临床观察显示耳聋与精神病理之间有关联。特别是在生命后期出现的耳聋,听力逐渐减退的人通常会出现偏执反应。早在1915年ralepelin就曾记录,这种幻想出的困扰和其他一些偏执症状似乎普遍存在于听力不佳的老年人身上。对住院的有敌意的老年人(对年龄和其他因素进行了统计控制)进行听力检测,结果表明被诊断为偏执的病人,其听力远不如被诊断为情绪混乱的病人的听力。2Maher认为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耳聋之所以会导致偏执是因为未意识到听力上的缺陷。然后,偏执思想便作为一种认知意向而出现,人会用它来解释由于听不到在场人的言语而产生的知觉差异。如果人把这些言语视为切切私语,他就会问“说什么呢”或“为什么说我”。听力困难的人会认为对“切切私语”的否定是谎言,因为这同他们所观察到事实明显不符。这类误解带来的困扰和气愤会让人逐渐产生一种深刻的敌对思想。3由于观察者无法进入听力缺陷人的知觉数据库,所以会把这些反应归入精神病理学中的异常反应。结果,其他人就可能会排斥有听力障碍的人,而听力障碍人的怀疑和妄想会转化为失望沮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关系的恶化,个体会感到隔离感。失去了社会的正确反应是产生错误的基础。在人的自我确认的自闭系统中,无法对妄想进行核实。这样一来,他们会拒绝获得外界的对立信息。这样可知,偏执是在对不连贯的知觉进行解释是的产物,而耳聋者自身却并未意识到。4现在汇报一下,正常被试在经历短暂失聪时而产生的偏执反应。通过各种检测,包括人格测试,自我报告以及其他人对被试行为的评判,我们发现这些被试比控制组的要更偏执一些。这里的结果是暂时的并受实验环境限制的[有具体的引导,有大量的实验后访谈(程序通告),还有每个参与者实验前的健康状态。尽管如此,定量的研究和客观的数据还是证明了无意识耳聋作为一个诱发因素在引起偏执中的作用。尽管被试都很年轻而且有正常的听力,但结果却清晰的告诉我们,在耳聋引起的中老年偏执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个认知—社会机制。5参与者是从许多预科班中选出的18位男性大学生。在遴选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测量催眠可能性的哈佛量表和斯坦福量表的C表,都表现出能够陪高度催眠,()有明显的催眠后遗忘,()都通过了催眠后部分失聪的测验,()而且在神经生理测验中得分在正常范围内,()并在实验前至少参加了两个催眠训练课程中一个。6随机抽出六个被试不知道部分失聪来源的状态下接受了催眠。剩下的人也被随机地分成两个控制组。其中一组中的部分失聪者被告知,耳聋会在对他人的理解上产生困难这一重要的信息。而另外一组在催眠后产生遗忘的情况下,被给予了未耳聋的暗示(强迫他们去抓搔发痒的耳朵),以此来检测在催眠后的遗忘状态下给予暗示是否就已足以产生预期的效果。总的来说,对于这两组,对实验要求的特征进行了控制,在选择被试的特性(催眠可能性)上进行了控制,对于因感觉异常产生的理智信息也进行了控制。7训练课程会指导被试如何进行自我催眠,他们还填写了同意书,医疗史表格,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和我们的临床偏执量表。实验过程中,被试会在耳机中听到深度放松的音乐和已录好的三种中的一种后被催眠。录音带由某研究者(LK)事先随机选出,这样一来,催眠师(P.Z),实验者(S.A)研究者及参与者就都不知道被试所接受的处理。催眠后在实验室的观察屏上打出信号(FOCUS)提示被试可以开始体验改变后的状态了。为了使实验更符合社会现实,隐藏实验的目的,我们会告知被试他们同其它两组(即参与者)正在进行的研究是探讨催眠过程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影响。而且由于被试的听力有限,所有的提示和任务都通过自动计时地投射图象来显示。第一个信号就是催眠后的信号。在进行变位准备性任务中,由两个参与者先进行事先已操练好的标准对话,由此提供检测被试耳聋的指针,对话中有会被错误感知为拮抗的言语内容。接着,他们再回忆一个两人均参加过的派对,再做鬼脸,最后决定一起进行工作,在所有这些结束时,他们会寻问被试是否愿意和他们一起工作。8提示已经暗示在完成任务时,小组工作会比单独行动的效果要好。实验中被试的行为被录了下来,还有两个评判在单向镜后面进行直接观察,并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参与者立即独立的打分。对话结束后,还要求这三个人编出对话中人物间的大概关系[主题统觉测验(JAT)],完成第一个任务时,被试可以选择一起工作或单独工作,这样可以在参与者被试之间建立起相互信赖[此点在偏执症的自然病因学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这种依赖关系在一般创造性解决方案的形式中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完成第二个任务时,只能单独工作。9在所有的任务结束后,所有的参与者都在图象的指导下去另外一个实验室,而被试则仍要留在房间中完成评价表格,其中有MMPL和其它一些表格。接下来,用泛泛的寻问销除被试的紧张与困扰,然后,被试会被实验者再次催眠,之后再让被试对实验中的事件进行回忆。一个月后,对被试进行重评。10表1对大部分结果进行了总结,列出了各项的平均值,并把实验组和两个控制组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事先计划要对比的单侧检验的数值,完成上述分析后对变量进行标准化分析,不出所料,不知失聪来源的被试在认知、情绪和行为功用上有很大的变化。正如Horn的MMPI偏执量表和我们的临床偏执量表所显示的,无意识耳聋组的被试同控制组相比,更加偏执。实验组在watson和klett的妄想量表中单方面偏执思维一项上的得分相当高。实验组被试认为自己比控制组被试更容易激怒,更不安,更敌对,更不友好,同时未经处理的参与者也认同这种看法。在邀请实验组被试同参与者一起完成TAT任务时,六个人中只有一人愿意,而相比之下,控制组的12个被试中有9个愿意(Z=4。32,P<001=。11我们用两种方法对被试编制的TAT故事进行了评价,被试对他们的故事进行的创造性等级评定的结果显示出,实验组被试认为他们的故事不如其它两个控制组被试的故事有创造性。第二种评价故事的方法是(由两位可信的评判)对被试评价TAT特性的程度进行打分。因为对他人采用一种评价性判定的看法是偏执的一个特征。实验组被试使用的正面和负面(例如,对—错,好—坏)(t=2.86,P<.01=的评价性语言要远比控制组的多。另外,他们在正面评价性语言的使用上,与控制组也有很大的不同(Z=5.00,P<.001=。而且,实验组报告说他们不比控制组更多疑。这后面的两项发现一个结论即削弱实验的综合作用只能引发愤怒。12两组告知了听力缺陷的小组,不出所料,报告说没有什么感觉上的困难,而未告知部分失聪来源的耳聋体验到了较大的困扰,这激发他们积极地去寻求适当的解释。然而,在这期间,如果他们的幼想比较顺畅,比较条理的话,那么他们偏执反应的困扰就业,最后,可以肯定的是在偏执解释系统中替代性景象是被排斥的。13尽管我们的实验程序是人工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确实会出现上述的差异人的听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减退。事实上,老年人有时会故意地否认他们已出现耳聋,因为承认听力障碍也就意味着承认另一个更大缺陷——年纪大了,有时或许对听力的障碍进行自我欺骗就已足够了,但有时为达到同样的效果,人会寻找一个更易接受的方法,即在别人的身上找错,而不是在自己的身上。由于寻求的解释缺乏社会或文化上的支持,再加上本身自己就是弱势,所以其他人会认为他或他们是在无理取闹,是神经错乱。虽然,我们实验中的被试十分年轻,听力也正常,但研究结果清楚的表明在耳聋引发中老年的偏执中可能存在着一个认知——社会机制。参考文献及注释分析你如何看待这篇论文?你注意到了些什么东西?有没有觉得它有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我们在同九个班的同学讨论了这篇文章之后,同学们列出了如下的优缺点:优点:·文章相当出色地解释了在老年人身上出现的耳聋和偏执间的关系。·使用了三种不同的偏执检测法,打消了读者的疑虑。·巧妙地把催民用在了替代被试上,用他们来代替那些道德伦理上不允许使用的被试。研究者不能把年老的被试弄聋还不能告诉他们!·很好地运用了几个小组排除了其它一些解释。其中一组排除了催眠后暗示是原因的可能性,因为耳朵发痒的这一组并未出现偏执。意识到耳聋的一组表明了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对耳聋未意识到的一组中。这两组在其它方面都与实验组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耳聋,这被称为“控制组”的小组使研究者排除了其它解释,也就是说,他们“控制”了其它解释。·对被试的随机分组意味着,各组在对实验有影响的特性的比较上,有可比性。例如,如果一组比另一组紧张,好他们的表现会大不相同的。虽然没有对紧张度进行检测,也未对各组进行协调,但随机分组已经起到了这一作用。·在偏执形成中同被试接触的每一个或者负责观察的人——催眠师、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都不知道被试接受了什么处理。所以即使他们想,但也无法左右结果使其更“正确”。因为研究中观察者对于被试所接受的处理是一无所知的。·对被试的第一次指导是录音,因此他们在接受处理前接受的东西是完全相同的。在后面,不同处理的引导都是由自动计时投射图象提供的,使得三组中的两组对听力消退未产生注意,这达到了目标。·参与者进行的是已操练好的标准对话,这样一来,所有被试在理解言语时,出现误差、出错的可能性就是一样的。·在研究结束后,对被试进行了全方位的问询,以确保他们在参与之后不会有负面的结果。一个月后再次复检,以保证没有遗留问题。缺点:·每组只有六个取样,太少了。·只有能深度催眠的人才会被选中做被试,这类被试可能在某些方面“与众不同”,这可能影响结果。·被试并不是从老年人中选出的,但结果却在他们身上普遍化了;全部的被试都是男性而且都是大学生。·并没有说明催眠状态持续的时间。·研究者使用自己“从临床得出”的偏执量,却并未给出这一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的相关数据,所以我们不能确定它是一个有效的工具。相比而言,可以获得已出版的工具的相关数据(他们列出了参考文献,所以他们可以得到这些数据)。·被试知道这是实验场景而且这一场景并不常见。他们可能会定向地做出反应。·研究者欺骗了被试。·催眠这一异常的过程多是同表演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和科学。对于它在此处的使用并未有任何解释或论证。·无法确定在实验情况下产生的偏执同影响老年人的偏执是一样的。·既然参与者的对话中含蓄有用来确认部分失聪的指针,那么他们就有机会知道被试是部分失聪的。你列出哪些优缺点呢?可能你并未指出全部的优点和缺点。我们的单子是几个班的反应的集中罗列。当你发现你的单子中没有基础上时,可能会说:“哦,我也应该写上这点。”别忘了实际上这就是极其复杂的行为科学实验,而许多示经过研究方法训练的读者也能举出优缺点,对于别人指出的优缺点也能理解。尽管这些优缺点是在这个实验中找出的,但实际上其它的研究方法也有不少类似之处。这一事例说明你对于本书要阐述的知识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并不足为奇:Einhorn和Hogarth(1986)就曾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推测原因的规律体系,在科学研究中也同样适用。我们会在第七章进一步探讨这些规律。
/
本文档为【量化研究范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