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语文、河南豫剧PPT课件

语文、河南豫剧PPT课件

2021-11-18 16页 ppt 708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2127

暂无简介

举报
语文、河南豫剧PPT课件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开封、兰州、西安三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所以,河南...
语文、河南豫剧PPT课件
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开封、兰州、西安三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  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剧的前身,两者的概念不尽相同!豫剧前身河南梆子的起源已经很难考证。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河南梆子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清朝时期  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时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戏,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唱功: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伴奏: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早期的文场乐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后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横笛、唢呐、笙等。而板胡则成了豫剧的主弦。建国后,还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铜管、木管等。陈素珍:女,1918年出生。豫剧表演艺术家,陕西富平人,原名王若瑜,8岁拜师,10岁登台,是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7岁就被誉为"豫剧梅兰芳","豫剧大王","豫剧皇后"。豫剧五大名旦之一。经典剧目:《宇宙峰》,《三上桥》,《洛阳桥》艺术特色:刚柔相济,含蓄秀美,台步行走如飘,辫子功美妙绝伦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云龙自不群."戏剧大师田汉生前有名句赠陈素真:"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袖舞辛酸艳容女,辫飞情焰叶含嫣.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3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原名张妙玲。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脚。10岁登台,总汇于旦角。得王镇南先生帮助,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崔兰田1926年出生于山东曹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她自幼家境贫寒。5岁随父母逃荒至郑州,11岁入太乙班学艺,师从周海水、贾锁学须生,3个月后即能登台演出。开始是和师姐毛兰花同台合演。不久便主演《东吴大报仇》、《胡迪骂闫》等须生戏。她所开创的“崔派艺术”是我国豫剧五大艺术流派之一。阎立品(1921年2月7日—1996年8月11日)女,原名阎桂荣,豫剧旦角演员,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省封丘县人。生在河南省封丘县仝蔡寨村。她的父亲阎彩云是清末民初著名豫剧男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立品加入了商丘人民豫剧团,曾赶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她在豫剧演员中独具的艺术特点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1954年初,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收阎立品和评剧名演员新凤霞为弟子,这是梅先生第一次收地方戏演员为徒。梅先生在多次看了阎立品的演出后说,她脸上的戏变得很快,表演很细,是地方戏中少有的闺门旦。马金凤,1922年出生在山东曹县一个苦艺人家里。原姓崔,小名金。其父崔合利是当时颇负盛名而又穷困潦倒的艺人,他艺名“花蛾子”,绰号“盖九州”,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她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930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9岁时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为卢金凤。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为马金凤。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剧团,后转为河南省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并入商丘专区实验豫剧一团(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 桑振君(1929年02月06日——2004年07月09日)1928年出生在河南陈留县,先从母亲学唱河南坠子。父母亡故后在界首、亳州、沈丘、项城一带流浪卖唱。一位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的母亲发现了她的艺术天赋,收养她为义女,教她学习豫剧艺术。艺术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使她14岁就唱红了开封、陈州、界首、周口、漯河、许昌等地。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二十岁出头的她已和豫剧大师陈素真、常香玉并称豫剧舞台的旦角“三鼎甲”,形成了“东陈西常中南桑”的鼎足之势。她曾和常香玉同时参加抗美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志愿军将士,曾率团赴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演出,代表豫剧参加中南五省的地方戏汇演。豫剧经典曲目:《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
/
本文档为【语文、河南豫剧PPT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