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第1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导学案

2019-01-14 3页 doc 722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Sky

暂无简介

举报
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第1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导学案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命题规律】本讲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三年的高考都有涉及,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从考查内容看,近几年的高...
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第1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导学案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师夷长技”的主张 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维新思想 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命题规律】本讲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三年的高考都有涉及,考查的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从考查内容看,近几年的高考题主要涉及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内容,而对其他内容考查较少。从考查方式看,援引近代思想家的言论、史学家论著及其学术观点创设新情境设置问题是其特点。从考查能力看,从知识型要求逐渐过渡到分析、比较和评价等多层次的能力要求。 【命题趋势】 1. 从内容上看,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是高考重要知识点,近年来对新文化运动和维新思想久考不衰,但考查的角度不断变换,多角度,多层次。 2. 在今后的备考中,应注意“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注意本讲知识与中国同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横向考查。 3. 从热点角度看,西学东渐部分,应注意一些思想家的周年纪念。 【考点过关】 考点一 “师夷长技”的主张 【基础梳理】 1. 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前后,       对华冲击日益加剧。 ②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③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侵略、强国富民之路。 (2)表现 ①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广州设译馆,翻译《     》,编译《    》,开启近代学习、研究西方的先河。 ②魏源编写《     》,明确提出“        ”的主张,迈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实质:是对西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 (5)意义 ①使“      ”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内忧外患。 ②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概况 ①代表人物:中央以奕,地方以    、李鸿章、    等为代表。 ②主张: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④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   。 (3)影响:迈出了中国    历程的第一步。 【要点突破】如何全面认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2. “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但是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加之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直接决定了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洋务运动30多年“欲富而不强”的悲剧性结局。 3. 19世纪末,它还与触及封建制度“体”、“本”的更具现代意义的维新变法思想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抵触,最终为维新变法思想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所起到的承上启下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作用是不容抹煞的。 【典题演示1】 (2014·江苏卷)(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 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 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 [审题指导]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审题指导] [方法技巧]图示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的演变 考点二 维新思想 【基础梳理】 康梁维新思想 兴起 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    、    、严复等  代表 康有为 (1)发表《     》《     》,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影响: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 发表《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设议院、   的思想 严复 主张国家属于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后果 1898年光绪帝实行     ,结果失败  意义 (1)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     的作用。 (2)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要点突破】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和评价 1. 特点:其一为“儒表西里”,即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变法披上“经学”外衣。其二为“托古改制”,即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依据。其三为“跪着造反”,即一方面,敢于向封建专制挑战,探求变革;另一方面,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软弱妥协,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2. 形成原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因此,为了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借助了当时极有威严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2)主观原因:即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 (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人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更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采用儒家外衣的方式更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3. 评价 (1)进步性:康、梁维新变法思想的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康有为的维新思想要反对封建制度,但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典题演示2】 (2015·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 A. 迫切的救亡心情 B. 科学的强国主张 C. 理性的皇权意识 D. 盲目的媚外心理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 辨选项 “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可知体现的是康有为迫切要求变法图强的心理和主张,A项正确 材料中的主张虽体现康有为救国之心,但用三年即可使中国富强,并不符合实际,不是科学的主张,B项错误 材料只体现出要求改变君主专制,但没有涉及如何行使皇权的内容,C项错误 盲目的媚外心理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定答案 1. 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点: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两派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洋务派主要代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两派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主张变法,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这些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康、梁维新思想对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体现在提供了具体的改革,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而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考点三 新文化运动 【基础梳理】 1. 背景 (1)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 (2)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    ,但未带来真正的民主共和。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牢笼,实行    。 (3)思想上,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西方      进一步传播。 (4)导火线,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      逆流。 2. 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阵地: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基地: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4)代表:    、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 3. 内容 (1)提倡    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      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      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③鲁迅:      等文章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 评价 (1)积极性: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地冲击了     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    的洗礼,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和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和文艺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    或    的片面性。 【要点突破】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原因及其评价 1. 原因:历史原因,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现实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 评价:进步性,“打倒孔家店”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和推动思想解放有进步意义。局限性,“打倒孔家店”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3. 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典题演示3】 (2015·海南卷)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 A. 抨击尊孔复古 B. 抨击军阀统治 C. 提倡科学精神 D. 提倡民生主义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1919年”“北京大学”“有离经叛道之鼓吹” 辨选项 结合时间“1919年”分析材料中的参议院议员属于北洋军阀政府,因此他批评的北京大学教授“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当时违背儒家伦理道德,因此应是抨击当时的尊孔复古的逆流,A项正确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B项错误 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在当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此不属于“离经叛道”,C项错误 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定答案 [拓展延伸]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科学和达尔文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3)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4)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比较辨析] 1.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孔子和儒学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1)态度:①康有为等维新派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以儒学的形式进行宣传,使二者统一;②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2)原因:①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很强大的力量,康有为等借用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北洋军阀利用孔子企图达到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说、经历有关。 2. 比较洋务派、维新派及激进派的异同 主要主张 阶级利益 社会实践 主要特点 洋务派 中体西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仿造器物 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民族 资产阶级 戊戌变法 仿行制度 激进派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共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带有挽救危亡的特点;其实践活动都没有成功 共同影响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考点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基础梳理】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开始 传播 背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代表 1918年,    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成为 主流 背景 1919年,     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概况 (1)李大钊发表《        》,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 (3)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传播 特点 (1) 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领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宣传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 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后果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要点突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此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与中国革命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不仅推翻了压在中国人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发展的伟大理论成果。 【典题演示4】 (2015·南师附中)“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Bolshevism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Bolshevism的凯歌的声。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是 (  ) A. 应出自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B. 表达了时人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 C. 其作者最早将社会主义理论引入中国 D. 表明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 【解答指导】 审题干 有效信息:“到处所见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辨选项 题干中李大钊所说的话出自《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信息,可体现出该文的作者学习苏俄改造中国的迫切愿望,B项正确 对该话作者的评论不符合题干中“对这段话理解的”要求,C项错误 题干中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主流思想,D项错误 定答案 [归纳提升]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其特点 1.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2.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爱国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始终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的爱国性质。 (2)广泛性:近代前期主要社会阶级,包括地主、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和探索。 (3)渐进性: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历程。 (4)转变性: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大的选择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并将其牢牢地植根于中国大地。 3.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作用:推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斗争;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考点过关答案】 第十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基础梳理答案】 一、 1. (1)外国资本主义 (2)①各国律例 四洲志 ②海国图志 师夷长技以制夷 (5)①开眼看世界 2. (2)①曾国藩 左宗棠 ④学堂 (3)近代化 二、 (1)康有为 梁启超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变法图存 人民 戊戌变法 (1)思想启蒙 三、 1. (1)进一步 (2)封建帝制 民主政治 (3)启蒙思想 (4)尊孔复古 2. (1)《青年杂志》 (2)《新青年》 (3)北京大学 (4)陈独秀 蔡元培 3. (1)民主 (3)①《文学改良刍议》 ②《文学革命论》 ③《狂人日记》 4. (1)封建思想 民主与科学 马克思主义 (2)绝对肯定 绝对否定 四、 李大钊 五四运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典题演示答案】 【典题演示1】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 ①表述:(句子抄写不完整不给分);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纲常礼教,三纲五常,纲常礼教都给分,但是写儒家思想或封建思想不给分)。 ②观点:王韬课士具有近代性。(3分)(关键词:王韬课士、近代) 论据:主考人员上,有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维新派也可)。考核内容上,讲求西学(向西方学习)和富国强兵。考核结果上,士子多有新见(学生有思想、有思路、有创新均可)和教育向近代转型。(6分) 论证:层次分明,史论结合,表述通畅。(1分) 【典题演示2】 A 【典题演示3】 A 【典题演示4】 B 【随堂验收】 一、 单项选择题 考向一:“师夷长技”的主张 1. (2015·南通一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 A. 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 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 反对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 D. 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2. (2015·扬州一模)“中国文化在自己的遥远记忆中……有过在更深层面上接受佛教文化的经验。……这个陈年经验,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前,便变得不灵了。这时候,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文化史专家庞朴的这段话主要是批判(  ) A.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 C. 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 D. 陈独秀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3. (2016·泰州期中)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 A. 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 B. 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 C. 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 D. 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 考向二:维新思想 4. (2014·南通三模)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道:“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 A. 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 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 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 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5. (2015·镇江中学)梁启超在《湖南事务学堂课艺批》中写道:“议院制虽创设于泰西,实吾五经诸子传纪,随举一义,多有其义者。”梁启超写此话的目的是(  ) A. 为了在中国实行议院制而寻找圣贤遗训 B. 驳斥议院制最早设立于西方国家的说法 C. 说明五经中已有关于议院制的完整理论 D. 阐明儒家经典中含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6. (2015·盐城调研)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 A. 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 B.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C. 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 D. 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考向三:新文化运动 7.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下列文献与之观点相似的是(  ) A B C D 8. (2015·盐城摸底)陈独秀在《复辟与尊孔》一文中说“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委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材料表明陈独秀(  ) A. 否定儒学教条主义但不反对儒学本身 B. 对东西方文化持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 C. 主张弘扬儒家文化中的治国治世之道 D. 倡导文明进化必须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9. (2015·南通中学)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提到:“囊括大典,同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此材料体现的理念(  ) A. 与“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无关 B. 传播西学,彻底否定中学 C. 以包容的态度来推动思想传播 D. 使新文化运动由此展开 10. (2015·盐城调研)1933年,《东方杂志》第30卷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其中,“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危机促使国人深层思考国家前途 B. 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 C. 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选择 D. 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存在分歧 二、 非选择题 11. (2015·盐城一模)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 【随堂验收答案】 【随堂验收答案】 1.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并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材料介绍了英国议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反映了魏源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A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C、D两项说法错误。故选B。 2. B 【解析】 本题考查“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意题干信息“臃肿颟顸而又年迈气衰的古代中国文化,如何能够驾驭得住轻盈便捷的奔马之用,而不思先对自身作出必要的变动呢”。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反对空谈,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与此不符,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反思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陈独秀反思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宣扬西方的“民主”“科学”,也与此不符,故C、D两项错误;洋务派虽然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但是仍然不反思中国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故B项正确。 3. B 【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西学中源说,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向西方学习的阻力,从而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符,“西学中源说”并不正确,因而不可能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故A、C两项错误;D项明显与题意不符,排除。 4. C 【解析】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A、D两项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影响,与题干中“18971898”时间不符,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作者主张“托古改制”,属于维新派,排除B。故选C。 5. A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结合材料“议院制虽创设于泰西,实吾五经诸子传纪,随举一义,多有其义者”,判断梁启超从儒家经典中寻找历史渊源,是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宣传变法思想,A项正确。其他三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6. B 【解析】 题中“以复古为解放”意为利用古代文化来促进近代思想解放,“中体西用”注重古代文化政治,而没有促进近代思想解放的内容,故A项错误;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即托古改制,故B项正确;袁世凯复古是为了恢复帝制,与题干中“以复古为解放”不符,故C项错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用新文学取代旧文学,没有复古的内容,故D项错误。 7.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发生。由题目中的信息“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此事应发生于辛亥革命后,由题目中的信息“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梁启超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思想,这应与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相符,故C项正确;《时务报》和《孔子改制考》均创办或发表于维新变法前后,《民报》创办于1905年,三者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且与题目中的信息“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不符,故A、B、D三项错误。 8. A 【解析】 依据材料中“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说明陈独秀不反对儒学本身,而材料中“委人强欲以不适于今世之孔道”说明他反对的是儒学的教条主义,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学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批判儒家思想不是弘扬,故C项错误;“全盘否定儒家文化”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9.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就是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故A项错误;“囊括大典,同罗众家”说明中西并包,并没有彻底否认中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兼容的同时,更突出“自由之通则”,目的是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故D项错误。 10. C 【解析】 结合1933年史实可知中国既有日本侵略的民族危机,也有国共对峙的阶级矛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3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苏维埃政府,符合“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当时资本主义正在发展,符合“现代化国家”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当时中国名义上的政府是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社会主义不是国人共同选择,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从当时的时代特征国共对峙,可知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 (1)认识:从鄙视西方到认识西方先进。 (2)特点: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体现: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3)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而陈独秀领导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动力: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结合传统的“华夷观”可知,作者从鄙视西方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可知,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第二小问,即考查了康有为的思想主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列举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的信息“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的启蒙运动彻底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思想领域里的反封建不彻底,因此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第(4)问根据材料四信息“1840年以来,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可知,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动力是救亡图存。 【课后检测】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每题5分,共75分。 1. (2015·苏北四市一模)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 A. 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 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 C. 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D. 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 2. (2015·南京、盐城二模)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 ① 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 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 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 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④ 3. (2015·江苏高考考前模拟)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这表明他(  ) A. 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B. 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 C. 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 4. (2015·南通、扬州二模)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曰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 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C. 赞赏君主立宪政体 D. 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5. (2015·淮安四模)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这反映康有为(  ) A. 反对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B. 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 C. 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 D. 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 6. (2015·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二模)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 A. 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 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 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7. (2016·邗江中学)“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 A. 地主阶级抵抗派 B. 地主阶级洋务派 C. 资产阶级维新派 D. 资产阶级革命派 8. (2016·海安高级中学)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材料说明康有为两部著作的特点是(  ) A. 借用传统文化,以达经世之目的 B. 注重考据考证,以恢复儒学权威 C. 借今古文之争,以重塑孔子形象 D. 注重材料取舍,以西学论证中学 9. (2016·天一中学)梁启超认为:“室漏而补之,愈补则愈漏;衣敝而洁之,愈洁则愈破,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乌乎可哉?”这反映了梁启超 (  )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B. 着眼于中国制度改革 C. 着眼于维护清朝统治 D. 主张对中国进行革命 10. (2016·锡山中学)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共和革命不可能成功 B. 只能实行君主立宪 C. 人民不支持革命 D. 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11. (2016·苏州高新区模拟)“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说明 (  )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B.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C.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D.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12. (2015·南扬淮泰三模)“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 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 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13. (2015·淮阴中学)近代前期中国人在几次灾难性战争失败的刺激下,重新评估自己的传统文明,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不同阶级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B. 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明显差异 C. 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 D. 先进中国人探索的艰难性 14. (2016·姜堰中学)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15. (2016·通州中学)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不同的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相同的。下面的图示表明(  ) A. 民主革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直线上升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25分。 16. (2015·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一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二 晚清进步思潮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晚清涌现出来的社会思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而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这样的纠缠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他们对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国情知之甚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 ——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指出构成社会思潮的要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的主要进步思潮。(10分)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和特点进行论证。(15分)(要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课后检测答案】 第十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28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 C 【解析】 本题考查“师夷长技”的主张——魏源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发展海军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海运优于河运,并不是说逐渐取代了河运,故B项错误;“利国、利民、利官、利商”和“不致为洋人占尽”的信息说明国人意识到海洋领土和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统交通运输业和近代运输业的比较信息,故D项错误。 2. A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北洋水师多年未购一船,体现出了其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故①正确;此材料并未将中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整体实力做比较,故②错误;日本海军的力量在逐年增置,故③正确;失败的根源在于政治制度的腐败和落后,而不在于船速不及日本,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3. D 【解析】 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出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与题干中“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的信息说明强调的是法制,故C项错误;郭嵩焘提出依法治国,从制度上学习西方,是对洋务运动器物学习层面的突破,故D项正确。 4. C 【解析】 文言文意思为:我听说东西方的人,都称赞欧美的政治制度,国家大事都召开会议,公开讨论商定谋略之后才执行。推荐贤能,授予官爵都采用公开选举。君臣上下,没有说不出来的疾苦,没有难为情不好意思说的意见。材料谈论的都是西方,没有涉及学习西方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故B项错误;有君主,有议会,因此是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材料中推崇君主立宪制,属于维新派,故D项错误。 5. A 【解析】 康有为认为社会改革要“须循序渐进”,反对进行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故A项正确;康有为认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至公至平之理”,并没有反对美国式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康有为支持社会改革,反对的是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并不主张保留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由此可见,康有为没有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故D项错误。 6. D 【解析】 古德诺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向民主过渡过于急促,“难望有良好之结果”,民主共和并未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古德诺认为中国缺乏民主基础,主张恢复专制,故B项错误;古德诺认为“大多数之人民”无参政能力,而非所有国人,故C项错误;古德诺的上述观点为思想领域尊孔复古制造依据,故D项正确。 7. C 【解析】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结合材料信息分析,“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表明其主张改革政治制度,抵抗派和洋务派只是在技术层面上学习西方,故A、B两项错误;结合两方面信息可以判断其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故C项正确;“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表明其反封建不彻底,与革命派的暴力手段不吻合,故D项错误。 8. A 【解析】 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康有为两部著作“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而是选取其中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材料取舍是为了达到为政治改革服务的目的,故A项正确,D项错误;“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不符合客观的考据考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康有为著作中的“今古文之争”,故C项错误。 9. B 【解析】 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主张。梁启超认为“其势固非别构新厦,别出新制”,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只有着眼于政治制度的彻底改革,才能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材料中梁启超强调了中国内部政治结构的彻底变革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对外全面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梁启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梁启超主张对中国进行政治改良,而非革命,故D项错误。 10. D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题干的意思是当时的国人风俗习惯比较落后,对选举、会议等属于国民的权利、义务不了解,这就迫切需要开启民智,对民众进行广泛的思想启蒙,故D项正确;A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已经成立,形式上建立了共和政体,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人民的觉悟不高,并没有说明人民不支持革命,故C项错误。 11. C 【解析】 “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说明民主共和并未深入人心,A项错误。题中没有提到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信息,B项错误。“……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说明了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C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D项错误。 12. D 【解析】 据“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提示,这场思想变革应是在1911年之后,不可能促使“开始传播”,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而这场思想变革在“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之后,因果关系混乱,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时序颠倒,故C项错误;据“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知“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13.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材料看出,近代部分人把西方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有些人批判与排除传统文化。反映出探索的艰难性。材料中并不能显示这些人的阶级属性,排除A;材料只能看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没讲述对西方文化的态度。 14. D 【解析】 本题考查西学东渐思潮。材料显示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是两条明线,一条是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历程,另一条是国粹论到中西互补论再回到中国本位论,最后汇合为现代化论。A项只能说明部分历程,故A项错误;近现代中国思想历程主要受西学影响,不是东学西渐的过程,故B项错误;近现代历程只是受传统儒学影响,最后走向的仍是现代化,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儒学道统在受到西学冲击下,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故D项正确。 15. 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思想演变。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是经济的近代化即工业化,故A项错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和社会性质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故B项错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从而从思想、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政治上推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上推动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C项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而非直线上升,故D项错误。 16. (1) 要素: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有较高理论价值。(6分) 思潮:经世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爱国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4分,答到其中四点即可) (2) 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一是中国社会危机。鸦片战争以后几十年,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引发了中国的全面危机,中国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二是中西文化冲突融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输入,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猛烈冲击。中国有识之士面对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问题。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一是具有实践性(或工具性)。如洋务思潮应用于洋务运动;维新思潮应用于维新运动;三民主义应用于辛亥革命等。二是具有新旧思潮的交叉性(或继承性)。如洋务思潮的“中体”思想;康有为借助经学宣传变法思想。三是具有理想性(或进步性)。如维新思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三民主义提出建立共和政体、“平均地权”等。 评分标准: 第一等(1511分):观点方面:理解准确,即提及两个原因和三个特点。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106分):观点方面:理解基本准确。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合理论证。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欠当。 第三等(50分):观点方面:不够准确。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细不当。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要素,据材料一中“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思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不超出时间范围“晚清时期”,即1840-1912年;第(2)问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合所学知识从以下两个角度回答即可。一是晚清进步思潮出现的原因:据材料二中“是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剧变的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当时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全局性社会危机及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概括回答;二是晚清进步思潮的特点:据材料二中“旧思潮却仍然要与新思潮相互纠缠并延续很长一个时期……有旧思潮对新思潮的孕育,也有对新思潮的遏制”得出交叉性(或继承性),据“当时思想家们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了憧憬,也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上思考不够成熟”得出具有理想性,据“大都具有实践意义,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被人们用作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独立的工具或者思想武器”得出具有实践性。 - 30 -
/
本文档为【2017届高考历史复习第1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的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28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导学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