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一年级第六单元教材解析

一年级第六单元教材解析

2021-11-28 3页 doc 114KB 2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中小学教育资料汇总

暂无简介

举报
一年级第六单元教材解析一年级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中,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课标解读《11~20各数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石。11~20的认识又是数...
一年级第六单元教材解析
一年级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具体情境中,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二、课标解读《11~20各数认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整个数学教学体系的基石。11~20的认识又是数与代数内容的前期基础,因此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加强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写法。为学习20以内加法、减法做好准备。其教学内容可分为数的概念建立和数的运算以及综合运用概念解决问题三部分。第一部分:数概念建立: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共3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第二部分通过运算深化学生对11~20的认识,也安排了3个例题: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棒)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例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第三部分是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例6就是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并运用数数的方式解决问题。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体现学习过程。单元重点为: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及比较它们的大小。掌握数位:十位与个位。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一)借助于多种形式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数、读写、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大小,建立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1.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建立数的概念。正式教学前教材在第73页提供了一幅主题图,图中散乱放置了学具和水果,学生可以通过数数得到11~20的某个数据,并让学生在散乱地放置中思考如何能使别人一眼看出是多少?进而突出计数单位“十”,在例1中数小棒情境让学生认、读数、例2借助直尺教学数序,理解各数的大小,例3以小棒图和带数位的计数器相对照的方式,使学生认识个位和十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写数。例6的参观图都借助于具体情境让学生捕捉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让学生教学活动中亲身参与操作培养数感。在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中,大量的数数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初步培养数感。课本学生用小棒操作,边操作边说组成,边操作边数数。在尺子上找一个数的前一个数、后一个数、离得近的数、远的数的活动,在73页主题图中,让学生在数学具中不重不漏,积累数数经验,熟练掌握点数的方法。这些课堂操作活动都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数概念、形成数感提供了实践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每一名同学亲身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实感悟。(三)用模型建立抽象的数与现实数量间的关系。在11~20各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说:小棒、计数器、尺子图、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通过学具与数的不断沟通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体验到数的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质问题。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准备好充分的学具。(二)通过运算深化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1.计算教学关注学生的操作过程,定位于对数概念的深入理解。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口算。一方面是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好铺垫。简单的十几加几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法以及加减法各部分名称主要目的也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准备。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进行口算,不必要进行法则教学,更不要让学生按法则计算。让学生不断的摆小棒数小棒的过程中逐步感悟出计算的方法。2.教学中要体现具体到抽象的层次。计算教学活动时要结合计数器、实物图认识理解计算的过程与结果,最终逐步脱离直观进行计算,只有学生经历这样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才能逐步加深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是要充分借助于实物让学生感知计算的过程这里也是算理的有效渗透。(三)综合运用数的概念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1.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在例6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要首先理解第几的含义,同时要能熟练的数数,在解决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数的大小。本节主要让学生在数数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学中一定要借助与图形带领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来解决问题,从而综合的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2.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感受策略多样性,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以往学生解决问题认为只能用列式的方法,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列式过于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同时鼓励通过画图理解题意寻找答案,让学生理解画示意图是理解题意的重要手段、数数是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的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积累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这里应注重对学生数数、画图、推理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与归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大量的时间大胆尝试自己的方法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要充分展示学生各自的方法进行全班的分享与研讨。在学生暴露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其他学生能读懂展示的方法。2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的开始,是计算的前提。教材重视数概念的建立,从数概念(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教材注重先体现如何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然后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操作进一步体会数的基数含义,即物──形──数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利用这些活动丰富学生数数经验,逐步建立起数感。为后面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的起始课,是学生在学习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对读数、数数等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为后续认识数位、理解位值制的意义等知识奠定基础的一课,在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题图提供了多种数量不等的学具,旨在让学生通过数出数量超过10个的学具,得到11~20的某个数据,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话题,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数数之后进行练习,培养数感提供了素材。在使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再数一数,进而利用这些素材进行本节课的导入,也可以将主题图作为练习的一部分,在学习新知之后,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引导学生学会不重复、不遗漏地数数,从而积累数数的经验。例1是从学生熟悉的小棒入手,通过摆、数、捆等活动直观了解11~20各数的组成。教材在编排上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从而明确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突出把“十”作为计数单位。其次,在一捆小棒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单根小棒,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数数,同时直观理解11~20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例2是通过直尺对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关系进行教学,通过读数等学习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教材在编排中,出现了标有0~20各数的直尺,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0~10各数初步感受数序,并以此延伸到11~20各数的顺序。然后结合直尺上的数据对学生进行提问,如“16比17大还是小”“13前面一个数是几,后面一个数是几”“17离10近还是离20近”等,使学生对0~20各数的顺序、大小有进一步地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数感。“做一做”第1题是对主题图的再利用,是通过数散乱的学具,培养学生不重复、不遗漏地有序数数的方法,在复习数数方法、积累数数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第2题是训练学生脱离实物并练习分段数数,是对学生进行数序、数的大小等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第3题是单纯的认数、读数练习,教师可以在完成此练习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四、重难点突破(一)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重点)突破建议:1.借助学生身边素材引导学生认识11~20各数。例如,教师让学生数出自己获得学习星的数量,在学生汇报时,教师记录10以下的数量和11~20各数,使学生在数数中感受到生活中有大于10的数量。2.在边摆边数小棒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数数和读数。教师带领学生从11根小棒开始逐渐增加1根小棒的数量,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完成数数和读数的过程,并对11~20各数的数序有初步的感知。3.利用读直尺上的数的学习素材,建立0~20各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二)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难点)突破建议:1.在操作中建立“十”这个计数单位。在认识11时,教师带领学生数出11根小棒,先以“一”(单根小棒)为单位去数数,让学生清楚以“一”为单位数数要输出11次。再将10个一变成1个十,数出1个十,再数1个一,11只要数两次就可以了,让学生体会两点:其一,数数有不同的方式;其二用不同方式数数,数出的结果一样。通过学生对11根小棒不同摆法的对比,让学生感到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容易一眼看出小棒的数量,进而引导学生认识1个十。在继续增加单根小棒数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摆边说,并通过提问“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直观认识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在认识20中初步认识以“十”为单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数出20,学生可以以“一”为单位数数,也可以以“十”为单位数数,让学生体会到以“十”为单位数数的重要性。以“十”为单位,有2个十数着方便,一眼就能看出来是20;以“一”为单位计数20很难一眼看出来。3.让学生清楚什么数可以用“十”和“一”两个计数单位连用表示数的大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11~19各数,为什么这几个数的组成我们表述为1个十和几个一,20要表述2个十。最终要落实在以“一”计数不够10,就用几个一表述,以“一”计数够10了,就用一个十表述,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好准备。11-20各数的认识 一、本教材的内在联系与编排体系 本课时是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11-20各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对于11-20的数数,读写11-20的数,学生并不陌生,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数,数的大小,顺序,数的组成之后学习的。但是对于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写,或者对一个具体的数,用数的组成加以解释说明它的意思,会感到困难,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师必须把握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初步理解计数单位“十”:对11-20的数的了解 难点:会比较11-20各数的大小;11-20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例题分析 本节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1:从具体情境入手,直观演示一个小男孩自己动手数小棒,再将10个捆扎起来的过程。    该题主要是学习数数,通过“捆扎”的方法,认识计数单位“十”,渗透十进制和按群的计数方法。  例2:直观演示数的组成:十一是由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的,而1个十就是1捆小棒。      该题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例3: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读尺子上的数。      该题主要是巩固学生对11-20以内数的读法与写法,让学生知道这些数也是有顺序(大小)的。 例4:用小棒和算珠来表示数的多少与数位,数数再对应写出数。      该题强化了学生对个位和十位的理解,渗透了一一对应思想,建立了数形结合的模型。做一做中的第2题就是对该题的变式训练。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的数11-20之间的物体各数,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景抽象出11-20以内数的过程。  2、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并能正确地书写20以内各数。 3、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材渗透的能力培养因素和数学思想 本教材通过观察,看图读数、写数,动手操作来强化感知,形成概念。在教学中提供了多种思维策略,并渗透了十进制、模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材还通过做一做等,巩固并强化学生的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11—20各数的认识》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掌握20以内数的大小和11—20各数的读法和写法,为学习题20以内的加法、减法做好准备。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如下。写数、个位和十位顺序和大家小孩数数、读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解决问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体现学习过程。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材提供了一幅学具图,供学生使用。这是因为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家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各数。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初步认识位值制,以及初步体验位值制的作用。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初步感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4.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5.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三、单元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建议: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熟练会读、会写11—20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各数的组成。掌握“数位”和“计数单位”。五、课时安排: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六、突破方法: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借助学生对实物、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理解11~20各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11~20的数概念。第六单元第1课时教学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目标会准确地读出和数出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2、初步认识计算单位“-”和“+”,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和几个一组成。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准备电脑、图片、小棒。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二、复习从1数到10,再从10数到1。新授课我们已经认识了1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来学习比10大一些的数。(出示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1.电脑出示教科书P73的主题图。教师:图上哪些物体的数量比10多?揭示课题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2.教学例1。让学生随着电脑演示,一根一根地数。问:如果10根分一堆,这20根小棒可以分几堆?把每一堆捆成一捆,这20根小棒可以捆成几捆?每一捆就是一个十,捆成2捆,就是几个十?一捆里有几根小棒?10根就捆一捆,说明一捆就是一个十,一捆里有10根小棒。一个十就是10各一,10个一就是一个十。20里面有几个十?老师说数(111520)学生用小棒表示,同桌互相说说所摆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数的组成手摆小棒。每个学生摆出10根小棒,再把10根捆成一捆,最后再摆出1根。问:1捆小棒表示什么?1根呢?现在桌上小棒有几个十和几个?你知道桌上一共是多少根小棒吗?教师: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全班齐读:“11”。学生数数。学生齐数。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学生讨论研究11-20各数的组成。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11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3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捆小棒表示几个几?2个十是多少?教师:2个十是20,左边的“2”表示2个十,右边一个1也没有,就写0,这个数读作二十。全班齐读:20。3.练习。你会读这个数吗?学生读教师板书:11读作十一分别出示1213141516171819的小棒图。学生看图,并说说组成,再读数。出示:14、16、19、20。让全班学生独立摆小棒后,教师讲评。提问:1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4.教学例2。电脑出示直尺图。问:图上的数字是怎样排列的10后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5前面的一个数是多少?13比15大还是小?14和16中间的一个数是几?比10大又比15小的数是哪几个?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1题。全班齐读,然后再个别读。读完后,再让学生从20倒数到7。2.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读书(完成教科书P74做一做的第2题。3.摆小棒练习。(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4题)要求学生口头说一说你是怎样摆的?4.连一连。(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5题)5找页数。(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七的第12题)作业设计:P76页练习十七第1~6题板书设计:11~20各数的认识学生回答11-20各数的读法。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第六单元第2课时教学内容11~20各数的写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3、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学重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难点11——20各数的认识和组成。教学准备小棒若干根、计数器,投影仪(片),学生准备自制数位筒、小棒和数字卡片。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二、复习准备1.拍手数数。从1数到20,从20数到1。2.数一数下面的小棒有多少根?(1)一根一根数下去。(2)先把10根圈起来,再看有几根。3.下面每堆小棒有几个十?几个一?4.导入。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写法。讲授新课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数位。学生拿出自制的数位筒,让学生往右边的筒里放小棒,边放边数:“1根、2根……9根,再放1根是几根?”教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在左边的筒里放1根小棒来表示这10根。教师:在右边筒里再放4根小棒,谁能告诉老师现在表示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右边的4根表示什么?”(4个一。)“我们把4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左边的1根表示什么?”(1个十。)“我们把1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在数位筒上写个位、十位。“那么14该怎么写呢?我们可以借助计数器来写数。”2.利用计数器写数。学生数数练习。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数位。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出示计数器。教师:这是计数器,请同学们观察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计数器右起第一档叫个位,右起第二档叫十位;十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十,个位上有几个珠就表示有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几十几。在写数时,有1个十就在十位写1;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让学生写出14,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写数时要注意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要从高位写起。3.练习。完成例3中后两个数,四个人一组,先摆小棒再写数。讨论:“20”个位的0该不该写?为什么?(因为个位的0着占位的作用,表示个位一个单位也没有。)巩固练习1.用数字卡片摆出下面各数。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二十2.看图填数。3.听老师读数,学生写数。1211151716204.给小马虎改错误。①十一写成101②十八写成81③二十写成25.做一做1-3题。作业设计:练习十七7-11题板书设计:11~20各数的写法十位个位11720理解数位的含义。掌握数的写法。第六单元第3课时教学内容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并为下一步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2.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地计算教学重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难点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正确地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课前预习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二、开门见山,直接引入[一图四式虽然学过,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新知识,所以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在这里仍采用老师引导。]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3师:等于多少?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板书:13-3=13-10=师:怎样算?教学例5教师拿出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上添上2颗珠子,根据拨出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让学生回顾10以内的一图四式,学习十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教学过程使用者再创及反思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生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解决计算问题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师:请看。(出示口算卡片)11+213-210+714-411+313-211+28+10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板书设计《10加几、十几加几及其减法》教材分析:例4教学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口算。一方面为了通过运算深化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准备。在前面的数数活动中,学生已经有了“数出10,再数出几,就是十几”的数数经验,在本题中先借助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再抽象出“十加几就是十几”以及相应减法的运算。例5教学简单的“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或“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认识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编排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20以内的数。这里的计算都是比较简单的,只是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些准备,因此,这里不要求学生进行熟练计算。“做一做”第1题是借助数的组成巩固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进一步沟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深化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第2题是让学生借助“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3题是让学生脱离直观进行计算,通过每组两道题的对比,继续加深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脱离直观借助数的组成,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重难点突破:1.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重点)突破建议:(1)结合小棒图、计数器,引导学生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进行口算。最后抽象出“十加几就是十几”以及相应减法的运算。(2)借助“一图三式”进一步沟通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深化对加减法之间关系的认识,加强对算理的理解。(3)借助计数器渗透位值制,体验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2.脱离直观借助数的组成,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难点)突破建议:脱离直观进行计算,通过“做一做”第3题,在学生独立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算的,渗透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初步感受“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79页例6的内容。教材分析:《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是在学生学习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它的计算过程,不但巩固了11~20各数的组成这一知识,而且还为以后学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打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几节课中,已经掌握了11~20各数的组成,具有用学具操作的能力,具备了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11~20各数组成正确地计算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2.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计算的意义,体验数学的价值,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以次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算理。教具准备:计数器、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1.口算。(答题卡出示算式)9+18+210-75+49+06-47+36+48+20+54-43+62.数的组成。(课件出示)(1)1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2)1个十和9个一组成()。(3)10和4组成的数是()。3.看图,让学生说出四个算式。(课件出示)4.引入本课学习:这节课二、新授A:教学例4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捆,再摆3根。1、十加几(1)问: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10+3=师问:10+3等于多少?为什么?说:因为1个十和3个一组成13,所以10加3等于13。(2)问:谁能根据算式10+3=13写另一道加法算式?板书:3+10=13问:你是怎么想的?说:因为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得数还是一样的。(3)做一做:10+1=10+5=4+10=2+10=(4)小结:10加几得十几。几加10得十几。2、十几减几(1)指导学生看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板书:13-3=13-10=(2)问:怎样算?说:1个十和3个一减3是10,1个十和3个一减10是3。(3)做一做:12-2=15-5=17-10=719-10=9(4)小结:今天我们学的是10加几和十几减几,我们知道了可以根据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计算。B.教学例5。1、十几加几(1)教师在计数器先拨出11,再在个位添上2颗珠子,让学生根据拨珠的过程说出一道加法算式。(2)板书:11+2=(3)问:你是怎样想的?说:1个十和1个一加2个一是13。(4)做一做:11+313+216+116+32、十几减几(1)板书:13-2=(2)教师在表示13的计数器的个位上拨去2颗珠子,(3)问:得数是多少?怎样想?说:1个十和3个一减2个一,是11。(4)在计数器上计算:12-114-2C、介绍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边介绍边板书:11+2=1313-2=11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三、巩固练习。1.做课本88页中“做一做”中的题目。2.看卡片,读算式。(1)10+5=14-4=10+2=(2)8+10=19-10=17-7=(3)15-2=14-3=6+10=(4)5+10=13+1=9+10=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十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10+3=1313-10=33+10=1313-3=1011+2=1313-2=11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解决问题》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材79页例6的内容。教材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要首先理解第几的含义,同时要能熟练的数数,在解决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数的大小。本节主要让学生在数数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学中一定要借助图形带领学生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来解决问题,从而综合的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3、通过实际活动,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教学难点: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教具准备: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出示课件学生排队走情境图)从同学们熟悉的放学排队入手,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引导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排队中的学问。二、在活动中体验排队问题(出示课件教材79页情境图)(一)看图体验,交流信息1.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2.小组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小丽排第几,小雨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出示课件知道了什么?)(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1.独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代表小丽,“☆”代表小宇,其他同学用“△”表示,动手排一排。2.小组交流:怎么排的?3.小组汇报操作过程和结果。生可能汇报: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也就是说明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同学。(师在黑板上示范板书方法二:△△△△△△△△△○△△△△☆)师:大家同意吗?还有别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可能汇报:还可以直接数数,11,12,13,14总共是4个数。(课件出示怎样解答?)(板书方法一:11121314)师提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明确:数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两个数。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0和15指的是小丽和小宇,而题目要求数他们两人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4.突出讲解用列算式解决的方法师:同学们真棒!不过刚刚我看到了有同学是用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但结果不是4,大家一起来看看,看能不能找到原因。学生找出原因得出:15-10这个算式不对,应该列式为15-10-1=4。(板书方法三:15-10-1=4(个)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减1,减10又是什么意思?解答正确吗?(板书口答: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数数、画图的方法来想一想、说一说。归纳总结:刚才我们用数一数、摆一摆和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看来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三、游戏活动,运用新知请15个同学上台排队,并指定两人说说自己从左往右的位置,台下的同学闭眼睛先听台上的两名同学说自己的位置。再说出这两名同学之间有几人。四、反馈练习,巩固新知1.做一做(出示教材79页情景图)2.拓展题(课件出示拓展题)①小明早晨排队等校车,他前面有1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②10只小动物排成一行,小兔左边有3只小动物,小兔右边有几只小动物?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谁的表现值得你学习?六、板书设计排队中的学问方法一:11121314方法二:△△△△△△△△△○△△△△☆方法三:15-10-1=4(个)口答: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个。
/
本文档为【一年级第六单元教材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