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2017-07-11 13页 pdf 913KB 1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1371

暂无简介

举报
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韶����韶��韶����韶������韶����韶�韶�������������了竺�,汁��������������������������此������������������������监����韶��牡��韶�����挑������“�监������������������韶��������韶�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洽沈卫荣肚������������������韶二二���挑�������韶����监��器������������韶������韶�����������������二����韶����别��...
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韶����韶��韶����韶������韶����韶�韶�������������了竺�,汁��������������������������此������������������������监����韶��牡��韶�����挑������“�监������������������韶��������韶�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洽沈卫荣肚������������������韶二二���挑�������韶����监��器������������韶������韶�����������������二����韶����别���「��别���������仁������!����韶!�������韶����盆韶��公����二十九年前,韩儒林先生曾著《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一文�,以确凿的历史事实证明西藏是元朝版图的一部分。此后,虽然中外学者大多接受了此文所揭示的史实和结论,但也仍有一些人对元朝在何种程度上统治了西藏,甚至对元朝中央政府有没有切实地统治过西藏,持怀疑态度。如夏喀巴就将元朝与西藏的关系归结为蒙古皇帝与西藏喇嘛之间的“施供关系”�,否认它们之间实际存在的统属关系。近年来,一些学者从大量藏文历史文献中发掘了许多珍贵的新史料,它一方面丰富了元代西藏史的内容,解决了不少在汉文史料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对藏文史料中记载的名称的不同理解,如“萨斯迎本禅”!∀#一”∃%“一&∋()一“∗+,)”、“吐蕃三曲喀”!−(&一.%/一,∗(0一∃∗#一。1234等。有人对这些制度名称没有细加考察,便得出了元代西藏是二元统治的结论,即是说元代西藏存在着两种统治制度,一种是“元朝在土番所推行的”,另一种是“土番自己的政治制度”5。上述两种观点,前者可称之为元朝中央政府未统治西藏论,后者为二元统治论,都与韩先生文中的结论大相径庭。本文将在韩先生论文的基础上,对蒙古在西藏建立统治权的过程,元朝在西藏的行政建设,以及萨斯趣本禅和吐蕃三曲喀的实际涵义等作些考述,以求进一步论证元朝中央政府确已在西藏实行了有效统治这一历史事实。5一678载《历史研究》69:日年第;期。<=1/1一&>()?∗#≅1.#Α>#Β=/Α,Χ,Δ>(0/Χ/Ε#0Φ/1Χ(<%,Γ#0,Η)/≅,<1/Χ%><,11,698;,>Ι86Ι扎奇斯钦Β《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正中书局69;ϑ年版,第Κ打页。��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曰!,钊,!!曰!!!口曰月!曰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大蒙古国和元初在西藏的经略一般说来,在强有力的军事征服之后,蒙古人首先要遵循成吉思汗初建大蒙古国时与其兄弟们商定的,“取天下了呵,各分地土,共享富贵”�的原则,裂上分民,分封子弟、贵戚。在此前后,必须调查户口,设置释站,进而设宫分职,建立健全的地方行政机构。括户,是蒙古人在其征服地区征派赋役、设置官吏的重要依据立骚传,则是为了“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并方便诸王贵戚的朝会,使臣的往来,文书的传递和军队的调动。蒙元统治者初期在西藏的经略,也不外乎括户、分封、置绎三大内容。蒙古在西藏建立统治权的历史,始于阔端部下道尔达率军远征乌思藏时的6ΚΛΜ年。这支军队在拉萨北边的彭域!≅>加)一%204四出抄掠,摧毁了热振寺和杰拉康寺,‘杀害了:Μ。名僧人。此后,蒙古人又深入藏地,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在阔端邀请萨斯迎班智达去凉州以前,蒙古人即已使“所有木门人家归降东自工布,西至尼泊尔,南到门域,所有坚固的堡垒都被攻破”5。《新红史》也记载Β“两位蒙军将领经过以四种大军威慑之后,即将西藏疆土征服,并置于〔蒙古〕统治之下。”Ν6ΚΛΛ年,阔端邀请萨斯迩班智达前往凉州,并委派萨斯边人为金字使者、达鲁花赤,前往乌思藏“调查各地官员姓名、部众数字、贡物之量”Ο等,以图进一步建立在西藏的统治地位。不久,阔端于凉州逝世,未能实现在乌思藏建立有效统治的计划。6Κ:6年,蒙哥即位伊始,便“以和里解统土番等处蒙古、汉军,皆仍前征进”Π。和里解的军事行动,持续了二年,据《贤者喜宴》记载,这次军事征服已迫使拉堆!Θ卜1Χ。&4王归顺了蒙古人。Ρ拉堆是藏与纳里速!今阿里4的交界地区,此地既已为蒙古人占领,可想而知,蒙古人此时已占领了整个乌思藏地区。与军事行动同时,蒙哥汗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是于壬子年!6Κ:Κ4初,“差金字使者前往吐蕃各处清查户口、划定地界”Σ。接着又在乌思裂土分民。由于缺乏有关蒙哥汗在西藏分封诸王的直接记�《元典章》卷九,《吏部》三,《改正投下达鲁花赤》。�《亏史》卷一Μ一,《兵志四·站赤44(5民族出版社69ϑ6年版,第卯页。Ν黄颐译注本,西藏人民出版社69ϑ:年版,第:Κ页。Π《萨迎班智达公哥监藏致蕃人书》,王尧译注,《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7期。Π《元史》卷三,《宪宗本纪4Τ(Ρ转引自ΒΘΙ∋,Χ,Ε∗,=/Α,Χ#)Υ,0#Χ/()1ς/Χ∗12)Ω∗/)##)&ς/Χ∗=∗,Ξ().(01ΙΩ∗/)#Δ3().ΨΖ2#0,=∗,Ξ/&&0,[/).&(3#)&/Χ1∴,/.∗Α(<1,0(Χ∗一6ΛΧ∗Ω,)Χ2</,1ΙΩ#0/+](<)/#Η)/≅,<1/Χ%><,11,69ϑ6,>Ι6;7一ΚΜ7ΙΣ详见陈庆英、史卫民《蒙哥汗时期的蒙藏关系》,《蒙古史研究》第6辑。历史研究∃%&∋年第&期载,因此,有学者认为“土番是直隶于可汗朝廷的一块领土,而不封给宗王们做分地”�。此说似不确。按照蒙古游牧贵族的传统,所得地土、百姓必须在亲属中进行分配,西藏也不例外。许多藏文史籍中都记载,有几位蒙古诸王与乌思藏的某个教派结成了施供!Γ()一3(∗(&4关系,“蒙哥汗以必里公派、薛禅皇帝!即忽必烈4以搽里八派、旭烈兀以伯木古鲁派作为福田”。所谓施供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说,指的是提供财物布施的施主,与接受施与并为施主奉佛、超度的僧众之间的关系。但蒙古诸王与西藏各教派之间的所谓施供关系,显然有其特殊的政洽涵义。史载当时“整个蕃地由蒙古诸王为各教派之主人,并各有其供养地”。以史料记载比较明确的旭烈兀供养地为例,它包括聂思兑、聂思麻、拉加里、汤卜赤、穷结、洛扎等地,几乎囊括了整个山南地区。除了伯木古鲁派以外,牙里不藏思八的大部分地区也在他的供养地之内。�必里公与搽里八的情形与此同,分属于蒙哥与忽必烈。忽必烈的供养地除了必里公以外,还包括浪卡子巴,即俺卜罗万户所辖地区。藏文史料还告诉我们,旭烈兀在其供养地内设置了一种“守土官”!Γ20一Α1<2).一>#4,尽管旭烈兀的势力早已西去,但他留下的守土官在当地的影响仍举足轻重。元朝末年,伯木古鲁万户长软奴云丹耽于酒色,被撤职,万户的事务由当地几位头面人物共同处理,其中就有守土官阔阔出的儿子朵儿只。5这种守土官在西藏以往的历史上未曾有过,它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蒙古诸王通常在其投下领地内设置的、代表诸王管理封地的最高长官—达鲁花赤。由此可见,蒙古诸王在西藏的供养地,事实上就是投下封地,他们与各教派建立施供关系的实际内容,就是裂土分民、并长期有效地统治所分得的土地和人民。蒙古皇帝、诸王与西藏喇嘛之间的所谓施供关系,绝非仅仅是简单的宗教关系,它不只是“世俗权威以现世的支持来换取宗教权威的精神支持”Ν,或者“施主提供军事力量以加强上师的世俗特权,而上师则全力为施主的宗教需要而奉献自己”Ο。它实质上是一种统属关系。蒙哥汗时期,蒙古诸王与西藏各教派之间的关系是封主和属尾的关系就是最受人称道的忽必烈和帝师八思巴之间的施供关系,实际上也不过是皇上与他任命的一位特殊官员之间的关系。正如匈牙利学者史尔弼所说Β“尽管后出的编年史家,描述了大蒙古皇帝和他的上师之间的平等权威,但他们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仍是主子和馗从之间的关系,户一硅就连八思巴自己也承认的一个事实。,Π�《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6ϑ6页。�以上引文均见《西藏王臣记》,第6Μ:页。5达仓宗巴、班觉藏卜Β《汉藏史集》,四川民族出版社69ϑ:年版,第:Λ;页。Ν=/Α,Χ,Δ∋(0/Χ/Ε#0Φ/1Χ(<%Ι∋Ι;6ΙΟ=Ι⊥Ι_%0/,,=∗,⎯/<1ΧΞ().(0Ω()Ζ2,1Χ(]=/Α,ΧΥ,/)Χ,<><,,&,Φ#<≅#<&α(2<)#0(]Δ1/#Χ/,∀Χ2&/,17;!69;;4>Ι669ΙΠα‘)(1∀β,<Α,χδΜ11,1()Χ∗,(,2≅<,(]Α0#一。#’>∗#.1>#Β666Ι=∗,“>#Χ<()一>#Χ<()/β,&”Υ,0#Χ/()1∗/>,∀(2)&/).,(]=/Α,Χ#)Ω/≅/0εβ#Χ一(),∴,ςφ,∗0/,Κ9ϑ:Ι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蒙哥汗在乌思推行的分封制,并没有推及藏和纳里速地区。忽必烈继位后,没有扩大这种分封,而是以西平王奥鲁赤出镇西藏地区替代了分封。忽必烈在西藏的经略最终确立了蒙古在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阿里三围)地区的统治权。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两件大事是蒙古在西藏的括户和置骚。先说括户。忽必烈时期在西藏进行了大规模的括户,并留下了详尽的记载。约在∃∗+,年,忽必烈便派总制院使答失蛮前往萨斯边,沿途清查人口、物产、道路等情况。∃∗+∋年,忽必烈又派阿衰和弥林两位金字使者前往乌思藏括户,这次括户面广量大,整个乌思藏纳里速地区都在清查范围以内。括户的计数单位为“霍尔都”(−。卜.叫),这是一个蒙古语借词,原型是蒙古语词。./,即斡尔朵,意为帐篷、营帐�,一个霍尔都包括以下内容Β一片可播6Κ霍尔松!Φ(<一1()4种籽的土地,仆役、妻子男女共8人,7条耕牛,Λ只绵羊,Κ只山羊等。�不难看出,所谓霍尔都实际上即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户口计量单位—“帐”。这次调查的结果在《汉藏史集》中有详细的记载,纳里速古鲁孙和乌思藏四茹共有户口78,Λ:7帐,其中纳里速和藏地为6:89Μ帐,乌思为ΚΜ;87帐。另外还有俺卜罗地区的ϑΜΜ帐。按一帐8人计算,则乌思藏和纳里速古鲁孙地区共计有人口Λ7;Λ78,其中似还不包括游牧人口和寺院属民在内。一个霍尔都只相当于一个耕种国家或自己土地的中等农户。这一次括户后二十二年,即6Κϑ;年,忽必烈又派和索、阿奴干去西藏,在本禅软奴汪术的协助下再次调查户口,元顺帝即位后,也于677Λ或677:年派钦察歹平章和脱雪阿奴干去西藏主持户口调查。5蒙古在西藏的括户留下了有史以来西藏地方最确切、最详细的人口统计数字,这对于研究西藏人口发展史和人口的地理分布,都是极为珍贵的。再说释站。早在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就有了称为“飞鸟使”的释传系统。吐蕃王朝崩溃后的几个世纪内,乌思藏地区相继出现了一个个以寺院为中心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割据势力。不消说,原先的释道经过长达四个世纪的纷乱已不复存在。蒙古占领乌思藏后,即开始重建骚站。答失蛮出使乌思藏时,忽必烈交代他的使命之一,便是“根据地方贫富、道路险易、人口多寡,仿照汉地骚站之例,拣择适于建立大小释站之地,设立骚站”Ν。乌思藏骚站建成的时间,大致就在6Κ8ϑ年前后。关于元朝在西藏地区建立骚站的数量,汉藏文史籍的记载略有出入。《经世大典·站赤》记载Β“乌思藏等除小站七所勿论,其大站二十八处。”Ο这二十八处站名没有一−,<Χ(0&Θ#2],<一Θ(#)一ς(<&1/)=/Α(Χ#),=尹(2).>#(6;,6968Ι《汉藏史集》,第Κ;6页。《汉藏史集》,第Κ9ϑ一7ΜΚ页。参见ΘΙ∋,Χ,Ε∗,=∗,Ξ().(0Ω,)1216Μ=/Α,Χ,:Χ2&/,1/)Φ()(2<(]Φ2.∗Υ/,∗#<&1(),(γ](<&,69;9Ι《汉藏史集》,第Κ;Λ页。《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一。=/Α,Χ#)��ΣΝΠ历史研究一详列,而仅留下的撒思加、答笼、宋都思、亦思答,却正好与《汉藏史集》中记载的藏地四大释站�012一2.3,�、)#<一δ2).、=,、().一≅&2,、。=#.一对应。、‘!!汉藏史集》称乌思藏、朵思麻、朵甘思三地共有释站二十七处,比《经世大典》的记载少了一处。这大概是因为《汉藏史集》记载的是初设释站时的情况,而《经世大典》是根据延佑元年!676Λ4的一个文件,中间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释站有增设一处的变动,当在情理之中。元朝为维持西藏骚道的畅通作了很多努力,在建立站赤的同时,便在此骚站所在的万户内,签发一定数量的站户承当站役,为过往使臣提供铺马,供应首思。由于元代西藏释道给释过滥,当地站户不堪负担,元代中央政府常予贩济,动辄给钞万锭甚至还将进藏的蒙古军队留下驻站给役,以保证释道的畅通。通过这条释道,元朝中央政府加强了与西藏地方之间的政洽、经济和文化往来,并能采取一次次直接的军事行动,牢牢地控制西藏的局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山势险峻、地广人稀的纳里速地区也建立了玛法木、古格两个小站�,表明蒙古势力已深入到了这一地区。对这一点,《汉藏史集》关于蒙古在纳里速括户的记载也是极好的证明,它说Β“上部纳里速古套孙Β普兰雪围、古格岩围、玛域水围,共计有Κ87:帐,均在‘蒙古4统治之下。”5意大利藏学家毕达克认为Β“纳里速在作为中国蒙古皇帝之代理人萨斯逸住持所直接管辖的领土之外,它确实没有经受蒙古人于6Κ8ϑ和6Κϑϑ年在西藏进行的两次括户。”Ν这是缺乏根据的。蒙古建立在纳里速地区的控制权有一个过程,在阔端派兵远征乌思藏时,“吐蕃上部!,=(&,即指上部纳里速4未遭兵资”,但不久,萨班“归附既有效验,于是纳里速及乌思藏皆附为属”Ο。至忽必烈时期,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的每一项重大施政都远届纳里速地区。元朝设立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宜慰使司都元帅府,专门管理乌思藏地区,而纳里速作为三路之一,当然在其管辖范围之内。蒙元统治者还专门设立了纳里速古鲁孙元帅府,设元帅二员,管理这一地区的军政要务。可见,将纳里速地区划出元朝统治范围之外,是没有理由的。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的经略,特别是分封诸王、括户、置释等,为进而在西藏设官分职,建立完整的行政,打下了基础。χ<(3一二&#≅,意为仲曲河谷,萨斯迎即位于此地,藏文文献中常以此称萨斯迎,又译撒思力口。参见陈庆英、祝启源《元代西藏地方骡站考释》,《西藏民族学院学报》69ϑ:年第Λ期。《汉藏史集》,第Κ9ϑ一Κ99页。ΘΙ>(Χ,(∗,=∗,[/).&(3(]Θ#&#∃ΑΩΙ9:Μ一6ϑΛΚΔφΙΥ(3#,69;;一>ΙΚΚΙ《萨迎班智达公哥监藏致蕃人书44ΙΜ���5ΝΠ6Λ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二、蒙元王朝在西藏的行政建设蒙元统治者在其征服地区的行政建设,前后有较大的变化。前期重在笼络和利用地方势力,保持对该地区的间接统治�忽必烈即位以后,逐步设官分职,确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体系,建立起完整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作为封建官僚统治制度的一个补充,蒙元统治者还建立了宗王出镇制度,宗王统兵代表皇帝镇戍一方,控御边徽襟喉之地。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统治也基本上按照这样的原则。在西藏推行的每一项重要制度,大体上就是在中原实行的各项管理制度的一个翻版。蒙古在统一西藏的过程中,最早建立的是乌思藏十三万户。我们知道,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并不存在万户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在西藏建万户是蒙古人的创举,它是蒙古统治者针对当时乌思藏分裂、割据的客观形势,因地制宜地采用的一项颇为策略的政治措施。十三万户的建立有一个过程,伯木古鲁、必里公等乌思地区的万户是蒙哥汗于∃∗4,年左右诏封的,而藏地的万户则是忽必烈于∃∗+∋年以前或∃∗+∋年建立的。虽然被封为万户者都是左右一方的豪族,但其实际地位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万户既不是西藏原有的行政区划,也不是严格地按人口组合起来的军事单位,而是蒙古人对纳土归降者按其原有势力和功劳宣授的蒙古官职,是由蒙古人划定,按地域形成的行政单位,类似于蒙古人在汉地诏封的万户。万户长必须得到蒙古皇帝颁赐的证券和虎符,对万户的封赏削夺,皆由皇上钦定。万户的组织与蒙古传统的十进制结构相同,其品级也与内地万户相同,藏文史籍中经常出现皇帝赐给乌思藏各万户长以“三珠虎头符”的记载,这与元朝在全国推行的牌符制度是完全一致的。十三万户的建立,对于蒙古在西藏统治权的确立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各万户直接代表其所属百姓接受了蒙古的统治,这些百姓从此不再是某个寺院或家族的私有属民,而是受蒙古统治的大元编民。其次,蒙古在乌思藏建立十三万户本身,已排除了这些地货势力成为独立于蒙古统治之外的行政实体的可能性。蒙古人利用这些地方势力,让其在接受蒙古统治的前提下分而治之,他们自己则成了这些万户之间不可缺少的一种平衡力量,有效地统治着这些地区。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对后来的西藏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朝统治者充分吸收和发挥了这个政策,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乌思藏十三万户究竟是哪十三个5据《汉藏史集》提供的新资料,我们基本可以肯定,它们即是藏地的纳里速宗卡之下洛、达、洛三宗一万户、拉堆绛、拉堆洛、出密、沙鲁和香等六万户�乌思的必里公、伯木古鲁、搽里八、牙里不藏思八、扎由瓦、加麻瓦等六万户�以及介于乌思和藏地之间的俺卜罗万户。�当然这十三个万户并非�《汉藏史集》,第Κ;;一Κ;ϑ页。历史研究固定不变的,随着各万户势力的消长,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元末社会大动荡时,万户之间可能发生互相兼并的现象,例如拉堆绛和拉堆洛两个万户就曾合二而一。�按《元史》记载,乌思藏诸万户是乌思藏宣慰司的“属附”,换言之,乌思藏十三万户属乌思藏宣慰司管辖,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十三万户至迟在至元五年!6Κ8ϑ4就已经建立,而乌思藏宣慰使司大约要到至元二十年!6Κϑ74以前才设立�,在此以前当另有机构统领十三万户。《汉藏史集》载,西藏有“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万户长、路达鲁花赤,统治三路者为三路军民万户,赐水晶印,在西藏,!此印4赐给了本禅释迎藏卜。”Σ释迎藏卜是第一任萨斯迩本禅,也是当时乌思藏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宫。由于他任本禅时,乌思藏宣慰司尚未设立,他的正式官衔又是乌思藏三路军民万户,可见,在乌思藏宣慰司建立以前,蒙古统治者曾在此地建立过一个军民统摄的临时性机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军民万户府,它是乌思藏宣慰司的前身,其职能大致与后者相同,最先统领十三万户的便是这个机构。乌思藏宣慰使的设立是元朝在西藏推行统一的地方行政建制的结果,它一经成立,便成为直接管理乌思藏地区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宣慰使司是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的行政特区机构,“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Ν。乌思藏宣慰使司与普通的宣慰司略有不同,它不属于某个行省,而是直属于中央的宣政院。宣慰司的奏请由宣政院使转呈皇上,皇上对西藏的诏令通过宣政院下达至乌思藏宣慰司,由宣慰使具体执行。元代管理西藏的中央机构是宣政院。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建于至元元年!6Κ8Λ4,至元二十五年!6Κϑϑ4改名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童而隶治之”Ο。名义上,它由帝师统领,实际权力掌握在院使手中。第一任宣政院使便是元朝著名的敛财权臣、藏族宰相桑哥。元人朱德闰说Β“国家混一区宇,而西域之地尤广,其土风悍劲,民俗尚武,法制有不能禁者。惟事佛为谨,且依其教焉。以故自河以西直抵土蕃西天竺诸国邑,其军旅、选格、刑赏、金谷之司,悉隶宣政院属,所以控制边睡屏翰徽甸也。”Π这是对宣政院职司的最好说明。西藏地区凡有重木事变,宣政院必派员前往处理,或专设行宣政院往镇。至元年间,萨斯迎本禅公哥藏卜与八思巴失欢,忽必烈便派桑哥入藏平叛,杀公哥藏卜并在乌思藏整顿释站,大行布雄。�《新红史》,第8Κ页。�陈得芝Β《元代乌思藏宣慰司的设置年代》,《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ϑ期。5第Κ;Κ页。Ν《元史》卷九一,《百官志七》。Π《元史》卷八七,《百官志三》。Π《行宣政院副使送行诗序》,《存复斋文集》卷四。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宣政院辖下的朵甘思、朵思麻和乌思藏三个宣慰司,作为一个大行政区,从地域上看相当于一个行省,许多藏文史籍也直接将它们称为一个行省。但由于西藏的宗教、地理以及统治基础都比较特殊,元朝并没有正式将其划为一个行省,而是建立一个专门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来处理有关西藏和与西藏关系至为密切的佛教事务,它的地位略高于一个行省,由此足见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行政管理是十分重视的。蒙元统治者除先后设立中央的宣政院和地方的乌思藏宣慰使司、十三万户,以有效地统治西藏外,还使西平王奥鲁赤出镇西藏。韩儒林先生在其论文中,根据《元史》、《明史》和穆斯林史料的记载,得出元代西藏为西平王封地的结论,此说不尽妥当。忽必烈针对蒙古宗室内江,西北诸王叛乱迭起的局面,开始削弱藩王,建立宗王出镇制度。出镇的宗王“将兵镇边微襟喉之地”,封藩不治藩,要在统兵镇戍,与行省、行院分权而治。这些宗王也享有领地和食邑,但其性质和范围都不可与镇戍区相提并论。西平王与西藏的关系也是出镇的宗王与镇戍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封主和封地的关系。西平王的王府设在“朵哥麻思地之算木多城(今青海省互助县松多)”�,他的军队平日就驻扎在朵思麻地区,他的采邑也在此地,只是在乌思藏出现骚乱时,西平王才举兵入藏,尽其镇戍之职责。这在《汉藏史集》中说得非常明白Β“薛禅可汗之小赞蒙的儿子奥鲁赤知西方,居住在汉藏边境,曾去过乌思藏,镇压过多次叛乱。他的儿子铁木儿不花也做了不少对大寺院的供养和法律有益的善举他的儿子老的袭父职,也多次去乌思藏。其偏妃的儿子溯思班,赐名靖王,在监结孜日噶晓打败了西蒙古军,使必里公之贡巴伏法。”�溯思班还曾率一百名蒙古人前往藏地的沙鲁寺,请著名佛学大师布思端为他们灌顶授戒。5自至元六年!6Κ;Μ4开始,蒙古统治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在全国各地普遍推行社制,令各地以自然村为单位编社,凡五十家立为一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饶有兴味的是,在远离元朝统治中心的西藏,竟然也出现了与社制相类似的组织。藏文史籍中记载有一种称为“马头”!<=#一3.。4的组织,一个马头由五十霍尔都组成。’这种组织不见于吐蕃王朝时期的军政编制,与十进制的万户组织也无关。从史料记载来看,马头不是军事编制,而是一种社会组织。元朝在乌思藏征收释站抵应时,就是以马头为基本征收单位的。尽管元朝推行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劝农,但是社作为普遍推行的社会基层组织,也被当作征调赋役的最低层单位Ν。元朝在西藏以马头为征税单位正好说明,马头这一组织就是元代普遍推行的“社”。据说在今�《元史》卷一η,《世祖本纪七》仁钦扎西Β《西平王府今地考》,!!青海社会科学》69ϑ8年第8期。�《汉藏史集》,第Κ88一Κ8;页。5φΙ:ΙΥ2,..,=∗,Θ/],(]−2一1Χ()Υ/)>ηΕ∗,,Υ(3#,6988,∋Ι679ΙΝ参见杨访《元代农村社制研究》,《历史研究》698:年第Λ期。历史研究四少∃∃康定地区仍保留有“马头”这一组织的遗存�,可见它曾在西藏普遍推行过。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统治已深入到西藏社会的最底层细胞。以上种种事实,归根到底说明一点,元朝的各项封建行政管理制度,已在西藏得到普遍的贯彻和执行,西藏已完全纳入了元朝的行政管理区域之中。三、萨斯迎本禅和吐蕃三曲喀按藏文史料的记载,元代乌思藏地区最为活跃的行政长官是萨斯逸本禅!&∋()一Ε∗,)意为大官4,蒙古人在西藏括户、置释,以及发动较大的军事行动,都得到了本禅的配合。本禅有权节制十三万户,仲裁它们之间的纠纷,甚至还可以传审、囚禁万户长,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关于萨斯边本禅的实际地位,史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Β一种意见认为,萨斯迎本禅是乌思藏宣慰使的俗称,自乌思藏宣慰司设置以后,历任本禅就是宣慰,使�另一种意见认为,由本禅出任宣慰使,“不过是偶然,而非必然”,元朝设立的宣慰使与土蕃自己制度中的本禅没有必然的联系。5这两种看法,导引出两种相反的结论。按前一种观点,则本禅的统治就是宣慰使的统治,元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与西藏地方的统治已合二而一,按后一种观点,则得出了元代西藏是二元统治的结论,即是说,除了代表中央政府的宣慰使的统治外,还有一种代表萨斯边地方政权的本禅的统治。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估计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程度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吐蕃三曲喀”的实际涵义。因为《汉藏史集》明确记载,本禅是吐蕃三曲喀的长官,每一个曲喀各有一个本禅。除了萨斯迎以外,在朵思兑的馆觉!.()一.%。4和朵思麻的临羌!.0/).一曲“).4也各有一个本禅。Ν因此,只要弄清曲喀的实际涵义,本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谓吐蕃三曲喀指的是Β乌思藏法之曲喀,朵思兑人之曲喀,朵思麻马之曲喀。曲喀是一个蒙古语借词,它的原型是蒙古语词艺。0.,0,而石”0.,在蒙文文献中就是汉字“路”的对译,这是伯希和在五十余年前就已经提出的。Π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若按伯希和“此字连同‘路’的训义曾以曲(0一∃∗#的写法,移植于西藏语中”的说、法,那么,吐蕃三曲喀应训作吐蕃三路。实际上元代并没有设立吐蕃三路,而只有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的三路,它指的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此承中央民族学院王尧教授示知,谨致谢忱。见陈得芝上揭文。《蒙古与西藏历史关系之研究》,第Κ:Κ页。《汉藏史集》,第78Κ页。∋‘∋,00/(Χ,∴(Χ,112<0,“=2<∃,1Χ#)”&,ΞΙ_Ι−#<Χ∗(0&,=‘(2).∋#(,⊥(0Ιιι⊥00,697ΜΙ��5ΠΝ6Λ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等三路,这与吐蕃三曲喀所指的地理范围完全不同。《汉藏史集》中对各个曲喀的地域范围作了明确的限定�“自纳里速贡塘以下,索格拉伽哇以上为神圣法之曲喀�索格拉伽哇以下,黄河河曲以上为黔首人之曲喀�黄河河曲以下,汉地之白塔以上为旁生马之曲喀。”�这种地理划分与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的三个宣慰司的辖地大致相同。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正好与乌思藏法之曲喀所包括的地区相同。纳里速贡塘位于今西藏和尼泊尔边境地区,索格拉伽哇在今西藏自治区黑水县境内,这两地之间,差不多包括了整个乌思藏和纳里速地区。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又称朵甘思宣慰司,所辖为朵甘思、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地,与朵思兑人之曲喀的地理范围也相符合。古之所谓朵甘思!3φ。一∃Α#0),4地区,以黄河河曲为界,分为朵思兑、朵思麻!3φ。一1Χ(&+13#&,意为上朵和下朵4两大部分,朵思兑有时仍习称为朵甘思,朵思麻则演变为后来的安多。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也称朵思麻宣慰司,其辖区大体上相当于今甘肃、青海二省和四川阿坝境内的藏族聚居地区,即朵思麻马之曲喀所指的地区。因此,与其说吐蕃三曲喀应训为吐蕃三路,倒不如说它是指三个宣慰使司更为确切。伯希和简单地将“ΩΑ(卜∃∗#”训作“路”,是不正确的。不过,元代宣慰使司一级地方机沟,在行政区划上也被称为“道”,西藏地区的三个宣慰使司有时也被简称为“西番三道宣慰司”�。甚至有时还将它们逞称为“三路”。5从这个意义上说,伯希和的意见,仍有其合理的成分。在藏文文献中,与己∗。0一∃Α#对称的或许可以说是“道”或“路,,但其实际涵义是宣慰司,而真要表达“路”或“三路”时,一般只简单地用.02、∃02或?#二一.02等直接的音译来表示。既然曲喀指的是宣慰司,那么本禅必定是宣慰使无疑了。尽管藏文史籍中称三个曲喀各有其本禅,但见于记载的‘仅有萨斯边本禅。《汉藏史集》记载Β“薛禅皇帝诏封!释迎藏卜4为三路军民万户,赐以印信,任命他为乌思藏本禅。”“而其他大部分本禅,称为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Ν这可以说明两点Β一,萨斯迎本禅实为乌思藏本禅,他们不只是萨斯迎的长官,而且是整个乌思藏的长官,二,释迎藏卜以外的历任本禅即是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长官,即乌思藏宣慰使。显而易见,前述第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弄清了萨斯迎本禅的本来面目,那么,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实行了一元统治这一事实也就不言而喻了。除此以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有一些区别于对内地统治的特殊性。元朝帝师在西藏具有极大的影响,帝师法旨与皇帝诏《汉藏史集》,第Κ;ϑ页。《元史》卷三η,《泰定帝本纪二》。《经世大典·站赤》言Β“皇庆二年!招674十二月,糊思班武靖王令旨,言于宣政院,谓乌思藏、朵甘思、朵思麻三路站赤”一”见《永乐大典》卷一九四二一。《汉藏史集,,第7:;、Κ;Κ页。��ΣΝ厉史研究救在西藏起同样的作用。萨斯趣本禅尽管不都是萨斯迎人,如著名的阿格伦原是俺卜罗万户长,云准是拉堆绛的头人,但他们天多为萨斯趣的亲信,而且万户长、本禅全由土官担任,土官的统治毕竟要比中央直接派流官统治来得松散些。特别是万户,其辖区本身就是某一教派或豪族的领地,在行政管理上享有较大的独立性。还有,尽管万户长不都是直系亲属世袭,但多半不出同一家族这个范围,万户的统治很容易转变成某个家族的统治。可是这种特殊情形是由西藏的地理环境和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决定的,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理了西藏地方这一事实。本禅也好,万户也好,他们都是朝廷命官,是在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其行政管理权,而不是实行某个家族、教派的统治。万户若得不到皇帝赐予的虎符,就不被承认。就是元朝末年,伯木古鲁万户长赏竺监藏打垮萨斯迎势力,占领了乌思藏大部分地区之后,仍不得不派人前往朝廷,诉说是非曲直,获取万户所必需的银印和封浩。元朝统治西藏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地方势力,变地方豪强为朝廷命宫,以实现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绝不能将地方官员本身具备的双重性格,一错误地理解成二元统治。元朝中央政府的统治与各地方势力的统治在西藏已合为一体了。持二元论者的一个最大缺陷,就是没有辨清元朝统治西藏的这一重要特征。四、关于萨斯迎地方政权有不少论者认为,元代乌思藏地区存在着一个萨斯迎地方政权,这个政权作为蒙古统治者的代理人,、统治着乌思藏地区。�这种观点影响极大。那么,事实上是否存在这样一个地方政权呢ϕ回答是否定的。有元一代,萨斯迎派确实享有其它教派所无可比拟的特殊尊荣,它作为乌思藏宣慰可的治地,理所当然成了乌思藏地区的行政中心。但萨斯迎头目依然不过是蒙古统治者扶植的地方官员而已,他们并没有组织一个独立的或半独立性质的萨斯迎地方政权。萨斯迎人中地位最高的莫过于首任帝师八思巴。许多藏文史籍中都有忽必烈分别将十三万户和吐蕃三曲喀,作为接受第一、第二次灌顶的供养,赐给八思巴的记载。有人据此便认为十三万户和三曲喀是八思巴的呀地,受八思巴的统治,这显然是错误的。如前所述,十三万户和三曲喀都是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建立的地方行政机构,万户长和本禅都是朝廷命官,服膺元朝皇帝的统治。忽必烈最多不过是将十三万户和三曲喀的名义上的统领权交给了帝师八思巴,而不可能将它们作为封地赐给八思巴。而且,忽必烈确曾赐给八思巴一块地盘,不过它不在乌思藏,而在朵思麻地区。“自朵思麻开始算起,河曲滩头地区属于内府的路卡和强卡孜、拉哇卡,在其下有称为台木�“萨斯迎政权”、“萨斯逝王朝”、“萨斯趣僧侣政权”、“萨斯边座主政权”等提法,在中外学者的论著中屡见不鲜,兹不一一引述。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声一一##一—一康璐等地方,就是按圣旨赐给上师八思巴的一块土地。”一据说有466霍尔松的地方。”国一个霍尔松究竟包括多大地盘无法确定,若按前述一个霍尔都拥有∃∗个霍尔松土地的话,那么,466霍尔松仅相当于,6余帐百姓所占有的土地。若说其为一块领地未免太小了点,它不过是忽必烈赐给八思巴的私人田宅。元朝廷赐给官僚大臣的私人田宅,不仅面积不可与诸王封地同日而语,而且其性质也与世袭周替的投下封地迥然不同,它只是皇帝恩赏的一般性赐田。八思巴作为元朝廷的臣下可以得到一块私人田宅,但无权受赐世袭领地。谈到一个政权或王朝,总要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行政组织,设置各种官员,以便分别处理各种军政、’外交事务,而显然在萨斯迎并不存在这样的政府行政组织。八思巴手下有十三种官员,他们是索本(司饮食)、森本(司起居)、却本(司教仪)、嘉本(司宾客)、仲译(司文书)、塔本(司厨具)、哲本(司引见)、卓本(司钱库)、丹本(司营帐)、噶本(司鞍具)、达本(司马)、佐本(司牛)、其本(司狗)。�从名称上就可看出,他们只是八思巴的私人侍从,而不是地方政府中的行政官员。这大概是八思巴于6Κ;;年自萨斯迎返回大都时,仿照蒙古宫廷的怯薛组织建立的侍从机构。足以说明帝师不可能组织萨斯迎地方政权的另一个重要依据是,帝师作为蒙古皇帝的精神导师,必须常年居住在远离萨斯迎的宫廷禁闺之中,为皇帝本人和皇室成员灌顶授戒,主持名目繁多的佛事仪式,很少有机会亲履萨斯迎,主持西藏行政。他们最多不过是以宣政院最高长官的身份名义上管领西藏,而不可能作坐主西藏的地方领袖。再说,按萨斯迎的传统,住持权伯侄相继,兄出家为僧,住持萨斯逸寺,负责宗教事务。作为出家人的帝师,更多关心的应是宗教事业,而不是地方行政。管理萨斯趣地方行政的按理应该是白兰王的一支。第一任白兰王是八思巴的弟弟恰那朵儿只。忽必烈曾赐给“恰那朵儿只白兰王的名称和金印,同知左右法衙,令其为西藏的总管!1>%/≅/一,Χ,).4”5但其后不过年余,恰那朵儿只使去世了,恐还来不及组织起所谓的萨斯迎地方政权。第二任白兰王是在元英宗至治元年!67Κ64十二月受封的唆南藏卜Ν,与前任白兰王之间已相隔了五十余年。这位白兰王受封后不久又出家为僧,后再还俗至泰定三年!67Κ84五月,重“领西番三道宣慰司事。尚公主,锡王爵”Ο。美国已故藏学家魏里在《忽必烈可汗的第一任西藏总督》一文中说Β“!白兰4这一地理划分,假如不包括西藏全部的话,至少亦包括西藏的部分,因此赐封给恰那朵儿只的白兰王,或更确切地说乃‘西藏王’这个称号,与作为忽必烈可汗宣授的西藏总《汉藏史集》,第Κ;;页。《萨斯迎世系史》,德格木刻版,第6Μ7叶Α。《汉藏史集》,第77Μ一776页。《元史》卷二七,《英宗本纪一》。《元史》卷三η,《泰定帝本纪》二。��5ΝΟ历史研究督这个政治角色是完全相应的。”�这未免将白兰王的政治地位抬得过高了些。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藏文史料来看,还没有出现白兰王干预西藏行政的记载恰那朵儿只在西藏无甚作为,而唆南藏卜压根儿就没到过萨斯迎。他们之所珊被封为白兰王不过因为他们都是元宗室的附马。“元兴,宗室附马,通称诸王,岁赐之颁,分地之入,所以尽夫展亲之义者,亦优且漫。”�这种以宗室附马资格称王者大多没有大片的封地。忽必烈即位以后,就是亲生儿子,也不过让其镇守一方,更何况异姓诸王。白兰王不可能就是真正的西藏王,他与萨斯迎的行政没有什么干系。除了帝师、白兰主之外,最有资格在所谓的萨斯通地方政权中唱主角的大概要数萨斯边本禅了。但前已详述,本禅并非萨斯迎的私属行政官,而是朝廷的三品命官,他们直接受元朝中央政府的领导,按宣政院的指示办事。此外,萨斯趣寺本身确有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其长官被称为囊禅!∴。).一比,)4,但他们只负责管理萨斯迎寺内部的事情,与整个乌思藏地区的行政管理无关,称不上什么地方政权。总而言之,元代管理西藏地区的并非什么“萨斯迎地方政权”,而是中央的宣政院和地方的乌思藏宣慰司、乌思藏十三万户,它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层次,共同构成了元朝有效地统治西藏地方的一个完整的行政体系。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统治,尽管由于地理、宗教、统治基础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具有一些独特的方法,但大体上与元朝流治者在全国推行的各项行政制度同出一辙。元代西藏并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中央政府统治之外的地方统治系统,元朝确已对西藏实行了有效的统治。!贵任编样Β宋德全4〔作者沈卫荣,698Κ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6Λϑ=Ι⊥Ι_%0/,[∗2Α/0#/[∗#.∗#)‘:⎯/<1Χ≅/Ε,<(了(]=/Α,Χ,=/Α,七#(#)&−Ι&&∗‘1Χ∀Χ(&+6Μ:,−2&#>Ι二Θ169:Λ一∋Ι796一ΛΜΛ·《毛史》卷一η八,《诸王表》。
/
本文档为【元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