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2017-12-08 4页 doc 14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 动校拉伸不宜超过12.5%。 (2) 速度分析的精度误差不宜高于6%。 (3) 不被干扰波切除时切除掉。 (4) 保证反射系数稳定。 覆盖次数分析 覆盖次数的选择应能充分压制干扰(环境噪音和次生干扰)、增加目的层的反射能量,从而提高资料的信噪比,确保成像效果。提高覆盖次数对增加深层反射能量和压制环境噪音,提高目的层反射波的优势频率,改善资料的信噪比具有一定的效果。本次勘探目标层是中浅层,以往二维资料浅层未能满足地质任务要求,因此需保证浅层有一定的覆盖...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 最大炮检距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1) 动校拉伸不宜超过12.5%。 (2) 速度的精度误差不宜高于6%。 (3) 不被干扰波切除时切除掉。 (4) 保证反射系数稳定。 覆盖次数分析 覆盖次数的选择应能充分压制干扰(环境噪音和次生干扰)、增加目的层的反射能量,从而提高资料的信噪比,确保成像效果。提高覆盖次数对增加深层反射能量和压制环境噪音,提高目的层反射波的优势频率,改善资料的信噪比具有一定的效果。本次勘探目标层是中浅层,以往二维资料浅层未能满足地质任务要求,因此需保证浅层有一定的覆盖次数。 变观范围论证 为了保证资料采集的完整性,需要在障碍区进行变观。为保证变观的合理性,根据目标区主要目的层T时和初至折射波的速度以及剖面的缺口时间,设0 计最大变观的范围。 进行变观设计,应根据所要保护的目的层确定最大的变观范围,尽量减少地震资料的缺失。进行变观设计后,所保护的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要求不低于设计的2/3,具体变观范围要根据不同区域目的层的实际埋深来确定。本次勘探目的层较浅,变观时需确保浅层有一定的覆盖次数。 根据工区以往层调查,设计采用微测井、地面地质调查等多种详细调查工区的近地表结构,为激发因素的选择和静校正量提供可靠的参数。 表层结构调查点密度为1个/2km。在高程和低降速带变化大的地段适当加密,以能够正确有效建立表层结构模型,指导井深设计为准。 静校方法 利用小折射、微测井调查等表层结构资料,建立初步表层地质模型,指导激发;采用基于模型的初至波静校正方法,解决工区的静校正问题。 为保证不同年度的剖面相闭合,基准面应尽量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工区地表高程及闭合计算的方便性。 名词解释 CMP:共中心点 CDP:共深度点 CRP:共反射点 面元:在通常的规则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三维面元的大小由习惯上考虑用半检波点距决定纵向,横向用半炮点距决定,即: RI/2×SI/2,即道距的一半(z纵向)×炮间距的一半(横向) 式中:RI为接收道间距;SI为炮点距 一、面元与覆盖次数 面元:在通常的规则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中,三维面元的大小由习惯上考虑用半检波点距决定纵向,横向用半炮点距决定: 即:CMP面元= 1/2RI×1/2SI… 式(1) 式中:RI为接收道间距;SI为炮点距。式(1)可用于确定和划分工区的CMP面元,以及后续的处理工作。 覆盖次数:纵向覆盖次数fi和横向覆盖次数fx分别定义为: 式中:NR为排列中的接收道数;SLI为炮线距;NRL为接收线数。总的面元覆盖次数定义为纵、横向覆盖次数的乘积,即: F=fi×fx (3) 式中纵向:fi=单线接收道数NR/2S,横向 fx=NRL/2,(经验公式:一般横向覆盖次数为接收线数的1/2; 横向覆盖次数=Nr×Ns/2d 式中Nr为接收线数;Ns为一排炮炮点数,d为一束线横向滚动距离相当于 炮点数 二、面元和观测系统的分析及结论 1.首先是面元的确定,存在着盲点,实际上,不论横向还是纵向的面元,都是由间距小的一方的一半确定的,式中:NI为排列中的接收线间距;MIN(….)为取最小值函数,即选取这一组数值中的最小值。如图1: 道距为40m,炮点距为20m形成的纵向CMP面元网格为10m。横向同理可证。这样在地形极其复杂,放线困难而放炮容易的地区,可以极大的提高效率。有一定的实用性。并使得观测系统更为灵活自由。 2.其次在覆盖次数方面:式(2)中关于覆盖次数的定义只试用于,纵向:炮线距大于道距且为道距的整数倍,并连续布设;横向:线距大于炮点距,并连续布设。实际上,不论纵向还是横向,间距大的一方的个数的一半,决定了覆盖次数的最大值。比如:式(2)中,fx=NRL/2,决定的是横向覆盖次数的最大值,并非横向覆盖次数就一定等于接受线数的一半。如下图2: 式中:NR为排列中的接收道数;RI为接收道间距;SLI为炮线距;XR为一个排列的炮排数;NRL为接收线数。RLI为接收线距;XI为一个排列的炮点数;SI为炮点距。 横向在不连续布设时(接收线距RLI大于炮点距SI),束与束之间,每组炮点间隔Sx表示为: 纵向在不连续布设时(接收道间距RI大于炮线距SLI),炮线组与组之间,间隔Si表示为: 在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中,一般选取接收线距(RLl)为炮点距(S1)的整数倍,且连续布设(XI=NRL),炮线距(SLl)为道间距(R1)的整数倍,且连续布设(不涉及炮点数XR),对于单束排列,其纵、横向面元覆盖次数分别为: 三、结论 由式(8)可以看出式(2)是式(5)的特例,因此文中所给出的纵、横向面元覆盖次数的计算方法具有更广的使用范围。也使得设计观测系统时更加灵活。 以上分析仅适用于线束状规则观测系统。对于其它观测系统而言,要根据观测系统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
/
本文档为【最大炮检距的选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