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两汉时期的西域

两汉时期的西域

2018-03-24 8页 doc 20KB 3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6899

暂无简介

举报
两汉时期的西域两汉时期的西域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西域 一、西域三十六国 秦汉时期,西域地区有36国。人口多者8万余,少者数百人;根据其经济形式,大致可分为城郭诸国和行国。 城郭诸国,居民以城郭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商业。大体分为三个区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及西部地区,以尼雅、于阗、沙车、疏勒为中心;以楼兰为中心的罗布诺尔地区;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地区的龟玆、渠犁、轮台、焉耆。 行国。分布在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等山区和半山区,以畜牧业为主。 各国人...
两汉时期的西域
两汉时期的西域 第三章 两汉时期的西域 一、西域三十六国 秦汉时期,西域地区有36国。人口多者8万余,少者数百人;根据其经济形式,大致可分为城郭诸国和行国。 城郭诸国,居民以城郭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和商业。大体分为三个区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及西部地区,以尼雅、于阗、沙车、疏勒为中心;以楼兰为中心的罗布诺尔地区;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地区的龟玆、渠犁、轮台、焉耆。 行国。分布在天山以北、伊犁河流域,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等山区和半山区,以畜牧业为主。 各国人口不一,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政治上互不统属,各自为政。 二、匈奴与西域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一个古老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以游牧为主,狩猎为辅,青铜器、铁器、木器制造业发展较快,毛皮加工业和制裘技术水平较高。 公元前209年,冒顿杀父即位,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天子之意)”。冒顿时期,匈奴征服了许多外族部落和地区,建立起一个地域辽阔的奴隶制国家。 匈奴政权机构分为三部分哪:单于庭,直辖匈奴中部;左贤王,管辖东部;右贤王,管辖西部。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步兵32万前往攻打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冒顿精兵40万骑兵包围。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史载“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龙马(黑马面白),北方尽乌骊马(黑色),南方尽马新(刑)马(赤黄色)。高帝乃使使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且汉王也有神,单于察之。” (史记,匈奴列传第50,第2894页)。 刘邦和匈奴订立城下之盟,双方以长城为界,和亲纳贡。 匈奴败月氏,征服西域诸国。公元前92年,匈奴日逐王设“僮仆都为”驻守焉耆、危须、尉犁等地,“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匈奴对大漠南北和西域地区的统一,增强了各地的联系和交往,有利于汉朝的统一以及西域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三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前126年,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长安出发,经陇西、河西、单于庭(前128年逃脱)、大宛、康居、大夏,到达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无果而返。 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霍去病占据河西走廊。政府先后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切断了匈奴和氐、羌诸部的联系,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公元前119,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地是伊犁河流域的乌孙。 意义。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对西域诸国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政治、交通路线有了较多的了解;汉朝与西域诸国建立了直接的政治关系;使得丝绸之路日益繁盛,使者、商人相望于道。为西域诸国统一于汉朝开辟了道路。 四、汉代统一西域 汉匈争夺西域。汉乌结盟,夹击匈奴,匈奴逐渐衰落; 汉朝李广利两次(公元前104,前102年)出兵大宛,震动西域,提高了汉朝的威望。 公元前101年,汉政府在轮台、渠犁屯田积谷,设使者校尉管理。该地成为汉朝在西域的第一个据点。 争夺楼兰。楼兰二属。公元前77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更国名鄯善,汉军在伊循屯 1 田。 争夺车师。车师位于玉门关沿北道进入西域的交通要道,是汉朝进入西域,抗击匈奴的战略要地。汉匈在此五次开战,争夺激烈。 匈奴日逐王归汉。公元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内讧,危机到西域日逐王的生命,日逐王率众降汉。匈奴在西域的统治结束。 公元前60年,汉政府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次年,设西域都护府,治乌垒城(今轮台策大雅附近),自此,“汉之号令班西域矣”。 西汉政府治理西域的措施 派遣官吏。西域都护是汉朝委派管理西域事务的最高官员,级别相当于郡太守,副职是西域副校尉,均由中央任免,属官丞、司马、侯、千人等由西域都护任免。管理屯田的官员戊己校尉也有中央任免。 册封地方首领,颁发印绶。保留西域各地原有的行政建制,任命其国王担任首领。西域都护代中央政府直接行使对西域诸国国王和官吏的任命、册封、升迁、降免、处罚等权力。给其颁发印绶:高级官员佩戴金印紫绶,低级官员佩戴铜印墨绶 实行屯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责是总领天山南北两道,确保丝绸之路畅通,屯田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各地屯卒平时屯垦,战时作战。屯田解决了汉军和使者、商旅的安全与食宿,密切了汉朝和西域各族的关系,加强了边防。 修筑烽燧列亭。为了确保丝路畅通,汉政府在西域各商道上修筑了许多城堡和烽燧列亭,驻扎军队,执行军事任务,兼管交通安全。在重要地方设置关卡,稽查行旅。 派遣侍子制度。西域各国首领派遣侍子入侍中央。 纳贡制度和宽抚政策。西域都护府建立后,纳贡成为一种制度,贡品以当地所产土特产为主,汉政府“厚往薄来”政策是吸引各地“入贡”者络绎不绝的重要原因。 五、东汉与西域三通三绝 西汉后期,匈奴分裂,北匈奴远迁中亚草原,南匈奴投降汉朝; 公元5年,外戚王莽篡权,进行内外改制,推行民族歧视政策,降低匈奴、西域各国首领的封号,恶化了他们与汉朝的关系,导致西域诸国叛离汉朝。 匈奴重新控制西域诸国。西汉政府在西域的统治结束。 西域各国陷入无政府状态,36国分裂为50余国。莎车、车师、于阗、鄯善强大起来,彼此攻战 。 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恢复,统治稳固,社会趋于稳定,而匈奴却再次分裂,北匈奴连年犯边,东汉政府决定经营西域,变被动为主动。 公元73年,东汉派遣大军兵分四路攻打匈奴,在伊吾屯田,并派遣班超率领36人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等国归附。汉政府先后在西域设置都护、戊校尉、己校尉,分别屯驻金满城(今吉木萨尔)和柳中城(鲁克沁),恢复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汉朝与北匈奴争夺西域。公元75年,匈奴大军围攻戊校尉、己校尉,杀西域都护。新即位的汉章帝决定撤回戊、己校尉,命班超回朝,放弃西域。 班超在撤回时,为疏勒和于阗留住。班超利用西域各国反匈奴势利,稳定南道诸国局势。 公元89,91年间,汉章帝多次派兵进入西域攻打匈奴,在班超的帮助下,汉朝再次统一西域。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驻龟玆。许干为长史,驻疏勒,设戊己校尉于高昌壁。 公元102年班超返回洛阳,任尚即位后,独断专行,引起西域各国不满,诸国起兵。 东汉政府发兵援助,引起羌兵起义。阻断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东汉政府再次被迫撤回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以及屯田士兵。北匈奴势利控制西域。 2 公元118年,羌族起义被镇压,统一西域问题提上东汉政府议事日程。朝廷爆发了关于西域问题的大争论,班勇等人说服政府出兵。 公元123年,汉安帝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出屯柳中,至127年,统一了西域。 公元137年,敦煌太守裴岑诛杀北匈奴呼衍王,结束了汉匈在西域300年的争夺,北匈奴势利退出新疆历史舞台。 东汉统一西域后,在西域职官的名称、职掌与西汉基本相同。从班勇开始,西域长史成了西域最高军政长官。汉政府在西域驻军、设官、屯田,册封各国首领等。 东汉自桓帝以后,积贫积弱,无力控制西域。西域官吏与当地土官不睦,各国之间时有争端,东汉官吏无力调节。灵帝末年,黄巾军起义爆发,东汉政府更加衰弱。 六、汉代西域经济 在南疆,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有且末、精绝(今民丰县境内)、于阗、皮山、沙车、疏勒、龟玆、温宿、姑墨、焉耆、危须、尉犁、车师前部等;这些国家兼营牧业。 在南疆,以牧业为主的国家有鄯善、诺羌、渠勒、戎卢、小宛、捐毒、西夜、子合、依耐、无雷、蒲犁、尉头等。 在北疆,以牧业为主的国家主要是乌孙;在天山东部有蒲类,天山中部有车师、郁立师、劫国、单桓、东、西且弥等国、 随着屯田的扩大,铁制农具取代了木制农具,在各地普及,使更大面积的农田耕作成为可能。 伊犁河流域、天山山谷、阿尔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上游、巴里坤草原的广阔地带,都有丰美的草场。塞人、月氏人、乌孙人、匈奴人等先后在这里从事放牧,逐水草而居、牧地、草场是游牧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各部落、氏族、势利集团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草场,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牲畜以马、羊、牛、骆驼等为主。 七、汉代西域文化 丝绸之路。 南道从阳关西行,取道鄯善(今若羌一带),沿车尔臣河古代河岸西行抵且末,然后顺昆仑山北麓,经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迂弥(今策勒县东北)、于阗(今和田市附近)、皮山(今皮山县一带),至莎车(今莎车县)。再经蒲犁,翻越葱岭,出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另外,南道越葱岭后,向南经罽宾(今克什米尔),到捐毒(今印度)。 北道出敦煌西行,经横坑,绕过三龙沙(今疏勒河西端沙漠),横越白龙堆(今罗布泊东北岸之盐鰿地),先至楼兰故城,折向北行到达车师前王庭(今交河故城),然后沿天山南麓山前平原地带,即塔里木盆地北缘,经尉犁、焉耆、到达龟玆(今库车县);或者从楼兰直接西行,沿塔里木河故道,到达龟玆,再经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乌什县境内),至疏勒。继而西北行,翻越葱岭,出大宛、康居、奄蔡(今里海以北地区)。 南北两道,是丝绸之路东段的主要干线。由于北道容易受到匈奴的袭扰,所以西汉时期通过南道的行旅较多。南北道之间还有许多小道相连,成网状分布。 西汉末年,又开辟了一条新道,不经过三龙沙和白龙堆,直接向北,取道伊吾(今哈密),越过博格塔山,经车师后国(今吉木萨尔县城附近),沿天山北麓往西直达乌孙。这条道称为新北道,原来的北道称为中道。 西域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农作物品种的交流。 内地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水利建设技术等传入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新疆输入内地的商品主要有:牲畜、畜产品、药材、玉石制品、毛织品;内地输入西域的商品:丝织品、漆器、铜镜、木器、纸张等. 3 贡赐贸易是两地经济交流的重要形式。高额的利润是贡赐贸易的主要动力。 汉朝中央政府发行的统一货币在西域大量流通。 受中央政府流通货币的影响,西域一些国家开始铸造钱币。 内地的典章制度传入西域。 内地的音乐歌舞传入西域。 西域和西方的文化交流 公元前4世纪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沿着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对塔里木盆地诸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东汉末年,犍陀罗艺术传播到于阗、鄯善等地,佉卢文在这一带被广泛使用。 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在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传入西域,为塞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迂弥人等信仰。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佛教从罽宾(今克什米尔)和中亚传入西域,并进一步传入内地。 4
/
本文档为【两汉时期的西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