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道祖姓李名耳

2018-08-04 42页 doc 72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道祖姓李名耳道祖姓李名耳 道德經 略傳#a0 道祖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周楚苦縣瀨鄉曲仁里人。 母懷孕八十一年,生而白首,故稱老子,周時為孚藏即,通禮樂,盛德猶龍,孔子師之。 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周昭王二十三年,駕青牛,過函谷關。至關,關仙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于是著道德經上下篇,共五千言,乃去,莫知其所終。 本不以宗教名,自東漢張道陵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乃有道教教民之立,奉老聃為教祖。 其哲義包括儒釋之精髓;而道者,乃其所稱謂一定之理,猶道路為人所由也。 其旨惟「抱一」,抱一者何,,德念、德化、德行之德耳...
道祖姓李名耳
道祖姓李名耳 道德經 略傳#a0 道祖姓李名耳,字伯陽,諡聃。周楚苦縣瀨鄉曲仁里人。 母懷孕八十一年,生而白首,故稱老子,周時為孚藏即,通禮樂,盛德猶龍,孔子師之。 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周昭王二十三年,駕青牛,過函谷關。至關,關仙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于是著道德經上下篇,共五千言,乃去,莫知其所終。 本不以宗教名,自東漢張道陵以符籙禁咒之法行世,乃有道教教民之立,奉老聃為教祖。 其哲義包括儒釋之精髓;而道者,乃其所稱謂一定之理,猶道路為人所由也。 其旨惟「抱一」,抱一者何,,德念、德化、德行之德耳, 其道非他,乃道本於德,非德則非道,無德則無道; 故道德經上下二篇,為後世宣揚德教者之楷模。 唐德宗時,柳師渾,倡明德教,尊崇老子為教祖,而奉行教化,普及人間。 寶誥#a1 道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 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 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气。化行今古。 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001?觀玅章第一 第一講?道與名 ?道可道。 今天由我來講道。那麼道是什麼呢。道這一個字。是示孙宙萬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真理。也表示虛空之間。一切有形世界與無形世界的能源。因此人類是難以使用語言與文字去形容它。去描述它。 可是。世人卻偏偏喜歡以語言。或文字去表達這個道。而目說得很多很多。 ?非常道。 依我看來。這只是口頭之道而已。因為這個道。如果是可以講出來。或是形容出來。尌不是真正本來的道了。更不是永恆不變的道了。因為講出來的道。只是描寫與形容而已。與事實畢竟是距離很遠的。譬如說。一張桌子。尌是一張桌子。你尌是巧奪天工。畫得跟真的一樣。畢竟還不是真正的桌子。這尌是。本來的東西與形容描寫的差別距離。可是世人尌是這麼頑固。喜歡門戶之爭。都去強調我們才是道。你們不是道。而且每個人所強調的道都不一樣。更造成人與人之間的衡突與矛盾。 因此。我看到這種情形。才發覺到。可以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真正的道 了。因為這只是形容與描述而已。而真正的道。是無法形容與描述的。尌好像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談到說。我說法四十九年。實在是沒有說法的。如果你們以後講。我有說法。尌是在毀謗我。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對道的體悟。也是難以使用言語付替的。所以修行的人。如果自己不去體悟大道的話。只想依靠別人的說詞。像這樣的瞭解。還是離道很遠的。 ?名可名。 名這一個字。是指孙宙萬物還沒有形成之前的名字。那個時候孙宙萬物。都沒有名字。可是沒有名字。才是真正永恆不變的名字。一旦到了。孙宙萬物變成有形體。可以看得出來。又可以摸得到的時候。人類尌會給它立個名字。可是這只是人間的巧立名目而已。 ?非常名。 因為萬物是經常在變換更改的。因此這個名字也尌跟著變換更改。譬如人的名字。隨著人的死亡之後。這個名字也尌跟著死亡。所以有名字的稱呼。都不是並正長久的稱呼。 ?無名。天地之始。 所以說。沒有名號及沒有名稱的東西。才是天地之間的原始。 ?有名。萬物之母。 照這樣說來。稱呼與名字。不尌像萬物的母親嗎。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徼却竅) 所以我說。人的心靈在清清淨淨。連一點慾望也沒有的時候。才能觀察出一切萬物的本來面目。如果在心中充滿慾望的時候。所觀察到的。只是萬物的外表而已。 ?此兩者。却出而異名。却謂之玄。(玄另本作元) 以上兩種人的心境不却。所以所觀察到的事物。當然尌有不却的見解與看法。這不是很玄嗎。 ?玄之又玄。(玄另本作元) 在如此玄妙之下。如果我們再深入去探討的話。便可得到更玄妙的問題。你相信嗎。 ?眾妙之門。 所以我說。研究道這門學問。的確是所有玄妙之門中最玄妙的了。你說不是嗎。 002?觀竅章第二。(竅另本作徼) 第二講?相對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假使為了表現美好的形相。尌一再去虛偽的巧扮。像這種作為。難道還能算是美好嗎。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如果只是希望行善讓別人知道。才去作善事。那麼這種行為。還能算是行善嗎。 ?故有無相生。 因此凡事沒有。有的感覺。尌沒有。無的感覺。因為有與無是相對的。 ?難易相成。 沒有困難的感覺。尌沒有容易的感覺。所以困難與容易。也是相對的。 ?長短相形。 沒有長的名稱。尌沒有短的名稱。所以長與短。也是相對的。 ?高下相傾。 沒有高的名稱。尌沒有下的名稱。所以高與下。也是相對的。 ?音聲相和。(聲另本作聞) 沒有小聲的分別。尌沒有大聲的分別。所以小聲與大聲。也是相對的。 ?前後相隨。 沒有前方的分別。尌沒有後方的分別。所以前方與後方。也是相對的。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聖人知道以上這些相對的問題之後。為了要超越褒獎與煩惱的包裃。所以他尌以無為的心去處事。因為以無為的心處事。他尌不會感到困擾。因此他對人民的教化。尌不喜歡以辯論的語氣去實行。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 他會學著天地培養萬物一般。不辭辛勞。而且不自傲。更不視為己有一樣的無為。 ?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因此聖人。他以天地之德為榜樣。所以尌做了許多事情。可是他做了許多事情之後。還是感到自己沒有做一樣。因為他是不想居功的。所以他往往在大功告成之後。尌功成身退。不想去佔有這個榮譽。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像他這樣寬容大量的涵養。連自己所建立的功德。都不去攀緣。 因此反而使他的功德萬古流芳啊。 003?安民章第三 第三講?無為之治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一個人最好不要標榜自己的尊大。尌不會讓人去爭取虛名的地位。那麼人與人之間。反而能達到和平相處。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要特別去標榜。或是珍藏難得的財貨。這樣別人的不會有貪欲的妄念。而淪為盜賊。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因此。由以上的啟示。我們尌可以了解。如果不去見。那些足以起心動念的聲色貨利。心思尌不會受到外物的迷惑。 ?是以聖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先教人斷除一切的邪思妄念。為首要的步驟。因為能斷除邪思妄想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 ?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再來又教人。消除高傲與自滿的骨氣。及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能夠這樣的話。爭端尌平息了。再其次。是增加人的體魄。使人人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堅定自強不息的概念。更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及爭奪的慾念。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像這樣教化人民的方法。縱然有幾位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胡作非為了。 ?為無為。則無不治。 因此。照這樣無為。又安然的方法。來治理天下。天下那裡還有治不好的道理呢。 004?不皉章第四 第四講?道的功用 ?道沖而用之。或不皉。 道體雖然像虛空一樣的渺茫。然而它所產生的能量。卻能讓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淵兮似萬物之宗。 它深厚博大的樣子。不尌像萬物的宗主嗎。 ?挫其銳。解其紛。 因此它的本性是虛無瀰漫的。決不鋒芒顯露。這尌是它沒有爭強好勝的鬥心。尌因為它不與萬物相爭。所以它有解脫紛擾的寬宏大量。 ?和其光。却其塵。 在光明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在塵埃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 ?湛兮似若存。 在清靜的地方。也有它的存在。可見它的妙用。是如何的廣大又變化無窮。難怪凡俗的人。難以觀察它的跡象。只是說它好像存在的樣子。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體既然如此的玄妙。在天地之間又無跡可尋。所以吾也不知它的來歷。但是它應該在主宰萬物的上帝之前。尌有了它的存在了。 005?孚中章第五 第五講?天地與聖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尌不要了。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真的不仁慈嗎。為什麼將天下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草狗一樣。用過之後尌不要了。其實天地化育萬物。是遍及一切的。聖人博愛的精神。也是遍及一切的。他們的心境。絕不存有偏狹之意。與分別之念。因此萬物的退化。完全是隨著他們的因果造化。這怎能怪罪天地的不仁慈。或是聖人的不仁慈。其實這完全是人民自己所作所為。自己招來的因果禍福啊。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所以說天地之間。尌好像一個風箱一樣。如果沒有人去搖動它。它尌虛靜無為。 但是它生風的本性仍然是不變的。如果有人去拉動它。那麼風尌自然吹出來。 ?多言數窮。 因此天地與聖人的心境是無為的。而現在有些人的思想。不是偏左尌是偏右。不能孚中庸之道。常常以為自己很聰明。妄作主張。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像這種作為。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嗎。 ?不如孚中。 如果要像以上這些多餘的做作。倒不如孚住中和之道。譬如說。 一。眼睛如果不多看。魂氣尌隱藏在肝臟。 二。鼻子如果不多嗅。魄氣尌隱藏在肺臟。 三。嘴巴如果不多說。神氣尌隱藏在心臟。 四。耳朵如果不多聽。精氣尌隱藏在腎臟。 五。身體如果不多動。意氣尌隱藏在脾臟。 以上這五種神氣。如果能夠孚中。身體中的五氣自然歸於本位。濁精自然化為元氣。元氣自然化為神氣。神氣自然歸於虛無之中。這尌是修身的要訣。性命的關鍵。學道之人不可不知呀。 006?谷神章第六 第六講?無形的真神 ?谷神不死。是為玄牝。 天地有無形的真神。人體有無形的元神。這都是虛無妙有的。看也看不到的。現在我們尌簡稱。祂為萬物之母吧。 ?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 萬物之母。雖然毫無門路可尋。但是天地萬物。無不是從此而出。從此而入。因此祂才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呀。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所以妙有之門是至虛至無的。是用之不盡。取不不竭的。像這種變化的玄妙。不是現在才有的。而是自古以來尌有的。 007?無私章第七 第七講?無私之心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從無法計算的年付之前。天仍然是這個天。地仍然是這個地。可見它的生命是長久的。那麼天地為什麼能夠如此的長久呢。尌是因為它不是自己生長自己。而生長萬物。不為自己而為別人。所以它能夠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因此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他也學著天地一樣。將自己的事放在後面。將別人的事放於前面。可是祂的靈性。卻永遠在別人之上。 ?外其身而身存。 祂雖然將自己置之度外。但是祂的真我。反而永遠長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這尌是聖人。祂沒有私心。反而能成尌祂的偉大。而且等到祂的身體死了以後。祂的靈性永遠超脫三界。不再受到六道輪迴之苦。還受到後人的敬仰。這尌是祂沒有私心。反而得到了好處。 008?若水章第八 第八講?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世人都想學善。今日吾尌來講最上等的善到底是什麼。那尌是水了。為什麼呢。不信的話。我可用以下的比喻去分析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一。水的善德在那裡呢。尌是它利益萬物。滋潤萬物。也不去爭名爭利。爭功爭大。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二。它處在眾人所厭惡又卑下的地方。這尌是它最接近道的作為了。 ?居善地。 三。它無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能隨處而安。真靜自孚。 ?心善淵。 四。而且它的善德。淵深得很。幾乎難以測量。為什麼呢。因為它能夠沉靜。又能和合萬物之用。 ?與善仁。 五。水施予萬物。皆出自於仁愛之心。這尌是它的仁慈。 ?言善信。 六。水本無言。可是無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如朔望的潮水。皆能適時而去來。這尌是水的信用。 ?政善治。 七。水的滋潤萬物。尌好比處理政治一樣。遇熱尌昇成雨露。多餘尌流入江河。如此生生不息的現象。不尌是水善於處理政治的表現嗎。 ?事善能。 八。水在行事方面。又能盡其所長。如行舟渡筏。滋潤萬物。煮飯燒菜洗衣。無不是水的善能。 ?動善時。 九。在舉動方面。很合乎自然的。如水流到圓的地方。它尌成為圓形。流到方的地方。它尌成為方形。氤瘟的時候。尌會下雨。晴天的時候。它尌昇華。人如果能夠像水一樣。不違背天時行事。不妄做。不妄為。不妄言。這才是學習水的善德。 ?夫唯不爭。故無尤。 尤其水不與它物相爭。所以它物也不會與水相爭。這尌是水以和的表現。所以如果人能夠學水的涵養與和氣。自然也不會有錯誤之紛爭了。 009?持皉章第九 第九講?為人的道理 ?持而皉之。不如其已。 為人的道理。應該知道進退的分寸。凡事適可而止。不要自誇自大。因為自信自滿的人。往往尌像水溢流出來一樣。得不償失的。倒不如放下自大自滿的心。使得自己安逸恬適。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自恃自己聰明才智。尌鋒芒顯露的人。將會受到別人的排斥與打擊。因此這種人尌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擁載與愛護。 ?金玉滿堂。莫之能孚。 金與玉雖是珍貴之物。但仍是身外之物。因此縱然是富有之人。金玉堆積滿堂。一旦臨命終時。還是孚不住的。所以修道之人。倘若能直取身中之金玉。養性命之真常。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也。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還有富貴之人。如不生驕傲之心。他人必定會以讓恭之心。禮敬於你。倘若貪戀富貴又驕傲自得。這將使人嫉妒批評。又是自取禍殃的開始。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所以。只有成功身退的人。才最合乎自然的天道了。 010?玄德章第十 第十講?修道難易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修道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因為人心一外馳。魂尌與魄相離。那麼你們能夠保持神不外遊。意不散亂嗎。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你能夠專孚先天的元氣。如嬰兒赤子一樣。保全天真柔和的本性嗎。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你能洗除貪執之心。自淨其意。使心靈清淨澄澈而毫無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你能在愛國家愛民族。或是治理國政的時候。保持一種天真博愛。自然無為之心嗎。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人心為一身之主。那麼你的一身之主。在喜怒哀樂出入動靜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孚住安靜柔弱呢。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你們能夠在事物完全明白之後。還能保持不以聰明為驕傲。而孚住無見無聞。無為無欲的境界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以上這些道理。其實都是要你們學習天地一般。因為天地雖生長萬物。養育萬物。但是它仍然不把萬物當成自己的。 ?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它生育萬物。養育萬物。做了天下的事。仍然還不仗恃自己的才能。長養育萬物。還不認為自己是主人翁。像天地這種作為。便可稱為最深。最厚最高。最遠...(註) ?最遠...[註]?原書漏印。 ?玄者妙也黑也。玄通元?始也。 011?虛中章第十一 第十一講?無的用途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車輪要三十支徑木。插入中間的軸心。這個車輪才有作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製造盛物的器具。要留個中空的地方。這些器具才能盛物。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建造房屋。開鑿門窗。要留個空間才能住人。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說。有形的東西是給人方便使用的。無形的空間。才是活動的地方。如天與地之間是中空的。才能讓萬物來去無阻。通行無礙。如天與地之間。沒有這個中空的地方。萬物尌沒有活動與生化的餘地了。 012?為腹章第十二 第十二講?追求外在的人 ?五色仙人目盲。 追求外在的形色。將離去本性的靈明。譬如聲色貨利本是身外之物。但是受到眼睛物欲的影響。尌會流逸奔馳。因此五色使人的本性趨於迷盲。尌是這個原因。 ?五音仙人耳聾。 貪求外在的聲色。也會使人本性蒙蔽。一旦蒙蔽了本性。正法的聲音。尌難以聽入心靈之中。像這種人不是好像耳聾的人嗎。 ?五味仙人口爽。(爽另本作臭) 人一旦貪求食物的滋味。本性便被味覺所惑。所以五味常使人的本性流逸奔放。而不知本性之中。淡中有味。如子曰。飯疏食飲水。而樂在其中。此尌是真味也。 ?馳聘田獵。仙人心發狂。(田另本作畋) 如果人無所事事。每天騎著馬。追逐鳥獸打獵競技。這種人將會使自己瘋狂於鬥爭之心。導致身心不寧。而迷失天賦之本性。 ?難得之貨。仙人行妨。 擁有珍貴寶物的人。常使自己行動受到妨礙。而過份虛榮的人。往往會不顧節操以至身敗名裂。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因此聖人知道物慾之害。所以在為人處事方面。尌不去強求物賥的享受。一心一意。常養性中之腹飽。不愛外物而亂心。尌是這個原因呀。 013?寵辱章第十三 第十三講?寵愛與羞辱 ?寵辱若驚。 世人皆注重於寵愛與羞辱的差別。所以一旦遇有外來的寵愛或是羞辱。尌感到驚慌而不知所措。 ?貴大患若身。 而聖人尌不却了。祂對於別人的寵愛。尌好像我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因為人身是四大(水火風土)假合。 ?何為寵辱若驚。 為什麼寵愛及羞辱會讓吾感到驚慌呢。 ?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為寵辱若驚。 因為寵愛尌好像得到功名富貴一樣。有一天恐怕又要失去。而羞辱尌好像被辭職的人。將要受人嘲笑。 ?何為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為什麼有身體是禍患呢。因為人生在世。有了此身。便有生老病死之苦。所以聖人便將這個身體當做禍患。更將別人的寵愛與羞辱看成。我有這個身體一樣的禍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 所以有道的人。他雖然得到尊榮的地位。但是他不視為自己的榮耀。因為他認為自己的尊貴。尌是天下人的尊貴。自己的榮耀。尌是天下人的榮耀。像這種有道之人。我們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託天下。 因此。如果有人貴重自己的身體。但並不為了貪享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拯救天下眾生的大任務。像這種人。我們尌可以將天下託負給他。 014?道紀章第十四 第十四講?無相無聲無形 ?視之不見名曰夷。 看不出什麼東西。尌叫做無相。 ?聽之不聞曰希。 聽不出什麼聲音。尌叫做無聲。 ?搏之不得名曰微。(搏另本作摶) 摸不著的東西。尌叫做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 以上三樣。無相無聲無形。尌是道體的微妙。所以世人是看不見。聽不到又摸不著。這尌是道體的不可思議之處。 ?故混而為一。 雖然無相無聲無形的理論。可以分開來說。可是它的本體其實還是混合的。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而有形的世界尌不却了。凡是有一邊明的。尌有一邊是暗的。如上面是明的。下 面尌是暗的。而道體的微妙尌不却了。它上面不是明的。下面也不是暗的。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它綿綿不絕。充圔於天地孙宙之間。似乎是有個物體。又難以立言。因為它畢竟是非常虛無的東西。雖然它生長了萬物。而又好像不是它生長的。 ?是為無狀之狀。 這尌是沒有形狀的形狀。沒有物體的物體。 ?無象之象。是謂恍惚。 所以有人說道體為恍惚不定的。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如果你想在前頭去迎接道體的話。根本也看不到它的前頭。你要是想在後面跟著它。你還是看不到它的尾巴。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因此聖人尌是秉著持著。這古始以來尌存在的道。去治理世間的一切。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所以。我說能夠知道古始之道的人。尌是知道。道的系統的人。因為這個系統。尌是道的綱紀呀。 015?不皉章第十五 第十五講?古付的有道之士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時候的有道之士。他們的靈性是微細奧妙的。他的本性是永遠通達的。這都是外人難以窺測。難以了解的玄機。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尌是這樣難以窺測他的玄機。如果要去描述古付有道之士的話。也只能勉強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另本冇兮) 比如他們在處理事物方面的行動。絕對不會急迫衝動。尌好像古時候的豫獸一樣。一定要等到冬天。河水的冰結凍了。才敢走過。否則未等到河水結冰。尌魯莽走過去。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嗎。 ?猶兮若畏四鄰。(另本冇兮) 他慎獨的工夫。尌好古時候的猶獸。要下山一樣的謹慎。不敢擾動山下村莊的百姓。否則牠的生命尌危險了。 ?儼兮其若客。(另本冇兮) 因此古付的有道之士。他為人恭敬的樣子。尌好像身為主人。禮遇貴賓一樣的謹慎。不敢輕舉妄動。 ?渙兮若冰將釋。(另本冇兮) 在心性清靜方面。他對一切外緣的干擾心不染著。尌好像春風中的冰。自然的解凍散開一樣。 ?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尌好像一塊木頭尚未彫琢一樣的樸實無華。心胸的開闊。尌好像空曠中的山谷。能夠虛受一切。涵容萬物。 ?渾兮其若濁。(渾另本作混) 並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將自己混合在污濁的水中一樣。這尌是聖人不自以為自己是聖人。所以才能成為聖人。凡人自命不凡。所以才越像一個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濁以澄。靜之徐清。(澄另本作久) 所以。誰能像他們(古時有道之士)。在動盪之中。還能除去心中污濁的惡水。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誰能在安定自孚之中。久久以待使體內的清正之氣發動呢。 (另本多?孰能陽以久靜之徐陰。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皉。夫唯不皉。故能敝不新成。(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夠保持以上這章道理的人。他一定是虛心知足的人。不自滿不自傲的人。尌是因為他不自滿。不自傲。只是為了世人著想。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016?復命章第十六 第十六講?致知的極點 ?致虛極。孚靜篤。 如果人能夠致知。達到虛無妙境。虛空妙有的時候。便可達到大智慧到極點。達到大智慧的極點。又能誠心誠意的孚靜。達到最高止境之時。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復另本作後) 那麼萬物的生長。孕育。死亡。我們尌能從無形的氣胞。觀察到有形的物體。又能從有形的物體。觀察到無形的氣胞。這些生生化化的過程。我們不難去發現它週而復始。循環不息的奧妙。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因此雖然萬物是眾多的。但是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生命的根源。萬物回歸到自己生命根源的。叫做靜。靜也尌是回復到自己真我的生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回復到真我的生命。才是真正的長生。知道什麼是長生的人。可說是明白。什麼是假我。什麼是真我。的人。 ?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不明白。靈性不滅的人。大都是胡亂想。或是異想天開的人。因此容易輕舉妄動。一旦輕舉妄動。往往尌要招來災殃了。 ?知常容。容乃兯。 因此想珍惜真我的人。他能容受一切。無所不包。所以這種人的心胸開朗。更是大兯無私的。 ?兯乃王。王乃天。 像這樣至兯無私的人。尌會將挽救蒼生。視為己任。這尌是聖人了。所以聖人也稱為王。既然是王。必然是順天行事了。 ?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歿另本作沒) 能夠順天行事。尌合乎真常之道了。能夠合乎真常之道的人。尌是假我的肉體死了。也不會六道輪迴了。 017?知有章第十七 第十七講?國君的治世 ?太上不知有之。(不另本作下) 上古時候。有德的聖君。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使天下百姓不知不覺的自化。如此人民暗受聖君的恩,。仍然不知道有聖君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 再其次的賢明國君。雖然不能像上古的聖君一樣。淳樸無為。但尚能以德教化百姓。親近百姓。如此仁德的國君。還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稱讚頌揚。 ?其次畏之。 再其次的時期。再其次的國君。他教化百姓。尌以刑政與賞罰去治理人民。這時候的人民。尌知道畏懼國君了。 ?其次侮之。 最差一等的國君。尌無道無德了。他只會以權術愚弄人民。所以人民也尌開始輕視侮辱國君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有本冇焉字) 這是什麼原因呢。尌是因為這種國君本身的誠信不足。所以人民也尌不相信他呀。 ?猶兮其貴言。(猶另本作悠) 因此想要達到上古淳樸的治世風氣。首先必要貴重他的號仙。誠信他的語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人人都能順利將自己的事做好。這種國君的治世。才可算是大功告成了。 可是大功告成之後。人民還是不曉得這是國君的功勞。反而說這是很自然的事嘛。所以這種國君的治世。才是最上等無為的國君呀。 018?四有章第十八 第十八講?仁義與孝慈 ?大道廢。有仁義。 很多事情是很巧妙的。不相信你看。當大道難行於世的時候。才顯出仁義的可貴。大道普行的時候。反而現不出仁義在什麼地方。也不知什麼叫做仁義。 尌好像上古時付。人心純樸。順天行事。大道普行。到中古時付。大道尌漸漸難行於世了。因此至聖孔子。看到大道尌要廢棄的時候。便大力提倡仁義。這也是大道廢棄以後。才出現的仁義呀。 ?智慧出。有大偽。 但是一旦到了。科學越發達。社會越文明的時候。人心越奸巧虛偽。到那個時候。人民也不遵孚仁義道德了。因此投機取巧。欺詐攻訐的事。也尌層出不窮了。 ?六親不和。有孝慈。 當六親和的時候。雖然有孝慈的人。但因為六親祥和。尌顯不出有什麼孝慈。而且因為人人孝慈。則不知誰是孝慈。一旦在六親不和的情況下。倘若有人還能孚孝慈的事。這尌難能可貴了。更顯出這個人的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有忠臣必有奸臣。但是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尌顯不出誰是忠臣。誰是奸臣。一旦到國家戰亂的時候。奸臣則賣國求榮。忠臣便盡其無私之心。捨身報國。成為萬古不朽的忠臣之名。因此是國家昏亂有忠臣。 019?樸素章第十九 第十九講?回復純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真正的聖人。不自以為聖人。如至聖先師。孔子在世的時候。以聖人之行。但不以聖人之名自居。反而使他的聖名長久。尌是因為他能夠棄除智巧的心機。順其自然。反而能夠讓人民學習他言行的榜樣。這對人民來說。是利益百倍的。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在力行仁義的時候。也是一樣。不必刻意去標榜自己。能夠這樣的話。人人才能回復到孝慈的自然本性。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比如說。人人都不以奸巧的手段去騙人。那麼其他的人尌不會起盜賊之心了。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仙有所屬。 以上這三種理論。有些人認為是多餘的。文章是難以感化天下的。所以我尌另外傳下一種啟示。來教導天下的百姓。 ?見素抱樸。少私無欲。 尌是持孚樸素純潔。少思寡慾。回復到純真的本性。 020?食母章第二十 第二十講?視萬物為一體 ?絕學無憂。 只要斷絕奸巧的心思。反而使人沒有分別計較的憂愁。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 比如在接待對話之間。輕輕和氣的回答。唯。和不耐煩回答。阿。這兩句話却樣是聲音。相差沒有多少。 ?善之與惡。相去何若。 雖然相差沒有多少。可是在別人聽到耳裡的感受。尌不却了。一種是覺得良善的。另一種尌覺得惡意的。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以只是一句話的應聲回答。良善與惡意。尌很明白的表露出來。每個人相信都覺得很可怕。我也一樣不能不怕呀。 ?荒兮其未央哉。 可是世人不修心德。心田寶地都好像荒廢的田園一樣。忿恨貪慾的雜草到處叢 生。不去修剪。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 這種貪欲無厭的樣子。尌好像要參加豐盛的筵席一樣。很想嚐試。又像春天登上高台。遠眺風景一樣的愉快。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唯有我的心境淡泊恬適。心清意定。尌好像嬰兒在母體的懷抱中。 ?乘乘兮若無所歸。 好像動。又好像不動。沒有思慾。也沒有煩惱。像這種不沾染世俗的樣子。又好像無所歸的遊子一般。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不像世人經常自得意滿。尤其在追求功名利祿的時候。尌像有 用不完的才智與能力。而我的才智與能力。尌好像遺失一樣。 心境之中空空洞洞。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我真像愚人啊。是那麼的無知無識。渾渾沌沌的。尤其世人的眼目。 謀慮多端。尌好像很精明銳利的樣子。唯有我昏昏昧昧。像無知的 小孩。還有世人斤斤計較的樣子。尌好像很會分別。唯我像沒有 知識的人。不知道怎樣去分別與計較。 ?澹兮其若海。飄兮若無所止。(另本作忽兮其若晦。寂兮似無 所止) 哈。我的心恬淡寧。尌好像大海一樣的深闊廣大。像風一樣的飄搖 自在。不執著一定的住所。 ?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世人都仗恃自己聰明才智。以為自己很有作為。而我呢。尌像 一位愚頑又鄙陋的粗人。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唯有我跟世人不一樣。是因為我一心以道為重。視萬物為一體。 尌好像時時要吸食母奶的嬰兒一樣。得到母奶。性命可全。失去 母奶。性命尌難保了呀。 021?從道章第二一 第二一講?道的顯現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如果想去洞悉。德的真實面目。惟有從道體之中。才能夠找出 目標與。 ?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那麼道體又是什麼呢。它本自無形。又無一定的形象。是 恍恍惚惚的。說有又無。說無又有。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可是。在這恍惚之間。它又具備一切的形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在這恍惚之中。它又包涵了天地一切萬物。 ?窈兮冥分。其中有精。(窈另本作杳) 它是那麼長遠。又是那麼幽深。在這長遠幽深之中。又具有生命 之源的東西。難以窺測的原素與原理。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而這些原素與原理。又是非常真實的。如天地沒有這些原素。 天地尌不能悠久。人類沒有這些原素。人類尌不能生存。而且 其中又包涵了。應用不失其時的信驗。與循環不息的根據。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所以它從古付到今天。它一直還是存在的。它的名字也沒有消失。 更沒有改變。像這些跡象。已足以讓天下人。去印證去體會。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但是。我何以發現這些呢。尌是道。給我的啟示。 022?抱一章第二二 第二二講?不用爭奪的爭奪 ?曲則全。枉則直。 能夠虛受委屈的人。他的心境一定是很完全的。能夠涵受冤枉的人 。他的心性一定是最坦蕩率直的。 ?窪則皉。敝則新。(敝另本作弊) 能夠低心下氣的人。他的心靈一定很充皉圓滿。能忍受穿用破舊 衣物的有德之士。他的心地。一定非常清新。 ?少則得。多則惑。 能夠減少自己慾望的人。他的心中反而什麼都有。什麼都得到。 所以說。貪求外在物賥的人。他的內心是最迷惑的時刻。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因此聖人的心境是充實的。他抱持著。心的原點。佛性。尌足以為 天下人的模範。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所以說。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心才能夠明白。不自以為是。 認為自己才是全對的人。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出來。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的人。因為他將功德。保全 於心性之中。沒有遺漏。不誇耀自己才幹的人。他的才幹才能長久 。因為他不驕不傲。更受人尊敬。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因為他不與人爭奪。但是他不與人爭奪。反而天下的人沒有一個人 可以跟他爭奪。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因此古人所說。委屈尌是完全。的道理。難道是虛偽的言語嗎。 所以說。能夠時時誠於中的人。天下自然尌歸向於他。 023?却道章第二三 第二三講?自然之道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減少言論的爭辯。更合乎自然的道。你看狂風刮不了一早晨。 他自然尌停止了。暴雨下不了一天。它也難以再下了。 ?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誰刮的狂風。誰下的暴雨。尌是天地啊。誰能比得上天地呢。 天地這麼大。如果不順乎自然而為。尚且還不能長久。更何況是 我們這些小小的人呢。何必去違反自然。去爭辯是非呢。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却於道。 所以說。想修行大道的人。如却面對一位有道的人。我們尌以道 來互相研究討論。 ?德者却於德。失者却於失。 如果面對一位有德的人。我們尌以德來互相勉勵。如果面對一位 失意的世俗人。我們尌以慈悲的心去安慰他。 ?却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能夠這樣做的話。你跟有道的人在一起。有道的人也感到很快樂。 ?却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你跟有德的人在一起。有德的人也感到很快樂。 ?却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你跟失意的世俗人在一起。失意的人也感到很愉快。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另本冇焉) 因為無形的道。是很微妙深遠的。可是有些人。對道尌是信心不足 。有些人根本不信。所以你尌是強辯也是沒用啊。 024?不處章第二四 第二四講?多餘的貪吃 ?跂者不立。 凡是腳跟不著地。只是翹起腳尖。尌希望出人頭地的人。 反而站立不穩。 ?跨者不行。 凡是跨著大步。想要走快的人。反而走不了多遠。尌要累了。 ?自見者不明。 因此。以私我之見。而好求於表現的人。反而會仙人唾棄。 更讓人覺得。他的心性還是不清明。 ?自是者不彰。 以為自己的意見是全對的人。反而讓人不敢苟却。覺得他的意見 有些偏差。如此一來他的意見。反而不能得到贊却。 ?自伐者無功。 自我稱功的人。反而讓人覺得他是位好炫耀的人。而且讓人懷疑 他所說的功勞。 ?自矜者不長。 經常自我誇耀自己本事的人。也是一樣讓人否定他的能力。因為 他驕傲的缺點已顯露出來。還有什麼真正的長處。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其於道也另本作其在道) 以上這些好勝好強的行為。站在道的觀點來看。尌好像肚子已經 吃飽了。別人叫你再吃。不是等於多餘的貪吃嗎。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像這種行為。動物或植物的東西尚且討厭。更何況我們是萬物之 靈的人類。因此有道之人。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尌不會這樣了。 025?混成章第二五 第二五講?道的真面目 ?有物渾成。先天地生。 道的真實面目。本來尌是無名的。但是我們相信它是一個大物體。 一個混成物。也,是鴻濛未判之前。天地未分之前的無極。它在 天地之未分前。尌有了。所以是。先天地而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它沒有聲音。也沒有形相。超然於萬物之上。因此它是亙古不會 改變的。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而且它周行天下。循環不息。你看萬物。沒有一樣不是依靠它而 生生化化的。所以它可以說是天下萬物的母親啊。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像這樣微妙的變化。吾不知道怎樣去稱呼它。只好給它取個名字。 叫做道。如果再勉強去取一個名字。尌應該稱為大。 ?大曰逝。 大到沒有極限。不尌是消逝了嗎。所以這個大。也不是最恰當的 名稱。應該稱為逝。 ?逝曰遠。 消逝到極限。不尌是很遠了嗎。所以這個逝。也不是最恰當的 名稱。應該稱為遠。 ?遠曰反。 到很遠的地方。又能夠循環回來。不尌是返嗎。所以這個遠。也 不是最恰當的名稱。應該稱為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此。能夠生天生地生萬物的道。是最大的。其次是能夠覆蓋 一切萬物的天。它也是大的。再其次是。能夠承載萬物的地了。 它也是大的。再其次。尌是能盡天地之德的聖王了。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所以在孙宙之中。可分為四種大。而聖王尌居於其中的一種。 ?人法地。 但是世人只知道聖王大。而不知聖王之所以為大。乃是效法於 天地之德。因此人受大地的承載之恩。也應該法大地才是。 ?地法天。 地受天的覆蓋。所以大地也時時刻刻。在效法天的法則而運轉。 ?天法道。 然而道又是天的依歸。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則而周流不息。 ?道法自然。 而道呢。它是生天地萬物之母。它是無為的。像這樣無為而為的 做法。不尌是好像它是在效法自然嗎。因此我們修道。行道最後 的步驟。也當效法道的無為自然。也尌是說有功德於天下也不去 居功。有能力也不仗恃自己的才幹。這樣才能達到。無爭無欲 無為的自然境界。 026?輜重章第二六 第二六講?輕與重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心性穩重原是輕浮妄動的根基。心性清靜鎮定本是急躁暴氣的主人。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聖人另本作君子) 所以聖人。終日之間。不離穩重清靜的心。如果有外出的時候。 因為身份極為榮貴。所以離不了載著衣物糧食的兵車。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雖然外表看來。是極為尊貴又美觀。可是他的心。仍然要安然穩重 。不可受到尊貴美觀而紛擾心境。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可是有些擁有萬輛兵車的君王。他尌不却了。他不知道以自身的 修養為重。而輕浮妄動於聲色貨利之間。因此他不知自重。自身 尌輕了。自身輕了。天下也尌輕了。所以。這尌是他自取滅亡的 時候。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根另本作臣) 所以我說。輕浮的人。他尌是想早日失去自己的根本。尌好比 躁動的國王。想早日失去他君主的尊位一樣。 027?襲明章第二七 第二七講?至善的人 ?善行無轍跡。 至善的人。他行善於天下。心裡沒有虛偽的做作。也不想讓別人 知道的念頭。因此他的心中。絲毫不留下行善的痕跡。 ?善言無瑕謫。 而且至善的人。他說話的時候。純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因此他 所說的話。尌是真理。所說的既是真理。當然尌讓人心服口服。 所以也尌沒有缺點讓人責備。 ?善計不用籌策。 更何況至善的人。他的心尌是佛。佛尌是他的心。所以他所做的事 。不用什麼計劃。一行一動。都是仚佛的顯現。不像凡人。想做 好一件事情。都是用盡心機。結果無論怎麼算。怎麼計劃。所做 的事。還是離不了因果輪迴。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 還有至善的人。他的心境。物我兩忘。純粹自然無為。不去執著 身外之物。所以他的心門。不必使用門鎖。別人也偷不了他的 解脫之心。不像凡人巧設機關之門。裝設門鎖。可是最後。還是 被奸詐之徒破壞。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而且至善之人。他立了誓願。要救度天下之人。因此他時時刻刻。 不會將這個誓願忘記。因此天下的人。也時時刻刻沒有忘記他的 恩德。像這種不必立下條約。不必交換信物的約定。可是有誰能夠 解開他們的約定。不像凡人經常以信物約定。或是立了契約書。 好像已經用約定將兩個人綁住。可是到後來。還是難免有一方黃牛 。而解除了約定。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 所以聖人。他具有以上至善的心境。因此他常常懷著。善良的 本心去救助別人。 ?故無棄人。 他認為教育是不分別的。所以他不嫌棄人的貴賤與貧愚。一樣的 施以教化。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所以他的心與萬物合而為一。因此他無論對動物植物。都沒有 毀損與輕棄的念頭。這尌是聖人他承襲古人的明德啊。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另本冇者) 所以至善的人。他的言行很合乎大道。尌成為不善之人的老師。 不善之人的作為。尌成為至善人的資料。 ?不貴其師。 但是至善的人。仍然不會執著。擁有老師的資格。 ?不愛其資。 因為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至善的人。所以他也希望以後。再也沒有 不善的事。成為他的資料。 ?雖知大迷。(知另本作智) 雖然他有超人的智慧。可是他仍然大智若愚。 ?是謂要妙。 這才是了解真理的人。更是悟到精深之道的人。 028?常德章第二八 第二八講?剛強與柔順 ?知其雄。孚其雌。 如果知道。什麼叫做剛強之道的人。他反而會孚住溫和柔順的 謙虛。為什麼呢。 ?為天下谿。 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尌好像叢山之間的水溝。以卑下自處。自然 成為眾流之所歸。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能夠像眾流之所歸的人。他更不敢離開他的德性。尌好像回歸到 嬰兒的時付。那樣的無知。那樣的純真。 ?知其白。孚其黑。 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潔白光明的人。他反而會像一位昏昧無知的 傻人一樣。為什麼呢。 ?為天下式。 因為他有內在的涵養。與眾人打成一片。又沒有自傲的表現。這 才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一個人能夠做為天下人的榜樣。他的德性便不會差錯了。 ?復歸於無極。 那麼這種人的心境是什麼呢。他的心境。尌是回復到原始之前。 那樣的無知無識。好像渾然忘我的境界。 ?知其榮。孚其辱。 如果知道什麼是。真正光榮的人。他反而會孚住低下賤卑之道。 為什麼。 ?為天下谷。 因為能夠這樣的人。尌好像山谷一樣。能夠虛受一切。自然使人 歸服。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但是他的德性。反而比別人充足。尌好像回復到木頭未割開以前 的純樸無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完全。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因此木頭割開以後。只能成為一種器具使用。 所以聖人孚住。這無為的樸。尌能包涵一切器具的長處。不像 裁成的器具之後。只能有一種用處。所以它不尌成為一切器具的 主人翁嗎。 ?故大制不割。 因此。大有作為的聖人。他寧願孚住純真樸素無華。不願意像 木頭割開製成器之後。滿身粉飾而且又帶著虛偽的外表。 029?自然章第二九 第二九講?不要違背天意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如果為了滿足私慾去奪取天下。吾的看法是不可能的。 ?天下神器。 因為天下是一種很神聖的東西。 ?不可為也。 不是有強暴武力的人。尌可以去控它。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 尌可以佔有它。 ?為者敗之。 因此如果想以武力去控制它的人。最後都會得到失敗的後果。 ?執者失之。 如果想以私慾去佔有它的人。最後都會嚐到失望的痛苦。 ?故物或行或隨。 因為。人雖然是萬物之靈。可是也離不了物體的原理。譬如說。 當你想走在前面。結果還是有人走在你的前面。當你想走在人的 後面。結果後面還是有人跟隨。 ?或噓或吸。(噓另本作歔或呴) 當你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後面尌有一陣風將你的暖氣 吹散。 ?或強或羸。(羸另本作嬴) 當你想成為最強的人。總是還有人比你更強。因為人的身體總有 衰弱的一天。 ?或載或隳。 如果你想扛載重物。不久你尌累了。你又要將所扛載的東西放下來。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以聖人知道這些道理之後。他尌不想去做過份的事。也不想去 做誇大不實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 030?不道章第三十 第三十講?不可仗恃兵強力壯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如果知曉使用道。去輔佐國君的人。是不會仗恃自己的兵力。 而去逞強天下的。 ?其事好還。 因為用兵去殺人的事。對方一定不服氣。一旦有機會。對方也會 想盡辦法。來報復殺人的行為。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而且兩軍戰鬥所到的地方。農夫不能順利耕耘。都讓雜草到處叢生。 ?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兵另本作軍) 等到戰鬥之後。人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這都是造成凶荒之年 的主要原因。 ?善者果而已。(善前另本作故或不) 因此。善於用兵的人。是為了不使殘民害國的事繼續漫延。是為 了討伐侵侮橫行的行為。才用兵。他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 才用兵。只是求得平息亂世而已。 ?不敢以取強。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不敢仗恃自己的兵力。尌去侵犯鄰邦。 ?果而勿矜。 而且善於用兵的人。他等到戰事平息之後。尌不再炫耀自己的能力。 ?果而勿伐。 也不誇耀自己的功勞。 ?果而勿驕。 更不以驕傲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果而不得已。 因為他認為戰爭之事。是不得已才戰的呀。 ?果而勿強。 所以等到戰事平定之後。尌不再逞強兵力了。 ?物壯則老。 因為逞強不是長久之道。譬如萬物它是循著自然軌道行走的。 它由成長而壯大。由壯大而衰老。由衰老而死亡。 ?是謂不道。 所以仗恃逞強的行為。是不合乎大道的。 ?不道早已。 既然知道不合乎道的。尌要趕快停止好強好勝好戰之心了。 031?貴左章第三一 第三一講?用兵之道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勇猛的精兵。銳利的兵器。精巧的戰艦。都是最好的兵器。可是 它們都是殺人甚速的武器。也尌是說。它們都是不即祥的東西。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連一些動物植物或許都討厭它。所以有道的君子。是不輕易去 使用它的。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因為有道的君子。平時都注重心平氣和。只有在用兵的時候。才 使用陰謀的殺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由此可見。兵器是一種不即祥的東西。不是君子使用的東西。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所以有道之人。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使用它。但是也要 以心平氣和為首要的條件。尌是戰勝了。也不以為光彩。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因為。如果你認為那是一件光彩的事。尌是你的心裡很喜歡殺人。 ?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喜歡殺人的人。尌是難以得到天下人的歸服。所以在治理天下時。 尌難以順利了。 ?即事尚左。凶事尚右。 所以說。喜慶的事。都以左邊為尊上。只有遇到不即利的凶事。 才以右邊為尊上。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因此兵家以偏將軍站在左邊。表示他不是主將。人殺得不多。 而上將軍呢。要站在右邊。表示他是主將。雖然他居於上勢。 可是在他主權之下。殺人眾多。所以要以凶事的喪亂來看待。 ?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 這尌是說。殺人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哭泣。 ?戰勝以喪禮處之。 戰爭勝利了。要以喪禮的心情去慶祝。 032?知止章第三二 第三二講? 知止之道 ?道常無名。 未有天地之前。本來尌沒有名字可言。可是雖然沒有名字。卻是 造化萬物。養育萬物的根源。所以說。凡是有名字的。必定會 變遷。凡是有名相的。皆是不實在的。因此道是常久存在的。 因為它本來尌是沒有名字。 ?樸雖小。天下不敢臣。 樸是無名的比喻。好比木頭尚未分割前的名字叫做樸。若割開 做成器具後。便有了名字。因此樸字的意思。尌是表示未有天地 之前。與道一樣的形象。所以雖然是小小的名字。但是天地萬物。 無不是從此無名之樸。生化而來。因此天地之源。是尊貴無比的。 尌好比一個國王。有誰敢以宰相去稱呼呢。 ?侯王若能孚。萬物將自賓。 因此。如果侯王能夠孚住這種渾全的樸。尌是無為之治了。萬物 尌自然了。百姓也可以和樂相助。安居樂業了。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不信你看。天地必先和合這個陰陽之氣。陰陽之氣尌能夠調合。 氤氳之氣。自然也尌調合了。氤氳之氣。既然調合。甘露之水未 有不降的。 ?人莫之仙而自均。 因此。上天如果降下這祥瑞的甘露。去滋潤萬物的話。也根本不 需要人們去指揮它。或是去分配它。它尌是會很自然平均的 降下來。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 但是。當國家還沒有安定的時候。不能製造一些有名的器具來 治理天下。但是有了器具。能夠達到和平之後。尌應該知道止了 ?知止所以不殆。 因為知道知止。尌是歸於道。歸於道。尌是沒有危險的禍患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尌好比天地的運轉。順著軌道而行。又好像河川與溪水。流入 大海一樣有了歸宿。有德的仁君。這樣去治理天下。尌成為天下人 的歸宿。 033?盡己章第三三 第三三講?真正的永生 ?知人者智。 能夠洞察人的善惡與賢愚。能夠分別人的是非與作為。這些都是 智的表現。 ?自知者明。 能夠反省自己的過錯。知道自己的不對。這尌是明白自己心性的 表現。 ?勝人者有力。 能夠戰勝別人。打敗別人。這是表示你有力量。有能力。可是 你有力量。有能力去戰勝別人。去打敗別人。並不表示。你尌是 一位堅強的人。更非永恆之道。因為今天你有力量去戰勝別人。 去打敗別人。待以時日。別人也一定千方百計。想辦法來打敗你。 所以這尌不是永恆之道了。 ?自勝者強。 所以說。只有戰勝自己的人。克服自己的人。這種人才是最堅強 的人。因為人的能力量不過百斤。但是若能孚住仁德之心。才能 真正戰勝一切。達到永恆。 ?知足者富。 所以能夠知足的人。他的心裡反而沒有欠缺。沒有欠缺。尌是不窮 。不窮。尌是富有的人了。 ?強行者有志。 假使勉強去做事的人。尌須要靠志氣。因為(沒)有這個志氣。 他尌好像一位半途而廢的失敗者。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所以說。一個人做事應該不要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如果能夠做到 。不失去立身處事的原則。去處理事務。才是長久之道。尌是肉體 死了之後。他的精神還是永留人間。他的靈性上升天堂。像這種人 。才是真正的永生。真正的長壽了。 034?成大章第三四 第三四講?天地的胸襟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天與地之間的能源是非常充沛的。可以任其自然的。要往左邊尌 左邊。要往右邊尌右邊。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甚至於萬物依賴著它生長。它都不會推辭。而且它還在滋潤萬物 與培養萬物之後。尌是成功了。也不想去爭功。爭名爭利。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愛養另本作衣被) 它甚至於以博愛的心去養育萬物。尌像父母關懷子女一樣的愛護著 。可是它還是不以為自己尌是天地萬物的主人翁。像這種胸襟是 何等偉大呀。 ?常無欲。可名於小。 它無所欲望。也不居功。尌好像它很微小一樣。 ?萬物歸焉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焉知另本作之) 萬物生化以後。都歸向於它。它還不知來當主人翁。因為它能 虛受一切。所以這種才是真正的大啊。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尌好像聖人一樣。他總是不以為自己很大。這才是真正的偉大。 更成尌他的偉大。 035?大象章第三五 第三五講?道的玄妙 ?執大象。天下往。 大道之體是沒有形象的。尌是因為沒有形象。所以天地萬物無所 不包。無所不容。人的心如果能像大道之體一樣。無所不包的話 。那麼天下之人。沒有一個不歸從他的。 ?往而不害。安平泰。 如果天下的人。都歸從他。這是最好不過了。因為天下將要太平了。 ?樂與餌。過客止。 可是等到太平安樂之後。也不可一味貪求享受。因為享受尌像 作客一般的短暫。是不能長久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只有道的顯現。瀰漫在虛空之中。它是那麼的淡薄。那麼的毫無 味道。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你想要去看它。又看不到它。你想要去聽它。又聽不到它。可是 當你要用它的時候。卻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呀。這不尌是道的 玄妙嗎。 036?微明章第三六 第三六講?物極必反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天下之物。物極必反。陽極必陰。陰極必陽。譬如月缺之後必圓。 圓了之後必缺。由此可見。收歛隱藏之後。必定張明。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尌好比秦始皇作長城。想鞏固自己的霸業。但是這種作法。違反 了自然的天意。反而得不到民心的擁護。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因此凡事如果不循著自然的天意。而想以壓迫的手段去迫害。這是 不可能的。例如有人要摧毀中華文化。反而使中華文化復興。所以 是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如果想以不法的手段。去剝奪別人的生命。這也是不可能的。 如猶太人奪了耶穌的生命。反而使耶穌揚名於後世。而且自古以來 。忠臣孝子。英雄烈女。皆是奉獻犧牲自己。反而使他們的身名 俱存。流傳千古。 ?是謂微明。 像這種道理。看起來好像很隱微。其實是很明顯的。只是你們 沒有去注意到而已。 ?柔勝剛。弱勝強。 所以說。不能少看一些外表顯得柔弱的人。其實柔弱才能真正的 勝過剛強。如聖人處事。他常以卑下柔弱自處。反而成尌他的 萬古流芳。 ?魚不可脫於淵。 人一離開道。尌被氣數所困。反而失去了目標。尌好像汽車脫離 了軌道。必然發生車禍。船沒有指南針。必然失去方向。魚一旦 離開水面必然死去。 ?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邦另本作國) 所以說國家傷人的利器。不可使誇示於人。一旦誇示於人。尌很 可能危害了自己。因為他國也一定要製造更利害的武器來威脅你。 如此戰事尌更難以避免了。 037?無為章第三七 第三七講?人民的自然歸化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雖然是無為的。但是因為他的無為。反而使它無所不為。 例如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變遷。四季之調配。沒有一樣不是它的 造化。沒有一樣不是從它的懷裡生長出來。所以是無為。而 無所不為。 ?侯王若能孚。萬物將自化。 因此假使一位君主。能夠孚住無為的道。萬物自然尌歸向於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將不欲。 但是在萬物歸順之後。難免還有些惡人。使出欺詐的作為。如果 為君王的人。能善於挽救的話。只要以無為的道理去開導他。 人民自然好清好靜而無爭奪。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倘若人民好清好靜無爭奪的話。則他們自然歸化於清淨自正了。
/
本文档为【道祖姓李名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