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2017-12-01 17页 doc 38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w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湖北中医学院 梅国强 《伤寒论》有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而柴胡陷胸汤(以下简称“柴陷汤”)出于何时、何书,未曾详考,见明?童养学篡辑陶节庵《伤寒六书篡要辨疑?卷之一》在探讨大、小柴胡汤证时云:“若按之心胸虽满闷不痛,尚为在表,未入乎腑,乃邪气填乎胸中,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闷,如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一服如神”,此即柴陷汤意。俞根初遗著,经徐荣斋整理之《重订通俗伤寒论》大抵依据陶氏书定名为柴陷汤(谓俞氏经验方):柴胡、姜半夏、川连、桔梗、黄芩、栝蒌仁、枳实、生姜汁,属和解开降...
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w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 湖北中医学院 梅国强 《伤寒论》有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而柴胡陷胸汤(以下简称“柴陷汤”)出于何时、何书,未曾详考,见明?童养学篡辑陶节庵《伤寒六书篡要辨疑?卷之一》在探讨大、小柴胡汤证时云:“若按之心胸虽满闷不痛,尚为在,未入乎腑,乃邪气填乎胸中,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闷,如未效,本方对小陷胸,一服如神”,此即柴陷汤意。俞根初遗著,经徐荣斋整理之《重订通俗伤寒论》大抵依据陶氏书定名为柴陷汤(谓俞氏经验方):柴胡、姜半夏、川连、桔梗、黄芩、栝蒌仁、枳实、生姜汁,属和解开降法。观其方,乃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炙甘草与小陷胸汤加枳实、桔梗而成,此虽与陶氏所言,小有差异,然则如此加减,对外感疾病,痰热阻于胃脘、胸膈者,似胜陶氏一筹。何秀山按:“栝蒌(仁)„„善涤胸中垢腻,具开膈达膜之专功,故为少阳结胸之良方,历试辄验”。何廉臣按:“小陷胸汤加枳实,善能疏气解结,本为宽胸开结之良剂、俞氏用小柴胡中主药三味,以其尚有寒热也,减去参、枣、草之腻补;用生姜汁辛润疏利,亦善于化裁处”。观此,则陶、俞二氏用此方是为外感病立法明矣。笔者用其方诚宗俞氏法,即小柴胡汤中去参、枣、草、姜;小陷胸汤中枳实常用,而桔梗一般不用,以此为规矩,临证加减以为方圆。所治证则多为杂病,与陶、俞二氏不同,然基本理法则一。 小柴胡汤、小陷胸汤,为千古名方,亦当今临床之常用方,恕不繁言。笔者运用此方之临床判断标准如下:1、发热,或恶寒发热,或往来寒热,或寒热起伏不定,或午后热甚,以其病有兼挟,故其寒热未可一言而终故也。2、咳嗽、胸闷、胸痛、胁痛。3、胃脘(或剑突偏右、偏左)痞结疼痛,或兼胸胁疼痛。4、少阳或阳明经脉所过之处痠楚疼痛。5、脉弦、缓、数等。6、舌红或绛,苔白薄或白厚、或黄薄、黄厚。若属外感病,应具备第1条之某种热象,第6条之某种舌象,即可使用本方,若兼其他任何标准中的某一症状,则更为确切。若属杂病,则应具备第2、3、4条所述标准之一,同时与第6条之舌象相合,亦可使用本方。笔者临证多年,常用此方,仿佛如何秀山所言“历试辄验”。谨据笔者病案整理分析,思辨如下。 一、 痰热阻肺,病兼少阳 小柴胡汤治在少阳,病位以胸胁为主,其有外感者,多有寒热现象,或见他症。小陷胸汤证,《伤寒论》记载过于简略,第138条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然依以方测证原理,及后世运用经验,大抵属痰热阻滞中上二焦,故见证以胃脘(心下)、胸胁之痞结闷痛为主,或有咳嗽。小柴胡汤证见于《伤寒论》第96条、第236条,兹从略。而柴陷汤所主之证,当属二者之综合。如张某,男,27岁。夏令突遇寒潮,正在旅途,无所回避,次日恶寒发热,体温39.2?,自服感冒清之类药物,欲其速愈,而增量服之,汗出如注,惧而停药投医:体温虽降至38?左右,而恶寒依旧,汗出不畅,三日如斯。咳嗽更为严重,白粘痰少许,难以咯出,胸胁痛,舌质鲜红,苔白薄,脉数。笔者以为病如小结胸证,然此证一般无寒热现象,而患者明显,当是病兼少阳。问曰:既兼少阳,何不见少阳症,答曰:大汗之后,胸胁痛立见,仍发热恶寒,是少阳病已成也。《伤寒论》第37条:“太阳病,十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第266条:“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观此,当无疑虑。或曰:既兼少阳证,何以不见往来寒热,答曰:一则病有兼挟,寒热难以典型,前已述及。再则《伤寒论》小柴胡汤证,除往来寒热外,尚有“身热恶风”(第99条)、“潮热”(第229条)、“发热”(第379条),可见临证之中,知常达变,最为紧要。为透达六经辨证精神,不妨从另一角度思考,即表病经大汗之后,即使表证残存,决不可再用汗法;病者无阳明燥热可征,而三阴证与患者风牛马不相及,得非少阳病乎,此即为学者所称道之“排除诊断法”。辨证既明,故无掣肘之忧,径书方如下:柴胡25g 黄芩10g 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枳实20g 浙贝10g 桔梗10g 鱼腥草 30g 野菊花10g 百部15g 前胡10g。七剂。服二剂,则寒热已尽,咳嗽胸痛减轻,七剂之后,诸证豁然。 以上为外感证而使用本方,更有外感与杂病相兼者,其发病过程、彼此轻重,虽不相同,而原理则一。如袁某,男,41岁。素有咳嗽胸痛病史,时发时愈,于初夏来诊,诉发热、恶风、自汗数日,体温37.4,37.5?(口腔),头昏,偶有头痛,左胸隐痛,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睡眠不安,心悸,小便黄,量略少,舌苔淡灰厚腻,脉弦。此例属痰热阻滞上焦,未曾根治,最易招致外邪,是外感引动宿疾,证象小结胸兼少阳证,先投柴胡蒿芩汤(小柴胡汤合蒿芩清胆汤),服药四周,低热始退,以湿性缠绵故也。其后左胸仍痛,心悸消失,自觉燥热(体温正常),汗出以上半身为明显,二日未曾大便,舌红而胖,苔薄白,仍属痰热未尽,少阳经气不利,故改投柴陷汤: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太子参10g 全瓜蒌10g 黄连6g 枳实20g 炒川楝10g 虎杖10g 玄胡15g 郁金10g 片姜黄10g 土鳖10g 红花10g。再治三周,诸症消失。观其方,似无用土鳖、红花之理,然则痰热胸痛既久,络脉为之不利,必兼活血通络之品,其效始彰。加用虎杖者,一则助其清热化痰之功,再则利于通便,因痰热未解者,不可妄用大黄之类下法。 二、 痰热阻肺,久咳不愈 肺居胸中,少阳经脉循行于胸胁,若属痰热阻肺,少阳经脉为之郁滞者,除咳嗽而外,胸胁满痛,为必见之症,虽无寒热,此方亦为佳方。有孙某,女,41岁。咳嗽多年,发作二月,经治不愈,症见咳嗽白粘痰,尚易咯出,咽喉及气管有明显刺激感,胸闷,脉缓,舌苔白薄,质红。先以清热宣肺化痰为治,用药二周,不惟咳嗽不减,而胸闷及咽喉、气管刺激感加重。揣其原因,乃对胸闷等症失察所致。盖少阳经行于胸胁,而咽喉不特为肺之门户,亦为足少阳胆之使,能不兼顾,由是,改投柴陷汤加减:柴胡10g 炒黄芩25g 法夏10g 全瓜蒌15g 黄连10g 桑白皮20g 地骨皮15g 浙贝10g 桔梗10g 山豆根10g 前胡15g 百部10g 僵蚕10g 蝉衣10g,治疗二周,症状消失。犹需申言者,咽喉、气管刺激感,俗称咽痒,痒多兼风,故用僵蚕、蝉衣二味。 三、 痰热中阻,少阳经气不利 前言痰热阻肺,久咳不愈,是上焦痰热,兼少阳经气不利。然柴陷汤亦可治中焦痰热,兼少阳经气不利,如前所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此即胃脘。痰热阻于此处,故有痞结胀满,疼痛,或反酸,或呕恶之类。所云兼少阳经气不利者,是指沿少阳经脉所发生的某些症状,如痠麻疼痛之类,此亦为使用本方之前提条件,兹概要分析于后。王某,女,45岁。有胃病史八年。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疤痕、充血性糜烂性胃窦炎,反流性食管炎。目前胃脘痞胀隐痛,按之痛甚,胸骨后灼热感,纳少,反酸,口水多,喜唾。双肩背疼痛,颈部痠痛,脉沉弱,苔薄白,质红。此例胃脘痞痛,按之痛甚等,乃痰热结于胃脘所致,与小结胸证较为吻合。征之苔薄白,质红,亦为痰热之外象。或曰:口水多而喜唾,脉沉弱,似乎中阳不足,脾运失常,何言痰热,答曰:中阳虚者,舌质一般偏淡,或为正常舌质,而反红者,与中阳虚不牟甚矣,正所谓察苗窍者也。关于此类,《伤寒论》所述甚少,实为温病学家之突出贡献,故业《伤寒》者,当与温病合参。须知大凡痰热(湿)内阻,则阴阳气机运行不畅,乃喜唾而脉沉弱之根由,理同湿(痰)胜伤阳,而非正阳虚也。又胸骨后灼热(甚或疼痛),以部位而论,与前述食管炎相合;从经脉而论,胃与胆之经脉,皆从缺盆,下胸中贯膈,与食管相近,故有内在联系。然则少阳主胸胁,其关系应更为密切。由此可见,食管与胃,固然管腔相通,血肉相连,而在人体,因横膈而分断上、中二部;经脉之分野各有所别,故断曰痰热中阻,少阳经脉不利。书方如下: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吴萸5g 枳实20g 炒川楝10g 玄胡10g 郁金10g 片姜黄10g 乌贼骨15g 广木香10g 砂仁10g,共治疗七周,少有加减,症状消失。笔者以为食管炎较之胃炎或溃疡,更为难治,若能在所用法中,兼顾少阳,似胜一筹。 汪某,女,43岁。有慢性胃炎、食管炎病史多年,胃痛,胸骨后灼热疼痛,断续来诊,多法调治历时二年,症状消失,病情稳定。两年后,因感冒咳嗽,而使用大量抗菌类药静脉注射剂,以致复发,见胃脘及胸骨后灼热疼痛,脘痞,反酸,嗳气,口秽,纳少,便溏,脉沉缓,舌绛,苔淡黄略厚。据其脉证,属痰热中阻,以小陷胸汤加味治之七日,罔效。因思胸骨后痛,乃足少阳所主部位,故改投柴陷汤: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吴萸6g 乌贼骨15g 枳实25g 广木香10g 砂仁10g 玄胡15g 炒川楝10g 郁金10g。治疗三周,症状基本消失,至今未发。 四、 痰热弥漫,三焦失和 前述为痰热阻滞,病涉上、中二焦,然亦有病涉三焦者(指温病学所言上中下三焦之部位)。盖痰热所生,若在杂病,多缘于太阴、阳明功能失调;既成之后,随气机升降及脏腑虚实,可影响上中下三焦。若痰热弥漫,侵犯三焦者,有类温病学之湿热弥漫三焦。论其治法,或分消走泄、或清化痰热以畅达少阳之气,俱属可取之法,然须据证选用。因文题后限,仅论其后者。如王某,女,40岁。感冒后咽喉不适二十余日。微咳痰少,胸闷,心悸,胃脘、肩、背及胸部隐痛,反酸。右下腹痛,经期为甚,伴双乳胀痛。脉弦缓,舌苔白厚腻,质红。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胃炎史十年,五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妇科B超提示“陶氏腔积液”,乃慢性炎症所致。观此证情,则痰热弥漫,三焦失和明矣。书方于下: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枳实20g 射干10g 山豆根10g 忍冬藤30g 广木香10g 砂仁10g 玄胡10g 郁金10g 金刚藤30g。服药一周,不咳,他症亦有减轻,因而据病情之进退,以为方药之加减,于三个半月中,共服药63剂,诸证明显缓解。后因热象不显,而痰湿残存,故以温胆汤加减为主法,再服药42剂,症状基本消失,月经正常,经期反应不再。继以温胆汤加减,作丸剂以善其后。前言分消走泄,与清化痰热以畅达少阳之气,各有所宜,不得混同,而在一病之中,随病情变化,有相继而用者,更显灵通。 李某,女,38岁。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病史十年。刻下咽干口燥,胸骨后有灼热感,甚则疼痛,中腹右侧疼痛,纳差。经期右下腹痛疼痛,赤带,脉缓,舌苔白厚。曾作妇检,诊断为慢性盆腔炎。书方于下: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太子参10g 全瓜蒌10g 黄连8g 枳实25g 郁金10g 玄胡20g 藿香10g 佩兰10g 炒川楝10g 乌贼骨15g 金刚藤30g 乌药10g。服药七剂,诸症减轻,正值月经来潮,右下腹痛不明显,再服七剂,症状基本消失。 五、 痰热相火,上犯清阳 痰热多因湿热胶结不解,或湿邪内伏,郁久化热而成,在痰湿体质者,尤为多见。相火寄于肝肾二部,分属心包络、膀胱、三焦、胆腑。在生理状态下,火寓水中,不可得见,所能见者,惟脏腑和顺,身体强壮,故为生生不息之造化。朱丹溪云:“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格致余论?相火论》)。相火虽曰“守位禀命”,亦必禀命于君火,而为之运动变化,故亦恒于动,动而合度。在病理状态下,或由阴虚,或因邪扰,则相火妄动,必然损害机体,故云:“相火者,元气之贼”(同上)。彼也相火,此也相火,名称为一,而生理、病理,判若霄壤。本文所言相火,属于后者。又因文题所限,仅涉及胆与三焦之相火。 痰热与相火,似乎难以并存,实则有之。盖三焦(指手少阳三焦,为六腑之一)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若道路障碍,则水得以停,热得以聚,蕴酿过久,焉无痰热之患~故痰热本身,即寓含相火妄动之意。又三焦属火,胆为甲木,而风木易于化火,亦成妄动之相火,反之亦然。痰热与相火,常互为因果,狼狈为奸,甚则上犯清阳。如刘某,男,49岁。头昏十余年,伴高血压病。在服降压药条件下,血压仍波动在17.3,24/13.3,20kPa之间,阵发心悸。近二周来,头昏加重,右侧头痛,难以缓解,耳鸣,颈项强,脉弦,舌苔白薄腻,质红。断为痰热相火,上犯清阳,投方如下:银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黄连8g 枳实20g 焦术10g 钩藤30g 茺蔚子20g 夏枯草30g 土鳖10g 红花10g 胆南星10g 丹参30g。 共服三周,头痛、耳鸣消失,头昏、项强甚轻,血压稳定在16/12kPa。必须说明的是,此类患者,在服中药时,不停降压药,则对西药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不仅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而且对缓解症状,具有独特优势。 六、 痰热内阻,胆心同病 痰热内阻,影响胆腑功能,以致经脉不利,进而累及心脏,或心为痰热阻闭,更兼胆腑失和,即成胆心同病。《灵枢?经别》曰:“足少阳„„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可见,此类病证,既有脏腑功能相互影响,复有经脉联系。如王某,男,50岁。有慢性胆囊炎,胆石症,高血压,冠心病史多年。因进食猪腿,以致胆囊炎急性发作,且心绞痛频发,心功能?级,因而急诊住院治疗。使用大量抗菌素及血管扩张剂,病情得以控制,血象正常而出院。来门诊时,诉出院半月来,仍胸闷而有压迫感,心悸,心前区隐痛,每于活动时发生,服消心痛之类可及时缓解。胆区亦痛,厌油,恶心,纳差,下肢凹陷性浮肿。头昏,睡眠欠佳。脉弦缓,舌苔白厚,质红。血压20/14kPa。观此,则痰热内阻,胆心同病,不解自明。处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生晒参(另包,泡服)6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枳实15g 当归10g 川芎10g 茯苓10g 泽泻15g 益母草30g 土鳖10g 水蛭10g。服药一周,胆区痛未发,不厌油,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明显好转。血压未降,嘱续服降压西药。并于原方中有所增减,断续服药一周,除下肢轻度浮肿外,余症已不明显,血压正常(17.3/9.3kPa)。此时停止中药,改用西药治疗,以投简便,后三年未见发作。 七、 痰热内阻,胃心同病 痰热结于心下(胃脘),前已述及,恕不重复。而痰热上扰,侵犯心脏,既为医籍所载, 经别》)。亦为临床常见。况且“足阳明之正„„入腹里,属胃,散之,上通于心„„”(《灵枢?“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此即胃心同病之经脉联系。有张某,男,62岁。2001年元月突发心绞痛,急诊住院治疗,诊断为心前间壁心肌梗塞,住院20天,缓解出院。于3月23日来门诊,诉心前区轻度刺痛,持续约10分钟,活动时易发。胸闷,短气,乏力。胃胀,偶尔胃脘隐痛,肠鸣,嗳气(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脉弦细,舌苔黄厚。此例就中医诊断而言,似可定为胃脘痛、胸痹。因其舌苔黄厚,则病机为痰热内阻无疑。若据六经辨证精神,并参合变证规律,则可断为痰热内阻,胃心同病。可见《伤寒论》之与内科学,有互补之妙,而无龃龉之势。处方于下: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8g 枳实20g 胆南星10g 莱菔子10g 当归10g 川芎10g 土鳖10g 红花10g 丹参30g 玄胡15g。服药二周胸闷、胸痛减轻,发作减少。仍有气短,胃胀,嗳气。因舌苔转为薄白,知痰热渐除;大病之后,正气已虚,清解至十分之六七,必以扶正为主,祛湿次之,继用黄芪生脉饮以善其后。又如赵某,女,70岁。有冠心病、慢性胃炎史多年。刻下胃脘、心前区、左肩背疼痛难以入眠,伴阵发性心悸,胃脘痞胀,大便干结。脉缓,舌苔白厚腻,质红。处方如下: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枳实10g 吴萸6g 乌贼骨15g 玄胡20g 郁金10g 炒川楝10g 片姜黄10g 莱菔子10g 土鳖10g 当归10g。痛甚则加红花、全蝎、蜈蚣,共服药二周,诸症大减,因经费困难而停药。 八、 痰热内阻,颈心同病 痰热内阻,上扰于心,是为心病,前已论及。然则与颈何干,答曰:温病学家将膈以上至头部,概属上焦,故痰热上扰,侵犯头、项、颈部者,为临床常见。此与水湿痰饮上犯清阳之地,证候病机有别,而理出一贯,此其一也。既在柴陷汤下论此问题,自然兼有小柴胡汤之见症,亦须综合考虑。其方为少阳主方,而足少阳胆经“„„下耳后,循颈„„”,“是动则病,„„心胁痛”,可见足少阳经上至头侧与颈部,其病有心胁痛,是经脉之自然联系,此其二也。合而观之,则痰热内阻,颈心则病,当可成立。如潘某,男,74岁。有冠心病、心绞 痛、右束支完全传导阻滞及颈椎病史多年。来诊时诉周身疼痛十年,加重三月,刻下右颈、肩、背疼痛显著,伴心悸、心前区阵发性刺痛,胸闷气短,活动后尤甚,饮食一般,大便干结。周身皮肤搔痒,脉弦缓,舌苔白厚腻,质红。显属痰热上扰于心,且妨碍足少阳之经脉。此例若分而治之,则分属心血管内科与骨科,必令病者往返于两科之间,姑且不论,而两科用药,是否尽相合拍,则更为重要。观此,反不如按六经辨证原理,从六经变证出发,参考古今学说,作辨证论治之统一思考,常可发现,一方可治一人之多种疾患,是以为之疏方:柴胡10g 黄芩10g 法夏10g 全瓜蒌10g 黄连10g 枳实15g 虎杖15g 苍术15g 厚朴20g 陈皮10g 茯苓30g 刘寄奴25g 徐长卿25g 全蝎10g 蜈蚣2条。服二周,心悸,胸闷,胸痛,颈、肩、背痛消失。惟全身皮肤搔痒未愈(病史二十余年),夜间痒甚,局部红色丘疹,凡皮肤受磨擦或受刺激处易发,脉弦,舌苔白厚腻。是湿热薰蒸肌肤所致,故以四妙散为主方,以善其后。 至于本方治疗冠心病之类,所谓痰热内结,病在心胸者,亦不罕见,观前文所述,原理具在,故从略。思辨未精,请多指正。文 - 汉语汉字 编辑词条 文,wen,从玄从爻。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出来的现象、纹路、轨迹,描绘出了阴阳二气在事物中的运行轨迹和原理。 故文即为符。上古之时,符文一体。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爻)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尚书序》 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序》 仓颉造书,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古今通论》 (1)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念为:text、article等,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为文章、文字,与古今中外的各个文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种文字字形密不可分。古有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今有宋体、楷体等,都在这一方面突出了"文"的重要性。古今中外,人们对于"文"都有自己不同的认知,从大的方面来讲,它可以用于表示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可用于用于表示单独的一个"文"字,可用于表示一段话,也可用于人物的姓氏。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字义 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 2.刺画花纹:,身。 3(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 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 5(人类劳动成果的:,化。,物。 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 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 9(温和:,火。,静。,雅。 10(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 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552,言。,白间杂。 12(专指社会科学:,科。 13(掩饰:,过饰非。 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 15(姓。 16( 皇帝谥号,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如汉文帝。 折叠编辑本段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与字形比较 折叠编辑本段详细字义 〈名〉 1(右图是 “文”字的甲骨文图片,资料来源:徐无闻主编:《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 “文”字的甲骨文字绘画的像一个正面的“大人”,寓意“大象有形”、“象形”;特别放大了胸部,并在胸部画了“心”,含义是“外界客体在心里面的整体影像、整体写真、整体素描、整体速写”。 许慎《说文解字》把“文”解释为“错画也”,意思是“对事物形象进行整体素描,笔画交错,相联相络,不可解构”,这与他说的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话的意思是一致的。“说文解字”这个书名就表示了“文”只能“说”,而“字”则可“解”的意思。“文”是客观事物外在形象的速写,是人类进一步了解事物内在性质的基础,所以它是“字”的父母,“字”是“文”的孩子。“文”生“字”举例(以“哲”为例):先对人手摩画,其文为“手”;又对斧子摩画,其文为“斤”。以手、斤为父母,结合、生子,其子就是“折”(手和斤各代表父母的基因)。这个“折”就是许慎所谓的“字”。“字”从宀从子,“宀”表示“独立的房子”,子在其中,有“自立门户”的意思。故“字”还能与“文”或其他“字”结合,生出新“字”来。在本例,作为字的“折”与作为文的“口”结合,就生出了新的字“哲”。 2( 同本义 [figure;veins]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东汉?许慎《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文鳞(鱼鳞形花纹)。 4(字,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character] 饰以篆文。——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分文析字。——东汉?班固《汉书?刘歆传》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距洞数百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明? 魏学洢《核舟记》 文曰“初平山尺”。 5(又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文迹(文字所记载的事迹);文书爻(有关文字、文凭之类的卦象);文异(文字相异);文轨(文字和车轨);文狱(文字狱);文钱(钱。因钱有文字,故称);文状(字据,军令状);文引(通行证;路凭);文定(定婚)。 6(文章(遣造的词句叫做“文”,结构段落叫做 “章”。) [literary composition]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孟子?万章上》 好古文。——唐? 韩愈《师说》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能述以文。——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摘其诗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7(又如:文价(文章的声誉);文魔(书呆子);文会(旧时读书人为了准备应试,在一起写文章、互相观摩的集会);文移(旧时官府文书的代称);文雄(擅长写文章的大作家);文意(文章的旨趣);文义(文章的义理);文情(文章的词句和情思);本文(所指的这篇文章);作文(写文章;学习练习所写的文章);文魁(文章魁首);文价(文章的声价);文什(文章与诗篇)。 8(美德;文德 [virtue] 圣云继之神,神乃用文治。——杜牧《感怀诗一首》 9(又如:文丈(对才高德韶的老者的敬称);文母(文德之母);文武(文德与武功);文命(文德教命);文惠(文德恩惠);文德(写文章的道德);文薄(谓文德浅薄);文昭(文德昭著)。 10.文才;才华。亦谓有文才,有才华 [literary talent] 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1(又如:文业(才学);文英(文才出众的人);文采风流(横溢的才华与潇洒的风度);文郎(有才华的青少年);文彦(有文才德行的人);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 12(文献,经典;韵文 [document;classics;verse] 儒以文乱法。——《韩非子?五蠹》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说文解字?叙》 13(辞词句。亦指文字记载 [writings;record]。如:文几(旧时书信中开头常用的套语。意为将书信呈献于几前);文倒(文句颠倒);文过其实(文辞浮夸,不切实际);文义(文辞);文辞(言词动听的辞令);文绣(辞藻华丽)。 14(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natural phenomenon] 经纬天地曰文。——《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15(又如:天文;地文;水文;文象(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文曜(指日月星辰;文星);文昌(星座名)。 16(文治;文事;文职。与“武”相对。 [achievements in culture and education;civilian post]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文不能取胜。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文武并用。——唐? 精神折冲于千里,文武为宪于万邦。――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17(又如:文臣,文吏(文职官吏);文席(教书先生的几席);文品(文官的品阶);文帅(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文烈(文治显赫);文员(文职吏员);文阶(文职官阶);文道(文治之道);文业(文事);文僚(文职官吏)。 18(法令条文 [articles of decree] 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于罪。——《史记?汲黯列传》 19(又如:文劾(根据律令弹劾);文法吏(通晓法令、执法严峻的官吏);文丈(规矩;);文移(官府文书);文牓(布告;文告);文宪(礼法;法制)。 20(文言。古代散文文体之一;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 [literary language]。如:半文半白;文语;文白(文言文和白话文)。 21(文教;礼节仪式 [rites] 则修文德。——《论语?季氏》 22(又如:文丈(崇尚礼文仪节);文俗(拘守礼法而安于习俗);文致(指礼乐);文貌(礼文仪节);文绪(文教礼乐之事);文仪(礼节仪式) 23(指表现形式;外表 [form;appearance]。如:文服(表面服从);文榜(告示、布告之类);文诰(诰令) 24(指鼓乐,泛指曲调 [music;tune]。如:文曲(指乐曲);文始(舞乐名) 25(谥号,谥法:勤学好问叫文 [study deligently] 何以谓之文。——《论语》 是以谓之文。 26(姓 〈动〉 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或图案 [tatto (the skin)] 被发文身。——《礼记?王制》。注:“谓其肌,以丹青涅之。” 文绣有恒。——《礼记?月令》 2(又如:文笔匠(在人身上刺花的艺人);文身断发(古代荆楚、南越一带的习俗。身刺花纹,截短头发,以为可避水中蛟龙的伤害。后常以指落后地区的民俗);文木(刻镂以文采之木) 3(修饰;文饰 [cover up] 身将隐,焉用文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荀子?非十二子》 4(又如:文过饰非;文致(粉饰;掩饰);文冢(埋葬文稿之处) 5(装饰 [decorate] 舍其文轩。——《墨子?公输》 此犹文奸。 文车二驷。——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文马四百匹。——《史记?宋世家》 若将比予文木邪。——《庄子?人间世》 6(又如:文巧(文饰巧辩);文竿(以翠羽为饰之竿);文舫(装饰华丽的游艇);文饰(彩饰);文榭(饰以彩画的台榭);文舟,文艘(装饰华丽的船);文剑(装饰华丽的剑);文舆(饰以彩绘的车) 7(撰写文章 [write]。如:文匠(写文章的大家);文祸(因写文章而招来的灾祸);文雄,文杰(指文豪) 〈形〉 1(有文采,华丽。与“质”或“野”相对 [magnificent;gorgeous] 其旨远,其辞文。——《易?系辞下》 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2(又如:文巧(华丽奇巧);文朴(文华与质朴);文服(华美的衣服);文砌(华美的石阶);文 ;文质(文华与质朴) 背(不文雅,粗俗);文轩(华美的车子) 3.柔和,不猛烈 [mild;gentle]。如:文烈(指火候温猛) 4(美,善 [fine;good]。如:文徽(华美);文鸳(即鸳鸯。以其羽毛华美,故称);文衣(华美的服装) 5(通“紊”。紊乱的 [disordered]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书?洛诰》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怀柔百神,咸秩无文。——《汉书?郊祀志上》 王者报功,以次秩之,无有文也。——庆劭《风俗通义?山泽》 〈量〉 1(用于旧时的铜钱。如:一文钱 2(用于计算纺织物 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后汉书》
/
本文档为【加减柴胡陷胸汤临证思辨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