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2017-09-30 10页 doc 25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理念与地方院校的办学策略 摘 要:从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演变和古代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出发,分析我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学术理性、制度规范、产业属性等方面,深入地探究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特质,并按照现代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地方院校的办学策略。 关键词:大学理念;特质;地方院校;策略 面对21世纪各国之间在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等方面空前激烈的竞争,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做出相应的回应,对于所有高校的大学校长,都必然要思考大学的理念问题,必然要关注大学的办学模式问题。虽然我...
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办学理念 现代大学理念与地方院校的办学策略 摘 要:从西方大学理念的发展演变和古代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出发,分析我国大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责任、学术理性、制度、产业属性等方面,深入地探究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特质,并按照现代大学理念的基本提出了地方院校的办学策略。 关键词:大学理念;特质;地方院校;策略 面对21世纪各国之间在经济、科技、国防、综合国力等方面空前激烈的竞争,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做出相应的回应,对于所有高校的大学校长,都必然要思考大学的理念问题,必然要关注大学的办学模式问题。虽然我们的大学凭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大学同样也滋生出有悖大学本性的,尤其在快速扩张发展下有待进一步解决的新问题。对于一所大学特别是地方院校而言,究竟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我们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应该从反思大学的办学理念、审视大学理念的时代特质寻找出路。探索大学理念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主要关注大学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的内在规律及其关系等涉及办学指导思想的基本问题。对于快速发展的地方院校而言,应该具有怎样的大学理念,采取何种思路办学,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回答的问题。 一、我国大学理念的历史溯源 我国的大学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考察其源头、明晰其整个发展过程,才可能准确、全面地把握大学理念本身。首先,我们不妨简要回顾西方大学理念的历史发展进程。从12世纪开始,随着欧洲商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为了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产生了中世纪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并且形成了“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两种领导体制,具有明显的自治特点。到了18,19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在中世纪大学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和创办起各种类型的现代大学和现代高等学校,大学理念随之发展和完善。比如,19世纪中叶,英国掀起“新大学运动”,这些新型大学的共同特点是由民众管理、注重工业与科学领域等,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最早系统地对这些大学的理念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大学的任务是提供自由教育和从事智力训练,大学的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和提升社会格调。其后,德国教育家洪堡依据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大学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原则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理念,不仅使德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为许多国家大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模式。在美国,一方面,许多大学以德国为榜样,注重学术性研究;另一方面,在1862年国会通过《莫雷尔拨地法》之后,许多州相继创办农工学院或在原有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大大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大学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使大学开始面向社会并获得社会的支持。这种理念在20世纪有了进一步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提出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继而以斯坦福大学等为基础创立的硅谷推行学、研、产结合模式,使大学的科研、教学与社会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加速了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中心。正是由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端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并在世界各国得到大力发展,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理念的形成、展现与完善全都根源于中世纪大学,我国的大学理念也完全源自西方,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确立。 事实上,我国的大学理念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纯是西方大学理念,相反,它走过了曲折的 发展历程,其真正源头在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早在公元前15,16世纪,我国殷商时代就有了大学的雏形“右学”,其后又出现了“学宫”、“太学”、“国子学”、“书院”等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而在《大学》中开篇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思想,可以说从某个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并且自春秋以来,历代教育日益明显地从“天道”转向“人道”,十分重视培养“士人”,被众多教育家认同和解读,并不断生成新的“士人精神”。大学的宗旨不仅在教人做人、做专家,而且要做“士”,做承当教化社会和转移风气的责任的知识分子。到了20世纪,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大学相继创立,大学理念也随之逐步发展和成熟。比如,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施教授治校,从而奠定了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强调大学应“以人为本”,明确主张“凡一大学之使命有二:一是学生之训练,二是学术之研究”。此外,清华大学还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勉励清华师生进德修业、发愤图强、知难而进。史实明,我国的大学理念源于以我国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吸纳包括中世纪大学理念在内的中西方多种大学理念的共同体。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特质 大学理念是大学的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是对大学行为提供普遍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不是那样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大学理念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在现代大学理念中自然有了时代赋予的特质,一所大学能够立于时代潮头、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风骚,便是大学理念中的时代特质,探究大学理念的时代特质极富现实意义。 第一,强调大学的社会责任。19世纪关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或学术研究与实科教育的激烈争执已经淡化,人们更多地关注如何发挥大学为国家服务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职能,进而构建包括不同职能在内的大学教育多样化的体系。现在人们对大学社会责任的极大强调,主要源于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作用的不断增长。知识经济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知识不仅成为一种经济形态,而且成为一种权力型式,既会对财富权力和行政权力的效域发生影响,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些权力的效度。由于大学应该是传播主流价值观、传承与创造先进文化、倡导与弘扬先进生活方式的地方,也是知识的获得、传授和应用的中心,这就使得大学获得了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权力,无疑是对大学作出的一种全新的定位,或者说是新的大学使命。正如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超越象牙塔》中指出,现代大学要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为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进步服务。这种大学使命的确定,促使大学必须直接介入社会并与社会保持一种密切的互动关系,更加关注自身应对社会负有的更大责任,通过改进大学内部的工作从而对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凸显大学的学术理性和文化品位。由于大学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学术组织属性,具有教育目标、学科专业、基本职能、工作人员构成的多样性及其智力劳动特征的个体性等特点,便决定了大学应该坚持“学术理性”,要求大学必须按自身规律发展。哈佛大学原校长陆登庭说,自古以来,良好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营造一种氛围,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各种不同观点提供表达的场所。现代大学的功能已经由传统的教学、科研两方面发展成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方面,因而完整的大学学术理性,应该具体体现在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三个方面,这不仅是一种信念、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制度环境。因此,必须在大学内部创造民主、宽松的环境,开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淡化权威意识,引导广大师生突破传统的偏见和狭隘的私欲,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同时,“21世纪将出现国际三大文化发展潮流,这就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大学科精神的充分弘扬。”这些新的时 代精神始终洋溢在现代大学的每个角落,共同反映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共同决定着一所大学所造就的人才品位。一所大学如果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大学科精神,就会充分唤起和激发师生员工崇高的主人翁意识、爱校情感和进取心,从而为建设生机勃勃的现代大学努力奋斗。 第三,坚持大学制度规范和依法自主办学。大学的制度规范和依法自主办学是现代大学最重要的特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造和创新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并受到政府和大学的高度关注。没有良好的合乎大学发展和办学规律的制度,以及由此形成的有利于大学发展和运行的制度环境作保证,大学即便拥有雄厚的人财物资源,也很难成为高质量的好大学,很难肩负起大学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虽然大学强调“学术自由”,在很多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政府状态”,这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大学毕竟是一个社会组织,是既有学术理性、民主理性又有效率理性的组织,因而必须强调大学的制度规范,理顺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规范大学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完善科学决策与民主管理,提高大学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尽管所有大学都面临着政治、经济的需要,都会受到来自政治的压力及市场的诱惑,但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理性和风范,必须能够自觉抵御外来干扰。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大法官费利克斯?弗兰克福特提出大学自治的主张:在一所大学中,知识就是它自身的目的,而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所大学如果变成教会、国家或任何局部利益之工具,它将不再会对自己的本质保持忠诚;大学的任务在于提供一个最有益于思维、实验和创造的环境,从而达到大学的四项基本自由——在学术的基础上来决定“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谁来学”。因此,必须要理顺大学与社会和政府的关系,使大学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实现大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这是我国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四,正视大学的产业经济属性。当人类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资源,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才成为驾驭知识经济最具创新能力的运作主体时,知识、科技才直接进入知识经济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大学不再始终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而是开始直接进入知识经济生产活动中心,成为牵引知识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的驱动器。相对于大学的事业性而言,大学的产业性客观存在,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统包统配办学模式被打破,大学必须在依靠国家教育事业投入之外,通过发展产业来增加办学经费,确保教育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平衡。据统计,美国每年教育产业总产值高达2000亿美元,居美国各类产业的第四位,还提供了200万人的劳动就业机会。揭示大学的产业特性,不是对“教育作为社会进步、人类自身健康完善发展的崇高事业理想追求”的本质属性的否定,而是助长大学自身的发展。因此,大学必须从教育无经济,教育只是纯公益性事业的传统观念向教育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观念转变,树立教育的经济产业观。另一方面,许多国家注重发挥大学的学术优势,加强大学与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横向合作,以大学为依托建立起诸多高科技研究和生产基地,由此,人们关于大学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理念也得到了印证。 三、地方院校的办学策略 随着我国加入wto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悄然兴起了“生源战”、“就业战”,面对21世纪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的激烈竞争和挑战,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出路何在,我们认为,由于现代大学理念的本质是大学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调适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不断贴近人类基本精神的过程,因此,探寻地方院校的办学策略,应该按照现代大学理念的要求进行。 第一,以理性的态度,把握学校办学定位,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办学定位涉及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等,任何一所大学的功能都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其各项功能的不同排序和所占份额决定了该大学理念的不同倾向,这种倾向必须与学校所处的环境、可利用的条件、自身的优势相适应,才可能形成办学特色。当前,国内高校普遍有一种盲目攀高的心理,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上不顾实际情况,一味“求大求高”,盲目地朝综合大学发展,甚至一些高校刚办本科专业就想办硕士点,就想升格大学。重庆工学院对待办学定位这一问题比较冷静也十分慎重,在反复多次组织全院上下讨论的基础上,客观地提出了多科性教学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并在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自强型办学道路的发展特色。随着地方院校逐步从现代社会的边缘走进地方经济建设的中心,如何把握好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身份和方式,以及如何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与创新,而不是消极地迎合社会的需求,这些都是办学特色的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长期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避免单纯从大学外部要素出发来求得学校的发展,有效地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大学理念的实质,进而追求真正意义的“大学之大”,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第二,转变办学模式,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地方院校要持续发展,要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只有依靠改制才能走出困境,特别是要摆脱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渠道单一的投资体制的束缚,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按照“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进行改革。在国家办学、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比如在一所大学内选择一个学院或一个校区创立民办二级学院,公立高校与企业、民间联合办学,以及股份合作制办学等,大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建构办学主体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体制。此外,适应教育的国际竞争,地方院校还应主动吸引境外投资,加强与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借鉴世界各国改革的成功经验,传播融合各国进步的文化精华,也有利于我国外向型、国际型人才的培养。我院自1993年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先后与地方政府、多家企业集团联合创办了重工车辆学院、西南国土管理学院、万友商贸旅游学院、香港星照汽车学院、重工商贸信息学院等,这些办学形式先后为重庆工学院注入联办资金2000多万元,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受国际国内高校合并改革潮流的推动,重庆工学院与毗邻的重庆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拓展了发展空间。此外,在与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北工学院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上,全面推动了重庆工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改革,并于2003年成功申报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步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行列。事实表明,地方院校通过转变办学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壮大自我,大大增强办学实力,而且能够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层次的提高。 第三,推进制度创新,构建新型的管理制度。从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看,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少学校缺乏适应新形势的有效管理,导致普遍性的种种庸俗化现象,比如:无原则的权学交易、钱学交易、学术不端、铺张浪费等等。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制度化管理模式,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确保学术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促进学术自由与发展,已成为地方院校的当务之急。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学术治校”、“教授治教”并非仅仅依靠选拔优秀教授当领导、重用学术骨干或提高其物质待遇就能实现,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使人潜心钻研学术、促使人才辈出的管理机制,营造一种学术自由的环境。围绕这一目标,地方院校重点解决好人事管理、资源配置、学术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一是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人事管理体系,形成包括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类人员的竞聘、任用、晋升、评价、奖惩、辞退等一整套制度,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更新机制,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人力资源;二是改造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体系,借鉴欧美大学先评估后分配的科学做法,从制度上约束资源随意配置管理、弱成本意识和财务制度松 懈等问题,科学规范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三是建立学术保障制度,包括确保科学决策与民主治校的学校权力系统、确保学术公正与学术公平的学术评价系统、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运行、教学保障、教学评估系统。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规范学校的管理秩序,提高办学治校的效率。 第四,注重以人为本,彻底改变僵化的育人模式。以人为本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等联系起来,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手段,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因此,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乃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按照这一理念,地方院校只有坚定地实行通才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和综合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毕业生既能胜任某一专业性的工作,又能将自身的高素质传递给社会,引导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目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20年声势浩大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地方院校很少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原因可能主要在于学校没有把学生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因此,近年来,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讨论,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破过去僵化呆板、刚性过强的“专业中心”育人模式,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构建起“科学,技术,社会”(sts)相互融合的立体育人模式。同时,通过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为学生的“学习自由”创造宽松的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各方面发展的压力都很大,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各项繁重的管理事务,都需要大学校长们去应对、去决策,如果不按照现代大学理念的要求办学,必然会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甚至误入歧途。现代大学理念本身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对其进行科学完整的理解、把握,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依法自主办学,帮助我们建设能够承载现代大学理念、不负大学使命的大学文化。 参考文献: [1]储朝辉.何为中国大学精神之源[j].江苏高教,2004,(4). [2]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质[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3]田银华.浅议走出大学办学理念的误区[j].中国高等教育,2004,(11). [4]眭依凡.好大学理念与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4,(3). [5]方展画.知识经济与教育理念的重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本文作者为:重庆工学院 刘全利 邓成超 转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
本文档为【现代大学办学理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