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荀子的教育思想

2017-09-30 4页 doc 15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的教育思想 话题:荀子 教师 教育学习 荀子,原名荀况,号卿。他大概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级人物,被誉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他有两个很有名气的学生——李斯、韩非。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并做过一些官,他一生的主要时间是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的经典著作和从事教学工作,一生著书立说,直到逝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荀子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
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育思想 话题:荀子 教师 教育学习 荀子,原名荀况,号卿。他大概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级人物,被誉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他有两个很有名气的学生——李斯、韩非。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并做过一些官,他一生的主要时间是用于研究和传习儒家的经典著作和从事教学工作,一生著书立说,直到逝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荀子具有极高的地位,他的《荀子》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其中留下了很多名篇,如《劝学》,全书经典之处比比皆是。《荀子》一共有三十二篇,一般认为其中的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全书有关于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人们信仰天命鬼神,肯定了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积极思想;在人性问 题上,他和孔子的“性善论”走了相背离的道路,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现实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比如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在教育思想上,他十分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发达,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即以身作则。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荀子》的开篇之作就是《劝学》,通读《荀子》下来,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荀子的学习观,荀子的学习观是有开创性的,在荀子以前也有很多的人在论述学习观,但真正把学习论述得这么透彻的就是荀子,可以说,荀子的学习观是最为令人折服的。《劝学》一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是“学不可以已”,他说明了学习是社会化、终生化的活动。他在《荀子》中运用了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目的、方法和态度,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 这篇写于二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是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积极的启迪。还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学习观点也给了我很深的感触,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人贵有志、学贵有恒”的道理。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充实自己、提高素质、提高工作的能力。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懂得“学贵有恒”的道理,纵使心中有远大的理想而没有恒一的学习态度,一旦在实践工作中遇到困难就会一筹莫展,遇到挫折就会一蹶不振。正如古人所说“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止”是最容易发生的,一场坚持,易不当易,止不当止,于是前功尽弃,一事无成。所以说,世上最宝贵的精神是坚持学习,而世上最难做到的也是坚持学习;也许正因为宝贵,坚持学习才充满难度,也正因为难,才更见其弥足珍贵。“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的一生不但要坚持坚持学习,还应付诸行动,学习与行动本来就是统一体。事实证明,只有把学习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荀子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就是这个道理。学习还要不断的思考,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的是经常学习并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如此才能做到心知肚明,行为无过错。可见学习和思考是相统一的。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 思想家、教育家,倾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荀子在其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融合诸家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观,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首先,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应当特别记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其二,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又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决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荀子进一步修证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精神,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者。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 作用。深奥渊博的儒家经典经教师讲解与阐发,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其四,作为教师条件,荀子有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首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是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荀子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善喻的讲解能力,“臂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此外还要善于辩论,批评不仁之言,做到“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这些思想均为《学记》继承与发挥,成了对封建社会教师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
/
本文档为【荀子的教育思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