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

2017-11-15 22页 doc 97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 现象:雾霾污染无人可置身事外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中意境朦胧的书写,这几天成了京城空气状况的真实写照。10日晚间开始笼罩京城的雾霾连绵多日,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北京几乎所有区域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 卷土重来的PM2.5,不只是北京的烦恼。最近,从华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一片大雾弥漫。从往年看,冬季也是空气质量下降的重灾区。然而,在浓重的雾气中,PM2.5的污染之害...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 现象:雾霾污染无人可置身事外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中意境朦胧的书写,这几天成了京城空气状况的真实写照。10日晚间开始笼罩京城的雾霾连绵多日,12日北京PM2.5指数濒临“爆表”,北京几乎所有区域被意味着最严重污染的“深褐色”覆盖。 卷土重来的PM2.5,不只是北京的烦恼。最近,从华北到江浙再到四川盆地,普遍是一片大雾弥漫。从往年看,冬季也是空气质量下降的重灾区。然而,在浓重的雾气中,PM2.5的污染之害却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污染是自由流动的,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对浩荡的车流、高耸的烟囱、飞扬的烟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以为不在自己家门口就没事。PM2.5的危害,已经像无孔不入的雾气一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有研究更是指出,近年来PM2.5污染的高发和加重与煤炭消耗量的急速增长有直接关 系。尽管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经成为煤炭总量绝对削减的先行者,但独个城市的单打独斗已不足以应对区域空气污染扩散的严峻现实,PM2.5污染的重灾区尤其应该啃下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这块硬骨头。 这更说明,治理PM2.5,单兵突进难以奏效,亟须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系统,聚合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只有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融入城市建设、区域发展、个人生活的宏观与微观之中,才有清新畅快的健康呼吸。 雾都伦敦是如何治理雾霾的 1962年,一名伦敦警察戴着防雾面罩在大街上执勤 1952年12月4日,一场灾难降临英国伦敦。伦敦城上空的冷高压导致大气湿度增加,泰晤士河谷地带一连几日无风,时值冬季城内大量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在无风状态下积聚不散,烟和湿气聚积在空气中,致使城市上空连续四五天浓雾弥漫,能见度极低。在烟雾弥漫的第4天,伦敦的交 通几乎瘫痪,一辆双层巴士只能借助于雾灯缓慢地在市区行驶,伦敦的警察使用燃烧着的火炬维持社会秩序。 毒雾横行,在全世界主要的发达工业国历史上大都曾经经历过,最典型的莫过于六十年前的伦敦大雾,伦敦人民的战雾记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伦敦烟雾致死上万人 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煤炭是支持工业革命的核心燃料,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城市污染急剧加重。当时的大多数工厂都建在市内和近郊,居民家庭又大量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城市发电也主要靠煤,以煤为动力的蒸汽机车拉着一节节燃煤专列开进首都。 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中。在没有风的时节,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在城市上空笼罩多天不散,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在莫奈的笔下,伦敦的雾是红色的。19世纪末期,伦敦每年就已经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这样的“雾日”,冬日破晓呛人的黄雾成为伦敦的标志性景观。 积累的尘雾妨碍交通,弄脏衣服,熏黑房子,一位建筑 师曾经说他在墙上见到过厚达 4英寸的含硫污垢。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和烟雾颗粒还会危害居民健康,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伦敦居民的肺结核、咳嗽的发病人数比在世界上所有其他地方都多,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风是驱散这些毒雾的唯一希望。但是1952年12月4日,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煤烟极难扩散,12月5日,伦敦即开始大雾围城。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十倍,全城能见度下降到惊人的程度。 尽管市民们紧闭门窗,可是烟雾还是向室内扩散。英国伦敦著名的莎德勒威尔斯剧场正在上演歌剧《茶花女》,台上演员演的卖力,台下的观众却有些坐不住了,因为观众的视线越来越模糊,演出最终因为观众看不清舞台而被迫中止。不独剧院,电影院里的观众也看不到银幕。街上行人的衣服和皮肤上沾满了肮脏的微尘,公共汽车的挡风玻璃蒙上烟灰.只能开着雾灯艰难地爬行。公路和泰晤士河水路交通都几近瘫痪,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在街上执勤。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激增,而浓雾使救护车根本动弹不得。市内某些地区的能见度曾经降到零,人们连自己的脚都看不到。当时,伦敦的警察不得不使用喷着巨大火苗的燃气瓶,以便在烟雾中能看清别人,并被别人看到,伦敦的交通几乎瘫痪。 烟雾使数千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从12月5日到8日这四天,已有四千至六千人死亡,多数是小孩和呼吸系统脆弱的人群。12月9日,烟雾被狂风驱散,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八千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当时举办的一场牛展销会上,不适应伦敦污浊毒空气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先是一头牛当场死亡,14头奄奄待毙,另有38头严重中毒。此时,伦敦雾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七倍,毒雾围城上升成为一桩社会事件,即“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政府主导强力控污 起初人们对大雾的认识是:环境灾害是工业发展必须接受的副产品。英国人一度还认为“煤火和高烟囱已经成为英国的独特”,以此为自豪。企业老板以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将使政府收入减少为由抵制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信奉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的英国政府不愿触动企业届的利益。 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新兴的英国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描写:“谢菲尔德是我见到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就直接升到街道上。 但是1952年冬天的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下决心与伦敦 雾开战。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减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区内禁止使用可以产生烟雾的燃料。发电厂和重工业作为排烟大户被强制搬迁到郊区。 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加髙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从而更好地疏散大气污染物。 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在这些刚性政策面前,烧煤产生的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减少放缓,空气污染明显好转。到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减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 年降到5天,伦敦此时已经可以丢掉“雾都”的绰号了。 伦敦战雾并没有到此为至。八十年代以后,汽车走进家庭,数量激增。汽车尾气取代煤烟成为英国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属气中的铅吸入人体后就再也无法排出,会严重影响人类后代的智力。铅问题遭到英国民众的强烈抗议,一张小女孩戴着防毒面具拿着抗议标语到英首相的唐宁街十号抗议的图片广为流传。 随后英国开始推行无铅汽油,但是到80年代末、90年代 初,人们发现汽车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稳定有机化合物等也极为有害,它们被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后,会发生复杂的光化学反应,产生以臭氧为主的多种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英国人此时已经对抗雾形成社会共识。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战雾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同心协力,减少一氧化碳等八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终极解决之道 英国政府半个世纪的战雾记证明,污染并非获得财富的必然副产品。严苛的环境政策出台后,英国经济并没有恶化,政府收入也没有减少,环境却越来越好了。 2000年以后,伦敦也开始关注空气中的PM2.5问题,现任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认为伦敦空气污染80%的肇因来自于车辆的尾气排放,因此于2003年推出交通拥堵费,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即使是美国大使馆的车队也照收不误。鲍里斯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鲍里斯市长本人则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伦敦市政府还搞出了很多抗污的新花样。如在伦敦市内污 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上投放一种由醋酸镁和醋酸钙构成的灰尘粘合剂,原理类似于胶水,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实践证明,吸附剂能减少空气污染14%之高。 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也毫不避讳,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外开放,英国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全民监督。政府治理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也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力抨击。 对于传统的排污源——工业企业,伦敦的办法是不能再让企业像以前那样一排了之,把治理污染的事件甩给全社会,而是让企业自身承担起排污造成的社会成本,如此以来,昂贵的成本压力使得企业不得不千方百计地减少排污,反而研制出了不少环保新技术。 今日伦敦已成为一座“绿色花园城市”,城区三分之一面积都被花园、公共绿地和森林覆盖,拥有100个社区花园、14个城市农场、80公里长的运河和50多个长满各种花草的自然保护区。 伦敦战雾经历为工业化的后来国家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是付出血的代价,重蹈英国先污染再艰难治理的老路,还是吸取英国的教训,早早探索与美好环境相和谐的发展之道,相信每一个人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 治理雾霾之历程简要回顾 雾霾污染也曾经困扰伦敦,根据《生命时报》驻伦敦记者的报道,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治理雾霾污染的一条出路。“雾都”、“阴霾”、“昏暗”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就细致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进入20世纪中期,英国人为摘掉“雾都”的帽子,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治理空气污染。 19世纪,英国进入工业急速发展期,伦敦工厂所产生废气形成极浓的灰黄色烟雾。20世纪50年代最为严重,“雾日”(即指视域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一年里平均多达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当时,歌剧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观众看不见舞台而中止,歌剧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场,出来却发现,大白天的伸手不见五指,水陆交通几近瘫痪。 据史料记载,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在这一周内,伦敦市因支气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脏衰竭死亡244人,结核病死亡77人,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有显著增加。 大雾持续到12月10日才渐渐散去。此后,英国人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 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后,英国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有效减少了烟尘和颗粒物。到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则进一步降到5天。 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抑制交通污染。包括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等。 1995年起,英国又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欧盟要求其成员国2012年空气不达标的天数不能超过35天,不然将面临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为了符合标准,早在2003年,伦敦市政府开始对进入市中心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并将此笔收入用来改善公交系统发展。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伦敦市在城市外围建有大型环形绿地面积达4434平方公里。政府决定尝试在街道使用一种 钙基粘合剂治理空气污染。这种粘合剂类似胶水,可吸附空气中的尘埃。街道清扫工已将这种新产品用于人口嘈杂、污染严重的城区,目前监测结果称这些区域的微粒已经下降了14,。英国民众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每日空气质量的发布情况。 美国城市洛杉矶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二战后,美国洛杉矶等多个城市曾相继陷入空气污染中,弥漫在空气中的污染物被称为“杀人尘”,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在采访过程中,美国的政府官员和专家告诉记者,“云开雾散”需多管齐下,科学标准、立法保障、政府监督„„一个都不能少。 南加州政府联合会负责空气质量问题的官员乔纳森?纳德勒说,上世纪50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针对空气污染问 题颁布多项立法和修正案,这是美国控制空气质量过程的基础环节。 1955年,美国出台第一部空气污染治理立法《空气污染控制法》;1965年出台的《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指出汽车尾气是一个重要的空气污染源。而美国国会在1963年通过的《洁净空气法》则成为最重要的一部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该法案首次指出空气污染是跨地区的全国性问题,美国此后开始根据该法案颁布全国空气质量标准。1990年开始实施的《洁净空气法》修正案,也规定了更严格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并对189种有毒污染物制定了新的控制标准。 颗粒污染物(PM)对公众健康影响巨大,从1997年开始,美国将颗粒物细分为细颗粒和粗颗粒分别监测,并设立了一套专门针对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即PM2.5)含量的新标准,因为PM2.5属于可吸入肺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尤其大。根据《洁净空气法》,环保署须定期审查空气质量监测标准。2006年,美国环保署针对PM2.5标准进行了最新一次修订,规定全美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任一地区、任一24小时周期内PM2.5最高浓度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而年平均浓度标准则是每立方米小于等于15微克。直径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间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标准为24小时周期内每立方米150微克。 在美国空气污染最严重时期,不少没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都会患上严重肺部疾病,而针对PM2.5等空气污染物的相关研究和标准制定是美国治理空气污染的科学保障。在此基础上,联邦各州实施各自的治理计划是美国空气污染控制的重要步骤。琼斯说,根据环保署制定的多项标准和政策,美国各州必须定期提交空气质量“达标”的详细实施计划。如果没有提交计划,或者没有有效执行计划,环保署将会采取强制性措施,确保达到空气质量标准。联邦政府部门如能源部、环保署等也不断推出各具特色的空气污染治理项目。 为帮助公众了解相关信息,环保署还在官方网站上实时公布空气质量指数。从表示“良好”的绿色到表示“危险”的暗红色,网站通过6种颜色表示空气污染情况。从地图上看,美国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均为绿色。 尽管控制空气污染成本很高,但事实证明,如果各方联动,空气质量可以得到较大提升。根据相关法律,发电站等污染源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不然就会遭到关停,而汽车如果尾气排放超标,则不能销售,更不能上路” 日本东京也曾十面“霾”伏治理对策 日本一如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也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弯路。北京目前的情况与三重县四日市市在1960年代,1970年代流行的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四日市哮喘”很类似。 翻阅史料发现,世界环境污染最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有四件发生在日本,可见战后日本的环境污染程度何其糟糕。(八大公害分别是比利时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二战后,“经济高增长”成为东京政府唯一的追求目标,而污染则被视为资本积累过程中必然的伴随物而被默认。随着钢铁、汽车、煤炭、电力等行业的大力推进,生产大规模扩张造成的工业污染使东京城市上空的烟雾增多,空气质量急剧恶化。与此同时,随着汽车的迅速普及,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日趋增长,引发了多起光化学烟雾事件。直至情况已恶化到严重影响到居民身体健康时,才使得东京政府逐步意识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做代价”。 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汽车 鉴于汽车尾气已成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源,东京都政府一方面限制车辆,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同时逐年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为了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东京都要求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带头参与二氧化碳的减排工作,努力开发推广“低能耗、二氧化碳低产出型”的产品。 此外,东京都政府将城市绿化建设视为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的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之一,在其《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从东京市内的任何一点向东西南北方向延伸250米的范围内,必须见到公园,否则就属于违法,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这也是为什么在寸土寸金的东京,街心公园还这么多的原因。 同时,东京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规定,在新建大型建筑设施时必须有一定比率的绿化面积,屋顶花园可以作为绿化面积使用。绿化面积超过一定的标准还有补助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所以放眼东京都的建筑,有不少都含有屋顶花园和墙上“草坪”的设计元素。 独创产官学模式治理大气污染 在治理大气方面,日本还有很多经验,例如在大学里特设公害问题学科,旨在为各地方自治体设立的“公害研究所”输送人才,形成良好的产业循环链。例如利用日本是岛国,四面临海,空气湿度大,大气环流运动频繁的自然条件,借助风力减轻地域的污染,将大气污染物排放到广阔的太平洋上使之稀释扩散等。总之,通过一系列大气环境控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东京的大气环境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成为日本其它城市治理大气污染的典范,同时“东京经验”也推动了日本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 结尾 位于茨城的日本国土环境研究所专家近日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表示,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时间。或是源于相近的经纬度及地理位置,专家称东京最糟糕时期的大气质量也就与现在的上海差不多,尚未恶化到如今 北京的地步。反观东京都尚且花了半个世纪才把充满着“铜臭味”的污浊空气过滤干净,对五到十年就能“漂白”北京的说法,实在是不容乐观 伦敦:从“雾都”到生态之城 上世纪50年代,伦敦雾霭重重酿成灾难,英国人自此痛定思痛大力整治环境,并实现产业转型,打造生态社会。时至今日,伦敦摘掉了“雾都”的帽子,蜕变为蓝天白云的“生态之城”,绿色产业成为英国的经济增长领域。从工业革命的先驱到生态文明的领跑者,英国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借鉴。 烟雾灾难推动环境整治 1952年12月,逆温层笼罩伦敦,连续数日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煤炭燃烧产生的粉尘、有毒气体和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整座城市弥漫着浓烈的“臭鸡蛋”气味。人们走在街头,甚至低头看不见自己的双脚。 许多伦敦市民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高发。从12月5日到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9日之后,雾霭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在付出生命的代价后,英国人痛下决心整治环境。1956年催生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1974年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保护条款,添加了控制噪音的条款。相继颁布的法令严格执行成为“雾都”获得新生的保证。 扩建绿地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伦敦虽然人口稠密,但人均绿化面积达24平方米,城市外围还建有大型环形绿化带。即使在寸土寸金的伦敦市中心,也仍旧保留着海德公园以及詹姆斯公园等大片绿地。 伦敦的巴特西发电站曾是英国最大的发电站,被认为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巅峰时期每周烧煤一万吨,每天消耗泰晤士河河水155万立方米。1989年,巴特西发电站正式关停。 2007年2月,时任伦敦市长利文斯通宣布环保规划,计划在20年内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把伦敦建成全球最环保的城市。根据规划,约750万伦敦市民将减少看电视的时间,换用节能灯泡。在商业领域,在节能和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被授予绿色奖章。 英国政府认识到,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既与燃料结构有关,也是人口、交通、工业高度集聚的结果,需要综合性治理,其中产业转型是关键,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着力打造低碳生态社会 现在的伦敦“雾都”不再,宛若一个生态的公园。伦敦从“雾都”向“生态之城”的转变,正是一些工业化国家实施经济转型、努力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缩影。 在今天的英国,绿色经济产业是目前为数不多的经济增长领域之一,预计至2015年每年的增长率将超过4%。绿色行业将创造40万个工作岗位,而且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升,到2020年,绿色行业从业者将有120万人。 按照英国政府的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的份额,40%的电力来自绿色能源,既包括对依赖煤炭的火电站进行“绿色改造”,也包括发展风电等绿色能源。到时英国温室气体排放要降低20%,石油需求降低7%。 为更好地建设生态社会,2007年9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在全国建设10个生态镇。同年11月,英国政府宣布将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选行“绿色评级”,以提高房屋能源利用率和减少排放。政府要求从2016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都必 须是“零排放”,此类环保住宅将享受免缴印花税的政策优惠。 政府还制定了推广太阳能的计划,补贴屋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作为一个岛国,英国还充分利用海上风能,其海上风电站的装机容量位居世界前列。 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英国人的生活质量,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游客。据英国官方统计,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英国共吸引海外游客59万人次。 节能低碳已成为英国社会生活的时尚。英国零售业巨头乐购率先建设了一些“零碳”超市,通过自备生物质发电机、建筑节能、循环利用雨水等方式打造低碳购物环境。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社区”更是声名远扬,这个约百户居民的小区是英国最大的低碳社区,是上海世博会零碳馆的原型,其建筑、生活等许多方面的低碳设计已成为标杆。 领跑探索生态文明 英国100多年来经历了田园牧歌到烟囱林立再回归绿色生态的发展历程,这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念和实践借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主任刘健说,一系列全球性环境与生态问题已经对人类发出警 告,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继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明。 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认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保运动兴起时,环境保护是流行的概念,后来是可持续发展,但近几十年,这些口号“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了”。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理念,包含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等很多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探索生态文明的建设中,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尽管整个社会都在努力向生态文明转型,但英国也存在一些焦虑。一个突出问题是,英国设置了较高的减排目标,但现行政策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政策力度不足,英国2017年的近期减排目标可能难以实现。2012年英国政府还暂停一些太阳能补贴计划,原因是大量住宅纷纷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补贴资金难以为继。 尽管前路崎岖,但在发展的同时,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是许多英国人共同的想法。谈到英国在世界低碳道路上的先驱角色,英国外交部前任气候变化特别代表约翰-阿什顿说:“我们相信低碳转变带来的机会将超过面临的风险。我们最终把这看作一场竞赛,跑在前面的将获得最高奖励。” 德国治污有上百项环保措施 百个空气清洁计划在行动 40多年前,穿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曾泛着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而今天,包括莱茵河流域在内的德国多数地区已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在此转变过程中,德国的100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功不可没。 德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如今已十分洁净,不过也有个别城市或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出欧盟标准。一旦某地区超标,当地州政府需与市、区政府合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出台一系列应对措施。 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具体方法无外乎两种。首先是限制释放颗粒物的行为。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许多地区选择设立“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第二就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安装颗粒过滤装置。德国立法机构曾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颗粒过滤装置的柴油机小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一般来说,德国已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等设定标准,地方政府在通过技术手段减排上发挥空间不大,主要还得依靠限 制排放行为的“硬措施”。当然,也有一些“软措施”可供选择,如呼吁民众节能减排,多搭乘公共交通出行等。 实际上,排放可吸入颗粒物几乎人人有份,减少排放自然人人有责。交通领域,车辆应安装颗粒过滤装置;工业领域,工厂应注意减少排污;农业领域,农户可借力生态农业,优化饲养种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则应使用可再生能源,注重节能减排。 具体到个人,环境专家建议民众出行时长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短途骑车或步行。私家车尽量选择排量小、污染小的车辆。在家不要乱烧树叶和木头,选择节能减排的采暖方式,如天然气集中供暖,使用节能家电和可再生能源。 限排减排软硬兼施 德国工业发达,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备受全球瞩目。记者日前采访德国联邦环境局了解到,德国重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来防治雾霾天气,并完善应急举措和长效机制,提高空气质量。 推行欧盟强制标准 硬软措施到位 自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对可吸入颗粒物(PM 10)上限作出严格限制,规定空气中PM 10年均浓度不得高于40 微克每立方米,日均浓度超过50微克每立方米的天数不得超过35天。一旦浓度超标,欧盟成员国均有义务启动自己的“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 “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限制释放颗粒物,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并设立“环保区域”,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二是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给汽车安装微粒过滤装置。德国于2007年立法补贴安装微粒过滤装置的柴油发动机汽车,并对未安装过滤装置的车辆征收附加费。 40多年前,穿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泛着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而今,包括莱茵河流域在内的德国多数地区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与德国实施“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密不可分。 欧盟对汽车尾气排放设定严格标准,“欧4”和“欧5”标准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开始实施,因此成员国各级政府通过技术手段在汽车减排上发挥的空间不大,主要还是依靠限制排放的“硬措施”。此外,德国还采取了一些“软措施”,如呼吁民众节能减排,使用节能家电、多搭乘公共交通以及骑车出行等。 在德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如今已十分洁净,不过也有个别城市或地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时会超出欧盟标准。一旦超标,当地州政府须与市区政府合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出台系列应对措施。 快速应对污染 强化长效机制 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快速应对:一是对部分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二是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三是限制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运作。此外,还要注意避免燃烧木头、焚烧垃圾等行为。 空气污染严重可能导致市民出现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老年人、儿童以及身体虚弱者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在空气受到污染的城市,政府和社会机构会通过各种渠道告诫民众尽可能待在室内,减少外出,避免运动等体力消耗,并戴上口罩出行。 为减少雾霾天气带来的污染,除上述短期措施外,德国还采取一些长效机制提高空气质量: 一、对所有机动车设定排放标准。如对小汽车、轻型或重型卡车、大巴、摩托车等各类车辆都设定排放上限。1月4日,欧盟委员会新发布公告称,对部分新款公交车和重型 卡车执行“欧6”排放新规。按照“欧6”标准,欧盟境内部分公交车和重型卡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含量要比此前执行的“欧5”标准分别低80%和66%。 二、严格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排放标准。2008年,欧盟投票通过《工业排放指令》,计划于2013年开始执行。指令对于燃煤电厂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的排放制定更严格的监管标准。根据指令,燃煤电厂的运营商必须出示“可行的最佳技术”证明对环境影响的减少,以此获得继续经营的许可,否则将被关停。但是,在强化燃煤电厂排放监管的同时,欧盟也赋予成员国一定灵活性。 三、规定机械设备排放标准。自2011年1月起,欧洲对部分柴油发动机非道路机械执行新排放标准,为满足限值,柴油发动机必颓配备微粒过滤器。 提升环保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 德国民众认识到减少排放人人有责,树立了较强的环保意识,如工厂自觉减少排污,农户借力生态农业,优化饲养种植方法,居民生活多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德国人的环保工作相当到位。”来德国13年,目前在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首府杜塞尔多夫做药剂师的汪楠告诉记者,在德国,一直都是蓝天白云,虽然夏季以雨季居多, 但蓝天是不变的。汪楠说,鲁尔工业区位于他所在的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境内,该州城市科隆一直以来工业发达,以致科隆大教堂曾长期受到工业废气和酸雨的污染,周身变成了黑色。德国也经历过环境治理的阵痛,德国人环保意识的提升也有一段历程。 随着时间推移,德国人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例如树木是城市里最重要的公共财产之一,受法律严格保护。如果想移动或砍伐任何树木,都要向政府申请,否则就违法。德国很多大城市中心设有自然保护区,如科隆大学附近就是绵延几公里的草坪和绿树,很多大学生课余时间在上面踢足球。这里不但草坪常绿,而且野生的兔子窝随处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融洽。 法国:应急和长期措施双管齐下防治污染 法国的蓝天白云常令不少中国游客欣羡不已。但法国卫生监测所发布的公报显示,2004年至2006年,巴黎、马赛和里昂等9个法国城市空气中PM2.5年平均浓度均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标准的上限。为改善空气质量,法国采取应急和长期措施双管齐下的办法防治空气污染。 法国空气质量监测协会负责监测空气污染物浓度,向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根据空气质量监测协会提供的数据, 法国环境与能源管理局每天会在网站上发布当日与次日空气质量指数图,并就如何改善空气质量提出建议。 空气质量指数图包括空气中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这四种污染物的监测数据,并按污染程度将空气质量分成1至10级。当污染物指数超标时,地方政府会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向公众提供卫生建议。 2003年夏天,由于持续高温天气、强烈光照和无风等原因,法国大部分地区大气臭氧浓度持续数日超标。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环境里,老人、儿童以及一些易过敏人群容易出现皮肤刺痒、眼睛刺痛、呼吸不畅和咳嗽等症状。因此,法国环境部门呼吁儿童、老人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一切激烈的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此外,政府还呼吁公众调节生活方式,减少会导致臭氧浓度增加的污染物排放,如降低汽车行驶速度等。 除应急措施外,法国还制定了一些国家或地方层面的长期措施。法国于2010年颁布了空气质量法令,规定了PM2.5和PM10的浓度上限。此外,法国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案,如减排方案、颗粒物方案、碳排放交易体系、地方空气质量方案和大气保护方案等。 法国公共卫生高级委员会在2012年4月公布的空气颗粒物污染报告中提出新的保护公众健康的建议,尤其是肺病和心脏病患者、幼龄儿童与老年人等敏感人群。建议指出,当PM10浓度超过每立方米80微克时,敏感人群应减少甚至避免户外活动与激烈的体育运动,哮喘患者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使用吸入类药物的次数;健康人群如果出现咳嗽、呼吸困难或咽喉痛等症状,也应减少户外活动与激烈的体育运动。 美国:提高空气质量“从我做起” 空气污染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针对空气污染,美国不仅及时发布公众易懂的信息,还向公众提供在空气污染的日子如何保护健康、平时如何“从我做起”提高空气质量的小贴士。 美国的空气污染主要由六大因素所致:气态污染物、温室气体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可吸入颗粒物(PM)以及气候影响。 美国环保署等机构合作设立了“空气质量指数”,向公众提供有关地方空气质量以及空气污染水平是否达到威胁公众健康的及时、易懂信息。登录美国环保署等机构合办的AIRNow网站,可以查询全美各地动态空气质量指数图、臭氧 指数图、PM2.5指数图以及根据各指数列出的全美空气质量最差的5个地点。 根据可吸入颗粒物水平,环保署将各地的空气质量分为三类:未达标、达标或虽然数据不足但可被认为达标。如果某个区域被列为未达标,所在的州和地方政府需要在3年内制定执行计划,列出该地如何减少导致可吸入颗粒物聚集的污染物排放,以达到并保持环保署列出的空气质量标准。 AIRNow网站认为,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越长、活动得越剧烈,受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影响的机会就越大;在户外空气质量不佳的情况下,要想减少接触可吸入颗粒物,就需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或降低活动强度。此外,应该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尽量将户外活动安排在可吸入颗粒物水平较低的时段,且不要在交通繁忙的路边等可吸入颗粒物水平相对较高的地点锻炼。 在户外可吸入颗粒物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水平也会相应提高,某些过滤设备和空气净化器有助于降低这类污染物的水平。此外,不在室内吸烟以及减少使用蜡烛、壁炉等也有助于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水平。 美国环保署列出了一些小贴士,提示人们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有助于提高空气质量。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 电,夏天将空调温度稍微调高些,冬天稍微调低点;购买带有“能源之星”标识的家用和办公用设备;在可能的情况下拼车、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在可吸入颗粒物水平较高的日子里,减少乘车外出的次数,减少或停止使用壁炉或烧木头的炉子;避免使用燃气割草机和其他花园机械;避免燃烧叶子、垃圾及其他物质。 空气污染之下,无人可做看客。食品能“特供”,空气和整体生态环境不能区分何人居庙堂者何人处江湖。治理空气污染,人人均有责任,此事刻不容缓。
/
本文档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治污治雾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经验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