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路漫漫其修远

2017-09-27 11页 doc 26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路漫漫其修远路漫漫其修远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 2(制作读书卡片,掌握论据材料。 3(学习略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4(学习本文总?分?总的构思方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培养多读、 多写、多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
路漫漫其修远
路漫漫其修远 《路漫漫其修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 2(制作读书卡片,掌握论据材料。 3(学习略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4(学习本文总?分?总的构思方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培养多读、 多写、多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思路,掌握本文中心论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语文学习”,即“学好语文要多读、多写、多思”。 2(学习略读文章的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教学难点】 作者读书思想的感知。 【教学方法】 1(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 2(联系自我学习体验,从中学到读书经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可由名人谈读书的名言引入 二、解题 1(标题出自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名著《离骚》。后半句“吾将上下而求索”,整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高洁志向的不懈追求。本文以此诗句为题,意在说明:语文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学习语文应当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求索,不断进取,要多读、多写、多思,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作者简介:罗洛(1927—1998)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5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等,还有集《法国现代诗选》、《萨福抒情诗集》,杂文集《人与生活》,评论集《诗的随想录》等。同时参加《呼吸》、《荒鸡》、《奔星》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工作。1949年后在上海任记者和编辑,1958年调青海,转入科学部门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他留下几百万字的文稿,包括他在大西北工作25年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译著,后经整理出版《罗洛文集》。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 (一)课文总体分析 1(本文是什么文体,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是议论文。 标题引用屈原的诗句,有以下两层意思: (1)指明学习语文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2)说明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 ,因而需要探索精神。 引用屈原诗句,既是比喻手法,又具有形象、贴切的特点,点明了学习的长期性和创造性。 2(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学习语文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培养多读、多写、多思的习惯。 这是一篇介绍学习方法的议论性文章。文章开篇,总写了学习语文应该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分别 论述,最后加以收尾,文章结构严密而紧凑。 3(本文的结构应该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提出学习语文应该多读、多写、多思。 第二部分(第4,21自然段)分三层具体介绍多读、多写、多思的重要性和具体做法。 (1)(第4,10自然段)具体论述多读的重要意义。 (2)(第11,17自然段)具体论述多写的意义。 (3)(第18,21自然段)具体论述多思的意义。 第三部分(第22,23自然段)总结全文号召人们继续学习下去,并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坚持不懈的过程。 4(作者介绍“多读”,主要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主要用了例证法。以作者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多读的意义。分三段说自己的读书心得: (1)在私塾时,基本上都把它们背下来,将来学习时就省劲多了。 (2)初中时,广泛地阅读名家的作品,作者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3)高中,在语文老师的指引下,读外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遨游”。 最后作者说出自己的深刻体会——学生时代是读书最好的时光。 5(作者是如何议论“多写”对提高语文素养的重大意义的, 明确:用例证法,辅以古语、古诗词来增强论述的力度。 先从读和写的辩证关系说起,指出“多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即使是写一封信、一篇作文„„也需要相当时间的磨炼” 。 接着,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了三个方面的例证:经常写读书笔记、养成每天写作的习惯、有能力的话还可以搞点。 6(“多思”对于提高语文素养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利于培养和养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写作中多思贵在去陈言,立新意; 特别是文艺作品,更需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独创性。 对于一篇文章,既有外在的“形”(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及格律的声韵等等); 又有内在的“神”(如文章的思想、精神、风格、韵味等等)。只有反复阅读、反复思考才能掌握内涵的精华。写作时,只有反复思考、反复修改,才能使作品趋于完美。 7(第19自然段中多思是具体指哪两个方面的, 明确:先从反面论述不多思的不良后果,从而得出读书要多思; 对“写作”中的多思,是从构思的角度正反对比进行论述的。 8(第20自然段中,引用俗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强化作者的观点。 四、课上练习 1(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 )的过程。 A(止境 B(尽头 C(边际 D(未知数 2(当时我对外国文学正有浓厚的兴趣,便把它当作导游图,引我在世界文学的百花园中( ) A(游泳 B(遨游 C(游乐 D(玩乐 3(习惯以后,就不会感到( ),拿起笔就很顺当地写下去了。 A(笔涩 B(手生 C(陌生 D(困苦 4(读书要多思,否则容易( )食而不化。 A(生吞活剥 B(囫囵吞枣 C(不消化 D(生病 5(我从事写作多年了,但拿起笔来还是常常感到( ) A(辞不达意 B(文不对题 C(不知所云 D(无从说起 6(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提高语文素养需要“求索”精神,是因为( ) A(因为写作是一种练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练习,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B(因为写作是一种思考,阅读是参与作者的思考,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C(因为写作是一种劳动,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劳动,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D(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求索或者探索。 答案为:1(A 2(B 3(A 4(B 5(A 6(D 第二课时 一、 重点句、段的理解 1.如何理解第1自然段中“学习是一个过程,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这一句子的意思, 明确:这是一个意义呈递进关系的句子。 “没有止境”,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定作用,点明“学海无涯”的特点。这一句在文章的开篇,点明要谈的问题,纠正某些人认为“识几个字就够用了”的浅薄认识,为后文进一步提出论题作了铺垫。 2.下面一个自然段中,“为什么强调‘求索’精神,这一自然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说来~语文素养包括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这两种能力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写。不过~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或者要写一篇比较令人满意的文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而需要加上一条:多思。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阅读是参与作者的创造~因而需要思索~或者探索。 明确:在文章中的作用是解题和点题。这是设问句。作者用设问开头,使人明确作者要问的是“思索”。接着从提高语文素养方面来谈,突出明确“求索”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作者在本文中要谈的主题更加全面明确。 3.如何理解第3自然段“多读、多写、多思,这三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但为了叙述方便,下面还是结合自己的体会,分三个方面来说,”这一自然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点明作者谈论的主旨和文章的结构脉络,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这是过渡自然段。既点明了作者要谈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同时也点明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并引出下文作者要分别谈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4.第4自然段“先谈多读。我是喜欢读书的,但比起一些前辈来,我读的书很少,也不够系统。不过有时我和一些年轻的同志聊天,发现他们读的书比我还要少,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这一自然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了多读的重要性。作者先从多读谈起。明确了多读在提高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作者结合自身的体例来谈,更有说服力。同时点明某些年轻同志存在的读书太少的缺点,表现作者对年轻同志的关怀。 5.第9自然段,“总之,我觉得,学生时代是读书的最好时光,那时分心的事情较少,记忆力也比较强,多 读点书,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至于要读什么书,当然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总写多读的重要意义。 作者在这时主要对青年人谈读书的重要性。因此结合青年人的自身特点,更具有现实意义,对正在成长时期的学生具有重要的警策作用。 6.第13自然段,如何理解“除了多读,多写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这当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作家,没有这个必要,也没有这个可能。但是即使是写写一封信,一篇 作文,能够写得文理通顺,明白晓畅,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需要相当时间的刻苦磨炼。”这自然段文字的意思, 明确:进一步明确多写的现实意义。 首先点明了多写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接着表明多写的现实意义,从而解除了某些人对作者观点的误解。 7.第17自然段,“也许应该补充一点,语文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是知识、思想和感情的载体。真正要写出好文章,除了文字表达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不过这已涉及另外一些问题,不是本文要所要论述的,这里就不多说了。”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明确本文的观点,避免以偏概全。 本文要谈论的是关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而不是有关其他学习方面的内容。这一自然段补充说明,就避免了有的人对作者观点的误解,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客观性。 8.第22自然段,“前面曾经提到过,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没有止境的过程„„总之一句话,还需要继续学习下去。”这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总结全文。作者在篇 末与开篇呼应。“语文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点明求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的特点, 并结合自己40多年的现身说法,进一步印证自己的观点:“学习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吾将上下而求索”。 9(第23自然段,“路漫漫其修远„„,重要的是坚定地不停歇地向前走去。”这一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与标题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一体。 作者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前句为标题,在文末以后半句作结语,使得文章的主题“学无止境,继续探索”,更加明确、突出,结构上更加严密和合理。 二、 写作特点 1(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从三个方面(多读、多写、多思)展开论述。 2(有点有面,点面结合。作者以语文学习为“点”来介绍学习的艰苦和长期性,又结合自身的经历介绍经验,使广大读者从中受到教诲和启发。不同的知识,不同的人,在学习方法和经验上都是许多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作者以语文学习为例,并结合个人的感受和体会来加以论证,给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经验和方法。 3(例证、引用等论证方法的合理运用,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课文以自身的经历、经验为主,引用格言、名句为点睛之笔,使得论证更为贴切,更有说服力。 三、课上练习 1(“也许应该补充一点,语文毕竟是一种工具,是知识、思想和感情的载体。真正要写出好文章, 除了文字表达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历。不过这已涉另外一些问题,不是本文所要表述的,这就不必多说了。”这自然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明确本文的观点,避免以偏概全。 本文要谈论的是关于提高语文素养的问题,而不是有关其他学习方面的内容。这一自然段补充说明,就避免了有的人对作者观点的误解,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客观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我想有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甲,~我国有丰富的文化传统~许多经历过 时间检验的古典作品~为学习语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为了能够利用这份丰富的遗产~需要对古代汉语有所了解~至少要能读懂一般的古籍。,乙,~我们现在讲话~写文章~用的都是现代汉语。要学好现代汉语~应该多读一些现代的文学作品。如果能把《鲁迅全集》通读一遍~不仅对于搞文学的~就是对于搞科学的~也会有莫大益处。,丙,~应该至少学好一门外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不可能是封闭的~它必然要受到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以文学为例~现当代中国文学曾经受到外国文学有益的影响。许多优秀的作家 同时也翻译家~这绝不是偶然的。他们在翻译外国作品的过程中~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1)甲、乙、丙处应该填的词语是什么, 明确:首先、其次、此外。 (2)甲,表明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要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3)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要学习现代文学作品。 (4)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 3.“我年轻时有个胡涂想法,认为凡是印在书上的东西,一定是不错的。后来书读多了,才逐渐发现 并不是这么回事。常常遇到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或者是似而非的观点,需要自己去( )。在读书中养成思索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和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至于写作贵在养成思索的习惯,这是大有益处的。” (1)这里的作者的“胡涂想法”是指( ) A(认为凡是印在书上的东西,一定是不错的 B(书中的相互矛盾的说法 C(书中的是似而非的观点 D(不应该多读书,也不必多读书 答案:A (2)作者这里说明读书应该( ) A(读书要多读 B(读书要多写 C(读书要多思 D(读书要多读多写多思 答案:C (3)括号中应该填的词语依次是是什么, 答案:比较、分析、鉴别 (4)这自然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自己为例,纠正某些人的错误认识,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准确。 4. 阅读第19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读书需要多思~否则容易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或者浮光掠影~掩卷即忘。写作更需要多思。一般写文章~总是要先打个“腹稿”~即先在脑子里想好结构、立意、层次等等~然后才动笔。没有经过精心构思的文章~容易出现结构松散、层次不清、语言乏味等毛病。” (1)本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案:关于多思的问题。 (2)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答案:是从两个方面论述的:一是“读需要多思”;二是“写作更需要多思。” (3)解释词语: A(囫囵吞枣——把枣子整个地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混,或学习生吞活剥、不求甚解。 B(食而不化——比喻读书不求甚解,学习没有效果。 C(浮光掠影——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仔细,印象不深。 D(语言泛味——语言干巴巴,平淡而无味。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写作更需要多思”的, 答案:一是正面论述要打腹稿,二是反面论述不精心构思会出现问题。 四、 作者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从多读、多写、多思三个方面,运用举例、引用等方法加以论证,结合自身经验,点面结合,充分论述了学习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这一观点,对于求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
本文档为【路漫漫其修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