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移动电信联通

2018-11-09 50页 doc 379KB 7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9226

暂无简介

举报
移动电信联通移动电信联通 电信和网通原是一家后来分开的。是经营有线电话业务的。北方叫网通。南方叫电信。后来北方也有电信,南方也有网通。 现在联通和网通合在一起了,通称联通。 至于移动和电信合没合不清楚。 铁通是铁路部门建立的电话经营企业。经营有线电话业务 移动和联通是经营无线通信业务。手机的。 我主要针对网络的发展,跟大家共同讨论一些我们关心的话题。 我大概分成三部分内容。第一,市场发展的趋势。第二,技术发展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现在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三,我们中国移动在未来网络演进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市场发展的趋...
移动电信联通
移动电信联通 电信和网通原是一家后来分开的。是经营有线电话业务的。北方叫网通。南方叫电信。后来北方也有电信,南方也有网通。 现在联通和网通合在一起了,通称联通。 至于移动和电信合没合不清楚。 铁通是铁路部门建立的电话经营企业。经营有线电话业务 移动和联通是经营无线通信业务。手机的。 我主要针对网络的发展,跟大家共同讨论一些我们关心的话。 我大概分成三部分内容。第一,市场发展的趋势。第二,技术发展的趋势。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现在通信市场的发展趋势。第三,我们中国移动在未来网络演进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市场发展的趋势 第一,从移动网络的发展方面来看,最大特点是网络在发达城市逐渐走向了饱和。但是,在第二级和第三级城市,中国还是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在发达城市,用户量的发展到了一个饱和期,可是使用量还在大量地增长。所以,网络建设还在持续高速发展。 从中国移动目前的建设来看,我们的网络是以每两年翻倍的速度发展。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可以看到,今年MoU(平均每个用户每月网络的使用量,我们叫做MoU)平均增长超过40%,现在已经超过了400分钟。那么相比较而言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因为美国的移动用户平均使用量每个月超过了800分钟。在发达的市场,用户的成长基本上已经饱和。但是,在使用方面,还 在不断地增加。那么在欠发达的市场和新兴市场,我们的网络还是有巨大的发展机会。很明显,现在的移动电话的发展还是非常迅速的。成熟并且低成本的GSM终端,为新兴市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目前,GSM的容量问题并没有成为这个市场发展的瓶颈,从2007年到2011年,全世界会增加10亿的GSM用户,将成为我们所谓的下一个10亿用户。为什么是GSM用户而不是移动用户,因为下一个10亿用户会使用低成本的技术,这些市场都是低成本市场。迫使我们要更加关注GSM的发展和它的演进。 第二,语音通信在整个运营商的收入里面逐渐下降。增值业务的增长,特别是用户增值服务的使用量在迅速地上升。 非语音业务,像音乐服务现在已经成为非常主流的增值业务之一。比如彩铃业务,我们的总用户数是5亿4千万左右,然而彩铃用户就超过了2亿。数据业务的增长,也是及其迅猛的。于是,我们数据业务的收储已经超过了中国移动总收入的30%。 移动新媒体是下一个比较重要的发展方向,基于3G技术的支持,和手机、电视的集成,以及包括对于移动音乐的全曲下载。这些都反映了移动作为一个媒体,已经逐渐地产生了其重大的市场效益。中国移动手机报,已经成为了中国移动非常特殊的优势,手机报不可能长篇大论,但是它可以非常迅速、及时地反映热点新闻。它也可以很方便地为老百姓提供及时消息。自从我用了手机报以后,几乎90%的第一手新闻都是从手机报看来的,因为我白天比较忙,上网都是晚上,然后我再去跟踪手机报的新闻,那么手机报像导读一样。 这次的十七大,我们中国移动利用手机报这个媒体,为十七大做了7期的手机报专题,所有内容都免费提供给中国移动手机报用户。这个已经起到了非常好的效应,它同时产生了一个新媒体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互动性。我们又把读者的回音直接编辑到手机报的特别报告里面,让手机报的读者能够看到。这种互动的服务,产生了极其正面的报道。很多的主流媒体,包括中央的主流媒体,都特别报道了手机报对于十七大宣传非常重要的促进的作用。 技术发展的趋势 移动终端和即时通信是一个非常有机的组合。因为移动终端对用户在线的管理,有很大的优势。几乎每一个用户来说,你跟手机在一起的机会远远超过了你跟PC在一起的机会。所以,即时通信的发展,对于移动通信下一步 互联网的建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核心的应用。将来对于社区网络的建设和移动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牵引作用。 我们未来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重点,是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手机作为一个重要的通信工具,它将继续成为一个非常有效地语音通信工具。但是,语音通信在整个移动通信价值链里面的含量,随着网络的发展、随着网络带宽的提高,逐渐地变成一个比较低价值的工具。未来移动通信方向的发展,就是使互联网有效地进入移动通信。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要把互联网变成移动化。我们过去WAP的建设,都是想办法把互联网的内容进行修改,让它变成移动化,这个很明显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我们中国移动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移动的互联网的接入。换句话说,下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发展是同步的,会采用同样的协议、同样的运用,那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带宽,使用户体验不能够真正地产生互联网的效应。 提高终端的超系统的能力、提高终端的处理能力等,使用户产生特殊的感觉。像移动搜索、移动社区以地址服务的,以及跟媒体多重的组合,包括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和流媒体、音乐这些的整体组合。所以,移动互联网代表了我们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未来的方向。 不管是移动通信发展的方向,还是宽带通信发展的方向,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逐渐地使我们能够统一互联网未来的应用发展方向。宽带的市场,一定会领先于移动来开发很多具有重要的用户体验的应用。那么移动通信的技术逐渐地能够赶上和达到宽带网络在互联网的体验。这种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移动就是上网,然后进入了媒体,最后进入了一个高清技术的媒体体验的发展阶段。从外一个方向你看企业一定是开始进行IT,进行信息化的发展。下一步就应该是把信息化的工作,搬到移动终端上去,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的移动信息化。 要支持这种移动信息化,我们需要进行哪些技术的演进呢,我们知道在主要的技术发展上面,全世界大概主要有三方面比较重要的移动技术。 这个里面反映到了两大阵营,但是有三个主要的方面,第一个是GSM阵营,这是世界上最主流的移动通信的。第二个是CDMA2000的阵营,CDMA2000阵营的发展主要是以北美为核心,到韩国、日本。CDMA的发展,在 3G的基础上,它的成熟度比GSM的阵营还要在发展。它由于带宽的要求和使用的用户不多,所以在下一代的移动通信,CDMA的技术逐渐地遇到一些困难。现在估计CDMA下一步的发展,就不会有很大的发展方向。很多的CDMA的运营商的发展方向,他们可能要加入GSM的阵营。我们国家的TD是属于GSM阵营的,它跟CDMA和WCDMA都是承袭了GSM阵营。现在的802.16和WiMAX是一个新的阵营。从历史的角度说,移动通信刚刚开始的10年,是一个新的阵营,那么后10年是两大阵营,现在是三个阵营。我们现在面临的是未来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历史证明,我们最终一定是应该采用国际统一的通信标准。因为移动通信它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就是漫游。这个我觉得是在第四代的移动通信发展方面,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使得我们全世界可以逐渐地走向统一的标准。 为什么这么说呢,WiMAX是一个先锋,倡导了OFDM和MIMO的发展,UMB是CDMA2000的发展技术,也提出了OFDM和MIMO的发展技术,那么我们3GPPE也提出了OFDM和MIMO的技术。我们也认为OFDM、MIMO技术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全世界的技术发展方向,基本上都走向了共同的技术,就是OFDM和MIMO的发展。那么这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机会,使得我们有可能全世界所有的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都可以产生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我们能够逐渐走向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的发展方向。我们中国移动是在国际的各种场合,在我们中国的标准协会、信息产业部一起的推动下走向世界这样一个方向,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国情,我们是一个外向型的经济,所以也符合我们国家的利益。那么从我们中国移动的角度来说,走向世界这样的发展是符合我们未来发展方向的。 那么刚刚我说了,GSM的技术不是一个短期之内会淘汰的技术。下一个10亿的用户还会在GSM技术上面,所以在未来的5年,甚至是10年,GSM技术都会是一个比较主流的接入技术。在满足基本的语音通信和基本的数据通信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开始思考GSM的下一代。所以我们中国移动今年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NG-GSM,我们不是仅仅使用GSM就行了,还要思考为什么我们不把3G技术里面产生的重要的技术创新用到GSM呢,为什么我们不把GSM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推进一步呢,我们有很多很新的天线的制造方法,包括多天线和MIMO的技术,我们有和义务让GSM的技术得到发扬光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明确了重大的发展方向。 第一个是网络的平坦化,软交换,从今年开始我们中国移动基本上都是新建的网络,100%软交换。从历史上来看,我们全网的IP化已经超过了50%。那么在座的各位,你们打的两通电话,其中一通是通过软交换的。所以,中国移动的50%是在网络上采用了软交换。我们的IP化还是在核心网,我们希望推到接入网,基站最终全面实现IP化。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把基站的建设推向第二代基站、第三代基站、第四代基站,逐渐形成统一的基站架构。这是一个基站的基本架构,这是一个统一的基站平台,这是面向未来进行设计、建设和网络的优化。 刚刚我讲到了非常重要的发展,就是现有的无线电通信的技术,在第二代,主要是窄带的,GSM的载频是200千赫兹,TD-SCDMA的载频是1.28兆/赫兹,WCDMA的载频是500兆/赫兹。宽带的无线电是非常优化的节省资源的技术。那么我们可以用速度的方法在GSM方面应用,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系统 的成本,而且有效地提高系统的寿命。进行调整和修改的时候,整个无线电的前端设备是不需要进行修改的,或者是需要很少量的修改。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大家在工程方面比较熟悉的都知道,在基站建设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射频拉远的技术。可以这样理解,我的基站池和光纤,如果可以用射频拉远的技术,那么成本是可以节约的。我们今天在大量地使用射频拉远的技术,也希望将来可以用到下一代基站建设上面去。 那么我们第三代技术的创新,可以反映到第二代的技术上面,同时保护了未来运营商的投资和网络演进方面优化所掌握的优势。其他还有很多的细节,就不讲了。包括我们现在在研究,用更新的技术是不是可以把能源的消耗降到更低,使我们走向一个清洁的无线通信网。 3G技术的发展,从世界上面来讲,我们看到了热点。什么热点呢,HSPA。就是说3G技术真正能够产生重大的发展动力的,实际上我们在欧洲也看到了,当HSPA进入网络的时候,用户开始对它产生兴趣了。最近我们看到,像苹果的iPhone,它是非常优秀的PDA手机,它的屏幕是3.5英寸,比传统的手机大。 有一个很重要的统计,美国的AT&T发现,用苹果手机的人,3G技术的使用量是普通手机使用量的20倍。那么,这样3G的技术马上进入热点,很多的用户就很迅速地进入3G的网络。 3G的技术能不能满足下一代移动通信的要求呢,实际上,如果现有的3G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带宽的要求,你会发现平均小区提供的带宽,远远低于实质上客户对带宽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下一代的技术的发展,就是我们讲到OFDM,LTE技术的发展则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高5倍到10倍的带宽,那么它能不能满足呢,我们的看法是它还是不能满足未来宽带通信的发展,就算我们到了第四代实际上它还是不能满足的。那么它到了一个什么水平呢,就是我们感觉到到了有效的水平。所以,HSPA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的兴趣,能够有效地刺激这个市场的发展。那么到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时候,可能可以有效地服务,但是还是不能满足带宽的要求,最终导致我们移动通信网发生很重大的变革。这就包含了技术的发展,甚至是我们网络结构的发展也要发生变化。 我们看到很多的运营商,特别是国际运营商,他们已经等不急了。对LTE、对OFDM、MIMO技术的发展,直接反映到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现在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时间表 NGMN,我们中国移动和9家世界上主要的运营商,这基本上代表了国际市场最主流的运营商,我们提出了时间表。我们希望LTE技术的发展要加速,希望它能够在2009年进行商业使用。 移动运营商在下一代的移动通信的网络当中,对带宽提出了重要的要求,这个网络必须提供足量的带宽。实际上对于带宽还有其他的要求,等一下我再给大家做介绍。 中国移动在未来网络演进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我们中国移动现在已经积极展开下一代网络推进的工作。第一,我觉得我们中国移动特别是在政府的鼓励和要求之下,要起到引领和发展的作用。中国移动要通过信息引领发展,通过技术评估来选择优秀的技术。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信息,我也希望能够传递中国移动有这种勇气和信心来带动行业的发展。 第二个观点是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帮助国家来推动这种发展。我们要帮助国家有效地介入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引入中国的制度。中国知识产权,我们形成联盟,这是我们的义务,我们也愿意为大家服务,来帮助我们中国的厂商把中国知识产权有效地步入国际标准制定。这是个非常重大的模式,关系到我们国家自主创新、有效地跟国际接轨。我们中国移动有责任和义务愿意跟大家合作。希望大家跟我们联络,我们帮助你们制定一些策略,让你们的专利,就是你们的IPR,能够有地进入国际标准。 第三,我们要带动知识创新,大家也知道,我们中国移动过去是设备制造商,做了12年手机基础端,严格地说,我们不是一个运营商,运营商的愿望体现了一个基本的观点,改变带动创新,这是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技术创新,也就是行业发展,我们引领行业,带动行业,鼓励大家来发展。中国移动也不跟我们的供应商竞争,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家尽快地、更好地、更节省资金地来发展创新的技术。 也需要符合现代国家提出的战略指标,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跟我们过去建设的方法是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现在是希望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跟 大家有密切的合作。换句话说,在产品策划、设计上面,我们希望能够早些跟大家建立合作关系,这将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建设一个和谐的产业环境,在使整个产业对资源研究,包含了我们跟我们上游的厂商,包含了我们跟我们的下游客户,跟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大家一起建构和谐的环境。使固网感觉到产业的发展和客户的服务,以及专利IPR标准这些所有的东西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协商未来对我们中国移动通信的引领。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在E时代所做的一些早期的工作。E时代的通信从某一中角度讲是一个认为的做法。第一代是模拟的,第二代是数字的,第三代还是数字的。如果说CDMA2000的话,严格的说应该是第二代,只是基于第二代的技术。因为有了第三代,第四代都是数字无线电的发展,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四代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脱离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核心技术发展的方向。第四代移动通信,就是已经从一个以覆盖和语音通讯作为主流发展方向,转换为以数据和互联网作为主流的发展方向。所以说,第四代向移动互联网发展,不如说第四代向移动通信网发展。第四代的发展直接反映了移动互联网对网络的要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第一个观念是必须要永远在线。现在我们的GPRS是可以永远在线,对现有的网络覆盖是非常大的。我们的3亿4千万的用户每一个人都在线的话,现在的GPRS网络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3G的网络,它的建设直接反映了现有网络的无线模式,它要低成本,必须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第二个是QoS的机制,客户的服务是要有不同要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一 定要对高端客户进行区别化的服务,所以Qos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效应。 在07年的11月底,我们要举行一个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会议,这是一个高端的国际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们要就移动的互联网,就网络建设和移动互联网在服务建设方面,针对技术高层次的技术交流。这个会议是由中国移动主办的,围绕技术问题,进行研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希望大家踊跃参加我们的研讨会议。它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会议,我们会请很多非常有实力、有名的技术专家来参加研讨,带来非常好的论文。我们要求所来的人,全都不带任何的宣传资料,全部实事求的发表具有独特见解的技术观点。 那么现在我给大家讲一下,中国移动的副院长王晓云也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移动下一个阶段发展的要求。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我们希望首先要对网络的服务提出要求,过去我们运营商基本上是对技术进行创新的。我们中国移动现在提出了一个框架性的要求,最主要的是网络的服务要求,它是端到端的技术要求。我们赋予了一个意义,叫做WiiSE。同时,它也是英语的谐音,就是聪明的意思。这个反过来想这些设计,在这个里面,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未来的网络,它不可能是一个单一的技术网络,我们叫做多连接和多应用的。换句话说,它有多种无线电接入方面,一个终端可能是多连接的,而且可能是跟好几个计算机进行通信的。那么这直接反应一个问题,就是未来的终端不是网络的终端,而是网络的延伸,这直接反映了一个我们提出来的,即是如果我们在一个大楼进行即时通信,我们传到 基站,然后再从基站回到终端,未来,我们要使信息不用回到网络再回到终端。 我们中国发展的3G的TD-SCDMA技术,是移动通信方面有效的成功的试验。实际上TD是一个独特的优势,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应用范围。未来网络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脱离了原有的网络。所以,网格的技术也成为了很重要的技术。 同时分布式的处理,网络的平坦化是分布式的平坦化,整个的网络交换的平坦化,实际是P2P的技术,可以在经过有效地管理下面成为运营商,成为主流的运营商的分布式的处理技术。核心网软件化,它是一种技术要求的发展,不一定可以直接反映我们技术和设备发展的时间表,但是它代表了一种发展方向。 将来核心网的技术、核心网的应用,都可能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说我们的Mashup,互联网的方式来体验将来核心网的应用的发展。这直接给我们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大量的中小企业,甚至互联网用户,你们都可以通过这种Mashup的方法,来检测自己的网络服务。 移动通信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无线电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接入网的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核心网的层面。实际上在接入网的建设方面,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应该走向一个比较统一,无线电的技术总是日新月异的,但是我们应该脱离传统的GSM的纵向的标准的建设,使得我们新的无线电技术要进入GSM变得很困难。所 以,我们现在走向了通用的移动的协议的发展。就是在通用的无线电接口以上,使得通用的网络走向逐渐统一的标准。 互联网的IP协议,在从我们传统的ADSL到光纤,从以太网到PON,有很大的变化。但是IP的协议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从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我们希望产生统一的核心网和接入网,只是空中接口我们要进行有效地适配。 很明显的,我们中国移动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构建下一代网络,做移动信息专家,使移动通信网,成为我们中国在21世纪走向信息化的最重要的机构,最重要的客户服务的平台。使我们中国所有的人民,都可以享受世界第一流的移动通信服务。 个人用户 全球通 我能 品牌特色 , 全球通(GoTone)是中国移动通信的旗舰品牌,知名度高,品牌形象稳健, 拥有众多的高端客户,是国内网络覆盖最广泛、国际漫游国家和地区最多、 功能最为完善的移动信息服务品牌。 动感地带 我的地盘,听我的 品牌特色 , 动感地带(M-zone)是中国移动通信为年轻时尚人群量身定制的移动通信 客户品牌,不仅资费灵活,还提供多种创新的个性化服务,给用户带来前 所未有的移动通信生活。 神州行 轻松由我,神州行~ 品牌特色 , 神州行(Easyown)是中国移动通信旗下客户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的 快捷和实品牌,也是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上客户数量最大的品牌。他以“ 惠”为原则,带着“轻松由我”的主张服务于大众。 G3 G3,带你进入高效、精彩的3G新生活 品牌特色 , 生活在3G时代,可以更快捷地掌握最新资讯、可以更方便地与人沟通、 可以更自由地享受电子娱乐„„你的视野将变得更加宽广和辽远,你的工 作和生活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彩,你的梦想将与更多人分享。这,就是 G3所带来的新生活,让更多梦想成为可能。 集团客户 集团客户 动力100 品牌特色 , 中国移动通信基于现实,面向未来,根据集团客户在管理、技术和服务等 方面的实际需要,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利用自身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业务能 力,推出移动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以移动管理全面提升电子政务与电子 商务的层次,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移动信息化。 , 中国移动作为全业务运营商,围绕“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以创新为动力,不断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涵盖无线和宽带接入技术、网络技术、业务、业务及网络运营管理、 终端及操作系统、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产业及市场等领域。研发方向涉及:2/3G新 技术及演进、TD-SCDMA技术与优化、TD-LTE及TD-LTE-A技术与优化、新型基站与天线、网络规 划与优化、城域网、光传送网、IP网络技术与架构、CM-IMS网络、网络IP化技术、网络运维管 理技术、业务支撑系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基础通信业务、移动互联网业务、多 媒体业务和技术、移动电子商务、行业应用及其解决方案、家庭业务、用户卡及其关键技术、信 息安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终端应用软件、终端硬件技术、测试技术、用户行为研究、应急通 信、节能减排技术等。 , , LTE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就是3GPP的长期演进,是3G与4G技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是3.9G的全球标准。LTE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LTE项目始于2004年3GPP的多伦多会议,是2006年以来3GPP启动的最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LTE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能够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 项目简介 LTE(Long Term Evolution)项目是3G的演进,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改善了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和降低系统延迟。 3GPP LTE项目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降低系统延迟,用户平面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 100ms;支持 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能够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100kbps的接入服务;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并可灵活配置1.25 MHz到20MHz多种带宽。 LTE概念的提出意味着目标的确立,为了有一个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3GPP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整个标准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项目阶段和工作项目阶段。研究项目阶段预计在2006年年中结束,该阶段将主要完成对目标需求的定义,以及明确LTE的概念等;然后征集候选技术提案,并对技术提案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符合目标需求。工作项目预计在2006年年中以前建立,并开始标准的建立。该阶段会对未来LTE的标准细节的方方面面展开讨论和起草,这个过程同以前3G标准在3GPP中的制定过程是一样的,这一过程将一直持续到2007年年中。整个过程相比3G标准的制定节奏明显加快,这也是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随着宽带技术的不断创新,3GPP也将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最新的技术。这给运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更新更快的业务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甚至完全可以和有线网络相媲美。 演进路线 LTE长期演进是GSM阵营的现时最先进网络。 演进路线: GSM----->GPRS--->EDGE---->WCDMA------->HSD/UPA----->HSD/UPA+------->LTE长期演进 传输速度分别是300M GSM-:9K GPRS:42K EDGE:172K WCDMA364k HSD/UPA:14.4M HSD/UPA+:42M LTE:300M 技术特征 3GPP从“系统性能要求”、“网络的部署场景”、“网络架构”、“业务支持能力”等方面对LTE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3G相比,LTE具有如下技术特征: (1)通信速率有了提高,下行峰值速率为100Mbps、上行为50Mbps。 (2)提高了频谱效率,下行链路5(bit/s)/Hz,(3--4倍于R6HSDPA);上行链路2.5(bit/s)/Hz,是R6HSU-PA2--3倍。 (3)以分组域业务为主要目标,系统在整体架构上将基于分组交换。 (4)QoS保证,通过系统设计和严格的QoS机制,保证实时业务(如VoIP)的服务质量。 (5)系统部署灵活,能够支持1.25MHz-20MHz间的多种系统带宽,并支持“paired”和“unpaired”的频谱分配。保证了将来在系统部署上的灵活性。 (6)降低无线网络时延:子帧长度0.5ms和0.675ms,解决了向下兼容的问题并降低了网络时延,时延可达U-plan<5ms,C-plan<100ms。 (7)增加了小区边界比特速率,在保持目前基站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小区边界比特速率。如MBMS(多媒体广播和组播业务)在小区边界可提供1bit/s/Hz的数据速率。 (8)强调向下兼容,支持已有的3G系统和非3GPP规范系统的协同运作。 与3G相比,LTE更具技术优势,具体体现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兼容。 关键技术 空中接口物理层技术是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础与标志,3GPP组织就LTE系统物理层下行传输方案很快达成一致,采用先进成熟的OFDMA技术;但上行传输方案却争论不断,很大部分设备商考虑到OFDM较高的峰均比会增加终端的功放成本和功率消耗,限制终端的使用时间,坚持采用峰均比较低的单载波方案 SC- FDMA,但一些积极参与WiMAX标准组织的公司却认为可以采用滤波、循环削峰等方法有效降低OFDM峰均比。双方各执己见,一度僵持不下,经过多次会议的艰苦协商,最后上行方案还是选择了单载波SC-FDMA。这样LTE系统传输方案最终确定为下行OFDMA和上行SC-FDMA。同时在是否采用宏分集问题上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考虑到网络结构扁平化,分散化的发展趋势,3GPP组织在2005年12月经过“示意性”的投票,决定LTE系统暂不考虑宏分集技术。 OFDM技术是LTE系统的技术基础与主要特点,OFDM系统参数设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其中载波间隔又是OFDM系统的最基本参数,经过理论分析与仿真比较最终确定为15kHz。上下行的最小资源块为375kHz,也就是25个子载波宽度,数据到资源块的映射方式可采用集中(localized)方式或离散(distributed)方式。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长度决定了OFDM系统的抗多径能力和覆盖能力。长CP利于克服多径干扰,支持大范围覆盖,但系统开销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数据传输能力下降。为了达到小区半径100Km的覆盖要求,LTE系统采用长短两套循环前缀方案,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短CP方案为基本选项,长CP方案用于支持LTE大范围小区覆盖和多小区广播业务。 MIMO作为提高系统输率的最主要手段,也受到了各方代表的广泛关注。LTE已确定MIMO天线个数的基本配置是下行2×2、上行1×2,但也在考虑 4×4的高阶天线配置。北电的专利技术虚拟MIMO也被LTE采纳作为提高小区边缘数据速率和系统性能的主要手段。另外,LTE也正在考虑采用小区干扰抑制技术来改善小区边缘的数据速率和系统容量。下行方向MIMO方案相对较多,根据2006年3月雅典会议报告,LTE MIMO下行方案可分为两大类:发射分集和空间复用两大类。目前,考虑采用的发射分集方案包括块状编码 传送分集(STBC, SFBC),时间(频率)转换发射分集(TSTD,FSTD),包括循环延迟分集(CDD)在内的延迟分集(作为广播信道的基本方案),基于预编码向量选择的预编码技术。其中预编码技术已被确定为多用户MIMO场景的传送方案。5月的上海会议将对MIMO技术做进一步的讨论。最终会为下行数据信道确定唯一的分集传送方案。 高峰值传送输率是LTE下行链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了实现系统下行100Mbps峰值速率的目标,在3G原有的QPSK、16QAM基础上,LTE系统增加了64QAM高阶调制。LTE上行方向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控制峰均比,降低终端成本及功耗,目前主要考虑采用位移BPSK和频域滤波两种方案进一步降低上行SC-FDMA的峰均比。LTE除了继续采用成熟的Turbo信道编码外,还在考虑使用先进的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 3GPP LTE接入网在能够有效支持新的物理层传输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满足低时延、低复杂度、低成本的要求。原有的网络结构显然已无法满足要求,需要进行调整与演进。2006年3月的会议上,3GPP确定了E-UTRAN的结构,接入网主要由演进型eNodeB(eNB)和接入网关(aGW)构成,这种结构类似于典型的IP宽带网络结构,采用这种结构将对3GPP系统的体系架构产生深远的影响。eNodeB是在NodeB原有功能基础上,增加了RNC的物理层、 MAC层、RRC、调度、接入控制、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和inter-cell RRM等功能。aGW可以看作是一个边界节点,作为核心网的一部分。但在如何处理小区间干扰协调、负载控制等问题上各成员还存在分歧,是采用RRM Server进行集中式管理,还是采用分散管理,尚未达成一致。 技术提案 从LTE制定的目标需求可以看出,100Mbit/s的传输能力已远不是3G所能比的,那么其使用的技术也必将有较大的提高。在方案的征集过程中有6个选项,按照双工方式可分为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两种;按照无线链路的调制方式或多址方式主要可分为码分多址(CDMA)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两种。 技术提案的简单介绍如下: 1.FDD SC-FDMA UL、FDD OFDMA DL 该提案使用了目前频谱效率很高的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作为下行链路的主要调制方式,实现高速数据速率传送。上行链路则采用单载波频分多址(FDMA),主要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发射终端的峰均功率比,减小了终端的体积和成本。其主要特点包括频谱带宽灵活分配、子载波序列固定、采用循环前缀对抗多径衰落和可变的传输时间间隔(TTI)等。 2.FDD UL采用OFDMA,FDD DL采用OFDMA 该提案与上一方案非常类似。所不同的主要是上行链路,这里采用的也是OFDM技术,这就要求终端能够实现比较高的峰均功率比,但数据传输效率更高。 3.FDD MC-WCDMA UL/DL 该提案实际上就是多载波的WCDMA方案,上下行采用与HSDPA/HSUPA相似的技术,例如自适应调制方式、NodeB调度、层2快速重传和快速小区切换等,然后利用多载波复用的方式提高数据速率。 4.TDD UL/DL采用MC-TD-SCDMA 该提案主要由大唐公司提出,是TD-SCDMA标准的演进。其主要特点是尽可能继承TD-SCDMA的系统特点,例如相同的子信道带宽、信道结构,Space、Time、Code多域复用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多载波的方式扩展数据速率,满足LTE的需求。 5.TDD UL/DL采用OFDMA和TDD UL采用SC-FDMA,TDD DL采用OFDMA 这两种提案同前两种是非常类似的,不同的是双工方式。 以上这些提案代表了不同的背景和不同集团的利益,在最新结束的马耳他会议上,已有了最终的结果。FDD和TDD将尽量采用相同的多址技术,并且绝大多数公司支持的第一种方案将作为以后开展LTE研究的前提条件。同时中国的TD- SCDMA经过多方的不断努力,TD-SCDMA的帧结构在第一种方案中作为一个选项得以保留,并且可以在多载波的演进方面继续开展研究。 发展规划 LTELTF初步发展规划 整个标准发展过程分为研究项目(study item)和工作项目(work item)两个阶段。 研究项目阶段在2006年年中结束,该阶段将主要完成目标需求的定义,明确LTE的概念等,然后征集候选技术提案,并对技术提案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符合目标需求。对有可能融合的提案进行讨论,甚至还可能对某些技术的优越性进行辩论,最终选择出适合未来LTE 的技术方案。实际上这是厂商实力的较量,也不乏政府在其后的影响。针对系统功能的划分、接口的定义也会在这个阶段涉及。 工作项目在2006年年中以前建立,并开始着手标准的建立。该阶段将对未来LTE标准细节的各个方面展开讨论和起草,并一直持续到2007年年中。整个过程比3G标准的制定过程节奏明显加快,这也是考虑到市场的需求。随着宽带技术的不断创新,3GPP也将在最短的时间内推出最新的技术。这给运营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更新更快的业务可以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甚至完全可以和有线网络相媲美。 3GPP对LTE项目的工作大体分为两个时间段:2005年3月到2006年6月为SI(StudyItem)阶段,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 年6月到2007年6月为WI(WorkItem)阶段,完成核心技术的规范工作。在2007年中期完成LTE相关标准制定(3GPPR7),在2008 年或 2009年推出商用产品。就目前的进展来看,发展比计划滞后了大概3个月,但经过3GPP组织的努力,LTE的系统框架大部分已经完成。 LTELTE详细发展规划 LTE 采用由NodeB构成的单层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简化网络和减小延迟,实现了低时延,低复杂度和低成本的要求。与传统的3GPP接入网相比, LTE减少了RNC节点。名义上LTE是对3G的演进,但事实上它对3GPP的整个体系架构作了革命性的变革,逐步趋近于典型的IP宽带网结构。 3GPP初步确定LTE -UTRAN)[3]。接入网主要由演进型NodeB(eNB)和接入网关 (aGW)的架构如图1所示,也叫演进型UTRAN结构(E 两部分构成。aGW是一个边界节点,若将其视为核心网的一部分,则接入网主要由eNB一层构成。eNB不仅具有原来NodeB的功能外,还能完成原来RNC的大部分功能,包括物理层、MAC层、RRC、调度、接入控制、承载控制、接入移动性管理和Inter-cellRRM等。Node B和Node B之间将采用网格(Mesh)方式直接互连,这也是对原有UTRAN结构的重大修改。 传输方案 LTE下行传输方案采用传统的带循环前缀(CP)的OFDM,每一个子载波占用15kHz,循环前缀的持续时间为4.7/16.7μs,分别对应短 CP 和长CP。为了满足数据传输延迟的要求(在轻负载情况下,用户面延迟小于5ms),LTE系统必须采用很短的交织长度(TTI)和自动重传请求(ARQ)周期,因此,在3G中的10ms无线帧被分成20个同等大小的子帧,长度为0.5ms。 下行数据的调制主要采用QPSK、16QAM和64QAM这3种方式。针对广播业务,一种独特的分层调制(hierarchical modulation)方式也考虑被采用。分层调制的思想是,在应用层将一个逻辑业务分成两个数据流,一个是高优先级的基本层,另一个是低优先级的增强层。在物理层,这两个数据流分别映射到信号星座图的不同层。由于基本层数据映射后的符号距离比增强层的符号距离大,因此,基本层的数据流可以被包括远离基站和靠近基站的用户接收,而增强层的数据流只能被靠近基站的用户接收。也就是说,同一个逻辑业务可以在网络中根据信道条件的优劣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 在目前的研究阶段,主要还是沿用R6的Turbo编码作为LTE信道编码,例如在系统性能评估中。但是,很多公司也在研究其他编码方式,并期望被引入 LTE中,如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在大数据量情况下,LDPC码可获得比Turbo码高的编码增益,在解码复杂度上也略有减小。 MIMO技术在R7中已经被引入,是WCDMA增强的一个重要特性。而在LTE中,MIMO被认为是达到用户平均吞吐量和频谱效率要求的最佳技术。下行 MIMO天线的基本配置是,在基站设两个发射天线,在UE设两个接收天线,即2×2的天线配置。更高的下行配置,如4×4的MIMO也可以考虑。开环发射分集和开环MIMO在无反馈的传输中可以被应用,如下行控制信道和增强的广播多播业务。 虽然宏分集技术在3G时代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但在HSDPA/HSUPA中已基本被摒弃。即便是在最初讨论过的快速小区选择(FCS)的宏分集,在实际规范中也没有定义。LTE沿用了HSDPA/HSUPA思想,即只通过链路自适应和快速重传来获得增益,而放弃了宏分集这种需要网络架构支持的技术。在 2006年3月的RAN总会上,确认了E-UTRAN中不再包含RNC节点,因而,除广播业务外,需要“中心节点”(如RNC)进行控制的宏分集技术在 LTE中不再考虑。但是对于多小区的广播业务,需要通过无线链路的软合并获得高信噪比。在OFDM系统中,软合并可以通过信号到达UE天线的时刻都处于 CP窗之内的RF合并来实现,这种合并不需要UE有任何操作。 上行传输方案采用带循环前缀的SC-FDMA,使用DFT获得频域信号,然后插入零符号进行扩频,扩频信号再通过IFFT。这个过程简写为DFT-SOFDM。这样做的目的是,上行用户间能在频域相互正交,以及在接收机一侧得到有效的频域均衡。 子载波映射决定了哪一部分频谱资源被用来传输上行数据,而其他部分则被插入若干个零值。频谱资源的分配有两种方式:一是局部式传输,即DFT的输出映射到连续的子载波上;另一个是分布式传输,即DFT的输出映射到离散的子载波上。相对于前者,分布式传输可以获得额外的频率分集。上行调制主要采用π/2 位移BPSK、QPSK、8PSK和16QAM。同下行一样,上行信道编码还是沿用R6的Turbo编码。其他方式的前向纠错编码正在研究之中。 上行单用户MIMO天线的基本配置,也是在UE有两个发射天线,在基站有两个接收天线。在上行传输中,一种特殊的被称为虚拟(Virtual) MIMO 的技术在LTE中被采纳。通常是2×2的虚拟MIMO,两个UE各自有一个发射天线,并共享相同的时—频域资源。这些UE采用相互正交的参考信号图谱,以简化基站的处理。从UE的角度看,2×2虚拟MIMO与单天线传输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参考信号图谱的使用必须与其 他UE配对。但从基站的角度看,确实是一个2×2的MIMO系统,接收机可以对这两个UE发送的信号进行联合检测。 物理层技术 在基本的物理层技术中,E-Node B调度、链路自适应和混合ARQ(HARQ)继承了HSDPA的策略,以适应基于数据包的快速数据传输。 对于下行的非MBMS业务,E-Node B调度器在特定时刻给特定UE动态地分配特定的时—频域资源。下行控制信令通知分配给UE何种资源及其对应的传输格式。调度器可以即时地从多个可选方案中选择最好的复用策略,例如子载波资源的分配和复用。这种选择资源块和确定如何复用UE的灵活性,可以极大地影响可获得的调度性能。调度和链路自适应以及 HARQ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这3者的操作是在一起进行的。决定如何分配和复用方式的依据包括以下一些:QoS 参数、在E-Node B中准备调度的数据量、UE报告的信道质量指示(CQI)、UE能力、系统参数如带宽和干扰水平,等等。 链路自适应即自适应调制编码,可以在共享信道上应用不同的调制编码方式适应不同的信道变化,获得最大的传输效率。将编码和调制方式变化组合成一个列表,E- Node B根据UE的反馈和其他一些参考数据,在列表中选择一个调制速率和编码方式,应用于层2的协议数据单元,并映射到调度分配的资源块上。上行链路自适应用于保证每个UE的最小传输性能,如数据速率、误包率和响应时间,而获得最大化的系统 吞吐量。上行链路自适应可以结合自适应传输带宽、功率控制和自适应调制编码的应用,分别对频率资源、干扰水平和频谱效率这3个性能指标做出最佳调整。 为了获得正确无误的数据传输,LTE仍采用前向纠错编码(FEC)和自动重复请求(ARQ)结合的差错控制,即混合ARQ(HARQ)。HARQ应用增量冗余(IR)的重传策略,而chase合并(CC)实际上是IR的一种特例。为了易于实现和避免浪费等待反馈消息的时间,LTE仍然选择N进程并行的停等协议(SAW),在接收端通过重排序功能对多个进程接收的数据进行整理。HARQ在重传时刻上可以分为同步HARQ和异步HARQ。同步HARQ意味着重传数据必须在UE确知的时间即刻发送,这样就不需要附带HARQ处理序列号,比如子帧号。而异步HARQ则可以在任何时刻重传数据块。从是否改变传输特征来分,HARQ又可以分为自适应和非自适应两种。目前来看,LTE倾向于采用自适应的、异步HARQ方案。 与CDMA不同,OFDMA无法通过扩频方式消除小区间的干扰。为了提高频谱效率,也不能简单地采用如GSM中复用因子为3或7的频率复用方式。因此,在 LTE中,非常关注小区间干扰消减技术。小区间干扰消减途径有3种,即干扰随机化、干扰消除和干扰协调/避免。另外,在基站采用波束成形天线的解决方案也可以看成是下行小区间干扰消减的通用方法。干扰随机化可以采用如小区专属的加扰和小区专属的交织,后者即为大家所知的交织多址(IDMA);此外,还可采用跳频方式。干扰消除则讨论了采取如依靠UE多天线接收的空间抑制和基于检测/相减的消除方法。而干扰协调/避免则普遍采取一种在小区间以相互协调来限制下行资源的分配方法,如通过对相邻小区的时—频域资源和发射功率分配的限制,获得在信噪比、小区边界数据速率和覆盖方面的性能提升。 运营发展 按用户数量和市值计算,中国移动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此前,英国沃达丰、日本NTT DoCoMo、美国AT&T和Verizon等世界最主要电信运营商已经决定采用LTE技术,此次中国移动加入,将大力推动LTE技术的发展, LTE在后3G时代也将延续2G时期GSM的主流地位。 沃达丰CEO阿伦(萨林(Arun Sarin)昨日在巴塞罗那的移动世界大会表示,该集团将与中国移动和Verizon携手推进LTE技术,LTE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明确方向。 目前,移动无线技术的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从HSPA演进至HSPA+,进而到LTE;二是CDMA2000 沿着 EV-DO Rev.0/Rev.A/Rev.B,最终到UMB;三是802.16m的WiMAX路线。这其中LTE拥有最多的支持者,WiMAX次之。 LTE是由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华为等世界主要电信设备生产商开发的技术,CDMA阵营的阿尔卡特朗讯和北电网络也有投入。CDMA近年来日渐失势,阿尔卡特朗讯已经在上周冲减了37亿美元与CDMA技术标准相关的资产,并将和日本NEC建立研发LTE的合资公司。 由于美国高通公司在3G时代占据了技术的核心专利,LTE阵营处心积虑搞OFDM绕开高通主要技术,可以肯定高通的地位会比3G时代有所削弱;同时,尽管高通的UMB技术乏有问津,该公司在巴塞罗那也宣布将于2009年推出多模LTE芯片组,高通在该领域仍将保持收益。 3GPP长期演进(LTE)项目是近两年来3GPP启动的最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这种以OFDM/FDMA为核心的技术可以被看作“准4G”技术。 3GPP LTE项目的主要性能目标包括: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 改善小区边缘用户的性能;提高小区容量;降低系统延迟,用户平面内部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 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 100ms;支持100Km半径的小区覆盖;能够为350Km/h高速移动用户提供>100kbps的接入服务;支持成对或非成对频谱,并可灵活配置1.25 MHz到20MHz多种带宽。 LTE的研究,包含了一些普遍认为很重要的部分,如等待时间的减少、更高的用户数据速率、系统容量和覆盖的改善以及运营成本的降低。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无线接口和无线网络架构的演进同样重要。考虑到需要提供比3G更高的数据速率,和未来可能分配的频谱,LTE需要支持高于5MHz的传输带宽。Hz到20MHz多种带宽。 LTE+ LTE+是真正的4G网络,是TD-LTE和FDD-LTE的合并。 TD-LTE是3G标准TD-SCDMA(包括HSPA)的升级, FDD-LTE是3G标准的WCDMA(包括HSPA,HSPA+)和CDMA2000(EvDo)的升级。 TD-LTE和FDD-LTE都是4G的过渡标准,真正的4G标准应该是统一的。 五大准4G技术 1. LTE: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项目是3G的演进,它改进并增强了3G的空中接入技术,采用OFDM和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主要特点是 在20MHz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100Mbit/s与上行50Mbit/s的峰值速率,相对于3G网络大大的提高了小区的容量,同时将网络延迟大大降低:内部单向传输时延低于5ms,控制平面从睡眠状态到激活状态迁移时间低于50ms,从驻留状态到激活状态的迁移时间小于100ms。并且这一标准也是3GPP长期演进(LTE)项目,是近两年来3GPP启动的最大的新技术研发项目,其演进的历史如下: GSM-->GPRS-->EDGE-->WCDMA(TD-SCDMA)-->HSPA-->HSPA+-->LTE长期演进 GSM:9K -->GPRS:42K--> EDGE:172K -->WCDMA:364k -->HSDPA/HSUPA:14.4M -->HSDPA+/HSUPA+:42M -->LTE:300M 由于目前的WCDMA网络的升级版HSPA和HSPA+均能够演化到LTE这一状态,包括中国自主的TD-SCDMA网络也将绕过HSPA直接向LTE演进,所以这一4G标准获得了最大的支持,也将是未来4G标准的主流。该网络提供媲美固定宽带的网速和移动网络的切换速度,网络浏览速度大大提升。 2. LTE-Advanced: LTE-Advanced: 从字面上看,LTE-Advanced就是LTE技术的升级版,那么为何两种标准都能够成为4G标准呢?LTE-Advanced的正式名称为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UTRA,它满足 ITU-R的IMT-Advanced技术征集的需求,是3GPP形成欧洲IMT-Advanced技术提案的一个重要来源。LTE-Advanced是 一个后向兼容的技术,完全兼容LTE,是演进而不是革命,相当于HSPA和WCDMA这样的关系。LTE-Advanced的相关特性如下: 带宽:100MHz 峰值速率:下行1Gbps,上行500Mbps 峰值频谱效率:下行30bps/Hz,上行15bps/Hz 针对室内环境进行优化 有效支持新频段和大带宽应用 峰值速率大幅提高,频谱效率有限的改进。 Advanced作为4G标准更加确切一些。 如果严格的讲,LTE作为3.9G移动互联网技术,那么LTE- LTE-Advanced的入围,包含 TDD和FDD两种制式,其中TD-SCDMA将能够进化到TDD制式,而WCDMA网络能够进化到FDD制式。移动主导的TD-SCDMA网络期望能够 直接绕过HSPA+网络而直接进入到LTE。 3. WiMax: WiMax: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的另一个名字是IEEE 802.16。WiMAX的技术起点较高,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这个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宽带速度的30倍。对无线网络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进步。WiMAX逐步实现宽带业务的移动化,而3G则实现移动业务的宽带化,两种网络的融合程度会越来越高,这也是未来移动世界和固定网络的融合趋势。 802.16工作的频段采用的是无需授权频段,范围在2GHz至66GHz之间,而802.16a则是一种采用2G至11GHz无需授权频段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其频道带宽可根据需求在1.5M至20MHz范围进行调整,目前具有更好高速移动下无缝切换的IEEE 802.16m的技术正在研发。因此,802.16所使用的频谱可能比其它任何无线技术更丰富,WiMax具有以下优点: (1)对于已知的干扰,窄的信道带宽有利于避开干扰,而且有利于节省频谱资源。 (2)灵活的带宽调整能力,有利于运营商或用户协调频谱资源。 (3)WiMax所能实现的50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3G发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能够使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大大提升。 不过WiMax网络在网络覆盖面积和网络的带宽上优势巨大,但是其移动性却有着先天的缺陷,无法满足高速(?50km/h)下的网络的无缝链接,从这个意义上讲,WiMax还无法达到3G网络的水平,严格的说并不能算作移动通信技术,而仅仅是无线局域网的技术。但是WiMax的希望在于IEEE 802.11m技术上,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也正是因为有中国移动、因特尔、Sprint各大厂商的积极参与,WiMax成为呼声仅次于LTE的4G网络手机。关于IEEE 802.16m这一技术,我们将留在最后作详细的阐述。 4. HS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 HS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HSDPA(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而HSUPA即为高速上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两者合称为HSPA技术,HSPA+是HSPA的衍生版,能够在HSPA网络上进行改造而升级到该网络,是一种经济而高效的准4G网络。 从上文我们也可以了解到,HSPA+符合LTE的长期演化规范,将作为4G网络标准与其它的4G网络同时存在,它将很有利于目前全世界范围的WCDMA 网络和HSPA网络的升级与过度,成本上的优势很明显。对比HSPA网络,HSPA+在室内吞吐量约提高12.58% ,室外小区吞吐量约提高32.4%,能够适应高速网络下的数据处理,将是短期内4G标准的理想选择。目前联通已经在着手相关的规划,T-Mobile也开 通了这个4G网络,但是由于4G标准并没有被ITU完全确定下来,所以动作并不大。 5. WirelessMAN-Advanced: WirelessMAN-Advanced:WirelessMAN- Advanced事实上就是WiMax的升级版,即IEEE 802.11m标准,802.16系列标准在IEEE正式称为WirelessMAN ,而WirelessMAN-Advanced极为IEEE 802.16m。其中,802.16m最高可以提供1Gbps无线传输速率,还将兼容未来的4G无线网络 。802.16m可在“漫游”模式或高效率/强信号模式下提供1Gbps的下行速率。该标准还支持“高移动”模式,能够提供1Gbps速率。其优势如下: 1、提高网络覆盖,改建链路预算; 2、提高频谱效率; 3、提高数据和VOIP容量; 4、低时延&QoS增强; 5、功耗节省; 目前的WirelessMAN-Advanced有5种网络数据规格,其中极低速率为16kbps,低数率数据及低速多媒体为144kbps,中速多媒 体为2Mbps,高速多媒体为30Mbps超高速多媒体则达到了30Mbps--1Gbps。但是该标准可能会被率先被军方所采用,IEEE方面表示军方 的介入将能够促使WirelessMAN-Advanced更快的成熟和完善,而且军方的今天就是民用的明天。不论怎样,WirelessMAN- Advanced得到ITU的认可并成为4G标准的可能性极大。 为什么会出现3.9G网络 对于人们来说,未来的4G通信的确显得很神秘,不少人都认为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系统是人类有史以来发明的最复杂的技术系统,的确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大量令人头痛的技术问题,大概一点也不会使人们感到意外和奇怪,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技术问题多和互联网有关,并且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总的来说,要顺利、全面地实施4G通信,可能遇到下面的一些困难: 1、标准难以统一 虽然从理论上讲,3G手机用户在全球范围都可以进行移动通信,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彼此互不兼容,给手机用户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必须首先解决通信制式等需要全球统一的标准化问题,而世界各大通信厂商会对此一直在争论不休。 2、技术难以实现 尽管未来的4G通信能够给人带来美好的明天,但是别指望立刻就能用上这种技术,大约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这项技术才能发布。据研究这项技术的开发人员而言,要实现4G通信的下载速度还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问题。例如,如何保证楼区、山区,及其它有障碍物等易受影响地区的信号强度等问题。日本DoCoMo公司表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会对不同编码技术和传输技术进行测试。另外在移交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使手机很容易在从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进入另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时和网络失去联系。由于第四代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相当复杂,这一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不过,行业专家们表示,他们相信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3、容量受到限制 人们对未来的4G通信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它的通信传输速度会得到极大提升,从理论上说其所谓的每秒100MB的宽带速度,比2009年最新手机信息传输速度每秒10KB要快1万多倍,但手机的速度会受到通信系统容量的限制,如系统容量有限,手机用户越多,速度就越慢。据有关行家分析,4G手机会很难达到其理论速度。如果速度上不去,4G手机就要大打折扣。 4、市场难以消化 有专家预测在10年以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多媒体服务会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覆盖全球的3G网络已经基本建成,全球25%以上人口使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技术仍然在缓慢地进入市场,到那时整个行业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术,对于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另外,在过渡过程中,如果4G通信因为系统或终端的短缺而导致延迟的话,那么号称5G的技术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4G的赢利计划,此时4G漫长的投资回收和赢利计划会变得异常的脆弱。 5、设施难以更新 在部署4G通信网络系统之前,覆盖全球的大部分无线基础设施都是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建立的,如果要向第四代通信技术转移的话,那么全球的许多无线基础设施都需要经历着大量的变化和更新,这种变化和更新势必减缓4G通信技术全面进入市场、占领市场的速度。而且到那时,还必须要求3G通信终端升级到能进行更高速数据传输及支持4G通信各项数据业务的4G终端,也就是说4G通信终端要能在4G通信网络建成后及时提供,不能让通信终端的生产滞后于网络建设。但根据某些事实来看,在4G通信技术全面进入商用之日算起的二三年后,消费者才有望用上性能稳定的4G通信手机。 6、其他相关困难 因为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而无线通信网络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样4G通信在功能日益增多的同时,它的建设和开发也会遇到比以前系统建设更多的困难和麻烦。例如每一种新的设备和技术推出时,其后的软件设计和开发必须及时能跟上步伐,才能使新的设备和技术得到很快推广和应用,但遗憾的是4G通信还只处于研究和开发阶段,具体的设备和用到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对应的软件开发也会遇到困难;另外费率和计费方式对于4G通信的移动数据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例如WAP手机推出后,用户花了很多的连接时间才能获得信息,而按时间及信息内容的收费方式使用户难以承受,因此必须及早慎重研究基于4G通信的收费系统,以利于市场发展。还有4G通信不仅需要区分语音流量和互联网数据,还需要具备能到数据传输速度很慢的第三代无线通信网络上平稳使用的性能,这就需要通信营运商们必须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要解决办法就必须首先在大量不同的设备上精确执行4G规范,要做到这一点,也需要花费好几年的时间。况且到了4G通信真正开始推行时,熟悉4G通信业务的经验和专门技术人才还不多,这样同样也会延缓4G通信在市场上迅速推广的速度,因此到时对于设计、安装、运营、维护4G通信的专门技术人员还须早日进行培训。 所以,要完全进入4G网络,必须有一个3.9G的过渡期,完成各种标准的统一才行。 IDC IDC(Internet Data Center)通常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拥有完善的设备(包括高速互联网接入带宽、高性能局域网络、安全可靠的机房环境等)、专业化的管理、完善的应用级服务的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基础上,IDC服务商为企业和ISP、ICP、ASP等客户提供互联网基础平台服务以及各种增值服务。 发展目标 当前的IDC定位为战略业务,不以盈利为首要目标,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提高客户感知、加强资源掌控、快速形成规模。一类节点省公司重点引入 TOP100大型门户网站内容,拓展全网SP、双跨客户托管和全网集团应用,二类节点省公司重点拓展网内SP、政府客户及本地集团客户。 业务现状 总计22个省建设有IDC机房,使用面积约2.1万平方米;投入建设面积3.1万平方米。多数省面积均在1000平米以下,大部分不足500平米。在开展IDC业务的省公司中,均以“主机托管、虚拟主机”等基础业务为主,只有个别省尝试开展了增值业务。2009年全网IDC收入约2.1亿元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平均不足5%,且各省业务开展较不均衡。 业务亮点 截止09年9月底,完成引入Top100互联网网站中的60多家;完成80%的全网优秀合作伙伴;完成腾讯、新浪、空中、搜狐等6个热点独立WAP门户网站的引入。 在内容引入的同时,各省积极开展CDN和P2P缓存试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部分省公司通过和第三方公司合作,建设P2P缓存平台,缓解网络拥塞,提高客户感知。通过合作,使客户下载速度提升近5倍。视频缓冲时间也大大缩短,提高了客户HTTP视频分享体验。另外,部分省公司采用CDN分发加速的方式,提高外网客户对网内资源的访问速度,使用专线访问网站比之前快2-4倍。 开展方式 IDC业务采取集团统一规划指导,各省分公司独立运营的方式开展。 平台及运营 IDC业务采取集团统一规划指导,各省分公司独立运营的方式。总部由数据部进行总体规划并制定业务发展目标,计划部制定IDC机房建设规范及缓存平台部署规范,网络部负责网络及运维的整体协调。各省成立IDC运营团队,具体负责机房建设、内容引入、运营维护等工作。 合作模式 IDC定位于中国移动战略业务,以各省直接拓展IDC客户为主,2010年将尝试与独立IDC服务商进行合作。 2010年重点 2010年工作重点是通过内容引入以及优化网间流量方案提升客户体验,解决网络瓶颈。具体将采取如下四大举措: - 通过直接引入及与独立IDC合作的方式,将CMNET入网流量Top 200的内容引入网内; - 全网建设P2P缓存平台,解决P2P造成网络流量拥塞问题 - 明确一、二类节点省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置标准; - 优化现有网间流量分摊原则,重点体现IDC内容引入较多的省对全网的贡献 - 打造IDC客户服务和机房建设的SLA星级标准,为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客户提供高质量和差异化的服务 目标客户 IDC业务致力于为企业、ISP、ICP、ASP等集团客户提供世界一流的托管服务,是各种模式电子商务赖以安全运作的基础设施,也是支持企业及其商业联盟(如分销商、供应商、客户等)实施价值链管理的平台。 使用方式 IDC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企业客户。通常企业客户租用移动的机房和带宽,将自己的主机托管在移动的机房里,或直接租用服务器资源,进行远程托管。除基础业务之外,集团客户还可以使用移动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例如网络安全、网络优化、内容分发、CDN、数据存储、代维代管等等。 资费结构和价格 IDC业务的资费政策是在集团的原则指导下由各省公司按照自身情况和本地市场状况自行制定。省公司部分IDC业务目录价格举例:4U标准机位主机托管月使用费1580元;2M独享端口租用月使用费6000元; 硬件防火墙每策略月使用费2000元; 漏洞扫描月使用费300元。 客户服务 在集团公司的统一指导下,省公司为IDC业务设置了专业化的运营团队,其中有专职专岗人员负责IDC业务的规划管理、网络建设、运营维护和客户服务。客户服务团队在销售经理的领导下有专门的客户服务代表,为客户提供售前、售后的支持服务,包括客户咨询、投诉、回访、高价值客户的接待等。 主要业务:基础业务-主机托管、虚拟主机、主机租赁、机房出租、带宽出租、IT外包等;增值业务-各种网络安全服务、网络优化、内容分发、CDN、数据存储、代维代管等等。当前的重点业务介绍如下: “带宽”,其中“空间”是参照机架 主机托管:主机托管服务是指IDC为客户提供一定的“空间”和 服务器的规格选取固定的1U/2U/4U机位空间,客户将自己的网络设备、服务器托管在租用的空间内。客户拥有对托管设备的所有权和完全控制权限,客户自行安装软件系统和自行维护。 虚拟主机:虚拟主机业务为客户发布WEB网站提供所需的主机资源及互联网连接。虚拟主机是把一台运行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器资源(系统资源、网络带宽、存储空间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成若干台“虚拟” 的“小主机”,每一个虚拟主机都具有独立的域名,常用于放置一个网站的网页、图片、数据库等内容,只能实现HTTP、FTP、 Mail等基本的Internet 服务。同一台服务器上的不同虚拟主机是彼此独立的,并可由客户自行管理。 主机租赁:IDC 规模采购服务器设备,出租给IDC客户,并向承租人提供主机的硬件维修、保养等服务。客户拥有对租赁设备的使用权(所有权)和完全控制权限,自行安装和维护软件系统。 机房出租:机房出租是指IDC根据客户需要,向客户提供封闭或半封闭的空间放置客户自备的网络和服务器等设备,管理和配置多由客户独立完成。VIP机房配备独立的门禁系统,在网络出口方面可共用IDC的互联网出口,也可使用IDC提供的专线出口 带宽出租:IDC 可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端口接入方式和接入带宽,根据接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共享型、独享型。 CDN: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利用CDN技术,通过在现有的Internet中增加一层新的网络架构,将网站内容发布到最接近客户的网络“边缘”。 CDN可以使WWW网页类应用进行访问加速,能提供异网客户访问CMNET网内站点的访问加速,即提供跨网双向加速能力。 IMS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IMS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IMS概述 IMS体系结构和CSCF的设计利用了软交换技术,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相分离、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相分离。IMS虽然是3GPP为移动用户接入多媒体服务而开发的系统,但由于它全面融合了IP域的技术,并在开发阶段就和其它组织进行密切合作,使得IMS实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为移动用户进行服务。 在IMS体系结构中,最底层为承载层,用于提供IMSSIP会话的接入和传输,承载网必须是基于分组交换的。图中以移动分组网的承载方式为例,描述了IMS用户通过手机进行IMS会话的方式,主要的承载层 设备有SGSN(GPRS业务支撑节点)、GGSN(网关GPRS业务支撑节点)以及MGW(媒体网关)。其中SGSN和GGSN可以重复利用现网设备,不需要硬件升级,仅通过做相关配置就可以支持IMS。MGW是负责媒体流在IMS域和CS(电路交换)域互通的功能实体,主要解决语音互通问题。无论具体采用哪一种接入方式,只要基于IP技术,所有的IMS用户信令就可以很好地传送到控制层。 中间层为信令控制层,由网络控制服务器组成,负责管理呼叫或会话设置、修改和释放,所有IP多媒体业务的信令控制都在这一层完成。主要的功能实体有CSCF、HSS(HomeSubscriber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MGCF等,这些网元执行不同的角色,如信令控制服务器、数据库、媒体网关服务器等,协同完成信令层面的处理功能,如SIP会话的建立、释放。这一层仅对IMS信令负责,最终的IMS业务流不经过这一层,完全通过底层的承载层做路由实现端到端通信。 最上面一层是应用层,由应用和内容服务器组成,负责为用户提供IMS增值业务,主要网元是一系列通过CAMEL、OSA/Parlay和SIP技术提供多媒体业务的应用平台。运营商可以自行开发一些基于SIP的应用,通过标准SIP接口与IMS系统连接;如果运营商需要连接第三方SP的应用,IMS可以和标准的API,如OSAAPI连接,通过OSA/ParlayGW对第三方非信任的SP业务进行鉴权和管理等。 IMS体系结构 IMS的定位 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 (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 (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协议。 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此外,由于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发展与应用 IMS标准的发展 对IMS进行标准化的国际标准组织主要有3GPP和高级网络电信和互联网融合业务和协议(TISPAN)。3GPP侧重于从移动的角度对IMS进行研究,而TISPAN则侧重于从固定的角度对IMS提出需求,并统一由3GPP来完善。 3GPP对IMS的标准化是按照R5版本、R6版本、R7版本„„这个过程来发布的,IMS首次提出是在R5版本中,然后在R6、R7版本中进一步完善。R5版本主要侧重于对IMS基本结构、功能实体及实体间的流程方面的研究;而R6版本主要是侧重于IMS和外部网络的互通能力以及IMS对各种业务的支持能力等。相比于R5版本,R6版本的网络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在业务能力上有所增加。在R5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业务特性,网络互通规范以及无线局域网接入特性等,其主要目的是促使IMS成为一个真正的可运营的网络技术。R7阶段更多的考虑了固定方面的特性要求,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R5版本和R6版本分别在2002年和2005年被冻结,而R7版本也即将冻结。 在TISPAN定义的NGN体系架构中,IMS是业务部件之一。TISPANIMS是在3GPPR6IMS核心规范的基础上对功能实体和协议进行扩展的,支持固定接入方式。TISPAN的工作方式和3GPP相似,都是分阶段发布不同版本。目前,TISPAN已经发布了R1版本相关规范,从固定的角度向3GPP提出对IMS的修改建议;R2版本目前还处于需求分析阶段。 TISPAN在许多文档中都直接应用了3GPP的相关文档内容,而3GPPR7版本中的很多内容又都是在吸收了TISPAN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一方对文档内容的修改都将直接影响另一方。此外,部分先进的运营商(如德国电信、英国电信和法国电信)已经明确了未来网络和业务融合的战略目标,并开始特别关注基于IMS的网络融合研究。各大设备厂商也加大了对IMS在固网领域应用的研究,正积极参与并大力推进基于IMS的NGN的标准化工作。因此各个标准之间的协调一致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IMS业务类型 IMS是一个在分组域(PS)上的多媒体控制/呼叫控制平台,IMS使得PS具有电路域(CS)的部分功能,支持会话类和非会话类的多媒体业务。IMS为未来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了一个通用的业务平台,典型的业务如呈现、消息、会议、一键通等等。将不同的业务进行分组可以得到以下一些类型: (1)信息类业务,这类业务对用户来讲已经非常熟悉,而且目前为运营商带来了良好的收益,IMS的信息类业务将带给用户更多的选择,在享用这些信息类业务的同时,用户可以随心所欲而且费用低廉的使用其他媒介,比如视频和声音等,同时可以灵活的选用实时业务或非实时业务进行沟通。 (2)多媒体呼叫话音业务,这类业务可以给用户在原有的话音业务操作和应用上带来全新的体验。 (3)增强型呼叫管理,可以实现让用户自己来控制业务,让用户的沟通更加灵活。 (4)群组业务,将不同的通信媒介聚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新的业务体验,而且IMS还可以对业务进行新的开发和组合;突破传统的一对一的通信方式限制,可以提供基于群组的通信方式。 (5)信息共享,常见的邮件携带附件的沟通模式可以完成部分的信息共享功能,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显得不够灵活,所以实时在线的信息共享通信应运而生,多个用户可以实时处理同一个数据文件。 (6)在线娱乐,移动终端可以直接和信息资源互联,IMS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现信息的更新和沟通,并可以随着用户需求的增长对信息进行必要的过滤;对于用户的在线游戏,IMS可以为用户提供从单机游戏到多用户在线参与的在线娱乐方式,同时用户还可以采用多种多媒体来沟通交流。 IMS的主要应用 随着IMS技术和产品的逐渐成熟,已经有一些运营商开始了IMS的商用,还有一些运营商在进行相关的测试。从目前的商用和测试情况看,移动运营商已经开始商用,而固网运营商还主要处于试验阶段。综合考虑,IMS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在移动网络的应用,这类应用是移动运营商为了丰富移动网络的业务而开展的,主要是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上用IMS来提供PoC、即时消息、视频共享等多媒体增值业务。应用重点集中在给企业客户提供IPCENTREX和公众客户的VoIP第二线业务。 其次是固定运营商出于网络演进和业务的需要,通过IMS为企业用户提供融合的企业的应用(IPCENTREX业务),以及向固定宽带用户(例如ADSL用户)提供VoIP应用。 第三种典型的应用是融合的应用,主要体现在WLAN和3G的融合,以实现语音业务的连续性。在这种方式下,用户拥有一个WLAN/WCDMA的双模终端,在WLAN的覆盖区内,一般优先使用WLAN接入,因为这种方式用户使用业务的资费更低,数据业务的带宽更充足。当离开WLAN的覆盖区后,终端自动切换到WCDMA网络,从而实现语音在WLAN和WCDMA之间的连续性。目前,这种方案的商用较少,但是许多运营商都在进行测试。 在IMS中全部采用SIP协议,虽然SIP也可以实现最基本的VoIP,但是这种协议在多媒体应用中所展现出来的优势表明,它天生就是为多媒体业务而生的。由于SIP协议非常灵活,所以IMS还存在许多潜在的业务。 基于IMS的网络融合问题 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与演进,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主题,固定和移动的融合(FMC)更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ETSI给FMC下的定义是:“固定移动融合是一种能提供与接入技术无关的网络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物理上的网络融合,而只关心一个融合的网络体系结构和相应的标准规范。这些标准可以用来支持固定业务、移动业务以及固定移动混合的业务。固定移动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用户的业务签约和享用的业务,将从不同的接入点和终端上分离开来,以允许用户从任何固定或移动的终端上,通过任何兼容的接入点访问完全相同的业务,包括在漫游时也能获得相同的业务。”ETSI在给FMC下定义的同时也对固定移动网络的融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IMS进一步发扬了软交换结构中业务与控制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比软交换进行了更充分的网络解聚,网络结构更加清晰合理。网络各个层次的不断解聚是电信网络发展的总体趋势。网络的解聚使得垂直业务模式被打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另外,不同类型网络的解聚也为网络在不同层次上的重新聚合创造了条件。这种重新聚合,就是网络融合的过程。利用IMS实现对固定接入和移动接入的统一核心控制,主要是IMS具有以下特点。 (1)与接入无关性。虽然3GPPIMS是为移动网络设计的,TISPANNGN是为固定xDSL宽带接入设计的,但它们采用的IMS网络技术却可以做到与接入无关,因而能确保对FMC的支持。从理论上可以实现不论用户使用什么设备、在何地接入IMS网络,都可以使用归属地的业务。 (2)统一的业务触发机制。IMS核心控制部分不实现具体业务,所有的业务包括传统概念上的补充业务都由业务应用平台来实现,IMS核心控制只根据初始过滤规则进行业务触发,这样消除了核心控制相关功能实体和业务之间的绑定关系,无论固定接入还是移动接入都可以使用IMS中定义的业务触发机制实现统一触发。 (3)统一的路由机制。IMS中仅保留了传统移动网中HLR的概念,而摒弃了VLR的概念,和用户相关的数据信息只保存在用户的归属地,这样不仅用户的认证需要到归属地认证,所有和用户相关的业务也必须经过用户的归属地。 (4)统一用户数据库。HSS(归属业务服务器)是一个统一的用户数据库系统,既可以存储移动IMS用户的数据,也可以存储固定IMS用户的数据,数据库本身不再区分固定用户和移动用户。特别是业务触发机制中使用的初始过滤规则,对IMS中所定义的数据库来讲完全是透明数据的概念,屏蔽了固定和移动用户在业务属性上的差异。 (5)充分考虑了运营商实际运营的需求,在网络框架、QoS、安全、计费以及和其他网络的互通方面都制定了相关规范。 IMS所具有这些特征可以同时为移动用户和固定用户所共用,这就为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接入提供了技术基础,使得网络融合成为可能。 IMS体系结构 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IMS体系结构和CSCF的设计利用了软交换技术,实现了业务与控制相分离、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相分离。IMS虽然是3GPP为移动用户接入多媒体服务而开发的系统,但由于它全面融合了IP域的技术,并在开发阶段就和其它组织进行密切合作,使得IMS实际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只为移动用户进行服务。IMS体系结构分为三层,分别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应用。 承载层 在IMS体系结构中,最底层为承载层,用于提供IMSSIP会话的接入和传输,承载网必须是基于分组交换的。图中以移动分组网的承载方式为例,描述了IMS用户通过手机进行IMS会话的方式,主要的承载层设备有SGSN(GPRS业务支撑节点)、GGSN(网关GPRS业务支撑节点)以及MGW(媒体网关)。其中SGSN和GGSN可以重复利用现网设备,不需要硬件升级,仅通过做相关配置就可以支持IMS。MGW是负责媒体流在IMS域和CS(电路交换)域互通的功能实体,主要解决语音互通问题。无论具体采用哪一种接入方式,只要基于IP技术,所有的IMS用户信令就可以很好地传送到控制层。 控制层(IMS域) 中间层为信令控制层,由网络控制服务器组成,负责管理呼叫或会话设置、修改和释放,所有IP多媒体业务的信令控制都在这一层完成。主要的功能实体有CSCF、HSS(HomeSubscriberServer,归属用户服务器)、MGCF等,这些网元执行不同的角色,如信令控制服务器、数据库、媒体网关服务器等,协同完成信令层面的处理功能,如SIP会话的建立、释放。这一层仅对IMS信令负责,最终的IMS业务流不经过这一层,完全通过底层的承载层做路由实现端到端通信。 应用层 最上面一层是应用层,由应用和内容服务器组成,负责为用户提供IMS增值业务,主要网元是一系列通过CAMEL、OSA/Parlay和SIP技术提供多媒体业务的应用平台。运营商可以自行开发一些基于SIP的应用,通过标准SIP接口与IMS系统连接;如果运营商需要连接第三方SP的应用,IMS可以和标准的API,如OSAAPI连接,通过OSA/ParlayGW对第三方非信任的SP业务进行鉴权和管理等。 IMS与NGN、软交换 总的来说,软交换和IMS都是属于NGN的业务网。软交换从设备的实现而言,应该可以平滑演进到IMS,但是从网络的演进而言,由于软交换将主要支持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PSTN/ISDN)业务,而它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都是在本地实现,因此要实现向IMS的平滑演进有一定难度。 概述 NGN 是“下一代网络(Next Generation Network)”或“新一代网络(New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 写。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IMS是IP多媒体子系统,由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 接纳控制是人们在NGN中引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位于业务控制层和承载传送层之间。通过实行资源接纳控制,向上向业务层屏蔽传送网络的具体细节,支持业务控制与传送功能相分离,向下感知传送网络的资源使用情况,通过接纳和资源控制,确保正确合理地使用传送网络资源,从而保证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并防止带宽和业务被盗用的现象发生。 资源接纳控制的研究 对资源接纳控制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标准化组织的热点课题,ITU-T、TISPAN、3GPP、3GPP2以及中国标准化协会(CCSA)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各组织对资源接纳控制的称谓不同,功能架构和研究的范围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差别。资源接纳控制首先在TISPAN中明确提出,其相关功能称为资源接纳控制子系统(RACS),目前已经发布了R1阶段的规范ETSIES282003 v1.6.8。ITU-T中相关功能称为资源接纳控制功能(RACF),在2004年6月启动的下一代网络热点组(FGNGN)中展开研究,2005年11月FGNGN工作结束后,相关工作继续在ITU-T的其他研究组中进行。ITU-T SG13研究组主要研究RACF的功能架构,其R1阶段的草案Y.RACF已经在2006年7月份的会议上通过;SG11组对RACF涉及到的物理实体之间的接口和协议进行研究,目前已经制订了5个接口的7个规范草案,还有两个规范已经纳入计划。3GPP中与资源接纳控制相关功能被称为策略和计费控制(PCC),目前已经发布了3GPP R7版本的规范3GPP TS 23.203 v1.0.0。中国对资源接纳控制功能的研究基本上与ITU和TISPAN的研究保持同步,在2006年的3月召开的网络总体工作组(WG1)13次会议和信令与协议工作组7次会议上分别通过了《电信级IPQoS体系架构》和涉及的3个接口协议的技术报告,部分成果已经转化为文稿提交给TISPAN和ITU-T中的相关研究组。 TISPANRACS的功能架构 RACS由两个实体组成:基于业务的策略决策功能(SPDF)和接入资源接纳控制功能(A-RACF)。SPDF向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接口,屏蔽底层网络拓扑和具体的接入类型,提供基于业务的策略控制。SPDF根据应用功能(AF)的请求选择本地策略,并将请求映射成IPQoS参数,发送给A-RACF和边界网关功能(BGF),以请求相应的资源。 A-RACF位于接入网中,具有接纳控制和网络策略汇聚的功能。从SPDF接收请求,然后基于所保存的策略实现接纳控制,接受或拒绝对传送资源的请求。A-RACF通过e4参考点从网络附着子系统(NASS)获得网络附着信息和用户QoS清单信息,从而可以根据网络位置信息(例如接入用户的物理节点的地址)确定可用的网络资源,同时在处理资源分配请求时参考用户QoS清单信息。 传送层中包含3种功能实体,其中BGF是一个包到包(Packet-to-packet)网关,可位于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实现核心边界网关功能),也可以位于两个核心网之间(实现互联边界网关功能)。BGF在SPDF的控制下完成网络地址转换(NAT)、门控、QoS标记、带宽限制、使用测量以及资源同步功能。资源控制执行功能(RCEF)实施A-RACF通过Re参考点传送过来的接入运营商定义的二层/三层(L2/L3)媒体流策略,完成门控、QoS标记、带宽限制等功能。二层终结功能(L2TF)是接入网中终结二层连接的功能实体。RCEF和L2TF是两个不同的功能实体,通常在物理设备IP边缘(Edge)上一起实现。R1阶段没有对接入节点进行研究。 ITU-TRACF的功能架构 和TISPANRACS的功能架构一样,RACF也由两部分组成:策略决策功能实体(PD-FE)和传送资源控制功能实体(TRC-FE)。PD-FE和传送技术无关,和业务控制功能(SCF)也无关。PD-FE基于网络策略规则、SCF提供的业务信息、网络附着属功能(NACF)提供的传送层签约信息,以及TRC-FE提供的资源接纳决策结果,然后作出网络资源接纳控制的最后决策。PD-FE基于每个流对PE-FE进行门控制,基于业务使用策略规则。TRC-FE和业务无关,但和传送技术相关。TRC-FE负责收集和维护传送网的拓扑和资源状态信息,基于拓扑、连接性、网络和节点资源的可用性,以及基于接入网中传送层签约信息等网络信息控制资源的使用,对传送网络实行接纳控制。PD-FE通过Rt参考点请求TRC-FE检测或者决定所请求的媒体流路径上的QoS资源。 传送层由策略执行功能实体(PE-FE)和传送资源执行功能实体(TRE-FE)组成。PE-FE是包到包网关,可以位于用户终端设备(CPE)和接入网络之间、接入网和核心网之间或者不同运营商网络之间,是支持动态QoS控制、端口地址转换(NAPT)控制和NAT穿越的关键节点。TRE-FE执行TRC-FE指示的传送资源策略规则,其范围和功能以及Rn参考点有待进一步研究,不在R1阶段的研究范围之内。 TISPANRACS和ITU-TRACF的异同点 功能实体和参考点 从功能上看,PD-FE和SPDF相对应,但SPDF还包括TRC-FE的部分功能,如收集传送层资源使用情况。TRC-FE和A-RACF相对应,但不完全相同,TRC-FE的位置更加灵活,可以位于接入网络中,也可以位于核心网络中,而A-RACF是接入网中的一个功能。根据在网络中位置的不同,PE-FE分别和核心边界网关功能(C-BGF)、互联边界网关功能(I-BGF)以及RCEF相对应。 由于功能定义的差异,在参考点方面相应地也有一些不同。首先,由于RACF架构中PD-FE可能需要给PE-FE推送一些关于底层网络的信息,如物理连接标识符和逻辑连接标识符,而这些信息需从NACF中获取,因此RACF和NACF的连接点为PD-FE,而TISPAN架构中RACS和NASS的连接点为A-RACF。 ITU-TRACF的架构考虑了接入网、核心网以及外部网络全程的QoS控制,而TISPANRACS架构在R1中只考虑对接入网进行控制,对IP核心网、外部网络等未定义。为此,相对于RACS,RACF增加了新的参考 点,包括同一个运营商网络内多个PD-FE实例之间的Rd参考点,不同运营商之间PD-FE实例之间的Ri参考点,同一运营商核心网中多个TRC-FE实例之间的Rp参考点。RACF架构中涉及的参考点和RACS之间的对应关系。 接入网类型和终端 RACF定义了3种类型的终端,第1类是没有QoS协商能力的CPE,在发起业务请求的时候不能直接请求QoS资源;第2类是具有业务层QoS协商能力的CPE,如能发出会话描述的支持会话初始协议(SIP)的电话,通过业务层信令执行QoS的协商;第3类是具有传送层QoS协商能力的CPE,如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终端,支持资源预留协议(RSVP)或者其他传送层信令(如PDP上下文、ATMPNNI/Q.931等信令),能通过传送设备,如不对称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服务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网关通用分组无线业务支持节点(SGSN/GGSN)等,直接执行传送层QoS的协商。因此,RACF中的CPE考虑了移动这种情况,而目前TISPANRACS中只考虑了数字用户线(xDSL)方式的接入网,终端类型包括上述的第1类和第2类。 资源控制模式 RACF支持“拉(Pull)”和“推(Push)”两种方式的QoS资源控制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CPE。 所谓Pull方式是指SCF为CPE发起的业务向RACF请求QoS资源授权和资源预留,传送功能收到传送层QoS信令消息时主动向RACF请求决策。这种方式适用于第3类具有传送层QoS协商能力的CPE,可以通过传送层QoS信令显式地请求QoS资源预留。 所谓Push方式是指SCF为CPE发起的业务向RACF请求QoS资源授权和资源预留,如果该请求能够满足,则RACF主动将决策推送给传送实体(TE)以获得相应的传送资源。这种方式适用于第1类和第2类CPE,对于第1类CPE,SCF代表CPE决定所请求的业务的QoS需求;对于第2类CPE,SCF从应用层信令中提取QoS需求。 目前RACS只支持Push模式。 选择机制 为了能够在相关功能实体之间传递QoS请求,功能实体首先需要选择通信方,RACF定义了两种机制: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5]。所谓静态机制是指功能实体通过静态配置的本地信息确定对端实体(例如SCF到 PD-FE,PD-FE到PE-FE、TRC-FE)的IP地址或者域名。所谓动态机制是指功能实体通过动态信息(如根据业务类型和业务属性组合)确定对端实体和对应的网络地址,或使用用户标识查询域名服务器(DNS)。目前RACF要求必须支持静态机制,动态机制任选。 RACS中AF可以通过与NASS的接口或者本地配置获得SPDF的IP地址或者域名,SPDF通过本地配置获取A-RACF和BGF的地址。 组网和互联 ITU-T考虑了两种引入RACF之后实现端到端QoS的组网模式,当接入网和核心网属于不同运营商时,可以由应用层SCF完成不同运营商之间的QoS协商,SCF分别和接入网以及核心网的PD-FE通过Rs参考点进行交互,接入网和核心网的PD-FE之间没有交互;也可以在RACF层完成QoS协商,SCF通过Rs参考点仅仅和核心网的PD-FE交互,接入网和核心网的PD-FE之间通过Ri参考点互通。不同运营商的核心网之间的互联与上述一致。 TISPAN是在假设核心网络部分的QoS可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专注于解决接入网部分的QoS,因此未涉及到端到端的QoS实现。核心网和接入之间通过C-BGF进行互联,核心网之间通过I-BGF进行互联。 和NACF/NASS的交互 ITU-TRACF和NACF之间交互的信息描述目前不清晰,而TISPAN中明确规定了A-RACF如何对应来自NASS和SPDF的信息,从而完成对资源接纳的控制。 未来研究重点 总的来说,TISPANRACS的研究比ITU-TRACF启动早,但是ITU-TRACF的研究范围更全面,因此统一不同组织定义的架构将是各个组织今后研究的重点。 TISPANRACS在R2阶段提出的研究内容包括:完善和ITU-T、3GPP一致的功能架构,支持多域多运营商情况下可实施的场景,支持NGN中出固定宽带接入外的其他接入方式,实现NASS和SPDF间的信息交换,支持端到端的QoS等。 ITU-TRACF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完善和TISPAN、3GPP以及3GPP2定义的资源控制架构的一致性,统一不同运营商之间Ri参考点上传送的网络QoS信息,实现端到端的信令流,完成TRE-FE的功能定位以及TRC-FE和TRE-FE之间参考点Rn的定义,对在线计费的支持,和NASF之间的交互等。 微博长尾 关于长尾(LongTail)非常熟悉与比较陌生的人都会有,但是我相信,因为互联网,长尾效应实实在在的在不同领域发生并且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应。今天带着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微博长尾“。 Part1 什么是”长尾“(LongTail) 因为我自己根本算不上这方面的专家,只是一名学习者。所以在这前,先通过维基百科简单的引用,和大家分享一下什么是长尾效应。 (以下引用自维基百科) “长尾(或长尾效应,The Long Tail)一词最初由Chris Anderson在2005年自己的的《WIRED》(连线杂志)中,用来描述亚马逊和Netflix,Real.com, Rhapsody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是指那些原来不受到重视的销量小,种类多的产务由于总量巨大,累计起来的总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在互联网领域,长尾效应尤为显着。 他在2006年写了一本畅销书《The Long Tail—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长尾理论》)。” 我们来拿Amazon的例子来简单解释的话,Amazon上有五亿本不同的书,而一般大型书店里在书架上的书则大约只有10万本左右(红色部分)。而正是因为互联网,Amazon可以把大量的商品进行合理的分类整合,它可以把每一个商品提供给每一个有特定需要的顾客。所以,这条“尾巴”可以非常的细长。 我认为,长尾效应说明了现在社会的一个整体现象,那就是“小众化”的需要(niche needs)。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心与爱好,不像十几年前,我们去音像厅,所能看到的就是排名前十的音乐,可能这些音乐你并非喜欢。而现在,你可以通过iTunes找到海量的音乐,你也可以通过音乐电台发现新的音乐,也可以通过社交网路接触到与你“臭味相投”的好友正在收听的音乐,或者是他们“喜欢”的音乐。没错,因为互联网,满足了所有人的不同需求。而长尾效应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这可不可以是“微博长尾”的一个可能性呢,我们来从下面的列表下看一下长尾效应的变化。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体的商业模式渐渐从大众化走向更精准的连接供需,而下一步的社会化媒体商务会不会是长尾效应的新的应用呢,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 Part2 什么是微博长尾, 9月11日,在新浪微博上因为几条微博的交流讨论,一个新的名词出来了,,微博长尾,。 仲昭川老师讲的在微博上的信息的扩散力,取决与转发节点的数量和引申力,其受限制于传播的时间和范围。随后王力群Alex老师补充到“微博黄金五分钟原理”,“一条微博在五分钟之内被快速转发才能传播更远,否则就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任何传播力。“ 我们假设王力群Alex老师所说的“黄金五分钟原理”是被验证的前提下,那在微博的海量的信息量里不是有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都被人们忽视,都石沉海底了吗,从用户的角度来想,辛辛苦苦地发了一条微博,希望与朋友分享,可是最后可能5分钟内就被大量的信息给埋没了。从企业的角度想,大家都在费尽心思的如何去打造一个扩散力强的信息,让自己的微博信息能进入更多人的眼睛里,通过不同的手段希望被更多的人转发,其效果,是否就可能如电视广告一般精准度欠佳呢, 随后TaoEx–夏宇斐老师提起了微博长尾,“微博也有长尾,经常发现几个月前的mb给人‘挖坟’。” 仲昭川老师说,“微博偶尔有零星的细尾,不长。长尾功能一旦开发出来,微博将产生爆炸性的飞跃~”。 “爆炸性的飞跃~,” 不禁有人可能会和我有同样的疑问,到底怎样才算是“微博长尾”, 我们拿Chris Anderson说提到的98%定律来套一下微博。如果你的微博中98%的内容会被不同的人发现,看见,这会改变什么,换言之,你的原创信息不再会沉入海底,一去不复返(理论上它是存在的只是不会再出现在时间轴上),你的内容会被不同拥有相同兴趣与关心的人发现,这会改变什么呢, Part3 “微博长尾”的价值在哪里,会改变什么, 随后我抛了一个问题。我问仲老师,“仲老师您认为微博的长尾下的价值在哪里呢,做推荐挖掘底层信息可以突破,但是其价值在何处,关心点在哪里呢,” 仲昭川老师说,“我目前只看到了价值之一:长尾功能之下,每人原创的积极性都将增加一万倍,想想看,那将会怎样, 我们进一步来看:目前新浪微博90%的人在转发或自言自语,跟下一步90%的人在搞原创并被人追捧。微博会不会爆炸性飞跃,什么不用说了。” 回到我引用的98%的定律上的问题,当你的原创内容会被更多拥有相同兴趣与关心的人发现,这会改变什么。排除一些负面危机参考因素,就像仲老师所说,目前新浪微博上更多的用户在转发一些段子,名人说的话,或者缺乏互动的自言自语比较多。而用心打造有质量的原创话题,或者是有趣的内容的坚持原创的草根微博主毕竟有限。 用一句比较俗的话说,微博上大多的内容都是在炒冷饭,许多段子也都是被转了又转,发了又发。 而当微博实现了“长尾”,其可预想的效应之一的确就如仲昭川老师所说的,原创的积极性会增加。从激励用户的角度来看,你发的一条原创微博可以穿越时间轴被更多的人发现,被更多的人分享。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每一条费尽心思的原创微博的寿命可以延长更久,传递给更多的用户,其传播力度也不会局限于短短的五分钟。 Part4 “微博长尾”未来的可能性 “微博长尾”让我想到了一个SNS的现象—轻博客。 我说,“从美国轻博客(Tumblr)上似乎更能看到长尾(LongTail)的特征。分享高质量的原创,基于不同的兴趣标签推荐。挖掘niche(小众化的兴趣)的信息的价值,每个人都能找到与分享自己喜欢,关注的原创信息。” 之前在SocialBeta的微博上曾经分享过一条Tumblr的信息。 我曾说,“轻博客的价值在于内容和Editor,国内的Editor们能否做出多少好的原创内容这是个挑战。” 我虽然没有办法用数据很少的证明“长尾现象”,但是根据简单的观察,美国轻博客上的博主们原创的信息非常多,根据有效的标签,这些原创也能被很多人发现。 TaoEx–夏宇斐老师在微博里提到说,“为了达到长尾,达成有效粉和价值话题即可,两点都做到海量就行。价值话题,我的定义是发送的话题要有质量,指标定义可以从转发数及评论数进行考量。” 从TaoEx–夏宇斐说的指标定义为基础,从我个人观察的角度,我举一个猜想的微博长尾的例子。 如果新浪做一点小改变可能就会非常的与众不同。这是新版微博做得热评微博,是按找评论数来做的推荐。 我想,如果把热评微博的推荐做成自己关注的人或者是自己设置的关心标签,在“社交媒体”的定义上可以是一个非常好的长尾效应。 关于微博长尾最根本的元素,我认为是更多有价值的原创信息能被更多有共识的人发掘与分享,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关心领域,无论是社交媒体或者是摄影,美食,都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发信者。所以新浪微博需要考虑的是用更精准的方式把信息传达给有关心的有兴趣的人。 小结: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大家有一定的启发与参考价值。微博长尾的实现从方方面面的应用角度来说都蕴含着很大的可能性与探索空间。虽然这篇关于微博长尾的文章,只是处于漫谈的阶段。关于其价值,其方式我也都只举了一个很片面的例子。可能有人会批判式地想,微博真的需要长尾效应,达到了微博长尾,那微博可能就不再是微博了。我同意这个质疑。 但是微博是一个成长非常快,改变也非常迅速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我认为我们应该去参与微博的成长,一起去讨论它的可能性,想在时代的前端,那才有可能帮助你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中站稳脚跟不掉下队伍。 最后,仲昭川老师说,“只有本土化的互联网才能兴旺,它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功能的好坏与存在的必要性,首先要紧盯国内目前的用户。当然最好是亲身体验,微服私访。否则只能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全球互联网模型大同小异。但是,利润增长点不在大同,而在小异。这点滴细微的差别,需要创业者全身心的冒险探索。所以,任何功能,因地制宜很重要~” 什么是3G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3G的技术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W-CDMA 即WidebandCDMA,也称为CDMADirectSpread,意为宽频分码多重存取,其支持者主要是以GSM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包括欧美的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朗讯、北电,以及日本的NTT、富士通、夏普等厂商。 CDMA2000 CDMA2000也称为CDMA Multi-Carrier,由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和后来加入的韩国三星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 TD-SCDMA 该标准是由中国大陆独自制定的3G标准,1999年6月29日,中国原邮电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向ITU提出。 什么是TD-SCDMA TD-SCDMA——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 TD-SCDMA作为中国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简称3G),自1998年正式向ITU(国际电联)提交以来,已完成了标准的专家组评估、ITU认可并发布、与3GPP(第三代伙伴项目)体系的融合、新技术特性的引入等一系列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从而使TD,SCDMA标准成为第一个由中国提出的,以我国知识产权为主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这是我国电信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注:3G共有三个国际标准,另外两个是美国主导的CDMA2000,和欧洲主导的WCDMA.) 1998年初,在当时的邮电部科技司的直接领导下,由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队伍在SCDMA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和起草符合IMT-2000要求的我国的TD-SCDMA建议草案。该标准草案以智能天线、同步码分多址、接力切换、时分双工为主要特点,是当时IMT-2000的 15个候选方案之一。ITU综合了各评估组的评估结果,TD-SCDMA被正式接纳为CDMATDD制式的方案之一。现在,TD-SCDMA都已在国际上被广大运营商、设备制造商所认可和接受,形成了真正的国际标准。2006年1月20日已经被宣布为中国的行业标准。 在政府和运营商的全力支持下,TD-SCDMA产业联盟和产业链已基本建立起来,即将跨入其重大发展阶段。 什么是4G 4G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定义,在人们的构想中,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的,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什么是GPRS GPRS的英文全称为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中文含义为通用分组无线服务,它是利用“包交换”(Packet-Switched)的概念所发展出的一套无线传输方式。所谓的包交换就是将Date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封包,再将这些封包一个一个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寄包裹,采用包交换的好处是只有在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可以以传输的资料量计价,这对用户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计费方式。 其主要特点:数据实现分组发送和接受,按流量计费;56~115Kbps的传输速度. 由于使用了"分组"的技术,用户上网可以免受断线的痛苦(情形大概就跟使用了下载软件NetAnts差不多)。此外,使用GPRS上网的方法与WAP并不同,用WAP上网就如在家中上网,先"拨号连接",而上网后便不能同时使用该电话线,但GPRS就较为优越,下载资料和通话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从技术上来说,声音的传送(即通话)继续使用GSM,而数据的传送便可使用GPRS,这样的话,就把移动电话的应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且发展GPRS技术也十分"经济",因为只须沿用现有的GSM网络来发展即可。GPRS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通过手机发送及接收电子邮件,在互联网上浏览等。 而GPRS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数据传输速度不是WAP所能比拟的。实际上WAP本身与GPRS本质上不具有可比性,现有WAP上的内容在GPRS上面一样可以浏览和应用,只不过GPRS比现有的CSD方式的WAP更快、更方便、收费更合理。 什么是GSM GSM全名为: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中文为全球移动通讯系统,是一种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开发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让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采用此项技术标准,此前一直是采用蜂窝模拟移动技术,即第一代GSM技术(2001年12月31日我国关闭了模拟移动网络)。GSM系统包括 GSM 900:900MHz、GSM1800:1800MHz 及 GSM-1900:1900MHz等几个频段 。 我国自从1992年在嘉兴建立和开通第一个GSM演示系统,并于1993年9月正式开放业务以来,全国各地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大多采用GSM系统,使得GSM系统成为目前我国最成熟和市场占有量最大得一种数字蜂窝系统。 GSM系统有几项重要特点:防盗拷能力佳、网络容量大、手机号码资源丰富、通话清晰、稳定性强不易受干扰、信息灵敏、通话死角少、手机耗电量低。 紧急呼叫是GSM系统特有的一种话音业务功能。即使在GSM手机设置了限制呼出和没有插入用户识别卡(SIM)的情况下,只要在GSM网覆盖的区域内,用户仅需按一个键,便可将预先设定的特殊号码(如110、119、120等)发至相应的单位(警察局、消防队、急救中心等)。这一简化的拨号方式是为在紧急时刻来不及进行复杂操作而专门设计的。 什么是WAP WAP(无线通讯协议)是在数字移动电话、因特网或其他个人数字助理机(PDA)、计算机应用之间进行通讯的开放全球标准。这一标准的诞生是WAP论坛成员努力的结果,WAP论坛是在1997年6月,由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和无线星球(Unwired Planet)就共同组成的。 WAP的目标就是通过WAP这种技术,就可以将Internet的大量信息及各种各样的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PALM等无线终端之中。无论你在何地、何时只要你需要信息,你就可以打开你的WAP手机,享受无穷无尽的网上信息或者网上资源。如:综合新闻、天气预报、股市动态、商业报道、当前汇率等。电子商务、网上银行也将逐一实现。 你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体育比赛结果、娱乐圈趣闻以及幽默故事,为生活增添情趣,也可以利用网上预定功能,把生活安排的有条不紊。 WAP协议包括以下几层: 1、Wireless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WAE) 2、Wireless Session Layer (WSL) 3、Wireles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WTLS) 4、Wireless Transport Layer (WTP) 其中,WAE层含有微型浏览器、WML 、WMLSCRIPT的解释器等等功能。WTLS层为无线电子商务及无线加密传输数据时提供安全方面的基本功能。
/
本文档为【移动电信联通】,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