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教学大纲

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教学大纲

2017-09-19 50页 doc 944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教学大纲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教学大纲 Higher Mathematics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数学方法在医学领域中应 用越来越深入广泛,这种发展趋势对医学专业人才的数学水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更 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的教学,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对数学基础的要求编写了供预防医学专 业使用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以便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极限、函数的连续...
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教学大纲
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教学大纲 Higher Mathematics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本科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是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所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服务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数学方法在医学领域中应 用越来越深入广泛,这种发展趋势对医学专业人才的数学水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为了更 有效地进行数学课的教学,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对数学基础的要求编写了供预防医学专 业使用的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以便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据可依。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极限、函数的连续性;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 多元函数微分学;微分方程基础;概率论基础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技能, 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进一步获得数学知识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抽象概 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的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公共卫生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根据教 学任务,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多 媒体等教学手段,部分内容采取板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医学检验 专业科学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提高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函数和极限 4 4 第二章 一元函数微分学 10 10 第三章 一元函数积分学 16 16 期中考试 2 2 第四章 多元函数微分学 4 4 第五章 微分方程基础 8 8 - 1 - 第六章 概率论基础 6 6 合 计 50 50 第一节 极 限 【目的要求】 1.了解: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概念 2.熟悉: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关系、性质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 【教学内容】 1.无穷大量、无穷小量的概念 2.无穷小量的性质 3.极限的四则运算 4.两个重要极限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函数的连续性 【目的要求】 1.了解: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2.熟悉:函数连续的概念 3.掌握:判断简单函数(包括分段函数)在一点的连续性,会求函数的间断点,会判断其类型 【教学内容】 1.函数连续的概念 2.初等函数的连续性,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3.函数的间断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导数的概念 【目的要求】 1.了解: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连续与可导的关系 2.熟悉:导数的概念 3.掌握:按定义求导数 【教学内容】 1.导数的定义 2.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连续与可导的关系 - 2 - 3.按定义求导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初等函数的导数 【目的要求】 1.了解:反函数的求导法则,高阶导数的概念 2.熟悉:隐函数求导法,对数函数求导法及二阶导数的计算 3.掌握: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导数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教学内容】 1.反函数的求导法则 2.导数四则运算法则,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3.隐函数求导法、对数函数求导法 4.高阶导数的概念及二阶导数的计算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三节 微 分 【目的要求】 1.了解:微分的几何意义、可导与可微之间的关系 2.熟悉:微分的运算法则,运用法则求函数的微分 3.掌握:微分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微分的概念 2.微分的几何意义,可导与可微之间的关系,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 3.微分的运算法则,运用法则求函数的微分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四节 导数的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2.掌握:洛必达法则,运用洛必达求0/0型及?/?型不定式的极限,函数的单调性 【教学内容】 1.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2.洛必达法则,函数的单调性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不定积分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有理函数的积分法 2.熟悉: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 3 - 3.掌握:不定积分的基本公式及直接积分法,不定积分换元积分法(第二类换元法主 要介绍三角代换),不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教学内容】 1.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2.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有理函数的积分法 3.第一换元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换元积分法(典型代换法),三角代换法,分部积 分法 【计划学时】8学时 第二节 定积分 【目的要求】 1.熟悉: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性质 2.掌握:牛顿-莱布尼兹公式,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教学内容】 1.定积分概念的引入(曲边梯形面积) 2.定积分的定义 3.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 4.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5.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定积分的分部积分法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三节 定积分的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定积分在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定积分在几何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平面图形的面积 2.胰岛素平均浓度测定,染料稀释法确定心输出量,脉管稳定流动时的血流量的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一节 多元函数 【目的要求】 1.了解:空间解析几何的有关知识 2.熟悉:多元函数的概念 3.掌握:二元函数的极限与连续 【教学内容】 1.三维直角坐标系,空间任意点坐标,空间上任意两点间距离公式,常见曲面的方程 2.二元函数、多元函数的概念 - 4 - 3.二元函数的极限(二重极限)及存在性,二元函数的点连续,二元函数的间断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偏导数与全微分 【目的要求】 1.了解:偏导数的几何意义 2.熟悉:偏导数概念 3.掌握:偏导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1.偏导数的概念 2.偏导数的几何意义 3.偏导数的求解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一般概念 【目的要求】 了解:微分方程、通解、特解等概念 【教学内容】 微分方程的阶,微分方程的解、通解、特解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一阶微分方程 【目的要求】 掌握:一阶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 1.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定义、解法 2.一阶线性齐次、非齐次微分方程的定义 3.一阶线性齐次、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三节 可降阶的二阶微分方程 【目的要求】 掌握:Y″=F(X)型、Y″=F(X,Y″)型、Y″=F(Y,Y′)型的微分方程 【教学内容】 Y″=F(X)型,Y″=F(X,Y″)型,Y″=F(Y,Y′)型的微分方程的求解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四节 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 【目的要求】 1.了解:迭加原理,通解表达定理,特征方程、特征根的概念 - 5 - 2.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教学内容】 1.迭加原理,通解表达定理,特征方程、特征根的概念 2.二阶常系数线性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五节 微分方程在医学上的应用 【目的要求】 掌握:用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现实医学问题 【教学内容】 细菌繁殖,药物动力学模型,流行病数学模型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随机事件及概率 【目的要求】 1.了解: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定义 2.掌握:古典概率的计算 【教学内容】 1.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和概率的定义 2.古典概率的计算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概率基本公式 【目的要求】 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及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教学内容】 1.概率的加法公式及乘法公式 2.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三节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目的要求】 掌握: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 【教学内容】 1.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的分布列及分布特征 2.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及分布特征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 6 -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平时成绩占20%,主要是对学生应用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课堂纪律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医用高等数学》 主编 张选群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吴 希 张若东 周 涌 - 7 - Medical Physics 医用物理学是关于物理学理论与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的一门学科。如其他学科 一样,它的根本进展是依赖物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发展。医学物理学日益发展和壮大 得益于医学发展的需要,反过来它又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医用物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 统地掌握医学科学所需要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将来从事医疗卫 生、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必要的物理基础。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运动规律的科学,这种最普遍、最基 本的运动规律是各种高级复杂运动规律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物理学在医 学科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物理学所提供的技术和方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开辟了 许多新的途径。物理学知识是揭示生命现象不可缺少的基础。 教学内容是以高中毕业为起点,以学习医学科学所需要的物理“三基”内容为主,对物 理学与医学联系密切相关的内容应作比较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但主要是针对这些医学问题中 的物理学原理,不应过多地涉及具体的医学内容。对于那些为了保持物理学体系所必须保留 而又与中学重复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但不作讲授。对于全新的或是根据专业需要应加强 的内容,即是教师讲授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也应做到少而精,既保证教学质量又不使学 生负担过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了解一些物理学基本原理在医学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后期学习其它学科打下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公共卫生系统一组织下组织实施,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 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 8 -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数据处理 2 2 4 第二章 物体的弹性 2 2 第三章 流体的运动 4 4 第四章 振动 3 3 第五章 波动 5 4 9 第六章 分子动理论 4 4 第七章 直流电 4 4 第八章 稳恒磁场 4 2 6 第九章 波动光学 4 4 8 第十章 几何光学 4 2 6 合 计 36 14 5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2 实验一 长度测量仪器与训练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二 示波器的使用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三 空气中超声声速测量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四 霍尔效应及应用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五 分光计的使用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六 显微镜的使用 必做 基础性 合 计 14 第一节 物理量的测量及测量误差 【目的要求】 1.熟悉:测量的意义 2.掌握:误差的分类和概念 【教学内容】 1.测量的概念 2.偶然误差、系统误差的特点和区别 【计划学时】0.5学时 - 9 - 第二节 仪器的精密度和有效数字 【目的要求】 1.熟悉:精密度的概念 2.掌握:有效数字的判断和计算规则 【教学内容】 1.什么是仪器的精密度 2.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三节 直接测量误差的计算 【目的要求】 1.熟悉:直接测量定义 2.掌握:直接测量误差的计算 【教学内容】 1.直接测量定义 2.直接测量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计算方法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四节 间接测量误差的计算 【目的要求】 1.熟悉:间接测量定义 2.掌握:间接测量误差的计算 【教学内容】 1.间接测量定义 2.间接测量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的计算方法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五节 实验数据的列表和图示 【目的要求】 1.熟悉:列表法、图示法的优点 2.掌握:列表法、图示法的规则 【教学内容】 1.列表法、图示法的优点 2.列表法、图示法的规则和要求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一节 应变和应力 【目的要求】 1.熟悉:应力的意义 2.掌握:应变的概念 - 10 - 【教学内容】 1.张应力、体应力、切应力 2.张应变、体应变、切应变和应变率 【计划学时】0.75学时 第二节 弹性模量 【目的要求】 了解:弹性和塑性;弹性模量 【教学内容】 物体的弹性和塑性,分析成人湿润四肢骨应力—应变曲线;杨氏模量、体变模量、切 变模量 【计划学时】0.75学时 第三节 骨与肌肉的力学特性 【目的要求】 了解:骨骼的力学性质;肌肉的力学特性 【教学内容】 骨骼在拉伸、剪切、弯曲作用时的受力分布情况;肌肉的力学特性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一节 理想流体稳定流动 【目的要求】 掌握:理想流体稳定流动;稳定流动时的连续性方程和体积流量守恒定律 【教学内容】 理想流体;流体速度场、流线及流体稳定流动时的特点;稳定流动时的连续性方程和 体积流量守恒定律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伯努利方程 【目的要求】 1.了解:体位对血压的影响 2.掌握: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教学内容】 1.体位对血压的影响 2.伯努利方程的推导过程,动压和静压;伯努利方程在流量计和流速计的应用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粘性流体的流动 【目的要求】 1.了解:雷诺数 - 11 - 2.熟悉:层流、湍流和牛顿粘滞定律 【教学内容】 1.雷诺数 2.层流和湍流的特点;牛顿粘滞定律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四节 粘性流体的运动规律 【目的要求】 1.了解:斯托克司定律 2.熟悉:粘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泊肃叶定律 【教学内容】 1.斯托克司定律 2.粘性流体的伯努利方程的实际应用;泊肃叶定律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五节 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流动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特性;心脏做功及血流过程中的血压分布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2.心脏做功及血流过程中的血压分布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一节 简谐运动 【目的要求】 1.了解:简谐运动的能量 2.掌握:简谐运动方程、简谐运动的特征量、简谐运动的矢量图法 【教学内容】 简谐运动方程的求解和初相位的确定,简谐振动能量特点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与共振 【目的要求】 了解: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 【教学内容】 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共振的特点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三节 简谐运动的合成 【目的要求】 1.了解: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 12 - 2.掌握: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合成 【教学内容】 1.同方向同频率简谐运动合成的公式 2.同方向不同频率简谐运动合成的特点 【计划学时】0.75学时 第一节 机械波 【目的要求】 1.了解:机械波的产生 2.熟悉:波面、波线、波速、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 【教学内容】 1.机械波的产生 2.波面、波线、波速、波长、波的周期和频率以及横波和纵波的概念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二节 简谐波 【目的要求】 1.熟悉:波函数的物理意义 2.掌握:波动方程 【教学内容】 1.平面简谐波的表示式的推导 2.波动方程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波的能量 【目的要求】 1.了解:波的衰减 2.熟悉:波的能量和波的强度 【教学内容】 1.波衰减的原因以及吸收衰减的规律 2.波的能量和波的强度的表达式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四节 波的干涉 【目的要求】 1.熟悉:惠更斯原理;驻波 2.掌握: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 【教学内容】 1.惠更斯原理;驻波 - 13 - 2.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和规律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五节 声 波 【目的要求】 1.了解:声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声强级和响度级 【教学内容】 1.声压、声阻抗、声强和听觉域 2.声强级和响度级以及等响曲线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六节 多普勒效应 【目的要求】 了解:多普勒效应和冲击波 【教学内容】 多普勒效应的普遍公式和冲击波的概念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七节 超声波及其医学应用 【目的要求】 了解:超声波的特性;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超声波的特性;超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几个主要方面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一节 物质的微观结构 【目的要求】 了解:微观结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微观结构基本概念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二节 理想气体分子动理论 【目的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能量公式 【教学内容】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能量公式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输运过程 【目的要求】 了解:热传导、扩散、透膜疏运 - 14 - 【教学内容】 热传导、扩散、透膜疏运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四节 液体的表面现象 【目的要求】 熟悉:表面张力、表面能和曲面下的附加压强;毛细现象和气体栓塞;表面活性物质 和表面吸附 【教学内容】 表面张力、表面能和曲面下的附加压强;毛细现象和气体栓塞;表面活性物质和表面 吸附 【计划学时】2.5学时 第一节 电流密度 【目的要求】 熟悉:电流和电流密度、金属和电解质的导电性、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教学内容】 电流和电流密度、金属和电解质的导电性、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基尔霍夫定律 【目的要求】 掌握: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 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基尔霍夫第二定律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目的要求】 了解: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教学内容】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四节 生物膜电位 【目的要求】 了解:能斯特方程、静息电位、神经纤维的电缆方程、动作电位 【教学内容】 能斯特方程、静息电位、神经纤维的电缆方程、动作电位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磁场、磁感应强度 【目的要求】 - 15 - 1.熟悉:磁感应强度 2.掌握: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教学内容】 1.磁感应强度的求解 2.什么是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理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电流的磁场 【目的要求】 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律 【教学内容】 毕奥-萨伐尔定律、安培环路定律 【计划学时】1.5学时 第三节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目的要求】 1.了解: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生物医学电磁传感器 2.熟悉: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载流线圈所受磁力矩 3.掌握:霍尔效应 【教学内容】 1.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载流线圈所受磁力矩 2.霍尔效应 3.质谱仪和回旋加速器、生物医学电磁传感器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四节 磁介质 【目的要求】 了解:磁介质、超导体极其磁学特性 【教学内容】 磁介质种类、超导体极其磁学特性 【计划学时】0.25学时 第一节 光的干涉 【目的要求】 1.熟悉:光的相干性;光程、光程差;薄膜干涉 2.掌握:杨氏双缝实验 【教学内容】 1.光的相干性;光程 光程差;薄膜干涉 2.杨氏双缝实验 - 16 -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光的衍射 【目的要求】 1.了解:圆孔衍射 2.掌握:单缝衍射、光栅衍射 【教学内容】 1.圆孔衍射的现象 2.单缝衍射、光栅衍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光的偏振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光和偏振光;二向色性和偏振片 2.熟悉:光的双折射和布儒斯特定律 3.掌握:马吕斯定律 【教学内容】 1.自然光和偏振光;二向色性和偏振片 2.光的双折射和布儒斯特定律 3.马吕斯定律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球面折射 【目的要求】 掌握:单球面折射;共轴球面系统 【教学内容】 单球面折射成像的原理和符号规则;共轴球面系统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透 镜 【目的要求】 1.了解:厚透镜和柱面透镜;透镜的像差 2.掌握:薄透镜成像公式 【教学内容】 1.厚透镜和柱面透镜;透镜的像差 2.薄透镜成像公式、薄透镜组合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眼 睛 【目的要求】 - 17 - 了解:眼的光学结构、眼的调节、眼的分辨本领及视力;眼的屈光不正及其矫正 【教学内容】 眼的光学结构;眼的调节;眼的分辨本领及视力;眼的屈光不正及其矫正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四节 几种医用光学仪器 【目的要求】 了解:医学常用几种显微镜 【教学内容】 放大镜、光学显微镜和纤镜 【计划学时】1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游标原理 2.掌握: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的使用方法,巩固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知识 【实验讲授】 1.游标原理 2.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 1.演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计使用 2.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原理 2.熟悉:示波器和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用示波器观测信号频率和幅值的方法 【实验讲授】 1.示波器的使用方法,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演示说明示波器面板上各旋钮、开关作用, 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2.测量输入信号的频率与幅值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 18 - 1.了解:声电换能器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原理 2.熟悉: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用驻波法测超声波波长 【实验讲授】 1.声电换能器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原理 2.驻波法测超声波波长 3.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方法】 1.寻找谐振频率f 0 2.驻波法测波长和声速 3.逐差法处理数据 4.求出误差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霍尔效应实验原理 2.掌握:用“对称测量法”消除副效应影响、计算载流子浓度及迁移率 【实验讲授】 1.霍尔效应的本质 2.副效应产生原因及特点 3.对称法及仪器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 1.测绘U -I曲线 HS 2.测绘U-I曲线 HM 3.测量U值 σ 4.求出样品的霍尔效应系数、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电导率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计结构 2.掌握:分光计的调节技术 【实验讲授】 1.分光计构造 2.分光计调节方法 3.光栅方程 【实验方法】 - 19 - 1.熟悉仪器,各个调节螺钉的作用 2.调整分光计 3.测量钠光波长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及其性能 2.掌握: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及操作要点,学会用显微镜测微小物体的方法 【实验讲授】 1.显微镜构造及调节方法 2.怎样用物镜微尺测量目镜微尺 3.怎样用目镜微尺测量微小物体 【实验方法】 1.显微镜构造及操作方法 2.测量目镜微尺值m 3.观察血细胞 【计划学时】2学时 4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平时成绩占10%;实验部分成绩占10%,其中实验报告占5%,其余5%是对学生实验预习情况、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 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医学物理学》 主编 胡新珉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大学物理学实验》 主编 物理教研室 3.《普通物理学》 主编 程守洙 江之永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6版 4.《大学物理实验》 主编 李恩普 邢凯等 国防工业出版社 杨雪磊 肖志伟 周 涌 - 20 - Inorganic Chemistry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化学理论基础,通过实验使 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 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掌握有关溶液的浓度计算、弱电解质离解平衡、缓冲溶液理论、 化学热力学、物质结构以及电化学等基本原理;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具有观察、记录、 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熟悉与医学有关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学习无机化学要注重以自然规律为指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模型的 引出,理想状态和实际状态的比较,引导学生变应试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注重由特殊到一般、 由性质到结构的逻辑规律,引导学生的科学创造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药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具体情况,理论课 和实验课可穿插安排。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溶液 6 6 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 4 2 6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4 4 第四章 化学平衡 6 6 第五章 酸碱平衡与沉淀-溶解平衡 6 2 8 第六章 氧化还原 6 6 - 21 - 第七章 原子结构 8 2 10 第八章 分子结构 8 8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4 2 6 第十章 金属元素 3 3 第十一章 非金属元素 3 2 5 合 计 60 10 7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溶液的配制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二 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葡萄糖的摩尔质量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三 电解质溶液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四 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性质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五 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测定 必做 综合性 2 合 计 10 【目的要求】 1.了解:无机化学和输血专业的关系 2.熟悉:无机化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3.掌握: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 1.无机化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学习方法 2.无机化学和输血专业课的关系 3.有效数字及运算法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质量摩尔浓度、溶解过程的特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熟悉:质量分数、摩尔分数的概念、强电解质溶液的特点 3.掌握:质量浓度、物质的量的浓度;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 特性;溶液的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电解质溶液的理论 【教学内容】 1.溶解的概念 - 22 - 2.溶液浓度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其运算 3.溶液溶解过程以及蒸气压的概念 4.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的特性 5.强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热效应的概念、化学反应进度 2.熟悉:体系和环境的概念;体系的状态和状态函数;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 3.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吉布斯自由能与反应自发过程的关系;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教学内容】 1.热力学第一定律 2.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进度 3.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吉布斯自由能与反应自发过程的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方法、碰撞理论的基本概念 2.熟悉:反应速率的计算过程、质量作用定律 3.掌握: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过渡态理论和活化能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一级、二级反应速率的计算过程;质量作用定律 4.反应速率理论简介;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过渡态理论和活化能的 概念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平衡态和稳定态的区别 2.熟悉:化学平衡过程、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3.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内容】 1.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2.标准平衡常数与Gibbs自由能的关系 3.化学平衡的移动;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 23 -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过程;水的离子基;缓冲容量;酸碱电离平衡 2.熟悉:酸碱的概念;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溶度积和溶解度;沉淀的生成条件;缓冲 溶液组成及作用机理 3.掌握:酸碱质子理论;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缓冲溶液的计算及选择和配制;缓 冲溶液作用机制;溶度积常数和溶度积规则;沉淀平衡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 【教学内容】 1.酸和碱的概念、酸碱质子理论 2.酸碱平衡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作用机制及pH值计算 5.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 6.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7.沉淀溶解平衡 8.沉淀的生成和分步沉淀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电极电势产生过程;氧化还原的平衡过程;各元素 的氧化态及元素电势图 2.熟悉:氧化还原概念、原电池与电极反应、电极电动势与化学反应自由能的关系 3.掌握:元素的氧化数;电极电势及其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常数的计算;溶液酸 度对电极电动势的影响;沉淀剂对电极电动势的影响;利用元素电势图判断化学反应是否 能够进行 【教学内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2.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3.氧化还原平衡、电池电动势与Gibbs自由能的关系 4.溶液酸度、加入沉淀剂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氢光谱的能量变化、微观粒子的波二象性 - 24 - 2.熟悉:玻尔模型建立的基础、原子轨道和波函数、核电菏与核外电子的钻穿效应与 屏蔽效应、核外电子能级图 3.掌握:玻尔氢原子模型;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核 外电子排布的规则:保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 表的关系;元素的电负性;元素周期表的周期与族 【教学内容】 1.Bohr的氢原子模型 2.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量子数的意义 3.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保利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 特规则 4.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元素的电负性;元素周 期表的周期与族;原子半径、原子亲和能的变化规律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离子半径;分子的磁性;晶体的宏观特征 2.熟悉:离子的电荷、电子构型;现代价键理论;分子的极性;离子极化对键型和化 合物性质的影响 3.掌握: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间作用力的形式; 晶体的微观结构、类型及其特性 【教学内容】 1.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离子极化现象 2.共价键的特性;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3.分子的几何形状与物理形状 4.分子间作用力的形式 5.晶体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特征 6.离子极化对键型、溶解、颜色的影响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配合物的异构现象;配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配位平衡移动 2.熟悉:配合物的组成方式;中心原子、配体、配位数;价键理论对空间构型的解释; 配位平衡常数 3.掌握:配合物的命名方法;价键理论的理论要点,内轨型、外轨型配合物的形成; 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配合物的键合异构、几何异构 【教学内容】 - 25 - 1.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异构 2.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的理论要点及应用 3.配位平衡;影响配位平衡的因素 4.螯合效应、软硬酸碱规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碱金属通性;碱土金属通性铬和锰单质性质及用途; 铜、锌、汞的生物学效应 2.熟悉:金属的化学性质;碱金属单质;碱土金属单质;d区、ds区元素原子结构与 性质关系;铬和锰、铁元素元素电子结构特点 3.掌握:金属的成键特点;碱金属、碱土金属的氧化物、氢氧化物及其盐的特征和性 质;单质的化学性质;铜、锌、汞、铬、铁、铂和锰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金属的存在形式及其分类 2.s区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和元素性质 3.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4.重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性质 5.硬水及其软化 6.d区、ds区元素的通性 7.d区、ds区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8.d区、ds区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关系 9.铜、锌、汞、铬、铁、铂和锰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p区元素价层电子结构特征及性质;碳族元素、硼族元素通性 2.熟悉:p区元素水解性;卤族、氧族、氮族元素的通性;氮族元素特点及化合物 3.掌握:氧化物水合物的酸性及含氧酸盐的热稳定性;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氧族元素的成键特点及其化合物;氮和磷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碳、硅、硼及其化合物 的性质 【教学内容】 1.p区元素的通性 2.卤素的通性、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氧族元素的成键特点及其化合物 4.氧族元素的离子鉴定 - 26 - 5.氮族元素的通性;氮族元素的特点及其化合物 6.碳族元素、硼族元素通性;碳、硅、硼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计划学时】3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量筒、粗天平的使用方法 2.熟悉:移液管及容量瓶的使用方法 3.掌握:溶液浓度的计算及溶液的配制 【实验讲授】 1.溶液配制的原理、方法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计算溶液配制所需溶质的量 2.用量筒、粗天平配制近似浓度的溶液 3.使用移液管和容量瓶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分度值为0.1?的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熟悉:凝固点测定技术 3.掌握:测定葡萄糖摩尔质量的步骤 【实验讲授】 1.分度值为0.1?的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凝固点测定的原理及步骤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仪器的安装 2.溶液凝固点的测定 3.溶剂凝固点的测定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溶液电离度的影响 2.熟悉: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3.掌握:强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特点 - 27 - 【实验讲授】 1.同离子效应对电离度的影响原理 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原理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比较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 2.同离子效应 3.沉淀的出使和溶解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缓冲容量与缓冲溶液总浓度和缓冲比的关系 2.熟悉:缓冲的性质 3.掌握:缓冲溶液的配制方法 【实验讲授】 1.缓冲溶液原理、缓冲容量与总浓度的关系 2.缓冲溶液配制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缓冲溶液的配制 2.缓冲溶液的性质 3.缓冲容量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计算 2.熟悉:pHS-3C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3.掌握: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 【实验讲授】 1.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的测定原理 2.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配制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 2.测定醋酸溶液的pH 3.计算醋酸电离度和电离常数 【计划学时】2学时 - 28 -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9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10%,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无机化学》 主编 张天蓝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2.《医药学大学化学实验》 主编 董顺福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 韩丽琴 董顺福 张秀荣 - 29 - Organic Chemistry 有机化学是输血专业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有机化学基 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 以下要求:掌握某些有机化合物概念、命名和化学性质,熟悉一些与医学有关的重要有机化 合物,了解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原理,培养学生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处理实验 结果的能力。 按照高等医科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知识广、 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应用型高级医药学人才,为此在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课堂 教学应体现起点高、内容新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 发式教学,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并不 断提高临床专业外语教学水平。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药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具体情况,理论课 和实验课可穿插安排。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6 6 第一章 烷烃和环烷烃 6 6 第二章 立体化学基础 4 4 第三章 卤代烷 4 2 6 第四章 醇和醚 4 4 第五章 烯烃 4 2 6 - 30 - 第六章 炔烃和二烯烃 3 3 第七章 芳烃 4 4 第八章 醛核酮 3 4 7 第九章 酚和醌 2 2 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4 4 第十一章 羧酸衍生物 2 4 6 第十二章 有机含氮化合物 4 4 第十三章 杂环化合物 2 4 6 第十四章 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2 2 第十五章 糖类 4 4 第十六章 类脂 2 4 6 合 计 60 20 8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熔点的测定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二 减压蒸馏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三 乙酸乙酯的制备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四 绿色植物中胡萝卜素的提取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五 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六 性质实验 必做 验证性 4 合 计 20 【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概念、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的方法 2.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特点、光谱分析的特点 3.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共价键的几个重要参数核断裂方式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表示方式 5.酸和碱 - 31 - 6.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烷烃的普通命名法、物理性质、环烷烃的分类 2.熟悉: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乙烷、正丁烷的纽曼投影式、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3.掌握:烷烃的分子结构,碳原子类型;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卤代反应,游离基取代 反应机理,伯、仲、叔碳原子卤代反应速度、环烷烃的构象分析 【教学内容】 1.分类、构造异构和碳原子的级 2.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3.烷烃、环烷烃的结构 4.乙烷、正丁烷、环烷烃的构象 5.烷烃的物理性质:熔点、沸点的变化规律 6.烷烃、环烷烃的化学性质:自由基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环烷烃的开环加成反应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 2.熟悉: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手性碳原子的构型 3.掌握:手性分子和对映体、费歇尔投影式的书写 【教学内容】 1.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 2.不对称分子的特点和对映体 3.分子的对称性和手性 4.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5.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 6.外消旋体的拆分 7.取代环烷烃的立体异构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卤代烃的分类、物理性质 2.熟悉:卤代烃的命名 3.掌握:卤代烃结构和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 32 - 1.卤代烃的分类 2.卤代烃的命名 3.卤代烃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4.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SN机理及特点 21 5.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机理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醇的分类、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及物理性质 2.熟悉:醇的命名、结构、制备、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 3.掌握:醇的化学性质及相关机理、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醇的分类 2.醇的普通命名和系统命名 3.醇的结构 4.醇的化学性质、机理特点、典型方法 5.醚的结构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 6.醚的化学性质和环氧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烯烃的同分异构现象 2.熟悉:烯烃的命名规则 3.掌握:烯烃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烯烃的同分异构体 2.烯烃的系统命名法、顺反异构命名 3.烯烃的结构特点 4.烯烃的物理性质 5.烯烃的化学反应: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聚合反应 6.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二烯烃的命名规则 2.熟悉:炔烃命名规则,乙炔结构特点 - 33 - 3.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二烯烃的化学反应,共轭效应 【教学内容】 1.炔烃的异构和系统命名 2.乙炔结构特点 3.炔烃的物理性质 4.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5.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 6.二烯烃的化学反应 7.共轭体系的类型: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σ-π超共轭体系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 2.熟悉:苯的结构及苯同系物的命名、芳香性规则 3.掌握: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及其定位效应 【教学内容】 1.苯的结构 2.苯同系物的命名 3.苯及其同系物的物理性质 4.苯及其同系物的亲电取代反应 5.稠环芳香烃的结构、命名、性质 6.取代基定位规则 7.芳香族化合物规则(Hückel规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醛和酮的分类、物理性质 2.熟悉:醛、酮的命名规则、醛、酮的制备方法 3.掌握:醛和酮的结构特点、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醛和酮的分类 2.醛和酮的命名和结构特点 3.醛和酮的物理性质 4.醛和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机理;醛的特有反应 5.醛和酮的制备 6.不饱和醛酮 - 34 -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酚的分类及物理性质、醌的分类及物理性质 2.熟悉:酚的结构、命名 3.掌握:酚的化学性质(酸性、亲电取代、与三氯化铁的显色、自氧化反应) 【教学内容】 1.酚的结构和命名 2.酚的物理性质 3.酚的化学性质:酸性;亲电取代、与三氯化铁的显色、自氧化反应 4.醌的分类、结构和命名 5.醌的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亲核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羧酸、取代羧酸的物理性质 2.熟悉:羧酸、取代羧酸的分类和制备 3.掌握:羧酸、取代羧酸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羧酸、取代羧酸的分类 2.羧酸、取代羧酸的命名 3.羧酸、取代羧酸的物理性质 4.羧酸、取代羧酸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5.羧酸的制备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2.熟悉:碳酸衍生物的性质 3.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 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3.羧酸衍生物的化学反应 4.羧酸衍生物的制备 5.乙酰乙酸乙酯 - 35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硝基化合物、胺和重氮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2.熟悉:硝基化合物、胺和重氮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掌握:硝基化合物、胺和重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硝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 2.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胺的命名、结构 4.胺的化学性质:碱性;与亚硝酸的反应;苯环上是亲电取代反应 5.重氮化合物的命名、结构 6.重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放氮反应;偶联反应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2.熟悉: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命名 3.掌握:芳香杂环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1.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分类 2.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 3.芳香杂环的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氨基酸和肽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2.熟悉: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3.掌握:氨基酸的化学性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2.氨基酸的化学性质:两性电离;酸性;脱羧反应;与茚三酮的反应 3.蛋白质的结构特点:一级、二级、三级结构;构成蛋白质的主键和副键 4.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两性电离;酸性;脱羧反应;缩二脲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 36 - 【目的要求】 1.了解:糖、双糖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2.熟悉:单糖、双糖、多糖的结构 3.掌握:单糖、双糖的化学性质;双糖和多糖的水解产物 【教学内容】 1.糖的分类和单糖的物理性质 2.单糖的结构:变旋光现象;环状结构 3.单糖的化学性质:成苷反应;氧化反应;脱水反应 4.双糖的分类和物理性质 5.双糖的水解反应 6.多糖的结构 7.多糖的水解反应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油脂的组成和命名;甾族化合物的组成结构 2.熟悉:油脂的结构、化学性质 3.掌握:磷脂的结构组成、甾族化合物的构型特点 【教学内容】 1.油脂的组成、命名、物理性质 2.油脂的结构、化学性质:加氢还原、加碘、酸败 3.磷脂的结构及水解产物 4.甾族化合物的骨架编号及结构特点 5.甾族化合物的基本构型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测定有机物熔点的原理 2.熟悉:熔点测定的装置及使用 3.掌握:测定有机物熔点的方法 【实验讲授】 1.测定有机物熔点的原理 2.熔点测定的装置的安装 3.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 37 - 1.测定纯化合物的熔点 2.混入杂质对熔点的影响 3.混合物熔点的测定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减压蒸馏主要仪器设备 2.熟悉:减压蒸馏的原理 3.掌握:减压蒸馏仪器的安装和操作方法 【实验讲授】 1.减压蒸馏的原理 2.装置的安装及操作方法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安装减压蒸馏仪器 2.减压蒸馏的操作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酯化反应的原理 2.熟悉:从羧酸合成酯的方法 3.掌握:蒸馏、分液漏斗、干燥剂的使用 【实验讲授】 1.酯化反应的原理 2.分液漏斗、干燥剂的使用 3.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乙酸乙酯的制备 2.蒸馏除去杂质 3.测定折光率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从植物中提取色素的方法 2.熟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测定的方法 3.掌握:柱层析分离技术 - 38 - 【实验讲授】 1.植物色素提取的原理 2.植物色素提取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3.柱层析分离仪器安装及操作 4.胡萝卜素的含量测定: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实验方法】 1.植物色素的提取 2.柱层析分离 3.胡萝卜素的含量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提取天然有机物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索氏提取器的基本操作 3.掌握:升华法提取有机物的操作技术 【实验讲授】 1.天然有机物提取的原理 2.索氏提取器的操作 3.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咖啡因的提取 2.蒸馏浓缩 3.升华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 2.熟悉:有机物性质之间的差异 3.掌握:有机物的性质 【实验讲授】 1.有机物性质之间的差异的原理 2.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有机物分类进行实验 【计划学时】4学时 - 39 -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20%,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有机化学》 主编 倪沛洲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医药学大学化学实验》 主编 董顺福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 韩丽琴 董顺福 张秀荣 - 40 - Cell Biology 细胞生物学是在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研究细胞基本活动规律的科学。近几 十年来,生命科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细胞生物学作为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已成 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规 律,能够从细胞的角度理解生命,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和开展研究工作打下基础。通过教学, 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细胞核及细胞器的结构和主要功能;掌握细胞的增殖与调控;掌握细 胞的信号转导,熟悉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细胞凋亡;了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技术。 本课程作为医学基础课,为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教学中应不断更新内容,改革教学方 法,开展启发式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等教学设施,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增强教学效果、提高 教学质量。根据学生水平,对学习困难者分析原因,适当辅导;对学有余力者,适当介绍课 外参考资料。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2 2 第二章 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 4 4 第三章 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6 6 第四章 细胞的内膜系统与囊泡运输 4 4 第五章 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 2 2 第六章 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 4 4 - 41 - 第七章 细胞核 4 4 第八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2 2 第九章 细胞外基质及其与细胞的相互作用2 2 第十章 细胞的信号转导 2 2 第十一章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4 4 考查 2 2 合 计 40 40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阶段 2.熟悉:学习细胞生物学的意义 3.掌握:细胞生物学的概念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1.细胞生物学的概念,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2.细胞生物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3.学习细胞生物学的意义,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生物的发展;细胞内无机化合物 2.熟悉:从分子到细胞的进化;细胞内有机化合物 3.掌握:从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的演进;细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胞的基本概念,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生命分子的起源、大分子的形成、细胞的出现和进化 3.细胞内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2.熟悉: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3.掌握:显微镜技术 【教学内容】 1.显微镜技术,包括光学显微镜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相差显微镜、 - 42 - 暗视野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2.不同类型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3.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 2.掌握: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细胞膜的特征;小分子、大分子和颗粒物质 的跨膜运输方式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生物膜的概念,膜出现的意义 2.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膜脂、膜蛋白和膜糖类);生物膜的特征(流动性、 不对称性)及其影响因素 3.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片层结构模型、单位膜模型、脂筏模型) 4.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5.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内膜系统的病理改变 2.熟悉: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构与功能 3.掌握: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溶酶体的结构与功能;囊泡运输的分子机理 【教学内容】 1.细胞质基质、内膜系统的概念 2.内质网的类型(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结构与功能(蛋白质合成的信号肽学说及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脂类合成、解毒作用) 3.高尔基复合体的结构及主要功能 4.溶酶体的结构、类型、形成机制及其功能 5.囊泡的来源及类型 6.内膜系统的病理改变与疾病的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线粒体的能量转换,线粒体与疾病 2.熟悉:线粒体遗传系统的结构和特征;线粒体与氧化磷酸化 3.掌握:线粒体的形态、超微结构,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 43 - 【教学内容】 1.线粒体的形态、超微结构及化学组成 2.线粒体的遗传系统的结构和特征;核基因编码蛋白的线粒体转运 3.细胞的能量转换(糖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耦联与ATP形成);氧化磷酸化、 呼吸链、ATP合酶复合体的概念;化学渗透假说,ATP合成的结合变构机制 4.线粒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线粒体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骨架与疾病 2.熟悉:中间丝的类型及功能 3.掌握:微管和微丝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功能,其装配及影响装配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微管的形态、组成、装配、功能 2.微丝的形态、组成、装配、功能 3.中间丝的基本形态结构、类型、装配及功能 4.细胞骨架与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及遗传性疾病的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核与疾病 2.熟悉:核纤层和核骨架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细胞核的功能 3.掌握:核被膜的化学组成、超微结构及功能;染色质的化学组成;染色体的构建及 形态特征;染色体的核型及带型;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概念;核仁的亚微结构及功能 【教学内容】 1.核被膜的化学组成、超微结构及主要功能 2.染色质的化学组成:DNA、组蛋白(H1、H2A、H2B、H3、H4)、非组蛋白及与DNA结 合的结构模式,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核小体的结构,染色质包装的结构模型――多 级螺旋模型、放射环结构模型,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3.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核型和带型 4.核仁的超微结构及功能,核仁周期 5.核骨架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6.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的贮存、复制与转录 7.细胞核的病变和疾病的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 44 -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胞粘连的方式及作用特点 2.掌握:细胞连接的方式及功能特点 【教学内容】 1.细胞连接的基本类型、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包括紧密连接、锚定连接(黏合带、 黏着斑、桥粒和半桥粒)和通讯连接(间隙连接和化学突触) 2.细胞粘连的介导因子及作用,包括钙粘素、选择素、整合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CAM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基底膜的组成和生物功能 2.掌握:细胞外基质中大分子物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胞外基质的概念,氨基聚糖和蛋白聚糖、胶原和弹性蛋白、纤粘连蛋白和层粘连 蛋白的分子组成、结构特点及生物学功能 2.基底膜的分布、组成和生物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2.熟悉:胞外信号的类型;蛋白激酶的类型及作用特点 3.掌握:受体的类型及作用特点、信号转导的特点;胞内信使体系 【教学内容】 1.胞外信号中的类型,化学信号的类型及作用特点,激动剂及拮抗剂 2.受体的类型,包括膜受体(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和具备酶活性的受体)、 胞内受体;受体作用特点 3.胞内信使体系的作用过程 4.信号转导特点,包括信号转导分子激活机理的类同性、转导过程的级联式反应、通 用性和特异性、交叉反应 5.蛋白激酶的共同特点 6.信号传导异常引起的疾病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细胞周期与医学的关系 2.熟悉: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作用过程 - 45 - 3.掌握:减数分裂期的基本过程、特征;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种类; 细胞增殖周期的时相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2.细胞周期的概念、细胞周期时期的划分及各时相的主要事件 3.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种类及其对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G1、S、M期调控分子和作用机制;限制点的种类、功能及生物学意义 4.细胞周期与医学的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时根据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督促学生学习,了解教 学效果。学科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考试后及时对教学过程、学生学 习、考核试卷、考核成绩等进行总结分析,及时上报有关单位,并提出改进建议。 1.《医学细胞生物学》 主编 陈誉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细胞生物学》 主编 凌诒萍 人民卫生出版社 3.《细胞生物学》 主编 翟中和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细胞生物学》 主编 王金发 科学出版社 王弘珺 田洪艳 李质馨 任 旷 - 46 - Human Anatomy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 展规律的科学。是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课。本课程是按人体各系统 中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 内分泌系统来阐述正常人体各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及功能。护理学专业安排本课程的目的, 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配布形式及基本规律,为学生学习后继的基 础医学和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观察标本,独立 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实践和验证第一的的观点,多接触标本,是学好解 剖学的重要环节。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理论讲授主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介绍人体 各系统的组成、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位置关系及机能意义。在多媒体的课件中尽 量插入实物标本,辅以模型图片,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识别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 能力。详细介绍与临床检验有关的解剖学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重点内容讲深讲透,内容 “少而精”,注重学生医德的培养和及时介绍学科的最新进展,教好和学好这门重要的医学 基础课,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采用示教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触摸实物标本和模型、挂图,并结合活体观察 等形式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态和功能相依存、局部和整体相 统一的观点,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紧密联系临床,应用解剖学基础知识对常见的疾病进行综合 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 47 -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运动系统 3 12 15 第二章 消化系统 6 4 10 第三章 呼吸系统 2 1 3 第四章 泌尿系统 2 1 3 第五章 生殖系统 2 2 4 第六章 脉管系统 8 5 13 第七章 感觉器 2 1 3 第八章 神经系统 15 7 22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1 1 2 标本考试 4 4 合 计 46 34 8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躯干骨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二 四肢骨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三 颅骨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四 全身关节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五 头、颈、躯干肌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六 四肢肌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七 消化管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八 消化腺、腹膜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九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 生殖系统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一 心、头、颈、上肢动脉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二 胸、腹、盆、下肢动脉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三 静脉、淋巴、视器和前庭蜗器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四 脊髓和脊神经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五 脑干、小脑和脑神经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六 间脑和端脑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十七 脑和脊髓被膜、脑血管及脑脊液 必做 验证性 2 合 计 34 - 48 - 【目的要求】 1.了解: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分科;正常、变异与畸形的概念;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 本方法 2.熟悉:人体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3.掌握: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教学内容】 1.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科 2.人体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3.体的分部与器官、系统的概念和划分 4.解剖学姿势,方位术语,人体的轴与面 5.人体器官的正常、变异与畸形的概念 6.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方法 【计划学时】1 学时 第一节 骨 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骨的发生及可塑性 2.熟悉: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骨的分类,骨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3.掌握:骨的基本构造;进行骨髓穿刺的常见部位 【教学内容】 1.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骨的分类;长骨的结构 3.骨的构造和各组成部分的特点 4.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及比例变化 5.骨的发生和发育,骨的可塑性 【计划学时】1 学时 第二节 关节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熟悉:关节的运动方式 3.掌握: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装置;滑膜和关节腔的特点 【教学内容】 1.骨连结的分类 2.关节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特点及功能 - 49 - 3.关节的辅助结构的构成和功能 4.关节的运动方式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肌 学 【目的要求】 1.了解:肌的分类 2.熟悉: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的辅助装置 3.掌握:肌的构造和功能 【教学内容】 1.肌的分类 2.肌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3.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 4.肌的辅助装置结构特点及功能 【计划学时】1 学时 第一节 内脏学总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内脏的概念 2.熟悉:胸部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教学内容】 1.内脏的概念 2.内脏的分类和一般结构特点 3.胸部标志线和腹部的分区 【计划学时】0.5学时 第二节 消化管 【目的要求】 1.了解:口腔的境界;舌肌的组成和功能;咽壁的构造 2.熟悉:食管分部;牙的种类、数目、形态和构造;盲肠的位置和结构;结肠的位置 和分部 3.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上、下消化道的概念;咽的位置、分部和结构;食 管的位置;食管三个狭窄的位置和临床意义;胃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胃壁的构造;十二 指肠的位置、分部;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构成和功能;结肠和盲肠的特征性结构;阑 尾的常见位置及其临床意义;直肠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肛管的结构 【教学内容】 1.口腔的分部及其界限;唇、颊、腭的构成和功能;咽峡的构成 2.牙的种类、名称、排列、形态和构造 - 50 - 3.舌的分部和舌乳头分类及功能;舌肌的一般配布和机能;颏舌肌起止、位置和作用 4.咽的位置、形态、分部以及各部结构;咽鼓管咽口、梨状隐窝的位置;腭扁桃体位 置和机能;咽淋巴环的组成和机能 5.食管的的位置、分部;食管狭窄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6.胃的位置、形态及分部;胃壁的构造 7.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和分部;十二指肠大乳头的位置及作用;空肠、 回肠的位置及二者的区别;Meckel憩室的位置 8.大肠的分部;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结构及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形态特征, 结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直肠的位置和形态;肛管的结构,齿状线的概念和意义 【计划学时】3.5 学时 第三节 消化腺 【目的要求】 1.了解:肝的位置 2.熟悉:口腔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和开口部位;唾液的组成 3.掌握:肝的功能、形态和结构;肝外胆道系统的组成;胰腺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口腔大唾液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 2.肝的形态、结构;肝门、肝蒂的构成及各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肝的位置与毗邻; 肝的体表投影 3.胆囊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胆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输胆管道 的组成;胆汁产生部位及代谢途径 4.胰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计划学时】1 学时 第四节 腹 膜 【目的要求】 1.了解:腹膜形成的结构 2.熟悉: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3.掌握: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 【教学内容】 1.腹膜与腹膜腔的概念;腹膜的功能 2.腹膜内位、间位和外位器官的概念,组成及临床意义 3.大网膜和小网膜的位置、结构;系膜和韧带的名称;腹膜隐窝和陷凹的名称和位置 【计划学时】1 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喉的位置,喉软骨的连结及喉肌的组成和作用;弹性圆锥 - 51 - 的和方形膜的位置 2.熟悉:气管的位置及毗邻;纵隔的概念;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3.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鼻腔的结构;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喉软骨的名称; 喉腔的分部;气管的位置和分部;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肺的形态结构;胸膜和胸膜腔 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外鼻的形态结构;鼻腔的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鼻腔粘膜的特点;鼻旁窦的名称、 位置及开口位置;上颌窦的位置特点与临床意义 3.喉软骨的名称;喉软骨的连结方式;弹性圆锥和方形膜形成的结构;喉腔的形态、 分部及特点 4.气管的位置及毗邻;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和意义 5.肺的位置、形态、分叶;肺根的组成;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支气管肺段的概念 6.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的分部;胸膜隐窝的概念和肋膈隐窝的位置;胸膜和肺 的体表投影 7.纵隔的概念、位置和分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段;肾的被膜 2.熟悉:肾的体表投影;肾的毗邻 3.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功能;肾的位置、形态和结构;输尿管的分部、位置、狭 窄及其临床意义;膀胱的位置、形态;膀胱三角的位置和特点 【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2.肾的形态、位置和毗邻;肾的冠状剖面结构;肾蒂内各结构的位置关系;肾的被膜; 肾段血管和肾段的概念 3.输尿管的分部及三个狭窄部的位置 4.膀胱的位置和分部;膀胱三角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5.女性尿道的形态特点和开口位置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阴囊和阴茎的构成;射精管的位置;精囊腺 2.熟悉:输精管的走行、分部;精索的概念;男性尿道的形态和特点 - 52 - 3.掌握:男性生殖器官的组成和基本功能;睾丸和附睾的位置和功能; 前列腺的位 置、分叶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睾丸和附睾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3.输精管的位置、分部;精索的概念和内容;输精管结扎的部位 4.精囊腺的位置;射精管的构成及其开口部位;前列腺的位置、形态、分叶及临床意 义;尿道球腺的位置及开口部位 5.阴囊的构成和机能;睾丸下降途径 6.阴茎的形态、层次;阴茎皮肤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7.男性尿道的分部及各部形态特点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卵巢的年龄变化;前庭大腺;会阴的基本概念 2.熟悉:阴道的位置和开口 3.掌握: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基本功能;子宫的固定装置;阴 道穹的位置和分部;女性乳房的形态结构 【教学内容】 1.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 2.卵巢的位置、形态和基本功能;卵巢的年龄变化特点 3.输卵管的形态和分部;各部的临床意义 4.子宫的位置、形态和分部;子宫的固定装置 5.阴道的位置开口,阴道后穹与子宫直肠陷凹的关系 6.前庭大腺的开口位置和作用 7.女性乳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8.会阴的概念和位置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总 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一般结构;血管吻合 2.熟悉: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3.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 【教学内容】 - 53 - 1.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体、肺循环的组成和意义;动脉、毛细血管 和静脉的结构特点及配布特点 2.吻合管、侧副支、侧副循环和动静脉吻合的概念 【计划学时】0.5学时 (二)心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壁构造;心的静脉回流途径 2.熟悉: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态结构;心脏传导系统;心包横窦和心包斜窦的位置及 临床意义;心的体表投影 3.掌握:心的位置、外形;心腔内的结构;冠状动脉的走行、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 心包、心包腔的构成 【教学内容】 1.心的位置、形态;心尖的体表投影;心的毗邻;心腔的结构;房间隔与室间隔的形 态结构;卵圆孔未闭的临床意义;心瓣膜的位置、组成和功能 2.心的纤维性支架和心壁的构造;心传导系统的组成和意义;心左、右冠状动脉的起 始、走行、主要分支及分布;心的静脉回流途径 3.心包、心包腔的构成;心包横窦、斜窦、前下窦的位置 【计划学时】1.5学时 (三)头、颈、和上肢动脉 【目的要求】 1.了解:动脉分布规律;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走行;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肺动脉干、 左右肺动脉的走行 2.熟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的主要分支的名称;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 3.掌握:主动脉走行、分支;肱动脉位置;头、颈、上肢动脉触摸部位及常用止血点 【教学内容】 1.动脉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器官内血管的配布规律;动脉韧带的位置;动脉导管未 闭的临床意义 2.主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 3.颈内动脉在颈部的走行;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的位置与功能;颈总动脉、颈外动 脉、甲状腺上、下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舌动脉起始、位置、走行和分布; 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的走行和分布 4.锁骨下动脉的位置,走行;椎动脉、甲状颈干、胸廓内动脉的起始、位置、走行和 分布;腋动脉主要分支的名称;肱动脉、肱深动脉、尺动脉、桡动脉的起始、位置、走行 和分布;掌浅弓、掌深弓的组成、分支和分布;掌浅弓的体表投影 5.胸腔的脏支、壁支两种分支的名称、分布 6.头、颈、上肢动脉摸脉部位及常用止血点 - 54 - 【计划学时】2学时 (四)胸、腹、盆部和下肢动脉 【目的要求】 1.了解:主动脉胸部分支、分布概况;腹部、盆部和下肢动脉的主干 2.熟悉:肾上腺动脉的分布;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走行和分布;盆腔动脉 的分支及分布 3.掌握: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走行和分布;子宫动脉的走行及与输尿 管的关系;股动脉和腘动脉的走行、分支和分布 4.常用下肢动脉触摸部位及常用止血点 【教学内容】 1.肾动脉,睾丸动脉或卵巢动脉的走行和分布 2.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分支、走行和分布;肠动脉的配布特点;子宫动脉、 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臀上、下动脉的走行;子宫动脉和输尿管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3.腹壁下动脉、腓动脉、足底内、外侧动脉的走行;髂外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 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走行和分部;股动脉的体表投影;足底动脉弓 的组成 4.下肢动脉摸脉部位及常用止血点 【计划学时】2学时 (五)静 脉 【目的要求】 1.了解:静脉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及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2.熟悉:颅内、外静脉的交通 3.掌握:上、下腔静脉的组成、主要属支;面静脉走行和特点;危险三角的概念和意 义;上、下肢浅静脉主干的走行、属支;奇静脉系的组成、回流途径;肝门静脉的组成、 主要属支、侧支循环途径及意义 【教学内容】 1.静脉系统的组成及静脉的结构特点;几种特殊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等)的特点; 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及临床意义;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2.上、下腔静脉的组成、主要属支、回流途径;颈内静脉的起止、主要属支(面静脉、 下颌后静脉)的名称、位置;面静脉的交通及临床意义;颈外静脉的走行;静脉角的组成; 锁骨下静脉的起止和走行;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位置、走行及归宿;奇静脉 系的组成、回流途径 3.大、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及其属支;肾静脉和睾丸静脉(或卵巢静脉)的走行;肝门静脉的组成、主要属支、侧支循环途径及意义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淋巴系统 - 55 - 【目的要求】 1.了解:淋巴的产生;影响淋巴回流的因素 2.熟悉:人体各部主要淋巴结的名称及配布特点 3.掌握:淋巴系统的组成、功能;九条淋巴干的名称、来源、收纳范围及注流关系; 两条淋巴导管的起始、走行、归宿和收集淋巴范围;脾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教学内容】 1.淋巴系统的功能、组成和结构特点;淋巴的产生和回流 2.淋巴结的形态、结构及基本功能 3.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的结构特点;右淋巴导管组成、归宿及收集淋巴范围; 九条淋巴干的名称、来源、收纳范围及注流关系;两条淋巴导管的起始、走行、归宿、收 集淋巴范围 4.人体主要淋巴结的名称、意义 5.全身各主要器官的淋巴引流 6.脾的形态、位置;脾的功能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概 述 【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 【教学内容】 感受器和感觉器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 第二节 视 器 【目的要求】 1.了解:眶脂体、眼球筋膜;眼的血管 2.熟悉:眼副器的组成与功能;眼外肌的功能 3.掌握:眼球壁和内容物的组成和特点;房水循环途径;眼的折光系统的组成和调节; 泪液的产生和排出 【教学内容】 1.视器的组成 2.眼球的形态和构成 3.眼球壁三层膜、各层分部及其形态结构、机能 4.眼内容物的组成及眼球折光装置和调节机制;房水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5.眼副器的组成和功能 6.眼睑的形态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7.结膜的构成和特点 8.泪器的构成和泪液的产生、排除途径 - 56 - 9.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 10.视网膜的血管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前庭蜗器 【目的要求】 1.了解:外耳的组成;乳突小房和乳突窦 2.熟悉:听小骨的名称、连结及作用;内耳的位置和分部;声波的传导途径 3.掌握: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中耳的组成;内耳的感受器及功能 【教学内容】 1.外耳的组成;外耳道的位置、走行、分部 2.鼓膜的形态、位置和分部 3.中耳的组成;鼓室的位置、六个壁的主要结构及毗邻 4.听小骨的名称和排列;鼓膜张肌及镫骨肌的作用;乳房小突和乳突窦的位置及其临 床意义;咽鼓管的位置、分部、作用及幼儿咽鼓管的特点 5.内耳的位置、分部;骨迷路和膜迷路的分部,各部的形态以及骨迷路与膜迷路的位 置关系 6.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的形态和机能 7.声波的传导途径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总 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突触的概念;神经胶质的概念 2.熟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分类 3.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和地位 2.神经系统的区分 3.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及分类;神经胶质的概念;突触的基本概念 4.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白质、灰质、网状结构、纤维束、皮质、髓质、神经核和神 经节等) 5.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脊 髓 【目的要求】 1.了解: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 57 - 2.熟悉:马尾的概念;腰椎穿刺的部位 3.掌握: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的内部构造和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2.脊髓横切面上灰、白质的配布及各部名称;脊髓灰质主要核团(前角运动细胞、中间外侧核、胸核、骶副交感核、后角固有核和胶状质)位置及机能;脊髓灰质的板层构筑 3.白质中主要上行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下行纤维束(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的位置、交叉部位和功能;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红核 脊髓束、脊髓小脑前、后束和内侧纵束的位置及机能;脊髓固有束的位置及功能 4.脊髓的反射和损伤后的表现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脊神经 【目的要求】 1.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支的名称 2.熟悉:胸神经的走行和分布概况 3.掌握:脊神经丛的主要分支的分布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周围神经系统的划分;神经节和神经的概念和组成;周围神经再生的一般过程 2.脊神经的构成、纤维成份、分支及分布概况 3.各脊神经丛的名称、组成、位置、主要分支及分布;膈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 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胸背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髂 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 深神经、腓浅神经和胫神经的走行、分支及分布及神经易损伤部位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胸神经前支的走行、分布,皮支的节段性分布及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四节 脑 干 【目的要求】 1.了解: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及功能;脑神经核的机能分类;某些非脑神经核的名称 位置及其功能概况 2.熟悉:脑的分部和平均重量 3.掌握:脑干的外形;第四脑室的位置及连通关系;主要上、下行纤维束在脑干的名 称、位置及功能概况 【教学内容】 1.脑的分部、分区及其名称 2.脑干的基本形态(腹侧面、背侧面)、结构和机能;第四脑室的位置及连通关系;脑 神经核的机能分类、名称、位置及神经根的连脑部位;薄束核、楔束核、下橄榄核、红核、 - 58 - 黑质等核团的名称、位置及其功能概况;主要上、下行纤维束(锥体系、内侧丘系、脊丘系、三叉丘系)在脑干各部的位置及功能;脑干网状结构的位置及功能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五节 小 脑 【目的要求】 1.了解:小脑的纤维联系 2.熟悉:小脑的功能 3.掌握:小脑的位置、组成、分叶及小脑核;小脑扁桃体 【教学内容】 1.小脑的位置、分部(蚓部与两小脑半球)和分叶(新、旧、原小脑的划分);小脑核的 四种核团名称、位置;小脑的纤维联系、小脑脚的构成 2.小脑扁桃体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3.小脑的功能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六节 脑神经 【目的要求】 1.了解:脑神经的纤维成份和神经节的概况 2.熟悉:各脑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3.掌握:各脑神经的名称、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及分布 【教学内容】 1.嗅神经、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性质和分布,损伤后的临床表现;视神经、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的纤维成份、连脑部位、进出颅的部位、走行、主要分支和 分布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2.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纤维成份、连脑部位、进出颅 的部位、走行、主要分支和分布及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七节 间脑和端脑 【目的要求】 1.了解:上、底、后、下丘脑的位置和功能;内脏活动皮质区的部位 2.熟悉: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分部及各部纤维的联系概况;大脑半球白质纤维的分类; 基底核的概况;胼胝体的位置与联系概况 3.掌握:间脑分部;背侧丘脑特异性中继性核团名称、纤维联系和功能;第三脑室; 大脑半球内、外侧面主要结构及分叶;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内囊及临床意义;侧脑室 【教学内容】 1.间脑的位置、分部和功能;背侧丘脑的位置和分部及各部纤维的联系概况;丘脑腹 后内、外侧核及纤维联系;内、外侧膝状体的位置及纤维联系;上、底丘脑的组成及机能 - 59 - 概况;下丘脑的组成、与垂体的纤维联系、主要核团的名称和位置;第三脑室位置及交通 2.大脑半球的分叶;主要沟、回等表面结构;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和听区 的位置及定位关系;各语言中枢的位置;基底核的位置、组成及其主要机能;侧脑室的位 置、分部和交通;大脑半球白质的主要纤维联系的分类、功能;胼胝体的位置与联系;内 囊的位置、分部;通过内囊各主要纤维束的局部定位关系及临床意义;边缘叶的组成及边 缘系统的概况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八节 内脏神经 【目的要求】 1.了解:交感神经的概况;骶副交感部核的位置与性质;主要内脏神经丛的名称 2.熟悉:内脏感觉神经概况;牵涉痛的概念 3.掌握: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交感神经的交通支、神经节、主 要分支及分布;位于脑部的副交感神经的分布概况;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教学内容】 1.内脏神经的区分和分布;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节前神经元、 节前纤维、节后神经元及节后纤维的概念 2.灰、白交通支的概念;交感干的部位、组成,椎前节(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节,肠系膜上、下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前、节后纤维分布的一般规律 3.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腰内脏神经、盆内脏神经的起源、纤维联系及分布概况; 交感、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和周围部的位置、组成、结构特点和分布 4.位于脑部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睫状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耳神经节)的起始、交换神经元的部位和节后纤维的分布概况;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双重分布概念 及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主要内脏神经丛的位置及分布;内脏感觉神经的形态、机能、传 入途径及特点;牵涉痛的概念,部分疾病的牵涉痛部位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作用方式 2.熟悉:内分泌腺的结构特征 3.掌握: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的概念;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 胰岛、胸腺和生殖腺的形态、位置及机能意义 【教学内容】 1.内分泌系统的定义、分类、功能和作用方式;兼有内分泌组织的其他器官 2.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组织的概念;内分泌腺的结构特征 3.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松果体、胰岛、胸腺和生殖腺的形态、位置和 - 60 - 主要功能;病变后可能出现的主要症状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目的要求】 1.了解:颅内、外静脉交通;大脑浅、深静脉回流概况;脊髓动脉和静脉;脑屏障 2.熟悉:脑的动脉来源、主要分支和分布;小脑延髓池的位置 3.掌握:硬膜外隙和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和临床应用;硬脑膜的组成、特点和形成的特 殊结构;脊髓蛛网膜、软脊膜的位置;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和循环途径 【教学内容】 1.硬脊膜及硬脊膜外隙;脊髓蛛网膜、软脊膜的形态特点 2.硬脑膜形成的形态特征及特殊结构(大脑镰、小脑幕、鞍隔);硬脑膜窦的名称、位置;颅内、外静脉的交通;海绵窦的位置、交通及穿经海绵窦的结构 3.蛛网膜下隙的位置、内容及交通;小脑延髓池的位置 4.软脑膜的位置;脉络组织和脉络丛的概念 5.脑的动脉来源、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走行及其主要分支;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发 起和分布;大脑基底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机能意义;大脑浅、深静脉的回流概况 6.脊髓的动脉和静脉的组成 7.脑室系统的组成;脑脊液的产生及循环途径 8.脑屏障的概念及结构基础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目的要求】 1.了解: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锥体外系概况 2.熟悉:视觉传导通路;听觉传导通路 3.掌握: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躯干、四肢及头面部痛温觉 和粗触压觉传导通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以上传导路损 伤后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头面、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起止、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 部位和纤维束在中枢内的位置、交叉部位及皮质投射区 2.躯干、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3.视觉传导通路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视野变化、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4.听觉传导通路的组成 5.皮质脊髓束的起止、在中枢的位置及交叉部位;上、下运动神经元的位置、管理及 损伤后的不同临床表现 6.皮质核束在中枢各部位置及其对脑神经运动核的管理;核上瘫与核下瘫不同表现的 - 61 - 形态基础 7.锥体外系的组成及其机能概况,纹状体、苍白球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的组成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的血管、神经和骨的可塑性 2.熟悉:骨的形态、分类和构造;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3.掌握:躯干骨的组成;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椎骨的特征;胸骨的结构和分部;肋 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角的组成、意义;重要的骨性标志:第七颈推棘突、胸骨角、 剑突、骶岬和骶角 【实验讲授】 1.骨的构造 2.骨的理化性质 【实验方法】 1.观察纵行剖开的长骨标本,示骨松质、骨密质,骨膜,骨髓腔 2.观察骨髓湿标本,脱钙骨和煅烧骨标本 3.观察长、短、扁和不规则骨标本 4.观察骨架、各段椎骨、胸骨、肋骨 5.观察连接的脊柱标本或模型 6.自体观察骨性标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足骨的分部、形态、结构和位置;手骨的分部和各骨的形态、结构 2.熟悉:腕骨、跗骨的排列顺序 3.掌握: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髋骨、股骨、胫骨、腓骨的形态及主要结构; 重要的骨性标志:肩峰,喙突,肩胛下角,肱骨内、外上髁,尺骨膺嘴,桡骨头,挠骨茎 突,尺骨茎突,髂嵴,髂结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结节,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 股骨内、外上髁,腓骨头,胫骨粗隆,内踝、外踝,跟骨结节,第五跖骨粗隆 【实验讲授】 1.上、下肢重要的骨性标志 2.肩胛骨、髋骨主要结构 【实验方法】 1.观察全套上、下肢骨、完整骨架 2.观察成人骨盆 - 62 - 3.活体寻认重要的体表标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脑颅、面颅的分部;颅的上面观、侧面观;颅底内、外面观的形态结构 2.熟悉:颅诸骨的位置 3.掌握:翼点的构成、位置;眶、骨性鼻腔的位置、形态和重要结构;鼻旁窦的名称 和位置;重要骨性标志:下颌角、颧弓、乳突、枕外隆突 【实验讲授】 1.分离颅骨 2.新生儿颅骨 【实验方法】 1.观察分离颅骨,完整颅骨、去颅盖颅骨标本或模型 2.观察矢状切颅骨和新生儿颅骨 3.活体寻认头面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颞下颌关节的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足弓的组成、功能和维持因素 2.熟悉:肋与椎骨、肋与胸骨连结的特点;胸廓的组成,形态和功能 3.掌握:椎骨间的连结;脊柱的构成、生理弯曲和机能;肩关节、肘关节的形态结构 和功能;前臂骨的连结和桡腕关节的构成和功能;骨盆的构成;髋关节、膝关节和距小腿 关节的构成、结构和功能 【实验讲授】 1.关节的基本结构 2.关节的辅助结构 【实验方法】 1.观察椎骨连结标本 2.观察胸锁关节冠状切标本 3.观察颞下颌关节切开及未切开关节囊标本,颅骨、下肢骨标本 4.观察肩,肘,桡腕关节切开和未切开关节囊标本;躯干骨,上肢骨和完整骨架标本 5.观察骨盆连结的标本、模型 6.观察髋、膝、距小腿关节切开及未切开关节囊标本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 63 - 1.了解:腹直肌鞘的组成和特点;腹股沟管、腹横筋膜、腹股沟韧带、白线的位置; 膈的位置、结构特点(中心腱、三个裂孔、薄弱区)和功能 2.熟悉: 头、颈、躯干肌的分部;胸锁乳突肌的位置和作用 3.掌握:肌性标志:咬肌、颞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胸大肌、 腹直肌 【实验讲授】 1.咀嚼肌 2.表情肌,重点观察颈阔肌 3.腹直肌鞘 4.腹股沟管 【实验方法】 1.观察全身肌肉标本 2.观察头面部肌肉标本或模型 3.观察颈部标本及模型 4.观察背部标本型 5.辨认自身肌性标志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上肢肌的分部、分层和排列;下肢肌的分部、分群、分层和排列 2.熟悉: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肱三头肌、旋前圆肌、 旋前方肌和旋后肌的位置、起止与作用;臀大肌、髂腰肌、股四头肌、缝匠肌、长收肌、 大收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腓骨长、短肌和 小腿三头肌的位置、起止与作用 3.掌握:上肢肌的肌性标志:三角肌、肱二头肌、桡侧腕屈肌腱、掌长肌腱、尺侧腕 屈肌腱、拇长展肌腱、拇短伸肌腱、拇长伸肌腱和指伸肌腱;下肢的肌性标志:臀大肌、 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腱、半腱肌腱、半膜肌腱、小腿三头肌和跟腱、足背的趾长伸肌腱和 拇长伸肌腱 【实验讲授】 1.上肢和下肢肌肉标本 2.手部肌肉和足底肌肉标本、模型 【实验方法】 1.观察上肢和下肢肌肉标本 2.观察手和足部肌肉标本、模型 3.辨认自身肌性标志 【计划学时】2学时 - 64 - 【目的要求】 1.了解:口腔的分部及其境界,唇、颊、腭的形态;咽壁的构造 2.熟悉:小肠的分部;空、回肠的位置、形态及特点;结肠的分部及位置 3.掌握:咽峡的构成;乳牙和恒牙的牙式、牙的形态和构造;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 颏舌肌的起止、位置和作用;咽的位置、分部及结构;腭扁桃体的位置和功能;食管的形 态、位置及狭窄部位;胃的形态、分部、位置;十二指肠的形态、位置、分部和结构;大 肠的形态特点;盲肠位置、结构;阑尾的位置和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直肠和肛管的形态、 位置和结构 【实验讲授】 1.头面部矢状面标本或模型 2.各种牙的标本及模型 3.散在的消化管标本 4.食物经过的途径 【实验方法】 1.观察人体正中矢状断面标本 2.观察消化系统全貌标本 3.观察消化管各部标本 4.活体观察舌、腭、咽的结构 【计划学时】2学时 (一)消化腺 【目的要求】 1.了解:肝段的概念 2.熟悉:胆汁的产生和排泄途径 3.掌握:大唾液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部位;肝的形态(分叶、肝门)和位置;胆囊的 形态、位置、功能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输胆管道的组成、胆总管和胰管的汇合和开口部 位;胰的形态与位置 【实验讲授】 1.消化腺理论 2.肝外胆道 3.大唾液腺开口位置 【实验方法】 1.观察大唾液腺、肝、胆、胰标本 2.观察打开腹腔的整体标本,示肝、胰的位置及肝外胆道 3.观察半身人模型 - 65 - 4.活体辨识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点 【计划学时】1学时 (二)腹 膜 【目的要求】 1.了解:网膜、系膜和韧带的构成;系膜的名称、位置;肝、胃的韧带名称 2.熟悉:腹膜的机能;腹膜被覆脏器的不同情况和意义 3.掌握:大网膜的位置、形态、结构和临床意义;小网膜的位置、分部及其内容物; 网膜囊和网膜孔的位置;直肠膀胱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意义 【实验讲授】 1.腹膜理论内容 2.小网膜及网膜孔的位置 【实验方法】 1.观察完整腹膜标本与腹膜模型 2.观察男、女性盆腔矢状切面标本与模型 3.观察腹腔正中矢状切标本或模型 4.观察腹腔横断面经网膜孔标本或模型;腹前壁内面标本或模型 【计划学时】1学时 (一)呼吸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外鼻的形态结构;喉的软骨、连结及喉肌的位置;鼻旁窦的形态特点 2.熟悉:气管的位置和构造;纵隔的概念,纵隔的区分及其组成 3.掌握:鼻腔的分部和各部的形态结构;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喉的位置;左、右主 支气管的形态差别;弹性圆锥的和方形膜的位置和结构;喉腔的分部;肺的形态、位置和 分叶;胸膜和胸膜腔的概念;胸膜和肺的体表投影 【实验讲授】 1.鼻腔结构 2.喉的连接 3.肺 【实验方法】 1.观察呼吸系统全貌标本或模型 2.观察喉、气管、肺独立标本 3.观察纵隔标本或模型 4.活体喉口 【计划学时】1学时 (二)泌尿系统 - 66 - 【目的要求】 1.了解:肾段及血管 2.熟悉:肾的体表投影;肾的毗邻肾的被膜 3.掌握:肾的形态、位置和内部结构;肾的被膜;输尿管的分段及狭窄的部位;膀胱 的形态、位置和膀胱三角的构成和特点;女性尿道外口的特点和开口部位 【实验讲授】 1.泌尿系统全貌标本 2.肾的剖面结构 3.膀胱内部结构 【实验方法】 1.观察肾、膀胱和输尿管 2.观察男、女性盆腔标本,示男性输尿管与输精管,女性输尿管与子宫动脉的关系 3.观察男、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及模型 4.观察肾冠状切面标本,示肾内结构 5.观察男性泌尿生殖器模型 6.观察切开膀胱内壁标本,示膀胱三角 【计划学时】1学时 (一)男性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睾丸和副睾的结构;前列腺被膜;尿道球腺的位置和腺管的开口;阴囊的形 态、构造;海绵体的构造,阴茎皮肤的特点 2.熟悉:射精管的合成,行径与开口,精囊的形态和位置 3.掌握:睾丸与副睾的形态和位置;输精管的形态特征,分部和行径;前列腺的形态, 位置及主要毗邻;精索的组成和位置;阴茎的分部及构成;男性尿道的分部、各部形态、 结构特点(三个狭窄、三个扩大和两个弯曲) 【实验讲授】 1.男性生殖系统全貌 2.睾丸的剖面标本 【实验方法】 1.观察男性盆腔标本,示输精管、精囊、前列腺 2.观察男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 3.观察游离男性泌尿生殖器标本 4.观察男性泌尿生殖器模型 5.观察阴茎横切面标本 【计划学时】1学时 - 67 - (二)女性生殖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卵巢的年龄变化;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2.熟悉:阴道口和尿道外口的位置 3.掌握: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置;输卵管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结构;子 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阴道的形态、位置;阴道穹的组成和毗邻 【实验讲授】 1.女性生殖系统全貌 2.卵巢、子宫的固定装置标本 【实验方法】 1.观察游离女性生殖器标本 2.观察冠状切卵巢、子宫和阴道标本 3.观察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标本,示盆腔血管 4.观察女性盆腔正中矢状切面模型 5.观察会阴的模型和标本 6.观察乳房标本及模型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壁构造;心包的形态、结构 2.熟悉:心脏的传导系组成;心脏的血管分布和体表投影;椎动脉和胸廓内动脉的起 始和走行 3.掌握:心脏的位置、外形和各腔结构;主动脉的分段和其重要分支;颈总动脉、颈 内动脉、颈外动脉、甲状腺上动脉、甲状腺下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上颌动脉、舌动 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肱深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的起始、走行和分布范围; 掌浅弓和掌深弓的位置和分支 【实验讲授】 1.心腔结构 2.心的传导系统模型 【实验方法】 1.观察离体心脏完整和切开的标本 2.观察打开胸前壁的尸体标本,示心位置和毗邻 3.观察打开心房和心室的标本 4.观察心脏传导系标本或模型 5.观察心脏的血管标本 6.观察心脏的模型 - 68 - 7.观察儿童全身动脉标本;上肢离体血管标本 8.观察头颈部、掌浅弓、掌深弓血管标本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腹腔动脉的壁支;肾上腺中动脉、睾丸(卵巢)动脉;胸腔动脉分支 2.熟悉:腹腔干3大分支后各级分支及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的名称;盆腔动脉分支 3.掌握:腹腔干3大分支、肠系膜上、下及肾动脉的名称和分布范围,髂总、髂外动 脉走行位置、髂内动脉的起始和分布范围;子宫动脉、股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 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的起始和走行位置 【实验讲授】 1.腹腔干、肠系膜上、下动脉分支 2.髂动脉分支 3.胸腔的动脉 【实验方法】 1.观察下肢离体血管标本 2.观察盆腔动脉标本或模型 3.活体触及动脉搏动点及常用止血点:股动脉和足背动脉 【计划学时】2学时 (一)静脉和淋巴 【目的要求】 1.了解:左、右肺静脉的位置和走行;淋巴干的名称、收纳范围;淋巴导管的组成、 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 2.熟悉:奇静脉的位置、各级属支的名称和收纳范围;髂总静脉、肾静脉、肝静脉的 起始、走行位置及汇入;脾的形态 3.掌握:上、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的组成,收纳范围和汇入; 颈外静脉、面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的起始、走行 位置及汇入;静脉角的位置和汇入结构;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收纳范围及侧支循环; 淋巴系的组成;淋巴导管的组成、走行位置、收纳范围和汇入;脾的位置 【实验讲授】 1.几种特殊静脉 2.肝门静脉组成、侧支循环标本 3.重要淋巴结 【实验方法】 1.观察打开胸腹壁的尸体标本,示主要静脉 - 69 - 2.观察头颈和四肢浅、深静脉标本 3.观察切开静脉干标本,示静脉瓣 4.观察肝门静脉系标本或模型 5.观察全身主要淋巴结群标本 6.观察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标本 7.观察淋巴系模型和脾标本或模型 【计划学时】1学时 (二)视器和前庭蜗器 【目的要求】 1.了解:内耳迷路的组成及感受器所在的部位、名称 2.熟悉:眼外肌的位置和功能;耳廓的外形、中耳的位置和结构 3.掌握:眼球壁各层的名称、位置和分部;晶状体、玻璃体的位置和形态结构;鼓膜 的位置,形态与分部;听小骨的名称及连结 【实验讲授】 1.眼、耳结构 2.活体观察眼、耳 【实验方法】 1.观察已解剖的和未解剖的牛眼标本 2.观察眼睑、泪器、眼肌、眼的血管标本 3.观察眼球模型 4.观察颞骨锯开标本,内耳特制标本,听小骨标本 5.观察耳与内耳模型,颞骨与鼓室模型 6.观察耳蜗切面模型 【计划学时】1学时 (一)脊 髓 【目的要求】 1.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 2.熟悉:脊髓灰质的形态结构,白质内的重要传导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皮质脊髓束) 3.掌握: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实验讲授】 1.脊髓标本和切片 2.脊髓模型 【实验方法】 1.观察去椎板标本,示原位脊髓、游离脊髓标本、椎管和脊髓模型 - 70 - 2.观察椎管横断标本 【计划学时】1学时 (二)脊神经 【目的要求】 1.了解:颈丛皮支、闭孔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臀上、下神经的分布 2.熟悉:颈丛的组成和位置,肋间神经、阴部神经和隐神经等的走行位置和主要分布 3.掌握: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和位置;膈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腋 神经、肌皮神经、闭孔神经、股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神 经的位置、走行和主要分布 【实验讲授】 1.脊髓标本 2.脊神经标本 【实验方法】 1.观察去椎板标本,示原位脊髓、游离脊髓标本、椎管和脊髓模型 2.观察椎管横断标本 3.观察脊髓切片放大照片 4.观察脊神经标本,示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5.观察膈神经、肋间神经标本 6.观察头颈、胸、上肢和下肢神经游离标本 【计划学时】1学时 (一)脑干和小脑 【目的要求】 1.了解:红核、黑质的位置 2.熟悉:主要脑神经核的名称、位置和性质;薄束核、楔束核的位置和性质;脑干内 的主要纤维束(锥体束、内侧丘系、三叉丘脑束、脊髓丘脑束) ;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小 脑扁桃体的位置 3.掌握:脑干的位置、分部及主要外部形态结构 【实验讲授】 1.脑干神经核团模型 2.各脑神经标本或模型 【实验方法】 1.观察完整脑、正中矢状切面脑标本 2.观察脑干标本和脑干放大模型 3.观察小脑和小脑横切面标本 【计划学时】1学时 - 71 - (二)脑神经 【目的要求】 1.了解:舌的神经分布;面部的神经分布 2.熟悉:嗅神经、滑车经神、展神经、前庭蜗神经、舌咽神经的主要分布 3.掌握:脑神经出入脑和颅的部位;视神经、动眼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 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的位置、分支和分布 【实验讲授】 1.脑干神经核团模型 2.各脑神经标本或模型 【实验方法】 1.观察完整脑、正中矢状切面脑标本 2.观察脑干标本和脑干放大模型 3.观察三叉神经模型,头面部神经模型 4.观察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副神经及舌下神经标本 5.观察去眶上壁的眶内结构标本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下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和底丘脑的位置;语言中枢的位置 2.熟悉:大脑重要的皮质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 的位置 3.掌握:背侧丘脑的位置和主要结构;大脑半球的外部形态结构、分叶;主要沟、回、 裂的名称和位置;基底核构成;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束 【实验讲授】 1.间脑标本或模型 2.大脑外形结构 3.脑室系统 【实验方法】 1.观察丘脑核模型和脑室模型 2.观察端脑各面标本或模型 3.观察脑正中矢状断面标本或模型 4.观察内囊标本或模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大脑前、后动脉的起始和分布范围;大脑静脉的组成和回流;腹腔神经节、 - 72 - 肠系膜上、下神经节的位置;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去向;脊髓血管的分布 2.熟悉:大脑镰、小脑幕的位置;海绵窦、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和窦汇的位置及 汇入部位;灰、白交通支,交感干的位置和组成 3.掌握:脑和脊髓被膜的名称、层次;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蛛网膜粒的位置;脑 室的名称、位置和脑脊液的循环途径;颈内动脉主要分支名称;大脑中动脉的分布范围; 大脑动脉环的位置、组成;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垂体、松果体、胰岛、胸腺和生 殖腺的形态、位置;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实验讲授】 1.硬脑膜窦模型 2.大脑动脉标本 3.内脏神经模型 【实验方法】 1.观察脑、脊髓被膜标本和游离硬脑膜标本 2.观察脑室标本和模型 3.观察脑血管标本和模型 4.观察交感神经标本,脊神经标本和模型 5.观察内分泌腺标本和模型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70%,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标本部分成绩占20%,共两次,考查学生对标本的认知情况;平时成绩占10%,学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 评。 1.《系统解剖学》 主编 柏树令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 主编 窦肇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3.《人体解剖学》 主编 张朝佑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陈 杰 牛松青 任 旷 - 73 -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主要是研究从受精卵发育为新 生个体的过程及其机理的科学。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 体微细结构和人体胚胎发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了解学科发 展动态,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形态学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 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组织的微细结构及主要功能;掌握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及主要功能; 掌握人胚早期发育过程;熟悉主要器官的发生过程及常见畸形的形成原因;熟悉切片标本的 观察方法,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器官。 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 应用型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教学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课堂教学应体现起点高、内容新的 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继续探索新的教学 模式,注重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上皮组织 2 2 4 第二章 结缔组织 2 1 3 第三章 血液 2 1 3 第四章 软骨和骨 2 1 3 第五章 肌组织 2 1 3 - 74 - 第六章 神经组织 2 2 4 第七章 循环系统 2 2 4 第八章 免疫系统 2 2 4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2 2 4 第十章 消化管 2 2 4 第十一章 消化腺 2 2 4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 2 1 3 第十三章 泌尿系统 2 1 3 第十四章 男性生殖系统 2 2 4 第十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 2 2 4 第十六章 胚胎发生总论 4 2 6 第十七章 颜面和四肢的发生 1 1 第十八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1 1 第十九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2 2 第二十一章 神经系统、眼和耳的发生 2 2 合 计 44 26 70 序 号实 验 名 称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上皮组织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二 结缔组织、血液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三 软骨和骨、肌组织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四 神经组织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五 循环系统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六 免疫系统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七 内分泌系统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八 消化管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九 消化腺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十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十一 男性生殖系统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十二 女性生殖系统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十三 胚胎发生总论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十四 石蜡切片技术 选作 综合性 实验十五 透射电镜技术 选作 综合性 - 75 - 实验十六 血涂片制作 选作 综合性 实验十七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制作 选作 综合性 实验十八 鸡胚整封标本制作选作 综合性 合 计 26 【目的要求】 1.了解: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方法,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2.熟悉:石蜡切片及HE染色法的基本过程 3.掌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1.人体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研究内容 2.组织学与胚胎学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3.组织学光镜技术,石蜡切片及HE染色法的基本过程 4.研究组织学与胚胎学几种常用方法;透射电镜基本原理,电子密度含义,组织和细 胞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组织和细胞培养、放射自显影和图像分析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5.组织学与胚胎学的学习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外分泌腺的主要形态特点 2.熟悉: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腺细胞、腺上皮和腺的概念 3.掌握: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微绒毛、纤毛、紧密连接、缝隙连接、桥 粒、基膜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上皮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被覆上皮结构特点和功能: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假复层 柱状纤毛上皮的结构和主要功能,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3.上皮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微绒毛和纤毛);上皮细胞间的连接(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管连接);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和腺的概念;外分泌腺的结构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76 - 1.了解: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熟悉:纤维和基质的结构和功能 3.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结缔组织的来源、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 2.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组成、结构和功能,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 细胞、脂肪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及主要功能 3.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主要功能;基质的主要化 学成分、构成和功能 4.致密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网状组织 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细胞发生的形态变化规律 2.熟悉:红骨髓的组织结构;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的概念 3.掌握:各种血细胞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红细胞的形态结构,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临床意义 2.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正常值和分类,各类白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和功能 3.血小板的光镜、超微结构和主要功能 4.红骨髓的组织结构,造血干细胞与造血祖细胞的概念 5.血细胞的发生,包括造血干细胞理论,各类血细胞的发生阶段和变化规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的形成过程及骨的改建 2.熟悉:长骨的结构 3.掌握:软骨组织结构,各类软骨特点;骨组织中骨质与细胞成分结构特点与功能 【教学内容】 1.透明软骨结构,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结构和分布,软骨膜结构和功能 2.骨组织的组成成分和骨板的结构,骨细胞、基质和纤维的结构特点 3.长骨组织的结构,包括骨密质和骨松质的结构特点,外环骨板、内环骨板、骨单位 和骨间板的结构和功能意义;骨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4.骨的发生,包括骨组织发生的基本过程,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基本过程,骨的 改建及意义 - 77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骼肌收缩的肌丝滑动原理;平滑肌的超微结构特点 2.掌握: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光镜结构与功能特点;骨骼肌与心肌细胞的超微结 构及二者的不同点,闰盘的结构与功能意义 【教学内容】 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粗、细肌丝的形态和分子结构, 肌浆网、横小管和三联体的结构和功能;骨骼肌收缩的机理,肌肉的结构(肌内膜、肌束 膜和肌外膜) 2.心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特点,闰盘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3.平滑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特点,平滑肌纤维间的连接方式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神经末梢的分类和结构 2.熟悉:神经元的分类和神经干细胞的概念;神经纤维的分类和结构 3.掌握:神经元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神经胶质细 胞的分类和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神经元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2.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与功能 3.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主要功能(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 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膜细胞和被囊细胞,血脑屏障的结 构与作用 4.神经纤维的分类和结构(包括有髓神经纤维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无髓神经纤维 的结构特点 5.神经末梢的分类和结构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组成细胞,微循环与淋巴管系统 2.熟悉:大动脉、小动脉、微动脉和静脉的一般结构 3.掌握:心壁结构;中动脉的结构及其功能特点;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及其功能特 点 【教学内容】 - 78 - 1.心壁的结构,包括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心瓣膜的结构和功能;组成心传导系 统三种细胞的结构特点 2.中动脉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大动脉、小动脉和静脉的结构特点 3.各类毛细血管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主要功能,包括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 管、窦状毛细血管 4.微循环的组成和各段微血管的结构特点,淋巴管系统的结构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细胞的分类和特点 2.熟悉: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的结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3.掌握:胸腺、淋巴结和脾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的分类与功能;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2.淋巴组织的结构 3.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的特点与功能 4.胸腺的一般结构,皮质与髓质的结构,胸腺的年龄变化,血-胸屏障的形态学基础 5.淋巴结的一般结构,皮质(淋巴小结、副皮质区、淋巴窦)和髓质(髓索、淋巴窦)的结构和功能 6.脾的一般结构,白髓(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体)、红髓(脾索、脾窦)和边缘区的结构及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2.熟悉:丘脑下部与垂体的关系;甲状旁腺及的光镜结构及功能;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内分泌与旁分泌的概念和分泌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3.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垂体的光镜结构及分泌的激素 【教学内容】 1.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与旁分泌的概念和分泌含氮激素与类固醇激素的内分泌 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2.甲状腺的一般结构,滤泡上皮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和释 放过程,滤泡旁细胞的分布、光镜结构及分泌的激素 3.甲状旁腺一般结构,主细胞光镜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嗜酸性细胞的光镜结构特点 4.肾上腺的一般结构,皮质和髓质细胞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及其分泌的激素 5.垂体的一般形态结构和分布,垂体远侧部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嫌色细胞的光 - 79 - 镜结构及功能;神经垂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 6.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消化管的淋巴组织及其免疫功能;胃肠内分泌细胞分布和功能 2.熟悉:食管和大肠的结构特点 3.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胃和小肠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 1.消化管的一般结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等各层的共性结构) 2.食管的一般结构特点 3.胃的结构和功能,胃粘膜上皮的形态特点和更新,胃底腺的组成细胞,主细胞和壁 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4.小肠粘膜的结构;环形皱壁的组成,绒毛的结构和功能,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光 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肠腺的组成细胞 5.大肠的结构特点 6.消化管的淋巴组织,消化管的免疫功能;胃肠的内分泌细胞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胆囊和胆管的结构 2.熟悉:三种唾液腺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掌握:胰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肝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唾液腺的一般结构;三种大唾液腺的结构特点 2.胰腺的一般结构;胰外分泌腺泡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胰岛的组成细 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功能 3.肝的一般结构和功能,肝小叶的光镜结构(肝细胞、肝血窦、肝巨噬细胞、贮脂细胞、窦周隙)与功能;门管区的构成,肝板的立体构型,肝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和 功能,肝细胞的再生,毛细胆管的超微结构和功能,血窦的组成细胞及其光镜结构和超微 结构,窦旁间隙、贮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胆囊和胆管的结构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鼻粘膜的结构 - 80 - 2.掌握:气管与支气管的结构;肺的导气部和呼吸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内容】 1.鼻腔的分部,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鼻粘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2.气管和主支气管的结构 3.肺的一般结构;肺内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支气管壁的结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肺呼吸部各段的结构特点(包括肺小叶、气血屏障、肺泡上皮、肺泡巨噬细胞),肺泡壁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两型肺泡上皮的超微结构和主要功能;气血屏障的组成和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尿管和膀胱的结构 2.熟悉: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3.掌握:肾单位、集合管的结构及功能 【教学内容】 1.肾的一般结构,肾单位的概念、类型、分布,肾小体及肾小管各段细胞的形态结构 和功能 2.集合管的分布和结构 3.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4.肾间质的特点,间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5.输尿管和膀胱的结构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前列腺的结构及功能 2.熟悉:附睾的结构和功能 3.掌握:睾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 1.睾丸的一般结构 2.生精小管的结构,各级生精细胞的结构特点,精子的形成和形态结构,支持细胞的 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特点及功能,血睾屏障的组成和功能,直精小管和睾丸网的结构 3.睾丸间质细胞的光镜结构、超微结构特点及内分泌功能 4.附睾的结构特点 5.前列腺的结构、年龄变化和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81 - 1.了解:输卵管、阴道和乳腺的结构 2.熟悉:子宫的结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 3.掌握:卵巢的结构特点,卵泡的发育、成熟与排卵过程;黄体的形成、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1.卵巢的一般结构,卵泡的发育和各级卵泡的结构;排卵的过程;黄体的形成、结构、 演变和功能;卵巢的年龄变化 2.输卵管的结构和功能 3.子宫的一般结构,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及其功能意义,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与卵巢 周期变化的关系 4.乳腺的结构和生理改变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双胎、多胎和联胎 2.熟悉:胎膜的组成与功能 3.掌握:受精、卵裂、胚泡、植入的概念和过程;蜕膜的形成和分部,二胚层胚盘的 形成;三胚层的形成及初步分化;胎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胎盘屏障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受精条件、地点、过程和意义;卵裂、胚泡的形成;植入,蜕膜的形成和分区 2.二胚层胚盘的形成 3.三胚层的形成及分化 4.胚胎外形的建立 5.绒毛膜的形成、结构、功能意义和异常;羊膜的形成和结构,羊水量的变化及其功 能意义和异常;卵黄膜和尿囊的演变;脐带的形成、结构、功能意义和异常;胎盘的结构 和功能 6.各月胎儿的发育特点;双胎、多胎和联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颈的形成与四肢的发生 2.熟悉:颜面与腭的形成过程;唇裂、腭裂与面斜裂的成因 【教学内容】 1.鳃弓的发生;颜面的形成;腭的发生与口鼻腔的分隔 2.颈的形成;四肢的发生 3.颜面的常见先天畸形,唇裂、腭裂与面斜裂;四肢畸形 【计划学时】1学时 - 82 -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的发生;气管食管瘘、透明膜病的成因 2.熟悉:消化系统的发生;先天性脐疝、脐粪瘘、梅克尔憩室等先天性畸形的成因 【教学内容】 1.咽的发生和咽囊的演变;食管和胃的发生;肠的发生和泄殖腔的分隔;消化系统发 生中常见畸形的形成原因 2.肝、胆、胰的发生;喉、气管与肺的发生;呼吸系统发生中的常见畸形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生殖系统的常见畸形 2.熟悉:生殖腺的发生;生殖管道的发生和分化 3.掌握:肾的发生过程及部分重要的泌尿系统常见畸形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 1.尿生殖峭的发生和意义,前肾、中肾的发生与演变;后肾的发生、形成过程;膀胱 和尿道的发生 2.多囊肾、马蹄肾、异位肾、肾缺如、脐尿管瘘等先天性畸形的成因 3.生殖腺的发生、分化和原始生殖细胞的来源;原始生殖管道的发生(中肾管和中肾旁 管)和演变 4.隐睾、腹股沟疝、双子宫等先天性畸形的成因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胎儿血循环的途径、特点及其生后变化 2.熟悉:心血管系统常见畸形的形成原因 3.掌握:心脏的发生 【教学内容】 1.原始心脏的形成;心脏内部的分隔 2.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3.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的成因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眼和耳发生的概况 2.熟悉:脑和脊髓的发生;神经系统主要畸形的形成原因 - 83 - 【教学内容】 1.神经管和神经嵴的早期分化 2.脊髓的发生;脑的发生 3.眼和耳的发生 4.神经系统主要畸形的形成原因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观、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充盈状态变移上皮的光镜结构 2.熟悉:单层扁平上皮侧面观、单层立方上皮的光镜结构;微绒毛、纤毛、桥粒的电 镜结构 3.掌握: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空虚状态变 移上皮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单层扁平上皮侧面观(大动脉 HE)、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观(肠系膜铺片 镀银染色)、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 HE)、单层柱状上皮(空肠 HE)、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 HE)的光镜结构 2.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食道 HE)、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手指指皮 HE)、变移上皮(空虚状态的膀胱 HE)、变移上皮(充盈状态的膀胱 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网状组织的光镜结构 2.熟悉: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的光镜结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电镜结构 3.掌握:疏松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血细胞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疏松结缔组织铺片(肠系膜 台盼蓝活体注射、HE、醛复红)、肥大细胞(肠系膜铺片 甲苯胺蓝)和浆细胞(气管横切面 HE)的光镜结构 2.规则致密结缔组织(肌腱 HE)和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皮肤 HE)的光镜结构 3.脂肪组织(皮肤 HE)的光镜结构 4.网状组织(淋巴结 镀银染色)的光镜结构 - 84 - 5.血涂片(Wright-Giemsa染色),各种血细胞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弹性软骨、长骨发生的光镜结构 2.熟悉:成骨细胞、骨骼肌纤维、心肌纤维的电镜结构 3.掌握:透明软骨、密质骨;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透明软骨(气管 HE)、弹性软骨(耳廓 弹性染色)的光镜结构 2.密质骨(长骨切片 硫堇-苦味酸)、长骨发生(胎儿指骨 HE)的光镜结构 3.骨骼肌(HE)、心肌(HE)、心肌(示闰盘 碘苏木精)、平滑肌(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神经原纤维、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光镜结构 2.熟悉:运动终板的光镜结构;神经元、突触的电镜结构 3.掌握:神经元、神经纤维、触觉小体、环层小体 【实验讲授】 1.神经元(脊髓 HE)、神经原纤维(肠肌间神经丛铺片 镀银染色)的光镜结构 2.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金升汞法)、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Golgi法)的光镜结构 3.神经与神经纤维(坐骨神经 HE)的光镜结构 4.触觉小体、环层小体(手指掌侧皮肤 HE)、运动终板(肋间肌 氯化金染色)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静脉的光镜结构 2.熟悉:小动脉的光镜结构,有孔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的电镜结构 - 85 - 3.掌握:心脏、大动脉、中动脉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心脏(HE)的光镜结构 2.大动脉(HE)、大动脉弹性膜(大动脉 醛复红染色)的光镜结构 3.中动脉和中静脉(HE)的光镜结构 4.小动脉和小静脉(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老年胸腺的光镜结构 2.熟悉:脾血窦的电镜结构 3.掌握:胸腺、淋巴结、脾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胸腺(青年 HE)、胸腺(老年 HE)的光镜结构 2.淋巴结(HE)的光镜结构 3.脾(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滤泡旁细胞的光镜结构 2.熟悉:肾上腺皮质束状带细胞的电镜结构 3.掌握:甲状腺、肾上腺和脑垂体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甲状腺(HE)、滤泡旁细胞(甲状腺 镀银染色)的光镜结构 2.肾上腺(HE)的光镜结构 3.脑垂体(Azan三色法)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 86 - 【实验目的】 1.了解:阑尾的光镜结构 2.熟悉:回肠、结肠的光镜结构,主细胞、壁细胞的电镜结构 3.掌握:食管、胃底部、十二指肠、空肠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食管(HE)的光镜结构 2.胃底部(HE)、胃腺细胞(PAS+HE)的光镜结构 3.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HE)的光镜结构 4.结肠和阑尾(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腮腺、舌下腺的光镜结构 2.熟悉:猪肝、肝巨噬细胞、肝微胆管的光镜结构,肝细胞、肝血窦的电镜结构 3.掌握:下颌下腺、胰腺、人肝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下颌下腺(HE)、腮腺(HE)、舌下腺(HE)的光镜结构 2.胰腺(HE)的光镜结构 3.人肝(HE)、猪肝(HE)、肝巨噬细胞(台盼蓝活体染色)、肝微胆管(镀银染色)的光镜 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充盈状态膀胱、输尿管的光镜结构 2.熟悉:空虚状态膀胱的光镜结构,I型肺泡细胞、II型肺泡细胞的电镜结构 3.掌握:气管、肺、肾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气管(HE)的光镜结构 2.肺(HE)的光镜结构 - 87 - 3.肾(HE)的光镜结构 4.膀胱(空虚状态 HE)、膀胱(充盈状态 HE)、输尿管(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输精管的光镜结构 2.熟悉:前列腺的光镜结构,精子、支持细胞的电镜结构 3.掌握:睾丸、附睾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睾丸(HE)的光镜结构 2.附睾(HE)的光镜结构 3.输精管(HE)、前列腺(HE)的光镜结构 4.精液涂片(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静止期乳腺、活动期乳腺的光镜结构 2.熟悉:输卵管的的光镜结构,粒黄体细胞的电镜结构 3.掌握:卵巢、增生期子宫的光镜结构 【实验讲授】 1.卵巢(HE)的光镜结构 2.增生期子宫(HE)的光镜结构 3.输卵管(HE)的光镜结构 4.乳腺(静止期 HE)、乳腺(活动期 HE)的光镜结构 【实验方法】 采用多媒体图像传输系统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观察切片的顺序是先肉 眼、再低倍镜、后高倍镜;课中进行电镜照片观察;课后绘图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 88 - 1.了解:胚胎各期外形特征 2.熟悉:胎膜的结构 3.掌握:胚泡植入、人胚胎前三周的发育过程;胎盘的结构 【实验讲授】 1.观看人胚早期发生录像 2.三胚层胚盘、胎盘切片的光镜结构 3.人胚早期发生模型 4.各月胎儿、脐带与胎盘的标本 【实验方法】 通过镜下观察切片光镜结构,并结合观看录像、观察标本及模型指导学生学习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石蜡切片的注意事项,HE染色的注意事项 2.熟悉:石蜡切片的基本过程,HE染色的基本过程 【实验讲授】 1.石蜡切片的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2.HE染色的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观看石蜡切片技术录像 2.教师演示石蜡切片和HE染色的基本过程 3.实际操作:取材、固定、包埋、切片、染色 4.镜下观察,总结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透射电镜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2.熟悉:超薄切片制作的方法;透射电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讲授】 1.透射电镜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2.制作超薄切片的方法 3.透射电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 1.观看透射电镜技术录像 2.教师演示超薄切片制作的基本方法 3.教师演示透射电镜的使用方法 4.透射电镜标本观察 - 89 - 【实验目的】 1.了解:血涂片染液的配制 2.熟悉: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讲授】 1.制作血涂片的方法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教师演示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实际操作:采血、涂片、染色 3.镜下观察,总结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染液的配制 2.熟悉: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讲授】 1.制作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方法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教师演示疏松结缔组织铺片的制作方法 2.实际操作:取材、铺片、染色 3.镜下观察,总结实验 【实验目的】 1.了解:固定液、染液的配制 2.熟悉:鸡胚整封标本制作的制作方法,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讲授】 1.制作鸡胚整封标本的方法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教师演示鸡胚整封标本的制作方法 2.实际操作:查找、取出胚盘 3.镜下观察,总结实验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成绩分两部分,理论部分成绩占70%, - 90 - 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30%。 1.《组织学与胚胎学》 主编 邹仲之 李继承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2.《人体胚胎学》 主编 刘 斌 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现代组织学》 主编 成令忠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组织学彩色图鉴》 主编 成令忠 人民卫生出版社 5.《组织学与胚胎学》 主编 高英茂 科学出版社 6.《胚胎学基础》 主编 Bruce M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第6版 田洪艳 李质馨 任 旷 - 91 - Physiology 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和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研 究构成人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并阐述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互相协 调、互相制约,从而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过程。生理学是临床医学的 一级学科和主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它以解剖学、组织学等形态学课程为基础,而自 身又是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基础,是基础医学与临床科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 生理学教学应强调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注重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进行科学工作的正确态度和科 学思维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加深学生印象,便于理解与记忆,以增 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8 4 12 第二章 血液 8 8 第三章 血液循环 10 8 18 第四章 呼吸 6 4 10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6 6 - 92 -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3 3 第七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6 4 10 第八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4 4 第九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0 10 第十章 内分泌 6 6 第十一章 生殖 1 1 合 计 70 20 9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刺激强度、频率与骨骼肌收缩关系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二 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及兴奋传导速度的 测定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三 蛙心起搏点观察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四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五 家兔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六 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七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 必做 综合性 4 合 计 20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熟悉:体内的控制系统 3.掌握:内环境保持稳态的意义;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与特点 【教学内容】 1.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 2.体内的控制系统 3.内环境、稳态、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膜的结构; 体内肌肉的分类;平滑肌的结构、分类和收缩机制 2.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及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过程;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 93 -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影响收缩的主要因素;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肌小节的结构及 横纹肌的收缩原理 3.掌握: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方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组织 兴奋和兴奋性的关系;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教学内容】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3.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阈电位的概念及动作电位产生机制;组织 兴奋和兴奋性的关系 4.动作电位的传导 5.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钙离子在兴奋-收缩耦联中的作用 6.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横纹肌收缩影响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收缩总和)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红细胞生成调节;凝血因子概念及种类 2.熟悉:血液的组成、血量及理化特性;抗凝与促凝因素;交叉配血 3.掌握:血浆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及作用;红细胞的正常值、功能;白细胞的分类、 正常值及主要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功能及生理特性;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型的 概念,ABO血型的划分依据与鉴定,Rh血型,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血量及理化特性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组成、正常值及作用 3.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4.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5.红细胞的功能及生理特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白细胞的分类及主要功能;血小板的功能及生理特性 6.生理性止血过程、抗凝与促凝过程 7.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过程 8.交叉配血 9.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输血原则;Rh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 94 - 1.了解:心肌细胞的分类;心电图的产生机制;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脑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的作用 2.熟悉:心脏泵血过程及心肌收缩特点,心音的产生及特点;微循环的组成、调节过 程;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过程及影响因素;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心血管中枢及血管 升压素、血管活性物质体液调节机制;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 3.掌握:心肌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射血分数、心 指数、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力贮备概念,心脏泵血功能评定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 素;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形成原理与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静脉回心血量 的影响因素;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 学感受器反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体液调节; 【教学内容】 1.心肌细胞的分类 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离子机制;心肌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收缩性 3.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肌收缩的特点;心音的产生及特点 4.心动周期、射血分数、心指数、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力贮备概念,评价及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5.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调节过程;组织液与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过程及影响因素 7.动脉血压的概念、正常值、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静脉回心 血量的影响因素 8.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心血管中枢及血管升压素、血管活性物质体液调节机制 9.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 器反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体液调节 10.血-脑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的作用 11.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 【计划学时】10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的环节;呼吸节律的形成 2.熟悉:肺通气的动力与阻力;气体交换的过程;血氧饱和度的概念;呼吸的反射性 调节 3.掌握:肺通气原理,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呼吸膜的概念,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1.呼吸的三个环节 - 95 - 2.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胸内压的周期性变化)与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顺应性) 3.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及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意义,肺通 气功能的评价指标(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每分通 气量,无效腔及肺泡通气量) 4.气体交换的原理与交换过程,气体的分压、溶解度和张力的概念 5.呼吸膜的概念,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及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意义 6.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7.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8.呼吸的基本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过程、上位脑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9.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的过程和意义;氧分压、二氧化碳和氢离子浓度对呼 吸运动的影响)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唾液的成份、作用及咀嚼吞咽过程;小肠液的组成及作用;大肠液的成份及 作用;大肠的运动形式和排便过程 2.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胃肠 道激素的作用;胃的运动形式;小肠的运动形式;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掌握:胃液的组成、作用及分泌调节因素;胃的运动形式及其控制因素;胰液、胆 汁的成份及作用;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的形式及途径 【教学内容】 1.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器官的神 经支配及胃肠道激素的作用 2.唾液的成份、作用 3.胃的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 4.胃液成份、作用及分泌调节因素;蠕动的概念、胃排空的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5.小肠液的组成及作用 6.小肠的运动形式(蠕动、分节运动) 7.胰液、胆汁成份和作用 8.大肠液的成份及作用;大肠的运动形式和排便过程 9.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形式、途径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食物能量转化过程,能量代谢测定原理和方法;体温正常变异与测定方法 - 96 - 2.掌握: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与基础代谢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体温的概念;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体温调节机制 【教学内容】 1.食物的能量转化过程及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与基础代谢的概念;基础状态、能量代谢的间解测量法 及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人体体温的正常值、生理变动及体温调节过程 4.体温的概念、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产热器官、产热形式、散热方式)及体温调节机制(调定点)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的结构和血流量特点,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肾血流量的影响;肾小管与集合 管的分泌作用;尿生成的神经调节机制;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测定血浆清除率 的意义;尿液的排放过程 2.熟悉:肾脏的功能、排泄的概念及途径;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H++;NH;K);3 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尿液的成分及理化特性;排尿反射及异常 3.掌握: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肾小球滤过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 +-收过程(NaCl;水;K;HCO;葡萄糖);尿生成的自身调节、体液调节机制 3 【教学内容】 1.肾的结构特点(肾单位、球旁器、滤过膜) 2.肾脏的功能、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3.肾血流量的调节机制(自身调节)、滤过膜的结构 4.有效滤过压的构成,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球滤过率及滤过系数的概念及影响肾小 球滤过的因素 5.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6.重吸收的部位、方式及几种主要物质的重吸收过程,H++++++-Na 、K-Na、 NH-Na交换4 的意义 7.肾小管重吸收的特点,肾糖阈概念,影响重吸收的因素(小管液溶质浓度、球管平 衡)及渗透性利尿 8.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和保持 9.尿生成的神经调节机制 10.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房利尿肽对尿生成的影响及尿生成的自身调节 11.血浆清除率的概念,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12.尿液的排放过程 13.正常尿液成分与尿量,尿量异常(多尿、少尿、无尿) - 97 -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熟悉:感受器与感受器官定义和分类;视网膜结构特点、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 象;声音的感受过程,听阈、听域的概念;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自主神经反应、眼振颤 3.掌握:眼的折光过程中眼的调节机制;眼的折光异常;视杆细胞及视锥细胞感光原 理;视力、视野概念;咽鼓管功能;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的功能和适宜刺激及功能 【教学内容】 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感受器与感受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3.视网膜的结构特点、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暗适应、明适应、双眼视觉) 4.眼的折光过程中眼的调节机制(晶状体的调节、瞳孔的调节、眼球会聚);眼的折光异常(近视、远视、散光);视杆细胞及视锥细胞的感光原理;视力、视野的概念 5.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鼓膜与听骨链的增音效应、声音传向内耳的途径);内耳的感音功能(基底膜的振动与行波理论、耳蜗及蜗神经的生物电现象) 6.咽鼓管的功能 7.前庭器官的姿势反射、自主神经反应、眼振颤 8.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囊斑)的功能和适宜刺激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非定向突触和电突触传递方式;各级中枢对内 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 及产生机制 2.熟悉:神经元、神经纤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 播的特征;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脊髓、脑干、小脑、基底核及大脑皮层对姿势和运 动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3.掌握:突触的概念、经典的突触传递过程及突触后电位;主要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 中枢抑制的分类;内脏痛与牵涉痛的概念;内脏痛及皮肤痛的特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 射系统的功能;牵张反射、脊休克的概念及反射弧;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条件反射 的形成过程及记忆的形式 【教学内容】 1.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2.神经元、神经纤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的分类、传导速度、传导特征,神 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 98 - 3.非定向突触和电突触传递方式 4.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5.突触的概念、经典的突触传递过程及突触后电位;主要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中枢 抑制的分类 6.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脊髓、丘脑、大脑皮层) 7.内脏痛与牵涉痛概念;内脏痛及皮肤痛的特点;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 8.脊髓、脑干(易化区、抑制区的作用及去大脑僵直)、小脑(脊髓小脑、前庭小脑、皮层小脑)、基底核及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机制 9.牵张反射(腱反射、肌紧张)、脊休克的概念及反射弧 10.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 1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12.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13.大脑皮层的电活动特点;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时相的产生机制 14.记忆的形成过程,条件反射的建立、消退,条件反射抑制及条件反射形成机制 【计划学时】10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谢过程;前列腺素、褪黑素及 瘦素的作用 2.熟悉: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肾上腺分泌激素的调节机 制;胰岛的细胞组成及分泌激素的种类 3.掌握:激素的概念、分类与作用机制;腺垂体、神经垂体分泌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激素分泌调节的机制;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与1,25-二羟维生素D 的作用;肾上腺皮质与髓质分泌的激素种类与主要作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3 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教学内容】 1.激素作用的特征 2.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 3.激素的概念、分类与作用机制 4.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5.腺垂体、神经垂体分泌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6.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运输过程 7.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的机制 8.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与1,25-二羟维生素D 的作用(对骨、肾、小肠的作用)及分3泌调节过程 9.肾上腺分泌的激素调节机制 - 99 - 10.肾上腺皮质与髓质分泌的激素种类与主要作用 11.胰岛的细胞组成及分泌激素的种类 12.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3.前列腺素、褪黑素及瘦素的作用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睾丸的生精功能和睾丸功能的调节;受精和妊娠的过程和调节;青春期体格、 性器官的变化和第二性征的出现;分娩过程;性成熟的调节 2.熟悉: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主要生理作用;卵巢的生卵作用及内分泌功能 3.掌握:月经周期的概念及形成机制 【教学内容】 1.睾丸的生精功能和睾丸功能的调节 2.睾丸的内分泌功能,睾酮的主要生理作用 3.卵巢的生卵功能及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 4.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 5.妊娠过程调节和分泌过程 6.受精和妊娠过程 7.性过程和性行为的调节 8.青春期体格、性器官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时间,性成熟的调节 【计划学时】1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室注意事项 2.熟悉:蛙类手术器械及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方法;BL-420生物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使用方法;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的关系;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实验讲授】 1.实验室注意事项 2.蛙类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张力换能器、电刺激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3.BL-420生物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使用方法 4.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 100 - 2.正确连接实验装置并调试 3.实验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的关系 4.实验观察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及产生原理 2.熟悉:BL-420生物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的使用方法;电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蛙坐骨神经标本制备方法;动作电位传导原理;测定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方法 【实验讲授】 1.神经屏蔽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蛙坐骨神经标本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3.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测定的原理 【实验方法】 1.制备蛙坐骨神经标本 2.正确连接实验装置并调试 3.观察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及其与刺激强度的关系 4.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 2.熟悉:蛙类心脏的结构 3.掌握: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及不同部位传导系统自律性的高低 【实验讲授】 1.蛙心暴露手术操作过程 2.斯氏一结及斯氏二结的结扎部位 3.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暴露蛙心并观察心脏跳动规律 2.斯氏一结结扎,观察心脏各部分的跳动情况 3.斯氏二结结扎,观察心脏各部分的跳动情况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产生原因 - 101 - 【实验讲授】 1.心肌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2.蛙心夹的使用方法 3.实验中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暴露蛙心并观察心脏跳动规律 2.于心室舒张期用蛙心夹夹住心尖,并连接仪器 3.在不同时期给与心肌电刺激,观察心肌的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家兔兔颈总动脉、迷走神经、减压神经结构特点和比邻关系 2.掌握:哺乳动物常规手术器械的持拿和使用方法;家兔的捉拿方法;耳缘静脉麻醉 法;气管插管术;颈动脉插管术;牵拉和夹闭颈总动脉、刺激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静脉 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 【实验讲授】 1.哺乳动物常规手术器械的持拿和使用方法 2.家兔的捉拿、称重、麻醉、固定方法 3.气管插管及颈动脉插管方法 4.压力换能器的使用方法及仪器连接 5.实验中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观察分析正常血压曲线 3.施加不同处理因素,观察血压及心率的变化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呼吸流量换能器的工作原理 2.熟悉:呼吸节律的产生机制 3.掌握:呼吸流量换能器的使用方法;增加吸入气中CO 浓度、增大无效腔、增加血2 中乳酸浓度、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 【实验讲授】 1.呼吸流量换能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2.化学感受性反射及肺牵张反射对呼吸的调节 3.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 - 102 -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观察分析正常呼吸曲线 3.施加不同处理因素,观察呼吸深度及频率的变化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尿生成的过程 2.掌握:输尿管插管术;静脉注射葡萄糖、NE、利尿药、ADH、大量生理盐水以及刺激迷走神经对尿量的影响及其产生机制 【实验讲授】 1.尿生成的过程 2.实验操作中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手术操作 2.观察正常尿量 3.施加不同处理因素,观察血压及尿量的变化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85%,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15%,其中实验报告占10%,其余5%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 综合考评。 1.《生理学》 主编 姚 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大学生理学》 主编 朱妙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 3.《基础医学实验教程》 主编 李成义 人民军医出版社 4.《生理学实验》 主编 孙庆伟等 江西高校出版社 骆晓峰 刘焕珠 任 旷 - 103 - Biochemistry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 质。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 基础与调控规律。本门课程在重点阐述生物化学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同时,尽 可能地反映生物化学理论、原理与技术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通过实验使 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组织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 组,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安排教学活动,按照教学日历实施教学。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 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3 3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4 4 第三章 维生素 4 4 第四章 酶 6 6 第五章 生物氧化 4 4 第六章 糖代谢 8 8 第七章 脂类代谢 8 8 第八章 氨基酸代谢 8 8 第九章 核苷酸代谢 2 2 第十章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2 2 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 4 4 - 104 - 第十二章 RNA的生物合成 2 2 第十三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4 第十四章 基因表达调控 4 4 第十五章 细胞信息转导 4 4 第十六章 肝的生物化学 4 4 实验 28 28 合 计 72 28 10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训练 必做 基础实验4 实验二 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三 血清蛋白质醋纤膜电泳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四 核酸的分离、提纯与定量 必做 综合性 8 实验五 白蛋白、γ-球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 必做 综合性 8 合 计 28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2.熟悉:生物化学与医学的关系 3.掌握:生物化学的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任务 【教学内容】 1.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2.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生物化学与医学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熟悉:氨基酸的分类;氨基酸缩写符号,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3.掌握:蛋白质的分子组成特点,蛋白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概念,蛋白质二级结构 要点;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相关概念 - 105 -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2.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核酸酶 2.熟悉:核酸的化学组成特点,核苷酸的连接方式;DNA与RNA分子组成异同,RNA 结构特点;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3.掌握:DNA的二级结构要点;核酸的性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 【教学内容】 1.核酸的化学组成及一级结构 2.DNA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3.RNA的结构与功能 4.核酸的理化性质、变性和复性及其应用 5.核酸酶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维生素的分类,维生素的性质 2.熟悉:维生素缺乏症的常见原因 3.掌握:维生素的概念,维生素的生理功能与缺乏症 【教学内容】 1.维生素的概念 2.脂溶性维生素 3.水溶性维生素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酶促反应机理 2.熟悉:酶的命名与分类,酶活性调节及相关概念,酶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 3.掌握:酶的概念及酶促反应特点,酶组成、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影响酶促反应动 力学的因素及动力学特点;酶活性单位的概念,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教学内容】 - 106 - 1.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2.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3.酶促反应动力学 4.酶的调节 5.酶的命名与分类 6.酶与医学的关系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2.熟悉:生物体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CO 生成的概念、方式,两种穿梭机制 2 3.掌握:生物氧化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呼吸链及两条主要呼吸链的组成,底物水平 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的概念,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及电子传递抑制剂的作用部位 【教学内容】 1.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2.其他氧化体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糖的消化吸收 2.熟悉:糖的生理功能 3.掌握:糖分解代谢的反应过程、关键酶及生理意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反应过程、 关键酶及生理意义;糖异生概念、反应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概念、正常值、血糖来源与 去路,激素对血糖浓度的调节;糖代谢障碍与糖尿病 【教学内容】 1.糖代谢的概况 2.糖的无氧分解 3.糖的有氧氧化 4.磷酸戊糖途径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6.糖异生 7.血糖及其调节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脂类的生理功能 - 107 - 2.熟悉:脂肪酸和脂肪的合成途径;甘油代谢途径,甘油磷脂的代谢;血浆脂蛋白代 谢,脂类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 3.掌握:脂肪动员及激素调节,脂肪酸β-氧化、酮体代谢和生理意义,胆固醇合成 及调节,胆固醇的转化与排泄,血脂组成与含量,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组成和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1.脂类的消化和吸收 2.甘油三酯代谢 3.磷脂的代谢 4.胆固醇代谢 5.血浆脂蛋白代谢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腐败,氨的转运,芳香族氨基酸、支链氨基酸的代谢 2.熟悉:蛋白质的需要量与营养价值,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甲硫氨酸循环,苯丙酮 酸尿症 3.掌握:蛋白质生理功能,氨基酸脱氨基作用,转氨酶测定的临床意义,氨的来源与 去路、尿素合成过程及其调节,α-酮酸的代谢,“一碳基团”的代谢,高血氨症与氨中毒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2.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4.氨的代谢 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核苷酸的合成代谢、分解代谢 2.熟悉:核苷酸的生理功能 3.掌握:嘌呤核苷酸补救合成有关酶缺陷相关疾病,核苷酸抗代谢药作用机理及临床 意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症 【教学内容】 1.嘌呤核苷酸代谢 2.嘧啶核苷酸代谢 【计划学时】2学时 - 108 - 【目的要求】 1.了解: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激素水平、整体水平的代谢调节 2.熟悉:物质代谢的特点及相互联系,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教学内容】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联系 4.代谢调节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2.熟悉:DNA损伤类型与修复方式,反转录 3.掌握:遗传学中心法则,DNA复制概念、复制特点、参与酶和因子,DNA复制过程 【教学内容】 1.复制的基本规律 2.DNA复制的酶学和拓扑学变化 3.DNA生物合成过程 4.逆转录和其他复制方式 5.DNA损伤(突变)与修复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RNA聚合酶的组成及其功能、RNA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2.掌握:核酶概念、转录的概念及特点、转录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1.转录的模板和酶 2.转录过程 3.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翻译后的加工过程 2.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的组成,蛋白质合成阻断剂的作用原理,分子病 3.掌握:翻译的概念、RNA在翻译中的作用原理、翻译过程 【教学内容】 - 109 - 1.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体系 2.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3.蛋白质合成后加工和输送 4.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干扰和抑制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基因表达调控方式和特点 2.熟悉:基因表达调控相关概念,基因表达调控意义,乳糖操纵子的结构及调节机制, 原核、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主要区别 3.掌握:基因表达的概念,真核基因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基因表达调控基本概念与原理 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3.原核基因表达调节 4.真核基因表达调节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信息转导与疾病 2.熟悉:G蛋白种类、活性和非活性形式,受体作用特点,信息转导途径的相互联系 3.掌握:信息物质、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受体的分类,cAMP-蛋白激酶途径和Ca 2+ - 依赖性蛋白激酶途径胞内受体及其介导的信息转导 【教学内容】 1.信息物质 2.受体 3.信息的转导途径 4.信息转导途径的相互联系 5.信息转导与疾病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胆汁酸的代谢,生物转化反应过程 2.熟悉: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生物转化反应类型,血红素的合成代谢 3.掌握:生物转化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血红素的分解代谢,高胆红素血症与黄疸,黄 疸概念、类型及其临床生化表现 - 110 - 【教学内容】 1.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2.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3.胆汁与胆汁酸的代谢 4.血红素的代谢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实验试剂和操作步骤 2.熟悉:生物化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 3.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技术,标准曲线绘制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临床意义 5.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方法】 1.玻璃仪器、塑料器皿的洗涤 2.吸量管、移液器的使用 3.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的使用 4.蛋白质含量测定:(1)标准曲线制作;(2)加样;(3)样品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试剂和操作步骤 2.熟悉:实验器材 3.掌握:实验原理,意义,操作技术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临床意义 5.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方法】 - 111 - 1.标准曲线制作 2.酶活性测定 3.结果计算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试剂和操作步骤 2.熟悉:实验器材 3.掌握:实验原理,意义,操作技术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临床意义 5.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方法】 1.血清蛋白质醋纤膜电泳:(1)点样;(2)电泳;(3)染色、脱色;(4)测定 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1)制胶;(2)加样;(3)电泳;(4)染色、脱色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试剂和操作步骤 2.熟悉:实验器材,注意事项 3.掌握:实验原理,操作技术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临床意义 5.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方法】 1.小白鼠断头处死取肝、脾、肾等组织 2.组织匀浆 3.核酸分离、提纯 4.显色、含量测定 【计划学时】8学时 - 112 - γ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试剂和操作步骤 2.熟悉:实验器材 3.掌握:实验原理,意义,操作技术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4.临床意义 5.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方法】 1.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注意事项 2.蛋白质标准曲线制作 3.灌柱、洗脱 4.样品分离、提纯 5.含量测定 【计划学时】8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内容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 间为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 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成绩占2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掌握情况,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等情况综 合考评。 1.《生物化学》 主编 周爱儒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生物化学》 主编 查锡良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3.《生物化学》 主编 王镜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 4.《哈珀生物化学》 主编 默里等 科学出版社第25版 吕士杰吕士杰任 旷 - 113 - Medical Microbiology 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桥梁课和应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主要医 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的生物学性状、生命活动规律、致病 机理、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室诊断及特异性预防的一门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基 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肿瘤 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可运用所学知识直接为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保障人民 健康服务。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化教 学、实习、自学、电教片等多种灵活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细菌的生物学性状 2 4 6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 1 1 第三章 细菌感染与抗感染免疫 2 2 第四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2 2 第五章 医学微生态学与医院内感染 2 2 第六章 消毒与灭菌 1 2 3 第七章 病原学诊断与防治 0.5 0.5 第八章 细菌的耐药性与控制策略 0.5 0.5 第九章 化脓性细菌 4 3 7 - 114 - 第十章 肠道感染细菌 4 3 7 第十一章 厌氧性细菌 2 2 第十二章 呼吸道感染细菌 2 1 4 第十三章 动物源性细菌 2 2 第十四章 螺旋体 1 1 第十五章 支原体和脲原体 1 1 第十六章 立克次体 1 1 第十七章 衣原体 1 1 第十八章 真菌学 2 1 3 第十九章 病毒学总论 4 4 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2 2 第二十一章 肠道感染病毒 1 1 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 3 3 第二十三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1 1 第二十四章 人类疱疹病毒 1 1 第二十五章 反转录病毒 1 1 第二十六章 其它病毒 0.5 0.5 第二十七章 朊粒 0.5 0.5 合 计 46 14 6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细菌的分离培养与接种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二 细菌分布及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三 细菌的革兰染色及形态观察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四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的培养与鉴定 必做 验证性 3 实验五 肠道杆菌的培养与鉴定 必做 验证性 3 实验六 细菌的抗酸染色 必做 验证性 1 实验七 真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必做 验证性 1 合 计 14 - 115 -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及发展简史, 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及其 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2.掌握:微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按细胞结构特点的分类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 进展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意义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2.熟悉:细菌的大小(测量单位)与形态 3.掌握:细胞壁的功能、结构、G +-菌与G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医学意义;细菌L型的概念及其医学意义;细菌特殊结构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菌细胞壁的区别及意义;细菌L型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定义、功能、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属、种、型、株的概念;细菌的人工培养 2.熟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生长方式与速度及生长曲线 3.掌握: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教学内容】 1.细菌的理化性状、细菌的营养类型:自养菌、异养菌 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专性厌氧菌有氧环境中不能生长的原理 3.细菌的生长繁殖于培养: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充足的营养、合适的温度和酸碱度、 必要的气体)、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及意义 - 116 - 4.细菌人工培养:培养基的概念、分类、细菌的培养方法及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 长现象 5.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菌种、菌属、菌株的概念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测定毒力的方法;细菌感染的类型 2.熟悉:感染的传播途径;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 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制、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免疫的特点 3.掌握:细菌致病性、毒力的概念;细菌侵袭力构成因素(微菌落、生物膜、表面结构、侵袭基因、侵袭性酶);细菌外毒素、内毒素的性质及其作用;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 要区别;隐性感染、显性感染, 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内毒素血症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细菌的侵袭力:侵袭力的概念、侵袭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细菌的粘附现象 2.毒素:内毒素与外毒素的概念、性质、作用特点;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3.细菌感染的来源与传播途径:感染来源(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的概念) 4.细菌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全身性感染的5种类型 5.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和机制:屏障结构、吞噬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过程、杀伤机 制、吞噬细胞的吞噬后果)NK细胞、体液因素 6.抗胞外菌和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的特点、常见的兼性胞内菌的种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DNA的结构与功能;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细菌染色体的主要性质; 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2.熟悉:细菌遗传物质;细菌的变异现象;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3.掌握:质粒的概念、种类及其特征;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 溶原性细菌的概念、噬菌体的复制特点;细菌变异的机制,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概念 及机理 【教学内容】 1.表型变异与基因型变异;结构基因、非结构基因的概念 2.细菌的变异现象:形态结构变异、抗原性变异、菌落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3.细菌遗传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质粒的概念及其特征、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 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噬菌体的复制特点;转座子、插入序列的概念 4.细菌变异的机理:突变的概念,规律及分子基础;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转化、转导、 接合,溶原性转换及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及机理与实例;F质粒、R质粒的功能 - 117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的种类;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 素及防治和控制措施 2.熟悉:微生态失调的防治措施;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3.掌握:正常菌群的概念、生理作用;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的概念;微生态失调 的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机会性感染、医院内感染的概念 【教学内容】 1.正常菌群的概念、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2.微生态平衡和微生态失调的概念、微生态平衡与失调的影响因素 3.微生态失调的主要原因及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的概念微生态失调的防治原则 4.机会性感染的概念、机会性致病菌的主要特点 5.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分类、医院内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和危险因素、医 院内感染的防治和控制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理及应用 2.熟悉: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 3.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高压蒸气灭菌的用途与机理、紫外线 杀菌法、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教学内容】 1.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 2.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灭菌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湿热法较干热法的优越性; 干热灭菌法(焚烧和热空气);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煮沸法、流通蒸气法、间歇灭菌 法、高压蒸气灭菌法的用途与机理);日光、紫外线杀菌法和滤过除菌法的特点及机理 3.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种类、杀菌机理及其应用 4.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2.熟悉: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制;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 3.掌握: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疫苗(死疫苗,活疫苗)、类毒素、抗- 118 - 毒素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细菌学诊断:标本采集的原则,检验程序和方法血清学诊断的常用方法、分子生物 学检测技术 2.人工主动免疫的概念、疫苗、类毒素的概念;各种新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载体疫苗,合成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的概念;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抗毒素的概 念、两种球蛋白 3.细菌感染的治疗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 3.掌握:耐药性、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R质粒的功能 【教学内容】 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 2.细菌耐药性的分类:固有耐药性、获得耐药性的概念及机制 3.抗菌药物的种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等 4.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产生钝化酶,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胞壁通透性的改 变和主动外排机制,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5.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药政管 理,研制性的抗菌药物,研制质粒消除剂,抗菌药物的“轮休”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类化脓性细菌的防治原则 2.熟悉:各种化脓性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3.掌握: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葡萄球菌、链球菌的抗原构造及 分类;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1)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葡萄球 菌A蛋白)、分类、抵抗力;(2)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凝固酶、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表皮溶解毒素)、所致疾;(3)微生物学检查:脓、血等标本的分离鉴定程序,食物中 毒检查,防治原则 2.链球菌属:(1)链球菌分类与溶血现象;(2)A族链球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分类;致病性: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3) - 119 - 肺炎球菌:形态培养、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4)微生物学检查 3.奈瑟菌属:(1)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力、致病物质及所致 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2)淋球菌: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抵抗 力、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弯曲菌的生 物学特性及致病性 2.熟悉:肠道杆菌的共同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大肠埃希菌致病菌株及致 病物质 3.掌握: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肥达反应的原理及结果判 读;霍乱弧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及致病性(肠毒素及其致病机理) 【教学内容】 1.埃希菌属: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水及食品卫生学检查 标准、防治原则 2.志贺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3.沙门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伤寒的病程和免疫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沙门氏菌的分离与鉴定、肥达氏反应),防治原则,特异性预防 4.弧菌:形态染色、动力、培养、生化反应、抗原构造与分型、抵抗力;致病性:肠 毒素及其致病机理,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5. 幽门螺杆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厌氧芽胞杆菌形态及培养特性、微生物学检查;常见的无芽胞厌氧菌的种类、 防治原则 2.熟悉:厌氧菌的种类、分布及感染特点 3.掌握:厌氧芽胞杆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防治原则;无芽胞厌氧菌感染的机体条件及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 1.厌氧菌概述:种类与分布、感染特点、培养 2.厌氧芽胞杆菌:(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2)产气荚膜梭菌:形态特征与染色;培养特性(厌氧的类型,Nagler反应);生化反应(分解乳糖的“汹涌发酵”现象);分型;致病性;致病物质(强侵袭力——荚膜、主要的外毒素及其作用特 - 120 - 点);所致疾病(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特征和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型别);微生物检查:直接涂片镜检;分离培养与动物试验;防治原则:预防的主要措施(早期、及时清创、严格隔离病人);特异性治疗中多价抗毒素血清的应用;抗菌治疗;高压氧浸透疗法);(3)肉毒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预防的主要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监督、事物进食前煮沸消毒),特异性治疗中多价抗血清的应用;(4)艰难梭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无芽胞厌氧菌:概述(感染的机体条件及所致疾病特点),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脆弱类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麻风杆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 2.熟悉:白喉棒状杆菌、嗜肺军团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Schick test的原理及意义;BCG的概念;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和特异性预防 3.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力;毒力变异 (BCG),耐药性变异;致病性:致病因素—菌体成分(脂类、蛋白质、多糖),所致疾病—肺部感染(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与肺外感染;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试验方法、结果、意义 与用途;微生物学检查:标本采取、涂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与鉴定、动物试验、核酸检 测;特异性预防 2.麻风分枝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 3.白喉棒状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白喉毒素的结构、作用机制)、免疫性;锡克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微生物学检查、特异性预防和药物治疗 4.嗜肺军团菌属:简介(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布氏菌属、鼠疫耶氏菌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防治原则 2.熟悉: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3.掌握:布氏菌属的致病性;炭疽芽胞杆菌的致病性与微生物学检查方法;鼠疫耶氏 菌致病性 【教学内容】 1.人畜共患病的概念 2.布氏菌属: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波浪热),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炭疽芽胞杆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致病物质:荚膜和炭疽毒素;所 - 121 - 致疾病:皮肤炭疽、肺炭疽、肠炭疽),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鼠疫耶氏菌: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腺鼠疫、肺鼠疫、败血型鼠疫)、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伯氏疏螺旋体的致病性 2.熟悉: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防治原则;显微镜凝集试验 3.掌握: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抵抗力特点、微生物检查方法;后天性梅毒病程 【教学内容】 1.螺旋体的主要特点及分类 2.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及防治原则 3.梅毒螺旋体: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4.伯氏疏螺旋体:生物学性状、流行环节、致病物质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 治原则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支原体的种类 2.熟悉:支原体的形态、培养和繁殖特点 3.掌握:支原体和脲原体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1.概述:概念、形态特征、引起人类疾病的种类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2.肺炎支原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3.脲原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4.穿透支原体: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立克次体的种类;贝纳柯克斯体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汉赛巴通体致病性与防治原则 2.熟悉:立克次氏体的共同特性、培养特点及微生物学检查 3.掌握:人类疾病有关的立克次体的传播方式与致病特点;外裴氏试验 【教学内容】 - 122 - 1.立克次体共同特点与分类 2.概述: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抗原构造、致病物质与致病机制、免疫性 3.普氏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4.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5.恙虫热立克次体:传播方式、致病特点、微生物学检查 6.贝纳柯克斯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7.汉赛巴通体: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衣原体的种类;肺炎衣原体致病性;鹦鹉热衣原体致病性 2.熟悉:衣原体的主要种类及主要特性、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3.掌握:衣原体所致的人类疾病及其致病机制;衣原体原体与始体的概念与区别 【教学内容】 1.概述:主要种类及主要特点: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培养特征、抗原构造、抵抗力 2.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征,亚种,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性病淋巴肉芽 肿生物变种的致病性 3.肺炎衣原体: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 4.鹦鹉热衣原体致病性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角层癣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生物学性状;曲霉、 毛霉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真菌微生物学检查法 2.熟悉:真菌的培养特性;抗真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特异性免疫机制;白假丝酵母 菌、新生隐球菌致病性、微生物检查、防治原则;浅部真菌概念、感染特点 3.掌握:真菌的形态结构;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 球菌形态结构和菌落特点 【教学内容】 1.真菌的概念、真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真菌、多细胞真菌)、真菌的繁殖方式:(芽生、裂殖、萌管、隔殖)、真菌的培养(酵母型菌落、类酵母型菌落、丝状菌落)、真菌的变异性与抵抗力 2.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浅表真菌感染、真菌机会性感染、深部真菌感染、 真菌毒素及其致病作用、超敏反应 3.皮肤癣菌的概念、致病特点和微生物学的检查方法;角层癣菌的概念和所致疾病名; 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的致病特点 - 123 - 4.白假丝酵母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 和免疫性;曲霉、毛霉和肺孢子菌所致的疾病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的分类;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粒的概念;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 作用;抗病毒免疫的持续时间的特点;病毒基因突变株的应用意义;病毒基因产物相互作 用的机制(互补作用、加强作用、表型混合和核壳转移) 2.熟悉: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 病毒感染的类型;抗病毒特异性免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3.掌握:病毒、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结构;病毒的化学组成与功能;病毒的复制周 期;缺陷病毒、缺陷干扰颗粒、辅助病毒的概念;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性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形成包涵体、细胞凋亡、细胞整和与细胞转化);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持续性感染的种类及其特点;干扰素定义、种类、抗病毒机 制和特点;病毒中和抗体的概念、类型;毒基因重组与重配的的概念;病毒基因整合的概 念 【教学内容】 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病毒的概念,与其它微生物的主要区别病毒大小(测量单位);病毒体的概念,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酸、衣壳、包膜的化学组成与生物学功能 2.病毒的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dsDNA病毒,单正链、单负链RNA病毒,逆转录病毒的特点)、成熟与释放(包膜病毒与无包膜的不同);病毒的异常增殖与干扰现象(顿挫感染与缺陷病毒) 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病毒灭活的概念,化学因素、物理因素 4.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分类原则;亚病毒、卫星病毒、类病毒、朊粒的含义 5.病毒的致病机制: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杀细胞效应、稳定状态感染、包涵 体形成、细胞凋亡、整合作用 6.免疫病理反应:抗体介导免疫病理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7.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传播途径 8.病毒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急性感染、持续性感染(慢性感染、潜伏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9.非特异性免疫:干扰素的定义、产生、种类与性质、抗病毒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 抗肿瘤活性;NK细胞杀病毒机制 10.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细胞免疫 (CTL、CD4+ Th1细胞) 11.病毒的基因组特点;遗传变异: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与重配、基因整合、病 毒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 124 -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 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冠状病毒和SARS 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形态结构、抗原变异与流行的关系;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 检查法;防治原则(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 2.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 状病毒微生物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种类(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 毒、腺病毒、风疹病毒)和致病特点简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它肠道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3.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各类肠道病毒的相关疾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及特异性防治 【教学内容】 1.概述:肠道病毒的分类、共同特性(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各类肠道病毒的 相关疾病) 2.脊髓灰质炎病毒:致病性与预防措施(疫苗) 3.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致病性简介 4.轮状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致病性及微生物学检查法;肝炎 相关病毒的致病性 2.熟悉:肝炎病毒的分类;甲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 疫性及早期检测方法 3.掌握:各型肝炎病毒传染源、传播方式、传播途径、致病性及特异性预防;乙型肝 - 125 - 炎抗原抗体检测意义及结果的分析 【教学内容】 1.概述:人类肝炎病毒的种类及其重要性 2.甲型肝炎病毒: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免疫性,特异性预防 3.乙型肝炎病毒:形态结构、基因结构与功能、复制特点、抵抗力、传染源、传播途 径、致病机理、免疫性、HBV与原发性肝癌关系;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基因工程疫苗) 4.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及戊型肝炎病毒: 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点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埃博拉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学诊断 2.熟悉:虫媒病毒的概念、种类及共同特性 3.掌握: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与储存宿主;汉坦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点、 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概述:虫媒病毒的种类及共同特性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3.汉坦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传染源、流行环节、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4.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埃波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微生物 学诊断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特征、微生物学检查、防治原则 2.熟悉:EB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疾病;人类疱疹病毒共同特点 3.掌握:原发感染与再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单纯疱疹病毒的型别、致病性和所致疾病 【教学内容】 1.概述: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及共同特点 2.单纯疱疹病毒:致病性及HSV-II与宫颈癌的关系 3.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致病性 4.巨细胞病毒:致病性(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 5.EB病毒致病性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 126 - 1.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 2.熟悉: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性 3.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 治原则 【教学内容】 1.逆转录病毒的命名与分类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防治原则 3.人类嗜T细胞病毒:主要特性及致病性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人类细小病毒B19的致病性 2.熟悉:人乳头瘤病毒的致病性 3.掌握:狂犬病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狂犬病病毒:主要生物学特性、传播环节、致病特点及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主要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朊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熟悉:朊粒的致病性 【教学内容】 朊粒的定义、生物学性状、致病性(Prion病的共同特点、主要的人和动物的Prion病有哪些)及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0.5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设备和器具;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 2.熟悉:接种细菌用具、接种细菌的环境要求和无菌操作要领 3.掌握:平板划线法、斜面、液体和半固体培养基等各种接种方法 【实验讲授】 1.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设备和器具;无菌操作的要领及无菌操作的必要性 2.接种针、接种环的使用及灭菌方式 3.常用的几种培养基接种方法:平板的分区划线和连续划线法、斜面和高层斜面接种、 - 127 - 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的接种 【实验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细菌:三区划线和连续划线 2.斜面和高层斜面接种 3.半固体培养基穿刺接种细菌 4.液体培养基接种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正常人体的广泛分布;紫外线的杀菌机制 2.熟悉:影响物理灭菌效果的几种因素;常用化学消毒剂;药敏试验影响因素 3.掌握:常用物理灭菌法如热力灭菌、紫外线灭菌方法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纸片 扩散法的原理与结果分析 【实验讲授】 1.正常菌群的分布及作用 2.常用的物理消毒法种类、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 3.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种类及影响因素 4.药敏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培养空气中细菌、物品表面细菌及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腔道中的细菌 2.紫外线杀菌试验 3.化学消毒剂对皮肤细菌的抑制作用:碘酒、酒精 4.药物敏感试验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革兰染色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2.熟悉:细菌凃片的制备方法 3.掌握:革兰染色和细菌基本形态;油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讲授】 1.革兰染色原理、方法、结果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3.油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涂片制备(涂片、干燥) 2.染色方法(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 128 - 3.显微镜下观察葡萄球菌染成紫色,为革兰阳性菌,呈葡萄状排列;大肠埃希菌染成 红色为革兰阴性菌,呈散在杆状 4.球、杆、弧形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示教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肠毒素测定;A群链球菌主要致病物质的检验 2.熟悉:葡萄球菌属的鉴定程序;链球菌属鉴别要点 3.掌握: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形态、染色特点及培养特性、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实验讲授】 1.葡萄球菌的检验程序、形态染色特点及培养特性、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链球菌的检验程序、形态染色特点及培养特性、A群链球菌主要致病物质的检验 3.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的鉴别实验:菊糖发酵试验、胆汁溶菌试验、奥普 脱欣敏感试验 【实验方法】 1.在血平板、普通平板和液体培养基中接种细菌 2.观察菌落特点并进行革兰染色 3.触酶、血浆凝固酶、甘露醇发酵试验 4.杆菌肽敏感试验、cAMP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胆汁溶菌试验、 奥普脱欣敏感试验 【计划学时】3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EPEC、ETEC、EIEC的培养特点与鉴定技术 2.熟悉: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学试验;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方法 3.掌握:大肠埃希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常见类型及鉴定依据; 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的形态及染色特性、生化反应、培养方法;肥达试验的原理、操 作方法、结果判读及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几种常用肠道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MAC、SS、EMB、KIA、MIU 2.大肠埃希菌属的检验程序及方法 3.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的检验程序及方法 4.肥达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读及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接种肠道细菌于选择培养基上 2.观察菌落生长现象及特点 - 129 - 3.生化反应鉴定几种肠道细菌 4.血清学鉴定 5.肥达试验 【计划学时】3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抗酸染色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2.熟悉:抗酸染色原理 3.掌握:抗酸染色法 【实验讲授】 1.抗酸染色原理、方法、结果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涂片制备(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方法(初染、媒染、脱色、复染) 3.显微镜下观察抗酸阳性细菌染成红色,抗酸阴性细菌染成蓝色 【计划学时】1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真菌的各种菌丝和孢子形态;深部感染真菌种类及鉴定;真菌的小培养技术 2.掌握:真菌不染色标本直接检查的制片及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实验讲授】 1.真菌各种菌丝和孢子的形态特点 2.真菌培养基的制备及真菌小培养 3.真菌不染色标本直接检查的制片 4.乳酸酚棉蓝染色法的原理、方法、意义 【实验方法】 1.观察各种真菌的菌丝及孢子标本片 2.观看真菌小培养示教 3.制备真菌不染色标本片 4.真菌染色标本观察:乳酸酚棉蓝染色(真菌染成蓝色) 【计划学时】1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试全部为笔试形式,闭卷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 130 - 1.《医学微生物学》 主编 周正任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病原生物学实习指导》 主编 鞠晓红 鞠晓红 马爱新 任 旷 - 131 - Medical Immunology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以及免疫学在疾 病诊断和预防中应用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不断发展,免疫学的研究不仅渗透到 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和许多相关学科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许多免疫学分支学科,如 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免疫药理学等。免疫学不仅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 实践性和临床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免疫学知识, 熟悉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疾病和生活中的常见免疫性疾病,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能够把 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应用到临床以及社会生活中,并且为后期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授课教师必须熟悉教 学大纲,按要求认真备课,做好,根据情况组织集体备课和试讲。本课程教学以多媒体 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配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 1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2 2 第三章 抗原 3 3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 6 9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 2 第六章 细胞因子 2 2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1 1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 2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2 2 - 132 - 第十章 T淋巴细胞 2 2 第十一章 B淋巴细胞 2 2 第十二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2 2 第十三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2 2 第十四章 T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2 2 第十五章 B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2 2 第十六章 免疫耐受 2 2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4 4 第十八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2 2 第十九章 免疫缺陷病 2 2 第二十章 免疫诊断 2 2 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 2 2 合 计 44 6 5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沉淀反应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二 凝集反应、ELESA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三 吞噬细胞功能测定 必做 验证性 2 合 计 6 【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2.熟悉:免疫学应用的范围 3.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医学免疫学发展简史以及免疫学发展各个时期代表人物及成就 2.免疫概念的由来及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3.免疫应答特点及应用范围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黏膜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 - 133 - 2.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途径及意义 3.掌握: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免疫功能 【教学内容】 1.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组成,骨髓和胸腺的结构、微环境及功能 2.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组成,淋巴结、脾脏和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3.淋巴细胞归巢概念,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及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2.熟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3.掌握:抗原概念、基本性质、特异性与交叉反应,抗原的分类,决定免疫原性条件 【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和两个特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及载体的概念 2.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表位的概念和类型,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3.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本身的理化性质、宿主因素和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4.抗原的分类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5.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和丝裂原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2.熟悉: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区和水解片段,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征与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教学内容】 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 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基本结构和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免疫球蛋白的水 解片段及意义 3.免疫球蛋白的分类及其抗原特异性 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可变区和恒定区的功能 5.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6.人工制备抗体的方法、意义、优缺点及发展方向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 134 - 1.了解:补体系统的调节机制 2.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3.掌握:补体的概念、补体激活的三条激活途径及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教学内容】 1.补体的发现和概念,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理化性质 2.补体激活的三条途径,经典途径、MBL途径和旁路途径 3.各途径激活物质、激活条件、激活顺序、共同末端效应及各激活途径形成的关键酶 4.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 5.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因子的受体 2.熟悉:细胞因子的概念、命名、组成及功能 3.掌握:细胞因子作用方式及特点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命名、作用方式及特点 2.细胞因子的分类及各类细胞因子的主要功能 3.细胞因子的受体 4.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5.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黏附分子组成及功能 2.熟悉: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分类 3.掌握: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的分类及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2.黏附分子的概念,整合素家族和选择素家族的结构、组成、分布及功能 3.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的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HLA基因在医学上的意义 2.熟悉:MHC基因的遗传特性 - 135 - 3.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概念,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结 构、分布及功能 【教学内容】 1.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人白细胞抗原的概念 2.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结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3.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HLA基因的组成,MHC基因的遗传特性 4.HLA基因与临床关系,包括与器官移植、基因相关疾病、亲子鉴定及法医学的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学作用 2.熟悉:NKT细胞的作用 3.掌握:吞噬细胞、树突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内容】 1.吞噬细胞的来源、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 2.树突状细胞的来源、分布及其抗原提呈功能 3.自然杀伤细胞表面的受体及杀伤作用 4.NKT细胞与其他固有免疫细胞的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T淋巴细胞的来源 2.熟悉:T淋巴细胞的亚群 3.掌握: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淋巴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1.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TCR-CD3复合物、CD4和CD8分子、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以及丝裂原结合分子 2.T淋巴细胞亚群 3.T淋巴细胞功能,辅助、杀伤及调节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B淋巴细胞的来源 2.熟悉:B淋巴细胞的亚群 3.掌握: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淋巴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 136 - 1.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包括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辅助受体、协同刺激分子以 及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2.B淋巴细胞亚群,B1亚群和B2亚群 3.B淋巴细胞功能,产生抗体、提呈抗原及免疫调节功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2.熟悉: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和应答特点 3.掌握: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作用,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阶段 【教学内容】 1.固有免疫的组织屏障及其作用,固有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作用,固有免疫中效 应分子的作用 2.固有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瞬时固有免疫应答阶段、早期固有免疫应答阶段和适应 性固有免疫应答诱导阶段 3.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和应答特点 4.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抗原提呈细胞的来源、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过程 2.熟悉:各种抗原提呈细胞的组织分布和分类 3.掌握: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过程 【教学内容】 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 2.各种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数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的特点 3.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的过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T细胞活化的信号传导途径,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性增殖和分化过程 2.熟悉:T细胞活化过程涉及的分子 3.掌握: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效应,T细胞的应答过程 【教学内容】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即T细胞与APC的相互识别和作用过程 2.T细胞活化的过程,参与活化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以及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克隆 - 137 - 性增殖和分化过程 3.效应性T细胞的应答效应,Th细胞和CTL细胞的效应、记忆性T细胞的形成过程以 及T细胞活化后诱导的细胞凋亡机制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B细胞与抗原识别后的信号传导过程 2.熟悉: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 3.掌握: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1.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过程,BCR与抗原的识别、两信号的传导过程、辅助受体的作用、Th细胞的作用及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过程 2.B细胞对TI抗原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2.熟悉: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3.掌握: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教学内容】 1.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2.免疫耐受机制,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3.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关系,建立免疫耐受和打破免疫耐受对临床医学的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型超敏反应的组织损伤机制 2.熟悉:?、?、?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理及临床常见病,?型超敏 反应的免疫学检测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病和防治原则 2.?、?、?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常见病 【计划学时】4学时 - 138 - 【目的要求】 1.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2.熟悉: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3.掌握: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教学内容】 1.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及典型疾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 4.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种类和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2.熟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 3.掌握: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 1.免疫缺陷病的概念、分类和临床特点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种类 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原则 4.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 2.熟悉:免疫细胞的检测原理 3.掌握: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 1.抗原与抗体的反应原理 2.常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方法,凝集反应、沉淀反应及各种免疫标记技术(免疫荧光 法、酶免疫测定法、放射免疫测定法、免疫印记法等) 3.免疫细胞的分离、类型鉴定和功能测定,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测定 4.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分子和免疫细胞的治疗,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抑制剂 - 139 - 2.熟悉:计划免疫 3.掌握:疫苗的基本要求,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教学内容】 1.疫苗的基本要求,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概念和区别,计划免疫概念,常 用的儿童预防接种疫苗 2.疾病的免疫学治疗应用,分子治疗和细胞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熟悉:琼脂凝胶的配制方法 3.掌握:双向琼脂扩散的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器材使用、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配制琼脂凝胶 2.铺于载玻片上待凝固 3.打孔并加样 4.12~24小时后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2.熟悉:直接凝集和间接凝集试验方法、ELESA反应测定方法 3.掌握:直接和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ELESA试验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试剂盒进行直接凝集反应测定 2.试剂盒进行间接凝集反应测定 3.试剂盒进行ELESA测定 4.观察结果 【计划学时】2学时 - 140 - 【实验目的】 1.了解:小鼠吞噬细胞收集方法 2.熟悉:小鼠吞噬细胞功能的判断指标 3.掌握: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测定的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实验动物取小白鼠 2.诱导吞噬细胞腹腔聚集 3.渗出液涂片染色镜检 4.判断结果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100 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内容为课程的理论部分,闭卷考核,成绩满 分为100分。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1.《医学免疫学》 主编 陈慰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医学免疫学》 主编 龚非力 科学出版社第2版 3.《医学免疫学》 主编 杨贵贞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5版 李 强 马爱新 任 旷 - 141 - Pathology 病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的改 变,从本质上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转归的学科。《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医学主干学科。病理学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 法之一,也属于临床医学。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病 理变化的肉眼和光镜观察、描述方法;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病的 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及其临床联系和结局的规律,为疾病的防护及科研提供必要的理 论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4 3 7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3 1 4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4 2 6 第四章 炎症 5 2 7 第五章 肿瘤 7 4 11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7 1 8 第七章 呼吸系统疾病 5 1 6 第八章 消化系统疾病 5 1 6 第九章 泌尿系统疾病 3 1 4 - 142 - 第十章 传染病 4 1 5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 2 0.5 2.5 第十二章 寄生虫病 2 0.5 2.5 合 计 52 18 7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二 损伤与修复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四 炎症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五 上皮组织来源肿瘤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六 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七 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八 消化、泌尿系统疾病 必做 基础性 2 实验九 传染、神经及寄生虫病 必做 基础性 2 合 计 18 【目的要求】 1.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 2.熟悉:病理学的地位、研究方法、观察方法和学习方法 3.掌握: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 2.病理学的地位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的诊断、研究方法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4.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5.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6.病理学发展史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常见可逆性损伤的发生机制、 - 143 - 对机体的影响;细胞老化的概念及主要机制 2.熟悉: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类型;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3.掌握: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类型及其形态 学特征;不可逆性损伤(坏死)的概念、类型、形态学改变和结局;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 点及其与坏死的区别 【教学内容】 1.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概念类型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2.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3.常见可逆性损伤的概念、类型(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 淀粉样变性、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等)、发生机制、形态学特征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不可逆性损伤坏死的概念、基本病变 5.坏死的分类及各类型的形态特点;坏死的结局及后果 6.凋亡的概念和形态学特点及其与坏死的区别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及纤维性疤痕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2.熟悉: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3.掌握:再生与修复的概念;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 能和结局;创伤愈合的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 【教学内容】 1.再生的概念及各种细胞再生的能力和分类(不稳定细胞、稳定细胞和永久性细胞) 2.各种组织再生的过程 3.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细胞外基质及其作用、生长因子、抑素与接触抑制) 4.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功能、结局;肌纤维母细胞的概念和作用 5.瘢痕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6.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 7.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和类型;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出血的概念、病因及病变;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2.掌握:淤血的概念及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的影响;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动脉性充血的概念、类型、病变、后果 - 144 - 2.淤血的概念、病变及后果;常见的肝、肺淤血 3.出血的概念、病因、病变(自学) 4.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和机制、形态、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5.栓塞的概念、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6.梗死的概念、类型、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炎症的原因;炎症介质的类型 2.熟悉:急性炎症的发病机制,炎症经过;炎症介质的作用 3.掌握:炎症的概念、基本病理变化、临床表现;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 点和结局;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炎症的的概念及意义、原因、局部基本病变、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2.急性炎症的发病机制;炎症经过;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 3.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和结局 4.慢性炎症的类型(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及其病变特点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 2.熟悉:常见肿瘤的形态学特点、生物学行为及对机体的影响;肿瘤的命名原则 3.掌握:肿瘤的概念及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 长方式和转移途径;良、恶性肿瘤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 癌的概念 【教学内容】 1.肿瘤的概念及肿瘤性增生和非肿瘤性增生的区别 2.肿瘤的形态学特点 3.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4.肿瘤的命名、分类 5.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6.肿瘤的分级分期 7.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良、恶性肿瘤的区别 9.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原位癌 10.肿瘤的病因和发病学 - 145 - 11.常见肿瘤举例,癌与肉瘤的区别 【计划学时】7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的概念;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感 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风湿性动脉炎、脑 部等的病变特点;心肌炎的概念和病因 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心绞痛的概念、原因和机理;亚急性细菌 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3.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主要脏器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冠心病的概念、 类型;心肌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结局;高血压病的各期病变特点及心、肾、脑、视网 膜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风湿性全心炎的病变特点;心瓣膜病的概 念;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发生的形态学改变、临床 表现;心肌炎的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主要脏器的动 脉粥样硬化病变 2.冠心病的概念、类型;心绞痛的概念、原因和机理;心肌梗死的概念、病变特点及 结局;心肌纤维化及冠状动脉性猝死的概念 3.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良性高血压病的各期病变特点及心、肾、脑、视网膜 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恶性高血压的病变特点 4.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全心炎、风湿性关节炎、皮 肤病变、风湿性动脉炎、脑部等的病变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5.急性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6.心瓣膜病的概念;联合瓣膜病的概念;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的血流动 力学改变、可能发生的形态学改变、临床表现 7.心肌炎的概念和病因;病毒性、孤立性和免疫性心肌炎的病变特点 【计划学时】7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性肺炎和SARS的病变特点 2.熟悉:硅肺、肺炎(大、小叶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3.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特点及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和肺心病病变特点及其 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大、小叶性肺炎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硅肺病变特点 【教学内容】 1.大叶性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及并发症 - 146 - 2.小叶性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 3.病毒性肺炎的病因、病变特点和结局;SARS的病变特点 4.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并发症 5.肺气肿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及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 6.硅肺的病因及发生机制、病变特点、分期及并发症 7.肺心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肝硬化分类、病因及发病机理 2.熟悉:慢性胃炎和溃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掌握: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变特点;胃溃疡病的好发部位、基本 病变、合并症及与恶性溃疡的区别;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 和临床病理联系;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并比较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 性肝硬化的异同 【教学内容】 1.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及并发症、临床病理联系 3.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基本病变、病理类型及病变特点、临床病理联系及 结局 4.肝硬化分类、病因及发病机理;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门脉性、坏 死后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异同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3.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 病变和临床病理联系;急性、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 1.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2.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 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3.急性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理、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4.慢性肾盂肾炎的发病机制、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计划学时】3学时 - 147 - 【目的要求】 1.了解:伤寒的病因、发病机制 2.熟悉:结核病和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制;肺外器官结核病的病变特点 3.掌握:结核病基本病变及转化规律;原发、继发性肺结核的概念、病变特点;伤寒、 细菌性痢疾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 1.结核病的病因及发生机理;结核病的基本病变、转归 2.原发性肺结核病的概念、病变特点及转归;继发性肺结核的类型、病变特点及转归; 原发性与继发性肺结核的区别 3.常见肺外结核病(肠结核病、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泌尿生殖系系统结核 病、骨与关结结核病、淋巴结结核病) 4.伤寒的病因、发病机制 5.伤寒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6.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传播途径、发生机制 7.细菌性痢疾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传染途径 2.掌握:阿米巴病、血吸虫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教学内容】 1.阿米巴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感染途径 2.阿米巴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3.血吸虫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感染途径 4.血吸虫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 148 -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的形态特征;常见细胞水肿的好发部位、形态特征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心脏褐色萎缩、脑萎缩、肢端肥大症、 心脏肥大、肾细胞水肿(肾水样变)的大体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心脏褐色萎缩、胃腺肠上皮化生、 肾细胞水肿、 肝细胞气球样变的组织学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形态学特点;细胞坏死的基本病变、类型及各型的形 态特征;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肝脂肪变性、脾包膜透明变、淋巴结干酪样坏死、 足干性坏疽的大体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肝脂肪变性、脾中央动脉玻变、淋巴结干酪样坏死、肉芽组织的组织学 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淤血、血栓、梗死的类型及形态特点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慢性肝淤血(槟榔肝)、慢性肺淤血、慢性脾淤血、静脉血栓、肺动脉栓 塞、脾贫血性梗死、肾贫血性梗死、肠出血性梗死的大体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慢性肝淤血、慢性肺淤血、混合血栓、 肾贫血性梗死、 肺(肠)出血性梗死的组织学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 149 -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炎性渗出物中的各种成分,慢性炎症的类型及增生成分 2.掌握:纤维素性炎症、化脓性炎症的病变特点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各型阑尾炎、肠假膜性炎(菌痢)、纤维素性心包炎(绒毛心)、 纤维素 性胸膜炎、肠息肉的大体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炎细胞及液体渗出、 细菌性痢疾(肠假膜性炎)、纤维素性胸膜炎、阑尾蜂窝织炎、 肺脓肿、息肉的组织学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常见上皮组织来源肿瘤的形态学特点 2.掌握:上皮组织来源肿瘤的共同形态特征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食道癌、胃癌、大肠癌、 肝癌、 肺癌、 乳腺癌、 肾癌、淋巴结转移癌的大体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皮肤乳头状瘤、鳞癌、 胃腺癌、 肠黏液腺癌、 淋巴结转移癌、 膀胱 移形细胞癌的组织学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常见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的形态学特点 2.掌握: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的共同形态特征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疣状痣、 纤维瘤、皮下纤维瘤、 子宫平滑肌瘤、卵巢囊腺瘤、畸胎瘤、卵巢纤维肉瘤、脂肪肉瘤、 横纹肌肉瘤、骨肉瘤、 肝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大体形态学 - 150 - 特点 2.组织切片:骨巨细胞瘤、纤维瘤、 纤维肉瘤、 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的组织学形 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各期病变特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及临床后果,动 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心肌梗死的病变特点及其后果;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病变 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 脑出血、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大体 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主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肾(肾小动脉玻变)、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的组织学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溃疡病的病变特点、并发症及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及各型肝 炎的病变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肝硬化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特征及临床病理联系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慢性胃溃疡、亚急性重症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 小球肾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胃溃疡、门脉性肝硬化、急性普通型肝炎、急性重症型肝炎、硬化性肾 小球肾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组织学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 151 - 【实验目的】 1.熟悉:常见肺外结核、伤寒的病变特点 2.掌握:结核病的基本病变特点及其转归;原发性肺结核病与继发性肺结核病的区别; 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特点;肠阿米巴病、肝血吸虫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 病理联系 【实验讲授】 1.大体标本: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粟粒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球、 肾结核、干酪样肺炎、附睾睾丸结核、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肠阿米巴 痢疾、肝血吸虫病的大体形态学特点 2.组织切片:淋巴结结核及干酪样坏死、肠伤寒、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肠阿米巴痢疾、肝血吸虫病的组织学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大体标本肉眼观察 2.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为理论闭卷考核,成绩占10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1.《病理学》 主编 李玉林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病理学》 主编 陈 杰 李甘地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图解病理学》 主编 苏 敏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大学病理学》 主编 宫恩聪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5.《病理学实习指导》 主编 杨淑艳 自编 钟秀宏 杨淑艳 任 旷 - 152 - Pathophysiology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其任务是研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机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课程的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认识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的一般 规律,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教学使学 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后续药理学及专业课程的 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的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 学活动。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 各项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 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0.5 0.5 第一章 疾病概论 1.5 1.5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6 6 12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4 4 第四章 缺氧 4 4 8 第五章 发热 4 4 第六章 应激 4 4 第七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4 4 第八章 休克 4 4 8 - 153 - 第九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4 4 第十章 心功能不全 4 4 8 第十一章 肺功能不全 4 4 第十二章 肝功能不全 4 4 第十三章 肾功能不全 4 4 合 计 52 18 7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小鼠实验性肺水肿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二 缺氧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三 高血钾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四 家兔失血性休克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五 急性右心衰竭 必做 验证性 4 合 计 18 【目的要求】 1.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3.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 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地位 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5.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方法 6.病理生理学的发展史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健康和亚健康的概念;脑死亡的意义 2.熟悉:常见的致病因素和疾病的条件,疾病的转归 3.掌握:疾病、病因和条件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 154 - 脑死亡的概念及判定标准 【教学内容】 1.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2.疾病的病因和条件 3.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5.疾病的转归 【计划学时】1.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等容量性高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和高容量性高钠 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水肿的分类、水肿液的特点;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2.熟悉: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等容量性低钠 血症、等容量性高钠血症、高容量性低钠血症和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和 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及原则 3.掌握: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的概念及发病机制;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内容】 1.正常水、钠的代谢 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1)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 响及防治;(2)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3)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4)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5)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 的影响及防治;(6)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7)正常血钠性血容量减少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8)正常血钠性血容量过多(水肿) 的概念、机制、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3.钾代谢障碍:(1)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2)高钾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 2.熟悉: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混合型酸碱平衡 紊乱的类型及其原因和特点;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方法 3.掌握: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机制、机体代偿及对机体 的影响 - 155 - 【教学内容】 1.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 2.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1)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对机体 的影响及防治原则;(2)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对机体的影响及 防治原则;(3)代谢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4)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代偿、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4.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3.掌握:缺氧的概念和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 【教学内容】 1.缺氧的概念 2.反映血氧变化的常用指标 3.缺氧的类型:(1)低张性缺氧的原因、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2)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3)循环性缺氧的原因、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 ;(4)组织性缺氧的原因、机制和血氧变化特点 4.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血液系统变化、中枢 神经系统变化、组织细胞变化) 5.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缺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体温调定点学说;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熟悉:体温升高的分类;发热的时相及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3.掌握:发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正常的体温及其调节 2.体温升高的分类 3.发热的概念 4.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56 - 5.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6.发热时机体代谢与功能的改变 7.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应激相关疾病的防治 2.熟悉:应激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应激相关疾病 3.掌握: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基本表现中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和细胞体液反应 【教学内容】 1.概述(应激、应激原) 2.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1)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2)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3.应激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4.应激损伤与应激相关疾病(全身适应综合症、应激性溃疡、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等) 5.应激相关疾病的防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DIC的分型;DIC 的防治和实验室检查 2.熟悉:DIC的原因;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DIC 的分期 3.掌握:DIC的基本概念;DIC发病机制;DIC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1.机体的凝血与抗凝血功能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 3.DIC的分型 4.DIC的原因及其发病机制 5.影响DIC 发生发展的机体内在因素 6.DIC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的机制 7.DIC的分期 8.DIC 的实验室检查 9.DIC 的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休克的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 157 - 2.熟悉:休克的原因及分类;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休克时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及发 生机制 3.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休克的分期及各期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 制和相应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休克的概念 2.休克的病因及分类 3.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1)缺血性缺氧期;(2)淤血性缺氧期;(3)微循环衰竭期 4.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 5.休克的器官功能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心功能障碍、脑功能障碍)及其发生机制 6.休克的防治病理生理基础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中其他因素的作用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2.熟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与影响因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心、脑功能及代 谢变化 3.掌握:氧反常、钙反常和pH反常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1.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和pH反常的概念 2.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3.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自由基的作用、钙超载、白细胞的作用及其他因素) 4.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心、脑及其他器官等) 5.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2.熟悉:心力衰竭的分类;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心外代偿);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3.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心脏代偿)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1.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 - 158 - 2.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 3.心力衰竭的分类 4.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功能(心脏代偿和心外代偿) 5.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收缩性减弱、心室舒张功能异常、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 不协调性) 6.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7.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衰竭的分类及其防治原则 2.熟悉: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3.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肺性脑病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教学内容】 1.呼吸衰竭的概念及血气指标 2.呼吸衰竭的分类 3.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肺通气功能障碍;(2)肺换气功能障碍(3)解剖分 流增加 4.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 5.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肝性脑病的分类及其发病机制的γ- 氨基丁酸学说、综合学说;肝肾综合症的概念、类型及发病机制;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2.熟悉:肝功能不全的概念、表现及机制;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响肝性脑病发生 的因素 3.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和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教学内容】 1.肝功能不全的概念、表现及机制 2.肝性脑病的概念 3.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4.肝性脑病的病因与分类 5.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γ- 氨 - 159 - 基丁酸学说) 6.影响肝性脑病发生的因素 7.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8.肝肾综合症的概念、类型及发病机制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尿毒症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 制及其防治 2.熟悉: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发病机制;尿毒症 的概念 3.掌握: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病因和类型;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和 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病因和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教学内容】 1.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2.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和病因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机制 4.急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5.急性肾功能衰竭防治 6.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7.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8.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发病机制 9.慢性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10.尿毒症的概念、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发病机制及其防治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肺水肿的表现 2.熟悉:肺水肿模型的复制方法 3.掌握:肺水肿的发生机制 【实验讲授】 1.肺水肿的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步骤 4.注意事项 - 160 - 5.观察项目 【实验方法】 1.复制肺水肿的动物模型 2.解剖取肺观察其大体形态变化,并计算肺/体比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各型缺氧的表现;缺氧防治的意义 2.熟悉:不同类型缺氧模型的复制方法 3.掌握:缺氧的原因及其发生机制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 2.缺氧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步骤 4.注意事项 5.观察项目 【实验方法】 不同方法复制各型缺氧的动物模型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高血钾对心电图的改变 2.熟悉:高血钾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3.掌握:高血钾的原因及其对心脏的影响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 2.高血钾的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步骤 4.注意事项 5.观察项目 【实验方法】 1.复制高血钾的动物模型 2.描记高血钾动物心电图 【计划学时】4学时 - 161 - 【实验目的】 1.了解:休克的防治原则 2.熟悉:失血性休克模型的复制方法和休克的原因 3.掌握: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生机制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 2.失血性休克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步骤 4.注意事项 5.观察项目 【实验方法】 股动脉放血复制休克的动物模型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2.熟悉: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 3.掌握: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发生机制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 2.急性右心衰竭的实验原理 3.实验操作步骤 4.注意事项 5.观察项目 【实验方法】 1.耳缘静脉注射液体石蜡复制急性右心衰竭的动物模型 2.静脉快速输液诱发心力衰竭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均为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 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1.《病理生理学》 主编 金惠铭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病理生理学》 主编 肖献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62 - 3.《病理生理学》 主编 陈主除 人民卫生出版社 4.《机能学实验》 主编 任 旷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杨淑艳 杨淑艳 任 旷 - 163 - Pharmacology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主干课程之一,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沟通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通过教学应该使学生掌握临床常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规 律及其特点,掌握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为后续的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医学检验输血专业 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医学知识起到承上启下作用。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 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言 1 1 第一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2 2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2 4 6 第三章 影响药物效应因素 1 1 第四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1 1 第五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1 1 第六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2 2 第七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 2 2 第八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 2 第九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 2 第十章 镇静催眠药 2 2 第十一章 抗癫痫药、抗惊厥药和抗帕金森病药 2 2 第十二章 抗精神失常药 2 2 - 164 - 第十三章 镇痛药 2 2 第十四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2 2 第十五章 抗心律失常药 3 3 第十六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1 1 第十七章 抗高血压药 2 4 6 第十八章 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 2 2 第十九章 抗心绞痛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2 2 第二十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用药 1.5 1.5 第二十一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药 0.5 0.5 第二十二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2 2 第二十三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1 1 第二十四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1 1 第二十五章 抗菌药物概论 1 1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 5 5 第二十七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2 2 第二十八章 抗结核病药 0.5 0.5 第二十九章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0.5 0.5 第三十章 抗寄生虫药 0.5 0.5 第三十一章 抗恶性肿瘤药 0.5 0.5 合 计 52 8 6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药理学总论实验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二 心血管系统药物实验 必做 综合性 4 合 计 8 【目的要求】 1.了解:药理学的发展史 2.熟悉: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及药理学在新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地位 3.掌握:药理学、药物的概念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内容】 1.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2.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 165 - 3.新药开发与研究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的的特点 2.熟悉:时量关系及时量曲线;连续给药的时量曲线及稳态血药浓度 3.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系统;首关消除、肝药酶、生物利用度、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房室模型、半衰期的概念及意义;一级、零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 1.药物分子跨膜转运 2.药物的体内过程-ADME 3.药物消除动力学 4.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 5.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跨膜信息传递与细胞内信使 2.熟悉:药物的效应及作用;药物作用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3.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剂量与效应的关系;效能、效价强度、半 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治疗指数、激动药及拮抗药的概念 【教学内容】 1.药物的基本作用 2.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3.药物作用机制 4.药物与受体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2.掌握:安慰剂、耐受性、耐药性、习惯性、成隐性及依赖性的概念 【教学内容】 1.药物因素 2.机体因素 【计划学时】1学时 - 166 - 【目的要求】 1.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2.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3.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教学内容】 1.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2.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3.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拟胆碱药物的分类 2.掌握:毛果芸香碱对眼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M胆碱受体激动药 2.N胆碱受体激动药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胆碱酯酶复活药氯解磷定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熟悉:其他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掌握: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的毒理作用机制、急性中毒表现及其解救原则 【教学内容】 1.胆碱酯酶 2.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3.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胆碱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2.熟悉:其他M受体阻断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和N2受体阻断药的主要特点 3.掌握: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中毒 【教学内容】 1.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2.颠茄生物碱的合成、半合成代用品 - 167 - 3.神经节阻断药 4.骨骼肌松弛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的化学结构及其构效关系 2.熟悉:间羟胺、麻黄碱、多巴酚丁胺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掌握: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分类 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3.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4.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物的主要特点 2.熟悉:β受体阻断药的分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3.掌握: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3.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常用抗惊厥药的特点 2.熟悉:巴比妥类药物的特点 3.掌握:苯二氮卓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苯二氮卓类药物 2.巴比妥类药物 3.其他镇静催眠药 【计划学时】2学时 - 168 - 【目的要求】 1.了解:抗癫痫药的临床用药原则和帕金森病的发病原理和抗帕金森病药物分类 2.熟悉:常其他抗癫痫药的作用特点及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的特点 3.掌握: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掌握左旋多巴、卡比多巴、苯 海索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抗癫痫药 2.抗惊厥药 3.抗帕金森病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抗精神失常药的作用特点 2.熟悉:碳酸锂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丙米嗪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3.掌握: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抗精神病药:吩噻嗪类 2.抗躁狂症药 3.抗抑郁症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镇痛药的作用特点 2.熟悉:哌替啶镇痛药的作用特点 3.掌握: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阿片受体激动药 2.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3.其他镇痛药 4.阿片受体拮抗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解热镇痛药的共同特点 3.掌握: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 169 - 【教学内容】 1.解热镇痛药的共同特点 2.常用药物: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新进展 2.熟悉: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基础及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3.掌握:奎尼丁、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抗心律失常药的新进展 2.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基础及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3.奎尼丁、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萘洛尔、胺碘酮、维拉帕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 用及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低效能利尿药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脱水药的药理作用、临床 应用与不良反应 2.熟悉:各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及机制 3.掌握: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及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利尿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各类利尿药的作用部位及机制 3.高效能利尿药呋塞米及中效能利尿药噻嗪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4.脱水药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应用原则 2.熟悉:抗高血压药物分类 3.掌握:常用抗高血压药的降压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2.常用抗高血压药:利尿药、钙拮抗药、β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 170 - 3.其他经典抗高血压药物 4.新型抗高血压药物 5.高血压药治疗新概念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功能不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药物作用的环节 2.熟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3.掌握:地高辛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学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的分类 2.常用药物:强心苷类、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 3.其他药物:扩血管药、钙通道阻滞药、非苷类正性肌力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绞痛的发作与心肌供氧、耗氧的平衡关系 2.熟悉:调血脂药及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3.掌握:硝酸酯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抗心绞痛的药理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心绞痛的发作与心肌供氧、耗氧的平衡关系 2.常用药物:硝酸酯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钙通道阻滞药抗心绞痛的药理作用 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3.其他抗心绞痛药 4.调血脂药及其他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右旋糖酐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2.熟悉:抗血小板药的分类及代表药物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促凝血药维生素K的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抗贫血药铁剂、叶酸、维生素B 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12 3.掌握:肝素、香豆素类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中毒防治 【教学内容】 1.抗凝血药 - 171 - 2.纤维蛋白溶解药与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药 3.抗血小板药 4.促凝血药 5.抗贫血药及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6.血容量扩充药 【计划学时】1.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组胺与变态反应的关系 2.熟悉:H1受体和H2受体的分布及效应 3.掌握:常用H1、H2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组胺与变态反应的关系 2.H1受体和H2受体的分布及效应 3.常用H1、H2受体阻断药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2.熟悉:糖皮质激素的疗程与用法 3.掌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教学内容】 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构效关系 2.糖皮质激素的疗程与用法 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与调节 2.熟悉:甲状腺激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3.掌握:硫脲类、碘及碘化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与调节 2.甲状腺激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3.硫脲类、碘及碘化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1学时 - 172 - 【目的要求】 1.熟悉:胰岛素制剂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2.掌握:磺酰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胰岛素制剂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2.磺酰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2.熟悉: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3.掌握:化学治疗药、抗菌药、抗生素、抑菌药及杀菌药等概念 【教学内容】 1.药物、机体、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2.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3.化学治疗药、抗菌药、抗生素、抑菌药及杀菌药等概念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多粘菌素的作用特点 2.掌握:天然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半合 成青霉素的特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头孢菌素各代产品及代表 药的特点、临床应用;红霉素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的作用特点; 氨基糖苷类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四环素类的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 氯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及多粘菌素的作用特点 2.天然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半合成青霉 素的特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的抗菌作用和临床应用;头孢菌素各代产品及代表药的特 点、临床应用;红霉素的抗菌作用与临床应用;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的作用特点;氨基糖 苷类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四环素类的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氯霉 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 173 - 1.了解:其他人工合成抗菌药的特点 2.熟悉:SD、SMZ的作用特点、TMP与磺胺类合用的依据及意义 3.掌握: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磺胺类药 物的抗菌作用及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1.其他人工合成抗菌药的特点 2.介绍SD、SMZ的作用特点、TMP与磺胺类合用的依据及意义 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磺胺类药物的抗 菌作用及作用机制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2.熟悉:二线抗结核病药的主要特点 3.掌握: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的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 良反应 【教学内容】 1.抗结核药的应用原则 2.二线抗结核病药的主要特点 3.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的药理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的作用特点 2.熟悉:常用抗真菌药的作用特点;常用抗病毒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他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的作用特点 2.常用抗真菌药的作用特点;常用抗病毒药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常用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2.熟悉:氯喹、青篙素、伯氨喹、乙胺嘧啶、甲硝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常用抗寄生虫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 2.氯喹、青篙素、伯氨喹、乙胺嘧啶、甲硝唑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 174 -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和毒性反应 2.熟悉:各类抗肿瘤代表药的主要特点 3.掌握:抗肿瘤药物分类 【教学内容】 1.抗恶性肿瘤药物的联合应用和毒性反应 2.各类抗肿瘤代表药的主要特点 3.抗肿瘤药物分类 【计划学时】0.5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实验动物选择原则 2.熟悉:实验动物的抓取、标记及固定方法以及给药途径 3.掌握:剂量、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验证药物的兴奋作用、抑制作用、 局部作用、吸收作用、治疗作用、不良反应等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及方法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观察对小鼠产生作用有何不同 2.通过不同途径给硫酸镁观察对小鼠产生的作用有何不同 3.利用家兔,给予普鲁卡因、尼克刹米、安定等,进一步熟悉药物作用的基本概念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心管系统药物的分类及药理作用 2.熟悉: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动物模型 3.掌握:快速心衰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及方法 2.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观察拟肾上腺素药与抗肾上腺素药对家兔血压的作用 - 175 - 2.制作快速心衰动物模型,观察强心苷药物的强心作用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为闭卷考核,成 绩占10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并做综合评价。 1.《药理学》 主编 杨宝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临床用药的药理学基础》 主编 杨藻宸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5版 顾饶胜 顾饶胜 任 旷 - 176 - Diagnostics 本课程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 是医学生的必修课。本教学大纲是根据我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结合当前国内外医 学发展现状而制定。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实用型人才,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立足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学会收集和分析临床资料,概括诊断依据,建立疾病的正确诊 断,让学生能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严肃 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物理诊断部分教学具体要求是:掌握常见症状和阳性体征的临 床意义、问诊方法和内容、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熟悉疾病的诊断步 骤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 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 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篇 常见症状 6 6 第二篇 问诊 1 1 第三篇 检体诊断 第一章 基本检查法 1 1 第二章 一般检查 1 1 第三章 头部检查 1 1 第四章 颈部检查 1 1 - 177 - 第五章 胸部及肺检查 6 2 第六章 腹部检查 2 2 第七章 脊柱及四肢检查 1 1 第八章 神经系统检查 2 2 第四篇 诊断方法和病历书写 2 2 实验 15 15 实验考试 1 1 合 计 25 15 4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头颈部及一般体格检查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二 胸肺及心脏检查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三 腹部检查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四 脊柱、四肢、神经检查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五 诊断方法和病历书写 必做 综合性 1 合 计 15 【目的要求】 1.了解:发热、水肿的病因与机理;大便性状与疾病诊断的关系;血尿常见的病因 2.熟悉: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急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咳嗽与咯痰的病 因;咯血常见肺部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绀、恶心与呕吐、腹泻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3.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热型;头痛、黄疸、心悸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胸痛的病因、 心绞痛及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心原性,肾原性及肝性水肿的临床特点;呼吸困难的病因、 心原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咳嗽常见病的性质及临床特点;咯血与呕血的鉴 别要点 【教学内容】 1.发热、水肿的病因与机理;大便性状与疾病诊断的关系;血尿常见的病因;正常体 温及生理变化;急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及临床表现;咳嗽与咯痰的病因;咯血常见肺部疾 病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绀、恶心与呕吐、腹泻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2.发热临床分度、热型;头痛、黄疸、心悸的病因和临床表现;胸痛病因、心绞痛及 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心原性,肾原性及肝性水肿的临床特点;呼吸困难的病因、心原性 呼吸困难的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咳嗽常见病的性质及临床特点;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 178 -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问诊内容及各系统问诊要点 2.掌握:问诊的重要性、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重要性、方法及注意事项 2.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触诊注意事项、听诊注意事项、嗅诊方法 2.熟悉:浅部触诊法、直接叩诊法、直接听诊法;异常气味及临床意义 3.掌握:视诊的应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深部触诊法;间接叩诊法、叩诊音及临床意义; 间接听诊法 【教学内容】 1.视诊、嗅诊 2.触诊方法、触诊注意事项;叩诊方法、叩诊音;听诊方法、听诊器的选择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身高与体重的关系 2.熟悉:体温记录方法、营养状态的分类;常见异常步态的临床意义;皮肤的颜色、 湿度与出汗、弹性、脱屑、出血;淋巴结的检查顺序、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3.掌握:体温测量方法、常见误差原因;体形的种类;特殊面容及意义;三种体位的 概念及临床意义;皮疹、蜘蛛痣与肝掌;水肿的分度 【教学内容】 1.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发育、体型分类、营养 营养状态分级、异常营养状态、面容与表情、姿态、步态、皮肤、毛发 2.意识状态、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及临床意义、淋巴结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头发与头皮、眼眉与眼睑、巩膜、外耳道检查方法 2.熟悉:头围发育阶段的变化;瞳孔对光反射、调节反射、集合反射的检查方法 - 179 - 3.掌握:常见头颅畸形、结膜、巩膜改变及临床意义;瞳孔的形状、大小及病理意义; 各鼻窦的位置及检查方法;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教学内容】 1.头颅、眼、耳鼻、口、气味、口唇、黏膜、腮腺管开口、牙齿及齿龈;舌包括色泽、 舌质、舌苔、运动、舌乳头及味觉 2.头面部检查顺序、内容、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的意义;咽部包括充血、溃疡、滤泡、 假膜、扁桃体肿大程度;腮腺包括肿大及压痛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颈部姿势与运动、颈部包块、颈部血管 2.熟悉:颈动脉触诊部位 3.掌握:颈静脉怒张定义与临床意义;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的原因;气管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1.外形:对称性、包块、活动、抗力 2.颈动脉的搏动、颈静脉怒张;气管位置;甲状腺的大小、形状、硬度、结节、杂音 及震颤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胸、肺部检查 【目的要求】 1.了解:颈部姿势与运动、颈部包块、颈部血管 2.熟悉:呼吸运动的观察;语音震颤;胸膜摩擦感及胸膜摩擦音,罗音的产生 3.掌握: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的视诊内容,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的变化; 胸部正常叩诊音及异常叩诊音,听诊正常呼吸音及异常呼吸音 【教学内容】 1.胸部的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及乳房的检查 2.肺与胸膜的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具体内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心脏检查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包磨擦音的临床意义;心前区隆起及异常搏动;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 症状和体征 2.熟悉:震颤的发生机理、特点、临床意义;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心音强度及 性质的临床意义;额外心音、器质性与功能性杂音的区别 3.掌握: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 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表现;心脏的触诊方法、抬举 - 180 - 性心尖搏动;正常心界及记录方法 心界各部的组成;各瓣膜听诊区的位置、听诊顺序和 具体内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分析杂音的要点、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肝颈静脉回流征,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临床意义;血压的测量方法 【教学内容】 1.心前区隆起及异常搏动;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震颤的发生机理、 特点、临床意义;心浊音界改变及临床意义;心音强度及性质的临床意义;额外心音、器 质性与功能性杂音的区别 2.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 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表现;心脏的触诊方法、抬举性心尖 搏动;正常心界及记录方法,心界各部的组成;各瓣膜听诊区的位置、听诊顺序和具体内 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产生机理,分析杂音的要点、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肝颈静 脉回流征,毛细血管搏动征,检查方法临床意义;血压的测量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腹部视诊内容 2.熟悉: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腹部紧张度及腹部压痛、反跳痛的临床意义,腹水形 成及检查 3.掌握:颈静脉怒张的定义与临床意义;腹部脏器的检查方法、肿块的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1.外形、呼吸运动、腹壁静脉、蠕动波 2.腹部体表标志与分区;腹壁紧张度,腹部的压痛及反跳痛,腹部各脏器的触诊的临 床意义,及其它包块的意义,正常叩诊音及异常叩诊音,听诊的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脊柱压痛与叩击痛的检查方法及意义 2.熟悉:脊柱弯曲度、活动度 3.掌握:四肢的形态异常 【教学内容】 1.脊柱活动度、下肢静脉曲张 2.脊柱弯曲度、脊柱压痛与叩击痛、杵状指(趾)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 ( 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功能的检查 ) 2.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181 - 【教学内容】 1.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2.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义:(1)浅反射: 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2)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3)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Babinski 征)及与其临床意义相同的奥本海姆 (0ppenheim) 征、戈尔登 (Gordon) 征、查多克 (Chaddock) 征;?霍夫曼 (Hoffmann) 征;?阵挛, 髌阵挛及踝阵挛;(4)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尼格 (Kernlig) 征;?布鲁辛斯基 (Brudzinski) 征;(5)拉塞格 (Lasegue) 征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临床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 2.掌握:常用医疗文书的书写、病历书写 【教学内容】 1.病史收集、系统体检、参考辅助检查项目整理与分析 2.正确的住院病历格式及有关项目;病历缮写中的注意事项及技巧;病历的重要性、 真实性和科学性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一般体格检查及头颈部检查的内容 2.掌握:一般体格检查及头颈部检查的方法 【实验讲授】 一般体格检查及头颈部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实验方法】 示教后,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胸肺及心脏检查的内容 2.掌握:胸肺及心脏检查的方法 【实验讲授】 胸肺及心脏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实验方法】 示教后,在模拟人上练习 - 182 -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腹部检查的内容 2.掌握:腹部检查的方法 【实验讲授】 腹部检查的内容及方法 【实验方法】 示教后,在模拟人上练习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脊柱、四肢、神经检查的内容、一般的诊断方法及病历书写书写规范 2.掌握:脊柱、四肢、神经检查的方法、病历书写书写方法 【实验讲授】 脊柱、四肢、神经检查的内容及方法、一般的诊断方法及病历书写书写规范 【实验方法】 示教后,同学之间互相检查 【计划学时】3学时 诊断学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 间为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内容包括:检体诊断学(成绩占55%)、心电图诊断学(成绩占15%)、放射诊断学(成绩占15%)、超声诊断学(成绩占15%)。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实验部分成绩 占20%,包括对学生实验报告、技能操作及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诊断学》 主编 陈文彬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李中言 陈远芳 杨宁江 - 183 - 心电图学是诊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理论、识图教学 和学生自学,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掌握正常心电图及各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诊断标 准、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心电图学进展很快,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新技术、新知识,所以 在讲授中无论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 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 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临床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2 2 第二章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2 2 第三章 心房、心室肥大 2 2 第四章 心肌缺血与ST-T异常改变 2 2 第五章 心肌梗死 4 4 第六章 心律失常 6 6 第七章 药物、电解质对心电图的影响 1 1 第八章 其它疾病心电图表现 1 1 合 计 20 20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电产生原理 2.熟悉:心电轴的判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3.掌握:心电图概念、心电图波的组成、心电图的导联 【教学内容】 1.心电图产生原理 2.心电轴的判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3.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心电图导联体系 - 184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电图临床应用价值,心脏转位 2.熟悉:正常心电图的阅读分析方法,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3.掌握: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各波段振幅及时间的正常值 【教学内容】 1.心脏循长轴的转位 2.正常心电图的阅读分析方法,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3.心电图的测量,包括心率、各波段振幅、时间,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房、心室肥大心电图形成机制 2.熟悉:双心房肥大诊断标准,双心室肥大诊断标准 3.掌握:左、右心房肥大诊断标准,左、右心室肥大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心房、心室肥大心电图形成机制 2.双心房及双心室肥大的诊断标准 3.左、右心房肥大诊断标准,左、右心室肥大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形成机制 2.熟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3.掌握: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心肌缺血心电图的形成机制 2.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3.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形成机制 2.熟悉: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过程图形 3.掌握:心肌梗死心电图的临床分期,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 185 - 【教学内容】 1.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形成机制及心肌梗死诊断中常见的问题 2.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过程图形 3.心肌梗死心电图的临床分期,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 2.熟悉:阵发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症、逸搏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3.掌握:窦性心律、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房扑、房颤、室扑、室颤心电图诊断 标准及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等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教学内容】 1.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心脏的电生理特性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2.心律失常的详细分型,阵发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3.窦性心律、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心室颤动 心电图诊断标准及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逸搏等心电图的诊断标准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高血钾、低血钾心电图的形成机制 2.熟悉:高血钾、低血钾的心电图衍变过程 3.掌握:洋地黄制剂及血钾过低、血钾过高对心电图的影响 【教学内容】 1.高血钾、低血钾心电图的形成机制 2.高血钾、低血钾的心电图衍变过程 3.洋地黄制剂对心电图的影响,包括洋地黄效应及洋地黄中毒,血钾过高、血钾过低 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 2.熟悉: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3.掌握:心包炎、肺心病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1.心肌病的心电图表现 2.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 - 186 - 3.心包炎、肺心病的心电图诊断要点 【计划学时】1学时 诊断学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 间为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内容包括:检体诊断学(成绩占55%)、心电图诊断学(成绩占15%)、放射诊断学(成绩占15%)、超声诊断学(成绩占15%)。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 成绩占20%,包括对学生实验报告、技能操作及实验室(见习科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诊断学》 主编 陈文彬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 主编 卢喜烈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周方平 周方平 杨宁江 - 187 -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放射诊断学自身也飞速发展,它已由单一的、传统的X线诊断学扩展成为一种新的诊治模式。所以讲授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 本学科的新的学科水平。按照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 职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 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 学方法,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学习 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总论 2 2 第一章 呼吸系统 4 4 第二章 循环系统 4 4 第三章 消化系统 4 4 第四章 泌尿系统 1 1 第五章 女性生殖系统 1 1 第六章 骨、关节系统 4 4 合 计 20 20 【目的要求】 1.了解:X线和CT成像原理及诊断原则 2.熟悉:X线特性及CT检查方法 3.掌握:X线申请单的书写,掌握常见病的X线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1.X线的产生及特性(X线的产生、X线的特性);X线的防护 2.CT的基本原理 3.X线和CT成像原理和影像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 188 -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的影像检查方法 2.熟悉:呼吸系统的正常X线与CT表现 3.掌握:常见疾病的X线与CT基本征象 【教学内容】 1普通检查(透视、摄影);特殊检查(体层摄影、高仟伏摄影);造影检查 2.胸廓(软组织、骨骼);纵隔(组成、划分);隔;胸膜;气管、支气管;肺部(肺野、肺门及肺纹理、肺叶、肺段和肺小叶);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张);肺部病变(渗出、增殖、纤维化、钙化、肿块、空洞与空腔);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钙化) 3.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支气管扩张症、气管及支气管异物);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间质性肺炎、化脓性肺炎及过敏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胸部外伤;肺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肿瘤、转移性肿瘤);纵隔肿瘤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脏大血管的X线和CT的检查方法 2.熟悉:心脏三位片的正常X线与CT表现 3.掌握:常见心脏病的X线和CT表现 【教学内容】 1.造影剂和造影设备 2.心脏大血管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的X线和CT表现 3.风心病,心包积液及房缺的X线和CT表现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的正常解剖、X线和CT表现及造影剂的使用方法 2.熟悉:急腹症的诊断 3.掌握:消化道疾病的基本X线和CT征象 【教学内容】 1.消化系统的X线和CT检查方法 2.消化系统的正常X线和CT表现 3.消化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和CT表现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 189 - 1.了解:泌尿系统的检查方法 2.熟悉:泌尿系统造影的X线及CT表现 3.掌握:掌握泌尿系统常见病的X线及CT表现 【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的检查方法 2.泌尿系结核的X线与CT表现 3.泌尿系结石的X线与CT表现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方法 2.熟悉:子宫的正常X线表现 3.掌握:节育环的正常X线表现 【教学内容】 1.子宫输卵管造影 2.节育环的正常表现 3.节育环的异常表现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与骨关节的检查方法 2.熟悉:骨与骨关节的结构 3.掌握:掌握骨与骨关节疾病的X线与CT基本表现 【教学内容】 1.骨与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 2.正常X线与CT表现(骨的结构发育、四肢关节、脊柱、颅骨、常见的解剖变异) 3.基本病变X线与CT表现:(骨骼的基本病变、关节的基本病变); 4.常见疾病的X线与CT表现:(骨折、关节脱位);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与关节结核(骨骺干骺端结核、骨干结核、扁骨结核、关节结核、 脊柱结核);骨肿瘤与肿瘤样疾病(良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慢性骨关节病(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 【计划学时】4学时 诊断学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 间为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内容包括:检体诊断学(成绩占55%)、心电图诊断学(成绩占15%)、放射诊断学(成绩占15%)、超声诊断学(成绩占15%)。理论部分- 190 - 为闭卷考核,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 成绩占20%,包括对学生实验报告、技能操作及实验室(见习科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诊断学》 主编 陈文彬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医学影像学》 主编 吴恩惠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蒋高民 蒋高民 杨宁江 - 191 - 超声诊断学是诊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理论、识图教 学和学生自学,了解超声诊断的原理,熟悉疾病病理变化与超声图像的关系,掌握正常超声 图像及各种常见疾病的超声图像特点。 随着近年来医学科技的发展,超声诊断学发展的非常迅速,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 穷,日新月异。所以,在讲授中无论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最新的超声医 学发展状况及科技水平。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 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 学方法,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学习 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超声诊断基础知识 2 2 第二章 腹部超声检查 4 4 第三章 心脏超声检查 4 4 合 计 10 10 【目的要求】 1.了解:超声诊断疾病的物理基础 2.熟悉:超声诊断法种类及临床应用 3.掌握:超声波定义,多普勒效应 【教学内容】 1.超声波的物理性质,多普勒的技术原理及超声诊断疾病的物理基础 2.超声诊断法种类及临床应用 3.超声波的基本概念,超声多普勒的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腹部脏器检查前常规准备条件,常见疾病形成的病理基础 - 192 - 2.熟悉:胰腺、卵巢的解剖位置及常见疾病图像特点 3.掌握:正常肝、胆、肾、子宫及正常妊娠的超声图像、肝硬化、肝癌、胆囊结石, 子宫肌瘤图像特点 【教学内容】 1.腹部脏器检查前常规准备条件,常见疾病形成的病理基础 2.胰腺、卵巢的解剖及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肾肿瘤,膀胱肿瘤,卵巢肿瘤声像图 的特点 3.肝、胆、肾、子宫的正常声像图,肝硬化,肝癌,胆囊结石,肾积水,子宫肌瘤等 疾病的声像图特点,正常妊娠的超声诊断要点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脏疾病超声诊断的物理基础,产生图像变化的机理 2.熟悉:常见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心脏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3.掌握:正常超声心动图特点,各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后天性心脏病的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1.心脏的结构与血液循环,常见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 2.心脏超声检查常用方法及正常值 3.正常超声心动图特点,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法鲁氏四联症)诊断要点,后天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狭窄)诊断要点 【计划学时】4学时 诊断学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 间为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内容包括:检体诊断学(成绩占55%)、心电图诊断学(成绩占15%)、放射诊断学(成绩占15%)、超声诊断学(成绩占15%)。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 成绩占20%,包括对学生实验报告、技能操作及实验室(见习科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诊断学》 主编 陈文彬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超声诊断学》 主编 王纯正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周方平 周方平 杨宁江 - 193 -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 学。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 组成,测定其中的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解决关于物质体系构成 及其性质的问题。本门课程内容可分为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以四大平衡理论建立起来的 酸碱、配位、氧化还原和沉淀滴定分析方法及重量分析法三大模块。课程内容安排上,注意 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结合,同时对比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不断增加现代分析方法并兼 顾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全面、系统地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分析反应过程 中各种平衡状态、各成分的浓度变化;要牢固树立“量”和“定量”的概念;知道如何控制 实验条件,实现定量分析的目的;要掌握各类分析测定中的计算方法和技能及结果的正确表 达;同时了解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和检验科学的进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具体情况,理论课 和实验课可穿插安排。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6 6 第二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8 8 第三章 酸碱滴定法 8 8 16 - 194 - 第四章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2 2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6 2 8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8 2 10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8 8 合 计 48 12 6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基本操作及电子天平称量练习 必做 基础性 4 实验二 酸碱滴定法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三 混合碱滴定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四 配位滴定法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五 氧化还原滴定法 必做 设计性 2 合 计 12 【目的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作用和发展;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2.熟悉:分析化学的分类 3.掌握:分析过程和步骤 【教学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2.分析化学的发展 3.分析化学的分类 4.分析化学的步骤 5.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误差的传递;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 2.熟悉: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 区间;相关与回归 3.掌握:误差、偏差的表示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有效数字 的记录、位数判断和修约规则;显著性检验;可疑数据的取舍 - 195 - 【教学内容】 1.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误差的传递及提高分析结果准确 度的方法 2.有效数字、数字的修约规则、运算规则 3.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t分布、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显著性检验、可疑值 的取舍、相关和回归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2.熟悉: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跃范围;指示剂对于滴定终点的判断;水溶液中溶质各型 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系统处理方法 3.掌握:滴定分析法;滴定分析方式及其适用条件、基准物质要求、标准溶液配制方 法、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滴定分析中计量关系;滴定分析中有关计算类型 【教学内容】 1.滴定分析法、滴定方式及适用条件 2.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直接法和标定法);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物 质的量浓度、滴定度) 3.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4.水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一元和多元弱酸碱溶液各型体的分布系数、配位体系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化学平衡的系统处理方法(质量平衡、电荷平衡和质子平衡)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混合指示剂;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2.熟悉:滴定曲线绘制方法和特点;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方法 3.掌握:常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影响因素;酸碱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强酸(碱) 和一元弱酸(碱)滴定突跃范围及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多元酸碱分布滴定的判断、各 步滴定指示剂的选择;双指示剂滴定法 【教学内容】 1.一元酸碱、多元酸碱、两性物质溶液和缓冲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2.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及影响因素(温度、用量、中性电解质的存在及溶剂、滴定程序等其它因素)、混合指示剂 - 196 - 3.酸碱(强酸碱、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应用示例 4.酸碱滴定的滴定终点误差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溶剂的分类、性质;非水酸碱滴定测定的物质种类 2.熟悉: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溶剂的选择;非水酸碱滴定选用的溶剂、标准 溶液和指示剂 【教学内容】 1.溶剂的分类、性质;溶剂的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溶剂的选择 2.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选用的溶剂、标准溶液和指示剂 3.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选用的溶剂、标准溶液和指示剂 4.应用与示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配位滴定的滴定终点误差的计算 2.熟悉: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配合物的稳定 常数、配位平衡的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 3.掌握:配位滴定方式;金属指示剂具备条件;配位滴定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 【教学内容】 1.配位平衡、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配位滴定的滴定终点误差 3.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4.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 5.配位滴定的方式(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间接滴定法和置换滴定法)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滴定曲线绘制及特点;滴定前试样的预处理方法; 其它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应用及注意事项 2.熟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的判断;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氧化还原滴 定中常用的指示剂;重氮化滴定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及注意事项、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指示剂 3.掌握:碘量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及注意事项、碘量法使用的指示剂、使用注意事项; - 197 - 高锰酸钾法的原理、测定条件及注意事项、高锰酸钾法使用的指示剂、使用注意事项;碘 量法及高锰酸钾法的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标定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 2.氧化还原滴定的滴定曲线、指示剂、滴定前的试样的预处理 3.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指示剂、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高锰酸钾法的基本原理、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指示剂 6.溴酸钾法和溴量法、重铬酸钾法、铈量法、高碘酸钾法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沉淀形态和沉淀的形成;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及沉 淀的滤过和干燥;挥发重量法 2.熟悉:银量法的基本原理;标准溶液的配制和基准物质;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 因素;称量形式和结果计算 3.掌握:银量法终点的指示方法、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沉淀条件的选择 【教学内容】 1.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2.银量法终点的指示方法(铬酸钾指示剂法、铁铵矾指示剂法和吸附指示剂法) 3.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 4.标准溶液(硝酸银)的配制和基准物质(氯化钠) 5.沉淀重量分析法 6.挥发重量法(直接法和间接法)操作 【计划学时】8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分析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玻璃仪器 2.熟悉:容量仪器的洗涤方法 3.掌握:电子天平的原理、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实验讲授】 1.常用容量仪器的洗涤方法 2.电子天平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 1.仪器的洗涤及使用(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 - 198 - 2.滴定操作练习 3.电子天平的使用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酸碱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 2.熟悉: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及终点判断 3.掌握:酸碱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 【实验讲授】 1.酸碱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 2.滴定管的使用 3.酸碱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 【实验方法】 1.0.1mol/L HCl标准溶液的制备 2.0.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制备 3.0.1mol/L HCl标准溶液的标定 4.0.1mol/L 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 2.熟悉:滴定终点的判断 3.掌握: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讲授】 1.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原理 2.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方法 3.滴定终点的判断 【实验方法】 1.混合碱的滴定 2.混合碱的成分判断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2.熟悉: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 3.掌握:水中钙、镁离子测定方法 - 199 - 【实验讲授】 1.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方法 2.水中钙、镁离子测定方法 【实验方法】 1.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 2.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 3.水中钙、镁离子测定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液体试样的取样及稀释方法 2.熟悉: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掌握: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讲授】 1.液体试样的取样及稀释方法 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原理 【实验方法】 1.试样的取样及稀释 2.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3.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9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10%,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分析化学》 主编 李发美 人民卫生出版第6版社 2.《医药学大学化学实验》 主编 董顺福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 3.《分析化学》 主编 孙毓庆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赵文秀 董顺福 张秀荣 - 200 - Instrumental Chemistry 仪器分析是应用仪器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理论 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 系的化学组成、测定其中的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确定体系中物质的结构和形态,解决关于物质 体系构成及其性质的问题。本门课程主要由三大模块组成,第一大模块为电化学分析法,第 二大模块为光谱分析部分,第三大模块为色谱分析法。课程内容安排上,注意基础性与先进 性的结合,同时对比介绍两者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在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上处理得当, 适当减少经典内容,不断增加现代分析方法并兼顾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理解、掌握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熟悉常用分析仪 器的结构、重要部件及简单工作过程;熟悉各方法对样品的要求与样品的处理、实验条件的 选择;了解各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局限性,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同 时了解仪器分析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和检验 科学的进展对分析化学的要求。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药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 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8 8 第二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4 4 第三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6 8 14 第四章 荧光分析法 2 2 4 第五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4 2 6 - 201 - 第六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 2 8 第七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4 4 第八章 平面色谱法 2 2 第九章 气相色谱法 6 2 8 第十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8 2 10 第十一章 毛细管电泳法 2 2 合 计 52 18 7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可见分光光度法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二 紫外分光光度法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必做 示教性 2 实验四 荧光法 必做 示教性 2 实验五 红外分光光度法 必做 示教性 2 实验六 气相色谱法 必做 示教性 2 实验七 高效液相色谱法 必做 示教性 2 合 计 18 【目的要求】 1.了解:电化学分析法的分类;复合电极构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永 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装置、滴定曲线及终点的判断;应用实例 2.熟悉:pH玻璃电极构造、响应机制、性能;离子选择电极结构、分类、常见电极及 测量方法 3.掌握:化学电池的分类、构造;电位产生原因;溶液pH值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 1.电化学分析概述 2.化学电池、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3.溶液pH值的测定、其它离子浓度的测定;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与微电极技术简介 4.电位滴定的原理和特点、终点的确定、电位滴定的类型 5.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实例 【计划学时】8学时 - 202 - 【目的要求】 1.了解: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术语;光谱法与非光谱法;分光系统的构成、 作用;辐射的检测方法;光谱分析法的发展阶段;当前分析化学研究的热点、发展趋势 2.熟悉:电磁辐射性质、电磁波谱分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常用的辐射源 3.掌握: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常见的吸收光谱法 【教学内容】 1.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光谱法与非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 3.辐射源(紫外光源、可见光源、金属蒸气灯及空心阴极灯)、分光系统、辐射的检测 4.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分光光度计的光路类型、光学性能、仪器的校正;同 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 2.熟悉:电子跃迁类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 关系、影响吸收带的因素;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定性鉴别、纯度检查;紫外吸收光谱 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及影响吸收光谱的一些主要因素 3.掌握:朗伯-比尔定律;单组分的定量方法;光电比色法 【教学内容】 1.电子跃迁类型 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概念(吸收峰、谷、肩峰、末端吸收、生色团、助色团、 红移、蓝移)、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R 带、K带、B带E带)、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3.朗伯-比尔定律、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主要性能 5.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定性鉴别、纯度检查、单组分的定量方法、双波长法、 系数倍率法、结构研究) 6.光电比色法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子的电子能级与激发过程、荧光的产生过程;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荧光 试剂;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荧光分析的新技术 2.熟悉:重要发光参数、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荧光关系;荧光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 3.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 203 - 【教学内容】 1.分子荧光、荧光与分子结构、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2.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定量公式)、定量分析方法 3.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析新技术简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子的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红外光谱仪的性能指标;光栅型红外光谱仪;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构造、原理、特点;试样的制备方法 2.熟悉: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影响吸收峰强度的因素;吸收峰强度的描述;脂肪烃 类、醇酚醚类、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特征;红外光谱仪的主要部件 3.掌握:基频峰、泛频峰;影响峰位的因素;特征区、指纹区;特征峰、相关峰;芳 香烃类、羰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特征;红外光谱的解析方法 【教学内容】 1.分子的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吸收峰强度的因素、吸收 峰的位置、特征峰和相关峰 2.脂肪烃类、芳香烃类、醇酚醚类、羰基化合物、含氮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特征 3.光栅型红外光谱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的构造、原理、特点、性能 4.试样的制备 5.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 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灵敏度 2.熟悉:原子吸收线的产生、半宽度的影响因素;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检 出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测定条件的选择、干扰因素及抑制方法 3.掌握:定量分析方法 【教学内容】 1.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原子吸收线、原子吸收值与原子 浓度的关系(积分吸收、峰值吸收)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类型 3.测定条件的选择(取样量、分析线、狭缝宽度、工作电流、原子化条件)、干扰因素(电离干扰、物理干扰、光学干扰、化学干扰)及抑制方法 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灵敏度及检出限 5.定量分析方法 - 204 -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色谱法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色谱分离过程;离子交换和空间排阻色谱 法的分离原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种类;影响保留行为的因素 2.熟悉:色谱法的分类;流出曲线及有关概念 3.掌握:色谱分离与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关系;色谱分离与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 关系;分配色谱法和吸附色谱法的分离原理;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种类;洗脱顺序;理论塔 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有效塔板高度和有效塔板数的计算;影响塔板高度的动力学因素 【教学内容】 1.色谱过程、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概念(保留值、峰高或峰面积、峰宽、分离度)、分配系数和色谱分离 2.色谱法的分类及分离机制(分配、吸附、离子交换、分子排阻色谱法) 3.塔板理论(理论塔板高度和理论塔板数、有效塔板高度和有效塔板数的计算)、速率理论(方程H=A+B/u+Cu、影响柱效的动力学因素) 4.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及应用 2.熟悉:平面色谱法的分类、相平衡参数、面效参数;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吸附 剂和展开剂;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操作步骤 3.掌握:平面色谱法的定性参数、分离参数;薄层色谱操作步骤;定性和定量方法; 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教学内容】 1.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平面色谱法的参数 2.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吸附剂和展开剂;薄层色谱操作步骤(制板、点样、展开、显色);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高效薄层色谱法、薄层扫描法简介 3.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分配色谱);纸色谱法的实验条件(色谱纸的选择、固定相、展开剂)、操作步骤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气相色谱法分类、特点;固定液分类、载体的处理;检测器分类、性能指标; 样品预处理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特点;毛细管柱分类;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 2.熟悉: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固定液的要求、选择;载体的分类;气固色谱固定 - 205 - 相;气相色谱中的流动相;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构造及原理;实验条件 的选择;毛细管气相色谱法速率方程、实验条件的选择 3.掌握:热导检测器的原理、注意事项;气相色谱速率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教学内容】 1.气相色谱法的分类、特点、一般流程 2.气液色谱固定相、气固色谱固定相;载气 3.检测器的分类、性能指标;热导检测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构 造及原理 4.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实验条件的选择;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5.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分类、速率方程和实验条件的选择、色谱系统 6.定性分析方法(已知物对照、利用相对保留值、保留指数、官能团分类测定、两谱 联用)、定量分析方法(归一化法、外标法、内标法)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离子对色谱法;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键合相 的性质和特点、溶剂的强度及选择、其他固定相;输液系统、分离和进样系统、其它检测 器、数据记录处理系统;分离方法的选择 2.熟悉:键合相的种类;HPLC对流动相的要求;正相、反相、反相离子对色谱法的分 离条件;梯度洗脱装置、紫外检测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3.掌握:正相键合相色谱和反相键合相色谱的固定相、流动相及应用;高效液相色谱 中的速率方程 【教学内容】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化学键合相色谱法、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2.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固定相、流动相、分离条件的选择;其他固定相 3.输液系统、分离和进样系统、检测系统、数据记录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4.定性(色谱鉴定法、化学鉴定法、两谱联用鉴定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外标法、内标法、内加法);分离方法的选择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毛细管电泳的特点、分类;毛细管电泳理论 2.熟悉: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毛细管电泳仪构造 【教学内容】 1.电泳与色谱、毛细管电泳的特点、毛细管电泳的分类 2.电泳和电泳淌度、电渗和电渗率、表观淌度和权均淌度、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分 - 206 - 离度 3.毛细管区带电泳、胶束电动毛细管电泳、毛细管凝胶电泳、毛细管电色谱、非水毛 细管电泳 4.毛细管电泳仪简介(高压电源、毛细管柱、进样、检测)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2.熟悉: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的绘制 3.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选择 【实验讲授】 1.可见分光光度计的部件及原理 2.吸收曲线和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3.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条件选择 【实验方法】 1.绘制吸收曲线,选择测量波长 2.标准曲线的绘制 3.待测样品吸收度的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直接对比法的原理 2.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3.掌握:含量测定方法 【实验讲授】 1.直接对比法的原理 2.紫外分光光度计的部件及原理 3.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方法】 1.绘制吸收曲线,选择测量波长 2.标准曲线的绘制 3.待测样品吸收度的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 207 - 1.了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2.熟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3.掌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流程 【实验讲授】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原理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流程 【实验方法】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参数设定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流程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荧光分析法的原理 2.熟悉:荧光光度计的部件 3.掌握:荧光分析法的操作流程 【实验讲授】 1.荧光分析法的原理 2.荧光光度计的部件 3.荧光分析法的操作流程 【实验方法】 1.荧光光度计的参数设定 2.荧光光度计的操作流程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2.熟悉: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构造 3.掌握: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流程 【实验讲授】 1.红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2.红外分光光度法的操作流程 【实验方法】 1.红外分光光度计的参数设定 2.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流程 【计划学时】2学时 - 208 - 【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原理 2.熟悉:气相色谱仪的结构 3.掌握:气相色谱分析的操作流程 【实验讲授】 1.气相色谱法的原理 2.气相色谱仪的结构 3.气相色谱分析的操作流程 【实验方法】 1.气相色谱仪的设置 2.气相色谱仪的操作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原理 2.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构及原理 3.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 【实验讲授】 1.高效液相色谱仪结构及原理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 【实验方法】 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设置 2.高效液相色谱仪的操作规程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20%,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分析化学》 主编 李发美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医药学大学化学实验》 主编 董顺福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版 3.《实用仪器分析》 主编 杨根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版 赵文秀 董顺福 张秀荣 - 209 - Internal Medicine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重点专业课程之一,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其任务和目的是通 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的理 论知识及技能,为从事临床内科工作奠定基础,并为学习其他临床各科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通过内科学的学习,使学生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诊治原则等各 个方面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内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技能,为 日后医疗、教学、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教务处和附属医院领导下统一组织实施,由内科学教研室承担教学任务;以课堂 教学为主,辅以课间轮回见习;教研室根据教学任务选定各系统疾病主讲人和辅讲人,并负 责教学安排及定期总结。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和案例教学, 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见习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2 2 第三章 支气管扩张 1 1 第四章 肺结核 2 2 第五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 1 第六章 支气管哮喘 2 2 第七章 胸膜疾病 2 2 第八章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 2 第九章 呼吸衰竭 2 2 - 210 -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心力衰竭 2 2 第三章 心律失常 2 2 第四章 高血压病 2 2 第五章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4 4 第六章 心脏瓣膜病 2 2 第七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2 2 第八章 心肌疾病 2 2 第九章 心包炎 2 2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胃炎 2 2 第三章 消化性溃疡 2 2 第四章 胃癌 2 2 第五章 肝硬化 2 2 第六章 溃疡性结肠炎 2 2 第七章 急性胰腺炎 2 2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肾小球疾病 2 2 第三章 尿路感染 2 2 第四章 慢性肾衰竭 2 2 第一章 贫血概述 1 1 第二章 缺铁性贫血 1 1 第三章 溶血性贫血 1 1 第四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1 1 第五章 白血病 2 2 第六章 淋巴瘤 2 2 第七章 出血性疾病概述 1 1 第八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 1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 2 第三章 Cushing综合征 2 2 - 211 - (糖尿病)2 2 第一章 类风湿关节炎 2 2 第二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2 2 (中毒) 第一章 总论 2 2 第二章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1 1 第三章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 1 第一章 神经病学总论 1 1 第二章 脑血管病 3 3 第三章 周围神经疾病 2 2 第四章 精神病学 2 2 集中见习 8 8 合 计 92 8 100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2.熟悉: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 3.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1.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见病因 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3.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检体诊断和辅助检查手段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炎概况 2.熟悉: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方法 3.掌握:各种肺炎的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肺炎的病因、分类、严重程度评估 2.肺炎链球菌肺炎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 - 212 - 3.各型肺炎的诊断依据、抗感染治疗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和病理生理 2.熟悉: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3.掌握:支气管扩张的辅助检查、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理分型 2.支气管扩张的症状和体征 3.支气管扩张的X线和病原学特点,与肺脓肿、慢支等疾病鉴别要点,内科治疗方法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结核的流行情况 2.熟悉:肺结核的发生与发展 3.掌握: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1.肺结核疫情,结核菌,结核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2.肺结核的病理变化,原发感染与继发感染的发病机理 3.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肺结核的诊断方法和程序,肺结核的分类标准,常用化 学治疗药物及用药原则和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慢阻肺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慢阻肺的病理改变及严重程度分级 3.掌握: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慢阻肺包含范围、吸烟的危害 2.肺气肿的病理分类、肺功能在慢阻肺诊断中作用 3.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方法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3 - 2.熟悉: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3.掌握: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免疫学、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神经机制 2.典型症状和体征,呼吸功能检查,动脉血气分析,特异性变应原检 3.诊断标准,严重程度的分级,平喘药物的使用方法,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胸腔积液和气胸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胸腔积液的辅助检查 3.掌握:结核性胸腔积液及气胸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胸水的形成,气胸主要原因 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胸腔积液和气胸的X线表现 3.胸腔穿刺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流行病学、病因 2.熟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分类和临床分期,治疗 3.掌握: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 【教学内容】 1.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概念、发病情况及吸烟的危害 2.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解剖学和病理学分类,TNM分期,治疗原则及化疗、放疗、手术适应症与不良反应 3.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表现,诊断线索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概念、病因 2.熟悉:急慢性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3.掌握: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呼吸衰竭的标准,分类方法 2.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危害 - 214 - 3.保持气道通畅和增加通气量的方法、氧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2.熟悉:心血管病的分类 3.掌握:心血管疾病常见症状及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分 级、药物治疗 【教学内容】 1.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因、循环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2.心血管病的分类,循环系统疾病的预治及主要进展 3.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衰分类、慢性心衰的病理生理改变 2.熟悉:基本病因和诱因、鉴别诊断、特殊类型的舒张性心衰的治疗方法及原则 3.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左心衰肺淤血时X线表现、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分级诊断、治疗原则及目的、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 【教学内容】 1.心力衰竭概述、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代偿机制、舒张性心力衰竭、泵衰竭 2.定义、基本病因、诱因、心力衰竭的类型 3.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心功能分级、诊断治疗、急性心力衰竭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发病机理 2.熟悉: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 脏传导阻滞 3.掌握:心律失常诊断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心脏起搏和传导系统应用解剖、心律失常分类、发生机制、心律失常的诊断 2.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早 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 区逸搏与逸搏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 - 215 - 征、病窦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心脏 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室阻滞、室内阻滞等心电图特点 3.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性心律失常:房性早 搏、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房室交界 区逸搏与逸搏心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 征、病窦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颤动;心脏 传导阻滞:窦房阻滞、房室阻滞、室内阻滞的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 2.熟悉: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 3.掌握:高血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动脉病变、靶器官病 变、实验室检查 2.高血压定义、鉴别诊断、临床类型 3.高血压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一般症状、并发症、原发性高血压危险度分 级、诊断与治疗预防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冠心病的发病情况、冠脉造影、介入治疗 2.熟悉: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掌握:冠心病的命名及分型;心绞痛的定义、心绞痛临床类型、心电图对心绞痛及 心梗诊断价值、心绞痛发作期治疗;心肌梗塞的定义、心肌酶学改变及其他、入院前及入 院后的常规处理 【教学内容】 1.病因及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病理及病理生理 2.心绞痛,心肌梗死定义、发病诱因,患病情况 3.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 2.熟悉:二尖瓣狭窄的肺淤血症状、并发症的处理 - 216 - 【教学内容】 1.病因和病理、并发症、多瓣膜病、老年退行性瓣膜病 2.二尖瓣狭窄发病时病理生理过程 3.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发病机制、预后 2.熟悉:鉴别诊断 3.掌握: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 【教学内容】 1.病因 2.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理、实验室检查 3.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肌病、炎的病因、预后 2.熟悉:鉴别诊断 3.掌握:扩心病、心肌炎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教学内容】 1.病因、病理、实验室检查、特异性心肌病 2.扩张性心肌病的病理改变,心肌炎的病因 3.临床表现: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猝死;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包炎的病因、预后 2.熟悉:鉴别诊断 3.掌握:心包炎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教学内容】 1.病因、病理、实验室检查 2.渗出性心包炎及心脏压塞临床表现 3.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 217 - 【目的要求】 1.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概况、病理变化 2.熟悉: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检查方法及鉴别 3.掌握:本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 【教学内容】 1.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概况、发病机理 2.本病的病因、机理、检查方法及鉴别诊断 3.本病的概念、临床表现、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其病理特点 2.熟悉:急性、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 3.掌握:急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教学内容】 1.急性、慢性胃炎的分类及其病理特点 2.急性、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要点 3.急性、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 2.熟悉: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并发症 3.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溃疡病的镜下表现 2.溃疡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鉴别诊断、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 3.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胃癌的发病机制、转移途径、预后及预防 2.熟悉:胃癌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3.掌握:胃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基本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 218 - 1.胃癌的发病机制、转移途径、预后及预防 2.胃癌的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 3.胃癌的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基本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肝硬化的病因分类 2.熟悉: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肝硬化的病因分类、预后及预防 2.肝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理、鉴别诊断 3.肝硬化的代偿期及失代偿期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并发症的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病因及病理 2.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方案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 【教学内容】 1.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病理 2.本病的病因、并发症、鉴别诊断、治疗方案 3.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并发症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发病机理 2.熟悉:发病诱因、病因 3.掌握:认识本病的发展规律、本病各类型的临床要点、诊疗要点及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发病诱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鉴别诊断 2.病因、各类型的发展规律 3各类型的临床要点、诊疗要点、防治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 219 - 【目的要求】 1.了解:肾脏病学发展动态 2.熟悉:泌尿系统疾病及临床综合征 3.掌握: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肾脏的解剖生理概要 2.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3.泌尿系统疾病常见临床表现,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小球疾病的特点及病理分型、发病机理;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并发症;慢 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和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合并症 2.熟悉:高血压与肾脏病变的相互关系、肾功能损害;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诊断 和鉴别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3.掌握:临床表现;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治疗和预后 【计划学时】 1.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2.高血压与肾脏病变的相互关系、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3.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盂肾炎的定义、与下尿路感染的关系、各种人群发病率;尿细胞计数、病 理、并发症;预后和预防 2.熟悉:急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表现、尿细菌检查 3.掌握:病因和发病机理、尿常规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发病机理及病理改变 2.尿路感染的常见细菌、如何进行实验室检查 3.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实验室检查(尿 常规、尿液细菌性检查以及尿培养、菌落计数等)、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220 - 1.了解:病因和发病机理、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2.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 2.慢性肾衰竭的临床分期,及各系统主要临床表现及原因 3.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贫血的临床表现 2.熟悉:贫血的发病原理和分类,治疗原则 3.掌握:贫血的基本概念,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诊断步骤和方法 【教学内容】 1.贫血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 2.贫血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3.贫血的基本概念,病因诊断的重要意义,诊断步骤和方法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发病情况,预防措施 2.熟悉:铁代谢及缺铁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3.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 1.发病情况及预防措施,治疗方法 2.铁代谢及缺铁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3.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诊断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发病原理 2.熟悉:溶血性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3.掌握: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定义、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依据及病因诊断 【教学内容】 1.发病原理及治疗原则 2.溶血性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 - 221 - 3.血管外及血管内溶血的定义、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依据及病因诊断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发病的情况、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预后 2.熟悉: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3.掌握: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血液和骨髓检查特点;诊断依据及鉴 别诊断;国外分类(一般及重型)与国内分类关系 【教学内容】 1.发病的情况(介绍造血干细胞学说、骨髓微循环学说和免疫机制强调免疫因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及预后 2.血液和骨髓检查特点;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国外、内分类关系(一般及重型) 3.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血液和骨髓检查特点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近代对本病病因及发病原理的认识,白血病分类,流行病学及预后 2.熟悉:治疗原则和方法 3.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发现;诊断依据 【教学内容】 1.近代对本病病因及发病原理的认识,白血病分类,流行病学及预后 2.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和方法 3.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依据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淋巴瘤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预后 2.熟悉:淋巴瘤的分类、分期及治疗原则 3.掌握:淋巴瘤常见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教学内容】 1.淋巴瘤的病因、发病机理和预后 2.淋巴瘤的分类、分期及治疗原则、血象、骨髓象、其他检查 3.淋巴瘤常见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的初步鉴别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222 - 1.了解:治疗原则 2.熟悉: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3.掌握: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教学内容】 1.出血性疾病的治疗原则 2.正常的止血和凝血机制 3.出血性疾病的分类、出血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的发病原理 2.熟悉:本病临床表现,急、慢性ITP的鉴别 3.掌握: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ITP的发病原理、正常血小板计数与出血的关系 2.治疗原则、急、慢性ITP的鉴别 3.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实验室检查特点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内分泌学的发展与临床内分泌学在内科临床中的重要性以及内分泌代谢与临 床各学科的关系 2.熟悉: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和生化理论基础以及激素作用机制,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内分泌系统各轴的反馈调节);内分泌疾病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3.掌握:常见内分泌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和方法;本病实验室检查特点、诊断要点及治 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内分泌学的发展与临床内分泌学在内科临床中的重要性以及内分泌代谢与临床各 学科的关系 2.内分泌病的主要治疗原则和方法 3.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和生化理论基础以及激素作用机制,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神经 -内分泌-免疫网络,内分泌系统各轴的反馈调节);内分泌疾病的分类及基本原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223 - 1.了解: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理生理改变,甲亢的概念及病因分类; 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2.熟悉: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3.掌握:药物治疗原则,同位素和手术治疗适应症,及危象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理生理改变、甲亢的概念及病因分类、Graves病的病因、发病机理 2.药物治疗原则,同位素和手术治疗适应症,及危象的处理原则 3.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基本概念和病因分类 2.熟悉:皮质醇分泌过多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3.掌握:诊断步骤、治疗原则,实验室检查特点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和病因分类 2.诊断步骤、本症的治疗原则 3.皮质醇分泌过多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基本概念和分类 在复习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上;长期良好控制的 重要意义;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用法、适应症和副作用 2.熟悉: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以及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常见 诱因、诊断依据和防治原则;临床表现、并发症和伴发病 3.掌握:?型和?型糖尿病的分型特点,综合治疗原则和具体措施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病理生理改变;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用法、适应症和副作用;长期 良好控制的重要意义 2.分类、临床表现、并发症和伴发病、实验室检查临床意义,以及诊断标准和鉴别诊 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常见诱因、诊断依据和防治原则 3.?型和?型糖尿病的分型特点,综合治疗原则和具体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 224 -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发病原理及病理特点 2.熟悉:临床表现 3.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病因,发病原理及病理特点 2.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3.临床表现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防治原则、药物治疗方法 2.掌握: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 2.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防治原则、药物治疗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查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中毒的基本概念;中毒的病因、机制;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的治疗 2.熟悉: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3.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的治疗 【教学内容】 1.中毒的种类、病因及机制 2.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诊断要点、诊疗方法、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有机磷杀虫药的种类,中毒的病因 2.熟悉:有机磷杀虫药的毒理作用,有机磷杀虫药的临床表现、中毒的分度 3.掌握:急性中毒的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有机磷杀虫药的种类、中毒的病因 - 225 - 2.有机磷杀虫药的临床表现、中毒的分度、诊断及鉴别诊断 3.诊断要点、诊疗方法、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室检查;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2.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 【教学内容】 1.实验室检查、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2.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治疗;该病的预后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神经病学概念以及神经系统常见症状 2.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3.熟悉: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临床类型和特点 【教学内容】 1.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解剖学基础 2.神经系统常见症状的临床意义 3.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面肌瘫痪、癫痫发作、感觉障碍、瘫痪的临 床类型和临床特点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脑的血液供应、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2.熟悉:脑血管疾病的概念、分类、病因、病理变化、危险因素、辅助检查方法及预 防措施 3.掌握:常见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类型和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急性期治疗 原则 【教学内容】 1.脑的血液供应及病理生理学特点 2.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类、主要危险因素;常见脑血管疾病的概念、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及病理生理、辅助检查方法 3.常见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3学时 - 226 - 【目的要求】 1.了解:常见周围神经疾病的病因及病理变化 2.熟悉:常见周围神经疾病的鉴别诊断 3.掌握: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周围神经疾病的临床分类及病理改变 2.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 3.三叉神经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特点、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精神症状的基本概念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精神疾病的基本症状以及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3.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特征性表现、自知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精神症状的基本概念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特点 2.精神疾病的基本症状以及精神分裂症的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3.常见精神疾病的特征性表现、自知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概念、临 床特点、临床分型、诊断标准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均为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内科学》 主编 叶任高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李中言 陈远芳 杨宁江 - 227 - Surgery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现代外科学的范畴已包括以下 五大类:损伤;感染;肿瘤;畸形;某些须外科手术的其它疾病,如肠梗阻等。外科学课程 包括介绍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知识,并强调治疗上能运用适当的外 科治疗技术,学生在完成该课程后应能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临床知识和相应操作技能。外科 学具体内容包括以下部分:外科基础、外科常见疾病和外科手术学。外科基础主要论述外科 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科疾病部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展规律、病理、临床 表现、检查方法、诊断要点、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手术适应征等。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 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根据学生及专业的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等教学设施,以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要求学生课前作好预习;上 课时专心听讲,记好笔记;课后认真复习。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麻醉 第一章 2 2 重症监测、疼痛治疗与复苏 第二章 2 2 颅内压增高 第三章 2 2 颅脑损伤 第四章 2 2 胸部损伤 第五章 2 2 肺部疾病 第六章 1 1 食管疾病 第七章 1 1 心脏疾病 第八章 2 2 - 228 - 第九章 输血 2 2 第十章 颈部疾病 2 2 第十一章 腹外疝 2 2 第十二章 腹部损伤 2 2 第十三章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2 2 第十四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2 2 第十五章 小肠疾病 2 2 第十六章 阑尾炎 2 2 第十七章 结、直肠与肛管疾病 2 2 第十八章 门静脉高压症 2 2 第十九章 胆道疾病 2 2 第二十章 胰腺疾病 2 2 第二十一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和诊断 2 2 第二十二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结核 2 2 第二十三章 尿石症 2 2 第二十四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肿瘤 2 2 第二十五章 骨折概论 2 2 第二十六章 上肢骨、关节损伤 2 2 第二十七章 下肢骨、关节损伤 2 2 第二十八章 腰腿痛和颈肩痛 2 2 第二十九章 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 2 2 第三十章 骨与关节结核 2 2 第三十一章 骨肿瘤 2 2 合 计 60 60 【目的要求】 1.了解:麻醉概念及分类;麻醉前准备;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方法、并发症;麻醉期 间和麻醉恢复期的监测和管理 2.熟悉:麻醉涉及的四大范畴;椎管内麻醉 3.掌握:局麻药的不良反应;择期手术病人禁食水时间及意义 【教学内容】 1.麻醉概念及分类 2.麻醉前准备及用药,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用药 3.麻醉期间和麻醉恢复期的检测、管理和麻醉涉及的四大范畴、局麻药 - 229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复苏的概念及复苏的三个阶段;重症监测治疗;癌痛的三阶梯疗法 2.熟悉:疼痛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疼痛治疗的方法;术后镇痛的常用方法 3.掌握:复苏的步骤、药物治疗及脑保护 【教学内容】 1.重症监测治疗、疼痛治疗技术和方法 2.心肺脑复苏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的病因、分类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脑疝形成机制 3.掌握:颅内压增高、脑疝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形成,颅内压增高的病因及分类(按病因分类;按病变发展快慢分类);脑疝的病因及分类(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大脑镰下疝) 2.影响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影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颅内压增高的后果),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疾病 3.颅内压的正常值(成人、儿童),临床表现(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意识障碍及生 命体征的变化),诊断流程(症状、查体、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脑疝的概念,临床表现(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及二者的区别),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颅脑损伤的分类,头皮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颅脑损伤的机制、颅骨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3.掌握:原发性脑损伤、颅内血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颅脑损伤的分类(头皮损伤、颅骨损伤、脑损伤;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原发性和 继发性损伤)头皮损伤(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颅脑损伤的机制(加速性与减速性损伤、冲击伤与对冲伤);颅骨骨折的分类(按部位分类,按骨折形态分类,按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颅底骨折(颅前窝、颅中窝及颅后窝)的临床表现,诊断流程及治疗原则,凹陷性骨折的手术适应症 3.原发性脑损伤(脑震荡、弥散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脑干损伤)的临床表现、诊断- 230 - 及治疗原则;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的临床表现,诊断(症状、查体、辅助检查,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鉴别),病情观察与评估(一般观察及GCS评分系统),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对因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损伤性血胸,心脏大血管损伤病因、病理 2.熟悉: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损伤性血胸,心脏大血管损伤的临床的表现 3.掌握: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损伤性血胸,心脏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X线表现;可以对单一肋骨骨折,气胸进行急救处理 【教学内容】 1.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损伤性血胸,心脏大血管损伤的定义、病因及好发部位 2.肋骨骨折,创伤性气胸,损伤性血胸,心脏大血管损伤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 断,重点强调连枷胸 3.胸部损伤的治疗原则,重点强调张力性气胸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肺癌的病因,肺结核的外科治疗适应症,支气管扩张的病因、病理 2.熟悉:肺癌的病理:几种分类方式、TNM分类;转移途径;诊断依据和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肺结核的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方法 3.掌握:肺癌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肺结核的手术适应症,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与诊断 【教学内容】 1.肺癌的病因和病理及病理上分型 2.肺癌临床表现,具体区分早、中、晚期 3.通过X线表现及多种诊疗手段对肺癌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4.肺癌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食管良性疾病的分类、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2.熟悉:食管癌的病因、分类和治疗 3.掌握:食管癌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教学内容】 1.食管癌的病因和病理及病理上分型 - 231 - 2.食管癌临床表现,具体区分早、中、晚期 3.通过X线表现及多种诊疗手段对食管癌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 4.食管癌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及其他治疗方法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先心病及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分类、概念、病因及病理生理 2.熟悉:先心病及后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3.掌握:先心病及后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辅助检查和诊断依据 【教学内容】 1.心脏疾病心内手术基础措施中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的相关知识 2.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及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 四联症 3.后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是此次教学的分题,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 脉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技术、自体输血、血液成分制品、血浆代用品 2.熟悉:输血注意事项、输血并发症的防治 3.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的并发症 【教学内容】 1.输血的适应证、输血技术和注意事项 2.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发热反应的原因、治疗、防治;过敏反应的原因、治疗、 防治;溶血反应的原因、治疗、防治;细菌污染反应的原因、治疗、防治;循环超负荷的 原因、治疗、防治;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疾病传播;免 疫机制;大量输血的影响) 3.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 4.血液成分制品(血细胞成分、血浆成分、血浆蛋白成分) 5.血浆代制品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分类与病因;甲状腺癌病理分型、 临床表现、诊断、临床分期和治疗;甲状腺结节的诊断的处理原则;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 亢进的病理、治疗及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处理 - 232 - 2.熟悉:甲状腺生理概要、单纯性甲状腺肿的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诊断;甲状腺 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掌握:单纯性甲状腺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手术前准备、 手术和手术后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甲状腺腺瘤临床表现和治疗 【教学内容】 1.甲状腺疾病解剖生理概要 2.甲状腺疾病:单纯性甲状腺肿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原则;甲状腺功 能亢进症诊断及外科治疗;甲状腺炎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甲状腺腺瘤临床表现 及治疗;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临床表现诊断、临床分期及治疗;甲状腺结节诊断和治疗 3.甲状旁腺的解剖及生理概要 4.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疝的发病病因;其他腹外疝病因、临床表现、治疗 2.熟悉:疝的病理解剖;腹股沟区解剖概要、发病机制;股管解剖概要、病理解剖 3.掌握:疝的临床类型及表现;腹股沟疝和股疝的临床表现、分型、诊断、鉴别诊断 和治疗 【教学内容】 1.概述(病因、病理解剖、临床类型及表现) 2.腹股沟疝(腹股沟区解剖概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股疝(股管解剖、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3.股疝(股管解剖概要、病理解剖、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 4.其它腹外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腹部损伤的分类、病因 2.熟悉:腹部损伤的临床表现 3.掌握:腹部损伤的诊断及处理 【教学内容】 1.腹部损伤概论(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 2.常见内脏损伤的特征和处理(脾破裂、肝破裂、胰腺损伤、胃和十二指肠损伤、小 肠破裂结肠破裂、直肠损伤、腹膜后血肿) 【计划学时】2学时 - 233 -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因、病理生理 2.孰悉:腹膜解剖生理概要 3.掌握: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教学内容】 1.腹膜解剖生理概要 2.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 3.腹腔脓肿(膈下脓肿、盆腔脓肿、肠间脓肿)的解剖概要、病理、临床分型、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病因病理;胃癌的病因、病理 2.熟悉:解剖生理概要;胃、十二指肠溃疡的手术方式 3.掌握: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 血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瘢痕性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 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并发症;胃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解剖生理概要(胃、十二指肠的解剖和生理) 2.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胃、 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胃、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的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手术方式及注意事项、手术效果的评定、术后并发症 3.胃癌及其他胃肿瘤(胃癌、胃肉瘤、胃的良性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小肠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2.熟悉:肠梗阻病因和分类、病理生理;肠炎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肠梗阻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小肠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2.肠炎性疾病(肠结核、伤寒肠穿孔、克罗恩病、急性出血性肠炎)的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诊断依据、治疗 3.肠梗阻概述(病因和分类、病理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肠蛔虫堵塞、嵌顿或绞窄性腹外疝的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 - 234 - 诊断、预防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特殊病人的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2.熟悉:急性阑尾炎病因、病理类型 3.掌握: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慢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阑尾的解剖生理概要 2.急性阑尾炎的病因、临床病理分型、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并发症及其处 3.特殊类型阑尾炎(新生儿急性阑尾炎、小儿急性阑尾炎、妊娠期急性阑尾炎、老年 人急性阑尾炎、AIDS/HIV感染病人的阑尾炎)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4.慢性阑尾炎的病因和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先天性直肠肛管畸形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直肠癌的病因、病理; 先天性巨结肠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结、直肠与肛管的生理功能);直肠肛管检查方法(检查体位、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纤维结肠 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直肠肛管功能检查);直肠息肉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肛 管直肠周围脓肿的病因和病理;痔的病因、分类和病理;肛瘘的分类;肛裂的病因和病理 3.掌握:直肠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表现、治疗;痔 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肛瘘的临床表现、治疗;肛裂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结肠 癌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 1.解剖生理概要(结、直肠与肛管解剖;结、直肠与肛管的生理功能) 2.直肠肛管检查方法(检查体位、肛门视诊、直肠指检、肛门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 查、纤维结肠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直肠肛管功能检查) 3.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肠息肉及肠息肉病的表现、诊断及治疗 4.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肠癌、直肠癌的病理与分型、临床病理分期、 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5.直肠肛管先天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并发症 6.肛裂、直肠肛管周围脓肿、肛瘘、痔的病因和病理、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 235 - 【目的要求】 1.了解:门静脉高压症病因、病理生理 2.熟悉:门静脉的解剖特点 3.掌握: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脾切除的适应证 【教学内容】 门静脉高压症的概念、解剖特点、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肝内胆管结石的病因病理、治疗;胆囊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与 鉴别诊断、治疗;胆管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先天性胆道疾病的病因、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胆囊系统的解剖结构;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表现;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 和病理;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慢性胆囊炎的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肝外胆管结石与急性胆管炎的病理;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病理 3.掌握: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急性非结石性胆囊 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肝外胆管结石与急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治疗;急性梗阻性 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胆囊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治疗 【教学内容】 1.解剖生理概要(胆道系统的应用解剖、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 2.特殊检查(超声检查、放射学检查、核素扫描检查、胆道镜检查、十二指肠引流) 3.胆道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4.胆石病(胆囊、肝内胆管及肝外胆管结石)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5.急性胆囊炎(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慢性胰腺炎的病因;先天性胰腺囊肿、 滞留性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胰腺癌的病理;壶腹部癌的病理 2.熟悉:解剖生理概要;假性胰腺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诊断、治疗;壶腹部癌的诊断、治疗;胰腺内分泌瘤(胰岛素瘤、胃泌素瘤)的诊断、治疗 3.掌握:胰腺炎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临床诊断、局部 并发症、治疗 - 236 - 【教学内容】 1.解剖生理概要 2.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并发症; 胰腺囊肿(胰腺假性囊肿、先天性胰腺囊肿、滞留性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胰腺癌(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的病理、诊断和治疗;胰腺内分泌瘤(胰岛素瘤、胃泌素瘤)的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的诊断性器械检查、影像学诊断 2.熟悉: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的体检 3.掌握: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疼痛、排尿改变、尿液改变),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的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疾病的主要症状(疼痛、排尿改变、尿液改变) 2.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的体检 3.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的实验室检查 4.泌尿、男生殖系统外科检查的诊断性器械检查、影像学诊断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泌尿系统结核的病理,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的病理、治疗 2.熟悉:泌尿系统结核的鉴别诊断、治疗,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鉴 别诊断 3.掌握:泌尿系统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 【教学内容】 1.泌尿系统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2.男性生殖系统结核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尿路结石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成分及特性 2.熟悉:尿路结石的病理生理、预防,上尿路结石、膀胱结石的治疗 3.掌握:上尿路结石、膀胱结石的临床表现、诊断 【教学内容】 1.尿路结石的流行病学、病因学、成分及特性、病理生理 - 237 - 2.上尿路结石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 3.膀胱结石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盂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熟悉:肾癌、膀胱肿瘤的病因、病理、治疗 3.掌握:肾癌、膀胱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 【教学内容】 1.肾癌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2.肾盂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3.膀胱肿瘤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折的病因、分类及移位,骨折的愈合过程 2.熟悉:骨折并发症,影响骨折愈合因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3.掌握:骨折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骨折的急救和开放性骨折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骨折的病因、分类及移位 2.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骨折的并发症,骨折愈合过程及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骨 折的急救及骨折的治疗原则 3.开放性骨折及开放性关节伤处理原则;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的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肩锁关节脱位,肱骨外科颈骨折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熟悉:锁骨骨折、肱骨干骨折、桡骨头脱位,前臂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肩关节脱位,肱骨髁上骨折,肘关节脱位,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 骨折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肘关节脱位、桡骨头脱位、前臂骨折、桡骨下端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 238 - 【目的要求】 1.了解:膝关节韧带损伤,踝部扭伤,足部骨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熟悉:股骨转子间骨折,髌骨骨折和脱位,髋关节前脱位、中心脱位,胫骨平台骨 折,踝部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掌握:髋关节后脱位,股骨干骨折,股骨颈骨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胫腓骨骨折 的临床表现、X线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干骨折、髌骨骨折和脱位临床表 现及治疗 2.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胫骨平台骨折、胫腓骨骨折临床表现、诊断 和治疗 3.踝部骨折、足部骨折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腰腿痛和颈肩痛的解剖生理概要、病因和分类 2.熟悉: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的病因、病理和鉴别诊断 3.掌握:腰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腰腿痛解剖生理概要、病因和分类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3.颈肩痛的解剖生理概要、病因和分类 4.颈椎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慢性血源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病因和病理,化脓性 脊柱炎、局限性骨脓肿、硬化性骨髓炎、创伤性骨髓炎临床表现和治疗 2.熟悉:慢性血源性骨髓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掌握: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化脓性骨髓炎概念、感染途径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慢性血源性骨髓炎病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4.化脓性关节炎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 239 - 【目的要求】 1.了解:骨与关节结核病因、分类,脊柱结核、膝关节结核、髋关节结核的病理,脊 柱结核并发截瘫临床表现和治疗 2.熟悉:骨与关节结核临床表现及治疗,膝关节结核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3.掌握:脊柱结核和髋关节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骨与关节结核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 2.脊柱结核、脊柱结核并发截瘫临床表现和治疗 3.髋关节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膝关节结核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瘤,骨样骨瘤,软骨肉瘤,骨纤维肉瘤,尤文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脊 髓瘤,脊索瘤,转移性骨肿瘤临床表现和治疗 2.熟悉:骨肿瘤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外科分期及治疗,骨的瘤样病损的临 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3.掌握:骨软骨瘤、软骨瘤、骨巨细胞瘤、骨肉瘤的临床表现、X线表现及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骨肿瘤概念、分类、临床表现及诊断、外科分期及治疗 2.骨瘤、骨样骨瘤、骨软骨瘤、软骨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3.骨巨细胞瘤、骨肉瘤、软骨肉瘤、骨纤维肉瘤、尤文肉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4.转移性骨肿瘤临床表现和治疗 5.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骨嗜酸性肉芽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 为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10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外科学》 主编 吴在德 吴肇汉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李柏文 周松花 赵维刚 梅继文 杨宁江 谢春岩 王立国 梅继文 - 240 -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一、课程简介 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一般分为三部分,产科部分是研 究妇女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的生理和病理。妇科部分是研究在非妊娠状态下妇女生殖系统可 能遇到的一些特殊变化和疾病,计划生育部分是研究并指导如何有计划地控制生育。虽然妇 产科学主要是研究同女性生殖有关的一门专门科学,但由于人体的整体性,不论妊娠期或非 妊娠期,妇女的生殖系统与自身其他系统关系密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妇产科常见 病、急、重症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学好妇产科理论知识,自觉地贯彻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并能在临床工作中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 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 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示教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1 1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1 1 第三章 妊娠生理 1 1 第四章 妊娠诊断 1 2 3 第五章 流产 2 2 第六章 异位妊娠 2 2 第七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 2 第八章 前置胎盘 1 1 第九章 胎盘早剥 1 1 第十章 产后出血 2 2 - 241 - 第十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2 2 第十二章 宫颈肿瘤 2 2 第十三章 子宫肌瘤 2 2 第十四章 卵巢肿瘤 2 2 第十五章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 2 计划生育 2 2 考查 2 2 合 计 26 4 30 序 号 示 教 名 称 示教要求 示教类型 示教学时 示教一 正常分娩 必做 综合性 2 示教二 计划生育 必做 综合性 2 合 计 4 【目的要求】 1.了解:盆腔血管、淋巴及神经的分布及骨盆底的解剖;女性外生殖器的解剖;女性 生殖系统与邻近器官的关系 2.熟悉:女性骨盆的结构与形态特征 3.掌握:女性内生殖器的解剖 【教学内容】 1.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大腺、处女膜、尿道口、阴 道口等的解剖位置与特征;骨盆腔血管(髂内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卵巢动脉及伴 随静脉)、淋巴与神经骨盆底各层结构 2.女性骨盆的组成、三个平面、骨盆腔的形态特征、骶岬、坐骨棘 3.女性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的解剖特征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妇女一生中各时期的生理特点 2.熟悉: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性激素的分泌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 242 - 【教学内容】 1.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特点和月经的临床表现 2.卵巢性激素对生殖器(子宫内膜、宫颈粘液、阴道粘膜及输卵管)的作用和所引起的 周期性变化 3.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成熟、排卵、黄体形成与萎缩)以及由此产生的性 激素的合成与分泌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对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 【计划学时】1学时【目的要求】 1.了解:卵子从受精到受精卵输送、发育、着床过程;胎儿的生长发育及其生理特点 2.熟悉:妊娠期母体的生殖系统、乳房、循环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变化特点 3.掌握: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及功能 【教学内容】 1.受精和受精卵的发育和着床过程 2.妊娠期母体生殖系统、循环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变化特点 3.胎盘、胎膜、脐带和羊水的形成,胎盘功能,羊水的来源、代谢、容量、性状、成分与功能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定义及判定 2.掌握:早期、中期及晚期妊娠的诊断方法及原理 【教学内容】 1.胎产式、胎先露和胎方位的种类及其判定 2.早、中、晚期妊娠的诊断方法及原理,包括临床表现、妊娠实验、黄体酮实验、基础体温测定、宫颈黏液检查、胎心听诊、超声检查 【计划学时】1学时【目的要求】 1.熟悉:流产的常见病因、流产的定义 2.掌握:流产几种特殊情况的临床表现,流产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处理 【教学内容】 1.流产的定义 2.流产的常见病因 3.流产的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和处理稽留流产、习惯性流产及流产感染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 - 243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异位妊娠的病因、定义、输卵管妊娠的病理结局 2.掌握:异位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各种辅助诊断方法输卵管妊娠的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异位妊娠的定义 2.输卵管妊娠病因、临床表现及辅助诊断方法,如后穹隆穿刺、血及尿HCG测定、超 生显像、诊断性刮宫、腹腔镜检查等;输卵管妊娠期待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适应症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有关发病因素及病因学研究动态 2.熟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体及胎儿的影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 变化及主要脏器病理组织学变化 3.掌握: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 治措施 【教学内容】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学说及发病机理的几种学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主要并发 症及其对母体胎儿的影响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主要脏器的病理组织学变化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分类及其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及各种辅助检查,确定诊 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措施及意义,以及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处理方 法和产科处理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前置胎盘的病因、不同分类及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前置胎盘对母儿的危害 2.掌握:前置胎盘的诊断要点及其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前置胎盘的病因、分类(完全性、部分性、边缘性前置胎盘)及其临床表现;其并发 症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2.前置胎盘的诊断: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诊断措施前置胎盘的防治:预防包 括宣传推广避孕及计划生育,预防非孕时宫腔内感染;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缓急、胎次、孕 周、胎儿情况、是否临产等来决定(期待疗法或终止妊娠 【计划学时】1学时 - 244 - 【目的要求】 1.熟悉:胎盘早剥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变化 2.掌握:胎盘早剥的临床表现、诊断及与其他晚期妊娠出血疾病(前置胎盘、前置血管 破裂、宫颈疾病、子宫破裂等)的鉴别诊断;胎盘早剥对母儿的危害及处理原则【教学内容】 1.胎盘早剥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变化 2.胎盘早剥的类型及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前置胎盘、前置血管破裂、宫颈病变、 子宫破裂的鉴别诊断;胎盘早剥的并发症及其对母儿的危害以及处理原则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产后出血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系;产后出血的防治原则 2.掌握:产后出血的定义、病因、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加强孕期保健,作好产期管理对预防产后出血的重要意义 2.产后出血的定义 3.产后出血的四大原因,即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及凝血功能障碍; 不同病因引起的产后出血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及急救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的自然防御机能 2.熟悉: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以及炎症的发展与转归 3.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女性生殖系统的自然防御机能,常见致病菌和感染途径 2.阴道炎(VVC、滴虫、细菌性、老年性)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3.阴道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宫颈肿瘤的病因、病理;宫颈癌的转移途径、临床分期 2.掌握:宫颈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的病因如HPV感染等 - 245 - 2.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及宫颈癌的组织发生、发展及病理变化宫颈癌的转移途径、临 床分期 3.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癌的临床表现和早期诊断方法(宫颈细胞学、阴道镜、宫 颈组织学、宫颈锥切灯);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的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放 疗、综合治疗等)【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子宫肌瘤的病因 2.熟悉:子宫肌瘤的类型、病理特征与变性 3.掌握: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子宫肌瘤的发病情况及与性激素的关系;子宫肌瘤合并妊娠的相互影响和处理原则 2.子宫肌瘤的病理变化、分类和常见的几种变性 3.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及其与子宫肌瘤类型关系;子宫肌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卵巢肿瘤的发病高危因素及组织分类;卵巢肿瘤合并妊娠时的处理原则 2.熟悉:常见卵巢瘤的特征;卵巢肿瘤的鉴别;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 3.掌握:卵巢肿瘤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方法及诊疗原则;卵巢恶性肿瘤转移途径 【教学内容】 1.卵巢肿瘤的发病高危因素及组织学分类 2.常见卵巢肿瘤如浆液性肿瘤、粘液性肿瘤、颗粒细胞瘤、纤维瘤、畸胎瘤、内胚窦 瘤、库肯勃氏瘤的特征,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 3.卵巢肿瘤(良性、恶性)的临床表现,四种并发症(蒂扭转、破裂、感染、恶性变), 卵巢恶性肿瘤的转移途径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病因和出血机理 2.熟悉:功血的鉴别诊断要点 3.掌握:功血的临床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常见的诊断方法;功血的治疗 【教学内容】 1.功血的病因、出血机理和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 2.功血与全身性疾病、局部器质性疾病(如流产、宫外孕、生殖道感染、肿瘤以及药物 - 246 - 所致出血)的鉴别诊断 3.不同类型功血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常用的诊断方法(诊刮、B超、宫腔镜检及各 种排卵功能检测方法)及其意义,不同类型功血的治疗原则与具体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分娩因素;枕先露分娩机转 2.掌握:正常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其处理 【示教内容】 1.决定分娩的四大因素,相互影响及相互关系;以枕先露为例的分娩机制,说明胎儿 在通过产道时,为了适应产道的形状和大小所进行的连续动作 2.先兆临产、临产的诊断,总产程及产程 3.三个产程临床经过及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计划生育的重要意义 2.熟悉: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禁忌症、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药物避孕的原理、 类型、用法、禁忌症和副反应的处理人工流产的适应症、禁忌症及并发症的防治原理 【示教内容】 1.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具体内容 2.工具避孕的种类 3.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 4.药物避孕的原理、类型与使用方法,副反应的处理;人工流产的适应症、禁忌症以 及并发症的防治 【计划学时】示教2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成绩以合格 与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考核采用闭卷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1.《妇产科学》 主编 乐 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2.《妇产科学》 主编 李荷莲 吉林大学出版社 姜英雁 王 冬 杨宁江 - 247 - Pediatrcs 儿科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营养卫生、保健及疾病预防的医学科学。是在基础医学基 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是以研究儿童自胎儿至青少年各时期各系统疾病为主修对象的一门临 床课程,是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服务的。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儿科医学基础知 识,熟悉小儿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掌握儿科保健、疾病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 掌握儿童机体在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防治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并且在 各个年龄阶段又各有其特点;为做一名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 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讲 授及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认真备课, 书写教案;制作生动、新颖、内容清晰、主次分明的电子教案。目的要明确,重点要突出, 难点要讲透。注重儿科基础理论与各系统疾病的结合,以临床病例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热情。突出儿科学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视性,及时了解学生 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答疑和辅导。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生长发育 1 1 第二章 儿童保健 2 2 第三章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2 2 第四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性疾病 2 2 第五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3 3 第六章 遗传代谢性疾病 2 2 - 248 - 第七章 免疫性疾病 2 2 第八章 感染性疾病 2 2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2 2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2 2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2 2 第十二章 泌尿系统疾病 2 2 第十三章 造血系统疾病 2 2 第十四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2 2 考查 1 1 合 计 30 30 【目的要求】 1.了解:儿科学范围、任务和特点 2.熟悉:儿科学特点 3.掌握:小儿年龄分期及各年龄期特点 【教学内容】 1.儿科学的范畴、任务 2.儿科学特点 3.小儿年龄分期及其特点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小儿生长发育的监测与评价 2.掌握:小儿生长发育各项指标 【教学内容】 1.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小儿体格生长常用各项指标 3.出生至青春前期的体格生长规律及青春期体格生长规律 4.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5.神经心理发育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儿童保健的具体措施 - 249 - 2.掌握:小儿各年龄期保健原则、小儿预防接种 【教学内容】 1.小儿各年龄期保健原则及重点 2.小儿保健的具体措施 3.小儿预防接种内容与实施程序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儿科疾病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2.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儿科疾病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 2.儿科疾病的诊治原则:护理原则、饮食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原则、心理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病因及发病机理 2.掌握: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3.维生素D缺乏性婴儿手足搐搦症病因、表现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分类,胆红素的正常代谢;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2.掌握: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黄疸、 的分类、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正常足月儿及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 2.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黄疸特点、分类;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断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及预防 2.掌握:21-三体综合征、苯丙酮尿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断 - 250 - 【教学内容】 1.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诊断及预防 2.苯丙酮尿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 2.掌握: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 2.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结核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2.掌握:结核病的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结核病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2.结核病的结核菌素试验的方法、结果判断标准、临床意义 3.结核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小儿腹泻的病因、小儿液体平衡特点 3.掌握:小儿腹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小儿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小儿液体平衡特点 3.小儿腹泻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 4.小儿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5.小儿液体疗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 251 - 2.熟悉:肺炎的病因、分类 3.掌握: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几种特殊类型肺炎的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 1.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肺炎的病因,肺炎的分类 3.肺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几种特殊类型肺炎的临床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变化 2.熟悉: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 3.掌握: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 现及并发症的诊断 【教学内容】 1.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动力学变化 2.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 3.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并 发症的诊断;治疗原则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熟悉: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掌握: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教学内容】 1.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2.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2.熟悉:小儿贫血特点及分类,铁代谢特点 3掌握:小儿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 252 - 1.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 2.小儿贫血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3.小儿营养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2.熟悉: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3.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治疗 【教学内容】 1.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因 2.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3.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课程考核性质、形式及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理论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成绩以 合格与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 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1.《儿科学》 主编 杨锡强 易著文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主编 胡亚美 江载芳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3.《儿科学》 主编 薛兴东 人民卫生出版社 4.《儿科学》 主编 吴希如 秦 炯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张 玮 张 庚 张 玮 杨宁江 - 253 - Communicable Diseases 历史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曾对人类造成很大的灾难。现在虽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已不再 是首位引起死亡的疾病,但许多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和感染性腹泻等仍广 泛存在,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已被消灭的传染病仍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新发的传染病随时 都可以侵入,如SARS、人禽流感等;以及许多发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的传染病,如艾滋病、 肺结核等;都在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 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 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通过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特征;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 法、预防。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附属医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任课教师 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 动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印象,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教 学 内 容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总论 2 2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6 6 第二节 疱疹病毒感染 1 1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 2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 2 2 第五节 副粘病毒感染 2 2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 4 4 - 254 - 第七节 艾滋病 2 2 第一节 猩红热 1 1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 2 第三节 伤寒 1 1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1 1 第五节 霍乱 1 1 第六节鼠疫 1 1 考查 22 合 计 28 2 30 【目的要求】 1.了解:传染病目的、发病机制,影响流行过程因素及治疗 2.熟悉: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传染病的重 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传染病的诊断 3.掌握: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 床特点;传染病的预防 【教学内容】 1.为什么要学习传染病,传染病发病的机制,特别是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影响流行 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2.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传染病的重要的病 理生理变化;传染病的诊断过程 3.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传染病的预防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甲、丙、丁、戊及庚型肝炎病毒的特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急、慢性 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 2.熟悉: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实验室检查中除肝功能、病原 学检查外的其它检查,重型肝炎的治疗、鉴别诊断、预后;各型肝炎的预防 3.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中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重症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 255 - 【教学内容】 1.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急、慢性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硬 化的治疗 2.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变化,实验室检查中除肝功能、病原学检查 外的其它检查,重型肝炎的治疗、鉴别诊断、预后;各型肝炎的预防 3.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查中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重症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计划学时】6学时 第二节 疱疹病毒感染 【目的要求】 1.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熟悉:水痘、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3.掌握:水痘、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出疹期皮疹的特点、诊断 【教学内容】 1.水痘、带状疱疹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水痘、带状疱疹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3.水痘、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诊断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治疗 2.熟悉: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分期、分型、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后遗症、诊 断、鉴别诊断及预防 3.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典型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 【教学内容】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治疗 2.典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分期、分型、实验室检查,主要并发症、后遗症、诊断 与鉴别诊断、预防 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典型乙脑极期的主要表现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四节 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 【目的要求】 1.了解:流感的病原学、发病机制、治疗;禽流感的病原学、治疗 2.熟悉:流行性感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禽流感的流行病学、预防 3.掌握: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及 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 - 256 - 【教学内容】 1.流感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禽流感的病原学、治疗 2.流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流感的预防;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3.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禽流感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诊断要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五节 副粘病毒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腮的病原学、发病原理 2.熟悉:流腮的流行特征、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3.掌握: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 【教学内容】 1.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学、发病原理 2.流腮流行特征、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 3.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 【计划学时】1学时 麻疹、风疹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熟悉:流行病学特征、非典型麻疹的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预防 3.掌握:典型麻疹、风疹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出疹期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教学内容】 1.麻疹、风疹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流行病学特征,非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麻疹的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预防 3.典型麻疹、风疹的临床表现,特别是出疹期的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发病机制、预后和预防 2.熟悉:流行病学、病理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各期治疗措施 3.掌握:典型病例临床表现(四大主症、五期经过)、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原则【教学内容】 1.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学、发病原理、预后、预防 2.流行病学、病理改变、诊断与鉴别诊断、各期治疗措施 3.典型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四大主症、五期经过)、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 - 257 - 原则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七节 艾滋病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艾滋病的现状、病原学、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鉴别诊断、治疗 2.熟悉:定义,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后 3.掌握:流行病学、临床分期、诊断、预防 【教学内容】 1.我国艾滋病的现状、病原学、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鉴别诊断、治疗 2.艾滋病的定义,常见各系统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预后 3.艾滋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分期、诊断、预防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猩红热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预防 2.熟悉:流行病学、非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3.掌握:致病菌、典型临床表现、治疗 【教学内容】 1.猩红热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预防 2.流行病学、非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 3.典型临床表现、治疗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中的免疫学检查及其他检查 2.熟悉:流行病学、病理解剖,暴发型及轻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 并发症和后遗症,治疗,预防 3.掌握:流脑的致病菌,普通型流脑临床表现,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原治疗 【教学内容】 1.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中的免疫学检查及其他检查 2.流行病学、病理解剖,暴发型及轻型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并发 症和后遗症,治疗,预防 3.普通型流脑临床表现,流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病原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三节 伤 寒 - 258 - 【目的要求】 1.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发病机制、预后,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2.熟悉:流行病学、病理特点、临床类型、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预防 3.掌握: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一般实验室检查、抗菌治疗 【教学内容】 1.伤寒的病原学、发病机制、预后,慢性带菌者的治疗;流行病学、病理特点、临床 类型、并发症、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2.典型伤寒的临床表现、一般实验室检查、抗菌治疗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原学、发病原理、并发症与后遗症、预后 2.熟悉: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病学、病理解剖,慢性菌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 疗、预防 3.掌握:急性菌痢的致病菌及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菌痢的病原治疗,中 毒性菌痢的抢救措施 【教学内容】 1.病原学、发病原理、并发症与后遗症、预后 2.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病理解剖,慢性菌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防 3.急性菌痢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急性菌痢病原治疗,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措施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五节 霍 乱 【目的要求】 1.了解:霍乱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2.熟悉:霍乱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临床分型、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3.掌握: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尤其是第一例病人确诊极为重要)、补液疗法 【教学内容】 1.霍乱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实验室检查 2.霍乱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解剖、临床分型、并发症、实验室检查、鉴别诊 断、治疗、预防 3.典型病例临床表现、诊断(尤其是第一例病人确诊极为重要)、补液疗法【计划学时】1学时 第六节 鼠 疫 【目的要求】 - 259 - 1.了解:炭疽的病原学、发病原理 2.熟悉:炭疽的流行病学、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治疗、预防 3.掌握:炭疽的临床表现、诊断、病原治疗 【教学内容】 1.鼠疫的病原学、发病原理 2.鼠疫的流行病学、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查、治疗、预防 3.鼠疫的临床表现、诊断、病原治疗 【计划学时】1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成绩以合格与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考核形式为病例分析或闭卷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传染病学》 主编 彭文伟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兰汝春 兰汝春 杨宁江 - 260 -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Test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学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由生物化学、分析化学、 临床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逐渐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本课程是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 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进一 步从生物化学代谢和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发病机制,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监测、 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和 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之一。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学课程分成“临床生物化学”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两大结构体 系。目的和任务是:主要给予学生有关临床生物化学的理论知识,着重于阐述疾病发生的生 化机制、体液中生化组分的变化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以及生化诊断原理,包括有关方法学应用 的基本原理及其临床意义的判断,同时阐述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的检测项目,检测结果数据 与临床的联系。通过学习可使学生系统掌握人体正常代谢与异常的生物化学指标与临床检测 的意义,按循征医学合理选择相关检验指标,以实现培养医学检验专业的实用性人才--检验 师的宗旨。另外可使其具有一定的临床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一定 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胜任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常规工作、独立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培 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科学作风,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21世纪医学 检验教育的社会需求。 本大纲分三级要求:(1)掌握的内容,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和记忆,并能融合贯通,举一 反三;(2)熟悉的内容,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适当记忆;(3)了解和自学内容,要求能够理解或结合其他相关课程理解。本教学大纲可作为教师备课和讲课、学生学习、考试出题及检查 教学质量的依据。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与 PBL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部分内容采取板书教学,提高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教学中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当 - 261 - 介绍与本学科领域相关的新热点和新问题,部分内容可采用外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 语水平。 实验课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以组为单位,每次实验课之前每组个人轮流准备实验,配 制试剂,准备实验。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教学安排,按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和难度综合安 排,参照自编的实验讲义内容将实验教学内容界定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 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最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并提高 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这个层次实验实验讲义给出 进行研究性实验的框架,给出选题范围和方向,具体的实验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已做过的 实验及查阅有关文献拟定,并独立完成实验。通过研究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 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绪论 1 1 第二章 临床生物化学实验室基本技术 5 4 9 第三章 血浆蛋白质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6 8 14 谢紊乱 第四章 糖代谢紊乱 4 4 8 第五章 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 6 4 10 第六章 诊断酶学 8 4 12 第七章 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 2 2 第八章 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 8 4 12 第九章 肝胆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4 4 8 第十章 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4 4 8 第十一章 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检验 4 4 8 第十二章 胃肠胰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2 2 第十三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 6 4 10 第十四章 红细胞代谢紊乱 自学 第十五章 内分泌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6 4 10 第十六章 神经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自学 第十七章 妊娠的临床生物化学 自学 第十八章 体液肿瘤标志物检验 2 2 第十九章 自由基与临床疾病 自学 第二十章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2 2 - 262 - 综合实验及病例讨论 8 8 自主设计实验 4 4 合 计 70 60 13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基本技术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二 血清蛋白测定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三 蛋白电泳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四 血清葡萄糖测定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五 血清脂类测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六 血清酶测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七 电解质的测定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八 肝功能实验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九 肾功能实验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 心肌标志物的测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一 钙磷镁的测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二 内分泌功能实验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三 综合实验及病例讨论 必做 综合性 8 实验十四 自主设计性实验 必做 设计性 4 合 计 60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历史、现状及面临的任务 2.熟悉:临床生化在检验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临床生化的领域和性质;检验医学专 业的任务及培养目标 3.掌握: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临床生物化学的领域 2.临床生物化学发展史 3.临床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临床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作用 【计划学时】1学时 - 263 - 【目的要求】 1.了解:电化学分析技术、层析技术;标本的生理因素、饮食及药物的影响因素 2.熟悉:抗凝剂应用原理及方法,纯水的制备方法及检查,自动化分析仪技术 3.掌握:光谱分析技术及定量、离心技术、电泳技术;血液、尿液、脑脊液标本的采 集,玻璃仪器使用 【教学内容】 1.实验室室基本知识:清洁液的配制及使用;实验用水;常用玻璃仪器使用、洗涤 2.常用标本采集与处理:血液、尿液、脑脊液等 3.常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分光光度计及计算方法;电泳原理;离心机的使用、生化 分析仪;层析法实验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氨基酸代谢及实验室检查 2.熟悉:血浆蛋白质功能及分类,血清蛋白测定方法;痛风病生化机理及其检测方法 3.掌握:血浆蛋白质实验室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血浆蛋白电泳图谱分析 【教学内容】 1.体液蛋白质及代谢紊乱 2.氨基酸代谢紊乱 3.核苷酸代谢紊乱 4.蛋白质实验室检验 5.病例分析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低血糖,糖代谢的先天异常 2.熟悉:血糖的调节机制,糖测定影响因素 3.掌握: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血糖及调节机制 2.低血糖症分类及病因,糖代谢的先天异常的概念 3.糖尿病的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临床意义 4.病例分析 【计划学时】4学时 - 264 -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浆脂蛋白、脂蛋白受体、载脂蛋白的代谢, 脂蛋白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2.熟悉:高脂血症分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血脂异常的防治 3.掌握:血脂和血浆脂蛋白概念、分类;标本采集;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方 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血浆脂蛋白结构与受体 2.脂蛋白代谢 3.脂蛋白代谢紊乱 4.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5.高脂蛋白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6.脂蛋白和脂质测定方法学及其评价 7.病例分析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同工酶检测技术,血清酶活性测定的标准化及条件的优化 2.熟悉:酶活性测定的动力学基础及测定原理 3.掌握:酶、酶活性、酶活性单位、同工酶概念,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计算,临床常 用血清酶及同工酶的测定方法和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概述(酶的组成、作用机制、分类) 2.酶促反应动力学 3.血清酶(血清酶分类、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 4.酶活性浓度测定技术 5.同工酶及其亚型的测定 6.临床常规酶类测定(CK、LD、ALT、AST、ALP、AMY、ACP) 7.病例分析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 2.熟悉:人体微量元素种类、代谢特点及功能;有害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3.掌握:维生素生理功用、代谢特点及临床意义;铁、铜、锌的生理作用、检测方法 及与疾病的关系 - 265 - 【教学内容】 1.重要微量元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2.维生素的代谢、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3.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检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正常代谢与调节,血气分析的基本理论 2.熟悉:电解质代谢紊乱及典型病例分析,血气分析仪结构及pH、PCO、PO测定原理 22 3.掌握:钾、钠、氯、铁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血气分析的指标及临床意义,标本采 集及注意事项,酸碱失衡的分类及判断 【教学内容】 1.体液平衡 2.体液平衡紊乱(水、钠、钾) 3.体液钠、钾、氯测定和方法学评价 4.血气分析(原理及仪器结构、分析方法、质控) 5.酸碱平衡紊乱(诊断指标、平衡紊乱) 6.酸碱平衡紊乱典型病例检验结果分析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肝细胞损伤时的生物化学机制;肝功能检查指标的选择 2.熟悉:胆红素、胆汁酸的代谢过程及异常,黄疸的发生机制、分类及实验室鉴别 3.掌握:胆红素、胆汁酸和常用酶在肝胆疾病实验室检查中的测定原理、方法及临床 意义;肝硬化及肝癌的临床生物化学检测 【教学内容】 1.肝脏的生物转化功能 2.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血清胆汁酸测定方法及临床意义 3.胆红素代谢与黄疸 4.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5.肝胆疾病的肝功能实验室检查 6.肝功能检验项目选择原则与评价 7.病例分析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 266 - 1.了解:肾脏的结构和生理功能,肾功能试验的方法学评价 2.熟悉: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早期肾功能损伤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肾小球及肾 小管功能的检查 3.掌握:常用肾脏功能的生物化学诊断、实验室测定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2.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室检查 3.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测定方法和评价 4.常见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5.病例分析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脏生理解剖特点;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生物化学改变 2.熟悉:危险因子的概念,CK及其同工酶的应用,心肌肌钙蛋白的组成,心肌梗死的 代谢异常,冠心病的生物化学危险因素,心脏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原则 3.掌握:重要的冠心病危险因子,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及其其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心脏生理解剖 2.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 3.急性心肌损伤生物化学标志物 4.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胃肠胰病理生理 2.熟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及促胰液素的作用,卓艾综合征 3.掌握: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方法及AMS测定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概述 2.胃肠胰病理生理 3.胃肠胰疾病的生物化学检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的组成与骨代谢 - 267 - 2.熟悉:镁代谢异常;成骨机制;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化改变,骨代谢调节激素的实 验室检查 3.掌握:钙磷代谢及调节,激素与骨质疏松症关系,钙、磷、镁的测定方法及临床意 义;骨代谢异常的生化改变和标志物 【教学内容】 1.钙磷镁代谢及其调节 2.钙磷镁代谢紊乱 3.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4.骨代谢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及检验 【计划学时】6学时 【自学内容】 1.红细胞代谢特点 2.血红蛋白代谢紊乱 3.溶血机制 4.自由基与红细胞老化 5.红细胞代谢异常的检测 【目的要求】 1.了解:激素的结构、生理功能及其代谢调节 2.熟悉:体内激素三轴的相互关系,动态功能试验及异源/位性激素的概念,17-羟、 17-酮、儿茶酚胺的检测方法 3.掌握:激素的概念及分类、作用机制,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内分泌疾病的生化指 标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内分泌系统功能及调节 2.内分泌功能紊乱的生物化学检验方法及评价 3.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4.甲状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5.肾上腺功能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6.性激素紊乱的临床生物化学 【计划学时】6学时 【自学内容】 1.神经、精神疾病的生化基础 2.中枢神经递质的的化学变化 - 268 - 3.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生化诊断 【自学内容】 1.正常妊娠 2.妊娠及围生期相关疾病的临床生物化学诊断 3.妊娠及围生期相关疾病的实验室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肿瘤标志物的分类,常用肿瘤标志物的生化特征 2.熟悉:肿瘤的发生,其他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和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常用方法 3.掌握:肿瘤标志物的概念;AFP和CEA,PSA和AFU,CA125和CA50,癌基因和抑癌 基因等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意义 【教学内容】 1.肿瘤标志物分类、临床应用 2.酶类肿瘤标志物 3.激素类肿瘤标志物 4.胚胎抗原 5.特殊蛋白类肿瘤标志物 6.糖蛋白类抗原 7.血中癌基因蛋白 8.其他肿瘤标志物 9.临床应用的几个问题 【计划学时】2学时 【自学内容】 1.自由基基础知识 2.自由基的生物学 3.自由基的损伤作用及机体防御 4.自由基的相关疾病 【目的要求】 1.了解:血药浓度测定的常用方法 2.熟悉:药代动力学基础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的关系 3.掌握: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概念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药代动力学基础及有关参数的应用 - 269 - 2.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 3.药物浓度测定的常用方法 4.血药浓度监测的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试剂分类及贮存规则;实验用水 2.熟悉:生化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方法;清洁液的配制 3.掌握:常用玻璃器皿的正确使用和清洗方法,试剂配制 【实验讲授】 1.实验用玻璃仪器的清洗、使用和校正,加样器的使用和校正 2.试管、吸管的正确使用和校正 3.微量移液器的正确使用、清洗和校正 4.水浴箱、离心机、电子天平、分光光度计及pH计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5.清洁液的配制原理 6.不同纯度实验用水(江水、自来水、反渗水及超纯水)的质量检查 7.常用试剂分类、贮存及配制规则 【实验方法】 1.重铬酸钾清洁液的配制 2.试管、吸管等玻璃仪器的清洗、使用 3.电导仪检测实验用水(自来水、反渗水及超纯水) 4.分光光度计、离心机使用 5.pH计的使用与维护 6.微量移液器的正确使用 7.参观生检准备室、蒸馏水、反渗水及超纯水的制备设备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浆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2.熟悉:试剂配制,影响因素、注意事项 3.掌握: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的测定方法原理、方法及计算 【实验讲授】 1.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原理、方法及计算 2.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原理、方法及计算 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原理、方法 - 270 - 【实验方法】 1.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 2.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白蛋白 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蛋白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电泳支持介质、分类 2.熟悉:SDS-PAG测定原理、方法、影响因素、注意事项 3.掌握:血清蛋白电泳的测定原理、方法、影响因素、注意事项;磺基水杨酸比浊法 测CSF的蛋白 【实验讲授】 1.巴比妥缓冲液配制 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操作方法、影响因素、注意事项 3.磺基水杨酸比浊法测CSF的蛋白原理、方法 4.垂直板电泳测蛋白质分子量原理、方法 【实验方法】 1.巴比妥缓冲液配制(1份/组) 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3.磺基水杨酸比浊法测CSF的蛋白 4.垂直板电泳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试剂的配制、方法学评价和注意事项 2.熟悉:邻甲苯胺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原理、方法 3.掌握: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原理、方法 【实验讲授】 1.O-T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2.GOD法测定血清葡萄糖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3.速率法参数计算 4.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原理、使用及维护 【实验方法】 1.O-T法测定血清葡萄糖 2.GOD法测定血清葡萄糖 3.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 - 271 -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清外观分析 2.熟悉:硫磷铁法测血清总胆固醇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的 优点,一定浓度的PAGE配制方法 3.掌握: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原理、方法、注意事项;聚丙烯酰胺凝胶 电泳法的原理 【实验讲授】 1.血清外观分析 2.半自动生公分析仪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3.硫磷铁法测血清总胆固醇 4.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血清外观分析 2.硫磷铁法测血清总胆固醇 3.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4.血清脂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清ALT、AST测定注意事项 2.熟悉:赖氏法测定血清ALT及AST 3.掌握: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ALT、AST;ALT、AST标准曲线的制备;碘-淀粉比色法 测定血清AMS 【实验讲授】 1.赖氏法测定血清ALT及AST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2.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3.标准曲线的制备 4.碘-淀粉比色法测定血清淀粉酶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赖氏法测定血清ALT、AST标准曲线的制备 2.赖氏法测定血清ALT、AST 3.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ALT 4.碘-淀粉比色法测定血清淀粉酶 【计划学时】4学时 - 272 - 【实验目的】 1.了解:离子选择电极法测电解质的原理及各种电极的结构特点 2.熟悉:电解质分析仪的基本结构 3.掌握:电解质分析仪的基本操作和仪器保养;测电解质血气标本的采集;酸碱滴定 -法测HCO 3 【实验讲授】 1.测电解质血气标本的采集 2.电解质分析仪的基本结构、原理、操作 3.ISE法测定血清K、Na、Cl 、iCa、pH 4.硫氰酸汞比色法测定血清氯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5.酸碱滴定法测HCO-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标准酸、碱溶液校正 3 【实验方法】 1.ISE法测定血清及尿液的K、Na、Cl 、iCa、pH 2.硫氰酸汞比色法测定血清氯 -3.酸碱滴定法测HCO 3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清胆红素测定方法 2.熟悉:血清ALP测定注意事项 3.掌握:速率法测定血清ALP参数计算,ALP标准曲线的制备;血清胆红素测定的注意事项 【实验讲授】 1.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2.血清结合胆红素测定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3.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血清ALP标准曲线的制备 4.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血清ALP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5.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ALP 【实验方法】 1.改良J-G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2.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3.磷酸苯二钠比色法测定血清ALP 4.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ALP 【计划学时】4学时 - 273 - 【实验目的】 1.了解:尿素、肌酐、尿酸测定方法 2.熟悉:酶偶联法测定血清尿酸;内生肌酐清除率计算 3.掌握:速率法、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原理、注意事项;去蛋白碱性苦味酸法 测定血清肌酐原理、注意事项;无蛋白滤液的制备 【实验讲授】 1.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2.速率法测血尿素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3.去蛋白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4.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 5.酶偶联法测定血清尿酸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二乙酰一肟法测定血清尿素 2.速率法测血尿素 3.去蛋白碱性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 4.酶偶联法测定血清尿酸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化学发光仪原理 2.熟悉: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测定方法 3.掌握:连续监测法测定LD、CK活性原理、注意事项 【实验讲授】 1.连续监测法测定LD总活性(L-P反应法)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2.琼脂糖电泳法测定LD同工酶原理、方法、注意事项 3.CK-MB测定 3.化学发光仪测定心肌肌钙蛋白原理 【实验方法】 1.连续监测法测定LD总活性(L-P反应法) 2.琼脂糖电泳法测定LD同工酶 3.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 4.化学发光仪使用(示教)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钙、磷、镁测定方法 - 274 - 2.熟悉:影响血清钙、磷、镁测定的因素,血清磷、镁测定 3.掌握:血清钙测定原理、方法、注意事项,总钙与离子钙的关系 【实验讲授】 1.邻甲酚酞络合法测定血清钙的原理、测定方法、注意事项 2.钼酸紫外法测定血清磷的原理、测定方法、注意事项 3.甲基麝香草酚蓝法测定血清镁原理、测定方法、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邻甲酚酞络合法测定血清钙 2.钼酸紫外法测定血清磷 3.甲基麝香草酚蓝法测定血清镁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激素检测方法 2.熟悉:尿17-酮类固醇、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原理、注意事项 3.掌握:内分泌激素测定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实验讲授】 1.尿液标本采集与处理 2.17-OHCS测定原理、方法 3.17-KS测定原理、方法 【实验方法】 1.17-OHCS测定 2.17-KS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室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2.熟悉:实验室检查组合项目的临床应用,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3.掌握:利用临床病例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诊疗意见及进一步 实验检查方案 【实验要求】 1.每5~7人组成一个小组,根据病例,查找资料,综合分析,提出诊断疗意见和实验,各组进行讨论最少三次。最后每组选派1名代表作为正方用POWERPOINT主讲; 同时其他组作为辩方必须提出不同意见或反驳,正方组其它同学可补充,正方组同学一人 只能回答一次,避免个别同学的不积极参与,如回答不好或准备不充分,全组要扣分 2.对所设计的实验,进行具体的实验准备,包括所需试剂的配置、所需实验材料、所需 - 275 - 仪器设备及器具 3.提前一个月提交实验设计报告,由老师和学生组成评议小组,共同对所提交的实验方案进行合理性、创新性评价 4.对可行的实验,创造条件,课题小组进行实验,并给出实验结果 【结果评定】 1.请临床专家组教授解答疑难、归纳总结 2.评议小组根据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实验结果、说明问题等进行评议,给出综合成绩 3.最后本课程主讲教师进行讲评,各组排出名次 【计划学时】8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课题设计原则 2.熟悉:实验设计基本思想和原理 3.掌握:实验设计基本步骤 【实验讲授】 下列实验任选2~3项,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课题 1.糖尿病的生化及遗传检测分析(小鼠糖尿病模型制备及糖耐量试验) 2.大鼠心肌细胞受损模型及相关酶活力测定 3.牛奶、黄豆、绿豆、红豆中的蛋白、氨基酸的提取及测定 4.ApoB及其抗体制备 5.血清γ球蛋白的提取及鉴定 6.小鼠酒精性肝硬化模型制备及鉴定 7.动物肾功能不全模型的制备及相关实验项目的检验 8.血液、水果、蔬菜维生素类提取与测定 9.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10.外周血白细胞 DNA的提取与鉴定 11.麦芽中酶类提取与签定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为四个部分,理论部分为笔试形式, 闭卷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 况;病例讨论部分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核学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综合分 析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实验部分为操作形式考核,占总成绩的 20%,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第四部分为创新自主设计实验,占总成绩的10%,主要 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初级科研设计能力,为今后毕业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 276 - 七、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临床生物化学检验》 主编 周 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 主编 李 艳 3.《临床检验生物化学》 主编 涂植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生物化学检验一基础与临床》 主编 李 艳 人民卫生出版社 5.《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版 李 艳李 艳 李 艳 - 277 - Clinical Laboratory Medicine 21世纪以来,作为整体临床检验医学之一的《临床检验基础学》课程,正面临着迅速调 整、改革和提高阶段。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检验学也有较大进展。所以讲授中 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的学科水平。一方面是以自动化、信 息化为特征的仪器检验,一方面是传统手工检验方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本课程的 主要任务和难点。同时按照高等医学教育的要求,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 业道德,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教学中要高标准、 严要求,课堂教学应体现起点高、内容新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理论和实验课穿插安排,理 论讲授采用大班上课,实验课分组进行及集体医院综合见习:通过实验课教学加强学生对理 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动手操作的技能,课后开放实验室。部分实验要求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医院综合见习,使学生增加实际工 作体验。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部分教学内容的自学,以培养 学生的自学能力。辅导时应以启发诱导方式解答疑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根据 学生水平,对学习困难者分析原因、重点辅导,对学有余力者适当介绍课外参考资料。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标本制备 4 4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12 20 32 第三章 血细胞分析仪检验 4 4 8 第四章 尿液标本采集及处理 2 2 - 278 - 第五章 尿液一般检验 10 8 18 第六章 粪便检验 4 2 6 第七章 体液检查 12 10 22 第八章 细胞病理学检验 8 4 12 自主设计性实验 6 6 合 计 56 54 11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采血、推片、染色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二 红细胞计数、Hb 测定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三 网织红、嗜酸细胞计数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四 白细胞检验、血小板计数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五 血细胞分析仪参数测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六 血站见习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七 尿液的理学及化学检查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八 尿液沉渣检查、HCG检查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九 便常规、隐血试验、精液检验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 阴道分泌物、前列腺液检查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十一 医院见习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二 脑脊液、浆膜腔积液检查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十三 脱落细胞检查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四 自主设计性实验 必做 设计性 6 合 计 54 【目的要求】 1.熟悉:抗凝剂的选择、血液标本的保存与处理 2.掌握:血液标本采集 【教学内容】 1.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的选择及不同方法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根据不同检验项目和内容选择不同的血液抗凝剂 3.血液标本的预处理和保存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 279 -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血型系统 2.熟悉:红细胞平均值、网织红细胞计数、嗜碱点彩红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 Rh血型系统、白细胞分类(群)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检测原理 3.掌握:外周血液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血涂片制备与染色、红细胞形态、白细胞形态、 血小板形态)、红细胞检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沉降率 测定)、白细胞检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检验、ABO血型系统、交叉配血 【教学内容】 1.血涂片的制备方法和染色原理 2.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形态极其临床意义 3.血细胞计数和计数误差、血红蛋白测定原理、质量考核、方法学评价和临床意义 4.网织红细胞形态、计数方法和临床意义 5.血细胞比容测定、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及其诊断价值 6.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因素、质量考核、方法学评价和临床评价 【计划学时】1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细胞分析仪性能评价、工作流程,血细胞散点图及临床应用 2.熟悉:白细胞分类(群)计数原理、血红蛋白检测原理、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参数、血 细胞分析仪全面质量控制 3.掌握:血细胞计数原理,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参数、血细胞直方图及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血细胞分析仪的检验原理 2.血细胞分析仪检验参数(特别是RDW、MPV、RMI)及临床应用 3.血细胞直方图及临床应用 4.血细胞分析仪的性能评价与全面质量控制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容器准备、尿液标本的采集及运送 2.熟悉:尿液标本的种类、尿液标本的保存、处理 【教学内容】 1.获取高质量、无认为干扰尿液标本是提供可靠信息的前提 2.尿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的质量控制 - 280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尿α-微球蛋白、肌红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尿酶、脂肪尿和乳糜尿、1 苯丙酮酸、卟啉、尿沉渣染色法、其他沉渣成分、尿沉渣检验标准化、流式细胞术尿沉渣 分析仪、影像式尿沉渣分析仪 2.熟悉:尿量、颜色和透明度、气味、比重、尿渗量、酸碱度、尿沉渣检验的质量控 制、干化学尿液分析仪检验的临床应用、干化学尿液分析仪质量控制 3.掌握: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和尿胆素、血红蛋白、微量清蛋白、 β-微球蛋白、本周蛋白测定、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尿沉渣直接涂片法、定量计数2 法、细胞、管型、结晶的形态、干化学尿液分析仪分析原理、干化学尿液分析仪试剂带检 验原理 【教学内容】 1.蛋白尿、血尿、糖尿的基本概念 2.尿液理学、化学检验及显微镜检验的规范化检测技术 3.尿液理学和化学检验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 4.尿液理学和化学检验的临床意义以及结果异常的综合分析 5.尿液沉渣直接涂片检查法和沉渣定量计数法 6.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的形态鉴别以及临床意义 7.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验的干扰因素及质量控制 【计划学时】10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粪便化学检验(胆色素、脂肪)、粪便显微镜检验 2.熟悉:粪便标本采集与处理、病原生物、结晶的显微镜检验 3.掌握:粪便理学检验(量、性状、颜色、气味、寄生虫与结石)、隐血试验、细胞检验、粪便检验的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 1.粪便的性状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2.显微镜检验的有形成分及其临床意义 3.隐血试验的原理、方法学评价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一节 脑脊液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脑脊液髓鞘碱性蛋白测定、酶学检测 - 281 - 2.熟悉:脑脊液检查的质量控制、病原生物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 3.掌握:脑脊液理学检验(颜色与透明度、薄膜与凝块、比重)、化学与免疫学检验(蛋 白质、葡萄糖、氯化物、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显微镜检验(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细胞学检查) 【教学内容】 1.脑脊液颜色变化以及脑脊液新鲜出血与陈旧性出血的鉴别 2.脑脊液蛋白质、葡萄糖和氯化物检验方法和方法学评价以及临床意义 3.脑脊液计数和分类方法的方法学评价与临床意义 4.脑脊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5.常见脑和脑膜疾病脑脊液检验的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浆膜腔积液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与处理、肿瘤标志物 2.熟悉:浆膜腔积液病原学检查、脂类、酶学检查、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3.掌握: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量、颜色与透明度、凝块、比重)、常用化学检查(蛋 白质、葡萄糖)、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计数) 【教学内容】 1.渗出液、 漏出液形成的机制 2.浆膜腔积液理学检验及报告形式 3.浆膜腔积液常用化学与免疫学检验的临床意义 4.浆膜腔积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5.各种类型浆膜腔积液的鉴别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三节 关节腔积液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与处理 2.熟悉:关节腔积液病原生物学检查、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3.掌握:关节腔积液理学检查(颜色与透明度、粘稠度、凝块)、常用化学与免疫学检验(蛋白质、葡萄糖、乳酸、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尿酸)、显微镜检查(细胞计数、细胞分类计数、结晶、细胞学检验) 【教学内容】 1.关节腔积液的理学、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2.关节腔积液检验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四节 精液检验 - 282 - 【目的要求】 1.了解:计算机辅助精液分析、精液微生物检查、精液常用的化学与免疫学检验(精浆乳酸脱氢酶同功酶X、精浆α-葡萄糖苷酶、精浆酸性磷酸酶、精子顶体酶、精浆锌) 2.熟悉:精液常用的化学与免疫学检验(精浆果糖、抗精子抗体) 3.掌握:精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精液理学检验(量、颜色与透明度、粘稠度与液化 时间、酸碱度)、精液显微镜检验(精子活动率和活动力、精子形态、细胞、精子计数、精 子低渗肿胀试验)、精液检查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精液标本的采集以及注意事项 2.精液理学检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精液显微镜检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精液检验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五节 前列腺液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方法 2.熟悉: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前列腺液理学检验(量、颜色和粘稠度、酸碱度) 3.掌握:前列腺液显微镜检验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前列腺液检验的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 1.前列腺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2.前列腺液显微镜检验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 3.前列腺液的质量控制 【计划学时】1学时 第六节 阴道分泌物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与处理 2.熟悉:阴道分泌物的颜色与性状 3.掌握:阴道清洁度、阴道毛滴虫、细菌、真菌检查,阴道分泌物检验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 1.常见病理阴道分泌物颜色与形状变化以及临床意义 2.常见阴道炎的引导分泌物的改变以及病原生物学检查 3.常见阴道炎病原体形态学特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七节 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采集与处理 - 283 - 2.熟悉: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理学检查、化学检查、显微镜检查、质量控制、临 床应用 【教学内容】 1.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理学、显微镜检查的临床意义 2.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液检验的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八节 羊水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与处理、化学与免疫学检验(胆碱酯酶、磷脂酰胆碱与鞘磷脂、肌酐、睾酮、雌三醇、胆红素、葡萄糖、淀粉酶、反三碘甲状腺氨酸) 、病原生物学检查 2.熟悉:理学检查(量、颜色与透明度羊水泡沫试验)、甲胎蛋白、显微镜检查(羊水 脂肪细胞计数、羊水快速贴壁细胞检查)、质量控制、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羊水颜色和透明度的变化与意义 2.羊水泡沫试验的方法学评价与质量控制 3.胎儿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以及临床意义 4.TORCH感染的检验指标 5.胎儿发育异常的评价指标以及意义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标本采集、脱落细胞学检验应用评价、阴道脱落细胞、肺部脱落细胞、浆膜 腔积液脱落细胞、食管脱落细胞、尿液脱落细胞、细针吸取细胞的标本采集方法 2.熟悉:涂片制备、染色目的与原理、常用染色方法、诊断方法、检验原则、质量控 制、各种标本处理、阴道细胞学检查报告方式、食管脱落细胞学与食管癌、淋巴结细针吸 细胞学、乳腺针吸细胞学 3.掌握:正常脱落细胞形态、炎症增生脱落细胞形态、肿瘤脱落细胞形态、阴道脱落 细胞学与宫颈癌、肺部脱落细胞学与肺癌、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学与恶性间皮瘤、尿液脱 落细胞学与移行细胞癌 【教学内容】 1.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和拄状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2.炎症增生的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 3.肿瘤脱落细胞形态特点 4.细胞学标本采集方法、涂片制备方法以及常用染色方法 【计划学时】8学时 - 284 - 【实验目的】 1.了解:了解不同部位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熟悉:常用染液的配制、推片的判定标准 3.掌握:毛细血管采血法(collection of capillary blood)、血涂片的制备以及染色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采血:手指采血后直接在距载玻片一端1cm处用洁净玻片蘸1滴血 2.推片:左手平执载玻片,右手持推片从后方或前方接近血滴,使血液沿推片边缘展 开,血涂片应呈舌状,头、体、尾三部分,且清晰可见 3.干燥:推好血涂片在空气中晃动,使其迅速干燥。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 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4.染色:待血涂片干透后,行瑞氏染色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Hb测定的其他方法以及常用红细胞稀释液的种类 2.熟悉:牛鲍计数板的结构以及体积换算方法 3.掌握:显微镜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 方法以及相应的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红细胞计数:加稀释液?加血?充池?计数?计算 2.Hb测定(HiCN标准液比色法):标准曲线绘制和K值计算?标本的血红蛋白转化后测定标本的吸光度(A) ?通过标准曲线查出待测样本的血红蛋白浓度或用K值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 285 - 1.了解:其他几种常用嗜酸细胞计数稀释液以及评价 2.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手工计数方法染液的组成 3.掌握: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手工计数方法、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以及相应检 测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试管法和玻片法检测网织红细胞 2.检测网织红细胞的方法学评价 3.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原理和不同稀释液的比较 4.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学评价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原理 2.熟悉: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血细胞分析仪分类计数白细胞的原理、分析血细 胞分析仪分类计数白细胞结果和直方图变化 3.掌握:显微镜白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的方法及显微镜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各种白细胞的正常形态、血小板的显微镜目视计数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白细胞计数:加稀释液?吸取血液?混匀?充池?计数?计算 2.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涂片?染色?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油镜观 察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并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率 3.血小板计数:方法同白细胞计数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原理 2.熟悉:熟悉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白细胞、红细胞的原理 3.掌握:电阻型血液分析仪的操作方法、结果分析与报告 - 286 -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准备 2.仪器准备 3.质控标本测定 4.血液标本测定 5.结果分析与判断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站的构成、运作以及管理模式 2.熟悉:血制品制作流程 3.掌握:血浆蛋白制品的临床应用 【实验讲授】 1.血站的性质以及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2.关于血液采集、制备、供应计划,保障临床安全、及时用血原则的制定 3.成分血的制备流程 4.脐带血等特殊血液成分的采集、制备、保存以及管理 【实验方法】 分组见习,血站老师带教并讲解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干化学分析仪的构成、测定原理 2.熟悉:常用干化学试带模块的化学组成、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掌握:定性检测尿蛋白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班氏(Benidict)法尿 葡萄糖定性的方法、改良Ehrlich 法尿胆原定性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尿液外观检查(颜色和透明度,判断尿液外观是否正常)、尿量、pH、SG - 287 - 2.加热乙酸法检测尿蛋白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及质量控制 3.葡萄糖定性的班氏(Benidict)法 4.改良Rothera法尿酮体定性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尿胆红素定性测定的Harrison法 6.改良Ehrlich法尿胆原定性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 尿沉渣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熟悉:抗人β-hCG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测定的原理 3.掌握:尿沉渣非染色法显微镜检查的内容和方法、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金 标抗体检查法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尿沉渣的制备 2.尿沉渣的种类及特点 3.不同种类的沉渣检查的方法 4.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试带法的结果分析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大便潜血仪的工作流程以及优点、精液分析仪的原理 2.熟悉:隐血试验的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的原理、影响精子活动的因素 3.掌握:粪便理学检查、显微镜检查、OBT试验的方法及其评价以及精子活力测定、计数、形态检查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用肉眼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以及有无寄生虫和异物等 2.将粪便与生理盐水混合制成涂片,显微镜下观察其成分变化 3.OBT试验:挑取标本?加试剂?判断结果 - 288 - 4.精子活动率和活动力的检查原理、方法,判断活动力和活动率的标准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培养法、免疫荧光法以及PCR扩增技术 2.熟悉:阴道滴虫、霉菌、淋病双球菌、梅毒、苍白螺旋体的形态 3.掌握:阴道分泌物湿片以及染色涂片检查、阴道分泌物清洁度结果判断、前列腺液 理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的方法及内容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阴道分泌物进行检检查,以观察其颜色和pH变化 2.湿片检查:取阴道分泌物制成湿涂片?低倍镜观察?高倍镜检查?判断阴道清洁度 3.染色涂片检查:取阴道分泌物涂片,自然干燥后,行革兰染色,显微镜下检查有无 致病菌,判断阴道分泌物清洁度 4.将新鲜前列腺液l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高倍镜下观察10个视野内的卵磷脂小体、前列腺颗粒细胞、淀粉样小体,白细胞、红细胞、精子、上皮细胞、结石、滴虫等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医院检验科的构成、运作以及管理模式 2.熟悉:医院检验科的日工作流程以及大型仪器和设备 3.掌握:医院检验科所能开展的常规检验项目 【实验讲授】 1.检验科室质量管理规范 2.检验各科室的常规工作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3.常用大型检验仪器设备的操作以及相应的质量控制 4.检验工作人员与临床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实验方法】 分组见习,由医院检验科老师带教并讲解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的三级检查项目 - 289 - 2.熟悉: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中常见病原体的形态染色特点 3.掌握: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理学检查以及显微镜检查的内容、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肉眼观察脑脊液颜色变化,透明度变化、凝块或薄膜,浆膜腔积液的外观变化 2.脑脊液与浆膜腔积液细胞计数以及分类计数 3.脑脊液蛋白质定性试验(潘迪试验) 4.浆膜腔液粘蛋白定性(李凡他试验)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脱落细胞检查的各种常用染色方法以及染液的配制 2.熟悉:阴道正常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良性病变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 3.掌握:恶性病变脱落细胞的形态特点、淋巴结(炎症、淋巴瘤)、乳腺癌及胰腺癌针吸细胞形态特点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观察阴道正常脱落细胞及不同卵巢功能时脱落上皮的涂片 2.观察肺部良性病变、不同类型原发性肺癌脱落细胞的涂片 3.观察良性及恶性浆膜腔病变脱落细胞的涂片 4.观察淋巴结(炎症、淋巴瘤)、乳腺癌及胰腺癌针吸细胞的涂片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实验讲授】 以老师指导为主要形式 【实验方法】 自行设计临床检验相关内容实验 【计划学时】6学时 - 290 -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考前督促学生全面复习和消化所学内容。考 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成绩占70%,试题应多样化,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 实验考核成绩占3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掌握情况,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以及创新等综合情况考评。考核过程中严格执行考试制度,杜绝作弊,严格评分标准。 1.《临床检验基础》 主编 熊立凡 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指导》 主编 丁 磊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临床基础检验学》 主编 许文荣 高等教育出版社 4.《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版 侯毅鞠 袁忠海 李 艳 - 291 -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Microorganism Laboratory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学是检验医学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是从事检出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和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门医学专业和应用学科,它综合了临床医学、病原 生物学和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感染性疾病进行 迅速、准确地诊断,密切结合临床提出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防止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和医院 内感染的发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熟 悉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在今后工作中既能适应一般临床常规检验工作,又具 有一定的创新工作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科)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 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化教学、实习、自学、电教片等多种灵活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0.5 0.5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2.5 2.5 第二章 细菌的生理与遗传变异 3 3 第三章 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 4 6 10 第四章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2 2 4 第五章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0.5 0.5 第六章 革兰阳性球菌 2.5 4 6.5 第七章 革兰阴性球菌 1 2 3 - 292 - 第八章 肠杆菌科 5 8 13 第九章 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1 2 3 第十章 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2 2 第十一章 弧菌科 1 1 第十二章 弯曲菌与螺杆菌 1 1 第十三章 需氧革兰阳性杆菌 2 2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 1 1 第十五章 分枝杆菌属 2 2 4 第十六章 放线菌与诺卡菌属 0.5 0.5 第十七章 厌氧菌 2.5 4 6.5 第十八章 螺旋体 1 1 第十九章 支原体 1 1 第二十章 衣原体 1 1 第二十一章 立克次体 1 1 第二十二章 真菌学总论 1 2 3 第二十三章 浅部感染真菌 0.5 0.5 第二十四章 深部感染真菌 0.5 2 2.5 第二十五章 病毒学总论 4 4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 2 2 第二十七章 肠道感染病毒 1 1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3 3 第二十九章 疱疹病毒 2 2 第三十章 黄病毒 1 1 第三十一章 反转录病毒 2 2 第三十二章 其它病毒、朊粒 1 1 第三十三章 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 2 2 第三十四章 细菌耐药性检测 1 1 第三十五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1 12 13 操作考试 4 4 合 计 64 46 11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二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必做 验证性 4 - 293 - 实验三 药物敏感试验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四 病原性球菌鉴定 必做 综合性 6 实验五 肠道杆菌鉴定 必做 综合性 8 实验六 非发酵菌鉴定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七 厌氧菌鉴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八 分枝杆菌抗酸染色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九 真菌鉴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十 临床血液标本检验 必做 设计性 4 实验十一 临床尿液标本检验 必做 设计性 2 实验十二 粪便标本检验 必做 设计性 2 实验十三 痰、脓汁标本检验 必做 设计性 4 合 计 46 【目的要求】 1.了解:感染性疾病和临床微生物学现状、发展、展望 2.熟悉:临床微生物学的性质、任务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 3.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与医学微生物学的定义 【教学内容】 1.微生物定义、分类(三大类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种类)和分布;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医学微生物学范畴、研究对象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新进展 3.临床微生物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检验专业中的地位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胞膜及胞质内与医学有关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2.熟悉:细菌L型的概念、形态、培养和致病特点 3.掌握:G +-菌与G菌细胞壁的异同点;细菌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细菌、中介体、质粒及细菌特殊结构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大小、形态与排列:细菌的基本形态,细菌的不规则形态(衰退型) 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成分,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及意义;细 菌L型的概念、生物学特性及临床意义;细胞膜与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核糖体、质粒等)的组成与功能 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的定义、功能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 294 - 【计划学时】2.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染色体主要性质;突变的规律及分子基础;细菌遗传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2.熟悉:细菌的化学组成、细菌的新陈代谢;细菌基因转移与重组的过程 3.掌握:细菌的物理性状、细菌合成代谢的产物;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细菌生长曲 线的概念及规律;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及相关概念 【教学内容】 1.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2.细菌的新陈代谢与能量转换:细菌的能量代谢、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及其意义,细 菌的分解代谢产物、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培养: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充足的营养、合适的温度和酸碱度、 必要的气体)、细菌生长曲线的概念及意义 4.细菌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细菌染色体、质粒、噬菌体、转座子和整合子 5.细菌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非培养检测方法及其意义 2.熟悉:细菌感染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3.掌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细菌直接涂片检查的意义、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细 菌鉴定常用培养基的用途 【教学内容】 1.临床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原则 2.细菌形态学检查:不染色标本的检查;染色标本的检查(常用染料和染色方法:革兰染色、抗酸染色、荧光染色等) 3.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培养基成分、种类、选择;细菌的分离接种技术及培养方法 4.鉴定细菌常用的生化反应 5.细菌的非培养检测方法: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监测、细菌毒素检测 6.动物实验:动物的种类、选择、接种方法、接种后观察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联合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棋盘稀释法的原理;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的选择 及方法;厌氧菌药敏试验的选择、方法及条件 2.熟悉: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抗菌药物的选择;琼脂稀释法的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 - 295 - 判断;抗生素梯度法(E试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判断 3.掌握:纸片扩散法和液体稀释法的原理、操作方法和结果观察;掌握敏感、中介、 耐药、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定义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意义;抗菌药物的选择 2.纸片扩散法:原理、方法、结果判断、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 3.稀释法:肉汤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判读、质量控制及影响 因素 4.E试验原理及应用 5.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的意义及结果分析;棋盘格法的结果判读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菌分类法的最新进展 2.熟悉:细菌分类命名的沿革及目前公认的权威分类方法 3.掌握:细菌分类法的基本概念、分类单元及命名方法 【教学内容】 1.细菌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等级 2.细菌分类的方法:生物学特性分类法、遗传学分类法 3.细菌分类命名系统:伯杰细菌分类系统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它革兰阳性球菌的形态特点及生物学意义 2.熟悉: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3.掌握:葡萄球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链球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肠球菌属 的生物学特性和鉴定 【教学内容】 1.葡萄球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2.链球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3.肠球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2.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革兰阴性菌的生物学意义 2.熟悉:奈瑟菌属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 296 - 3.掌握:奈瑟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 【教学内容】 1.奈瑟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2.卡他莫拉菌:生物学特性、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肠杆菌属、泛菌属、哈夫尼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军属和摩根军属的 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2.熟悉: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的临床意义;耶尔森菌属的 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掌握: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克雷 伯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的生物学特性、检验程序及常用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1.概述: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临床意义、共同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2.大肠埃希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3.沙门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4.志贺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5.耶尔森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6.克雷伯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7.肠杆菌属、泛菌属、哈夫尼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军属和摩根军属的临床意 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发酵革兰阴性菌的种类和特点;不动杆菌属、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军 团菌属的命名、分类和生物学性状;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及临床常见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 和鉴别诊断 2.熟悉:铜绿假单胞菌的微生物学检验和分型 3.掌握:不发酵革兰阴性菌的概念;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检测的临 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非发酵菌的种类、共同特点 2.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共同特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 检验;其它假单胞菌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 3.不动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 297 - 4.产碱杆菌属、黄杆菌属、莫拉菌属、军团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 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鲍特菌属、布鲁菌属、巴斯德菌属、弗朗西斯菌属的分类、生物学性状、检 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2.熟悉:嗜血杆菌属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3.掌握:革兰阴性杆菌的概念及所包括的菌属;嗜血杆菌属的分类、生物学性状及检 测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嗜血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2.鲍特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布鲁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4.巴斯德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5.弗朗西斯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的致病性及临床意义 2.熟悉: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3.掌握:弧菌属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的生物学性 状和鉴定 【教学内容】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2.气单胞菌属和邻单胞菌属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弯曲菌和螺杆菌属的临床意义 2.掌握: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的鉴定程序和方法 【教学内容】 1.弯曲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2.螺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查 【计划学时】1学时 - 298 - 【目的要求】 1.了解:需氧芽胞杆菌的分类 2.熟悉:炭疽芽胞杆菌、腊样芽胞杆菌临床意义;阴道加特纳菌、产单核李斯特菌、 红斑丹毒丝菌的临床意义及微生物特性 3.掌握:炭疽芽胞杆菌、腊样芽胞杆菌微生物特性及培养与鉴定要点 【教学内容】 1.炭疽芽胞杆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2.腊样芽胞杆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3.阴道加特纳菌、产单核李斯特菌、红斑丹毒丝菌:临床意义、微生物特性及微生物 学检查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它棒状杆菌的鉴定要点 2.熟悉:白喉毒素的产生及作用、白喉棒状杆菌临床意义 3.掌握:白喉棒状杆菌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鉴定要点 【教学内容】 1.白喉棒状杆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2.类白喉棒状杆菌:假白喉棒状杆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化脓棒状杆菌、溃疡棒状 杆菌、假结核棒状杆菌及溶血棒状杆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分枝杆菌的分类和临床意义;麻风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查法 2.熟悉:结核分枝杆菌和非分枝杆菌的鉴别方法 3.掌握: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微生物检查法 【教学内容】 1.结核分枝杆菌: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2.非典型分枝杆菌:光产色分枝杆菌、暗产色分枝杆菌、不产色分枝杆菌及迅速生长 分枝杆菌 3.麻风分枝杆菌: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放线菌和诺卡菌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熟悉:放线菌和诺卡菌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 - 299 - 【教学内容】 1.放线菌: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2.诺卡菌: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厌氧性细菌的种类和临床意义 2.熟悉:厌氧性细菌培养方法和检验方法;无芽胞厌氧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检查法 3.掌握:厌氧芽胞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教学内容】 1.概述:厌氧菌的概念、种类和分布、临床意义 2.厌氧菌的检验:标本采集与运送、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3.无芽胞厌氧菌:球菌、杆菌 4.梭状芽胞杆菌: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的临床意义、生 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查 【计划学时】2.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TP的体外培养法;伯氏疏螺旋体的分类和临床意义;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 旋体的临床意义和微生物学检查法 2.熟悉:螺旋体的分类;伯氏疏螺旋体的微生物学检查 3.掌握:致病性螺旋体种类;钩端螺旋体概念、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 学检查;梅毒螺旋体的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内容】 1.螺旋体的概念、分类与命名 2.钩端螺旋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伯氏疏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奋森螺旋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其微生物学 的检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穿通支原体的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熟悉:致病性支原体种类;肺炎支原体的临床意义和主要生物学特性;支原体与细 菌L型生物学性状的区别 3.掌握:肺炎支原体的检验程序、标本取材及检验方法;解脲脲原体的临床意义、主 要生物学特性、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 300 - 【教学内容】 1.支原体概念、分类与命名 2.肺炎支原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3.溶脲脲原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4.人型支原体、穿通支原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衣原体的分类法 2.熟悉: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查法 3.掌握:衣原体的概念;沙眼衣原体临床意义、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教学内容】 1.衣原体概念;分类与命名:传统的实用分类法、按分子生物学特性分类 2.沙眼衣原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鹦鹉热衣原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4.肺炎衣原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立克次体的分类;汉赛巴通体的临床意义和主要生物学特性 2.熟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贝纳柯克斯体的临床意义和主要生物 学性状;埃立克体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汉赛巴通体的微生物学检验 程序、检验方法 3.掌握:立克次体的概念、共同特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微生物学检验程序及检验方 法;恙虫病立克次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贝纳柯克斯体的微生物学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教学内容】 1.立克次体概念、分类与命名、共同特性 2.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恙虫病立克次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4.贝纳柯克斯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5.其它立克次体: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真菌命名原则 2.熟悉:常见抗真菌药物分类及抗菌谱 - 301 - 3.掌握:真菌概念、分类、生物学性状、常见致病性真菌种类、真菌检验程序及方法 【教学内容】 1.真菌的概念、分类与命名 2.真菌的形态特性:菌丝和孢子 3.真菌的培养特性:单细胞型菌落和多细胞型菌落 4.真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标本采集和检验程序;直接检查、分离培养及鉴定及药敏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糠秕马拉色菌、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及鉴定 2.熟悉:常见浅部真菌的鉴定 3.掌握:浅部真菌分类;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癣菌属的生物学特性、微生 物学检验方法及鉴定 【教学内容】 1.毛癣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表皮癣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3.小孢子癣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4.其它浅部真菌:糠秕马拉色菌、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生物学性状和微生物学检验方 法及鉴定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抗真菌药物分类及临床应用 2.熟悉:马内菲青霉孢子与荚膜组织胞浆菌孢子鉴别要点 3.掌握:深部感染真菌概念、分类、检验程序;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菌、卡氏 肺孢子菌属生物学特性、检验方法及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 1.假丝酵母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隐球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3.曲霉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4.组织胞浆菌属: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5.卡氏肺孢子菌: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6.毛霉目真菌、马内菲青霉、镰刀菌: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 302 - 1.了解:病毒分类根据与原则、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 2.熟悉: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感染快速诊断的常用方法 3.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复制周期以及病毒的遗传与变异机制;病毒标 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1.病毒的基本特性:形态结构和组成、病毒的增殖复制、遗传与变异 2.病毒分类与命名:分类根据与原则、病毒分类系统和命名 3.病毒感染的检验技术和方法:标本的采集、运送和处理;病毒的分离与鉴定;病毒 感染快速诊断的常用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它常见呼吸道病毒的种类、致病特点、微生物检验程序和方法 2.熟悉:流行性感冒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疫苗的制备及使用现状;冠状病毒和 SARS冠状病毒的形态结构、SARS冠状病毒致病性(传播规律)、SARS冠状病毒微生物学检查原则及防治原则 3.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形态结构、抗原变异特点和微生物检验的程序和方法;禽 流感病毒、副粘病毒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微生物学检验 【教学内容】 1.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2.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禽流感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4.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腮腺炎病毒 5.其它呼吸道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呼肠病毒: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新型肠道病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2.熟悉: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轮状病毒的临床意义、生物学特 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掌握:肠道病毒的分类、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各类肠道病毒的相关疾病; 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方式及特异性防治 【教学内容】 1.脊髓灰质炎病毒: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2.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 303 - 3.新型肠道病毒:肠道病毒70型、肠道病毒71型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性肝炎 2.熟悉:肝炎病毒的分类地位、基因组及临床意义 3.掌握:肝炎病毒的定义及种类;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标本采集、临床检验、结果 报告及解释 【教学内容】 1.甲型肝炎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2.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3.丙型肝炎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4.戊型肝炎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 5.其它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及输血传播病毒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类型人类疱疹病毒的分类、生物学性状 2.熟悉:各类型疱疹病毒致病性及微生物检验方法 3.掌握:疱疹病毒概念、共同特点及种类 【教学内容】 1.单纯疱疹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3.巨细胞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4.EB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5.其它疱疹病毒:人疱疹病毒6、7、8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登革病毒、森林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诊断 2.熟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微生物检验程序和方法 3.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临床意义和生物学特性 【教学内容】 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登革病毒: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3.森林脑炎病毒: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 304 -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逆转录病毒的种类及特性;人类嗜T细胞病毒的致病特点 2.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机制及所致疾病;目前常用检测抗原抗体的方法、 综合性预防措施 3.掌握: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及防 治原则 【教学内容】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人类嗜T细胞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轮状病毒、朊粒的分类与命名 2.熟悉:轮状病毒、人乳头瘤病毒、人类细小病毒B19的临床意义、生物学性状及微生物学检验 3.掌握:狂犬病病毒的临床意义、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微生物学检验;朊粒的概念及临 床意义 【教学内容】 1.轮状病毒:分类、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2.狂犬病病毒: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3.人乳头瘤病毒: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4.细小病毒B19:临床意义、生物学特性和微生物学检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特点 2.熟悉: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职责 3.掌握:消毒、灭菌、医院感染概念和常用方法;医院感染监测及暴发调查的实验室 诊断技术 【教学内容】 1.消毒与灭菌:概念、常用方法、消毒灭菌效果评价 2.医院感染:概念、病原体、感染源、感染特点,医院感染的控制与调查 【计划学时】2学时 - 305 - 【目的要求】 1.了解:常用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渗透障碍中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 药物的主动转运机制;耐药基因型检测 2.熟悉: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的机制;D试验-克林霉素诱导耐药试验的原理、方法和结果判读;氨基糖苷类高水平耐药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检测 3.掌握:细菌耐药的常见机制;β内酰胺酶的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纸片法和液体稀释法初筛和确证检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纸片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 【教学内容】 1.抗菌药物的种类及作用机制: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 奎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林可霉素、呋喃类、咪唑类等 2.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产生药物灭活酶、药物作用的靶位改变、抗菌药物渗透障 碍、药物的主动转运系统 3.细菌耐药性的检测:耐药表型监测、耐药基因型检测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临床标本分离出不同病原体的临床意义 2.熟悉:各种临床标本常见的病原体 3.掌握:各种标本的采集方法 【教学内容】 1.血液:标本采集、常见病原体和临床意义 2.脑脊液:标本采集、常见病原体和临床意义 3.脓汁:标本采集、常见病原体和临床意义 4.痰液:标本采集、常见病原体和临床意义 5.粪便、尿液:标本采集、常见病原体和临床意义 6.生殖道标本:标本采集、常见病原体和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1学时 【实验目的】 熟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液的配制方法 【实验讲授】 1.革兰染液的配制方法 2.抗酸染液的配制 3.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物品的洗刷、包装 【实验方法】 - 306 - 1.配制革兰染色液:饱和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石炭酸复红 2.配制抗酸染液: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美蓝 3.玻璃器皿的洗刷和包装:如平皿、试管、三角烧瓶等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培养基常用器材的选择和准备 2.熟悉:常用培养基的原理、种类和用途 3.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技术 【实验讲授】 1.常用器材的选择和准备 2.培养基的种类和用途 3.培养基制备的基本过程:调配成分、溶解、校正pH值、澄清过滤、分装、灭菌、 质量检查和保存 【实验方法】 1.选择、准备相应器材 2.制备基础培养基(液体、半固体、固体)、M-H琼脂平板、选择鉴别培养基(MAC、SS、EMB、KIA等)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常用方法 2.熟悉:影响药敏试验结果的因素 3.掌握:纸片琼脂扩散法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液体稀释法的原理、方法及结果 分析 【实验讲授】 1.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常用方法:纸片琼脂扩散法、稀释法、E试验及联合药敏试验等 2.纸片琼脂扩散法的原理、方法及结果分析 3.液体稀释法的原理、方法 【实验方法】 1.纸片琼脂扩散法:校正已分纯的菌液浓度至0.5麦氏比浊标准涂布法接种至MH平板,室温干燥3~5min后,用无菌镊子贴药敏纸片,37?培养16~18h判读结果 2.液体稀释法:将青霉素倍比稀释后加入定量菌液,37?培养16~18h判读结果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 307 - 1.了解:肠毒素的测定方法 2.熟悉:A群溶血性链球菌主要致病物质的检验方法 3.掌握:葡萄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链球菌的生物学 特性;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实验讲授】 1.葡萄球菌的检验方法、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链球菌的检验方法、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鉴别要点 【实验方法】 1.分离培养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及肺炎链球菌 2.观察菌落特点、涂片染色镜检 3.鉴定:葡萄球菌:触酶、血浆凝固酶、耐热核酸酶、甘露醇发酵试验;乙型链球菌: 触酶、杆菌肽敏感试验、马尿酸钠水解试验及CAMP;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菊 糖发酵试验、Optochin敏感试验及胆汁溶菌试验 【计划学时】6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临床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种类 2.熟悉:变形杆菌、克雷伯菌的生物学性状及培养与鉴定 3.掌握: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实验讲授】 1.埃希菌属、志贺菌属、沙门菌属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2.常用肠道杆菌选择培养基的种类及用途 【实验方法】 1.分离接种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及变形杆菌 2.观察菌落生长现象 3.生化试验鉴定细菌 4.血清学鉴定:玻片法 【计划学时】8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种类 2.熟悉: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生化反应 3.掌握: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性特性、鉴定方法 【实验讲授】 1.临床常见非发酵菌的种类、临床意义 2.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检验程序及鉴定方法 - 308 - 【实验方法】 1.分离接种铜绿假单胞菌 2.观察生长现象、生化反应鉴定细菌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厌氧菌的种类 2.熟悉:厌氧菌生长繁殖条件、鉴定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厌氧菌常用培养基选择 3.掌握:破伤风芽胞梭菌的形态染色特征;产气荚膜梭菌的形态染色特点,在血平板、 卵黄琼脂平板、庖肉培养基、牛乳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实验讲授】 1.厌氧菌生长繁殖的条件、鉴定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方法 2.常用厌氧菌培养基的制备:庖肉培养基、牛乳培养基及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3.荚膜、芽胞染色方法 【实验方法】 1.制备厌氧菌培养基:庖肉培养基、牛乳培养基及硫乙醇酸盐培养基 2.接种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 3.观察生长现象 4.荚膜、芽胞染色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抗酸染色法的原理、方法、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 【实验方法】 1.制备标本片: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石炭酸复红加热5分钟(维持冒蒸汽,切不可沸腾),冷却后冲洗,3%盐酸酒精脱色1~3min,直至无红色脱下为止,冲洗甩干,加复染液美蓝1min,冲洗,干燥后镜检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真菌菌落、菌丝、孢子的特点 2.掌握:不染色标本直接检查的制片技术;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墨汁负染法;真菌小 培养的方法;白假丝酵母菌的培养及鉴定方法 【实验讲授】 - 309 - 1.真菌菌落、菌丝、孢子的种类、特点 2.真菌小培养:玻片法 3.白假丝酵母菌的培养与鉴定 4.不染色标本和染色标本的检验 【实验方法】 1.观察真菌菌落 2.真菌小培养:玻片法 3.白假丝酵母菌的鉴定:芽管生成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 4.染色标本和不染色标本的观察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液标本厌氧菌的检测方法 2.熟悉:血液标本的采集原则;血液中常见的病原菌 3.掌握:血液标本的检验程序;血液中常见病原菌的检测技术 【实验讲授】 1.血液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 2.血液标本中常见病原菌的种类 3.血液标本的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实验方法】 1.血液标本增菌培养 2.增菌后接种到固体培养基 3.观察菌落生长现象、涂片革兰染色镜检 4.鉴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尿液中常见病原菌的种类 2.掌握:尿液标本的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尿液标本的细菌计数方法 【实验讲授】 1.尿液标本的采集方法、尿液中常见病原菌的种类 2.尿液标本的检验程序、检验方法 3.细菌计数方法:倾注平板法 【实验方法】 1.分离培养尿液标本 2.计数细菌数量:倾注平板法 - 310 - 3.鉴定细菌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 2.掌握:培养基的选择;粪便标本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实验讲授】 1.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种类 2.粪便标本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实验方法】 1.分离接种标本 2.鉴定细菌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痰和脓汁标本的采集;痰和脓汁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 2.掌握:痰和脓汁标本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实验讲授】 1.痰和脓汁标本的采集 2.痰和脓汁标本中常见病原菌的种类 3.痰和脓汁标本的检验程序及检验方法 【实验方法】 1.分离培养痰和脓汁标本 2.观察生长现象、鉴定菌种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考试为笔试形式, 闭卷考核,占总成绩的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 况;实验部分以操作形式考核,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1.《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 主编 倪语星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病原生物学实习指导》 主编 鞠晓红 鞠晓红 马爱新 任 旷 - 311 - Clinical immunology and Laboratory 临床免疫检验学是检验医学中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免 疫性疾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免疫学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已经渗透到了临床医学 的各个领域,许多临床疾病的免疫学机制被揭示,同时大量免疫学检测技术被不断的创新和 发明,形成了很多新的免疫学诊断项目,极大的促进了临床免疫学检测项目的推陈出新和检 测手段的自动化、智能化与网络化。本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通过本门课教学, 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临床免疫学知识和各种新的检测方法,熟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 特异防治上及应用等问题,了解检测项目的基本原理,并以实践技术为主,毕业后能担任免疫 学日常检验工作。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授课教师必须熟悉教 学大纲,按要求认真备课,做好教案,根据情况组织集体备课和试讲。本课程教学以多媒体 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配合实验教学,通过大量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免疫学检验技 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抗原抗体反应 3 3 第二章 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技术 3 6 9 第三章 凝集反应 4 4 8 第四章 沉淀反应 4 8 12 第五章 补体结合试验和补体测定技术 2 2 第六章 酶标记免疫技术 4 4 8 第七章 荧光免疫技术 2 4 6 - 312 - 第八章 放射免疫技术 2 2 4 第九章 金免疫技术 2 2 第十章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1 1 第十一章 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技术 1 1 第十二章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 4 6 10 第十三章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检测技术 1 1 第十四章 免疫学检验的质量控制 1 1 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及其检验 2 2 合 计 36 34 7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免疫原的制备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二 抗体的制备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三 凝集反应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四 沉淀反应 必做 验证性 8 实验五 酶标记免疫技术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六 免疫荧光技术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七 放射免疫技术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八 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必做 综合性 6 合 计 34 【目的要求】 1.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2.熟悉: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抗原、抗体及反应环境) 3.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反应的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阶段性) 【教学内容】 1.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结合力、亲和力、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2.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比例性、可逆性、阶段性) 【计划学时】3学时 - 313 - 【目的要求】 1.了解:抗血清的纯化、鉴定和保存方法 2.熟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基本技术);常见免疫原的制备(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可溶性抗原制备);佐剂的概念、种类和作用 3.掌握:抗血清的制备流程(动物选择、免疫方法、动物采血法、免疫血清的分离及 保存) 【教学内容】 1.抗体特异性、IgG类抗体的纯化,抗体鉴定和保存;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要点及应用) 2.免疫原的制备(颗粒性抗原的制备、可溶性抗原制备、纯化);人工免疫原的制备;佐剂的概念和种类 3.免疫动物的选择及饲养;确定免疫方案;动物采血法;免疫血清的分离及保存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直接凝集、间接凝集反应的注意事项 2.熟悉: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的操作步骤及应用 3.掌握:凝集反应的特点、凝集试验的原理、常用凝集反应的类型(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等) 【教学内容】 1.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的注意事项;其他凝集技术 2.直接凝集试验(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 3.凝集反应的特点;间接凝集技术类型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影响试验的因素、试剂与器材、电泳的原理 2.熟悉: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 疫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免疫浊度测定 3.掌握: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教学内容】 1.影响试验的因素、试剂与器材、电泳的原理 2.液相内沉淀试验(絮状沉淀试验、环状沉淀试验、免疫浊度测定);凝胶内沉淀试验- 314 -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免疫电泳技术(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火 箭免疫电泳、固定免疫电泳) 3.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的原理;免疫电泳、对流免疫电泳、火箭免 疫电泳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试验的方法评价、临床意义 2.熟悉:CH50试验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的试验方法;单个补体成分及其降解产物检测 的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3.掌握:溶血反应检测试剂,CH50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及原理 【教学内容】 1.补体结合试验(原理、技术要点、方法评价) 2.补体活性测定及临床意义;补体组分检测(C3含量测定、C4活性测定、B因子测定) 3.溶血反应的检测试剂,CH50试验原理、试验方法;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及原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试验中的酶和酶底物、酶标抗体/抗原的制备方法;ELISA的应用 2.熟悉:双抗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法的操作步骤、 试剂与材料;酶标比色仪的使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3.掌握:酶标记免疫技术基本原理和技术类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原理;双抗 体夹心法、双位点一步法、间接法、双抗原夹心法、竞争法原理;均相酶免疫测定、异相 酶免疫测定的原理与应用 【教学内容】 1.酶标记物的制备(常用酶和酶底物、酶标抗体的制备方法、酶标记物的纯化及鉴定) 2.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酶标记免疫电镜 技术;均相酶免疫测定、异相酶免疫测定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基本原理、技术类型、技术要点;方法评价、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荧光免疫技术的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荧光偏振免疫测定 2.熟悉:荧光显微镜的使用;荧光的基本知识;试验中的影响因素; 流式荧光免疫技术(原理、技术要点、评价方法和临床应用) 3.掌握:荧光免疫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常用的荧光物质;荧光免疫显微技术的原理、技 - 315 - 术类型;技术要点、评价方法、临床应用;标本的制作 【教学内容】 1.荧光标记物的制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原理、要点、临床应用;荧光偏振免疫 测定(原理、要点、临床应用) 2.流式荧光免疫技术(原理、技术要点、评价方法和临床应用) 3.荧光免疫技术的相关概念和常用的荧光物质;荧光免疫显微技术的原理、技术类型, 技术要点、评价方法、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方法评价 2.熟悉: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制备;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方法、注意事项 3.掌握:放射免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类型;放射免疫分析原理;RIA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标记抗原、抗体的方法\标记的纯化 2.放射免疫分析的原理、技术要点、方法评价 3.免疫放射技术的原理、技术要点、方法评价和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 2.熟悉:金免疫测定技术;金免疫组化技术 3.掌握: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教学内容】 1.胶体金与免疫金的制备(胶体金的特性与其制备);免疫金的制备;免疫金的保存 2.免疫金光镜染色技术;免疫金电镜染色技术 3.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斑点金免疫层析试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发光的基本知识 2.熟悉:化学发光底物 3.掌握: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教学内容】 1.发光与化学发光剂(发光与化学发光);化学发光剂标记物的制备 2.发光酶免疫测定(要点、方法评价);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要点、方法评价);电 - 316 - 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要点、方法评价) 3.各种测定的原理、技术类型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方法评价及应用 2.熟悉:抗原非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技术 【教学内容】 1.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方法评价及应用 2.抗原非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技术(物理学技术、补体技术、抗球蛋白技术、 细胞技术)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淋巴细胞功能检测 2.熟悉:吞噬细胞功能检测 3.掌握:白细胞的分离与纯化;T、B细胞数量检测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的分离与纯化:白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细胞的分离与纯化;吞噬细胞功 能检测 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淋巴细胞的分离; T/B细胞的分离、T细胞亚群分离;T 淋巴细胞数量、功能检测;B淋巴细胞数量、功能检测 ;NK细胞功能检测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HLA的基因分型技术 2.熟悉:HLA分型的应用 3.掌握:HLA血清学分型法、HLA细胞分型法 【教学内容】 1.HLA的基因分型技术(特异引物分型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SSO探 针法);HLA血清学分型法(原理、方法评价临床意义);HLA分型的应用 2.HLA细胞分型法(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室间质量评价及室内质量控制 - 317 - 【教学内容】 质控的相关基本概念;室间质控、室内质控、准确度、精密度等;免疫检验质控原则 及常见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标准化操作、标准品与质控品、定性试验、定量试验等;数 据处理等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不同类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检测方法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发生机理与常见疾病 【教学内容】 1.超敏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皮肤试验、IgE检测等) 2.?、?、?、?型超敏反应发生机理与常见疾病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动物的接种方法 2.熟悉:免疫原制备的原理 3.掌握:免疫原制备的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器材使用、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人血清的制备 2.伤寒抗原的制备 3.免疫家兔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熟悉:抗体制备的原理 3.掌握:抗体制备的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器材使用、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 318 - 1.动物采血 2.免疫血清的鉴定 3.特异性抗体的纯化和保存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试剂盒的使用方法 2.熟悉:血型和类风湿因子的测定方法 3.掌握:直接和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血型测定 2.类风湿因子测定 3.观察结果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熟悉:琼脂和抗体混合琼脂的配制方法及区别 3.掌握:抗原或抗体定量测定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器材使用、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配制普通琼脂凝胶和抗体混合琼脂凝胶 2.铺于载玻片上待凝固 3.打孔并加样 4.12~24小时后观察 5.绘制标准曲线 6.通过曲线对待测抗原定量 【计划学时】8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 319 - 2.熟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3.掌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器材使用、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包被、洗涤、加样、洗涤、加底物溶液、加终止液、观察显色变化或测定在490nm的 OD值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熟悉:抗原片的制备方法 3.掌握:荧光免疫技术的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器材使用、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制备抗原片 2.滴加第一抗体 3.滴加第二抗体 4.封片 5.镜检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熟悉:放射免疫技术的方法 3.掌握:放射免疫技术的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加样 2.Ag *与Ag *—Ab的分离 3.放射性强度的测定 - 320 - 4.作曲线图 5.求Ag浓度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动物实验预处理及手术方法 2.熟悉:各种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的方法和判断指标 3.掌握:各种免疫细胞功能测定的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实验动物取小白鼠 2.腹腔注射糖原水溶液 3.采鸡血配成鸡红细胞悬液 4.小鼠腹腔注射鸡血球 5.取腹腔渗出液涂片染色镜检 6.观察结果并根据公式判断结果 【计划学时】6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考核为笔试形式, 闭卷考核,占总成绩的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 况;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册书写以及平时出勤作为考核形式,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1.《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 主编 王兰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免疫学检验》 主编 吕世静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3.《免疫学检验》 主编 徐顺清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李 强 马爱新 任 旷 - 321 - Clinical Laboratory Hematology 临床血液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教授学生血液学基本理论及血液学检验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血液病、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的主要基 本理论及检验方法,并应用实验室结果来分析造血系统疾病、血栓及出血性疾病的病理变化 协助临床诊断;了解血液病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为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在教学中要高 标准、严要求,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的培养。加强病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组,设组长 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 教学方法,力求突出重点,清晰明了 ,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血液学概论和发展史 1 1 第二章 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 1 第三章 造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4 4 第四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8 20 28 第五章 造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2 2 第六章 红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4 4 第七章 红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6 4 10 第八章 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6 4 10 第九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础理论 4 4 - 322 - 第十章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2 2 第十一章 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8 12 20 第十二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础理论 6 6 第十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方法 6 8 14 第十四章 血栓与止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4 4 合 计 62 48 11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一)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二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二)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三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三)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四 血细胞化学染色 选做 综合性 4 实验五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报告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六 游离Hb、渗透脆性、Hb电泳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七 贫血骨髓象、血象及铁染色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八 急性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九 慢性白血病骨髓象及血象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十 其他造血系统疾病骨髓象及血象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十一 APTT、PT、Fg、TT 必做 综合性 4 骨髓片形态学考试 4 合 计 48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学发展史 2.熟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 血液学范畴以及分支学科 2.对血细胞、血栓与止血、骨髓干细胞与造血调控的认识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 323 - 2.熟悉: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2.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检验医师的责任 3.循证医学,血液检验与循证医学的关系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造血的概念,造血微环境的组成,骨髓间质干细胞,增殖、分化、成熟、释 放的概念,造血调控的概念 2.熟悉:胚胎期造血器官,造血微环境的概念、作用,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方法,血细胞的命名,造血的基因调控及体液调控,造血的基因调控及体液调控 3.掌握:出生后造血器官,造血干(祖)细胞的基本特征,血细胞发育成熟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1.人体胚胎期和出生后造血器官以及造血特点 2.骨髓微血管系统以及骨髓基质细胞 3.骨髓间质干细胞,造血干(祖)细胞的研究方法,造血干(祖)细胞的基本特征 4.血细胞发育与成熟 5.造血调控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髓穿刺及适应证,细胞化学染色,血细胞染色体检验技术以及流式细胞术 2.熟悉:糖原染色及酸性磷酸酶染色,骨髓铁染色的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3.掌握:骨髓细胞镜下形态特征,骨髓细胞分类报告单书写 【教学内容】 1.骨髓制片的技巧及染色方法,形态相似细胞的鉴别、非造血细胞形态, 骨髓涂片、染色及质量保证, 骨髓穿刺的部位,“干抽”的概念,骨髓象检查的适应症,骨髓细胞形 态学特征(粒系、红系、单核系、巨核系、淋巴系、浆细胞系),骨髓象检查的内容及程序,骨髓细胞分类、结果计算和报告单的书写,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骨髓象检查的临床应用 2.细胞化学染色概念及基本要求、临床应用,糖原染色、酸性磷酸酶染色、骨髓铁染 色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过氧化物酶染色、酯酶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原理、临床意义 3.骨髓活检的概念及适应证,骨髓活检的临床应用 4.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或克隆分析的意义 5.血细胞染色体检验技术及染色体分析在临床血液学中的应用 6.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检测的实验原理及应用评价 - 324 - 7.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常用检验方法,形态变化和生化特征,基本概念 8.血液分子生物学的主要检验技术及在血液学中的应用 9.流式细胞术的概念、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和数据分析,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干细胞疾病 2.熟悉:造血特殊检验的应用,造血检验在血液病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3.掌握:造血一般检验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白血病、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证以及浆细胞疾病诊断的意义 2.白血病分型、AAP与NHH鉴别的意义以及其他血液病诊断 3.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化疗监测的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红细胞膜的组成、结构,影响血红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因素 2.熟悉:红细胞膜的功能,血红蛋白的组成、结构及功能,红细胞代谢 【教学内容】 1.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血红素与珠蛋白 3.红细胞无氧糖酵解和磷酸戊氧糖途径以及铁代谢与核苷酸代谢 4.红细胞衰老和死亡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铁检验指标、叶酸、VitB 检验项目 12 2.熟悉: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红细胞包涵体、Hb电泳、抗碱HbF及酸洗脱、异丙 醇沉淀试验、酸化血清溶血及蔗糖溶血试验 3.掌握:游离Hb、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尿含铁血黄素,红细胞渗透脆性、 自身溶血及其纠正试验、酸化甘油溶血试验 【教学内容】 1.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铁吸收率、转铁蛋白及其受体测定的原理、参考范 围及应用评价 2.血清和红细胞叶酸、血清VitB及吸收试验、内因子阻断抗体测定的实验原理、参12 考范围及应用评价 - 325 - 3.红细胞的寿命、游离Hb、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及尿卟啉 测定的实验原理、参考范围,游离Hb、结合珠蛋白、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应 用评价 4.ATP酶、高渗冷溶血试验、红细胞膜蛋白电泳分析的实验原理、 参考范围,红细胞渗透脆性、自身溶血及其纠正试验、酸化甘油溶血试验的原理及应用评价 5.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G6PD及PK荧光斑点试验和活化测定、谷胱甘肽还原酶 缺陷测定的实验原理和应用评价,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的原理及应用评价 6.红细胞包涵体、Hb电泳、抗碱HbF及酸洗脱、异丙醇沉淀试验的原理及应用评价 7.蛇毒因子溶血试验、血细胞表型分析的实验原理和参考范围,酸化血清溶血及蔗糖 溶血试验的原理及应用评价 8.Coombs、冷凝集素试验、冷热溶血试验的实验原理和参考范围、应用评价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贫血分类以及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继发性贫血及种类,卟啉病 2.熟悉:贫血诊断程序及可能的病因,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及鉴 别诊断,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结果判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继发 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及鉴别诊断 3.掌握:确定贫血存在、程度及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 血概念、血象及骨髓象特点,溶贫的概念、分类及一般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1.贫血的分类方法、诊断程序及可能的病因,确定贫血存在、程度及类型 2.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分类 3.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的概念、血象及骨髓象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 4.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和病理生理、临床特征,缺铁性贫血的概念、血象及骨髓象特点、 诊断及鉴别诊断、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结果判断 5.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巨幼细胞性贫血概念、血象及骨髓 象特点、诊断标准 6.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7.继发性贫血的概念及种类、实验室检查的主要特征 8.卟啉病的概念,红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的主要特征及鉴别诊断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分类、生物化学、代谢及功能,HLA抗原系统及白细胞膜受体 - 326 - 2.熟悉: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及动力学,白细胞分化抗原 3.掌握:粒细胞的功能及动力学,淋巴细胞表面标志 【教学内容】 1.粒细胞颗粒结构特点以及功能、粒细胞与骨髓、血液、组织之间的动力学 2.淋巴细胞的分类、生物化学、代谢、功能及表面标志 3.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化学、代谢、功能及动力学 4.HLA抗原系统,白细胞膜受体及分化抗原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白细胞功能检验、白细胞代谢及其产物检验 2.熟悉: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的原理及应用评价 【教学内容】 1.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NBT还原试验、白细胞趋化性试验及吞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墨汁吞噬试验、血清溶菌酶活性测定试验 2.TdT、N-Apase、ANAE的实验原理 3.肾上腺素激发试验、FCM检测DNA合成及含量、粒细胞抗体检测的实验原理及应用 4.荧光显微镜计数检测、APAAP、ABC检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疾病临床表现以及分类或病理分型、临床分期 2.熟悉:急性白血病的概念、疗效判断、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免疫学检查,各种 白血病的概念、实验室检查、血象及骨髓象特征 3.掌握:白血病的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染色及诊断,FAB分型标准及急性白血病的诊断,MDS概念、分型、诊断标准,淋巴瘤、霍奇金病的概念,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 白血症的概念,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骨髓纤维化的血象及骨髓象特征,恶性组织细胞病 及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的概念及二者的鉴别,非恶性白细胞疾病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 别诊断 【教学内容】 1.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分型,WHO关于急性白血病的分类,急性白血病的概念、疗效判断及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FAB分型标准及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2.急淋的概念、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染色及诊断 3.M0-M7的概念、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染色及诊断 4.CML及CLL的概念、临床表现、免疫学的分型检查、血象、骨髓象及细胞化学的染 - 327 - 色及诊断 5.嗜狻性、嗜碱性、组织嗜碱、浆细胞、多毛细胞、幼淋巴细胞、全髓、成人T细胞、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特征 6.MDS概念、分型、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WHO对MDS的分类及其标准 7.淋巴瘤、霍奇金病的概念,淋巴瘤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血象及骨髓象特征 8.浆细胞病的概念及共同特征,血象、骨髓象特征及其他检查、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的概念 9.骨髓增殖性疾病的概念、共同特征、诊断、血象及骨髓象特征 10.恶性组织细胞病的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特征,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反应性组织 细胞增多症的概念及鉴别 11.其他(非恶性)白细胞疾病的概念、常见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 别诊断 【计划学时】8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管壁、血小板的结构,凝血因子的命名,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纤溶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流动性和粘滞性,血栓分类 2.熟悉:血管止血作用, 血小板活化(表现及分子基础),凝血因子的分组及理化 特性,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血栓形成的机制 3.掌握: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凝血机制,蛋白C系统、肝素-抗凝血酶系统,纤溶的 概念;纤溶系统的激活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 1.血管壁的结构及止血作用,血小板的结构、活化(表现及分子基础)及止血功能 2.凝血因子的命名、凝血因子的分组及理化特性、凝血机制 3.蛋白Z和蛋白Z依赖的蛋白酶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蛋白C系统、肝素- 抗凝血酶系统 4.纤溶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纤维蛋白溶解机制,纤溶系统的激活及其作用 5.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概念、流动性和粘滞性,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6.血栓分类及血栓形成的机制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初期止血的筛查试验,血管内皮细胞检验的实验原理,血小板粘附、聚集试 验、血小板膜糖蛋白PLT活化分析,PF3、PAIg、PLT生存时间测定的实验原理,血浆因子 ?、?、?、?及?、?、?、?促凝活性及抗原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TF、X?、F1+2、- 328 - FPA、TAT、α2-AP、PAP等含量或活性测定,生理性和病理性抗凝蛋白或物质的种类,血 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红细胞变形性测定原理 2.熟悉:纤溶活化筛查试验,血管内皮细胞检验、血小板检验、凝血因子检验、抗凝 物质检验、纤溶活性检验的应用评价,血液流变学检验概念, 血液黏度测定 3.掌握:二期止血的筛查试验,血管内皮细胞的检验、血小板检验、凝血因子检验、 抗凝物质检验、纤溶活性检验、血液流变学检验 【教学内容】 1.BT,PLT,CRT,PLT血栓阻塞时间,PT,APTT,TT,PCAT,活化PC抵抗试验,FDP,D-D,3P试验,ELT 2.vWF,ET-1,TM,6-keto-PDF1α,DM-6-keto-PDF1α参考值的范围、临床评价及临床 意义 3.血小板粘附、聚集试验、血小板膜糖蛋白PLT活化分析,PF3、PAIg、PLT生存时间测定的实验原理、参考值范围、临床评价及临床意义 4.血浆因子?、?、?、?及?、?、?、?促凝活性及抗原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 TF,X?,F1+2,FPA,TAT等含量或活性测定、应用评价、临床意义 5.生理性和病理性抗凝蛋白或物质的种类、应用评价、临床意义 6.血浆纤溶酶原、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α2-AP、PAP的活性或含量测定的原理、应用评价、临床意义 7.红细胞变形性测定、红细胞聚集性测定、红细胞电泳的检测,血液黏度测定及应用 评价、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出血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及相关病因 2.熟悉:一期止血缺陷筛检试验的应用,ITP、遗传性Fg和X?缺乏症实验室检查,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包括那些及主要病因,Vit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血栓与止血检验实验室检查,常用抗凝剂及溶栓治疗的监测指标 3.掌握:二期止血缺陷及纤溶亢进筛检试验的应用,血友病及血管性血友病,DIC实验室检测及诊断标准 【教学内容】 1.出血性疾病的概念,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及纤溶亢进筛检试验的应用 2.过敏性紫癜主要致敏原及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病理性抗凝物质增多,ITP、遗传性Fg和X?缺乏症实验室检查,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包括那些及 主要病因,VitK依赖凝血因子缺乏症,原发性纤溶亢进症,血友病及血管性血友病,DIC实验室检测及诊断标准 3.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前状态及易栓症的病因、临床 - 329 - 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的目的,抗血小板药物及降纤药的监测,常用抗凝剂及溶栓治 疗的监测指标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涂抹细胞、退化细胞的形态特点 2.熟悉:非造血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 细胞、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的形态特点 3.掌握: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形 态特点 【实验讲授】 各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主要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1.课前找到典型的各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做示教 2.让学生逐个细胞观察并绘画出各细胞的特点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涂抹细胞、退化细胞的形态特点 2.熟悉:非造血细胞(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 细胞、内皮细胞及纤维细胞)的主要形态特点 3.掌握:粒、红、淋巴、单核、浆细胞和巨核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主要鉴别点 【实验讲授】 1.各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主要鉴别点 2.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及主要事项 【实验方法】 1.学生自己观察骨髓片,结合理论辨认镜下找到的细胞,不能辨认的找带教老师解答 2.同学之间讨论找到的典型细胞,加深对理论描述的理解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涂抹细胞、退化细胞的形态特点 2.熟悉:组织细胞、肥大细胞、吞噬细胞、破骨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内皮细 胞及纤维细胞的形态特点 - 330 - 3.掌握:粒、红、淋巴、单核、浆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的形态特点及镜下辨认细胞的 能力 【实验讲授】 1.提出问题,让同学回答各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主要形态特点 2.易混淆细胞的主要形态学鉴别要点 【实验方法】 1.油镜观察骨髓片,结合理论辨认镜下找到的细胞,不能辨认的找带教老师解答 2.带教老师找到典型细胞,让同学辨认并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描述的理解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染色试剂 2.熟悉: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3.掌握:实验原理、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过氧化物酶染色以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步骤及注意事项 2.过氧化物酶染色以及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实验原理、结果判断及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按实验指导上的染色方法进行操作 2.油镜下判断结果,计算阳性率和积分值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程序 2.熟悉:骨髓片检查步骤及观察内容 3.掌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报告单的填写 【实验讲授】 1.骨髓片检查步骤及观察内容、骨髓小粒和脂肪空泡的特点 2.骨髓片检查的注意事项 3.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明显活跃、极度活跃、减低以及极度减低的判断标准 【实验方法】 1.低倍镜:观察染色情况、细胞分布情况、计数巨核细胞 2.高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油镜: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百分率和粒红比值 【计划学时】4学时 HbHb - 331 - 【实验目的】 1.了解:注意事项 2.熟悉:操作方法 3.掌握:实验原理和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游离Hb、Hp、渗透脆性、Hb电泳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抽血制备所需标本 2.按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贫血的定义及其分类 2.熟悉:铁染色结果判断 3.掌握:各种贫血的血液检查特点 【实验讲授】 1.各种贫血骨髓象、血象的要点 2.铁染色结果判断、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低倍镜:观察染色情况、细胞分布情况、计数巨核细胞 2.高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油镜: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百分率和粒红比值,观察细胞内、外铁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2.熟悉:各型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3.掌握:各型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血象的特点 【实验讲授】 1.各型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血象的要点 2.各型急性白血病的主要鉴别点 【实验方法】 1.低倍镜:观察染色情况、细胞分布情况、计数巨核细胞 2.高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油镜: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百分率和粒红比值 - 332 -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慢性白血病的分型 2.熟悉:各型慢性白血病的鉴别 3.掌握:各型慢性白血病的骨髓象、血象的特点 【实验讲授】 1.各型慢性白血病的骨髓象、血象的要点 2.各型慢性白血病的主要鉴别点 【实验方法】 1.低倍镜:观察染色情况、细胞分布情况、计数巨核细胞 2.高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油镜: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计算百分率和粒红比值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MDS及ITP的概念 2.熟悉:MDS及ITP血象的特点 3.掌握:MDS及ITP骨髓象的特点 【实验讲授】 1.MDS及ITP骨髓象、血象的要点 2.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低倍镜:观察染色情况、细胞分布情况、计数巨核细胞 2.高倍镜: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3.油镜:分类计数并观察MDS病态造血、ITP巨核成熟障碍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实验器材和试剂、注意事项 2.熟悉: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3.掌握:各实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APTT、PT、Fg、TT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2.APTT、PT、Fg、TT试验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 333 - 1.抽血制备所需标本 2.血凝仪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掌握:考察学生对骨髓细胞系统学的掌握程度 【实验讲授】 摆各细胞系各阶段细胞 【实验方法】 学生观察每个镜下的细胞,写出细胞的名称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7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30%,其中实验考试占20%,其余10%为实验报告及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 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主编 许文荣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2.《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指导》 主编 管洪在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3.《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 主编 袁忠海 4.《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版 袁忠海 袁忠海 李 艳 - 334 - Basic Transfusion Science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基础输血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输血的意义也有新的变 化。现代输血的内容已不仅是输入自然的血液成分,它还包括以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与血液 相关的制品,不是一种简单的再输入。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先在体外对输血进行处理后再输 入,以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此外对现代输血的理解,除了给予以外,还有去除的含义,即 利用某些手段将患者血中病理成分加以去除,如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格和血浆转换术等。本学 科是研究血液生理功能、动力学及有关输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掌握输血的理论 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情况理论和实验 课穿插安排,理论讲授采用大班上课,实验课分组进行。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讲授、讨论、 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部分内容采取板 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医学检验专业科学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的能力,开拓思路,提高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及其造血因子的调控 2 2 第二章 红细胞 2 4 6 第三章 粒细胞的功能与输注 4 4 第四章 血小板 2 4 6 第五章 免疫细胞与补体系统 2 2 第六章 红细胞输血血型相容性试验 2 4 6 第七章 血液动力学与流变学 2 4 6 - 335 - 第八章 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 2 6 第九章 造血细胞移植 4 4 第十章 合理输血 2 2 第十一章 外周血干细胞分离 4 4 第十二章 输血传播的疾病与感染 2 4 6 合 计 30 20 5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二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 选做 综合性 4 实验三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 选做 验证性 4 实验四 全血粘度检测 选做 综合性 4 实验五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 选做 验证性 4 合 计 20 【目的要求】 1.了解:造血干细胞和血细胞的发生 2.熟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及遗传学基础和血型遗传 3.掌握:造血因子的调控 【教学内容】 1.造血干细胞的概念和特征 2.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3.遗传学基础和血型遗传 4.造血干细胞和血细胞的发生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红细胞的基础理论 2.熟悉: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3.掌握:红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 336 - 1.红细胞膜的组成与结构 2.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 3.人红细胞膜抗原的生物学功能 4.红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5.红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粒细胞的功能 2.熟悉:粒细胞输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3.掌握:粒细胞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教学内容】 1.粒细胞的生物化学与代谢 2.粒细胞的功能 3.粒细胞的动力学 4.粒细胞输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5.粒细胞输注的剂量和方法 6.粒细胞输注的疗效判断和注意事项 7.粒细胞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小板膜蛋白及糖蛋白抗原及膜蛋白和糖蛋白抗原结构 2.熟悉:血小板输血 3.掌握:血小板抗原抗体血清检测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膜蛋白及糖蛋白抗原 2.血小板同种异体抗原免疫 3.血小板自身免疫疾病 4.血小板抗原抗体血清检测 5.血小板输血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分类 2.熟悉: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免疫调节作用 - 337 - 3.掌握: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1.免疫细胞的组成和分类 2.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免疫调节作用 3.补体系统自身调控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型相容性实验检测的一般原则以及安全输血与血型基因检测的关系 2.熟悉:紧急情况输血和大量输血的处理 3.掌握:ABO血型、RhD血型检测及抗体检测和鉴定 【教学内容】 1.血型相容性检测准备 2.ABO血型检测 3.RhD血型检测 4.抗体检测和鉴定 5.交叉配血 6.安全输血的标记和发放 7.新生儿标本检测要点 8.紧急情况输血和大量输血的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粘度计的选择 2.熟悉: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3.掌握:全血粘度、血浆黏度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全血粘度、血浆黏度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2.血液粘度计的选择 3.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4.红细胞变形性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速发型及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2.熟悉: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理生理 - 338 - 3.掌握: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定义及分类 【教学内容】 1.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定义及分类 2.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理生理 3.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其他原因 4.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5.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熟悉: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3.掌握: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定义 【教学内容】 1.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定义 2.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3.病理生理变化 4.诊断、治疗和预防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合理输血的意义 2.熟悉:安全输血和输血管理 3.掌握:安全输血的战略和措施 【教学内容】 1.输血安全的意义 2.影响安全输血的相关因素 3.安全输血的战略和措施 4.安全输血和输血管理 5.血液储存和运输的基本要求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外周血干细胞的分类 2.熟悉:外周血干细胞分离的原理 3.掌握:外周血干细胞分离的方法及意义 - 339 - 【教学内容】 1.外周血干细胞的分类 2.免疫细胞分离的原理和方法 3.外周血白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5.淋巴细胞的分离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相关传染病的种类 2.熟悉: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3.掌握:艾滋病/HIV感染的发病机理及检测指标 【教学内容】 1.输血相关传染病的种类 2.输血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3.艾滋病/HIV感染的发病机理及检测指标 4.HIV感染后疾病分期 5.血清HIV抗体筛选的流程 6.艾滋病/HIV感染的传播途径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溶血的检验项目 2.熟悉: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注意事项 3.掌握: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2.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方法 3.溶血的检验项目 4.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 5.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注意事项 6.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实验方法】 1.取静脉血 2.分离血浆 - 340 - 3.取3只试管分别作为标准管、测定管和空白管 4.用分光光度计测定OD值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注意事项 2.熟悉: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临床意义 3.掌握: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原理和方法 【实验讲授】 1.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原理 2.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方法 3.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参考范围 4.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临床意义 5.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血小板溶解液制备 2.包被抗体 3.反应 4.测量 5.标本曲线制备 6.计算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的操作步骤 3.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实验讲授】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需试剂及器材 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的操作步骤 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5.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制备凝胶柱 2.灌胶 - 341 - 3.样品预处理和加样 4.染色 5.校正曲线的数据处理和分子量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全血粘度检测参考范围 2.熟悉:全血粘度检测方法 3.掌握:毛细管粘度计检测原理及临床意义 【实验讲授】 1.毛细管粘度计检测原理 2.旋转式粘度计检测原理 3.全血粘度检测方法 4.全血粘度检测参考范围 5.全血粘度检测临床意义 6.全血粘度检测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毛细管粘度计检测法 2.采全血 3.37?水浴5分钟 4.加入毛细管粘度计 5.计算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聚乙烯吡咯酮包被的硅胶悬液分离法 2.熟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时注意事项 3.掌握: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原理及方法 【实验讲授】 1.聚乙烯吡咯酮包被的硅胶悬液分离法操作方法 2.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原理及方法 3.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方法 4.聚蔗糖-泛影葡胺分层液密度梯度离心时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采静脉血 2.血液等倍稀释 - 342 - 3.分层 4.离心 5.吸取单个核细胞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20%,其中实验报告占10%,其余10%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基础输血学》 主编 杨成民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实用血液免疫学》 主编 李 勇 科学出版社 3.《临床输血与检验》 主编 高 峰 人民卫生出版社 4.《实用免疫学实验技术》 主编 吴雄文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5.《输血技术学》 主编 安万新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孙可歆 郭素红 李 艳 - 343 - Clinical Transfusion Medicine 一、课程简介 临床输血学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的专业课程之一,临床输血医学是现代医学重 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应用血液及其成分(包括生物技术制品)治疗有关疾病,防治输血不良 反应和输血传播疾病的一门学科。临床输血医学的目的是达到最大限度的安全、有效输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输血方法,特别是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推广输血治疗 的新技术,做到正确、安全、有效地应用输血疗法为病人服务,成为合格的输血工作者。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讲 授、讨论、实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部分 内容采取板书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医学检验专业科学的思考、分析、 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提高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章 节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全血及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 3 1 第二章 血浆及血浆蛋白制品的临床应用 2 2 第三章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 4 4 第四章 内科输血 6 6 第五章 外科输血 6 6 第六章 产科输血 4 4 第七章 儿科输血 4 4 第八章 自身输血 4 4 第九章 器官移植的输血 2 2 - 344 - 第十章 输血不良反应 2 2 第十一章 替代液与红细胞代用品 2 2 第十二章 基因治疗 2 2 第十三章 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2 2 第十四章 静脉营养支持疗法 2 2 第十五章 临床输血的护理 2 2 见习 12 12 合 计 48 12 60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发展史,尤其是我国输血事业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2.熟悉:临床输血进展 3.掌握:临床输血的范畴 【教学内容】 1.临床输血的范畴 2.临床输血学的学习方法 3.输血发展简史 4.输血医学展望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生理与功能 2.熟悉:成分输血的意义;辐照血的照射剂量、适应症、用法及注意事项 3.掌握:成分输血的概念,临床输血原则、步骤;全血、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 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浓缩粒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法、制品性质、适应症 及用法 【教学内容】 1.临床输血概述 2.成分输血 3.临床合理用血 4.临床输血的程序 5.全血的临床应用 6.红细胞输血 - 345 - 7.粒细胞输血 8.血小板输血 9.γ射线辐照血输血 10.紫外线辐射血液疗法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凝血因子浓缩剂、抗凝血酶?浓缩剂、蛋白C制剂的适应症用法;凝血因子 制剂灭活病毒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2.熟悉:纤维蛋白胶的制品性质、适应症及用法 3.掌握: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的制备方法、 制品性质、适应症, 输注剂量及使用中注意事项;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第?因子浓缩剂、凝血酶原复合物浓 缩剂的制品性质、保存期、适应症、剂量及用法 【教学内容】 1.各种血液制品的主要特性 2.影响血液制品的供应和应用的主要因素 3.血浆的临床应用 4.白蛋白和血浆蛋白溶液的临床应用 5.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6.凝血因子制剂的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晶体液与胶体液的特点 2.熟悉: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术的适应症,几种常用的置换液 3.掌握:静脉通路,常用抗凝剂原理 【教学内容】 1.静脉通路 2.抗凝剂 3.置换液 4.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应用 5.血浆置换术 6.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7.替代液 【计划学时】4学时 - 346 - 【目的要求】 1.了解:出血性疾病的输血方法 2.熟悉:白血病的输血指征、输血方法及输血注意事项 3.掌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输血危险性及输血方法,急性贫血的输血原则和抢 救措施,慢性贫血的原因、输血原则和指征 【教学内容】 1.急性贫血的输血 2.慢性贫血的输血 3.红细胞疾病的输血 4.白细胞疾病的输血 5.出血性疾病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失血性休克的分类、病理生理 2.熟悉:患者的选择和准备,减少失血的措施,体外循环血液系统的改变,烧伤的病 理生理反应 3.掌握:外科输血的适应症,患者出血的评估,失血休克的诊断与监测,体外循环输血指征及方法,烧伤的输血治疗,血液制品在外科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1.患者的选择和准备 2.减少手术失血的措施 3.液体的补充和输血 4.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 5.失血性休克的输血监测、治疗 6.体外循环 7.烧伤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妊娠期生理及血液学的改变,妊娠合并贫血 2.熟悉:输血对妊娠的影响,子痫的扩容疗法,妊娠合并症的输血治疗 3.掌握:妊娠期输血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产科出血特点及治疗原则,产科DIC 【教学内容】 1.妊娠期生理特点 2.妊娠期输血的适应证 - 347 - 3.输血和妊娠间的相互影响 4.妊娠期输血的注意事项 5.产科出血和休克 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7.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8.妊娠合并症的输血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早产儿贫血的原因;新生儿出血症病因和预防;小儿贫血原因,预防 2.熟悉:小儿造血及血液的生理学特征,新生儿贫血分级、病因、特点;小儿贫血的 临床特征;新生儿溶血病光照疗法 3.掌握:儿科输血的适应证、量、速度、注意事项;新生儿输血指征;早产儿贫血输 血的指证、方法;新生儿粒细胞减少症输注指征、方法;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浆置换术及换 血疗法 【教学内容】 1.儿科输血概述 2.小儿造血及血液的生理学 3.儿科输血的适应证 4.儿科输血量和输血速度 5.儿科输血的注意事项 6.新生儿溶血病 7.新生儿贫血 8.早产儿贫血 9.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 10.新生儿粒细胞减少症 11.新生儿出血症 12.小儿贫血 13.新生儿溶血病的输血治疗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自身输血简史;血液稀释的生理变化;稀释式自身输血病例选择标准,体外 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稀释式自身输血;回收血液的血液学特性 2.熟悉:自身输血的分类,供血部门的工作,贮存式自身输血采血前的准备,采血时 间与采血量,取血与回输;血液稀释的界限,稀释式自身输血不良反应;自身血液回收方 - 348 - 法、并发症 3.掌握:自身输血的优点、不良影响;贮存式自身输血适应证、禁忌证、采血方法、 贮存方法;稀释式自身输血点优、适应证、禁忌证,血液稀释和采血的实施;回收式自身 输血适应证与禁忌证 【教学内容】 1.自身输血概 述 2.贮存式自身输血 3.稀释式自身输血 4.回收式自身输血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致敏反应;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输血;肾移植的特点;肝移植血液制品应用 2.熟悉:器官移植中的血型抗原和抗体;输血与移植物排斥;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 移植;肝移植大量输血时注意事项 3.掌握:输血的免疫抑制及诱导免疫耐受作用,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造血干 细胞移植输血的特殊问题;HLA配型与输血效果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输血对器官移植的免疫学影响 2.造血干细胞移植与输血 3.肾移植与输血 4.血液成分的选择 5.肝移植与输血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输血和恶性肿瘤复发的关系 2.熟悉:TA—GVHD的发生机制、治疗、预防;TRALI的发病机制、治疗与预防;PTP 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细菌性输血 反应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肺微血管栓塞,白细胞和感染并发症的关系 3.掌握:输血不良反应分类;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性输血反应,溶血性输 血反应;TA—GVHD的临床表现、诊断;TRALI的临床表现与诊断;PTP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发病机制;细菌污染血液的途径和机制;大量快速输血副作用 【教学内容】 1.输血不良反应概述 2.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 349 - 3.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4.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 5.输血后紫癜 6.血小板输注无效 7.细菌性输血反应 8.其他输血不良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希他淀粉,喷他淀粉;血红蛋白溶液 2.熟悉:右旋糖酐药理作用,明胶制剂适应症 3.掌握:血浆代用品定义,晶体替代液的临床应用,右旋糖酐适应症、不良反应 【教学内容】 1.晶体液及临床应用 2.晶体替代液的临床应用 3.右旋糖酐 4.羟乙基淀粉 5.明胶制剂 6.血红蛋白类红细胞代用品 7.氟碳化合物乳剂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和可调控性及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 2.熟悉:基因转移载体 3.掌握:定义及治疗方略 【教学内容】 1.基因治疗的靶向性和可调控性及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 2.基因转移载体 3.定义及治疗方略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自体及异体基因骨髓移植的适应症、移植前的准备操作程序以及疗效 2.熟悉:脐带造血干细胞的收集、分离与保存 3.掌握: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点、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纯化、保 - 350 - 存及移植适应症 【教学内容】 1.造血干细胞的特征、表型、培养及体外扩增 2.骨髓移植 3.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4.脐带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静脉营养支持疗法进展 2.熟悉:静脉营养支持疗法原则,营养制剂 3.掌握:静脉营养支持概念、适应症 【教学内容】 1.静脉营养支持概念及原则 2.静脉营养支持适应症和禁忌症 3.营养制剂 4.静脉营养支持疗法进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病人的心理特点 2.熟悉: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3.掌握:输血护理操作规程 【教学内容】 1.输血护理操作规程 2.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3.输血病人的心理 【计划学时】2学时 【见习内容】 (1)分组去临床医院,在老师及血库人员指导下为需要输血的病人制订成分输向方案, 写出实习报告 (2)分组去临床医院,调查一个月内新鲜冰冻血浆使用情况,并在实习报告中写明使用 中存在的问题 (3)示教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与保存或脐带造血干细胞的采集与保存 - 351 - (4)放映自体或异体基因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操作程序的录相 【计划学时】1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为笔试形式,闭 卷考核,占总成绩的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实习部分以实习报告形式考核,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病例讨论 占总成绩的10%,主要考核学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检验医学综合分析能力,为今后临 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临床输血学》 主编 席惠君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实用临床输血学》 主编 唐光生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临床输血学》 主编 张钦辉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李 艳 李 艳 李 艳 - 352 - Transfusion Technology 输血技术学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方向)的必修课和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目的是教 授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技术方向学生掌握有关输血的基本理论、操作技能和有关试验方法以及 分析上作中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输血技术方面达到输血技师水平。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组,设组长 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 教学方法,力求突出重点,清晰明了,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 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献血 1 1 第二章 血液的采集 2 2 第三章 免疫血液学基础 2 2 第四章 血型遗传学 2 2 第五章 红细胞血型 4 4 8 第六章 血清型与红细胞酶型 2 4 6 第七章 新生儿溶血病及其检测 2 4 6 第八章 白细胞血型 4 4 8 第九章 血小板血型 2 2 第十章 血液成份的制备 4 4 8 第十一章 血液及成份保存、运输和领发 2 2 第十二章 输血相关传染病 2 4 6 - 353 - 第十三章 质量控制 2 2 第十四章 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4 4 第十五章 红细胞血型血清学技术 4 6 10 合 计 40 30 7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ABO、Rh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二 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三 ABH血型物质测定 选做 验证性 4 实验四 新生儿溶血病检测(游离及释放试验) 必做 设计性 4 实验五 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六 血液采集及成分的制备(血站见习)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七 血型抗体效价测定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八 酶介质及抗球蛋白试验 必做 综合性 2 合 计 30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类血型的发现;红细胞血型,白血病及血小板血型抗原 2.熟悉:近代免疫血液学的发展,输血相关疾病及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教学内容】 1.人类血型的发现;红细胞血型,白血病及血小板血型抗原 2.近代免疫血液学的发展,输血相关疾病及输血检验质量控制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对一些特殊种类的献血应该增加的检测项目,温度对血比重测定的影响 2.熟悉:不能献血和暂缓献血的条件,血液化验结果的判定 3.掌握:献血的健康检查项目及标准 【教学内容】 1.对一些特殊种类的献血应该增加的检测项目,温度对血比重测定的影响 2.不能献血和暂缓献血的条件,血液化验结果的判定 3.献血的健康检查项目及标准 - 354 -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献血者在献血后注意的事项,采血的环境要求 2.熟悉:采血过程;献血后血液各成分的恢复 3.掌握:血液采集程序和方法,献血前后的护理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症状及处理 【教学内容】 1.献血者在献血后注意的事项,采血的环境要求 2.采血过程;献血后血液各成分的恢复 3.血液采集的程序和方法,献血前后的护理以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症状及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已检出的生要血型系统,血型抗体的形成时间、位置效应 2.熟悉:抗原位点数和剂量效应,复合抗原;抗体亲和力,抗原、抗原反应; 动力 学、影响因素、形式和应用 3.掌握:血型和血型系统的概念;血型抗原的分布、化学本质;血型抗体免疫球蛋白 的基本结构、有关特点、类和型,血型抗体的产生 【教学内容】 1.已检出的生要血型系统,血型抗体的形成时间、位置效应 2.抗原位点数和剂量效应,复合抗原;抗体亲和力,抗原抗体反应动力学、影响因素、 形式及应用 3.血型和血型系统的概念;血型抗原的分布、化学本质;血型抗体免疫球蛋白的基本 结构、有关特点、分类和分型,血型抗体的产生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型遗传在亲子鉴定、疾病相关等方面的应用 2.熟悉:染色体、基因表型等基本遗传物质的概念,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掌握:血型遗传方式 【教学内容】 1.血型遗传在亲子鉴定、疾病相关等方面的应用 2.染色体、基因表型等基本遗传物质的概念 3.血型遗传方式 【计划学时】4学时 - 355 - 【目的要求】 1.了解:红细胞血型系统发现的历史及年代;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种类、数量;红细胞 抗原的生物功能和进化 2.熟悉:ABO血型亚型的特点及鉴别要点,Rh血型系统抗原的三种命名法对应关系;输血前检查包括哪些程序 3.掌握:ABO和Rh血型定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血型基因型、表型, ABO血型遗传模式 【教学内容】 1.红细胞血型系统发现的历史及年代;红细胞血型抗原的种类、数量;红细胞抗原的 生物功能和进化 2.ABO血型亚型的特点及鉴别要点,Rh血型系统抗原的三种命名法对应关系;输血前检查包括哪些程序 3.ABO和Rh血型定型,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及鉴定,血型基因型、表型,ABO 血型遗传模式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了解: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及命名法,有关的红细胞酶型 【教学内容】 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异型及命名法,有关的红细胞酶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与预防 2.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掌握: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 【教学内容】 1.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与预防 2.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3.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HLA研究简史,HLA在医学的应用,粒细胞抗原的发现及种类、抗体的产生 2.熟悉: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HLA抗体筛选与鉴定 3.掌握:HLA的定义、命名法及分类,HLA表因、基因型、单倍型等概念,HLA遗传 - 356 - 方式,淋巴细胞毒试验 【教学内容】 1.HLA研究简史,HLA在医学的应用,粒细胞抗原的发现及种类、抗体的产生 2.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方法,HLA抗体筛选与鉴定 3.HLA的定义、命名法及分类,HLA表因、基因型、单倍型等概念,HLA遗传方式,淋巴细胞毒试验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小板抗体产生后临床如何输血 2.熟悉: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血小板输控效果评价 3.掌握:血小板与其它细胞共有抗原和特异性抗原的种类,国内常用的血小板抗原、 抗体的检测方法,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 1.血小板抗体产生后临床如何输血 2.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血小板输控效果评价 3.血小板与其它细胞共有抗原和特异性抗原的种类,国内常用的血小板抗原、抗体的 检测方法,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成分输血的简史、优越性,血液辐照剂量及质量控制,血细胞分离机的原理 及特点 2.熟悉:各种成分的临床适应症、使用剂量、使用方法 3.掌握:手工从全血中分离各种成分的种类、分离条件的具体要求;辐照血预防 TA-GVHD发生的原理 【教学内容】 1.成分输血的简史、优越性;血液辐照剂量及质控,血细胞分离机的原理及特点 2.各种成分的临床适应症、使用剂量、使用方法 3.手工从全血中分离各种成分的种类、分离条件;辐照血预防TA-GVHD发生的原理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变化及运输中的温度控制要求,血液领发手续 2.熟悉:冷冻保存红细胞、血小板的冷冻保存剂种类,冻融方法、有效期、质量要求, 常用的保存液,血液及各成分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 - 357 - 3.掌握:血液保存液所含各成分在血液保存中的作用,血液各成分保存的基本要求和 保存条件,干细胞的冷冻保存,保存血异常状态的肉眼观察 【教学内容】 1.血液运输过程中的变化及运输中的温度控制要求,血液领发手续 2.冷冻保存红细胞、血小板的冷冻保存剂种类,冻融方法、有效期、质量要求,常用 的保存液,血液及各成分在保存过程中的变化 3.血液保存液所含各成分在血液保存中的作用,血液各成分保存的基本要求和保存条 件,干细胞的冷冻保存,保存血异常状态的肉眼观察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相关传染病及其预防和控制,输血相关疾病病毒的结构及其特性 2.熟悉:各种试验方法的影响因素及试验结果的分析,对可疑结果应采取的措施 3.掌握: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学试验的原理、试验步骤、结果的判断, 如何做好确证的验证工作 【教学内容】 1.输血相关传染病及其预防和控制,输血相关疾病病毒的结构及其特性 2.各种试验方法的影响因素及试验结果的分析,对可疑结果应采取的措施 3.HBsAg、抗-HCV、抗-HIV、梅毒血清学试验的原理、试验步骤、结果的判断,如何 做好确证的验证工作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质量控制的意义,所使用的原材料应如何质控,室内室间质控有何意义 2.掌握:血液成分制备的质控方法、质量标准 【教学内容】 1.质量控制的意义,所使用的原材料应如何质控,室内室间质控有何意义 2.血液成分制备的质控方法、质量标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基本要求,病毒灭活效力的综合评估 2.熟悉:验证的一般原则、病毒选择、验证的设计 3.掌握:病毒灭活/去除方法的种类及其机制 【教学内容】 1.基本要求,病毒灭活效力的综合评估 - 358 - 2.验证的一般原则、病毒选择、验证的设计 3.病毒灭活/去除方法的种类及其机制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试剂对照细胞的制备;缗钱状凝集的处理;凝胶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2.熟悉:抗球蛋白试剂的要求,增强抗球蛋白的实验方法;聚凝胺试验的原理及方法; 抗体效价滴定方法,IgG抗体和IgM抗体的区分 3.掌握:标本采集、保存和细胞悬液配制;盐水介质凝集试验、立即离心法和试验记 录的要求;胶体及酶介质凝集试验的原理和方法,抗球蛋白的试验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 1.试剂对照细胞的制备;缗钱状凝集的处理;凝胶技术的原理及方法 2.抗球蛋白试剂的要求,增强抗球蛋白的实验方法;聚凝胺试验的原理及方法;抗体 效价滴定方法,IgG抗体和IgM抗体的区分 3.标本采集、保存和细胞悬液的配制;盐水介质凝集试验、立即离心法和试验记录的 要求;胶体及酶介质凝集试验的原理和方法,抗球蛋白的试验原理、方法和影响因素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测定方法与注意事项, 交叉配血试验的种类 2.熟悉:测定原理及注意事项 3.掌握:操作方法与结果判断, 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实验讲授】 1.ABO正反定型的原理,Rh鉴定原理及方法 2.试管法与玻片法的优缺点、注意事项及结果判断 3.交叉配血试验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实验方法】 1.试管法 2.玻片法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标本试剂与器材 2.熟悉:操作方法 3.掌握:结果判断及主要事项 - 359 - 【实验讲授】 操作方法、结果判断及主要事项 【实验方法】 1.抽血制备2%~5%的红细胞悬液 2.36支试管分成3排,每排12支,做好标记,每支加待检血清1滴 3.按操作方法进行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试剂与器材 2.熟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3.掌握:测定原理与结果判断 【实验讲授】 1.测定原理与操作方法 2.结果判断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唾液的收集与处理 2.抗血清的标化 3.ABH血型物质凝聚抑制试验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检查项目 2.熟悉:操作方法 3.掌握:实验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操作方法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婴儿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2.婴儿血清中游离抗体检查 3.婴儿红细胞抗体释放试验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试剂与器材 - 360 - 2.熟悉:操作方法 3.掌握:实验原理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操作步骤 2.结果判断 【实验方法】 1.淋巴细胞分离 2.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血细胞分离机的工作原理 2.掌握:血液采集的方法 【实验讲授】 血液采集的方法、血细胞分离机的工作原理 【实验方法】 1.血站老师讲解示范 2.学生见习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标本、试剂与器材,注意事项 2.熟悉:操作步骤 3.掌握:实验原理、结果判断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 2.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血清中IgM抗体效价测定 2.血清中IgG抗体效价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器材与试剂 2.熟悉: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3.掌握:实验原理 - 361 - 【实验讲授】 1.实验原理、操作方法 2.结果判断、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酶介质法试验 2.抗球蛋白试验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7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30%,其中实验报告占10%,其余20%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 的综合考评。 1.《输血技术学》 主编 安万新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临床输血与检验》 主编 高 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3.《临床输血与检验实验指导》 主编 胡丽华 人民卫生出版社 袁忠海 袁忠海 李 艳 - 362 - Blood Products 血液制品学是输血学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主要介绍血液制品与输血 医学的关系、血浆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血液制品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要求以及血液制品 的临床应用等内容。并对具有明确临床应用前景的血浆蛋白质成分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及研 制开发做初步探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临床输血学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血液制品的基本理论、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的临床输血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情况理论和实验课 穿插安排,理论讲授采用大班上课,实验课分组进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 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血液制品 1 1 第二章 血浆的组成及其生理功能 4 4 第三章 血浆蛋白分离概论 6 6 12 第四章 血浆蛋白制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规4 4 范和成品检定 第五章 血浆蛋白制品的临床应用 10 10 第六章 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策略 4 4 8 合 计 30 10 40 - 363 -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灭活病毒方法验证-PCR技术 必做 综合性 6 实验二 血站见习 必做 综合性 4 合 计 10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发展简史 2.熟悉:安全输血 3.掌握:全血输注与成分输血 【教学内容】 1.早期输血、现代输血与输血展望 2.安全输血原则与输血治疗的风险 3.全血输注的危险、红细胞、血浆输注的风险以及预防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制品产业面临的挑战、进展以及血液制品学展望 2.熟悉:血液制品与现代输血医学的关系 3.掌握:血液制品的定义、发展 【教学内容】 1.血液制品发展史:(1)血液制品的定义;(2)血液制品的起源;(3)血液制品的发展 2.血液制品与输血医学:(1)输血的起源和现代输血医学的特点;(2)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和现代输血医学 3.血液制品学进展及展望:(1)血液制品产业面临的挑战;(2)血液制品学的主要进展;(3)血液制品学展望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浆的组成 2.熟悉:凝血机制以及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 3.掌握:凝血因子及其特性、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及其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 364 - 1.血浆的组成:(1)血浆中的无机物;(2)血浆中的糖 2.凝血系统及凝血机制:(1)凝血因子及其特性;(2)凝血机制;(3)血浆中的脂;(4)血浆中的蛋白质 3.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及其作用机制:(1)免疫球蛋白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2)补体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4.蛋白酶抑制剂及其生理功能 5.运载蛋白及其生理功能 6.血浆中的微量蛋白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低温乙醇法血浆蛋白分离系统以及低温乙醇法的优缺点 2.熟悉:血浆蛋白分离层析技术、原理 3.掌握:单采血浆技术及质量管理 【教学内容】 1.单采血浆站的设置、管理和单采血浆技术:(1)单采血浆站的性质、任务及设置;(2)单采血浆站的管理;(3)单采血浆技术;(4)单采血浆质量管理;(5)规章制度 2.低温乙醇法血浆蛋白分离系统:(1)概述;(2)低温乙醇法分离血浆蛋白的原理和条 件选择;(3)Cohn低温乙醇法及其改良法;(4)低温乙醇法的优缺点 3.血浆蛋白分离层析技术:(1)层析法在血浆蛋白分离中的应用;(2)层析技术原理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检定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 2.熟悉:血浆蛋白制品成品检定一般要求、特殊要求 3.掌握:血浆蛋白制品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内容】 1.血浆蛋白制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的原则:(1)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的重要性 和必要性;(2)血浆蛋白制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规范的基本原则 2.血浆蛋白制品成品检定:(1)血浆蛋白制品成品检定一般要求;(2)几种主要血浆蛋白制品特殊质量要求;(3)国家标准品;(4)检定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血浆蛋白酶抑制剂的生物学性质和功能 2.熟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制品血浆蛋白酶抑制剂临床应用 - 365 - 3.掌握: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制品血浆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和贮存 【教学内容】 1.白蛋白和血浆蛋白溶液:(1)白蛋白的氨基酸组成;(2白蛋白的分子结构;(3)白蛋白的生物学性质和功能;(4)白蛋白的生理学;(5)白蛋白制品的制备和贮存;(6)临床应用;(7)血浆蛋白溶液 2.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1)免疫球蛋白的种类;2)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功能;(3)免疫球蛋白G的合成、分布和代谢;(4)免疫球蛋白的浓度;(5)人免疫球蛋白制品的药理学;6)免疫球蛋白的制备;(7)免疫球蛋白制品的种类和贮存;(8)肌注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9)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临床应用 3.凝血因子的临床应用:(1)凝血因子浓缩物的现代制备方法;(2)凝血因子缺陷病补充治疗的原则;(3)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4)纤维蛋白原浓缩制剂的应用;(5)第?因子的临床应用;(6)凝血酶原复合物的临床应用 4.血浆蛋白酶抑制剂制品:(1)al-抗胰蛋白酶;(2)抗凝血酶-?;(3)a2-巨球蛋白;(4)C1酯酶抑制剂 5.血浆运载蛋白制品:(1)结合珠蛋白;(2)运铁蛋白 6.血浆酶蛋白和其他微量蛋白制品;(1)羧肽酶N;(2)铜蓝蛋白;(3)血清胆碱酯酶;(4)补体系统I因子 7.血液制品临床应用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及其对策:(1)去除或灭活病毒方法应达到的目标;(2)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方法;(3)去除和灭活病毒方法的确证实验和结果的评价 【计划学时】10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疫苗的起源与发展 2.熟悉:目前应用的菌苗及其存在的问题 3.掌握:基因工程菌苗设计与制备、病毒疫苗的分类、不同类型疫苗的特点 【教学内容】 1.基因工程病毒疫苗 2.基因工程菌疫苗 3.细胞因子 4.诊断试剂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方法 2.熟悉:去除或灭活病毒方法应达到的目标 - 366 - 3.掌握:去除和灭活病毒方法的确证实验和结果的评价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有效的分离出血液制品的病原体 2.根据其核苷酸序列设计不同的特异性引物 3.将收集到的血液的病原体进行逆转录,得到相应cDNA 4.并以各种cDNA为模板,与引物混合一起进行PCR扩增可得到不同大小的产物,然后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就可鉴定血制品中病原体 【计划学时】6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血站的构成、运作以及管理模式 2.熟悉:血制品制作流程 3.掌握:血浆蛋白制品的临床应用 【实验讲授】 1.血站的性质以及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2.关于血液采集、制备、供应计划,保障临床安全、及时用血原则的制定 3.成分血的制备流程 4.脐带血等特殊血液成分的采集、制备、保存以及管理 【实验方法】 分组去血站,按计划进行见习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采用随堂考核的形式并结合学生平时表现以及实验课出勤情况综合 评定。成绩以合格与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基本理 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1.《血液血制品采集检测技术标准及质量控制实务全书》 2.《生物制品学》 主编 周东坡 化学工业出版社 3.《疫苗学》 主编 张延龄 科学出版社 4.《医用生物制品学》 主编 卢锦汉 卫生出版社 侯毅鞠 袁忠海 李 艳 - 367 - Immuno Hematology 血液免疫学是基于免疫学、遗传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领域一个独立的分支,是输血 学的基础。随着成分输血的兴起与发展,基因诊断与治疗的引入,经典的输血概念和手段发 生了变化,对我国临床输血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免疫血液学是保障成分输血的安全性和 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免疫血液学已成为为适应临床输血学的发展需要, 本学科将对所涉及的抗原、抗体等免疫反应及基因诊断与治疗,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 的血型和成分输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情况理论和实验课 穿插安排,理论讲授采用大班上课,实验课分组进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 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血液免疫学相关基础 2 2 第二章 组织血型和器官血型 2 2 第三章 红细胞血型系统 4 4 第四章 血小板免疫学概要 1 1 第五章 人类白细胞抗原及粒细胞抗原和抗体 1 1 第六章 红细胞输血血型相容性试验 2 4 6 第七章 胎母血型不合新生儿免疫溶血性疾病 2 2 第八章 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 2 2 第九章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 2 2 - 368 - 第十章 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和药物免疫溶血2 2 性贫血 第十一章 法医物证痕量ABH血型物质的检测 2 2 第十二章 亲子鉴定和血痕标本检测 2 4 6 第十三章 血液免疫学实验质量保证体系 2 4 6 第十四章 免疫诊断学概述 2 4 6 第十五章 微柱凝胶免疫实验技术基础 2 4 6 合 计 30 20 5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抗血清的制备及纯化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二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 选做 综合性 4 实验三 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 必做 验证性 4 实验四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选做 综合性 4 实验五 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试验 选做 综合性 4 合 计 20 【目的要求】 1.了解:造血干细胞和血细胞的发生 2.熟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及遗传学基础和血型遗传 3.掌握: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 【教学内容】 1.输血相关免疫学基础 2.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 3.遗传学基础和血型遗传 4.造血干细胞和血细胞的发生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型抗原的载体分子 2.熟悉:红细胞膜抗原的生物学功能 - 369 - 3.掌握:ABO、Rh组织血型抗原结构及在其他血细胞与组织的表达 【教学内容】 1.ABO、Rh组织血型抗原结构 2.血型抗原的载体分子 3.人红细胞膜抗原的生物学功能 4.ABH和Lewis抗原在其他血细胞与组织的表达及其疾病相关性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红细胞膜隐蔽抗原及多凝集抗原 2.熟悉:Hh血型系统、Lewis血型系统、I血型系统抗原 3.掌握:ABO血型系统及Rh血型系统 【教学内容】 1.红细胞血型总论 2.ABO血型系统 3.Hh血型系统 4.Lewis血型系统及其相关抗原 5.I血型系统抗原和血型集合抗原 6.P血型系统和Globoside血型系统及Glob血型集合 7.Rh血型系统 8.MNS血型系统 9.其他红细胞血型系统 10.红细胞膜隐蔽抗原及多凝集抗原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小板膜蛋白及糖蛋白抗原及膜蛋白和糖蛋白抗原结构 2.熟悉:血小板输血 3.掌握:血小板抗原抗体血清检测 【教学内容】 1.血小板膜蛋白及糖蛋白抗原 2.血小板同种异体抗原免疫 3.血小板自身免疫疾病 4.血小板抗原抗体血清检测 5.血小板输血 【计划学时】1学时 - 370 - 【目的要求】 1.了解:HLA检测的应用 2.熟悉:HLA的定义和生物学意义及粒细胞抗体的临床意义 3.掌握:组织相容性定型实验以及粒细胞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教学内容】 1.HLA的定义和生物学意义 2.组织相容性定型实验 3.HLA检测的应用 4.粒细胞抗体的临床意义 5.粒细胞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型相容性实验检测的一般原则以及安全输血与血型基因检测的关系 2.熟悉:紧急情况输血和大量输血的处理 3.掌握:ABO血型、RhD血型检测及抗体检测和鉴定 【教学内容】 1.血型相容性检测准备 2.ABO血型检测 3.RhD血型检测 4.抗体检测和鉴定 5.交叉配血 6.安全输血的标记和发放 7.新生儿标本检测要点 8.紧急情况输血和大量输血的处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2.熟悉: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定义及病理生理 3.掌握:孕妇产前及新生儿血型、血清学检测 【教学内容】 1.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定义及病理生理 2.Rh和ABO血型系统的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3.孕妇产前及新生儿血型、血清学检测 - 371 - 4.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速发型及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2.熟悉: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理生理 3.掌握: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定义及分类 【教学内容】 1.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定义及分类 2.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的病理生理 3.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其他原因 4.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5.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2.熟悉: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3.掌握: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定义 【教学内容】 1.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定义 2.发病率及影响因素 3.病理生理变化 4.诊断、治疗和预防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药物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常见药物 2.熟悉:概念及发病机制 3.掌握:临床表现和实验诊断的特点 【教学内容】 1.概念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和实验诊断的特点 3.温抗体型AIHA、冷凝集素综合征的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 4.阵发性冷血红蛋白尿 5.药物免疫溶血性贫血的发病机制及常见药物 - 372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痕量ABH血型物质检测的意义 2.熟悉:吸收抑制实验、吸收解离实验及红细胞吸收实验的原理 3.掌握:法医物证痕量检测方法 【教学内容】 1.吸收抑制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2.吸收解离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3.红细胞吸收实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DNA的多态性定义 2.熟悉:DNA的多态性检测进行亲子鉴定的优点 3.掌握:亲子鉴定的概念、范围及依据 【教学内容】 1.亲子鉴定的概念、范围及依据 2.DNA的多态性定义 3.DNA的多态性检测进行亲子鉴定的优点 4.血痕标本检测 5.微量干血痕DNA的提取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液免疫学实验质量保证体系的意义 2.熟悉:预值理论在血型血清学中的应用 3.掌握:实验操作的一般原则及备、试剂及红细胞保存的条件 【教学内容】 1.患者和献血员的标本 2.实验操作的一般原则 3.设备、试剂及红细胞保存的条件 4.预值理论在血型血清学中的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373 - 1.了解:质量作用定律 2.熟悉:免疫分析方法的设计 3.掌握:凝集反应及其定义、性质和分类 【教学内容】 1.质量作用定律 2.竞争性分析及单、双结合位点免疫分析 3.免疫检测的敏感性 4.均相免疫分析和异相免疫分析 5.凝集反应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熟悉:实验中假阴性、假阳性反应 3.掌握:微柱凝胶免疫反应的本质 【教学内容】 1.微柱凝胶免疫实验技术的意义 2.实验基本程序和结果分析 3.微柱凝胶协同凝集试验 4.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抗血清制备的基本原理 2.熟悉:抗体的纯化与保存 3.掌握:抗血清制备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实验讲授】 1免疫动物的选择 2.抗原准备和免疫原注射剂量 3.佐剂的使用 4.免疫方案 5.抗体效价的检测 6.抗体的纯化与保存 【实验方法】 1.抗原制备 - 374 - 2.免疫家兔 3.采试血 4.采全血 5.抗血清的分离、保存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熟悉: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的操作步骤 3.掌握: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实验讲授】 1.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所需试剂及器材 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的操作步骤 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5.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制备凝胶柱 2.灌胶 3.样品预处理和加样 4.考马斯亮蓝染色 5.校正曲线的数据处理和分子量测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的操作步骤 2.熟悉: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的操作方法 3.掌握: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的基本原理 【实验讲授】 1.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的基本原理 2.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的所需试剂及器材 3.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的操作步骤 4.证明弱A或弱B血型的吸收放散试验的采取方法 【实验方法】 1.洗涤红细胞 2.加入抗-A或抗-B - 375 - 3.孵育 4.离心去上清 5.应用放散方法 6.检测放散液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ELISA方法的基本用途 2.熟悉:ELISA方法的基本类型 3.掌握: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程序 【实验讲授】 1.ELISA方法的基本原理 2.用于标记的酶 3.ELISA方法的基本用途 4.ELISA方法的基本类型 5.操作程序 6.抗体的酶标记方法及标记效果测定 【实验方法】 1.双抗体夹心法 2.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3.加受检标本 4.加酶标抗体 5.加底物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微柱凝胶法的特征和优点 2.熟悉:微柱凝胶法的试剂分类 3.掌握: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试验(MG-Coombs)的基本原理及结果判断 【实验讲授】 1.微柱凝胶法抗人球蛋白试验(MG-Coombs)的基本原理 2.微柱凝胶法的特征和优点 3.微柱凝胶法的试剂分类 4.MG-Coombs的结果判断 5.MG-Coombs的临床意义 6.操作程序 - 376 - 【实验方法】 1.MG-Coombs试剂卡反映腔 2.加入甲基蓝 3.离心、孵育 4.结果判断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为100分钟。考核内容分为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20%,其中实验报告占10%,其余10%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1.《实用血液免疫学》 主编 李 勇 科学出版社 2.《临床输血与免疫》 主编 王全立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3.《疫苗学》 主编 张延龄 科学出版社 4.《医用生物制品学》 主编 卢锦汉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孙可歆 郭素红 李 艳 - 377 - Molecular Diagnostics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医学科学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生物科学 中最具有生命力的前沿阵地,是生命科学及医学科学的领先学科和共同语言。分子生物学的 理论与技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并成为一个全新的临床检验新学科—— 分子诊断学。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人 体内生物大分子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 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是一门迅速发展、应用前景广泛的边缘学科。 分子诊断学检验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熟悉近代分子医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 和理论和技术,培养学生从分子水平认识和研究生命现象的能力,拓展学生的医学检验理论 和技术的范畴、为以后学习其它医学检验专业知识,从事分子生物学诊断和研究工作,以及 今后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打下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严格组织安排各项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情况理论和实验课 穿插安排,理论讲授采用大班上课,实验课分组进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 据学生的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基因组与基因组学 5 4 9 第二章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 0.5 0.5 第三章 肿瘤相关基因 3 3 第四章 核酸的分离纯化 3 14 17 第五章 DNA重组技术 3 8 11 - 378 - 第六章 克隆基因表达及基因干扰 3 3 第七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4 4 第八章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相关技术 5 4 9 第九章 生物芯片技术 0.5 0.5 第十章 分子生物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 2 2 合 计 30 30 6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细菌的培养与收集 必做 综合性 2 实验二 质粒DNA的提取与鉴定 必做 验证性 6 实验三 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鉴定 必做 综合性 8 实验四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片段 必做 综合性 8 实验五 PCR扩增DNA片段 必做 设计性 4 实验六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 必做 验证性 2 合 计 30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子生物学及分子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熟悉:分子诊断学的定义、研究范畴及应用 【教学内容】 1.分子诊断的定义 2.分子诊断的研究范畴 3.以基因的研究为例讲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4.分子生物学在各类型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类基因组及人类基因组计划,转座因子的概念及类型 2.熟悉:三大基因组(病毒、原核、真核)的基本特征 3.掌握:基因、基因组的概念,质粒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基因、基因组的定义,DN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 379 - 2.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十大特征,多顺贩子的定义 3.质粒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4.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征(与原核生物比较讲解) 5.病毒基因组的特征,重叠基因的概念 6.基因组结构与疾病的关系 7.简要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及分析鉴定方法 2.熟悉:蛋白质组及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组、蛋白质组学的定义 2.蛋白质组与基因组的关系 3.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范畴及相关技术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肿瘤的发生及肿瘤相关基因 2.熟悉: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类型以及致癌机制 3.掌握: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癌基因的定义及分类 2.原癌基因激活机制 3.抑癌基因定义 4.抑癌基因失活机制 5.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6.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与评价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核酸的基本性质 2.熟悉:基因组DNA、RNA的纯化方法及原理 3.掌握:核酸分离纯化的基本原则,质粒DNA的提取原理及方法 【教学内容】 1.核酸的理化特性 - 380 - 2.核酸分离纯化的总原则 3.基因组DNA的分离纯化原理及方法 4.质粒DNA的分离纯化原理及方法 5.RNA的分离纯化原理及方法 6.核酸的纯度鉴定及保存方法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分类、命名、作用特点 2.熟悉:分子克隆常用工具酶及载体种类及作用,载体构建的原则,DNA测序原理 3.掌握:DNA重组技术的步骤及重组子的筛选方法 【教学内容】 1.限制性内切酶的定义、分类、命名、作用特点 2.DNA连接酶 3.分子克隆常用工具酶 4.载体的种类及作用,载体构建的原则 5.DNA测序的原理 6.DNA重组技术的基本步骤 7.DNA重组子的筛选方法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真核生物基因在原核细胞中的几种表达形式 2.熟悉:反义寡核苷酸技术的概念和作用 3.掌握:RNAi、miRNA抑制基因表达的原理 【教学内容】 1.外源基因在原核及真核中的表达 2.表达产物的克隆、分析及鉴定 3.基因表达干扰技术 4.RNAi、miRNA抑制基因表达的原理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子杂交的基本过程及杂交信号的检测方法 2.熟悉:几种核酸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探针的分类和标记方法 3.掌握: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分类及应用 - 381 - 【教学内容】 1.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2.核酸分子杂交的分类 3.探针的分类和标记方法 4.几种典型的分子杂交的步骤 5.分子杂交的检测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PCR技术质量控制 2.熟悉:引物设计原则,几种PCR相关技术 3.掌握:PCR的原理及反应体系,荧光定量PCR的原理及种类 【教学内容】 1.PCR的基本原理 2.四种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3.PCR的反应体系 4.引物设计原则 5.几种以PCR为基础的相关技术 6.PCR产物检测方法 7.PCR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芯片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2.熟悉:生物芯片的概念、原理及分类 【教学内容】 1.生物芯片的原理 2.生物芯片的定义及分类 3.生物芯片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计划学时】0.5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子生物检验的样品来源及预处理 2.熟悉:常见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 3.掌握:几种典型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教学内容】 - 382 - 1.分子生物检验的样品来源及预处理方法 2.常见疾病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 3.常用的分子诊断技术 4.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5.单基因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6.多基因疾病的分子诊断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菌培养的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 2.熟悉:细菌培养和收集的基本方法 【实验方法】 1.细菌培养及培养基的选择 2.细菌培养的条件 3.细菌收集的方法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质粒DNA的生物学性质 2.熟悉:质粒DNA的提取方法 3.掌握: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的原理及步骤 【实验方法】 1.含质粒的细菌培养 2.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 3.纯化的质粒DNA的检测 【计划学时】6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真核细胞基因组结构 2.熟悉: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鉴定方法 3.掌握:真核细胞基因组DNA提取的原理 【实验方法】 1.动物组织的破碎 2.从破碎组织中分离真核细胞 3.真核细胞的裂解及基因组DNA提取 - 383 - 4.真核细胞基因组DNA的鉴定 【计划学时】8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 2.熟悉: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的特点 3.掌握: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片段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 2.酶切DNA的鉴定 【计划学时】8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PCR反应的注意事项 2.熟悉: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设计 3.掌握:PCR反应的原理 【实验方法】 1.PCR扩增DNA片段 2.PCR仪的使用 3.扩增产物的鉴定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不同浓度琼脂糖凝胶的分离范围 2.熟悉: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的步骤 3.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分析 【实验方法】 1.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2.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 3.分析电泳结果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实验部分成绩占20%,其中 实验报告占10%,其余10%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实验室制度遵守情况 - 384 - 的综合考评。 1.《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 主编 樊绮诗 吕建新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2.《分子诊断学》 主编 吕建新 尹一兵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医学分子生物学》 主编 冯作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 磊 李 艳 李 艳 - 385 - Medical Ttatistics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数据的收集、 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法和分析技术不但能作为医学研究的工具,解决医学中的 实际问题,而且可以帮助医学工作者开辟新的思路和研究领域,使医学科研设计更加科学合 理,并协助医学工作者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资料分析和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解释。通 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为今后从事医学领 域研究和实际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研 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及方法,培养有效获取数据、正确分析数据以及合理解释结果的系统工作 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使学生学会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学会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资 料的分析,配对资料的分析,直线相关和直线回归,非参数统计等方法。其目的使大家具备 新的推理思维,结合专业问题合理设计试验,科学获取资料,提高科研素质。学习医学统计 学的过程中要求:(1)对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根据具体情况正确选 用统计方法。(2)正确运用统计方法处理实际数据资料。(3)把所学专业与统计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对计算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做出科学的定论。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公共卫生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根据教 学任务,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讲授课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 务。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 2 2 第二章 平均水平的统计描述 4 4 第三章 离散趋势的统计描述 4 4 - 386 - 第四章 抽样误差与假设检验 3 3 第五章 t检验 5 5 第六章 方差分析 6 6 第七章 相对数及其应用 4 4 2第八章 ,检验 4 4 第九章 非参数检验方法 6 6 第十章 线性相关与回归 6 6 第十一章 多元线性回归与多元逐步回归 2 2 第十二章 统计表与统计图 2 2 案例分析 2 2 合 计 50 50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 2.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资料类型 3.掌握:总体与样本、参数与统计量、同质与变异、抽样误差、概率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和内容,学习医学统计学应注意的问题 2.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和资料类型(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与样本;资料的类型;概率)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计量资料的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方法和分布规律 2.熟悉:频数分布的两大特征和频数分布的类型 3.掌握: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 【教学内容】 1.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频数分布表,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 2.频数分布的两大特征和频数分布的类型 3.集中趋势的描述(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描述计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 - 387 - 2.熟悉:正态分布的概念、图形、特征和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计算 3.掌握:描述计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条件;正态曲 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和正态分布的应用 【教学内容】 1.计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及 适用条件 2.正态分布的概念、图形、特征 3.医学参考值范围的计算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抽样误差与标准误的概念 2.熟悉:标准差与标准误的区别和联系,可信区间与正常值范围的区别 3.掌握:标准误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总体均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和计算 方法,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抽样误差与标准误的概念 2.标准误的意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3.总体均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t分布的概念及t分布的图形和特征 2.熟悉:?型错误和?型错误及t界值表的查法 3.掌握:t检验的计算与应用条件 【教学内容】 1.t分布的概念、图形、特征及t界值表的查法 2.t检验的计算与应用条件(单个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 3.t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4.?型错误和?型错误 【计划学时】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和方差齐性检验 2.熟悉: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两比较 - 388 - 3.掌握: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各种设计方案(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析因设计等)变异和自由度的分解方法 【教学内容】 1.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 2.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随机区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的两 两比较,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标准化法的计算 2.熟悉: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3.掌握:常用相对数指标的意义和计算,率的抽样误差与区间估计 【教学内容】 1.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相对比) 2.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3.医学中常用的相对数指标 4.率的标准化 5.率的抽样误差与区间估计 【计划学时】4学时 χ 【目的要求】 1.了解:行×列表的χ 2分割法 22.熟悉:χ 检验的基本思想 23.掌握:配对资料、四格表及行×列表资料的χ 检验方法 【教学内容】 21.χ 检验的基本思想 22222.χ, 检验的方法(行列表χ检验,四格表χ检验,配对资料χ检验)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非参数统计的基本思想 2.熟悉:非参数检验的原理和应用条件,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的区别 3.掌握:几种不同类型的资料的秩和检验 【教学内容】 1.非参数统计的基本思想 2.非参数检验的原理和应用条件,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的区别 - 389 - 3.几种不同类型的资料的秩和检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最小二乘法原理 2.熟悉: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3.掌握:相关与回归的概念;相关系数与回归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教学内容】 1.相关与回归的概念 2.相关系数、等级相关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3.线性回归方程及其假设检验 4.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5.线性相关和回归的区别与联系 【计划学时】6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多元线性回归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与方法 2.熟悉:应用统计软件包求解多个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 3.掌握: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的解释 【教学内容】 1.多元线性回归的概念 2.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原理 3.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假设检验 4.应用统计软件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注意事项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统计表的种类和常用的统计图 2.熟悉:各种图形的绘制方法 3.掌握: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要求,统计图形的选择、制图原则 【教学内容】 1.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要求 2.统计表的种类 3.常用的统计图及制图原则 - 390 -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试时间为 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为及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成绩 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平时成绩占20%,主要是对学生应用能力、主动参与能力和对课堂纪律遵守情况的综合考评。 《医用统计学》 主编 马斌荣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吴 希 张若东 周 涌 - 391 - Medical Genetics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机 制、传递方式、发展规律,为遗传病的诊断、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手段,从而控制遗 传病在家庭或者群体中的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 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各种常见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及规律,了解医学遗传学研究的 新进展及发展前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 为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广、基础厚、能力强、潜力大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教学 中要高标准、严要求,课堂教学应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 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 学方法,联系临床病例,以利于学生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人类基因 2 2 第二章 基因突变 1 1 第三章 基因突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效应 1 1 第四章 单基因疾病的遗传 2 2 第五章 多基因疾病的遗传 2 2 第六章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2 2 第七章 人类染色体 1 1 第八章 染色体畸变 1 1 - 392 - 第九章 单基因遗传病 2 2 第十章 多基因遗传病 1 1 第十一章 线粒体疾病 1 1 第十二章 染色体病 2 2 第十三章 出生缺陷 2 2 第十四章 肿瘤 2 2 第十五章 遗传病的诊断 2 2 第十六章 遗传病的治疗 1 1 第十七章 遗传咨询 1 1 考查 2 2 合 计 30 30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遗传病的研究策略 2.熟悉:医学遗传学的任务和范畴,遗传病在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3.掌握:遗传病的特点、分类、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教学内容】 1.医学遗传学的任务和范畴,医学遗传学发展简史 2.遗传病的特点(传播方式、数量分布、先天性、家族性及传染性);分类(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的关系;遗传病在医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3.遗传病的研究策略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 2.熟悉:基因的生物学特性 3.掌握:基因的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及人类基因和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 1.基因的概念;基因的化学本质(DNA分子的组成、结构);基因的结构(基因的分类、割裂基因);基因组的组成(单拷贝序列、重复多拷贝序列) 2.基因的生物学特性(遗传信息的储存单位、基因的自我复制、基因表达) 3.人类基因组计划 【计划学时】2学时 - 393 - 【目的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 2.熟悉: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 3.掌握:基因突变的形式与分子机制、DNA损伤的修复 【教学内容】 1.基因突变的一般特性(多向性、重复性、随机性、稀有性、可逆性、有害性) 2.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3.基因突变的形式与分子机制(静态突变、动态突变);DNA损伤的修复(紫外线引起的 DNA损伤修复、电离辐射引起的DNA修复、修复缺陷引起的疾病)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2.掌握: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 【教学内容】 1.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突变导致生成异常蛋白、突变导致蛋白产生的异常 功能效应、突变导致组织细胞蛋白表达类型的改变) 2.基因突变引起性状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基因突变引起酶分子的异常、酶分子异常引起的代谢缺陷)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系谱与系谱分析 2.熟悉: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 3.掌握: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 病的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遗传,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 【教学内容】 1.系谱与系谱分析法 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病的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病的遗传,Y连锁遗传病的遗传 3.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分析的因素(不完全显性遗传、共显性遗传、延迟显性、不规则 显性遗传、表现度、基因的多效性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394 - 1.熟悉: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 2.掌握:疾病的多基因遗传 【教学内容】 1.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遗传) 2.疾病多基因遗传(易患性与发病阈值、遗传度、影响多基因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因素)【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类线粒体基因组 2.熟悉:线粒体基因的突变 3.掌握: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特点 【教学内容】 1.人类线粒体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线粒体DNA的复制、线粒体基因的转录) 2.线粒体基因的突变(突变率、突变类型、突变的修复) 3.线粒体疾病的遗传特点(母系遗传、异质性、阈值效应、不均等的有丝分裂分离)【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类染色体命名国际体制 2.熟悉:染色体的研究方法 3.掌握: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染色体核型与显带技术 【教学内容】 1.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特征(染色质和染色体、人类染色体的数目、结构和形态、性别 决定及性染色体) 2.染色体的研究方法(染色体标本的制作、染色体显带);染色体核型;人类染色体命 名国际体制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 2.掌握: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产生、染色体结构畸变及其产生机制 【教学内容】 1.染色体畸变发生的原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母亲年龄) 2.染色体数目异常及其产生机制(整倍体改变、非整倍体改变、非整倍体的产生);染色体结构畸变及其产生机制(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计划学时】1学时 - 395 - 【目的要求】 1.熟悉:分子病的概念,先天性代谢病的概念,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共同规律 2.掌握:几种重要的分子病、先天性代谢病 【教学内容】 1.分子病的概念,几种重要的分子病(血红蛋白病、血浆蛋白病、结构蛋白缺陷病) 2.先天性代谢病的概念,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共同规律,几种重要的先天性代谢病(糖 代谢缺陷病、氨基酸代谢缺陷、核酸代谢缺陷)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发生的遗传因素 2.掌握: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精神分裂症、糖尿病、哮喘的临床特征 【教学内容】 1.多基因遗传病的概念 2.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发生的遗传因素(DRD 基因、5-HTR2A基因、HLA基因、KCNN33 基因);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发生的遗传因素(1型DM、2型DM);哮喘的临床特征、发生的遗传因素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线粒体疾病的分类 2.掌握:mtDNA突变引起的疾病 【教学内容】 1.疾病过程中的线粒体变化,线粒体疾病的分类(生化分类、遗传分类) 2.mtDNA突变引起的疾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心肌病、帕 金森病、其他与线粒体有关的病变)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染色体病发病概况 2.熟悉:常染色体病,性染色体病 3.掌握:Down综合征 【教学内容】 1.染色体病发病概况(染色体病的发生率、染色体分析的临床指征) 2.常染色体病(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5p-综合征);Down综合征(Down综合 - 396 - 征的发生率、表型特征、Down综合征的遗传分型、Down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性 染色体病的概念及几种重要的性染色体病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与出生缺陷有关的发育生物学 2.熟悉:出生缺陷的病理生理学 3.掌握:出生缺陷的临床特征 【教学内容】 1.出生缺陷的临床特征(出生缺陷的概念、类型、诊断,神经管缺损、先天性心脏病) 2.出生缺陷病理生理学(出生缺陷的发生因素、影响致畸发生的因素及发育异常机制) 3.与出生缺陷有关的发育生物学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肿瘤的多步骤发生 2.熟悉: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 3.掌握: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 【教学内容】 1.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基础(单基因遗传的肿瘤、多基因遗传的肿瘤、染色体畸变可能 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也可能是肿瘤发生的表现,某些遗传性缺陷或疾病具有易患肿瘤的倾 向性) 2.癌基因的概念,原癌基因的突变与肿瘤发生,肿瘤抑制基因的概念及几种重要的肿 瘤抑制基因 3.肿瘤的多步骤发生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基因诊断 2.掌握:临症诊断,出生前诊断 【教学内容】 1.临症诊断(病史、症状和体征、家系分析、细胞遗传学检查、生化检查) 2.出生前诊断(出生前诊断对象、出生前诊断的方法) 3.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主要技术方法、基因诊断技术的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 397 - 【目的要求】 1.了解:遗传病治疗的原则 2.熟悉:基因治疗 3.掌握:传统的遗传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 【教学内容】 1.遗传病治疗的原则 2.传统的遗传病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饮食疗法 3.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策略、种类、适于基因治疗的遗传病、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 转基因治疗的问题与危险性)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遗传与优生 2.熟悉: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的估计,遗传病的群体筛查 3.掌握:遗传咨询的临床基础 【教学内容】 1.遗传咨询的临床基础(一些常见的遗传咨询问题、遗传咨询的主要步骤) 2.遗传病的再发风险率的估计,遗传病的群体筛查(新生儿筛查、杂合子筛查、产前诊断) 3.遗传与优生 【计划学时】1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时根据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 纲的要求,考核时间为100分钟。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1.《医学遗传学》 主编 左 伋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 2.《医学遗传学》 主编 傅松滨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医学遗传学》 主编 蔡绍京 梁素华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4.《医学遗传学》 主编 李 璞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5.《医学遗传学》 主编 陈 竺 人民卫生出版社 徐 冶 刘忠平 李质馨 任 旷 - 398 - Hygiene and Ecsomatics 卫生检验学是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的基础上进一 步获得环境与健康关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环境卫生质量指标检测的基本技 能训练,为今后从事环境卫生质量检测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 卫生理化检验方法;掌握空气、水质、食品等样品采集技术和保存技术;熟悉常用的水质、 空气等环境质量指标检测技术。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公共卫生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情况理论课 与实验课穿插安排,理论讲授采用大班上课,实验课分组进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 情况,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辅导、答疑,指导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1 1 第一章 人与环境 6 6 第二章 空气卫生与空气检验 6 6 第三章 水卫生与水质检验 5 5 第四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6 6 第五章 食品卫生检验概述 6 6 合 计 30 30 - 399 - 【目的要求】 1.了解:卫生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卫生检验学包括的内容和分离方法 2.熟悉:卫生检验常用的分析方法 3.掌握:卫生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教学内容】 1.卫生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卫生学的发展简史 3.卫生检验学的内容和分离方法 4.卫生检验常用的分析方法 5.卫生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人类环境与生态平衡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类环境、环境问题、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关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富集作用的条件 2.熟悉:环境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掌握: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环境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2.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对健康的影响 【目的要求】 1.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与贮存、转化和排泄;靶部位、贮存库 的概念;物质蓄积与功能蓄积的区别;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主 要内容 2.熟悉: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与自净(自净作用的主要类型);衡量环 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指标;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剂量—效应关系 (dose-effect)、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的概念及区别;化学物联合作用的主要类型(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 3.掌握:环境污染、公害、人群健康效应谱、高危人群的概念;环境污染物的概念及 其主要来源;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引起的疾病 - 400 - 【教学内容】 1.环境污染、公害的概念 2.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3.环境污染物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4.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5.环境污染物的常用毒性指标: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毒作用带 6.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 的特点;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引起的疾病 7.环境污染的防治 【计划学时】5学时 第一节 空气卫生 【目的要求】 1.了解:大气圈的分层及各层特点;空气的理化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大气污染的概 念;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指标 2.熟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室内空气主要污 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3.掌握: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教学内容】 1.空气的物理化学性状及其卫生学意义 2.大气污染的概念、来源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大气中几种常见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4.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对健康影响;室内空气污染的卫生评价 5.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二节 空气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空气卫生检验的主要目的;空气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2.熟悉:集气法和浓缩法的原理;采样注意事项 3.掌握: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空气体积的计算与换算;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 法与换算 【教学内容】 1.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2.空气样品的采集 3.空气采样体积的测算 4.空气污染物浓度的表示 - 401 - 5.空气污染物浓度的换算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一节 水卫生 【目的要求】 1.了解:水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生活饮用水水质基本卫生学要求;生活饮用水的 水质标准;水污染的来源;混凝沉淀和过滤的原理和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混凝剂;影响混 凝沉淀效果的因素 2.熟悉: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细菌学指标;“三氧”指标和“三氮”指标的概念和 卫生学意义 3.掌握:水中常见化学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饮用水的氯化消毒原理和影响消毒效果 的因素 【教学内容】 1.水源的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2.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要求及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3.水体污染的来源 4.水生物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5.水化学性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6.水源选择及卫生防护 7.生活饮用水的净化;混凝沉淀的目的、原理和影响因素;过滤的目的、原理和方法 8.生活饮用水的消毒;氯化消毒的目的、原理、方法及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常 用氯化消毒方法及其他消毒方法 【计划学时】4学时 第二节 水质检验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质检验的主要任务 2.熟悉:不同水样的采集方法 3.掌握:水样的保存原则 【教学内容】 1.水质检验的任务和意义 2.水质理化检验方法 3.水样的采集 4.水样保存 【计划学时】1学时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 - 402 - 【目的要求】 1.了解: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分类;职业病的范围和种类;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措施 2.熟悉: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性损害的概念;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及特点;职业性 外伤的概念 3.掌握: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职业病的概念、特点和诊断依据;职业卫生与 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三级预防原则 【教学内容】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2.职业性损害的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致病模式 3.职业病的概念、范围、特点、种类及诊断依据 4.工作有关疾病的概念及特点 5.职业性外伤的概念 6.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三级预防原则;职业性损害的防治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目的要求】 1.了解:毒物的概念;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存在形态;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机会;苯中 毒的临床表现;常见的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的理化特点 2.熟悉:苯的毒理作用;常见的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的毒理作用 3.掌握: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和气溶胶的概念;窒息性气体中毒特点 【教学内容】 1.生产性毒物、职业中毒相关概念 2.有机溶剂中毒 3.刺激性气体中毒 4.窒息性气体中毒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三节 生产性粉尘与职业性肺部疾患 【目的要求】 1.了解:矽肺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2.熟悉:生产性粉尘的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 3.掌握:生产性粉尘、尘肺、矽肺及矽尘作业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生产性粉尘的概念、来源及分类 2.生产性粉尘的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 3.生产性粉尘对机体健康影响 4.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 - 403 - 5.矽肺的概念;主要接尘作业及影响矽肺发病的因素 6.矽肺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及诊断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食品卫生检验的目的、内容及方法;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分类及特征;食品 样品的保存原则 2.熟悉:常见的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 毒、河豚鱼中毒)的病原及流行特点;食品样品的制备与预处理;肉、鱼、蛋类食品的感 官检查方法 3.掌握:食物中毒的定义、特征和分类;不同性状食品的采样方法 【教学内容】 1.食品检验的目的、内容、方法 2.食源性疾病概念、分类、特征 3.食物中毒概念、特征、分类 4.常见食物中毒 【计划学时】6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闭卷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成绩以 合格与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1.《卫生学》 主编 仲来福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2.《预防医学》 主编 孙贵范 人民卫生出版社 3.《环境卫生学》 主编 杨克敌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 主编 金泰廙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5.《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主编 孙长颢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白雪松 宋春梅 周 涌 - 404 - Epidemiology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中的主干课程,它是一门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和健康的科学。随着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流行病学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各个领域,为医学科学研 究开辟了一个独特的方法学领域,逐渐成为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流行病学也是一门 应用学科,它不仅在传染病的防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病 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的病因研究与防制起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 流行病学纷纷被医学各学科引用,在促进医学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通 过对流行病学的学习,了解流行病学的方法学意义;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 基本理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内涵、应用范畴、资料的统计和分析,调查设计的原则与方 法,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病因推断思路;为后期学习其它学科打下基础。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公共卫生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 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总学时 绪论 2 2 第一章 疾病的分布 2 2 第二章 描述性研究 2 2 第三章 队列研究 2 2 第四章 病例对照研究 4 4 第五章 筛检 4 4 第六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2 2 考查 2 2 合 计 20 20 - 405 - 【目的要求】 1.了解:流行病学的简史、研究方法分类、特征 2.熟悉:流行病学的应用 3.掌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1.流行病学的发展史:学科形成前期、学科形成期、学科发展期 2.流行病学定义的演变:现代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包括三个层次、三个阶段、三个 范畴、三种方法、三大要素 3.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原理、疾病发病过程、人与环 境关系、病因论、病因推断原则、疾病防制原则和策略、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 4.实际应用:包括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疾病的监测、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疾 病的自然史研究、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 5.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6.流行病学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 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常用语:爆发(outbreak)、散发(sporadic)、流行 (epidemic) 2.熟悉:描述疾病的人群分布与地区分布的主要内容。 3.掌握:疾病的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的概念及研究意义;描述疾病的时间分布时所使用的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季节性(seasonal variation)、周期 性(cyclic change)、长期趋势(secular trend)的概念;遗民流行病学的概念 【教学内容】 1.疾病流行的强度:散发、爆发、流行 2.疾病分布的形式:疾病的分布的概念及研究意义;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 综合分析;遗民流行病学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的概念和主要类型;普查与抽样调查各自的优缺点;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2.熟悉:现况研究的概念与目的;常用抽样方法的种类与特点;决定抽样调查样本大 - 406 - 小的主要因素和样本量计算方法 3.掌握:现况研究的特点;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教学内容】 1.概述:描述性研究的概念和种类,现况研究的概念、目的、特点、类型 2.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明确研究目的与类型、研究对象、样本量和抽样方法、资 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常见偏倚、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队列研究的研究类型;资料收集的种类与方法;主要的偏倚及其控制 2.熟悉:队列研究(cohort study)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对象的选择形式;影响 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3.掌握:暴露(exposure)、危险因素(risk factor)、队列(cohort)、内对照(internal control)、外对照(external control)、观察终点和观察终止时间的概念;累积发病率 (cumulative incidence,CI)、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ID)、标化死亡比(SMR)、标化比例死亡比(SPMR)的概念和计算;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研究目的和资料整理与分 析方法(率的计算和效应估计:RR、AR的概念、计算及意义) 【教学内容】 1.概述:队列研究、队列和暴露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特点、研究目的、研究类型。 2.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研究结局、研究现场和人群、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 随访、质量控制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基本整理模式、率的计算、效应估计 4.常见偏倚 5.优点与局限性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量估计方法;获取研究因素的方法;常见的偏倚 2.熟悉: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的定义、种类、基本原理、目的;研 究对象选择的来源与选择;影响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优点与局限性 3.掌握:匹配(matching)的概念和类型;比值比(OR)的定义、计算及意义;病例对 照研究的一般步骤和数据资料整理和分析方法(不匹配不分层资料分析、配对资料分析) 【教学内容】 1.概述: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特点、研究目的、研究类型 2.设计与实施:一般步骤、具体实施:提出假设、明确研究目的和选择适宜的对照形 式、病例与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确定样本量、获取研究因素的信息、资料的收集 - 407 -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不匹配不分层资料的分析,不匹配 分层资料的分析、配对资料的分析 4.常见偏倚 5.优点与局限性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筛检试验的类型、筛检常见偏倚 2.熟悉:影响筛检试验可靠性因素;提高筛检收益方法;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区别 3.掌握:筛检(screening)的定义、目的、实施的原则、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和各个 评价指标的定义和计算:真实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的概念;评价试验真实性的指标(灵敏度sensitivity、假阴性率false negative rate、特异度specificity、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 rate、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阳性似然比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评价试验可靠性的指标(符合率);评价试验预测值的指标(阳性预 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 【教学内容】 1.概述:筛检的概念、应用、类型、目的,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实施原则 2.筛检试验的评价: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 3.筛检效果的评价:收益,提高筛检收益的方法;常见偏倚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的定义和类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2.熟悉: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的推理形式 3.掌握:整个因果关联的判断进程;关联的分类;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 【教学内容】 1.病因的概念:病因的定义、病因模型、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2.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准则 3.统计关联到因果关联:统计关联;因果关联 4.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为100分钟。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计,60分及以上者为合格。考核全部为理论部分,为开卷考核,主 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掌握情况。 - 408 - 《流行病学》 主编 李立明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任兴全 任兴全 周 涌 - 409 - Clinical Parasit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临床寄生虫检验学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生存繁殖规 律,阐明寄生虫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及临床病原学诊断的一门科学。它是临床医学检验 专业学科的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见重要人体寄生虫的病原学知识, 相应的致病机制、诊断、防治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注重 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大量图片、视频及适 当的病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章 次教 学 内 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学时 概述 2 2 第一章 医学蠕虫 13 8 21 第二章 医学原虫 7 5 12 第三章 医学节肢动物 2 13 考查22合 计 26 14 40 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线虫成虫、虫卵及病理标本的观察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二 吸虫成虫、虫卵及病理标本观察等 必做 验证性 2 - 410 - 实验三 绦虫、原虫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四 原虫和节肢动物的形态观察 必做 验证性 2 实验五 粪便、囊尾蚴检查 必做 综合性 6 合 计 14 【目的要求】 1.了解:人体寄生虫学的内容、范围、意义及学习目的 2.熟悉:寄生虫病防治的原则 3.掌握:人体寄生虫学常用的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寄生虫病传播的三个 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教学内容】 1.寄生虫学定义、内容、范围、意义及学习目的;寄生虫的形态特点、宿主对寄生虫 的免疫应答 2.人体寄生虫学常用的概念:寄生虫及其类别、 宿主及其类别、生活史、感染阶段、 感染途径及带虫者等 3.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寄生虫病传播的三个环节和影响流行的因素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常见蠕虫病的流行因素、预防原则 2.熟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成虫的外观特征、寄生部位;班氏吴策线 虫与马来布鲁线虫成虫寄生部位、丝状蚴侵入人体的方式;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成 虫外观特征、病原检查;血吸虫病预防原则;旋毛形线虫的形态特征、人体感染方式、致 病作用;棘球蚴的特征、人体感染方式、致病作用 3.掌握:似蚓蛔线虫成虫、受精卵及未受精卵的特征,成虫生活史特征和致病作用;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的生活史特征、致病作用和诊断方法;蠕形住肠线虫成 虫产卵特点、透明胶质法检查;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微丝蚴的特征、微丝蚴夜现 周期性、成虫致病作用、病原检查:鲜血法、厚血膜法、浓集法;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 吸虫卵特征、成虫寄生部位、感染阶段、致病作用;日本裂体吸虫成虫、虫卵、毛蚴、尾 蚴的特征、成虫寄生部位、虫卵的排出、孵化、尾蚴侵入方式、致病作用、病原检查:直 接涂片法、沉淀孵化法、肠粘膜活检等;猪肉绦虫、牛肉绦虫成虫(头颈节、成熟节、妊娠节)、虫卵、囊尾蚴的特征、寄生部位、虫卵和囊尾蚴感染人体的方式、成虫及囊虫的致病 作用、孕节在疾病诊断上意义 【教学内容】 - 411 - 1.似蚓蛔线虫成虫、受精卵及未受精卵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和致病;十二指肠钩口线 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生活史、流行因素、预防原则 2.蠕形住肠线虫成虫、虫卵形态特征、雌性成虫致病作用;鞭虫生活史特点 3.班氏吴策线虫与马来布鲁线虫生活史、流行因素、预防原则 4.旋毛形线虫成虫、囊包幼虫的形态特征、人体感染方式、致病作用 5.华支睾吸虫、血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致病、流行因素及病原检查 6.棘球蚴的特征、牛肉绦虫与猪肉绦虫的异同点;猪肉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预防原则 【计划学时】1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其他肠道阿米巴、结肠阿米巴特点;蓝氏贾第鞭毛虫形态、感染阶段及方式、 致病作用;阴道毛滴虫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 2.熟悉: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殖、医学原虫分类;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原检查: 碘液染色法、醛醚沉淀法、预防原则;杜氏利什曼原虫、阴道毛滴虫感染阶段、感染方式; 疟疾流行因素、预防原则 3.掌握: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包囊形态特征、寄生部位、感染方式及阶段、致病 作用;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特征、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红细胞外期及其与 疟疾发作的关系、配子体形成及其与传播的关系、致病作用以及病原检查方法 【教学内容】 1.医学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繁殖及分类;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包囊形态特 征,寄生部位、感染阶段、方式、致病作用、病原检查、预防原则;阴道毛滴虫阴道毛滴 虫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感染阶段 2.疟原虫红内期的形态特征,间日疟在人体内的发育过程、红细胞外期及其与疟疾发 作的关系、配子体形成及其与传播的关系、致病作用:典型发作、凶险型、贫血及肝脾肿 大、疟疾再燃和复发、病原检查:厚、薄血片法 3.刚地弓形虫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作用 【计划学时】7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蚊、蝇、白蛉、蠓、蚤、虱、蜚蠊、蜱、螨等生活史及主要生活习性、与疾 病关系及防治原则 2.熟悉:节肢动物的防治 3.掌握:节肢动物主要特征、分类、生活史与变态、生活习性及对人侵害、传播方式 【教学内容】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生活史与变态、生活习性及对人的侵害、传播方式 2.蚊、蝇、白蛉、蠓、蚤、虱、蜚蠊、蜱、螨等生活史及主要生活习性、与疾病关系 - 412 - 及防治原则 3.节肢动物的防治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线虫的形态特征 2.熟悉:旋毛形线虫的囊包幼虫形态 3.掌握:蛔虫、蛲虫、鞭虫和钩虫虫卵和成虫的形态特点;微丝蚴的形态特点 【实验讲授】 1.蛔虫、蛲虫、鞭虫和钩虫的虫卵特点 2.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的鉴别 3.旋毛形线虫的囊包幼虫形态特点 【实验方法】 示教标本讲解与观察相结合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吸虫的形态特征 2.熟悉:布氏姜片吸虫虫卵和成虫的形态特点 3.掌握:肝吸虫、肺吸虫和血吸虫虫卵的形态特点、所致疾病及中间宿主种类 【实验讲授】 1.肝吸虫、肺吸虫、血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虫卵的特点 2.吸虫的病原学检查方法 【实验方法】 示教标本讲解与观察相结合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绦虫的形态特征 2.熟悉:细粒棘球绦虫的形态特点;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包囊形态;杜氏利什曼 原虫形态 3.掌握:绦虫虫卵的形态特点及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成虫的鉴别点 【实验讲授】 1.绦虫虫卵的形态特点 2.绦虫的实验室检查方法 - 413 - 3.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包囊形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前鞭毛体形态 【实验方法】 示教标本讲解与观察相结合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常见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 2.掌握:疟原虫红内期、溶组织阿米巴包囊和滋养体、阴道毛滴虫等的形态特点 【实验讲授】 1.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2.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包囊形态 3.阴道毛滴虫等的形态特点 4.蚊、蝇、白蛉、臭虫、蜱、疥螨等节肢动物形态 【实验方法】 示教标本讲解与观察相结合 【计划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 1.熟悉:囊尾蚴压片检查、钩蚴孵化法 2.掌握: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醛醚沉淀法及碘液染色检查法 【实验讲授】 1.粪便生理盐水涂片法、饱和盐水浮聚法、钩蚴孵化法 2.醛醚沉淀法及碘液染色检查法 3.囊尾蚴压片检查方法 【实验方法】 1.采集学生粪便,作理盐水涂片、饱和盐水浮聚、钩蚴孵化检查 2.采集猴粪便,作醛醚沉淀及碘液染色检查 3.采集有囊尾蚴的猪肉,进行囊尾蚴压片检查方法 【计划学时】6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均为理论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 求,时间为100分钟,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 《临床寄生虫学与检验》 主编 沈继龙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4版 王月华 马爱新 任 旷 - 414 - 专业英语课程其教学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医学英语的语言特点,常用专业词汇的词根和词缀,常见的医学英语表达方式,翻译技巧以及对医学文章内容的正确理 解。是在公共英语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语言知识的学习向实际的 语言在医学专业的过渡。其在学习医学英语的过程中,不再强调对句子的分析和语法的讲解, 而是强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好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一方面有益于巩固学生在基础英语学 习阶段所掌握的语言基本技能和交际策略,同时又通过英语和医学专业的结合,开拓学生的 语言和思维视野,学会利用英语了解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学习技巧。为后期的专业课双语 教学铺平语言之路。 为把学生培养成专业知识与较高英语能力相结合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在教学中要高标 准、严要求,努力改革教学方法;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读懂医学专业的专业文章, 提高阅读和写作医学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 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适当的教师讲解后给学生布置足够量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总学时 备注 Chapter 1 Human body as a whole 7 7 Chapter 2 Diseases and Disorders 5 5 Chapter 3 Muscular System 5 5 Chapter 4 Skeletal System 5 5 Chapter 5 Digestive System 5 5 - 415 - Chapter 6 Respiratory System 5 5 Chapter 7 Cardiovascular System 5 5 Chapter 8 Blood and Immunity 5 5 Chapter 9 Development and Genetics 5 5 Exercises 2 2 Final exam 1 1 合 计 50 50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英语医学术语的构成及一般规则 3.掌握:30个词根,词缀的意义及相关术语的意义 【教学内容】 1.介绍 the root, prefix, suffix, combing vowels and combing forms 以及构词规则 2.词根、词缀:-al,-ar, bi/o, cardi/o ,-cyte, cyt/o, -gen, hemat/o(hem/o) Hist/o, -ic, -ism, -logy, lymph/o, psych/o, -tomy, vascul/o 3.重要的术语:vascular, cardiopathy, erythrocyte, leukocyte, lymphocyte, pathogen,hematology, histotherapy, metabolism, physiology, anatomy 4.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人体器官系统的分类 2.熟悉:各人体器官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3.掌握:相关的医学术语 【教学内容】 1.从解剖学角度把人体分为10个系统 2.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skeletal system, the muscular system, the circulatory system, the respiratory system, the digestive system, the urinary system, the endocrine system, the nervous system,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skin 3.重要的术语:cartilage, bone marrow, breastbone, striated muscle, smooth muscle,intestine, blood vessel, cardiovascular, antibody, artery, capillary, vein, - 416 - spleen, trachea, esophagus, enzyme, kidney, gland, starch, spinal cord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从整体上了解人体系统 2.熟悉:细胞的关键部分及四种组织 3.掌握:相关的医学术语 【教学内容】 1.从细胞的角度来了解人体系统 2.细胞的关键成分 The Cell Membrane, The Cytoplasm, The Nucleus的结构及功能 3.四个基本的组织类型:Epithelial tissues, Connective tissues, Nervous System, Muscle tissue 4.重要的术语:homeostasis,membrane, nucleus, phospholipid, diffusion, pigment, chlorophyll, glucose, ribosome, lysosome, deoxyribonucleic acid, chromosome, chromosome, centrosome, voluntary muscle, cardiac muscle, involuntary muscle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 1.词根、词缀:ana-, angi/o, anti-, -ary, -gram, -graph, -graphy, hepat/o, -itis, -meter, -ous, path/o, phag/o, -plasty, pulmon/o, radi/o,-scope, spir/o 2.重要的术语: angiogram, antigen, pulmonary, degeneration, diameter, electrocardiograph, prognosis, radiography, hepatitis, thermometer, tuberculosis, phagocyte, myoplasty, premature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Section B readings Passage one Human Diseases 【目的要求】 1.了解:疾病和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2.熟悉:疾病的分类 3.掌握:细菌对人体的侵袭,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及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的形成 - 417 - 【教学内容】 1.介绍疾病和病理学的概念 2.从不同角度把疾病分类 3.How germs invade the body 4.How the body fights disease 5.How we become immune to disease 6.重要的术语:epidemic disease, endemic disease, chronic disease, fungi, malfunction, obesity, malnutrition, mental retardation, pneumonia, bronchi, amino acid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 1.词根、词缀:arteri/o, demat/o, -ectomy, -emia, fibr/o, morph/o, my/o, ocul/o, -oma, pelv/I, sarc/o, thym/o, tox/o(toxic/o) 2.重要的术语:arteitis, biceps, dermatitis, dystrophy, leukemia, genetic, hypertension, hypotension, myocardium, poliomyelitis, sarcoplasm, topography, toxin, triceps, atrophy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肌肉的分类 2.熟悉:肌肉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掌握:相关的医学术语 【教学内容】 1.肌肉大致分为三类:skeletal muscles, smooth muscles, cardiac muscles 2.各类肌肉的结构及功能 3.肌肉的损伤及肌肉与神经和供血的关系 4.重要的术语:flexor, extensor, willpower, tendon, insertion, striation, contraction, connective, alimentary canal, pacemaker, hypertrophy, cramp, tourniquet - 418 -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 1.词根、词缀:-blast, calci/o, chondr/o, -clast, cost/o, crani/o, gastr/o, myel/o,-oid, oste/o, -poiesis, -um, vertebr/o 2.重要的术语:arthritis, osteoblast, chondrodynia, costectomy, cranial, estrogen, gastritis, myeloid, sesamoid, progesterone, orthopedics, radius, sternum, calcium, bertebral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骨骼系统的功能 2.熟悉:骨骼的类型及骨的更新 3.掌握:相关的医学术语 【教学内容】 1.骨骼的基本功能:Support, Protection, Movement, Mineral storage, Blood cell production 2.骨的类型:Long bones, Short bones, Flat bones, Irregular bones 3.骨的更新 4.衰老与骨骼系统的关系 5.重要的术语:vertebra, rib cage, phosphorus, macrophage, platelet, diaphysis, epiphysis, fracture, spongy bone, compact bone, absorption, growth hoemone, osteoporosis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 419 - 【教学内容】 1.词根、词缀:aliment/o, bil/i, cec/o, cholecyst/o, col/o(colon/o), duoden/o, enter/o, ile/o, jejun/o, -megaly, pancreat/o, pharyng/o, spleen/o, -stomy 2.重要的术语:alimentary, appendicitis, cholelithiasis, cholecystitis, incision, excision, colonoscope, gastroduodenal, enteropathy, oropharynx, pancreatin, proctoscope, splenomegaly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简介 2.熟悉:从解剖学及生理学方面了解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掌握:相关的医学术语 【教学内容】 1.总体上了解消化系统 2.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The oral cavity, The teeth, The tongue, The palate, The pharynx, The esophagus, The stomach, The small intestine, The large intestine, The cecum, The colon, The rectum, The liver, The gallbladder, The pancreas 3.重要的术语:ingestion, excretion, buccal cavity, incisor, gum, periodontium, uvula, parotid, windpipe, epiglottis, cardiac sphincter, pyloric sphincter, cholesterol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 1.词根、词缀:abdomin/o, bronch/o, epiglott/o, inter-, macro-, -oxia, pleur/o, -pnea, pneumon/o, sin/o, thorac/o, tonsil/o, trache/o 2.重要的术语:abdominocystic, bronchitis, bronchiectasis, cyanosis, pneumonectasis, emphysema, lobes, mediastinum, oxygenate, pleural, dyspnea, pneumonia, tonsillitis, tracheal, tuberculosis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 420 - 【目的要求】 1.了解:气体的运输和肺器官的清洁系统 2.熟悉:呼吸系统得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及呼吸的机能 3.掌握:相关的医学术语 【教学内容】 1.介绍呼吸系统的器官及其结构与机能 2.Gas Transport 及 The cleaning system 3.重要的术语:vertebrate, mammal, sinus, nasopharynx, adenoids, tonsils, vocal cord, bronchiole, alveolus, collarbone, brainstem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本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 1.词根、词缀:aort/o, ather/o, atri/o, coron/o, -cuspid, echo-, embol/o, -ia, -ole, phleb/o, semi-, -tension, thromb/o, valvul/o, vas/o, ventricul/o 2.重要的术语:aortitis, aortopathy, interatrial, tricuspid, bicuspid, echocardiography, embolism, arrhythmia, arteriole, phlebothrombosis, sphygmometer, hypertension, hypotension, thrombosis, ventriculometry, cardioversion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心血管系统的基本构成 2.熟悉: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3.掌握:相关的医学术语 【教学内容】 1.心血管系统:It is made up of the heart and blood vessel 2.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及其器官的主要功能 3.重要的术语:myocardium, pericardium, atrium, ventricle, valve, systemic circuit, vena cava, superior vena cava, inferior vena cava, ascending aorta, aortic - 421 - arch, thoracic aorta, abdominal aorta, radial artery, carotid artery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 1.词根、词缀:album/o, -ate, coagul/o, ferr/I, -globin, granul/o, leuk/o, -lysis, mono-,nephr/o, neutr/o, nutr/i, ser/o, sider/o, venul/o 2.重要的术语:albumin, vaccinate, azotemia, basophile, coagulation, ferritin, transfusion, hemoglobin, granulocyte, idiopathy, leukocytosis, monocyte, nephropathy, leucopenia, seropositive, sideroblast, immunization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血细胞的分类 2.熟悉:血浆的构成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及免疫系统 3.掌握:相关的术语 【教学内容】 1.三种血细胞及其功能:Erythrocytes,Leukocytes, Platelets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3.人体的免疫系统 4.重要的术语:thrombocyte, electrolyte, heme, erythropoietin, granulocyte, agranulocyte,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eosin, heparin, phagocytosis, fibrinogen, gamma globulin, lymphokine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英语医学术语的基础知识 2.熟悉:基本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3.掌握:重要的词根,词缀及相关术语 【教学内容】 - 422 - 1.词根、词缀:ab-, amni/o, dis-, gonad/o, hom/o, -ics, men/o(mens) nat/i, ov/o(i), son/o, -tocia, ultra-, uter/o, via- 2.重要的术语:abortion, amniocentesis, congenital, discomfort, gonadotropin, heteroimmunity, homologue, genetics, menopause, mutation, natimortality, oviduct, prostatitis, amniorrhea, uterus 3.练习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基因突变 2.熟悉:人的早期发育过程及与基因学相关的概念 3.掌握:相关的术语 【教学内容】 1.人从受精卵分娩的发育过程 2.染色体与基因 3.基因的功能 4.重要的术语:zygote, oviduct, embryo, corpus luteum, placenta, gestation, parturition, cervix, dystocia, caesarian birth, offspring, triplet, quadruplet, abort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时间为45分钟。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考核分两部分,理论部分为闭卷考核, 成绩占8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情况;课堂表现成绩及测验占 20%。 1.《医学专业英语阅读一分册》 主编 白永权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医学专业英语阅读教学参考书》 主编 白永权 人民卫生出版社 张宏瑜 于 芳 任 旷 - 423 - Clinical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 一、课程简介 临床检验仪器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内容以注重突出医 学检验专业的特点,融检验技术和仪器为一体。临床的各种自动化仪器、核心技术、配套试 剂的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以及相关质量的控制和保证,使之在临床检验和诊断中发挥最大 的效能和作用。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学会常用仪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有 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更加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检验基本技能。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充 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章节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总学时 概论 0.5 0.5 第一章 显微镜技术和显微镜 0.5 0.5 第二章 离心技术与离心机 2 2 第三章 光谱分析技术及相关仪器 2 2 第四章 色谱分析技术和色谱分析仪器 2 2 第五章 电泳技术及仪器 2 2 第六章 流式细胞技术及仪器 2 2 第七章 免疫分析技术及仪器 4 4 第八章 即时检测技术及仪器 2 2 第九章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仪器 2 2 第十章 实验室自动化系统 1 1 合 计 20 20 - 424 - 【目的要求】 1.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熟悉:检验仪器的发展趋势 3.掌握:仪器评估指标 【教学内容】 1.检验仪器在检验医学中的作用 2.检验仪器的常用性能指标 3.检验仪器的进展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显微镜常见故障排除 2.熟悉: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掌握:显微镜的分类 【教学内容】 1.光学显微镜的性能参数 2.光学显微镜的分类及应用 3.电子显微镜 4.显微镜的维修 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计划学时】0.5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离心技术进展 2.熟悉:离心机构造的分类、性能指标及维护 3.掌握:离心技术原理、常用的离心方法 【教学内容】 1.离心技术的基础理论 2.离心机的分类与结构 3.离心方法 4.离心机的应用与维护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 425 - 1.了解:发射光谱技术 2.熟悉:散射光谱技术,吸收光谱技术 3.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原理、计算及性能指标 【教学内容】 1.光谱分析基础理论 2.紫外—分光光度技术 3.荧光分析技术 4.原子吸收光谱技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质谱技术 2.熟悉:气相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3.掌握:色谱分析技术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1.色谱概述 2.气相色谱仪 3.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4.薄层色谱技术 5.质谱技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电泳技术的质量控制,毛细管电泳 2.熟悉:电泳设备的性能指标 3.掌握:电泳原理,常用电泳技术 【教学内容】 1.电泳基本原理 2.常用电泳技术及方法 3.毛细管电泳 4.电泳技术的临床应用 5.电泳技术的质量控制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流式细胞仪的主要性能标 - 426 - 2.熟悉:流式细胞仪的分类、结构及临床应用 3.掌握:流式细胞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内容】 1.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 2.流式细胞仪的结构、分类 3.流式细胞仪的主要性能标 4.流式细胞仪临床应用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化学发光仪及时间分辨仪 2.熟悉:放射免疫分析仪原理、免疫浊度仪原理 3.掌握:免疫分析仪基本原理及分类、酶标仪 【教学内容】 1.酶免疫分析仪 2.放射免疫分析仪 3.免疫浊度仪原理 4.发光免疫分析仪 5.时间分辨仪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传感技术、多层涂膜技术 2.熟悉:生物芯片技术、干化学技术原理 3.掌握:POCT的概念、基本原理,免疫胶体金技术原理 【教学内容】 1.POCT概述 2.免疫胶体金技术 3.干化学技术 4.生物芯片技术 5.多层涂膜技术 6.生物传感技术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蛋白质测序仪原理 - 427 - 2.熟悉:DNA测序仪原理 3.掌握:PCR仪原理 【教学内容】 1.PCR仪 2.DNA测序仪 3.蛋白质测序仪 4.其它其它仪器设备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室信息系统及发展 2.熟悉: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分类及意义 3.掌握: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组成及功能 【教学内容】 1.临床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概况 2.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3.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基本组成 4.全实验室自动化的意义 【计划学时】1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时根据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 纲的要求。学科成绩以合格或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1.《临床检验仪器》 主编 曾照芳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基本检验技术与仪器》 主编 邹 雄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现代检验医学仪器分析技术及应用》 主编 沈 霞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李 艳 李 艳 李 艳 - 428 - Clinical Laboratory Management 一、课程简介 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之一,本课程内容以培养医 学检验专业的实用性人才检验医师为宗旨,主要阐述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础理论、基 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着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运用科学发展的观念来阐述临床实验室质量管 理的基本规律。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已成为当今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检验医学的发展,核心 问题是质量管理,质量是检验科之本。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检验诊断质量,改进 服务态度,以人为本,发展学科,更加有利于检验医学的发展。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检验系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 长一名,在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与 PBL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部分内容采取板书教学,提高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医学检验专业科学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思路, 提高创新性的思维能力。 章 次 教 学 内 容 理论学时 总学时 第一章 临床实验室管理概论 1 1 第二章 我国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 1 第三章 检验前阶段的质量保证 2 2 第四章 室内质量控制基础 4 4 第五章 室内质量控制实际应用 4 4 第六章 室间质量评价 4 4 第七章 检验后阶段的质量保证 2 2 第八章 计量学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 2 2 - 429 - 第九章 临床检验方法评价 2 2 第十章 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评价 2 2 第十一章 临床实验室认可 2 2 第十二章 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 2 2 第十三章 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管理 2 2 第十四章 输血组织机构及其管理 2 2 第十五章 献血者征募及管理 2 2 第十六章 输血技术管理 2 2 第十七章 输血的质量管理 2 2 第十八章 输血工作中的法律及伦理问题 2 2 合 计 40 40 【目的要求】 1.了解:策划的原则及策划阶段的工作步骤 2.熟悉:实验室管理过程的四个阶段;控制阶段的工作步骤 3.掌握: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定义, 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 【教学内容】 1.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定义、作用、功能及准则 2.临床实验室管理特性 3.政府对实验室管理相关法律及法规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历史 2.熟悉: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及要素,质量管理的层次 3.掌握:质量和质量管理的定义,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教学内容】 1.医疗机构在临床检验质量管理中的责任 2.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分析前质量保证重要性及质量评价 - 430 - 2.熟悉:标本分析前流程、检验项目选择的原则与应用 3.掌握:患者的准备及生物学变异、样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生物变异和患者状态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检验申请 3.标本采集 4.建立检验前质量保证措施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统计质量控制,质控图的评价 2.熟悉:允许误差,几种常用质控图的功能 3.掌握:随机误差及系统误差定义及特点,常规质控规则 【教学内容】 1.室内质控的特点 2.误差及允许误差 3.室内质控图和质控方法 4.质量控制方法的设计和应用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各学科质量控制 2.熟悉:患者数据的质控方法,质控图的选择与绘制 3.掌握:质控物的特征,质控图中心线的确定,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 【教学内容】 1.室内质控的实际操作 2.应用患者数据的质控方法 3.四大学科的室内质量控制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室间质控对比实施 2.熟悉:室间质控类型、作用、流程及评价方式 3.掌握:室间质控评价定义、靶值确定 【教学内容】 1.室间质量评价的类型 - 431 - 2.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目的和作用 3.我国室间质量评价计划的程序和运作 4.通过室间质量评价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5.实验室问比对 6.基于Internet方式的室间质量评价数据处理应用系统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咨询服务与抱怨的处理 2.熟悉:分析后的质量保证的基本内容,检验报告单的内审 3.掌握:危急值定义及处理,标本的储存 【教学内容】 1.检验结果的审核和发放 2.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3.检验结果的查询 4.咨询服务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检验参考系统 2.熟悉:检验标度 3.掌握:量值的溯源性及不确定度 【教学内容】 1.主要术语定义及有关概念 2.临床检验中的计量学溯源性 3.测量不确定度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检验方法的评价 2.熟悉:定量、定性方法的评价 3.掌握:检验方法准确、精密度的评价,参考区间定义及建立 【教学内容】 1.准确度及其评价 2.精密度及其评价 3.定量分析方法的线性评价 - 432 - 4.定性实验方法的评价 5.参考区间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评价原则 2.熟悉:似然比、ROC曲线的用处 3.掌握:检验项目评价指标及特点 【教学内容】 1.检验项目临床应用的评价指标 2.几种试验的联合应用 3.检验项目临床应用证据的评价原则 4.ROC曲线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实验室认可相关标准 2.熟悉:实验室认可体系组成,ISO15189 3.掌握:实验室认可定义及意义 【教学内容】 1.实验室认可 2.合格评定和实验室认可的发展 3.实验室认可体系 4.实验室认可活动及相关标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物危害源、临床实验室的设计和设施、临床常见细菌生物安全程度分级、 实验室防火的措施 2.熟悉:临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个体防护、实验室的废物处理方法 3.掌握: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分级、生物安全柜应用的临床意义、病原体生物安全 程度分级标准 【教学内容】 1.临床实验室的设计 2.实验室安全设备和用品 3.安全操作规范 - 433 - 【计划学时】3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特点 2.熟悉:临床实验室信息管理流程图 3.掌握: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定义 【教学内容】 1.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2.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功能特点 3.实验室与医院HIS连接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组织机构系统, 血站的建筑与人员、财务、设备物资管理 2.熟悉:输血组织机构的设计及建设 3.掌握:输血管理学内容,“输血三统一”原则 【教学内容】 1.输血组织 2.输血管理原则 3.采供血机构建筑设计基础 4.血站建筑设计及环境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及绩效的考评 6.财务和经济管理 7.设备与物资管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有关对献血者奖励办法 2.熟悉:献血的种类,献血者征募原则 3.掌握:献血法,献血者管理 【教学内容】 1.献血的意义及管理 2.献血者征募方法 3.献血者管理及奖励办法 【计划学时】2学时 - 434 -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技术标准化管理的概念、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及管理措施 2.熟悉:输血科(血库)工作的管理及临床输血信息管理 3.掌握:定点采血和流动采血分离成分要求 【教学内容】 1.输血技术标准化基本内容 2.采血与血液成分制备的管理 3.血液检验的管理 4.血液及其制品的贮存发放的要求 5.临床输血管理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我国目前输血质量管理现状、输血的质量管理概念 2.熟悉:ISO-900标准,GMP质量管理体系 3.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输血技术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2.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概念 3.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4.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输血工作的法律规定及违反献血法的法律责任,血站工作相关政策与法规 2.熟悉:输血医学与伦理及法律关系;伦理原则的应用及输血工作中的特定注意事项 3.掌握:法律、伦理的基本概念:输血工作的一般伦理学原则;输血专业人员的医德 规范管理 【教学内容】 1.基本概念 2.伦理与输血工作 3.法律与输血工作 【计划学时】2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命题应全面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实 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 - 435 - 为今后临床实习打下良好基础。 1.《临床实验室管理学》 主编 申子瑜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2.《临床实验室管理学》 主编 李 萍 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临床实验室管理学》 主编 丛玉隆 科学技术出版社 4.《输血管理学》 主编 高国静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 艳 李 艳 李 艳 - 436 - Cell Culture 由于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和实验室条件的不断改善,组织细胞培养现已广泛应用于基础医 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组织细胞培养技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医学技术。医学检验专业本 科的培养目标要求,不仅要掌握检验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 力。组织细胞培养技术是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与此同时,检验医学的发展 使某些检测项目达到细胞、分子水平,检验医学与细胞培养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医学检验 本科教育有必要开设本课程。 本课程理论课主要介绍细胞培养的基本知识、细胞培养室的设置、设备和准备工作、细 胞培养用液和培养液、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细胞组化技术、与细胞培养相关的分子生物学 技术。实验课将使学生熟悉细胞培养相关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培养基的配制、多 种肿瘤细胞的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分离培养等技术,掌握组织细 胞鉴定、免疫组化染色、核酸分子杂交等常用技术。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检验系统一组织下组织教学活动。任课教师提前制定教学计划, 编写教案,制作多媒体教案。积极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改进教 学方法。教师授课前备课要认真仔细,讲授方式要多样化,力求突出重点,清晰明了,能吸 引学生注意力。尽量增加多媒体与双语教学。实验课前要认真作好试剂、仪器的准备。授课 时要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同时能多分析,多思考,多讨论。辅导 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的,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多以启发,辅助为手段。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组织进行有关细胞培养的科研课题的设计和实施。 章 次教 学 内 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总学时第一章细胞培养的基本知识11 第二章 实验室设置、设备和准备工作 1 2 3 - 437 - 第三章 细胞培养用液和培养液 2 2 第四章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 426第五章组织污染的检测与排除 22第六章 肿瘤细胞的培养 2 4 6 第七章培养细胞生长状况的观察246第八章细胞培养中的研究方法347第九章 有关部分实验技术 2 46 第十章 相关部分分子生物学技术 1 1 合 计202040序 号 实 验 名 称 实验要求 实验类型 实验学时 实验一 实验室设置、设备和准备工作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二 贴壁、悬浮细胞传代培养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三 细胞冻存、复苏细胞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四 细胞存活率、集落形成率测定 必做 综合性 4 实验五 原代细胞培养 必做 设计性 4 合 计 20 【目的要求】 1.熟悉:培养细胞的特性 2.掌握:培养细胞的生长特点和生长条件 【教学内容】 1.组织培养基本概念:组织培养 2.细胞培养,器官培养对组织培养的评价 3.对组织培养工作者的要求和工作方法 4.体内外细胞的差异与分化:体内外细胞的差异的表现、分化的概念、机制、细胞分 化的关键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培养实验室的设置 2.熟悉:细胞培养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方法和保养 - 438 - 3.掌握:实验器材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方法 【教学内容】 1.实验室设计原则和组织培养工作包括的内容:净化工作台、无菌操作室、无菌操作 箱作、清洗和准备区、温育和贮存区、观察和研究区 2.实验室设备:电热恒温箱、电热干燥箱、冰箱、显微镜、水纯化装置、洗刷装置、 抽滤装置、细胞冷冻贮存器、离心机、天平、加样器 3.实验玻璃、塑料等器材的清洗和消毒灭菌,包括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抗生素 消毒液(灭菌) 【计划学时】1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细胞培养常用合成培养液的特性 2.掌握:细胞培养常用试剂的要求和配制方法 【教学内容】 1.组织培养用水的标准和各种平衡盐溶液的配制及用途 2.天然培养基的成分及用途、合成培养基的种类,成分、合成培养基的配制、无血清培养基成分及适用范围、熟悉培养基选择方法、消化液、pH值调整液、抗生素液的作用 3.水和平衡盐溶液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特殊培养法 2.熟悉:初代培养法,传代培养法传代培养 3.掌握:养室内无菌操作,取材及组织分离,细胞计数法,细胞冻存与复苏,细胞运送 【教学内容】 1.培养室内的无菌操作 2.取材及组织的分离,细胞计数法 3.细胞冻存与复苏,细胞运送 4.初代培养法和传代培养法 5.特殊培养法:单细胞分离(克隆) 【计划学时】4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污染途径 2.掌握:微生物污染的排除方法 【教学内容】 - 439 - 1.污染途径污以及染对细胞的影响,包括:支原体、病毒、细菌、真菌、化学物、微 生物污染的检测 2.微生物污染的排除:抗生素除菌法、加温除菌法、动物体内接种除菌法、巨噬细胞 吞噬法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2.熟悉:肿瘤细胞取材和培养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鉴定 3.掌握:抗癌药物敏感性实验 【教学内容】 1.培养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 2.肿瘤细胞取材和培养方法:成纤维细胞的排除法;提高肿瘤细胞培养存活率和生长 率措施;体外培养肿瘤细胞生物学检测 3.抗癌药物敏感性实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鉴定以及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培养细胞的常规观察 2.熟悉:活细胞的观察 3.掌握:细胞生长状况的观察 【教学内容】 1.细胞动态观察以及相差显微镜的观察方法 2.细胞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生长密度以及污染物的观察 3.细胞计数、生长曲线、分裂曲线以及帖壁率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遗传学的检测方法 2.熟悉:细胞调亡以及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方法 3.掌握:细胞活力以及形态学的方法 【教学内容】 1.DNA含量测定以及染色方法 2.细胞调亡的形态及免疫学观察 3.染料排除法以及MTT比色法 【计划学时】3学时 - 440 -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分离技术 2.熟悉:细胞克隆技术 3.掌握:杂交瘤技术 【教学内容】 1.细胞培养中所涉及的分离的方法 2.有限稀释法以及平板克隆法 3.杂交瘤技术的原理以及单克隆抗体实验 【计划学时】2学时 【目的要求】 1.了解:细胞的基因转移方法 2.熟悉:培养细胞的原位杂交方法 3.掌握:培养细胞基因组 DNA 和 RNA 的提取和鉴定方法 【教学内容】 1.转基因动物技术和转基因动物的概念、特点、前景、研究进展 2.培养细胞基因组 RNA 的提取和鉴定以及显微注射技术、逆转录病毒载体技术 3.培养细胞基因组 DNA 的提取和鉴定以及转基因动物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计划学时】1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无菌操作设施和工作间的布局 2.熟悉:实验室设备及使用原理、器械及培养器皿 3.掌握:和组织培养工作包括的内容 【实验讲授】 1.应用实际讲述组织细胞培养实验室的设计原则 2.无菌操作设施和工作间的布局与使用 3.培养室内的无菌操作程序以及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观察细胞培养室的构造 2.认识以及操作培养室内的仪器和设备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 441 - 1.了解:细胞系的维持 2.熟悉: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的生长特性 3.掌握:悬浮细胞和贴壁细胞传代的无菌操作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贴壁细胞:吸除或倒掉培养?瓶内加入消化液?2~5min后终止消化?加入新的培 养液?吹打成单个细胞悬液?计数,转接到新的培养瓶 2.悬浮细胞:细胞连同培养液一并转移到离心内,离心800rpm,5min弃上清加入新 的培养液到离心管内,吹打成细胞悬液,分瓶接种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细胞冻存和复苏的意义 2.熟悉:细胞冻存以及复苏的原则和原理 3.掌握:细胞冻存和复苏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 【实验讲授】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3.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细胞冻存:冻存前一天换液?收集预冻存的细胞于离心管内?加入已经配制好的冻 存液轻轻吹打使细胞均匀?分装到无菌冻存管 2.细胞复苏:取出冻存管投入温水?尽快融化?酒精消毒?吸出细胞悬液?滴加10 倍以上的培养液?离心,弃上清?加入新的培养液继续培养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克隆(集落)形成率的意义 2.熟悉:克隆(集落)形成率所适用的细胞种类 3.掌握:克隆(集落)形成率的计算方法 【实验讲授】 1.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 442 - 【实验方法】3人/小组,实验分组操作 1.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制备细胞悬液?接种细胞?培养?染色?计数 2.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制备细胞悬液?制备底层琼脂?制备上层琼脂?培养?计数 【计划学时】4学时 【实验目的】 1.了解:原代培养的概念以及意义 2.熟悉:原代培养的方法 3.掌握:原代培养的操作以及注意事项 【实验讲授】 1.实验器材、实验试剂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方法】 1.组织块培养法:取材?修剪?将组织剪成1mm3左右的小块?将剪好的组织小块送入 培养瓶内?加入少许培养液 2.消化培养法:按消化分离法收获细胞,在消化过程中随时在显微镜下观察消化结果, 并将已经消化好的单个细胞悬液以800rpm离心,5min,弃上清后加入含血清的完全培养 液分瓶后继续培养 【计划学时】4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学科,课程结束进行考核。采用综合评定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的考试(开卷笔试),占70%;第二部分为实验操作能力的考试(在实验课进行过程中测试),占20%;第三部分为英文阅读相关文献的能力(综述或翻译),占10%。成绩以合格与不合格计,60分及以上为合格。 1.《组织与细胞培养技术》 主编 章静波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实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R.I.弗雷什尼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3.《组织培养和分子细胞学技术》 主编 鄂 征 北京出版社 侯毅鞠 袁忠海 李 艳 - 443 -
/
本文档为【医学检验(临床输血方向)专业教学大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