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惊恐症个案

2017-11-21 8页 doc 21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惊恐症个案惊恐症个案 %90%E7%97%87 W找我的时候,说自己有强迫症。 听他的描述后,我发现他的情况其实属于惊恐。 他会在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感到强烈恐慌,害怕自己不能做到一些十分平常的任务。例如上梯级、拿起电话、开门时,忽然极度害怕自己做不成上述行为,身体出现一些反应,如呼吸困难、身体绷紧等,但却不是每次上梯级或拿起电话时都会这样。 为了确定自己能踏过那些梯级,W会量度那些梯级的高度、距离等,并用相机拍摄下来。 这个行为确实是强迫行为,却不是主诉病情。 有一派心理治疗着重行为修正,能成功地修正当事人某个行为,治疗...
惊恐症个案
惊恐症个案 %90%E7%97%87 W找我的时候,说自己有强迫症。 听他的描述后,我发现他的情况其实属于惊恐。 他会在没有明确诱因的情况下感到强烈恐慌,害怕自己不能做到一些十分平常的任务。例如上梯级、拿起电话、开门时,忽然极度害怕自己做不成上述行为,身体出现一些反应,如呼吸困难、身体绷紧等,但却不是每次上梯级或拿起电话时都会这样。 为了确定自己能踏过那些梯级,W会量度那些梯级的高度、距离等,并用相机拍摄下来。 这个行为确实是强迫行为,却不是主诉病情。 有一派心理治疗着重行为修正,能成功地修正当事人某个行为,治疗便算有效了。从整全角度,这种取向是有些偏颇的。但在行为修正派,却属无可厚非,尤其是针对某类有害行为,如青少年、儿童旷课,一般寻求专业协助者都是家长、校方,他们关注的是治疗成效,最显而易见的是旷课的行为得以改善,至于当事人为何旷课、是否开心等,却不是首要处理的(虽然实际处理行为问题时却不得不处理这些心理/情绪问题)。 在W情况而言,若只修正他的强迫行为,但不处理好惊恐,就不算真正的帮助了。 W的情神科医生并没有把诊断告诉他,却处方了两种药物,并教他做一些放松技巧。但当他病发时,还是十分惊恐。 为免武断,我跟他作了一些较深入的谈话,并测试了好几种假设,包括以情理疗法的原理告之他的惊恐反应其实是不合理的。 W示他其实十分明白自己的反应是非理性的,祇是当惊恐袭击时,理性上怎样明白亦毫无帮助。(RET 纯认知治疗的限制) 我对他有这样的反应毫不意外,因为情理疗法祇是从理性层面操作,但人们的情绪问题很多时却跟更深入的内心理问题有关。经验告诉我们情理疗法和一些西方心理治疗籍着思想纠正、更替等,很多时都是无补于事的,对某些人更会有反效果,例如令当事人觉得你侮辱他的智慧,导致反感等。 ----- 868329881.doc 1 了解W的家庭状况后,开始对他那么害怕的原因有点眉目。 原来W跟他的妈妈关系十分良好。事实上,W妈妈对他的照顾,已到了过份保护的地步。 W在一所教育机构工作,数年前,当他的惊恐症状开始呈现不久,雇主为免他带来麻烦,便劝他辞退工作。W的妈妈便前往W工作的教育机构跟他的雇主理论,要求雇主继续雇用他,给他较轻松的工作等。 W的妈妈对他的过度保护,一方面固然是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儿子的关爱表现,另一方面却剥夺了儿子学习独立及培养面对困难的能力,亦令他对自己面对人生必需独自面对的困难严重地缺乏自信。 除此以外,三十多岁的W一直生活得风平浪静,没经历过甚么风浪。连一般人都试过的失恋滋味也未尝过,因为他跟本未尝过跟女性有亲密的交往。不要说比他年轻的人,即使对他的同辈来说,跟异性发展亲密关系是十分平常的事;但对W来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游戏,跟他完全无关。 可想而知W过的是怎样风平浪静的人生,故对世界感到异常害怕是十分自然的,祇需稍有同理心,便能心同感受,不必用甚么无意识、心理原型、情意结等才能明白。 确立了W的惊恐成因(过份受保护,以致缺乏独立面对及承受困难的训练及能力)后,再捡视之前的治疗师教他的方法。 那些方法都是西方专业心理治疗广泛采用的,为甚么却没有效呢, 认知心理治疗学者John P Forsyth, Georg H Eifert等说人们有情绪问题时,自然反应包括: - 逃避这些情绪 - 避开引发这些情绪的情况 (行为策略) - 抑压或推开引发这些情绪的思想或感觉 - 分散或转移注意力 - 以另一种情绪掩盖或替代这种情绪 (情绪策略) - 以理智说服自己放下这些情绪 (认知策略) 一般人会本能地采用这些策略。心理治疗采用很多技术,包括放松练习、转移注意力、思想更替等,都属这类对抗、排斥性的策略,认为必需做些甚么去解决或消除某个症状或问题。 从整全角度,西方专业心理治疗一般教导的心理技巧如方松法等,大都属这种类别,实际经验告诉我们这类方法的效果颇有限。 868329881.doc 2 John P Forsyth和Georg H Eifert认为这种从取向出发的治疗技术,顶多给人们短暂的效果,但不是真的解决了问题 (但可舒缓暂时性的「痛础」, 如止痛药一样, 待回复平静后, 储备好身心资源后, 再进一步去解决核心问题)。 介入方法 针对短期、中期和长期需要,我给W三个建议。 短期目标:教他一些更实用、能在惊恐再度发作时真的用得着的技巧 中期目标:改善身心状况。在生理状况方面,我提供一套不必吃药、不花钱、不算很难做到,祇需改善饮食的方法,调节身体里的神经化学物质;也会教他一套心理锻练法,改善他的情绪应变能力 长期目标:鼓励他作整全人生发展 我采用的方式讲求当事人自己的努力,不会对当事人说教或以任何心理学理论评论他的情况,但会教他一些心智锻炼的技巧。 如果当事人希望超越自己的情绪,便要练习这些方法,并持之以恒。就好像一个人想有强健的体魄,就要有恒心地锻练身体。假如一个人身体弱,不想做运动,却想单靠吃药令身体变好,是不设实际的。 心理健康亦一样。假如有治疗师告诉你心理无需锻练就会健康,那是极不负责任的。 不少受情绪问题困扰的人,往往期望治疗师有甚么方法,令他们变得快乐,却不知道不管治疗师用甚么方法,真正改变自己的人还是自己。 有些心理治疗技术强调对当事人给予心智教育,例如教当事人怎样正面地思巧、或对当事人的性格、潜意识作出分析等。 真正有智慧的治疗强调当事人自己在内心发现,这样,转变才会深刻,正如李小龙在盲人追凶一剧饰演的武术教头李准,对主角说:「我不能教导你,祇能帮助你探讨你自己」。这是东方心理及人生训练的精粹。罗杰斯(Carl Rogers)创立人本学派,便是学习这种精神。 但即使人本学派仍然缺少相应方法,一般学习西方心理治疗的人往往觉得很难用罗杰斯的人本方针去做更深入的治疗。 868329881.doc 3 短期目标:病发时实用心理技巧 W之前的精神科医生教他的放松和精神转移技巧,其实并不适合本身有焦虑或惊恐的人。关于这一点,我谈论放松引致的焦虑时曾提及过,在东方禅修圈子中,这并非甚么鲜为人知的事,西方心理学也有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但在一般精神科和临床心理实践中,教焦虑或惊恐症患者做这类练习,仍是十分主流及普遍的做法。 正如前面提及,这些技巧本身属于排斥、抑压式的。John P Forsyth和Georg H Eifert等人,则从东方禅修吸取了另一种取向:接纳及静观。他们曾运用这两大心法,令一个情况跟W颇为相似的惊恐症患者不再害怕惊恐,可以做那些能引发惊恐的事、甚至上台演讲。 这派治疗的特色就是不抗拒、排斥问题,包括情绪、感觉等,而是好好地接受(与狼共舞)、容纳它们是存在的一部份。从主流西方临床心理学角度,这种方法听起来好像是甚么都不必做,就让问题继续存在、不会有改变似的。这正正就是东方心理学奥妙之处,因为东方心理学强调「问题不能透过做点甚么去解决或解除问题」的方式去化解,必需和平地跟问题共处,让问题不再成为问题。 静覌策略 我给W建议的心理训练,正正就是静观。 静观并非认知心理治疗师,包括麻省麻省理工的乔卡巴金博士和牛津大学的马克威廉斯博士等,所推广那套静观认知疗法的专利。 事实上,静观是一门十分古老的内心功夫,有很多流派。 但静观认知疗法的始创人包括乔卡巴金博士等,从缅甸马哈希禅修系统学习这套方法,再加上认知疗法创出这套疗法。有其它人采用其它门派的静观(或正念)做心理治疗,不一定混入西方心理治疗。例如心理治疗师杰克康菲尔便运用他从泰国禅修大师处所学的正念去从事心理治疗、也有人用「阿毗达摩」(佛家心理学)作治疗。 不同门派所教的静观,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不过静观认知疗法的好处是相当心理学化,乔卡巴金博士不是佛教徒、马克威廉斯博士是天主教徒,他们都运用这套方法,一般不想有任何宗教思想的人,也能从练习静观之中得益。其它采用静观作心理治疗的治疗师,不管其宗教背景,亦大都去除宗教元素。 而我则采用纯粹的静观技巧,先教W做些练习,越简单、简短,越好。 正规的静观认知疗程有多种技巧,我不建议他学太多技巧,开始时先让他对好几种方法有一些体验,然后我建议他选择一种作为平日正式练习、并可在每天空档时作一到三分钟的简短练习。我也告诉他不要期望有甚么效果,例如追求片刻的宁静等都是不必要的;868329881.doc 4 重点是持之以恒地练习,及定期的讨论、跟进,以便我进一步帮助他明白心的运作模式。 作为短期目标,重点是放弃「惊恐来到时一定要去除它」、及「惊恐来到时一定要做些甚么」这两大惯性模式。祇要对静观稍为掌握,情绪(如惊恐等)来到时,甚至伴随而来的生理反应,亦能与之共处,不会那么灾难性。 中期目标:改善身心状况 主要处方仍是静观练习,我也建议W作一些身体运动并多加留意饮食。 饮食与运动策略 他告诉有朋友建议带他去学咏春,我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他亦有意尝试,这是一项不错的转变 (其它如跑步、行山、打球也可),显示出比前更积极面对的态度。我也提议他替一些义务团体作一些体力劳动工作。(可锻炼意志力、克服困难、对抗逆境能力) 关于后者,基于份子矫正医学的说法,指出大多数情绪病是营养失衡导致的。我提议他每天纪录每餐吃过些甚么及份量,作一个星期的纪录,然后我作出分析。 W的饮食都由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都市人一般的饮食失衡,他都很少。唯一是分析显示他的铁摄取量可能偏低,而铁缺乏和惊恐相关(很多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成因也如是),故此建议他多进食含丰富铁质的食物(甚至少吃加工食物、垃圾食物)。 长期目标:整全人生发展 (针对核心问题) 这是个人生目标的问题。(仿似哲学辅导) 价值探讨与建立策略 罗杰斯等提出一种以自我实现为目标的从上而下的看法,指出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祇是高层次人生目的问题的「下层」显现。 W过着无风无浪的人生,没有兢争、没有困难,照理不必有甚么恐惧的。然而,心底里他知道人总得独自面对困难,母亲不可能永远照料他。 人响应外界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生的期望。 我遇过些追求灵性体验的人,他们跟本不在乎要在世界上得到甚么,内在经验足以令他们快乐。可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具备这种心理质素,求存、想体验世界,是一般人的愿望,必需予以肯定,不能站在精神性的高道去批判这些平凡人的愿望。祇是要达成这些俗世的目的,随之而来的便是面对生存、面对困难时的的能力和勇气。具足这种勇气,面对困难时也能够从容自在;反之,便对生活也感害怕。 868329881.doc 5 心理治疗却无法改变外在情况,令雨天变晴天。心理治疗能够帮助他的祇是帮助他建立健康的认知方式,使他能以较佳的心理质素去面对世界。 要克服这种根深抵固的恐惧,W需要作全方位的人生训练,包括社交及多方面的能力,以增强自信心。 这要他自己作出改变的决心。 后记 人的心理出问题,某程度上其实是缺乏面对和处理情况的力量,也有部份人(心底里)跟本想自己有事、跟本不想自己强起来,这样便不用负责任。通常是懦弱或欠缺纪律,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是这样,而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情绪病。 后者其实跟本不想好。即使治疗师运心理分析的方法,告诉一些他们自己不想知道、不想记起、不想面对的事情,他们都不会接受,甚至会有反效果。要有真正改变,首要的是他们自己发现、认清转变的需要,否则任何形式的心理分析、治疗、灵修,都祇是拖延时间。 868329881.doc 6
/
本文档为【惊恐症个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